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28 KB
- 2022-04-0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一单元1社戏/鲁迅 老子说:“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对于语文课堂教学,我曾经彷徨过,想找到符合自己的一种教学方式,但是探索的过程就是不断的发现改进,就是螺旋式的进步的。我发现,语文教学的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是根据不同的课文不同的学生为载体,逐渐生成的教育。整个语文教学的推进过程中,多重视教学的局部与细节,对每个教学环节都进行周密的思考和精心的安排,将每个知识点的教学做细,充分激发学生的灵感,学生一定会又许多收获。 《课程目标》的总标明确提出要“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这个单元都是很民族文化有关的课文。鲁迅先生的《社戏》,我看到一种天真烂漫的东西,作者通过对童年趣事的回忆赞美农民的善良与高尚。鲁迅的这篇文章并不艰涩,寓意也不是很深刻。相反,文章的语言充满了童年的活力,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特有的水乡美景图,读来令人陶醉。
这篇《社戏》,虽说这是一篇被改得很多的文字,取掉了作者去京城看戏的情节,单一的读文本与作者本意有很大的出入。但是我们教学时,材料有限的情况下,但从这段文字中就能学到很多知识点,领悟到鲁迅的写作之妙。就是一篇可以从很多角度做细的文章。开篇的伏笔,景物描写,中间部分的景物描写,最后的叙事,都很有趣味。比如教学景物描写时,体会比喻句“像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夜色便朦胧在这水汽里。”“又自失起来。”等句子体会关键词,体会文字的精妙。再如结尾部分,学生自己就质疑,师生讨论为什么不好看的戏,作者却说是好戏呢?讨论很热烈。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发生了转变,是倾听着,讨论者。学生在文章中找到理由说明自己的观点,学生在细读中品味到作者的写作目的。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字是一道桥梁堍,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能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还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吻合。”教师让学生走进文本,倾听文本,让学生通过课文本身这道桥梁去探求文本的深层内涵,这就真正学到了语文的精髓。 课堂上,学生针对课文有疑问,就应该把课堂还给孩子们!孩子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越俎代庖,而应该退居幕后,把更多的时间和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地阅读,自由地想象。教师应当做滋润万物的甘泉,而把万紫千红的春天留给孩子们。这样的语文课堂,也将如水之恬淡,如水之无形,如水之宽广!2回延安/贺敬之《回延安》是一首现代诗,是贺敬之1956年从北京重回阔别十年之久的延安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后写的,反映的是延安的新风貌,抒发对延安的感激,怀念、赞美和祝福。语言通俗易懂,很有生活气息。课前用(山丹丹花开红艳艳》这首歌来引入本课的学习,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时首先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作为诗歌,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诵读、欣赏,品味诗歌的内容。这节课学生表现得不错,能积极地进入文本。在合
作探究环节。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能集思广益,能很好地探究诗歌的内涵,总体上能完成当课的学习任务。不尽人意的是感觉前松后紧,合作探究环节时间有点紧张,学生的探究结果不能得到很好地展示。再有一些较差的学生,学习不积极主动,在小组合作时,应付了事,并没有真正学到东西。还有让我觉得困惑的是,这样给语文课规定的条条框框,让我感觉到语文课失去了原有的语文色彩,变得程式化,今后我还要多探索,争取达到语文的课堂高效。3*安塞腰鼓/刘成章过程的设计,我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1、创设情景朗读。在朗读教学中巧妙地创设一些情景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2、尊重个性朗读。《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对一篇课文学生认识的角度和欣赏的特点不同,可能对文章各个部分的认识也不同,朗读的处理方式也各异。教师不可以把自己的朗读方式强加给学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要珍视学生的朗读个性,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表达。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教师不要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对作者情感的体验,当成是衡量学生朗读是否有感情的唯一标准。在某种程度上,大大限制了孩子们思维的发展和个性的形成,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千万不能强求一致。3、着眼情感朗读.朗读的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前两项易指导,而“有感情”的朗读指导,则难度较大。怎样读算“有感情”地读,我以为深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融合读者的情感,批情入境,是“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如果仅仅是力图表现作者之情,而少自我之情;或者是自我之情澎湃,而无视作者之情,皆不能谓之为“有感情”的读。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在这节空讲课上,我以“读”为线索,一切教学环节都为“读”服务,“读”就是为理解“搏击命运”的中心而服务。整节课我从三个角度入手:静态电教手段——动态电教手段——教师自身的激情,讲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达到师生共鸣的效果。4*灯笼/吴伯萧
《灯笼》岀自部编新教材八年级下第一单元第四篇文章。这个单元是关于民风民俗的主题。课文节选自《吴伯箫散文选》。《灯笼》这篇散文,回忆了作者与灯笼有关的往事,灯笼寄托着作者对祖父、母亲等亲人的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记录、传承家族历史、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以小见大,一盏小小的灯笼,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家国情思,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灯笼了,作者跳岀个人情感圏子,升华为家国情怀。文章融记叙、抒情、描写于一体;语言朴实平易又生动传神。是我们学写散文的典范。文章重点写的是灯笼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了爱国热情。针对本单元和本课的特点,我教授本节课,体现岀以下特点:1、抓住本文特点巧妙解决文章内容和教学重难点。如:设计主问题,作者在文中曾说,“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都是”。那么围绕“灯笼”作者写到了哪些事?解决了文章主要内容;设计研读探究题,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但文章最后却跳岀回忆去写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的事件,并发岀“哎,壮……”这样的感慨。为何?解决黎难点问题。2、注意教法的设计,尤其是通过丰富链接材料来辅助教学。因为本文有一些用典故的地方、一些古文化、古风俗等的内容,学生理解有些难度,所以需要老师多一些必要的辅助性材料的交代。如,灯笼文化、背景材料、李广简介等等,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了解传统文化,尝试去发扬光大她,从而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当然,本课的教学还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本课涉及一些历史文化的东西,使有些学生对内容吃不太透,所以在谈对文章某些地方理解的时候不很到位。今后力争做好功课,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多涉猎尤其是与语文相关联的东西。眼界宽了,文章就容易读懂了。写作学习仿写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课前活动、导入新课、展示学习目、学情分析、考点阐释、类型析解五个板快。课堂训练板块,学生活动自主,学生展示的答案优秀,部分学生参与积极。但学生展示的不够充分,自由发言的不够充分,许多学生的积极性未能调动出来,问题发现并纠正或许不够充分。方法技巧的点拨,结合练习1-4,学生的答案较好,环节进展顺利,效果反馈也不错。但还是有一些同学参与不积极,只有参与积极的同学得到了分析、指正。
课件和投影转换使用,避免了让同学重新在黑板书写,提高了一定效率。但课件上出玩了三处错别字,未能提前注意到,课堂上也未及时发现,虽然不影响学生的理解,但是个硬伤。由于时间把握不太合适,最后一个练习处理显得仓促,不充分。 写作课历来是学生最苦恼的课,应该多让学生练习,敢说,勤练笔,逐渐培养其良好的写作方法,并引导其多运用写作技巧。口语交际应对一、广泛阅读,学习应对案例。 任何方法的习得、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学习,应对也是一样。让学生多见识一些成功的应对案例,能帮助其拓宽思路,积累经验。收集案例首先可以从教材入手,比如课文《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元方应答客人、《愚公移山》中愚公应答智叟、《周亚夫军细柳》中都尉应答先驱等。而许多文学名著中更不乏成功应对的例子。有些例子作为反面的教训,也值得学习。比如《三国演义》中,曹操问“一合酥”之事,杨修回答:“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这就显得故作聪明,应对失度,结果不仅没能赢得曹操的赞赏,反而令曹操心生厌恶。这其实是杨修对应答对象缺少深刻了解造成的。教材“口语实践”第一题中也提供了几个案例,从中可以学到应对的方法。 二、创设情境,开展应对实践。 口语交际的学习一定要在实践中进行,创设情境指导学生练习是提高应对能力的有效途径。教材“口语实践”第二题中有几个非常好的情境练习,不妨让学生尝试。如果觉得这几个情境还不够,可以补充。创设情境有以下几个原则:一是要有讨论甚至争鸣的可能性。假如所创设的情境缺少矛盾,人们的交流对话时意见趋于一致,往往无须应对,也就难以锻炼应对能力。二是要贴近学生生活。如果学生完全不熟悉情境反映的生活内容,就根本无法应对,这样也得不到应有的效果。三是要有多边性。一个情境中最好有多个角色,能展开较为丰富的对话,否则只有两人的一问一答,不易激活思维,拓展思路。有条件的班级,还可以让学生自行创设情境,这样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关注细节,总结应对得失。 在应对实践中,要指导学生关注自己和他人应对的细节,及时总结得失。因为口语交际实践,一般是学生比较喜欢的语文活动,如果不引导反思,学生往往玩玩就算了,得不到理性认识的提升。因此,教学中一个活动结束后,要尽可能让学生回顾并反观应对中的情况,如果能将应对活动录音或录像,让学生听听自己的表达,就更利于总结反思,有些被忽略的细节也会浮出水面,得到学生的重视。经过总结,学生会更懂得应对要适度恰当、自然得体的道理。
本单元综合与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