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8.09 KB
  • 2021-10-27 发布

2019-2020学年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八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 3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2020学年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八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它涂在答题卡对应的序号上)‎ ‎1.(2分)“北平车站”、“北平西站”的站名一夜之间都改成了“北京东站”、“北京西站”。导致这一改变的直接因素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相关决定 ‎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 D.平津战役北平和平解放 ‎2.(2分)《人民日报》曾刊文写道:“中国人民从此有了屹立于世界和平民主阵营的祖国,有了真能保护自己、代表自已的政府。”据此可知,新中国成立(  )‎ ‎①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②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③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 ‎④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3.(2分)“喜马拉雅山再高也有顶,雅鲁藏布江再长也有源,藏族人民再苦也有边,共产党来了苦变甜”,歌词中西藏人民“苦变甜”的历史始于(  )‎ A.第一届政协会议召开 B.开国大典的举行 ‎ C.西藏地区的和平解放 D.西藏自治区成立 ‎4.(2分)如图是某场战争我国军队佩戴的袖章,这场战争被称为真正的立国之战”,铸就了“民族精神的底座”。这场战争发生在(  )‎ 第38页(共38页)‎ A.19世纪40年代 B.20世纪40年代 ‎ C.19世纪5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 ‎5.(2分)周恩来总理曾警告美国:“中国人民绝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历时3年与邻国并肩战斗的胜利,使帝国主义不敢轻易作武装侵华的尝试。这表明这场战斗(  )‎ A.使中国大陆最终实现了统一 ‎ B.使中国一跃成为军事强国 ‎ C.开拓了新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 D.大大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6.(2分)“土地改革对总的农业生产力的贡献究竞有多大,这个问题仍可以争论。总之,这个运动的主要成就就是政治上的。”该材料中的土地改革“主要成就”是(  )‎ A.实现了土地资源公有化 B.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 C.成立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D.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7.(2分)1957年,郭沫若在《人民日报》评论:“一条铁带栓上了长江的腰,在今天竟提前两年完成了。有位诗人把它比成洞箫,我觉得比得过于纤巧。”“它”指的是(  )‎ A.南京长江大桥 B.武汉长江大桥 ‎ C.重庆长江大桥 D.长江三峡大坝 ‎8.(2分)如表是清清同学整理的中国建设成就表,由此得出的结论恰当的一项是(  )‎ 项目 ‎1957年产量量 与1952年产量相比(增长率)‎ 第38页(共38页)‎ 钢产量 ‎535万吨 接近300%‎ 原煤产量 ‎1.31亿吨 ‎98.596%‎ 发电量 ‎193亿度 ‎164.4%‎ A.这一时于期我国重工业成就突出 ‎ B.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C.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 D.使我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9.(2分)某会议期间,广东代表蔡延锴说:“现在…人民有了各项权利,这是中国开天辟地以来的第一次”。使“人民有了各项权利”的法律文献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D.《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10.(2分)50年代,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由于单家独户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底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政府号召组织起来。”该材料中“政府号召组织起来”的措施(  )‎ A.扩大了农民生产自主权 B.加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 C.健全了农村的基层组织 D.忽略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11.(2分)“本来一个人一天切三十斤羊肉,切得很薄,合营后要求提高效率,每天切五十斤,结果只好切得厚一些。羊肉老了厚了,也就不如原来的好吃了。”该材料反映了公私合营(  )‎ A.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 B.大大提高商品供应量 ‎ C.一定程度上存在弊端 D.推动了国民经济发展 第38页(共38页)‎ ‎12.(2分)那是一个热情有余而理智不足的年代,当时的口号是“一天等于二十年”“赶英超美”。从生活到艺术都在虚拟一个乌托邦式的极乐世界。该材料中那个年代是指(  )‎ A.三大改造时期 B.大跃进时期 ‎ C.“文革”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13.(2分)历史评价是对历史现象或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达。下列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制定了《共同纲领》 ‎ B.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 C.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 D.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急于求成,导致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 ‎14.(2分)1967年,《红旗》杂志载:“在需要夺权的那些地方和单位,必须实行革命的三结合的方针,建立一个革命的、有代表性的、有无产阶级权威的临时权力机构。”这个“临时权力机构”的设立(  )‎ A.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 ‎ B.适应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需求 ‎ C.初步实现了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 ‎ D.有效保障了当时各项工作的进行 ‎15.(2分)对一个职业,一种工作、一项事业、一门手艺,要有发自内心、始终如一的热爱,要有经久不变衰、脚踏实地的干劲,要有淡泊名利,物我两忘的境界……这就是“工匠精神”。下列人物中发扬工匠精神,成为石油工人楷模的是(  )‎ A.雷锋 B.王进喜 C.焦裕禄 D.袁隆平 ‎16.(2分)《人民日报》元旦社论折射出时代风貌。1979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中可能会出现(  )‎ 第38页(共38页)‎ A.真理标准、拨乱反正、经济建设 ‎ B.土地改革、三大改造、公私合营 ‎ C.土地改革、包产到户、深圳特区 ‎ D.鼓足于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 ‎17.(2分)习近平总书记在某次庆祝大会上指出“海南要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标杆,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海南岛在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中属于(  )‎ A.经济特区 B.沿海开放城市 ‎ C.沿海经济开放区 D.内地 ‎18.(2分)根据学习专题归纳梳理历史事件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如图反映了(  )‎ A.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的建设与完善 ‎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建立与发展 ‎ C.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 ‎ D.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立与发展 ‎19.(2分)根据如图所反映的情况分析出农民家庭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 B.中共八大路线、方针的落实 ‎ 第38页(共38页)‎ C.农村改革全面实行 ‎ D.城市改革全面展开 ‎20.(2分)陈开枝在回忆邓小平时写道:“等于是一个已经退役的老船长,当看着船的方向摇摆不定时,他又一次上船头,把扭曲的方向摆正了。”下列与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相关的是(  )‎ A.“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 ‎ B.“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 C.“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 D.“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1.(2分)为了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这两个“奋斗目标”指的是(  )‎ ‎①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 ‎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④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2分)如图是展示近现代中国奋斗历程的历史年代尺,在方框②④内应该填写的是(  )‎ A.开天辟地 中美建交 ‎ B.转危为安 恢复合法席位 ‎ 第38页(共38页)‎ C.焕然一新 港澳回归 ‎ D.洗刷耻辱 十一届三中全会 ‎23.(2分)“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功。香港、澳门回归后社会发生的根本变化是(  )‎ A.社会制度的变化 B.主权归属的变化 ‎ C.经济制度的变化 D.生活方式的变化 ‎24.(2分)1987年2月,部分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当年的母亲节,一些老兵穿着“想家”的T恤衫,在集会上演唱《亲您在何方》,老兵们哭成一片。同年,台湾当局作出了(  )‎ A.调整“三不”政策 B.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 ‎ C.达成“九二共识” D.举行“三通”启动仪式 ‎25.(2分)“就在 21 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材料描述的最后一块残痕是(  )‎ A.香港 B.澳门 C.台湾 D.海南 ‎26.(2分)习近平主席曾引用《礼记•中庸》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来表达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看法。主要是因为该原则(  )‎ A.发展了与周边国家友好关系 ‎ B.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誉 ‎ C.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 D.超越了社会制度的差异 ‎27.(2分)1969年6月,苏联领导人鼓吹建立“亚洲集体安全体系”,妄图孤立中国。7月底8月初,尼克松多次公开表示,美国不同意苏联的这一建议。这些史实反映出(  )‎ 第38页(共38页)‎ A.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 B.中美关系面临改善的契机 ‎ C.中美联合抵抗苏联的霸权 ‎ D.苏联在美苏对抗中处于劣势 ‎28.(2分)1964年10月19日,《参考消息》援引合众国际社东京17日电:“红色中国…一个非白人的国家第一次打开军事技术中最深奥的秘密。中国人已插足于一个过去只有西方民族才能进入的领域。这说明当时中国(  )‎ A.建立了全方位的国防体系 ‎ B.具有了远程打击敌国实力 ‎ C.科教兴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 D.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核垄断 ‎29.(2分)2018 年 12 月 18 日,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袁隆平、屠呦呦等 100 人获得“改革先锋”称号并受到表彰。其中,袁隆平被誉为(  )‎ A.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 B.数字经济的创新者 ‎ C.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 D.农村改革的先行者 ‎30.(2分)从“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从“绿蓝灰到五彩缤纷”,从“破烂平房到漂亮楼房”,从自行车到私家车进平常百姓家”,这些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 ‎ B.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 C.衣食住行发生了变化 ‎ D.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 二、问答题(本答题共3题,共40分)‎ 第38页(共38页)‎ ‎31.(15分)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调整生产关系使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领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此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他们早出晚归,积肥、修堤,添置耕牛和农具。到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化吨,比1949年增长26.9%。‎ 材料二:《1956年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成分的比较表》‎ 项  目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私有制经济 国民收入 ‎92.9%‎ ‎7.1%‎ 工业总产值 ‎100%‎ ‎﹣﹣‎ 商品零售额 ‎95.8%‎ ‎4.2%‎ 材料三:1958年﹣﹣1960年全国粮食产量统计表(单位:万吨)‎ 材料四:小岗村村“1976年﹣﹣1979年粮食产量变化表 时间 粮食产量 人均口粮 交售粮食 ‎1976年 ‎35000斤 ‎230斤 ‎1979年 ‎132300斤 ‎800斤 ‎30000斤 ‎(1)根据材料一,写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内容,并简述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第38页(共38页)‎ ‎(2)材料二中的数据说明了国民经济中公有制和私有制经济所占比例有何特点?这一特点的形成与哪一史实有关?说明了什么?‎ ‎(3)材料三中,全国粮食产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分析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小岗村粮食产量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5)新中国建立以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三农问题”,以上两则材料反映的事件对于今天我国经济的发展有何借鉴意义?‎ ‎32.(14分)十八大以来,我国领导人多次出访世界各地,向世界传递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气度和胸怀,‎ 国际地位不断提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慈禧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哪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的呢?‎ ‎﹣﹣《周恩来传》上卷 材料二:(见下列组图)‎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外交的特征。‎ ‎(2)材料二图一中,周恩来代表中国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什么外交方针?这方针起到什么作用?中国是如何对待与会的亚非国家的?‎ ‎(3)根据材料二的图二、图三列举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的两项主要成就。‎ ‎(4)中国不同时期外交有不同的结果,决定外交不同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33.(11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国家繁荣富强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第38页(共38页)‎ 材料一:西藏真正步入现代文明始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经和平解放、民主改革、自治区成立、改革开放等重要发展阶段,西藏不仅建立起全新的社会制度,而且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015年《西藏发展道路的历史选择》白皮书 材料二:‎ 材料三:新华网北京5月4日电(记者陈斌华)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4日上午在北京会见了朱立伦主席率领的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习近平强调,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概括地说,就是要坚持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政治基础,坚持开展两岸协商谈判、推进各领域交流合作,坚持为两岸民众谋福祉。‎ ‎﹣﹣2015年05月04日新华网 ‎(1)结合材料一,西藏何时获得“和平解放”?西藏步入现代文明的历程,得益于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什么基本政治制度?‎ ‎(2)材料二中的图一、图二是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旗,这两个特别行政区是在哪一伟大构想的指导下顺利回归祖国的?这两个地区得以回归祖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当前我国政府的对台基本方针是什么?你如何看待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第38页(共38页)‎ ‎2019-2020学年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八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它涂在答题卡对应的序号上)‎ ‎1.(2分)“北平车站”、“北平西站”的站名一夜之间都改成了“北京东站”、“北京西站”。导致这一改变的直接因素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相关决定 ‎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 D.平津战役北平和平解放 ‎【分析】本题以““北平车站”、“北平西站”的站名一夜之间都改成了“北京东站”、“北京西站”。”为切入点,考查了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内容等知识点。‎ ‎【解答】“北平车站”、“北平西站”的站名一夜之间都改成了“北京东站”、“北京西站”。导致这一改变的直接因素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相关决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成立新中国作各方面的准备,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主要内容: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大会选举了中华人民共和中央人民政府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大会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大会还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故选:A。‎ ‎【点评】考查了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内容等知识点,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第38页(共38页)‎ ‎2.(2分)《人民日报》曾刊文写道:“中国人民从此有了屹立于世界和平民主阵营的祖国,有了真能保护自己、代表自已的政府。”据此可知,新中国成立(  )‎ ‎①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②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③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 ‎④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新中国成立相关知识的掌握,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北京30万军民齐集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 ‎【解答】根据题干信息“中国人民从此有了屹立于世界和平民主阵营的祖国,有了真能保护自己、代表自己的政府”,由此判断与新中国成立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与题干内容不符。‎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新中国成立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内容与影响。‎ ‎3.(2分)“喜马拉雅山再高也有顶,雅鲁藏布江再长也有源,藏族人民再苦也有边,共产党来了苦变甜”,歌词中西藏人民“苦变甜”的历史始于(  )‎ A.第一届政协会议召开 B.开国大典的举行 ‎ C.西藏地区的和平解放 D.西藏自治区成立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西藏和平解放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1951年10月,人民解放军胜利进抵拉萨,西藏和平解放。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大陆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故题干歌词中西藏人民“苦变甜”的历史始于西藏地区的和平解放。‎ 故选:C。‎ 第38页(共38页)‎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西藏和平解放的相关史实。‎ ‎4.(2分)如图是某场战争我国军队佩戴的袖章,这场战争被称为真正的立国之战”,铸就了“民族精神的底座”。这场战争发生在(  )‎ A.19世纪40年代 B.20世纪40年代 ‎ C.19世纪5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 ‎【分析】本题考查朝鲜战争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中国人民志愿军。‎ ‎【解答】据“中国人民志愿军”可知,题干中的“这场战争”是抗美援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军民并肩作战,连续发动五次大规模战役,五战五捷。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依托朝鲜战争,考查学生知识再现能力。本题属于基础题,难度偏低。‎ ‎5.(2分)周恩来总理曾警告美国:“中国人民绝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历时3年与邻国并肩战斗的胜利,使帝国主义不敢轻易作武装侵华的尝试。这表明这场战斗(  )‎ A.使中国大陆最终实现了统一 ‎ B.使中国一跃成为军事强国 ‎ C.开拓了新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 D.大大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分析】‎ 第38页(共38页)‎ 本题以周恩来总理的话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抗美援朝战争相关知识的掌握。‎ ‎【解答】据题干“周恩来总理曾郑重警告美国:‘中国人民绝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之后,新中国与邻国并肩战斗,历时3年取得某场战争的重大胜利,使帝国主义不敢轻易作武装侵华的尝试。”结合所学可知,这场战争是抗美援朝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为中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和平环境,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抗美援朝战争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内容与影响。‎ ‎6.(2分)“土地改革对总的农业生产力的贡献究竞有多大,这个问题仍可以争论。总之,这个运动的主要成就就是政治上的。”该材料中的土地改革“主要成就”是(  )‎ A.实现了土地资源公有化 B.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 C.成立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D.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土地改革的相关内容。理解土地改革的意义。‎ ‎【解答】土地改革摧毁了封建地主土地制度,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减轻了社会震动,巩固了人民政权。题干中中的作者旨在说明土地改革巩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新中国土地改革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2分)1957年,郭沫若在《人民日报》评论:“一条铁带栓上了长江的腰,在今天竟提前两年完成了。有位诗人把它比成洞箫,我觉得比得过于纤巧。”“它”指的是(  )‎ A.南京长江大桥 B.武汉长江大桥 ‎ C.重庆长江大桥 D.长江三峡大坝 第38页(共38页)‎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一五计划相关知识的掌握。1953年﹣1957年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答】1953年﹣1957年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1956年底,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中国试飞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B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一五计划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内容与影响。‎ ‎8.(2分)如表是清清同学整理的中国建设成就表,由此得出的结论恰当的一项是(  )‎ 项目 ‎1957年产量量 与1952年产量相比(增长率)‎ 钢产量 ‎535万吨 接近300%‎ 原煤产量 ‎1.31亿吨 ‎98.596%‎ 发电量 ‎193亿度 ‎164.4%‎ A.这一时于期我国重工业成就突出 ‎ B.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C.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 D.使我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知识点。1953年我国一五计划开始执行,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 ‎【解答】‎ 第38页(共38页)‎ 表格的内容说明我国重工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说明一五计划的重点是发展重工业。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我国政府编制并开始实行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 故选:A。‎ ‎【点评】掌握一五计划及其成就。‎ ‎9.(2分)某会议期间,广东代表蔡延锴说:“现在…人民有了各项权利,这是中国开天辟地以来的第一次”。使“人民有了各项权利”的法律文献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D.《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分析】本题以某会议期间广东代表蔡延锴的话为切入点,考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分析材料可知,体现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我国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使“人民有了各项权利”,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相关史实。‎ ‎10.(2分)50年代,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由于单家独户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底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政府号召组织起来。”该材料中“政府号召组织起来”的措施(  )‎ A.扩大了农民生产自主权 B.加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 C.健全了农村的基层组织 D.忽略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三大改造中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第38页(共38页)‎ ‎【解答】土地改革以后,农民分到了土地,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但是,我国的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当时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这就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农民也有进行互助合作的要求。为此,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农业合作化运动加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据“由于单家独户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底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及所学知识可知,该材料中“政府号召组织起来”的措施是三大改造中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措施加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三大改造的相关史实。‎ ‎11.(2分)“本来一个人一天切三十斤羊肉,切得很薄,合营后要求提高效率,每天切五十斤,结果只好切得厚一些。羊肉老了厚了,也就不如原来的好吃了。”该材料反映了公私合营(  )‎ A.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 B.大大提高商品供应量 ‎ C.一定程度上存在弊端 D.推动了国民经济发展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三大改造存在的弊端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1956年底,我国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据“本来一个人一天切三十斤羊肉,切得很薄,合营后要求提高效率,每天切五十斤,结果只好切得厚一些。羊肉老了厚了,也就不如原来的好吃了。”及所学知识可知,该材料反映了公私合营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弊端。‎ 第38页(共38页)‎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三大改造的相关史实。‎ ‎12.(2分)那是一个热情有余而理智不足的年代,当时的口号是“一天等于二十年”“赶英超美”。从生活到艺术都在虚拟一个乌托邦式的极乐世界。该材料中那个年代是指(  )‎ A.三大改造时期 B.大跃进时期 ‎ C.“文革”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分析】本题以题干材料信息为依托,考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知识点。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题干“一天等于二十年”“赶英超美”显然非常夸张,反映了大跃进时期的浮夸风,这些口号反映出当时经济建设违背客观规律。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由于党和人民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总路线的指导下,1958年,党和政府错误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相关知识。‎ ‎13.(2分)历史评价是对历史现象或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达。下列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制定了《共同纲领》 ‎ B.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 C.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 第38页(共38页)‎ D.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急于求成,导致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史实陈述、历史评价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历史叙述有史实陈述、历史评价等方式。其中,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达。选项ABC属于史实陈述、选项D属于历史评价,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史实陈述、历史评价的相关史实。‎ ‎14.(2分)1967年,《红旗》杂志载:“在需要夺权的那些地方和单位,必须实行革命的三结合的方针,建立一个革命的、有代表性的、有无产阶级权威的临时权力机构。”这个“临时权力机构”的设立(  )‎ A.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 ‎ B.适应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需求 ‎ C.初步实现了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 ‎ D.有效保障了当时各项工作的进行 ‎【分析】本题考查文化大革命。1966年,中共中央发出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在需要夺权的那些地方和单位,必须实行革命的三结合的方针,建立一个革命的、有代表性的、有无产阶级权威的临时权力机构。”这个权力机构的名称是革命委员会;革命委员会反映的是文化大革命的史实。文化大革命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A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认识文化大革命的危害。‎ 第38页(共38页)‎ ‎15.(2分)对一个职业,一种工作、一项事业、一门手艺,要有发自内心、始终如一的热爱,要有经久不变衰、脚踏实地的干劲,要有淡泊名利,物我两忘的境界……这就是“工匠精神”。下列人物中发扬工匠精神,成为石油工人楷模的是(  )‎ A.雷锋 B.王进喜 C.焦裕禄 D.袁隆平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英雄模范人物的掌握情况。掌握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及时代精神。‎ ‎【解答】选项中A是解放军的好战士,B是东北为建立大庆油田作出贡献的英雄王进喜,C是焦裕禄,山东淄博博山县北崮村人,革命烈士,干部楷模。D是我国著名的育种科学家,他培育了被称为东方魔稻的杂交水稻。结合题目可知成为石油工人楷模的是王进喜。‎ 故选:B。‎ ‎【点评】主要掌握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及时代精神。‎ ‎16.(2分)《人民日报》元旦社论折射出时代风貌。1979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中可能会出现(  )‎ A.真理标准、拨乱反正、经济建设 ‎ B.土地改革、三大改造、公私合营 ‎ C.土地改革、包产到户、深圳特区 ‎ D.鼓足于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 ‎【分析】本题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故1979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可能出现真理标准、拨乱反正、经济建设。‎ 第38页(共38页)‎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7.(2分)习近平总书记在某次庆祝大会上指出“海南要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标杆,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海南岛在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中属于(  )‎ A.经济特区 B.沿海开放城市 ‎ C.沿海经济开放区 D.内地 ‎【分析】本题以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为依托,考查经济特区的建立。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这四个出口特区改称为经济特区。成为我国吸引外资引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竞争力,了解世界经济信息;学习现代经营管理经验,培训管理人才;扩大我们走向世界的通道,开辟世界了解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窗口。‎ ‎【解答】厦门在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中属于经济特区。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后来设立14个沿海开放城市,增设海南经济特区,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现在我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经济特区的设立的相关史实。‎ ‎18.(2分)根据学习专题归纳梳理历史事件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如图反映了(  )‎ A.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的建设与完善 ‎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建立与发展 ‎ 第38页(共38页)‎ C.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 ‎ D.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立与发展 ‎【分析】本题以根据学习专题归纳梳理历史事件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为切入点,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相关知识点。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解答】依据教材知识可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江泽民作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报告,大会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2002年的中共十六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进党章,成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共十八大确立了科学发展观为党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中共十九大上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B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相关史实。‎ ‎19.(2分)根据如图所反映的情况分析出农民家庭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 B.中共八大路线、方针的落实 ‎ C.农村改革全面实行 ‎ D.城市改革全面展开 ‎【分析】本题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第38页(共38页)‎ ‎【解答】从图中看出,1978年至1982年,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原因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在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使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故选:C。‎ ‎【点评】本题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重点分析图片材料,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0.(2分)陈开枝在回忆邓小平时写道:“等于是一个已经退役的老船长,当看着船的方向摇摆不定时,他又一次上船头,把扭曲的方向摆正了。”下列与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相关的是(  )‎ A.“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 ‎ B.“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 C.“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 D.“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邓小平南方谈话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遇到姓“资”姓“社”等问题的困扰,在这个关键时刻,1992年邓小平到南方南方视察并发表谈话,邓小平强调“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不要像小脚女人一样”,“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发展才是硬道理”等。题干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邓小平南方谈话,题干选项中与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相关的是“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相关史实。‎ ‎21.(2分)为了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这两个“奋斗目标”指的是(  )‎ 第38页(共38页)‎ ‎①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 ‎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④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的奋斗目标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②③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相关史实。‎ ‎22.(2分)如图是展示近现代中国奋斗历程的历史年代尺,在方框②④内应该填写的是(  )‎ A.开天辟地 中美建交 ‎ B.转危为安 恢复合法席位 ‎ C.焕然一新 港澳回归 ‎ D.洗刷耻辱 十一届三中全会 ‎【分析】本题以近现代中国奋斗历程的历史年代尺为切入点,考查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 第38页(共38页)‎ ‎【解答】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它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是中国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我国从此走上了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符合材料④“1978”和“伟大转折”的提示。‎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需熟知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 ‎23.(2分)“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功。香港、澳门回归后社会发生的根本变化是(  )‎ A.社会制度的变化 B.主权归属的变化 ‎ C.经济制度的变化 D.生活方式的变化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一国两制”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在这一构想的指引下,我国政府分别于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成功收回了香港和澳门。我国政府在对香港和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后,香港、澳门的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法律制度基本不变,生活方式不变。主权归属发生了变化,主权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澳门回归后社会发生的根本变化是主权归属的变化。‎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一国两制”的相关史实。‎ 第38页(共38页)‎ ‎24.(2分)1987年2月,部分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当年的母亲节,一些老兵穿着“想家”的T恤衫,在集会上演唱《亲您在何方》,老兵们哭成一片。同年,台湾当局作出了(  )‎ A.调整“三不”政策 B.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 ‎ C.达成“九二共识” D.举行“三通”启动仪式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交流方面,逐步采取了一些开放措施。海峡两岸同胞近四十多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选项A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的相关史实。‎ ‎25.(2分)“就在 21 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材料描述的最后一块残痕是(  )‎ A.香港 B.澳门 C.台湾 D.海南 ‎【分析】本题以“就在 21 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为切入点,考查澳门回归。‎ ‎【解答】由“就在 21 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结合所学,1999年12月20日,中国从葡萄牙收回了澳门的主权,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残痕。可知,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以澳门回归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第38页(共38页)‎ ‎26.(2分)习近平主席曾引用《礼记•中庸》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来表达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看法。主要是因为该原则(  )‎ A.发展了与周边国家友好关系 ‎ B.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誉 ‎ C.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 D.超越了社会制度的差异 ‎【分析】本题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相关史实,关键是掌握其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解答】1953年底,我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按照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而且也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发展了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习近平主席曾引用了《礼记•中庸》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来表达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看法。主要是因为该原则发展了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相关史实。‎ ‎27.(2分)1969年6月,苏联领导人鼓吹建立“亚洲集体安全体系”,妄图孤立中国。7月底8月初,尼克松多次公开表示,美国不同意苏联的这一建议。这些史实反映出(  )‎ A.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 B.中美关系面临改善的契机 ‎ C.中美联合抵抗苏联的霸权 ‎ D.苏联在美苏对抗中处于劣势 ‎【分析】‎ 第38页(共38页)‎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需要掌握20世纪60年代的中美苏关系。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时间“1969年6月”和对题干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20世纪60年代的中美苏关系解答即可。‎ ‎【解答】依据题干材料可知,苏联领导人鼓吹建立“亚洲集体安全体系”,妄图孤立中国遭到美国的反对,说明美国在中苏对抗问题上支持中国,体现了中美关系面临转折的契机,故B项正确。ACD表述错误。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考查对20世纪60年代的中美苏关系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的能力。‎ ‎28.(2分)1964年10月19日,《参考消息》援引合众国际社东京17日电:“红色中国…一个非白人的国家第一次打开军事技术中最深奥的秘密。中国人已插足于一个过去只有西方民族才能进入的领域。这说明当时中国(  )‎ A.建立了全方位的国防体系 ‎ B.具有了远程打击敌国实力 ‎ C.科教兴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 D.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核垄断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成就,具体考查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解答】A项材料无法体现建立了全方位的国防体系,排除;B项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并不意味着具有远程打击敌国的实力,还没有发展出核弹头运载工具以及解决核弹头小型化问题,排除;C项科教兴国战略是1995年提出的,排除;D项符合材料和历史事实,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重点考查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探讨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注意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主要成果、意义。‎ ‎29.(2分)2018 年 12 月 18 日,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袁隆平、屠呦呦等 100 人获得“改革先锋”称号并受到表彰。其中,袁隆平被誉为(  )‎ 第38页(共38页)‎ A.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 B.数字经济的创新者 ‎ C.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 D.农村改革的先行者 ‎【分析】本题以2018年12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袁隆平、屠呦呦等100人获得“改革先锋”称号并受到表彰为依托,考查袁隆平。‎ ‎【解答】袁隆平是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称为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1973年,培育出的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他的成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新中国成立后,欣欣向荣的科教文体事业成就。‎ ‎30.(2分)从“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从“绿蓝灰到五彩缤纷”,从“破烂平房到漂亮楼房”,从自行车到私家车进平常百姓家”,这些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 ‎ B.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 C.衣食住行发生了变化 ‎ D.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改革开放后,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衣、食、住、行、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从“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从“绿蓝灰到五彩缤纷”,从“破烂平房到漂亮楼房”,从自行车到私家车进平常百姓家”,这些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 故选:D。‎ ‎【点评】‎ 第38页(共38页)‎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的相关史实。‎ 二、问答题(本答题共3题,共40分)‎ ‎31.(15分)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调整生产关系使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领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此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他们早出晚归,积肥、修堤,添置耕牛和农具。到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化吨,比1949年增长26.9%。‎ 材料二:《1956年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成分的比较表》‎ 项  目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私有制经济 国民收入 ‎92.9%‎ ‎7.1%‎ 工业总产值 ‎100%‎ ‎﹣﹣‎ 商品零售额 ‎95.8%‎ ‎4.2%‎ 材料三:1958年﹣﹣1960年全国粮食产量统计表(单位:万吨)‎ 材料四:小岗村村“1976年﹣﹣1979年粮食产量变化表 时间 粮食产量 人均口粮 交售粮食 ‎1976年 ‎35000斤 ‎230斤 第38页(共38页)‎ ‎1979年 ‎132300斤 ‎800斤 ‎30000斤 ‎(1)根据材料一,写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内容,并简述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2)材料二中的数据说明了国民经济中公有制和私有制经济所占比例有何特点?这一特点的形成与哪一史实有关?说明了什么?‎ ‎(3)材料三中,全国粮食产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分析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小岗村粮食产量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5)新中国建立以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三农问题”,以上两则材料反映的事件对于今天我国经济的发展有何借鉴意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国民经济中公有制和私有制经济、三大改造、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1)据材料一“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领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内容是废除了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了农民土地所有制。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农民生产性大大提高,解放了生产力,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据材料二《1956年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成分的比较表》可知,材料二中的数据说明了国民经济中公有制经济所占比例都超过90%,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私有制经济比例很小。这一特点的形成与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有关。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说明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公有制广泛确立,或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第38页(共38页)‎ ‎(3)据材料三“1958年﹣﹣1960年全国粮食产量统计表”可知,材料三中,全国粮食产量下降。据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是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 ‎(4)据材料四“小岗村村1976年﹣﹣1979年粮食产量变化表”可知,实行大包干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小岗村粮食产量增长的主要原因。‎ ‎(5)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农业政策的调整要能够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依据国情,实事求是;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解放农村生产力;要从农民的利益出发等。‎ 故答案为:‎ ‎(1)内容:废除了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了农民土地所有制。意义: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农民生产性大大提高,解放了生产力,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答出1点即可)‎ ‎(2)公有制经济所占比例都超过90%,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私有制经济比例很小。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说明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公有制广泛确立,或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3)粮食产量下降;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 ‎(4)实行大包干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5)农业政策的调整要能够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依据国情,实事求是;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解放农村生产力;要从农民的利益出发等。(答出1点即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国民经济中公有制和私有制经济、三大改造、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相关史实。‎ ‎32.(14分)十八大以来,我国领导人多次出访世界各地,向世界传递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气度和胸怀,‎ 第38页(共38页)‎ 国际地位不断提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慈禧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哪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的呢?‎ ‎﹣﹣《周恩来传》上卷 材料二:(见下列组图)‎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外交的特征。‎ ‎(2)材料二图一中,周恩来代表中国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什么外交方针?这方针起到什么作用?中国是如何对待与会的亚非国家的?‎ ‎(3)根据材料二的图二、图三列举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的两项主要成就。‎ ‎(4)中国不同时期外交有不同的结果,决定外交不同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分析】本题以十八大以来,我国领导人多次出访世界各地,向世界传递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气度和胸怀,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为切入点,综合考查中国近代外交的特征、中国重返联合国、尼克松访华,题目设计既注重基础性,又注重概括性和开放性,对学生答题能力要求较高。‎ ‎【解答】(1)据材料“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慈禧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哪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的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外交的特征是不平等、不独立、无自主权。如一战结束后,中国作为战胜国参加了巴黎和会,可是在会上,中国代表提出的取消帝国主义特权、废除“二十一条”、收回青岛主权等正义要求被拒绝。‎ 第38页(共38页)‎ ‎(2)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恩来参加的国际会议是万隆会议,在会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中国本着同情、尊重、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各国,并促进了会议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提高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威望。‎ ‎(3)仔细观察材料二的图二、图三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为中国在联合国的唯一合法政府,1972 年尼克松访华,并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使中美两国关系取得了重大进展。‎ ‎(4)“弱国无外交”,巴黎和会时的中国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时执政的是北洋政府; 而新中国是一个主权独立,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所以决定一个国家外交成功或失败的因素是综合实力和国际威望的差异、外交上是否能够独立自主。‎ 故答案为:‎ ‎(1)不平等、不独立、无自主权。‎ ‎(2)“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万隆会议圆满成功;同情、尊重、民主、平等地对待各国。‎ ‎(3)中国重返联合国;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4)综合实力和国际威望的差异、外交上是否能够独立自主。‎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旧中国和新中国外交的相关知识。‎ ‎33.(11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国家繁荣富强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藏真正步入现代文明始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经和平解放、民主改革、自治区成立、改革开放等重要发展阶段,西藏不仅建立起全新的社会制度,而且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015年《西藏发展道路的历史选择》白皮书 第38页(共38页)‎ 材料二:‎ 材料三:新华网北京5月4日电(记者陈斌华)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4日上午在北京会见了朱立伦主席率领的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习近平强调,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概括地说,就是要坚持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政治基础,坚持开展两岸协商谈判、推进各领域交流合作,坚持为两岸民众谋福祉。‎ ‎﹣﹣2015年05月04日新华网 ‎(1)结合材料一,西藏何时获得“和平解放”?西藏步入现代文明的历程,得益于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什么基本政治制度?‎ ‎(2)材料二中的图一、图二是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旗,这两个特别行政区是在哪一伟大构想的指导下顺利回归祖国的?这两个地区得以回归祖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当前我国政府的对台基本方针是什么?你如何看待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西藏和平解放、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理解西藏和平解放、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 ‎(2)本题主要考查“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港澳回归对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现实意义。理解港澳回归的原因。‎ ‎(3)本题主要考查“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等的内容。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解答】‎ 第38页(共38页)‎ ‎(1)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达成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民族实现大团结。西藏步入现代文明的历程,得益于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解决民族问题,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指的是在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区,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这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政治权利;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民族的团结、社会稳定;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2)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构想,具体指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港澳回归后,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没变,仍然保持了原来的生机与活力,甚至更加具有竞争力,这充分显示了“一国两制”构想的生命力和正确性。香港、澳门回归的原因有: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为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开辟了正确的途径;新中国的建立,使我国拥有独立自主的内政和外交权利;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及统一的历史大趋势等。‎ ‎(3)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不久,在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并采取一系列措施,缓和海峡两岸关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目前台湾还未回到祖国的怀抱,祖国还未实现真正的统一,因此海峡两岸应该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和平稳定地发展,加强交流,加深理解,消除敌意,增进互信,坚决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必将走向和平统一。‎ 故答案为:‎ ‎(1)1951年;民族区域自治。‎ ‎(2)“一国两制”;祖国的日益繁荣,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等。‎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两岸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和平稳定地发展,加强交流,加深理解,消除敌意,增进互信,海峡两岸必将走向和平统一。‎ 第38页(共38页)‎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西藏和平解放、民族区域自治、一国两制、九二共识的相关史实。‎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日期:2020/8/8 13:45:14;用户:张海燕;邮箱:lishi0014@xyh.com;学号:30475252‎ 第38页(共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