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3.00 KB
  • 2021-10-27 发布

人教版历史八下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2)

  • 1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6-2017 学年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青云中学八年级(下)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满分 50 分) 1.(2 分)春联能反映历史的变迁,下列春联能反映新中国成立的是( ) A.斧头开辟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 B.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C.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D.过年储米十余担,压岁存款上千元 【考点】C1:新中国成立. 【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的知识. 【解答】A.这副对联产生于红军长征途中,斧头和镰刀指工农阶级,他们进行反帝、反封 建、反对军阀统治的工农运动及后来的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 B.“万里山河归人民、庆新生”能看出是新中国的诞生; C.反映的是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的景象; D.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不仅粮食充足,而且 有了存款. 故选 B.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考生要把握住对联中的关键词,分析语句的意思,选出历史事件. 2.(2 分)下列不属于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的是( ) A.朝鲜爆发内战 B.美国出兵侵略朝鲜 C.美国侵略军严重威胁中国安全 D.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 【考点】C3:抗美援朝. 【分析】本题考查抗美援朝. 【解答】1950 年 6 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随即打着联合国的旗号,指挥“联合国军”入侵 朝鲜.同时美国还派遣海军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公然干涉中国内政.侵朝美军不顾中国 政府的警告,越过“三八线”,直逼朝中边境,企图占领全朝鲜,并出动飞机轰炸中国东北边 境城市和乡村,把战火烧到了中国的国土上,新中国的安全面临着严重威胁.朝鲜民主主义 共和国请求中国出兵援助,1950 年 10 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彭德怀司令员率领下,开赴朝 鲜战场,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A 朝鲜爆发内战是朝鲜内战与中国抗美援朝无 关. 故选 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抗美援朝原因、经过和历史意 义. 3.(2 分)从农民拥护新生政权的角度看,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成果,最有意义的是 ( ) A.农民成为土地主人 B.废除了封建剥削制度 C.消灭了地主阶级 D.为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考点】C6:土地改革的意义.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要紧扣“农民拥护新生政权的角度”这个 主题. 【解答】1950﹣1952 年的土地改革运动,新生政权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 民耕种,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真正获得了解放,反过来必然会 为保卫胜利成果而拥护新生政权. 故选 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有利于学生理解、分析能力的培养. 4.(2 分)1953 年,《人民日报》发表元旦社论,写道:“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 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 国人民的最高利益.”与此材料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土地改革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第一个五年计划 D.三大改造 【考点】C9:一五计划.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相关内容,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材料中的关键 词是“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 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由此可知,当时全国人民的最 高利益是(实现)工业化(发展工业),党和政府为实现这个“最高利益”而编制的建设规划 叫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答】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 1953 年制定并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重点就是发展重工业,一五计划的实行,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 迈进. 故选 C. 【点评】读懂材料并掌握一五计划的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5.(2 分)阅读下表,1955 年、1956 年我国粮食总产量逐年大幅度提高的主要原因最有可 能是解放后( ) 中国粮食总产量变化情况表(部分) 年份 1949 1953 1954 1955 1956 产量(亿吨) 1.13 1.66 1.69 1.83 1.92 A.掀起了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B.建立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C.掀起了公私合营的高潮 D.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考点】CA:三大改造.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相关知识的内容. 【解答】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是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掀起公私合营的高潮是对资本 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不符合材料中“粮食总产量的变化”,故排除 BC 两项.实行家 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生在 1978 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故排除 D 项.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逐步克服农业同工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从 1954 年起, 中共中央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集体化道路.1955 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1956 年,90%以上的农户参加了农业合作社,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故 A 项符合题意. 故选 A. 【点评】本题考查的学生阅读史料的能力,提取有效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6.(2 分)为了更好的开展“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主题教育活动,某地准备组织全体党员 干部观看一部电影,下列选项中最合适的是( ) A. B. C. D. 【考点】CF:社会主义建设英雄模范人物. 【分析】本题考查了焦裕禄.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涌现出的模范人物主要有“两弹元勋” 邓稼先;“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雷锋等,他们身 上都具有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解答】为了更好的开展“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主题教育活动,某地准备组织全体党员干 部观看一部电影,下列选项中最合适的是焦裕禄.焦裕禄在任中共河南省兰考县县委书记时, 兰考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粮食产量降到历史最低水平.他带领全县干部和群众, 同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使兰考贫困面貌大为改观,他身患癌症,仍然坚持工作,直到生 命最后,人民称颂他是“党的好干部”,“县委书记的好榜样”. 故选 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模范人物焦裕禄的事迹. 7.(2 分)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是( )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D.中共八大 【考点】CD:中共八大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分析】本题考查中共八大. 【解答】1956 年 9 月 15 日至 27 日在北京举行.大会通过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和新党 章.规定了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 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强调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党 和群众的联系,这次大会为新时期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是中国共 产党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故选 D. 【点评】重点识记中共八的内容与影响. 8.(2 分)“文化大革命”中,身为国家主席的刘少奇被诬陷为“叛徒、内奸、工贼”,惨遭批 斗,失去人身自由。这突出表明文革期间( ) A.民主与法制被肆意践踏 B.国民经济发展缓慢 C.教育科学文化事业遭到严重摧残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考点】CG:文化大革命.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大革命的危害. 【解答】刘少奇被诬陷为“叛徒、内奸、工贼”,惨遭批斗,失去人身自由,被迫害致死,成 为了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文化大革命”使民主法制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民主与法制被 肆意践踏. 故选 A. 【点评】掌握文化大革命的危害及刘少奇的冤案.培养学生记忆分析能力. 9.(2 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此“新” 字的含义是( ) ①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入城市,开始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 ③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考点】D1: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重要意义. 【分析】本题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年 12 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1978 年 12 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确立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 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我国从此 走上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故选 D. 【点评】本题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重点识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与影响. 10.(2 分)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渐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B.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三角洲﹣﹣内地 C.沿海经济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D.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考点】D5:对外开放和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分析】本题考查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知道我国现在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 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解答】1980 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经济特区.后来,又 开放了广州、上海等 14 个沿海城市,增设海南经济特区,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现已形成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 开放格局. 故选 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我国逐步形成的对外开放 格局. 11.(2 分)歌曲《爱我中华》谱写了 56 个民族交融相处,生生不息,共同铸造中华民族辉 煌的历史篇章.下列哪一政治制度的实行体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 ) A.政治协商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一国两制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考点】E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我国民族政策的相关史实. 【解答】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为解决民族团结问题,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故选 D. 【点评】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此题明确告诉了学生,要选择一项维护民族大团结,处 理民族问题的政治制度. 12.(2 分)2015 年 5 月,某旅游公司设计了多条“走进台湾”系列产品线路,包括美食之旅 ﹣﹣“吃”遍宝岛;花博之旅﹣﹣“花”现宝岛;婚纱蜜月之旅﹣﹣钟爱一生宝岛演艺等.对此 理解不准确的是( ) A.它为两岸交流提供了新的渠道 B.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开始被打破 C.海峡两岸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合作共赢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 【考点】E4:祖国统一大业. 【分析】本题考查海峡两岸交往的史实.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1987 年,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 ﹣海峡两岸同胞近三十八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B 选项 对题文材料理解不准确,ACD 理解正确. 故选 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能力,注意吃透提干材料的深层 含义. 13.(2 分)1956 年国庆节,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检阅,指着飞过去的飞机,高兴地对外 宾说:“我们自己制造的飞机飞过去了!”这种飞机是( ) A.歼 5 型运输机 B.歼 5 型强击机 C.歼 5 型歼击机 D.歼 5 型轰炸机 【考点】C9:一五计划. 【分析】本题考查一五计划的成就. 【解答】“一五”计划的时间是 l953~1957 年.我国实行“一五”计划的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 展重工业,人民空军建立早期,飞机主要从国外购买,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逐步走上国产化 道路.1956 年,我国仿制成功歼 5 型歼击机.这年国庆节,国产的歼 5 型歼击机飞越天安 门广场,接受检阅,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检阅,指着飞过去的飞机,高兴地对外宾说:“我 们自己制造的飞机飞过去了.” 故选 C. 【点评】本题以 1956 年国庆节为依托,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 14.(2 分)1954 年 12 月,缅甸总理吴努访问中国时表示:“中国好比大象,缅甸好比羔羊, 大象会不会发怒,无疑会使羔羊常常提心吊胆。……坦率地讲,我们对大国是很恐惧的。但 周恩来访问缅甸以后,大大消除了缅甸人这种恐惧。”缅甸消除恐惧的主要原因( ) A.中国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B.中美关系由对抗开始走向正常化 C.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考点】E8: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要牢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和作用. 【解答】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1953 年,周恩来与印度总理尼赫鲁谈判时首次提出了和平 共处五项原则.1954 年 6 月,周恩来应邀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同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 一致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从此,缅甸消除了对中国的恐惧. 故选 D. 【点评】熟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和理解它在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中的作用是关键. 15.(2 分)图为 1971 年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刊登的周恩来的照片。标题是:“The Chinese are coming(中国人来了)。”这是基于( ) A.中美关系开始步入正常化 B.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考点】E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分析】本题以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刊登的周恩来头像图片为依托,考查图片刊登的背 景. 【解答】依据题文信息,1971 年 11 月 8 日、周恩来、中国人来了,结合所学可知,1971 年 10 月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B 项符合题意;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在 1953 年,周恩来首次提出;C 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在 1972 年;D 中美两国正式建交是在 1979 年 1 月 1 日.由此分析 ACD 与题干时间不符. 故选 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新中国外交成 就的相关史实. 16.(2 分)尼克松在回忆他访问中国时说:“我走完梯级时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周 恩来)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尼克松所说的“另 一个时代”开始于( ) A.1949 年 B.1971 年 C.1972 年 D.1979 年 【考点】EC:中美建交. 【分析】本题考查了尼克松访华的时间. 【解答】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尼克松访问中国”和“周恩来”等信息可知题干直接设问尼克松所 说的“另一个时代”开始于他访华的 1972 年.1972 年 2 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会见 毛泽东主席,并与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中美两国二 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了,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故选 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注意题干材料中的人物和“访 问中国”的说明. 17.(2 分)中国“氢弹之父”于敏荣获“2014 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共和国历史上, 首先打破帝国主义核垄断的科技成果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实现核爆炸 C.成功研制出第一艘核潜艇 D.中国战略导弹部队装备洲际导弹核武器 【考点】EF:“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核科技成果. 【解答】1964 年 10 月 16 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 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而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实 现核爆炸、中国战略导弹部队装备洲际导弹核武器则是发生于 1966 年,我国成功研制出第 一艘核潜艇则是更后面的事,况且核潜艇本身不是核武器. 故选 A.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 18.(2 分)2015 年米兰世博会中国企业联合馆主题为“中国种子”,旨在向全世界宣传杂交 水稻,下列最适合担任该馆形象大使的是( ) A.邓稼先 B.王进喜 C.焦裕禄 D.袁隆平 【考点】EG:“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袁隆平的主要贡献. 【解答】根据材料中“杂交水稻”这一关键词,我们很容易判断应该找杂交水稻的发明者为形 象大使.1973 年,袁隆平首次在世界上育成籼型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增产 20%,被称为“东 方魔稻”,他被称作“杂交水稻之父”.邓稼先是两弹元勋,王进喜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模范人物,焦裕禄是新中国的好干部. 故选 D. 【点评】注意抓住关键词,做出准确判断. 19.(2 分)下列成就中不属于“863 计划”成果的是( ) A.嫦娥一号 B.神舟七号 C.天宫一号 D.东方红 1 号 【考点】EH:863 计划. 【分析】本题以“863 计划”为切入点,主要考查不属于“863 计划”成果. 【解答】1986 年 3 月,面对世界高技术蓬勃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挑战,邓小平 同志在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和陈芳允四位科学家提出的“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 术发展的建议”和朱光亚极力倡导下,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于 1986 年 3 月启动实施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即 863 计划. 1970 年 4 月,长征一号运载火 箭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顺利送人太空.故不属于“863 计划”成果的是东方红 1 号. 故选 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识记 863 计划的相关 史实. 20.(2 分)下列哪一项成果最能体现中国古代“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说法变成了现 实( ) A.书本 B.电视 C.报纸 D.计算机网络 【考点】P3: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发展特点及用途. 【分析】此题考查计算机网络应用的相关知识.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中国古代“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说法变成了现实是通过计算 机网络这一项成果实现的,它能使人们在第一时间知道外面发生的一切,这一点书本、电视 和报纸都无法实现. 故选 D. 【点评】注意准确识记计算机网络应用的相关知识. 21.(2 分)前世界银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曾讲道:“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 索,1992 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一认识得出的主要依据是中国 ( ) A.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建立了经济特区 C.进行了国有企业改革 D.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考点】DF: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1992 年,面对世界形势的巨大变化,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到了一 个由初期到中期的关键时刻.邓小平到南方各省视察,发表了著名的南巡谈话,进一步解放 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1992 年,中共十四大召开, 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人们看到了隧道口的光 亮”,国企改革加快了步伐. 故选 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注意扎实掌握中共有关会议的注意内容. 22.(2 分)一位世纪伟人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入中国人的心灵。下列三张纪 念邮票以党代会为主题,其关键词表述最恰当的一组是( ) A.经济建设 国企改革 市场经济 B.走自己的路 初级阶段 邓小平理论 C.改革开放 计划经济 一国两制 D.中国特色 市场经济 科学发展 【考点】D7:中共十二大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D8:中共十三大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基本理论;DA:中共十五大确定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邓小平理论的有关内容. 【解答】中共“十二大”正式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共“十 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故选 B. 【点评】注意准确识记邓小平理论完善的过程. 23.(2 分)毛泽东开创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与邓小平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道路,两者最根本的共同点是( ) A.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B.坚持走群众路线 C.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 D.借鉴苏联的成功经验 【考点】7N: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D7:中共十二大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共同点.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毛泽东开辟革命道路时,农村敌人力量小,城市敌人力量大,所以 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邓小平开辟建设道路时,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 落后,所以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所以两者都是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国 情相结合的产物,都是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 故选 C. 【点评】本题略有难度,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和辨析能力.注意扎实掌握毛泽东思想与邓小 平理论的有关史实. 24.(2 分)万隆会议期间,菲律宾外长罗慕洛高度评价周恩来总理的讲话:“这个演说是出 色的、和解的,表现了民主精神.”他这样说的原因是( ) A.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B.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C.会议讨论了亚非国家发展问题 D.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考点】EA:亚非万隆会议. 【分析】本题考查了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解答】题目给出万隆会议期间,菲律宾外长罗慕洛高度评价周恩来总理的讲话:“这个演 说是出色的、和解的,表现了民主精神.”的材料,设问考查他这样说的原因.1955 年在印 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在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了这次国际会 议取得圆满成功. 故选 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 同存异”方针. 25.(2 分)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是( ) ①人们的生活方式变革,观念进步 ②城乡人民收入大幅度增长 ③国家重视人民生活的改善 ④改革开放使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进一步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考点】EJ: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变化. 【分析】本题以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巨大变化为切入点,主要考查改革开放以 来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 【解答】改革开放以来,改革开放使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变革, 观念进步;城乡人民收入大幅度增长;国家重视人民生活的改善;使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巨 大变化. 故选 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改革开放以来人们 的衣食住行发生巨大变化的相关史实. 二、解答题(共 3 小题,满分 50 分) 26.(17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 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材料二 稻粒赶黄豆 黄豆像地瓜 芝麻赛玉米 玉米有人大 花生像山芋 材料三 改革开放后,安徽凤阳农民咏唱新生活:“吃不愁,穿不愁,腰里别着‘十块头’,又娶媳 妇又盖楼。” (1)材料一是新中国建立后不久,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一部关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 文件的内容,请写出这部文件的名称。根据这一文件党和政府开始土地改革,请问,进行土 地改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的分别是 20 世纪 50 年代我国曾出现过的哪两次急躁冒进的严重失误? (3)材料三中安徽凤阳农民“又娶媳妇又盖楼”应感恩于我党哪一制度的实施?这一制度得 益于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哪一伟大决策? (4)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农村生产关系变革和调整除了以上三步外,还有一次是什么? 其实质是什么? (5)综合以上材料及相关问题,你能得出哪些认识? 【考点】C5:《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CA:三大改造;CE: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 动;D2:农村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PD:历史开放性问题. 【分析】本题以三段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土地改革、三大改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相关知识. 【解答】(1)由材料一“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 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可知,这反映的是《中华 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内容.新中国成立后,占人口少数的地主阶级占有绝大部分土地, 而广大贫民等却无地和少地,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所以从 1950 年 起,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进地了土地改革. (2)由材料二“稻粒赶黄豆,黄豆像地瓜,芝麻赛玉米,玉米有人大,花生像山芋”可知, 这反映的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失误,是浮夸风的表现. (3)据所学知,材料三中安徽凤阳农民“又娶媳妇又盖楼”应感恩于我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制的实施,这一制度得益于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4)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农村生产关系变革和调整除了以上三步外,还有对农业的社 会主义改造,其实质是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成社会主义公有制. (5)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党和国家对农业生产一直很重视,生产关系的 调整高符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等. 故答案为: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开放. (4)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质是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成社会主义公有制. (5)党和国家对农业生产一直很重视,生产关系的调整高符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等. 【点评】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土地改革、三大改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 产承包责任制的相关知识. 27.(17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 的一部分。” ﹣﹣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二 主权问题是不可以讨论的问题,1997 年中国将收回香港,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 包括香港岛和九龙。 ﹣﹣1982 年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谈话 材料三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 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于右任《国殇》 (1)从材料一来看,我国实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哪一项政策的出台,促使少数民族人口 较多的西部地区出现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 (2)材料二中香港回归得益于邓小平哪一伟大构想的提出?在此构想下于 1999 年回归的 “妈港”是哪儿?你认为还有哪些因素促成了它们的回归? (3)为了早日实现祖国的统一,党和政府在原本科学构想的基础上,形成了怎样的对台基 本方针? (4)20 世纪 90 年代,随着海峡两岸交流的日益密切,两岸分别成立了海协会和海基会。 1992 年,这两个团体达成的共识叫什么?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5)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促进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进程? 【考点】E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E3:“一国两制”的构想及影响;E4:祖国统一大业;PD: 历史开放性问题. 【分析】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祖国统一大业,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1)据材料一“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 共和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可知,从材料一来看,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加快西部 地区的发展,中共中央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促使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西部地区出现了大 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 (2)材料二中香港回归得益于邓小平“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在此构想下于 1999 年回 归的“妈港”是澳门,促使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因素还有全体华夏儿女的共同努力、中国综 合国力的增强等等. (3)为了早日实现祖国的统一,党和政府在原本科学构想的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 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4)1992 年,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和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 原则”达成共识,即“九二共识”. (5)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可通过加强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发展交 通,密切两岸人员友好往来等途径来促进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进程. 故答案为: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西部大开发战略. (2)“一国两制”;澳门;全体华夏儿女的共同努力、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等等.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4)“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5)可通过加强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发展交通,密切两岸人员友好往来等途径来促 进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进程. 【点评】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祖国统一大业,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 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28.(16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就向全世界宣布:“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 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 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下 材料二 周恩来总理在出席如图所示会议时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全世 界愿意和平的国家和人民期待着我们的会议能为扩大和平区域和建立集体和平有所贡献。” 材料三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一份对外报告中说:“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 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以及 美国与苏联争霸的需要,都使美国不得不考虑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Ⅰ》 材料四 它是亚太地区最重要的政府间经济合作组织,成立于 1989 年,1991 年中国加入该组织 后……为亚太地区经济的合作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中国建立后奉行怎样的外交政策?在此“宣告”的基 础上,后来中国提出的什么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2)材料二中的国际会议是指哪次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针对亚非各国的矛盾、分歧 提出了什么方针? (3)从材料三中找出美国考虑改善与中国关系的两点原因。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标 志性事件是什么?中美正式建交是在哪一年? (4)材料四中的“它”指哪一国际组织?2001 年,中国在哪座城市承办过该组织的会议? 【考点】E8:和平共处五项原则;EA:亚非万隆会议;EC:中美建交;EE:新中国的外交成 就;MI:世界四大经济合作组织.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成就,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史实的 能力. 【解答】(1)依据题干内容“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 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 系.”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建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1953 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 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 (2)据材料二“1955 年,众多亚非独立国家的首脑聚集在印度尼西亚,举行第一次没有殖 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是来求同 的,而不是来立异的.”可知,材料二中的国际会议是指 1955 年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的 万隆会议(或亚非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针对亚非各国的矛盾、分歧提出了“求同存异”, 推动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3)材料三反映的是中美关系发展的历史.由材料“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以及美国与 苏联争霸的需要,都使美国不得不考虑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可知美国考虑改善与中国关系 的原因是: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美国与苏联争霸的需要.1972 年尼克松访华,标志 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2 年 2 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 美联合公报》.1979 年 1 月 1 日,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4)材料四反映的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有关历史.1998 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它 是亚太地区最重要的政府间经济合作组织.1991 年中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2001 年,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中国上海举行. 故答案为: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方针. (3)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美国与苏联争霸的需要;尼克松访华;1979 年. (4)亚太经合组织;上海.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新中国外交成就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外交成就及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