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9.75 KB
- 2021-10-2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新文化运动
第9课 新文化运动
o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o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o “新世纪的曙光”
o 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对于新文化运动:有人说
它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
思想解放运动,也有人说它具
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你认为
怎样评价这场运动呢?
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辛亥革命失败后,袁世凯企图复辟称帝,帝
国主义为加紧侵略中国,也支持袁世凯;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
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发展资本
主义;
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
蒙思想进一步被介绍到中国,袁世凯的尊孔复
古的逆流为民主知识分子所不容
政治方面
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
思想文化方面
经济方面
本大总统躬膺重任,早作夜思,以为政体虽取
革新,而礼俗要当保守环球各国,各有所以立
国之精神,秉诸先民,蒸为特性。中国服循圣
道,自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本于修身。
——袁世凯《大总统祭圣告令》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在进行帝制复辟
活动的同时,还大力提倡尊孔读经。
他刚登上总统宝座,就大搞尊孔祭天。
1913年6月亲自发表“尊孔令”,鼓
吹了“孔学博大”。
1914年,发布《祭圣告令》
1915年,复辟帝制,改元洪宪。
尊孔复古逆流:
袁世凯祭天
借用了孔子思想中的伦
理纲常等封建糟粕。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时间:
标志:
活动中心:
1915年
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
北京大学
口号或旗帜: 民主与科学
主要内容:
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四个提倡,四个反对
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 1915年
1915年的陈独秀
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
陈独秀在《青年杂志》的创刊号上
发表了《敬告青年》一文
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
陈独秀 胡适 鲁迅 李大钊
提倡民主
反对独裁专制
提倡新道德
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
反对旧文学
提倡科学
反对迷信盲从
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
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
后期则由先进的知识分子极
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题。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
旧道德 新道德
新道德: 指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
旧道德:指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其核心
内容是三纲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
妻纲。五常通常指仁、义、礼、智、信)。历代统治
者以此来束缚人们的思想。
鲁迅--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一篇短篇作品,收录
在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中。它也是中
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首发于1918年
5月15日4卷5号《新青年》月刊。内容大
致上是以一个“狂人”的所见所闻,指出中
国文化的朽坏。
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
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
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
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引自《狂人日记》
旧文学 新文学
陈独秀
《文学革命论》
胡适
《文学改良刍议》
蔡元培
蔡元培(1868-1940年),浙
江绍兴人。革命家、教育家、政
治家。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
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
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
“自由”之风; 1917年,蔡元
培聘请《新青年》主编陈独秀为
文科学长,并聘请李大钊、胡适、
钱玄同等“新派”人物在北大任
教,采用“思想自由,兼容并
包”的办学方针,实行“教授治
校”的制度,提倡学术民主,支
持新文化运动。
北京大学: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和中心
三、“新世纪的曙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李大钊备受鼓舞,在《新青
年》上连续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李
大钊备受鼓舞,在《新青年》上连续
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
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热情讴歌十月
革命。
1918年12月,与陈独秀等创办《每周
评论》。
1919年,伟大的五四运动爆发,
李大钊热情投入并参与领导了五四运
动。这一时期他更加致力于马克思主
义的宣传,做了大量工作。他在《新
青年》发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
《新青年》和《每周评论》
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李大钊
四、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性质:
积极意义: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
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后期传播
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拯救国家、改
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宣传动员作用。
局限性:
1、新文化运动没能同广大群众相结合,使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
的圈子里,影响受到了限制。
2、对中国古典文学的一味批判以及对西学的全盘肯定具有片面
性。
意义和局限
相关文档
- 八年级上历史课件:第10课 中华民国2021-10-2724页
- 八年级上历史课件《中国工农红军长2021-10-2737页
- 八年级上历史课件《太平天国运动》2021-10-2726页
- 八年级上历史课件《戊戌变法》 (172021-10-2728页
- 八年级上历史课件第13课 五四运动2021-10-2720页
- 八年级上历史课件《鸦片战争》 (12021-10-2727页
- 八年级上历史课件:第12课 新文化运2021-10-2717页
- 八年级上历史课件:第1课 鸦片战争 2021-10-2750页
- 八年级上历史课件:第9课 辛亥革命 2021-10-2725页
- 八年级上历史课件:第22课 抗日战争2021-10-27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