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9.50 KB
  • 2021-10-27 发布

1  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精品课件一

  • 3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1893-1976), 字润之,湖南韶山人。政 治家、军事家、思想家、 伟大的革命导师。 主要作品都收集在 《毛泽东选集》中。 新闻 ?   从狭义来讲,就是指消息。 凡是开头冠以“新华社电”“本报讯”“本报记者报道” 字样(电头)的文字,不论长短,都是新闻。 有的报道很简短,不加“电头”,也是新闻。新闻 在报纸上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一天的报纸可以没有 其他文体,但如果没有新闻,就不成其为报纸了。 从广义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新闻的特征 3、简洁性:语言简明扼要。 1、真实性: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 2、时效性:报道迅速及时。 消息的结构 消息开头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它扼要地揭示 消息的核心内容。 一、标题 包括主标题、引标题和副标题。可以三个标题 齐全,也可以只有其中一部分。它是对消息内容的 高度概括。 二、导语 背景和结语有时很明显,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三、主体 是消息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 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四、背景 指的是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五、结语 是消息的结尾。 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电头是指说明发电者、发电地点、发电时间的 文字,本文开头略小的字就是电头,电头通常是必 不可少的。 电头写明通讯社的名称、发电时间,说明材料 真实可信,消息及时。 新闻的结构 标题 导语 主体 电头 背景 结语 引标、主标、副标 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 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领起下文 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 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背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这两部分有时在主体中,有时可省略 必 不 可 少 的 三 部 分 辅助 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 ③用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①用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②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句话说出了课文的内容; 课文开头第一、二句话简明准确的说出了全文的内容; 课文中关于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三个层次的内容说出 课文的内容。 用一个语句单独介绍新闻的内容就叫标题 用一段话在开头介绍新闻的内容就叫导语 用几段话具体地介绍新闻的内容就叫主体 新闻的六要素   新闻如果缺少了这些要素,那怕是只缺少一两 个要素,就不可避免地使所报道的事实残缺不全, 说不清楚,不能给人以确切的概念,不能提供充分 的事实根据,至少也会使所报道的事实大为逊色。 通常人们把六个W叫做闻新的五要素, When——何时, Where——何地, Who ——何人, What ——何事, Why ——何故, How ——经过 新闻的六要素 结果。 人物、 时间、 地点、 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 请你试着理清这篇新闻的六要素。 问 题 讨 论 课文结构 第1、2两句 其余部分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标题 标题 主体 导语 标题 导语导语导语 主体主体主体主体 导语 速读课文,填写表格 渡江区域 时 间 兵 力 渡过兵力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安庆 芜湖 20日夜 - 21日夜 30万 30万 九江 安庆 21日17时 - 22日22时 35万 35万的 三分之二 南京 江阴 21日17时 - 22日22时 35万 大部 九江 江阴 安庆 芜湖 江阴 安庆 芜湖 中 路 军 西路军 东 路 军 (35 万) ( 30 万 ) ( 35 万 ) 九江 文章的主体部分,可分为几个层次? 第一层: 从“20日夜起”到“即已渡过30万人” (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 第二层: 从“21日下午5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 (对西路军渡江情况加以评论) 第三层: 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 (写东路军的渡江情况) 1、为什么先叙述中路军? 2、东路与西路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 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3、找出本文的议论句,看看它属新闻结构的哪个部 分,有什么表达效果? “此种情况……都很泄气”。属“背景” 部分。分析了敌溃我胜的原因,突出了文章中 心。 质疑析疑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 中路军和西路军都从时间说起,层次分明而又紧相衔接。 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 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 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本文的主体部分,着重报道人民解放军渡江的 战斗情况,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 从其结构来看,它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以及各路军 进展情况来安排结构顺序的。 中路军和西路军所遇到的敌军的抵抗,都比较小,东路 军所遇之抵抗较为顽固,所以中路军、西路军放在一起写, 东路军后写。 而中路军渡长江行动在前,西路军在后,因此,先写 中路军,再写西路军。 哪是详写的?哪是略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中路军写得简略,西路大军写得稍详,东路大军写得详。 此处敌人的防线比较巩固,敌人的抵抗较顽强。 而且这一地区有包围敌军、解放南京的关键的战略重 要意义。 本文对西路军渡江情况进行了评论, 这两方面的议论为何一略一详?两方面的 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为什么? 答:揭露了敌军溃败的原因,突出了我 军的英勇善战,大长了我军士气,灭掉了敌 人的威风。 本文的语言特点 从文中找出例子来进行分析,自由讨论,概括 出本文语言方面的特点。 (1)准确: (“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 因为九江尚未解放) A、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是实数。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 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B、“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 区域。”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 (3)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豪情。 (2)简洁而具有气势。 如导语中“百万大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再比如“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纷纷溃退, 毫无斗志”。 本文的语言特点 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 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 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突破”“渡至”能否换成“越过”“到达” ?去掉“二十四小 时即已”,换成“共”好不好? ①句中“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 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 “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 文字简洁有力。 “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 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 我军突破了。 加划线的句子换成“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好不好? 可从语句的感情色彩入手。“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 那一天”,有嘲讽意味。 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 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如果换成“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 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 中心思想 本文报道我百万大军胜利横 渡长江的战况,从而歌颂了我军英勇 善战、锐不可当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 概。 课文阅读分析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 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 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1.这部分内容从结构上看是______________,在文中的 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是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 名称、地点和时间,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写出人民军队所向无敌、战绩辉煌的两个短语是 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导语 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引起下文 不能。这样写表明材料真实准确,报道及时。 冲破敌阵 横渡长江 课文阅读分析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 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 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4."百万"是夸张吗?为什么?  5.“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 区域"一句中的"(不含)"、"均"有何表达作用? 不是,因三路大军加起来正好一百万。 “不含”是不包括,当时九江尚未解放,体现了本文语言 确凿无误的特点; “均”是全的意思。突出了战线之长、胜利之大,洋溢 着自豪之情。 小结 本文是一篇消息(狭义新闻),它真实、 及时、简要地报道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 江的情况。全面介绍了渡江三路军的进军的时 间、地点、战线、战况,使人对震惊中外的渡 江战役之概貌有所了解。这则新闻的标题、导 语和主体部分的结构安排等都颇有讲究,值得 细心体味。文中的语言准确精练,铿锵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