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8 MB
  • 2021-10-26 发布

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知识要点汇总

  • 6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资料全套 第一单元知识点预习整理 一、课文内容梳理 《社戏》描写了“我”和小伙伴们夏夜乘船去看戏的经过,赞扬了农家少年聪明活泼、热情好客、憨 厚善良的性格和劳动人民淳朴厚道的品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充满趣味的童年和景色秀美的故乡的热爱 与怀念之情。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体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 延安精神,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安塞腰鼓》描写了作者观看“安塞腰鼓”表演的情景与感受,突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热的 特点,赞扬了安塞人民粗犷、奔放、充满阳刚的个性和摆脱束缚、追求自由的渴望。 《灯笼》是一篇可以引领我们回望传统的散文。当代的莘莘学子能见的灯笼大概也只在古装剧中,至 于灯笼所承载的文化意义,更是无从感受到的了。还好吴伯箫的这篇文章可以带我们寻到文化的根,感受 到我们血液中流淌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基因。 二、单元字词汇总 (一)字词解释 1.社戏 消夏:避暑。 陶冶:怡情养性。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偏僻:偏远而僻静。 熬áo:忍受。 诚然:确实这样。 篙 gāo:用竹竿制成的撑船工具。 朦胧:动词,弥漫。 蕴 yùn藻:水草。 依稀:隐约。 屹 yì立:矗立。 潺 chán潺:水缓缓流动的样子。 家眷:妻子儿女等家庭成员,有时专指妻子。 船篷 péng:覆盖在小木船上的拱形物,用来遮蔽日光和风雨。 棹 zhào:划(船)。 楫 jí:桨。 撮 cuō:用手指捏取细碎的东西。 惮 dàn:怕,畏惧。 归省 xǐng: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第1页 行 háng辈:辈分。 犯上:触犯长辈或者地位比自己高的人。 撺 cuān掇 duo: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凫 fú水:游泳。 絮 xù叨 dao:形容说话啰唆,来回地说。 怠 dài慢:招待不周到的意思。 弄潮:在潮水中搏击、嬉戏。 漂 piāo渺 miǎo: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现在写作“缥缈”。 渴睡:瞌睡。 纠葛:名词,纠缠不清的事情。 不识好歹:成语,是好是坏都分不出来。 2.回延安 登 dēng时:立即,立刻。 糜 méi子:一种形状像小米、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 炕 kàng:北方用砖、坯等砌成的睡觉的台,下面有洞,连通烟囱,可以烧火取暖。 脑畔 pàn上:方言,这里指窑洞的顶上。 3.安塞腰鼓 惊心动魄 pò:神魂震惊。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常形容使人十分惊 骇,紧张到极点。 蓬勃:繁荣,旺盛。这里作动词。 捶:用拳头或棒槌敲打。 亢 kàng奋:极度兴奋。 瞳 tóng仁:眼珠。 恬 tián静:安静。 晦 huì暗:昏暗。这里是迷惘、糊涂的意思。 羁 jī绊:缠住不能脱身,束缚。羁,约束。 蓦 mò然:突然,猛然。 冗 rǒng杂:繁杂。 震 zhèn撼 hàn:震动,摇撼。 元气淋 lín漓 lí:指人的生命力旺盛。 战栗:颤抖,发抖。 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戛 jiá然而止:声音突然中止。 搏击:奋力斗争和冲击。 第2页 大彻大悟:完全领悟,完全明白了。 磅礴:形容词,(气势)盛大。 烧灼 zhuó:动词。烧,烫。灼,火烧、火烫。 渺远:遥远。渺,渺茫,因遥远而模糊不清。 4.灯笼 神 shén龛 kān:旧时供奉神像或神主的小阁子。 皎 jiǎo洁:明亮洁白,多形容月光。 凑 còu巧:正好赶上。 人情世故:为人处世的道理。 争讼 sòng:因争论而诉讼。 斡 wò旋 xuán:调停,调解。 静穆 mù:安静而严肃。 怅 chàng惘 wǎng:因失意而心事重重;惆怅迷惘。 点缀:衬托、装饰,使更美好。 不甚了然:不是非常清楚,即明白一点,但是不完全。 可悯 mǐn:令人怜悯。 (二)字词记忆 1.社戏 归省 guī xǐng 行辈 háng bèi 惮 dàn用 撺掇 cuān duo 凫水 fú shuǐ 棹 zhào着小船 2.回延安 糜 méi子 3.安塞腰鼓 狂舞 kuáng wǔ 闪射 shǎn shè 火烈 huǒ liè 飞溅 fēi jiàn 亢奋 kàng fèn 晦暗 huì àn 大彻大悟 dà chè dà wù 羁绊 jī bàn 冗杂 rǒng zá 蓦然 mò rán 搏击 bó jī 烧灼 shāo zhuó 奔突 bēn tū 翻飞 fān fēi 4.灯笼 神龛 shén kān 凑 còu巧 人情世故 争讼 sòng 斡旋wò xuán 静穆mù 怅 惘 chàng wǎng 点缀 不甚了然 可悯 mǐn 第3页 第二单元知识点预习整理 一、课文内容梳理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生动、有趣、颇具散文色彩的说明文,同时也是一篇极具条理的说明文。无 论是生动形象、用语典雅地介绍物候现象,还是语言平实、通俗易懂地介绍与物候有关的知识,我们都能 从中体会到说明文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作者用科学研究中的两则 实例,有力地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 影响”。这两篇短文较为充分地体现了作者深广的科学视野和敏锐的科学眼光。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学到 科学知识,而且能从中学到作者多角度探索问题的思维方法。 《大雁归来》抒发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大雁是春的使者,给人间带来春色、生机。雁群与人类有不少 相似之处,它们的群体结构也以家庭为单位,富有亲情。它们的鸣叫,似乎表明它们也具有社会性。面对 大雁的联合观念,人类应该自愧不如。遗憾的是,人类的猎杀行径,给大雁制造着灾难。本文简直是一篇 爱鸟的抒情诗,作者笔下,大雁是如此可爱,人与大雁和谐相处,情趣盎然。 《时间的脚印》是一篇科普读物,同时又是一篇很好的文艺性事理说明文。它所追踪的“时间的脚印” 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在岩石上,这些岩石是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形成和变化的,是一种大自然的语 言,留下了时间的印记。 二、单元字词汇总 (一)字词解释 5.大自然的语言 冰雪融 róng化:春天来了,温度上升,冰和雪都融化了。比喻万物重新充满生机,生机勃勃的场面。 孕 yùn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簌 sù簌:形容纷纷落下的样子。 声匿 nì迹: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这里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风雪载 zài途:载,满。形容气候恶劣。 周而复始:转了一圈又一圈,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草长莺 yīng飞:形容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景象。 刺槐 huái 连翘 qiáo 延迟:推迟到较后的时间。 衰 shuāi草连天:形容荒草遍地、极其凋敝的样子。 第4页 次第:依次。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鸟臀 tún目恐龙:恐龙的一个目,骨盆构造与鸟类相似,多为植食性或杂食性。 潮汐 xī:海水的定时的涨落,由月球和太阳的引力所造成。早潮叫潮,晚潮叫汐。 遗骸 hái:指的是弃置而暴露的尸体。 天衣无缝 fèng:神话传说,仙女的衣服没有衣缝。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 褶 zhě皱 zhòu:这里指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连续弯曲的构造形式。 致密:精致紧密。 携 xié带:随身带着。 劫 jié难:泛指灾难。 追溯 sù:溯,逆水而行,后引申为追求根源。比喻回首往事、探寻渊源。 7.大雁归来 喧闹:喧哗热闹。 集会:集合在一起开会。 寂寥:寂静;空旷。 沼泽地:水草茂密的泥泞地带。 情趣:情调趣味。 缄 jiān默:闭口不说话。 狩 shòu猎:打猎。 凋 diāo零:草木凋谢零落。 滑翔:在空中飘行。 目空一切: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 8.时间的脚印 山麓:山坡和周围平地相连接的部分。 帷幕:悬挂起来用于遮挡的大块布、绸、丝绒等。 烘烤:用火或蒸气使身体暖和或使物体变热、干燥。 砂轮:天然砂石制成的扁平圆石,它绕轴旋转。 平卧:脸朝上,背朝下躺着,平躺。 鹅卵石:指的是风化岩石经水流长期搬运而形成的粒径为 60~200mm的无棱角的天然粒料;大于 200mm者称漂石。 法子:办法,方法。 第5页 低洼:比四周低的地方。 生成:(自然现象)形成;经过化学反应而形成。 浑浊:不清洁,不新鲜。 海枯石烂:直到海水干涸,岩石风化成土。形容经历千年万年那么长的时间。 腐蚀: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指人在坏的思想、行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变质。 磨损:机件或其他物体由于摩擦和使用而造成的损耗。 沉积:水流、风等流体在流速减慢时,所挟带的砂石、尘土等沉淀堆积起来。 (二)字词记忆 5.大自然的语言 萌发 méng fā 次第 cì dì 翩然 piān rán 孕育 yùn yù 声匿迹 xiāo shēng nì jì 载途 zài tú 周而复始 zhōu ér fù shǐ 草长莺飞 cǎo zhǎng yīng fēi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潮汐 cháo xī 遗骸 yí hái 褶皱 zhě zhòu 携 xié带 追溯 sù 7.大雁归来 缄默 jiān mò 窥视 kuī shì 狩猎 shòu liè 顾忌 gù jì 凋零 diāo líng 滑翔 huá xiáng 目空一切 mù kōng yī qiè 8.时间的脚印 山麓 lù 帷幕 wéi mù 烘烤 hōng kǎo 低洼 dī wā 浑浊 hún zhuó 海枯石烂 hǎi kū shí làn 腐蚀 fǔ shí 磨损 mó sǔn 沉积 chén jī 第三单元梳理 一、课文内容梳理 《桃花源记》是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 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的化外世界。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 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 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大 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 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 《核舟记》使用从中间到两头,先整体后局部,从正面到背面的空间顺序和总-分-总的叙述顺序介 第6页 绍了“核舟”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和对民间艺术的赞扬。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 术的伟大成就。作者用生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核舟”上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景物的特点,赞美了刻舟 者的精巧技艺,同时也高度赞扬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展 现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给人以隔雾观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朦胧”和“距离”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 《蒹葭》是一首怀念情人的恋歌。作者的思念对象可望而不可即,中间阻隔千重,诗人因而思心徘徊, 不能自抑其无限惆怅的心情。 二、课内文言文梳理 9.桃花源记 (一)课文字词详解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①为业。②缘溪③行,忘路之④远近。⑤忽逢桃花林, ①为业:作为生计。为,作为。②缘:沿着,顺着。③行:前行,这里指划船。④远近:偏义词,这 里指远。⑤忽逢:忽然遇到。 ①夹岸数百步,中无②杂树,③芳草④鲜美,⑤落英⑥缤纷。渔人⑦甚 ①夹(jiā):沿,靠。②杂:别的。③芳:指花。④鲜美:新鲜美好。⑤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⑥ 缤纷:繁多的样子。⑦甚:很,非常。 ①异之,复②前行,欲③穷其林。 ①异:惊异,诧异。这里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②前:向前。③穷:尽。 ①林尽水源,便②得一山,山有小口,③仿佛④若有光。便⑤舍船,从口入。 ①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尽,到了尽头。源,源头。②得: 看到。③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④若:好像。⑤舍(shě):离开。 ①初极狭,②才③通人。复行数十步,④豁然开朗。土地平⑤旷,屋⑥舍 ①初:开始。②才:仅仅、只。③通:通过。④豁(huò)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豁然, 开阔敞亮。开朗,开阔明亮。⑤旷:宽阔。⑥舍(shè):房屋。 ①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②属。③阡陌交通, ①俨(yǎn)然:整齐的样子。②属:类。③阡(qiān)陌(mò)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交 通,交错相通。 鸡犬①相闻。②其中往来③种作,男女衣④着,⑤悉如外人。 ①相闻:可以互相听到。②其中:那里面。③种(zhòng)作:耕种劳作。④着(zhuó):穿着。⑤悉:全,都。 ①黄发垂髫,②并③怡然④自乐。 第7页 ①黄发垂髫(tiáo):指老人和小孩。②并:一起。③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④自乐:自得其乐。 见渔人,①乃②大惊,问所③从来。④具答之。便⑤要还家,⑥设酒杀鸡 ①乃:于是,就。②大:很,非常。③从来:从……地方来。④具:详细。⑤要(yāo):同“邀”,邀 请。⑥设:准备,设置。 作食。村中闻有此人,①咸来②问讯。自③云④先世避秦时乱,率⑤妻子⑥邑人 ①咸(xián):全,都。②问讯:询问,打探消息。③云:说。④先世:祖先。⑤妻子:妻子儿女。⑥邑人: 同乡的人。 来此①绝境,不②复出③焉,遂与外人④间隔。问今是何世,⑤乃不知有汉,⑥无论魏晋。 ①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②复:再,又。③焉:于之,从这里。④间隔:隔绝、不通音讯。⑤乃:竟 然,居然。⑥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此人一一为①具言所闻,皆②叹惋。余人各复③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④辞去。 ①具言:详细地说。②叹惋:感叹。③延:邀请。④辞去:辞别离开。 此中人①语云:“②不足③为外人④道也。” ①语(yù):对……说,告诉。②不足:不值得,不必。③为:向,对。④道:说。 ①既出,②得其船,便③扶④向路,处处⑤志之。⑥及郡下,⑦诣太守,说⑧如此。 ①既:已经。②得:找到。③扶:沿着、顺着。④向:先前的。⑤志:做记号。⑥及:到。⑦诣(yì): 拜访。⑧如此:像这样(的事情)。 太守①即②遣人随其往,③寻向所志,④遂迷,不⑤复⑥得路。 ①即:立即。②遣:派遣。③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所志,所做的标记。志,做的标记。④遂: 终于。⑤复:再。⑥得:找到。 南阳刘子骥,①高尚②士也,闻之,③欣然④规往。未⑤果,⑥寻病终。后遂无⑦问津者。 ①高尚:品德优异。②士:对男子的美称。③欣然:高兴的样子。④规:打算,计划。⑤果:实现。 ⑥寻:随即,不久。⑦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 (二)重点句子翻译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渔人)顺着溪水(划船)前行,忘记了路的远近。 2.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在溪流的)两岸几百步,其中没有别的树,芳草新鲜美好,落花纷纷。 3.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再往前走,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第8页 4.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渔人)便看到了一座山。 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土地平坦开阔,房屋很整齐的样子。 6.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子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的声音可以互相听到。 7.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在那里(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衣着,都像桃源外的人。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 乐。 8.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人)就邀请(他)回到(自己)家里,备酒杀鸡做食物(来款待他)。 9.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村里(的人)听说有这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10.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村人)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的人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 方。 11.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从此)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1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村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1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这个人向(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了他所听到的,(村人)都感叹、惋惜。 1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其他的人各自又都(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食(来款待他)。 15.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村人告诉(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 16.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但愿望)没有实现,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后就(再也)没有人访求(桃花源)了。 (三)课文分析 1.渔人行踪:发现桃花源——拜访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第9页 2.世外桃源描述:①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②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 生活幸福、愉快;③风俗淳朴,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友好;④没有剥削,没有动乱,平等、和谐、自足 的幸福生活。 3.对陶渊明写世外桃源的评价: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那里没有压迫,没有 战乱,人人安居乐业,自由安乐,彼此和睦相处。①这是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 陶渊明的社会及政治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意愿。②“桃花源”是个虚构的理想社会,既反映了 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③但在当时的阶 级社会中这只是一个不能实现的空想,也是作者隐逸、逃避现实的思想反映。 4.【感受桃花源的美丽】桃花源美在何处? 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人情美。 【感受桃花源的神秘】桃花源神秘在何处? ①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②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③林中人神秘:乃不知 有汉,无论魏晋。④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感受桃花源中的幸福】桃花源中的幸福表现在何处? ①黄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②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③渔人(侧 面烘托):村中人杀鸡作食,皆出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5.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①让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出来作证,故事更显得亦真亦幻,增添传奇色彩。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 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6.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作者虚构这样一个地方的目的是什么? ①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②未果,寻病终。 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 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10.小石潭记 (一)课文字词详解 ①从小丘②西行百二十步,隔③篁竹,④闻水声, ①从:自,由。②西:名词作状语,向西。③篁(huáng)竹:竹林。④闻:听到。 ①如鸣珮环,心②乐之。③伐竹④取道,⑤下见小潭,⑥水尤清冽。 ①如鸣珮环:好像佩带的珮环碰撞发出的声音。珮、环,都是玉饰。鸣,发出声响。②乐(lè):以……为乐,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之:代水声。③伐:砍伐。④取:这里指开辟。⑤下:名词作状语,向下,在下面。 ⑥水尤清冽(liè):水格外清凉。尤,格外。冽,凉。 第10页 ①全石以为底,②近岸,③卷石底以出,④为坻,⑤为屿, ①全石以为底:以整块的石头为底,此句为倒装句“以全石为底”。以为,作为。②近岸:靠近潭岸的地 方。近,靠近。③卷(quán)石底以出: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卷,翻卷。以,而。④为坻(chí): 成为水中高地。⑤为屿(yǔ):成为小岛。 ①为嵁,为岩。②青树③翠蔓,④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①为嵁(kān):成为不平的岩石。②青树:青葱的树木。③翠蔓:翠绿的藤蔓。④蒙络摇 (zhuì),参差披 拂:(树枝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鱼①可百许头,②皆③若空游无所依,④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①可百许头: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许,表示约数。②皆:全,都。③若空游无所依:好像在空中游 动,什么依靠也没有。空,在空中。④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下,向下照射。澈,穿透。布,照映。 ①佁然不动,②俶尔远逝,③往来④翕忽,似与游者相⑤乐。 ①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②俶(chù)尔远逝: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俶尔,忽然。逝,离开。③往来:来来 往往。④翕(xī)忽:轻快敏捷的样子。翕,迅疾。⑤乐:逗乐。 潭①西南②而望,③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④势⑤犬牙差互,⑥不可知其源。 ①西南:向西南。②而:连词,连接状语和动词,不译,表修饰。③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水)像 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斗,像北斗星一样。蛇,像蛇一样。明灭可见,时而看 得见,时而看不见。④势:形势,形状。⑤犬牙差(cī)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犬牙,名词作状语, 像狗的牙齿一样。差,交错。⑥不可知:不能够知道。 坐潭上,①四面竹树②环合,③寂寥无人,④凄神寒骨, ①四面:四周。②环合:环绕合抱。③寂寥(liáo):寂静寥落,静悄悄的。④凄神寒骨:感到心情凄凉,寒 气透骨。凄,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寒,使动用法,使……感到寒冷。 ①悄怆幽邃。②以③其境过④清,不可⑤久居, ①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悄怆,忧伤。幽邃,幽静深远。②以:因 为。③其境:这里的环境。④清:凄清。⑤久居:长时间停留。居,停留。 ①乃记②之而③去。 ①乃:于是,就。②之:指代游小石潭这件事。③去:离开。 ①同②游③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④隶 ①同:共同,一起。②游:游玩。③者:……的人。④隶(lì):追随、跟随。 ①而②从者,崔氏二③小生,④曰恕己,曰奉壹。 ①而:表修饰。②从:动词,跟随。③小生:年轻人。④曰:名叫。 第11页 (二)重点句子翻译 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碰撞发出的声音,(我)心里对此感到十分高兴。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小路,往下露出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 3.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潭)以整块的石头为底,靠近潭岸的地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4.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5.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 石头上。 6.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鱼)呆呆地(愣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7.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向水潭的西南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8.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溪流两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能够知道溪流的源头(在什么地方)。 9.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树木环绕合抱,寂静寥落,空无一人,(那氛围)令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 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10.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因为它的环境过于凄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记下当时的情景便离开了。 (三)课文分析 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感受是什么? 本文按游踪顺序来写: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记录同游者。 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全石为底、潭水清澈、游鱼活泼、源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 感受:①发现小潭——“心乐之”,愉悦的心情。②观鱼时——“似与游者相乐”,愉悦的心情。③ 观鱼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抑郁忧伤的心情。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借山水求解脱而最终又无法解 脱的痛苦。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的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第12页 的情感。 2.本文主旨: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 气氛,抒发了作者被贬后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和贬居生活的孤凄悲凉。 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能说出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吗?游览 到 后又是怎样的心情?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一“乐”一“忧”怎么解释?)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 郁的心情,寻求短暂的快乐。他喜欢清脆悦耳的水声,因而“心乐之”,观鱼时他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 心情是愉悦的;但这种快乐毕竟是暂时的,看到小石潭凄清的环境,不禁触景伤怀,忧伤、凄凉的心境便 会自然流露出来,心中无比悲痛。这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中可以看出。 4.作者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及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就溪身而言,作者形容它像 北斗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来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__这里用了两个 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5.请说说“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的妙处。 正面写了游鱼,侧面写了潭水的清澈透明。字面只写鱼,对水只字未提,但水清鱼静的优美画面却展 现在了读者面前。 6.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①全石以为底。②皆若空游无所依。③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全石、游鱼、阳光、影子) 7.文中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8.文中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1.核舟记 (一)课文字词详解 明有①奇巧人曰王叔远,能②以③径寸之木,④为宫室、器皿、人物, ①奇巧人:指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奇巧,奇妙精巧。奇,奇妙。②以:用。③径寸:直径一寸。④为: 做。这里指雕刻。 以至鸟兽、木石,①罔不②因③势④象⑤形,各具⑥情⑦态。⑧尝⑨贻余核舟一, ①罔(wǎng):无。②因:顺着、就着。③势:(原来的)形状。④象:模拟。⑤形:形象。⑥情:神情。⑦ 态:姿态。⑧尝:曾经。⑨贻:赠。 ①盖大苏②泛赤壁③云。 ①盖:表示推测的句首语气词。②泛:泛舟,坐着船在水上游览。③云:句末语气词。 舟首尾长约八分①有②奇,高③可二黍④许。中⑤轩敞⑥者为舱, 第13页 ①有(yòu):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余数。②奇(jī):零数、余数。③可:大约。④许:上下。 ⑤轩敞:高、宽敞。⑥者:……的地方。 ①箬篷②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③启窗而观,④雕栏⑤相望焉。闭⑥之, ①箬篷:用箬竹叶做的船篷(名词作状语)。②覆:覆盖。③启:开。④雕栏:雕刻着花纹的栏杆。⑤相望: (左右)相对。⑥之:代“窗”。 则右刻“山高月小,水①落石出”,左刻“清风②徐来,水波不③兴”,④石青⑤糁⑥之。 ①落:水位下降。②徐:慢慢地。③兴:起。④石青:用石青(名词作状语)。⑤糁:用颜料等涂上。⑥之: 代“字的凹处”。 船头坐三人,中①峨冠②而多③髯者④为东坡,佛印⑤居右, ①峨冠(guān):高高的帽子。②而:表并列。③髯(rán):两腮的胡子,也泛指胡须。④为:是(判断动 词)。⑤居:处。 鲁直居左。苏、黄①共阅一②手卷。东坡右手③执④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①共:一起,同时。②手卷:只能卷舒而不能悬挂的横幅书画长卷。③执:拿。④卷端:指手卷的右端。 鲁直左手执①卷末,右手指卷,②如有所语。东坡③现右足,鲁直现左足, ①卷末:指手卷的左端。②如有所语:好像在说什么似的。语,说话。③现:露出。 各①微侧,②其两膝③相比④者,各⑤隐卷底衣褶中。佛印⑥绝⑦类弥勒, ①微侧:略微侧转(身子)。②其:代“苏、黄”。③相比:互相靠近。比,靠近。④者:……的地方。⑤ 隐:隐藏。⑥绝:极,特别。⑦类:像。 ①袒胸露乳,②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③不属。 ①袒:裸露。②矫(jiǎo)首昂视:抬头仰望。矫,举。昂,仰。③不属(shǔ):不相类似。属,类。 ①卧右膝,②诎右臂③支船,而竖④其左膝,左臂挂念珠⑤倚之——珠可⑥历历数也。 ①卧:卧倒。②诎(qū):同“屈”,弯曲。③支:支撑。④其:代“佛印”。⑤倚之:(左臂)靠在左膝上。 ⑥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 舟尾横①卧一②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③椎髻仰面, ①卧:摆着。②楫(jí):船桨。③椎(zhuī)髻(jì)仰面:束成椎形发髻,仰着脸。 左手倚一①衡木,右手②攀右趾,③若④啸呼状。居左者右手⑤执蒲葵扇, ①衡:同“横”。②攀(bān):扳。③若……状:像……的样子。④啸呼:大声喊叫。⑤执:拿。 左手抚炉,炉上有壶,①其人②视端容寂,③若听茶声然。 ①其:那。②视端容寂: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端,正。容,神色。③若……然:好像……的样 子。然,……的样子。 ①其②船背稍夷,则题名③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④甫刻”, 第14页 ①其:代“核舟”。②船背稍夷(yí):船的顶部较平。背,指船顶部。夷,平。③其:代“船背”。 ④甫: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①细若蚊足,②钩画③了了,④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⑤丹。 ①细:(笔画)细微。②钩画:一钩一画(名词)。③了了:清楚明白。④其:代“字”。⑤丹:朱红。 ①通计一舟,②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 ①通:总。②为:雕刻。 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①并篆文,②为字共三十③有四。④而计⑤其长 ①并:连词,和。②为:雕刻。③有(yòu):通假字,同“又”。④而:但。⑤其:代“核舟”。 ①曾不盈寸。②盖③简桃核④修狭者为之。嘻,⑤技亦⑥灵怪矣哉! ①曾(zēng)不盈寸:竟然不满一寸。曾,竟然。盈,满。②盖:原来。③简:挑选。④修狭者:长而窄的 桃核。修,长。⑤技:技艺。⑥灵怪:神奇。 (二)重点句子翻译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个个具备神情姿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他)曾送我一个核舟,(刻的)是苏轼泛舟游赤壁(的情景)。 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推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5.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子的人是苏东坡。 6.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7.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佛印极像弥勒佛,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相类似。 8.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左臂挂着(一串)念珠,靠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9.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那人的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10.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第15页 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 1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刻成的。哎,技艺也真神奇啊! (三)课文分析 1.“核舟”的精湛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体积小,刻的东西多,刻得极为精致,人和物各具情态,有意境。 2.核舟介绍顺序:船舱——船头——船尾——船背,空间顺序。 3.文章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先写舟的中间部分,次写船头, 后写船尾。分析 这样安排写作顺序的原因。 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竟然可以打开、关闭,由此说起 能够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 感知苏轼当年泛舟游赤壁时的优美环境。 4.《核舟记》的结尾处详尽地说明了核舟上所刻的内容。《口技》结尾处也有这么一段:“撤屏视之,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两文均用数字结尾,作者的意图相同吗?为什么? 相同。结尾都用列数字的方法,都是为了表现艺人技艺之高超。 5.王叔远为什么在小窗上刻上“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些文字,而不是 诸如花草鸟兽之类的内容? 为了和核舟“大苏泛赤壁”的雕刻主题相吻合,使作品有一定的意境,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12.《诗经》二首 关 雎 关关 雎鸠 ,在河之 洲 。 窈窕 淑女,君子好 逑 。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窹寐求之。 求之不得, 窹寐 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关关鸣叫的雎鸠鸟,站在水中的沙洲上。姑娘美丽又善良,她真是我的好配偶。水中荇菜长短 不齐,姑娘在船的左右两边捞取。姑娘美丽又善良,我日夜都把她追求。追求的愿望难实现,我日夜都把 她思念。思念之情绵绵不尽,我翻来覆去难成眠。水中荇菜长短不齐,姑娘在船的左右两边采摘。姑娘美 丽又善良,我弹琴鼓瑟对她表示亲近。水中荇菜长短不齐,姑娘在船的左右两边挑选。姑娘美丽又善良, 我敲钟击鼓使她快乐。 第16页 难点化解,美点追踪:全诗可分为三章。首章为第一节,以滩头水畔的一对雎鸠鸟的叫声起兴,引出 男主人公的一片情思。“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句统摄全诗。第二章为第二、三两节,此章以缠绵悱恻 之情,直率地写出男子追求心上人未果,日夜不安、苦闷焦灼的相思之苦。男子追求不到心上人,便日夜 思念她,心上人采摘荇菜时“左右流之”的苗条、优美身姿时时浮现在他眼前,使他夜不能寐,辗转反侧。 这一章既有“悠哉悠哉”的心理描写,表现男子绵绵情意,思念不绝,又有“辗转反侧”的动作描写,突 出男子内心状态的不平静,把一个深受相思之苦折磨而不能自已的形象写得非常传神。第三章为第四、五 两节,写男子因苦恼而成梦,在幻想中得到了心上人,亲近她,爱慕她,为她弹琴鼓瑟,敲钟打鼓,取悦 于她,欢喜之情溢于言表。情到极处必生幻,第三章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 面,这不啻是个戏剧性的转变。“琴瑟友之”,以弹琴奏瑟,喻其相会相处时的和谐愉快。“钟鼓乐之”则 是结婚时的热闹场面,这无疑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幻想当 然并非现实,但幻由情生,也是极自然的。这一爱情心理的描写,极富浪漫情调,也进一步突出了男子对 心上人的爱慕思念之深。 全篇以“求”字为中心,用细腻生动的笔法描绘了男子对意中女子由“一见钟情”到“日夜思念”, 再到“幻想结合”,将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得淋漓尽致,表现了追求爱情中的苦与乐, 感情热烈、真挚、率直、淳朴,歌颂了纯真的爱情,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上的精神。 蒹 葭 蒹葭 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 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 宛 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河畔芦苇碧色苍苍,深秋白露凝结成霜。我那日思夜想之人,就在河水对岸一方。逆流而上寻 寻觅觅,道路险阻而又漫长。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的中央。河畔芦苇一片茂盛,清晨露水尚未 晒干。我那魂牵梦绕之人,就在河水对岸一边。逆流而上寻寻觅觅,道路坎坷艰险难攀。顺流而下寻寻觅 觅,仿佛就在沙洲中间。河畔芦苇更为繁茂,清晨白露依然逗留。我那苦苦追求之人,就在河水对岸一头。 逆流而上寻寻觅觅,道路险阻迂回难走。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中沙洲。 难点化解,美点追踪:“古之写相思,未有过之《蒹葭》者。相思之所谓者,望之而不可即,见之而 不可求;虽辛劳而求之,终不可得也。于是幽幽情思,漾漾于文字之间。吾尝闻弦歌,弦止而余音在耳; 今读《蒹葭》,文止而余情不散。” 第17页 第一章八句:以蒹葭起兴,展现一幅河上秋色图:深秋清晨,秋水淼淼,芦苇苍苍,露水盈盈,晶莹 似霜。这境界,是在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哀婉色彩,因而对诗中所抒写的执着追求、可望难即的爱情, 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接着展示诗的中心意象:抒情主人公在河畔徜徉,凝望追寻河对岸的“伊人”。这“伊人”是他日夜 思念的意中人。“在水一方”是隔绝不通,意味着追求的艰难,造成的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抒情 主人公虽望穿秋水、执着追求,但“伊人”都缥缈阻隔。可望难即,故而诗句中荡漾着无可奈何的心绪和 空虚惆怅的情致。 以下四句是并列的两个层次,分别是对在水一方、可望难即境界的两种不同情景的描述。“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这是述写逆流追寻时的困境:艰难险阻无穷,征途漫漫无尽,示意终不可达也。“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这是描画顺流追寻时的幻象:行程处处顺畅,伊人时时宛在,然而终不可近也。既逆流, 又顺流,百般追寻,执着之意可见;不是困境难达,就是幻象难近,终归不得,怅惘之情愈深。至此,伊 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情境得到了具体而充分的展现。 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而且产生了 将诗意不断推进的作用。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这是时间的推移,象征着抒 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 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这是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的缥缈难寻;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 跻”再到“道阻且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以凸现抒情主人公坚持不已的精神。重章叠句, 层层推进。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注意“ ”内的字。 【理解记忆】 1.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又贤惠的姑娘,《关雎》一诗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两句就是佐 证。 2.《蒹葭》中能印证“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寻找追求的诗句是:蒹葭苍苍,白露为 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3.《蒹葭》中于浓浓的秋凉之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的句子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 人,在水一方。 三、名著导读 (一)选择性阅读 《傅雷家书》 【作品简评】 第18页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家、翻译家傅雷及其夫人于 1954-1966年间写给孩子傅聪、傅敏的家 信摘编。该书是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是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是充满着父爱的教子名篇。他们 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教育他们先做人、 后成“家”,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因此傅雷夫妇也成为全中国父母的 典范。 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天下父母子女许多强烈的感 染和启迪…… 《傅雷家书》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信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的问题。 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以自身的人生经验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 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 卓越的艺术家”。同时,傅雷也对儿子的生活进行了有益的引导,还以相当多的篇幅谈美术,谈音乐作品, 谈表现技巧、艺术修养等。对日常生活中如何劳逸结合,如何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等问 题,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拳拳爱子之心,溢于言表。 傅雷说,他给儿子写的信有好几种作用:一、讨论艺术;二、激发青年人的感想;三、训练傅聪的文 笔和思想;四、做一面忠实的“镜子”。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灌 输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 的艺术家”。 爱子之情本是人之常情,而傅雷对傅聪和傅敏的爱却没有成为那种普通的温情脉脉,而是始终把道德 与艺术放在第一位,把舐犊之情放在第二位。正如他对傅聪童年严格的管教,虽然不为常人所认同,但确 乎出自他对儿子更为深沉的爱。 该书由于是父亲写给儿子的家书,是写在纸上的家常话,因此如山间潺潺清泉,碧空中舒卷的白云, 感情纯真、质朴,令人动容。 【人物性格】 傅雷: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对亲人(主要是儿子)和国家有着无私的热爱,有良知,正直,为人坦 荡,秉性刚毅。 傅雷夫人(朱梅馥):因材施教,教育思想非常成功。 傅聪:刻苦用功,先做人、后成“家”,生活有条有理,严谨,热爱音乐,同时也是个热爱祖国的德 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傅敏:正直,善良,勤勤恳恳,默默无闻,不因有父亲和哥哥的光环而骄傲。 【家书名言】 1.自己责备自己而没有行动表现,我是最不赞成的!……只有事实才能证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动才 第19页 能表明你的心迹。 2.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 3.得失成败尽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 4.多思考人生问题、宇宙问题,把个人看得渺小一些,那么自然会减少患得患失之心。结果身心反 而会舒坦,工作反而会顺利。 【理解记忆】 1.傅雷是我国著名翻译家,他曾翻译过巴尔扎克的《欧也妮ꞏ葛朗台》。他认为中国 好的文学批评是 《人间词话》。 2.傅雷是一个严厉、尽责的父亲,在儿子长大成人、留学海外后,仍通过书信的方式对儿子的生活 和艺术进行悉心指导,这些家信汇编成书,就是《傅雷家书》。傅雷的两个儿子分别是傅聪、傅敏。 3.《傅雷家书》信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的问题。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教导 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 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徳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4.《傅雷家书》信中傅雷对儿子的生活也进行了有益的引导,对日常生活中如何劳逸结合,如何正确 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 5.“我一生任何时期,闹恋爱 热烈的时候,也没有忘记对文学的忠诚。文学第一,学问第一,艺术 第一,真理第一,爱情第二。” 6.傅雷教导儿子“感之不深,当然爱之不切了;爱之不切,弹出来当然也不够味儿;而越是不够味 儿,越是引不起你兴趣”时,是以什么为例子?以听莫扎特的音乐为例。 7.傅聪虽然在外地演出,但傅雷始终关注儿子在音乐道路上的成长,他使用什么方法提高儿子的艺 术修养? 通过书信把真情传递给远方的孩子,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进行真诚地指导,而且还暗暗透露了对儿子 的牵挂和爱。 8.对于唐宋人吟诗唱词,中间常加“泛音”,傅雷有怎样的看法? 傅雷认为加泛音的唱才有音乐可言。后人把泛音填上实字,反而是音乐的大阻碍。昆曲之所以如此费 力、做作,中国音乐被文字束缚到如此地步,都是因为古人太重文字,不大懂音乐;懂音乐的人又不是士 大夫,士大夫视音乐为工匠之事,所以弄来弄去,发展不出…… 9.傅雷在给傅聪的家书(1959.8.16)中,曾告诉儿子学习不仅仅在音乐方面,还要在行为、礼节方面多 加注意,请举例。 “在饭桌上,两手不拿刀叉时,也要平放在桌面上,不能放在桌下,搁在自己腿上或膝盖上。你只要 第20页 留心别的有教养的青年就可知道。刀叉尤其不要掉在盘下,叮叮当当的!出台行礼或谢幕,面部表情要温 和,切勿像过去那样太严肃。这与群众情绪大有关系,应及时注意。只要不急,心里放平静些,表情自然 会和缓。” 10.傅雷在给傅聪的家书(1959.10.1)中,告诫儿子过多的音乐会麻痹人的感觉,使表演缺少生气与新 鲜感,从而损害自己的艺术,长此以往,大有成为钢琴匠,甚至奏琴的机器的危险。 11.傅雷告诉儿子什么才是儿子 大的成功,才是到了艺术与人生的 高境界? 能掀动听众的感情,使他们如醉如狂,哭笑无常,而自己屹如泰山,像调度千军万马的大将军一样不 动声色。 12.傅雷知道儿子大赛在即,在 1954年 12月 27日的家书中告诉儿子“不用着急,……我们大家都 有信心;主要仍在于心理修养、精神修养”,他嘱咐儿子应有怎样的心态? “得失置之度外”“胜败乃兵家之常”。 (二)自主阅读 乔斯坦ꞏ贾德《苏菲的世界》 《苏菲的世界》是挪威作家乔斯坦ꞏ贾德创作的一本关于西方哲学史的长篇小说,它以小说的形式,通 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 《苏菲的世界》被誉为 20世纪百部经典著作之一。《苏菲的世界》于 1991年首次以挪威文在挪威出 版,1996年中国作家出版社推出中译本。 【内容简介】 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收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与此同时,她 收到一张古怪的明信片,上面的收件人是“请苏菲转交给席德”,邮戳来自黎巴嫩。 从这一天开始,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她运用少女天生 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魔镜、少校的小屋、黎巴嫩寄来给席德的明信片、会说话 的汉密士、叫她席德的艾伯特、写着生日祝福的香蕉皮、现实中出现的梦中的金十字架、捡到的 10元硬 币……接踵而至的奇闻怪事让苏菲一步步走下去。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 在一位神秘导师艾伯特·诺克斯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弗洛伊德等各 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 莫名其妙的函授课程持续进行着,联络方式也一变再变,痛苦愤怒的艾伯特·诺克斯终于出现在她的 面前,并开始教她哲学史。他用浅显易懂的笔触带着苏菲回顾从先苏期的希腊直到尚·保罗·沙特时代的 哲学发展。同时,“席德”的名字不断在她身边以不可思议的方式频繁出现。而后,席德出现了,原来苏 菲这个人物,只是在黎巴嫩联合国部队工作的挪威少校艾伯特·纳格为庆祝女儿席德生日而虚构出来的人 第21页 物,把她的故事编写成一个富有哲学趣味的故事当作女儿的生日礼物。 不可思议的是,在艾伯特ꞏ诺克斯的提示下,苏菲渐渐意识到自己只是书中的一个角色,是艾伯特少校 意识的一部分,在忠实地完成自己主角的任务之余,他们开始了对上帝(艾伯特少校)的抗争。在他们的努 力下,书中世界渐渐扭曲了,变得古怪而难以驾驭。 终,这本书以一个开放式的结局告终,艾伯特ꞏ诺克 斯和苏菲莫名地逃出了书中世界,来到了席德所在的世界。 《苏菲的世界》的中文版(萧宝森译)中,部分内容被中国政府要求删除,如马克思部分结尾处的 32个 段落。 【作者简介】 乔斯坦ꞏ贾德(Jostein Gaarder),是一位世界级的挪威作家。1952年 8月 8日出生于挪威首都奥斯陆, 大学时主修哲学、神学以及文学,并于奥斯陆大学获得斯堪的那维亚文学系挪威文组的学位,曾担任文学 与哲学教师。自 1986年出版第一本创作以来,已成为当代 重要的北欧作家。其后 10年他在芬兰教授哲 学,于 1991年成为一位全职作家。1991年《苏菲的世界》出版后,成为挪威、丹麦、瑞典和德国的畅 书, 量达到 300万册。已有 30多个国家购买了该书的版权,被翻译为 90多种语言,全球 售量超过三 亿册。 乔斯坦ꞏ贾德 乔斯坦ꞏ贾德擅长以对话形式述说故事,能将高深的哲理以简洁、明快的笔调融入小说情境,他的作品 动人心弦,启发无数读者对个人生命、对历史中的定位以及浩瀚宇宙的探讨。 乔斯坦ꞏ贾德除致力于文学创作,启发读者对于生命的省思外,对于公益事业亦不遗余力。他于 1997 年创立“苏菲基金会”,每年颁发十万美金的“苏菲奖”,以鼓励能以创新方式对环境发展提出另类方案 或将之付诸实行的个人或机构。 【人物介绍】 苏菲ꞏ阿曼德森 苏菲是《苏菲的世界》中的主角。她是一个充满好奇心又活力十足的 14岁女孩,15岁生日之前她得 知自己的生活是艾伯特ꞏ纳格的发明。苏菲从艾伯特ꞏ诺克斯处得知这一切和许多其他事情。艾伯特ꞏ诺克斯 则是艾伯特ꞏ纳格创造的哲学家,是苏菲的老师。苏菲不仅仅是向艾伯特学习,她也向他提问并表现出她有 自己想要实施的想法。小说结尾处,苏菲表明她是一个哲学家,因为她能够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并能实践 第22页 自己所想。苏菲为人友善,但不善交际。更多时候她是在自省,而不是交谈,事实上,苏菲开始学习哲学 以后,她几乎忘记了她的好朋友乔安。苏菲很挑剔,对她爱的人也不放过。她母亲在整本书中不得不多次 听苏菲的批评,乔安和艾伯特·诺克斯也听了不少。苏菲坚持自己的看法,只愿说出自己的心中所想。 艾伯特·诺克斯 作为苏菲的老师,艾伯特·诺克斯代表理想的哲学家。他从不急于判断,总是思考自己所做的事。艾 伯特·诺克斯强烈信仰哲学,因为哲学让他明白他因艾伯特·纳格的意志而存在。艾伯特·诺克斯是位出 色的老师,因为他迫使苏菲自己思考问题并得出结论,从不为她降低难度,同时他也关心苏菲,希望她能 学好。 席德 席德是艾伯特ꞏ纳格的女儿,苏菲和艾伯特ꞏ诺克斯都是为逗她开心而创造出的人物。和苏菲一样,席 德也爱沉思,书中的哲学家引发了她的极大兴趣。席德还极富同情心,她同情苏菲和艾伯特ꞏ诺克斯,而她 父亲却把他们的生活玩弄于股掌之中。席德很独立,在父亲从黎巴嫩回家途中,她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 身,以此来证明她的独立性。席德深思熟虑,但有时也相信直觉甚于其理智。正是她的直觉告诉她苏菲真 实存在。 艾伯特ꞏ纳格 席德的父亲。艾勃特ꞏ纳格是苏菲和艾伯特·诺克斯赖以存在的那个聪明人。他为了给他深爱的女儿生 日礼物而创造了他们。他有一种具讽刺意味的幽默并且很关心世界。他为联合国工作,希望人们和平,和 谐相处。艾伯特·纳格还十分希望女儿能把世界(和宇宙)看成是一个特殊的所在。他希望女儿学哲学,那 样她就可以思考并以他认为适合的方式去生活。像艾伯特·诺克斯一样,他在内心中也是一位哲学家,世 界本身对他来说就足以令人陶醉。 苏菲的妈妈 苏菲的妈妈是该书中 滑稽的角色之一,因为她为苏菲的哲学经历提供了一个陪衬。阿曼德森夫人认 为女儿一定是丢了魂,才会开始执着于研究人和动物的差异以及思考如何塑造了人类这些问题。不幸的是, 她还代表了世界上那些不愿思考的人。艾伯特·诺克斯警告苏菲说,那样的人并不在少数。 【作品主题】 《苏菲的世界》既是小说又是哲学史,因此哲学是其贯穿始终的主题也就不奇怪了。哲学并非以那种 无事可做的人进行深奥思考的面目出现,而是作为与生活相统一的事物而出现。苏菲和艾伯特ꞏ诺克斯需要 运用哲学去理解,他们并非和人们格格不入。他们能够确信他们的世界是艾伯特ꞏ纳格的创造,但仅仅因为 人们没有关于自己世界(或宇宙)本源的答案,并不意味着可以不问这一问题。实际上,正像贾德在整本书 中所强调的,要想成为一名哲学家就不能停止提出问题。艾伯特·诺克斯努力让苏菲意识到她自身的存在 是多么了不起。人们提出的问题可能并没有任何答案,但这也没什么,因为正是能够提出问题才让我们成 第23页 为人。我们为什么会在这里,什么才是好生活——从贾德的观点来看,该书提到的所有这些哲学问题就是 人们可以提出的 重要的问题。一旦人们的身体健康得到保证,人们就必须关注自身的精神生活。生命是 一种赋予,要使生命对个人产生意义的唯一途径,就是不断地提出这些问题。哲学特立独行,置身于其他 学科之外,因为实际上贾德将哲学与生存看得同等重要。假如人们生活中缺乏哲学思辨,那么就剥夺了自 己 大的乐趣,也降低了自己原本可以达到的理解高度。哲学是一项不断进行的、毕生的追求。地球生物 中只有人类可以进行哲学思考。虽然哲学或许不能使生活更简单,或是给出容易的答案,但它会让人们对 于自己的存在充满好奇心。即使哲学相当错综复杂,但其主旨却是简单的。 《苏菲的世界》代表着主流知识分子的哲学观点,它所表达的也极引人注目。这本书对真实的哲学给 予极崇高的评价:批判的、理性的和公正的评论;去除偏见、迷信和惯例;不做仓促和轻率的判断,一意 追求真理、知识、美善和道德。 在这本书里,其实贾德真正感兴趣的哲学,不在逻辑学、数学或语言学,当故事重心转移到马克思、 弗洛伊德、达尔文和宇宙论时,摩尔、罗素等人,根本连提都不提。有些话题,即使和哲学没什么关系, 却一再出现,很明显,这是一本在政治立场上十分讨好的书。一切当代时髦词汇全部被囊括:生态学、女 性主义、宽容、东方宗教、比较宗教、联合国和新世界秩序等。这样的写法,或许是为了使哲学议题不和 时代脱节,或许是为了涵盖更广大的读者群,不过,留给读者的印象的这些议题似乎才是作者真正关心的。 这不是“一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而是一个当代拥护自然的人文主义者对哲学根源所做的选择性的 探讨。在小说结尾,科学被认定是真理的裁判者;而唯物主义虽然教义不明确,却绝对是人类的 佳选择。 这本书引导读者获至这样的结论,但事实上并未提供理由。它给予读者的印象只是这是历代智慧累积的结 果;当然,不同的历史将会导致不同的结局。 【艺术特色】 《苏菲的世界》包含至少三个叙述者,分别是哲学家艾伯特ꞏ诺克斯、苏菲和席德。他们从各自的角度 来观察和描述,三个不同的视角组成三重叙述层面,相互交叉在一起,构成了这部小说的复调结构。 苏菲的故事提出真实和虚构二者之间关系的问题。苏菲认识到自己的虚构身份,这一点是元小说人物 的共同特点,元小说人物的身份通常是模棱两可的,既存在又不存在。“在许多元小说中,人物突然意识 到自己其实并不存在,死不了却也从来没有出生,不可能有所作为。”苏菲在了解到自己的虚构身份后先 是沮丧失望,谋求改变现状,在明白一切已成定局后,她接受了自己的身份。 后当她和哲学家发现其实 不仅他们而且席德和塑造他们的作者也不是真实存在的时候,他们便安于现状,并开始期待进入虚幻的文 学世界,因为作为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他们将永远不会老去。 换句话说,苏菲的故事是虚构的文本,同时这个虚构的文本又存在于一个更大的虚构的文本之中,即 席德的世界,作为读者的席德原来也是不真实的。苏菲和席德的故事必然引起读者对现实和虚构的深刻反 思,因为它解构了人类存在的坚实基础,质疑客观知识的可能性。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部小说是后现代的。 第24页 《苏菲的世界》包含书信、明信片、哲学、历史、文学等各种语类形式。巴赫金认为多种语类形式的 运用是小说“复调”结构的一个方面。在元小说中这种“复调”形式十分明确。在以往的小说中,这些不 同的语言和声音通常从属于一个主要的无处不在的作者的声音。元小说中则没有这种作者的声音,而是强 调语类形式并存的必要性。《苏菲的世界》的语言具有以上的特点,实践了一种类似巴赫金式的语言的游 戏与狂欢。 《苏菲的世界》把哲学趣味化、生动化,但它同时是一部成功的元小说,用元小说的形式来表达哲学 思考,二者相得益彰,是艺术和内容的统一。《苏菲的世界》顺应了近年来欧美哲学通俗化的潮流。当代 大众文化对人文科学的冲击,直接导致哲学通俗化的浪潮,出现若干用小说、诗歌和插图来介绍和解释哲 学的作品。《苏菲的世界》的成功说明小说非但不会如某些批评家预料的那样走向“灭亡”或“衰竭”,反 而会得到发展和走向成熟。小说发展的一个趋势是它与其他学科的结合,生态文学是另—个明证。在文化 多元的当代,小说形式的不断创新是它生命力的源泉。 《苏菲的世界》用非常通俗易懂的事情将哲学的原理演绎出来,在描述德谟克里特斯的原子理论时, 小说中是通过苏菲玩积木的过程讲述的;通过皇帝的新衣来讲述苏格拉底的智慧,以及人类并非万能和无 所不知的;通过戴眼镜等方式让人们理解康德的“时间和空间直观形式”;作品中通过光着身体的男人, 来表现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 随着小说故事情节的展开,哲学家的书信、苏菲的故事和席德的世界交叉在一起。小说的结构总体上 是按照哲学发展的阶段来分章的,从古希腊的神话到弗洛伊德。小说的目录看上去像是哲学史的提纲,但 其中也穿插一些指示故事内容的标题,如“少校的小木屋”“花园宴会”等等。由此可见,《苏菲的世界》 缺少整体性和连贯性,小说的结构是分裂的、不连贯的,虚构的框架是分散的,读者不可能被故事情节吸 引而忘记自己的身份,而更多的是思考自己所阅读的内容。阅读的过程变成读者和文本的对话,而这正是 这部哲学史小说所希望产生的效果。 【作品影响】 《苏菲的世界》出版后,即被欧陆许多学院选为哲学教科书。这本书中有关哲学史的叙述与传统学院 的叙述方法大相径庭,它力求与时代的发展及社会之演变搭上线,哲学因而能够不被架空成学究的观念游 戏,无法真正通俗化的哲学至少因此而变得比较可读起来。同时它也提示了另一个重点,那就是哲学是有 用的。 该书自 1991年出版发行之后,长期雄踞各国畅 书排行榜第一名,世界上已有 35个国家购买了该书 的版权。《苏菲的世界》被翻译成 90种文字,在欧洲、美洲和亚洲发行了几百万册,一度名列德国和美国 的畅 书排行榜之首。 1991-1995年,《苏菲的世界》分别获得挪威“宋雅ꞏ赫格曼那斯童书奖”、德国《时代周刊》文学奖、 德国“青少年文学奖”,还曾荣获我国台湾省《联合报》“读书人 佳书奖”。全球 量超过三亿册。 第25页 【作品评价】 贾德这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可谓是空前的,他再次用事实证明了哲学并不是脱离现实的学院人士在象 牙塔里所写的东西。(《德意志星期日汇报》) 该书是一个将学术作品通俗化的杰出范例,未曾修习哲学概论的人,可以把它作为一本最佳的入门读 物,而学习过此门课程但已忘却大半的人,该书则是温故而知新的得力之作。([美国]《新闻周刊》) 《苏菲的世界》一书有助于使读者以阅读侦探小说般的心情游览从柏拉图以前一直到 20世纪的世界 哲学史,而丝毫不产生任何枯燥厌烦的感觉。(作家与评论家马德兰ꞏ蓝格尔) 《苏菲的世界》可以当作哲学启蒙书来阅读。它的小说部分,苏菲的主体自觉过程则颇像侦探故事加 上现代版的《爱丽丝梦游仙境》,哲学加侦探,加幻想,再加上宇宙观,它让人更加心胸开阔。(作家南方 朔) “一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是《苏菲的世界》一书的副标题,颇能点明该书的要点。这是一本小说, 但也是一本有系统的涵盖各哲学思潮的速食大杂烩。随着小说人物在哲学传统中寻求谜团的解答,读者也 跟着温习了一遍西方哲学史。 《苏菲的世界》不论就内容,或就其受欢迎程度来看,都是极吸引人的一本书。这本书的成功,显示 了一个重要的社会指标,就是社会大众渴望知识及缺乏安全感。在一本小说里,塞进整部西方哲学史,对 追求速度的这一代而言,本身就极具魅力。(菲力ꞏ詹森) 四、课外古诗词诵读 式 微 《诗经ꞏ邶风》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译文: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天黑了,天黑了,为 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 难点化解,美点追踪:全诗只有短短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什 么还不回家?诗人紧接着便交代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意思是 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 然而,《式微》诗上下二章只变换了两处文字,但就在这巧妙的变换中,体现出了作者用词的独具匠心。 在艺术上,这首诗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 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 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 诗篇显得婉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正是因为这些修辞手法的 第26页 巧妙使用,才使《式微》一诗“境界具于词语之外,愈反复看去,愈觉其含义无穷”。 【理解记忆】 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 正如诗中所言: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子 衿 《诗经ꞏ郑风》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译文: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思念。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把音信传?青青的是你 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纵然我不曾去找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的城 楼上。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有三月那样长! 难点化解,美点追踪: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前两章 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 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 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 个音信?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 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全诗五十字不到,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如在眼前。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 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诗中表现这个女子的动作行为仅用“挑”“达”二字,主要笔墨都用 在刻画她的心理活动上,如前两章对恋人既全无音信、又不见影儿的埋怨,末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的独白。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与“子宁”对举,急盼之情中不无矜持之态,令人生出无限想象,可 谓字少而意多。末尾的内心独白,则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烈 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可谓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心理描写手法,在后世文坛已发展得淋漓 尽致,而上溯其源,此诗已开其先。 【理解记忆】 1.“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 2.“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两句写焦急地等待:踮起脚尖,伸长脖子,看不见恋人的影子,心里很着 急,恨不得马上跑到他的家里去找他。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 勃 第27页 城 阙 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 宦 游人。 海内存知 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 歧 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雄伟的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遥望蜀州,只见风烟迷蒙。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 为我们同在宦海中浮沉。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就是远隔天涯也像近在比邻。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 手之时,像恋爱中的男女那样悲伤而泪湿手巾。 难点化解,美点追踪:首联属“工对”中的“地名对”,极壮阔,极精整。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 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辅”(护持、拱卫),气势雄伟,点出送别之地。第二句里的“五津”指岷江的五 大渡口,即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代指蜀州,点出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而“风 烟”“望”,又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自长安遥望蜀州,视线为迷蒙的风烟所遮,微露伤别 之意,已摄下文“离别”“天涯”之魂。 因首联已对仗工整,为了避免板滞,故次联以散调承之,文情跌宕。“与君离别意”承首联写惜别之 感,欲吐还吞。翻译一下,那就是:“跟你离别的意绪啊!……”那意绪怎么样,没有说;立刻改口,来 了个转折,用“同是宦游人”一句加以宽解,意思是:我和你同样远离故土,宦游他乡;这次离别,只不 过是客中之别,又何必感伤! 三联推开一步,奇峰突起。从构思方面看,很可能受了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 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的启发,但高度概括,自铸伟词,便成千古名句。 尾联紧接三联,以劝慰杜少府作结。“在歧路”,点出题面上的那个“送”字。歧路者,岔路也,古人 送行,常至大路分岔处分手,所以往往把临别称为“临歧”。作者在临别时劝慰杜少府说:“只要彼此了解, 心心相连,那么即使一在天涯,一在海角,远隔千山万水,但情感仍可交流,不就是如比邻一样近吗?可 不要在临别之时哭鼻子、抹眼泪,像一般小儿女那样。” 南朝的著名文学家江淹在《别赋》里写了各种各样的离别,都不免使人“黯然 魂”。古代的许多送 别诗,也大都表现了“黯然 魂”的情感。王勃的这首,却一洗悲酸之态,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 格。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阙(厥) 宦(官) 己(已) 歧(岐) 【理解记忆】 第28页 1.这是一首送别诗,既交代送别地点又虚写前途景物的诗句是: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2.在这首诗中,歌颂友谊,千古流传的名句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 涵 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 撼 岳阳城。 欲济无舟 楫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译文:八月洞庭湖水盛涨,浩渺无边,水天含混迷迷,接连天空。云梦大泽水气蒸腾,洞庭湖的波涛 摇撼着岳阳城。想要渡江河却没有船和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 能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 难点化解,美点追踪:“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三、四句写湖的广阔。“气蒸”句写出湖的 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而“波撼”两 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湖滨城,好像瑟缩不安地匍匐 在它的脚下,变得异常渺小了。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 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大,而且还充满活力。诗人前 四句实景写洞庭湖的雄伟景象,后四句借景抒情,表面上在旁观渔民捕鱼钓鱼,实际上是表现诗人不甘寂 寞,希望自己能报效国家,但是出仕又没有人引荐,表现了自己的失望、苦闷、愧疚之情。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涵(含) 撼(憾) 楫(揖、辑) 【理解记忆】 1.诗中表现诗人渴望援引的诗句是: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2.诗中表现水天一色、浑然一体的景色的诗句是: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3.诗中表现诗人不甘寂寞的诗句是: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4.诗中表明诗人想投身仕途而又无人举荐的诗句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5.诗中形象地描写洞庭湖迷蒙、浩瀚、面积广大、充满活力的诗句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6.诗中表明诗人无职可做、寂寞无依之情的诗句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第四单元梳理 一、课文内容梳理 第29页 《 后一次讲演》是闻一多在 1946年 7月的李公朴追悼会上所做的讲演,在讲演中闻一多对以蒋介 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做出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当天下午闻一多就遭到了国民党特务人员的 暗杀。这也代表了闻一多的决心。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由古代文化典籍中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自己的实例为论据,论证了格物致知 的真正含义,号召中国学生应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才能有所建树。 《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课文中写了八次抉择,这些抉择看起来互不相干,但 读者看来却彼此相连,浑然一体。这是因为每一个选择作者总是让我们看到:所做选择的原因、选择后的 实际行动和“选择”对于作者的影响,这些都有内在的联系,作者选取合适的角度把它们有机地组合在一 起。 《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 25周年》是顾拜旦 1919年 4月在瑞士洛桑庆祝奥林匹克运动恢复 25周年 纪念会上的演说,是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文献,顾拜旦用诗歌般的语言阐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二、单元字词汇总 (一)字词解释 13.最后一次讲演 卑 bēi劣 liè:卑鄙恶劣。 无耻:不知耻辱;没有羞耻之心。 诬 wū蔑 miè:诋毁和破坏名誉。 捶击:用重物猛力敲打。 毁灭:彻底破坏,消灭。 卑鄙 bǐ:低级、恶劣。 光明正大:心怀坦白,言行正派。 挑拨离间 tiǎo bō lí jiàn:搬弄是非,使别人不团结。 蛮 mán横 hèng:强横而不讲道理。 赋 fù予 yǔ:交给重任,使命等。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诚意:真心实意。 正心:端正心思。 修身: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治理好家政。 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获得知识。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不过问其事。 第30页 不知所措 cuò: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 有鉴于此:在这个问题上有所警戒。鉴,指可以作为警戒或引为教训的事。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15.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 无与伦比:指事物非常完美,没有能与他相比的同类的东西。 可乘 chéng之机:表示可以利用的时机。 与众不同:表示和大家不一样。 无名小卒 zú:古时指士兵。不出名的小兵。比喻没有名望或地位的人。 忧心忡 chōng忡:形容心事重重,非常忧愁,在担心着什么。忡忡,忧虑不安的样子。 专心致志:意为用心专一,聚精会神,丝毫不马虎,把心思全放在一件事上。 16.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 25周年 纯 chún粹 cuì:真正体现了事物的本质的。 阐 chǎn述 shù:阐明陈述。 萦 yíng绕:萦回环绕。 绚丽:耀眼而华丽。 歧 qí途 tú:比喻错误的道路、不同的途径。 束 shù缚 fù:捆绑,指约束限制。 严峻:严厉,严格或苛刻。 沉 chén甸 diàn甸:物因重量过重而下坠的样子。 坟 fén茔 yíng:埋葬死人的地方。 崇尚:尊崇,提倡。 肤浅:学识浅薄;理解不深刻。 祈 qí求 qiú:指恳切地希望得到。通常表示人们内心迫切的希望某事的达成,表达人们对美好事物的 渴望。 (二)字词记忆 13.最后一次讲演 卑劣无耻 bēi liè wú chǐ 恐怖 kǒng bù 诬蔑 wū miè 屠杀 tú shā 悲愤 bēi fèn 毁灭 huǐ miè 卑鄙 bēi bǐ 蛮横 mán hèng 赋予 fù yǔ 挑拨离间 tiǎo bō lí jiàn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第31页 朱熹 xī 彷徨 páng huáng 肇 zhào 诺 nuò 测量 liáng 数量 liàng 埋 mái没 埋 mán怨 15.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 抉择 jué zé 核 hé心 堕 duò落 丰硕 shuò 轮廓 kuò 不懈 xiè 凸版 tū bǎn 疙瘩 gē da 开辟 pì 时髦 máo 淘汰 táo tài 16.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 25周年 崩溃 bēng kuì 纯粹 chún cuì 阐述 chǎn shù 萦 yíng 绕 歧途 qí tú 束缚 shù fù 沉甸甸 chén diān diān 坟茔 fén yíng 祈求 qí qiú 第五单元梳理 一、课文内容梳理 《壶口瀑布》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雄 壮的气势。从黄河的“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中,赋予了黄河一种无坚不摧、无往 不胜、坚韧刚强的精神。全文写景细腻,主要借助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 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及伟力,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写景不是孤立地写景,而是在写景中抒情言 志。一是巧妙地融合在具体的描写之中,二是巧妙联想。由小小的壶口瀑布透视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 再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人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坚韧刚强的民族精神,这些都应该牢牢把握,细心领会。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描写的是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表达了作者细腻而丰富的情感。各拉丹冬峰 周围的自然景观奇特壮观。冬季,这里是冰雪的世界,山上山下,银装素裹,夏秋季节,烈日炎炎,冰消 雪融,山下天然草原上盛开着五颜六色的野花,草原上点缀着成群的牛羊。 《登勃朗峰》选自《远处的青山》(1869),记叙了作者旅游欧陆时的种种趣闻逸事。从这篇文章也可 看出,马克·吐温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幽默作家(尽管幽默在这里表现得比较清淡),同时也是一位笔下极富 诗意和擅长写景状物的文章妙手。 《一滴水经过丽江》是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阿来写的一篇散文。在文中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 描写了丽江风景优美,景色宜人,建筑古朴,民风质朴,这篇散文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立体的丽江图, 给读者以清新优美的艺术感受。 二、单元字词汇总 (一)字词解释 17.壶口瀑布 浪沫横溢:浪花不断上涨溢出,形容水大而多。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第32页 推推搡 sǎng搡:粗暴地、接连不断地猛推。 驰 chí骋 chěng:形容瀑布飞流而下的样子之意。 霎 shà时:形容极短的时间。霎,短时间;一会儿。 寒噤:寒战。 雾 wù霭ǎi:雾气,形容雾气腾腾的样子。 潺 chán潺:溪水、泉水等的流动声音。 出轧 zhá:(钢板)从轧钢机里出来。 打旋 xuán:这里指水回旋流动。 湿漉漉:形容物体潮湿的样子。 汩 gǔ汩:形容水流动的声音。 怒不可遏è:愤怒得不能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这里形容水势不可阻挡的样子。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黧 lí黑:形容黑。 气势磅 páng礴 bó:广大无边的样子。 形容气势雄伟壮大。 尊容:尊贵的容貌,特指佛像、神像。也称他人的容貌(常含讽刺意味)。 草坝子:平坦的草地。 气喘 chuǎn吁 xū吁:形容呼吸急促,大声喘气。 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接踵,后面人的脚尖接着前面人的脚后跟。 砾石:经水流冲击磨去棱角的石块。 虔 qián诚 chéng:指恭敬而有诚意的态度。 诅 zǔ咒 zhòu:原指祈求鬼神加祸于所恨的人;现指咒骂。 蜷 quán卧 wò:意思是蜷缩卧倒。 熠 yì熠烁烁:形容光彩闪耀的样子。 褶 zhě皱 zhòu:皱纹,这里指冰山上的波形纹。 19.登勃朗峰 翌 yì日:次日。 络 luò绎 yì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 辚 lín辚:象声词,指雷鸣声、车行声。 巉 chán峻 jùn:险峻陡峭。 拾 shè级:逐步登阶。拾,轻步而上。 俯 fǔ瞰 kàn:指俯视,从高处往下看。 第33页 皑ái皑白雪:意思指洁白的积雪银光耀眼。 轻歌曼 màn舞:音乐轻快,舞姿优美。 霓 ní裳 cháng羽衣:指仙人的衣服。 20.一滴水经过丽江 轻盈 yíng:形容人或物(女子、蝴蝶等)动作、姿态轻柔优美漂亮。 马帮:驮运货物的马队。 驿 yì道:我国古代为传车、驿马通行的大道,沿途设置驿站。 草甸:长满野草的低湿地。 矗 chù立:高耸直立。 目眩 xuàn神迷:眼花缭乱,心神摇荡。多形容所见情景令人惊异。 (二)字词记忆 17.壶口瀑布 推推搡搡 tuī tuī sǎng sǎng 驰骋 chí chěng 雾霭 wù ǎi 潺潺 chán chán 汩汩 gǔ gǔ 怒不可遏è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黧 lí黑 棱 léng角 豁 huò然 懈怠 xiè dài 敦 dūn实 演绎 yì 气势磅 páng礴 bó 气喘吁吁 qì chuǎn xū xū 接踵 zhǒng而至 琼 qióng瑶 yáo仙境 熠 yì熠烁烁 19.登勃朗峰 翌 yì日 络 luò绎 yì不绝 辚辚 lín lín 巉峻 chán jùn 拾 shè级 俯 fǔ瞰 kàn 穹顶 qióng dǐng 皑皑ái ái 轻歌曼舞 qīng gē màn wǔ 蔓延màn yán 浮躁 fú zào 颠簸 diān bǒ 沟壑 gōu hè 旷野 kuàng yě 打嗝 gé 霓 裳羽衣 ní cháng yǔ yī 20.一滴水经过丽江 轻盈 qīng yíng 喧哗 驿 yì道 翡翠 fěi cuì 眺望 tiào wàng 催 cuī动 五彩斑 bān斓 lán 第六单元梳理 一、课文内容梳理 《北冥有鱼》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 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 第34页 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头就 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轻松闲适,诗意盎然。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 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本文讲述两位辩论高手,同游于濠水的一座桥梁之上,俯看鲦鱼自 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因而引起联想,展开了一场人能否知鱼之乐的辩论。其题虽小,其旨甚大。除了第一 句用叙述语言做故事背景交代外,通篇采用对话形式。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顶真式地把这场辩论 引向深入。庄周肯定自己能知道鱼之乐,惠施则否定了庄周的说法。且不说这场辩论谁是谁非,光是两人 在辩论中反映出来的敏捷思路和睿智的交谈,就令人拍案叫绝,给人一种怡情益智的享受。 《虽有嘉肴》一文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 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中实践的重要性,文章表示出“教”和“学”是息 息相关的。 《大道之行也》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此人认为在大道施行的时 候,一定能形成一个“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尽管在当时的战乱时期下那个 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但那是儒家学者在乱世中的一个美好愿景。 《马说》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 难。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此诗叙述 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 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新乐府》组诗中的一篇。此诗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描 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 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 同情,有很强的社会典型意义。全诗描写具体生动,历历如绘,结尾戛然而止,含蓄有力,在事物细节的 选择上和人物心理的刻画上有独到之处。 二、课内文言文梳理 21.《庄子》二则 (一)北冥有鱼 (一)课文字词详解 ①北冥有鱼,其名为②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③鹏。 ①北冥:北海。传说北海无边无际,水深而黑。冥,同“溟”,海。下文的“南冥”指南海。②鲲(kūn): 大鱼名。③鹏:本为古“凤”字,这里表示大鸟之名。 第35页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①怒而飞,其翼若②垂天之云。是鸟也,③海运则将④徙于南冥。 ①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②垂:悬挂。③海运:海水运动。④徙:迁移。 南冥者,①天池也。②《齐谐》者,③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④击三千里, ①天池:天然形成的水池。②《齐谐》:书名。一说人名。③志:记载。怪:怪异的事物。④击:拍打, 这里指鹏鸟奋飞而起,双翼拍打水面。 ①抟②扶摇而上者九万里,③去以六月④息者也。”⑤野马也, ①抟(tuán):盘旋飞翔。②扶摇:旋风。③去:离开,这里指离开北海。④息:气息,这里指风。⑤野马: 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①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②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③极④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 矣。 ①尘埃:扬在空中的土叫“尘”,细碎的尘粒叫“埃”。②苍苍:深蓝色。③极:尽。④邪:同“耶”, 表疑问,相当于“吗”“呢”。 (二)重点句子翻译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用力鼓动翅膀飞翔起来,它的翅膀就像悬挂在天边的云彩。 2.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方。 3.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大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用翅膀)拍打水面,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 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 4.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三)课文分析 1.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后来为什么又写鸟? 鸟是由鱼变化而来的。鲲的体积有几千里,变成鸟后,鸟的背部不知有几千里。说明庄子想象力丰富。 2.大鹏的形象如何呢?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呢? 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__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 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 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 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3.赏析句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第36页 此句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 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击”“抟”等字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4.在庄子的作品中,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说理,使文章生动活泼,寓意隽永,感染力强。文章借鲲鹏 的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说明了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 5.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依附于一定的条件,那么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没有局限呢?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翻译为: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 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这说明人对事物的认识是有局限的。庄子给出确定的结论,鹏鸟和人们一样,并 不能弄清天的本色,鹏鸟的认识也是有局限的。 (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一)课文字词详解 庄子与惠子游于①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②是鱼之乐也。” ①濠梁:濠水上的桥。濠,水名,在今安徽凤阳。②是:这。 惠子曰:“子非鱼,①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② 固不知子矣;子③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④全矣!”庄子曰: ①安:怎么。②固:固然。③固:本来。④全:完全,肯定(是这样)。 “①请循其本。②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③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①请循其本:请允许我追溯话题本原。请,请允许我。循,追溯。其,话题。本,本原。②子曰“汝安知 鱼乐”云者:你说“你是从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等等。汝安知鱼乐,你怎么(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云 者,如此如此。③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既,已经。之,指“鱼之乐”,下文的同此意。 (二)重点句子翻译 1.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就是鱼儿的快乐呀。 2.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呢? 3.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 4.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请允许我从最初的话题说起(或:追溯话题本原)。你说“你是从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等等,那是(你) 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而问我。(所以我说)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三)课文分析 第37页 1.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也是如 此。他来到濠水之滨,“从容出游”感到快乐,于是见到“出游从容”的鱼也快乐。所以庄子说自己是在 濠水的桥上感到鱼的快乐的,否则哪能见到鱼的快乐呢? 2.指出下面两个疑问句语气的强弱特点和表达效果。 (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2)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1)句是惠子针对庄子知“鱼之乐”而发起的疑问,语气较轻。__(2)句是庄子针对惠子的问话的回答, 用的是反问的语气,语气较强。这句话不从正面回答惠子的问题,而从反面相对,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 3.比较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理解庄子的人生态度。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对 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轻松闲 适,诗意盎然。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22.《礼记》二则 (一)虽有嘉肴 (一)课文字词详解 ①虽有②嘉肴,弗食,不知③其④旨也;虽有⑤至道,弗学,不知其⑥善也。⑦是故 ①虽:虽然。②嘉肴:美味的菜肴。嘉,好、美。肴,用鱼、肉做的菜。③其:代“食”的对象。④ 旨:味美。⑤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⑥善:益处,好处。⑦是故:所以。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①困。知不足,然后能②自反也;知困,然后能③自强也。故曰: ①困:困惑。②自反:自我反思。③自强:自我勉励。强,勉励。 ①教学相长也。《②兑命》曰“③学学半”,④其此之谓乎! ①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②兑:同“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yuè)。③学学 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前一个“学”同“敩”,教导。④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吧。其,表示推测。 (二)重点句子翻译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然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 2.教学相长也。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第38页 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自己的)困惑。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的)困惑,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勉励。 5.“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三)课文分析 1.本文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说明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2.解释课文中“教学相长”这个成语的含义。 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是互相促进的,只有二者兼备,才能获得成功。 3.“教”与“学”的关系如何?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4.《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有《礼运》《学 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大多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记。 5.为何在一开始写关于“嘉肴”“至道”的内容,能否删去? 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比,形象生动地引出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有力地证明中心,说理的力度大大增 强。即通过比喻,引入“至道”,形象生动地告诉读者学习的重要性。所以不能删去。 6.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 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 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用原文填空) 7.请结合你的学习经历,举一个例子,谈谈对“教学相长”的理解。 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例子:“我—你”师生关系的确立表现出互惠的崭新特 点。在这种师生关系中,教师不仅仅是讲授者,他本身也受到教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反过来教育老师, 他们在课堂上相互影响,相互提高。(需要学生结合具体的经历谈) 8.“教学相长”在教学中的意义。 在教学意义上,“教学相长”是现代师生关系的特点之一。师生共同展现着自身的生命价值,在充分 发掘自己的生命潜能中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二)大道之行也 (一)课文字词详解 ①大道②之③行也,天下④为⑤公。⑥选贤与能,⑦讲 ①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②之:的。③行:施行。④为:是。⑤公:公共的。⑥ 选贤与(jǔ)能: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选,选拔。贤,指品德高尚。与,同“举”。能,指才 干出众。⑦讲:讲求。 第39页 ①信②修③睦。④故人不⑤独⑥亲其⑦亲,不独⑧子其⑨子,使⑩老有所终, ①信:诚信。②修:培养。③睦:和睦(气氛)。④故:因此。⑤独:只。⑥亲:以……为亲。⑦亲:父母。 ⑧子:以……为子。⑨子:子女。⑩老有所终:老人能够善终。终,善终。 ①壮有所用,②幼有所长,③矜、寡、孤、独、 ①壮有所用:壮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②幼有所长(zhǎng):幼年人能顺利成长。③矜(guān)、 寡、孤、独:矜,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 ①废疾者②皆有所③养,④男有分,⑤女有归。⑥货⑦恶 ①废疾者: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者,……的人。②皆:都。③养:供养。④男有分(fèn):男子有职务。 分,职分,职守。⑤女有归:意思是女子有归宿。归,女子出嫁。⑥货:财货。⑦恶:憎恨。 其①弃于地也,不②必③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①弃:丢弃。②必:一定。③藏:私藏。 ①是故②谋闭而不③兴,④盗窃乱贼而不作,⑤故⑥外户 ①是故:因此。②谋:奸诈之心。③兴:兴起。④盗窃乱贼而不作:盗窃、作乱害人的事情不发生。乱, 指作乱。贼,指害人。作,兴起。⑤故:所以。⑥外户:从外面把门带上。 而不闭。①是②谓③大同。 ①是:这。②谓(wèi):是。③大同:指理想社会。同,有和、平的意思。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3.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让老年人能够善终,让壮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让幼年人能够顺利成长,让老而无 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有人供养。 4.男有分,女有归。 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 5.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那种)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但并非自己想私藏;(对于)力气,(人们)憎恨 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6.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因此奸诈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的事情也不兴起。 第40页 7.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因此(家家户户)门都从外面带上而不关闭。这就是理想中“大同”的境界。 (三)课文分析 1.文学常识。 (1)选自《礼记》,儒家经典之一。 (2)“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3)“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可以理解为治 理社会的 高准则。这一句是总括,以下三句是分述。 ①“天下为公”,这是说政权(也可以把社会财富包括进来)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 ②“选贤与能”,这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举产生。选举的标准是“贤”和“能”,“贤” 指品德高尚,“能”指才干出众——用现在的话来说,叫作“德才兼备”。 ③“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要讲求诚信以消除欺诈,要崇尚和睦以 止息争斗,使社会保持和平安定。 3.“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 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 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 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体现了对全社会的关爱。 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地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 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样才能丰衣足食。以上两个方面主要是就物质 生活说的。 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 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 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这主要是就人们的思想观念说的,因为只有树 公心、去私心,才能达到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境界。 4.“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括语。 文章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就是拿现实社会跟这个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 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黑暗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等,在“大同”社会里将不复存在,代之 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个结论非常鼓舞人心。 5.课文中所提到的“大道”“大同”各指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认识? 第41页 文中“大道”就是指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其治理的效果就是国泰民安的理想状态。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和“大同”都是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想境界,两个词都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寄托着人们对 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6.本文是从哪三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人人都珍惜劳动成果,却毫无自私自利之心 (或: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7.怎样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 “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 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 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自于 “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8.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章表达了作者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的思想感情。 9.“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 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这句话同《孟子》中的哪句名言有异曲同工之妙?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0.写出表现人人都能关爱他人,人人都能得到他人关爱,能安居乐业的句子。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 养,男有分,女有归。 11.《大道之行也》中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意思相同的是哪一句?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2.《大道之行也》中的成语:天下为公、老有所终、矜(鳏)寡孤独。 13.你认为“大同”社会会实现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示例一:不会实现。因为那只是一种美好的理想社会,现实社会中存在太多自私自利,尔虞我诈。(言 之有理即可)__示例二:会实现。现在的社会还不是“大同”社会。(言之有理即可) 14.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和这个“大同”社会有何相似之处? ①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 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②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可看出“桃源”中百姓安居乐业,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男有分,女有归”。③从“设酒杀鸡作食”“皆 出酒食”可看出“桃源”中百姓热情好客,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第42页 23.马说 (一)课文字词详解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①而伯乐不常有。②故③虽有名马, ①而:表转折,但是。②故:所以。③虽:即使。 ①祗②辱③于④奴隶人之手,⑤骈死于⑥槽枥之间,不⑦以千里称也。 ①祗:只,仅。②辱:(受)屈辱。③于:在。④奴隶人:奴仆。⑤骈(pián)死:(和普通马)一同死。骈,本 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⑥槽枥:马槽。⑦以……称:以……著称。以,凭。 马之千里①者,②一食③或④尽粟一⑤石。⑥食马者不知⑦其能千里⑧而食也。 ①……者:……的马。②一食:吃一次。③或:有时。④尽:吃尽。⑤石:容量单位。⑥食(sì):同“饲”, 喂。⑦其:指千里马。⑧而:表承接。 ①是马也,②虽有千里之③能,④食不饱,力不足,⑤才美不⑥外见,⑦且⑧欲与⑨常马⑩等 不可得, ①是:这。②虽:虽然。③能:才能。④食:吃。⑤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质。⑥外见:表现在外面。见, 同“现”,显露、表现。⑦且:犹,尚且。⑧欲:想要。⑨常马:普通的马。⑩等:等同,一样。 不可 得:做不到。 ①安求其能千里也? ①安:哪里,怎么。 ①策之不②以其道,食之不能③尽其④材,⑤鸣之而不能⑥通其意, ①策之:用马鞭赶它。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②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 法。以,按照。道,正确的方法。③尽:竭尽。④材:同“才”,才能、才干。⑤鸣:马叫。之:音节助 词,不译。“食之”与“策之”中的“之”都指代千里马。⑥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通,通晓、明白。 执①策②而③临之,曰:“天下无马!”④呜呼!⑤其真无马⑥邪?⑦其真不知马也! ①策:名词,马鞭。②而:连词。③临:面对。④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⑤其:表示加强诘问 语气。⑥邪: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⑦其:代词。 (二)重点句子翻译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千里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槽之间,不以 千里马而著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食。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饲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所以(就以普通马的食量)来喂养。 第43页 4.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才能和优点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可以日行千里呢? 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用马鞭赶它,不能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 它的意思。 6.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握着马鞭面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7.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是他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三)课文分析 1.主题:通篇用的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 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 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2.作者的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 第一段: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正面论证: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反面论证:故虽 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第二段:进一步从反面论证,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 里而食也”。第三段:痛斥执策者的愚蠢,勾画出执策者狂妄无知的形象。作者厉声反诘执策者,表达中 心:其真不知马也。 3.“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千里马——有才能的人。伯乐——重视人才,识别人才的人。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能识别人才 的封建统治者。 4.《马说》中的五个“也”字: ①“不以千里称也”流露出无限痛惜的感情。②“安求其能千里也”,表现作者愤怒谴责的感情,而 且包含着诉诸读者正义感的意图。③“其真不知马也”有作者的痛切之感,更有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 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中的“也”字,是作者故作顿笔,有暂时了结,不再说下去的意思,可 以省却一些无用的话。⑤“是马也,虽有……”中的“也”字,显然是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 马造成的后果。 5.全文“不”字的理解: ①叹无人识才。“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没有“伯乐”,千里马“常有”也就等于没有。“不 以千里称也”:道出了千里马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让人感到遗憾、惋惜。 ②悲无力使才。“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与常马等不可得”:道出了被埋没的千里马的满 第44页 腹委屈,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 ③愤庸人误才。“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反过来还对着受尽了屈辱 的千里马说“天下无马”,愚昧,更是无知!作者满腔的悲愤化成一句“其真不知马也”,对食马者的罪 行表示愤恨,对马的悲惨遭遇深表同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愚昧可笑的辛辣讽刺。 6.理解式默写。 (1)总领全文的句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描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怀才不遇的人发出的感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描写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6)本文中心句:其真不知马也! (7)写食马者愚昧无知的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4.唐诗二首 (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 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 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 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 庇 天下寒士 俱 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 兀 见此屋,吾 庐 独破受冻死亦足! 译文:八月深秋,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 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 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在我眼前做出偷窃的事来,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 没有用,只好回来,拄着拐杖感叹自己的不幸和世态悲凉。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像墨,深秋天 色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胡蹬乱踢,把被里蹬 破了。因为屋顶漏雨,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像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 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遮蔽天下贫寒的读 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高 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第45页 难点化解,美点追踪:第一段中共有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句子的 韵脚传来阵阵风声。“风怒号”三字,起势迅猛,音响洪亮,犹如秋风咆哮。“怒”字富有浓烈的感情色 彩:好不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定居下来,秋风却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使得诗人焦急万分。然后茅草 分散地、雨点似的“洒”在“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很难弄下来;“下者飘转沉塘坳”,也很难 收回来。“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 紧地牵动读者的视线,拨动读者的心弦。 第一段场景是: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 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去,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的各处。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 之情,不能不激起读者心灵上的共鸣。 第二段中共有五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意思是群童竟然忍心在他的眼前做偷窃的事。 其实,这不过是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而已,决不是真的给“群童”加上“盗贼” 的罪名,要告到官府里去判罪。所以,“唇焦口燥呼不得”,也就无可奈何了。“归来倚杖自叹息”:直到风 吹屋破,茅草无法收回,这才无可奈何地走回家中。“倚杖”当然又与“老无力”照应。“自叹息”中的“自” 字,下得很沉痛,诗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他自己在叹息,未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则世风的淡薄就意 在言外了,因而他“叹息”的内容,也就十分深广。当他自己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 帮助的时候,却联想到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 第三段共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饱蘸浓墨 的大笔渲染出黯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黯淡愁惨的心境,而密集的雨点即将从漠漠的秋空洒向地 面,已在预料之中。“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没有穷困的生活体验,作者是写不出来 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不仅是写布被又旧又破,也是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 何由彻”两句,一纵一收。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 屋扩展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 诗人自然不能入睡。“长夜”是作者由于自己屋漏因而更觉夜长,还因自己和国家都在风雨飘摇中挣扎而 觉得夜长。“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 蝉联而下。而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 等等,声音洪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当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 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这种奔放的激情和火热 的希望,咏歌不足以表达,所以诗人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 亦足!”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 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46页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注意“ ”内的字。 【理解记忆】 1.王安石在《子美画像》诗中说:“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飕飕。”《茅屋为秋风 所破歌》中与王安石的话相照应的句子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 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抒发诗人为理想而献身的伟大情怀的句子是: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群童顽皮的句子是: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抒发作者虽身居漏雨屋舍仍关心天下百姓疾苦的美好感情的句子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 俱欢颜! 4.抒发作者忧国忧民,表现他博大胸襟的著名诗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5.描写秋天凄凉氛围的语句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6.与“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 受冻死亦足! 7.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体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精神的诗句是: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 亦足! 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起承上启下过渡作用的诗句是: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自经 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9.《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我”衰老困窘的诗句是: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布衾 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10.《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主旨句、表现诗人的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以及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的诗 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1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达作者的博大胸怀、济世情怀和其旷达胸襟的诗句是:何时眼前突兀 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2.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他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发出了“安得广 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 1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杜甫舍己为人的献身精神,博大的胸襟,至死不悔的决心的两句诗 是: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的句 第47页 子(或:描写天气变化的句子)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1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诗人无可奈何的诗句是: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二)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 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 敕 ,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词句注释】 (1)卖炭翁:此篇是组诗《新乐府》中的第三十二首,题注云:“苦宫市也。”宫市,指唐代皇宫里需 要物品,就到市场上去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唐德宗时用太监专管其事。 (2)伐:砍伐。薪:木柴。南山:终南山,属秦岭山脉,在长安城南。 (3)烟火色:烟熏色的脸。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 (4)苍苍:灰白。 (5)得:得到。何所营:做什么用。营,谋求、需求。 (6)可怜:使人怜悯。 (7)愿:希望。 (8)晓:天亮。辗(niǎn):同“碾”,压。辙:车轮滚过地面碾出的痕迹。 (9)困:困倦,疲乏。 (10)市:城市中划定的集中进行交易的场所。唐代长安有东、西两市,各有东、西、南、北四门。 (11)翩翩:轻快的样子。骑(jì):骑马的人。 (12)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13)把:拿。称:说。敕(chì):指皇帝的命令。 (14)回:调转。叱:吆喝。牵向北:指牵向宫中。 第48页 (15)千余斤:不是实指,形容很多。 (16)驱:赶着走。将:助词,用于动词之后。惜不得:吝惜不得。惜,舍。得,能够。 (17)半匹红纱一丈绫:唐代商品交易,钱帛并用。当时钱贵绢贱,半匹纱和一丈绫,与一车炭的价值 相比相差很大。这是官方用贱价强夺民财。 (18)系(jì):挂。直:同“值”,价钱。 译文: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 白,十个手指也因烧炭变得很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 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 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 门外泥泞中歇息。那得意忘形地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太监手里拿着文 书,嘴里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 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难点化解,美点追踪:开头四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 长的劳动过程。“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卖炭翁的肖像,写出劳动的艰辛,也得到了 形象的表现。“南山中”点出劳动场所,这“南山”就是王维所写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的终南 山,豺狼出没,荒无人烟。在这样的环境里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 炭”,好不容易烧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渗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写出卖炭翁的炭是自己艰苦劳动的 成果,这就把他和贩卖木炭的商人区别了开来。但是,假如这位卖炭翁还有田地,凭自种自收就不至于挨 饿受冻,只利用农闲时间烧炭卖炭,用以补贴家用的话,那么他的一车炭被掠夺,就还有别的活路。然而 情况并非如此。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没有自己出面向读者介绍卖炭翁的家庭经济状况,而是设为问答:“卖 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一问一答,不仅化板为活,使文势跌宕,摇曳生姿,而且扩展了反 映民间疾苦的深度与广度,使读者清楚地看到: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贫无立锥,别无衣食来源;“身上 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万苦烧成的千余斤木炭能卖个好价钱。这就为后面写宫使掠夺木炭的罪行做 好了有力的铺垫。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 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 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诗人如此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只用十多个字 就如此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 这两句诗,从章法上看,是从前半篇向后半篇过渡的桥梁。“心忧炭贱愿天寒”,实际上是期待朔风凛 冽,大雪纷飞。“夜来城外一尺雪”,这场大雪总算盼到了!也就不再“心忧炭贱”了!“天子脚下”的达 官贵人、富商巨贾们为了取暖,不会在微不足道的炭价上斤斤计较。当卖炭翁“晓驾炭车辗冰辙”的时候, 第49页 占据着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冰雪的道路多么难走,而是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换来多少 衣和食。要是在小说家笔下,是可以用很多笔墨写卖炭翁一路上的心理活动的,而诗人却一句也没有写, 这是因为他在前面已经给读者开拓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 卖炭翁好不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雪,一路上满怀希望地盘算着卖炭得钱换衣食,结果却遇上了 “手把文书口称敕”的“宫使”。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跟着那“叱牛”声,卖 炭翁在从“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辗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 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 从“南山中”到长安城,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卖炭翁“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 困人饥”;如今又“回车叱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那么,当卖炭翁饿着肚子, 走回终南山的时候,他会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样过法呢?这一切,诗人都没有写,然而读者却 不能不想。当想到这一切的时候,就不能不同情卖炭翁的遭遇,不能不憎恨统治者的罪恶,而诗人“苦宫 市”的创作意图,也就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这首诗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艺术上也很有特色。诗人以“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两句展 现了几乎濒于生活绝境的老翁所能有的唯一希望。这是全诗的诗眼。其他一切描写,都集中于这个诗眼。 在表现手法上,则灵活地运用了陪衬和反衬。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 薪、烧炭”的艰辛,再以荒凉险恶的南山作陪衬,老翁的命运就更激起了人们的同情。而这一切,正反衬 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卖炭得钱,买衣买食。老翁“衣正单”,再以夜来的“一尺雪”和路上的“冰辙” 作陪衬,使人更感到老翁的“可怜”。而这一切,正反衬了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天寒炭贵,可以多换些 衣和食。接下去,“牛困人饥”和“翩翩两骑”,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一车炭,千余斤” 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出“宫市”掠夺的残酷。而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 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注意“ ”内的字。 【理解记忆】 1.反映唐代商务交易,绢帛等丝织品可以代货币使用,然而钱贵绢贱,半匹纱和一丈绫与一车炭的 价值相差很远的句子是:“半匹红纱一丈绫”,这句诗反映了宫市的霸道不公。 2.《卖炭翁》中揭示卖炭翁悲苦处境和矛盾心情的诗句是: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3.“宫使驱将惜不得”中的“惜不得”说明了卖炭翁怎样的心理? 说明卖炭翁虽万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的心理。 4.全诗反映了封建社会怎样的情况? 反映了封建统治者的横暴掠夺,反映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不幸。 第50页 5.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诗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宫市的揭露抨击。 三、名著导读 (一)选择性阅读 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苏联作家,是坚强的布尔什维克战士、著名的无产阶级作家。 【主要内容】 主人公保尔ꞏ柯察金是乌克兰某镇一个贫苦工人家的小儿子,父亲死得早,母亲则在富人家当厨娘,哥 哥阿尔焦姆是个铁路工人,饱尝了资本主义制度剥削人和压迫人的痛苦。在退学后,他当过车站食堂的小 伙夫,做过发电厂的工人,之后认识了冬妮娅——一个林务官的女儿。低下的社会地位和苦难的生活练就 了他一副不屈不挠的性格。十月革命爆发后,红色政权遭到了外国势力的干涉和本国反动派的联合围攻, 乌克兰的政治形势也空前的激烈动荡。保尔通过哥哥认识了朱赫来。朱赫来是个老布尔什维克,红军撤退 时将他留在了镇上。朱赫来教保尔拳击,培养了保尔朴素的革命热情。一次,因为解救朱赫来,保尔自己 被关进了监狱,而后愚蠢的敌人却很快又把他错放了。出狱后的保尔慌不择路,跳进了冬妮娅家的花园。 冬妮娅很喜欢热情、倔强、个性刚强的保尔,保尔也被漂亮、整洁、文雅,不像其他富人家的孩子一样瞧 不起工人的冬妮娅深深吸引。 后来,保尔在朱赫来的影响下参加了红军,成为了著名的布琼尼骑兵师中 勇敢的士兵之一,他和他 的战友们曾一天向敌人发起十七次冲锋。战斗之余,他还喜欢读《牛虻》《斯巴达克斯》等小说,一有空 就讲给战友们听。 一次激战中,他头部受重伤,被送进了医院。出院后,保尔住进了冬妮娅的亲戚家。他的一只眼睛失 明了,不能再回前线了,但他立即投入到了地方上各种艰巨的工作中。 一次参加工友同志的聚会,保尔因带着穿着漂亮整洁的冬妮娅同去,遭到了工友们的讥讽和嘲笑。保 尔意识到冬妮娅和自己不是一个阶级,遂下决心断绝了他们的感情。 为了供应城市木材,保尔参加了铁路建筑。秋雨、泥泞、大雪、冻土,工作条件越来越恶劣,武装土 匪的骚扰和疾病、饥饿也都威胁着保尔和同志们。但铁路还是如期修通了,已升为省委委员的朱赫来为他 们的革命热情深深感动,说:“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 由于成绩突出,保尔被任命为某铁路工厂的团委书记,女政委丽达经常帮助保尔,帮助他提高认识, 搞好工作。保尔渐渐爱上了丽达,但又以革命为由放弃了自己第二次萌动的爱情。保尔因伤寒再次住进了 医院,而且得了肺炎,肺炎好了,但医生又在他脊柱上发现了一处弹片留下的足以致命的暗伤。 在家乡养病期间,保尔到烈士墓前凭吊战友,感慨万千,发出了感人至深、振聋发聩的豪言壮语:“人 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 第51页 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 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病愈后,保尔又忘我地投入到了革命工作中。 在工作中,他坚决地和各种非主流思想和“歪风邪气”做斗争,对战友杜巴瓦的“变质”,他十分痛心, 坚决地给予了批评……保尔的体质越来越坏。 1924年,党组织不得不卸掉他身上的全部重担,让他长期疗养。他的视力越来越差。在海滨疗养时, 保尔认识了达雅——一个工人家庭的小女儿。在达雅家中,保尔鼓动了达雅对老顽固父亲的造反,并引导 她加入了苏维埃,之后达雅和保尔结婚了。 1927年,保尔完全瘫痪,继而双目失明。他也曾一度灰心丧气,失去了活下去的信念,但坚强的革命 信念又使他走出了低谷。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保尔开始了文学创作。 1934年,在母亲、妻子以及同志们的帮助下,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终于出版了! 保尔高兴极了,因为他又有了新的革命武器——写作。 【主要人物】 保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 大的成就,就是成功地塑造了保尔ꞏ柯察金这个在布尔什维 克党的培养下,在革命烽火和艰苦环境中锻炼出来的共产主义新人的典型形象。他以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 崇高的道德风貌、高昂的革命激情、奇迹般的生命活力和钢铁般的坚强意志,谱写着把一切献给党和人民 的壮丽诗篇。 保尔的性格:自我牺牲的精神,顽强坚韧的意志,坚定不移的信念。 冬妮娅——保尔的初恋对象,她是一个林务官的女儿,纯洁善良,美丽动人。她曾把《牛虻》这部小 说介绍给保尔看,这部书启发了他的思想。她是在偶然的相遇里认识保尔ꞏ柯察金的,由于他的倔强和热情, 她不自觉地喜欢他,爱他。但由于阶级出身的关系,她没有和当时许多的青年一样去参加保卫苏维埃政权 的伟大斗争。 朱赫来——共产党员,一个坚强的红军战士,勇敢、机智,善于领导和组织群众,他在革命斗争中很 好地团结了广大的工人和教育了无数的青年,保尔就是深受他的教育和培养而成长起来的。 阿尔焦姆——他是保尔的哥哥,一个火车司机,钳工,市苏维埃主席。他具有工人阶级的高贵品质, 和敌人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他是朱赫来 好的助手。 丽达——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是保尔真正深爱的对象。她漂亮、机智,打扮简单而干练,心地善良 而坚定。她酷爱工作,善于出谋划策,能够积极应对突发事件,不让私人的感情影响工作大局。她爱憎分 明,热爱自己所信仰的共产主义,与保尔志同道合,配合默契。 小说通过保尔ꞏ柯察金的成长道路,告诉人们:一个人只有在革命的艰难困苦中战胜敌人也战胜自己, 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创造出奇迹,才会成长为钢铁战士。革 命者在斗争中百炼成钢,这是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通过揭示保尔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敢于战胜任何艰 第52页 难困苦的刚毅性格,小说形象地告诉青年一代,什么是共产主义理想,如何为共产主义理想去努力奋斗, 革命战士应当有一个什么样的人生,这是小说的又一主题。 【理解记忆】 1.在朱赫来的启发和教育下,保尔懂得了许多关于革命工人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道理。 2.保尔救出了朱赫来后,被贵族的儿子维克托出卖,被白匪关押起来。 3.红军攻下了小城谢佩托夫卡,保尔的好朋友谢廖沙参军了,当了团区委书记。 4.保尔 爱读英国小说《牛虻》,敬佩主人公的斗争精神。 5.“这些人是无价之宝,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是朱赫来到修铁路的工地视察时说的。 6.“难道你不能在政府里搞一个比挖土强一点的差事吗?我还以为你当上了委员或委员一类的首长 呢”是冬妮娅对保尔说的。 7.“可现在呢,你浑身都是樟脑味儿”是保尔对冬妮娅说的。 8.在铁路就要修完时,无情的伤寒和大叶性肺炎 终夺去了保尔的战斗力。 9.《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本名副其实的生活教科书。保尔是鼓舞人们战 胜困难、不断革命的“良师益友”,他的崇高形象和革命品质对广大读者有极深的教育意义。 10.保尔在发电厂工作时结识了红军撤退时留下的老水手朱赫来,正是在这位老水手的教育下,他才 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1.保尔的一生中有三位非常重要的女性,他的初恋情人冬妮娅,在铁路总工厂任共青团书记时认识 的丽达,以及他的妻子达雅。 12.保尔因在神父家补课时,把一撮烟末撒在神父家做复活节糕用的面团上而被校长开除。 13.保尔 后的著作是《暴风雨所诞生的》。 14.保尔在黑海疗养所企图自杀,自杀未遂,他又找到了新的生活目标——靠文学创作回到队伍中去。 他把写的小说寄往柯托夫斯基师征求意见,但书稿在途中丢失,他不气馁,重新开始创作,小说 终获得 了成功。 15.《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通过保尔的成长经历,描绘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起,经十月革命、国内战 争到经济恢复时期广阔的社会画面,被誉为“生活教科书”。 16.人们提出“在新时代,要做保尔还是比尔”的新命题。与比尔ꞏ盖茨相提并论的保尔,就是苏联作 家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保尔ꞏ柯察金,他受朱赫来等人影响很大,经过艰苦的 锻炼,成为共产主义战士。 17.保尔以自己的毕生精力,实践了自己的生活原则:人 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 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 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 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 第53页 放而斗争。”这是保尔战斗一生的真实写照,也是他革命乐观主义的深刻概括。 18.《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教材推荐给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名著之一。这部小说是苏联作家尼古拉ꞏ奥 斯特洛夫斯基在病榻上历时三年写成的。出版后对全世界一代代的青年产生了巨大影响。我们相信你一定 读过这部小说,喜欢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请你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人公是保尔ꞏ柯察金。 (2)主人公是在朱赫来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的。在革命的熔炉中,他从一个工人子弟锻炼成为无 产阶级战士。 (3)在他身上凝聚着那个时代 美好的精神品质: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顽强奋斗的高 贵品质。 (4)这部小说回答了作为青年人 迫切需要回答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 19.你知道“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个题目的含义吗? “钢铁”是信念、意志、毅力的象征,奥斯特洛夫斯基在解释这部作品的标题时说:“钢是在烈火里 烧,高度冷却中炼成的,因此它很坚固。我们这一代人也是在斗争中和艰苦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并学会了 在生活中不灰心丧气。” (二)自主阅读 路遥《平凡的世界》 【创作背景】 《平凡的世界》是从 1975年开始创作的,1988年 5月 25日完稿,而上世纪 80年代中后期的文化背 景是各种文学新思潮风起云涌,现代派、意识流等文学观念风靡一时,文学创作在形式和技巧上的求变求 新令人目不暇接。与此相反,传统现实主义创作却受到“冷落” 。甚至有批评家认为,路遥的另一部小 说《人生》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是落伍的,但路遥仍然坚持创作并完成了这部小说。 【内容简介】 1975年初农民子弟孙少平到原西县高中读书,他贫困,自卑,后对处境相同的地主家庭出身的郝红梅 产生情愫,在被同班同学侯玉英发现并当众说破后,与郝红梅关系渐变恶劣,后来郝红梅却与家境优越的 顾养民恋爱。少平高中毕业,回到家乡做了一名教师。但他并没有消沉,他与县革委副主任田福军女儿田 晓霞建立了友情,在晓霞的帮助下关注着外面的世界。少平的哥哥少安一直在家劳动,与村支书田福堂的 女儿——县城教师田润叶青梅竹马。少安和润叶互有爱慕之心,却遭到田福堂反对。经过痛苦的煎熬,少 安到山西与勤劳善良的秀莲相亲并结了婚,润叶也只得含泪与父亲介绍的一直对她有爱慕之情的李向前结 婚。这时农村生活混乱,又遇上了旱灾,田福堂为了加强自己的威信,组织偷挖河坝与上游抢水,不料竟 出了人命。为了“农业学大寨”,他好大喜功炸山修田叫人搬家又弄得天怒人怨,生活的航道已经改变。 第54页 1979年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百废待兴又矛盾重重,田福堂连夜召开支部会抵制责任制,孙少安却领 导生产队率先实行,接着也就在全村推广了责任制。头脑灵活的少安又进城拉砖,用赚的钱建窑烧砖(大部 分为贷款),成了公社的“冒尖户”。少平青春的梦想和追求也激励着他到外面去“闯荡世界”,他从漂泊 的揽工汉成为正式的建筑工人, 后又获得了当煤矿工人的好机遇,他的女友晓霞从师专毕业后到省报当 了记者,他们相约两年后再相会。润叶远离她不爱的丈夫到团地委工作,引起钟情痴心的丈夫酒后开车致 残,润叶感到内疚回到丈夫身边,开始幸福生活。她的弟弟润生也已长大成人,他在异乡与命运坎坷的郝 红梅邂逅,终于两人结为夫妻。往昔主宰全村命运的强人田福堂,不仅对新时期的变革抵触,同时也为女 儿、儿子的婚事窝火,加上病魔缠身,弄得焦头烂额。 1982年孙少平到了煤矿,尽心尽力干活,从学生成了一名优秀工人。可是,就在孙少平与田晓霞产生 强烈感情的时候,田晓霞却因在抗洪采访中为抢救灾民光荣牺牲了,后来田福军给孙少平发了封电报,少 平悲痛不已。少安的砖窑也有了很大发展,他决定贷款扩建机器制砖,不料因技师根本不懂技术,砖窑蒙 受很大损失,后来在朋友和县长的帮助下再度奋起,通过几番努力,终于成了当地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头人。 却没想到,少安的妻子秀莲,在欢庆由他家出资一万五千元扩建的小学会上口吐鲜血,确诊肺癌。润叶生 活幸福,生了个胖儿子,润生和郝红梅的婚事也终于得到了父母的承认,并添了可爱的女儿。27岁的少平 在一次事故中为救护徒弟也受了重伤,英俊面容尽毁,却遇少时玩伴金波之妹表白,少平为她的前途与自 己的感情选择拒绝;他们并没有被不幸压垮,少平从医院出来,面对了现实,又充满信心地回到了矿山, 迎接他新的生活与挑战。 【人物介绍】 孙玉厚 一家 老祖母,多年卧病在床;孙玉厚夫妻;长女孙兰花嫁到临村罐子村,女 婿王满银不务农事,土地承包后,长年在外闲逛;长子孙少安,小学毕 业,一队队长,“文革”结束后改行为砖窑老板,妻贺秀莲,山西人,孙 少安与父母分家后,迁至金家湾;次子孙少平(小说主人公),高中毕业; 小女孙兰香,1981年考入北方工业大学。 田福堂 一家 田福堂,双水村大队党支部书记;女儿田润叶,与孙少安青梅竹马,高 中毕业后在原西县城教书,后调至黄原地区团委工作;儿子田润生,高 中毕业,后与孙少平同学郝红梅成婚。 孙玉亭 一家 孙玉亭,孙玉厚之弟,双水村大队党支部委员、农田基建队长、贫下中 农管理学校委员会主任;妻贺凤英,大队妇女主任;三个女儿,长女孙 卫红,后与金强结婚。 第55页 田海民 一家 田海民,大队会计、党支部委员;妻银花。靠近哭咽河另一面,是金家 湾,除了少数几家杂姓,大都住着金姓人家。 金俊武 一家 老大金俊文,妻张桂兰,儿子金富、金强,老母亲金老太;老二金俊武, 大队党支部委员、二队长,妻李玉玲;老三金俊斌,妻王彩娥(金俊斌“牺 牲”后在母亲撮合下改嫁)。 金光亮 一家 带有地主成分的一家,老大金光亮,妻,三子大锤、二锤、三锤;老二 金光明,在原西县供 社工作,妻姚淑芬为双水村小学教师;老三金光 辉,妻马来花。 金俊山 一家 金俊山,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子金成,双水村小学教师、负责人。 金俊海 一家 金俊海,黄原地区运输公司汽车司机;妻在家务农;子金波,孙少平之 同学、好友;女金秀,孙兰香之同学、好友。 王世才 一家 王世才是孙少平在煤窑工作时的师傅,妻子惠英。儿子王明明,活泼可 爱,王世才为了挽救徒弟安 子的性命而献出生命。 罗曼ꞏ罗兰《名人传》 《名人传》的作者罗曼ꞏ罗兰,是 20世纪享誉国际文坛的法国现实主义作家,是一位伟大的民主主义 者和人道主义者,有“欧洲的良心”之称,他的另外一部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获 1915年度诺贝 尔文学奖。 【内容简介】 《名人传》描述了处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三位伟大艺术家的精神力量和心灵之美,他们是 19世 纪德国伟大音乐家贝多芬、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著名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俄国文坛巨人托尔斯泰。让我们 走近名人,品味苦难。 1.感受名人人格的伟大,汲取名人坚忍不拔之志。 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都是世界的征服者。这些巨人的生涯就像一面明镜,使我们的卑劣与 渺小纤毫毕现。我们不仅要赞美他们的作品而且更应该去感受他们人格的伟大,我们将从伟大的心魂中获 得某种力量。 同样的混乱再度出现,必须再次停下来。很显然,不可能在贝多芬的指挥下继续演出了;但又怎么同 他讲呢?没有谁忍心对他说:“退下吧,可怜的家伙,你无法指挥了。”贝多芬焦急,烦躁,左顾右盼,努 第56页 力地想从不同的表情中看出点原因来;但大家全都默然无声。突然,他厉声唤我。当我走近他的身边时, 他把他的笔记本递给我,示意我写。我写下了下面这句话:“我恳求您别继续指挥了,回去后我将向您说 明理由。”他猛地一下跳到下面,冲我嚷叫道:“咱们快走!”他一口气跑回家来,进得门来,他瘫痪地跌 坐在沙发上,双手掩面:他就这样一直待到吃饭。饭桌上,没法让他说一句话:一副痛苦不堪,颓丧无力 的样子。(选自《贝多芬传》) 赏析:作为一个音乐家,耳朵失聪了,这是多么悲惨的一件事呀!疾病导致他的指挥彻底失败,他为 自己的失败而痛苦万分。然而所有的磨难都使他变得更加坚强:他痛苦,却不肯屈服于命运;他贫穷,却 既不趋炎附势,亦不迎合潮流,始终保持独立的人格;他孤独,却能以热诚的赤子之心爱人类;他从未享 受欢乐,却创造奉献给全世界。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才完成了多年的心愿。1824年,《第九交响曲》 在维也纳举行第一次演奏,其激动人心的场面是空前的:当贝多芬出场时,群众五次鼓掌,许多听众情不 自禁地哭了起来,贝多芬也在结束后感动得昏了过去。 《名人传》告诉我们:悲惨命运不只降临于普通人头上,它同样也降临在伟人身上。当苦难与灾害降 临时,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努力奋斗,让自己的人生充满意义。 2.极具感染力的语言,激情澎湃的文笔。 我几乎没有用餐的时间……我没有时间吃东西……十二年以来,我的肉体被疲倦毁坏了,我缺乏一切 必需品……我没有一个铜子,衣不蔽体,我感受到无数的痛苦……我在悲惨与痛苦中生活……我和苦难争 斗…… 这苦难其实是虚幻的。米开朗琪罗是富有的;他拼命使自己富有,十分富有。但富有对他有何用处? 他如一个穷人一样生活,被劳作束缚着,好似一匹马被磨轴子系住一般。没有人会懂得他如此自虐的原因。 一切都使他不安,他的家族也嘲笑这永远的不安。他正像他自己所说的一般,在“一种悲哀的或竟是 癫狂的状态”中生活。(选自《米开朗琪罗传》) 赏析:选文第一段的语言描写,细腻地刻画出米开朗琪罗感到自己很痛苦的心理,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读后让人顿生同情之心;第二段是作者进行的一段抒情性的评论,点明米开朗琪罗在物质上并不贫乏,解 释了他自虐的原因是为了满足他自身的需求。文中这样的评论和赞美很多,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 还帮助读者更深刻地去了解名人。第三段,作者使用散文化的手笔,使这部传记作品充满了激情。 【关于三位“名人”】 1.惟其痛苦,才能欢乐!——贝多芬 贝多芬,伟大的德国作曲家。 贝多芬是这样一个不幸而坚强的人:在青年时期就开始耳聋了。对于 一个以音乐为生命的人,还有什么比这更不幸的呢?谁又能想象他在漫长的酷刑中的心情和痛苦?上帝真 是残忍,把 美的音乐赋予了贝多芬却剥夺了他欣赏音乐的权利,他听不到自己的音乐,人们都在尽情享 受他的音乐带来的欢愉的同时,他却必须独自忍受无声的折磨!而就是这个人,写出了那样大量的乐曲, 第57页 而且往往是欢乐的乐曲——从天国发出的,传播到人们内心的欢乐!他扼住了命运的喉咙,他的每一部作 品都是苦斗的成果,是胜利的标志。 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 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好似他用那句豪语来说明的——那是可以总结他的一生,可以成为一切英勇心 灵的箴言的:“惟其痛苦,才能欢乐!” 他是孤独的。——他恨人,也遭人恨。他爱人,但无人爱他。人们对他既钦佩,又惧怕。 终他在人 们心中引起了一种宗教般的崇敬。 2.愈受苦愈使我喜欢——米开朗琪罗 米开朗琪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家、画家、建筑师和诗人。 贝多芬的痛苦来自病痛的折磨,米开朗琪罗的痛苦来自他充满矛盾的灵魂:他既无残疾,也不贫穷。 他出身高贵,是佛罗伦萨的名门望族,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和艺术功底。但他的祖 国多灾多难,外族入侵,人民被奴役,他的心血之作一次又一次被毁于战乱。他非常富有,每完成一部作 品,他都会获得一大笔酬劳,但他却过着像穷光蛋一样的生活,只吃面包,喝点葡萄酒,每天只睡几个小 时;他惊人地长寿,一生渴望爱情,写出大量火热纯洁的十四行诗,但他却终身未婚,孤单到老;他的家 族从未给他任何温暖,总是一次又一次从他身上榨取金钱,利用他的名誉到处炫耀,而他根深蒂固的家族 观念和光宗耀祖思想却使他出手大方;他骄傲固执,目空一切,他在艺术上坚持自己的独立见解,甚至不 惜和教皇闹翻,但他又软弱可笑,总是在关键时刻选择妥协投降,做出种种与他名誉不符的可笑举动;他 的艺术天分惊人,雄心勃勃,创作出《大卫》《奴隶》《摩西》等惊世杰作,但他又不得不为教皇奔波卖命, 这个任务还没完成,又有新的任务在催促着他,因此他计划中 伟大的作品都半途而废。他一生都在超负 荷地工作,同时还要为那些没完成的作品忍受内心的谴责;到了老年,他已经成为文艺复兴时期 后一位 艺术大师,人们对他像对上帝一样敬重,无人敢于挑战他的权威,但他却越来越虔诚,在上帝面前惴惴不 安。 尽管米开朗琪罗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尽管他一直没能实现自己 伟大的计划,可谁也不能否认他的艺 术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人文精神,从《大卫》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的理想,人的尊严,人的意志;从 《摩西》和《奴隶》身上看到了人与命运的抗争……米开朗琪罗塑造的是神灵,但他表现的却是现实中人 的苦恼和感情! “他的面貌有了固定的特征,永远铭刻在人类的记忆之中。宽广的前额上两道微弯的皱纹,双眉异常 浓密,那忠厚长者的胡须,使人想起摩西像。苍老的面庞变得平静、温和,留着病痛、忧伤和慈祥的痕迹。 从二十岁时的粗野豪放、塞瓦斯托波尔从军时的呆板严肃,到现在的他改变有多大啊!但明亮的眼睛仍然 锐利深沉,显得坦白直率、胸无城府却又明察秋毫。” 3.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列夫ꞏ托尔斯泰 第58页 列夫ꞏ托尔斯泰,俄国作家,1828年 9月出生在图拉省一个有名望的贵族世家,早年父母先后去世。 他在自己的庄园里试图改善农民处境,未获成功,后来当了一名志愿兵。晚年的托尔斯泰始终为自己的思 想情绪与农民有距离而深感痛苦,为自己的家庭生活与农民有巨大差距而十分不安。1910年 11月 10日离 家出走,途中患肺炎,20日病逝于阿斯塔波沃车站。终年 82岁。 列夫ꞏ托尔斯泰是贵族出身,地位优越,衣食无忧;他身体健康,婚姻美满,有深爱的妻子儿女;他有 很高的文学天赋,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好评如潮,他是巍然耸立的文学高峰,他不仅为读者展示了俄罗斯近 代历史的广阔画面,还精彩地谱写了俄罗斯民族之魂。他塑造了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每一个都让 人们点点头说:“是的,俄罗斯人就是这样的。”总之,他是一个一般人看来什么也不缺的人,然而他的 痛苦恰恰由此而生。他天性善良,悲天悯人,他为城市贫民的凄惨处境感到不忍,为农民的生活贫困,精 神麻木而痛苦,因自己物质富有,生活优裕而内疚,为自己不忍心摆脱家庭羁绊去过苦行生活而苦恼…… 总之,他的博爱精神使他不能忍受他人受苦受难,他渴望天下大同,人民昌盛,他希望所有人都能过上幸 福安详的生活。为了实现他的理想,他首先改变自己的生活条件,让自己和农民在一起生活劳动,他在自 己的庄园里实行改革,解放农奴,把土地分给佃户,他推行“爱的宗教”,提倡“不以暴力抗恶”,甚至提 出“敌人要打你的左脸,要把右脸也伸出去”。到了晚年,他的想法变本加厉,他甚至打算捐出自己的所 有财产,想法遭到家人的拒绝之后,他以八十二岁高龄离家出走, 后孤独地死于出走途中。 【理解记忆】 1.《名人传》是一本怎样的书?作者是谁? 《名人传》是罗曼•罗兰最早享誉文坛的人物传记,它真实地记述了贝多芬、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 三位艺术大师坎坷的生活和艰辛的创造,展现了艺术大师们伟大的心灵。 2.《名人传》主要揭示了怎样的主题? 伟大的天才必须向庸俗而且充满敌意的社会进行不屈的斗争,才能获得胜利,完成天才的创造事业。 3.贝多芬一生中 大的痛苦是什么?其 大的幸福又是什么? 贝多芬一生中最大的痛苦是作为音乐家、作曲家却耳朵失聪;最大的幸福是他战胜痛苦,创造出拥抱 欢乐的《第九交响曲》。 4.在《贝多芬传》后,作者附了“海利根遗嘱”的目的是什么? 增加传记“引文”的真实性,同时也是贝多芬痛苦生活和读者心灵的一次撞击。 5.《贝多芬传》在立意和构思上扣住什么主题选材? 作者紧扣“打开窗子吧!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气息”这一主题选材。 6.在《米开朗琪罗传》中,作者为什么把人物的痛苦作为重要情节?这痛苦是作者凭空虚构的吗? 不是凭空虚构,而是从历史事实中吸收来的。为了使人物的英雄主义精神的全部伟大之处得以显示出 第59页 来,其感染力在于克服痛苦,战胜痛苦,这是以痛苦为情节的目的所在。 7.《米开朗琪罗传》中,作者写到雕塑家完成的许多雕塑,可看出米开朗琪罗的雕塑有怎样的与众不 同的特征? 米开朗琪罗的作品表现了与众不同的男性的雄伟和戏剧性的结构,形式上也具有超越时代的新鲜感, 因而备受世人的尊崇。 8.罗曼ꞏ罗兰在《米开朗琪罗传》中探索了这位艺术巨匠哪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痛苦和磨难——时代与社会给他带来的种种苦痛;二是他的艺术创作带给他的短暂的狂欢。 9.请结合《托尔斯泰传》谈一谈托尔斯泰的艺术观。 托尔斯泰认为艺术不是一个阶级的所有物;不是一种技艺,它是真实情操的表白;艺术应当铲除强暴, 它的使命是要用爱来统治一切;只有为了团结而工作的才是真正的艺术。 10.请结合《托尔斯泰传》谈一谈托尔斯泰的妇女观。 他反对现代的女权主义,称赞贤妻良母,认为勇敢的妻子应该是丈夫的助手而不是他的工作障碍。 11.《托尔斯泰传》的立意是什么?作者的着眼点在哪里? 立意是歌颂英雄主义。着眼于评论托尔斯泰的思想和创作,是一部文学创作评传。 12.结合《托尔斯泰传》谈谈你对托尔斯泰的伟大之处的看法。 托尔斯泰一生向善,追求真诚的、博大的爱,厌恶痛苦的民众生活,因此他的许多作品都是他爱的信 仰、精神道德的再现,托尔斯泰的伟大在于他有一颗真诚、善良、博爱的心。 四、课外古诗词诵读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 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 禅 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 籁 此都寂,但余钟 磬 音。 译文: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的地方,禅房 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令人爽神净心。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 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难点化解,美点追踪: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 到唐代已属古寺。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诗人在清晨 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 第60页 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 发现诵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 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 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佛门即空门。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 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方便品》),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 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像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 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洪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显然,诗人欣 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了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了自己遁世无门的情怀。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禅( ) 籁( ) 磬(馨、磐、罄) 【理解记忆】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写天光、山色、水波不仅使鸟儿欢悦,而且令人杂念顿消的句子是:山光 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描写佛寺禅院曲径幽静、花木掩映的著名诗句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送友人 李 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 蓬 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 兹 去,萧萧 班 马鸣。 译文:青山横亘在城郭的北侧,明净的河水环绕在城郭的东面。我们即将在这里离别,你就要像孤飞 的蓬草一样踏上万里征程。空中的白云飘浮不定,像你从此游荡各地,我无法与你重逢;即将落山的太阳 不忍沉没,亦似我对你的依恋之情。我们挥手告别,从这里各奔前程,你骑的那匹载你远离的马,好像不 忍离去,萧萧地嘶叫着,增加了我的离愁别绪。 难点化解,美点追踪: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诗人与友人策马辞行,情意绵绵,动人肺腑。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交代了告别的地点。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 缓辔,不愿分离。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流过。诗笔挥洒 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意思就是此地一别,离人就要像蓬草那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 去了。这两句表达了对朋友漂泊生涯的深切关怀。落笔如行云流水,舒畅自然,不拘泥于对仗,别具一格。 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却又写得十分工整,“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 同时,诗人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 第61页 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 心情。 尾联两句,情意更切。“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 动作,诗人内心的感受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这一句出自《诗经·小雅·车攻》: “萧萧马鸣。”班马,离群的马。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蓬(篷) 兹(滋) 班(斑) 【理解记忆】 1.《送友人》中借景抒情的句子是: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2.“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它的表达作用是:形象地抒发了诗人对朋友 漂泊天涯的深切关怀和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卜算子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 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词句注释】 (1)卜算子:词牌名,北宋时盛行此曲。万树《词律》以为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双调,四十四字, 上下阕各两仄韵。 (2)定慧院:一作“定惠院”,在黄州东南。苏轼初贬黄州,寓居于此。 (3)漏:指漏壶,古代计时的器具。这里“漏断”即指深夜。 (4)幽人:幽居之人,形容孤雁。幽,《易ꞏ履卦》:“幽人贞吉”,其义为幽囚。引申为幽静、优雅。 (5)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孤鸿:张九龄《感遇十二首》之四:“孤鸿海上来。”胡仔《苕溪渔 隐丛话》前集三十九:“此词本咏夜景,至换头但只说鸿,正如《贺新郎》词‘乳燕飞华屋’,至换头但 只说榴花。按两词均系泛咏,本未尝有‘夜景’等题,多说鸿,多说石榴,既无所妨,亦未必因之而奇妙。” 胡评似未谛。 (6)省(xǐng):知晓。“无人省”,犹言“无人识”。 (7)拣尽寒枝:或以为有语病。稗海本《野客丛书》:“观隋李元操《鸿雁行》曰:‘夕宿寒枝上,朝 飞空井旁。’坡语岂无自邪?”此言固是。寒枝意广泛,又说“不肯栖”,本属无碍。此句亦有良禽择木 而栖的意思。《左传ꞏ哀公十一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杜甫《遣愁》:“择木知幽鸟。” (8)沙洲:江河中泥沙淤积而成的小块陆地。末句一本作“枫落吴江冷”,全用唐人崔信明断句,且上 下不接,恐非。 第62页 译文:弯弯的月亮挂在梧桐树梢,漏尽夜深人声已静。有时见到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 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难点化解,美点追踪:苏轼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他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 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 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 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做铺垫。“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在漏壶水 尽,更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这是一个非常孤寂的夜晚。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 梧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接下来的两句,“谁 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没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 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 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写到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 心境,正像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 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物我同一,互为补充,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 下阕,更是把鸿与人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这是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人孤独的时候, 总会四顾,回头寻觅,找到的是更多的孤独,“有恨无人省”,没有谁能理解自己孤独的心。世无知音,孤 苦难耐,情何以堪?“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 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这里,词人以象征 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 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 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这首词的境界高妙,前人谓“似非吃烟火食人语”。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 艺术技巧。作者“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 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理解记忆】 1.词的上阕通过描绘缺月、疏桐、孤鸿等景物,渲染了凄清孤寂的氛围。 2.有人评价这首词“物我交融,含蕴深广”,请结合“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句作简要 赏析。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句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 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 第63页 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卜算子ꞏ咏梅 陆 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词句注释】 (1)卜算子:词牌名,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两仄韵。 (2)驿(yì)外:指荒僻、冷清之地。驿,驿站,古代官道上设有驿站,供传递文书的人及官员、行人往 来歇息。断桥:残破的桥。一说“断”同“簖”,簖桥乃是古时在为拦河捕鱼蟹而设簖之处所建之桥。 (3)无主:自生自灭,无人照管和玩赏。 (4)更:又,再。着(zhuó):遭受。 (5)苦:苦苦,极力。争春:与百花争奇斗艳。 (6)一任:任凭。群芳:群花,这里借指苟且偷安的主和派。 (7)碾(niǎn):轧烂,压碎。作尘:化作灰土。 (8)香如故:香气依旧存在。故,指花开时。 译文:寂寞无主的幽梅,在驿馆外断桥边开放。已是日落黄昏,她正独自忧愁感伤,一阵阵凄风苦雨, 又不停地敲打在她身上。 她完全不想占领春芳,听任百花群艳心怀妒忌将她中伤。纵然她片片凋落在地,粉身碎骨碾作尘泥, 清芬却永留世上。 难点化解,美点追踪:此词以梅花自况,咏梅的凄苦以泄胸中抑郁,感叹人生的失意坎坷;赞梅的精 神又表达了青春无悔的信念以及对自己爱国情操及高洁人格的自许。 词的上片着力渲染梅的落寞凄清,饱受风雨之苦的情形。陆游曾经称赞梅花“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 气节 高坚”(《落梅》)。梅花如此清幽绝俗,出于众花之上,可是如今竟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面,紧临着 破败不堪的“断桥”,自然是人迹罕至、寂寥荒寒、备受冷落、令人怜惜了。无人照看与护理,其生死荣 枯全凭自己。“断桥”已失去沟通两岸的功能,唯有断烂木石,更是人迹罕至之处。由于这些原因,它只 能“寂寞开无主”了,“无主”既指无人照管,又指梅花无人赏识,不得与人亲近交流而只能孤芳自赏, 独自走完自己的生命历程而已。“已是黄昏独自愁”是拟人手法,写梅花的精神状态,身处荒僻之境的野 梅,虽无人栽培,无人关心,但它凭借自己顽强的生命力也终于长成开花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 自苦寒来。”野梅不平凡的遭遇使它具有不同凡响的气质。范成大《梅谱序》说:“野生不经栽接者,…… 谓之野梅,……香 清。”可是,由于地势使然,野梅虽历经磨难而独具清芬,却无人赏识,无人领略其 神韵。野梅偏在黄昏时分独自愁,是因为白天,它尚残存着一线被人发现的幻想,而一到黄昏,这些微小 第64页 的幻想也彻底破灭了。这也如前人闺怨诗所说: 难消遣是黄昏。不仅如此,黄昏又是阴阳交替,气温转 冷而易生风雨的时辰,所以,除了心灵的痛苦之外,还要有肢体上的折磨,“更着风和雨”。这内外交困、 身心俱损的情形将梅花之不幸推到了极处,野梅的遭遇也是作者以往人生的写照,倾注了作者的心血。“寂 寞开无主”一句,作者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客观景物之中,首句是景语,这句已是情语了。 上片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它也的确还有“愁”。从艺术手法说,写愁时作者没有用诗人、词人 们那套惯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写得像这像那,而是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周颐说:“词有淡远 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为高手。”(《蕙风词话》)这就是说,词人描写这么多“景物”, 是为了获得梅花的“神致”;“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田同之《西圃词说》)。上片四句可说是“情 景双绘”,读者可以从一系列景物中感受到作者的特定环境下的心绪——愁,也可以逐渐踏入作者的心境。 下片写梅花的灵魂及生死观。梅花生在世上,无意于炫耀自己的花容月貌,也不肯媚俗与招蜂引蝶, 所以在时间上躲得远远的,既不与争奇斗妍的百花争夺春色,也不与菊花分享秋光,而是孤独地在冰天雪 地里开放。但是这样仍摆脱不了百花的嫉妒,可能会被认为“自命清高”“别有用心”,甚至是“出洋相”。 正像梅花“无意苦争春”一样,对他物的侮辱、误解也一概不予理睬,而是“一任群芳妒”,听之任之。 同时,不论外界舆论如何,梅花以不变应万变,只求灵魂的升华与纯洁,即使花落了,化成泥土了,轧成 尘埃了,它的品格就像它的香气一样永驻人间。这精神正是作者回首往事不知悔、奋勇向前不动摇的人格 宣言。这两句表现出陆游性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 崚嶒傲骨。 后几句,把梅花的“独标高格”再推进一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前句承上片 的寂寞无主、黄昏日落、风雨交侵等凄惨境遇。这句七个字四次顿挫:“零落”,不堪雨骤风狂的摧残,梅 花纷纷凋落了,这是一层。落花委地,与泥水混杂,不辨何者是花,何者是泥了,这是第二层。从“碾” 字,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承受的压力之大,这是第三层。结果,梅花被摧残、被践踏而化作灰 尘了。这是第四层。梅花的命运很是悲惨,令人不忍卒读。但作者的目的决不是单为写梅花的悲惨遭遇, 引起人们的同情;从写作手法说,仍是铺垫,是蓄势,是为了把下句的词意推上 高峰。虽说梅花凋落了, 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但是它那“别有韵”的香味,却永远如故,一丝一毫也改变不了。 末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处境,风雨侵凌,凋残零落,成泥作尘的凄凉、 衰飒、悲戚,一股脑儿抛到九霄云外去了。“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作者从民族国家的利益出发, 做出生命的表白,悲忧中透出一种坚贞的自信。词人借梅言志,曲折地写出险恶仕途中坚持高洁志行,不 媚俗,不屈服,清真绝俗,忠贞不渝的情怀与抱负。这首咏梅词,通篇未见“梅”字,却处处传出“梅” 的神韵,且作者以梅自喻,物我融一。对梅的赞咏中,显示词人身处逆境而矢志不渝的崇高品格。 纵观全词,词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巧借饱受摧残、花粉犹香的梅花,比喻自己虽终生坎坷,绝不 媚俗的忠贞,这也正像他在一首咏梅诗中所写的“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气怜”。陆游以他饱满的 爱国热情,谱写了一曲曲爱国主义诗篇,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真可谓“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 第65页 【理解记忆】 1.词的上阕通过描写梅花所处的环境,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寂寞、苦闷、凄清。 2.这首词虽在咏梅,可作者意在言外,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表达自己孤傲、隐忍的品格与高洁的报国志向。 3.词人托物言志,借助梅花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品质? 性格孤高,绝不与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馋毁,坚贞自守的傲骨。 【部编版语文资源】专注中小学教育 (微信扫码图片识别后即可关注) 第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