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3 MB
  • 2022-04-01 发布

八年级上语文课件吆 喝 (18)_鲁教版

  • 2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广告可以是我们现代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几乎每天都在接触广告,这一切都源于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那么在信息技术不发达的的年代,广告的主要形式是怎样的呢?那就是“口头广告”,通俗地说,就是—吆喝。那么吆喝到底是怎样的一番韵味呢?卖小玩意儿 吆喝-----萧乾《北京城杂忆》 萧乾(1910-1999)蒙古族,原名萧炳乾,北京人,近代中国著名作家、翻译家和记者。三十年代步入文坛,在1939年至1946年,萧乾赴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做讲师,并兼任《大公报》驻英记者。当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萧乾以战地记者驰骋欧洲战场,成为二战时期中国唯一的欧洲战地记者。本文选自散文集<北京城杂忆>.本书获中国首届散文奖. 招徕()铁铉()囿于()隔阂()饽饽()秫秸()商贩()吹嘘()吆喝()小钹()荸荠()1áixuànyòuhébōShújiēfànxūYāohebōbíqí疏通字词 一走进吆喝,感知内容1.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提到的各种叫卖声?2.本文写了很多吆喝声,却不显得散乱,你知道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把它们组织起来的?(注意把握关键句和过渡句。) 时间顺序1.先按“从早到晚”的顺序介绍:大清早……白天……到了夜晚……2.再按“一年四季”顺序介绍:春、夏、秋、冬。 在对纷繁复杂的事物进行介绍时,如何才能做到有条有理,秩序井然?1.将事物分类(或分为若干方面)2.按一定的内在联系安排顺序3.对材料加工剪裁4.使用具有概括作用的总起句和上下连接的过渡句 作者在对老北京街头吆喝声的娓娓介绍中包含着深厚的喜爱之情,也包含着对老北京民俗风情和对无忧的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同时也对这些口头文化遗产的逐渐消失而感到惋惜。3.在那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中,飘荡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二.赏吆喝,品味京白语言的特色这么多的吆喝中,你最喜欢哪一个?说说你的理由。试着概括出北京吆喝的特点。 (1)以地道的北京口语来写吆喝,多用儿话音,有的押韵,有的采用修辞。(2)吆喝词有的直呼其名,有的告诉“制作过程”,有的体现“原料价格”,还有的告诉我们“口味形状”。这小小的吆喝词,真可谓手法多样,贴切生动,比喻、拟人、夸张,写形、写色、写味儿。平实中透着儒雅,质朴又不失鲜活。 文中写的最具体生动的是哪一种吆喝? 怎样吆喝?是乞丐。他几乎全部用颤音。先挑高了嗓子喊“行好的——老爷——太(哎)太”,过好一会儿,(好像饿得接不上气儿啦。)才接下去用低音喊:“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 乞丐的吆喝声,作者的评价是哪四个字?凄厉动人用词准确精当 这么叫法的还有个卖荞麦皮的。有一回他在我身后“哟”了一声,把我吓了个马趴。等我站起身来,他才用深厚的男低音唱出“荞麦皮耶”。为什么“我”听到“卖荞麦皮”的吆喝会吓了个马趴?这一定是夸张吗?写实的成分较多。因为上文已有交代“我怕听那种忽高忽低的”,对卖荷叶糕的吆喝“特别害怕”。 过渡自然衔接紧密.1、“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2、“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业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到了夜晚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 三听吆喝,欣赏老北京人的生活交响曲读吆喝,就是读生活,读市井风情。听吆喝,如同欣赏声乐艺术。 卖糖葫芦烤白薯硬面饽饽卖东西 哎烤白薯哇热乎呃烤白薯 硬面——饽饽啊硬面饽饽 卖糖葫芦葫芦儿――冰塔儿葫芦儿――刚蘸得葫芦 在大众传媒如此发达的今天,吆喝还有没有作用?请具体说说.四探究讨论 据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遗产研究中心2006年发起的“声音文化记录”行动调查发现,叫卖声已成为号子、口技之后“城市最濒危的声音”。“声音”,是一种文化,一个记忆,一段感情。为了保护那些正在失去的声音,目前,国内一些城市纷纷发起“拯救声音”的行动.北京崇文区文化馆民俗文化艺术团曾专门搞过一场表现叫卖声的演出,深受欢迎。2004年,中国叫卖大王臧鸿老先生出版了他自己演唱的民俗CD《老北京吆喝》。 正在消失的南京吆喝,也受到重视。2005年,南京举办了“南京吆喝大赛”,2006年该市还在学生中举办了“暑期吆喝免费培训班”。南京市拟将“南京吆喝”申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请你结合潮州地方特色、创作吆喝来欢迎国外友人来潮州游玩。(提示:内容和腔调)我们来吆喝潮州的特产;我们来吆喝潮州的新面貌;我们来吆喝潮州的旅游胜地;我们来吆喝潮州的……传承吆喝 生活中从来都不缺乏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用来评价《吆喝》一文再恰当不过。街头巷尾经常回荡着的商贩的吆喝声,在无心人听来,或许顿生厌烦。但在有生活情趣的人听来,却是优美动人的音律,是一种应当被记载在史册中的文化遗产。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一切都将深深地烙进心灵深处成为一种美好的回忆。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