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8 MB
- 2021-10-2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鲁迅
社 戏
短篇小说
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相当于“村庄”。
社中有“庙”,为了祈求全社平安富足,社庙里
每年一定时间都要演戏,这就叫做“社戏”。
童年
童年池塘边的榕树上
,
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草丛边的秋千上
,
只有蝴蝶停在上面黑板上老师的粉笔还在拼命叽叽喳喳写个不停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福利社里面什么都有就是口袋里没有半毛钱诸葛四郎和魔鬼党到底谁抢到那支宝剑隔壁班的那个女孩怎么还没经过我的窗前嘴里的历史手里的漫画心里初恋的童年总是要等到睡觉前才知道功课只做了一点点总是要等到考试后才知道该念的书都没有念一寸光阴一寸金老师说过寸金难买寸光阴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迷迷糊糊的童年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太阳总下到山的那一边没有人能够告诉我山里面有没有住着神仙多少平日记忆总是一个人面对着天空发呆就这么好奇就这么幻想这么孤单的童年阳光下蜻蜓飞过来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水彩蜡笔和万花筒画不出天边那一条彩虹什么时候才能像高年级的同学有张成熟与长大的脸盼望着假期盼望着明天盼望长大的童年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盼望长大的童年
童年:童年是七彩的梦
/
伴我在床头玩耍/童年是弯弯的小船,载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
童年是快乐的小鸟,张开翅膀/携我在自由的蓝天上飞翔
/
现在呵,童年却是
—
枚小小的铃铛/不管春与夏、秋与冬/永在我记忆深处/放声歌唱
……
1.
体会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
的思想感情。
2.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
思想的作用。
3.
学习作者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
取舍材料,安排详略的方法。
学习目标
鲁迅,原名
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伟大
的无产阶级文学家、
思想家和革命家。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作者简介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
狂人日记
》
,中篇小说
《
阿
Q
正传
》
,散文集
《
朝花夕拾
》
,小说集
《
呐喊
》
、
《
彷徨
》
,杂文集
《
坟
》
、
《
二心集
》
等。
小说:
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情节的展
开和环境的渲染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
文学体裁。
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其中,
“人物”是主要要素。
小说的情节结构:
开端
—
发展
—
高潮
—
结局
文学体裁:小说、散文、诗歌、戏剧。
小说知识介绍:
什么是社戏
社
,
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同时
,
又是古代的一个地区单位。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优场, 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乱弹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短篇小说
《
社戏
》
写于
1922
年
10
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
—
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礼观念的自由天地。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容于融于作品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
《
社戏
》
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
平桥村
朗 读
归省 行辈 惮 絮叨 怠慢 撺掇 凫水
潺潺 歌吹 蕴藻 家眷 皎洁
【
缥缈
】
纠葛
踱 颇 宛转 撮 桕树 楫
xǐng
háng
dàn
xù
dao
dài
cuān duo
fú
chán
yùn zǎo
juàn
jiǎo
piāo miǎo
jiū
g
é
duó
pō
wǎn
c
uō
jiù
jí
辨析字音
思考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
根据线索划分课文结构。
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
(
1
)看戏前
(
2
)看戏中
(
3
)看戏后
(1—3
段
)
(4—30
段
)
(3l
一
40
段
)
社戏
1
.请同学
朗读
这一部分。
2
.第一部分中有一个词既写出了平桥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又写出了“我”对平桥村的情感,请同学们把这个词找出来。
(“
乐土”
)
3
.文章写平桥村是“我”的乐土,“乐”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
(
1
)“我”在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优待;(
2
)可以免念
《
诗经
》
之类难懂的书; (
3
) 可以钓虾、放牛,体验到
乡间生活
的无穷乐趣。
鲁迅故乡
——
绍兴
钓虾
黄牛
水牛
农村孩子放牛
4
.这一部分与写看社戏有什么关系
?
(
1
)交代了看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
2
)引出了同去看社戏的人物
——
乡间生活的小朋友;(
3
)还交代了“乐土”中的乐事,为下文写“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
——
看社戏做了重要的铺垫。同时,平桥村的生活也是“我”所深深怀念的。
第二部分
看社戏
1
.默读课文,思考:第二部分是写赵庄
看社戏
的全过程。
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
并据此
划分好这部分的层次。
一层
(4—9
段
)
:看社戏前的波折;
二层
(10—13
段
)
: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
三层
(14—21
段
)
:在赵庄看社戏;
四层
(22—30
段
)
:看社戏后深夜归航。
2
.“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在“看戏”这部分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致。譬如第一层就写了看戏前的
三次波折、三次转机。
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来,并思考这样写的
好处
。
三次波折:
叫不到船,不准和别人去,外祖母要担心。
三次转机:
八叔公的船回来了,与我同去,保证不出事。
(
一、笔法曲折,文气摇曳
,
为看社戏做好充分的铺垫;二、初步表现小伙伴的热情、能干等特点,尤其是“双喜”。
)
好处
易忽略的精彩处
表现“我”心情变化的词句
第一盼望
——
急得要哭
——
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渲染沮丧)
——
不钓虾,东西也少吃,不开口。
——
高兴(烘托社戏对儿童的吸引力)
3
、一切问题都解决之后,小伙伴们自然要急急忙忙赶往赵庄看戏。
作者抓住哪些内容进行详细的描写以突出小伙伴看戏途中的心情
?
听同学朗读,同学们作思考。
10—13
段
夏夜行船
第
10
自然段对少年朋友的
开船动作
运用一系列准确的动词,进行传神的描绘,表现小伙伴们驾船熟练敏捷的技巧、勤劳能干的性格和去看戏时的愉快的心情;
点
磕
退后
上前
架
第
11
自然段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充分调动
多种感觉器官,运用多种修辞方法,
融情人景,描绘出一幅十分优美的“水乡月夜图”,既表现出“我”心情的愉快,又表现出“我”心情的急切,非常传神。
视觉:
豆麦
“
碧绿
”
、远山
“
淡黑
”
,月色朦胧在水气里,依稀的赵庄,几点火;
嗅觉:
豆麦和水草的
"
清香
"
;
听觉
:
感觉:
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
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
潺潺
"
的水声,小伙伴的说笑、嚷声,远处的
"
歌吹
"
。
比喻。把
“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
”
比喻成
“
踊跃的铁的兽脊
”
。(以动写静,烘托出“我”急迫的心情)
修辞手法:
阅读
14~21
段。讨论:
1
、这一部分写
在赵庄看戏
,戏好看不好看?从哪里表现出来?
不好看。一是铁头老生不翻筋斗,二是也没有
“
我
”
最爱看的蛇精和跳老虎。三是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了台”,并不停地唱着。
孩子们爱不爱看?从哪里表现出来?
不爱看。表现:稀奇、渐不明显、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哈欠、各管自己谈话。 (侧面描写)
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
仙境
,就在这里出现了。
如今的社戏表演
朗读
22~23
段。
这一部分写月夜归航,景物描写突出表现了哪两点?
思考
景物美;船快。
视觉
听觉
(写我对赵庄的依恋之情)
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缥缈)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缥缈)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侧面描写突出船快
1
、叙述者
2
、双喜
3
、阿发
请
3
位同学朗读
24~30
段
讨论:这几段写偷豆要表现什么。
偷豆这一情节,表现了农家少年的天真、热情、纯朴和稚气。正是因为偷豆吃的童心和野趣,才使普通的罗汉豆有了无比的美味,才使“我”终身难忘。
“
偷”反映了小朋友们诚恳待客的热情;“偷”跳动着小朋友们纯洁无私的心;“偷”反映了小朋友们周到细致、天真淳朴的天性。文中的“偷”成为了一种热情的、无私的、天真质朴的“偷”,“偷”出了情趣,“偷 ”出了欢乐。
第三部分
看戏后的余波
⑶
六一公公夸自己的豆好“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 。
⑴“
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
?
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证实双喜他们是否偷了豆,重在指责他们踏坏了庄稼。
善良宽厚,爱惜劳动果实。
⑵
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
?——
这是应该的。”还问“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
豆可中吃呢
?”
淳朴、好客。
好强。
⑷
六一公公送豆给母亲和我吃
淳朴、好客、热诚。
六一公公是一个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热诚的老人。
六一公公的性格
人物和性格连线:
阿发
双喜
六一公公
桂生
宽厚、淳朴、好客、热诚
憨厚、无私 善良
聪明、能干、善解人意、有
组织才能和号召能力
机灵、勤快
思考理解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
——
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
醉翁之意不
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于酒也。
”
——
欧阳修
迅哥之乐不在戏,
在乎山水、人和之间也,
山水、人和之乐,得
之心而寓之于戏也
。
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的老人孩子那种淳朴、善良、真挚的感情和他们的劳动的本领、办事的能力。再加上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代在城镇未曾见到过。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见到的。
“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优美的自然景色
自由自在的生活
农村孩子的聪明、热情、淳朴
人与人
之间友善、和谐的关系
社
戏
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
(
1—3
)
去赵庄看社戏的全
过程
(
4—30
)
看社戏后的余波
(
31—40
)
略
详
略
看社戏的波折
(
4—9
)
途中的见闻和感受
(
10—13
)
赵庄看社戏
(
14—21
)
深夜归航
(
22—30
)
表现了作
者对少年
生活的怀
念,特别
是对农家
小朋友诚
挚情谊的
眷恋。
从故事情节来看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
?
哪些事略写
?
⑴
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⑵
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⑶
看社戏前的波折。
⑷
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⑸
赵庄看社戏。
⑹
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⑺
六一公公送豆。
详
略
因为文章主要写看社戏,所以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看社戏后归航偷豆等情节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为什么有的情节详写,有的情节略写?
双喜是一个聪明、能干、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而且反应灵敏,充满自信,有组织才能和号召力,是孩子们的当然领袖。
⑹
双喜送我回到家,“都回来了
!
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
!”
⑴
当我看社戏受到波折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
聪明。
⑵
当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们时,双喜大声打包票,理由有三:
①
船又大,
②
迅哥儿向来不乱跑;
③
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善解人意,办事果断。
⑶
看戏时双喜分析铁头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
聪明、细心。
⑷
归航偷豆时征求豆主人阿发的意见;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挨骂的。
考虑事情周到。
⑸
吃完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并考虑好对策。
考虑事情周到。
做事有始有终。
⑺
双喜回答六一公公的问话。
反应灵敏。
双喜的性格
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视觉方面有“朦胧在水气里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依稀的赵庄”“几点火” ;
听觉方面有“宛转、悠扬的横笛”, “宛转”、“悠扬”用得好,好在它写出了笛声美;
嗅觉和味觉方面有“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 “清香”用得好,在它写出了豆麦和水草的气味美。
——
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描绘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
“朦胧”原来是形容词。现在作动词用,在句子里充当谓语。因为是溶化为一体的,而不是生硬投入的。“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
静物动态的写法,形象地突出船速之快;
同时符合“我”坐在船上观察夜景的实际情况,由于“连山”是“起伏”的,是棱角分明的,是淡黑色的,又感到是在动,便联想到象“兽脊”,这样比喻,很新鲜。“起伏”、“踊跃”用得好,好在它写出了连山的动态美,形象真切。赋予静默的山峦以连绵的动感
——
以动写静,以静衬动师
相关文档
- 最新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32021-10-2720页
- 八年级上学期初中地理期中考试试卷2021-10-2724页
- 2019年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82021-10-274页
- 八年级下册语文课件《社戏》 人教2021-10-2717页
- (山西专版)2019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2021-10-2715页
- 新苏科版八年级上期中考试数学试题2021-10-275页
- 八年级上语文课件诗五首 茅屋为秋2021-10-2712页
-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92021-10-2730页
- 2020年山东省聊城市中考地理试卷2021-10-2711页
-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二词语2021-10-27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