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4 MB
- 2021-10-2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修订解读
2011
年版
物理课程标准的实质:
坚持走
2001
年开始的课改之路!
是教材编写、教学和考试的依据
是国家对不同阶段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学习课程标准的意义: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修订解读
课标修订的背景
课标修订的指导思想和思路
课标修订的具体内容
专家的观点
课标修订的背景
2001
上半年教育部确定
27
个省的
38
个国家级实验区
2001
年秋季,
38
个国家级实验区
70
万中小学学生进入新课程;同时探索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评价和考试改革
2002
年秋季扩大实验范围,全国实验规模达到
10—15%
;我省作为省级实验区进入新课程
课标修订的背景
新课程改革实验总体进程
2003
年秋季,全国起始年级使用新教材学生数达到同年级的
35%
左右;
修订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各学科课程标准和修订中小学评价与考试的改革方案
等
课标修订的背景
新课程改革实验总体进程
2004
年秋季,在认真总结国家和省级实验区的经验、对实验区评估、交流基础上,全面推广,全国起始年级使用新教材学生数达到同年级的
65%——70%
左右
2005
年秋季,中小学阶段各起始年级的学生原则上都进入新课程
课标修订的背景
1.
问卷调查
调查对象:
主要是一线骨干教师、教研员。(其中:
2003
年调查了
17
个市县级实验区
252
人;
2007
年调查了
29
个省
2895
人。)
调查内容:
主要涉及
《
课程标准
》
的理念性质思路、课程目标、科学探究及案例、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
课标修订的背景
1.
问卷调查
调查主要结论 :
(
1
)认同课程性质、理念及思路,
建议调文字表述
;
(
2
)认同三维课程目标,
建议调文字表述
;
(
3
)认同科学探究内容,
建议适当增加实例,适当降低要求
;
(
4
)认同内容标准的一、二级主题,对于三级主题的内容条目有老师认为适中、有老师认为较难、有老师希望增加;
(
5
)认可教学建议、资源开发建议、教科书编写建议等,
建议加强评价建议的操作性
。
课标修订的背景
2.
修订过程
2007
年
4
月,
《
标准
》
修订启动;
2010
年
7
月,形成
《
标准
》
修订第
14
稿。
2011
年上半年由教育部组织专家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
2012
年春正式颁布
课标修订的指导思想和思路
3.
主要指导思想:
坚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方向,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关注学生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突出课程的基础性、时代性及应用性等,注重增强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
指导性
、
规范性
、
操作性
与
可评价性
等。
4.
修订的根据
国家对课程改革的方针、政策,尤其是
《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
》
对课程改革的要求;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问卷调查、深入访谈及会议研讨得到的各类调研结果;
基础教育物理(科学)课程的国际比较结果;
时代发展对中学物理课程提出的要求。
课标修订的指导思想和思路
课标修订的指导思想和思路
5.
整体思路:
坚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坚持
《
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
》
确定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培养目标,保持
《
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
》
原有的整体框架结构和核心内容不变;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规范
《
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
》
中与“科学内容”相关的行为动词,适当增加实例,调整“实施建议”,仔细推敲文字表述
等。
物理课程标准
内容标准
实施建议
课程目标
前 言
课标修订的具体内容
根据对所有学科统一的修改要求,调整表述
保持原结构不变,调整表述
保持原结构不变,微调“科学探究”,修订“科学内容”
根据对所有学科统一的修改要求,调整表述
第一部分 前言
保持“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三大内容不变。
微调
在
“
课程性质
”
中,分别从物理学所含
内容
、物理课程的
功能
、物理课程的
实验特点
、
物理课程与生产生活的
联系
等方面进一步明确了初中物理的
课程性质
现四大段
(原表述:
“
课程价值
”
5
个方面)
课程性质
课程设计思路
按各学科的统一要求行文,把原
“
课程标准设计
”
,改为
“
课程设计思路
”
。
微调
课标修订的具体内容
原(实验)稿
现(修订)稿
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
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注重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
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注重评价改革的导向,促进学生的发展
为了体现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功能,突出物理课程的定位,将原课程理念
“
注重学生发展,改变学科本位
”
调整为
“
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
,
构建评价体系不是单一的课程标准能够完成的,所以作了调整。将
“
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
调整为
“
注重评价改革导向,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
。
调整
课程理念
课标修订的具体内容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保持总述、三维目标分述的结构,对具体行文进行微调。
●
对总目标
,从知识、能力、情感、科学
.
技术
.
社会等方面进行了梳理与微调;
●
对
“
知识与技能
”
目标
,将行为动词
“
初步认识
”
统一为
“
认识
”
,其它仅做文字推敲;
●
对
“
过程与方法
”
目标
,分别从观察能力、提问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交流能力、自学能力等方面进行了重新梳理;
●
对
“
情感
·
态度
·
价值观
”
目标
,进行了适当整合,并做了文字推敲。
调整
课标修订的具体内容
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
1
、调整结构标题:
内容要求(含例)
活动建议
课程内容
一、科学探究
二、科学内容
(内容标准)
(内容标准)
2
、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的表述进行了微调
调整
课标修订的具体内容
3
、科学内容保留了原来
3
个一级主题、
14
个二级主题的内容不变,对三级主题进行了微调,由原
68
个减为
63
个。
一级主题
二级主题
三级主题
物质
物质的形态和变化
物质的属性
物质的结构和物体的特性
新材料及其应用
4
个
4
个
4
个
2个
运动和相互作用
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机械运动和力
声和光
电和磁
3
个
9
个
7
个
6
个
能量
能量、能量的转化和转移
机械能
内能
电磁能
能量守恒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3
个
4
个
3
个
7
个
3
个
4
个
调整
25
24
1
4
课标修订的具体内容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
保留原来的结构
侧重对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进行修订。
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四部分。
●
关注
《
标准
》
的指导性与可操作性
调整
课标修订的具体内容
原(实验)稿
现(修订)稿
重视科学探究的教学
重视科学探究式教学
帮助学生尽快步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
充分发挥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保护学习兴趣,探索因人而异的教学方式
在科学教学中注重落实三维课程目标
加强与日常生活、技术应用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加强物理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提倡用身边的物品做实验
教学建议
● 合并、并修改了小标题。
调整
课标修订的具体内容
原(实验)稿
现(修订)稿
评价目的
指导思想
评价的内容
评价内容
评价的形式
评价方法与使用
评价应注意的问题
评价建议
● 对原结构进行了适当调整,增加了该建议的指导思想以及实施评价中应注意的几个方面,进一步修改了评价内容,加强了评价建议的指导性,通过介绍评价的多种方法,增加了评价的针对性,通过增加具体建议及样例等加强了评价建议的可操作性。
调整
课标修订的具体内容
第五部分 附录
●附录
3
:改写科学探究实例,并加“评析”
●附录
1
:提出对学生实验项目的明确要求(
20
个)
●附录
2
:规范行为动词(原稿)
例
1
:什么时候磁能生电?(侧重课内完成)
例
2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侧重课内完成)
例
3
:比较材料保温性能?(侧重课外完成)
增加
微调
增加
课标修订的具体内容
附录
1
:学生必做的实验说明
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表测量时间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
用电流表测量电流
用电压表测量电压
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探究导体在磁场中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操作性:
7
个,
测量性:
4
个,探究性:
9
个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测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
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增加
课标修订的具体内容
类型
水平
行为动词举例
认知性目标
了解
了解、知道、描述、说出、列举、举例说明、说明。
认识
认识
理解
解释、理解、计算
技能性目标
独立操作
会、会测量、会选用、会使用、会根据
…
.
估测、
会用
…
.
测量
体验性目标
经历
尝试、观察、经历、探究、能
认同
关心、关注、有意识
内化
养成
附录
2
:本标准中部分行为动词界定
微调
课标修订的具体内容
专家观点分享
观点一:
新课标解决了哪些教学实践问题
一、调整了内容,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二、明确了要求,使教学心中有底
三、微调条目,优化三维目标
四、正确实施科学探究
五、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专家观点分享
1.
删去了与物理学关联不强、要求比较宽泛的条目,以减少课程内容。
删去条目
“
能从生活或社会应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
”
。
修订后的
《
标准
》
对此不再单独列入,对生活和社会的关注,将在其它条目中予以重视
一、调整了内容,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专家观点分享
●
“
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
”
,修订时删去了
“
颜料混合
”
的内容;
2.
初中学生普遍感到有一定难度的知识,他们进入高中后将会进一步学习这些知识,删去后并不影响初中知识结构的系统和完整,这些内容也都可以删去。
●
“
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
”
,改为
“
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
”
。
专家观点分享
●删去了
“
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
。
3.
小学科学课程中已学习的物理知识,初中又没有进一步提升的内容,则没有必要进行简单地重复。
专家观点分享
●关于
“
机械效率
”
的要求,原来是
“
理解
”
,修订后下调为
“
知道
”
;
4.
知识内容尽管不做调整,但通过降低教学要求的层次,达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目的。
● 关于
“
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
,修订后只要求
“
列举
”
,不再强调
“
说出特点
”
。
专家观点分享
●原来
“
初步了解半导体、超导体、纳米材料的一些特征
”
等
3
个条目,通过
“
新材料
”
整合为一条,而原来的具体内容则作为例子列入。
5.
知识内容适当整合,既降低了难点,又为教师教学留下了可以发挥的空间。
专家观点分享
二、 明确了要求,使教学心中有底
《
标准
》
中的行为动词分为三大类:
1.
明确了对科学内容的目标要求
认知性目标
-----
了解、认识、理解
技能性目标
-----
独立操作
体验性目标
-----
经历、认同、内化
专家观点分享
认知领域中只设立了解、认识、理解三个层次,不再使用“初步认识”、“大致了解”等介于两者之间的说法。
认知性目标
即把已经学过的知识,通过回忆,按
-
问题的要求陈述出来。
不仅需要通过回忆
提取
所学过的相关知识,还要对所学这些知识有所领悟,能在具体问题中
辨认
和
识别
它们。
能够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来呈现知识的本质特征
。
行为动词:了解、知道、描述、说出、列举、说明等
基本特征是
复述
。
行为动词:认识
基本特征是:
基本特征是
转化
。
行为动词:解释、理解、计算
了解水平
认识水平
理解水平
专家观点分享
1.1.1
描述固、液和气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
状态的物质及其应用。
1.1.2
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1.1.3
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
放热现象。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1.1.4
用水的三态变化说明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了解我国和当
地的水资源状况。
1.2.1
了解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如弹性、磁性、导电性和导热性等,
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物质的这些物理属性。
1.2.2
知道质量的含义。
。。。。。。。
《
标准
》
中属于
了解
水平的共
48
条
(占
76.19%
)
专家观点分享
2.2.3
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2.5
认识牛顿第一定律。用物体的惯性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
关现象。
2.2.9
通过实验,认识浮力。
2.3.1
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3.5
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2.4.2
通过实验,认识磁场
3.1.2
通过实验,认识能量或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
3.1.3
结合实例,认识功的概念
3.3.1
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
3.4.1
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3.5.2
从能量的转化和转移的角度认识效率
《
标准
》
中属于
认识
水平的共
11
条
,(占
17.46%
)
专家观点分享
1.2.3
理解密度。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
2.2.7
理解压强。
3.4.2
理解欧姆定律。
3.4.5
理解电功和电功率。
《
标准
》
中属于
理解
水平的共
4
条
,(占
6.34%
)
专家观点分享
行为动词: 会测量、会选用、会使用、会估测、会连接等
技能性目标
基本特征是
-------
会
是对课程内容在操作技能方面的要求
,
是对所提出的项目能独立地进行操作,即要“会”
。
专家观点分享
1.1.2
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
1.2.2
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1.2.3
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2.1
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
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2.2.4
会测量力的大小。
。
。。。。。
《
标准
》
中的以下技能要求都属于
独立操作
的水平
专家观点分享
行为动词:尝试、观察、经历、探究、能等
体验性目标
基本特征是:
学习者确实发生了所要求的体验性学习行为。
有“经历” “认同”和“内化”三个水平
行为动词:关心、关注、有
……
意识等
基本特征是:
学习者的行为表明,他对相关结论持认可和赞同的态度。
行为动词:养成
基本特征是:
指学习者通过有意识学习或无意识习得使某种态度或行为
成为其自然而然的一部分 。
经历水平
认同水平
内化水平
专家观点分享
1.1.2
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1.1.3
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
1.4.2
能在个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所作为。
2.2.2
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2.2.6
探究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
《
标准
》
中以下的内容要求都属于
经历
水平
。
专家观点分享
1.1.4
有关心环境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1.3.2
关注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新进展。
1.3.3
关注探索宇宙的一些重大活动。
1.4.2
有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3.4.7
有安全用电和节约用电的意识。
3.5.1
有用能量转化与守恒的观点分析问题的意识。
3.6.4
对于能源的开发利用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
《
标准
》
中以下的内容要求都属于
认同
水平
。
专家观点分享
如
《
标准
》
(新)第
7
页
(三)情态、态度、价值观
4.
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
《
标准
》
中以下的内容要求都属于
养成
水平
。
专家观点分享
2.
进一步明确了对教学的要求
原(实验)稿
现(修订)稿
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或沸点联系起来。
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
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定律,探究并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特点。
原:联系什么?怎么联系?不太清楚。规律的内容及结论,不太清楚。
专家观点分享
原(实验)稿
现(修订)稿
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压强的概念。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通过实验,理解压强
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在电流一定时,导体消耗的电功率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
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焦耳定律
会测量温度。
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
原:学习压强概念是指过程,对结果的要求不明确?
只要求知道
P
与
R
的关系,现在要求知道焦耳定律
会使用常见温度计,而不是偏门的温度计
专家观点分享
原(实验)稿
现(修订)稿
能描述物质的一些属性
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如弹性、磁性、导电性和导热性等
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
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原:一些什么属性,不清楚。 探究什么关系?不清楚。
专家观点分享
原(实验)稿
现(修订)稿
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使用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
。
知道简单机械。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能从生活、自然中的一些简单热现象推测分子的热运动。初步认识宏观热现象和分子热运动的联系。
通过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热现象,了解分子热运动的一些特点。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
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以及它们的转化。能用实例说明机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转化
知道动能、势能和机械能。通过实验,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举例说明机械能和其他形式能量的相互转化
现:要求更加明确、具体,便于操作
专家观点分享
3.
明确了对科学探究的知识要求
原(实验)稿
现(修订)稿
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探究
并了解
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探究
并了解
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原:“探究”。。。只有过程目标,没有结果目标
专家观点分享
4.
明确提出了学生实验具体项目
●
《
标准
》
对具体实验项目的要求有近
30
项,哪些应该作为学生实验,过去不明确。
●本次修改明确提出了
20
个实验项目作为学生实验
为避免重复,没有把
“
伏安法测电阻
”
列入学生实验项目,但仍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把它作为学生实验来实施。
专家观点分享
三、微调条目,优化三维目标
在“知识与技能”目标方面:
2.4.1
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探究并了解电“同种电荷相斥、
异种电荷相吸”
例
1
、举例说明静电现象
2.4.2
通过实验认识磁场,知道地磁场
例
3
、了解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例
4
、了解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3.3.3
了解热机的工作原理
增加
这些都是学生能接受的内容,且与生产、生活密切联系、补充后,对后续学习有一定影响,使知识结构进一步优化。
进一步明确串、并联中仅要求了电流、电压,未要求电阻,以便避免教师盲目地进行电阻串、并联的繁琐计算。
专家观点分享
在“过程与方法”目标方面:
增加
《
标准
》
进一步强调科学探究,强化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1.2.3
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2.2
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2.2.8
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专家观点分享
在“情感
·
态度
·
价值观”方面:
2.4.5
了解电磁感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2.9
运用物体浮沉条件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2.8
知道大气压强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2.3
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和意义
3.4.6
用焦耳定律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2.5
用物体的惯性解释生产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
《
标准
》
进一步强化了物理知识了跟生产、生活的联系,更加关注知识的实践应用。
增加
专家观点分享
《
课标
》
删去了 “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条目
原(实验)稿
现(修订)稿
(3)
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能用示意图描述力。会测量力的大小。知道二力平衡条件。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4)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2.2.3
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2.4
用示意图描述力。会测量力的大小。知道二力平衡条件。
2.2.5
通过实验,认识牛顿第一定律。用物体的惯性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现:已经在
“
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
和
“
认识牛顿第一定律
”
中反映出来了。
原:是了解层次,现已经是认识层次了。
专家观点分享
原(实验)稿
现(修订)稿
(6)
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压强的概念。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8)
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2.7
通过实验,理解压强。知道日常生活中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2.2.8
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大气压强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说明:删去这两条文字,是为了使行文的含义准确,避免重复陈述,并没有删去这两方面的内容要求。
《
课程标准
》
删去了 “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条目
现: “知道”大气压强包含了大气压的产生、存在、大小、单位、测量方法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等。并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
专家观点分享
四、正确实施科学探究
学生的科学探究跟科学工作者的科学探究在目的上有不同的地方,这就是学生的科学探究把提高能力作为重要目的,而不完全是探究的结果。
《
标准
》
在
“
教学建议
”
中指出:在科学探究中,教师不仅应关注让学生通过探究发现某些规律,而且应注重在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探索兴趣,增进对探究本质的理解,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1.
正确认识科学探究的目的
美国
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的定义
:
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来研究自然界并根据研究所获事实证据做出解释的各种方式。科学探究也指的是学生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各种活动。
科学探究的本质是探究者通过自身主动参与,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过程(重要的是带着问题去思考、活动、学习)。
2.
处理好课堂中科学探究教学中的两个矛盾
●课堂时间少和探究过程多的矛盾
●学生
“
自主
”
和教师
“
指导
”
的矛盾
解决办法:侧重部分环节
探究课题的主要能力目标是哪个要素,教师要十分清楚。属于本课题能力目标的要素,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独立完成;不属于本课题的过程目标,教师可以大胆指导。让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师事先设计需要强化的要素上。一个课题究竟需要强化哪一个要素,应该根据探究课题的特征、学生循序渐进的要求进行合理和全面规划,看起来一节课似乎只突出了某一两个要素,而实际上不同的课题分别突出了不同的要素,学生所得到的是深入和全面的发展。
课内的探究
课外的探究
能力目标
●要求在
45
分钟之内完成,因此对各要素不能面面俱到,只能侧重对部分要素的锻炼。
●
在课外完成,时间机动而且充裕,可以进行完整的探究过程。
课题内容
●一般都是按教材的进度,探究
《
课程标准
》
所规定的科学内容项目。
●探究项目的科学主题不受
《
标准
》
和教材的约束。其内容和生活的联系比较紧密。
课题提出
●
探究课题的提出,由教材的进度决定。
●
探究课题的提出可以由学生自主决定。
探究能力的形成
●
物理课程有大量的课内探究活动,通过不同课题侧重不同要素,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深入和全面的发展。
●
整个初中或高中物理课只可能完成不多的几个大的课外探究项目,通过完整的探究过程,发展学生全面的探究能力。
3.
体现课内探究与课外探究的不同特点
4.《
标准
》
用实例消除教师困惑
《
标准
》
原有科学探究实例两个,在当时情况下,实例的的编写目的,是增强对科学探究要素的认识。
修订时,只保留了其中一个作为课外探究的实例,重新撰写了两个,作为课堂内的实例,引导教师认识:课内的探究和课外的探究有什么区别?案例是怎样处理上面所说两对矛盾的?
例
1
:比较材料的保温性能
例
2
: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例
1
:什么时候磁能生电?(侧重课内完成)
例
2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侧重课内完成)
例
3
:比较材料保温性能?(侧重课外完成)
附录中
5.
对科学探究项目能力要求进行规划
发现问题:
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猜想、设计实验:
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进行实验、观察记录数据:
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分析与论证: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关于表现性评价的探索
● 对发展性评价实践的进一步探索
①什么是表现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是指让学生通过完成一项实际任务来表现学习目标掌握情况的评价方式。
②一个表现性评价案例:
题目:请研制一件乐器,在班里举行的元旦音乐会上举行演奏,并介绍乐器的研制过程。
五、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1)
题目:请研制一件乐器,在班里举行的元旦音乐会上举行演奏,并介绍乐器的研制过程。
(2)
实施建议:
●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示范(老师或学生)
△播放声像资料(自制、公共媒体转录、上一届实录)
△重在参与,鼓励合作
●留给足够的准备时间,学会带着问题观察和思考
●选拔优秀项目全校展示
●鼓励家长观摩展示
●制作声像资料存档
●教师点评(注重过程和方法的点评)
●在原理(弦、管、打击)和研究方法(探究过程)上给与启发
(3)
特点:
●激励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一段时间围绕着所需完成的任务不断思考、探索、实验、改进,形成一股持续的钻研精神。
●综合性
它任务的完成要经过多个环节,涉及多种知识和技能,它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实践性
任务是真实的、具体的,增强学生将知识用于实践的意识。
●个性化
每个学生完成的任务和过程都不同,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和个性,从而能多视角地了解学生,它与考试分数的反差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1.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知识答案的获得已不再是难
2.
技能的具体内容总是在与时俱进
3.
“
过程
”
和
“
情感
”
目标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具有关键意义
4.《
课程标准
》
修订时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适当减少了内容要求的条目,但在
“
过程与方法
”
和
“
情感
·
态度
·
价值观
”
方面,不仅没有弱化,而且有一定程度的加强。
如果使用电子天平,原来机械天平的操作技能训练便失去了意义。
观点二:
知识与技能当今已不是目标的唯一要素
●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
兴趣
●养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
习惯
●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形成并增强实践
意识
●利用物理学的特点培养学生科学
态度
●提高科学探究的各种
能力
知识的缺漏随时可以补足;但兴趣的缺乏、意识的淡薄,能力的缺失、态度和习惯的错误,不是短时间能改善的,它很可能影响整个高中阶段,甚至于一辈子。初中应在学习兴趣、思维习惯、实践意识、基本能力和方法等方面为学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观点三:
从
“
过程
”
和
“
情感
”
目标思考教学的有效性
1.
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活泼的研究情境
选择有趣的研究问题
增添生动的教学内容
布置有趣的学习任务
教学有效性
右图是牵牛花茎的照片。观察自然界中缠绕植物和茎和攀援植物的卷须,它们的缠绕方向和生长方向有什么关系?这跟螺线管中的电流方向与北极方向的关系是否相同?对于不同的植物,这种关系都一样吗?
这是人教版教科书 “电生磁”练习中的一个题目。完成该问题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到一个结论,而是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
●沿海学校的观察题:海螺的螺线
●草原学校的观察题:羊角的螺线
选择有趣的研究问题,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
塑料块
如图
14.4-1
,在桌边放一块矩形硬泡沫塑料板(厚
1
-
2cm
均可),把一块等厚的小泡沫塑料块紧贴在它的前方,用直尺在稍远的地方横架起一个栏杆,高度约
2
~
3cm
。用力在塑料板上方贴着塑料板向前吹一口气,小塑料块便可能跳过栏杆。比比看,谁能使塑料块“跳”得最高?
是什么力能使塑料块向上“跳”起?
口吹塑料块跳栏杆
创设活泼的研究情境,增强学生的研究乐趣
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增添生动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惯性:太空搬运
用视频代替图片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物体相互作用的图片和视频
布置有趣的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还应控制教学要求的难度,使学生所解决的物理问题既不是高不可攀,也不是唾手可得,让学生获得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保持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2.
养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习惯
教学有效性
对于新情境的问题的解决,是抽象套用理论还是进行具体分析,这是一个重要的解题习惯。它是影响学生学习“后劲”的重大因素。
两个典型案例
把物理问题分成一些类型,让学生感悟和概括某一类问题的解题思路,有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把方法当成知识来灌输,让学生记住某一类问题的解题套路来套出问题的答案,这并不是好的教学过程。这些“方法”是教师解答大量题目后“悟”出来的,不是学生的体会。
● 认识“掌握解题方法”和“套用解题类型”本质不同
甚至于,把各种题目的解答也称之为“
××
法”,让学生记住答案的公式在考试中套用。它不仅增加了学生不必要的课业负担,更严重的是对学生正确思维的形成有很大摧残作用。
● 初中物理“方法”教学的一个调查记录的启示
案例一
例:
×
老师让学生记住测电阻的各种
“
法
”
。
方法
1
:伏安法
A
V
R
1
R
2
方法
2
:双伏法
V
1
R
1
R
2
V
2
方法
3
:双安法之一
R
2
R
1
A
1
A
2
方法
4
:双安法之二
R
2
R
1
A
1
A
方法
5
:单伏法之一
V
1
R
1
R
2
方法
6
:单伏法之二
V
R
1
R
0
例:
×
老师让学生记住测电阻的各种
“
法
”
。
方法
7
:单安法之一
(并联双开关)
R
2
R
1
A
方法
8
:单安法之二
(并联单开关)
R
2
R
1
A
方法
9
:单安法之三
(串联单开关)
R
1
R
2
A
这种要学生死记题目类型答案的教学方式,它不仅盲目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并让学生产生对物理课
“
呆板、乏味
”
的误解,丧失对物理学的兴趣,致使学生发出
“
我讨厌欧姆!
”
的呼声;更严重的是这样下去,学生难以养成具体分析的习惯,将贻误学生的一辈子
一段国外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启示
案例二
2011
年高考物理考试大纲
●
分析综合能力
能够独立地对所遇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研究,
……
;能够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较简单的问题,
……
;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综合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该学生的解答过程,恰恰符合高考分析综合能力的要求。
3.
教学联系生活、社会,增强学生实践意识
教学有效性
①
选择跟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
问题
(本省的、本市的、本校的、本班的、本人的)
② 选择物理知识反映现代科技成果的
内容
③选择物理知识反映现代科技成果的内容
④选择联系社会热点的问题
⑤选择有趣的、能激发学习热情的
事例
⑥用生活中的器具做物理
实验
⑦
生活中有关物理量大小的
估计
从对
2011
年一道高考物理题评价的对立观点看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
红榜、
黑榜
题
●考生平时对鸡蛋质量并不在意,因此本题的区分度、效度估计不高;
●本题有一些干扰的数据,如鸡蛋的大致质量和抛鸡蛋的最大高度,不利于真正掌握物理规律的考生拿到分。
【
江苏
2011
高考物理试卷第
4
题
】
如图所示,演员正在进行杂技表演。由图可估算出他将一只鸡蛋抛出的过程中对鸡蛋所做的功最接近于
A
.
0.3J B
.
3J
C
.
30J D
.
300J
●本题源自真实的生活,所涉及的知识点是高中核心知 识,这是真正的物理题。
●本题让真正会学习的同学、注重联系生活的同学得到收获,是一道好题。
网上教师评价观点:
最佳题的理由:
中考红黑榜
提出问题
欠佳题的理由:
本题应该是
“
最佳题
”
,它体现了新课程的目标,特别是
“
过程与方法
”
目标和
“
情感
·
态度
·
价值观
”
目标。
【
江苏
2011
高考物理试卷第
4
题
】
如图所示,演员正在进行杂技表演。由图可估算出他将一只鸡蛋抛出的过程中对鸡蛋所做的功最接近于
A
.
0.3J B
.
3J
C
.
30J D
.
300J
教学中重视
“
过程
”
目标和
“
情感
”
目标无论是从长远看还是从现实看,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考红黑榜
专家观点:
教学有效性
4.
利用物理学的特点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
实事求是的精神
——
物理实验
●严谨的科学态度
——
物理实验、物理作图
●尊重自然规律
●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实践是检验结论的标准
教学有效性
5.
提高科学探究的各种能力
●
提出问题的能力
●猜想与假设的能力
●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的能力
●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的能力
●分析与论证的能力
●评估的能力
●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
标准
》
中关于“提出问题”的基本能力要求
P9
●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和实验现象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
●能书面或口头脑表达这些问题
发现值得探究的物理问题
表述这个问题
试题评价
试题:“提出问题”要素
秋天,人们在河里洗澡并不觉得冷,当人从水中走出露在空气中时,立即觉得皮肤凉飕飕的。对这种现象,你能提出一个什么问题?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认识。
本题能考查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吗?
评:此题只是从文字上贴上了“提出问题”的标签,并不具有考查学生“提出问题”的功能。有发现吗?是题自己的发现,结论学生已经学过了,还提什么问题。
《
标准
》
中关于“猜想与假说”的基本能力要求
P9
●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可能答案提出猜想
●能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探究结果进行推测和假想
试题评价
试题:“猜想与假设”和“设计实验”要素
太阳光斜射在一水平放置的平面镜上,其反射光在墙上形成了一个光斑。随着太阳光射向墙面角度变化,墙上光斑的位置也随着改变,由此,你对平面镜反射时反射光方向和入射光方向之间的关系有什么猜想,请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说出你的实验方案。
评:规律学生已经学过,不存在对结果的假定和解释的过程,实验又是学生经历过的、熟悉的,学生是根据回忆来回答问题。
本题能考查学生“猜想与假设和设计实验” 能力吗?
《
标准
》
中关于“分析与论证”的基本能力要求
●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规纳科学规律的过程。
●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归类及比较
●能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
●尝试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和解释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纸锥和小金属球来研究“空气阻力和速度的关系”。取三个相同的纸锥,每个纸锥的质量为
m
,并编号为甲、乙、丙,其中在乙纸锥内固定质量为
3
m
的小金属球,在丙纸锥内固定质量为
8
m
的小金属球。让它们从不同高度分别自由落下,并以竖直砖墙为背景,当进入竖直砖墙的区域时,用照相机通过每隔相等的时间曝光一次的方法记录纸锥的运动过程,如图是其中一段的示意图。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
对于图中的这段运动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只有甲做匀速直线运动
B
.只有乙做匀速直线运动
C
.只有丙做匀速直线运动
D
.甲、乙、丙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2)
对于图中的这段运动过程,甲、乙、丙三个纸锥的速度
之比是
;它们所受的空气阻力之比是
;
由此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_______
。
试题:“分析与论证” 要素
甲 乙 丙
2011
年南京市中考题
红榜
评:
创设合理的探究情景,有效考察学生的分析论证能力。
相关文档
- 人教版物理八下141压强WORD教案32021-10-273页
- 2020-2021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练习2021-10-276页
- 人教物理八下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2021-10-276页
- 人教版物理八下91电与磁一磁现象PP2021-10-272页
-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背诵内容2021-10-274页
- 初中8年级语文教案:第9讲 记叙文写2021-10-278页
- 八年级上物理课件1-1 长度和时间的2021-10-2731页
- [北师大版]八上物理第三章物质的简2021-10-272页
- 最新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62021-10-2751页
- 人教版物理八下2.1《光的传播》WOR2021-10-27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