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3.50 KB
  • 2021-10-27 发布

部编版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5单元教案

  • 3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中国石拱桥 教案 中国石拱桥 教案 ‎【教学目的】       1、初步认识说明文与记叙文在写作目的和使用语言方面的差别。学习本文平实而准确的说明语言。       2、学习本文抓住事物实质特征,举典型实例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       3、了解中国石拱桥的悠久历史和杰出成绩,认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献身科学的志向和严谨务实的精神。 【教学设想】       在教学中要抓住被说明事物的特点。这是说明文的灵魂,只有特点抓住了,明确了,才干把事物说明白;而说明方法则是为说明事物的特点而选择的。在本文中,最突出的说明方法是举典型实例,它在课文中占的比重大,说明作用显著,也有助于学生了解说明文的实质特点,因此,应把对实例的分析放到重要位置,把实例与事物实质特征的关系讲明白。       学习说明文语言可以采取引导学生分析和比较语言来完成,也可以与略讲其他说明方法(如打比如)和学习语法知识(分析句子成分)结合进行。       注意不要讲成有关桥梁知识的课。      布置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分析赵州桥这一典型实例。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解题       1、注音:弧形 拱桥 陡坡 和谐 饮涧 匀称 桥墩 郦道元       2、解释词义和字义:     惟妙惟肖 和谐 匀称 古朴 巧妙绝伦           (以上两项可出示小黑板或利用投影。)       3、讨论课题:         ⑴ 分析“中国石拱桥”达个短语的结构。             名词性偏正短语。             中心词──“桥”             几个定语──“中国”(的)、“石”材(的)、“拱”形(的)              连缀起来,是“中国的石材的拱形桥”。         ⑵‎ ‎ “拱”字释义:              拱形是一种什么形状?请用“拱”字组几个词。              “拱”,本义是“两手相合,上举以示敬意”,如“拱手”,可组词:拱抱,拱卫,拱门,桥拱,斗拱等,取义引申“环绕”、“弧形”。“拱桥”,也是这样。       4、解题:我们要学的这将课文是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写的介绍桥的科技说明文。           请问:桥有哪几类?           首先应明确分类规范。按国别分,有中国的,外国的;按建材分,有石村的木材的、钢材的;按形状分,有平形的、拱形的。这篇课文用三个定语对“桥”做了明确的限制。那么,这种“中国石拱桥”有什么特点?作者又是怎样把这个特点介绍给大家的,这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要搞清的两个重要问题。    二、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为了把事物说清楚,说明文特别讲究说明的顺序,这一点,我们在七年级学《大自然的语言》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时已有了一些了解。现在同学们快速阅读,用三分钟时间找出各段讲的是什么事物,读时要用笔在课本上标注。        教师归纳。板书: 石拱桥   (1~2)中国石拱桥:古代状况(3~9)中国石拱桥:当代发展(10)   1、石拱桥的特点:           找一位同学朗读第1、2段,其他同学找出说明石拱桥特点的词语。     教师归纳。板书: 出现──较早 形式──优美 结构──坚固 作者怎样说明这些特点的?可组织学生回答也可由教师点明,视时间而定。       明确:     神话把虹比作桥,诗人把桥比作虹。桥虹互比,既说明了桥的形状,也说明了桥的优美。打比如是为了说明,有赞美之意,但语言简洁,适度得体。           “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既说明了石拱桥出现较早,更说明它结构坚固。           第1段说明石拱桥形式优美,第2段说明石拱桥结构坚固,体现了从外到内的写作顺序。“不但……而且”递进关系,准确体现并强调了这一点。       2、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第3段开始说明中国石拱桥。同学们划出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看看,上两段提到的石拱桥的一般特点,中国石拱桥是不是也有,中国石拱桥又有什么独到之处呢?           教师归纳。板书: 悠久的历史──历史悠久       几乎到处都有──多而广  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多样杰出           从时间来看,中国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居领先地位。     根据:    ⑴ “悠久”更强调了时间早;    ⑵ “旅人桥”“可能是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从形式、结构上看怎么样呢?这一段中对中国石拱桥用“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做了肯定,而且标明我们的石拱桥是“惊人”的桥中之杰。除此之处,我们中国的石拱桥还有数量多、分布广,有的宏大,有的小巧,形式多姿多彩的独到之处。可见,我们的祖先在这方面为人类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赵州桥和卢沟桥就是这惊人杰作的代表。作者通过对这两座桥的介绍更好的说明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三、中国石拱桥的杰作之──赵州桥        文章在4、5两段对赵州桥做了介绍。在阅读中标注有关语句,看看赵州桥的特点是什么,看看哪些是石拱桥共有的,哪些是赵州桥独具的杰出之处?        教师归纳。板书: 赵州桥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是中国石拱桥中惊人的杰作一,它具有石拱桥的一般特点,对这一点,文章在第4段中先做了总体介绍。“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说明了出现早,“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还坚持着原来的样子”,说明了它的坚固和美观。同时,赵州桥又有它独具的特色,的确不愧为惊人的杰作。  第5段桥的长、宽数据,标明它惊人的雄伟。接着指出它设计科学,技术巧妙,这是从总体上介绍赵州桥杰出的原因。下面从四个方面具体说明它的科学与巧妙。同学们应注意,每个方面都不只介绍了特点,而且说明了这样设计施工的原理。这正是说明文的特点:就事物和其道理做解说。‎ 中国石拱桥 学案 学习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理清说明顺序。 2、学习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学习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式。 知识链接: 一、说明文 1.定义:是指客观地说明事物或阐明事理的文章。以说明事物的颜色、形状、构造、性质、成因、功用等特征以及阐明事理、介绍知识为主要内容。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有关知识:‎ ‎2.说明文的种类:(1)事物说明文 (2)事理说明文 (3)科学小品文 ‎3.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 :以时间先后作为说明的顺序,用于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空间顺序:(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从外到内、从总体到部分……)‎ ‎(一般用于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 逻辑顺序: (由一般到特殊,由整体到局部,由概括到具体……)‎ ‎(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 ‎4.说明文常见的结构形式:总分、总分总、分总、并列、递进。‎ ‎5.说明方法:下定义、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 分类别、摹状貌、列图表、作引用、作诠释等 ‎6.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准确,严密。 在准确的前提下,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炼,或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总之不拘一格。 (平实、生动)‎ 二、作者介绍:茅以升(1896——1989),我国近代桥梁工程学的奠基人,著名的桥梁学专家。1921年获美国加里基工学院博士学位。1933年主持设计并领导建造了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大桥。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五十年代有参加设计了规模更大的武汉长江大桥。1959年,在首都“十大建筑”的建设中,茅以升担任人民大会堂结构审查组组长。1989年被美国科学院授予外籍院士称号。他编写了《中国桥梁史》。他为中国的桥梁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 hú()形 拱( )形 匀称( ) 张鷟( ) xiáo河( )残损( )惟妙惟肖( ) 石砌( )推崇( ) 巧妙绝伦( ) 2(解词)惟妙惟肖:   巧妙绝伦:‎ ‎3、石拱桥有什么特点?中国石拱桥有什么特点?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4、课文主要介绍了哪几座桥? ‎ ‎5、文章的说明顺序是 ,文章的结构安排是 。  ‎ 第二课时 二、再读课文,具体分析:‎ ‎6、根据课文内容,具体分析赵州桥、卢沟桥在哪些方面体现了我国石拱桥的特征?‎ 赵州桥:‎ 卢沟桥:‎ 形式优美:‎ 结构坚固:‎ 历史悠久:‎ ‎7、分别找出赵州桥和卢沟桥的特点:‎ 赵州桥 ( )‎ 卢沟桥( )‎ ‎1)‎ ‎1)‎ ‎2)‎ ‎2)‎ ‎3)‎ ‎3)‎ ‎4)‎ ‎8、赵州桥的四个特点各说明了什么?顺序能否调换? ‎ ‎9、作者在说明中国石拱桥这些特点的时候,为什么要举两个例子?举一个例子不是更简练吗? 10、概括第9、10段内容: 归纳原因 ‎ 第10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中国石拱桥的新发展?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三、体会说明文的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1.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比较”一词,去掉行吗?)‎ ‎2.《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 早的石拱桥了。(“大约、可能、有记载的”能否去掉?)‎ ‎3.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几乎”去掉行吗?) 4.(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最长的石桥。(“当时、可算是”能否删去?)‎ 四、分析说明方法:‎ ‎(1)“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 (2)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 ‎(3)“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四)全桥结构匀称……”()‎ ‎(4)张嘉贞说“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唐朝张鷟说“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中国石拱桥》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理清说明顺序。 2、学习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学习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式。 知识链接: 一、说明文的有关知识: 1.定义:是指客观地说明事物或阐明事理的文章。以说明事物的颜色、形状、构造、性质、成因、功用等特征以及阐明事理、介绍知识为主要内容。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 ‎2.说明文的种类:(1)事物说明文 (2)事理说明文 (3)科学小品文 ‎3.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以时间先后作为说明的顺序,用于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空间顺序:(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从外到内、从总体到部分……)‎ ‎(一般用于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 逻辑顺序: (由一般到特殊,由整体到局部,由概括到具体……)‎ ‎(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 ‎4.说明文常见的结构形式:总分、总分总、分总、并列、递进。‎ ‎5.说明方法:下定义、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 分类别、摹状貌、列图表、作引用、作诠释等 ‎6.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准确,严密。在准确的前提下,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炼,或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总之不拘一格。 (平实、生动)‎ 二、作者介绍:茅以升(1896——1989),我国近代桥梁工程学的奠基人,著名的桥梁学专家。1921年获美国加里基工学院博士学位。1933年主持设计并领导建造了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大桥。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五十年代有参加设计了规模更大的武汉长江大桥。1959年,在首都“十大建筑”的建设中,茅以升担任人民大会堂结构审查组组长。1989年被美国科学院授予外籍院士称号。他编写了《中国桥梁史》。他为中国的桥梁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 hú( )形 拱( )形 匀称( ) 张鷟( ) xiáo河( )残损( )惟妙惟肖( ) 石砌( )推崇( ) 巧妙绝伦( ) 2(解词)惟妙惟肖:  巧妙绝伦:‎ ‎3、石拱桥有什么特点?中国石拱桥有什么特点?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4、课文主要介绍了哪几座桥? ‎ ‎5、文章的说明顺序是 ,文章的结构安排是。  ‎ 第二课时 二、再读课文,具体分析:‎ ‎6、根据课文内容,具体分析赵州桥、卢沟桥在哪些方面体现了我国石拱桥的特征?‎ ‎ ‎ 赵州桥:‎ 卢沟桥:‎ 形式优美:‎ 结构坚固:‎ 历史悠久:‎ ‎7、分别找出赵州桥和卢沟桥的特点:‎ ‎ ‎ 赵州桥 ( )‎ 卢沟桥( )‎ ‎1)‎ ‎1)‎ ‎2)‎ ‎2)‎ ‎3)‎ ‎3)‎ ‎4)‎ ‎8、赵州桥的四个特点各说明了什么?顺序能否调换? ‎ ‎9、作者在说明中国石拱桥这些特点的时候,为什么要举两个例子?举一个例子不是更简练吗? ‎ ‎ 10、概括第9、10段内容: 归纳原因 ‎ 第10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中国石拱桥的新发展?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三、体会说明文的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1.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比较”一词,去掉行吗?)‎ ‎2.《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 早的石拱桥了。(“大约、可能、有记载的”能否去掉?)‎ ‎3.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几乎”去掉行吗?) 4.(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最长的石桥。(“当时、可算是”能否删去?)‎ 四、分析说明方法:‎ ‎(1)“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 (2)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 ‎(3)“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四)全桥结构匀称……”()‎ ‎(4)张嘉贞说“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唐朝张鷟说“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 (5)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 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 ‎(6) “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 桥从没出过事……”( )‎ ‎《中国石拱桥》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理清说明顺序。 2、学习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学习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式。 知识链接: 一、说明文的有关知识: 1.定义:是指客观地说明事物或阐明事理的文章。以说明事物的颜色、形状、构造、性质、成因、功用等特征以及阐明事理、介绍知识为主要内容。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 ‎2.说明文的种类:(1)事物说明文 (2)事理说明文 (3)科学小品文 ‎3.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以时间先后作为说明的顺序,用于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空间顺序:(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从外到内、从总体到部分……)‎ ‎(一般用于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 逻辑顺序: (由一般到特殊,由整体到局部,由概括到具体……)‎ ‎(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 ‎4.说明文常见的结构形式:总分、总分总、分总、并列、递进。‎ ‎5.说明方法:下定义、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 分类别、摹状貌、列图表、作引用、作诠释等 ‎6.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准确,严密。在准确的前提下,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炼,或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总之不拘一格。 (平实、生动)‎ 二、作者介绍:茅以升(1896——1989),我国近代桥梁工程学的奠基人,著名的桥梁学专家。1921年获美国加里基工学院博士学位。1933年主持设计并领导建造了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大桥。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五十年代有参加设计了规模更大的武汉长江大桥。1959年,在首都“十大建筑”的建设中,茅以升担任人民大会堂结构审查组组长。1989年被美国科学院授予外籍院士称号。他编写了《中国桥梁史》。他为中国的桥梁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 hú( )形 拱( )形 匀称( ) 张鷟( ) xiáo河( )残损( )惟妙惟肖( ) 石砌( )推崇( ) 巧妙绝伦( ) 2(解词)惟妙惟肖:  巧妙绝伦:‎ ‎3、石拱桥有什么特点?中国石拱桥有什么特点?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4、课文主要介绍了哪几座桥? ‎ ‎5、文章的说明顺序是 ,文章的结构安排是。  ‎ 第二课时 二、再读课文,具体分析:‎ ‎6、根据课文内容,具体分析赵州桥、卢沟桥在哪些方面体现了我国石拱桥的特征?‎ ‎ ‎ 赵州桥:‎ 卢沟桥:‎ 形式优美:‎ 结构坚固:‎ 历史悠久:‎ ‎7、分别找出赵州桥和卢沟桥的特点:‎ ‎ ‎ 赵州桥 ( )‎ 卢沟桥( )‎ ‎1)‎ ‎1)‎ ‎2)‎ ‎2)‎ ‎3)‎ ‎3)‎ ‎4)‎ ‎8、赵州桥的四个特点各说明了什么?顺序能否调换? ‎ ‎9、作者在说明中国石拱桥这些特点的时候,为什么要举两个例子?举一个例子不是更简练吗? 10、概括第9、10段内容: 归纳原因 ‎ 第10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中国石拱桥的新发展?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三、体会说明文的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1.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比较”一词,去掉行吗?)‎ ‎2.《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 早的石拱桥了。(“大约、可能、有记载的”能否去掉?)‎ ‎3.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几乎”去掉行吗?) 4.(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最长的石桥。(“当时、可算是”能否删去?)‎ 四、分析说明方法:‎ ‎(1)“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 (2)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 ‎(3)“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四)全桥结构匀称……”()‎ ‎(4)张嘉贞说“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唐朝张鷟说“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 (5)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 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 ‎(6) “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 桥从没出过事……”( )‎ ‎( ) (5)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 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 ‎(6) “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 桥从没出过事……”( )‎ 恩施州的风雨桥 采遏乐 ‎ ①风雨桥兴时于汉末唐代,这种历史悠久、造型独特的木质古建筑,极富民族气质。恩施州的风雨桥是与吊脚楼齐名的恩施州民族建筑中最具特色的民间建筑之一。风雨桥又叫“凉桥”,因桥上建有廊、亭,可供行人乘凉、休憩、避风雨而得名。恩施州山重水复,沟壑纵横,旧时不通公路,只有条条青石板路穿山越岭,爬坡过河。而将条条青石板路在沟壑山涧连接起来的就是风雨桥。‎ ‎ ②‎ 恩施州的风雨桥大多由桥墩、桥面、桥廊、桥亭和桥硕组成,除桥墩外,全用木料建造。建桥时,不用一颗铁钉,只在柱子上凿通无数大小不一的孔眼,以榫衔接,斜穿直套,纵横交错,结构极为精密。桥墩用生松木铺垫,用油灰沾合料石砌成菱形墩座,上铺放数层并排巨杉圆木,再铺木板作桥面;桥面两旁是桥廊,设有栏杆、长凳,形成长廊式走道。桥顶盖有坚硬严实的黑瓦,建有数个高出桥身的数层飞檐翅角楼亭,凡外露的木质表面都涂有防腐桐油。长廊和楼亭的瓦檐头雕龙绘凤,人物山水,飞禽走兽,形象诙谐洒脱,栩栩如生。‎ ‎ ③恩施州的风雨桥,虽年代久远,但很多至今仍然保存完好。利川市境内的毛坝风雨桥,建于公元1808年,距今已200余年。桥全长32.5米,桥面宽3米,高40米。该桥全用木料建成,至今仍奇迹般屹立不倒,为行人和当地村民畅行于青山两岸而默默地遮风挡雨。咸丰县境内的十字路风雨桥,建于1916年。桥身全长63.4米,宽4.2米,通高8.78米。桥上是两层楼阁式的青色瓦面,脊梁的正中是一座宝塔式的亭阁,瓦檐重重,周围四条昂首欲飞的青龙仰望着东西南北,龙嘴里含着红色的宝珠,四条龙尾绕成塔顶,好似一台大轿行走在桥的中央。桥面用木板铺就,下面由很多巨型圆木固定在桥墩上支撑,整个桥身结实、牢固,桥面平坦舒适。桥廊13间,亭廊相连,两边有漂亮的护栏,紧靠护栏的是条形长凳。桥下有3座梭子形的桥墩,墩与墩之间净跨10米,都是由巨大的石头砌成,任凭河水冲刷,桥墩依然坚固如初。一座座风格独特的风雨桥,横跨溪河,傲立苍穹,延二三百年而不损,其坚固程度不亚于铁、石桥。‎ ‎ ④在恩施州,无论是村头还是山野,在溪河之上大都建有风雨桥。村民们走亲访友,赶集逛街,耕田锄草,肩挑背扛,都要经过风雨桥。踏着青石板路走进密林相映的风雨桥,坐在两廊边的长凳之上,就可听到桥下那流水清音,即使是匆匆过桥,也能听到那悠扬宛转的深山鸟语。天上云卷云舒,山间风来雨去,只有在风雨桥上才能真切地感受到。走累了在桥上歇脚,天热了在桥上乘凉,口渴了在桥上喝茶,下雨了在桥上避雨,闲退时还可在桥上读书、聊天、话家常。这类木质结构长廊式桥梁建筑,不仅具有普通桥梁的一般功能,而且具有“亭”的观赏价值,它不仅为行人和村民提供交通便利,同时也是当地人们说古道今、休息娱乐的理想去处,具有很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 ⑤恩施州的风雨桥,是恩施州各族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恩施州民族建筑文化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木质建筑中的艺术珍品,是人类历史上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根据恩施新闻网有关资料整理)‎ 凡尔赛宫(节选)‎ 驰名世界的凡尔赛宫坐落在巴黎西南18公里的凡尔赛镇,它是人类艺术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 ‎ 凡尔赛宫建于路易十四时代,1661年动工,1689年竣工,至今约有290年的历史。全宫占地110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为11万平方米,园林面积100多万平方米。宫殿建筑气势磅礴,布局严密、协调。正宫东西走向,两端与南宫和北宫衔接,形成对称的几何图案。宫顶建筑摒弃了巴洛克的圆顶和法国传统的尖顶建筑风格,采用了平顶形式,显得端正而雄浑。宫殿外壁上端,林立着大理石人物雕像,造型优美,栩栩如生。‎ 凡尔赛宫宏伟、壮观,它的内部陈设和装潢富于艺术魅力。500间大殿小厅处处金碧辉煌,豪华非凡。内部装饰,以雕刻、巨幅油画及挂毯为主,配有十七、十八世纪造型超绝、工艺精湛的家具。宫内还陈放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珍贵艺术品,其中有远涉重洋的中国古代瓷器。由皇家大画家、装潢家勒勃兰和大建筑师孟沙尔合作建造的镜廊是凡尔赛宫内的一大名胜。它全长72米,宽10米,高13米,联结两个大厅。长廊的一面是17扇朝花园开的巨大的拱形窗门,另一面镶嵌着与拱形窗对称的17面镜子,这些镜子由400多块镜片组成。镜廊拱形天花板上是勒勃兰的巨幅油画,挥洒淋漓,气势磅礴,展现出一幅幅风起云涌的历史画面。漫步在镜廊内,碧澄的天空、静谧的园景映照在镜墙上,满目苍翠,仿佛置身在芳草如茵、佳木葱茏的园林中。‎ 正宫前面是一座风格独特的法兰西式大花园。园内树木花草的栽植别具匠心,景色优美恬静,令人心旷神怡。站在正宫前极目远眺,玉带似的人工河上波光粼粼,帆影点点,两侧大树参天,郁郁葱葱,绿荫中女神雕塑婷婷玉立。近处是两池碧波,沿池的铜雕塑丰姿多态,美不胜收。‎ 理贯辞达,简朴淡雅——读《中国石拱桥》‎ 章珮 ‎《中国石拱桥》是一篇介绍石拱桥知识的说明文。作者于简朴的说明和淡雅的情趣之中,处处流露出对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的赞美,对祖国悠久文化和新社会制度的歌颂,十分感人。全文简朴淡雅,理贯辞达,不失为说明文里的一篇佳作。‎ 从全文的结构来看,这篇文章采用了有总述有分述的方法:先概括说明石拱桥的外形、结构和功用;接着,用例证说明和特征说明的方法,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分别说明它们的独特构造和高度艺术水平;最后又综述解放后我国桥梁事业,尤其是石拱桥的新发展。以文章主体即介绍两桥的部分而论,总是以桥的地理位置、修建时代和功用,直说到桥的每一具体特点及其作用。全文条分缕析,井然有序。这种明晰的条理,是客观事物自身各种关系的如实反映,也表明了作者对所说明对象的深刻明白的认识。‎ 简朴固非易事,更难能可贵的是,《中国石拱桥》一文于简朴说明之中融入描绘,于条理之中富于变通。例如,文章开头一段介绍石拱桥的外形,先以“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一句,极简洁而形象地点明石拱桥的外形特色;然后,紧承“就像虹”三字,从古代神话和我国诗人作品中,进一步说明“雨后彩虹”和拱桥之间的联系,并把拱桥比作“卧虹”“飞虹”,把水上拱桥形容为“长虹卧波”,动静结合,构成了一幅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风景图,给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这完全不同于一般干巴巴的说明文字,分明是一段优美的写景散文了。‎ ‎ “稳”而多“变”,文字方显得洒脱。这从本文介绍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不同层次布局中可见一斑。介绍赵州桥,着重说明它“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突出其修建年代之古,突出其使用时间之久,并由此而引出了一大段特点说明,介绍其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和巧妙的施工技术。而介绍卢沟桥,除了一般说明它的修建年代、坚固等情况外,则更侧重在介绍艺术上的价值和在中国人民斗争史上的纪念意义。这样,于“大同”之中显现“小异”,于平稳之中又见起伏,避免了雷同、呆滞的弊病。‎ 条理清晰,富于变通,说明描写,相互交融,使人感到简朴之中含蕴着淡雅的韵趣。这是《中国石拱桥》一文的一大特色。‎ ‎《中国石拱桥》在语言运用上的简朴,突出表现在洗练、明快上。作者以严肃的科学态度,或说原理,或引古籍,或举数字,或作比喻,朴实无华,明白晓畅。全文语句十分简短、明快,读来自然上口,毫无佶屈聱牙之感,真如古人所说:“信笔写出,无一字一句吃力,却无一字一句率易。”可谓简朴之至。‎ 然而,简朴绝非浅薄鄙俗之谓。细细品读全文,处处可见作者笔力功夫之深。请看:为了说明“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作者很自然地引出了我国南北朝时的《水经注》上的记载以作证明,令人信服。为了介绍赵州桥“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作者似乎是信手拈来,举唐朝张鷟的话,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一下子勾引起读者丰富的想像,把人带入一种优美的境界。介绍卢沟桥上的石雕狮子,作者饶有兴味地写道:“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好像把一头头狮子陈列于读者眼前,使人有呼之欲出之感。介绍知识的说明文,能写得如此生动活泼,兴趣盎然,确实不是易事 我们说《中国石拱桥》简朴而不失于浅薄,更多是指它言简而意赅。请看全文最后一段。这一段寥寥二百多字,既要收束全文,又要介绍解放以来我国桥梁事业的发展成就,容量很大,文字却很经济。首句“两千年来,我国修建了无数的石拱桥”,既与文章开头照应,又一笔收拢了全文的主体部分。然后从解放后全国大规模兴建各种桥梁转到“其中就有不少石拱桥”。紧扣住全文题目。接着,以云南长虹大桥、双曲拱桥和最大孔的拱桥三例说明,最后归结到“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如水到渠成,十分自然而有说服力。‎ 作者这种寄严谨工巧于简朴自然之中的功夫,在遣词炼字方面也很突出。如介绍赵州桥的成就,用“著名”;介绍其历史,用“最古”;说明其外形,用“横跨”“雄伟”“雄姿”;介绍其施工技术,用“巧妙绝伦”,无一字不自然贴切。宋代朱熹曾说过:“作文字须是靠实,说得有条理。”惟有理解,始能靠实。大散文家王安石也曾说过:“理解者,文不期工而自工。”《中国石拱桥》一文,之所以能如此简明朴实而又妙趣横生,绰约多姿,“理解”“靠实”确实是很重要的因素。‎ 最后还要着重说一点。古人论文,讲“气”、讲“理”、讲“情”、讲“神”。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清人刘大櫆《论文偶记》中说:“文贵简。凡文笔老则简,意真则简,辞切则简,理当则简,味淡则简,气蕴则简,品贵则简,神远而含藏不尽则简,故简为文章尽境。”这几句话,说明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认识能力等与文字简朴之间的关系。作者茅以升同志,是新中国的老一代桥梁专家,身经两种迥然不同的社会,毕生从事于我国桥梁事业和教育工作。解放前,他主持设计建造了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 钱塘江大桥,我国群众至今引以为豪;解放后,参加设计和建造了不少更大更新的桥梁,为我国的桥梁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从毕生的经历中,深深体会到我国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力量,为此而骄傲、自豪,又加之作者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并具有高度的文化素养和丰富而渊博的桥梁学方面的知识,这就使得这篇说明文写得情真意切,理贯辞达,立意简明而情蕴其中。我想,这才是《中国石拱桥》写得如此出色的根本原因。‎ ‎(选自《课文分析集》,广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苏州园林 教案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轩榭、败笔、邱壑、嶙峋、镂空、蔷薇、明艳、因地制宜、重峦叠嶂”等词语,掌握其音、义,并用词造句。‎ ‎2.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特别是苏州园林的艺术成就,领会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3.了解说明文常用的一些说明方法,初步学写说明文。‎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培养学生按事物本身规律组织材料,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 ‎2.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初步学写说明文。‎ ‎3.揣摩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说明中糅合记叙、议论,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德育目标 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 ‎2.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1.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 ‎2.搞清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教学方法 ‎1.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依据课文行文思路及内容要点,设置耐人寻味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师生达成共识。‎ ‎2.研讨式。对于说明方法的选择、运用,由学生互动研讨解决,积累大量的感性材料,获得感性认识即可。‎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划分结构层次,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明确说明顺序;难点探究,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中国石拱桥》让我们领略了我国桥梁事业的伟大成就,《桥之美》让我们从美学的角度感受了桥的魅力。今天,让我们去苏州园林游览一番,看看那儿的园林建筑。‎ 多媒体显示有关苏州园林的音像资料。‎ 设计(二)‎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苏州园林》。‎ 设计(三)‎ 多媒体显示“苏州园林”美景。‎ 有人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名闻全国,誉满世界。距今约二千四百年的夫差的馆娃宫,便是苏州第一座园林。现存的园林近则四五百年,远则上千年,可谓源远流长。苏州园林究竟有几处,尚无确切的统计,现存园林尚近二百处,无怪乎人们称苏州为“园林城市”。让我们随着叶圣陶老先生去观赏那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吧。‎ 二、作者及相关资料介绍 多媒体显示:‎ ‎1.叶圣陶 叶圣陶(1894~1988),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名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二三十年代的创作很多,短篇小说集有《隔膜》《火灾》等六本,散文集有《脚步集》,童话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长篇小说有《倪焕之》。1925年“五卅”运动后,创作了《夜》《多收了三五斗》等小说。他创作态度严谨,语言洗练优美,风格朴素自然,有“优美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2.苏州园林 拙政园 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并称为我国四大古典名园。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沧浪亭 沧浪亭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并列为苏州宋、元、明、清四大园林,是现存苏州园林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园林。全国景色简洁古朴,落落大方,不以工巧取胜,而以自然为美。‎ 狮子林 狮子林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既有苏州古典园林亭、台、楼、阁、厅、堂、轩、廊之人文景观,更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邃而享誉盛名,素有“假山王国”之美誉。‎ 留园 留园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园中分四个风景区,以建筑空间处理得当而居苏州园林之冠。‎ 网师园 网师园占地不及拙政园的六分之一,但小中见大,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又富于变化,园内有园,景外有景,精巧幽深之至。建筑虽多,却不见拥塞,山池虽小,却不觉局促,因此被认为是苏州古典园林中以少胜多的典范。‎ 怡园 怡园是苏州园林中建筑最晚的园林,因而得以博采众长,形成其集锦式的特点。‎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多媒体同时显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苏州园林图片,如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花墙廊子等。‎ ‎2.教师检查预习,强调重点积累的词语。‎ 多媒体显示:‎ ‎(1)辨明字音:‎ 轩榭(xuān xiè) 池沼(zhǎo) 邱壑(hè)   模(mú)样 重峦叠嶂(zhàng) 相间(jiàn) 嶙峋(lín xún) 庸俗(yōng)‎ 镂(lòu)空 蔷薇(qiáng wēi)‎ ‎(2)辨明词义,并造句 鉴赏:对艺术品或文物的欣赏和评价。‎ 因地制宜:根据具体地形,设计或选择适合的事物。‎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重峦叠嶂:重重的山峰,层层的峭壁。‎ 造句略 ‎3.学生大声读课文两遍,请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教师提示(多媒体显示):‎ 文章是从_______角度,抓住______________的特点条分缕析地介绍苏州园林的。‎ 角度:‎ A.建筑学    B.园林历史    C.导游    D.欣赏者 特点:‎ A.苏州园林总的特点        B.有代表性的园林 学生明确:文章是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总的特点条分缕析地介绍的。‎ 四、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把握作者的说明要点及说明顺序 ‎1.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1)学生精读课文,概括每段大意,划分结构层次。‎ ‎(2)同桌之间交流,求同存异。‎ ‎(3)小组内部交流,求同析异,并统一看法。‎ ‎(4)全班交流,教师可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概括说明苏州园林地位及特点。‎ 第二部分(3~9)分类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艺术美。‎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 ‎2.把握作者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介绍作者的说明顺序。‎ ‎(2)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明确:文章采用先总后分式的结构展开。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园林建筑特点的概括介绍和分类说明互相照应,前后提挈。“图画美”这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作为线索贯穿全篇。‎ 作者先介绍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即“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然后,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和每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园内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 ‎(3)以第4段为例,探究局部说明顺序。‎ ‎①学生齐读第4段。‎ ‎②选一位同学介绍本段的说明顺序。‎ 明确:本段先写假山堆叠的艺术,或重峦叠嶂,或竹木掩映,游人远望有观赏古代名画的美感,攀登则有如身在山中的实感。次写池沼和其他景物的配合,或河上两桥相望,各呈异彩;或石头花草,随意点缀,无不皆美。再其次又写池沼中还有亭亭玉立的荷花,活泼戏耍的游鱼,充满生气。“图画美”贯穿整个段落。‎ 五、难点探究 文中多次提到绘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或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试从课文中找出几处例子加以简要说明。‎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圈点勾画。‎ 学生讨论,明确:1.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2.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3‎ ‎.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4.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5.苏州园林在每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6.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实际上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1、2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以中国的审美观为依据,画龙点睛地发表议论,透过景物表象,找出内在规律。3、4、5是作者随手摘取的几幅小景,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给人似曾相识的审美感觉。6句虽未点明绘画原理,但作者的分析说明却完全吻合传统的画论,这样的布局同国画采用“以大观小”的画法、尺幅之中具千里之势的道理是一样的。‎ 六、课堂练习 精读文章第6段,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此段的说明要点。‎ ‎2.“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艺术效果是如何形成的?‎ ‎3.园林内装镜子,请用物理学知识对这一设计依据的原理及产生的效果作简要说明。‎ 选三位同学回答。‎ 明确:1.这段话的说明要点是花墙和廊子的特点。2.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因而形成了“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艺术效果。3.装镜子是运用物理学光学中平面镜成像原理,通过反射,层次加多了,景致更深了。‎ 七、布置作业 ‎1.课后了解有关说明方法的知识,简析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复习《中国石拱桥》《桥之美》,找出两文中所采用的说明方法。‎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弄清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揣摩语句,体会其丰富的内涵;比较阅读,深化对于说明方法的理解;延伸拓展,有助于课内知识的消化及能力转化。‎ ‎[教学步骤]‎ 一、把握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1.教师简单介绍有关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的知识。‎ 多媒体显示:‎ 关于说明方法:‎ 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有相适应的说明方法。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和写作目的,选用最佳的方法。当然,作者也有选择的自由。‎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引用、下定义、分类别、作解释、列图表等。‎ 说明方法及表达作用一览表 ‎2.要求学生分析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其作用。‎ ‎(1)学生圈点勾画,独立分析。‎ ‎(2)小组内交流看法,求同存异。‎ ‎(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存同析异。‎ 明确:本文采用的说明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分类别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②作比较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③引用 ‎“……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④举例子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⑤列数字 ‎“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画美。”‎ 二、比较阅读,加强对说明方法的理解 运用从本文学到的知识分析《中国石拱桥》《桥之美》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语文科代表组织全班同学交流,最后科代表作总结发言。‎ 明确:《中国石拱桥》和《桥之美》选用的说明方法有:‎ ‎(1)打比方 ‎“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桥洞不是普遍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2)举例子 ‎“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江南乡间石桥……”“长桥……”“风雨桥……”‎ ‎(3)列数字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 ‎“(卢沟桥)桥长‎265米……”‎ ‎(4)引用 ‎“唐朝的张族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到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 三、揣摩语句,理解语句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1.多媒体显示:‎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后半句能否改为“谁就不该错过苏州园林”?)‎ ‎(3)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 ‎(4)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 ‎(“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5)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去掉“往往”好不好?)‎ ‎(6)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罗,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 ‎(这个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学生朗读句子,悉心体味,思考。‎ 明确:(1)“标本”原指实物原样或经过整理、供学习研究时参考用的动物、植物、矿物。这里是典范、样本的意思。用这个词非常简练地说明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各地园林的广泛影响。‎ ‎(2)不能,原句突出了“苏州园林”。‎ ‎(3)不能去掉,“一切”“决不”表示十分肯定的意思,强调苏州园林的总特点。‎ ‎(4)“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5)去掉“往往”,使表达失去了分寸。原句强调“大多是这样,但又不全是”这一层意思。‎ ‎(6)这句子写出了藤萝争春的情景,烘托园林的繁华气氛,生机盎然,沁人耳目。‎ ‎2.学生另找几例品评涵泳。‎ 如:“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句中“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 明确:“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意思是,尽管猛一看上去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开了,但因为墙壁是镂空的,廊子两边无所依傍,所以景致并没有真正隔开,而只是缓冲了一下视线,使得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游览者跟前,而是渐次展开,给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四、课堂小结 本文介绍了苏州园林艺术的整体特征,说明顺序合理,说明方法得当,既突出了被说明事物的特点,结构又显得清楚有序,实为一篇难得的好文章,显示了叶圣陶先生驾驭复杂事物的非凡笔力。在领略苏州园林艺术美的同时,借鉴作者说明的技巧,力求学以致用。‎ 五、课堂练习 仿句训练 ‎1.“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讲究……讲究……讲究……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要求:仿照本段,利用总分总的格式写一段话,要求分说部分用一组排比句。‎ ‎2.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要求:利用分总式的格式写一段话,要求分说部分结构要整齐,冒号前后为因果关系。‎ 学生任选一句仿写句子,然后选两位同学回答,其余同学评价。‎ 六、布置作业 ‎1.请用一段文字介绍你所在的班级室内布置情况,要求说明顺序条理,至少运用两种说明方法。‎ ‎2.预习《故宫博物院》,查找有关图片和资料。‎ ‎ ●板书设计 苏州园林 说课稿 一、说教材:  ‎ ‎《苏州园林》是语文版初中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讲读课文.   ‎ 本单元是初中学生进入中学后第一次出现说明文单元,本课则是他们整个初中阶段第一次学习说明文,上好这一课,对于培养学生对说明文的学习兴趣,打好建构说明文知识学习体系的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本课原是叶圣陶先生为一本摄影集写的序。  ‎ 叶老先生另辟蹊径,异中求同,牢牢把握住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这一特征,从总体上介绍,顺畅自然,通俗易懂,不仅展现了深厚纯熟的文字功力,更显示了不同凡响的思维水平。非常适合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沿着作者的思路,去领略说明文的魅力,把握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 二、说教学目标: ‎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注重培养创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 初一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说明文,他们有对新知识的好奇心,但更多的是茫然和由于说明文本身文体特点可能带来的枯燥感.同时,他们的年龄段心理特点为感性认识多于理性认识,逻辑思维能力尚有待发展.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拟定教学目标为:    ‎ ‎1、知识和能力目标 ‎ 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对说明文的四要素有初步了解,理解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 ‎2、过程和方法目标 ‎ 整体感知课文,培养说明文阅读能力,初步学写说明文。    ‎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 领略中国园林的建筑美,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激发对艺术的热爱之情。  ‎ ‎ 本文是一篇准确地把握了客观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因此领会作者的整体构思和语言特色是本课的学习重点。而理清作者思路,把握课文说明顺序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因为初一学生来说,”逻辑”还是一个新名词. 如何突破这些重点和难点呢? ‎ 在教学中,应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多给学生看苏州园林的照片,甚至观看有关苏州园林的电视专题片等,与课文相配合,方便学生理解,同时教给学生理清说明顺序的方法和欣赏苏州园林图画美的方法。 ‎ 三、说教学方法  ‎ 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现代 教育理论也认为,比传授现成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如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鉴于此,我觉得应该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本着启发式原则,通过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 ‎(一)问答式教学法:它能充分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 ‎(二)情境教学法: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具备审美条件的园林艺术,文章又是文笔优美的典范,完全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达成教学目标。具体采用多媒体课件(苏州园林的照片、故宫和西方园林的照片),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刺激学生的多种感知觉器官,增强教学效果。‎ ‎(三)小组合作交流法:在问答法中结合采用讨论法。其优势在信息交流量更大,信息呈立体交叉方式传递,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民主气氛更浓。 ‎ 同时在学法上, 本节课主要教给学生阅读说明文的方法,以及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和朗读法. ‎ 四、说教学程序 ‎ 本课课时计划为两课时.这里主要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程序.本课时主要目的是明确说明对象特征,理解文章总分结构. ‎ ‎(一)导入教学 ‎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家陈从国曾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天下”足见苏州园林之美。“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 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苏州园林,处处呈现诗情画意,充满人文思想,置身其中,足以陶冶性情,自得其乐。苏州有四大名园: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和留园,都是园林中的精品极品,处处体现中国江南宅第园林的独有特点。(多媒体放映图片)有一位从小在苏州长大的著名作家,他以一双欣赏美的慧眼,以对故乡的丝丝眷情,写下了一篇质朴又典雅的文字,引领我们去探访苏州园林之美.这就是叶圣陶的《苏州园林》‎ 设计依据:以情境教学法导入新课,生动有趣,又补充了与课文有关的具体情况,增强直观感受,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便于进入理想的学习氛围。  ‎ ‎(二)整体感知,把握说明对象特征 ‎ ‎1.作者介绍 ‎ ‎2.检查字词预习 ‎ ‎3.设疑引导速读课文 ‎ 问:作为苏州人的叶圣陶认为苏州园林具体一种什么样的美? ‎ 提示:可以用文中的句子回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为一个词. ‎ ‎4. 学生速读全文,教师佐以学法指导----扫视法:找中心词、句、段,抓文章起始句、收结句、起始段、结尾段;借助注释、提示、思考和练习迅速把握文章。带着明确的目标扫视课文,取己所需,省略其余。 ‎ ‎5.提问并引导明确:苏州园林的总特征是“务必使浏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并概括为“图画美”  ‎ 设计依据与目的:本环节主要是以问答式教学法进行教学,用一个提纲挈领式的问题引导学生把握文章说明对象的总特征.并在过程中给予学生“扫视法”这一学法的指导, 培养学生默读、速读的习惯,提高概括能力。‎ ‎(三) 品读课文,交流探究美与思路 1.提问式引导过渡 ‎ 问:①为实现“图画美”设计者和匠师们是从哪几个方面考虑的? ‎ ‎   (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 ‎ ‎②他们的愿望达到了吗? ‎ ‎   (“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 ‎③文中哪句话是为此证明? ‎ ‎   (“浏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想着“如在画图中”的”) ‎ ‎④你读了作者的文章,也有同样的感受吗?  ‎ 设计依据与目的:这四个问题紧跟第(二)环节,环环相扣,步步引导,答案都在第二自然段,学生很容易就能把握,紧跟着教师的引导进入本环节.  ‎ ‎2.自读课文3-9段,划出能具体表现图画美的句子,在小组中交流互读. ‎ ‎3.多媒体出示图片,让学生用刚才从文中找到的句子里所表现的“美”去鉴赏图片,说说“美在„„”‎ 设计依据与目的:充分展示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魅力,并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发现美,领略美,并学着鉴赏美,以图片和文字互相配合补充, ‎ 全面深刻地领会苏州园林“图画美”特征,同时在让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训练. ‎ ‎(四)小结拓展,引申练习 ‎ ‎1.小结:苏州园林无论是整体,还是它的每一个局部,从主要设计到次要的细节都处处都注意到了图画美,作者反反复复用图画作比,目的在于始终强调苏州园林总的特征。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说明文始终要注意紧紧抓住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 ‎2.拓展练习 ‎ 多媒体出示本校多角度照片,让学生说说,如果写一篇关于我们的校园的说明文,你会抓住它的什么特点,用什么说明顺序去写. ‎ ‎3.作业:完成写作提纲,结合下节课说明方法等知识的学习后完成写作. ‎ 设计依据与目的:继续运用情境教学法,并联系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让学生在运用中加深所学知识的印象.‎ 六、教后反思 ‎ ‎1.由于情境教学和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本课至始至终学生保持了较大兴趣,尤其是拓展练习部分,对于自己的校园,学生们表现出了极大热情。说明文在这里不再成为文体障碍。 ‎ ‎2.强烈地感受到,在德育和智育之外,我们的学校亟需加强美育 苏州园林 学案 一、学习目标导航 1.熟读课文,通过分析本文严谨的结构层次,掌握苏州园林的特点。 2.通过合作探究,揣摩语句,体会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3.激情展示,阳光展示,领略我国江南园林的风貌,从而得到美的享受。 二、语言积累 1、辨明字音: 轩榭(      ) 池沼(     ) 邱壑(     ) 模(      )样      重峦叠嶂(     ) 相间(     )‎ 嶙峋(       )庸俗(       ) 镂(     )空  蔷薇(       )    斟酌(     )    对称(     ) 2、辨明词义 鉴赏:  因地制宜:  斟酌:  重峦叠嶂:‎ ‎3.找出下列词语中的4个错别字,并在横线上订正。 鉴赏 映衬 因地治宜 自出新裁 曼延 鳞峋 别具匠心 称心满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你能从文中找出代表苏州园林地位的一句话以及文中概括苏州园林总特征的句子吗?‎ ‎2、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说明这幅画的完美的?‎ ‎3、你能看出这四个“讲究”与下文的关系吗?——由此可感受,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进行说明的(由   到    、由   到    、由  到    ) 。 这在说明文的三大说明顺序里面,包含在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里。‎ 四、深入体会美:‎ ‎ 1、在苏州园林的这些方面、这些美中,你比较喜欢欣赏哪些美?逐一从文中找出来,按照下面的方式,写一写。‎ 例:文中“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写出了 苏州园林故意避免对称追求自然之趣的特点。‎ 这让我联想到故宫和我们常见的很多左右对称的建筑,虽然规范、整齐、华美,甚至可能雄伟、恢宏。但是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品貌各异、个性纷呈,变化无常,曲折万端。它们就如中国的古典音乐如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以及同学们熟悉的美术课本上的一些山水花鸟绘画作品等多把情感寄托于山水,都重在追求自然灵动之趣。‎ 体现了苏州园林的自然美。(亭台轩榭布局的自然美、假山池沼的艺术美、花木树木的映衬美、花墙廊子的层次美、讲究每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圆内建筑的色彩美)‎ ‎ 五、以上不仅使我们深深体会到苏州园林的美,也让我们领受了叶圣陶老先生语言的优美典雅。这是本文语言的一大特色。除此之外,作为一篇说明文,本文语言还有什么特点呢?读下面的句子,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语言准确)‎ 例句: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去掉“往往”好不好?)    明确:去掉“往往”,使表达失去了分寸。原句强调“大多是这样,但又不全是”这一层意思 。‎ ‎ 1)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2)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3)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4)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 ‎5)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6)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 ‎ ‎ 7)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能否调换,为什么?)‎ ‎8)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 六.说明文常用的一些说明方法,如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画图表、列数字、引用等,用“     ”画出本文中用的一些说明方法,并结合一二处实例说说其作用。‎ 七、小结 ‎   同学们回忆一下,今天我们第一次学习说明文,明确了学习说明文的方法,那么是什么呢?‎ ‎  八、写作借鉴 ‎   写一个片段,介绍一下学校教学楼后的小花园(要注意抓住特点来写,并适当运用一些说明方法,300字左右。) 九:链接资料库 ‎ 1、作者简介:叶圣陶(1894—1984),原名叶绍钧,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出版有《叶圣陶全集》。叶圣陶是苏州人,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因此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  2、简介苏州园林:‎ ‎     首先让学生明白,“苏州园林”不是某个园林的名称,而是指苏州这个地方的园林群体。比较出名的有这些园林:‎ ‎     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留园、网师园、怡园。‎ ‎3、 本文作为一篇说明文,最大的写作特点是什么?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除说明之外其他表达方式的句子,说说其表达效果。   在表达方式上本文熔说明、记叙、议论于一炉,以概括的说明介绍园林,以生动的描述形容景物,以通俗的议论来分析原理,使文章既眉目清楚、生动形象,又耐人寻味、启人兴趣。‎ 明确: 记 叙1.“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花树相间。”写出了万木争荣的景象。        2.“古老的藤萝……珠光宝气。”烘托出园林的繁华气氛。        3. 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描绘了游人观鱼的动人情景。   议 论1.“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评价苏州园林在园林艺术中的地位。        2.“我想,用图画来比方……是不讲究对称的。评论不讲究对称的美学原理。        3.“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可是没法说出来。”评论这样栽种的艺术效果。 ‎ 十:当堂检测 ‎1、本文的体裁是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 ‎2、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是什么?‎ ‎3、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明苏州园林的特征的?‎ ‎ 4、文章是从(   )角度,抓住(    )的特点条分缕析地介绍苏州园林的。   ‎ 角度: A.建筑学    B.园林历史    C.导游    D.欣赏者    特点: A.苏州园林总的特点   B.有代表性的园林 阅读题:‎ ‎(一)‎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1.《苏州园林》作者          ,名      ,著名的      家、      家。我们曾学过他的一篇童话《            》。‎ ‎2. 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是:           ‎ ‎3.结合上下文,试分析下列语句所采用的说明方法。‎ a.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       )‎ b.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屈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 c.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      )‎ ‎4.“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中“败笔”改为“地方”可否?为什么?‎ ‎  5.最后一句要是改为“每一个心里想着口里说着‘如在画图中’。”效果会怎样?哪种说法好?‎ ‎ (二)‎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1.文中有一个词语“单调”,形容开窗对着白色墙壁的感觉,请你具体解释补上竹子或芭蕉就可以去掉单调感觉的原因。‎ 答:‎ ‎ 2.这两段文字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哪一特征?‎ 答:‎ ‎3.第一段中的“适当的位置”这一短语是否可以删掉?为什么?‎ 答:‎ ‎4.请你写出花墙、廊子的特点和作用。‎ 答:  ‎ ‎*********************************************************************************************                           ‎ 学案答案 二、语言积累 ‎1、轩榭(xuān xiè) 池沼(zhǎo) 邱壑(hè) 模(mú)样  重峦叠嶂(zhàng) 相间(jiàn) 嶙峋(lín xún) 庸俗(yōng)镂(lòu)空 蔷薇(qiáng wēi) 2、辨明词义 鉴赏:对艺术品或文物的欣赏和评价。 因地制宜:根据具体地形,设计或选择适合的事物。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重峦叠嶂:重重的山峰,层层的峭壁。 3.“治”改为“制”  “新”改为“心”  “曼”改为“蔓”  “鳞”改为“嶙”.‎ 三、整体感知 ‎1、明确——地位: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总特征: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明确:作者指出苏州园林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 ‎3、(明确:说明顺序的由总到分,由整体到局部,由主到次。)(逻辑顺序)‎ 四、深入体会美:(园林美、语言美)‎ ‎1)(“重峦叠嶂”一词写出假山在玲珑小巧的园林中,从平地突兀而起,层层叠叠的景象。)‎ ‎2)(“高低屈曲”状写了池沼河道的边沿很少有砌得整齐的石岸,总是任其自然的特色。)‎ ‎3)略 ‎4)(“俯仰生姿”又写出了高树与低树种植在一起,上下相望的风姿,描绘出对各类树木错落有致的精心安排。)‎ ‎5)(“盘曲嶙峋”形容古老藤萝枝条的弯曲枯干,满眼的“珠光宝气”又写出藤萝花的典雅风韵,写出了藤萝争春的情景,烘托园林的繁华气氛,构成了生意盎然的画面。)‎ ‎6)略 ‎7)(“蔓延”、“补”字,表示了匠师们的细心,善于化静为动、化单调为多彩。)‎ ‎8)略 五、以上不仅使我们深深体会到苏州园林的美,也让我们领受了叶圣陶老先生语言的优美典雅。这是本文语言的一大特色。除此之外,作为一篇说明文,本文语言还有什么特点呢?读下面的句子,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略)‎ ‎2)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略)‎ ‎3)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大多”说明很多,但不是全部,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4)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略)‎ ‎5)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极少”说明不是不用,只不过用得很少,体现语言的准确性。)‎ ‎6)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 ‎ ‎     明确:不能去掉,“一切”“决不”表示十分肯定的意思,强调苏州园林的总特点。‎ ‎7)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能否调换,为什么?)        明确: “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不能调换。概念层次高下不同文章重点突出的是前者。 ‎ ‎8)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明确:“标本”原指实物原样或经过整理、供学习研究时参考用的动物、植物、矿物。这里是典范、样本的意思。用这个词非常简练地说明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各地园林的广泛影响。  ‎ ‎ 六.说明文常用的一些说明方法,如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画图表、列数字、引用等,用“     ”画出本文中用的一些说明方法,并结合一二处实例说说其作用。 ①分类别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作用答题思路:对什么进行分类说明,条理清楚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什么。)   ②作比较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答题思路:把什么和什么进行比较,突出了说明对象的什么特点。)   ③引用    “……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答题思路:使说明内容更充实,增加说明的趣味性)   ④举例子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 答题思路:举什么例子具体、真切、形象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什么。)   ⑤‎ 列数字    “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画美。”    (答题思路:列举具体数字科学、准确、具体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什么。)    作比较:‎ ‎(1)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2)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打比方:‎ ‎“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引用:‎ ‎“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摹状貌:‎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七:略 八:略 ‎ 九、略 十、当堂检测:‎ ‎1、说明文、苏州园林 ‎2、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文章是先从1、亭台轩榭的布局、2、假山池沼的配合、3、花草树木的映衬、4、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再从每一个5、角落的构图美、6、门窗的图案美、7、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小的方面来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总特点的 ‎4、D、A 阅读题:(一)‎ ‎1、叶圣陶 绍钧 教育 文学 古代英雄的石像 ‎2.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 ‎3.结合上下文,试分析下列语句所采用的说明方法。‎ a.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  列数字 )‎ b.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屈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举例子、打比方 )‎ c.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作比较 )‎ ‎4.不可以。因为句中的“败笔”是与上半句中的“图画”相照应,换成“地方”,则没有这层照应了。‎ ‎5.效果会不好。第一种说法好。第一种说法是双重否定句,语气强烈,强调了苏州园林设计的成功,确实能够做到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后一种是肯定句,语气不如前一种双重否定句强。‎ ‎(二)1、答:有色彩,减少单调感觉;有图画,增添观赏兴趣。‎ ‎2.答: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答:不可以。此短语说明设计者的安排的精心,要确保每一点设计都有美的效果。‎ ‎4.答:特点:墙有镂空图案,廊子两边无所依傍。作用:增加层次感,增加景致的深度 苏州园林 凤章 ‎ 每次到苏州,我总要到几个园林里走走。‎ ‎ 据《苏州府志》载,苏州城内大小园林,约有一百五十多座,可算名副其实的园林之城。现在开放的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国、留园、网师园、怡园,不过是其中代表性的几座罢了。然而,这些园林,在布局、结构、风格上,都各有自己的艺术特色,各有个性,各有自己的美。‎ 沧浪亭的美,在于它的清幽、古朴。它在苏州园林中,年纪最大,它是九百多年前北宋苏子美学士建筑的。当时这位苏学士刚刚丢了官,流放于苏州,在南园买了块地建造了座沧浪亭。南园靠近盘门,那时的苏学士颇为喜爱这一带秀丽的风光。但是,他所买的地,仅仅是南园的一隅,建造一座小小的园林,如何能把南园和盘门内外优美的自然景色都收进去呢?感谢能工巧匠们,他们创造了园内景色和园外自然景色融合于一体的独特的园林建筑——沧浪亭的美丽多姿的复廊。‎ 一条高低曲折的长廊,中间用同样一条高低曲折的花墙隔起来,就形成了内外两道长廊,这便是复廊。沧浪亭整个园子就环抱在这条长长的优美的复廊里。复廊的外廊紧贴园外的碧水河塘。你从外廊走,仿佛并不在园里面,而是在园外青葱翠色的田郊漫步,但是,转过脸,你从花墙向里面看,却隐隐地看到园内树影婆娑,古亭傲立,绿竹红花随风摇曳,别有一番风味。如果从内廊走,你可以尽情欣赏园内那些亭台、假山、芭蕉掩映的小榭,飞檐凌空的厅屋等建筑艺术,但转过脸,从花墙透窗处,园外的风光却又飞快地映入你的眼帘。这复廊真有说不尽的妙处。复廊尽头是登楼的梯子,小楼名叫见山楼。登楼纵目远望,苏州的城墙、城河、盘门古塔,远处的上方山一览无余,难怪刻在园中那座沧浪古亭石柱上的一副对联写道:“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 ‎ 狮子林的美又不同了。它是以假山为胜的美丽的园林。‎ ‎ 在指柏轩,我们看到的是石笋耸立的十二奇峰。峰间夹着高大的古柏,给人一种气势雄伟的感觉。穿过指柏轩,立在真趣亭里看假山就更妙了。只见那些假山石,高低起伏,玲珑剔透,气象万千。再仔细一看,那些假山,全是狮子。躺着的、坐着的、匍匐着的、用后腿立着的、歪头憨笑着的、抱着绣球的,各式各样的狮子,逼真极了。这就是狮子林的来历。‎ ‎ 拙政园山水亭台,交相掩映,处处漫溢着诗情画意。‎ ‎ 拙政园的建筑,由东、西、中三个部分组成。园的中部,以荷花池畔远香堂为中心。这远香堂造得很巧,虽是古建筑,但厅堂里没有一根柱子,人坐在厅里,可以看到园内四周的景色,所以它又称四面厅。厅的东、西、南三面,分布着亭台楼阁,曲桥、飞虹桥、水阁、香榭以及船形的香洲,组成了一组精巧富丽的建筑群。厅北傍水,有一条小桥,过小桥,穿“荷风四面”亭,这里荷池垂柳,曲径小道,盘上一座很有野外风味的土山,又使你享受到一种恬静的美。明代画家文征明很欣赏这地方,特地在土山四方亭上题了一匾一联。匾曰:“山花野鸟之间”,对联为:“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可见山野风味很浓。这大厅半在平地,半在水面。在平地的那一半,名为“十八曼陀罗花馆”。曼陀罗花即山茶花,馆前栽的十八株山茶花仍然在傲然怒放。在水面的那一半,叫“卅六鸳鸯馆”。‎ ‎ 留园的华丽楠木大厅,贯穿全园二百余丈的曲折长廊,那高耸挺拔的三块巨大的稀有的太湖石——冠云峰、朵云峰、岫云峰,都吸引着游人。‎ ‎ 苏州园林,虽然各有性格和特色,但也有共同点,即它们不是一看就完的,而是有一种含蓄的美!眼前的景色已够动人的了,你可以就此为止,可一转眼,意想不到的美景又展现在你的面前;你方在回味刚刚见到的优美的建筑艺术,可突然间又一个奇妙的景色把你吸引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