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3.00 KB
  • 2021-10-27 发布

八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汇总+八年级语文下册基础知识点归纳练习题+初中语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 2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八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汇总+八年级 语文下册基础知识点归纳练习题+初中语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汇总 一、第一单元:战争记忆 1、记叙文六要素的知识: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2、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3、掌握小说中刻画人物形象描写的方法。 4、揣摩文中重点词语、语句的含义和用法。 第二单元:爱的旋律 1、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的语言特点。 2、 掌握典型事例真实、生动、传神的表现人物的性格,重点研读买《山海经》部分,理解 重点句子的含义。 3、 学习《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欲扬先抑的写法及抓住人物特点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文 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 熟读课文,掌握每一个生字词和文学常识。 《背影》 1、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言,并写出对重点语言的理解。 2、 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特别是动作描写和肖像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获得人生的 启示。 说明文知识点: 一、说明的方法 说明事物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画图 表、引资料等等。 1.下定义,是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 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2.分类别,是按照一定标准对事物或事理进行分类,加以说明,使之眉目清楚。 3.举例子,是利用列举实例的办法把比较复杂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解说得具体明白。 4.作比较,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 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 来。 5.打比方,是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 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6。列数字,有些事物便于从数量上说明特征,用一些数字来说明,往往可以使读者了解得更 精确、更具体。 7.画图表,用图表说明事物,往往能够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或事理解说得 更直接、更具体。 8.引资料,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引资料 说明,会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 二、说明的顺序 在确定了说明的内容之后,就要进一步考虑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说明,才能说得条分缕析, 中心突出。 客观事物是多种多样的,错综复杂的,但又是有规律可循的,有一定的条理性的。写说明文 的时候,要认真研究所写事物的特点和事物间的相互关系,研究事物的条理性,在这个基础 上找出一个合理的顺序,恰当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 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顺序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按照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这种顺序常用于说明事物的发展过程。比如介绍一个事件、 一项运动、一种制作过程,往往都按这种顺序来说明。《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里对十块浮雕的 说明,显然是首先考虑到了它所反映的历史过程,按时间先后一一说明的。 2.按照空间物位关系来安排说明顺序。这种顺序常用于对群体事物的说明。如《雄伟的人民 大会堂》,就是根据人民大会堂的特点和一般人参观它的规律,按照由远到近,由外到内, 由主到次的顺序来说明的。 3.按照事物的逻辑关系来安排说明/顷序。这种顺序常用于事理说明文。如《食物从何处来》, 先从“——粒种子能长成参天的大树,一颗鱼卵能变成千斤的大鱼”这种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出 “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的理论,再由这个理论引出“如何获得食物”的问题,自然过渡到对获 得食物的“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的说明;在说明“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 1、怎样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 A、题目 B、首段 C、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 2、说明方法分类和标志 分类和作用: 一、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二、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三、打比方:形象生动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四、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五、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六、下定义:简明周密地揭示了说明对象的本质和内涵,使说明更严密。 七、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八、引言论: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 3、这些说明方法有何标记? ⑴下定义:……是……,这就是……,叫……。 ⑵分类别:有几类(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⑶举例子:例如、又如、比如、再如、如,举例只举一部分。 ⑷作比较:而、比……和……两种东西比。 4、说明顺序 ⑴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 西南北中等。 ⑵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⑶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A、先总说后分说:总—分;分—总;总—分—总 B、先主要后次要。 C、先原因后结果。 D、由现象到本质。 E、由性能到功用。 F、由一般到特殊。 G、由整体到局部。 5、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⑴说明性语言的特点:准确、平实、简明(科学小品:生动)。 6、说明文分类 ⑴按说明对象分: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说明事物原理或者使用方法等) ⑵按语言特点分:平实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语言生动形象的 说明文,多用描写) 八年级上册古诗文知识点归纳 & 《桃花源记》 1、 基础知识 2、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 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 是传世名篇。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 3、 文言词语 【一般词语】 [缘]沿着,顺着。[夹岸]两岸。夹,在两旁。[数]几。[芳]香花。[落英]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英,花。[缤纷]繁多样子。[复]再。[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 真切的样子。[才]仅。[平旷]平坦开阔。[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阡陌]田 间小路。[悉、咸]全,都。[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怡然]形容喜悦。[乃] 竟然。[具]详细。[问讯]打听消息。[云]说。 [叹惋]感叹惊讶。惋,惊讶,惊奇。[延] 邀请。[语(yù)]告诉。[扶]沿,顺着。[向]从前,旧的。[及]到。[诣]到。[遣]派。 [欣然]高兴的样子。[规]计划。[果]实现。 【一词多义】 [中] ①年间。(晋太元中)②中间。(中无杂树) [志] ①标记。(寻向所志)②做标记。(处处志之) [为] ①(w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èi)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 [寻] ①寻找。(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寻病终) [闻]①听说。(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具言所闻) [舍]①(shě)舍弃,放下。(便舍船)②(shè)房舍。(屋舍俨然) [作] ①劳作。(其中往来种作)②做。(设酒杀鸡作食) 【古今异义】 [鲜美]古:鲜艳美丽。今:食物味道好。 [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交通]古:交错相通。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古:妻子儿女。今: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 [如此]古:像这样。今:这样。 [不足]古:不值得。今:不充足;不满。 【词类活用】 [异]感到诧异。[穷]尽,有走完或穷究根源之意。[尽]完,文中有消失之意。 【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成语】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 白。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津,渡口。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世外桃源]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1 理解探究 (一)用原文语句回答: 1. 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 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 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 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 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 陌交通,鸡犬相闻。 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表明渔人总体感受的句子:豁然开朗。 7.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先世避秦时乱。 8.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诣太守,说如此。 (二)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1. 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 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 事出偶然,意料之外。 3. “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 由于“甚异之”,想探个究竟 4. “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 初极狭,才通人。 5. 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 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6.“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7. 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 自然环境:美丽富饶;②社会环境:安定平和;③生活状况:安居乐业;④精神状态:自 由快乐。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 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 9.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 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 出。 10.桃花源中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先人已饱受战乱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会中再过痛苦的生活。 11.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渔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 12.作者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 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并不存在。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13.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 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 14.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 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 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 15.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 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 16.写出文章的整体思路。 (渔人)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 1 迁移拓展 1.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语是什么? 豁然开朗。 2.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 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 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3.渔人是个怎样的人?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 渔人背信弃义、不守诺言。 写渔人的作用:一方面与桃花源中人的淳朴好客形成对比,加深了人们对桃花源外社会的认 识,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另一方面,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渔人 是组织材料的需要。 4.针对第二段语句作简要评注。 本段骈散结合,朗朗上口,三字句和四字句连贯流畅,精炼有意境。“黄发垂髫”又运用借代 修辞,增强了语言表现力。 5.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哪些人生道理或启示? 围绕“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历一些艰难苦难”回答即可。 6.第二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入手描写的?请你以“桃花源美在……”领起,写两点赏析性文字。 例:桃花源美在自然环境的优美,桃花源美在社会生活宁静。 7.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难于桃花源,不复出焉的行为的? 桃花源人在当时是很幸运的,能躲避祸患,生活安定;但从积极意义上来讲,躲避不是永远 的,应该起来抗争。(谈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8.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王国,你的理想王国是怎样的?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来。 (自我做答) 八年级语文下册基础知识点归纳练习题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 第一部分 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二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二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二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 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二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 道理论据。 第二部分 三种感情色彩:褒义、 贬义、 中性。 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 /发展 /高潮 /结 局 ) 环境(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 论据、 论证。 议论文结构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 分析问题(本论)、 解决问题(结论)。 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 逻辑顺序。 语言运用三原则:简明、 连贯、 得体。 第三部分 四种文学体裁:小说、 诗歌、 戏剧、 散文。 四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句、 疑问句、 祈使句、 感叹句。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记叙的四种顺序:顺叙、 倒叙、 插叙、 补叙。 引号的四种用法:①表引用 ②表讽刺或否定 ③表特定称谓 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 第四部分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 描写、 说明、 抒情、 议论。 破折号的五种用法:①表注释 ②表插说 ③表声音中断、延续 ④表话题转换 ⑤表意思 递进 第五部分 六种说明方法:举例子、 打比方、 作比较、 列数字、 分类别、 下定义。 六种逻辑顺序:①总←→分 ②现象←→本质 ③原因←→ 结果④慨括←→具体 ⑤部分 ←→整体 ⑥主要←→次要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六种人物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神态描写。 六种病句类型:①成分残缺 ②搭配不当 ③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 ④前后矛盾 ⑤ 语序不当 ⑥误用 滥用虚词(介词) 省略号的六种用法:①表内容省略 ②表语言断续 ③表因抢白话未说完 ④表心情矛 盾 ⑤表思维跳跃 ⑥表思索正在进行 六种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 扬抑。 第六部分 七种短语类型:并列短语、 偏正短语、 主谓短语、 动宾短语、后补短语、的字短语、介宾 短语。 七种复句类型:①并列复句 ②转折复句 ③条件复句 ④递进复句 ⑤选择复句 ⑥ 因果复句 ⑦假设复句 第七部分 八种常用修辞方法: ①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②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③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④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⑤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 ⑥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⑦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⑧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复习资料 一、 注拼音 狼藉( ) 唾( )手 陨( )落 讪( )笑 差( )使 狞( )笑 轻蔑( ) 簌簌( ) 迂( )腐 颓( )唐 交卸( ) 妥( )帖 琐屑( ) 奔丧( ) 懵( )懂 淹没( ) 骚( )乱 喋喋( ) 彬彬( ) 鄙( )视 荆棘( )( ) 忸怩( )( ) 凌( )辱 叱( )骂 隘( )口 蹲踞( ) 荒莽( ) 蝉翼( ) 轻嘘( ) 鼾( )息 窒( )息 厮( )守 遮蔽( ) 心弦( ) 拯( )救 嬉( )戏 火钵( ) 悉( )索 山巅( ) 愤慨( ) 作揖( ) 暴躁( ) 忌惮( ) 嗫嚅( )( ) 喃喃( ) 萧( )条 纨绔( )( ) 爵( )位 造谣( ) 官衔( ) 钦差( )( ) 糟蹋( ) 煎熬( ) 枷( )锁 兑( )现 呱呱( ) 蜕( )变 赎( )罪 心急如焚( ) 彷徨( )( ) 赋予( ) 不知所措( ) 磐( )石 匿( )迹 惊骇( ) 义愤填膺( ) 一隅( ) 悚( )然 蹂躏( ) ( ) 褴褛( )( ) 凶神恶煞( ) 蛊( )惑 寻觅( ) 惨绝人寰( ) 诚挚( ) 黯( )然 耗( )尽 倏( )然 疲惫( ) 色 ( )子 黑魆魆( ) 岿( )然不动 瘫( )软 目眩( ) 忐忑( )( ) 仓皇( )( ) 怯懦( )( ) 二、 填词语 寄人( )下 有( )无恐 数以千( ) ( )往直前 ( )目伤怀 不能自( ) ( )拾皆是 ( )手可得 立( )之地 ( )井( )乡 ( )若木鸡 文质( )( )( )固不化 无所( )( ) 安( )守己 寻欢( )乐 ( )无忌( ) 造( )生( ) 鸡犬不( ) 南腔北( ) ( )手旁观 不知所( ) ( )人听闻 义( )填( ) 安之若( ) 摇摇欲( ) 心急如( ) ( )( )坠地 幸( )乐( ) 毛骨( )然 令人发( ) 凶神( )( ) ( )然不同 高山( )止 ( )然而生 千古( )唱 疲惫不( ) ( )命( )从 孤注一( ) ( )然不动 优柔( )断 ( )篇巨制 ( 0 人心弦 ( )雀无声 震耳欲( ) ( )目相待 ( )鸡起舞 ( )风相应 三、 文学常识 1、《背影》的作者是_____。 2、《永久的悔》的作者是_______. 3、《铁骑兵》的作者是________ 4、《大堰河——我的保姆》的作者是_________ 5、《日出》选自_________ 作者是_______ 6、《钦差大臣》选自_________作者是______国 的________ 7、《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________ 作者是________ 朝__________ 8、《细柳营》选自___________ 作者是_____________ 9、《孙权劝学》、《祖逖北伐》选自________这是一部________史 作者是______朝的_______ 字_______ 家______家________ 10、《公输》选自_____________ 11、《清平乐•村居》选自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 12、《朝天子•咏喇叭》选自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 13、《桃花源记》选自____________14、《岳阳楼记》选自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 15、《醉翁亭记》选自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 16、《湖心亭看雪》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 17、《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选自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 18、《山居秋暝》选自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 19、《长相思》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 四、熟记注释下的词语解释和课文的基本内容,写作特点 五、修辞方法辨析 指出下面各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柳树姑娘在微风中点着头;杨树爷爷哈哈地笑着。 ( ) 2、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 ) 3、赶超,关键是时间。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 ( ) 4、为什么人们称猫头鹰是捕鼠能手呢?因为一只猫头鹰在一个夏季竟能消灭上千只田鼠。 ( ) 5、梧桐树的枝丫像鹿角一般向外伸展着。 ( ) 6、真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向党汇报呢? ( ) 7、高粱涨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 ( ) 8、小草悄悄地伴随着春天的脚步来到人间。 ( ) 9、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简直可以拿来做小孩的摇篮。 ( ) 10、董存瑞像钢铁巨人一般挺立着。 ( ) 11、有个蜘蛛慢慢爬起来,想把苍蝇当一顿美餐。 ( ) 12、寒风吹到脸上,像刀割一样疼。 ( ) 13、遵守交通法规,不是我们应该做的吗? ( ) 14、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耸入蓝天。 ( ) 15、月亮不好意思似的躲进云朵里。 ( ) 16、小兴安岭像一座巨大的宝库。 ( ) 17、海水满盈盈的,照在夕阳之下,浪涛像顽皮的小孩似的跳跃不定,水面一片金 光。 ( ) 18、见到了久别的亲人,他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不住地往下落。( ) 19、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 ) 20、太阳还没有起床,天空一片昏暗。 ( ) 21、我的心疼得像刀绞一样。 ( ) 22、老师是园丁,我们是花朵。 ( ) 23、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 ( ) 24、他心中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 ) 25、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 26、有人破坏草坪,我们怎能不管呢?( ) 27、桂子花开,十里飘香。( ) 28、太阳一出来,地上像下了火。( ) 29、旌旗十万斩阎罗。( ) 30、圆规一面愤愤地回转身,一面絮絮地说,慢慢地向外走。( ) 六、病句辨析 语病类型 《考试说明》中规定六种。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例题分析. 指出下列句子的语病。 1、 英法联军侵占了北京,焚毁并洗劫了圆明园。 (语序不当,“焚毁并洗劫”改为“洗劫并焚毁”。) 2、美国的人权报告充满了颠倒是非、隐瞒和捏造事实以及对中国人民的恶毒污蔑和深刻仇恨。 ( 搭配不当,两个动宾结构的短语和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构成一个宾语。前两个短语是动 词性的,后一个是名词性的,谓语“充满”只能跟最后一个短语搭配。) 3、在我们掌握更多更全面的事实材料之后,就一定能彻底揭开地球变暖的奥秘。 (成分残缺或赘余,本句缺主语。可将“我们”移到“在”之前。) 4、当校团委宣布我们摄制组成立并交给我们任务的时候,大家有既光荣又愉快的感觉是很难 形容的。 (结构混乱,本句把“大家有既光荣又愉快的感觉”和“大家既光荣又愉快的感觉是很难形容 的”两种句式套在一起,关系纠缠不清。改正的方法是保留一种句式。) 5、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 (表意不明。可以理解为“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也可以理解为“他背着总经理”, “副 总经理”跟他是同伙。) 6、为了避免学生不再发生考试舞弊的现象,这个学期学校对学生加强了组织纪律教育。 (不合逻辑,“避免” 的应是“再次发生”。) 7、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呢? (这是个反问句,“谁又能否认”和“不”构成了三重否定,结果就否定了需要学习雷锋,不合 逻辑) 练习 一、并列短语并列短语使句子结构复杂化,因而容易导致语病。 例 1.侵略者攻陷北京后,焚毁并洗劫了西郊的圆明园。 例 2.值得一提的是,扮演张学良的苏金榜同志和扮演蒋介石的石荫昌同志把两个人物演得 有血有肉。前者的正直、爽快、威武和后者的狡诈、阴险、独裁,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例 3.我们的报刊、杂志、电视和一切出版物,更有责任作出表率,杜绝用字不规范现象, 增强使用文字的规范意识。 例 4.水库和运河如同闪亮的镜子和一条条衣带布满了原野和山谷。 二、数量短语 数量短语的误用,主要表现在数量增减表示不当、语序不当、前后矛盾、搭配不当等。 例 5.上海公共汽车票价很低,与曼谷普通公共汽车票价相比,便宜三倍。 例 6.局长嘱咐几个学校的领导,新学期的工作一定要有新的起色。 例 7.据统计,全省个人捐资办学万元以上的将近 400 余人。 例 8.据科学统计,蜜蜂每酿一斤蜜,大约要采集 50 万朵的花粉。 三、介词短语 误用介词短语,会造成句子主语的残缺、主客体颠倒等语病;少用、滥用介词也会影响语意 的表达。 例 9.经过老主任再三解释,才使他怒气逐渐平息,最后脸上勉强露出了一丝笑容。 例 10、在这里,他学到了化学、生物,特别是对他最感兴趣的畜牧学。 例 11.江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考古工作者展开了热烈讨论。 例 12.我们对于自己的语文修养也要不断提高。 四、否定词 不、没有、否认、否则等否定词的重复出现或多次出现,容易犯否定失误方面的语病。 例 13.凡事要三思而行,否则贸然行事,往往会好心办坏事。 例 14.国务院台办新闻发言人指出:台湾当局对"XX 功"邪教组织利用设置在台湾的发射装置 攻击鑫诺卫星事件应立即采取措施予以查处,并杜绝类似事件不再发生。 例 15.近几年来,王芳几乎无时无刻不忘搜集、整理民歌,积累了大量的资料。 例 16.睡眠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当风。 例 17.无论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到了顶峰。 例 18.翻译的作品日渐其多,一方面这些作品提高了中国的学术文化的素养,另一方面也促 进了中国书面语言的发展。(1991 年全国高考题) 例 19."耶路撒冷"是和平之城的意思,又是遭受劫难最多的城市,长期的冲突并没有使其失 去迷人的魅力。 例 20、《徐霞客游记》本是部很有创造性的地理考察著作,但对祖国很多名山大泽都作了详 细的记载。 六、两面词 句中使用能否、是否、好坏、有没有等两面词时,宜从前后是否照应的角度检查语病。 例 21.电子工业能否迅速发展,并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去,关键在于要加速训练并造就一批专 门技术人才。 例 22.继续保持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的作用,已成为无产阶级政党生死攸关的大问题。 七、赘余词 前面用了一个词语,后面又用一个与之相重复的词语,造成句子成分多余。 例 23.参加这次探险活动前他已立下遗嘱,万一若在探险中遇到不测,四个子女都能从他的 巨额遗产中按月领取固定数额的生活费。(2003 年全国高考题) 例 24.在国际间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和碰撞的今天,更应重视继承和 发展传统节日文化。(2003 年北京高考题) 例 25.他的艺术见解独到、深刻,近年来,常被应邀到许多高校发表演讲,深受学生欢迎。 例 26.具有不同专长的大学生暑假里愿意为您的令郎、令爱辅导功课。。 八、时态词 "已经、立刻、正在、刚刚、将要"等副词常用在动词前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着、了、过" 等助词常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状态,混用这些副词、助词,就会造成语病。 例 27.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复排的大型历史剧《蔡文姬》定于 5 月 1 日在首都剧场上演,日 前正在紧张的排练之中。 例 28.该店青年服务员正努力保持和发扬了传统特色。 熟悉这些诊断语病的切入点并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对提高辨析、修改病句的能力,能收到事 半功倍之 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知识要点] 一、 句号。 1、 陈述句末尾的停顿。 如: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单句)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复句) 2、语气舒缓的祈使句末尾也使用句号。 如:请你等一下。 二、问号。 1、疑问句的末尾用问号。如:你见过金丝猴吗? 2、反问句末尾也用问号。如:难道你还不了解我吗? 3、 选择问,只在句末用一个问号。如:你是同意呢,还是不同意呢? 4、有的句子虽然有疑问词,但不是问句,所以不要用问号。如:我也不知道他在哪里。 5、倒装的问句,问号应该放在句末。如:怎么啦,你? 三、叹号。 1、感叹句的句末。如: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努力奋斗吧! 2、情感强烈的祈使句也用叹号。如:同志们,跟我来! 3、语气强烈的反问句也用叹号。如:我哪比得上他呀! 四、逗号。 1、主语谓语都比较长,中间用逗号。如:我们看得见的星星,绝大多数是恒星。 2、宾语是较长的主谓词组,前面用逗号。如:应该看到,科学需要一个人贡献出毕生精力。 3、句首状语后边可以用逗号。如:对于这个城市,他并不陌生。 4、复句各分句之间,大多用逗号。如:石在,火种是不会绝的。 五、顿号。 1、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用顿号。如:中国共产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 2、句子内部并列的短语之间用顿号。如:我们要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 有”新人。 3、较长的并列成分之间,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如:这翻滚的麦浪,这清清的流水,这鲜艳的山花,使年轻人深深地陶醉了。(前两个逗号 不能用顿号) 4、概数之间不用顿号,但表确数的地方必须用顿号。如:十二三岁 七八个 人 ①学校距这里二三里。 ②今天做值日的是四、五组。 5、集合词语(尤其是约定俗成的词语)念起来不停顿,不用顿号。如:公安干警 中小学生 大 专院校 男女老少 省市领导 调查研究 6、 并列谓语之间(实际为分句)不用顿号。如:这个省今年水利建设,任务重,工程难, 规模大。 7、连词“和”“与”“及”等前边不用顿号。如:我国科学、卫生、文化、教育和新闻出版业有了 很大发展。 8、带有语气词的并列词语间不用顿号。如:①这里的山啊,水啊,草啊,都是我们从小就 熟悉的。 ②我们的院子里种了一些菊花,月季啦,山竹啦,美人蕉等好多花。 六、分号。 1、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用分号。 如:语言,人们用来抒情达意;文字,人们用来记言记事。 2、非并列关系的多重复句,第一层前后两部分之间,也用分号。 如:这样的人往往经验很多,这是很可宝贵的;但是,如果他们就以自己的经验为满足,那 也很危险。 3、句中没有逗号,不能径直用分号。如:天才出于勤奋,知识在于积累。 七、冒号。 1、用在称呼语后面,提起下文。如:同志们,朋友们:现在开会了。 2、用在“说、想、是、证明、宣布、指出、透露、例如、如下”等词语后,提起下文。 如:他十分惊讶地说:“啊,原来是你!” 3、用在总结性话语后,引起下文的分说。 如:北京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 4、用在需要解释的词语后,引出解释或说明。 如:外文图书展销会日期:10 月 20 日至 11 月 10 日 5、总括性话语前边,也可以用冒号,以总结上文。 如: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想和做是紧密联结在一起的。 6、引语中间的“某某说”后不能用冒号。 如:“大桥就要通车了,”他环顾四周说,“请大家咬紧牙关,作最后的冲刺。” 7、冒号一般管到句终,若只管到句子的中间而不能管到句终的,则不能用冒号。 如:①本市文坛三位女杰:王安忆、王小鹰、程乃珊在一起谈笑风生。(冒号应去掉,或改 为破折号)②记者在一些家庭采访,不少家长反映:孩子作业多,作业时间长,有时做作业 到深夜,这些情况在全国多处学校都存在。(句中的冒号只能管到“作业到深夜”,所以使用 错误。) 另外:同一句中不能用两个冒号。 八、引号: 1、表示引用。 独立引用——把引用的话独立来用,末了标点放在引号内。 如: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非独立引用——把引用的话作为作者的话的一部分,因为末尾不用标点。如在句末,标点放 在引号外。 如: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人所评价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计”。 2、表示强调着重论述的对象。如:“小”和“大”比较起来,“小”总是被人轻视的。 3、表示含义特殊。如: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好。 4、表示特定称谓如:为实现“四化”大干苦干。 5、表示讽刺和否定。如:他企图在共产主义事业中把自己装扮成“伟大人物”和“英雄” 6、引号里面还要有引号时,里面一层用单引号。 如:他站起来问:“老师,‘有条不紊’的‘紊’是什么意思?” 九、省略号: 1、表示引文的省略。如:她轻轻地哼起了《摇篮曲》:“月儿明,风儿静……” 2、表示列举的省略。如:色和么都有:稻鸡、角鸡、鹧鸪、蓝背…… 3、表示话未说完。如:“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4、表示说话断断续续。如:“我……对不起……大家,我……” 十、书名号: 1、表示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戏曲名、影视歌曲名等。如:《史记》、《孔乙己》、 《人民日报》、《人民文学》 2、书名号里面的书名号用单书名号。如:《〈中国工人〉发刊词》 记叙文 1.六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人称: 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更加亲切)和第三人称(更加广泛)。 3.线索:①人线(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②物线 (某一有特意义的物品)③情线(作者或作品中主要 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④事线(中心事件)⑤时间线 ⑥地点线 4.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平叙)。 5.划分:按事件的发展过程、空间转换、内容变化、人物、场景变化、感情变化、表达方式的变换来划分。 6.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环境等或正面,侧面、细节)、议论、抒情、说明等 。 7.语言的特点:形象,生动,具体。 8.表现手法:描写、衬托、渲染、对比、伏笔、铺垫、象征、比喻、以小见大、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卒章 显志、托物言志等。  如何找线索? ①文章的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⑤某一人物的 见闻感受作用:文章内容井然有序地组合在一起,人物的思想性格,事情的来龙去脉。  记叙顺序? 1.顺叙:即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时间先后)。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楚,有头有尾,给人 鲜明的印象。 2.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作用: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使文章引人入胜。 3.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 来的叙述。(比如:回忆往事)作用:补充、衬托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人物或事件),丰富了情节,深化了 主题。  人物的描写方法? 1、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 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2、语言(对话)描写 3、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 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4、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 修辞手法 常用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对比、借代、反语。 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三种 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用在记 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 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最常用的还是生动形象。 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使具体事物人 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 联想效果。 4.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以上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强 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 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5.借代: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作用:能起到突出形象,使 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6.夸张: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作用:烘托气氛,增 强联想,给人启示。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7.对偶:它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作用: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 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8.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9.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 些内容。 10.反问: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11.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12.借代: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替整体。 13.反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按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 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 关于记叙文和文学作品阅读题的解答主要从两方面着手: 一是概括文章的内容,抓住以下几个要点: (1)把握记叙文的要素,以写事为主的应明确写什么事,写人为主的应明确写什么样的人。 (2)把握关键性语句,揣摩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人、事。 (3)分析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脉络,然后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是弄清记叙文和文学作品的结构特点及表现形式。掌握以下划分段落的方式: (1) 以时空变化划分 (2) 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来划分 (3) 按记叙内容的变化来划分 (4) 按描述角度的 变化、事情发展的阶段来划分  文段在内容上:以中心、意思相联系(思想感情)来答 在结构上:总分总 文段在开头:总起全文、为下文做铺垫、形成悬念、奠定感情基调、照应题目 文段在中间:承上启下、照应上文、引起下文、 文段在结尾:总结全文或照应主题或首尾呼应、深化主题、升华主题。 议论文 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 1.特点: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可兼用其它表达方式;以鲜明的态度表明观点或主张;以充分的材料证 明其观点或主张。 2.要素:①论点——对所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观点、态度。论点有中心论点、分论点两种,有的议论文只有 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中心论点、分论点均有。 ②论据——对论点进行证明的材料、依据。论据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类。 ③论证——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论证有归纳法(个别到一般)和演绎法(一般到个别)两类。 3.分类:立论文(从正面论述其观点、说明其观点的正确);驳论文(对反面论点进行驳斥,确立起正确观 点)。 4.结构 : (1)基本结构: 引论(开头部分,提出问题);本论(主体部分,分析问题);结论(结尾部分,解决问 题)。 (2)论证结构: 并列式(文章的层次、段落之间、论据之间是平行的、并重的);对照式 (论述中把两 种事物作对照);层进式(论述的层次一层比一层推进、深入);总分式(先总后分、先分后总、总-分- 总 ) 5.方法 : 例证法:运用典型事例说明观点。 引证法:引用经典或名言、谚语等证明论点。 喻证法: 借助形象的比喻来说明论点。 对比法:用反向事例或对比说明论点。 说明文 一般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兼用叙述、描写、议论。以解说或介绍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构造、功 用、类别等或物理的含义、特点、演变等为主要内容。以客观、准确为基本要求,一般不表示作者的感情 倾向。 1.类型: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2.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前提是准确,有平实和生动两种基本风格等。 3..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是指依据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确定说明内容先后的。 时间顺序: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时间顺序在文章中使用恰当就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 效果,说明清楚,使读者一目了然,所以在文章时间顺序也是一种独特技巧。 空间顺序:即是按事物空间结构的顺序来说明 ,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局部来加以介绍, 这种说明顺序有利于全面说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一般说明某一静态实体(如建筑物等),常用这种顺序。 4.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下定义、列图表、诠释法、作比较、摹状貌、做引用、分类别、列 数字  考题剖析 (一)语言品析 1、对整篇文章语言的品析,一般从二个角度谈: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A 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B 是针对不同语言风格的角度谈。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 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 规范性的答题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言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 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像这样的例子文章中还有很多。 2、对具体篇、句、词的评析 篇、句的作用基本同上。 字词作用有以下考查形式: A、加点字词有何作用?B、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C、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这种题目往往要结合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有时是体现语言生动性)的特点答题。第二种题型还要在答题中 比较二者的区别。第三种题型还要加上“删去后不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或“与客观事实不符合”之 类的表述。或者加“如果去掉了就与实际相不符,用了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二)写法分析 1、结合说明方法谈 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 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参考前面 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 2、结合表达方式谈 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文的写法,答题的规范性格式如下: 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根据内容选择), 如……(具体举例),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 (三)语段作用 这种题目答题的角度有三种: (1)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有时在文章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 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通过……的说明方法,怎么样地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考点之一:说明对象 考查类型:直接让学生回答:“这篇文章(或文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对策: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 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 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考点之二:说明对象的特征 [类型 1]:直接找出说明事物的特征的句子 对策:A、看题目 B、在首段中找 C、抓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 [类型 2]: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 对策: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考点之三:说明方法 [类型 1]:直接让考生回答文章或段落的说明方法 对策: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 用说明)的主要特点,然后根据文段内容分析判断。 [类型 2]:文章某段或某句运用何种说明方法,简要说明它的作用? 对策:找出运用的说明方法,再根据下列说明方法的作用具体回答。 1、举例子 :使文章更具体,更有说服力,使比较抽象复杂的事物变得通俗易懂,让人信服。具体真切地 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2、分类别:帮助读者掌握特征,头绪分明,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3、打比方:把抽象复杂的事物说得浅显易懂,具体生动。这段文字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比作……, 生动形象地体现了……的……特点…… 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数字: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准确化,以便读者理解,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 说服力。 5、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6、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 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7、列图表:又称画图表。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解说更直接、更 具体。使读者直观,一目了然的了解事物的特征。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8、引用法: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 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9、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10、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引.....的例子,说明……..... 的…….....的特点。) 11、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 据;(作用同列数字)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 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考点之四:说明顺序 [类型]: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对策:1、了解说明顺序的基本常识:说明文有三种写作顺序。⑴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 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⑵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⑶逻 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的具体分为:主——次、原因——结果、现象 ——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特殊)、概括——具体、整体——局部、总—分 2、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第一 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 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考点之五:说明语言 [类型 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词好在哪里? 对策: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格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 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类型 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 不符合实际。 【格式】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一般、可能、有时、通常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 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合。(若是说明文再加上“原词体现了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类型 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的意思了,不符合实 际,太绝对了。+(4)xx 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答题模式:不能删。因为"××"词表示……,删掉后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这与文意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 准确性与科学性。 [类型 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对策:找出语言准确的词句,然后说明其作用。找准确词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找有精确数据的 句子;②找有概数的句子;③找使用限制性词语的句子。 [类型 5]:指示代词的含义类型:指示代词如“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对整篇文章语文的品析,一般从二个角度谈: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A 是一般说明文的共 同特点。B 是针对不同语文风格的角度谈。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 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文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 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2、对具体篇/句/词的评析篇/ 句的作用基本同上。) [类型 6]: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几句话)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从远到近、由背影到面容等, 视具体情况而定)的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下)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 环相扣,不能互换;(4)这些词语的顺序在语气上是层进的,调换就不能体现了。 小说 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一)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 1.人物形象:核心是人物的思想性格,描写的角度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又叫细节描写) 侧面描写包括;以他人言行来反映人物等(又叫侧面烘托)。 2.故事情节: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3.环境描写:指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作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描写是 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及花草鸟虫的描写。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 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作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1)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2)交代人物的社会关系(3)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1)渲染故事气氛;(2)烘托人物形象;(3)推动情节发展;(4)暗示社会环境; (5)深化作品主题 ·在不同位置的作用:A、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B、发展:刻画人物,反映性格。C、高潮:表现 冲突,揭示主题。D、结局: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二)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A、叙述:对人物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所作的交待、陈述。 作用:可以把描写的各个方面联成一体,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加深读者对人物、事件的理解。在议论文 中,作为事实论据,用来证明论点。 B、描写: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具体的描绘与刻画。 作用:能实现文学形象的具体性生动性和可感性。 C、抒情:作者在作品中抒发由某种媒介触发起来的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以强化某些景象的色彩,或突 出人物性格的一种表现手法。 作用:表达作者强烈的某种主观感情。起到渲染环境气氛,强调人物性格品质,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引 起读者的共鸣,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1、直接抒情(往往直抒胸臆,情感浓烈) 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感情。) D、议论:作者直接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情感和评价。 作用:1、在记叙性文体中,议论有两种方式:先叙后议和先议后叙。前者见解独到,令人深思,具有启 发性;后者可使读者很快进入对将要叙述的事物的思考,引起读者对下文的注意。2、议论在散文中会对 形象的特征或意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3、议论在议论文中主要是阐述观点。 E、说明:是对事物与事理进行的解释和介绍。作用:使读者清楚明白地了解被说明的事物和特点。 散文 散文是一种作者写自己经历见闻中的真情实感的灵活精干的文学体裁。 (一)要把握文章"线索" (二)要抓住散文的"文眼" "文眼"指文中最能揭示题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句子或关键性词语。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喷发口,是文 章思想感情的焦点,同时也对文章的结构起着支配统摄作用。 (三)要借助想像领会作品的内涵 阅读散文就要进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想像、联想和补充。把自己的想像和作者的想像融合在一起,丰富 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填补文中的结构空间。 (四)要体会散文的意境 意境,就是作者把深刻的思想、动人的感情,通过生动的画面表现出来,达到情与物融合、意与景交织, 以唤起读者的联想,产生动人的艺术效果。 1、融情于景,情景交融。2、想象、联想和象征手法的运用。3、细处落笔,以小见大。 4、侧面暗示。 (五)要仔细品味散文的语言(从修辞方法或者表达方式分析)1、品味散文语言朴实自然美。2、品味散 文语言的含蓄美。3、散文语言富有音乐美,具有诗情画意,. (六)散文特点:"形"(材料)散而"神"(中心)不散 诗歌 一、基本分类 (一)现代诗歌 (二)古代诗歌 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1)古体诗:包括①楚辞体②乐府 (2)近体诗:、分为①“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②“律诗”,每首八句, 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 2.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 悼亡诗、讽喻诗。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一、诗歌鉴赏常用术语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 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衬托、对比、用典等。 表现手法有: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思想感情有: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作用: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等。 二、诗歌鉴赏解题技巧 1、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 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 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 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 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 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 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2、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 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3、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 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4、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 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 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5、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 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 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6、第六种模式 情感、主旨型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 一联发问。 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答题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 分)(06 年全国卷 2)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 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答: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步骤一)(因为没有什么 特别的表达技巧,所以步骤二跳过)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步骤三) 7、第七种模式 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 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 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 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答题思路: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答题示例: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 明 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 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本 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 答案参考: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 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 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 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8、第八种模式 比较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答题示例: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问: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 并作简要分析。 解析: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是问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写出表现手法就可以,当然如 果具体说明,也没错。第二问要求分析这两首咏物诗表达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题时,要按照情感主旨 型模式答全两方面的内容 答:第一问: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第二问: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步骤一)含有诗人之恨, 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步骤二) 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一)表露了作者的怜 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步骤二) 补充: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 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 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 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 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1)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 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 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2)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 (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 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作用:做到情 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5)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 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6)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 为简洁精练。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7)伏笔和铺垫: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8)照应: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议论文:强化××论点。散文:反复地抒发 ××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9)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 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10)想像: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 读者接受美的陶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