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7.50 KB
- 2021-11-0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1 短文二篇
教学目标
课题
短文二篇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识记相关文学常识及重点文言词语,品味并积累文中写景的优美语句,朗读并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学会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文章的意境,激发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课前准备
课
前
预
习
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他的思想脱胎于老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道教,并杂有儒家和佛教观点。书法方面,工草隶,行书尤妙。此外,他对历算、地理、医药等也有一定研究。著有《陶隐居集》《本草经集注》等。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代文学家。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词人代表,并称“苏辛”;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他在散文、赋、诗、词、书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与唐朝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及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唐宋八大家”。代表作有《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水调歌头》《赤壁赋》《石钟山记》等。
背景材料
《答谢中书书》 南北朝时,政局动荡,社会混乱,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常常在书信中描山画水,表明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记承天寺夜游》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当时,作者因“乌台诗案”
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进行了美妙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读准字音
夕日欲颓(tuí) 沉鳞竞跃(yuè) 与其奇者(yù) 未寝(qǐn)
相与(yǔ) 遂(suì) 藻(zǎo) 荇(xìnɡ)
一词多义
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读yù)
念无与为乐者(连词,和、跟、同,读yǔ)
之:山川之美(助词,的)
孔子云:何陋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时:四时俱备(名词,季节)
春冬之时(名词,时候)
词类活用
(1)五色交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2)相与步于中庭(名词用作动词,散步)
古今异义
歇:古义:消散。例句:晓雾将歇。
今义:休息。
念:古义:考虑,想到。例句:念无与为乐者。
今义:想念。
但:古义:只是。例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今义:表转折,但是。
耳:古义:语气词,相当于“罢了”。例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今义:耳朵。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也”表判断)
(2)状语后置句
相与步于中庭(“于中庭”是“步”的状语)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中国的文人似乎与山水、自然有着特别的情结,这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好像永远无法割断的情愫。人生得意时,他们走向自然,向山山水水、一花一草笑谈自己心中的万丈豪情;仕途失意时,他们退隐江湖,大自然就成了他们最好的倾诉对象。多情文人与美丽山水结合的结果就是那一篇篇传诵千古的至情至性的美文,景以人名,人以景传。今天学习的两篇美文,一篇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一篇绘就一幅淡雅的月夜图,都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的清纯美好。语言朴素自然,富有诗情画意。
新课展开
答谢中书书
【朗读课文,翻译重点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实是欲界之仙都。
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参考译文:
1.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2.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3.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4.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山川之美,在诗人陶弘景的笔下是怎样的情景?(引原句)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2.作者是怎样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来写一天中的景物变化?(引原句)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自己隐居地的秀美景色?
从形态、色彩、声音三个方面描摹其美景。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反复诵读,感受美景】
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课堂讨论,拓展延伸】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把握文章主旨】
谈谈你对本文主旨的理解。
本文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观点,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
【朗读课文,翻译重点句子】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参考译文:
1.这时月光悄悄照进门里(十分幽美),我于是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2.(月光)照在庭院里好像一片积水澄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交错,原来是竹柏枝叶的影子。
3.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清闲的人罢了。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2.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你认为“闲人”是指什么样的人?
清闲的人。
4.“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
“闲”字饱含着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心情的寂寞,面对挫折逆境的豁达,面对孤独人生的感慨……也使我们看到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故其笔下的月夜才如此空灵、皎洁。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将短文划为三个层次,并用简练的话予以概括。
第一层(开头至“相与步于中庭”):交代了夜游的时间、人物和原因。
第二层(“庭下如积水空明”至“盖竹柏影也”):写月下庭中景物。
第三层(“何夜无月”至“……两人者耳”):抒发作者对月光如水、竹柏疏影的深切感受。
【品语言,赏美文】
1.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渲染出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句中无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写皎洁的月光。作者用“积水空明”四字,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四字,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来描写,给人以一池春水静谧之感。“用藻、荇交横”是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给人以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这个意境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心无尘俗的生活态度。
【把握文章主旨】
怎样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在其中。
写作方法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答谢中书书》
1.结构独具特色。
《答谢中书书》先以感慨发端,然后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最后以感慨收束。自从谢灵运以来,再没有人能够欣赏到自然景色的妙处了,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得意之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记承天寺夜游》从“欲睡”到“起行”到寻友再到散步,由事及景,由景生情,自始至终一气呵成。文章用自然流畅的语言,传达了作者微妙的心境。
2.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生动形象。
《答谢中书书》写山,突出“入云”,表现出山的高峻,给人以具体的形象感;写水,突出“清流见底”,给人以空明澄澈之感。景物描写生动形象,勾勒出一幅山高水清的秀美图景。
《记承天寺夜游》运用侧面描写表现月光的皎洁。月光洒在庭院中,院子如一方清池般空明澄澈;竹柏的影子映在院中,就像水中纵横交错的水草。通过描写月光下的景物烘托出月光的皎洁。
3.借景抒情,创造清幽的意境。
《答谢中书书》从山水映衬之美、色彩搭配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四个方面,营造了一个清幽俊逸的意境。
《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念”“遂”“寻”“闲人”等词,无不字字含情、情景交融。通过描写月光下庭院中的美景,营造出一种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教学板书
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本堂课我仍注意学生的文言文语感,以通读为主要方式来让学生体味语言的自然美。学习写景的技巧,同时用比较阅读的形式来让学生区分这两篇短文在叙事写景方面的异同,从而加深了对这两篇文章的理解。整个过程无不体现着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营造了师生互动空间,引导学生走近作者的心灵深处,让学生在作者所营造的人、事、物、情、境中去感悟去思考。
传统文化
谢灵运简介
谢灵运(385—433),南朝宋山水诗人。东晋名将谢玄之孙,因承袭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故称谢康乐。谢灵运出身名门,兼负才华,但仕途坎坷。为了摆脱自己的政治烦恼,谢灵运常常放浪山水,探奇览胜。其诗大都描写会稽、永嘉、庐山等地的山水名胜,善以精丽之语刻画自然景物,开文学史上的山水诗一派。其中有不少自然清新的佳句,如写春天“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写秋色“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写冬景“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岁暮》)等。
“东坡居士”的由来
元丰三年(1080),苏轼被贬黄州。他刚到黄州时,因俸禄减少,家里人口又多,生活非常困难,不得不节衣缩食。老友马正卿替他求得城东营防废地数十亩,让他开垦耕种,以解决吃饭问题。苏轼便在东坡之上开荒种地、辛勤劳作,渐渐地他对这个曾经长满荒草的地方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赞扬这东坡如同山石般坎坷坚硬的道路,要求自己也必须不避艰险,乐观地在人生坎坷的道路上前行。他把东坡看成是自己个性的象征。辛苦一年后,苏轼在东坡旁搭建了一间书斋,命名为“东坡雪堂”,从此自号“东坡居士”。
相关文档
- 2019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0 2021-11-013页
- 八上部编版语文教案《短文二篇》2021-11-015页
-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短文二篇 课2021-11-0133页
-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2021-10-2727页
-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短文二篇2021-10-279页
- (河北专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2021-10-2743页
- (安徽专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2021-10-2730页
-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短文2021-10-276页
- 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下教案《18.短文2021-10-279页
-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2021-10-27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