- 19.52 MB
- 2022-03-3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1课鸦片战争1.了解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通过对中英《南京条约》内容、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2.以生活化事件以及战争视频作引入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创设情境及学生分组调查、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和创造性,锻炼其合作、自主学习的能力3.让学生认识到“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规律,从而激发学生立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中英《南京条约》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今天是新学期的开始。我们历史的学习也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中国近代史。展示:通过展示视频鸦片战争的经过,美丽的罂粟花引入本课,观看后说明:中英两国远隔重洋,一个在亚欧大陆东端,一个在亚欧大陆西端。相距如此遥远的两个国家,为什么会在19世纪中期爆发战争呢?这场战争能否避免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课鸦片战争。知识点1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2页正文第一自然段内容,指出鸦片战争前中英贸易情况?中国英国茶叶、生丝呢绒、布匹(清前期中英贸易情况——中国出超,英国入超,英国处于贸易逆差地位)教师引导: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想到了什么?(答案提示:鸦片)2.3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第3页图片、数据资料;同时出示一则材料,让学生分析讨论: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的危害。多媒体课件展示材料:(鸦片)槁人形骸,蛊人心志,丧人身家,实生民以来未有之大患,其祸烈于洪水猛兽。——魏源(答案提示:财政危机、政治更加腐败、军队战斗力下降)3.教师过渡:面对鸦片的输入所造成的严重危害,道光帝派主力禁烟的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多媒体展示林则徐:“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虎门销烟图(指出林则徐禁烟的决心)提出问题:有人说,鸦片战争是由林则徐的过激行为引起的,如果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英国就不会发动战争。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答案提示:不对。虎门销烟只是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借口,这场战争的爆发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知识点2英国发动侵略战争1.教师多媒体课件展示“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教师据图讲述鸦片战争的经过。教师:鸦片战争以大清王朝的的失败而结束,其实当时英国派往中国作战的士兵前后不过万人,而清王朝派往南方作战的兵力超过10万人,但却打了败仗,其原因有哪些?学生讨论后回答:①清朝政治制度腐朽(根本原因);②清朝统治腐败;③中国国力衰弱;④经济落后,武器落后等。2.教师总结:英国是当时世界上第一强国,这样一个拥有先进生产力和近代战争武器的英国在同清王朝的较量中明显处于优势,这也决定了社会制度、生产力落后的清王朝在鸦片战争中必然失败的命运。“落后就要挨打”是鸦片战争留给国人最深刻的历史教训。知识点3《南京条约》的签订1.教师指出: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多媒体课件展示《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3
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五口通商: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关税协定:英商进出口货物税款,双方协议2.教师引导学生,逐条归纳内容,并分析其危害后,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割地:严重损害中国的领土主权。赔款:不但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困难,也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五口通商:使东南沿海门户大开。损害了中国的贸易主权。协定关税:这表明关税税则中国自己不能做主决定,使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同时,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以“利益均沾”为借口,纷纷效尤。这样,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就落入到所有与中国通商的资本主义国家手中。《南京条约》是近代历史上外国侵略者强加给中国人民的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中国的领土、关税、贸易主权遭到破坏。3.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第7页正文部分内容,并提问:《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侵略者有强迫中国签订了哪些条约?有什么样的危害?学生回答: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英国通过《虎门条约》获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美国和法国通过条约,除享受英国在华取得的各种特权外,还扩大了侵略权益。4.教师总结:《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名义上是独立的国家,但是其自主政治已开始遭到外来干预,中国社会的自热经济遭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前,中国在政治上是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经济上是男耕女织式的自然经济,社会性质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后,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列强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中国人民开始肩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革命任务。因此,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在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3完成本课相关习题6
鸦片战争是新学期历史教学第一课,也是后面课程学习的重要铺垫。因此,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在本课中,我始终把学习目标贯穿整个教育教学地方始终,通过视频资料、创设历史情境、分组讨论学习等各种形式,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兴趣中学习。同时让学生能树立正确的历史唯物史观,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当然,我在教学上还有许多改进的地方,语言更加简练,增加逻辑性,同时多听课,多请教,多学习,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1.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内容;掌握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史实。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2.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并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探究,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3.使学生认识到列强的侵略扩张是人类文明遭到破坏的原因;中国人民从来就有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反抗侵略,维护统一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要继承的爱国传统。6
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2.列强的侵华罪行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利用圆明园废墟的图片导入新课。圆明园的焚毁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留给中国人的永久创伤,也是人类文明史上非常可耻的一页。第二次鸦片战争是如何爆发的?英法联军为什么要抢劫、焚毁圆明园?中国在这次战争中还丧失了哪些领土和主权?知识点1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1.学生先根据导学案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借口:英国借口亚罗号,法国借口马神甫,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经过: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挑起战争。次年,英国和法国联合出兵,攻陷广州。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随后清政府在与英、法、美签订的《通商章程善后条约》中,被迫承认鸦片贸易的合法化。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第5页图片、数据资料,让学生分析讨论: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危害。(答案提示: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3.教师过渡: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烧杀抢劫,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其中,最可恶的是把“万园之园”──圆明园给烧了。知识点2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1.学生先根据导学案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1860年,英、法两国借口换约受阻,再次出兵占领天津,进逼北京。10月初,英法6
联军对圆明园大肆抢劫,之后放火烧毁。1860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英、中法《天津条约》,在条约中,清政府除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外,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偿额也大幅增加。2.教师总结: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大耻辱,我们要努力学习,正视历史、不忘历史,将侵略者的残暴和丑恶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它表明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只有国家富强了,我们才能挺直腰杆。知识点3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1.学生先根据导学案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其危害后,教师进行总结归纳: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英法美等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沙俄占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3.教师总结: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起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时间:1856—1860年经过:1856年占领广州;1858年逼近天津;1860年火烧圆明园结果:失败,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影响: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6完成《高效课时通》相关习题。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0月——1860年11月)原因:英不满足即得利益,扩大侵略利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第二次鸦片战争侵略者:英国、法国罪恶:火烧圆园明1858年《瑷珲条约》:60万多1860年《北京条约》:40万多9
俄国侵占的领土1864年戡分西北界约记:44万多1881年中俄改订条约等:7万多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为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割占我国大片领土等罪恶行径,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列强之所以肆无忌惮,如此嚣张放肆,是因为当时社会制度的落后及清政府的腐朽统治。这警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作为青年学生更应该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大发愤学习,努力奋斗,不让历史悲剧重演。面对外敌侵略,中国人民始终没有放弃过反抗斗争,才避免了中国沦为殖民地的命运。这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史实;掌握《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的内容及评价;分析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和阶级局限性2.课前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有关洪秀全的历史资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史料的分析、解读,培养学生全面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认识到农民阶级英勇无畏的抗争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1.太平天国运动兴衰过程2.《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及失败的原因播放电视连续剧《太平天国》的主题曲导入新课。9
展示学习目标: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史实;2.掌握《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的内容及评价;3.分析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和阶级局限性。知识点1洪秀全与金田起义1.学生先根据导学案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起因:鸦片战争的失败进,一步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随着剥削的加重,统治阶级与劳动群众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农民的反抗斗争不断在各地发生。1843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并和同学冯云山前往广西传教。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2.阅读课本13-15页“洪秀全与金田起义”图片、数据资料;多媒体出示材料(有关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收支和人民生活)及问题(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总结(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教师介绍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3.教师过渡:太平军势如破竹,攻下南京,把南京改为天京,定为都城。他们是怎么攻下南京的,又怎么巩固政权的?知识点2定都天京1.学生先根据导学案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1853年3月,太平军攻占南京,将南京改名为天京作为都城。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1853年,为了推翻清朝统治和巩固政权,太平天国开始进行北伐和西征。经过3年多的征战,太平天国军事上进入强盛时期。2.教师过渡:当太平天国军事上达到全盛后,统治者开始享乐腐化,争权夺利,之后互相猜忌残杀,接下来我们看发生了什么。知识点3天京陷落9
1.学生先根据导学案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1856年的天京事变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洪仁玕写成《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主张,得到洪秀全的赞赏。但由于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资政新篇》未能付诸实践。1860年,曾国藩的湘军包围安庆,安庆陷落;1862年,湘军围困天京,1864年,洪秀全病逝,天京陷落标志着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失败。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第16-17页正文部分内容,并提问: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了,对清政府有什么影响呢?为什么会失败呢?(答案提示:主观:农民的局限性;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3.教师总结: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革命,有力打击了清朝封建统治和外来侵略者。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不可能取得革命的胜利。9完成本课相关习题太平天国运动金田起义永安封王定都天京1853年3月攻占南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北伐和西征天京陷落天京事变及其影响太平天国后期的斗争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起义的意义13
本节课最突出的亮点就是运用多元史观复习与解读主干知识“太平天国运动”,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近几年高考命题形式已经不再拘泥于教材本身,而是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注重多元历史观的运用。多元历史观要求我们从不同的视角去看待、分析历史,对同一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我们可以通过更多角度去全面分析,得出更为客观的评价。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将会更多地思考、更多地关注,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需要出发,使课堂教学建立在更加有效、高效的基础上。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4课洋务运动1.了解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掌握洋务运动的内容和评价;分析理解洋务运动没有实现“自强”、“求富”的历史原因2.以小组为单位,搜集历史资料,讨论分析历史资料,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研读史料的能力。通过对洋务运动作用的客观分析,提高学生辩证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3.使学生既要认识到洋务运动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自救运动(落后性),又要清楚的知道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进步性)洋务运动的概况对洋务运动的评价鸦片战争清军战舰甲午战争清军战舰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在这两场战役中清军的战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学生回答教师继续引导)13
为什么短短几十年的时间清军的装备会有这么大的变化?一向夜郎自大的清朝统治者为什么会一反常态运用西方的军事装备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入第4课洋务运动的学习。知识点1洋务运动的兴起1.教师首先讲解:什么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指19世纪60-90年代中期清朝内部一些开明的官僚掀起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一场自救运动。)这些开明的官僚在当时被称为洋务派。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完成下表:洋务运动时间19世纪60年代——90年代中期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统治口号“自强”“求富”代表人物中央恭亲王奕䜣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3.教师强调:面对严重的统治危机,清朝统治集团的开明官员——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从而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但他们只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没学习西方的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治标不治本,为其最后的命运埋下伏笔。 4.教师过渡:接下来我们共同来看看洋务派具体怎样学习西方的?知识点2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1.教师提问:为什么洋务派首先兴办的是军事工业?创办了哪些军事工业。学生回答:鸦片战争中,中国武器落后,致使战争失败。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创办的军事工业主要有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近代军事工业。2.教师提问:为了满足洋务的需要,洋务派还采取了哪些措施?学生回答:兴办新式教育,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等。3.教师过渡:创办军事工业,需要巨额经费,但当时清政府对外支付赔款,对内镇压人民起义都要大量经费,政府财政面临枯竭。洋务派看到外国资本主义以工商致富,认为“求富”是“自强”的先决条件,于是又提出“求富”的口号,开办了一些民用企业。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有哪些? 13
学生回答: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4.请同学们完成下列表格:时间举办者企业名称企业在当时的特点1861年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洋务派兴办的第一个军事工业1865年李鸿章曾国藩江南制造总局是当时规模最大的军事工业1866年左宗棠福州船政局清政府设备最齐全的船舶制造厂时间举办者企业名称企业在当时的特点1872年李鸿章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近代第一个轮船公司1893年张之洞汉阳铁厂中国第一个近代化钢铁公司1893年湖北织布局5.教师过渡:洋务运动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实现强兵,接下来在看看清政府是如何实现强兵的?知识点3建立新式海陆军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归纳洋务派建立新式海陆军的过程?学生回答:时期成就19世纪60年代开始组建新式洋枪队,淘汰传统兵器,采用西式兵操练兵,清朝军队的武器和战术发生变化19世纪70年代开始大规模进行近代海防建设,筹建新式海军19世纪80年代初步建成了福建、广东、南洋和北洋等海军,其中以北洋舰队规模最大。1885年,清政府成立海军衙门统一协调指挥2.教师讲解:洋务派建立的新式海陆军,尤其是海军,成为当时亚洲第一水师,势力雄厚,但是甲午中日战争,由于统治集团内部腐败,军备训练不当,最终北洋水师在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同时也宣告了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破产。13
3.教师指出:有人认为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具有进步意义;也有人认为,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不值得肯定。你的看法如何?(学生回答)4.教师进一步阐述:首先,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要充分肯定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第一: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企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第二: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第三: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其次,指出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宣告洋务运动破产。这其中的原因有许多,但最根本的是不触动封建制度,立新而不除旧,没有彻底变革封建制度,这是洋务运动破产的根本原因。5.教师总结:19世纪60——90年代,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开明的官员,先后提出“自强”“求富”为口号,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王朝统治的洋务运动。这一运动,虽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而使古老中国开始顺应世界潮流——在近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13完成本课相关习题第4课洋务运动一、洋务运动的兴起时间19世纪60年代——90年代中期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统治口号“自强”“求富”代表人物中央恭亲王奕䜣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二、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三、建立新式海陆军17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内容。洋务运动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化道路的开端,本课的重点在于介绍洋务运动的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难点在于评价洋务运动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通过讲课,我认为自己思路基本清晰,这跟课下认真备课是分不开的;在讲课时出示一些图片,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本次讲课通过结合课本材料来分析,培养学生解材料题的能力,感觉学生在这一块掌握的不是太理想,作为初二学生接触材料分析比较少,以后我会在这方面大大加强。因此,方法比结论更重要,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掌握知识的结果,而且更应突出知识形成的过程。以学生原有的知识为出发点,帮助学生在整体上掌握史实,在对史实的分析中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实事求是的观念和研究认识历史事件的基本方法,为其自主学习打下基础。本课设计对传统观念的一大突破在于强调了洋务派官员为中国近代发展所做的贡献,利用人物的积极部分来完成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责任感等方面的价值观教育。然而在课堂设计和语言上达到的效果与目标任有一定的差距,对于洋务派官员的精神品质。办洋务事业之艰辛等感性内容诠释得不够到位。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1.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了解左宝贵、邓世昌等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迹;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掌握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和影响。2.以启发和讨论探究为主,运用史料分析问题,从中日两国的角度思考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分析历史的能力和唯物史观。3.使学生认识到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而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认识到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国家统一,是每一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1.黄海海战2.《马关条约》的内容17
1.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2.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3.瓜分狂潮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即使一个伟大的民族,同时又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在近代历史的耻辱柱上,铭刻着许许多多的血泪南京大屠杀的警钟,圆明园的焚毁,今天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重新回到中日甲午战争历史时期,去体味民族的兴衰与血泪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讲授新课知识点1甲午中日战争1.多媒体展示、阅读教材学生分析并回答问题: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侵华战争?教师进行概括总结并演示: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1)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这是明治维新后日本确定的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2)1894年,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使日本寻找到了挑起战争的机会。(3)清政府的落后腐败刺激了列强的侵略野心。2.阅读教材并结合《甲午战争示意图》,按时间先后顺序说出几次战役的名称、英雄人物。展示地图,配以说明,演示甲午战争的过程。(地图依次为丰岛、平壤、黄海大东沟、旅顺、威海卫)出示反映日军旅顺屠城的照片和材料,揭露日军罪行。教师简述在战争过程中广大官兵显示抵抗侵略野心与决策者妥协策略。出示战前兵力对比情况指导学生对失败原因进行分析教师讲述: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了。结合材料探究:甲午中日战争中国为什么会失败?17
(1)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根本原因)(2)由于李鸿章的“避战自保”、妥协退让而贻误战机,导致中国军队的一败再败。(3)中国军队装备落后,军备不足,实力差距。知识点2《马关条约》的签订1.学生先根据导学案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1895年春,清政府派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前往日本马关议和。(2)中日《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3)《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2.教师总结:列表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影响割地香港岛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进一步损害中国领土主权,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赔款2100万元白银二亿两巨额赔款使清政府财政不堪重负,不得不大举外债。通商口岸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增辟通商口岸(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其他协定关税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列强由商品输出,发展到资本输出设厂,意味着列强的侵略有了新的要求,使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刺激了列强的侵华野心,由此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地化的程度。知识点3列强瓜分中国狂潮1.学生先根据导学案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马关条约》签订后,沙俄联合德国、法国17
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则向中国索取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此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2)1899年,美国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国提出“门户开放”的照会,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2.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简单了解“三国干涉还辽”事件。教师指出:“三国干涉还辽”之后,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的狂潮。教师展示《各国在华强租海湾和划分“势力范围”情况表》提问:当时作为世界上第一大经济强国——美国,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强租海湾和划分“势力范围”呢?学生回答:当时美国正在和西班牙争夺殖民地,无暇东顾。进一步提问:为争夺中国市场,美国提出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内容是什么?学生回答:“门户开放”。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教师指出:“门户开放”政策反映出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3.教师总结:日本称霸野心狼,甲午中日战争响。因为清政府的落后腐朽导致《马关条约》又签订,清朝割地赔款。列强纷纷来效仿“瓜分中国”,美国忙于领土争,无暇东顾没有享受到但在华利益,提出“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各国享,使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情景。17完成本课相关习题20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原因经过结果及影响日本为了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黄海战役辽东半岛战役威海卫战役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瓜分”狂潮《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历来是历史课的重头戏,这篇课文上得如何,可以反映一个教师的教学功底。所以本人比较认真地去备这节课。从近代中日关系看,中国成了一个反面教材。自鸦片战争开始日本人就满心忧虑地注视着中国的遭遇。中国这个文明古国的历史命运促使他们思考反省自己的民族的出路。日本民族有着强烈的的忧患意识和学习意识,面对着中国的落后挨打,他们神经质地向西方学习,然后又近乎神经质地疯狂侵略这个邻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1、《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2、政治制度的落后、清廷的腐败是中国战败的关键。3、甲午战争是上个世纪之交帝国主义列强在亚洲所发动的一系列侵略战争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说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对中国发动的一次帝国主义侵略战争。4、纵观中国的社会状况,与日本相比不仅在军事、经济和科技上落后,还在于政治制度腐败。北洋舰队的覆灭,说明了单纯学习西方的技术的道路已走不通了。从此,中华民族开始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改变中国落后政治制度的尝试。5、《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此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了。我们要教育学生要有忧患意识、竞争意识。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结合现实中日关系,让学生懂得分析如何正确处理中日关系和外交关系等,增加历史的现实功能。20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第6课戊戌变法1.了解公车上书的时间和主张;识记维新派创办的报刊及宣传的维新思想;理解百日维新的内容和历史意义2.通过对康、梁的理论学说和维新活动的分析,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通过分析和评价光绪盟帝颁布的一系列变法诏书的主要内容,变法的历史意义以及变法失败的原因,让学生初步学习辩证地、全面地认识历史的方法3.使学生认识戊戌变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让学生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对维新变法意义的认识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时,统治阶级内部开明的官员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希望通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达到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目的,但结果失败了。甲午战争后,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面对地主阶级探索救国救民的失败,在洋务运动中兴起的民族资产阶级又将以怎样的方式继续探索斗争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进入第6课《戊戌变法》的学习。知识点1康有为与公车上书1.教师请同学们阅读28-30页教材,并展示康有为、梁启超的照片。2.学生先根据导学案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20
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邀请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史称“公车上书”。从此,维新变法运动揭开了序幕。 3.教师过渡:从公车上书这一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康有为、梁启超是爱国知识分子。向同学们讲解梁启超的“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的力行变法思想;严复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 强调:维新思想的传播,极大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为百日维新奠定了思想基础知识点2百日维新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回答问题:什么样的事件,促使光绪帝决心变法?(戊戌变法的背景) 教师强调: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为了“不甘作亡国之君”,光绪帝决心变法,以自强。2.请同学们列表总结变法的内容,并以小组的为单位,分析各个内容的影响?(教师提示变法内容分四个方面: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教师总结: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有利于刷新吏治,使官民参与政权的积极性提高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 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有利于国家财政的制度化建设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有利于思想的解放及西方思想的传入 裁减绿营,训练形式军队——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和军事素质。3.教师强调: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请同学们思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意义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教师归纳:①维新变法触及了封建统治中顽固派的利益;②顽固派实力强大;③维新派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④维新派不敢发动群众,仅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⑤维新人士缺乏政治策略,急于求成。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戊戌变法是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性、爱国性,是近代历史上一场思想启蒙运动。20完成《高效课时通》相关习题24
第六课戊戌变法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二、百日维新(1898.6.11—9.21)1、公车上书:时间、主张、代表人物、结果1、背景: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深2、维新派的宣传活动2、内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创办报刊:《时务报》、《国闻报》3、结果:失败戊戌六君子组织学会:强学会、农学会4、影响:思想文化的传播本节课事件的内在逻辑和线索清晰;重点需要把握百日维新的内容以及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可以引导学生把本节的重要内容的因果关系,演变过程用图示的方法反映出来。教师也把自己所画的图示逐步地展示给大家,并提供历史口诀,识记历史。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7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1.了解义和团抗击侵略者的史实及清政府的软弱无能;说出《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深刻影响2.认识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重要原因3.正确评价义和团运动的影响及增强民族责任感和国家危亡,匹夫有责的意识义和团运动和“扶清灭洋”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21世纪的钟声敲响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地提高,以至于有人说21世纪将是中国的世24
纪;而在20世纪的钟声敲响时,帝国主义发动了第五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那么,帝国主义为什么要发动这场战争呢?这场战争给灾难深重的中国又带来了怎样的危害呢?知识点1义和团运动1.教师讲述:西方列强在侵略中国时,主要用了三种手段:鸦片、枪炮、十字架。自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欧美的天主教、耶稣教和沙俄的东正教,依靠不平等条约和大炮的保护,先后向中国派遣传教士,到19世纪末已达三千三百多人。他们在中国建立教堂,网罗教徒,收集情报,干涉词讼,挑拨民族关系,进行文化侵略,并为本国政府出谋划策,掠夺中国利权,起到了侵略者的大炮所不能起到的作用。中国人民对此极其痛恨,不断进行反抗。作为较早被传教的山东遭到了外来文化宗教侵略更为严重,因此,山东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榨下,首先爆发了义和团运动。2.教师提问:义和团是由哪些组织发展起来的?最初的斗争矛头是谁?学生回答:义和团由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发展而来。斗争矛头是:腐败的清朝政府。 3.教师讲解: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的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义和团转变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为此,义和团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教师提问:谈谈你对“扶清灭洋”口号的认识?(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教师总结:口号进步性局限性“扶清”对清政府认识不清,抱有幻想。迷信色彩“灭洋”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排斥一切洋人、洋物件,盲目排外4.教师指出:面对帝国主义的不断侵略,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政策有哪些改变?有何作用?学生回答:以“招抚”代替“剿灭”,并承认其合法地位。义和团开始涌进京师,大肆捣毁教堂、拆电线等。至1900年,义和团基本上控制了京津地区。知识点2抗击八国联军24
1.教师讲述:由于义和团势力的迅速发展,帝国主义担心他们的在华利益受到损害。便于1900年6月组成八国联军,绞杀中国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就这样爆发了。这也是中国近代史上参与国家最多的一次侵华战争。我们来看看,他们的直接目的是什么?根本目的又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答案提示:直接目的:镇压义和团运动;根本目的:进一步夺取和扩大在华的政治特权和经济利益。2.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战争爆发的时间和八国联军的名字及率领人?时间1900年6月目的直接目的:镇压义和团运动;根本目的:进一步夺取和扩大在华的政治特权和经济利益。国家英、美、俄、日、法、德、意、奥率领人西摩尔(英国海军司令)3.教师展示图片:《八国联军杀害义和团民》、《美军抢劫的白银》。提问: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犯下了哪些罪行?学生回答:八国联军侵略者采取了报复性的屠杀、抢劫,暴露了侵略者的凶恶本质。4.教师提问: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仓皇逃西安,就在西逃的途中,她下令剿杀义和团。这又是为什么?最后义和团运动的结果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教师总结:就是要讨好帝国主义,以求得帝国主义列强对自己的“宽恕”。最终,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失败了。知识点3《辛丑条约》的签订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识记主干知识。(时间、签订国、内容)2.教师指出:《辛丑条约》的签订24
对中国社会有什么深远的影响?请同学们根据条约内容进行小组讨论。教师总结:内容影响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是列强对中国空前规模的勒索,西方列强完全控制着中国的经济命脉,人民生活更加贫苦。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束缚了中国人民的手脚,使清政府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帮凶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使侵略者控制了京津地区和清政府,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使馆界”,实际上是一个“国中之国”,成为了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清政府完全处于列强的控制之下,成为“洋人的朝廷”3.教师引导学习阅读教材,理解《辛丑条约》的综合性影响。《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4.教师总结:同学们,我们讲鸦片战争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到《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今天我们所学习的《辛丑条约》的签订,即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24完成本课相关习题第七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一、义和团兴起1.义和团兴起的背景2.清政府对义和团态度的变化3.义和团发展到津京地区4.“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二、抗击八国联军28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爆发2.义和团与爱国清军抗击八国联军:廊坊阻击战、义和团在北京的战斗、天津保卫战3.义和团运动的失败4.八国联军的暴行三、《辛丑条约》的签订1.时间2.主要内容3.影响在涉及本课时,希望通过情境的创设充分再现历史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突破重点化解难点,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从而突破秩小的教室空间让学生真正做到感知历史,立足现实,展望未来。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1.了解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名称,建立时间及建立者,中国同盟会成立的概况,利用有效的课程资源,培养观察和想象能力因2.理解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和三民主义,通过探究活动,培养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3.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革命派倡导的民主革命是顺应历史潮流,符合民族利益的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三民主义教师:(展示图片与材料)28
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毛泽东孙中山先生是站在时代前列的历史伟人,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江泽民孙中山先生追求真理的开拓进取精神和矢志不渝的爱国主义情怀,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和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态,孙中山先生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坚强意志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德,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胡锦涛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一生以革命为己任,立志救国救民,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习近平教师:以上是新中国四位领导人对孙中山的评价,他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20世纪中国的这位先行者——孙中山。知识点1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1.学生先根据导学案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联合华侨,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宗旨,号召“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1895年10月,广州起义消息泄露,陆皓东等人被捕牺牲,起义失败。2.阅读教材中的“人物扫描”,说说孙中山早年的人生规划是什么?后来有何改变?为什么会有这一改变?大家从孙中山的职业选择中得到什么感悟?学生:(讨论)从“医人”到“医国”,时势造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等28
知识点2同盟会与三民主义1.学生先根据导学案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辛丑条约》签订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迅速传播。出现了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和《警世钟》等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为了集中革命力量,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1905年8月,孙中山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在同盟会成立大会上,确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选举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建立领导机构,决定创办《民报》,作为同盟会的机关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2.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成下表。(展示表格)学生:(阅读教材、完成表格)时间1905年地点日本东京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领导人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机关报《民报》性质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指导思想“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意义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教师:什么是“三民主义”?教师:(解释)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反对民族压迫民权主义“创立民国”,即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议会制共和国,国民一律平等,总统和议员由国民选举产生28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即核定全国地价、国家根据核定地价征收地租税,同时逐步向地主收买土地,实现土地国有,解决贫富不均等问题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包括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在内的一个完整的体系,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3.教师总结:孙中山先生是中国革命先行者。他一生努力,“求中国之自由平等”,一颗拳拳赤子之心无人怀疑,他的名声和威信也正是靠人格魅力建立起来的。孙中山是一个值得尊敬的、真诚的爱国者,他的不屈不挠、愈挫愈勇的革命奋斗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8完成本课相关习题第8课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1.从学医到从政,图谋救国2.从改良到革命,屡败屡战(1)1894年,上书李鸿章遭到拒绝(2)1894年11月,成立兴中会(3)1895年,准备发动广州起义失败二、同盟会与三民主义1.同盟会(1)时间、地点:1905年、日本东京(2)性质: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3)影响: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2.“三民主义”(1)提出: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2)内容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前提)民权主义——创立民国(核心)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补充和发展)(3)意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32
孙中山早年从“医人”转向“医国”,从要求改革到投身革命推翻清朝统治,成为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在领导民族民主革命的伟大历程中,创建革命团体,建立政党,确立三民主义,发动武装起义。这一系列活动,让他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9课辛亥革命1.知道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志士发动的武装起义的名称、领导及影响。了解武昌起义的过程,分析归纳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2.教学中辛亥革命线索,整合教材内容,从“义旗高举,辛亥革命前奏”、“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材料解析,辛亥革命意义”、“追忆英雄,革命精神永存”四个篇章展开学习,通过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和分析材料,从中获得有效历史信息,学会全面认识、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3.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革命党人为国为民、敢于牺牲的精神,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32
上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展现武昌起义情节的纪念性浮雕。作为国家级的的纪念碑为何选择武昌起义这一历史事件呢?它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历史影响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辛亥革命,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时期。知识点1革命志士的奋斗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一说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结果如何?学生回答:时间领导者起义1906刘道一、蔡绍南萍浏醴起义1907徐锡麟、秋瑾安庆起义1907孙中山、黄兴广西起义2.教师强调:1906年的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但极大提高了同盟会的声望。(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是太平天国运动以后,中国南方爆发的一次范围较大的反清革命斗争,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沉重打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因而成为辛亥革命的一次重大预演。安庆绍兴起义区别于同时代的革命起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皖浙两省的联合起义。广西起义的指挥机关设在越南河内。)(徐锡麟,浙江绍兴人,光复会会员,1907年夏,徐锡麟在安庆发动起义,刺杀安徽巡抚恩明,因寡不敌众而失败,徐锡麟死难。秋瑾,革命党人,曾在日本留学,在日本期间,她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她与革命党人徐锡麟约定,分头在浙江、安徽两省同时起义反清,1907年因起义事泄露被捕,秋瑾从容就义。)3.教师展示图片:《黄兴绝命书》《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提问:上述两幅图片展现了什么精神?与哪一次革命起义有关?学生回答:展现了革命党人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精神。与黄花岗起义有关。(同盟会成立后,领导发动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为辛亥革命作了军事上的准备,其中规模较大的是1911年孙中山黄兴领导的广州黄花岗起义。)4.32
教师讲述:1911年4月,黄兴等发动起义,攻占两广总督衙门。革命党人同清军展开激烈巷战,最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知识点2武昌起义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问题:①武昌起义成功的有利条件?②武昌起义的简要过程?学生回答:①有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得到了同盟会的帮助;湖北新军倾向革命。②简要过程:发动起义——夺取军械所——进攻总督衙门——武汉三镇光复——湖北军政府成立。(武昌起义时,孙中山正在国外筹集革命善款,没有直接参加武装起义。)2.教师展示图片:《湖北军政府》《黎元洪》1911年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请谈谈你对革命党人推举黎元洪为都督的看法?学生回答:说明革命潜伏者危机。3.教师讲述: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独立,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展示《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示意图》4.教师强调: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32
(辛亥革命与武昌起义的关系:辛亥革命这一历史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辛亥革命指武昌起义。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朝统治而进行资产阶级革命活动、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2.教师总结: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正确评价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结束了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而不是推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制度。)(如何认识辛亥革命的性质?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资本主义列强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反侵略反封建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辛亥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领导,以推翻清朝的反动统治,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为目的,所以,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32完成本课相关习题1906年,萍浏醴起义;1907年,安庆起义1907年,广西起义;1910年,广州起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革命起义辛亥革命时间:1911年(辛亥年)武昌起义经过:起义爆发——夺取军械库——武汉三镇光复——湖北军政府成立结果:起义成果,开启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36
本节课主要讲述的是同盟会成立之后,领导的一系列武装起义,最终在武昌起义中取得成功。通过教学能过让学生知晓革命的曲折性和复杂性,知道革命烈士为了自己的革命理想,为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发动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通过图片、资料的展示,诱导式教学、分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理解知识点,同时强化学生分析史料、解答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可以提高的地方,比如可以通过情景再现等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英雄人物是精神,从而进行感情上的教育学习。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1.了解和掌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及中华民国的成立;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过程和清帝退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及其内容和性质。2.通过对中华民国内、外政策的材料补充,使学生认识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讲述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性和软弱性的表现,培养学生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对中华民国建立以及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史实讲述,让学生明白实现民主政治的曲折性,从而让学生树立实现民主制度化的远大目标中华民国的建立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意义利用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的场景导入新课。知识点1中华民国的建立1.教师讲述:武昌起义之后,各省纷纷独立,中国革命形势一片大好。为了整合革命力量,迫切需要成立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在这种情况下,中华民国成立。36
2.教师提问:中华民国成立于什么时间?什么事件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学生回答: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3.教师提问:武昌起义爆发时,孙中山正在国外,但他回国后立即为选举为临时大总统,这是为什么?学生思考回答: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孙中山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理应成为中华民国大总统。4.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中华民国成立后,采取了哪些措施?学生回答: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同时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成立临时参议院,各省的会议代表任参议员。5.教师展示史料:临时政府成立后,当尽文明国应尽之义务,以期享文明国应享之权利。满清时代辱国之举措,与排外之心理,务一洗而去之,与我友邦益增睦谊,持和平主义,将使中国见重于国际社会,且将使世界渐趋于大同。——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宣言书》根据材料,简要说一说南京临时政府的外交政策?(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教师总结: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作为文明国家,中国此时也是文明的国家,因此,西方要尊重中国的独立地位,同世界各国都要相互尊重,互利同赢,为实现世界大同而共同努力。这说明孙中山对帝国主义的本质认识不足,对帝国主义国家依然抱有幻想。知识点2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1.教师讲述: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力图通过和平方式早日实现共和,为此孙中山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他即行辞职,并推举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2.教师展示:《清帝退位诏书》提问:清宣统皇帝是什么时间退位的?有何重大意义?学生回答:1912年2月12日。标志着清朝260多年的统治结束。36
3.教师讲述:清帝宣统退位后,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并推荐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提问: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孙中山提出了哪些条件?学生回答:临时政府设在南京,新任大总统应到南京就职等条件。教师提问:袁世凯会答应这些条件吗?他又是如何做的?学生回答:不会。袁世凯以北方秩序不易维持等为借口,迫使南京参议院同意他在北京就职。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教师提问:这一过程,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力量弱小,不敢同袁世凯进行抗争。4.教师强调:1912年4月,孙中山正是解除临时大总统职位。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知识点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教师强调:1912年3月,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其目的就是为了以法律的手段约束即将出任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维护民主革命成果。2.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归纳总结《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国家主权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权利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立法权参议院行驶立法权行政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权司法独立3.请同学们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分组讨论它所具有的进步性?教师总结:①它反映了革命党人以法律为武器对付袁世凯、维护革命成果的正义愿望,具有现实针对性。体现了以孙中山为首的新生革命政权具有较强的法治观念和宪政意识。②它不仅第一次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主权在民”的基本原则,而且第一次用法律方式赋予了国民广泛的民主权利,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遭到彻底否定,“平等”、“自由”的民主口号得到肯定与确认。36
③作为资产阶级制定颁布的最重要的法律文献,是辛亥革命的伟大成果。它代表了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进步方向,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宪政运动及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教师强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36完成本课相关习题中华民国的创建中华民国建立的时间、地点及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性质本节课主要讲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建立民主政治,巩固革命成果的过程,其中重点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要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约法的颁布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进步性。通过向学生展示有关《临时约法》的各种历史资料,以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并派代表陈述交流本组对《临时约法》的评价,能很好的解决难点。还有值得进一步提高的地方,比如对历史史料的解读和运用、知识点之间的灵活过渡等,通过改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11课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1.要求学生掌握:袁世凯独裁统治的建立;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宋教仁案;二次革;袁世凯复辟帝制活动;“二十一条”;中华革命党;护国战争和洪宪帝制的破产2.学习袁世,实现专制独裁统治,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强大和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以及辛亥革命并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通过学习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失败,学生认识到:民主共和已深入人心42
3.通过对袁世凯对内专制、独裁、复辟,践踏民主共和、镇压民主革命的内容的教学,学生认识到袁世凯倒行逆施的反动性。通过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的教学,学生认识到孙中山等革命派,反对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坚持民主主义的立场是进步的正义的,有着积极的意义,这种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可歌可泣袁世凯复辟帝制和护国战争袁世凯得以实现独裁统治以及其迅速垮台的原因同学们,你们认识图片中的钱币吗?这就是我们民间俗称的“袁大头”,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后,为了巩固政局、发展经济,而在全国统一币制时发行的货币,1912年清帝退位后,实权人物袁世凯成为中外瞩目的人物,当时有人称赞他是“中国的华盛顿”,但转瞬之间他又被全国人民所唾弃,被骂作“窃国大盗”.自主探究:到底发生了什么?改变了人们对袁世凯的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知识点1二次革命1.教师讲解: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之后,南北方只是在形式上统一,但在政治上仍处于对峙状态,北方各省处于袁世凯控制之下。南方大多数省份,实际上处于同盟会的控制和影响下,袁世凯建立北洋军阀政府后,破坏临时约法,控制内阁,加强北洋军,削弱革命军,实行专制独裁统治,并且派人刺杀宋教仁,从而导致了反袁的二次革命。2.图片展示:《宋教仁》42
【人物简介】宋教(1882-1913),湖南桃源人,1904年2月参与组织华兴会,1905年参加同盟会,任《民报》的撰述。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法院总裁,同年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任代理事长,1913年被袁世凯派人刺死于上海。教师讲解:1912年8月,宋教仁把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一是联合中间力量,造成中国第一大党,以夺取国会中多数席位,建立以国民党为中心的内阁。二是企图通过民主手段建立责任内阁,以保证《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实施,把中国政治纳入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轨道,但是这一行为,阻挠了袁世凯的独裁。 【提出问题】指导学生看书,了解宋案始末,思考:宋教仁案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说明了袁世凯独裁统治的丑恶嘴脸。3.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结合《二次革命形势示意图》,了解二次革命的过程。教师讲解:袁世凯的反动面目暴露以后,孙中山号召武力讨袁,袁世凯首先动手,1913年,他罢免了江西、安徽、广东三省的都督,因为这些人都是国民党党员,然后派北洋军南下,进军九江。江西都督李烈钧在湖口起义,宣布独立。随后,江苏、广东、安徽等省相继独立,这就是“二次革命”。4.提出问题:这场革命为什么称为“二次革命”呢?(答案提示: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反对袁世凯的独裁专制和军事进攻,保卫民主共和的一次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所以称之为二次革命。)提出问题:为什么“二次革命”在短短两个月内就失败了呢?学生讨论,教师总结:1、国民党内部不统一,力量涣散,行动不一致,独立各省彼此观望。2、北洋军力量强大,帝国主义大力支持袁世凯。3、没有组织和发动群众是不能取胜的重要原因。知识点2袁世凯复辟帝制1.教师设问:袁世凯镇压革命党人以后,又实施了哪些独裁措施?42
【学生回答】(1)胁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随即下令解散国民党;(2)解散国会.(3)废除《临时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公布《中华民国约法》,(4)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以无限期连任,可指定继承人。【教师讲解】应该说袁世凯成为大总统后总揽大权,已具备君主专制统治下的帝王独裁终身制世袭制的特点,但是他并没有满足,开始做起了当皇帝的美梦,为了尽快实现皇帝梦,袁世凯不惜出卖国家和民族的权益,去换取帝国主义的支持。2.【图片展示】《二十一条签字时中日代表合影》。【提出要求】列举“二十一条”的内容。思考:袁世凯与日本签署“二十一条”的原因。【学生回答】内容: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进一步扩大日本在南蛮和蒙古的权益,规定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他国,聘用日本人为顾问等。原因:为复辟帝制,必须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以出卖国家民族的利益,换取日本的支持。【教师讲解】袁世凯取得帝国主义支持以后,于1915年12月,当上“中华帝国”的皇帝,宣布改1916年为洪宪元年,准备元旦登基。3.【图片展示】《请袁称帝的推戴书》图片讲解:1915年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在袁世凯的精心策划下,国民代表大会召开,一致投票赞成帝制。同年12月11日,参政院开会,通过了请袁称帝的“推戴书”。次日袁氏即下令改民国五年为洪宪元年,中国一场复辟闹剧由此拉开帷幕!42
知识点3护国战争1.【材料展示】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国共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戮此民贼,以拯吾民。----孙中山《讨袁宣言》【提出问题】通过上述材料反映了孙中山对袁世凯称帝的什么态度?袁世凯的倒行逆施,人们又作怎样的反应?【学生回答】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号召爱国豪杰共同奋起,维护共和制度,梁启超和他的学生蔡锷先后离开北京,前往南方筹划讨讨袁世凯事宜,1915年,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布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2.要求学生通过《护国战争形势示意图》,了解护国战争过程。【图片展示】蔡锷在云南宣布独立。组织护国军讨袁。图片解读:1915年12月,蔡锷、李烈钧、唐继尧联名宣布云南独立,组织护国军出兵讨袁,很快得到各省响应。图为护国军部分的将领。右起:3蔡锷,4李烈钧。3.【提出问题】袁世凯最终结局怎样?【学生归纳】他的复辟行径不得人心,连其北洋嫡系部队也应奉阳违。北洋军人心涣散,节节败退,不少省份宣布独立,脱离袁世凯政府。袁世凯众叛亲离,成了孤家寡人。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6月在绝望中死去,护国战争结束。【问题探讨】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失败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违背历史发展潮流,必将遭到历史惩罚,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历史评价】我们该怎样评价这场护国运动?【师生归纳】护国运动粉碎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迷梦,恢复中华民国的国号,42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护国战争胜利了。但是护国运动并没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更没有摆脱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并没有改变,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还未完成,所以依然失败了。引导学生阅读课后知识拓展《护法运动》。知识点4军阀割据【教师讲解】1916年袁世凯死后,在帝国主义的分别支持下,北洋军阀内部很快的便分为了几个派系,其中主要有直系,皖系和奉系。【图片展示】《北洋军阀封建割据形势图》【提出要求】结合教材和地图,完成下面表格。派系代表人物控制区域依靠的国家直系冯国璋、曹锟江苏、江西、湖北英、美皖系段祺瑞皖、浙、鲁、闽日奉系张作霖东北三省日滇系唐继尧云南、贵州英、美桂系陆荣廷广东、广西英、美晋系阎锡山山西日【材料展示】军阀混战造成的一些后果。农户1914-1918年减少1500多万户耕地1914-1918年减少2600多万亩荒地1914-1918年增加4900多万亩陆军1914-1919年增加92万多人军费1916-1918年增加5000多万元【提出问题】根据材料想一想,北洋军阀的割据局势,对中国社会造成了哪些不利影响?42
【学生回答】这些军阀为了争夺地盘和巩固政权,不许出卖国家利益,依附帝国主义,大小军阀连年混战,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混战纷争的动乱之中。42完成本课相关习题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们对中国民国时期的历史有了更好的了解,这次的教学主要是通过材料、图片来教学,了解当时一些军阀混战的场面,同时,同学们也看到了,当时的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能够激起学生的爱国情操,本节课处于运用教材,围绕教学目的,突出重点,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历史知识更加形象化生动化。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第12课新文化运动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及著作;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基本内容、历史意义2.45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口号;2.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20世纪初期,在北大的讲坛上,有从海外归来的、西装革履的大力宣传新思想的进步人士;也有拖着长辫子、身穿马褂的满口之乎者也的封建遗老,他们相互抨击对方的思想观点,出现了激烈的思想冲突。为什么会有这样奇怪的现象出现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去了解吧。知识点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教师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本目内容,让学生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是在什么的背景下兴起的?教师归纳总结:①政治:以北洋军阀为首的反动势力妄图复辟帝制(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社会性质,没有使中国独立富强)。②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③思想: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与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径势不两立。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展示图片:45
提问:请同学们从教材中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标志、代表人物、阵地等基本要素?学生回答:①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是1915年;②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是《新青年》的创办;③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是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北京大学和《新青年》。知识点2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完成下列表格:内容诠释抨击旧道德旧文化针对尊孔复古的逆流,《新青年》强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提倡民主与科学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口号,只有民主科学才能救中国提倡白话文建设新文学提倡白话文,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2.教师总结强调: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民主和科学,就是要提倡新的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民主思想,来反对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是属于思想革命。提倡白话文,建设新文学,即文学革命。就是要通过简单、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去宣传资产阶级的民主、科学,从而扩大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力。3.教师展示材料:陈独秀说:“吾国之维新,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教师总结: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是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和科学的洗礼,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民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存在对中西方文化绝对的肯定或否定。4.教师展示材料:“对于外国文化,排外主义的方针是错误的,应当尽量吸收进步的外国文化,作为发展中国新文化的借鉴;盲目搬用的方针也是错误的,应当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同样,既不是一概排斥,也不是盲目搬用,而是批判中接受它,以利于推进中国的新文化。”45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结合材料,谈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东西方文化?教师总结: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辩证取舍,择善而从。这样,才是全面、客观的结果,这才是学习历史的价值所在。学习历史要努力以史为鉴,学以致用,辩证地看问题。45完成本课相关习题标志:兴起代表人物主要阵地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新文化运动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文学革命积极: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影响消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片面性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里反封建的一次激烈斗争,反映了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的强烈愿望,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延续。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弘扬了民主、科学的思想,使中国出现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也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第13课五四运动1.了解五四运动爆发的时间、口号等基本情况。2.掌握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和重要意义。51
3.理解并弘扬五四精神,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之家国情怀,从而树立为国家民族的发展而奋斗的历史使命感和现实责任感。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五四精神请同学们欣赏激情澎湃的共青团团歌!结合歌词想想共青团的生日和哪一个历史事件有关呢?(结合歌词“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生:五四运动(通过播放歌曲,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引入学习内容,激发求知欲。)知识点1五四运动的爆发1.师:(展示图片)国内背景: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都了解到近代中国在列强的入侵下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是坚强不屈的中国人从未放弃过对救国道路的探索与奋斗。从技术救国到变法救国到制度救国都以失败而告终,到1915年先进的知识分子试图用思想救国,从而掀起了一起思想解放的潮流,但中国仍然处于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下,那么到底,中国的路在何方?而在这个阶段国际上正经历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最后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中国也以战胜国身份参加了战后在法国黎召开的和平会议!2.生:观看影片《我的1919》师:影片中,中国外交官争论的是哪一地区的主权问题?结合教材P59找出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提出了哪些要求?结果怎样?(答案均在教材中)请学生回答出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的三条正义要求,结果遭到拒绝,我们战胜国却受到了战败国的待遇,再次证明了怎样的历史教训?生:弱国无外交!师:会议并且将之前德国占领的山东特权转让给了日本。消息传到国内,积压在中国人民心中的怒火,像火山一样爆发了。请同学们总结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是什么?生:一齐说出“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知识点2五四运动的扩大51
1.师:下面我们就乘坐时空遂道,重新回到那激情燃烧的岁月,走进五四,一起来观看影片。生:观看影片《五四运动》师:通过观看影片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生:看到了青年学生的爱国宣传,听到了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感受到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2.师:结合教材分组讨论说出五四运动的基本情况。生:分组接力回答。师:学生回答时,提醒同学注意哪些是外争主权,哪些又是内除国贼。五四运动爆发后,中外对五四运动的反应,尤其是日本的反应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日怒潮,使五四运动进一步扩大。3.师:面对着后期的“三罢”形式和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北洋政府作何选择?(请同学们结合课本找出)生:取得了初步的胜利。师:这些胜利来之不易,尤其是中国代表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这是中国外交史上里程碑式的胜利。那么大家结合五四运动扩大到上海后的结果和刚开始提出的口号及要求,可以看出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实现,但是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没有完成,所以只能说是取得了初步的胜利。师强调: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为后来的中国革命影响巨大,为中共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知识点3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1.师:五四口号中的“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体现他的目标是反帝反封建,再从口号“誓死力争,还我青岛”中的“誓死”和“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中的“杀戮”可以体会当时斗争态度的坚决、彻底、不妥协,学界要求开国民大会说明这场运动是由知识分子发起,群众广泛参与,所以我们总结出五四运动的性质是什么?生:五四运动是一场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具有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2.师:引导学生说出五四运动还有怎样的性质?51
生:五四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具有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师: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曙光,毛泽东评价,十月革命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李大钊、罗家伦等知识分子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又可得出什么性质?生:五四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具有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完成本课相关习题五四运动导火线时间、地点、口号6月3日后的变化结果历史意义近代以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各阶层的仁人志士都为之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如:洋务派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的戊戌变法,以“三民主义”为指导的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等,但由于阶级的局限性,未能充分依靠群众,最终都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未能把我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解救出来,它追求的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我们把这些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叫旧民主主义革命。与之相对应的,五四运动中中国无产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并逐渐居于领导阶级的地位,在斗争中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的传播,社会主义已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五四运动成为新旧民主革命的分界线,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51
1.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诞生的过程(中共一大)和伟大的历史意义;了解中共二大和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及教训。2.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原因、过程及影响的理解,理解历史事件的能力。3.通过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共二大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等史实,初步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希望和光明,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与敬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对中共“二大”民主革命纲领的理解同学们,你们认识这幅图片吗,它们与那次会议有关呢?这一历史事件对中国革命有什么影响呢?今天就让一起走进第14课: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知识点1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说一说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有哪些方式?学生回答:主要有个人宣传、团体研究以及向工人宣传等方式。教师强调:这其中的个人宣传主要是李大钊。1919年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在《新青年》上刊发,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2.教师提问:五四运动的胜利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有什么影响?学生回答: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他们开始向工人阶级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了工人的阶级觉悟。马克思主义开始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51
知识点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教师讲述: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之下,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不久,北京、长沙、武昌等相继建立了共产党的早期组织。2.教师提问:结合前面所讲,归纳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有哪些?学生归纳回答后教师总结:思想条件: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阶级条件: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组织条件: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3.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有关中共一大的相关信息。时间:1921年7月地点:上海代表:毛泽东、董必武、李达、马林等内容:①通过了党的纲领;②确定了党的中心工作;③成立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4.教师分析:我们就中共一大的内容作简单的分析,以加深大家的印象。第一点:大会通过了党的纲领,确定了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从党的奋斗目标来看,一方面确立了党的远期奋斗目标,另一方面对党成立后的第一个奋斗目标又作出了不符合国情的规定。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而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由于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强大的,因此在新民主民主革命阶段,民族资产阶级是团结的对象而不是革命的对象,从这一点来说,中共一大的规定是有局限性的。第二点:确定党的工作中心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如果不解决农民问题,革命就不会成功。因此,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固然重要,但决不能忽视农民问题。5.教师提问:请大家思考一下,陈独秀没有出席中共一大,为什么会被当选为中央局书记?请同学们结合前面学过的知识进行回答》学生回答:陈独秀因为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力,并且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发起者之一。6.教师讲述总结: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51
7.教师过渡:在前面我们分析了中共一大的局限,那么,这些局限是什么时候被突破的呢?中共二大的召开就部分解决了这些问题。时间1922年7月,中共二大上海奋斗目标建设共产主义党的最低纲领在民主革命阶段,党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意义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8.教师讲述:1922年,中国二大正确分析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矛盾,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的斗争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知识点3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1.教师提问: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为了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做出了哪些努力?学生回答:设立了专门的机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集中领导全国的工人运动。从1922—1923年春,领导了大小工人罢工100多次。其中以京汉大罢工最为著名。2.教师讲述: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举行大罢工,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了顶峰。在运动中,工人们组织了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会,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力量和革命精神,大大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共产党在全国人民中的政治威信。3.教师提问:这场气壮山河的工人运动结果如何?有何经验教训?学生回答:罢工遭到残酷镇压,全国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低潮。经验教训: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4.教师过渡总结:年轻的中国共产党正是带着这些经验教训,投入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人民大革命洪流。51完成本课相关习题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条件思想条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阶级条件:工人阶级队伍逐渐壮大,工人运动发展组织条件: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时间:1921年7月56
地点:上海中共“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诞生参会人员:毛泽东、董必武、李达、马林等名称: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实现共产主义内容中心工作: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领导机构:陈独秀任中央局书记意义:宣告了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时间:1922年7月中共“二大”召开地点:上海内容:重申了党的奋斗目标,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规定党的主要任务: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意义:第一次明确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京汉大罢工时间:1923年结果:失败教训: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课时是重要的内容,也是考试中容易涉及到的重要考点。在本课教学中,成功采用了问题式、小组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增强了知识点之间的逻辑性,同时也在问题与探究的过程中形成了教学互动,提高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与此同时,通过对知识点是归纳总结,让学生熟练掌握了历史知识点,加强了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的理解。还有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比如对史料的选取、解读要更加明确,知识点之间的讲解更加灵活,在以后教学过程中改进,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第15课北伐战争1.知道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主要战场、重要战役;概述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56
2.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3.中国革命的进程是在曲折中发展的,要想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坚持共产党对革命的领导权1.国共合作2.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上图是黄埔军校的校门上引人注目的对联,上联是“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是“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批是“革命者来”。这副对联使人耳目一新,它体现了黄埔军校的办学宗旨。但后来却有人将其改为“升官发财莫往他处;贪生怕死请入斯门!”这又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学习第15课《北伐战争》,了解那一段轰轰烈烈的革命时期。知识点1国共合作的实现1.教师:(展示材料)材料一 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的血液。……盖今日革命,非学俄国不可……我党今后之革命,非以俄为师,断无成就。——孙文材料二 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产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广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中国革命之需要。……依中国社会的现状……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是一个比较革命的党。——中共三大宣言56
教师:(总结)当孙中山为维护共和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他意识到自己的孤单;当中国工人的斗争一次又一次被军阀镇压,中国共产党意识到自己的弱小。那国共两党该做出怎样的选择呢?学生:(分析,得出结论)国共两党都需要合作。教师:国共两党实现合作的标志是什么?学生: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了。教师:国民党一大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教师:在此基础上,国共携手,领导了国民革命运动。2.黄埔军校的建立教师:(展示幻灯片)教师:孙中山创办了黄埔军校,蒋介石任校长,那你知道政治部主任是谁吗?学生:周恩来。教师:领导人的组成说明什么?学生:国共合作教师:(总结)国共合作最直接的成果就是成立了黄埔军校。黄埔军校成立为国民革命作出了怎样的贡献?学生:培养出大批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教师:(总结)黄埔军校最大的价值在于培养了中国革命的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这些年轻的革命者代表着中国未来的希望。这六期的学生之中,有不少人日后也成了共产党的高级将领。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元帅中,有四人出自黄埔军校。徐向前、林彪、聂荣臻、叶剑英。国共携手在反帝反封建的问题上达成了共识,为北伐战争奠定了政治基础;黄埔群英创建的国民革命军为北伐战争奠定了军事基础。知识点2北伐胜利进军56
1.教师:(播放《国民革命军军歌》)教师:(总结)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是北伐战争,当年国民革命军就是唱着这首歌开赴北伐前线的。那么,你知道歌词中的军阀主要指哪些人吗?国民革命军为什么要打倒他们呢?北伐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其主要战场在哪里?代表性战役有哪些?学生:(结合《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阅读教材“北伐胜利进军”一目回答)北伐从1926年开始。北伐的目的是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北伐的主要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军阀。北伐军总司令为蒋介石。北伐的主战场是湖南、湖北。湖北战场的代表性战役是汀泗桥、贺胜桥和武昌之战。教师:(补充)在汀泗桥、贺胜桥战役中,发挥先锋作用的是被誉为“铁军”的第四军叶挺独立团,这是一支大部分由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组成的队伍。2.教师:北伐战争取得胜利了吗?学生:北伐军基本消灭了吴佩孚和孙传芳主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所以北伐战争取得了胜利。教师:北伐战争为什么能够胜利进军?学生:(小组讨论探究)教师:(总结)北伐战争之所以能够胜利进军是因为:(1)北伐战争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正义战争。(2)作战方针正确。(3)国共两党齐心协力。(4)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群众的密切配合和积极支援。(5)广大北伐官兵的浴血奋战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3.教师过渡:北伐战争基本打垮了北洋军阀。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到了武汉。就在北伐战争将要继续北上消灭张作霖的时候却风云突变,阴霾突降!那么北伐发生了什么变化呢?知识点3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1.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教师:(展示图片)教师设问:(1)1927年4月12日发生了什么事件?(2)结合上面的两幅图片,56
你认为国民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阅读教材P73本目第一段,回答)国民党右派突然背叛革命。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召开“分共会议”。他们大肆屠杀工农群众。教师:(补充)国际帝国主义联合支持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极力破坏中国革命,反革命力量大大超过了革命力量;国民党右派不断制造反共反人民的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严重削弱了革命力量;再加上中国共产党还处于幼年时期,缺乏斗争经验。领导人陈独秀又犯了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放弃了革命的领导权,导致在敌人发动突然袭击时,不能组织有效的反抗。历史上国共的第一次握手仅仅持续了三年,便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宣告终结。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了,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失败了。2.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73本目第二段,归纳南京国民政府建立的时间、人物、性质和统一全国)学生:南京国民政府于1927年4月由蒋介石建立;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革命运动。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南京国民政府名义上统一了全国。56完成本课相关习题我在本课教学过程中除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转变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方面外,还作出了如下的努力和尝试。①准确把握了教学的三维目标;②选择了丰富而多样的教学素材,有地图、实物图等,增加了历史的真实感。③注重进行探究性的小组讨论,在分组讨论北洋军胜利进军的原因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61
性,体现了探究学习、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新理念和新方法。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还要进一步完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性、以及对史料的充分解读,在教学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第16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1.掌握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和工农武装割据等基本知识。认识中国共产党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2.分析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特点,认识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开辟井冈山革命道路,这是毛泽东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3.使学生感受到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曲折,感受到共产党人敢于创新、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坚强意志和奉献精神。八一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工农武装割据中国为何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教师:(播放建军90周年的沙场阅兵视频)2017年7月30日上午,中国人民解放军以一场气势磅礴的沙场阅兵庆祝解放军90岁生日。在朱日和训练基地参加实战化训练的三军将士沙场列阵,以战斗姿态接受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检阅,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教师:这面鲜艳的八一军旗诞生在南昌起义的炮火之中,走过了井冈山的硝烟,铸就了今天强大威武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保家卫国的钢铁长城的辉煌。高高飘扬的八一军旗是怎样诞生的呢?让我们重温历史,共同走进南昌起义!61
知识点1南昌起义1.教师:国民党“斩尽杀绝”的恐怖政策。(展示图片)教师: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疯狂镇压、血腥屠杀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面对反动派赶尽杀绝的恐怖政策,中国共产党并没有被吓倒、被杀绝。他们从地上爬起来擦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又继续战斗了。南昌起义就在这一背景下爆发了。2.教师:请同学们看教材中南昌起义的内容,从中找出南昌起义的时间、领导人、过程、结果、意义等相关知识点。学生:(阅读教材,整理)教师:(讲述并投影)时间1927年8月1日地点江西南昌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结果一度占领南昌,南下途中受挫教师:虽然这次起义由成功转为失败,但它具有重大的意义。南昌起义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学生: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61
教师:很好。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因此,八月一日成为我们的建军节。3.教师:(展示:军旗、军徽、江泽民题词)知识点2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1.八七会议教师:(展示材料)材料一 为了总结第一次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称为“八七”会议。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并决定在这一年秋收时发动武装起义。这次会议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材料二 八七会议给处在思想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人,指明了新的出路。会议撤销了陈独秀总书记的职务,选举产生了新的临时中央政治局。教师:八七会议通过了什么决议?这一会议起到了什么作用?学生:(1)八七会议通过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并决定在这一年秋收时发动武装起义。(2)八七会议给处在思想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人,指明了新的出路,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2.秋收起义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秋收起义的相关内容;并识记其时间、地点、领导人和结果)教师:当时在党内就有两种观点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观点一:起义就是以城市为中心,向农村进军就是向敌人投降,而且俄国十月革命正是攻打城市取得胜利的,应向俄国学习。观点二:城市里敌人的力量强大,在当时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攻打和占领城市是不可能的,应以农村作为落脚点。教师:你同意哪一观点?请说出理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61
教师:中国共产党最终选择了哪一方案?学生:第二种,向农村进军。教师:根据大家了解的历史知识,请同学们思考,秋收起义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学生: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道路。3.井冈山会师教师:(展示图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井冈山会师概况)(1)时间:1928年4月。(2)领导人:朱德、陈毅与毛泽东。(3)结果: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教师过渡:在艰苦的环境下,红军仍保持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继续斗争。井冈山根据地不断巩固扩大,在它的影响下,各地先后发动武装起义,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到1930年建立了十多块革命根据地,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知识点3工农武装割据1.教师:(展示材料)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红军歌谣”,从中能得出什么认识?或有什么启示?材料一、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干稻草,软又黄,金丝被儿盖身上,不怕北风和大雪,暖暖和和入梦乡。这首歌谣最打动你的地方是?你还知道哪些井冈山上的故事?学生:农村和城市相比,条件是艰苦的,可是红军战士在艰苦的环境下却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师:(讲解)井冈山会师以后,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和游击战争,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2.教师:(展示材料)材料一 随着形势的发展和革命队伍的扩大,红四军及其党组织内加入了大量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同志,加上环境险恶,战斗频繁,生活艰苦,部队得不到及时教育和整训。因此极端民主化、重军事轻政治、不重61
视建立巩固的根据地、流寇思想和军阀主义等非无产阶级思想在红四军内滋长严重。材料二 1929年12月28日至29日,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在福建上杭县古田村召开。大会根据中央九月来信的精神,认真总结了红四军建军以来的经验,批判了各种错误思想,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是党领导下的军队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3.教师:古田会议的召开有什么重大的意义?学生:(讨论、分析)古田会议的胜利召开解决了红四军发展过程了出现的各种问题,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推动了当时红军建设和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形势示意图》)请大家观察示意图,说一说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概况。学生:第一个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各地共产党员纷纷发展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到1930年,全国开辟了大大小小十多块革命根据地,遍及十多个省,中央革命根据地是最大的一块根据地。地图上火种点燃的地方地图上火种点燃的地方就是农村革命根据地。教师: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教师: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了解其概况。(1)时间:1931年冬。(2)地点:江西瑞金。(3)人物:毛泽东。61完成本课相关习题一、武装起义1.南昌起义2.秋收起义二、开辟新道路1.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2.井冈山会师三、工农武装割据1.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壮大2.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成立65
面对国民党的屠杀政策,英勇的共产党人通过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来奋起反抗,虽然起义受挫,但是沉重打击了敌人,而且也找到了符合中国革命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唯一道路。为此,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行了井冈山会师,壮大了革命力量,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1.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小组合作讨论,积极发言增强合作和协调意识,促进学生思维和能力的提高。3.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1.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背景及意义2.遵义会议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七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上面展示的是毛泽东《七律·长征》,概括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赞扬了红军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那么,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长征?他们在途中遭遇了哪些艰难险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长征》,去感受长征的历程,共同学习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65
知识点1战略战役和遵义会议1.依据材料一:时间国民党兵力红军兵力比例第一次(1930.11-1931.1)10万多4万多约2.5∶1第二次(1931.3-1931.5)20万3万多约7∶1第三次(1931.7-1931.9)30万3万多约10∶1第四次(1933.2-1933.3)30多万7万多约4∶1分析红军长征的原因?2.教师讲解:由于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从1930年底,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均被红军粉碎。3.教师引导:请学生阅读教材,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和结果?学生回答:博古、李德在军事上的“左”的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4.教师提问:长征初期,红军情况如何?学生回答: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8万人西进,冲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但人员损失过半。在这样的情况下,博古等人执意要去湘西,而敌人已经在红军去湘西的路上布置了新的防线,此时毛泽东提出放弃进军湘西,而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得到大家的认可,于是红军强渡乌江,攻克了遵义。5.教师过渡:红军占领遵义后,中共中央在此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成为影响中国革命的一次重要会议。那么这次会议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6.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列表概况有关遵义会议的有关信息。时间1935年1月,贵州遵义①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65
内容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③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意义遵义会议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教师强调: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处理党内事务,是总结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认识到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性,从而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指向成熟的标志。知识点2过雪山草地1.1.教师出示图片,说一说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学生回答:恶劣的自热环境,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原,缺衣少食;还有敌人的围追堵截。2.教师讲解:遵义会议后,红军克服重重困难,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冲破敌人的包围,进入甘肃。知识点3红军胜利会师陕甘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长征的胜利要关注几次会师,其结束的标志是什么?学生回答:两次,分别是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在吴起镇的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和红四方面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的会师。长征结束的标志是甘肃会宁三大主力会师。2.教师出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65
教师讲述:同学们从图中可以看出,红军的长征经过了赣、闽、粤、湘、桂、黔、滇、川、康、青、甘、陕12个省,越过了五岭山脉,湘江、乌江、金沙江、大渡河及雪山、草地等,历经25000里。这是人类历史上一次真正的前所未有的征途。3.教师提问:同学们,关于长征胜利的意义,你觉得有哪些?(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教师总结: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65完成本课相关习题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长征开始开始:1934年10月初期受挫时间:1935年1月历史转折——遵义会议内容: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等意义:历史转折,成熟标志过程: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抵达甘肃(胜利会师)胜利会师:陕北会师——1935年10月;会宁会师——1936年10月意义:宣告红军长征胜利结束伟大意义:挽救革命长征精神78
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特有的魅力使它就像一部最完美的神话,突破时代和国界,在世界上广为传扬。同时,它又像一处取之不尽的艺术宝藏,吸引着中外的新闻记者、战史专家和艺术家。长征不但是战争史上的奇迹,而且还是20世纪中华民族灵魂最壮美的写照——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及它领导的工农红军是战无不胜的。长征精神,过去是、现在是、今后仍将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代代高呼:长征精神万岁!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1.知道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以及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知道华北危机、一二•九运动以及西安事变;分析理解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描述历史事件的能力,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3.使学生认识到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反映了中华民族具有反侵略的光荣传统,当代青少年应以先辈们为榜样,树立和培养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每一年的9月18日晚,东北沈阳总要响起长长的警报声,在全国还有许多城市也在这一天拉响了警报,这是为了让人们记住1931年9月18日发生的“九一八事变”这个国耻日。你知道“九一八事变”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这一天让我们中国人没齿难忘,痛心疾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8课: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知识点1九一八事变1.教师出示图片,并将学生简单叙述九一八事件的大致经过。78
学生讨论回答:时间——1931年9月18日;地点——南满铁路柳条湖段;经过——炮轰沈阳城,占领沈阳,占领东北三省;结果——短短4个月,东北全部沦于敌手。2.提问:日本为什么要制造九一八事变?(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归纳总结:①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为此制定了大陆政策;②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日本,日本为摆脱危机加紧侵略中国;③国民党反动集团全力“剿共”,日本有机可乘。3.提问:伪满洲国于何时何地成立?执政是谁?有哪些危害?学生回答:1932年,长春。执政是末代皇帝溥仪。危害:企图将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东北3000万同胞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4.教师过渡: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奋起抗争。提问: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回答:东北的抗日义勇军和杨靖宇的东北游击队,以及后来改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知识点2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1.提问:1935年,北平学生发出了“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桌子了”,谈谈你对这一呼声的理解?他们又是如何做的?学生讨论回答:日本占领东北后,于1935年策动了“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示威游行,向群众宣传抗日,与国民党军警英勇抗争,他们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口号,掀起了爱国救亡运动。2.教师强调:一二·九爱国救亡运动,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知识点3西安事变1.展示资料:78
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后,就致力于争取张学良所部的东北军和杨虎城所部的十七路军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在全国抗日高潮的影响下,在红军前线政治工作的教育和争取下,东北军和十七路军的广大官兵都赞成“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救亡口号,主动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受到中国共产党正确的政治主张和全国抗日潮流的推动,从1936年初,他们就实际上停止了同红军的战斗。4月周恩来与张学良在陕北举行联合抗日救国的会谈。不久,工农红军与东北军的前线停止战斗,联合抗日。提问:请同学们根据上述材料和教材内容,讨论回答:西安事变爆发的原因有哪些?学生讨论回答:①日军侵略东北,使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的危机关头,民族矛盾的激化是西安事变爆发的根本原因。②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感召了张学良、杨虎城。③张学良、杨虎城的爱国之心是西安事变爆发的个人因素。④蒋介石一意孤行,坚持围剿红军是西安事变爆发的直接原因。2.补充: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3.补充:西安事变震惊全世界,引发了国内外各种政治势力的强烈反响。如何处置解决西安事变,当时就有不同的看法,我们一起看看材料。日本侵略者:希望中国打内战美英两国:主张和平解决,南京政府向张、杨妥协苏联:主张和平解决,不希望中国打内战国民党:讨伐派(亲日派何应钦)和和平解决派(亲英美派)中国共产党:主张在团结抗日的基础上和平解决4.强调:在当时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将阶级恩怨放到一边,从大局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并派周恩来等赴西安谈判。所以,西安事变之所以能和平解决,是当时各种政治力量较量的结果,也是中共以民族利益为重,努力的结果。5.强调: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78
完成本课相关习题本课要注重学生情感的升华,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种资源,通过恰到好处的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思考,讨论,让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树立对国家、民族正确的责任感以及人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在教学知识过程中,比较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性,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两大知识点进行前后梳理。还通过小组讨论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习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理解、分析,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初期的历史史实;了解中国人民尤其中国军人抵抗日本侵略的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了解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摒弃前嫌,一致对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过程中屠杀中国人民的滔天罪行。78
2.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展示自我的能力;培养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会收集、调查、整理、甄别、取舍资料的方法,培养动手和创新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信心。3.通过学习七七事变中爱国将领和军民英勇抗战的事迹,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认识日本对华战争是一场残酷的侵略战争。认识军国主义的本质及危害,树立为人类和平、民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精神。七七事变和第二次国共合作正确认识南京大屠杀及当今日本极力掩盖南京大屠杀的事实教师:(展示“卢沟桥”图片)教师:在北京西南郊外永定河上,横跨着一座气势如虹的石桥,它就是卢沟桥。卢沟桥始建于金代,设计科学合理、雕刻精美,是中国名桥。2005年5月19日上午10点45分,卢沟桥上一位来自日本的耄耋老人,缓步走上因久经风霜而凹凸不平的桥面。在桥的中间,他突然双膝跪下,面向西南,默然垂首。为什么日本老兵要在美丽的卢沟桥下跪呢?今天就让我们学习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知识点1七七事变教师:(视频《卢沟桥事变》片段)哪位同学能不看教材,复述一下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学生:(复述经过)教师:日军侵占华北早就预谋已久,为什么要先制造“卢沟桥事变”?(展示图片)78
学生:卢沟桥背靠宛平城,扼平汉铁路,是北平通往南方的唯一通道,是军事上的必争之地。教师:卢沟桥事变是偶然事件吗?目的是什么?(同时出示史料)材料 确定发动七七事变,在华北作战先“击破二十九军以解决华北问题”,然后,打击中央军,“摧毁中国的中央政权。”——日本军部制定《在华北行使兵力时对华战争指导纲要》学生:不是。目的是要发动全面侵略中国的战争。教师:面对日军的侵略,当时驻守平津的第二十九军表现出什么态度呢?(同时出示材料)材料 命令前线官兵坚决抵抗,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国民党第二十九军司令部军令学生:坚决抵抗。教师:(展示图片)教师:在保卫北平的战斗中,第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和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为国捐躯。今天北京有佟麟阁路和赵登禹路,就是为了纪念这两位烈士。由于敌我力量悬殊,1937年7月底北平和天津相继失陷。教师:七七事变的爆发有着怎样的影响?学生:全民族抗战的开始。知识点2第二次国共合作教师:(展示材料,并提问)面对日寇大举入侵,国共两党有何反应?材料一 日本帝国主义武力侵占平津与华北的危险,78
已经放在每一个中国人的面前。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中共中央《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1937年7月8日)材料二 7月17日蒋介石谈话,明确宣称:“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学生:(研读材料,讨论分析)教师:在民族生死存亡关头,国共两党坚决抵抗日军侵略,两党再度携手,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全民族抗战。教师:(展示材料)材料 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1937年7月15日)教师:根据国共两党协议,中国工农红军及留在南方八省的游击队分别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1937年9月,国民党通讯社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也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同时也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教师:国共两党共进行了两次合作,这两次合作有哪些不同呢?学生:(师生共同回顾,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表格)第一次国共合作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国民党通讯社公开发表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革命任务打倒军阀,统一全国抗日建立战线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后结果合作破裂,取得了抗战的胜利78
国共开始十年内战知识点3淞沪会战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淞沪会战”一目,了解淞沪会战的概况)学生:(复述其概况)教师:(展示图片及材料)材料 此次两军作战,双方伤亡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此前所未闻者。须知若干华军器械,犹未充分,但一般所认为不能保持一日之地,彼等竟守至十周之久。此种奇迹,自属难能可贵。上海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伦敦《泰晤士报》(1937年11月28日)教师:淞沪会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对抗战初期的局势产生了什么影响?学生:淞沪会战历时3个月,毙伤日军4万多人,打破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知识点4南京大屠杀教师:(播放南京大屠杀录像片段)观看录像后,请你说一说,南京大屠杀开始的时间、屠杀手段、屠杀人数。学生:1937年12月;集体枪杀、焚烧、活埋、砍头、军犬撕咬;30万人以上。教师:东京在狂欢,南京却在燃烧。东京在庆功,南京却沦为人间地狱。日军在南京大屠杀时间之长,人数之多,手段之残忍,令人发指。教师:(展示图片)78
教师:战后日本拒不承认南京大屠杀的事实,并多次篡改历史教科书,其首相也多次参拜靖国神社,我们应怎样认识?学生:(各抒己见)(1)作为中国人,不能忘记这段历史。事实不容否认,历史不容篡改,日本应正视和深刻反省侵略历史。(2)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反对战争,珍爱和平。完成本课相关习题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一、卢沟桥上的怒吼:七七事变二、捍卫尊严筑长城:第二次国共合作三、粉碎速战速决的迷梦:淞沪会战四、紫金山下的悲歌:南京大屠杀78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在时代的浪潮中,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既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需要,同时也符合青少年自身发展成长的身心特点。历史课堂同样也要顺势而为,不仅停留于讲讲历史故事,照本宣科式的“教教材”,而应在历史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初中学生,尤其初二学生,处于青春期,是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期,而历史课堂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的思想阵地。学生在历史课堂中不仅要收获生动的历史知识,更应学会阅读、学会思考、学会分析,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现象,从历史中获得感悟,从而指导自身人生之路的发展。只有在历史中汲取力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发展为符合时代需求的具有核心素养的国际化人才。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就是很好的课题,能充分借助于历史知识而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然如何体现历史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还需要不小的努力。如何在本课的教授过程中能够“潜移默化”地渗透“爱国”这一核心价值观更是不小的挑战。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1.知道正面战场的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及第三次长沙会战的基本史实;正确分析理解正面战场的抗战2.通过提供材料让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和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3.通过学习正面战场中,中国军人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雄事迹,激发学生的强烈的爱国情感,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正面战场中国军队失败的原因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一个象征。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用自己的血肉和不屈的脊梁,筑起了一道新的长城。你知道我们的前辈是如何艰难而顽强地抗击凶恶的日本侵略者的吗?今天,我们将有一次特别的历史之旅,去重温那段充满硝烟战火78
的历史,看看优秀的中华儿女是怎样用他们的血肉之躯,筑起抵抗日本侵略者的钢铁长城!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知识点1台儿庄战役教师:(展示《台儿庄战役形势示意图》)说出徐州的地理位置。学生:徐州是陇海铁路(兰州到连云港)和津浦铁路(天津到南京对岸的浦口)的交汇点。向南可以到达国民政府统治心脏地区南京、上海。教师:1938年春,日军从山东分两路南下,进攻徐州。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将日军一路阻止在山东临沂,另一路阻止在山东台儿庄。双方在台儿庄展开激战。教师:台儿庄战役的结果怎样?学生:中国军队完成了对日军的包围,并发起全面反攻。日军腹背遭到打击,狼狈向北败退。中国军队共歼敌一万多人,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教师:(展示材料)材料 台儿庄捷报传出后,举国若狂。京沪沦陷后,笼罩全国的悲观空气至此一扫而空,抗战前途露出一线曙光。……区区台儿庄地区经此一战,几成民族复兴的象征。我军得此鼓励,无不精神百倍,各处断壁残垣之上,都出现一片欢乐之情,为抗战发动以来的第一快事。——李宗仁的回忆教师:从材料可以看出台儿庄战役的重大胜利对全国抗战有什么重要意义?学生: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教师:(展示并指导学生完成表格)战役名称时间地点指挥员主要战绩意义78
台儿庄战役1938年春山东李宗仁歼灭日军一万多人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战役知识点2武汉会战教师:(展示材料)材料 12月13日,南京沦陷后,国民党中央党部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行政院、监察院、外交部、财政部等部门以及主要的党政军首脑要员们均移驻武汉,武汉遂成为当时全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与文化中心,成为事实上的战时首都,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也转移到了武汉,武汉一时成为全国乃至于全世界关注的焦点。教师:徐州会战后,中日双方的焦点集中于何地?双方之间又爆发了哪一战争?学生回答:武汉。武汉会战。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7页“武汉会战”一目,完成知识归纳)学生:(阅读教材,完成表格)时间地点战绩结果意义1938年6月-10月武汉附近万家岭击毙日军3000余人武汉陷入三面包围之中,中国军队有序撤出武汉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裂教师:(展示材料)材料 武汉会战历时四个半月,以中国军队主动撤出武汉而宣告结束。就战役而言,日军占领了武汉三镇,并控制了中国的腹心地区,取得了胜利。但就战略而言,则日本并未能实现其战略企图。中国政府既未因武汉、广州的失守而屈服,日本的侵华战争也未因日军占领武汉、广州而结束。中国政府在武汉失守后声明说:“一时之进退变化,绝不能动摇我国抗战之决心”“任何城市之得失,绝不能影响于抗战之全局”;表示将“更哀戚、更坚忍、更踏实、更刻苦、更猛勇奋进”,戮力于全面、持久的抗战。教师:(总结)武汉会战大大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打破了日本妄想迫使中国屈服、早日结束战争的计划,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转折点。以武汉会战结束为标志,中国抗日战争开始进入战略相持阶段。知识点3第三次长沙会战教师:(展示材料)78
材料一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湖南“后方”变“前哨”,日军36%的侵华总兵力夹击,希望从湖南进入西南各省控制滇缅公路,直捣陪都重庆和打通至南洋大陆交通线,摧毁美国在华空军基地。国民政府军委会在其作战指导大纲中也说:“长沙、衡阳乃江南心膂,交通枢纽。敌如攻略该地,足陷我国力于麻痹”。材料二 第三次长沙会战,是被世界公认的由中国军队取得的一场名副其实的胜利,使当时整个太平洋反法西斯战场的低迷士气为之大振。日军在战后报告中也沮丧承认:“当时完全陷入了重庆军的圈套中”。战后22天,美国总统罗斯福向蒋介石发来贺电,并宣布再次向中国提供5亿美元的贷款。当时的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则获得一枚美国勋章。蒋介石自称:“此次长沙胜利,实为七七以来最确实而得意之作”。材料三 在长沙南门外的修械所高地,负责守卫的中国军队一个团誓与长沙共存亡。炊事兵、马夫都加入了战斗。经过殊死搏杀,全团仅剩58人,最终守住了阵地。教师:(提问)(1)根据材料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中日之间又进行了哪一会战?这次会战的最终结果怎么样?(2)根据材料二,这次战役产生了什么影响?(3)这次战役中,你能感受到中国军民的一种什么精神?学生:(阅读材料,讨论回答)(1)长沙会战。前两次长沙会战,日军企图占领长沙,均未得逞。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国军队获得会战胜利。(2)使当时整个太平洋反法西斯战场的低迷士气为之大振,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3)浴血奋战,不怕牺牲。教师:(展示第三次长沙会战概况)战役名称时间地点结果意义第三次长沙会战1941年12月湖南长沙歼灭了大量日军在国内外产生积极影响78完成本课相关习题81
正面战场的抗战台儿庄战役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保卫大武汉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第三次长沙会战歼灭大批敌军,在国内外产生积极影响豫湘桂战役丢失豫、湘桂等省的大部分和贵州省的一部分七七事变后,日军大举进攻,企图速战速决,一举灭亡中国。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先后组织了一系列会战,英勇抵抗日军,粉碎了日本灭亡中国的战略。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武汉会战使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在国内外产生积极影响。国民政府的正面抗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1.知道平型关大捷及影响;知道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情况;知道百团大战的基本情况和历史影响;正确分敌后战场的抗战。2.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归纳,学会正确分析、归纳历史资料的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史观;通过合作交流学习,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3.通过学习敌后战场的抗战,使学生清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战场中的作用,明白抗击外来侵略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历史责任和使命。平型关大捷、抗日根据地建设、百团大战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81
全民族抗战爆发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抗击日本侵略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抗战取得了怎样的战绩,抗日根据地是如何壮大起来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设计意图:通过新颖的导入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点1平型关大捷1.学生先根据导学案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1937年9月,日军板垣师团一部向平型关开进。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在师长林彪率领下,在平型关一带隐蔽设伏,经过近一天的激战,将日军全部歼灭。平型关大捷是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知识点2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1.学生先根据导学案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1)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延安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根据地军民展开群众性的人民游击战争,根据各地不同地形特点,采取地道战、地雷战、夜袭战、“麻雀战”等战法打击日军,使日军攻防无措,疲于奔命,不得安宁。根据地还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发展生产,使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长期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2)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知识点3百团大战1.学生先根据导学案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为了消灭抗日根据地,日军实行“囚笼政策”,依托公路、铁路,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封锁与蚕食。1940年下半年,为了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封锁,振奋抗战军民的士气,八路军总部在彭德怀指挥下,组织100多个团,对日军发动了一场大规模进攻,史称“百团大战”。2.合作探究:(1)讨论一下百团大战的意义?①百团大战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②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役。科③百团大战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锻炼了军队。④百团大战鼓舞了全国人民夺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振奋了抗日的信心。81
⑤百团大战给国民政府消极抗日、妥协投降活动以沉重打击。(2)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区别和联系。两个战场的主要区别:①抗战路线不同:前者片面抗战路线,即单纯依靠政府与军队,而不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后者是执行的全面抗战路线,即动员全民族一切抗日力量争取抗战的胜利。②依靠的武装力量不同:前者是国民政府的正规军,后者是中共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及其他抗日武装。(从合作的情况来看,军队都属于国民政府的编制)。③战场范围不同:前者在国民党统治区域,分若干战区;后者在日本占领区,创建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④作战规模和方式不同:前者多是大兵团的大会战,以阵地的防御战为主;后者是小规模的伏击战,基本上是游击和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⑤战略地位不同:前者在抗战初期抗击了大部分侵华日军;后者在战略防御阶段是抗战主战场。两个战场的主要联系:①两个战场的关系实际是国共两党携手合作关系的一部分,他们是相互依存的,其同仇敌忾,共赴国难,驱逐日寇的总目标是一致的。淞沪会战中,中国军民浴血苦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并争取了时间,从上海等地迁出大批厂矿机器及战略物资,为坚持长期抗战起了重大作用。为敌后根据地的形成创造了有力条件。②在战略防御阶段,没有国民政府的正面战场的积极抵抗,就没有共产党在敌后战场的迅猛发展;而没有敌后战场的迅猛发展,就没有战略相持阶段的迅速到来。③在战略相持阶段,若没有正面战场的继续抵抗,就没有敌后战场反“扫荡”的胜利;而没有敌后反“扫荡”的胜利,正面战场就不可能坚持抗战到底,战略反攻也就不可能到来。④在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运动中,两个战场互相配合,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例如:平型关战役。它是中国开战以来第一个歼灭战,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士气。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分享智慧的能力。81完成本课相关习题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平型关大捷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壮大了抗日根据地;创造地道战、夜袭战、“麻雀战”,打击日军百团大战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85
本课主要是讲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抗战。在本课的教育教学中,主要围绕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作用的主题进行讲述,通过多种图片资料,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的重要影响。通过启发式教学、小组探究性学习等多种教育教学的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其中,特别注重对困学生的引导和鼓励,通过问题的层次性的设置,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还有值得进一步提高的地方,比如对历史史料的解读和运用、知识点之间的灵活过渡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能力。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1.了解全民族坚持抗战的基本史实;识记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地点及会议的主要内容,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和历史意义,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师生共同讨论分析中共七大的历史意义。联系所学知识思考、讨论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和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分析、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3.学生通过对抗日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懂得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道理,认识世界是一个整体,人类只有相互支援、团结一心,才能战胜共同的敌人,赢得进步。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中共七大的召开和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从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到1945年日本投降,中国人民经历了长达14年抗战。2015年9月3日,是中国第二个法定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也是首个决定放假的抗战胜利纪念日。为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2015年3月国务院专门发布活动通知,活动的主题是“85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并对纪念活动作出总体安排。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知识点1全民族坚持抗战1.请同学们根据教材叙述,回答问题:抗战相持阶段到来之后,日本采取了哪些措施?学生回答:日军对国民党政府进行政治诱降,辅之以军事打击;加紧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加强对占领区的军事统治和经济掠夺。教师提问:日本侵略者政策的改变,对中国抗战有什么影响?学生回答:在日本的诱降下,汪精卫工矿叛国投敌,在南京建立了伪国民政府。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2.教师讲述:面对出现了新的情况,中国共产党进行了争锋相对的斗争,坚持抗战,反对妥协,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的破坏行动。同时在各敌后抗日根据地掀起了大生产运动,打破了日伪军的封锁。3.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根据教材,说说全民族抗战的表现有哪些?国民党枣宜会战中,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上将壮烈殉国共产党在反“扫荡”中,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血洒疆场青年青年学生纷纷投笔从戎妇女参加抗日宣传、救护和战地服务工人不分昼夜,加班生产、支援前线华侨积极捐款捐物,支援抗战,数万华侨青年回国参战文艺成立抗战协会,宣传抗战,振奋士气4.教师强调: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全国各族、各政党、各政治派别求同存异,共同抗敌,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中华民族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知识点2中共七大1.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从会议召开的背景、时间、地点、主要内容、历史意义去了解中共七大。时间1945年4月地点延安85
内容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选举产生了中央领导机关;确定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意义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2.教师讲解:补充中共七大召开的背景。国内:在抗战胜利前夕,国民党企图夺取抗战胜利的果实,中国人民面临着黑暗和光明两种前途和命运的选择。国际:处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前夕。3.教师提问:根据背景可以知道,中共七大应该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学生回答: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样道路的问题。教师提问:中共七大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从哪里可以看得出来?学生回答:从中共七大制定党的政治路线可以看得出来。就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4.教师强调:中共七大是一次团结的大会。它使全党在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下形成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中共七大是一次胜利的大会,它为中国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奋斗的方向。知识点3战略反攻和日本投降1.请同学们根据课本内容,归纳日本逐渐走向失败的过程?学生归纳:①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节节败退,陷入困境。→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率先发起局部反攻,取得一系列胜利。→③1945年8月,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各投掷一颗原子弹。→④1945年8月,苏联向日本宣战并出兵中国东北;中国抗日战争进入大反攻。→⑤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台湾回归祖国的怀抱,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知识点4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伟大意义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根据教材,想一想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回答:①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②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85
2.小组讨论: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学生回答:中国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中国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85完成本课相关习题全民族坚持抗战国民党、共产党、工人、妇女、华侨、文艺界等全民一致抗日时间:1945年4月延安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共七大内容:指定了党的政治路线,选举中央领导机关,确定毛泽东思想影响: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战胜利抗战胜利的原因抗战胜利的伟大意义优点:课前运用时政热点导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在进入新课后,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充分利用有效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认识抗战胜利的史实、分析抗战胜利的意义和原因。当堂讨论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思考争论,培养了学生的质疑、发散等创新思维品质,锻炼了学生的口才。总体可以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中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不足:个别知识点还未讲透,这方面应再思考、再挖掘。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第23课内战爆发89
1.知道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及全面内战的爆发;知道解放区军民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的史实。2.使学生了解、掌握抗战胜利后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与国民党进行的一系列努力和斗争,重庆谈判和国民党发动内战的相关情况,培养学生以唯物史观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形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3.使学生认识国民党反动派独裁内战的反动本性,人民解放军为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历尽艰辛,英勇作战,不畏牺牲的精神重庆谈判及解放区军民的自卫反击重庆谈判的历史背景抗日战争胜利了,中国人民盼望已久的生活就要实现了。但和平的生活真的会到来吗?出示挂图,请学生辨认是哪两个?我们看到的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两个对手——毛泽东和蒋介石坐到了一起。是什么原因让他们走到了一起?他们走到一起是为什么?结果怎样?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3课:内战爆发。知识点1重庆谈判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回答:蒋介石的目的是一方面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另一方面想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强加到中国共产党身上。89
2.面对着蒋介石的盛情邀约,“一身系天下安危”的毛泽东为什么会去重庆呢?学生回答: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毛泽东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谈判。3.教师请同学们结合教材找出重庆谈判的有效信息。时间:1945年8月地点:重庆人物:蒋介石、毛泽东、周恩来。结果:1945年10月10日,签订《双十协定》。内容:双方同意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召开政治协商会议,邀集各党派代表和社会贤达协商国是,讨论和平建国方案。意义:使得中国共产党赢得了民心,争取了主动。4.教师讲述:按照《双十协定》的要求,1946年1月10日,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会议讨论了建立联合政府、和平建国纲领、召开国民大会、修改宪法草案、整编军队等问题,再次确定了避免内战、和平建国的方针。教师强调:重庆谈判与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了一线曙光。知识点2国民党发动内战1.教师讲述:1946年6月,蒋介石公然违背“双十协定”,撕毁政协决议,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发动了全面内战。教师强调:国民党凭借着强大的优势,向中共控制的解放区进行全面进攻,1946年10月,国民党军队占领张家口,全面进攻达到最高峰。2.教师讲述:1947年3月,国民党全面进攻被粉碎,开始发动对陕北解放区与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知识点3解放区军民的自卫反击1.教师出示:《全面内战开始时国共力量对比表89
》,问:在敌人占明显优势的情况下,人民解放军是怎样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的?项目国民党方面共产党方面兵力430万127万装备美式装备(飞机加大炮)日伪步兵武装(小米加步枪)控制地区人口731万多平方千米,3亿多228万多平方千米,1亿多外援美国援助没有援助学生回答:毛泽东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要在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的要求。学生回答:制定了以运动战为主要方式、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和方针。2.教师强调:解放区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半年多的自我反击战,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3.教师提问:全面进攻失败后,国民党被迫收缩战线,改为重点进攻。国民党重点进攻什么地方?学生回答:陕北、山东说一说:人民解放军是如何粉碎敌人对陕北的重点进攻的?学生回答: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彭德怀率领的西北野战军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4.教师讲述:华东野战军在孟良崮战役中消灭国民党王牌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5.教师提问:为什么占绝对优势的国民党军队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其进攻就被人民解放军挫败?89
学生讨论回答:一是集中兵力歼灭敌人;二是党中央、毛泽东的亲自领导;三是人民军队的英勇作战;四是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89完成本课相关习题时间:1945年重庆谈判《双十协定》的签订内战爆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时间:1946年6月内战爆发全面进攻重点进攻论断: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自卫反击制定了正确的歼敌方针和原则粉碎了国民党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这节课内容有三个子目:重庆谈判;国民党发动内战;解放区军民的自卫反击。上课过程中的情景一幕幕象电影一样在脑海里闪过,品味着成功的喜悦,思考着不足的改进。重庆谈判这一子目讲课,自我感觉不错,上得比较成功。上课过程中充分地利用讲学稿和课件的影视短片,设计了环环相扣的系例问题,运用谈话法,个别回答和集体回答相结合,配以集体朗读重要内容:抗战胜利后,在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的背景下,蒋介石敢于发动内战的重要原因有哪些?(个别学生回答)为使发动内战有效进行,蒋介石耍了一个什么阴谋?这一阴谋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什么?(集体回答)毛泽东到重庆去谈判能不能改变蒋介石发动内战的既定方针?为什么?(集体回答)既然阻止不了内战的爆发,毛泽东还应不应该赴重庆谈判?谈谈你的看法。(个别回答)94
毛泽东在谁的陪同下到达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最后达到了什么协议?(集体回答)然后集体朗读双十协定的内容。学生在讲学稿和课件的帮助下,大多数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进来,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从而顺利地完成上述教学目标。最后,我通过精简的归纳把这部分知识升华到一个高层次:蒋介石虽然通过谈判为他发动内战赢得了准备时间,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通过谈判向国民党统治区人民尤其是向全国人民表明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政治主张,赢得了政治上的主动,蒋介石如再发动内战,必将遭到全国人民的唾骂,被全国人民所抛弃!其政权的败亡也将不可避免。当然这节课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如国民党发动的内战是一场非正义性的战争,而战争的性质则决定了国民党注定失败的的结局。对于这一问题,如果能引导学生分析出来,那么课堂效果就会更好。对于问题的不足,自己还要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进行改进、完善。 首先,用复习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这样导入的主要目的是:既复习了学生熟悉的旧知识,又便于教师点明本节课在本章中的地位,体现模块教学的专题性。本节课我用的是学生熟悉的抗日战争的知识来导入,激活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从宏观的角度认识抗日战争时期进入到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本节课在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这一专题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抗日战争,下启人民解放战争。然后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让学生借助导学案解决基本知识点后组内交流,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增强了小组间的合作互助意识。在学生对本课内容有了基本了解的基础上,学生再次阅读课本,提出合作探究的问题。老师针对学生质疑的情况作补充,提出拓展性问题。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分析历史资料、图表等得出结论,形成自己的观点,并且交流展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积极参与者,体现了生命化课堂的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基本要求。比如说重庆谈判的背景,我让学生结合课本中的历史照片分析出蒋介石和毛泽东各自的目的。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到当时毛泽东等中共代表冒着生命危险前去重庆谈判的超凡勇气和心系百姓的真挚诚意。这样不仅解放了自己,更解放了学生,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94
1.知道《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的作用;知道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本史实;分析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胜利进行的关系。2.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原因的探究分析过程,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初步掌握归纳、分析的学习方法,形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意识与能力。3.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研究,认识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顺利进行的关系提问:解放战争开始于哪一年?什么时候我军转入反攻作战?其标志是什么?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后,战争形势又有什么新进展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知识点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回顾总结近代的土地政策:①太平天国运动颁布《天朝田亩制度》②井冈山时期:打土豪,分田地③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2.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变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3.提问:为什么要进行土地改革?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材料研读思考4.教师提问: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的?学生回答:通过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制定土地改革总路线,在解放区内进行土地革命。94
《中国土地法大纲》: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5.教师出示图片,并提问:解放区的土改有哪些成效?学生回答: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6.教师出示解放区人民踊跃支前与解放区的农民送亲人参军的图片根据上述图片,说一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7.教师过渡: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人们渴望和平,但蒋介石坚持独裁内战,于1946年6月发动全面内战,经过一年的艰苦奋战解放区军民击退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而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极大的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积极性,得民心的中国共产党与违背民意的国民党究竟谁能取得战争的胜利呢?那么在广大人民群众支持下的解放战争,又有哪些发展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前线战况。知识点2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1.教师讲述: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率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随后,各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相继转入反攻,共消灭国民党军精锐200多万,迫使国民党进入被动防御作战,决战的时机成熟。2.教师讲述:1948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3.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成有关三大战役基本情况表。 时间指挥者参战部队主要战役地点歼敌人数敌人起义地区结果辽沈战役1948年9—11月林彪、罗荣桓东北人民解放军沈阳、黑山、锦州47万长春解放东北全境94
淮海战役1948年11月—1949年1月刘伯承、邓小平、粟裕等中原、华东野战军碾庄陈官庄双堆集55万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平津战役1948年11月—1949年1月聂荣臻、林彪、罗荣桓东北、华北人民解放军张家口新保安天津52万北平(北京)华北全境基本解放教师依次简单讲述三大战役的经过、战法4.辽沈战役经过:教师提问: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和力决战的地点为什么首选东北战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回答:①东北是我军在兵力上唯一超过敌军的一个战场;②东北敌军孤立分散,占领地区狭小,补给困难;③解放区经过土地改革,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援前线;④东北的工业相对发达,可以用它支援全国的解放战争。5.淮海战役经过:中间突破,分段包围。陈毅司令员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陈毅司令员为什么这样说?学生思考回答: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是与人民群众对解放战争的全力支持分不开的。6.平津战役经过:分割包围,先打两头,后取中间。教师提问:党中央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决北平?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1)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2)可保障北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都文物免遭战争破坏。(3)对傅作义部队的和平改编为其他战场的国民党将领倒戈率部转向人民一方,提供了良好的范例,进一步瓦解了敌人。(4)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兵家所推崇的上策。94
7.教师讲述: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8.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顺应民心,组成了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得到人民的支持;②有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导;③选择了正确的革命道路,即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革命;④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战术,实力增强,士气高昂。9.教师出示:《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示意图》,并播放渡江战役视频。讲述: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94完成本课相关习题24、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我们知道,学习中能力的培养是关键。为此我精心设计了几个有梯度的问题,看似简单却要用心去思考。本课中涉及到的战役很多,关于战略战术问题是个很不好讲的问题。为解决好这个问题我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效果不错。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发挥还不够突出,学生的讨论还不够充分,因而课堂显得不够活跃。学习历史的一个目的是“学以致用”。我们要教会学生“会学历史”,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用科学、历史的眼光看待世界。本节课存在以下的几个不足:98
1、在授课的过程中,还是不能放手相信学生,老师讲的多,学生说的少。对于考点的梳理虽然很细致,但是应该然学生能过明确的落实在教材上和提纲上,这样既解放了教师,又使学生感到轻松。2、由于在授课的过程中,对于相关的实事热点问题拓展的较少。这一点在备课的过程中自己也想到了,但是觉得复习的时候还会进行相关问题的专题复习,所以在这里就没有提。但是如果在这时候就能将相关热点拿出来与学生交流的话,在复习的时候就会轻松很多,并且也能尽快的让学生进入到备考的状态,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3、对于答题方法、技巧的传授还不够。应该在知识点传授的同时,就告诉学生每个考点可能会出现什么类型的考题,针对每种考题,学生应该怎样作答。4、要注重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科思想,这不仅是学生欠缺的,也是我本身欠缺的。通过本课,让我有了很多新的感受,受益匪浅。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本课发现的问题及时的解决和调整。争取让自己的教学不断的完善,让学生的成绩有所提高。复习课的关键是让学生把相关知识系统化。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使学生掌握了解放战争时期的相关历史事件,形成了清晰的历史线索,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学生自我整理、自我构建;凡是学生看得懂、讲得来、做得出的内容要让学生独立完成;要尽量多地留出时间让学生交流讨论、总结反思、消化吸收。复习课要注重知识落实,让学生掌握好。因此,应依据课程标准精讲精练,有针对性的训练,才能达到良好的复习效果。总的来说,在本节课中,我首先给学生们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考点,让学生带着目标和问题进入学习状态。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可以说我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1.掌握张謇办实业的背景、影响和结局,概括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几个阶段、发展特征;能分析出不同时期发展速度不一的原因。知道轮船、火车、电车等新式交通工具;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98
2.通过对张謇办实业的了解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原因的探究,使学生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和思维方法。3.认识到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感受中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革,形成振兴祖国、自强自立的民族认同感;认识到近代实业家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态度。正确理解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近代交通在中国的出现;社会习俗的变化正确了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近代交通在中国的出现及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由现在的民族企业华为公司创造的业绩导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指的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所创立的工业企业。经济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民族工业的过去值得我们去探究、回味!本节课首先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知识点1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一)(学生自主环节)1.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元实业家张謇回到家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2.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3.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再度受挫。4.98
随着国民党官僚资本的建立和扩张,民族工业除了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外,还遭到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处于夹缝中的民族工业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顽强地挣扎着,出现了荣氏兄弟、卢作孚、侯德榜等著名企业家。5.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总的来说还比较落后。它们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而且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地区分布也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二)学生合作探究环节【探究一】依据张謇的大生纱厂的兴衰,分析我国民族工业兴衰的原因。(提示)兴的原因:(1)“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2)辛亥革命的推动(或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的政策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3)“一战”的影响(或帝国主义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探究二】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特点特点:(1)总体上比较落后(2)从行业上看,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3)从地区上看,主要集中在沿海和沿江地区。知识点2社会生活的变化(一)(学生自主环节)。1.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商品的流通,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2.伴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也开始发生深刻变化。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废除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3.人们的饮食、服饰、婚丧以及休闲娱乐方式日益开放,出现了崇洋逐新的趋向。旗袍、中山装等具有民族风情的服装也受人青睐。4.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不平衡的。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呈现出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征。(二)学生合作探究环节【探究】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及特点。98
(答案提示)原因:(1)西方的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的传统文化形成冲击;(2)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3)资产阶级政治、文化运动推动;(4)清政府和民国政府推动。98完成本课相关习题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同时期的发展近代民族工业特征社会生活的变化新式交通工具的传入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本课涉及经济内容,内容较为枯燥、乏味,初中的学生对此兴趣不大。因此,在教学设计中突出材料选取的趣味性,增加了让学生自主探究的重点环节,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社会生活变化这一主题中,生活浓厚,增加学生讲解的环节,同时以课件、视频资料的配合,让学生从感性认识达到理性认识,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更加注重让学生参与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1.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展的主要史实。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媒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3.知道鲁迅、齐白石、徐悲鸿、聂耳和冼星海等人的主要成就。4.通过分析文艺作品的背景和内容,提高鉴赏文艺作品的能力。晚清政府的教育改革和民国时期进步的文艺家;《申报》、商务印书馆等对近代生活的影响。104
如何结合历史背景正确理解作品的主题教师:同学们,每当升旗仪式上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总是伴随着那嘹亮的国歌声。(播放《义勇军进行曲》)虽说只有短短的46秒,但是60多年来它却一直鼓舞着广大的中华儿女。大家知道国歌的曲作者是谁吗?学生:聂耳。教师: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华民族处于危亡关头,著名的音乐家聂耳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的洪流中,以其卓越的音乐才能,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这首歌极大地激发了中华民族的抗战意志。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决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将其定为国歌。那么,与聂耳同时代的文学家、艺术家还有哪些?他们在近代中国为了国家的独立富强曾作过哪些努力?我们应如何理解他们的作品的内涵?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具体内容。知识点1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1.近代教育的发展学生:(阅读教材第125页新式学堂的兴办)教师:(归纳,出示表格)时间学校洋务运动期间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甲午战争后天津北洋西学堂、上海南洋公学百日维新期间京师大学堂多媒体呈现: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英国大百科全书》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严复对废科举的评价教师:“最早的考试制度”源于我国哪个朝代?它是什么制度?学生抢答:隋朝;科举制。104
教师:你怎样理解废科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学生:它的废除,结束了我国持续一千多年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废科举、兴学堂,有利于各方面人才的培养;课程设置、教育管理有了本质的不同。教师:1903年,清政府决定逐步废除科举制。1905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存在约1300年的科举制度正式废除。与此同时,还通令兴办学堂,统一全国学制。中国近代新式教育逐渐发展起来。2.新闻出版业的发展教师:对中国近代文化生活影响较大的还有报纸和出版业。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在前面学习的知识,戊戌变法时、辛亥革命时、新文化运动时主要宣传手段是什么?学生:主要是通过创办报纸和印刷发行书籍进行宣传的。教师:当时的主要报纸有哪些?学生:A.维新变法时期:《时务报》和《国闻报》。B.辛亥革命时期:《民报》(中国同盟会机关报)。C.新文化运动期间:《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每周评论》。教师:这些报纸的特点大都是政治性非常强,时事性也很强,主要是为了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或革命而创办的。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上海等城市创办了外文报纸,主要是给外国人看的。后来,中文报纸也出现了,其中最著名的是什么呢?学生: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教师:《申报》刊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学生:新闻、评论等内容,还有广告。教师:也就是说,它所面对的读者是人民大众、普通百姓,内容比较丰富。那么报纸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学生:报纸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104
人们可以通过报纸了解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从报纸上寻找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教师:的确是这样,人们可以通过报纸得到社会、生活、国际和国内的许多信息。今天,报纸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传媒工具。我国发行的报纸已达千余种,有日报、周报、晨报、晚报等,有全国性的大报,有地区性的报纸,也有专业性较强的报纸等。教师:报纸的出现,促进了出版业在中国的发展。同学们看书思考有关近代出版机构的发展。学生: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当时使用的课本和字典都是由它出版的。知识点2文学艺术的成就1.教师:请同学们看书,把这一时期文学艺术方面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列表归纳。学生:(看书,归纳)①看小说教师:鲁迅在1918年5月发表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是《新青年》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它以特有的深刻性无情批判吃人的封建礼教,发出了革命人道主义的“救救孩子”的呼声。《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村未庄为背景,塑造了阿Q这个不朽的流浪雇农的典型形象,深刻解剖了整个民族的精神弱点,成为批判国民性问题的经典之作。②观画展材料一 蒋介石50岁生日时,国民党政府内政部次长请其为蒋画像。他毅然回绝道:“我对给蒋介石画像不感兴趣!……至于我的兴趣,则在抗日救国,假如抗日民众要我为之画像,我将不胜荣幸!”材料二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104
教师:《愚公移山》是徐悲鸿巨幅国画。作于1940年左右抗战时期。取材于《列子·汤问》愚公移山的故事。画面为开山凿石场面:愚公白发长须,拄锄而立;开山者,体魄健壮,挥锄掘石,坚韧卓绝精神跃然纸上。时当抗战艰苦年代,用以激励中国人民艰苦奋战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③听音乐(播放视频《黄河大合唱》片段)思考:(1)说出这首歌的曲作者,创作背景。(2)这首歌曲在当时的社会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周恩来学生:冼星海代表作《黄河大合唱》。展示:郭沫若称赞《义勇军进行曲》:“闻其声者,莫不油然而兴爱国之思,庄然而宏志士之气,毅然而同趣于共同之鹄的”,“中国革命之号角,人民解放之鼙鼓也”。教师:《义勇军进行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1935年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原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根据徐悲鸿的提议,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通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2004年人民代表大会上写入宪法。思考:《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抗战时期,为什么把它作为今天的国歌?教师:(总结)歌曲产生于民族危机的抗战时刻,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斗志。到今天国歌仍然鼓舞着中国人民为国家强盛而奋勇拼搏。④看电影(让学生了解照相和电影的相关知识,尤其是中国电影的知识)104
电影出现在中国是在什么时候呢?标志是什么?——1905年的《定军山》。我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是什么?——1931年《歌女红牡丹》。近代家喻户晓的电影明星是谁?——赵丹、周璇。104完成本课相关习题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新闻事业教育事业艺术事业文学事业新式学堂的创办(京师大学堂)科举制废除《申报》《新青年》《解放日报》商务印书馆《逛人日记》《阿Q正传》《子夜》《雷雨》《家》《骆驼祥子》齐白石、徐悲鸿、聂耳、洗星海、赵丹、周璇等艺术家和影视明星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注重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的过程,通过学生自己的了解和体会,讲述近代中国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同时引用了多种材料,并根据材料,围绕教学重点难点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以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分析、概况能力,进而让学生养成“论从史出”104
的良好思维习惯。在以后的工作中,要注重对材料的数量、长短、深浅的把握,以更有利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从而提升自己教学水平。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