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0 MB
  • 2021-10-27 发布

2020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四章 多彩的光单元综合测试题 (新版)沪科版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 第四章多彩的光 一、选择题(每题 3 分,共 36 分) 1.下列几种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 图 1 2.关于光的反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入射光线与反射面的夹角为 20°时,反射角也是 20° B.入射光线靠近法线时,反射光线也靠近法线 C.入射角增大 5°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也增大 5° D.镜面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3.图 2 中能正确表示小丑在平面镜中成像的是( ) 图 2 4.如图 3 所示,在暗室中用手电筒照射挂在白色墙上的小镜子,这时从侧面看到被照 射部分( ) 图 3 A.墙和镜子都是黑色的 B.墙和镜子都是白色的 C.墙是黑色的,镜子是白色的 D.墙是白色的,镜子是黑色的 2 5.图 4 为一倾斜的平面镜,当你走向平面镜时,下列描述符合事实的是( ) 图 4 A.镜中的像变大 B.通过平面镜观察到的视野变大 C.镜中的像将远离你 D.像与你的连线与镜面不垂直 6.如图 5 所示为检查视力的时候,视力表放在被测者头部的后上方,被测者识别对面 镜子里的视力表的像,则下说法正确的是( ) 图 5 A.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视力表相距 4.7 m B.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 4.4 m C.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 5.3 m D.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 4.7 m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可以产生彩色光带是光的反射现象 B.游泳池注水后,看上去好像变浅了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C.在平静的湖面上可以看到蓝天白云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D.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缝隙射到地面上,形成的光斑是太阳倒立的实像 8.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焦距为 10 cm 的凸透镜前 16 cm 处。在凸透镜的另一侧调节 光屏的位置可找到一个清晰的烛焰的像。这个像是图 7 所示中的( ) 3 图 6 图 7 9.小明用奶奶的老花镜镜片正对着太阳时,可在距镜片 40 cm 处得到一个最亮、最小 的小圆点。若小明想通过此镜片看清微雕作品上比较小的图案,则作品到镜片的距离应满足 ( ) A.小于 40 cm B.大于 40 cm C.大于 80 cm D.大于 40 cm 小于 80 cm 10.小明同学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凸透镜前,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 倒立、放大的实像。保持透镜位置不变,把蜡烛与光屏的位置对换,则( ) A.光屏上有倒立、缩小的实像 B.光屏上有倒立、放大的实像 C.光屏上有正立、等大的虚像 D.光屏上没有像 11.某小组同学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在如图 8 所示的光具座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 他们把一个近视眼镜镜片放在凸透镜与蜡烛之间,发现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糊不清。他们想再 次得到清晰的像,下面是他们的分析,正确的是( ) 图 8 A.近视眼镜镜片对光有发散作用,光屏应向左调 4 B.近视眼镜镜片对光有发散作用,光屏应向右调 C.近视眼镜镜片对光有会聚作用,光屏应向左调 D.近视眼镜镜片对光有会聚作用,光屏应向右调 12.图 9 中的图 a、图 b 分别是同一人的两幅照片,图 b 中他拿的眼镜( ) 图 9 A.属于凸透镜,可用于矫正近视眼 B.属于凸透镜,可用于矫正远视眼 C.属于凹透镜,可用于矫正远视眼 D.属于凹透镜,可用于矫正近视眼 二、填空题(每空 2 分,共 32 分) 13.小丽站在校园池塘边的树荫下,看到“水里的鱼儿在白云中穿梭”。根据你所学的 知识,“树荫”是由于光的____________形成的,小丽看到的“鱼儿”是由于光的____________ 形成的。 14.小芳同学站在平面镜前 2 m 处照镜子,她向平面镜靠近了 0.5 m,则像离她的距离 为______m,像的大小将________(选填“变小”“变大”或“不变”)。 15.多媒体教室中的投影银幕是用________(选填“粗糙”或“光滑”)的白布做成的。 选择这种材料的优点在于:一是利用________(选填“漫反射”或“镜面反射”)使教室内各 个座位上的同学都能看到画面;二是白布能反射________光,使同学们能看到色彩正常的画 面。 16.如图 10 所示,岸上的人觉得水中的游泳运动员“腿变短了”,这是光的________ 现象,此现象说明:光从________中斜射入________中时,折射光线将________(选填“靠 近”或“远离”)法线,折射角________(选填“大于”或“小于”)入射角。 5 图 10 17.图 11 是某市中考试卷答题卡中用来识别考生信息的条形码(样码),当条形码扫描 器照射它时,黑条纹将光__________(选填“反射”或“吸收”),白条纹将光__________(选 填“反射”或“吸收”),再通过电脑解码就可以获取考生相关信息。 图 11 18.毕业前夕,摄影师用一架焦距不变的照相机给各班的同学照毕业照,照相机的镜头 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对光有________作用。遇到人数较多的班级,摄影师会增大镜头到同学 们的距离,此时所成的像到镜头的距离________。 三、作图题(共 10 分) 19.(4 分)完成图 12 中的光路图。 图 12 20.(6 分)平静水面上的小鸟和水中的小鱼,某时刻的实际位置如图 13 所示,水面一 侧 C 点的人眼恰好看到它们在水中的像重合,以小鸟眼睛 A 点代表小鸟,以小鱼眼睛 B 点代 表小鱼,请画出小鸟在水中像的位置以及人眼看到小鱼的光路图。(保留作图痕迹) 图 13 四、实验探究题(共 22 分) 21.(6 分)如图 14 所示是小丽同学利用透明玻璃板“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6 图 14 (1)实验中选择两支完全相同蜡烛的目的是为了比较________。 A.像和物的大小 B.像的虚实 C.物距和像距 D.像的倒正 (2)为了在水平桌面上找到像的位置,实验中玻璃板的放置必须与水平桌面________。 (3)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逐渐靠近玻璃板,它的像将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 或“不变”)。 (4)移去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在其原来位置上放一光屏,光屏上________(选填“能”或 “不能”)成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________(选填“实”或“虚”)像。 (5) 小 丽 多 次 改 变 点 燃 的 蜡 烛 到 玻 璃 板 的 距 离 进 行 实 验 , 这 样 做 的 目 的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6 分)洋洋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的实验中,选用了焦距未知的凸 透镜,进行以下操作。 (1)将凸透镜安装在光具座上,用平行光做光源,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 最亮的光斑,如图 15 甲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_cm。 图 15 (2)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安装在光具座上,并调整蜡烛火焰、凸透镜及光屏三者 的中心,使其大致在__________上,为实验探究做好准备。 (3)如图乙所示,将点燃的蜡烛移到标尺 10 cm 处,再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得到一 个清晰的像为止。生活中__________就是利用这一成像原理来工作的。 (4)在如图乙所示情况下,保持光屏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后, 为了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在凸透镜左侧附近安装一个焦距适当的______。 A.凸透镜 B.凹透镜 7 (5)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动到标尺 35 cm 处,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 ________的实像。 (6)如果用不透明纸板将凸透镜上半部分遮住,结果__________。 A.没有影响 B.不能成像 C.成一半的像 D.仍能成完整的像,但亮度变暗 23.(10 分)如图 16 所示,某同学用自制的水透镜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当向水透镜 里注水时,水透镜的焦距将变小;当从水透镜里抽水时,水透镜的焦距将变大。 (1)如图甲所示,一束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射向水透镜,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的光斑, 则此时水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_cm,实验前,应调节烛焰、水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在 ______________。 图 16 (2)该同学移动蜡烛、水透镜和光屏至图乙所示位置时,恰好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 利用此成像特点可制成________(选填“照相机”或“投影仪”);若仅将蜡烛与光屏位置对 调,则在光屏上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清晰的像。 (3)在如图乙所示实验场景下,该同学把自己的眼镜给水透镜“戴上”(如图丙所示),当从 水透镜中抽出适量的水后,他发现烛焰的像再次变得清晰,由此判断该同学戴的是 ________(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 答案 1.B 2.B 3.D 4.D 5.B 6.D 7.D 8.B 9.A 10.A11.B 12.B 8 13.直线传播 折射 14.3 不变 15.粗糙 漫反射 所有(任何) 16.折射 水 空气 远离 大于 17.吸收 反射 18.会聚 减小 19.如图所示 20.如图所示 21.(1)A (2)垂直 (3)不变 (4)不能 虚 (5)多次测量,消除偶然性,得到普遍规律 22.(1)10.0 (2)同一高度 (3)照相机 (4)B (5)放大 (6)D 23.(1)8.0 同一高度 (2)照相机 能 (3)远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