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8 MB
  • 2021-10-27 发布

2020秋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课时同步练习全套(附解析共221页)

  • 22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 第 1 节走进实验室:学习科学探究 一、单选题 1. 科学家思考问题的一般过程涉及( ) A.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 B.交流与合作、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C.分析与论证、评估 D.以上一般都要涉及 【答案】D 【解析】科学家思考问题,以及探究过程,一般分为: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几个过程. 故 ABC 都要涉及. 故选 D. 2. 小明在球场上打篮球,他发现篮球落地后反弹的高度不同,于是他想:“篮球的反弹高度与什么有 关系呢?”,一起玩耍的小飞说:“篮球反弹的高度与下落的高度有关系。”于是他们让同一个篮球从 不同的高度落下,观察反弹的高度。“他们让同一个篮球从不同的高度落下,观察反弹的高度”属于科 学探究中的 A.提出问题 B.猜想假设 C.进行实验 D.分析论证 【答案】C 【解析】要研究篮球的反弹高度与什么因素有关,需要在正确设计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实验,通过观察实 验现象,归纳内在的规律,得到正确的结论。所以“他们让同一个篮球从不同的高度落下,观察反弹的 高度”属于科学探究过程中的进行实验环节,故 C 符合题意,ABD 不符合题意。 3. 1 元硬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同学们认为它可能是由铁制成的.在讨论时,有同学提出我们 可以拿磁铁来吸一下.就“认为它可能是由铁制成的”这一说法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 猜想 B. 实验 C. 观察 D. 评估 【答案】A 【解析】 “一些同学认为它可能是铁制成的”仅仅局限于猜想与假设,所以选项 A. C. D 都不正确.故选 A. 2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对科学探究各要素的了解与运用能力.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 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是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中的七个主要要 素.科学探究各个要素在整个思维程序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在探究过程中侧重培养的能力也不同. 4. 豆浆和油条是我国北方居民的传统早餐.众所周知,热豆浆在夏天冷却得较慢,而冬天冷却得较快.同 学们通过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和讨论后,提出了下面四个科学问题,其中最有探究价值且易于探究的是 A. 液体冷却的快慢跟季节、室温及其质量有什么关系? B. 液体冷却的快慢跟它和环境间的温度差有什么关系? C. 液体冷却的时间跟它和环境间的温度差有什么关系? D. 液体冷却的速度跟它和环境间的温度差有什么关系? 【答案】D 【解析】 冬季和夏季温度差别大,热豆浆在夏天冷却得较慢,在冬季冷却得较快,因此热豆浆在不同季节冷却速度 与周围环境温度有关.故选 D. 5. 同样的一杯热水,室温高时冷却得慢,室温低时冷却得快.老师要求同学们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一 个问题.下面是四位同学的发言,其中较有价值且可探究的问题是 A. “热水在室温低时比室温高时冷却得快吗?” B. “为什么热水在室温低时比室温高时冷却得快呢?” C. “热水冷却的快慢与它的质量、它的环境的温差有什么关系?” D. “为什么热水的质量越大冷却得越慢?” 【答案】A 【解析】 【分析】 解决此题要结合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进行分析,结合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提出问题. 【详解】此题现象是一杯热水,室温高时冷却得慢,室温低时冷却得快; 所以可以提出的问题是:“热水冷却的快慢与它的质量、它与环境的温差有什么关系?”; 故选 A. 6. .300 年前,意大利科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在房间里挂了许多铃铛,然后让蝙蝠在房间中自由飞.第 一次未对蝙蝠有任何限制,铃铛未响;第二次蒙住蝙蝠的眼睛,铃铛也未响;第三次塞住蝙蝠的耳朵, 3 房间中的铃铛响了.下列问题不是该实验所研究的是 A. 蝙蝠飞行是靠什么躲避障碍物的 B. 眼睛对蝙蝠飞行是否起作用 C. 耳朵对蝙蝠飞行是否起作用 D. 铃铛是怎样发声的 【答案】D 【解析】 A、通过第一次、第二次和第三次实验可以研究蝙蝠飞行靠什么躲避障碍物的.故 A 选项是该实验所研 究的. B、通过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实验可以研究眼睛对蝙蝠飞行是否起作用.故 B 选项是该实验所研究的. C、通过第一次和第三次实验的可以研究耳朵对蝙蝠飞行是否起作用.故 C 选项是该实验所研究的. D、铃铛是怎样发声的本题并未涉及,故 D 选项不是该实验所研究的. 故选 D. 7.王勇同学在宾馆饭店看到一种自动门,当有人靠近时,门会实现自动开闭。王勇同学对此产生了浓厚 的兴趣,他很想知道自动门是如何实现自动控制的。为此他反复做了几次试验:当他轻轻地靠近自动门 时,门自动打开;当把一个足球滚向自动门时,门自动打开;当把一面底部装有滚珠的无色透明大玻璃 板,直立着滑向自动门时,门不打开。王勇同学根据探究试验的结果,对自动门的自控原理提出了以下 几种猜想,你认为其中最合理的猜想是 A. 自动门“听”到来者的声音时,通过声控装置实现自动开闭 B. 自动门探测到靠近的物体发射出的红外线,通过光控装置实现自动开闭 C. 自动门能发射出一种红外线信号,当此种信号被靠近的物体反射时,就会实现自动开闭 D. 自动门能发射出超声波,靠近门的物体将超声波反射给自动门,实现自动开闭 【答案】C 【解析】 【详解】A. 玻璃板滑向门时,也会有声音的发生,但门并没有打开说明不是利用声控装置。B. 玻璃板 也会辐射出红外线,但门没有打开说明不是探测物体发射出的红外线,来实现自动开闭的。C. 若是自 动门发射红外线,红外线经过玻璃会穿透过去,反射回来的是非常少的,但足球和人反射回来的红外线 是比较多的,因为红外线是不能穿透足球和人。自动门就可以探测反射回来的红外线来实现自动开闭。 D. 玻璃板也可以通过空气给自动门一个压力,但玻璃板滑向自动门时,自动门并没有打开说明不是利 用空气压力来实现自动开闭的。故选 C. 8.不同物体吸收太阳辐射能力不同,小明认为它可能与物体的颜色有关,于是,他将几个完全相同的物 4 体涂上不同颜色放在太阳底下,测出相同时间内物升高的温度,就“小明认为它可能与物体的颜色有关” 这一环节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猜想假设 B.提出问题 C.进行实验 D.分析论证 【答案】A 【解析】小明认为它可能与物体颜色有关,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猜想假设。 故选 A。 9.下列科学家中,通过观察并运用归纳和数学分析的方法,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万有引力定律)的科 学家是 A. 阿基米德 B. 伽利略 C. 牛顿 D. 爱因斯坦​ 【答案】C 【解析】 【详解】牛顿是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在力学、光学等领域取得了卓著的成就,发现了著名的力学三定 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故选 C. 二、填空题 10 .步入温馨的物理考场,回想所学的物理知识。物理学是研究声、光、热、__________、__________ 等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它渗透于我们生活中的每个角落。 【答案】力;电 【解析】物理学是研究声、光、热、力、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11. 生活在自然之中,我们每天都要面对许多与力、声、热、光、电等有关的现象.在自然科学中诞生 的物理学就是要研究这些现象,找出它们发生的原因,研究怎样利用它们来为人类服务.观察思考: a.夕阳西下 b.电闪雷鸣 c.湖光山色 5 d.火山爆发 e.搭弓射箭 f.演奏二胡 (1)属于力的现象的有_______;(2)属于声的现象的有______;(3)属于光的现象的有_______. 【答案】debdfabcd 【解析】(a)夕阳西下是光现象.(b)雷电,既有光的产生,又有声音的产生.(c)湖光山色,水面为平 面镜,看到了山的倒影,是光的反射现象.(d)火山喷发时,固态的岩石在高温下熔化为液态的岩浆, 克服重力从火山口喷出;刚喷出的岩浆随之凝固成固态的岩石,这是一种热现象.同时,会产生明亮的 火焰和高能次声波.(e)弯弓射箭说明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f)演奏二胡是声现象.故(1)属于力 的现象的有 de;(2)属于声的现象的有 bdf;(3)属于光的现象的有 abcd. 12. 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包括:提出问题、________、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________、评估、交流与合作七个环节. 【答案】猜想与假设分析与论证 【解析】[1][2]科学探究过程一般要经历的主要环节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七个环节. 三、实验探究题 13. 一天饭后,小红帮妈妈收拾桌上的碗筷时不小心将一杯水碰倒,他忙拿干抹布去擦,却很难将水擦 干,妈妈见状拿了另一块干抹布,很快就将桌上的水擦干了,他感到有些奇怪,忙问妈妈是怎么回事? 妈妈只是告诉他,我拿的抹布是棉布做的,你手里的干抹布是涤纶的,他不禁想到了一个问题并进行了 如下探究. ⑴提出的问题:布的吸水能力与布的什么因素有关? ⑵猜想与假设:布的吸水能力可能与布的种类有关. ⑶所需的器材:三个形状和大小相同的烧杯,质量相同的棉布、麻布和涤纶布各一块,足量的水. ⑷主要步骤:将三个烧杯中倒入质量________(选填“相等”或“不相等”)的水,分别将三块布放入 各个烧杯中让水浸透,然后将三块布分别取出,从方便和准确的角度看,应观察和比较________,将现 象记入下表: 布料种类 涤纶 麻木 棉 杯中所剩水量 最多 较少 最少 6 布块所含水量 最少 较多 最多 ⑸结论:________. ⑹炎热的夏天,如果人体皮肤被汗浸渍,会让人觉得很不舒服,因此,从吸水多少这个角度说,应尽量 选用________(选填“棉布”或“涤纶”)类的布料来制作夏装. 【答案】(4)等量;杯中所剩水量.(5)布的吸水能力与布的种类有关;(6)棉布 【解析】 试题分析:(4)主要步骤:将三个烧杯中倒入等量的水,分别将质量相同的棉布、麻布和涤纶布放到烧 杯中湿透,然后把三块布分别取出;从方便和准确的角度看,应观察和比较杯中所剩水量,将现象记入 表中; (5)分析表中实验数据可知:布的吸水能力跟布料的种类有关系,棉的吸水能力最好,涤纶的吸水能 力最差,故可得结论:布的吸水能力跟布料的种类有关; (6)因为棉质抹布的吸水能力最强,炎热的夏天,人体出汗较多,可采用棉质类的布料来制作夏装, 以利于吸汗. 四、综合题 1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何时更粘 初春的早晨,晓丽去农贸市场买蜂蜜,妈妈在食用时发现蜂蜜向下流动得比较缓慢.笑着对晓丽说: “这次的蜂蜜质量太好,太粘了!”晓丽心想:“对了,蜂蜜比水的粘性大.看来,不同的液体粘性的 大小不同.可是以前也是在这里买的呀!难道真是如同妈妈所说的质量好吗? 带着疑惑,她想到这样的问题:是否有什么因素使得蜂蜜的粘性有时大有时小呢?也就是说物质的 粘性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晓丽百思不得其解.她突然想到:蜂蜜由于粘性能粘住东西,这和磁铁能吸住小铁钉的现象有些相 似.而在做火烧磁铁的实验时发现温度越高,磁性越弱.那么,液体的粘性又会怎样呢?会不会也有相 似的关系:物质的粘性也可能与温度有关? 根据自己的猜想,晓丽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方案:将蜂蜜分装入三个小瓶,一瓶放在冰箱,一瓶放在 室内,另一瓶放在微波炉加热一会儿.然后找三支相同的试管,让爸爸妈妈帮忙,用三支滴管分别从三 个小瓶中各取一滴蜂蜜,同时、分别滴到同样倾斜放置着的试管内壁上,观察各滴蜂蜜流到试管底部的 时间并进行比较.实验数据如下: 7 晓丽和爸爸妈妈一起又用其它几种物质做了相同的实验,并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了分析. 根据上述阅读材料,请你回答: (1)晓丽得出的结论是:有些物质,随着温度的降低,它的粘性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 “不变”) (2)这一结论可以用下列的图象________来表示. A B C D (3)在上述探究过程中,晓丽运用了转换法,通过这种科学方法,晓丽将不能直接测量的________转 换成可以测量的________. (4)晓丽和爸爸妈妈一起又用其它几种物质做了相同的实验,并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的目的是 ________ (5)晓丽利用实验得出的结论,设计并制作了用来测量液体粘性大小的粘滞计,如下图所示,请你帮 她的完善粘滞计工作原理: 粘滞计是用来测量液体粘性大小的仪器。其构造如图所示。将被测液体注入 E 中后,释放砝码。在________ 的作用下砝码向下运动,通过滑轮和绳子对圆柱体施加一个力,使圆柱体转动。注入不同的液体,根据 ________的不同就可以比较出液体粘性的大小。 【答案】 (1). 变大 (2). B (3).粘性大小 (4). 流淌时间 (5). 寻找物之间的普遍 规律 (6). 重力 (7). 圆柱体转动快慢 【解析】 8 (1)由记录的数据可以观察出蜂蜜温度越高,流淌时间越短,即物体温度越升高,它的粘性变小,随 着温度的降低,它的粘性变大; (2)随着物体温度的升高,它的粘性变小,所以符合的图象是 B; (3)这里运用了转换法,将不能直接测量的粘性的大小转换成可以测量的流淌时间; (4)晓丽和爸爸妈妈一起又用其它几种物质做了相同的实验,并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的目的是寻 找物之间的普遍规律; (5)粘滞计是用来测量液体粘性大小的仪器,其构造如图所示。将被测液体注入 E 中后,释放砝码, 在重力的作用下砝码向下运动,通过滑轮和绳子对圆柱体施加一个力,使圆柱体转动,注入不同的液体, 根据圆柱体转动快慢的不同就可以比较出液体粘性的大小这里把液体粘性的大小转换成圆柱体的转速, 当液体温度升高后,粘性变小,转速变快。 第 2 节测量: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 一、选择题 1. 小明同学到南美洲游学,见到一种外表酷似微型西瓜的野生水果,其独特的迷你造型和清爽的口感 令人称奇。下图是迷你“西瓜”与一元硬币放在一起的对比照,根据图片信息,估测该迷你“西瓜”的 长度约为( ) A.2mm B.2cm C.6mm D.6cm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体长度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长度单位及其进率的认识,找 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一枚一元硬币的直径在 2cm 左右。由图知,迷你“西瓜”与一元硬币的直径差 不多,所以在 2cm 左右。 2. 根据下图所给信息,请你估测运动员从蹦床中心点跳起的实际高度大约是( ) 9 A.1cm B.0.2m C.1.7m D.4.5m 【答案】C 【解析】首先对题目中涉及的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 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运动员的身高在 1.7m 左右,由图知,运动员脚部到蹦床的距离与身高差不多,所以运动员从蹦床中心 点跳起的实际高度大约为 1.7m。 3. 以下物体长度的估测中最接近 3m 的是 A.教室的高度 B.课桌的高度 C.物理课本的宽度 D.中学生的身高 【答案】A 【解析】 A、一层楼的高度约 3m,教室的高度与此差不多,在 3m 左右。故 A 符合题意; B、中学生的身高在 160cm 左右,课桌的高度大约是中学生身高的一半,在 80cm=0.8m 左右。故 B 不符 合题意; C、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 18cm,物理课本的宽度与此差不多,在 17cm=0.17m 左右。故 C 不符合题意; D、成年人的身高在 170cm 左右,中学生的身高略小于成年人,在 160cm=1.6m 左右。故 D 不符合题意。 4. 物理学中“质量、长度、时间”是基本物理量,即将初中毕业的同学们应该对常见物品的质量、长 度,常见运动的时间能做出大致的估计。在教室里学习是我们最熟悉的生活内容,胳膊肘不小心将文具 从课桌上挤落到地上是常有的事。文具从桌面落到地面的时间最接近下列选项中的( ) 10 A.1min B.4s C.2s D.0.5s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时间过程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时间单位及其进率的认识,找 出符合题意的答案。课桌的高度在 0.8m 左右,笔从课桌上落到地上的时间很短,在 0.5s 左右。 5.在通常情况下,你的脉搏 1 min 跳动的次数约为 A.20 次 B.40 次 C.70 次 D.140 次 【答案】C 【解析】正常人的心跳次数在每分钟 60~80 次之间,故 1 min 脉搏跳动次数约 70 次。低于 60 次属 于心跳过缓,高于 80 次属于心跳过速。故选 C。 6. 如下图是用厚刻尺测量木块的长度,其中正确的测量图是:() 【答案】B 【解析】A 当使用刻度尺时,刻度尺的零刻度线与物体的一端对齐,故 A 不符合题意; B 方法正确,故 B 符合题意; C 刻度尺的刻度线没有紧贴物体,会产生测量结果的错误,故 C 不符合题意, D 刻度尺没有跟课本的长边平行,会产生测量结果的错误,故 D 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7. 用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长,以下哪个是产生误差的原因 A.观察刻度尺时,视线没有跟刻度尺尺面垂直 B.读数时,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数值估计不准确 C.刻度尺没有跟课本的长边平行 D.刻度尺的刻度线没有紧贴课本 【答案】B 【解析】当观察刻度尺时,若视线没有跟刻度尺尺面垂直,则读数时会产生错误,而不是误差,故 A 不符合题意;读数时,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数值估计不准确,这是产生的误差,故 B 符合题意;刻度 尺没有跟课本的长边平行,会产生测量结果的错误,故 C 不符合题意;刻度尺的刻度线没有紧贴课 11 本,会产生测量结果的错误,故 D 不符合题意,故选 B。 8. 某同学利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三次测量的数据分别为 2.45 cm、2.46 cm、2.46 cm,则测量结果应记为 A.2.5 cm B.2.457 cm C.2.45 cm D.2.46 cm 【答案】D 【 解 析 】 为 了 减 小 误 差 , 应 该 求 三 次 测 量 的 平 均 值 , 则 物 体 的 长 度 应 为 : 2.45 cm+2.46 cm+2.46 cm 2.46 cm3L   ,故 D 正确,故选 D。 9. 小明同学测量圆柱直径,他的方法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A 图中因为刻度尺的 0 刻度线没有与圆柱下端对齐,所以不能准确测量,故 A 错误;B 图 中因为刻度尺的 0 刻度线没有与圆筒下端对齐,直角三角板直角边没有与刻度尺对齐,所以不能准 确测量,故 B 错误;C 图中圆筒左侧与刻度尺的 5.00 cm 对齐,两只直角三角板直角边相互平行, 两者之间的距离等于圆筒直径,故 C 正确;D 图中刻度尺的 0 刻度线没有与圆筒左侧对齐,刻度尺 的刻线没有靠近直径位置,所以不能准确测量,故 D 错误,故选 C。 二、填空题 10. 如图所示,铅笔的长度为 cm。 【答案】7.50 【解析】解: 由图知:刻度尺上 1cm 之间有 10 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 1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1mm;铅笔左端 12 与 1.00cm 对齐,右端与 8.50cm 对齐,所以铅笔的长度为 L=8.50cm-1.00cm=7.50cm。 故答案为:7.50。 11.如图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为______;图中测得木块的长度为______cm。 【答案】1mm;2.70 【解析】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之前,要明确其分度值——刻度尺的分度值(或叫最小刻度值)为相 邻的刻度线表示的长度;注意长度是否从 0 刻度线量起,起始端从 0 开始的,读出末端刻度值即为物体 长度,同时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由图知:1cm 之间有 10 个小格,所以 1 个小格代表的是 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1mm; 木块左端与 1.00cm 刻度线对齐,右端与 3.70cm 对齐,所以木块的长度为 L=3.70cm-1.00cm=2.70cm。 12.如图所示,图中木块的长度为 cm。 【答案】1.95 【解析】解: 由图知,刻度尺上 1cm 之间有 10 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 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 值为 1mm; 木块左侧与 1.00cm 刻度线对齐,右侧与 2.95cm 刻度线对齐,所以木块的长度为 L=2.95cm-1.00cm= 1.95cm。 13.图中秒表的读数是 s。 【答案】335 13 【解析】解:由图示秒表可知,分针示数为 5min=300s,秒针示数为 35s,则秒表示数为 300s+35s=335s。 14. 图中纽扣的直径是 cm。 【答案】1.20 【解析】刻度尺的分度值是刻度尺相邻两刻度线表示的长度。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 0 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 0 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 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由图知:刻度尺上 1cm 之间有 10 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 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 值为 1mm; 纽扣左侧与 2.00cm 对齐,右侧与 3.20cm 对齐,所以纽扣的直径为 d=3.20cm﹣2.00cm=1.20cm。 15. 亲爱的同学,请你应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答下列问题 (1)如图所示,为了让读数更精确,应选择________刻度尺,所测块的长度为________cm。 (2)清晨,王爷爷绕小区花园步行锻炼身体,借助手机中的秒表测量了自己步行一圈的时间为 2min24s, 如图所示,秒表外圈示数的单位为________,分度值为________s。 【答案】(1)乙(2)2.80cm(3)s;0.2s 【解析】(1)为使读数更精确,应选择分度值更小的刻度尺,读数时应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2)内 图示数的单位为 min,外圈示数的单位为 s,外圈每 5 个小格子为 1s,因此分度值为 0.2s。 16. 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请指出其中的至少两处错误: 14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刻度尺没有放正(2)视线没有和尺面垂直(3)零刻度线已经磨损 【解析】根据测量长度的规则要求:测量长度时刻度尺应与边沿平齐或与边沿平行,故没有放平不 正确;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垂直,图中也没有垂直;测长度时让有刻度的一面尽量靠近被测物体,图 中也没有做到;图中刻度尺零刻度已明显磨损,也没有从后面的某一整数刻度量起。 三、实验题 17. 如果需要对物体的长度进行更精确的测量,可以选用游标卡尺。某规格游标卡尺的构造如图甲: ①是主尺(最小刻度是毫米); ②是游标尺(10 个等分刻度),它是套在主尺上可移动的部件;③ 是测量爪。移动游标尺,把被测物体夹在两测量爪之间,两爪之间的距离等于被测物体的长度。 (1)图甲中,当测量爪对齐时,游标尺上的 0 刻线与主尺上的 0 刻线对齐,游标尺的第 10 刻线 与主尺上 9mm 刻线对齐,其它刻线都与主尺上的刻线不对齐, 则游标尺上每小格比主尺上每小 格的长度少毫米。 (2)如果将 1 张厚度为 0.1mm 的 A4 纸夹在测量爪间,游标尺的第 1 刻线与主尺刻线对齐,读 数为 0.1mm;如果将 2 张这样的 A4 纸夹在测量爪间, 游标尺的第 2 刻线与主尺刻线对齐,读 数为 0.2mm; 依次类推,如果将 10 张这样的 A4 纸夹在测量爪间,游标尺与主尺刻线对齐的情 况如图乙,读数为 1.0mm; …… 如图丙,如果将一个小钢球夹在测量爪间,则这个小钢球的直径为毫米。 (3)用毫米刻度尺测量长度时,只能准确地读到毫米,而用本题中的游标卡尺测量时,就能准确 地读到毫米, 这个数值叫做游标卡尺的精确度。如果用 L 表示待测物体的长度,用 L0 表示主尺的 整毫米数, k 表示与主尺刻线对齐的游标尺上的刻线序数,a 表示游标卡尺的精确度, 则待测物 体的长度表达式可归纳为: L=。 15 【答案】(1)0.1 (2)3.5 0.1 (3) L0+ak 【解析】(1)根据题干信息,游标尺上第 10 刻线与主尺上 9mm 刻线对齐,因此游标尺每小格为 0.9mm, 主尺上每小格为 1mm,所以少 0.1mm。 (2)根据图中游标尺刻度,应该是主尺刻度加有标尺刻度,主尺刻度为 3mm,游标尺的第 5 刻线与主尺 刻线对齐,因此读数为 0.5mm,加起来小钢球的直径为 3.5mm。 (3)游标尺可精确到 0.1mm,测量物体长度,应该是主尺的整毫米数加上游标卡尺精确度与刻线序数的 乘积,即 L=L0+ak。 第 3 节活动:降落伞比赛 一、选择题 1.下列对测量工具的选择不合理的是( ) A.测量体温选用体温计 B.测量百米赛跑的时间选用停表 C.测量几枚硬币的质量选用托盘天平 D.测量跳远成绩选用分度值是 1 mm 的刻度尺 【答案】D 【解析】选择测量工具要根据测量实际需要,选择量程和分度值都合适的测量工具; 测量体温选用体温计正合适;测量百米赛跑的时间选用停表合理;测量几枚硬币的质量选用托盘天 平合理;测量跳远成绩选用选用分度值是 1 mm 的刻度尺不合理,选用分度值为 1cm 的刻度尺比较合适。 故选 D 2.面积的测量是我们生活和学习中离不开的一种测量,它属于一种( ) A.直接测量 B.间接测量 C.控制变量法 D.方格法 【答案】B 【解析】我们所用的面积测量的方法是通过测量长度,再根据公式计算出所测的面积。所以是一种 间接测量,故选 B 3 .在探究了装满水的杯子里还能放多少回形针后,同学们提出放入回形针的数量可能与水的温度有 16 关的猜想,为了验证这个猜想,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提出了下列四种方案,其中正确的是( ) A.在形状不同的两个杯子中装相同的水,观察能放入的回形针的数量 B.在材料不同的两个杯子中装相同的水,观察能放入的回形针的数量 C.在两个相同的杯子中装温度不同其他都相同的水,观察能放入的回形针的数量 D.只要水的温度不同,其他条件无所谓,观察能放入的回形针的数量 【答案】C 【解析】探究了装满水的杯子里还能放入回形针的数量可能与水的温度有关时,的实验方法要用控 制变量法,即控制其它量相同,只让水的温度发生改变,观察能放入的回形针的数量,从而确定装满水 的杯子里还能放入回形针的数量与水的温度有无关系,以及什么关系。故选 C 6. 以下数据,最接近一间普通教室的天花板距该教室地面的高度的是( ) A.5.5 m B.3.0 m C.2.0 m D.1.5 m 【答案】B 【解析】普通楼房一层高大约 3 米,故选 B 7.“纳米”是一种长度单位,1 nm=10-9m,纳米技术是以 0.1 nm~100 nm 这样的尺度为研究对象的 前沿科学,目前我国在对纳米技术的研究方面已经跻身世界前列,1.76×109 nm 可能是( ) A.一个人的身高 B.物理课本的长度 C.一座山的高度 D.一个篮球场的长度 【答案】A 【解析】“纳米”是一种长度单位,1 nm=10-9m,1 m=109nm;1.76×109 nm=1.76m, 故选 A 正确 8.在进行降落伞比赛时,为了使降落伞的滞空时间长些,在制作降落伞前同学们猜想可能影响它滞 空时间的因素有:降落伞的面积、降落伞的长度、降落伞的重量、降落伞伞面的材质。要探究降落伞的 面积对其滞空时间的影响时,应该( ) A.用长度、重量、材质都相同,而面积不同的降落伞进行研究 B.用长度、重量相同,而材质、面积不同的降落伞进行研究 C.用长度相同,而重量、材质、面积不同的降落伞进行研究 D.探究时所用的降落伞只要保证面积不同即可,其他因素不必控制 【答案】A 17 【解析】要探究降落伞的面积对其空滞时间的影响时,用到的探究方法为控制变量法,就是要降落 伞的长度、重量、材质都相同,只让降落伞的面积不同,进行研究观察降落伞在空中滞留时间,分析数 据确定降落伞的面积对其空滞时间有无影响。有影响是什么关系。 故选 A 正确 9.为了模拟研究汽车超速带来的安全隐患,小明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探究实验,用 A 球表示运 动小车,B 物块表示被撞物体,A 球的初始高度为 h,运动的 A 球推动 B 木块运动一段距离后静止,用 B 物块运动的距离反映撞击的破坏程度,探究过程中不合理的做法是( ) A.应控制 A 球的质量相同 B.应控制 A 球的初始高度相同 C.应控制 B 物块的质量相同 D.应控制 B 物块的初始位置相同 【答案】B 【解析】控制变量法,控制其它变量相同,改变 A 球初始高度来改变 A 球的速度,才能完成这个实 验探究,故选 B 正确。 二、填空题 10.给你几种测量长度的工具,请你选用合适的一种填在空白处。甲:厘米刻度尺;乙:毫米刻度 尺;丙:卷尺(5 m);丁:卷尺(100m)。 (1)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和宽:___; (2)测量大门和窗户的长和宽:____; (3)测量学校开运动会的 60 m 跑道:____。 【答案】乙丙丁 【解析】选择测量工具要根据测量的实际需要分度值和量程都舒适的测量工具; 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和宽应用分度值为毫米的刻度尺; 测量大门和窗户的长和宽量程为卷尺(5 m)较为合适; 测量学校开运动会的 60 m 跑道选卷尺(100m)合适 11.刑侦人员常要测量犯罪嫌疑人的脚印,用来推算犯罪嫌疑人的身高与体重。如图所示脚印的面 18 积大约是__28__cm2。(每一个小方格为 1 cm2,对于不满一格的,凡大于半格的都算一格,小于半格的都 不算) 【答案】 【解析】28 12.降落伞自由下落时会受到空气阻力的作用,是一种减速器,它在空降兵作战、航空航天人员的 逃生、跳伞运动员进行训练、比赛和表演、空投物资、回收飞行器设备时有广泛的应用。如图所示,八 (1)班的甲、乙、丙三个小组在进行“降落伞在空中停留时间最长”的比赛中,记录的数据如下表: 实验小组 重量/g 高度/ m 降落伞面积/cm2 停留时间/s 甲 100 12 800 25 乙 100 12 600 19 丙 50 12 600 21 (1)为了探究“降落伞在空中停留时间与降落伞重量的关系”,应选择____的实验数据,结论是。 (2)为了探究“降落伞在空中停留时间与降落伞面积的关系”,应选择____的实验数据,结论是__。 【答案】 【解析】(1)乙丙 在降落伞所处的高度和降落伞面积不变时,降落伞越轻,降落伞在空中滞留的时间越长; 19 (2)甲乙 在降落伞所处的高度和重量不变时,降落伞面积越大,降落伞在空中滞留时间越长。 13.小庞为了探究钟摆的摆动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通过实验收集了如下数据(摆锤全部摆动五次)。 序 号 球的种类 摆长/cm 时间/s 1 铁球 80 10 2 铜球 80 10.2 3 铁球 100 14 (1)为了探究摆动时间与摆锤种类关系,应选用____两组实验来比较,因为。 (2)为了探究摆动时间与摆长关系,应选用____两组实验来比较,因为。 【答案】 【解析】(1) 1 和 2 摆长相同面摆锤的种类不同 (3) 1 和 3 摆锤的种类相同面摆长不同 14.小东注意家里摆钟(如图甲所示)的钟摆在有规律地摆动,经认真观察发现钟摆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 刚好是 1 秒,就想:是不是所有的摆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都是 1 秒呢?于是,他请教了物理老师,知道 钟摆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叫做周期,在老师的指导下他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单摆(即细绳下系一小钢球) 进行探究。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实验序号 1 2 3 4 5 6 7 8 摆长 l/m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周期 T/s 1.1 1.3 1.4 1.5 1.7 1.8 1.9 2.0 周期平方 T2/s2 1.2 1.7 2.0 2.3 2.9 3.2 3.6 4.0 (1)从表中数据可知,单摆的摆长 l 越长,周期 T 越_______(选填“长”或“短”)。 (2)请根据表中数据在图丙中作出单摆周期的平方 T2 与摆长 l 的关系图像。 20 丙 第 8 题(2)答图 (3)分析图丙所示图像,可知实验中用的单摆 T2 与 l 成____关系。 (4)由表中实验记录可知,单摆来回摆动一次时间比较短,直接测量摆动一次的时间误差比较大。 你认为小明为了减小测量误差应该怎么做? 。 (5)生活中若摆钟走慢了,应如何调整钟摆的长度? 。 【答案】 【解析】(1)长; (2) (3)正比; (4)可测出单摆来回摆动多次的时间,再计算出来回摆动 1 次所需要的时间; (5)将钟摆的长度调短 第 1 节认识运动 一、选择题 21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机械运动就是一切机器的运动,空气的流动不属于机械运动 B.机械运动就是物质的一切运动 C.一个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 D.物体做怎样的运动跟温度有关 【答案】C 【解析】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空气的流动属于机械运动,故 AB 错误;机械运动与物体的温度无关故 D 错误, 所以选 C 正确。 2.下列现象中,不是机械运动的是 A.飞行中的飞机 B.公路上行驶的汽车 C.人和动物的跑、跳、行走 D. —杯开水变凉 【答案】D 【解析】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A 飞行中的飞机,飞机的位置在发生变化,故 A 是机械运动; B 上行驶的汽车,汽车的位置在变化,故 B 是机械运动; C 人和动物的跑、跳、行走,它们的位置在变化,属于机械运动 D—杯开水变凉不是物体位置发生变化,故 D 不是机械运动; 所以选 D 正确。 3.下列运动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 A.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动 B.采蜜的蜜蜂扇动着翅膀 C.灯光闪烁 D.滔滔江水向东流 【答案】C 【解析】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A 围绕着太阳转动时,地球的位置在发生变化,故 A 是机械运动; B 蜜蜂采蜜的时候扇动着翅膀,翅膀的位置在变化,故 B 是机械运动; C 灯光闪烁,不是物体的位置在发生变化,不属于机械运动 22 D 滔滔江水向东流,江水的位置发生变化,故 D 是机械运动; 所以选 C 正确。 4.下列现象中属于微观运动的是 ( ) A.细雨蒙蒙 B.花香弥漫 C.雾霾飘荡 D.尘埃飞舞 【答案】B 【解析】细雨蒙蒙,雾霾飘荡,尘埃飞舞都是物体的位置在发生变化属于机械运动;花香弥漫是花 香物质的分子在无规则的运动属于微观世界的运动 ;故选择 B 正确。 5. 对宇宙和微观世界的描述中,不正确的说法是 A .物质处于不停地运动和发展中 B.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原来性质的最小微粒 C. 地球是由物质组成的 D. 分子是微观世界中的最小微粒 【答案】D 【解析】自然界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物质世界是个运动的世界,故 AC 正确;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故 B 正确; 分子很小,但它还可以再分,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还有更微小的结构,故 D 不正确 所以选 D 6. 以下微观粒子按空间尺度由大到小排序正确的是 ( ) A. 质子、原子核、原子 B.原子、原子核、质子 C.原子核、质子、原子核 D.原子、质子、原子核 【答案】B 【解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故选 B 正确。 7. 某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微观结构时,带领学生做游戏,用人群的状态类比 物体的状态。如图 1 所示,甲、乙、丙三种情景分别对应的是( ) 图 1 23 A.固态、液态、气态 B.气态、固态、液态 C.固态、气态、液态 D.液态、气态、固态 【答案】C 【解析】固态物质的分子有一定的位置,就像教室里听课的学生,只能在自己的座位上活动所以甲 是固态;液态物质的分子相对活跃,就像课间时教室里学生,所以丙是液态;气体物质的分子运动剧烈 同,就像操场上到处乱跑的学生,所以乙是气态, 故选 C 正确。 8. 有一位科学家,他通过 a 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由于原子的稳定性与经 典理论相矛盾,才导致玻尔提出背离经典物理学的量子化假设。这位提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科学家被 誉为原子物理学之父,他是 ( ) A.爱因斯坦 B.居里夫人 C.卢瑟福 D.贝克勒尔 【答案】C 【解析】1909 年,英籍物理学家卢瑟福通过 a 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故 C 正确。 二、填空题 9. 2019 年 1 月 3 日,“嫦娥四号”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月球车“玉兔二号”到达月面开始巡视探 测,如图 2 所示,月球车在月面上行驶属于________运动。通常在天然气中加入有特殊气味的气体,以 便泄漏时人们能及时察觉到,人能闻到这种气味,说明分子在____________。 图 2 【答案】机械 不停地无规则运动 【解析】月球车在月面上行驶时,月球车的位置在不停的发生变化,所以它做的是机械运动;人能 闻到有特殊气味的气体的味道是这种物质的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结果。 10.形成雾霾的主要污染物是 PM2.5。PM2.5 是指直径小于或等于 2.5________(填单位)的悬浮颗粒物, 其直径大约是分子直径的 2 万倍,其浮在空中做无规则运动,很难自然沉降到地面,吸入后会进入血液 对人体造成危害。PM2.5 在空气中的运动________(选填“属于”或“不属于”)分子运动。 【答案】μm 不属于 24 【解析】PM2.5 是指直径小于或等于 2.5μm 的悬浮颗粒物,它是微小物体,不是分子,所以不属于 分子运动。 11.如图 3 所示是蜜蜂在采蜜的情景,由于花香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________,引来蜜蜂采蜜。花 香分子的运动形式是________运动,飞舞的蜜蜂的运动形式是__________运动。(后两空均选填“宏观” 或“微观”) 图 3 【答案】运动 微观 宏观 【解析】花香引来蜜蜂采蜜是花香物质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花香分子的运动是微观的分子运动; 飞舞的蜜蜂的运动是蜜蜂的位置在变化属于宏观的机械运动。 12.如图 4 所示是用来说明原子内部结构的示意图。由图可知:原子由原子核和________组成,原 子核又由中子和________组成。 【答案】电子 质子 【解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13.分子的直径太小了,物理学家就想到一种测量分子直径的方法——单分子油膜法,即把一小滴 油滴到水面上,形成单分子油膜,想办法算出该油膜的厚度,即油分子的直径,如图 5 所示。若一滴 2 mm3 的石油浮于水面上,其扩展的面积最大为 3 m2,根据以上数据,估测油滴分子直径的大小。 【答案】 6.7×10-10m。 【解析】油滴的体积 V=2 mm3=2×10-9m3, 展开的面积 S=3 m2, 25 油层的厚度:h=V S =2×10-9m3 3 m2 ≈6.7×10-10m; 油分子的直径:d=h=6.7×10-10m。 第 2 节 运动的描述 第 1 课时 一、选择题 1.如图是穿行在餐厅的机器人端着托盘送餐的情景。若认为托盘是静止的,则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 A.地面 B.机器人 C.餐桌 D.墙壁 【答案】B 【解析】在研究物体的机械运动时要先选择一个物体,假定该物体不动,这个物体就是参照物;如果物 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不变,则物体是静止的,如果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发生变化,则物体是运动 的。托盘与地面、餐桌、墙壁的位置在不断的变化,以地面、餐桌、墙壁为参照物,托盘是运动的,故 ACD 不符合题意;机器人与托盘的位置没有变化,以机器人为参照物,托盘是静止的,故 B 符合题意。 2. 中国的高铁技术世界一流,如图所示是几枚硬币“静静”立于高速行驶列车的窗台上的照片,认为 硬币处于静止状态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A.车内的座椅 B.路边的树木 C.窗外的楼房 D.远处的高山 【答案】A 【解析】高铁上几枚硬币能“静静”立于高速行驶列车的窗台上,认为硬币处于静止状态,则参照物与 硬币之间没有位置的变化,因此 A 选项正确。 3. 2019 年 1 月 3 日,嫦娥四号成功登陆月球背面,首次实现月球背面着陆。当嫦娥四号从空中下降时, 26 说嫦娥四号是运动的,所选参照物是( ) A.嫦娥四号 B.月球表面 C.嫦娥四号上的照相机 D.嫦娥四号上的计算机 【答案】B 【解析】研究机械运动时,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与参照物相比,物体位置有变化,说明物体在运 动;物体位置没有变化,说明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解:当嫦娥四号从空中下降时,以嫦娥四号、嫦娥四号上的照相机、嫦娥四号上的计算机为参照物,嫦 娥四号与它们之间均没有位置变化,是静止的; 以月球表面为参照物,嫦娥四号对于月球表面之间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是运动的,所以说嫦娥四号是 运动的,所选参照物是月球表面。 4. 鲁迅的《社戏》中有这样的描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 船尾跑去了……”,其中“山……向船尾跑去了”所选的参照物是( ) A.河岸 B.山 C.船 D.岸边的树木 【答案】C 【解析】 A、以河岸为参照物,山与河岸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山是不动的,故 A 不符合题意; B、若以山本身为参照物,那它只能是静止的,而且一般是不能选研究对象为参照物,故 B 不符合题意; C、以船为参照物,船与山之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而且船向前行,以船为参照物,山在“后退”,故 C 符合题意; D、以岸边的树为参照物,山与岸边的树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山是不动的,故 D 不符合题意。 5.歌词“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前句描述的运动物体和后一句的参照物分别是( ) A.青山青山 B.竹排青山 C.竹排竹排 D.青山竹排 【答案】C 【解析】 “小小竹排江中游”,被研究的物体是竹排,竹排在运动,竹排和青山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选 择青山为参照物; “魏魏青山两岸走”,被研究的物体是青山,青山是运动的,青山和竹排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 27 选择竹排为参照物; 由此可知,前句描述的运动物体是竹排,后一句的参照物是竹排,故 C 符合题意。 6.位于沿江大道旁的某商业大楼建有室外观光电梯,乘客在随电梯竖直上升时,能透过玻璃欣赏到美 丽的湘江风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以地面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 B.以地面为参照物,电梯是静止的 C.以乘客为参照物,电梯是静止的 D.以乘客为参照物,地面是向上运动的 【答案】C 【解析】A、以地面为参照物,乘客位置不断变化,所以是运动的,故 A 不正确;B、以地面为参照 物,电梯位置不断变化,所以是运动的,故 B 不正确;C、以乘客为参照物,电梯位置没有变化,所 以是静止的,故 C 正确;D、以乘客为参照物,地面位置不断变化,所以是向下运动的,故 D 不正确。 故选 C。 7. 2019 年 1 月 3 日,“玉兔二号”从停稳在月球表面的“嫦娥四号”上沿轨道缓缓下行,到达月球表 面,如图所示。关于“玉兔二号”下行的过程,下到说中正确的是( ) A.若以月球表面为参照物,“嫦娥四号”是运动的 B.若以月球表面为参照物,“玉兔二号”是静止的 C.若以轨道为参照物,“玉兔二号”是运动的 D.若以“嫦娥四号”为参照物,“玉兔二号”是静止的 【答案】C 【解析】在研究物体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的标准,即参照物,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发生变化,则运 动,不发生变化,则静止。 A、“嫦娥四号”停稳在月球表面上,若以月球表面为参照物,“嫦娥四号”相对于月球表面之间没有 位置变化,是静止的。故 A 错误。 B、“玉兔二号”下行的过程中,若以月球表面为参照物,“玉兔二号”相对于月球表面之间发生了位 28 置变化,是运动的。故 B 错误; C、若以轨道为参照物,“玉兔二号”相对于轨道上的某个点之间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是运动的。故 C 正确; D、若以“嫦娥四号”为参照物,“玉兔二号”相对于“嫦娥四号”之间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是运动 的。故 D 错误。 故选:C。 8.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诗句中描述“轻舟”在运动,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A.轻舟 B.万重山 C.坐在轻舟上的人 D.以上说法都不对 【答案】B 【解析】在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选择参照物时,首先不能选研究对象本身为参照物;如果 研究对象是运动的,就选择和对象位置发生变化的物体为参照物;如果研究对象是静止的, 就选择和对象位置没有发生变化的物体为参照物。 解:A、研究对象是“轻舟”,所以不能选择“轻舟”做参照物,故 A 错误; B、“轻舟”已过“万重山”,说明轻舟相对于万重山的位置不断变化,“轻舟”在运动, 所以选择的参照物是“万重山”,故 B 正确; C、相对于坐在轻舟上的人,“轻舟”的位置没有变化,则“轻舟”是静止的,故 C 错误; D、B 项正确,故 D 错误。 9.《刻舟求剑》寓言故事中,刻舟人认为剑相对舟是静止的,他选取的参照物是( ) A.舟 B.岸边 C.岸边的树 D.剑 【答案】A 【解析】解:故事中,刻舟之人以舟为参照物,他认为剑相对于舟的位置是变化是静止的,实际上掉到 江里的剑和舟之间发生了位置的变化,剑是运动的,所以无法通过“刻舟”而求得剑。 故选:A。 10.小明坐在正在行驶的公共汽车上,他认为自己是静止的,所选取的参照物是 A.身旁的座位 B.路边的树木 C.沿途的路灯 D.迎面的汽车 【答案】A 【解析】小明认为自己是静止的,则说明他与参照物之间没有位置的改变。小明和旁边的座位之间的位 置没有发生改变,以旁边的座位为参照物,小明是静止的,故 A 符合题意。另三项中小明与参照物之间 29 位置发生了改变,因此小明就是运动的,不符合题意,故错误。 11. 两列火车并排停在站台上,你坐在车厢中向另一列车厢观望,突然,你觉得自己的列车缓慢向东运 动。则下列运动情况不可能发生的是( ) A.自己的车向东运动,另一列车没有运动 B.自己的车没有运动,另一列车向西运动 C.两列车都向东运动,但自己车的速度较快 D.两列车都向西运动,但另一列车的速度较慢 【答案】D 【解析】在研究物体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的标准,即参照物,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发生变化,则运 动,不发生变化,则静止。 A、自己的车向东运动,另一列车没有运动,则以另一列车为参照物,觉得自己的列车缓慢向东运动, 有可能,故 A 正确; B、自己的车没有运动,另一列车向西运动,则以另一列车为参照物,觉得自己的列车缓慢向东运动, 有可能,故 B 正确; C、两列车都向东运动,但自己车的速度较快,则以另一列车为参照物,觉得自己的列车缓慢向东运动, 有可能,故 C 正确; D、两列车都向西运动,但另一列车的速度较慢,则以另一列车为参照物,觉得自己的列车应该向西运 动,没有可能,故 D 错误。 12. 2017 年 4 月,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发射,并与“天 宫二号”顺利完成自动交会对接,如图所示,对接完成后,若认为“天舟一号”处于静止状态,则 选取的参照物是 A.“长征七号” B.“天宫二号” C.文昌航天发射场 D.地球 【答案】B 【解析】对接后“天舟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保持相对静止,所以认为天舟一号是静止的是选 “天宫二号”为参照物。故选 B。 30 13.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我国的国防事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如图所示为我国空军战机空中加油时的 情景,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以地面为参照物,加油机是静止的 B.以加油机为参照物,战机是运动的 C.以地面为参照物,加油机和战机都是静止的 D.以战机为参照物,加油机是静止的 【答案】D 【解析】AC、加油过程中,若以地面为参照物,加油机、战机和地面的位置在不断发生变化,所以 说它们是运动的。故 AC 错误。B.以加油机为参照物,战机与加油机之间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战机 是静止的,故 B 错误;D.以战机为参照物,加油机与战机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加油机是静 止的,故 D 正确。故选 D。 二、填空题 14. 小明五一期间跟爸爸乘火车去张家界游玩,火车在路上行驶时,以路边的房屋为参照物,火车是 ________的;以车窗为参照物,火车上的座椅是________的。 【答案】运动静止 【解析】在路上行驶的火车与路边的房屋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以路边的房屋为参照物,火 车是运动的;火车上的座椅相对于车窗的位置没有改变,所以以车窗为参照物,火车上的座椅是静 止的。 15.小强在马路边上拍街景照片,连续拍了两张,如图甲、乙所示。如果以轿车为参照物,树是向_______ 运动的,卡车向______运动;如果以骑自行车的人为参照物,树是向______运动的。(填“左”或 “右”) 【答案】右右左 31 【解析】由图示可知,根据图中各物体的相对位置的变化可得,以轿车为参照物,树和卡车都是向 右运动的;以骑自行车的人为参照物,树是向左运动的。 第 2 节运动的描述 第 2 课时 一、选择题 1.(2019·株洲)孙杨在里约奥运会上夺得自由泳 200m 金牌。以每 50m 为一个赛段,他在四个赛段的 成绩如表所示,在此次比赛中,孙杨运动最快的赛段是( ) 赛段 一 二 三 四 时间/s 24.47 27.11 27.25 26.60 A.一 B.二 C.三 D.四 【答案】A 【解析】由题知,每个赛段长度相同,即路程相同,用时少的赛段速度快,由表可知,在第 1 赛段用时 最少,所以孙杨在第 1 个赛段运动最快。 2.一个成年人正常的步行速度大约是 A.1.2 米/秒 B.24 米/秒 C.36 千米/秒 D.48 分米/秒 【答案】A 【解析】因为人步行时 1 秒钟大约能走 1 m,所以人步行的速度大约是 1 m/s,故四个选项中 A 最接 近。故选 A。 3.(2019·株洲)图为某高速公路上区间测速的警示牌。根据这块警示牌,小汽车通过这个区间的时间 ( ) A.不应超过 10min B.不应超过 6min 32 C.不应短于 10min D.不应短于 6min 【答案】C 【解析】 由警示牌知,最大车速 v=120km/h,s=20km, 由 v=s t 得小汽车通过这个区间的时间最短时间: t=s v = 20km 120km/h = 1 6 h= 1 6 ×60min=10min,不应短于 10min。 4. 如图为某物体做直线运动时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可知该物体 A.在 0~20s 时间内的速度比在 30~40s 时间内的速度大 B.在整个 40s 时间内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C.在整个 40s 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 2m/s D.在 20~30s 内物体的速度为 40m/s 【答案】C 【解析】 A、在 0~20s 内物体通过的路程为 40m,则速度为:v1=s1 t1 = 40m 20s =2m/s,此过程中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 动; 物体在 30~40s 内物体也是做匀速直线运动,30~40s 内物体通过的路程为 80m-40m=40m,其速度为: v2=s2 t2 = 40m 10s =4m/s,所以,物体在 0~20s 时间内的速度比在 30~40s 时间内的速度小;故 A 错误。 B、由图象可知,物体在 20~30s 处于静止状态,所以物体在 40s 内不是都做匀速直线运动,故 B 错误; C、整个 40s 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为 80m,则物体的平均速度为:v =s t = 80m 40s =2m/s,故 C 正确; D、由图象知,物体 20~30s 内,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故物体的速度为 0,故 D 错误。 5. 在一年一度的大庆市“黎明湖端午龙舟赛”中,有人对某组在平行赛道上比赛的甲乙两队龙舟的速 度与时间关系进行了仔细研究,得出了甲乙的速度与时间关系图象如图。根据图象可知,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 33 A.0﹣t1 时刻两队所走距离相等 B.t1 时刻甲队比乙队运动的快 C.t1 时刻甲队超过乙队 D.t1 时刻甲乙两队速度相等 【答案】D 【解析】解: AC.由图象可知,0~t1 时刻内,甲队龙舟的平均速度小于乙队龙舟的平均速度, 由 v=s t 的变形式 s=vt 可知,甲队龙舟所走的距离小于乙队龙舟走过的距离, 所以,t1 时刻甲队不可能超过乙队,故 AC 错误; BD.由图象可知,t1 时刻甲乙两队速度相等,两对运动的快慢相同,故 B 错误、D 正确。 6.甲、乙两物体,同时从同一地点沿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的 s − t 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A.2 ~ 4 s 内乙做匀速直线运动 B.4s 时甲、乙两物体的速度相等 C.0 ~ 4 s 内乙的平均速度为 2m / s D.3s 时甲在乙的前方 【答案】C 【解析】此图像为 s-t 图像,先明确甲乙的运动状态,甲一直保持匀速直线运动,乙是先匀速直线运 动后静止; A.2~4s 内,乙是静止状态,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4s 时甲是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乙是静止状态,速度不同,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34 C.0~4s 乙运动的路程是 8m,时间是 4s,平均速度为 v =s t = 8m 4s = 2 m/ s ,该选项符合题意; D.3s 时,乙运动的路程是 8m,甲运动的路程是 6m,乙在甲前方,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7. 甲、乙两车分别在同一直线上的 M、N 两点(M、N 间距为 20 米),同时相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 图象分别如图(a)和(b)所示。若甲、乙的速度分别为 v 甲、v 乙,经过 t 秒,甲、乙相距 10 米。则( ) A.v 甲<v 乙,t 一定为 10 秒 B.v 甲<v 乙,t 可能为 30 秒 C.v 甲=v 乙,t 可能为 10 秒 D.v 甲=v 乙,t 可能为 30 秒 【答案】B 【解析】(1)根据图甲和图乙读出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然后根据速度公式即可求出甲、乙的速度; (2)经过 t 秒,甲、乙相距 10 米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甲乙两车未相遇时相距 10m,二是相遇以后相 距 10m。据此根据路程相等,利用速度公式列出等式求解。 (1)由图象可得: 甲的速度 v 甲=s 甲 t 甲 =2.4m 6s =0.4m/s; 乙的速度 v 乙=s 乙 t 乙 =3.6m 6s =0.6m/s, 故 v 乙>v 甲; (2)根据题意可知,经过 t 秒,甲、乙相距 10 米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甲乙两车未相遇时相距 10m, 二是相遇以后相距 10m。 故可得:v 甲 t+v 乙 t=10m 或 v 甲 t+v 乙 t=10m+20m=30m, 代入数值可得:0.4m/s×t+0.6m/s×t=10m 或 0.4m/s×t+0.6m/s×t=20m+10m, 解得 t=10s 或 t=30s,即 t 可能为 10s,也可能为 30s。 综上分析可知,选项 ACD 错误,B 正确。 8. (2019·杭州)流速为 5 千米/时的河流中有一只自由漂浮的木桶,甲、乙两船同时从木桶位置出发, 以如图所示速度计上显示的速度分别逆流、顺流而行,1 小时后两船离木桶的距离() 35 A.甲船 25 千米,乙船 35 千米 B.甲船 30 千米,乙船 30 千米 C.甲船 35 千米,乙船 30 千米 D.无法确定 【答案】B 【解析】以流水为参照物,木桶相当于静止,甲、乙两船的速度都为 30km/h。甲、乙两船离木桶的距离: s=vt=30km/h×1h=30km,故选 B。 二、填空题 9 . (2019·烟台)如图所示的是田径运动会上运动员奋力奔跑的场景。比赛开始后,“观众”通过 _______,认为跑在前面的人运动得快;比赛结束后,“裁判员”通过________,判定最先到达终点的 人运动得快。物理学上采取_____(填“观众”或“裁判员”)的方法来比较物体运动得快慢。 【答案】比较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比较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观众 【解析】如图所示田径运动会上运动员奋力奔跑的场景。 比赛开始后,“观众”通过比较相同时间内通过路程的长短,认为跑在前面的人运动得快;比赛结束后, “裁判员”通过比较相同路程所用时间的长短,判定最先到达终点的人运动得快。 物理学中采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即用观众的方法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10.(2019·攀枝花)西成高速铁路运营标志着我国华北地区至西南地区又增加一条大能力、高密度的旅 客运输主通道。G2204 是从成都东开往郑州东的一趟高速列车,其部分运行时刻表如下。G2204 从成都 东开往西安北的平均速度大约为 km/h,这个速度比以 48m/s 飞行的雨燕速度 (填“大”或 “小”)。 站序 站名 到时 发时 时长 里程/km 1 成都东 ﹣﹣ 08:08 ﹣﹣ 0 2 青北江东 08:22 08:25 3 分钟 32 36 … 7 汉中 10:45 10:48 3 分钟 416 8 西安北 12:01 12:10 9 分钟 658 【答案】168.7;小 【解析】 (1)由可运行时刻表知,列车 G2204 从成都东开往西安北所用时间:t=12:01-08:08=3h53min≈3.9h, 路程 s=658km, 则 G2204 从成都东开往西安北的平均速度: v=s t =658km 3.9h ≈168.7km/h; (2)雨燕速度: 48m/s=48×3.6km/h=172.8km/h>168.7km/h, 故雨燕的速度大,高速列车速度小。 11. 如图为小明用手机 APP 软件记录自己某一次跑步的数据截图,分析该图可知:他本次跑步时间为 _________min,通过的路程为_________km,每跑一步的平均长度为_________m。 2250 总步数:步 150 步频:步 /分钟 8.10 时速:千米/小时 124 消耗:大卡 【答案】15 2.025 0.9 【解析】由数据截图可知,跑步步数为 2 250 步,步频为 150 步/min, 跑步时间: t= 2 250 步 150 步/min =15min=0.25h 由 v=s t 得跑步距离:s=vt=8.10km/h×0.25h=2.025km=2025m, 每跑一步的平均长度:L= 2025m 2 250 =0.9m 12.下图是某个实验小组利用频闪照相机每隔 0.1s 拍摄一次所得到的物体和刻度尺的频闪照片,黑点表 示物体的像。由图可知,物体在 AB 段的路程为______cm,平均速度为______m/s。 37 【答案】7.50 0.15 【解析】 解:由图知:刻度尺上 1cm 之间有 10 个小格,所以 1 个小格代表的是 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 为 1mm;由图可知,物体在 AB 段的路程为 7.50cm; 根据题意和图示可得,物体在 AB 段运动的时间 t=0.1s×5=0.5s; 则平均速度为:v=s t =7.50cm 0.5s =15cm/s=0.15m/s; 故答案为:7.50;0.15。 刻度尺的分度值(或叫最小刻度值)为相邻的刻度线表示的长度;由图可知物体运动的路程,而每两点 间的时间为 0.1s,则可知某段路程的总时间,则由速度公式可求得小球的平均速度。 第 3 节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一、选择题 1. 一辆普通家用轿车的长约为教室长度的一半。如图是某家用轿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过程中,用相 机每隔 0.5 s 曝光一次得到的照片。拍照过程中,轿车的平均速度最接近于 A.30 km/h B.60 km/h C.90 km/h D.120 km/h 【答案】B 【解析】由图可知,相机曝光了 3 次,轿车通过的总路程大概是 4 个车身长,1 个车身长约为 4.5 m, 所以,总路程 s=4.5 m×4=1 8m,总时间 t=0.5 s×2=1 s,轿车的平均速度:v=s/t=18 m/1 s=18 m/s≈64.8 km/h,故 ACD 错误,B 正确。 2. 下列图象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38 A. B. C. D. 【答案】A 【解析】A、表示随着时间的增大,路程也在变大,路程与时间成正比,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 A 正确。B、由 v–t 图象可知,该物体的速度不断增大,做加速运动,故 B 错误。C、s–t 图象表示随 着时间的增加,路程不变,说明物体保持静止,故 C 错误。D、速度随时间而变化,表示物体不做匀 速直线运动,故 D 错误。故选 A。 3. 甲、乙两物体运动时,路程与时间关系的 s-t 图像如图所示。其中甲为曲线,乙为直线,在 t=5 秒时两线相交。则由图像可知 A.两物体在 t=5 秒时一定相遇 B.两物体在 5 秒内通过的路程甲小于乙 C.甲物体做曲线运动,乙物体做直线运动 D.甲物体做变速运动,乙物体做匀速运动 【答案】D 【解析】 A、s-t 图象中两线相交表示两物体通过的路程相等,若两物体不是同时出发,则 t=5s 时不能相遇。故 A 错误; B、由图象可知,两物体在 5 秒内通过的路程甲等于乙。故 B 错误; C、s-t 图象仅描述直线运动,甲物体的运动图象是曲线,表示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故 C 错误; D、由图象看出甲物体的图象是一条曲线,表示甲物体做变速运动,乙物体的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斜线, 表示乙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 D 正确。 39 (1)s-t 图象中两线相交表示两物体通过的路程相等; (2)根据图示分析解答; (3)s-t 图象仅描述直线运动; (4)在 s-t 图象中,过原点的曲线表示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过原点的斜线表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 运动。 根据图象或图表探究物质的规律是近两年来出现较多的题目,图象可以使我们建立更多的感性认识,从 表象中去探究本质规律,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此题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综合性很强。 4. 小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运动时的路程-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则小汽车的运动情况是( ) A.在第一个 10s 内以 10m/s 做匀速运动 B.在第二个 10s 内速度大小不变 C.在第三个 10s 内前进了 300m D.在前 30s 内的平均速度为 15m/s 【答案】A 【解析】(1)在 s-t 图象中,过原点的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平行于横轴的直线表示物体静止; (2)根据图象读出汽车在各个时间段的路程和时间,根据速度公式计算各段的速度。 由图象可知, A、在第一个 10s 内汽车的 s-t 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表示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其速度大小为 v=s t =100m 10s =10m/s,故 A 正确; B、在第二个 10s 内汽车的 s-t 图象是一条曲线,表示汽车做变速直线运动,故 B 错误; C、在第三个 10s 内汽车的 s-t 图象是平行于横轴的直线,说明汽车静止,故 C 错误; D、在前 30s 内汽车的平均速度为 v=s t =300m 30s =10m/s,故 D 错误。 二、填空题 5. 如图所示是小明某次步行后手机“微信运动”功能记录的数据。如果小明此次步行时间是 3 000 s, 步长是 0.5 m,则他总走了__________m,那么他步行的速度是__________m/s;若以手机为参照物, 小明是__________的。 40 【答案】3000 1 静止 【解析】由题意和图示可得,小明行走的路程 s 6 000 0.5 m 3 000 m, 他步行的速度 v 3000m 3000s s t    1 m/s。若以手机为参照物,小明相对于手机来说位置没有发生变 化,所以说小明是静止的。 6.小红坐在匀速行驶的小汽车内,发现前方路旁停着一辆普通大客车,观测到自己经过大客车的时 间约为 1s,则小汽车的速度最接近于() A.10km/h B.40km/h C.70km/h D.100km/h 【答案】B 【解析】一辆普通大客车的长度约为 10m,则小红的速度 v= s t =10m 1s =10m/s=36km/h,则最接近于 B 选项。 7. 如图,是某实验小组做“测平均速度”实验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数字钟的时间格式是“时:分:秒”。 小车从起点到终点运动了__________cm,则小车全程中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cm/s。 【答案】4.50 0.75 【解析】起点时刻为 10:5:4,终点时刻为 10:5:10,所用的时间为 6 s,起点刻度为 4.00 cm,终 点刻度为 8.50 cm,所经过的路程 s 为 4.50 cm,平均速度: 4.50 cm =0.75 cm/s6 s sv t   。 8. 甲、乙两人同时、同地、同向运动。他们运动的路程 s 和时间 t 的关系如图所示。甲、乙两人速度 之比 v 甲︰v 乙= ;5s 之后两人相距 m。 41 【答案】6︰1;25 【解析】 (1)由图象知,甲乙的运动图象中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所以甲乙两车做匀速直线运动;由图象 知,2s 内甲的路程为 12m,乙的路程为 2m, 甲车的速度 v 甲=s 甲 t 甲 =12m 2s =6m/s, 乙车的速度 v 乙=s 乙 t 乙 =2m 2s =1m/s, 甲、乙两车的速度之比:v 甲︰v 乙=6m/s︰1m/s=6︰1。 (2)5s 之后,甲运动的路程 s 甲′=v 甲 t′=6m/s×5s=30m, 乙运动的路程 s 乙′=v 乙 t′=1m/s×5s=5m, 因两人同时、同地、同向运动,则此时两人相距△s=s 甲′-s 乙′=30m-5m=25m。 三、实验探究题 9.(2019·宜昌)小明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研究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他将小车从坡顶 A 处静止释放, 测出小车从 A 滑到坡底 C 处的时间 t1=2.6s;再次将小车从 A 处静止释放,测出小车从 A 滑到中点 B 处 的时间 t2=1.8s。 (1)通过小明的测量数据可以判断,小车在前半程的平均速度 全程的平均速度。(选填:大于、等 于、小于) (2)小明想测量小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后半段的平均速度,他应该将小车从 处静止释放,并在 B 处开始计时,在 C 处停止计时。(选填:A、B) (3)物体运动的情况还可以通过另一种办法即时测定、显现出来。位置传感器利用超声波测出不同时 刻小车与它的距离,计算机就可以算出小车在不同位置的速度(如图 2)。屏幕图象如图 3 所示,横轴为 时间,纵轴为速度,通过图象可以看出小车在斜面上滑下时是 (选填:匀速、加速)运动的;小车 到达坡底时的速度为 m/s。 【答案】(1)小于;(2)A;(3)加速;0.8。 【解析】(1)根据图象读出 AB 段和 BC 段的距离和时间,运用公式 v=s t 求出 AB 段和 BC 段的平均速度; 42 并进行比较; (2)测量小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后半段的平均速度,他应该将小车从 A 处静止释放,并在 B 处开始计 时,在 C 处停止计时; (3)匀速直线运动的 v﹣t 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匀加速直线运动的 v﹣t 图象是一条向上 倾斜的直线,减速直线运动的 v﹣t 图象是一条向下倾斜的直线。 解: (1)设全程路程为 L,则小车运动的距离 sAC=L,sAB=1 2 L, 由题知,所用的时间 tAC=2.6s,tAB=t2=1.8s, 则小车在前半程的平均速度:vAB=sAB tAB = 1 2 L 1.8s = L 3.6s ; 小车运动全程的平均速度:vAC=sAC t1 = L 2.6s ; 所以 vAB<vAC,即 AB 段的平均速度小于全程的平均速度; (2)测量小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后半段的平均速度,他应该将小车从 A 处静止释放,并在 B 处开始计 时,在 C 处停止计时; (3)匀加速直线运动的 v﹣t 图象是一条向上倾斜的直线,由图象可知,小车在斜面上滑下时是加速运 动的;小车到达坡底时的时间是 25s,对应的速度为 0.8m/s。 10. 王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他已经从实验室借到的实验器材有:小车一辆、秒表一块、 长木板一块、小木块一块。 (1)他为了完成该实验,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 (2)为了方便计时,应该使斜面的坡度(选填“较大”或“较小”) (3)经测量,S1=0.9m,S2=0.4m,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的过程中,秒表记录如图所示,则小车在 S3 上的平均速度是 m/s。 【答案】(1)刻度尺;(2)较小;(3)0.5。 43 【解析】(1)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需要用秒表测出时间,用刻度尺测出小车通过的距离, 然后利用 v=s t 计算; (2)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所用的时间长些; (3)求出 s3 的距离和时间,利用速度公式计算速度。 解:(1)根据可知 v=s t ,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需要用秒表测出时间,用刻度尺测出小车通 过的距离,题目中已经给出了秒表,因此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是刻度尺; (2)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一些,使小车在斜面上通过的时间更长。 (3)s1=0.9m,s2=0.4m,则 s1=0.9m-0.4m=0.5m, 由图知,t3=1s,所以小车在 s3 上的平均速度 v3 =s3 t3 =0.5m 1s =0.5m/s 四、计算题 11. (2019·莱芜)莱芜划归济南后,为济南的发展增添了新鲜血液,也为莱芜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 膀,两地交流更加频繁。某次,小明和他爸爸开车驶向济南,小明看到路边的树木飞驰向后运动,他所 选的参照物是。当车经过 A 点路标时,时间是 11 时 45 分;当车经过 B 点路标时,时间是 12 时 15 分。 则车在 A、B 之间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km/h。 【答案】车(或人) 90 【解析】坐在行驶的汽车里,由于小明随汽车一起向前运动,所以路边的树木相对于汽车是向后运动, 因此他是以汽车(或人)为参照物的;从 A 点行驶到 B 点所用时间:t=12︰15-11︰45=30min=0.5h 从 A 点行驶到 B 点的路程:s=78km-33km=45km 在 A、B 之间的平均速度:v=s t =45km 0.5h =90km/h。 12. 小林家门口到贵港新世纪广场的公交路线全长 9km,周末,小林从家门口的公车站乘坐公共汽车用 时 15min 到达新世纪广场公车站与同学汇合。求: (1)公共汽车从小林家门口的公车站到新世纪广场公车站的平均速度 v1 是多少 km/h?合多少 m/s? (2)新世纪广场到园博园的公交路线全长 20km,则小林和同学从新世纪广场公车站乘坐公共汽车到园 博园公车站需要用多长时间(假定此公共汽车的速度 v2 与 v1 相同)? 【答案】(1)36km/h,合 10m/s(2)2000s 44 【解析】(1)已知 s1=9km,t1=15min=0.25h,由 v=s t 得平均速度为 v1= s1 t 1 = 9km 0.25h =36km/h 因为 3.6km/h=1m/s,所以 36km/h=10m/s (2)已知 s2=20km,v2=v1=36km/h,则由 v=s t 得需要用的时间为 t 1= s2 v2 = s2 v1 = 20km 36km/h = 5 9 h=2000s 第 4 节能量 一、选择题 1.下列几个过程中属于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是 A. 用锯条锯木头 B. 将热水和冷水混合 C. 自行车刹车 D. 水沸腾时,水蒸气将壶盖顶起 【答案】D 【解析】 解答:A、锯条锯木条,锯条发热,克服摩擦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B、将热水和冷水混合,热水的 内能转移到冷水,是内能的转移;C、自行车刹车处发热,是克服摩擦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D、水 蒸气将壶盖顶起,水蒸气对外做功,内能转化为壶盖的机械能. 故选 D. 点睛:分析各选择项中什么形式的能在减少,什么形式的能在增加,找到属于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物理 过程. 2. 下列过程中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是() A. 冲击钻打孔 B. 给蓄电池充电 C. 风力发电 D. 电动机带辗米机辗米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明确选项中所列的应用消耗了哪种形式的能,获得了哪种形式的能,即可做出判断. 解:A、冲击钻打孔的过程中,消耗了机械能,转化为了内能,不合题意; B、给蓄电池充电的过程中,消耗了电能,获得了化学能,不合题意; C、风力发电的过程中,消耗了风的机械能,获得了电能,符合题意; D、电动机带辗米机辗米的过程中,消耗了电能,获得了机械能,不合题意. 45 故选 C. 【点评】明确某种机器或应用在工作时消耗的能量和获得的能量,是判断其能量转化的基本思路,难度 不大. 3. 下列事例中,属于机械能转化成内能的是() A. 火药的燃气把子弹从枪膛中射出 B. 古人用钻木的方法取火 C. 电流通过白炽灯泡发光 D. 用酒精灯加热烧杯里的水 【答案】B 【解析】 火药的燃气把子弹从枪膛中射出(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古人用钻木的方法取火(机械能转化成内能)电 流通过白炽灯泡发光(电能转化为内能和光能)用酒精灯加热烧杯里的水(化学能转化为内能)故选 B 4. 下列实例中,属于内能转化成机械能的是( ) A. 太阳能热水器 B. 用电风扇吹风 C. 暖瓶塞被 热气弹开 D. 陨石进入大气层成为流星 【答案】C 【解析】 解答:A. 太阳能热水器是将太阳能转化为水的内能,不合题意;B. 用电风扇吹风,是将电能转化为机 械能,不合题意;C. 陨石进入大气层成为流星,是陨石与空气摩擦,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不合题意; D. 暖瓶塞被热气弹开,是气体膨胀对外做功,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符合题意。故选 D. 点睛:内能与机械能的转化主要表现在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上,内能增大的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内能 减少的是内能转化为机械能,而内能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温度的变化上. 5.下列现象中,属于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是( ) A. 航天飞行器穿越大气层时表面发热 B. 冬天用热水袋 取暖 C. 放爆竹时,爆竹腾空而 起 D. 电灯发出光和热 【答案】A 【解析】 解答:A. 航天飞行器穿越大气层时,与大气层发生摩擦,表面发热内能增加,属于通过做功的方式使 内能增加,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符合题意;B. 冬天用热水袋取暖,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增加物体的内 46 能,不符合题意;C. 爆竹点燃后腾空升起,是爆炸产生的气体的内能转化为爆竹的机械能,不符合题 意;D. 电灯消耗电能发出光和热,是电能转化为内能,不符合题意;故选 A. 点睛: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做功是能量的转化,热传递是能量的转移.对物体做功可 以使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6.市面上出售一种装有太阳能电扇的帽子(如图所示)。在阳光的照射下,小电扇快速转动,能给炎热 的夏季带来一丝凉意。该装置的能量转化情况是:( ) A. 太 阳 能 → 电 能 → 机 械 能 B. 太 阳能→机械能→电能 C. 电 能 → 太 阳 能 → 机 械 能 D. 机 械能→太阳能→电能 【答案】A 【解析】 帽子上的太阳能电池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供小电扇工作。小电扇工作时消耗电能,将电能转化为扇 叶的机械能,因此该装置的能量转化情况是太阳能﹣﹣电能﹣﹣机械能,故 A 正确。 7.2018 年 4 月 2 日,天宫一号圆满完成预定任务后返回地球。8.5t 重的天宫一号,在 100km 左右的高 空以约 22 倍音速再入大气层。其中部分器件在大气层中与大气层摩擦烧蚀销毁。最后大约 1.5t 残骸坠 入南太平洋。在这个过程中,天宫一号的部分机械能( ) A. 通过热传递转化为大气的内能 B. 通过重力做功转化为大气的内能 C. 通过摩擦做功转化为大气的内能 D. 通过重力做功转化为残骸的内能 【答案】C 【解析】 【详解】天宫一号在 100km 左右的高空以约 22 倍音速再入大气层时,高度减小,重力势能减小,克服 47 与大气的摩擦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故 ABD 项错误,C 项正确。 故选 C 8. 如图所示,国产“和谐号”动车进站前的减速过程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采用“再生刹车”技 术,在这期间关闭动力,列车依靠惯性前行并带动发电机发电,速度从 250km/h 减至 90km/h;第二阶 段采用传统的“机械刹车”,速度从 90km/h 不断减小直至停下来.国产“和谐号”动车在进站前减速 的整个过程中,发生的能量转化情况主要是() A. 第一阶段:动能转化为电能;第二阶段:动能转化为内能 B. 第一阶段:电能转化为动能;第二阶段:动能转化为内能 C. 第一阶段:动能转化为电能;第二阶段:内能转化为动能 D. 第一阶段:电能转化为动能;第二阶段:内能转化为动能 【答案】A 【解析】 解:(1)第一阶段减速过程中,由于速度变小,所以动能变小,由于继续行驶并带动发电机发电,故将 一部分动能转化为电能. (2)列车在第二阶段机械制动过程中,列车的质量不变,其速度减小,其动能减小,故其所具有的机 械能减小,据摩擦生热知,所以该过程中减小机械能转化成了内能. 故选 A 二、填空题 9. 高速铁路是一种安全、舒适、低碳环保的运输方式,高铁使用电动机提供动力,请你用学过的物理 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电动机工作时能量的转化情况. 48 【答案】【解析】 电动机工作时是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10.人骑自行车前进的过程中,_____能转化为_____能. 【答案】化学;机械(动) 【解析】 试题分析:人骑自行车前进的过程中,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能。 考点:能量的转化 11. 刹车过程中轮胎会发热,这是什么原因?在这个过程中能量是怎样转化的____? 【答案】【解析】 刹车过程中轮胎发热是由于摩擦引起的,这个过程中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12.“阳光动力 2 号”是全球最先进的太阳能飞机,它在航行时无需燃油,其动力装置由机翼上的太阳 能电池板、电动机等组成,太阳能电池板将________ 能转化为电能, 【答案】太阳 【解析】太阳能电池板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13.如图所示,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水平面上匀速运动的过程中,木块的内能 ________,机械 能 ________ 【答案】 (1). 增加 (2). 不变 【解析】 解答: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水平面上匀速运动的过程中,拉力克服木块与水平面间的摩擦做功,使 木块的内能增加;木块的质量和速度不变,所以动能不变;所处高度不变所以重力势能不变,也就是机 械能不变。 点睛:①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②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两部分.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 关;重力势能与质量和所在高度有关. 14. 如图甲所示,炒菜时,燃料燃烧,将化学能转化为________能. 49 【答案】内 【解析】燃烧是一种化学变化,燃烧过程中把化学能转化为内能释放出来。 15. 如图所示为国产油电混合动力汽车,给汽车蓄电池充电时能转化为能;蓄电池供电时能转化为能; 汽车在行驶过程中是将能转化为________能. 【答案】电化学;化学电;电机械; 【解析】给汽车蓄电池充电时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 蓄电池供电时能转化为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 汽车在行驶过程中是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过程; 16.如图是我国用长征火箭发射“嫦娥一号”卫星时的壮观情景. (1)火箭发射升空时,燃料通过燃烧将化学能转化为燃气的能,再转化为火箭的能. (2)“嫦娥一号”卫星绕月飞行时在遭遇月食期间没有太阳光照射,卫星表面的温度会急剧下降,内 能,这是能量的. 【答案】(1)内;机械;(2)减小;转移; 【解析】 解:(1)在火箭升空时,燃料通过燃烧将化学能转化为燃气的内能,再转化为火箭的机械能; (2)没有太阳光照射时的卫星表面的温度会急剧下降,即其质量不变,温度降低,故其内能减小,这 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是能量的转移. 50 第 1 节 认识声现象 一、选择题 1. 十四个无声世界的孩子在中央电视台《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用一个“啊”字唱出了“整个春天”。 如图是嘉宾和孩子用手指放在对方的喉结附近正在相互感知发出“啊”的情景。用这种方式让听不到声 音的孩子感知到发出“啊”,这是利用了( )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C.固体传声比气体快 D.声音的音色可以用手感觉 【答案】A 【解析】嘉宾和孩子用手指放在对方的喉结附近正在相互感知发出“啊”的情景,根据喉结的振动,用 这种方式让听不到声音的孩子感知到发出“啊”,这是利用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故 A 正确,BCD 错误。 2. 如图所示,号称“天下第一鼓”的山西威风锣鼓队正在表演。当队员用手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时, 鼓声就消失了,其主要原因是 A.手不能传播声音 B.手吸收了声波 C.手使鼓面停止了振动 D.手把声音反射回去 【答案】C 51 【解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当敲击鼓时, 鼓面会振动发出声音,当用手按住鼓面时,手使鼓面振动停止,所以声音就消失了。故选 C。 3. 2025 年我国将实现宇航员登月计划,在月球上漫步的宇航员须借助无线电通讯设备才能进行交谈, 其原因是( ) A.月球上真空不能传声 B.月球上只能传递超声波 C.月球上声音传播速度快 D.月球上宇航员声带无法振动发声 【答案】A 【解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声音传播需要媒介,真空不能传声。 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所以在月球上的宇航员面对面的交谈也要借助无线电通讯设备。 4. 声音可以表达情感,传递信息,对于声现象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教师讲课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 B.超声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C.声音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样大 D. 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答案】A 【解析】 A、老师讲课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故 A 正确; B、声音的传播靠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超声波传播也需要介质;故 B 错 误; C、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故 C 错误; D、人耳听到声音是有条件的,只有达到一定响度且频率在 20~20000Hz 的声音人耳才可能听到、且要 听到声音还要有传播介质、听觉器官要完好,故 D 错误。 5. 以下活动中,用来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A B C D 52 A.将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 B.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 C.将发声手机置于密闭瓶内并抽气 D.用硬卡片在梳齿上快划、慢划 【答案】A 【解析】(1)物体发声时一定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响度跟振幅有关。 音色跟材料和结构有关。 A、将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感觉音叉振动,说明声音发声时振动,故 A 符合题意; B、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鼓面振幅不同,响度不同,研究的是响度跟振幅的关系,故 B 不符合题意; C、罩内抽出空气,闹铃铃声明显减小,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故 C 不符合题意; D、用硬卡片在梳齿上快划、慢划时听声音的变化,由于梳齿振动频率不同,频率增大,音调变高,所 以研究的是音调和频率的关系,故 D 不符合题意。 6. 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是靠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的慢 C.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 340 m/s D.人耳可以听到任何频率范围的声音 【答案】A 【解析】A.声音是靠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 A 正确;B.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气体中最慢, 故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的快,故 B 错误;C.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 C 错误;D.人 耳的听觉有一定的范围,超出范围的声音人耳听不到,故 D 错误;故选 A。 7. (2019·北京)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闹铃声 逐渐变小,直至听不见;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听到闹铃声又逐渐变大。关于上述实验,下列说 法中正确的是( ) A.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53 B.只要闹铃振动,就可以听到铃声 C.听不见闹铃声了,是由于闹铃不再振动 D.听到闹铃声又逐渐变大,是由于闹铃振动逐渐变剧烈了 【答案】A 【解析】解决此题要知道声音需要介质进行传播,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 中传播。 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闹钟的声音会逐渐变小;当把空气全部抽空后 听不到声音,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闹钟的声音会逐渐变大。说明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声音必 须通过介质才能传播。 8. 为了督促司机遵守限速规定,交管部门在公路上设置了固定测速仪。如图所示,汽车向放置在路中 的测速仪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超声波信号,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接收到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 0.5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接收到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 0.4s。若测速仪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 0.9s, 超声波的速度是 340m/s,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 170m B. 汽车两次接收到信号时位置相距 34m C. 在该测速区内,汽车的速度是 18.9m/s D. 在该测速区内,汽车的速度是 20m/s 【答案】D 【解析】 解: (1)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 0.5s,所以第一次信号到达汽车的时间为 0.25s,由 v=s t 可得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 s1=v 声 t1=340m/s×0.25s=85m,故 A 错; 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 0.4s,所以第二次信号到达汽车的时间为 0.2s, 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s2=v 声 t2=340m/s×0.2s=68m; 汽车两次接收到信号时位置相距(即汽车行驶的距离): s′=s1-s2=85m-68m=17m,故 B 错; (2)汽车行驶这 17m 共用的时间:t′=△t-t1+t2=0.9s-0.25s+0.2s=0.85s, 54 所以汽车的车速为:v=s′ t′ = 17m 0.85s =20m/s,故 C 错、D 正确。 (1)测速仪第一次发出超声波时,经过了 0.25s 到达了汽车处,而信号从汽车处返回测速仪,也行驶 了 0.25s 的时间;在第二次发出的信号,在与汽车相遇返回到测速仪时,超声波行驶了 0.2s;这两次汽 车与测速仪的距离差就是汽车行驶的距离; (2)找出汽车在两次接收到信号间隔过程中所用的时间(汽车运动的时间为从第一次与超声波相遇开 始,到第二次与超声波相遇结束。求出这个时间,就是汽车运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解汽车速度。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速度公式的应用,如何确定汽车运动的时间,是此题的难点。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虽 然是 0.9s,但汽车在接收到两次信号时其其通过的路程所对应的时间不是 0.9s。要从起第一次接收到 超声波的信号开始计时,到第二次接收到超声波的信号结束,由此来确定其运动时间。通过的路程与通 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对应上是解决此题关键。 二、填空题 9. (2019·自贡)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后,小明同学做了以下小结。请你在横线上为小明填上空缺。 (1)悠扬的笛声是 空气柱 振动产生的。 (2)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 大于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3)在月球上,声音不能传播的原因是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 【答案】(1)空气柱;(2)大于;(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解析】(1)悠扬的笛声是由于笛子中的空气柱振动产生; (2)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在固体中最大,其次是液体,再次是气体; (3)声音的传播靠介质;月球表面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 10. (2019·安徽)如图,水面上两船相距 15km,实验员在一条船上敲响水里的一口钟,同时点燃船上 的火药使其发光;另一条船上的实验员在看到火药发光后 10s,通过水里的听音器听到了水下的钟声。 根据这些数据计算声音在水中传播的速度为________m/s。 【答案】 1500 【解析】由题意可知,看到火药发光,经过 10s 听到钟声,可近似认为声音在水中传播 15km 用的时间 为 t=10s,声音在水中传播的速度为:v=s t =15000m 10s =1500m/s。 11. 张老师制作了一个声音炮(如图)。将塑料膜绷紧扎在圆桶的桶口,在桶底开一圆孔,在距离圆孔 大约 2m 的地方叠放一些空纸杯子。用手迅速拍打塑料膜,发现纸杯被振落。此实验表明:声音能在 空 55 气 中传播;声波能传递 能量 。 【答案】空气;能量 【解析】(1)固体、液体、气态都可以传播声音; (2)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塑料膜振动发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2)纸杯被击落,是声波对纸杯做了功,说明声波可以传递能量; 12.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正在传声的介质处于 (填“振动”或“静止”)状态;当声音从空气进 入水中传播时,声速 (填“会”或“不会”)发生变化。 【答案】振动;会 【解析】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正在传声的介质处于振动状态; 声音在三种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传播最慢;声速 还与温度有关;当声音从空气进入水中传播时,声速会发生变化。 第 2 节 乐音的三特征 1. 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边缘,一端伸出桌边。先用较小的力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 声音;保持钢尺位置不动,再用较大的力拨动钢尺,听到的声音( ) A.响度变大 B.响度变小 C.音调变高 D.音调变低 【答案】A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响度跟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将一把钢尺紧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保 56 持钢尺位置不动若改用更大的力拨动钢尺,钢尺的振幅变大,响度变大。 2. 如图,是四个与声现象相关的图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可以说明真空能够传声 B.图乙可以探究音色与频率的关系 C.图丙可以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D.图丁的倒车雷达可以说明声能够传递能量 【答案】C 【解析】解: 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随着向外抽出空气的进行,钟罩内的空气越来越少,所以听到的声音会越来 越小,可以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故 A 错误。 B、乙实验说明声音的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大,故 B 错误; C、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乙图通过观察乒乓球被弹起的幅度可以探究“响度 与振幅的关系”,故 C 正确; D、图丁汽车上的倒车雷达,属于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 D 错误。 3. 下列做法中,不能改变音调的是 A B C D A.用同一张卡片先后以不同速度划过梳齿 B.用相同力度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 C.改变杯内水量,用湿手摩擦杯口发声 D.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钢尺 【答案】D 【解析】A.用同一张卡片先后以不同速度划过梳齿,梳齿振动的快慢不一样,声音的音调不同,故 A 57 不符合题意; B.用相同力度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编钟振动的快慢不一样,声音的音调不同,故 B 不符合题意; C.改变杯内水量,水量多的难振动,用湿手摩擦杯口发声时,振动的快慢不一样,声音的音调不同, 故 C 不符合题意; D.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振幅不一样,声音的响度不一样,但振动的频率相同,音调不变, 故 D 符合题意。 4. (2019·威海) “宫、商、角、徵、羽”起源于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乐的五个基本音阶,亦称五音, 相当于现代 7 个音阶中的 do、re、mi、sol、la.五音实际上是指声音的( ) A.音色 B.音调 C.响度 D.速度 【答案】B 【解析】中国古乐的五个基本音阶,每个音阶对应的频率是逐渐增大的,因为频率越高,音调越高,由 此可知 do、re、mi、sol、la.五音实际上是指声音的音调。 5. (2019·徐州)机械手表放在耳朵附近,听到表针走动的声音较小;把一个气球放在手表与耳朵之间 相互贴紧,听到表针走动的声音较大.这两种情况声音的主要差别是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 【答案】B 【解析】由于不同介质传声的速度和效果有所不同,且声音的响度与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所以将一个 气球放在机械手表与耳朵之间,机械手表在气球的不同部位,听到的声音有所不同,但手表直接贴近耳 朵时距离最近,所以响度最大,即放上气球后听到的声音不会比的声音强,故 B 正确、ACD 错误。 6. 魔术师在某次演岀中表演了“狮吼功”:把嘴靠近红酒杯发声将红酒杯震碎。其奥秘为通过控制声 音的频率使其与红酒杯的频率相同达到共振而震碎红酒杯。魔术师表演中调节的是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声速 【答案】A 【解析】魔术师通过控制声音的频率使其与红酒杯的频率相同达到共振而震碎红酒杯,因为音调与物体 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所以,魔术师表演中调节的是声音的音调,故 A 正确,BCD 错 误。 7. 公共场所不要高声喧哗,这里的“高”是指声音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频率 【答案】A 58 【解析】解:我们应该避免在公共场所高声喧哗,这里的高声喧哗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 故选:A。 8. 听音能辨人,主要是依据不同人的讲话声具有不同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振幅 【答案】C 【解析】解决此题要知道音色反映的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它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因为每个人的声带结构不同,所以发出声音的音色就会不同,所以我们可以通过音色辨别是谁,故 C 正 确,ABD 错误。 9. (2019·天津)演员弹奏钢琴时,使用相同的力量弹不同的键,这主要是为了改变乐音的( ) A. 音色 B. 响度 C. 音调 D. 振幅 【答案】C 【解析】解:演员弹奏钢琴时,使用相同的力量弹不同的键,则不同的琴键的振动快慢不同,即所发出 的声音的音调不同。 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 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抓住以 上知识,并深入体味生活中的一些说法,就可解题。 10. 用物理学的准确用语来“翻译”生活用语,这有利于我们把握事物的本质,“引吭高歌”和“低声 细语”中的高与低指的是( ) A.音调高低 B.音色好坏 C.响度大小 D.乐音三要素 【答案】C 【解析】“引吭高歌”指声音很大,高指的是响度大。“低声细语”指声音很小,低指的响度小。 11. 有关声音的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演奏古筝时按压不同的弦是为了改变其响度 B.用大小不同的力击打鼓面是为了改变其音调 C.发声体的振幅越大,音调越高 59 D.能分辨出《二泉映月》是用二胡演奏的,是因为不同乐器发声时音色不同 【答案】D 【解析】(1)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 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2)减弱噪声的途径: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 A、弦乐器发声的音调高低是由弦的材质、长度、横截面积、松紧度来决定的;在材质、横截面积、松 紧度一定的情况下,改变其长度,可以改变音调高低;所以,演奏弦乐时,手指在弦上的位置不断变化, 改变了振动弦的长短,这是为了改变琴声的音调,故 A 错误。 B、用大小不同的力击打鼓面,振幅不同,响度不同,故用大小不同的力击打鼓面是为了改变其响度, 故 B 错误; C、、距离声源一定时,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在振幅一定时,距离声源越近,响度越大。故 C 错误; D、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我们能 区分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不同乐器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 D 正确。 12. 中华古诗词、俗语中蕴含着丰富的声学知识,下列有关理解正确的是 A.“谁家玉笛暗飞声”中的笛声由笛管的振动产生 B.“响鼓还要重锤敲”说明声音的音调与振幅有关 C.“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辨别的 D.“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说明声音可传递信息 【答案】D 【解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声音的响度与振幅、传播距离、分散程度等有关; (3)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利用音色可以辨别发声体; (4)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解: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笛声是由笛管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故 A 错误; B、重锤敲鼓时,鼓面振动幅度大,声音的响度大,所以,“响鼓还要重锤敲”说明声音的响度与振幅 有关;故 B 错误; C、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 来辨别的,故 C 错误; 60 D、诗人根据听到的犬吠声,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 D 正 确。 13. 下列有关声现象的实验中,能用来探究决定音调高低因素的是( ) A B C D A.手指蘸水摩擦杯口发声,同时增加杯中的水量 B.响铃时,不断抽出瓶内的空气 C.室内收音机播音时,导致喇叭前方的烛焰摇晃 D.敲鼓时,用大小不同的力 【答案】A 【解析】 解:A 图改变水量,能改变空气柱的长度,能改变频率,改变音调,故 A 正确; B 图探究了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故 B 错误; C 图探究了声音传递能量,故 C 错误; D 图可探究振幅与响度的关系,故 D 错误; 故选:A。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 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3)声音的传播靠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此题考综合考查了声学的知识,对于这类题目,要结合相关的声学概念进行分析处理。 14.(2019·湘潭)关于图所示的民族吹管乐器唢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吹奏时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主要改变了声音的响度 61 B.用不同的力度吹奏主要改变了声音的音调 C.唢呐前端的喇叭主要改变了声音的音色 D.唢呐发出的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答案】D 【解析】(1)唢呐属于管乐,对于管乐依靠空气柱振动,空气柱的长度和粗细影响音调,吹力大小影响 响度。 (2)喇叭可以减弱声音的分散,增大响度的。 (3)声音是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 解: A、吹奏时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改变了空气柱的长短,改变了空气柱的振动频率,从而改变了声音的 音调,故 A 错误。 B、用不同的力度吹奏,改变了空气柱的振动幅度,改变了声音的响度,故 B 错误。 C、唢呐前端的喇叭主要是减弱声音的分散,可以增大声音的响度,故 C 错误。 D、所有的声音都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 D 正确。 15. (2019·常州)2016 年,美国驻古巴的外交官声称:在房间内遭到“声波武器”的袭扰,科学家发现 这是某种蟋蟀发出的声音如图所示为他们在房间内记录的声音和在野外记录的四种蟋蟀声音(横坐标单 位为 10-1s),经对比,“声波武器”来自( )房间内蟋蟀声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声音的特性。在房间内记录的声音要与野外蟋蟀的声音相同,则需要音调和音色相 同,A 选项中蟋蟀品种 1 和房间内蟋蟀声的声音的波形、频率相同,则它们的音色、音调相同,A 选项 62 符合题意。 第 3 节 噪声 一、填空题 1. 2018 年 5 月 13 日清晨,我国首艘国产航母离港海试,向作战舰艇迈出关键一步。甲板上的工作人员 要佩带有耳罩的头盔是为了在__________防治噪声。 【答案】人耳处 【解析】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人耳处减弱噪声。甲板 上的工作人员要佩带有耳罩的头盔是为了人耳处减弱噪声。 2. 为打造“宜居城市”郑州市市区严格控制噪声污染,市区要多植树是在_____________减弱噪声;如 图为路边安装的噪声监测装置,反映的是噪声的____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答案】传播过程中响度 【解析】市区多植树,是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噪声监测装置是用来监测噪声强弱的仪器,故其 测的是当时环境声音的响度。 3.(2019·本溪)在音美测试的考场中扬声器传出的优美的乐曲是通过传到同学们耳中的,同学们通过 声音的判断出是哪一种乐器在演奏,考场关闭门窗是为了减少外界的干扰,这是在减弱噪声的。 【答案】空气;音色;传播过程中。 【解析】优美的乐曲是通过空气传到同学们耳中的;不同的乐器即便演秦相同的乐曲,发出的音色也不 相同,故可用音色来辨别;考场关闭门窗是为了减少外界的干扰,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 4.(2019·十堰)小强酷爱音乐,在音乐课上他自弹自唱不断移动手指按压吉他琴弦的不同位置,这是 改变吉他声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他“美妙”的歌声和吉他声是通过 传 到同学们的耳朵中;自习课上他情不自禁地唱起歌来,此时他“动听”的歌声属于 (选填“乐音” 或“噪音”)。 63 【答案】音调;空气;噪声 【解析】(1)在音乐课上他自弹自唱不断移动手指按压吉他琴弦的不同位置,弦的振动快慢就会不一样, 故发出声音的音调就会不同; (2)他的歌声是通过空气传到现场的观众的耳中的; (3)在自习课上唱歌,具有干扰作用,因此属于噪声。 5. (2019·沈阳)在学校走廊的墙壁上,贴着“禁止大声喧哗”的提示语。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大 声”描述的是声音的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禁止喧哗”是从____处减弱噪声 的。 【答案】响度;声源 【解析】在公共场所禁止大声喧哗,这里的“大声”是指声音的响度大;“禁止喧哗”是从声源处减弱噪 声的。 6. 请阅读下列材料: 城市噪声来源有工业噪声、交通噪声和生活环境噪声。控制措施有将噪声严重的工厂迁出市区;对 噪声大的机器安装消音器并限制使用,未安装消音设备的机车不得驶入市区;在市内规划安静小区, 不安装高音喇叭,车辆尽量少鸣喇叭等;积极搞好城市绿化植树,宜用多孔建筑材料,加强隔音。 例如城市高架快速干道系统——上海市内环线上,采用质量轻、强度高、隔音性能好且耐腐蚀的先 进建材——聚碳酸酯板作为隔音材料,能尽可能降低高架干道上车辆行驶时产生的噪声污染。此外, 在市区有关地段如闹市区等处设立噪声监测及分贝数显示装置,以加强对噪声的控制。同时加强每 个公民控制噪声的环保意识,不制造噪声并增强自我健康保护。 回答下列问题: (1)噪声是指发声体做__________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__________dB。 (2)由材料知减弱噪声的方法是:防止噪声__________;阻断噪声__________;防止噪声进入 __________。 (3)在教室里上课,室外常有噪声干扰,请你至少提出三种减小噪声干扰的方法。 【答案】(1)无规则 90(2)产生传播耳朵(3)关上窗户;在教室周围植树种草;在教室附近设置 禁止喧哗的标志。(合理即可) 【解析】(1)从物理学角度,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 能超过 90dB。 (2)减弱噪声的方法是: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 64 (3)在教室里上课,室外常有噪声干扰,可采取的措施包括:关上窗户,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噪声;在教室周围植树种草,同样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教室附近设置禁止喧哗的标志, 如果声音来自马路上,则可请交通部门设置禁鸣标志。 二、选择题 7. 关于噪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教室内安装噪声检测装置,学生可以免受噪声干扰 B.乙中车间工人佩戴耳罩,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C.摩托车安装消音器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禁鸣喇叭”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答案】D 【解析】A、教室内安装噪声检测装置是用来检测噪声等级的,不能减弱噪声,所以学生不能免受噪声 干扰,故 C 错误; B、乙图中车间工人佩戴耳罩,属于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 B 错误; C、摩托车安装消音器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 C 错误; D、市区内“禁鸣喇叭”,是在噪声的声源处减弱噪声。故 D 正确。 8. 为了减少学校周围环境噪声对教室内学生上课的影响,以下措施中不可行的是 A.学校路段禁止鸣笛 B.在学校周围植树造林 C.每个学生都戴上耳罩上课 D.上课时暂时关上门窗 【答案】C 【解析】A.学校路段禁止鸣笛,可以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方法有效,不符合题意;B.在教室周围 植树可以有效的在噪声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方法有效,不符合题意;C.每个学生都戴一个防 噪声耳罩可以在接收处减弱噪声,但老师讲课声音也听不见,不是可行的办法,符合题意;D.把 教室的门窗关紧,可以从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方法有效,不符合题意;故选 C。 9. 将教室的门窗关闭,室内同学听到的室外噪声减弱。对该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室外噪声不再产生 B.噪声音调大幅降低 C.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了噪声 65 D.噪声在室内的传播速度大幅减小 【答案】C 【解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防治噪声的途径,即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将教室的门窗关闭,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了噪声,室外噪声照样产生,噪声音调没有大幅降低,噪声 在室内的传播速度也没有减小,故只有 C 正确,ABD 错误。 10.高速公路通过村庄密集区时,安装玻璃隔音板,能降噪 20 分贝左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隔音板能降低噪声的音调 B.分贝是表示声音强弱等级的单位 C.利用隔音板是从“防止噪声产生”方面控制噪声 D.利用隔音板是从“防止噪声进入耳朵”方面控制噪声 【答案】B 【解析】 A、隔音板不能降低噪声的音调,故 A 错误; B、声音的强弱等级用分贝为单位来划分,故 B 正确; CD、利用隔音板能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不是在声源处防止噪音产生,也不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 CD 错误。 11.2019 年 5 月,我国自主创新研发的新型深远海综合科学考察船“东方红 3 号”即将交付使用。该船 多项指标国际领先,特别是低噪音控制指标达全球最高级别,“当船行驶时,水下 20 米以外的鱼群都 感觉不到”。根据以上介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噪声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噪声不能在水中传播 C.噪声会干扰声呐探测系统 D.声呐探测是向海底发射次声波 【答案】C 【解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3)声呐是利用超声波的反射获取信息的。 A、从物理学角度分析,噪声是由于物体做杂乱无章无规则振动产生的。故 A 错误; B、噪声也是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故 B 错误; 66 C、由于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所以噪声会干扰声呐探测系统。故 C 正确; D、声呐探测是向海底发射超声波。故 D 错误。 12.(2019·济南)下列四个选项中的做法,能在传播过程中有效地减弱噪声的是 A.在高架路的两旁修建隔声板 B.机器旁人员佩戴防噪声耳罩 C.在路口处安装噪声监测装置 D.市区道路行车禁鸣汽车喇叭 【答案】A 【解析】A.在高架路的两旁修建隔声板,这是在传播途径中减弱噪声,故 A 正确; B.机器旁人员佩戴防噪声耳罩,这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 B 错误; C.在路口处安装噪声监测装置,只能监测噪声的等级,不能减弱噪声,故 C 错误; D.市区道路行车禁鸣汽车喇叭,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 D 错误。 13.(2019·宿迁)声音可以表达情感,传递信息,对于声现象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教师讲课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 B. “禁止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音 C. 声音的振幅越大,音调越高 D. 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答案】A 【解析】 A、老师讲课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故 A 正确; B、“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 B 错误; C、物体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故 C 错误; D、人耳听到声音是有条件的,只有达到一定响度且频率在 20~20000Hz 的声音人耳才可能听到、且要 听到声音还要有传播介质、听觉器官要完好,故 D 错误。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3)声音的强弱叫响度,响度的大小与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4)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①物体发生振动;②介质向外传声;③良好的听觉器官;④频率在人的听 觉范围之内;⑤有足够的响度。 67 14.(2019·贵阳)为了防止机动车的噪音对学校教学产生影响,交管部门应该选择如图所示的哪个交 通标志牌安放在校园及附近路段更恰当() 【答案】A 【解析】解:A、如图表示禁止鸣笛,防止笛声影响学生学习,符合题意。 B、如图表示限速,汽车运动的速度对学生学习没有影响,不符合题意。 C、如图表示禁止停车,是否停车对生学习没有影响,不符合题意。 D、如图表示限重,汽车是否超载对生学习没有影响,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5.(2019·随州)“小明,上学啦!“家住一楼的小强大声喊着三楼的小明,邀他一起上学。对这一过 程中的声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 A.小强的喊声大,说明他的音调高 B.小明能听到楼下的喊声,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C.小明从喊声中听出是小强,他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D.小明的妈妈提醒他下楼时脚步要轻些,这是为了减小噪声 【答案】A 【解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 (2)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的频率(即振动的快 慢)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大小,由声源的振幅(即振动的幅度)决定;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与 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3)防止噪声的措施: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 解:A、小强的叫喊声很大,说明他的响度大。故 A 错误; B、小明能听到楼下的叫喊声,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故 B 正确; C、每个人在说话时的音色是有区别的,小明从叫喊声中听出是小强,他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故 C 正确; D、小明的妈妈提醒她下楼时脚步要轻些,这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 D 正确。 第 4 节 声与现代科技 68 二、选择题 1. 下列事例是利用声传递能量的是( ) A.医生用听诊器诊断病情 B.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 C.渔民捕鱼时利用声呐探测鱼群的位置 D.蝙蝠利用“回声定位”确定目标的位置 【答案】B 【解析】(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如: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声呐”的利用、医用“B 超”等; (2)声音能够传递能量,如:利用声波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超声波碎石”等。 解: A、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 A 不符合题意; B、医生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病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音能够传递能量,故 B 符合题意; C、渔民捕鱼时利用声呐探测鱼群的位置,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 C 不符合题意; D、蝙蝠的回声定位确定目标的位置,是利用声音来传递信息的,故 D 不符合题意。 2.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调节手机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 B.考场附近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C.超声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D.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是利用声波可以传递能量 【答案】B 【解析】A、调节手机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故 A 错误; B、考场附近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 B 正确; C、声音的传播靠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超声波传播也需要介质;故 C 错 误; D、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是利用声波可以传递信息;故 D 错误。 3.(2019·西宁)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69 A.人们利用超声波能够测出海底的深度 B.发声体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C.声音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样大 D.“禁鸣喇叭”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答案】C 【解析】A、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人们利用超声波能够测出海底的深度。故 A 正确; B、距离声源一定时,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在振幅一定时,距离声源越近,响度越大。故 B 正确; C、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故 C 错误; D、市区内“禁鸣喇叭”,是在噪声的声源处减弱噪声。故 D 正确。 4.(2019·朝阳)下列有关声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摩托车安装消声器,是在传播途径中控制噪声 B.能够分辨出不同乐器的声音,主要是因为它们的音调不同 C.利用 B 超检查身体,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D.手机铃声是通过空气传到人耳的 【答案】D 【解析】A、摩托车安装消声器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 A 错误; B、音色与发声体的结构和材料有关,不同的乐器的音色不同,可以根据音色分辨不同乐器,故 B 错误; C、利用 B 超检查人体疾病就是利用声音能够传递信息的,故 C 错误; D、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我们听得到手机铃声是通过空气传到人耳的。故 D 正确。 5. 如图,是四个与声现象相关的图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可以说明真空能够传声 B.图乙可以探究音色与频率的关系 C.图丙可以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D.图丁的倒车雷达可以说明声能够传递能量 【答案】C 70 【解析】解: 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随着向外抽出空气的进行,钟罩内的空气越来越少,所以听到的声音会越来 越小,可以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故 A 错误。 B、乙实验说明声音的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大,故 B 错误; C、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乙图通过观察乒乓球被弹起的幅度可以探究“响度 与振幅的关系”,故 C 正确; D、图丁汽车上的倒车雷达,属于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 D 错误。 6. 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通过响度分辨不同乐器演奏的声音 B.笛子发出的声音是由笛子振动产生的 C.教室内安装噪声检测装置,学生可以免受噪声干扰 D.通过声学仪器接收到的次声波等信息判断地震的方位和强度 【答案】D 【解析】(1)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 (3)噪声监测装置可以测量噪声的大小,不能减弱噪声; (4)声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解:A、人们能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故 A 错误; B、笛子发出的声音是由笛子内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故 B 错误; C、教室内安装噪声检测装置是用来检测噪声等级的,不能减弱噪声,所以学生不能免受噪声干扰,故 C 错误; D、发生地震时产生的是次声波,由于声可以传递信息,所以通过声学仪器接收到的次声波等信息判断 地震的方位和强度,故 D 正确。 故选:D。 7. 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真空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 3×108m/s B.调节电视机的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 C.医生借助“B 超”诊断疾病,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D.中考期间禁止鸣笛,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71 【答案】B 【解析】解:A、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 A 错误; B、调节电视机的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故 B 正确; C、医生借助“B 超”诊断疾病,说明声波能传递信息,故 C 错误; D、中考期间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 D 错误。 8.(2019·绥化)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 340m/s B.地震、火山爆发只有超声波产生 C.工厂用的防噪声耳罩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D.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是利用了声可以传递能量 【答案】D 【解析】解:A、声音在 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 340m/s,故 A 错误; B、地震、火山爆发、台风等都伴有次声波产生,故 B 错误; C、工厂用的防声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 C 错误; D、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是利用了声可以传递能量,故 D 正确。 9. 下列与声现象有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高速公路两旁的隔音板可防止噪声的产生 B. 汽车安装的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工作的 C. 医生用听诊器检查病情时,提高了声音的音调 D. 太空中的宇航员能对话,表明声音能够在真空中传播 【答案】B 【解析】 解: A、高速公路两旁的隔音板是在传播中减弱噪声,不能防止噪声的产生,故 A 错误。 B、汽车安装的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回声定位的原理工作的,根据回声到来的时间和方位,可以确定 目标的位置和距离,故 B 正确; C、医生用听诊器检查病情时,减小了声音的分散,增大了声音的响度,使医生听得更清楚,故 C 错误; D、太空中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因此两名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太空中的宇航员能对话 是靠电磁波,故 D 错误; 72 故选:B。 10.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B.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相同 C.利用超声波清洗眼镜,说明声波可以传递能量 D.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答案】A 【解析】(1)响度的大小与振幅有关;(2)超声波能传递信息和能量;(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 不能传播声音;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固体传声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 A、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故 A 错误; BD、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其在液体中的传播 速度,在液体中的速度小于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故 BD 正确。 C、利用超声波清洗眼镜,说明声波可以传递能量,故 C 正确。 11. 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振幅有关 B.“男高音”和“引吭高歌”中的“高”都是指音调高 C.从不同角度讲,同一声音可能是乐音,也可能是噪声 D.超声波体外碎石利用了声波能传递能量的性质 【答案】B 【解析】解:A、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是由振动的振幅决定的,故 A 正确; B、“引吭高歌”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不是指声音的音调高,故 B 错误; C、从环保角度出发,再动听的乐音如果妨碍人们正常工作、学习和休息就成为噪音,所以乐器发出的 声音可以是乐音也可以是噪音,故 C 正确。 D、超声波体外碎石表明声波能传递能量,故 D 正确。 12.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是一种波,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 B.地震产生次声波的频率高于 20Hz C.用超声波能击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超声波具有能量 D.在街道上安装的噪声监测仪是用来减弱噪声的 73 【答案】C 【解析】A、声音是一种波,它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 A 错误; B、地震时伴有次声波产生,次声波的频率低于 20Hz,故 B 错误; C、用超声波能击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超声波具有能量,故 C 正确; D、噪声强度显示仪是用来检测噪声等级的,不能减弱噪声,故 D 错误。 故选:C。 13.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的传播速度为 340m/s B.声音的音调与物体的振幅有关 C.利用次声波可以确定鱼群位置和海水深度 D.汽车排气管上安装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答案】D 【解析】(1)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340m/s; (2)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声音的音调与频率有关; (3)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 20Hz~20000Hz,高于 20000Hz 的是超声波,低于 20Hz 的是次声波; (4)防治噪声污染可以从噪声的产生、噪声的传播及噪声的接收这三个环节进行防治; 解:A、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340m/s,故 A 错误; B、声音的音调与频率有关,故 B 错误; C、超声波具有较强的穿透性,并且能够传递信息,所以人们利用超声波可以确定鱼群位置和海水深度, 故 C 错误; D、汽车排气管上安装消声器是在噪声的声源处减弱噪声,故 D 正确。 三、填空题 14. 阅读下面的短文 潜艇的“耳目”——声呐 潜艇最大的特点是它的隐蔽性,作战时需要长时间在水下潜航,这就决定它不能浮出水面使用雷达 观察,而只能依靠声呐进行探测,所以声呐在潜艇上的重要性更为突出,被称为潜艇的“耳目”。 声呐是利用水中声波对水下目标进行探测、定位和通信的电子设备,是水声学中应用广泛的一种重 要装置。 声呐能够向水中发射声波,声波的频率大多在 10000Hz~30000Hz 之间,由于这种声波的频率较高, 74 可以形成较强指向性。声波在水中传播时,如果遇到潜艇、水雷、鱼群等目标,就会被反射回来, 反射回来的声波被声呐接收,根据声信号往返时间可以确定目标的距离。 声呐发出声波碰到的目标如果是运动的,反射回来的声波(下称“回声”)的音调就会有所变化, 它的变化规律是:如果回声的音调变高,说明目标正向声呐靠拢;如果回声的音调变低,说明目标 远离声呐。 请回答以下问题: (1)人耳能够听到声呐发出的声波的频率范围__________Hz 到__________Hz。 (2)①如果停在海水中的潜艇 A 发出的声波信号在 8s 内接收到经 B 潜艇反射回来的信号,且信号 频率不变,潜艇 B 与潜艇 A 的距离 s 是__________。(设声波在海水中传播速度为 1 500m/s) ②停在海水中的潜艇 A 继续监控潜艇 B,突然接到潜艇 B 反射回来的声波频率是变低的,说明 潜艇 B 与潜艇 A 的距离__________。 (3)在月球上能否用声呐技术测量物体间的距离?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10000 20000 (2)①6000m ②变大(3)不能因为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解析】(1)人耳只能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是 20Hz 到 20000Hz 之间的声音,声呐发出的声波频率 大多在声呐发出的声波频率大多在 10000Hz∼30000Hz 之间;因此人耳听到的声呐发出的声波频率 为:10000Hz∼20000Hz。 (2)①由速度公式得声波在水中传播的总距离为:s=vt=1500m/s×8s=12000m;由于声波是反射回 来的信号,所以两艘潜艇之间的距离:s1= 1 2 s= 1 2 ×12000m=6000m;②因为声波频率变低,所以潜 艇 B 是远离声呐,即潜艇 B 与潜艇 A 的距离变大; (3)月球上不能用声呐技术来测量物体间的距离,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 第 1 节 光源 光的传播 1.下列现象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水中倒影 B.小孔成像 C.雨后彩虹 D.海市蜃楼 【答案】B 【解析】 75 A.水中倒影,是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不符合题意; B.小孔成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符合题意; C.雨后彩虹是光的折射现象,不符合题意; D.海市蜃楼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 3×105km/s B.月亮是光源 C.光在同种介质中一定沿直线传播 D.光年是时间单位 【答案】A 【解析】 A.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 3×108m/s,合 3×105km/s,故 A 正确; B.月亮本身不发光,所以不是光源,故 B 错误; C.光只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才沿直线传播,故 C 错误; D.光年指光在一年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所以是长度单位,故 D 错误。 故选 A。 3. 2020 年 6 月 21 日下午,我国许多地方都出现了日环食,自贡城区也观看到了日偏食的奇观。日环食 和日偏食现象形成的原因是( )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反射 C.光的折射 D.光的色散 【答案】A 【解析】 由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时,太阳射向地球的光被月 球遮挡,就会形成日食。 故选 A。 4.下列成语涉及到的物理知识与光的直线传播无关的是( ) A.立竿见影 B.一叶障目 C.鱼翔浅底 D.管中窥豹 【答案】C 76 【解析】 立竿见影、一叶障目都是由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现象;鱼翔浅底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管中窥豹是利 用了光沿直线传播,所以,没有涉及到光的直线传播的应是鱼翔浅底。 故选 C。 5.如图所示,在一个空罐的底部中央打一个小孔,再用一片半透明的塑料膜蒙在空罐的口上。将小孔 对着烛焰,看到烛焰在薄膜上成像,关于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薄膜上成的像是烛焰的虚像 B.薄膜上成的像是烛焰发出的光通过小孔反射形成的 C.薄膜上成的像是烛焰的影子 D.薄膜上成的像是烛焰发出的光沿着直线传播形成 【答案】D 【解析】 将小孔对着烛焰,小明看到薄膜上看到一个倒立的实像,这是由于烛焰发出的光沿着直线传播形成的。 故选 D. 【点睛】 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成倒立的实像. 6.小明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小孔成像实验.他将饮料罐的前端开了一个很小的三角形小孔,后端 开口,并蒙上半透明的纸.他把小孔对着烛焰,则在半透明纸上看到的是( ) A.圆形光斑 B.蜡烛的正立像 C.三角形光斑 D.蜡烛的倒立像 【答案】D 【解析】 小孔成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成倒立的实像,物体经过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而不是光斑, 77 像的形状与物体相同,而与小孔的形状无关. 故选 D. 【点睛】 注意在树荫下,阳光透过树叶间隙,在地面成光斑(即为太阳的像);放大镜依据凸透镜成像原理,在 阳光下调整离纸面的适当距离可以在纸上成小光斑. 7.太阳光通过树叶间的空隙,在地上形成许多圆形的光斑,这些圆形光斑是() A.树叶的虚像 B.树叶的实像 C.太阳的虚像 D.太阳的实像 【答案】D 【解析】 树阴下的地面上出现的圆形光斑,是太阳光通过浓密的树叶中的小孔所成的太阳的像,是实像,是由光 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选 D. 点睛:光沿直线传播现象,知道影子的形成、日月食的形成、小孔成像都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8.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 筷子在水面处“折断” B. 山在水中形成“倒影” C. 手在屏上形成“手影” D. 雨后天空中出现彩虹 【答案】C 【解析】 78 A.在水中的筷子看起来弯折了,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故 A 不符合题意; B.山在水中形成“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 B 不符合题意; C.手影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 C 符合题意; D.雨后天空出现的彩虹,属于光的色散现象,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 D 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9.下列物体中不属于光源的是() A.月亮 B.恒星 C.萤火虫 D.霓虹灯 【答案】A 【解析】 月亮自身不能发光,所以月亮不是光源;夜间闪亮的萤火虫、恒星、霓虹灯自身可以发光,属于光源; 故答案为 A。 10.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墨子就在研究小孔成象的现象,如图所示,他用蜡烛 作为光源,在木板上钻一个小孔,发现光线透过小孔在墙壁上形成个倒立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孔成像现象能说明光沿直线传播 B.本板上的小孔一定是圆形的 C.保持蜡烛和墙的位置不变,将木板向靠近墙的方向移动,蜡烛在墙上的像会变大 D.蜡烛在墙上形成的像是正立的像 【答案】A 【解析】 A.小孔成像是由光的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 A 正确; B.小孔成像成的是物体的像,与小孔的形状无关,故 B 错误; C.保持蜡烛和墙的位置不变,将木板向靠近墙的方向移动,因为成像的大小取决于像到小孔的距离, 则木板与小孔距离越小,像也越小,故 C 错误; D.蜡烛在墙上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故 D 错误。 11.在雷电交加的夜晚,闪电一闪即逝,而雷声却响个不停,这是因为( ) 79 A.人的耳朵产生的错觉 B.闪电的速度比雷声的速度快 C.雷一个接一个打个不停 D.雷声经过地面、云层及山岳的多次反射 【答案】D 【解析】 雷电在空中是同时发生的,因为在空气中光速大于声速,所以先看到闪电,闪电过后,雷声在传播的过 程中,经许多障碍物多次反射,有隆隆不断的雷声传来。 雷雨天,云层之间放电,同时引起了空气的振动,产生雷声,雷声在传播的过程中,经地面、山丘等障 碍物多次反射,传来隆隆不断的雷声,因此“闪电一闪即逝,而雷声却绵绵不绝”是因为雷声的声波经 地面、云层多次反射而形成的。 故选 D 12.关于光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总是沿直线传播 B.光在空气和水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C.影子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D.小孔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答案】C 【解析】A、光只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才是沿直线传播的,故 A 错误; B、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故 B 错误; C、沿直线传播的光被不透明的物体挡住后会形成影子,影子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 C 正确; D、小孔成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 D 错误。 二、填空题 13.如图所示,是两名武士正在海滩上练习的照片,它的拍摄并没有特殊安排,却拍出古代武士画的效 果。这一效果图是光的__________形成的影子;从卷面图看,此时光线是由_________(选填“上向下” 或“下向上”)照射到武士们的身上。 【答案】直线传播上向下 【解析】 80 [1] 当光照射到不透明的物体上时,光线不能到达的地方为黑色,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影子,这是由于光 沿直线传播造成的。 [2] 从卷面图上可以看到,影子呈现在沙滩上,这说明光线有高处射过来,所以光线是有上向下照射到 勇士身上的。 14.)晴天时,在树荫下的地面上看到圆形的小亮斑,这是光的______形成的;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 ______m/s。 【答案】直线传播;3×108 【解析】(1)在树荫下的地面上看到圆形的小亮斑,这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2)光在真空中传播的 速度最快,其速度为 3×108m/s。 15.(2019·江苏省初二期中)如图所示,深夜行走在寂静的街道,经过路灯的下方,地面上出现长长 的影子,是由光_________形成的;人站在________,影子最短。 【答案】直线传播路灯的正下方 【解析】 [1]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所形成的。 [2]当人走向路灯再经过时,影子会由长变短再变长,所以在路灯的正下方,影子最短。 16.(2020·四川省初二开学考试)光在不同的物质里传播的速度不同,光在________中的速度最大, 是________m/s。 【答案】真空 83 10 【解析】 [1][2]光在不同的物质里传播的速度不同,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大,其速度为: 83 10 m s 。 17.(2019·福建省初二期中)如图所示,小明给两个空罐的底部中央分别打上一个圆孔和一个方孔, 再用两片半透明的塑料膜蒙在空罐的口上.分别将小孔对着烛焰和灯丝,可以看到烛焰和灯丝通过小孔 所成的像. 81 (1)甲、乙两图说明小孔所成的像的形状与_________的形状无关; (2)甲、丙两图说明小孔所成的像的形状由_________的形状决定; (3)通过实验,可以看到烛焰和灯丝在塑料膜上成的都是__(选填“正立”或“倒立”)的_____(选 填“实”或“虚”)像. 【答案】孔物体倒立实 【解析】 (1)甲、乙两图,小孔形状不同,但是像的形状相同,所以小孔成像与小孔的形状无关; (2)甲、丙两图小孔形状相同,物体形状不同,像的形状也不同,所以小孔成像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3)通过观察甲、乙、丙的像可知,小孔成像是倒立实像,这是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 18.(2019·福建省初二期中)下列物体中一定是光源的有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太阳 ②月亮 ③钻石 ④自行车的尾灯 ⑤蜡烛的火焰 ⑥正在发光的萤光虫 ⑦正在 放电影的银幕 【答案】①⑤⑥ 【解析】 自身发光的物体才叫光源。 ①太阳、⑤蜡烛的火焰、⑥正在发光的萤光虫,是自身发光的物体,是光源; ②月亮、③钻石、④自行车的尾灯、⑦正在放电影的银幕,都是反射其它光源的光线,不是光源。 19.(2020·福建省初二期末)光在_______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m/s. 【答案】均匀介质中 3×108 【解析】 [1][2]光在均匀介质中可以沿直线传播,在非均匀介质中会折射;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 3× 108 m/s, 光在其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真空中的速度小。 第 2 节 光的反射定律 82 一、选择题 1.光射到平面镜上,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 40°,反射角为 A.30° B.40° C.50° D.60° 【答案】C 【详解】 由题意知,入射角为 50°,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反射角也为 50°。 故 C 符合题意。 2.大晴天,城市中大型建筑物外表按上的玻璃幕墙,会产生( ) A.噪声污染 B.光污染 C.核污染 D.化学污染 【答案】B 【详解】 因为玻璃幕墙表面很光滑,所以光照到玻璃幕墙上会发生镜面反射,反射光线很强造成光污染。 故选 B。 3.光污染是当代社会四大污染之一一,下列现象中会造成光污染的是 A.晚上学习时用护眼灯 B.用塑料薄膜建造温室大棚 C.汽车的前挡风玻璃上贴防晒膜 D.在十字路口的大型建筑物上面,大面积安装玻璃幕墙 【答案】D 【分析】 光射到两种介质的界面上时会被反射回原介质中的现象是光的反射,比如:漫反射、镜面反射,目前的 光污染主要是镜面反射。 【详解】 A.晚上的光线较暗,用护眼台灯可以起到对眼睛的保护作用,不会造成光污染,不符合题意; B.利用塑料的透光功能,建大棚时能够使大棚的温度升高,不会造成光污染,不符合题意; C.汽车车窗玻璃上贴太阳膜主要是防止太阳对人体的晒伤,不会造成光污染,不符合题意; D.当光照射在玻璃幕墙时,会发生镜面反射,造成光污染,符合题意。 故选 D。 83 4.关于光的反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月夜迎着月光走,水是暗的;背着月光走,水是亮的 B.镜面反射每条光线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而漫反射只有部分光线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C.入射光线靠近法线时,反射光线也靠近法线 D.有的学生不能看清老师黑板上写的粉笔字,这是因为黑板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答案】C 【详解】 A.迎着月光走,月光经水面发生镜面反射,进入人的眼睛反射光线多,人感觉水面亮;地面发生漫反 射,有很少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人感觉地面黑。背着月光走,月光经水面发生镜面反射,没有反射光 线进入人的眼睛,人感觉水面暗;地面发生漫反射,有少量的光线反射进入人的眼睛,人感觉地面亮, 故 A 错误; B.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每条光线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故 B 错误; C.入射光线靠近法线时,入射角减小,反射角也减小,则反射光线也靠近法线,故 C 正确; D.有的学生不能看清老师黑板上写的粉笔字,这是因为黑板发生镜面反射的缘故,故 D 错误。 故选 C。 5.如图所示,下列现象中能用光的反射解释的是( ) A.墙上手影 B.水中明月 C.看水中鱼 D.空中彩虹 【答案】B 【解析】 A.墙上手影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 A 不符合题意; B.水中明月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 B 符合题意; C.看水中鱼是发生了光的折射,故 C 不符合题意; D.空中彩虹是太阳光通过悬浮在空气中细小的水珠折射而成的,故 D 不符合题意。 故选 D。 84 6.下列光学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的是( ) A. 手影 B. 海市蜃楼 C. 有趣的倒影 D. 露珠下的叶脉“变粗” 【答案】C 【详解】 手影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海市蜃楼是光的折射形成的,湖面上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像原 理是光的反射,露珠下的叶脉“变粗”,露珠相当于放大镜,原理是光的折射,C 符合题意,ABD 不符合 题意,故选 C。 二、填空题 7.探究“光的反射现象”,减小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则反射角将_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 小敏和小华通过同一平面镜彼此看到了对方的眼睛,这说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_____的. 【答案】增大可逆 【分析】 (1)在光的反射中,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线、入射光线 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2)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详解】 (1)在探究“光的反射现象”时,减小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的同时增大了入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 夹角即增大了入射角,根据反射定律可知反射角将增大,(2)小敏和小华通过同一平面镜彼此看到了对 方的眼睛,这说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8.如图所示是研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情境,一束光贴着垂直于平面镜的纸板,从 A 点射到平面镜上 85 的 O 点,ON 是法线,入射角∠AON=45°。已知纸板上∠NOB=30°,∠NOC=45°,∠NOD= 60°。则入射 光线 AO 的反射光线将沿着图中______方向射出。 【答案】OC 【详解】 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因为入射角 AON 等于 45°,所以反射角也等于 45°,已 知,∠NOC=45°,则反射角是∠NOC,所以反射光线将沿 OC 射出。 9.电影院里坐在不同位子上的观众都能看到银幕上的画面,是由于光在银幕上发生______ 的缘故.而 在教室某些位置看黑板,只看到一片光亮,看不清粉笔字,这是由于光在黑板上发生______ 的缘故. 【答案】漫反射镜面反射 【详解】 [1][2]教室里坐在不同位子上的同学,都能看到多媒体银幕上的画面, 这是因为光在银幕上发生漫反射 的缘故,漫反射是指平行光射到粗糙的反射面上,反射光将沿各个方向反射出去,正是由于漫反射,我 们才能从不同的方向看见本身不发光的物体;而在教室某些位置看黑板,只看到一片光亮, 看不清粉笔 字, 又是由于光在黑板上发生镜面反射的缘故,镜面反射是指平行光射到光滑的反射面上时,反射光仍 然被平行的反射出去. 三、作图题 10.如图所示,入射光线 AO 射向平面镜,画出反射光线 OB 并标出反射角的大小。 【答案】 【详解】 做出法线,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 30°,所以入射角为 86 90°-30°=60° 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做出反射光线。反射角也为 60°,如图所示: 11.图中 MN 为平面镜,OB 为入射光线 AO 的反射光线。请在图中画出光线 AO 并标出入射角的度数。 【答案】 【详解】 经过反射点作出法线。因为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 60,所以反射角为 90 60 30    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相等作出入射光线并标出入射角的度数。如下图所示 12.小明妈妈的手机掉到了沙发下,没有手电筒,小明借助平面镜反射灯光找到了手机。如图,已标记 出了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请在图中画出平面镜的位置,并保留作图痕迹___。 87 【答案】 【详解】 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关于法线是对称的,平在镜与法线是垂直的,作入射光线 与反射光线夹角的平分线就是法线,通过入射点作法线的垂线就是平面镜的位置,如图所示 13.利用一块平面镜使图中的一束光竖直射入井中,则反射角的大小是______。 【答案】55° 【详解】 做出反射光线(竖直射入井中),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做出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夹角的平分线,则 镜面与法线垂直,如图所示: 如图所示,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 88 20°+90°=110° 根据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 1 2 ×110°=55° 四、实验题 14.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白色硬纸板 EF 垂直于平面镜放置,能沿 ON 折转,ON 垂直于平 面镜。 1 2 3 4 5 6 入射角 i 15° 30° 45° 60° 70° 80° 反射角 r 15° 30° 45° 60° 70° 80° (1)让人射光贴着纸板 EF 沿 AO 射向平面镜上的 O 点,观察反射光的方向。多次改变入射光的方向,观 察并描绘光的径迹,量出入射角 i 和反射角 r,记录如上表。比较 r 和 i。可以得出:光反射时,反射 角______人射角; (2)纸板 EF 右侧没有沿 ON 折转时,能观察到反射光,有折转时,观察不到反射光,说明光反射时,反 射光线、人射光线和法线在______; (3)将一束光贴着纸板 EF 沿 BO 射到 O 点,光沿图中的 OA 方向射出,说明光反射时,光路是______的; (4)由于光在纸板上发了______(选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所以从不同方向都可以观察到光在 纸板上传播的径迹。 【答案】等于同一平面内可逆漫反射 【详解】 (1)[1]由表中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度数,可得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2]纸板 EF 右侧没有沿 ON 折转时,能观察到反射光,有折转时,观察不到反射光,是因为折转时左 89 右两侧不在同一平面,说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3)[3]将一束光贴着纸板 EF 沿 BO 射到 O 点,光沿图中的 OA 方向射出,可知将反射光线改为入射光线, 光路图照样成立,这表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4)[4]实验时从不同方向都可以观察到光在纸板上传播的径迹,是由于纸板表面凹凸不平,光在这里发 生了漫反射的缘故。 15.如图是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平面镜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白色硬纸板垂直立在平镜面 上,纸板能绕 ON 轴翻转,上面安装一支激光笔。 (1)为了使光线能在纸板上显示出来,方便实验研究,采取的操作是__________. A.向纸板喷烟 B.使光束垂直纸板射到 O 点 C.使光束紧贴纸板射到 O 点 (2)图中反射角是__________度。 (3)以 ON 为轴旋转纸板 B,观察纸板 B 上能否出现反射光,操作的意图是_________。 (4)若将图中的纸板(连同激光笔)绕 EF 向后倾斜,此时反射光束__________。 A.仍在纸板上呈现 B.被纸板挡住 C.在纸板前方 【答案】C40 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C 【详解】 (1)[1]为了能够在纸板上显示光路,实验应使光束贴着纸板射到 O 点,故 AB 项不符合题意,C 项符合题 意; (2)[2]在光的反射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图中反射角的度数与入射角的相同,为 40 度; (3)[3]实验中为了能够验证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我们以 ON 为轴旋转纸板 B, 观察纸板 B 上能否出现反射光,出现,说明不在同一平面;不出现,说明在同一平面; (4)[4]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 90 平面内,因此如果将纸板倾斜,让光线仍贴着纸板射向镜面,此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仍在同一平面内, 应该在纸板的前面,而不在纸板这一平面上,故 AB 项不符合题意,C 项符合题意。 第 3 节 平面镜成像 一、选择题 1.平面镜成像特点及其应用中有以下说法:( ) ①平面镜所成的是等大的虚像; ②医生为病人检查牙齿时,放在口腔中的内窥镜是平面镜; ③为了扩大视野,在道路弯道处安装一块大的平面镜; ④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通常选用较薄的透明玻璃板进行实验。 对这些说法,判断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都正确 B.①②③正确,④错误 C.①④正确,②③错误 D.①②④正确,③错误 【答案】D 【解析】①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平面镜所成的是等大的虚像,故正确; ②医生为病人检查牙齿时,放在口腔中的内窥镜是平面镜,用于成像,故正确; ③为了扩大视野,在道路弯道处安装一块大的凸面镜,故错误; ④较厚的玻璃两个面所成的像会影响实验效果,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通常选用较薄的透明玻璃板进行 实验,故正确。 故①②④正确,③错误。 2.关于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光屏用来验证像的虚实 B. 玻璃板可以与纸面不垂直 C. 蜡烛离玻璃板越近像越大 D. 做多组数据可以减小实验误差 【答案】A 【解析】 A、光屏能承接实像,虚像不能承接在光屏上,使用光屏是为了验证平面镜所成像的虚实,故 A 正确; B、为了使蜡烛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玻璃板要与纸面垂直,故 B 错误; 91 C、平面镜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关,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无关,故 C 错误。 D、做多次实验获得多组数据是为了得到普遍的规律,故 D 错误; 故选:A。 (1)实像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2)玻璃板要与纸面垂直。 (3)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像的大小只跟物体大小有关,跟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平面镜的大小都没 有关系; (4)多次测量,能得到普遍的规律。 此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平面镜成像实验中需要注意的事项,这既是平时经常强调的地方,又是中考中 经常涉及到的地方,要求深入理解,熟练掌握。 3.(多选)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选用镀膜玻璃板和两个相同的蜡烛 A、B 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镀膜玻璃板增强了对光的反射 B.在较暗的实验室点燃 A 蜡烛,A 蜡烛的像更清楚 C.用 B 蜡烛与 A 蜡烛的像比较得到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D.该实验中 A 蜡烛所成的像是由来自 A 蜡烛的光会聚而成的 【答案】ABC 【解析】A、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因此用一面镀了膜的玻璃板做实验时,镀膜的一面应该朝向 像一侧放置,一面镀膜的玻璃板反射能力比较强,成像比较清晰,故 A 正确; B、在较暗的实验室点燃 A 蜡烛,在比较暗的环境中,减少了很多物体射出光都对眼睛的刺激,干扰人 的视线减弱,A 蜡烛的像更清楚,故 B 正确; C、移动另一支未点燃的蜡烛 B,蜡烛 B 和蜡烛 A 的像完全重合时,说明平面镜成像时,物像大小相等, 比较得到像与物的大小关系,故 C 正确; D、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得到的,故 D 错误。 4 .舞蹈教室内有一面非常大的平面镜,一位同学先后站在镜前甲、乙、丙、丁的四个位置,如图 1 所 示。关于他在平面镜中所成像的特点,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 92 A.在甲处所成的像是最小的像 B.在乙处所成的像一定是实像 C.在丙处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像 D.在丁处所成的像离镜子最近 【答案】D 【解析】A、平面镜成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在各处所成的像是等大的,故 A 错误; B、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故 B 错误; C、平面镜所成的像是正立的等大的虚像,故 C 错误; D、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由图可知,在丁处所成的像离镜子最近,故 D 正确。 5. 小丽面向穿衣镜,站在镜前 1m 处,镜中的像与她相距( ) A. 50cm B. 1m C. 1.5m D. 2m 【答案】D 【解析】 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像和物距离平面镜的距离是相等的,因为小丽距平面镜的距离是 1m,则镜中 的像与镜面相距也是 1m,所以小丽的像距小丽 2m。 故选:D。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是等大的,像和物距离平面镜的距离是相等的。 明确平面镜成像时,像和物距离平面镜的距离是相等的,再进行相关推算,并注意题目中所指的距离是 哪一个。 6. .当人远离平面镜时,将会出现的现象是( ) A.像变小,像到镜面的距离变小 B.像变大,像到镜面的距离变大 C.像不变,像到镜面的距离变大 D.像不变,像到镜面的距离不变 【答案】C 【解析】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与其它因素无关,像到镜面的距离等 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当人远离平面镜时,人的大小不变,所以像的大小不变;人离平面镜距离变大, 93 所以像离平面镜的距离变大,故 C 正确。 7. 小兰同学笔直站在寝室门口竖直放置的整容镜前 0.5m 处,他后退 0.5m,镜中的像大小变化情况以及 镜中的像与他的距离变为( ) A.不变,2m B.不变,1m C.变小,1m D.变小,2m 【答案】A 【解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是等大的,像和物距离平面镜的距离是相等的,像 是虚像。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是等大的,所以,他后退 0.5m,他在镜中的像大小不变; 由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像和物距离平面镜的距离是相等的,物到像的距离是物到平面镜距离的两倍, 小兰站在平面镜前 0.5m 处,当他向后退 0.5m 时,此时他与镜面的距离为 0.5m+0.5m=1m,则像与他之 间的距离是 1m×2=2m。 8. 宠物狗狗正前方竖立着一面镜子,它正在欣赏镜中的自己(如图所示),假设狗狗不动,把平面镜沿 MN 截成两半,并分别向两侧平移一段距离(两块镜面仍然在原镜面平面内),则狗狗的头部通过左、右 两面镜子( ) A.都不能成像 B.各成半个像,合起来成一个完整的像 C.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不同位置 D.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同一位置 【答案】D 【解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①所成的像是虚像;②像和物体形状、大小相同;③像和物体各对应点 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④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 平面镜所成的像,像和物体形状、大小相同,与平面镜的大小无关,半个平面镜仍能成完整像,故 AB 错误; 平面镜左右两部分都能成完整的像,像与宠物狗关于镜面对称,所以两个像的位置是相同,故 C 错误, D 正确。 9.(2019·铁岭)如图所示是苍鹭从平静水面上起飞的瞬间。关于苍鹭在水面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 94 的是( ) A.苍鹭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 B.苍鹭飞离水面的过程中像会变小 C.水越深苍鹭所成的像离它越远 D.苍鹭与它所成的像到水面的距离相等 【答案】D 【解析】 AB、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平面镜所成的像是正立、等大的虚像,始终与物体大小相等,故 AB 错 误; CD、物距是苍鹭到水面的距离,像距是苍鹭所成的像到水面的距离,二者始终相等,与水的深度无关, 故 C 错误、D 正确。 二、填空题 10.小陆在照镜子时,为了能从镜子中看清自己的脸部。他走近镜子去看,靠近时,他的脸部在平面镜 中所成像的大小(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平面镜所成的像是(选“实像”或“虚像”)。 【答案】不变、虚像 【解析】平面镜成像为虚像,镜子中像的大小由物体本身决定,与距离的远近无关 11. —只鸽子在平静湖面上空飞过时,在湖面上形成鸽子的“倒影”,“倒影”是________形成的(选 填“光的直线传播” 、“光的反射”或“光的折射”),当鸽子往高处飞,该“倒影”的大小________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光的反射不变 【解析】平静的湖面相当于镜面,鸽子在湖面上的“倒影”实质是鸽子在湖中的虚像,这个虚像是由光 的反射现象造成的;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始终等大,所以当鸽子往高处飞时,“倒影”的大 小不会改变。 12. 小明身高 1.8m,当他站在平面镜前 2m 处时,他在镜中的像距平面镜为______m,镜中像的高度为 ______m;当他在湖边树荫下乘凉时,发现树下有很多圆形的光斑,这是由于光的______现象而形成的。 【答案】2 1.8 直线传播 95 【解析】 解:(1)因为平面镜成像时像距与物距相等,此时物距为 2m,则在平面镜中的像距平面镜也为 2m; 由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与物体等大的。所以 1.8m 的人站在平面镜前 2m 处,他在镜中的像大小也为 1.8m; (2)树叶间有空隙,形成一个个小孔,树荫下地面上的光斑是太阳经小孔成的实像,是光的直线传播 形成的。 故答案为:2;1.8;直线传播。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和物体形状、大小相同;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 (2)影子的形成、日月食的形成、小孔成像都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平面镜成像在实际生活中非常常见,学习中要注意联系实际,活学活用。 三、作图题 13.如图,在舞蹈室的墙面上装有一块平面镜,王老师用一激光笔从 S 点照向镜面,在地面上 P 点看到 一光斑,请用平面镜成像特点完成光路图。 【答案】见解析 【解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像点、入射点、反射光线上的 P 在同一条直线上,即可完成光路。根 据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先作出 S 的像点 S',连接 S'P,与平面镜的交点即为入射点,再连接 S 与入 射点连线为入射光线,P 与入射点连线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14.如图所示,画出物体 AB 在平面镜中的像 A′B′。 【答案】解: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先作出物体 AB 的端点 A、B 在平面镜中的对称点 A′、B′,连接 A′、B′点即为物体 AB 在平面镜中的像,注意辅助线和像用虚线,如图所示: 96 【解析】 首先要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大小相等、左右相反, 即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 其次掌握本题的基本作法:作出两个端点 A、B 的像点,连接像点即为物体 AB 在平面镜中的像; 在平面镜成像作图中,若作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要先根据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先作出端点 和关键点的像点,再用虚线连接各点即为物体的像。 四、实验题 15.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 (1)实验中,应选择______(填“厚”或“薄”)玻璃板进行实验。 (2)实验中选取完全相同的两支蜡烛 A、B,是为了探究像与物的______关系。 (3)移去蜡烛 B,在其原来的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______(填“能”或“不能”)呈现蜡烛的 像。 【答案】(1)薄;(2)像与物的大小;(3)不能 【解析】(1)从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这一角度去分析;(2)另外一支相 同的蜡烛与竖立在玻璃板前面点燃的蜡烛的像能完全重合,可知蜡烛和它成的像大小相等;(3)实像可 以成在光屏上,而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据此分析判断即可。 (1)因为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影响到实验效果,所以应选用薄玻璃 板;(2)实验中选取完全相同的两支蜡烛 A、B,在玻璃板前面放一支点燃的蜡烛 A,再拿一支没点燃的 相同的蜡烛 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至与蜡像 A 的像重合,是为了探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3)平面 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虚像是不能成在光屏上的,故移去蜡烛 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这时,光 屏上不能接收到蜡烛的像。 97 16. 如图 1 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如下:把一支点燃的蜡烛 A 放在玻璃板前 面,再拿一只完全相同的蜡烛 B 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跟蜡烛 A 的像完全重合,此时在白 纸上记下蜡烛 A 和蜡烛 B 的位置。移动点燃的蜡烛,多做几次实验。 (1)实验过程中蜡烛 B (选填“需要”或“不需要”)点燃。 (2)选取两支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关系。 (3)实验中若移开蜡烛 B,将光屏放在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直接观察光屏,看不到蜡烛 A 的像, 说明平面镜成的是 。(选填“虚像”或“实像”) (4)如图 2,玻璃板原来沿直线 BC 竖直放置,若实验中将玻璃板沿顺时针方向转过一定角度θ(θ< 90°)后,蜡烛 A 成的像移动到点 A1 处,已知图中方格均为边长相等的正方形,则θ= 。 【答案】(1)不需要;(2)大小;(3)虚像;(4)45°。 【解析】解:(1)实验过程中蜡烛 B 不需要点燃; (2)实验中选取两支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3)移去蜡烛 B,在其位置上竖立光屏,在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 A 的像,说明平面镜成虚像; (4)平面镜成像与成像物体对应点连线与平面镜垂直,连接 A、A1,做出连线的垂直平分线,即移动后 平面镜位置,如下图,可知玻璃板沿顺时针方向转过 45°, 第 4 节 光的折射 98 一、选择题 1. 光从玻璃射向空气中,在玻璃与空气的交界面上发生折射和反射,以下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A、图中描述的是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的情境,反射光线的方向错误,不符合反射定律;折 射角小于入射角,不符合折射定律,故 A 图不正确。 B、图中描述的是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的情境,反射光线的方向错误,不符合反射定律;折射角大于 入射角,符合折射定律,故 B 图不正确。 C、图中描述的是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的情境,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符合反射定律;折射角等于入射 角,不符合折射定律,故 C 图不正确。 D、图中描述的是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的情境,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符合反射定律;折射角大于入射 角,符合折射定律,故 D 图正确。 2 .能正确表示光从室外透过窗户玻璃进入室内传播的光路图是( ) 【答案】A 【解析】第一次折射:先过入射点 O 垂直玻璃上表面作出法线,再在玻璃内部法线的另一侧作出折射光 线,注意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第二次折射:先过 O′点垂直玻璃下表面作出法线,再在玻璃的下侧空气中作出折射光线,注意折射角 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与玻璃上表面的入射光线平行,如图所示: 99 3.如图所示,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仍按原来方向传播 B.光将向斜上方偏转 C.在光屏上呈现各种色光 D.光屏上只呈现红、绿、蓝三种色光 【答案】C 【解析】太阳光是复色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复合而成的。 当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会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这是光的色散现象,光将 向斜下方偏折,如图所示;故 C 正确,ABD 错误。 4.下列现象属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 A.日食 B.黑板“反光” C.桥在水中的倒影 D.池水看起来变浅 【答案】D 【解析】“水池看起来变浅”是由于水池底部的光线经过水面(即水与空气的交界面)时,发生折射, 在水中的入射角小于在空气中的折射角,看到的是池底变浅的虚像,故 D 选项正确。 5.如图所示的现象,属于光的折射的是( ) 【答案】A 【解析】 100 A、从水中筷子上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当人逆着折射光线 的方向看时,看到的是筷子的虚像,比实际位置偏高,所以感觉折断了,故与题意相符; B、地上的身影是由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与题意不符; C、水中荷花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其实质是光的反射,故与题意不符; D、墙上的手影由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与题意不符。 6.如图所示的现象中,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 【答案】D 【解析】A、光污染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 A 不符合题意; B、手影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 B 不符合题意; C、月亮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现象,故 C 不符合题意; D、海市蜃楼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故 D 符合题意。 7.下列光现象,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 A. 小孔成像 B. 鹦鹉照镜子 C.手影游戏 D. 放大镜 【答案】D 【解析】 A、小孔成像是由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 A 错误; B、鹦鹉照镜子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反射形成的,故 B 错误; C、手影游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故 C 错误; D、放大镜成像,属于凸透镜成像,利用了光的折射,故 D 正确; 故选:D。 (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 食和月食等; 101 (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 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3)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 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本题通过几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考查了对光的折射、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的理解,考查了学生理论 联系实际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8.如图所示,关于光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A.海市蜃楼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B.太阳穿过森林在地上形成“光斑”,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C.中国古代,人们使用“日晷”判断时间,是利用了光的折射 D.当太阳倾斜照射时,背对太阳光站立,用喷雾器将水喷成雾状,在一个合适的角度可以看到彩虹, 是光的色散现象 【答案】D 【解析】A、海市蜃楼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A 错误; B、太阳穿过森林在地上形成“光斑”,是小孔成像现象,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B 错误; C、人们使用“日晷”形成的影子长短变化来判断时间,影子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C 错误; D、彩虹,是光经喷出的小水珠折射后形成的色散现象,D 正确。 二、填空题 9.“映日荷花别样红”,看到红花是花_______(吸收/反射)红色光;“鱼戏莲叶间”,看见 水中的鱼是由于光的____形成的____像。 【答案】反射;折射 【解析】人能看见物体的颜色是物体反射了对应颜色的光,所以看见红花是因为花反射了红色光;光从 水中射入人的眼睛,从而看见了鱼的像,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属于折射现象。 102 10.下列是与光学知识有关的诗句或成语:①立竿见影②潭清疑水浅③一叶障目。其中______(填序号) 与另外两个所描述的光现象形成的原因不同,它可以用光的______解释。 【答案】② 折射 【解析】 ①立竿见影是指把竿竖在阳光下,可以看到竿的影子,这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 ②“潭清疑水浅”指的是池底看起来要比实际的位置变浅了,看到的池底是真实池底的反射的光线在由 水中进入空气时发生折射而形成的虚像;是光的折射现象。 ③由于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光线不能绕到叶子后面,故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是光的直线传播。 综上分析可知,②与另外两个所描述的光现象形成的原因不同,它可以用光的折射解释。 (1)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2)了解光的折射现象:水底看起来比实际的要浅、海市蜃楼、插入水中的筷子看起来向上折。 11.小明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时,做了两个实验,如图所示。对比两图,你有什么发现?_________。 根据这两幅图,请你提出一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_________。 【答案】在入射角相同时,不同介质中的折射角不同;影响折射角大小的因素是什么? 【解析】如图,入射角都是 60°,甲图中介质是水,乙图中介质是玻璃,介质不同,折射角不同,可以 得到结论是:在入射角相同时,不同介质中的折射角不同;那么为什么介质不同,折射角不同呢?影响 折射角大小的因素是什么? 三、作图题 12. 如图所示,一束光线从空气射入玻璃中,请在图中画出该光线在界面处发生反射和折射的大致光路。 【答案】见解析 【解析】过入射点 O 作垂直于界面的法线,根据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画出反射光线;根据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画出折射光线。如图所示: 103 13.一束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在水面发生反射和折射,已知反射光线 OA 如图所示,请在图中画出它 的入射光线和大致的折射光线。 【答案】如图所示 【解析】图中已经过反射点垂直界面画出法线,根据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在法线左侧画 出入射光线,使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在法线右侧的水中从 O 点画出折射光线,注意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如图所示。 四、实验题 14.在“初识光的折射现象”和“探究光的折射特点”实验中 (1)如图甲,小明将一束激光射至 P 点,形成一个光斑,向水槽内慢慢注水,水槽底部光斑的位置将 _________(向左移动/向右移动/不动),这说明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_________(会/不会) 发生偏折。实验中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并不清晰,为解决此问题,他在水面上方喷了一些_________. (2)如图乙,小明继续探究“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的折射特点”,他使用可折转的光屏,是为了研究折 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_________.如图丙,他将光沿着 AO 方向射向水面上的 O 点,光在水中沿 着 OB 方向射出,调整激光笔使入射光逐步偏向法线,折射光也逐步偏向法线,说明光从空气斜射入水 中时,入射角减小,折射角随之_________(增大/减小/不变).当光沿着 NO 方向射入时会沿 ON 方向射出, 此时折射角为_________度。 104 【答案】(1)向左移动会烟雾(2)在同一平面内减小 0 【解析】(1)①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透明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小明将一束激光射至 P 点, 形成一个光斑,向水槽内慢慢注水,光线在水面处发生折射,水槽底部光斑的位置将向左移动,说明光 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②实验中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并不清晰,为解决此问题, 他可以在水面上方喷一些烟雾。 (2)①小明继续探究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的折射特点,他使用可折转的光屏,是为了研究折射光线、 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②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是入射角,折射光线和法线夹角是折射角, 入射光线靠拢法线,说明入射角减小,折射光线靠拢法线,说明折射角也减小。③当光沿着 NO 方向射 入时会沿 ON′方向射出,此时光线垂直入射不改变传播方向,则此时入射角和折射角都等于 0 度。 15. 为了探究“光折射时的特点”,如图所示: (1)让光束沿 AO 射入杯中时,光束进入水中后折射光线会向_____方向偏折;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 角_____。 (2)当一束光射入杯中时,会在杯底形成光斑。保持入射光束的方向不变,逐渐往杯中加水,观察到 杯底的光斑向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 (3)把一枚硬币放入杯底,看到硬币的位置比它实际的位置要偏_____(选填“高”或“低”)。 【答案】(1)法线;增大;(2)左;(3)高 【解析】解:(1)由光的折射定律可知,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 射光线将向靠近法线方向偏折;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随之增大。 (2)若杯中的水增多,如图所示: 可见,当水增多时,液面升高,入射角不变,折射角也不变,光斑向左移动。 105 (3)从硬币发出的漫反射光经水面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向下偏折,当光线射入人眼,人凭光直线 传播的感觉,认为硬币在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上,其实人看到的是硬币的虚像,比实际的位置要高。 故答案为:(1)法线;增大;(2)左;(3)高。 第 5 节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1) 一、选择题 1.取一个大烧杯,里面充以烟雾,倒扣在桌上,用手电筒射出一平行光,要使射入杯中的光束发散, 应在杯底放置的器材是 A.平板玻璃 B.平面镜 C.凹透镜 D.凸透镜 【答案】C 【详解】 A、平板玻璃可以使光线通过,然后沿平行方向射出,光线不会分散.不符合题意; B、光照到平面镜上被平面镜反射,不能沿原来的方向继续传播.不符合题意; C、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烧杯底部放上凹透镜,光线经过凹透镜后会发散.符合题意; D、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烧杯底部放上凸透镜,光线经过凸透镜后会会聚.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2.如图所示,虚线方框内为透镜,透镜左侧的两束光经过透镜折射后的出射光如图所示.甲、乙两图 中的虚线方框内 A.甲为凸透镜,乙为凹透镜 106 B.甲为凹透镜,乙为凸透镜 C.甲、乙都为凸透镜 D.甲、乙都为凹透镜 【答案】C 【详解】 从一个发光点发出的两束光通过甲透镜后折射光线平行射出,即变得会聚了,因此是凸透镜. 平行于主光轴的两束光通过乙透镜后折射光线会聚到一点,即变得会聚了,因此是凸透镜. 故选 C. 【点睛】 牢记,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并能运用其特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如图是德国设计师设计的一个球形透镜太阳能系统,太阳光通过透镜聚光之后再发电,此透镜是一 个( ) A.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 B.凸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 C.凹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 D.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 【答案】A 【详解】 两种透镜对光有不同的作用,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的作用,太阳能通过透镜 聚光后发电,故为凸透镜。 选 A。 4.如图所示,向透明塑料袋内吹气后,将袋口扎紧,再在袋口下挂一重物,将它放入盛水的玻璃容器 中,就成了一个“空气透镜”.当平行光束射到这个“空气透镜”上时,射出的光束将成为 107 A.平行光束 B.会聚光束 C.发散光束 D.不能确定 【答案】C 【分析】 图中空把水分解为两个“水凹透镜”.这两部分都属于凹透镜,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详解】 水中的空气可以把水分解为两个“水凹透镜”.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因此当平行光束射到这个“空 气透镜”上时,射出的光束将成为发散光束.故选 C. 5.常言道,水火不相容,但用透明冰块磨制成一个光学器件,却可以取火,这块用冰磨制成的光学器 件相当于下面的 A.平面镜 B.凸透镜 C.凹透镜 D.凸面镜 【答案】B 【详解】 透明冰块磨制成一个光学器件,光线可以透过;可以取火是因为这个光学透镜可以会聚光线,凸透镜又 叫会聚透镜。 故选 B。 6.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其下方的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这时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 l.若凸 透镜远离纸的过程中光斑一直变大,该凸透镜的焦距 A.一定小于 l B.一定等于 l C.一定大于 l D.可能小于 l,也可能大于 l 【答案】A 【详解】 利用太阳光(平行光)测量凸透镜焦距时,应把凸透镜正对太阳光,上下移动凸透镜,当在后面的白纸 108 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时,用刻度尺测出光斑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就为凸透镜的焦距.当在白纸上 的光斑不是最小时,可能有两种情况(如图所示),白纸可能在点 F 的左侧的 A 位置,也可能在 F 点的 右侧的 B 位置.当在 A 位置时,凸透镜远离白纸,白纸上的光斑会逐渐减小;当在 B 位置时,凸透镜远 离白纸,白纸上的光斑会逐渐变大.根据题意,本题的白纸应该在 B 位置,所以此时凸透镜到白纸的距 离 l 大于凸透镜的焦距,即焦距小于 l. 7.放在凸透镜主轴上焦点以内的点光源 S 发出的光。通过凸透镜后的光路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A.凸透镜可以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B.凸透镜只对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起会聚作用 C.通过凸透镜后的光线是发散的,因此凸透镜的作用是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D.通过凸透镜后的光线发散程度比原来小,仍然是会聚的一种表现 【答案】D 【详解】 凸透镜的会聚作用是指折射后的光线与原来比较,光线偏转向了主光轴,即为会聚. 故答案选:D. 8.如图所示,虚线框内为一透镜,MN 为透镜的主光轴,O 是透镜光心,a(双箭头)和 b(单箭头)是 射向透镜的两条光线.已知光线 a 通过透镜之后与 MN 交于 P 点,光线 b 通过透镜之后与 MN 交于 Q 点.由 图可知,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109 A.透镜是凸透镜,距离 OP 小于焦距 B.透镜是凸透镜,距离 OP 大于焦距 C.透镜是凹透镜,距离 OQ 小于焦距 D.透镜是凹透镜,距离 OQ 大于焦距 【答案】A 【详解】 由图中可知,a(双箭头)和 b(单箭头)是射向透镜的两条光线.经透镜的折射作用后光线会聚,由此 可判定此透镜为凸透镜; 因为平行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焦点,而 a 光线如果不发生折射,他将射向 OP 的外侧,又因为 a 不是平行主光轴的光线,所以经凸透镜折射后光线一定在焦点的左侧,所以此时 OP 小于焦距. 平行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焦点,而 b 光线如果不发生折射,将会偏离主光轴射出,又因为 b 不 是平行主光轴的光线,所以经凸透镜折射后光线一定在焦点的右侧,所以此时 OQ 大于焦距. 故 A 正确. 9.如图中画出了光线通过透镜(图中未画出)的情形,其中凸透镜是 A.a B.b C.c D.a、b、c、d 【答案】C 【详解】 a 图中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因此 a 为凹透镜;b 图中透镜对光也有发散作用,因此 b 为凹透镜;c 图中 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因此 c 为凸透镜;d 图中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因此 d 为凹透镜.故 C 选项符合 题意. 10.不正确用眼等原因都会导致患上近视眼,有近视眼的人大多数是采用戴近视眼镜进行矫正,现取一 110 块近视眼镜片研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镜片的中央比边缘薄 B.对光有发散作用 C.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 D.是一块凹透镜 【答案】C 【详解】 近视眼是由于物体成像在视网膜前,需用凹透镜矫正.凹透镜是中间薄两边厚,对光具有发散作用.而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镜片的中央比边缘厚,所以近视眼镜片有以下特征:镜片的中央比边缘薄、 是一块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所以选项 ABD 正确,选项 C 错误,故选 C。 二、填空题 11. 在森林中旅游时,导游会提醒你,不要随意丢弃饮料瓶.这是由于下雨时瓶内灌了雨水后,相当于 一个_____(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太阳出来后,它对光线有________作用,可能会引起森林 火灾. 【答案】凸透镜会聚 【详解】 [1]因为瓶内灌了雨水后,瓶中水的形状是中间厚、边缘薄,符合凸透镜的形状特点,即相当于一个凸 透镜; [2]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如果太阳光照射到此水瓶时,此凸透镜将太阳光聚焦到树叶时,会造成 树叶燃烧,造成火灾. 12.下图是小明自制的游戏打桩机的示意图,它利用光学元件改变太阳光的传播方向,从而烧断细线, 使重锤下落打在桩上,图中元件 a 为_______镜,元件 b 为_______镜.重锤在下落的过程中,_______ 能转化为动能。 【答案】平面凸透重力势 【详解】 111 [1][2][3]平行光线照到 a 元件,反射光线仍是平行的,所以 a 是平面镜,b 元件将平行光线会聚到一点, 所以 b 是凸透镜,在重锤下落的过程中,重力势能减小,动能增大,将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13.)在学习凸透镜时,小可利用平行光源照射凸透镜后交于 A 点(如图所示),说明凸透镜对光有_____ 作用。小可认为 A 点就是该凸透镜的焦点,请对他的观点作出评判:_____。 【答案】会聚只有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才会聚到焦点上 【详解】 [1]由图可知,平行光线经过凸透镜后会汇聚到某一点,这说明凸透镜有会聚作用; [2]由于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会汇聚到焦点上,而图中平行光线明显不平行于主光轴;所 以可判定 A 点不是焦点。 14.如图所示,一束光经过一个透镜后会聚于主光轴上的点 A,取下透镜后,光会聚于 B 点,则该透镜 起到________作用(填“会聚”或“发散”),是________透镜,由此说明,能会聚于一点的透镜________ (填“一定”或“不一定”)是凸透镜. 【答案】发散凹不一定 【详解】 一束光经过一个透镜后会聚于主光轴上的点 A,取下透镜后,光会聚于 B 点,则该透镜起到发散作用, 是凹透镜,由此说明,能会聚于一点的透镜不一定是凸透镜. 15.如图是微型手电筒所用的小灯泡,小灯泡前端的 A 部分相当于 ______ ,对光有 ______ 作用. 【答案】凸透镜会聚 112 【详解】 [1][2]小灯泡前端的 A 部分中间厚边缘薄,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三、作图题 16.如图所示,两条入射光线过凸透镜的焦点 F 和光心 O,分别画出经过透镜后的光线。 (______) 【答案】 【详解】 根据凸透镜有三条特殊光线的特点知道,过光心的光线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一条直线上,而且方向相 同;过焦点的光线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故光路图如下 17.(2019·北京初二课时练习)画出光线 ab 和 Oc 通过透镜前后的完整光路. 【答案】 【详解】 由图可知,入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则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过光心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 113 传播方向不改变,如图所示. 第 5 节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2) 一、选择题 1.用一个焦距为 10cm 的放大镜来观察邮票细节,放大镜与邮票的距离应() A.大于 20cm B.等于 10cm C.小于 10cm D.在 10cm 与 20cm 之间 【答案】C 【解析】 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当物距小于焦距时,物体通过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判断出放大镜与邮票 间的距离,选出正确的选项.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满足 u<f=10cm,所以放大镜与邮票间的距离 应是小于 10cm. 故选 C. 【点睛】熟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u=f,不成像;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2.小明拿着放大镜,伸直手臂,通过放大镜观察远处的景物,看到的是景物的( ) 114 A.正立放大的像 B.倒立放大的像 C.倒立缩小的像 D.正立缩小的像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放大镜是一个凸透镜,通过放大镜观察远处的景物,景物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 像,所以小明看到的是景物的倒立、缩小的实像,故应选 C. 3.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烛焰像,将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一倍焦距的 距离.下列烛焰成像情况,不可能出现的是() A.缩小的实像 B.等大的实像 C.放大的实像 D.放大的虚像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虚像. 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成倒立放大实像,像距大于二倍焦距.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等大实 像,像距等于二倍焦距.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实像,像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由题意 知,烛焰在屏上成一缩小实像,所以此时蜡烛在凸透镜的 2f 之外,即 u>2f;当将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一 倍焦距的距离.则此时 u>f,那么有可能是 2f>u>f,则成倒立放大的实像;也可能是 u=2f,则成等 大的实像;也可能是 u>2f,则成缩小的实像,所以只有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不可能出现.故 D 符合题意. 4.如图所示,用手机扫描二维码,相当于给二维码拍了一张照片,手机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则下列 说法符合题意的是 A.物体上的二维码是光源 B.凸透镜可以成正立的实像 C.平行光通过摄像头会发生折射 D.摄像头发光照亮了二维码 115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二维码本身不发光,不是光源,故 A 错误;手机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成的是 倒立缩小实像,故 B 错误;手机拍照时是二维码反射的平行光经过摄像头折射而成,故 C 正确;摄像头 不是光源,不能发光照亮二维码,故 D 错误,故选 C. 5.近年流行的“自拍神器”给旅行者自拍带来方便.如图所示,与直接拿手机自拍相比,利用自拍杆 自拍时可以 A.增大物距,增大取景范围,拍出的像变小 B.增大物距,增大取景范围,拍出的像变大 C.减小物距,减小取景范围,拍出的像变小 D.减小物距,增大取景范围,拍出的像变大 【答案】A 【解析】 【分析】 “自拍神器”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工作的,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大,像距越小,像越 小. 【详解】 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大,像距越小,像越小,可知自拍神器与直接拿手机自拍相比,利用自拍 神器可以增大物距,减小人像的大小,从而增大取景范围,取得更好的拍摄效果,故 A 说法正确.故选 A. 6.如图所示是照相机的成像示意图,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116 A.照相机使用的是凹透镜 B.照相机使用的是凸透镜 C.所成的像是正立、缩小的实像 D.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虚像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照相机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原理制成,故 B 正确; 凹透镜不能对实物成实像,故 A 错误; 凸透镜不能成正立、缩小的实像,故 C 错误; 要使底片感光,必须成实像,因为虚像不能使底片感光,故 D 错误; 故选 B. 7.用普通相机拍照时,要根据物距进行“调焦”,使用起来不太便捷。有一种“傻瓜”相机,只要将 景物全部纳入取景区内,不论景物的远近,都能得到比较清晰的像,从而使拍照的过程变得十分快捷。 这种“傻瓜”相机不用“调焦”的奥秘是() A.采用了长焦距的镜头,使远近不同的物体成像的位置相差不大 B.采用了短焦距的镜头,使远近不同的物体成像的位置相差不大 C.采用了长焦距的镜头,使远近不同的物体成像的位置相同 D.采用了短焦距的镜头,使远近不同的物体成像的位置相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简易“傻瓜”照相机镜头的焦距不能改变,暗箱长度也不能改变。拍照时只要把景物全部纳入取景器内, 无论物距如何变化,都能拍出比较清晰的照片,这主要是因为这种照相机的焦距小,物距都远大于 2 倍 焦距,像距接近焦距,这样远近不同的物体成像的位置相差不大,所以不用调节。 117 故选 B。 8.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根据测得的数据得到了物距 u 跟像距 v 之间关系的图像, 如图所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20cm B.当 u=15cm 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 C.把物体从距凸透镜 15cm 处移动到 30cm 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 D.当 u=25cm 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四种情况和应用进行判断: 2u f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 f v f  ,应用于照 相机和摄像机; 2u f ,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2v f ,一般用来求凸透镜的焦距;2 f u f  ,成 倒立、放大的实像, 2v f ,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u f ,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和 老花镜;当物距大于焦距时,凸透镜成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 【详解】 A. 2u v f  ,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如图可得 2 20cmu v f   所以 10cmf  ,故 A 错误; B.当 15cmu  时, 2 f u f 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 B 错误; C.物体从距凸透镜15cm 处移动到30cm 处的过程中,凸透镜的物距大于焦距,成实像,凸透镜成实像 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故 C 正确; D.当 25cmu = 时, 2u f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投影仪是根据 2 f v f  , 118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 D 错误。 故选 C。 9.一凸透镜的焦距为 15cm,将点燃的蜡烛从离凸透镜 40cm 处沿主光轴移到 20cm 处的过程中,像的大 小和像距的变化情况是( ) A.像变大,像距变大 B.像变小,像距变小 C.像变大,像距变小 D.像变小,像距变大 【答案】A 【解析】 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分析解答. 凸透镜成像时,当 U>2f 时,f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可以看出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时,像距会增大,且像变大. 焦距为 15cm,将点燃的蜡烛从离凸透镜 40cm 处沿主光轴移到 20cm 处的过程中,物距始终大于焦距,且 物距逐渐减小,所以像距变大,像变大. 故 A 正确. 点睛: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是常考试的内容,要掌握成像时物距和像距变化的特点,当物距增大时, 像距减小,像也会变小,这里的像变小,是与之前比变小,要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要看像距和物距的 比较,像距大于物距,像就放大. 10.一个物体在凸透镜前 20cm 处时,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则该凸透镜的 焦距 f 符合 A.10cm <f<20cm B.f>10cm C.f<10cm D.f>20cm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物体放在离凸透镜 20cm 处,成一个缩小、倒立的实像,所以 u=20cm>2f,解得 f<10cm. 故选 C. 1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光具座上各元件位置如图所示,此时在光屏上恰好成一个清 119 晰的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利用这一原理制成了投影仪 B.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互换,会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倒立、缩小的像 C.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放到刻度线 45cm 处,适当移动光屏也能得到一个清晰的像 D.若将蜡烛稍稍靠近凸透镜,则应将光屏远离凸透镜才能得到清淅的像 【答案】D 【解析】 A. 如图可知此时物距大于像距,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利用这一原理制成了照相机,故 A 错误; B. 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互换,根据光路可逆的特点,会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 倒立、放大的实像,故 B 错误; C. 成缩小的实像时,像距位于一倍焦距到二倍焦距之间,即 2f v f  ,由图知此时像距为 15cm,可 得: 7.5cm 15cmf  所以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放到刻度线 45cm 处,此时物距小于焦距, 不能成实像,在凸透镜同侧成虚像,所以移动光屏是找不到像的,故 C 错误; D. 若将蜡烛稍稍靠近凸透镜,即减小物距,根据成实像时物距与像距的变化规律知,像距应增大,即 应将光屏远离凸透镜才能得到清淅的像,故 D 正确; 故选 D. 点睛: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常考试的内容,要掌握成像时物距和像距变化的特点,当物距减小时,像距增 大,像也会变大,这里的像变大,是与之前比变大,要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要看像距和物距的比较, 像距大于物距,像就放大. 二、实验题 1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峻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1)按如图甲所示操作,测出本实验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cm. 120 (2)接着小峻调节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发现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_______(选填 “放大“缩小”或“等大”)的清晰实像,生活中的__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就是利用了这样的成像原理. (3)保持图乙中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当向右移动蜡烛时,应该向_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 光屏,才能再次得到清晰的像. (4)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仍然不变,小峻继续向右移动蜡烛至 45cm 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发现_______ (选填“能”或“不能”)得到蜡烛清晰的像. 【答案】10.0 放大投影仪右不能 【解析】 (1)平行光经过透镜以后将会聚到主光轴上一点,这个点即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即焦距, 有甲图可知透镜的焦距是 10cm(2)由图乙可以看出相距小于物距,根据透镜的成像规律可知此时可成倒 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3) 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当向右移动蜡烛时物距变小,根据物距和像距的变化关系可知:此时像距应该变大, 所以应该向右移动光屏.(4)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仍然不变,向右移动蜡烛至 45cm 刻度线处此时 u< f,所以 无论如何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得到蜡烛清晰的像. 点睛:图中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平行光聚焦法,亮点为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为就焦距.由此可 以确定其焦距是多少;(2)掌握凸透镜成像的各种规律,及物距像距的变化关系. 13.如图所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依次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 调节烛焰、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下表是小华同学实验时记录的几组数据: (1)第 3 次实验时的像距 v 是 cm,第 4 次实验时所成像的特点是; (2)当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时,保持透镜的位置不变,要使屏上的像变小些,应将蜡烛 __透镜(选填“靠近”或“远离”); (3)第 1 次实验时,小华将一近视眼镜紧贴在凸透镜的前面,要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将蜡 烛向(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方向移动; (4)第 2 次实验时,将凸透镜换成了薄玻璃板,光屏上__(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121 【答案】30 正立放大的虚像远离远离不能 【解析】 【分析】 【详解】 (1)[1][2]分析表格中第二组数据知道,当物距等于 20cm 时,像距也等于 20cm,所以透镜的焦距是: f=10cm;第 4 次实验时所成像时,由于 u=5cm<f,根据凸透镜成像特点所成像为:正立、放大的虚像; (2)[3]因为凸透镜成实像时:是物近像远像变大;所以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且保持透 镜的位置不变时,要使屏上的像变小些,应增大物距,减小像距,即应将蜡烛远离透镜,光屏靠近透镜 移动; (3)[4]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如果此时把近视眼镜放在该凸透镜前,使原来 会聚成像的光线推迟会聚,所以要想接到清晰的像,光屏要远离透镜; (4)[5]第 2 次实验时,将凸透镜换成了薄玻璃板,蜡烛通过薄玻璃板成虚像,光屏上将不能承接到烛 焰的虚像。 第 6 节 神奇的眼睛 一、选择题 1.某人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关于该人的视力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远视眼,用凸透镜矫正 B.远视眼,用凹透镜矫正 C.近视眼,用凸透镜矫正 D.近视眼,用凹透镜矫正 【答案】A 【详解】 由于经过晶状体的折射后,近处的物体的像没有成在视网膜上,而是成在了视网膜的后面,这说明晶状 体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在下降,这是远视眼;由于人的眼睛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变弱,为了光线会聚在视网 膜上,就需要对光线提前会聚一下,所以戴一个对光线有会聚作用的凸透镜加以矫正. 【点睛】 122 正常人的眼睛是成像在视网膜上的,若像不成在视网膜上,这样的眼睛是病态的,成在视网膜前方的是 近视眼,成在视网膜后面的是远视眼. 2.图是陈大爷眼睛看物体时的成像情况,则他的眼睛类型及矫正需要选用的透镜分别是 A.远视眼凸透镜 B.远视眼凹透镜 C.近视眼凸透镜 D.近视眼凹透镜 【答案】A 【详解】 由于成像图示显示所成的像在视网膜的后方,故陈大爷的眼睛是远视眼;其矫正的方法是佩戴凸透镜, 因为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能够把落在视网膜后方的像提前会聚到视网膜上. 3.如图,一束来自远处物体的光经某同学眼睛的角膜和晶状体折射后所成的像落在视网膜之前,则该 同学是() A.近视眼,需要用凹透镜矫正 B.近视眼,需要用凸透镜矫正 C.远视眼,需要用凹透镜矫正 D.远视眼,需要用凸透镜矫正 【答案】A 【详解】 由题干图可知: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所以该模型是近视眼,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曲度变大,会聚能力 增强,即折光能力增强,应佩戴发散透镜,使光线推迟会聚.故 B、C、D 错误.故选 A。 4.如图所示,将凸透镜看作是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作是眼睛的视网膜,烛焰看作是眼睛观察的物体.拿 一个近视眼镜给“眼睛”戴上,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而拿走近视眼镜则烛焰的像变得模糊.那么 在拿走近视眼镜后,下列操作能使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像的是 123 A.将光屏适当远离凸透镜 B.将蜡烛适当远离凸透镜 C.将光屏适当移近凸透镜或将蜡烛适当移近凸透镜 D.同时将光屏和蜡烛适当远离凸透镜 【答案】C 【详解】 近视眼物体成像在视网膜的前方,用凹透镜矫正后,像后移到视网膜上.由题意可知:拿一个近视眼镜 给“眼睛”戴上,像后移落到光屏上,而拿走近视眼镜则烛焰的像前移,使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糊,要使 你仍落在光屏上,则将光屏适当靠近凸透镜,或将蜡烛适当靠近凸透镜,或将光屏适当移近凸透镜或将 蜡烛适当移近凸透镜.故本题符合题意的选项是 A、B、D. 5.如图是两个人看物体时的光路图,要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则( ) A.甲需配戴的眼镜是凸透镜 B.乙需配戴的眼镜是凹透镜 C.甲需配戴的眼镜是近视镜 D.乙需配戴的眼镜是近视镜 【答案】C 【详解】 分析图中光路可知,甲图中成像在视网膜前方,说明晶状体对光的折射能力变强,是近视眼,应佩戴凹 透镜,即近视镜;乙图中成像在视网膜后方,说明晶状体对光的折射能力变弱,是远视眼,应佩戴凸透 镜,即远视镜。 故选 C。 6.把一副眼镜放在太阳光下,在地面上看到如图所示的情形.关于该眼镜镜片的类型和可以矫正的视 力缺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124 A.凹透镜,可以矫正远视眼 B.凹透镜,可以矫正近视眼 C.凸透镜,可以矫正远视眼 D.凸透镜,可以矫正近视眼 【答案】C 【详解】 由图示可知,此透镜能把光会聚到一点,所以是凸透镜,凸透镜可以用来矫正远视眼,故应选 C. 7.图中 a、b 是同一人的两幅照片,b 图中他拿的眼镜 A.属于凸透镜,可用于矫正近视眼 B.属于凸透镜,可用于矫正远视眼 C.属于凹透镜,可用于矫正远视眼 D.属于凹透镜,可用于矫正近视眼 【答案】B 【详解】 由图可知,当把眼睛片靠近眼睛时,发现眼睛被放大,所以该镜片是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可以用来矫正远视眼;故选 B. 8.常见的视力缺陷有近视和远视.如图所示是一位视力缺陷者的眼球成像示意图,他的视力缺陷类型 及矫正视力应该配戴的透镜种类是:() A.远视眼,凸透镜 B.远视眼,凹透镜 C.近视眼,凸透镜 125 D.近视眼,凹透镜 【答案】D 【详解】 图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是近视眼,应用凹透镜矫正.本题考查了近视眼的成像特点和矫正方 法. 9.小华视物时成像情况如图所示,医生向她介绍激光手术:通过激光烧蚀厚度均匀的透明眼角膜,使 之改变形状,实现视力矫正.手术后的眼角膜形状应为下列图中的 A. B. C. D. 【答案】C 【分析】 近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增强,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应佩戴凹透镜矫正;然后对各个选项逐一分析. 【详解】 激光矫正近视,是对晶状体和角膜构成的透镜进行手术,使其变薄,相当于一个凹透镜,使其对光的偏 折能力变弱,使成的像后移,直到移到视网膜上. 图 A 角膜的中间和边缘一样;不符合题意; 图 B 中间厚,边缘薄,属于凸透镜,不符合题意; 图 C 中间薄边缘厚,符合凹透镜的特点; 图 D 是多块凹透镜组成,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10.如图,小华同学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把周老师的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发 现光屏上烛焰的像变模糊了。接着,他再将光屏靠近凸透镜,又能在光屏上看到烛焰清晰的像。关于周 老师的眼睛和眼镜说法正确的是 126 A.周老师是近视眼,戴凹透镜 B.周老师是近视眼,戴凸透镜 C.周老师是远视眼,戴凹透镜 D.周老师是远视眼,戴凸透镜 【答案】D 【详解】 由题,实验时,把周老师的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发现光屏上烛焰的像变模糊了。接着,他再将 光屏靠近凸透镜,又能在光屏上看到烛焰清晰的像,说明提前成像了。由此可知,该眼镜对光线有会聚 作用,是凸透镜。凸透镜用来矫正远视眼,所以周老师是远视眼,戴凸透镜,故 D 正确为答案。 11.有一次,小明上学前取自己的眼镜时,发现自己的近视镜和爷爷的老花镜混在一起,外形完全一样, 小明要想找出自己的眼镜,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用手摸镜时,中间厚边缘薄的是近视眼镜 B.拿着镜片近距离看书本上的字,把字放大的是近视眼镜 C.让镜片正对太阳光,太阳光通过镜片后能呈现一个暗斑的是近视眼镜 D.让镜片正对太阳光,太阳光通过镜片能呈现一个明亮小光斑的是近视眼镜 【答案】C 【解析】 A、中间厚边缘薄的是凸透镜,用于矫正远视眼,是远视眼睛, A 错误; B、拿着镜片看字,把字放大的是放大镜,即是凸透镜,是远视镜,B 错误; C、让镜片正对太阳光,太阳光通过镜片后能呈现一个大光斑,即能使得光线发散,所以是凹透镜,即 是近视镜,C 正确; D、让镜片正对太阳光,太阳光通过镜片能呈现一个明亮小光斑的是凸透镜,即是远视镜,D 错误. 故选 C. 点睛:判断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比较中间和边缘的厚薄、阳光聚焦法、放大镜法、成实像的方法.这 四种方法比较常用. 二、实验题 12.物理操作实验考试中,小明抽到的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 127 (1)如图 1,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凸透镜的焦距 f=_____cm; (2)如图 2,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_____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作成的; (3)如图 3,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 16cm 刻度线处,则人眼在图中_____处能观察到烛焰的像; (4)如图 4,在烛焰和凸透镜之间放一副眼镜,发现光屏上的像由清晰变模糊了,将光屏向透镜移动适 当距离后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则该眼镜是_____眼镜(“近视”或“远视”). 【答案】10.0 倒立、放大 B 远视 【详解】 (1)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这个光斑即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凸 透镜光心的距离即为焦距,所以凸透镜的焦距 f=40cm-30cm=10cm;(2)由图可知,像距大于物距,光屏 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作成的;(3)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 16cm 刻度线处,则物距 u=16cm-10cm=6cm<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人眼在图中 B 处能观察到烛焰的像;(4) 在烛焰和凸透镜之间放一副眼镜,发现光屏上的像由清晰变模糊了,将光屏向透镜移动适当距离后光屏 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像距变小,说明眼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该眼镜是凸透镜,是远视眼镜. 第 7 节 通过透镜看世界 一、选择题 1.关于望远镜,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镜、目镜都相当于一个放大镜 B.一定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 C.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D.望远镜的物镜与目镜成的像都是实像 【答案】C 128 【解析】 【分析】 (1)望远镜分为两类:一是折射望远镜,用透镜作物镜的望远镜.分为两种类型:由凹透镜作目镜的 称伽利略望远镜;由凸透镜作目镜的称开普勒望远镜;二是反射望远镜,用凹面反射镜作物镜的望远 镜.可分为牛顿望远镜、卡塞格林望远镜、格雷果里望远镜、折轴望远镜几种类型;三是折反射望远镜, 由折射元件和反射元件组合而成的望远镜.包括施密特望远镜和马克苏托夫望远镜及它们的衍生型; (2)望远镜由物镜和目镜组成,物镜和目镜都是凸透镜,物镜相当于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望远镜的物镜口径越大,折射光线越多,像越清晰. 【详解】 A.伽利略望远镜用凹透镜作目镜,放大镜是凸透镜,故 A 不符合题意; B.望远镜的物镜和目镜不一定都是凸透镜,故 B 不符合题意; C.从望远镜的目镜看到的像是放大的虚像,故 C 符合题意; D.望远镜的目镜一般成放大的虚像,故 D 不符合题意. 2.由两个凸透镜组成的天文望远镜,其物镜到目镜间的距离是() A.物镜与目镜的焦距之和 B.物镜的焦距与目镜的焦距之差 C.任意距离都可以 D.以上都有可能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望远镜的成像原理,物体经物镜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像在物镜的焦点外,1f 和 2f 之间,然后再 经目镜成一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前面的实像应正好在目镜的焦点以内,故选 A。 3.显微镜可以观察微小的生物,是因为显微镜放大倍数较大,被观察的物体经过了 A.一次放大作用 B.二次放大作用 C.三次放大作用 D.四次放大作用 【答案】B 【解析】 129 【详解】 显微镜的物镜相当于幻灯机的镜头,物体经过物镜后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显微镜的目镜相当于一个放 大镜,通过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因此是经过了两次放大. 故选 B. 【点睛】 显微镜包括物镜和目镜,物镜相当于幻灯机(或者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 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4.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的成像原理分别和下列哪组仪器成像原理类似 A.投影仪、照相机 B.照相机、放大镜 C.投影仪、放大镜 D.放大镜、投影仪 【答案】C 【解析】 显微镜的物镜焦距短,目镜焦距长,所以放在载物台上的物体在物镜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通过 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相当于投影仪;显微镜通过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这个实像位于目镜的焦点 之内,通过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相当于放大镜;因此 A. B. D 错误,C 正确. 点睛:解答此题要明确显微镜的构造和成像原理:显微镜有物镜和目镜组成,目镜成的是正立、放大的 虚像,显微镜的物镜成的是放大、倒立的实像. 5.如图所示,关于该望远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它的物镜和显微镜的物镜作用相同 B.它的物镜相当于放大镜,用来把像放大 C.它的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虚像 D.它的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望远镜由物镜和目镜组成,物镜相当于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正立、放 大的虚像. 130 【详解】 A.望远镜的物镜相当于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显微镜的物镜相当于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 实像,二者作用不同,故 A 错误; B.望远镜的物镜相当于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望远镜的目镜相当于放大镜,用来把像放大, 故 B 错误; CD.望远镜的物镜相当于照相机,其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而不是虚像,故 C 错误、 D 正确. 故选 D。 6.显微镜的结构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镜相当于凸透镜,目镜相当于凹透镜 B.物镜和目镜都相当于凸透镜,但只有目镜起放大作用 C.物镜和目镜都相当于凸透镜,但只有物镜起放大作用 D.反光镜的作用是将光反射到载物台上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都相当于凸透镜,故 A 错误; BC.物镜和目镜都相当于凸透镜,都起放大作用,故 BC 错误; D.反光镜的作用是将光反射到载物台上,增加观察物体的亮度,故 D 正确。 故选 D。 7. 关于显微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经目镜成放大的实像 B.物体经物镜成放大的虚像 C.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 D.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投影仪 131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 显微镜的目镜相当于放大镜,经目镜成放大的虚像,故 A 错误; B. 显微镜的物镜相当于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 B 错误; C. 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故 C 正确; D. 物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 D 错误.故选 C. 【点睛】 根据显微镜的构造和成像原理,显微镜由物镜和目镜组成,目镜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显微镜的物 镜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即可解答此题. 8.对下列四幅图阐述正确的是 A.甲图:近视眼成像在视网膜前,用凸透镜矫正 B.乙图:远视眼成像在视网膜后,用凹透镜矫正 C.丙图:显微镜的目镜相当于放大镜,物镜相当于投影仪的镜头 D.丁图:天文望远镜的物镜相当于放大镜,目镜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由甲图可知: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故该眼睛是近视眼,近视眼是晶状体曲度变大,会聚能力增强, 即折光能力增强,应佩戴发散透镜,使光线推迟会聚;故 A 错误; B.乙图中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后面,该眼睛是远视眼,远视眼应该佩戴凸透镜进行矫正;故 B 错误; C.显微镜的物镜相当于投影仪的镜头,成放大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放大的虚像,故 C 正确; D.望远镜中物镜的作用相当于照相机,使远处的物体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这个倒立缩小的实像正好落 在目镜焦距内的位置,目镜相当于放大镜,再对这个像进行放大.故 D 错误; 132 故选 C。 【点睛】 (1)近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增强,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应佩戴凹透镜矫正; (2)远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减弱,使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后面,需要佩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3)光学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都是凸透镜,成倒立的像,放大倍数较大.物镜焦距短,目镜焦距长, 是为了使像放大更大的倍数; (4)望远镜是由两组透镜组成,物镜成缩小的实像,目镜成放大的虚像。 9.用显微镜和望远镜观察物体时,关于像的倒正,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用显微镜观察时像是正立的,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时像是倒立的 B.用显微镜观察时像是正立的,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时像也是正立的 C.用显微镜观察时像是倒立的,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时像是正立的 D.用显微镜观察时像是倒立的,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时像也是倒立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显微镜和天文望远镜的物镜都是成倒立的实像,这个实像再通过它们各自的目镜后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它们分别都经过一次倒立的像,再经过一次正立的像,两次成像的结果,使人们最终观察到的都是倒立 的像。但是通过显微镜得到的是物体倒立放大的像,通过天文望远镜得到的是物体倒立缩小的像,故 D 正确。 故选 D。 10.用显微镜和开普勒望远镜观察物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物镜作用相同,都能得到物体倒立、放大的实像 B.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目镜作用相同,都能将物镜成的像放大 C.显微镜和望远镜所观察的像与物体比较都是放大的 D.显微镜和望远镜观察物体时,为得到正立的像,都应先将物体倒放 【答案】B 【解析】 【分析】 133 【详解】 显微镜有物镜和目镜组成,显微镜的物镜成的是放大、倒立的实像,目镜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望 远镜是由两组透镜组成,物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与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相同;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 像,与放大镜的成像原理相同;故 ACD 不符合题意;故选 B. 【点睛】 根据显微镜的构造和成像原理,以及望远镜的构造和成像原理来判断选项. 10.下列有关透镜应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A.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凹透镜 B.近视眼可戴凸透镜片做的眼镜进行矫正 C.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时,物与镜的距离必须大于两倍焦距 D.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天体,以确凿的证据支持了“日心说”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故 A 错;近视眼需用凹透镜片来进行矫正,故 B 错;放大镜观察物体时, 物体应放在一倍焦距以内,故 C 错;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天体,以确凿的证据支持了“日心说”, 故 D 正确;应选 D. 11.如图中,给凸透镜“戴”上近视眼镜,此时光屏上能成一清晰的像,若“取”下近视眼镜,为使光 屏上的像清晰,在保持烛焰和透镜位置不变的条件下,应该将光屏 A.保持在原来的位置 B.远离透镜 C.靠近透镜和远离透镜都可以 D.靠近透镜 【答案】D 【解析】 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给凸透镜“戴”上近视眼镜,使经过透镜的光线发散,像向后 移动.若“取”下近视眼镜,像会向光屏前移动,为使光屏上的像清晰,在保持烛焰和透镜位置不变的 条件下,应该将光屏靠近透镜,故选 D. 134 12.上生物实验课时,小刚发现他所用的显微镜是目镜、物镜上分别标有 5 倍和 10 倍字样,则他所用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为( ) A.5 倍 B.10 倍 C.15 倍 D.50 倍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显微镜对物体放大的倍数等于目镜的倍数和物镜倍数的乘积:5×10=50 倍。 【点睛】 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都是凸透镜,在物镜对物体进行放大之后,目镜会对物体进行进一步的放大。 二、填空题 13.望远镜的物镜相当于人眼中的________ ,但它可以会聚更多的光,从而使所成的像变得更亮;现 代天文望远镜都力求把物镜的口径________ (选填“缩小”或“加大”),以便观测到更暗的星. 【答案】晶状体加大 【解析】 【详解】 望远镜的物镜和人眼中的晶状体相同,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距越远,像距越小,像越接近焦点;现 代天文望远镜的物镜口径越大,折射光线越多,像越清晰。 【点睛】 望远镜由物镜和目镜组成,物镜和目镜都是凸透镜,物镜相当于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距越 大,像距越小,物体在无限远时,像越接近凸透镜的焦点;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天文望远镜的物镜口径越大,折射光线越多,像越清晰。 14.观察细胞等微小物体要用__________,观察远处的物体和天体的运动要用________。 【答案】显微镜望远镜 【解析】 【详解】 显微镜的原理:物镜相当于投影仪,成倒立的放大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正立的放大的虚像.所 以观察微小的物体,要用显微镜;望远镜的原理:物镜相当于照相机成倒立的缩小的实像;目镜相当于 放大镜,成正立的放大的虚像.所以观察很远的物体.要用望远镜。 135 【点睛】 显微镜能帮助人们看到物质的微小结构,望远镜帮助人们看清远处的物体. 二、实验题 15.自制水滴显微镜,探究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器材:焦距较长的凸透镜一个,滴管一个,废录音带盒 一个,清水. (1)小水滴可看作一个焦距很小的______镜,本实验以小水滴作为显微镜的______镜,它与被观察物 体的间距为 10-15mm,如左图所示. (2)如图所示中,任意滴一滴水滴,透过这个小水滴,如果看到一个与原来方向相同的、放大的箭头, 在不调整与箭头的距离,应该把水珠变______(填“厚”或者”薄”),直至得到与原来方向相反的、 放大了的箭头.如果废录音带盒的厚度是 12mm,那么最终水滴凸透镜的焦距范围是:______. (3)透过凸透镜去观察小水滴,使箭头、小水滴,凸透镜______,并且保持凸透镜水平,看到的箭头 相对于原来的箭头是______(填“正立”或“倒立”),如果要看到箭头更大的像,应把凸透镜略微向 ______(填“上”或“下”)移动. 【答案】凸透物厚 6—12mm 同一竖直直线上倒立上 【解析】 【分析】 【详解】 (1)[1][2]小水滴接近圆形,所以其相当于一个焦距很小的凸透镜,是当作显微镜的物镜来使用的; (2)[3][4]由题意可知,小水滴此时相当于放大镜,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说明箭头在小水滴的 焦点之内,即小水滴的焦距过大,因此应该把水珠变得再厚些,使其焦距变小,直至成倒立、放大的实 像,此时物距满足:f<12mm<2f,即:凸透镜的焦距为:6mm<f<12mm; (3)[5][6][7]透过凸透镜去观察小水滴,使箭头、小水滴,凸透镜在同一直线上,此时,凸透镜镜相 当于一个放大镜,成的是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虽然二次放大成的像相对于物体是倒立的,但旋转的 方向是一致的;要使成的虚像更大一些,应增大物距,把凸透镜向上移动. 136 第 8 节 走进彩色世界 一、选择题 1.以下各种单色光中,属于三原色光之一的是 A.蓝光 B.紫光 C.黄光 D.橙光 【答案】A 【详解】 光的三原色为:红、绿、蓝; 所以蓝光属于三原色光之一,故 A 正确,BCD 错误. 故选 A. 2.下列事实中属于光的色散的现象的是() A.霓虹灯的灯光五颜六色 B.电视机画面五彩缤纷 C.雨后天空出现美丽的彩虹 D.色彩丰富的山水画 【答案】C 【详解】 A.霓虹灯的五光十色是因为灯管中充入稀有气体可以产生各种颜色的光,不是光的色散现象,不符合 题意; B.五彩缤纷的电视画面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混合而成的,不是光的色散现象,不符合题意; C.雨过天晴时,常在天空出现彩虹,这是太阳光通过悬浮在空气中细小的水珠折射而成的,白光经水 珠折射以后,分成各种彩色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现象,符合题意; D.色彩丰富的水彩画是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调和而成的,不是光的色散现象,不符合题意. 3.下列关于图中所示的四种光学现象,描述或解释正确的是 A.图甲中,小孔成像时所成的是倒立的虚像 137 B.图乙中,人配戴的凹透镜可以矫正远视眼 C.图丙中,色散现象说明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D.图丁中,漫反射的光线杂乱无章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答案】C 【详解】 A.小孔成的像是由实际光线形成的,可以用光屏接收到,符合实像的特征,不是虚像,此项错误; B.近视是因为晶状体曲度过大,折光能力太强使像成在视网膜前面,用凹透镜矫正,此项不正确; C.白光由七色光组成,不同色光通过三棱镜后,偏折角度不同,所以被分解成七色光,这是光的色散 现象,此项正确; D.只要是光的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此项错误。 故选 C。 4.对下列几种常见生活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彩虹”的形成,是因为光的反射 B.“倒影”的形成,是因为光的折射 C.“手影”的形成,是因为光的直线传播 D.筷子在水面处被“折弯”,是因为光的反射 【答案】C 【详解】 A.彩虹的形成,是光的色散现象,故 A 错误. B.山在水中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 B 错误. C.手在墙上形成“手影”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形成的,故 C 正确. D.筷子在水面处被“折弯”,是因为光的折射,故 D 错误. 5.我国唐朝的张志和在《玄贞子》中记载了著名的“人工虹”实验:“背日喷乎水,成虹霓之状.” 形成这种现象是由于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色散 138 C.光的反射 D.凸透镜成像 【答案】B 【详解】 “人工彩虹”,这是指喷出水后,空中有大量的小水滴,太阳光照在这些小水滴上,被分解为绚丽的七 色光,也就是光的色散。 故选 B。 6.如图,将一束太阳光投射到玻璃三棱镜上,在棱镜后侧光屏上的 AB 范围内观察到不同颜色的光,则 A.A 处应是紫光 B.只有 AB 之间有光 C.将涂有荧光物质的纸条放到 AB 范围 B 处的外侧,荧光物质发光 D.将温度计放到 AB 范围 A 处的外侧,温度计示数不会变化 【答案】C 【详解】 (1)由于不同颜色的光的波长不同,通过三棱镜的折射程度不同,所以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 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因此 A 处为红光,B 处为紫光; (2)A 的外侧是红外线,温度计放到这个地方,温度计的示数会明显升高; (3)B 的外侧是紫外线,将涂有荧光物质纸条放到这个地方,荧光物质会发光. (4)红外线和紫外线都属于不可见光. 答案选 C。 【点睛】 (1)太阳光经过三棱镜被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七种颜色的色光,称为光的色散.(2) 红色光谱之外称为红外线,红外线的热效应很强,太阳光向地球辐射热,主要依靠红外线;(3)紫色光 谱之外的光称为紫外线,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 7.关于光的色散实验,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白光通过棱镜后,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B.色散现象表明,白光是复色光 C.单色光通过棱镜时,传播方向不会发生改变 139 D.单色光通过棱镜时,不会发生色散 【答案】C 【详解】 A.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分解成为七色光,属于光的色散现象,传播方向发生改变,故选项 A 不符合题意; B.太阳光是复色光,而七种色光混合后成为白光,色散现象表明白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故选项 B 不符合题意; C.单色光通过三棱镜时,不会产生色散现象,但是会发生折射,故传播方向发生改变,故选项 C 符合 题意; D.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分解成为七色光,单色光通过三棱镜时,不会产生色散现象,故选项 D 不符合题 意. 8.如图所示是小明一家游览黄果树瀑布时拍摄的照片.瀑布旁美丽的彩虹是光的______(填“色散”或 “反射”)现象.远处传来的瀑布撞击岩石的声音,通过______传到小明的耳中.妈妈用遮阳伞遮挡阳光, 能防止______(填“红外线”或“紫外线”)对人皮肤的侵害. 【答案】色散空气紫外线 【详解】 [1]瀑布旁美丽的彩虹,这是太阳光通过悬浮在空气中细小的水珠折射而成的,白光经水珠折射以后, 分解成各种彩色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 [2]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听到的瀑布撞击岩石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小明耳朵的; [3]据紫外线的特点可知,适量的紫外线能合成维生素 D,促使钙的吸收,但过量的紫外线对身体是有害 的,有可能诱发皮肤癌;因此妈妈用遮阳伞遮挡阳光,能防止紫外线对人皮肤的侵害. 9.如图所示,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后,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在白色光屏上形成一条七彩光 带,这个现象叫_____;如果在白色光屏前放置一块红色玻璃,我们在白屏上能看到_____;如果将白色 光屏换成绿色纸板.我们能看到_____. 140 【答案】光的色散红光黑色 【详解】 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会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这是光的色散现象;如果在 白屏与棱镜之间竖直放一块红色玻璃,红色玻璃只能透过红光,则白屏上其他颜色的光消失,只留下红 色;在如果将白色光屏换成绿色纸板,因绿色纸板将吸收红光,所以白屏上将没有光反射出来,将看到 黑色。 10.电视机的遥控器能发射一种不可见光,即______,以实现对电视的控制;对于流入市场的假币,人 们常借助验钞机发出的______来辨别真伪;彩色电视机画面上的色彩是由红、______、蓝三种色光混合 而成. 【答案】红外线紫外线绿 【详解】 [1]电视遥控器前端的发光二极管,能发出不同的红外线来实现电视遥控,红外线是看不见的光; [2]光谱紫光以外的光为紫外线,属于不可见光,紫外线的作用有:①杀菌作用、②促进维生素 D 的合 成、③使荧光物质发光,验钞机能够发出紫外线使钱币上的荧光物质发光; [3]彩色电视机画面上的颜色是由光的三原色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 11.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后,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在白色光屏上形成一条七彩光带,如图所 示,这个现象叫光的____________.如果将白色光屏换成红色光屏,我们将________(选填“能”或“不 能”)看到七彩光带. 【答案】色散不能 【详解】 141 [1][2]三棱镜将太阳光分解为七种色光的现象,叫做光的色散;红色光屏只能反射红色光,所以如果将 白色光屏换成红色光屏,我们将只能看到红光,不能看到七彩光带。 12.通过如图所示的探究,我们对太阳光有了更多的了解: (1)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如图甲所示,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这是光的色散现象,只有用________ 色光屏(选填“白”或“黑”),我们才能看到七彩光带. (2)根据甲图________光的偏折能力强一些,若分别用红光和紫光平行于同一个凸透镜的主光轴入射, 如图乙所示,则________光对凸透镜的焦距大. 【答案】白紫红 【详解】 (1)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如图甲所示,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这是光的色散现象,因为不透明 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白色物体反射所有颜色的光,黑色吸收所有颜色的光,所以,只有用 白色光屏我们才能看到七彩光带. (2)根据甲图可知,紫光偏转的角度较大,所以,紫光的偏折能力强一些;若分别用红光和紫光平行 于同一个凸透镜的主光轴入射,如图乙所示,则红光对凸透镜的焦距大,因为红光的偏折能力弱一些. 13.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无知的代价 福山区一王姓蔬菜大棚种植户突发奇想,将大棚原来使用的白色塑料薄膜换成了绿色薄膜,结果棚 内种植的蔬菜生长缓慢,甚至枯萎,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老王喜欢观察和思考,他注意到蔬菜的叶子多数呈绿色,由此他猜想,蔬菜的叶子是绿色的,可能 是由于蔬菜喜欢绿光的缘故,假若将温室的白色薄膜换上绿色的,只让阳光中的绿色光通过并照射蔬菜, 这样蔬菜就会生长更快,产量更高,有了这个想法,于是他就将大棚全邵用上了绿色薄膜,结果酿成悲 剧。通过了解农科所的科技人员他才忧然大悟,原来,不透明的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光来决定的,叶 子呈绿色。说明蔬菜反射的是绿光,也就是说绿光正是蔬莱所不喜欢的,只给蔬菜照射绿光,蔬菜就会 因缺少所需要的其他色光,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因而生长缓慢,直至枯萎死亡。 142 (1)绿色蔬菜喜欢什么颜色的光? (2)请你分析,红花反射什么颜色的光?它喜欢什么颜色的光? (3)文中提到了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什么决定的,也说明了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什么决定的,请你指 出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什么决定的? 【答案】(1)绿色蔬菜之所以呈现绿色,是由于它只能反射绿光,而吸收其他颜色的光,因此绿色蔬菜 喜欢绿光以外的其他色光。 (2)红花只能反射红光,而吸收其他颜色的光,因此它喜欢红光以外的其他 色光。 (3)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 【分析】 考点:物体的颜色。 【详解】 白光是复色光,包括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 定的,只能透过与它颜色相同的光,而吸收其他颜色的光,白色透明物体能透过所有颜色的光;不透明 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只能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光,而吸收其他颜色的光,白色不透明 物体能反射所有颜色的光,黑色物体吸收所有颜色的光。 (1)绿色蔬菜是不透明的物体,叶子是绿色的只发射绿色的光,吸收其他颜色的光,所以绿色的蔬菜是 喜欢绿光以外的其他颜色的光。 (2)红花也是不透明的物体,它只反射红光,吸收除红光外的其他颜色的光。 (3)物体的颜色主要是由反射什么颜色的光决定的,不透明的物体是什么颜色就反射什么光,透明的物 体颜色由它透够什么颜色的光决定的。 第 1 节 物态变化与温度 一、选择题 1.水能以多种不同的状态呈现,气态的水是 A.露水 B.雾气 C.冰块 D.水蒸气 【答案】D 【解析】 143 【分析】 水在自然界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详解】 A、露水是水的液体状态,故 A 错误; B、雾气是水的液体状态,故 B 错误; C、冰块是水的固体状态,故 C 错误; D、水蒸气是水的气体状态,故 D 正确。 故选 D。 2.如图所示,下列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温度计在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垂直,且在测量温度时,温度计不能接触容器的底和侧壁. 所以选择 A. 3.中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中国南极昆仑站”于 2009 年 1 月 27 日胜利建成,如图所示,南极 的最低气温大约是-89.2℃,读作( ) A.负 89.2 度 B.零下 89.2 度 C.负 89.2 摄氏度 D.零下 89.2 摄氏度 【答案】CD 【解析】 144 【分析】 温度是描述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温度的常用单位是℃,读作摄氏度。 【详解】 南极的最低气温大约是-89.2℃,读作负 89.2 摄氏度或零下 89.2 摄氏度。 故选 CD。 4.下列温度值最接近实际的是() A.健康成年人的体温是 39℃ B.让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室内温度是 25℃ C.洗澡时淋浴的适宜水温是 60℃ D.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盐水的凝固点是 0℃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健康成年人的体温是 37℃,故 A 错;让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室内温度是 23℃-25℃,故 B 正确;洗澡时 淋浴的适宜水温是 40℃,故 C 错;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盐水的凝固点低于 0℃,故 D 错。 应选 B。 5. 下面关于温度计和体温计用法中,正确的是( ) A.用常用的温度计测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要离开被测液体 B.用体温计测体温读数时,体温计的玻璃泡不要离开人体 C.如果没有酒精来给体温计消毒,也可以把体温计放在沸水中消毒 D.用常用温度计和体温计都能直接测出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实验用温度计测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体,故 A 正确; B.由于体温计的特殊构造,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读数,故 B 错误; C.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 35℃~42℃,而沸水的温度为 100℃,故 C 错误; 145 D.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 35℃~42℃,而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 0℃,超出了它的测量范围,故 D 错误。 故选 A。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在使用方法上的不同和两种温度计在测量范围上的不同,在使 用过程中要注意加以区分。 6.下列关于使用温度计的操作步骤,正确的排列为( ) ①观察温度计读数并记录 ②取出温度计 ③选取适当温度计 ④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 ⑤让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数分钟. A.①②③④⑤ B.④⑤③②① C.④③⑤①② D.③④①②⑤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温度计的使用方法:④先要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③选择合适的温度计;⑤然后让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 浸入被测液体中;①待示数稳定后读数,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液体;②取出温度计.即④③⑤①②; 故 C 符合题意. 【点睛】 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是:(1)根据待测物体温度变化范围,选择合适量程的温度计; (2)使用前认清温 度计的最小刻度值,以便正确读数; (3)使用时应把温度计的玻璃泡跟被测物体充分接触,不要碰到 容器的侧壁或底部,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方可读数; (4)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视线 必须与温度计内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7.如图所示是实验室常用温度计,关于它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温度计的示数为﹣20℃ B.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 0.1℃ C.该温度计是根据固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D.在使用该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时,不可以离开被测物体读数 【答案】D 【解析】 146 【分析】 (1)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使用温度计之前一定要看清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 (3)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的液柱上表面相平. 【详解】 AB、观察图示中的温度计知:每一大格代表 10℃,每一大格分成 10 小格,所以每一小格代表 1℃,即 温度计的分度值是 1℃,温度计的水银柱在 0℃以上,示数为 20℃.故 A、B 错误; C、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故 C 错误. D、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故 D 正确. 故选 D. 8.有两杯水,里面都有没熔化的冰块,一杯放在阳光下,一杯放在阴凉处,则( ) A.在阳光下的水的温度高 B.在阴凉处的水的温度高 C.两杯水的温度一样高 D.两杯水温度的高低无法进行比较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晶体熔化时,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温度不变. 两杯水,里面都有没熔化的冰块,则都是熔化过程中,温度都为冰的熔点,即 0℃,放在阳光下的杯子 吸热快,熔化更快,但在熔化完以前,温度不会有高低之分,即两杯水的温度一样高. 故选 C. . 9.两支内径不同、玻璃泡内水银等量的温度计,同时插入一杯热水中,过一会将看到 A.两支温度计水银柱上升的高度相同,示数相同 B.内径细的温度计水银柱升得较高,示数较大 C.内径粗的温度计水银柱升得较高,示数较大 D.内径粗的温度计水银柱升得较低,两支温度计示数相同 147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玻璃泡中水银量相等,说明水银受热后膨胀程度相同,即增大的体积是相同的,内径的不同影响的是水 银柱升高的高度.内径粗的温度计水银柱升得较低;内径细的温度计水银柱升得较高,测量同一杯水所 以二者示数相同. 【点睛】 本题考查内容重在学以致用,利用温度计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加深对液体温度计原理的理解,注意同一杯 热水说明最后温度计示数应该相同. 10.0℃的水和 0℃的冰,两者相比较 A.0℃的冰要冷一些 B.0℃的水要冷一些 C.冷热程度相同 D.物态不同,无法比较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0℃的水和 0℃的冰,温度相同,因此两者具有相同的冷热程度.正确选 C. 11.一支体温计的示数是 37.2℃,某粗心护士忘了甩体温计,先后测甲、乙两个人的体温,他们的真实 体温分别是 36.5℃,38.8℃,经测量温度计的读数为() A.甲的读数是 36.5℃; 乙的读数是 38.8℃ B.甲的读数是 37.2℃; 乙的读数是 38.8℃ C.甲的读数是 36.5℃; 乙的读数是 36.6℃ D.以上读数都不对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体温计的工作原理是液体的热胀冷缩,由于体温计构造上的特点,在液泡上端有一个卡口,所以体温计 148 离开人体后可以保持温度计示数不变,因此使用前要“甩一下”,把水银甩回到玻璃泡内,某粗心护士 忘了甩体温计,用示数是 37.2℃的体温计给甲测体温,只能使读数高于实际温度为 37.2℃,给乙测体 温时,乙的温度高于温度计原来的示数,体温计中液面就会上升,达到 38.8℃。 故选 B。 12. 一刻度均匀但示数不准确的温度计,用它测标准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时为 5℃,测沸水的温度 时为 95℃,若用它来测得室内温度为 32℃,则室内的实际温度约为 A.35℃ B.30℃ C.33℃ D.37℃ 【答案】B 【解析】 解答:摄氏温度的规定是: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 100℃,冰水混合物为 0℃,100℃和 0℃之间有 100 等份,每一份代表 1℃. 由题意可知:该温度计下边第五个格的位置代表 0℃,第九十五个格的位置代表 100℃, 即该温度计的 95-5=90 个小格表示 100℃,据此可求出一个格代表的度数: (100℃-0℃)/(95-5)=10/9℃ 当室内温度为 32℃,则室内的实际温度约为 10/9℃╳(32-5)=30℃ 故 B 二、填空题 13.如图,体温计的量程是___,分度值为___,示数是___℃。 【答案】35℃~42℃0.1℃37.6 【解析】 【详解】 [1]体温计上最小示数、最大示数分别为 35℃和 42℃,所以体温计的量程为 35℃~42℃; [2]1℃之间有 10 个小格,一个小格代表 0.1℃,所以此体温计的分度值为 0.1℃; [3]液柱最末端在 37℃后面 6 个小格处,示数为 37℃+6×0.1℃=37.6℃。 14.寒暑表是测量气温的一种常用工具,它是利用________性质来测量温度的,如图中是寒暑表的一部 分,其示数为________ 149 【答案】液体的热胀冷缩−7℃ 【解析】 【分析】 【详解】 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图中寒暑表的分度值是 1℃,液面在零刻度以下,故其 示数是−7℃. 【点睛】 常用温度计是液体温度计,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温度计的读数:首先根据确 定液柱是远离零刻度还是靠近零刻度,确定零上还是零下,然后确定每一个大格和每一个小格代表的示 数. 15.学校医务室有两支用后都没有甩过的体温计,它们的示数都是 37.5℃,分别用来测量两位病人的体 温.若两位病人实际体温分别是 39℃、37℃,那么这两支体温计的示数分别为_____和_____. 【答案】39℃37.5℃ 【解析】 【详解】 使用体温计前,要先甩几下,使水银液柱回到玻璃泡中,如果不甩几下,就用来测量体温,如果该病人 的体温低于体温计中的数据,则读出的数据就是前一个病人的体温数据;如果该病人的体温高于体温计 中的数据,则读出的数据为该病人的体温;使用体温计前,要先甩几下,使水银液柱回到玻璃泡中,如 果不甩几下,就用来测量两个病人的体温,测量体温是 37℃的病人时,因为使用前没有将水银柱甩下来, 显示的仍然是体温计原来的示数,为 37.5℃.测量体温是 39℃的病人时,该病人的体温高于体温计中 的数据,则读出的数据为该病人的体温,为 39℃. 16.有甲、乙两种不同品牌的保温杯,为了比较这两种品牌的保温杯盛水时的保温效果,小明按照科学 探究的程序,明确了具体的探究问题,选择了适当的器材,在控制变量的前提下,在室内进行了实验, 得到了一段时间内,甲、乙两种保温杯内水的温度的实验数据,根据数据绘制的图象如图所示.请你根 据图象所提供的信息回答以下问题: 150 (1)请比较甲、乙两种保温杯的保温效果:(__________) A.甲保温杯的保温效果好 B.乙保温杯的保温效果好 C.甲、乙两种保温杯的保温效果一样好 (2)请估计实验过程中的室温: ________ . 【答案】B20℃ 【解析】 【分析】 (1)实验中要保证水的初温和水的质量是相同的,这样可以直接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变化情况来判断保 温材料的性能情况; (2)结合图象分析降温规律,当温度不再改变时,即水温降到了室温; 【详解】 (1)由图象可知,在相同时间内,乙的水温下降较慢,甲的水温下降较快,所以乙保温杯的保温效果 好,故 B 符合题意; (2)由图象可知,当温度降到 20℃时,温度不再变化,所以实验过程中的室温为 20℃. 【点睛】 能正确根据图象,判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进而得出相应的规律,并判断出室温的高低,考查了我们读 取图象的能力. 第 2 节 熔化和凝固(1) 一、选择题 1.下列物质属于晶体的是( ) A.沥青 B.冰 C.玻璃 D.石蜡 【答案】B 151 【解析】 【分析】 【详解】 沥青、玻璃、石蜡都属于非晶体,冰属于晶体.故选 B. 【点睛】 常见的晶体有各种金属,海波,冰;常见的非晶体有石蜡,玻璃,沥青,松香. 2.夏天,加在饮料里的冰块逐渐消失,其物态变化是 A.升华 B.凝华 C.熔化 D.凝固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加在饮料里的冰块逐渐消失,由固态变化为液态属于熔化现象,故选 C。 3.下列现象中属于熔化的是() A.春天,河里的冰化成水 B.秋天,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雾 C.夏天,地上的水变干 D.冬天,湖水结成冰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春天,河里的冰化成水是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故 A 正确; B、秋天,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雾是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故 B 错误; C、夏天,地上的水变干是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故 C 错误; D、冬天,湖水结冰是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故 D 错误. 故选 A. 4.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冰的熔化特点,他每隔相同时间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 并观察物质 的状态.绘制成图像如图乙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152 A.冰是晶体 B.冰的熔点是 0℃ C.冰的熔化过程持续了 15 分钟 D.冰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认识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在 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根据图象分析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从而得出结论.由乙图知,从第 5 分 钟到 15 分钟,冰的温度保持 0℃不变,所以冰是晶体,且熔点为 0℃,故 A、B 正确;由乙图知,冰从 第 5min 开始熔化,到第 15min 完全熔化完,熔化过程经历了 10min.故 C 错误;由乙图知,冰在熔化过 程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故 D 正确.故选 C. 5.把盛有碎冰块的大试管插入烧杯里的碎冰块中,如图所示.用酒精灯对烧杯底部慢慢加热,当烧杯 中的冰块有大半熔化时,试管中的冰( ) A.熔化一部分 B.全部熔化 C.一点也不熔化 D.无法判断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冰是晶体,由于烧杯中的冰块没有熔化完毕,处于固液共存态;所以继续加热烧杯中温度保持不变,小 153 试管中冰块无法吸收到热量,所以小试管中的冰一点也不会熔化.故 C 项符合题意、ABD 项不符合题意; 6.如图所示是某种物质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该图象描述的过程可能是( ) A.蜡的熔化 B.海波的熔化 C.水的凝固 D.玻璃的凝固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由图知:总体趋势,温度随时间的增加而升高,所以是熔化过程;可以排除 CD;在温度变化 过程中,有一条平行于横轴(时间)的线段,说明在此段时间内温度没有发生变化,所以此时间的温度 值即为该物体的熔点,而只有晶体才有熔点,可以排除 A,故选 B. 考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7.冰在熔化过程中,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内能不变,比热容不变 B.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C.比热容、内能、温度都不变 D.比热容变大、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冰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发生变化,故内能增加;熔化过程中,物质由冰变成水,物质的比热 容发生变化.故答案选 B. 8.如图所示是甲、乙两种物质的熔化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54 A.0~4min 甲比乙吸热多 B.4~8min 甲不吸热 C.0~10min 甲和乙不断吸热 D.0~10min 甲和乙温度不断升高 【答案】C 【解析】 A、加热相同的时间,吸收的热量相同,故 0~4min 甲乙吸热一样多,故 A 错误;B、甲物质的温度整体 呈上升趋势,且有一段时间物质吸热但温度不再高,说甲是晶体熔化的图象,熔化过程吸热温度不变; 乙吸热温度一直升高是非晶体,故 B 错误;CD、0~10min 甲和乙都吸热,内能都不断增加,只是甲是晶 体,吸热温度不变,乙是非晶体,吸热温度升高,故 C 正确,D 错误.故选 C. 点睛:(1)相同时间吸收的热量相同;(2)明确图象中横纵坐标所表示的内容,可以看出物质的温度整 体呈上升趋势,且有一段时间物质吸热但温度不再高,说明这是晶体熔化的图象,熔化过程吸热温度不 变;(3)无论晶体还是非晶体吸热内能都增加;(4)晶体熔化过程吸热温度不变;非晶体吸热温度升高. 二、填空题 9.有两盆水,里面都有没有熔化的冰块,甲盆放在阳光下,乙盆放在阴凉处,在冰块未熔化完以前, 甲盆水的温度_______乙盆水的温度.(填“小于”、“ 等于”或“ 大于”) 【答案】等于 【解析】 【分析】 【详解】 无论冰水混合物放在阳光下,还是放在阴凉处,气压相同,都是冰水混合物,温度是相同. 10.如图是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可以判断这种物质是______(选填“晶体” 或“非晶体”),它的熔点是______. 155 【答案】晶体,80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图知,该物质从第 10 分钟开始熔化,到第 25 分钟完全熔化完全,在此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 80℃不 变,所以该物质为晶体.并且熔点为 80℃. 【点睛】 (1)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区别: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非晶 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2)会分析晶体的熔化图象.知道晶体熔化时的温度为熔点;(3)要知 道晶体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完为晶体的熔化过程. 11.夏天在农贸市场卖海鲜产品的摊位上,经常看到摊主将冰块放在新鲜的海产品上面用于保鲜,这主 要是因为冰块有较低的温度和熔点,且冰在 ________ (填一物态变化名称)过程中要 ________ 热 量(选填:“吸收”、“放出”). 【答案】熔化吸收 【解析】 【分析】 【详解】 [1][2]固态的冰块变为液态的水是熔化现象,冰熔化过程中要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所以摊主将冰块放 在新鲜的海产品上面用于保鲜. 【点睛】 对物态变化种类的判定,要认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再根据物态变化的定义进行判定. 三、实验题 12.如图甲所示,是“探究物质的熔化规律”的实验装置.实验时先将固体物质和温度计分别放入试管 内,再放入大烧杯的水中,观察固体的熔化过程. 156 (1)试管内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某时刻温度如图乙所示,读数方法正确的是_____(选填“A”、“B” 或“C”),示数为_____℃,某同学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描绘出该物质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 丙 ABCDE),则可知该物质是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2)在该物质熔化过程中,如果将试管从烧杯中拿出来,该物质将停止熔化.将试管放回烧杯后,该 物质又继续熔化.说明固体熔化时需要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3)根据描绘的图线,该物质在第 5min 时处于_____态,该物质的熔点为_____℃,仔细观察图象发现, 该物质熔化前(AB 段)升温比熔化后(CD 段)升温_____(选填“快”或“慢”). 【答案】B38 晶体吸收固液共存 50 慢 【解析】 【分析】 【详解】 (1)A 是俯视会使读数偏大,C 是仰视会使读数偏小,读数时视线要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温度计每一个大格代表 10℃,每一个小格代表 1℃,示数是 38℃. 物质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该物质是晶体. (2)物质熔化时,把试管取出,物质停止熔化,放回烧杯物质继续熔化,可见物质熔化时需要吸收热 量. (3)物质在第 5min 时处于熔化过程,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物质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 50℃不变,所以该物质的熔点是 50℃. 物质是固态时,吸热 3min,物质温度升高了 28℃(48℃﹣20℃=28℃).物质是液态时,吸热 3min,物 质温度升高了 40℃(90℃﹣50℃=40℃).所以该物质熔化前(AB 段)升温比熔化后(CD 段)升温慢. 13.如图所示是“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 157 (1)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______(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2)将装海波的试管放在盛水的烧杯内加热并搅拌,而不是用酒精等直接加热,目的是使试管内的海 波___. (3)下表是实验中记录的数据.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温度/℃ 40 42 44 46 48 48 48 48 49 50 51 海波在第 6 分钟时处于_____状态. 【答案】自下而上均匀受热固液共存 【解析】 【分析】 【详解】 (1)[1]酒精灯需用外焰加热,所以要放好酒精灯,再固定铁圈的高度,按照从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2)[2]将装有萘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这是水浴法,采用水浴法,萘的温度变化比较均匀,并且变化 比较慢,便于记录实验温度; (3)[3]由表格知,第 6min 时,物体处于熔化过程中,所以为固液共存. 第 2 节 熔化和凝固(2)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熔化的是 158 A.初春,河面上冰化成水 B.夏末,草叶上形成“露珠” C.深秋,枫叶上形成“霜” D.严冬,树枝上形成“雾淞”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A、初春,湖面上冰化成水,是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现象,符合题意;B、夏末,草叶上形 成“露珠”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不合题意;C、深秋,树叶上形成“霜”是水蒸气直接凝华形成的, 不合题意;D、严冬,树枝上形成“雾凇”是水蒸气直接凝华形成的,不合题意;故应选 A. 【考点定位】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 2.下表所列的是各种晶体的熔点,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固态氢 259 ℃ 固态酒精 117 ℃ 固态水银 38.8 ℃ 金1064℃ 钢1300℃ 钨 3410℃ A.在 268 ℃时氢是固态 B.灯泡的灯丝用钨制成,不容易熔化 C.纯金掉入钢水中不会熔化 D.水银温度计在 40 ℃时不能使用 【答案】C 【详解】 A.固态氢的熔点是 259 ℃, 268 ℃低于固态氢的熔点,氢是固态,故 A 正确,不符合题意; B.钨的熔点较高,灯丝发光时的温度大约在 2000℃,达不到钨的熔点,钨不会熔化,故 B 正确,不符 合题意; C.钢水的温度最低是1300℃,高于金的熔点,当金掉到钢水中,达到金的熔点,又能继续吸热,金熔 化,故 C 错误,符合题意; D.固态水银的熔点是 38.8 ℃,零下 40℃低于固态水银的熔点,故水银是固态,不能使用,故 D 正确, 不符合题意. 3.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温度为 0℃时,水已不存在,全部结成冰 B.温度为 0℃时,冰已不存在,全部化成水 159 C.温度为 0℃时,冰和水都有可能存在,但没有水蒸气 D.温度为 0℃时,冰、水和水蒸气都有可能存在 【答案】D 【详解】 AB.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 0℃,因此温度为 0℃时,水、冰都可以存在;故 AB 错误; CD.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 0℃,而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因此温度为 0℃时,冰、水和水蒸 气都有可能存在,故 C 错误;D 正确. 故选 D. 4.在北方的冬天,汽车驾驶员常用水和酒精的混合物作为汽车冷却系统中的冷却液,这是因为这种混 合液具有( ) A.较低的沸点 B.较低的熔点 C.较大的比热 D.较小的密度 【答案】B 【解析】冬天温度较低,冷却液在使用时应为液态,也就是在温度较低不会凝固成固态,所以要求这种 冷却液应具有较低的熔点,也就是具有较低的凝固点,故应选 B。 5.用铜块浇铸铜像的过程,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一个凝固过程 B.一个熔化过程 C.先熔化后凝固 D.先凝固后熔化 【答案】C 【解析】 用铜块浇铸铜像的过程中,先把铜块变成铜水,然后再把铜水变成铜像,物质先由固态变成液态,再由 液态变成固态,是先熔化后凝固. 故选 C. 【点睛】判断一种现象是什么物态变化,一定要分析现象原来和现在的状态,然后根据六种物态变化的 定义进行判断. 6.中央二台“真假实验室”探究,刚从冰箱冷冻室拿出冰棍贴紧舌头,舌头会被“冻”在冰棍上,这 时舌头的水发生了某种物态变化,与其对应的图像是() 160 A. B. C. D. 【答案】D 【详解】 根据题意知道,舌头会被“冻”在冰棍上,是舌头上的水分遇到比较冷的冰棍形成的,液态变为固态的 现象叫凝固,且冰是晶体,所以从图中找出晶体的凝固图象即可。 A.图像表示固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到达一定温度,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符合晶体熔化特点, 即是晶体的熔化图象,故 A 不符合题意; B.图像表示的是固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到达一定温度,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熔点为 0℃,符合 晶体熔化特点,即是冰的熔化图象,故 B 不符合题意; C.图像表示的是液体不断放出热量,温度不断降低,符合非晶体的凝固特点,是非晶体的凝固图象, 故 C 不符合题意; D.图像表示液体温度降低到 0℃时,不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符合冰的凝固特点,故 D 符合题意。 故选 D。 7.现代建筑出现一种新设计:在墙面装饰材料中均匀混入小颗粒状的小球,球内充入一种非晶体材料, 当温度升高时,球内材料熔化吸热,当温度降低时,球内材料凝固放热,使建筑内温度基本保持不变, 如图所示的四个图象中,表示球内材料的凝固图象的是( ) A. B. C. D. 161 【答案】A 【详解】 熔化是指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凝固是指物质从液体变为固体的过程。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和 凝固点。由于墙内混入非晶体材料,所以它在凝固的过程中,不会出现固液共存的状态,它的温度会持 续下降。A 是非晶体凝固图象,B 是非晶体熔化图象,C 是晶体熔化图象,D 是晶体凝固图象,故 A 正确。 故选 A。 【点睛】 熔化和凝固 8.如图是小聪做甲、乙两种物质的凝固实验所得到的温度一时间图象.判断错误的是 A.甲在第 2min 时是液态 B.甲在 ab 段吸热 C.甲的凝固点是 48℃ D.乙是非晶体 【答案】B 【详解】 A.凝固实验时,最初状态为液态,甲在第 2 分钟时温度高于凝固点,是液态,故 A 正确; B.ab 段是晶体物质甲的凝固过程,凝固过程是放热,而不是吸热,故 B 错误; C.甲凝固过程温度保持 48℃不变,故凝固点是 48℃,故 C 正确; D.乙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一直在下降,没有固定的凝固温度,是非晶体,D 正确. 9.装水的密闭小瓶放在大烧杯里的水中间,把烧杯放在电冰箱的冷冻室内,过一段时间取出烧杯,发 现烧杯中有一大半的水结成了冰,此时小瓶中的水 A.只有表面的水结冰 B.都没结冰 162 C.都已结冰 D.有一半的水结成冰 【答案】B 【解析】 烧杯里是冰水混合物,温度为零度.要让小瓶里的水结冰,小瓶里的水在达到零度后还必须被吸收掉凝 固所需放出的热量,既然小瓶外面的水也是零度,小瓶中水不能放热,所以不结冰. 故选 B. 【点睛】搞清凝固放热这一点非常关键,同时还要了解,热量要想顺利传递,必须有一定的温度差才行. 10.如图是一款新型水杯,在杯的夹层中封入适量的固态物质,实现了“快速降温”和“快速升温”的 功能.使用时,将水杯上下晃动几分钟,可以将 100 ℃的开水降温至 55 ℃左右的温水,也可以将冷水 升温至 55 ℃左右的温水,这款水杯被广泛称为“55°杯”.“55°杯”的工作原理是( ) A.首次使用时,必须加注热水;降温时利用物质熔化吸热;升温时利用凝固放热 B.首次使用时,必须加注冷水;降温时利用物质凝固放热;升温时利用熔化吸热 C.首次使用时,加注冷热水均可;降温时利用物质熔化吸热;升温时利用凝固放热 D.首次使用时,加注冷热水均可;降温时利用物质凝固放热;升温时利用熔化吸热 【答案】A 【详解】 首次使用时,必须加注开水倒入杯中,此时海波晶体被熔化,此过程海波会吸收热量,当水的温度下降 55℃以下时,此时海波会凝固,会放出热量,在此过程中水能较长时间保持水温不变.故选 A. 11.小明从电冰箱的冷冻室拿出一块猪肉解冻,一会儿小明发现肉上起了一些白霜,这() A.冰的熔解现象,吸热 B.冰的汽化现象,吸热 C.水蒸气的凝华现象,放热 D.水蒸气的凝固现象,放热 【答案】C 【解析】 从电冰箱的冷冻室拿出一块猪肉,由于猪肉温度很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低温凝华成固态的霜附着在猪 163 肉表面,凝华时放热过程,故 C 正确,ABD 错误.故选 C. 12.如图是“探究某物质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 t 时=5min 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B.在 BC 段,该物质不吸热 C.该物质凝固过程持续了 5min D.该物质的凝固点是 45℃ 【答案】AD 【详解】 A.熔化图象的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温度,而图中 BC 段温度不变的阶段就是熔化过程.A 正确; B.BC 段为熔化过程,虽然温度不变,但仍继续吸热,B 错误; C.从图中可得,物质从第 3 分钟开始熔化,到第 6 分钟熔化结束,熔化经历了 3min,C 错误; D.从图中可以看出该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均是 45℃,D 正确. 二、填空题 13.上物理复习课时,老师写下了一副热学对联,上联是“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联是“盘 中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对联中包含的物态变化是___________和_______,所反映共性是 ______________. 【答案】凝固熔化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详解】 [1]“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变”是水的凝固过程,水凝固时放出热量,温度保持不变,完成凝固过 程. [2]“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是冰的熔化过程,冰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完成熔化过 程. [3]水凝固和冰熔化共同的特点是温度保持不变. 14.火山爆发是近段时间人们常议论的话题,你知道吗,岩浆是多种物质成分组成的液体,在流淌过程 中不断降温,就会按下列顺序先后在火山口形成一系列的矿物: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 164 ----正长石----白云母----石英;由此可以判断出这些矿物的熔点依次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 【答案】降低 【详解】 因为岩浆在流淌过程中不断降温,所以先凝固的是凝固点高的,后凝固的凝固点低。岩浆先后在火山口 形成一系列的矿物: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正长石----白云母----石英;由此可以判 断出这些矿物的熔点依次降低。 15.在东北,人们冬季喜欢做“冻豆腐”.光滑细嫩的豆腐,经冷冻再解冻以后,会出现很多小孔.小 孔产生的原因是因为豆腐里的水先___________后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而形成的. 【答案】凝固熔化 【详解】 [1][2]物质由液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是凝固现象,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液态的现象是熔化现象.在东 北,人们冬季里喜欢做“冻豆腐”.光滑细嫩的豆腐,经冷冻再解冻以后,会出现许多小孔.小孔产生 的原因是豆腐里的水先凝固后熔化而形成的. 三、问答题 16.穿上棉衣感到暖和,是利用棉衣有效地阻止了人体产生的热向外散发,棉衣自身并不发热,而法国 准备生产的一种夹克,其衣料的纤维中添加了微胶囊,这种胶囊所含的物质在常温下呈液态,在温度降 低时会结晶,人们穿上它,气温较高时感到凉爽,气温较低时倍感温暖,试说明这种夹克能调节温度的 道理. 【答案】这种夹克调节温度的道理是:在温度下降时,微胶囊中的物质凝固放热,自动向人体供热;温 度上升时,微胶囊中的物质熔化吸热,又自动向人体吸热,从而起到调节温度的作用. 【详解】 微胶囊中所含的物质能在温度降低时凝固,温度上升时熔化,由于凝固放热,熔化吸热,因此这种微胶 囊做成的夹克能控制温度在一定范围内变化,人穿上它,在温度下降时自动向人体供热,温度上升时又 自动向人体吸热,从而起到调节温度的作用. 第 3 节 汽化和液化(1) 一、选择题 165 1.生活中常把碗放在锅里的水中蒸食物,如图所示,当锅里的水沸腾以后,碗中的水( ) A.同时沸腾 B.稍后也沸腾了 C.温度达到沸点,不会沸腾 D.温度低于沸点,不会沸腾 【答案】C 【详解】 锅里的水达到沸点后继续吸热会沸腾,但温度不再改变,所以,碗内水的温度等于水的沸点,但碗内的 水不能继续吸热,不会沸腾,故 ABD 错误、C 正确. 2.风把汗水吹干的过程中,汗水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熔化 B.汽化 C.液化 D.升华 【答案】B 【详解】 风把汗水吹干是液态水变为气体水蒸气的过程,属于汽化现象,故 B 正确,ACD 错误。 故选 B。 3.课本中想想做做的小实验﹣﹣纸锅烧水,把盛有水的纸锅放在火焰上烧,水烧开了纸锅仍不会燃烧, 这是因为 A.纸的比热容大于水的比热容,所以纸锅不会燃烧 B.火焰的温度较低,低于纸的着火点 C.水烧开后温度保持不变且低于纸的着火点 D.纸不吸收热量,所以纸锅不会燃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在一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 100℃,当水的温度达到 100℃时,吸热温度保持 100℃不变, 没有达到纸的着火点,因此,在纸盒里面装上水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烧,水烧开了,而“锅”不会损坏, 故应选 C. 【考点定位】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4.在一些洗手间装有热风干手器,洗手后用它可以很快把手烘干,如图所示.关于图中利用了哪几种 166 方法加快水的蒸发,以下选项中正确、全面的是( ) ①提高液体的温度 ②增大液体的表面积 ③加快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答案】D 【解析】 根据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分析解答.即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和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 ①热风干手器吹出的是热风,即提高了液体的温度,加快蒸发; ②使用时,手掌充分展开,增大了液体的表面积,加快蒸发; ③热风干手器吹风,使空气流速加快,加快了蒸发; 以上三项措施共同加快了蒸发的速度,使手很快变干. 故选 D. 点睛:牢记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当温度越高、表面积越大、表面的空气流速越快时,蒸发越快,反之 蒸发越慢. 5.夏天,人在电风扇下吹风感到凉爽,这是因为 A.电风扇吹来的是冷风 B.电风扇吹风可降低室内温度 C.电风扇吹风可加速人体汗水的蒸发,吸收了皮肤的热量 D.以上说法都正确 【答案】C 【详解】 夏天,人在电风扇下吹风感到凉爽,主要是因为电风扇加快空气流动,从而加快人体汗液的蒸发,而蒸 发要从周围吸收热量,导致皮肤温度降低,所以人感觉到凉快.故答案选 C. 6.为了节约用水,西宁市园艺工人利用滴灌的方法给道路两旁树木浇水,如图所示.他们把细水管放 入树下的土壤里,使水分直接渗透到树木根部,减慢了水分的蒸发,原因是 167 A.减少了水在地面的表面积 B.增大了水在地面的表面积 C.加快了地面上方空气的流动 D.提高了地面上水的温度 【答案】A 【详解】 A. 减少了水在地面的表面积,可以减慢水分的蒸发.故 A 正确. B. 增大了水在地面的表面积,可以加快水分的蒸发.故 B 错误. C. 加快了地面上方空气的流动,从而加快了液体的蒸发.故 C 错误. D. 提高了地面上水的温度,提高了液体的温度,从而加快了液体的蒸发.故 D 错误. 7.我们晾晒的湿衣服变干了,这种现象属于下面哪种物态变化() A.液化 B.升华 C.汽化 D.凝固 【答案】C 【解析】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包括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晾晒的湿衣服变干了,是衣服 上的水分变成了水蒸气,属于汽化现象,并且是蒸发的方式,故选 C。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生活中物态变化现象,物态变化知识是中考必考的知识点,解题的关键是把握住物 质前后的状态变化,难度不大。 8.体育比赛中运动员一旦受伤,医生会对着受伤部位喷射一种叫作氯乙烷的药液,该药液会在皮肤表 面迅速汽化,使受伤部位表层骤然变冷而暂时失去痛感,说明氯乙烷具有较低的 A.沸点 B.熔点 C.温度 D.凝固点 【答案】A 【分析】 结合题目提供的生活实际情况和物态变化中的吸热现象,使受伤部位表面组织骤然变冷,据此进行分析 168 判断即可. 【详解】 根据题意,医生会对着受伤部位喷射一种叫氯乙烷的药液,该药液会在皮肤表面迅速汽化,使受伤部位 表面组织骤然变冷,常温下汽化现象说明乙烷具有较低的沸点. 故选 A. 9.我们经常在加油站看到如图所示的警示性标志牌“禁打手机”、“熄火加油”,这样要求是为了防止 火花点燃汽油引发火灾,因为在常温下汽油容易 A.汽化 B.液化 C.升华 D.凝华 【答案】A 【详解】 常温下汽油极易汽化,在加油站周围的空气中充满了汽油蒸气,如果有明火,极易引起爆炸,故加油站 有“请熄火加油”,“请不要使用手机”的标语.故选 A. 【点睛】 要解答本题需掌握:汽油容易汽化,且汽油容易燃烧. 10.下列关于蒸发和沸腾的说法正确的是() A.蒸发和沸腾都需要吸收热量 B.蒸发和沸腾都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 C.蒸发和沸腾都属于汽化现象 D.蒸发的快慢与温度无关,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 【答案】AC 【解析】 A 蒸发和沸腾都是汽化现象,都需要吸收热量,正确;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而沸腾只能在特定 的温度(沸点)才能发生,故 B 说法错误;C 蒸发和沸腾都是汽化现象,错误;温度高,液体蒸发的就快, 所以蒸发的快慢也与温度有关,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D 错误. 169 二、实验题 11.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当温度上升到 88℃后,每隔 1min 读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 一段时间后停止读数,测得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时间 t/min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 t/℃ 88 90 94 96 98 98 98 98 (1)2min 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此时温度计的示数是______℃; (2)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如图乙的方格纸上画出水的温度 T 随时间变化的图象(______); (3)在 5min 到 8min 时间内,要用酒精灯持续加热保持水沸,撤去酒精灯后水很快停止沸腾,这说明水 沸腾时需要______热量; (4)从图象可以看出:实验中水的沸点是______℃,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______。 【答案】92 吸收 98 不变 【解析】 【详解】 (1)[1]温度计的分度值为 1℃,且液柱在零刻度线的上方,因此该温度计的示数是 92℃。 (2)[2]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描点,并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如图所示: 170 (3)[3]当撤去酒精灯后,水很快停止了沸腾,这说明水在沸腾过程中要不断吸热。 (4)[4][5]由记录的数据可见,水的温度升高到 98℃后,就不再变化了,因此此时水的沸点是 98℃,并 且在沸腾过程中,保持这个温度不变。 12.在做“观察水沸腾”的实验时, (1)A 组同学用的是如图甲所示装置,他们测出的水温将偏_____ (选填“高”或“低”); (2)图乙是 B 组同学在实验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此时水的温度是_____℃; (3)B、C 两组同学虽然选用的实验装置相同,但将水加热到沸腾用的时间不同,他们绘制的温度随时间 变化的图像如图丙所示.分析图像可知:水的沸点是_____℃,当时的大气压_____ (选填“<”、“>”或 “=”)l 标准大气压;B、C 组得到 b、c 两种不同图像的原因可能是水的_____不同。 【答案】高 9298<质量 【详解】 (1)[1]如图,由于酒精灯给水加热,容器底的温度高于水的温度,此时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底, 所以测出的水温会偏高。 (2)[2]零刻度在温度计的下方,液柱远离零刻度,是零上,每一个大格代表 10℃,每一个小格代表 1℃, 示数是 92℃。 (3)①[3]由图丙知,水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保持 98℃不变,所以 98℃是水的沸点。 ②[4]1 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 100℃。沸点跟气压有关,气压越高,沸点越高.实验中水的沸点是 98℃, 所以实验时气压小于 1 标准大气压。 ③[5]如丙图,B、C 组得到 b、c 两种不同图象,两个小组水初温相同,开始沸腾的时间不同,根据热量 的公式可知,可能是水的质量不同。 13.小凡同学在 4 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进行如图甲所示的实验探究,得出水蒸发 171 快慢与水的温度、水的表面积和水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有关. (1)通过 A、B 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_________有关. (2)通过_________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 (3)小凡同学猜想水蒸发快慢还可能与水的质量有关,于是继续进行了如下探究:在相同环境下的两块 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上一滴和两滴水(如图乙).结果发现如图中水先蒸发完,于是他得出结论:水蒸 发快慢与水的质量有关,水的质量越小蒸发越快.从实验设计环节看,他没有控制水的____________(选 填“质量”或“表面积”)相同;从得出结论环节看,“根据谁先蒸发完,判断谁蒸发快”是否正确? ______________(选填“正确”或“不正确”),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表面积大小 A、C 表面积不正确只有在水的质量相同时,先蒸发完的蒸发的才快 【分析】 (1)比较 A. B 两图看出是水的温度和水上方空气流动速度相同,不同的是水的表面积,所以可以得出水 蒸发快慢与水的表面积有关; (2)要研究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温度的关系,应控制水的表面积和水上方空气流动速度,故选 A. C 两次 实验过程; (3)小凡同学的验证过程是错误的,从得出结论的环节来看,他没控制水的表面积相同.因为只有在水 的表面积相同时,先蒸发完的蒸发的才快. 【详解】 (1)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温度的高低、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速度; (2)AC 图中,将一滴水加热,改变了水的温度,而水的表面积和水上方的空气流速一定,是探究蒸发快 慢和液体温度的关系; (3)在探究一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的关系时,采用控制变量法的思想. 第 3 节 汽化和液化(2) 172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A. 雾凇的形成 B. 河水成冰 C. 樟脑丸逐渐变小 D. 露珠的形成 【答案】D 【详解】 A.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 A 不符合题意; B.河水结冰,由液态变成固态,属于凝固现象,故 B 不符合题意; C.樟脑丸逐渐变小,由固态变成气态,属于升华现象,故 C 不符合题意; D.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故 D 符合题意. 2.取出在冰箱中被冷冻的金属块,擦干后放一会儿,其表面会变湿.此现象屮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汽化 B.液化 C.升华 D.凝固 【答案】B 【解析】 由于从冰箱中取出的金属块温度很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附着在金属块上,使其表面变 湿. 故选 B. 点睛:本题考查液化及其条件,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液化的方法有两种: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3.生活中我们常看到“白气”,下列有关“白气”形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文艺演出时舞台上经常释放“白气”,这是干冰在常温下的升华现象 B.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冰棍周围冒“白气”,这是空气中水蒸气凝华的现象 C.深秋清晨的河面上经常出现“白气”,这是河面上水蒸气汽化的现象 D.冬天水烧开后壶嘴处喷出“白气”,这是壶嘴喷出水蒸气液化的现象 173 【答案】D 【详解】 生活中的“白气”是液态的小水滴悬浮在空气在的现象,都是由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演出时舞台上 出现的“白气”,是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冰棍周围冒出的“白气”是空 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冰棍液化形成的;河面上出现的“白气”,是河中水汽化形成的水蒸气遇到 低温空气后液化形成的;水烧开后壶嘴处喷出的“白气”,是壶中高温的水汽化形成的水蒸气,喷出壶 嘴后遇到温度较低的空气液化形成的,D 符合题意. 4.夏天小丽将冰水和热水分别注入常温下的两只透明烧杯中,如图所示,一会儿发现两只烧杯的杯壁 上都有一部分出现小水珠,变得模糊了。针对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杯都在内壁出现了水珠 B.甲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 C.甲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 D.甲、乙两杯都在外壁出现了水珠 【答案】C 【详解】 甲杯中放的是冰水,杯外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烧杯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烧杯的外表面;乙杯中放的是热水, 杯内温度高,杯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烧杯的内表面;故 A、B、D 错误,C 正确。 故选 C。 5.下列各种常见的现象中,属于液化的是 A.春天,清晨河面淡淡的白雾 B.夏天,玻璃上的水很快变干 C.秋天,日出后薄雾渐渐消散 D.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变干 【答案】A 【详解】 A.春天,清晨河面淡淡的白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 174 B.夏天,玻璃上的水很快变干,由液态变成了气态,属于汽化现象; C.秋天,日出后薄雾渐渐消散,由液态变成了气态,属于汽化现象; D.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变干,由固态直接变成了气态,属于升华现象. 故选 A. 6.冬季,在家里洗澡时会发现浴室墙壁上的镜子很快模糊起来,洗澡结束一段时间后,镜子又变得清 晰.这个过程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热水的蒸发,水蒸气在镜面上的液化,镜面上水滴的汽化 B.热水的蒸发,水蒸气在附近空气中的凝华,冰晶的熔化和水滴的汽化 C.热水的蒸发,水蒸气在镜面上的凝华,镜面上冰晶的升华 D.热水的蒸发,水蒸气在镜面上的凝华,镜面上冰晶的熔化和水滴的汽化 【答案】A 【详解】 洗澡的时候,水大量蒸发,有许多水蒸气遇到冷的镜子液化形成小水滴,镜子变得模糊不清;过一段时 间,镜面上的小水滴又汽化成水蒸气,镜子又变得清晰了;此过程经过了先液化后汽化的过程,故 A 正 确. 7.当飞机在高空飞行时,发动机排出的湿热气流与高空冷空气相遇后,形成白色雾气,这就是飞机“拉烟” 现象.此过程所对应的物态变化是( ) A.蒸发 B.熔化 C.液化 D.凝华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意,发动机排出温度较高的水蒸气,而高空温度较低; 所以水蒸气遇冷液化而形成小水珠,这就是我们看到的飞机“拉烟”现象. 即拉烟现象是液化形成的. 故选 C. 点睛: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看到的“拉烟”“白气”其实是小水珠,而不是水蒸气,水蒸气是看不到的, 所以“拉烟”“白气”是由水蒸气液化而形成的. 8.汽车开了空调后,前挡风玻璃表面有时会出现“水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无论冬夏,水雾是车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后形成的 B.无论冬夏,水雾是车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后形成 175 C.夏天,水雾出现在玻璃的外表面;冬天,水雾出现在玻璃的内表面 D.夏天,水雾出现在玻璃的内表面;冬天,水雾出现在玻璃的外表面 【答案】C 【详解】 夏天汽车使用空调,车内温度低于车外温度,车玻璃比车外空气温度低,车外空气中的水蒸汽遇到冷玻 璃液化为小水珠凝结在玻璃外表面;寒冷的冬天使用空调,车内温度高于车外温度,车玻璃比车内温度 低,车内的水蒸汽遇到冷玻璃液化,小水珠凝结在玻璃的内表面,故选 C. 9.目前家庭汽车保有量越来越高,以下跟汽车有关的热现象中说法错误的是() A.汽车玻璃起“雾”影响行车安全,是车内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B.冬天排气管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凝华成的小冰晶 C.汽车水箱中加入适量酒精降低了水的凝固点,防止水结冰胀破水箱 D.空调制冷时,制冷剂汽化吸热、液化放热,将车内的“热”“搬”到车外 【答案】B 【详解】 A.汽车玻璃起“雾”是车内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附着在内表面,故 A 正确; B.冬天排气管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 B 错误; C.汽车水箱中加入适量酒精能降低水的凝固点,防止水结冰胀破水箱,故 C 正确; D.空调制冷时,液态制冷剂在车内热交换器内吸热由液态变为气态,发生汽化,气态制冷剂又由压缩 机压入车外的热交换器,在交换器内放热液化,即将车内的“热”“搬”到车外,故 D 正确. 10.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因而污水净化有极重要的战略意义.下图是某同学发明的太阳能净水器, 对照图示分析,污水被净化先后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升华 液化 B.液化 汽化 C.汽化 液化 176 D.熔化 液化 【答案】C 【详解】 污水杯中的水分首先从液态变成气态的水蒸气,发生汽化现象.然后水蒸气遇到塑料瓶做的外罩,凝结 成液态的小水珠,发生液化现象,小水珠越积越多,最后落下来,被收集到洁净水收集杯中,故选 C. 11.小红吃雪糕时,看到雪糕周围冒“冷气”,由此她联想到了冬天用开水泡方便面时碗里冒“热气” 的情景.以下是她对“冷气”和“热气”的思考,其中正确的是 A.“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他们都是汽化生成的水蒸气 B.“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小水珠,后者是水蒸气 C.“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液化形成的,后者是汽化形成的 D.“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但水蒸气来源不同,前者来源于空气中、后者是由热水汽化生 成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雪糕周围冒“冷气”是雪糕周围的热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雪糕,液化而成的小液滴,冬 天用开水泡方便面时碗里冒“热气”,是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所以,“冷气” 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但水蒸气来源不同,前者来源于空气中、后者是由热水汽化生成,故 D 正确. 考点:生活中的物态变化 12.如图所示,在两个相同试管甲和乙中分别装入质量和初温相同的水,然后将沸腾时产生的水蒸气直 接通入试管甲的水中,水蒸气在甲中几乎全部液化,待甲中的水面上升一段高度后,停止通入水蒸气, 测出此时甲中水的温度为 t,以下能验证水蒸气液化放热的操作是() A.测出乙中的水温并与 t 比较 B.测出烧瓶中的水温并与 t 比较 C.将烧瓶内开水倒入乙中直至与甲中水面相平,摇匀后测出乙中水温并与 t 比较 177 D.将另一杯开水倒入乙中直至与甲中水面相平,摇匀后测出乙中水温并与 t 比较 【答案】C 【详解】 水沸腾时产生的水蒸气在甲试管中遇冷液化,放出热量.液化时放出的热量被甲试管中的水吸收,水的 温度升高.将烧瓶中开水倒入乙试管中直至与甲中水面相平,摇匀后测出乙中水的温度并与 t 比较,t 高于乙中的水温,则说明水蒸气液化放热.因此能验证水蒸气液化放热的操作是 C.D、将另一杯开水倒 入乙中直至与甲中水面相平,因为不能保证杯中开水与烧瓶中开水温度相同,故方法不妥,D 不符合题 意. 考点:液化放热 13.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吸热液化成小水珠 B.江湖河海中的水吸热蒸发成水蒸气升腾至空中 C.冰山上的积雪只能先熔化,再蒸发成水蒸气升腾至空中 D.积雪放热熔化成水归入大海 【答案】B 【解析】 水蒸气在高空遇冷液化成小水珠,这一过程要向外放出热量,故 A 错;江湖河海中的水吸热蒸发成水蒸 气升腾至空中,故 B 正确;积雪也可以由固态直接升华成气态,而不经过熔化的过程,故 C 错;雪熔化 时要吸收热量,故 D 错;应选 B. 14.冬天早晨看到房间的玻璃窗出现小水珠,水珠是在玻璃窗的_______( 内、外)表面;夏天开着 空调的汽车,车窗的_______( 内、外)表面会出现水珠。 【答案】内外 【详解】 [1]冬季,房间内水蒸气温度较高,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会对其放热液化形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 内表面。 [2]夏季,外界水蒸气温度较高,汽车开空调时玻璃温度较低,水蒸气遇到玻璃会对其放热液化形成小 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 178 15.开运动会时,使用的火炬燃料为丙烷气体,为了便于储存和携带,常温下可采用_____的方法使其 液化,这一物态变化过程要____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答案】压缩体积放出 【详解】 常温下可采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体液化,在液化过程中要向外放出热量. 16.从冰箱里取出一瓶冷冻的冰红茶,过一会儿发现瓶子全身“冒汗”,这是由于瓶子周围空气中的水 蒸汽遇冷发生了_____现象若不小心将冰红茶洒了一些在地面上,过一段时间地面变干,这是因为地面 上的冰红茶发生了_____现象. 【答案】液化汽化 【详解】 从冰箱中取出一瓶饮料,温度较低,当空气中的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就会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饮料瓶 外表面;若将冰红茶洒了一些在地面上,过一段时间地面变干,是液态水蒸发变成了水蒸气,是地面上 的冰红茶发生了汽化现象.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对液化和汽化的了解,结合生活中的现象,运用物理知识解释,难度不大. 17.夏日炎炎,小东从开着空调的屋内刚走到室外时,眼镜的镜片变模糊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__ 形成;他在游泳池游泳后走上岸感觉到有点冷是由于身上的水________吸热所致;他买了冰棒含嘴里过 了一会感觉到凉快是由于冰棒____吸热所致.(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答案】液化汽化熔化 【解析】 夏日炎炎,小东从开着空调的屋内刚走到室外时,镜片的温度低,而室外的温度高,所以眼镜的镜片变 模糊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形成的; 汽化是吸热过程,所以他在游泳池游泳后走上岸感觉到有点冷是由于身上的水汽化(蒸发)吸热所致; 熔化也是吸热过程,所以他买了冰棒含嘴里过了一会感觉到凉快是由于冰棒熔化吸热所致. 点睛:重点是物态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除了要记清楚六个物态变化的过程谁吸热、谁放热,还要多了 解一些物态变化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体会物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18.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1)_____;(2)__________。 【答案】降温加压 【详解】 179 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两种:降温和加压。所有气体在温度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 第 4 节 地球上的水循环 一、选择题 1.利用干冰使运输中的食品降温,防止食品腐烂变质.这是应用了 A.干冰熔化吸热 B.干冰液化放热 C.干冰升华吸热 D.干冰凝华放热 【答案】C 【详解】 干冰是极易升华的物质,在干冰升华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从而使周围的温度降低,以获得低温, 从而防止食品腐烂变质; 故选 C. 2.毛泽东诗词“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描绘了冬季中华大地的北国风光,图中与“雪”的形成物态 变化相同的是 A. 冰冻的衣服变干 B. 深秋大雾弥漫 C. 冬天窗玻璃上的冰花 D. 铁水浇铸成零件 【答案】C 【详解】 “雪”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固态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 A. 冰冻的衣服变干,冰由固体直接变成气态,属于升华过程,不符合题意; B. “雾”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滴,附着在小尘埃上形成的,是液化现象,不符合 题意; 180 C. 冬天窗玻璃上的冰花,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固态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符合题意; D. 铁水浇铸成零件,铁由液态变成固态,属于凝固现象,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点睛】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 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3.下列自然现象的形成过程中,属于凝华的是( ) A. 春天缥缈的雾 B. 夏天晶莹的露 C. 秋天轻柔的霜 D. 冬天凝重的冰 【答案】C 【详解】 A.雾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 A 不符合题意; B.露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故 B 不符合题意; C.“霜”是固态的,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由气态变为固态,是凝华,故 C 不符合题意; D.冰是液态水凝固形成的,故 D 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4.下列现象中,由凝华形成的是 A.初春,冰雪消融汇成溪流 B.盛夏,烈日炎炎土地干涸 C.深秋,清晨草地出现白霜 D.严冬,寒风凛冽湖水结冰 181 【答案】C 【分析】 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熔化,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是凝固;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是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液化;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是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是凝华; 逐个分析选择项中所发生的物态变化,然后与题目要求相对应从而确定答案。 【详解】 A.冰雪消融,是冰雪由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现象; B.土地干涸是液态水变为气态水蒸气的结果,属于汽化现象; C.“霜”是固体,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是凝华; D.湖水结冰,是液态水变为固态冰的凝固形成的。 故选 C。 5.描述二十四节气的诗句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霜降:“一朝秋暮露成霜”,霜的形成需要吸热 B.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雨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C.秋分:“丹桂小菊万径香”,桂花飘香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D.立春:“大地阳和暖气生”,大地内能的增加是太阳通过做功的方式实现的 【答案】C 【解析】 A.,霜的形成凝华现象需要放热,故 A 错误;B. 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雨的形成是液化现象,故 B 错误;C. 秋分:“丹桂小菊万径香”,桂花飘香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说法正确;D. 立 春:“大地阳和暖气生”,大地内能的增加是太阳通过热传递的方式实现的,故 D 错误。故答案为 C. 点睛:此题难度不大,掌握物态变化的概念即吸热放热情况,即可作答。 6.寒冷的冬天,居民楼的玻璃窗上会起“雾”或结“冰花”.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玻璃窗上的“雾”是水蒸气液化生成的 B.玻璃窗上的“冰花”是水蒸气升华生成的 C.“冰花”结在玻璃窗的内表面 D.“雾”出现在玻璃窗的内表面 【答案】B 182 【详解】 A、“雾”是液态的小水滴,它是由室内的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液化而形成的,故 A 正确; B、“冰花”是固态的小冰晶,它是由室内的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直接凝华而形成的,故 B 错; C、凝华的条件是遇冷,室内的水蒸气温度高,玻璃的温度低,所以室内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玻璃 会发生凝华现象,“冰花”出现在玻璃窗的内表面;而玻璃外面的水蒸气温度和玻璃的温度相同,不会 发生凝华,所以玻璃的外表面并没有“冰花”,故 C 正确; D、液化的条件是遇冷,室内的水蒸气温度高,玻璃的温度低,所以室内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玻璃 会发生液化现象,“雾”出现在玻璃窗的内表面;而玻璃外面的水蒸气温度和玻璃的温度相同,不会发 生液化,所以玻璃的外表面并没有“雾”,故 D 正确. 7.下面四幅图中由升华形成的自然现象是( ) A. 冰雪消融 B. 清晨的露珠 C. 寒冬冰雕变小 D. 树枝上的雾凇 【答案】C 【详解】 A. 冰雪消融是熔化现象;故 A 不符合题意; B. 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故 B 不符合题意; C. 冰雕变小,冰直接升华为水蒸气,属于升华现象;故 C 符合题意; D. 雾凇是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态的小冰晶;故 D 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点睛】 (1)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2)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 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8.下列现象中属于升华的是 183 A.放在衣柜中的卫生球慢慢消失 B.荷塘中荷叶上露珠的形成 C.嘉陵江上清晨轻盈的雾的形成 D.武隆仙女山上冰雪消融的过程 【答案】A 【详解】 卫生球逐渐变小或消失是由固态变为气态的升华过程,故 A 符合题意; 露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 B 不符合题意. 雾是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故 C 意不符合题; 冰雪消融过程中,冰熔化放出热量,故 D 不符合题意. 9.下列过程中,属于凝华的是( ) A.初春,冰雪融化汇成溪流 B.仲夏,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 C.深秋,清晨草地上出现霜 D.严冬,湖水结成冰 【答案】C 【详解】 A.冰雪融化是固体变为液体,此为熔化,A 错; B.冰箱里面拿出的饮料罐出汗是外面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饮料罐而液化为小水珠,此为液化,B 错;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夜间降温后遇冷而变为霜,从气体到固体,此变化为凝华,C 对; D.湖水结冰液体到固体是凝固。D 错。 故选 C。 10.下面描述的自然现象,在形成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的( ) A. 树枝雾凇 B. 山涧云雾 C. 冰雪消融 D. 草间露珠 【答案】C 【详解】 184 A.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在植被表面,此过程中放热,故 A 不符合题意; B.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此过程放热,故 B 不符合题意; C.冰雪消融是固态的冰雪熔化为液态;此过程吸热,故 C 符合题意; D.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此过程放热,故 D 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11.如图所示,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冰熔化过程中冰水混合物温度高于 0℃ B. 冷冻室取出的冰棍外表的“霜”是由空气中水蒸气凝华而成 C. 通常采用降温的方法将石油气液化储存在铜罐内 D. 舞台上的云雾是干冰升华成的 CO2 气体 【答案】B 【详解】 A、冰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所以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始终是 0℃.此选项错误; B、冷冻室取出的冰棍,外表的“霜”是由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的冰晶.此选项正确; C、液化石油气是在常温下,压缩体积的方法将石油气液化储存在钢罐内.此选项错误; D、舞台上的云雾是干冰升华过程中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小水珠.此选项错误. 故选 B. 12.关于水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湿衣服晾干是蒸发现象 B.冰化成水是熔化现象 C.露珠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D.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答案】C 185 【详解】 A.湿衣服晾干,是衣服中的水变为水蒸气,属于汽化中的蒸发,故 A 正确; B.冰化成水,由固态变为液态属于熔化,故 B 正确; C.露珠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水珠,故 C 错误; D.霜的形成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的小冰晶,故 D 正确。 故应选 C。 13.关于下列几种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春天冰雪消融是熔化现象 B.夏天湿衣服很快变干是液化现象 C.秋天早晨的雾是汽化形成的 D.冬天早晨的霜是凝固形成的 【答案】A 【详解】 A、冰雪消融是冰吸收热量熔化成为水,此选项正确; B、湿衣服变干是衣服上的水汽化成为水蒸气,此选项错误; C、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此选项错误; D、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此选项错误. 故选 A. 14.歌曲(云在飞)唱道∶“水是流淌的云,云是飞翔的水”“水是前世的云,云是来生的水”歌词描 绘了大自然美丽的轮回。下列关于“水循环”中的物态变化,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阳光晒暖了海洋,海水吸热蒸发成为水蒸气上升到空中 B.云中的小水滴是水蒸气上升到高空遇冷液化形成的 C.小水滴如果在高空遇到更加寒冷的气流,就会凝固成小冰珠,有可能形成冰雹落到地上 D.冬天,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从而凝固成微小的冰晶,这些冰晶聚集起来形成雪花飘落大 地 【答案】D 【详解】 A.海水吸热蒸发成为水蒸气上升到空中,故 A 正确,不符合题意; B.云中的小水滴是高空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 B 正确,不符合题意; C.小水滴如果在高空遇到更加寒冷的气流,就会凝固成小冰珠,有可能形成冰雹落到地上,故 C 正确, 不符合题意; 186 D.冬天,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从而凝华成微小的冰晶,故 D 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 D。 15.下列物态变化需要吸热的是( ) A.霜的形成 B.晶莹的露珠 C.干冰升华 D.“白气”的形成 【答案】C 【详解】 A.霜的形成是水蒸气变成冰的过程,属于凝华现象,需要放热,故 A 不符合题意; B.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放热形成的,故 B 不符合题意; C.干冰升华是固态二氧化碳变成气态二氧化碳的过程,需要吸热,故 C 符合题意; D.“白气”是液态小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放热形成的,故 D 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16.下列物态变化属于放热的是( ) A.汽化 B.凝固 C.升华 D.熔化 【答案】B 【详解】 六种物态变化中放热的有凝固、液化和凝华,故 B 正确。 故选 B。 第 1 节 质量 一、选择题 1.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 A.N B.kg C.Pa D.J 187 【答案】B 【详解】 A. N 是力的单位。不符合题意;B. kg 是质量的单位。符合题意;C. Pa 是压强的单位。不符合题意;D. J 是能量的单位。不符合题意。故选 B. 【点睛】 首先对每个选项中单位所对应的物理量进行明确,然后确定符合题意的选项. 2.2018 年 12 月 8 日,我国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如图所示),开启了月球探测的新旅程,它将在 月球背面着陆,并进行多项科学研究。探测器从地球到达月球后,它的质量将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首次月背着陆,无法确定 【答案】C 【分析】 质量是物体的属性,其大小不随物体的状态、形状以及空间位置而改变。 【详解】 因为质量是物体的属性,与物体所处的空间位置无关,所以探测器从地球到达月球后,它的质量将不变。 故选:C。 3.下列数据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 A.一校鸡蛋的质量约为 5kg B.一枚药片的质量约为 500g C.一个普通中学生的质量为 50kg D.一间空教室的空气质量大约是 20kg 【答案】C 【详解】 188 A.10 个鸡蛋的质量大约 1 斤,而 1 斤=500g,所以一个鸡蛋的质量在 50g 左右,故 A 不符合题意; B.一枚药片的质量约为 0.5g,故 B 不符合题意; C.一个普通的中学生的质量约为 40~60kg,故 C 符合题意; D.普通教室的长、宽、高分别约为 10m、7m、3.3m,教室的空间约为 V=10m7m3.3m = 231m³ 空气的密度ρ = 1.29kg/m³,则教室内空气质量约为 m = ρV= 1.29kg/m³×231m³≈300kg 故 D 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4.托盘天平横梁上都有标尺和游码,测量物体质量时,向右移动游码的作用是( ) A.可代替指针用来指示平衡 B.相当于向左调节平衡螺母 C.使横梁静止 D.相当于在右盘中加小砝码 【答案】D 【详解】 测量物体质量时,向右移动游码相当于向天平的右盘增加小砝码。 故选 D。 5.小明同学在测量物体质量的实验中,按正确步骤操作时出现了图示的情况,接下来他应该 A.调节平衡螺母 B.取下 5g 砝码 C.移动游码 D.取下 5g 砝码后再移动游码 【答案】C 【详解】 在调节衡量平衡时,需要调节平衡螺母,当开始测量质量后,则不能再调节平衡平衡螺母了,故 A 符合 题意;由图知道,测量质量时,指针右偏,说明天平右端下沉,即右盘砝码质量较大,所以,要先向左 移动游码,若指针仍右偏时,再取下右盘中小砝码,故 C 符合题意。 6.下列现象中,物体质量发生变化的是( ) A.把生锈的菜刀磨光 B.铜锭压成铜片 189 C.登月舱从地球到月球 D.铁水凝固成铁块 【答案】A 【详解】 A.生锈的菜刀被磨光,则其组成物质减小,其质量减小,故 A 符合题意; B.钢锭压成铜片,是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其质量不变,故 B 不符合题意; C.登月舱从地球到月球,是位置发生了变化,其质量不变,故 C 不符合题意; D.铁水凝固成铁块是物态发生变化,其质量不变,故 D 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7.一架天平,砝码已严重磨损,用此天平和砝码去测得一物体的质量,其结果将会( ) A.偏小 B.偏大 C.不变 D.无法判断 【答案】B 【详解】 一架天平,砝码已严重磨损后,砝码实际的质量比原来变小,用此天平和砝码去测得一物体的质量,记 录的还是原来标的质量,其结果将会变大。 故选 B。 8.某同学用已调节好的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他将物体放入天平,通过增、减砝码后,发现指针 指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左边一点,这时他应该 A.把横梁右端螺母向右旋出一些 B.把横梁右端螺母向左旋进一些 C.把天平右盘的砝码减少一些 D.向右移动游码 【答案】D 【详解】 AB.移动横梁的平衡螺母只能在调节天平的过程中,在称量物体质量的过程中,不能再移动平衡螺母, 故 AB 不符合题意; CD.用已调节好的天平在称物体质量时,指针偏在分度盘中线左边一点,说明左端下沉一点,增加最小 的砝码已经不会使天平平衡,所以只有向右移动游码,故 C 不符合题意,D 符合题意。 故选 D。 190 9.用天平测小石块质量的实验中,有如下实验计划:①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处;②将托 盘天平放置在水平工作台面上;③在天平的左盘放入小石块;④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横梁平衡;⑤用 镊子在右盘中加减砝码,移动游码,使天平平衡;⑥正确读出砝码和游码的示数。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①④③⑤⑥ C.②③①④⑤⑥ D.③②①④⑤⑥ 【答案】B 【详解】 测量小石块的质量的步骤:②将托盘天平放置在水平工作台面上;①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0”刻度 线处;④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横梁平衡;③在天平的左盘放入小石块;⑤用镊子在右盘中加减砝码, 移动游码,使天平平衡;⑥正确读出砝码和游码的示数。 故选 B。 10.有关天平的使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把已调节好的天平移到另一处使用,不需要重新调节 B.判断天平横梁是否平衡时,一定要等到指针完全静止下来 C.从砝码盒中提取砝码时,必须用镊子夹取 D.天平横梁平衡后,托盘可以互换 【答案】C 【详解】 A.把已调节好的天平移到另一处使用,天平的平衡已被破坏,需要重新调节,错误; B.判断天平是否平衡有两种方法,一是天平指针静止时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二是指针左右摆动的幅 度相同,错误; C.添加砝码和移动游码都需要使用镊子,不能用手,否则砝码生锈测量就不准确了,正确; D.天平横梁平衡后,托盘互换后就不再平衡,错误; 故选 C。 11.在“使用托盘天平称物体质量”的实验中,下列各项操作中不妥当的是 A.使用天平时,应将其放在水平工作台上 B.调节横梁平衡时,应先将游码移至横梁标尺左端“0”刻度线处 C.判断天平横梁是否平衡时,一定要等指针完全静止下来 D.称量时左盘应放置被称量的物体,右盘放置砝码 191 【答案】C 【分析】 本题考查质量的测量与天平. 【详解】 A.使用天平时,应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故 A 的说法正确,不合题意. B.在调节横梁平衡前,首先要将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故 B 的说法正确,不合题意. C.横梁平衡的标志有两个: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或者指针偏离分度盘中线的幅度相等.故 C 的 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 D.称量物体时,要将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在右盘里加减砝码移动游码.故 D 的说法正确,不符合 题意. 12.我国成功发射的嫦娥四号探测器开启了探测月球背面的新旅程。探测器从地球到达月球后,它的质 量将(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首次月背着陆,无法确定 【答案】C 【详解】 质量是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的物理量,其大小不随物体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所以探测器从地球到达 月球后,它的质量将不变。 故选 C。 二、填空题 13.小强同学用托盘天平测量一块橡皮的质量。调节天平平衡时,将游码调到零刻度线后,发现指针停 在分度盘的右侧,如图甲所示,要使天平平衡,应将天平右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___移动。天平平衡后, 在左盘放橡皮,右盘添加砝码,向右移动游码后,指针停在分度盘中央,所加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乙 所示,则橡皮的质量是________g。如果调节天平平衡时,忘记将游码调到零刻度线处,则他测量的橡 皮质量比真实值偏________。 【答案】左 33.2 大 【详解】 192 指针偏右,说明右侧质量偏大,因此要将平衡螺母向左移动;图中标尺的分度值为 0.2g,游码的示数为 3.2g,故物体的质量为 20g+10g+3.2g=33.2g;如果在调节横梁平衡时,游码忘记移到标尺左端的“0” 刻度线上,相当于零刻度改变了位置,零刻度右移到一定值,用它测量时,测量值比真实值大。 【点睛】 调节天平时,指针指向分度盘的哪一侧,说明哪一侧的质量偏大,应将平衡螺母向相反的方向移动;读 取天平数值时,要先将砝码的质量相加,再加上游码的示数;在调节横梁平衡时,忘记将游码拨到左端 的零刻度线处,就相当于在左盘中已经多加了一个小物体。 14.小丽正确调节天平平衡后,测物体的质量时,天平恢复平衡后,如图所示,则小丽的明显错误是 _________________,如果不重新测量,则所测物体的质量应记为________g。 【答案】物体放在右盘,砝码放在左盘 68.6g 【详解】 [1]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时,物体和砝码的放置规律是:左物右码,所以小丽的明显错误是:物体放 在右盘,砝码放在左盘。 [2]由图可知,左盘砝码质量等于右盘物体质量加游码质量,所测物体的质量为 20g+50g-1.4g=68.6g 15.实验室用的托盘天平,砝码盒中常配备的砝码规格有∶100g、50g、20g、10g、5g。现要测量一物 体的质量(约为 70g)。 (1)调节横梁平衡∶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取下两侧的垫圈,指针就开始摆动。稳定后指针指在分度 盘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则接下来的调节过程为∶________。 (2)调节天平横梁平衡后,将物体放在左盘中,用镊子由大到小在右盘中加减砝码……,当放入 5g 的砝 193 码时,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如图乙所示。则接下来的操作是________,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答案】游码归零,调节平衡螺母至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取下 5g 砝码,向右缓慢移动游码 【详解】 (1)[1]调节横梁平衡∶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取下两侧的垫圈,指针就开始摆动。稳定后指针指在分 度盘的位置,游码未归零,且指针偏右,故接下来的调节过程为∶游码归零,调节平衡螺母至指针指在 分度盘中央。 (2)[2]调节天平横梁平衡后,将物体放在左盘中,用镊子由大到小在右盘中加减砝码……,当放入 5g 的砝码时,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但 5g 砝码为可用的最小砝码,故接下来的操作是取下 5g 砝码,向 右缓慢移动游码,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16.天平调好后,小明按图所示方法来称量物体的质量,小华立即对小明说:“你操作时至少犯了两个 错误”。请将错误之处填写在横线上: (1) ________; (2)__________。 【答案】见解析见解析 【详解】 (1)[1]天平在使用过程中,为防止污染砝码,不能用手直接取砝码,应使用镊子夹取。 (2)[2] 天平在使用过程中,应遵循左物右码的放置原则,图中物体和砝码的位置放反了。 17.学习质量时,小李同学对“物体的质量不随物态的变化而改变”产生质疑,请你利用冰设计一个实 验,证明物体的质量与物态无关. (1)证明时,你选用测量物体质量的工具是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述你的证明方法: ①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 【答案】天平用天平测量烧杯和冰的质量为 m1 待杯中冰在室温下熔化后,用天平测量烧杯和水的质量为 194 m2 根据 m1=m2,得出物体的质量与物态无关的结论 【详解】 (1)质量的测量工具为天平;(2)实验方法:①用天平测量烧杯和冰的质量为 m1; ②让烧杯中冰在室温下熔化后,用天平测量烧杯和水的质量为 m2;③根据 m 冰=m 水,得出物体的质量与 物态无关. 第 2 节 物质的密度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是我国自行研制即将首飞的 C919 大型喷气客机,它的机身和机翼均采用了极轻的碳纤维材 料.这种材料的优点是 A.密度小 B.弹性小 C.体积小 D.硬度小 【答案】A 【解析】 分析:根据 m V = 可知,一定体积的物体,密度越小质量越小,据此分析即可解答. 解答:我国自行研制即将首飞的 C919 大型喷气客机,它的机身和机翼均采用了极轻的碳纤维材料.“极 轻”表示体积一定时,材料的质量非常小,也就是密度很小.所以这种材料的优点是密度小. 故选 A. 【点睛】此题考查了密度及其应用,体现了物理规律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 2.根据密度公式ρ=m/V,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质的密度与其质量成正比 B.物质的密度与其体积成反比 C.物质的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 195 D.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它与质量和体积无关 【答案】D 【详解】 A.同种物质,密度确定,不会随质量变化而变化.此说法错误; B.同种物质,密度确定,不会随体积变化而变化.此说法错误; C.同种物质,密度确定,不会随质量、体积的变化而变化.此说法错误; D.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质量、体积无关.此说法正确. 故选 D. 3.一杯水倒掉一半后,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质量不变,密度不变 B.质量变小,密度不变 C.质量变小,密度变小 D.质量不变,密度变小 【答案】B 【详解】 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只有在所含物质的多少发生变化时才会改变;密度是物质的某种特性,与 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同种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变;所以,一杯水倒掉一半后,所含物质变少,质量减 半,但是物质仍为水,则密度不变,故只有 B 符合题意. 4.某实验小组分别用天平和量筒测出了两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并描绘出 V―m 图像如图所示,则下列 判断正确的是() A.ρ甲>ρ乙 B.ρ甲=ρ乙 C.若 V 甲=V 乙,则 m 甲<m 乙 D.若 m 甲=m 乙,则 V 甲<V 乙 【答案】C 【详解】 196 AB.由图象可知,两物质体积 V 相同时,m 甲<m 乙,由密度公式ρ= m V 可知:ρ甲<ρ乙,故 AB 错误; C.由图象可知,V 甲=V 乙时,m 甲<m 乙,故 C 正确; D.由图象可知,m 甲=m 乙时,V 甲>V 乙,故 D 错误; 5.分别由甲、乙两种物质组成的两个实心物体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甲、乙两种 物质的密度之比ρ甲∶ρ乙为( ) A.1∶2 B.2∶1 C.4∶1 D.8∶1 【答案】D 【详解】 由图可知:物质甲的密度 3 3 40 4 /10 m g g cmV cm 甲 甲 甲     ,乙的密度 3 3 10 0.5 /20 m g g cmV cm    乙 乙 乙 , 所以 3 3 4 0.5 8:1g g cm cm    甲 乙: : ,故 D 正确为答案. 6.如图所示,由不同物质制成的甲、乙两种实心球体积相等,此时天平平衡,则制成甲、乙两种球的 物质密度之比() A.3:5 B.5:3 C.2:1 D.3:1 【答案】D 【详解】 由天平平衡可知,天平左右两盘的质量相等,根据公式 m=ρV 可得, 2ρ甲 V+ρ乙 V=ρ甲 V+4ρ乙 V, 197 整理得: ρ甲:ρ乙=3:1, 故答案为 D.选项 A、B、C 均不符合题意. 7.有四个容量均为 200ml 的瓶子,分别装满酱油、纯水、植物油和酒精,那么装的质量最多的是(ρ酱 油>ρ纯水>ρ植物油>ρ酒精)( ) A.纯水 B.酱油 C.酒精 D.植物油 【答案】B 【详解】 由ρ=m/V 得:m=ρV,又因为分别装满,体积都等于瓶子的容积,故 V 相同,已知ρ酱油>ρ纯水>ρ植物油 >ρ酒精,所以密度小的质量小,可知酒精的质量最少,故 C 正确;故应选 C. 8.一个瓶子能盛 1kg 的水,可用该瓶子盛 1kg 的下列哪种液体?(已知ρ水银>ρ水>ρ植物油>ρ酒精>ρ汽 油) A.酒精 B.汽油 C.水银 D.植物油 【答案】C 【详解】 由ρ m V = ,,可得 V m  = ,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体积与密度成反比.所以能够容纳 1kg 水的瓶子,只能 容纳 1kg 密度比水的密度大的液体.已知ρ水银>ρ水>ρ植物油>ρ酒精>ρ汽油 , 所以能够容纳 1kg 水的瓶 子,只能容纳 1kg 密度比水大的水银。故选 C。 9.规格相同的瓶装了不同的液体,放在横梁已平衡的天平上,如图所示,则() A.甲瓶液体质量较大 B.乙瓶液体质量较大 C.乙瓶液体密度较大 D.两瓶液体密度相等 198 【答案】C 【分析】 规格相同的瓶装了不同的液体,由图可知液体的体积不同,天平平衡,说明液体的质量相等,根据密度 公式分析即可得出结论. 【详解】 规格相同的瓶装了不同的液体,放在横梁已平衡的天平上,说明液体的质量相等,由图可知,甲瓶液体 的体积大于乙瓶液体的体积,由 m V   可知,甲瓶液体的密度小于乙瓶液体密度,故只有选项 C 正确. 二、填空题 10.冰的密度为 0.9×103 千克/米 3,其单位读作_____,表示每立方米冰的____为 0.9×103 千克.一块 质量为 1.8 千克的冰的体积为____米 3,若它完全熔化成水,其密度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 “不变”). 【答案】千克每立方米质量 2×10-3 变大 【详解】 0.9×103 千克/米 3 其单位读作千克每立方米,表示每立方米冰的质量为 0.9×103 千克; 一块质量为 1.8 千克的冰的体积为: V=m/ρ冰=1.8kg/0.9×103kg/m3=2×10-3m3; 完全熔化成水,体积减小,其密度变大. 11.一桶食用油,用去一半后,剩下的食用油的密度_____;一瓶氧气用去一半后,剩下的氧气的密度 ____.(变大/变小/不变) 【答案】不变变小 【详解】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在一定状态下密度是定值,质量改变,密度不变.一瓶氧气用去一半 后,质量变小,体积不变,所以剩下的氧气密度变小. 12.“高铁”上运行的列车,车身材料与飞机相同,采用轻但坚固的优质铝合金材料,“轻”反映了铝 合金材料________,“坚固”反映了铝合金材料________。 【答案】密度小硬度大 【详解】 [1][2]根据题意知道,“轻”是说物体的质量小,在体积一定时,质量小,即密度小;“坚固”是说物 199 体不易发生形变,指的是硬度大。 13.如图,盒装纯牛奶的体积为_____m3.若该牛奶的密度是 1.2×103kg/m3,则牛奶的质量为_____kg.喝 掉一半后,牛奶的密度将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2.5×10﹣40.3 不变 【解析】 试题分析:纯牛奶的体积可由图得到,又知牛奶的密度是 1.2×103kg/m3,根据 m=ρV 可求出牛奶的质量;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与质量、体积无关. 解:由图可知,纯牛奶的体积为: V=250ml=2.5×10﹣4 m3; 牛奶的质量为:m=ρV=1.2×103kg/m3×2.5×10﹣4 m3=0.3kg;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与质量、体积无关.所以喝掉一半后,牛奶的密度 将不变. 故答案为 2.5×10﹣4 ;0.3;不变. 【点评】本题考查了密度概念及密度公式的运用,属于基本内容,比较简单,要注意公式 m=ρV 中单位 配套. 14. 现有由同种材料制成的 A、B 两金属球,其中一个是实心的,它们的质量分别为 128g、60g,体积分 别为 16cm3、12cm3 .实心球是 ________(填“A”或“B”)球,它的密度为 _____ 【答案】A8×103 【详解】 A、B 两金属球的密度分别为: ρA= = =8g/cm3, ρB= = =5g/cm3, ∵同种材料制成的 A、B 两金属球,实心金属球的密度大于空心金属球的密度, ∴A 球是实心的,且密度ρ=ρA=8g/cm3=8×103kg/m3. 200 三、计算题 15.正常成人体内血液有 4000 毫升,假如有位正常成年人在义务献血中,从其体内抽取 200 毫升血液, 称得质量为 210 克,求此成年人体内 (1)血液的密度;(2)血液的总质量. 【答案】(1)1.05×103 千克/米 3 (2)4200 克 【详解】 (1)血液的密度为: ρ= m V = 3 210g 200cm =1.05g/cm3=1.05×103kg/m3, (2)总质量: m=ρV=1.05g/cm3  4000 cm3=4200 g. 答:(1)血液的密度为 1.05×103kg/m3; (2)血液的总质量为 4200 克. 16. 用一个瓶子盛某种液体,测出装入液体的体积 V 与液体和瓶子的总质量 m,画出 m﹣V 的关系图象如 图所示.求: (1)空瓶子的质量是多少? (2)该液体的密度是多少? (3)如果在这个瓶子里装 60cm3 的这种液体,液体与瓶子的总质量为多少? 【答案】(1)40g;(2)1.2g/cm3;(3)112g. 【详解】 (1)读图可知,当液体体积为 0 时,即没有液体时,质量 m=40g,即为瓶子的质量; (2)读图可知,当体积为 50cm3 时,液体质量为 100g−40g=60g, 则液体的密度ρ= m v = 3 60 50 g cm =1.2g/cm3. (3)装 60cm3 的这种液体,液体的质量由ρ= m v 可得,m′=ρV′=1.2g×60cm3=72g,液体与瓶子的总质量 201 为,m 总=72g+40g=112g. 答:(1)空瓶子的质量是 40g; (2)这种液体的密度是 1.2g/cm3; (3)如果在这个瓶子里装 60cm3 的这种液体,液体与瓶子的总质量为 112g. 第 3 节 测量密度 一、选择题 1.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形状不规则小石块的密度,下列步骤不需要的是 A.用天平测量小石块的质量 m1 B.用天平测量量筒的质量 m2 C.在量筒内倒人适量的水,记下量筒中水的体积 V1 D.用细线系住小石块,浸没在量筒的水中,记下量筒中石块和水的总体积 V2 【答案】B 【详解】 测固体石块的密度的基本方法是:用天平测出石块的质量 m,在量筒中倒入适量水,读出体积为 V1,将 石块放入量筒浸没水中,读出水面体积值为 V2,则石块的密度为ρ= . 因此上述步骤有用的为 A、C、D,测量量筒的质量是没有必要的,B 无用. 故选 B. 2.为了测盐水的密度,某实验小组制定如下的实验计划:①在烧杯中装入适量盐水,测出它们的总质 量②将烧杯中一部分盐水倒入量筒中③测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④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⑤测出空 烧杯的质量⑥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盐水的密度以上实验步骤安排最合理的是 A.①②③④⑥ B.⑤①②③⑥ C.①②④③⑤⑥ D.⑤①②④③⑥ 【答案】A 【详解】 202 在测量液体的密度时,为了避免烧杯或量筒内壁粘有部分液体,导致体积或质量的测量值偏小而存在误 差,通常采用剩余法测量液体的密度,由题意知,为了较准确地测盐水的密度,本题正确选项是 A. 3.某同学要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绿豆的密度,下列四种方法中最合理的是 A.先用量筒和水测量一些绿豆的体积,再用天平测量这些绿豆的质量 B.先用天平测量一粒绿豆的质量,再用量筒和水测量这粒绿豆的体积 C.先用天平测量一些绿豆的质量,再将这些绿豆直接倒入量筒测出体积 D.先用天平测量一些绿豆的质量,再用量筒和水测量这些绿豆的体积 【答案】D 【详解】 一粒绿豆的质量和体积不便于测量,因此要测量一些绿豆的质量和体积;绿豆是圆形的,它们放在一起 时有很大的缝隙,因此不能直接倒入量筒中测量体积,应采用排水法,并且从减小误差的角度考虑应先 测质量,再测体积. 故选 D. 4.小萱同学在做测量小石块密度实验中,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水平台上的托盘天平已经调节好,搬到另一地方直接使用 B.在称量小石块的质量过程中,发现指针偏左,她向右调节平衡螺母 C.先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再直接将小石块投入到量筒内 D.她觉得如果先量体积,再称质量,会使测量的密度偏大 【答案】D 【详解】 A.水平台上的托盘天平已经调节好,搬到另一地方,应该重新调节天平平衡,才能使用,A 错误; B.在称量小石块的质量过程中,发现指针偏左,应该向右盘中添加砝码,而不应该再调节平衡螺母了, B 错误; C.先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将小石头上拴上绳子后,轻轻放入到量筒内,C 错误; D.她觉得如果先量体积,再拿出来称质量时,小石头上有水珠,会使测量质量偏大,密度偏大,D 正确. 5.用量筒和水测小石块体积时,先在量筒内注入适量的水。“适量”的标准是 A.看上去不多也不少 B.能淹没石块,且石块放入水中后水面不会溢出 C.水面约在量筒中间 203 D.能淹没石块,且石块放入水中后水面不超过量程 【答案】D 【详解】 石块形状不规则,不能利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宽度和高度,再计算体积,所以借助量筒和水,采用“排 水法”测量其体积,为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量筒内水适量的含义是:石块必须能全部浸没在水中,同 时石块放入水中后水面不超过量筒的最大测量值。 故选 D。 6.小伟同学利用天平和量筒测橙汁的密度,下列操作步骤中多余的是 A.用天平测量空烧杯的质量 B.将橙汁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量烧杯和橙汁的总质量 C.将烧杯中的橙汁倒入量筒中一部分,测出量筒中橙汁的体积 D.用天平测量烧杯和剩余橙汁的总质量 【答案】A 【详解】 在测橙汁的密度时,先测出烧杯和橙汁的总质量;将部分橙汁倒入量筒中,测出量筒中橙汁的体积;用 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橙汁的质量,计算出倒出橙汁的质量.从而可以计算出橙汁的密度.所以 A 步骤中 测量空烧杯的质量是多余的. 7.为了测量某金属块的密度,首先用天平测量金属块的质量,当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砝码的质量和游 码的位置如图甲所示,然后用量筒和水测金属块的体积如图乙所示,下列数据正确的是 A.金属块的质量为 39.4g B.金属块的体积为 5L C.金属块的密度为 7.8×103kg/m3 D.金属块的密度为 7.88g/cm3 【答案】C 204 【详解】 A. 如图甲金属块的质量为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指示的质量,即 20g 10g 5g 4g 39gm      A 不符合题意; B. 如图乙,水的体积为 25ml,加入金属块后总体积为 30ml,则金属块的体积为 5ml,即 5cm3,B 不符合 题意; C. D. 金属块的密度为; 3 3 3 3 39g 7.8g/cm 7.8 10 kg/m5 m V cm       , C 符合题意,D 不符合题意. 8.在测量铁的密度中,若铁块用较粗的棉线扎好放入盛水的量筒中时,会造成() A.铁块质量偏大 B.铁块体积偏小 C.铁块密度测量值偏小 D.测量值不受影响 【答案】C 【分析】 分析体积的测量误差,根据密度公式得出密度的测量误差。 【详解】 解:若铁块用较粗的棉线扎好放入盛水的量筒中时,会使铁块体积测量偏大,由ρ= m V 可知,密度的测量值偏小; 故选 C。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密度测量误差的分析,关键能够分析出质量或体积的测量误差,然后利用密度公式分析。 9.关于量筒作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可以直接测量液体体 积 B.也 可以用来测量已知密度的液体质量 C.可以直接用来测量液体密 205 度 D.也可以测量固体的体 积 【答案】C 【详解】 A、量筒上有一些刻度,即可以直接测量液体的体积,故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对于已知密度的液体,据公式 m=vρ可以测出或取出已知密度的液体的质量,故该选项正确但不符 合题意; C、量筒只能测出体积来,所以不能直接测量液体的密度,故该选项错误但符合题意; D、利用量筒可以测出一下小的固体的体积,即此时物体的体积与将其放入量筒中排开液体的体积相等, 故该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10.小明利用天平和量杯测量某种液体的密度,得到的数据如下表,根据数据绘出的图象如图所示.则 量杯的质量与液体的密度是() A.20g,1.0×103kg/m3 B.60g,0.8×103kg/m3 C.60g,1.0×103kg/m3 D.20g,0.8×103kg/m3 【答案】A 【解析】 由图象知道:当液体体积为 0 时对应的质量是 20g,所以烧杯质量为 20g;在表格中任意选取一组数据, 例如 m=60g,V=40cm3,则说明液体质量 m 液=60-20g=40g,由ρ=m/V=(60−20)g/40cm3=1g/cm3 =1.0×103 kg/m3, 故选 A. 11.(多选)在测量盐水密度的实验中,小敏先用调好的天平测出烧杯和杯内盐水的总质量为 80g,如图 甲所示,然后她将一部分盐水倒入量筒,如图乙所示,接着她用天平测量烧杯和杯内剩余盐水的总质量, 天平平衡时的情景如图丙所示。根据实验过程及现象,下列选项中,判断正确的是 206 A.倒出盐水的体积为 30cm3 B.烧杯和杯内剩余盐水的总质量为 45g C.倒出盐水的质量为 33g D.盐水的密度为 1.1×103 kg/m3 【答案】ACD 【详解】 A.由图乙可知,量筒的分度值为 1mL,则倒出盐水的体积 V=30mL=30cm3 故 A 正确; B.由图丙可知,标尺分度值为 0.2g,示数为 2g,所以剩余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为 20g  20g  5g  2g=47g 由于空烧杯的质量不知,所以剩余盐水的质量不一定为 45g,故 B 错误; C.倒出盐水的质量 m=80g﹣47g=33g 故 C 正确; D.盐水的密度 ρ= m V = 3 33g 30cm =1.1g/cm3=1.1×103kg/m3 故 D 正确。 故选 ACD。 二、实验题 12.小天妈妈买到一块绿松石小工艺品,小天想知道绿松石的密度,进行了如 下实验步骤 207 (1)按图甲调节天平横梁平衡,这一过程中的错误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纠正错误后,小天调节天平平衡并测量出该工艺品的质量,当天平平衡时,右盘砝码 和游码如图 乙所示,工艺品的质量 m 为 _____________g; (3)小天利用量筒测量工艺品的体积如图丙所示,则该工艺品的体积 V 石为 ___________cm3 (4)计算出这块绿松石制作的工艺品的密度为 _____________g/cm3; (5)如果小天将实验步骤(2)、(3)互换一下,测出工艺品的密度将偏 ___________(选填“大“或 “小”) 【答案】游码未放在零刻度线上 27102.7 大 【详解】 (1)托盘天平使用时,首先要调节横梁平衡,在调节横梁平衡前,要用镊子将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 刻度线处,而在图示调节横梁平衡的过程中,游码仍在标尺的中间,没有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2) 工艺品的质量 m 石=20g  5g  2g=27g,(3)工艺品的体积 V 石=30mL﹣20mL=10mL=10cm3,(4)工艺品 的密度ρ= 3 27g 10cm m V = =2.7g/cm3.(5)如果小天将实验步骤(2)、(3)互换一下,即先测体积后测 质量,由于工艺品从水中取出时会沾上一些水,所以导致所测质量偏大,根据ρ= m V 知,测出工艺品 的密度将偏大;【点睛】 (1)在称量物体的质量之前,要用镊子将游码移到标尺的零刻线处;(2)天平的分度值为 0.2g,工艺 品质量等于砝码质量加游码对应的刻度值;(3)观察量筒的分度值,工艺品体积等于量筒的液面的两次 读数之差;(4)用公式ρ m V = 算出工艺品的密度;(5)先测体积后测质量,导致质量偏大,根据密度公 式分析解答; 208 13.小明用天平、烧杯、油性笔及足量的水测量一块鹅卵石的密度,实验步骤如下: (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拨至标尺_____,发现横粱稳定时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要使横粱 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往_______(选填“左”或“右”)调. (2)用调好的天平分别测出鹅卵石的质量是:31.8g 和空烧杯的质量是 90g. (3)如题图甲所示,把鹅卵石轻轻放入烧杯中,往烧杯倒入适量的水,用油性笔在烧杯壁记下此时水面 位置为 M,然后放在天平左盘,如题图丙所示,杯、水和鹅卵石的总质量为___________g. (4)将鹅卵石从水中取出后,再往烧杯中缓慢加水,使水面上升至记号 M,如题图乙所示,用天平测出杯 和水的总质量为 142g,此时杯中水的体积为______________cm3. (5)根据所测数据计算出鹅卵石的密度为_______________g/cm3. (6)若小明在第(4)步骤测量过程中,用镊子添加砝码并向右旋动平衡螺母,直到天平平衡,此错误操作 将导致所测密度偏_____________. 【答案】零刻度处左 161.6522.6 大 【详解】 (1)天平调节时,应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拨至标尺零刻度处,发现横粱稳定时指针偏向分度 盘的右侧,应将平衡螺母往左调。 (3)所测物体的质量等于所有砝码的质量之和加上游码指示的质量值,故杯、水和鹅卵石的总质量为 161.6g. (4)将鹅卵石从水中取出后,再往烧杯中缓慢加水,使水面上升至记号 M,如题图乙所示,用天平测出杯 和水的总质量为 142g,此时杯中水的质量为 142g-90g=52g, 根据ρ= m V ,杯中水的体积为 V= m  = 3 52 1g/cm g =52cm3. (5)甲图中水的质量为 209 161.6-31.8g-90g=39.8g, 则甲图中水的体积为: V= m  = 3 39.8 1g/cm g =39.8cm3, 则鹅卵石的体积为: 52 cm3-39.8cm3=12.2cm3. 所以鹅卵石的密度为: ρ= m V = 3 31.8g 12.2cm ≈2.6g/cm3. (6)若小明在第(4)步骤测量过程中,向右旋动平衡螺母,直到天平平衡,会导致所测的杯和水的总质量 偏小,计算的水的总体积偏小,以至于计算的鹅卵石体积偏小,最终导致计算的鹅卵石密度偏大. 14.在“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盐水密度”的实验中: (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移至标尺左端 0 刻度线处,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左侧,应将平 衡螺母向____调,使天平横梁平衡. (2)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 30g,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盐水,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如图甲所示, 则盐水的质量是_____g.再将烧杯中的盐水全部倒入量筒中,如图乙所示,盐水的密度为________kg/m3. (3)小聪同学在实验中先测出空烧杯的质量 m1,倒入盐水后测出其总质量 m2.在将盐水倒入量筒的过 程中,发现由于盐水较多,无法全部倒完,他及时停止了操作.同组同学讨论后认为仍可继续完成实验, 于是小聪读出此时量筒中盐水的体积 V,又加了一个步骤,顺利得出了盐水的密度.你认为增加的步骤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帮小聪写出计算盐水密度的表达式ρ=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右 321.07×103 用天平称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 m3ρ=(m2-m3)/V 【详解】 (1)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哪一侧,就应将平衡螺母向相反的方向来调节,使天平横梁平衡; (2)空烧杯的质量为 30g,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为 62g,则盐水的质量是 32g,由量筒的示数可知,盐 水的体积为 30cm3,盐水的密度为 1.07×103 kg/m3; 210 (3)他增加的步骤是:用天平称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 m3,所以密度公式为ρ=(m2-m3)/V. 15.“测量橙汁的密度”实验 ①为了测量结果更准确,下列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是________(用字母表示) A.计算橙汁的密度 B.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 C.烧杯中盛适量的橙汁,用天平测出橙汁和烧杯的总质量 D.调节天平平衡 E.将烧杯中的橙汁全部倒入量筒中,读出橙汁的体积 ②测量橙汁和烧杯总质量时,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则总质量为________g。 ③不用量筒,只需添加一个完全相同的烧杯和适量的水,也可以完成该实验。 实验步骤如下: a.用已调好的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记为 m0; b.向一个烧杯倒入适量橙汁,用天平测出橙汁和烧杯的总质量,记为 m1; c.向另一个烧杯中倒入与橙汁等深度的水(如图乙),用天平测出水和烧杯的总质量,记为 m2; d.橙汁的密度ρ橙汁=________(水的密度用ρ水表示) 【答案】DCEBA61.8 【解析】(1)实验步骤的确定,首先能保证完成测量任务,其次实验过程要严谨,尽可能地减小误差。 (2)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与游码对应的刻度值的和; (3)只有天平,没有量筒,可以利用等体积的水和橙汁,称量水和橙汁的质量,根据体积相等列出等 式求出橙汁的密度。 解答:(1)为了测量结果更准确,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是 DCEBA,这样误差最小; (2)由图知,天平标尺的分度值为 0.2g;烧杯和橙汁的总质量: 211 (3)有以上步骤可知橙汁的质量: 烧杯内水的质量 ,橙汁的体积等于 水的体积,即 ,则橙汁的密度表达式: 故答案为:(1). DCEBA (2).61.8 (3). 【点睛】测量液体密度时,只有量筒没有天平,可以采用被测液体和水的质量相同进行测量;只有天平 没有量筒,可以采用被测液体和水的体积相同进行测量。橙汁体积的测量是本实验的难点,巧妙地利用 等效替代法,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第 4 节 活动:密度知识应用交流会 一、选择题 1.小明为了检验运动会中获得的铜牌是否由纯铜制成,下列方法中最合理的是() A.观察铜牌颜色 B.测铜牌的质量 C.测铜牌的体积 D.测铜牌的密度 【答案】D 【解析】 在铜牌里边掺其他物质时,而铜牌的外表颜色还是铜牌颜色,故 A 不合理;测铜牌的质量是无法辨别铜 牌是否由纯铜制成,当掺入其他物质,也可以让铜牌的质量与纯铜制成的铜牌质量相同,故 B 不合理; 根据体积是无法辨别铜牌是否由纯铜制成,因为掺其他物质,也可以让铜牌的体积与纯铜制成的铜牌体 积相同,故 C 不合理;如果铜牌掺了假,即使铜牌质量与纯铜制成的铜牌质量相同,但它们的体积肯定 不同,因为不同物质密度不同,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体积不同;即使铜牌体积与纯铜制成的体积相同, 但它们的质量肯定不同,因为不同物质密度不同,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质量不同,故 D 合理;故应选 D. 2.水是一种资源,也是一种能源.古代劳动人民巧妙地利用水来开山采石:冬季,在白天给石头打一 个洞,再往洞里灌满水并封实,待晚上降温,水结冰后石头就裂开了(冰的密度比水的小).下列有关 说法正确的是() 212 A.石头裂开后密度减小 B.石头裂开后密度增大 C.该方法利用水结冰后质量变大,体积增大而使石头裂开 D.该方法利用水结冰后质量不变,体积增大而使石头裂开 【答案】D 【详解】 AB.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它不随物体自身的质量或体积的变化 而变化,故 AB 错误; CD.水结成冰后,状态改变,密度减小,根据公式 mV  ,所以体积变大,但是质量不变,由于体积变 大,所以使石头裂开,故 C 错误,D 正确. 3.三个质量和体积都相同的空心球,分别用铜、铁、铝制成,则三个球的空心部分体积   铜 铁 铝> > A.铁球最小 B.铝球最小 C.铜球最小 D.无法判断 【答案】B 【详解】 判断三个球材料的体积,根据 mV  ,质量相等,密度大的体积小,所以铜的材料体积最大,铝的材料 体积最小,又知球的体积相等,则空心部分的体积,铜球最大,铝球最小. 4.如图甲所示为水的密度在 0~10℃范围内随温度变化的图象,图乙为北方冬天湖水温度分布示意图, 根据图象及水的其他性质下列分析判断错误的是() A.温度等于 4℃时,水的密度最大 B.在 0~4℃范围内,水具有热缩冷胀的性质 C.示意图中从上至下 A、B、C、E 处的温度分别为 4℃、3℃、2℃、1℃、0℃ 213 D.如果没有水的反常膨胀,湖底和表面的水可能同时结冰,水中生物很难越冬 【答案】C 【详解】 A.由图象知道,在 4℃时水的密度是最大的,故 A 正确, 不符合题意; B.由图像知道,在 0~4℃范围内,温度越高,密度越大,即体积越小,所以在 0~4℃范围内,水具有 热缩冷胀的性质,故 B 正确,不符合题意; C.因为水的凝固点是 0℃,所以当河面结冰时,冰接触的河水即冰水混合物,所以温度应为 0℃,故 A 点为 0℃,故 C 错误,符合题意; D.因为有水的反常膨胀,所以温度不同的水密度不同,密度大的水下沉到底部,而下层的密度小的水 就升到上层来.这样,上层的冷水跟下层的暖水不断地交换位置,整个的水温逐渐降低这种热的对流现 象只能进行到所有水的温度都达到 4℃时为止,故如果没有水的反常膨胀,湖底和表面的水可能同时结 冰,水中生物很难越冬,故 D 正确,不符合题意.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水的密度与温度的关系,主要考查水在 0~4℃范围内,热缩冷胀的性质,是一道基础题. 5.在发生火灾时,为了避免吸入燃烧后产生的有毒气体,人应贴近地面爬行,这主要原因是有毒气体 A.受热膨胀,密度变大,飘于室内上方 B.受热膨胀,密度变大,飘于室内下方 C.受热膨胀,密度变小,飘于室内上方 D.受热膨胀,密度变小,飘于室内下方 【答案】C 【解析】 气体的密度与温度的关系是:一定质量的气体,当温度的升高时,体积膨胀,密度变小.反之当温度的 降低时,体积缩小,密度变大.发生火灾时,燃烧产生的有毒气体温度较高,密度较小而上浮,会分布 在房间上方,所以为了避免吸入燃烧时产生的有毒气体,应该贴近地面爬行.故 C 正确.故选 C. 6.某工厂要制造一种特殊用途的钢铝罐,钢罐内表面要压接一层 0.25 mm 厚的铝膜,一时难住了焊接 和锻压专家.后经技术人员的联合攻关解决了这一难题:他们先把铝膜紧贴到钢罐内表面,再往钢罐内 灌满水,插入冷冻管使水结冰,然后铝膜与钢罐就压接在一起了.原因是 A.铝膜与钢罐间的水把它们冻牢了 B.结 冰时铝膜与钢罐间的冰把它们粘牢了 214 C.水结冰时膨胀产生的巨大压力把它们压牢了 D.水结冰时放出的热量把它 们焊牢了 【答案】C 【详解】 当钢罐内灌满水,插入冷冻管使水结冰,水结冰时体积变大产生巨大压力将铝膜与钢罐压接在一起,故 C 正确,选项 ABD 错误. 7.影片中的楼房倒塌场面有许多“混凝土块”砸在演员身上,这些“混凝土块”一般用泡沫塑料制成, 其主要原因是泡沫塑料 A.价格便宜 B.容易制作 C.密度较小 D.体积较小 【答案】C 【解析】 做道具的“混凝土块”,一般用泡沫塑料制成.是因为泡沫塑料的密度较小,由ρ m V  可知,等体积的 泡沫塑料质量小,重力小,不会使演员受伤.故答案为 C. 8.制造航空飞行器时.为了减轻其质量,采用的材料应具有的特点是( ) A.硬度高 B.熔点低 C.密度小 D.导热性好 【答案】C 【详解】 航空飞行器体积不能减小,而要减小质量,根据密度 m V   判断必然是密度小,C 正确. 9.当夏日炎炎时,我们常使用空调来降低室内的温度.当冬日严寒时,我们又可以使用空调来提高室 内的温度,你觉得在使用的过程中,空调的风向应怎样调节最有利于整个室内温度尽快达到预设要求 A.夏天,应将空调出风口向上调节,让凉风向上吹出 B.冬天,应将空调出风口向上调节,让暖风向上吹出 C.无论夏天还是冬天,都应将空调出风口向下调节 D.无论夏天还是冬天,都应将空调出风口向上调节 【答案】A 【解析】 解:(1)夏天使用空调是为了致冷,而冷的空气密度大,因此应将空调出风口向上调节,将其吹向高处, 再让其自然下降,达到循环的目的,使室内均衡降温;(2)冬天使用空调是为了致热,而热的空气密度 小,因此应将空调出风口向下调节,将其吹向低处,再让其自然上升,达到循环的目的,使室内尽快暖 215 起来.综上所述,选项的描述中只有 A 是正确的.故选 A. 点睛:我们在使用空调时,夏天是为了致冷,冬天是为了致热,通过改变空气的温度来起到调节气温的 作用,根据空气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可进一步做出分析. 10.晴朗的白天,几位大学生在森林中迷路了,下面四种利用风向引导他们走出森林的说法中,正确的 是 A.森林吸热,温度升高较慢,空气温度低、密度大,地面空气从森林流向外界,应顺风走 B.土地吸热,温度升高较快,空气温度高、密度小,地面空气从外界流向森林,应顺风走 C.森林吸热,温度升高较慢,空气温度低、密度大,地面空气从森林流向外界,应迎风走 D.土地吸热,温度升高较快,空气温度高、密度小,地面空气从外界流向森林,应迎风走 【答案】A 【详解】 森林中水分含量高,在阳光照射下水分蒸发吸热,使森林中空气温度升高慢,空气的温度比较低,密度 比较大;森林外空气温度高,密度比较小,热空气上升后,森林中的冷空气补充过来就形成风.风是从 森林吹向外界的,要走出森林,就要顺风走。 故选 A。 【点睛】 首先比较森林内和森林外的区别:森林内水分含量高,森林外水分含量少;水分蒸发要吸热,吸热可以 使空气的温度在光照情况下升高减慢;然后根据风的形成来分析。 11.现有密度分别为ρ1、ρ1(ρ1<ρ1)的两种液体,体积均为 V0,某工厂要用它们按质量比 1:1 的比 例配制一种混合液(设混合前后总体积保持不变),且使所得混合液的体积最大。则( ) A.这种混合液的密度为 1 2 2   216 B.这种混合液的密度为 1 2 1 2 2     C.按要求配制后,剩下的那部分液体的体积为 1 0 2 1 V  ( ) D.按要求配制后,剩下的那部分液体的体积为 2 0 1 1 V   ( ) 【答案】BC 【详解】 AB.两种液体的密度分别为ρ1、ρ2(ρ1<ρ2),若将两液体按质量比 1:1 混合时,设一种液体的质量 为 m,则混合液的质量为 2m,体积 V 混合=V1+V2= 1 2 m m   混合液体的密度密度为ρ,则 1 2 1 2 1 2 22 2m m m mV          混合 故 A 错误,B 正确. CD.已知两种液体的体积相等,体积均为 V0,且ρ1<ρ2,由 m V   可得 m=ρV,所以 m1<m2。两种液体 按质量比 1:1 的比例配制一种混合液(设混合前后总体积保持不变),且使所得混合液的体积最大,则 密度为ρ1 的液体全部用完,密度为ρ2 的有剩余。 与ρ1 液体等质量的密度为ρ2 的液体配制体积为 V2, 则有 ρ1V0=ρ2V2 所以按要求配制后,密度为ρ2 的液体剩下的那部分液体的体积为 V2 ′=V0-V2=V0- 1 0 1 0 2 2 1V V          故 C 正确,D 错误。 答案为 BC。 217 12.某医院急诊室的氧气瓶中,氧气的密度为 5 kg/m 3,给急救病人供氧用去了氧气质量的一半,则瓶 内剩余氧气的密度是 kg/m 3;病人需要冰块进行物理降温,取 450g 水凝固成冰后使用,其体积增大了 cm3.(ρ冰=0.9×103kg/m 3) 【答案】2.5 ; 50 【详解】 氧气瓶中,氧气的密度为 5 kg/m3,给急救病人供氧用去了氧气质量的一半,但剩余氧气仍要占满氧气 瓶,氧气的体积不变,则瓶内剩余氧气的密度是原密度的一半,为 2.5kg/m3; 450g 水的体积:V 水= , ρ冰=0.9×103kg/m 3=0.9g/cm3, 450g 冰的体积:V 冰= , 450g 水凝固成冰后使用,其体积增大:△V= V 冰- V 水=500cm3-450cm3=50cm3. 13.我国北方的冬天,若水管保护不好,往往会发生水结冰而冻裂水管的现象,原因是冰的密度比水的 密度_______,水结冰后体积会增大;房间的暖气一般都安装在窗户下面,是依据气体的密度随温度的 升高而变_______.(两空均选填“大”或“小”) 【答案】小小 【分析】 冰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由公式 V= m  可知,一定质量的水结冰体积会增大.热空气的密度小于冷空气, 热空气比冷空气轻.轻者向上,重者向下.打开暖气后,热空气向上流动,冷空气向下,冷热空气形成 对流. 【详解】 冬天气温低于 0℃时,自来水管中的水结冰,状态发生变化,物质多少没有变化,所以水结冰后质量不 变;由于冰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由公式 V= m  可知,冰的体积比水的体积大,这样就会把自来水管撑 裂.暖气片对空气进行加热时,空气受热体积变大,密度减小,故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降,使冷 热空气形成对流,房间变暖和起来. 14.调整成品油价格,调价原因是受密度影响,汽油的国家定价是以质量(吨)为单位的,而加油站以 218 升为单位付油费,根据国际惯例,通常情况下天气温度不同,成品油密度也会不一样,如某地夏季气温 较高,90 号汽油的密度约为 0.72×103kg/m3,而冬季气温较低,90 号汽油的密度约为 0.74×103kg/m3, 为了公平维护消费者、经营者的利益,零售价也有所变化.但无论每升价格上涨或下跌,国家制定的每 吨的零售价格始终没有变化. (1)通常情况下气温升高,汽油的平均密度_____.(填“变小”、“变大”或“不变”) (2)由于季节变化,气温明显降低,为了公平维护消费者的利益,汽油的价格应_____.(填“升高”、 “降低”或“不变”) 【答案】变小升高 【解析】 (1)气温升高,汽油的体积变大、质量不变,由密度公式可知,汽油的平均密度降低;(2)由于季节变化, 气温明显降低,汽油的体积减小、质量不变,汽油的平均密度增大;根据 m=ρV 可知,每升汽油中汽油的质 量增大,而每千克(或每吨)汽油的价格不变,为了维护消费者、经营者的利益,汽油的价格应升高. 15.为了判断一个铁球是不是空心的,小明同学用天平、量筒和水测得如下数据: 铁球的质量 gm 量筒内水的体积 mLV水 量筒内水和铁球的总体 mLV总 790 200 350 (1)通过计算判断该铁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 (2)若铁球是空心的,则空心部分的体积是多大? (3)若将铁球的空心部分注满水,则整个铁球总质量是多大?  3 37.9 10 kg m  铁 【答案】(1)空心(2)50cm3(3)840g 【详解】 (1)假设该铁球是实心的,由 m V   得 3 3 790g 100cm7.9g cm mV   铁 实心铁 铁 而由表中数据可知 3350mL 200mL 150mL 150cmV    实际 , 因为V V实际 实心铁 ,所以该铁球是空心的. 219 (2)由题意可知,空心部分体积为 3 3 3150cm 100cm 50cmV V V    空 实际 实心铁 . (3)由 m V   得,水的质量为 3 31g cm 50cm 50gm V   水 水 空 , 整个铁球的总质量为 50g 790g 840gm m m    总 水 铁 , 答:(1)该铁球是空心的. (2)空心部分的体积是 350cm . (3)整个铁球的总质量是840g . 16.盐水选种,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一种巧妙的选种子的方法.选芒粳稻种需要用密度为 1.1×103 千克/米 3 的盐水,为了检验所配制的盐水是否符合要求,取了 500 毫升盐水样品,称得它的质量为 505 克.请分析这样的盐水是否符合要求?若不符合要求,应加盐还是加水?每 500 毫升原来的盐水应加盐 或水多少克?(食盐密度为 2×103 千克/米 3) 【答案】解:(1)盐水的密度 不符合要求,需要加 盐. (2)设需要加的盐的质量为 m',盐水的总质量增加了 m',盐水的总体积增加了; ; 解得加入盐的质量为:m'=90g. 答:不符合要求,应加盐 90g.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密度公式的应用,要知道当盐水的密度不符合要求时,需要加盐或加水,无论加盐 还是加水,盐水的总质量增大,盐水的总体积也在增大,同时考虑质量和体积的变化. 解:(1)盐水的密度 不符合要求,需要加盐. (2)设需要加的盐的质量为 m',盐水的总质量增加了 m',盐水的总体积增加了; ; 220 解得加入盐的质量为:m'=90g. 答:不符合要求,应加盐 90g. 17.王慧同学利用所学知识,测量一件用合金制成的实心构件中铝所占比例.她首先用天平测出构件质 量为 374g,用量杯测出构件的体积是 100cm3.已知合金由铝与钢两种材料合成,且铝的密度为 2.7×103kg/m3,钢的密度为 7.9×103kg/m3.如果构件的体积等于原来两种金属体积之和.求: (1)这种合金的平均密度; (2)这种合金中铝的质量占总质量的百分比. 【答案】(1)3.74×103kg/m3(2)57.8% 【分析】 (1)已知合金构件的质量与体积,利用ρ m V = 求解这种合金的平均密度; (2)根据合金中铝的质量加上钢的质量等于总质量,构件的体积等于原来两种金属体积之和,结合密 度公式列出等式,联立求解铝的质量,然后计算这种合金中铝的质量占总质量的百分比. 【详解】 (1)这种合金的平均密度:ρ 3 374 100 m g V cm = = ==3.74g/cm3=3.74×103kg/m3;(2)设铝的质量为 m 铝, 钢的质量为 m 钢,则 m 铝+m 钢=374g--------① 由ρ m V = 可得 V m  = ,且构件的体积等于原来两种金属体积之和,则 m m  铝 钢 铝 钢 =100cm3 即 3 32.7 / 7.9 / m m g cm g cm 铝 钢 =100cm3---------②联立①②式,解得 m 铝=216g,则这种合金中铝的质量 占总质量的百分比为 216 100% 57.8%374 g g   . 【点睛】 此题考查密度的计算,难点在第(2)问,关键是根据合金中铝的质量加上钢的质量等于总质量,构件 的体积等于原来两种金属体积之和,结合密度公式列出等式,联立求解铝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