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2 MB
  • 2021-11-01 发布

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ppt课件(57页)

  • 5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二单元 回忆性散文、传记 那些过去了的时光 藤 野 先 生 黄炎培中学 冉茜 藤 野 先 生 鲁迅 鲁迅( 1881.9.25 — 1936.10.19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世界十大文豪之一。 《朝花夕拾》 , 鲁迅先生唯一的一本 散文集 ,原名《旧事重提》。包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十篇散文,文章写了他少年时代以至于到日本留学前后的若干生活片段,展现了当时的世态人情、民俗文化, 流露出鲁迅对社会生活的深刻观察和对家人师友的真挚感情 ,叙述亲切感人,文笔优美清新,堪称现代文学史上最高水平的回忆散文。 温馨的回忆, 理性的批判。 1902 年 3 月,鲁迅赴日本留学。先在东京的弘文书院学习日语,然后于 1904 年9月到仙台的医学专科学校学习医学,两年后又返回东京修德文和筹办杂志,直至 1909 年 8 月回国,一共在日本住了七年多。   回国后,先在杭州和绍兴教书,后来应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长蔡元培的邀请去教育部工作, 1912 年 2 到南京, 3 个月后随教育部迁到北京。在教育部工作了十三年, 1926 年初春,去厦门大学担任教授。《藤野先生》即写于此时。 相关背景: 速读课文,思考 : 在这篇 回忆性散文 中 , 作者写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在这段经历中 , 作者所写的事情都发生在那里? 请找出文中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 重点写发生在哪里的事情? 整体感知整体感知 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 “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 “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 ; “ 我离开仙台之后” . 东京 仙台 北京 相识 相处 离别 梳理结构 依据时间的推移 、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全文共分三段: 一、(1-3)见到藤野之前,在东京的所见所感,交代去仙台的原因; 二、(4-35)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 三、(36-38)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和行动。 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 叙事线索: 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选材: 东京上野公园 樱花盛开 阅读“在东京”: 樱花 富士山 只不过。 表达作者对东京的失望情绪。 “ 无非”是什么意思?表现什么感情?   大辫子(外貌) 作者抓住 “ 清国留学生”的哪方面来写的?为什么? 辫子的故事:   在清朝以前,我国讲究 “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 ” ,所以头发终身不剪(和尚、尼姑除外)。 20 岁举行冠礼之后,把头发束在头顶,上面加 “ 冠 ” 。   清人入主中原之后,强制推行清朝法式:将前额头发剃掉,后面留起辫子,当时有 “ 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 之说。   清朝末年,有反清思想的知识分子,例如鲁迅,率先把辫子剪去。所以当时仅凭辫子就可以辨别对清王朝的态度。也有的辫子剪掉后又后悔了,就续一条假辫子。鲁迅小说 《 阿 Q 正传 》 中的 “ 假洋鬼子 ” 就是这样。还有一种是革命来了,就把辫子盘在头顶;革命失败了,就放下来。当时鲁迅一到日本,就率先剪掉了象征耻辱的辫子。 留辫子,是保皇党;剪辫子,是维新派。 那么这些“清国留学生”属于哪一派? 两面派 留着辫子,不肯剪掉,说明他们效忠清王朝,是思想腐朽的保皇党。   辫子盘在头顶,又说明他们追求时髦,显示自己是“维新派”。一旦维新失败,还可把辫子放下来,表示是“保皇派”。   总之,不伦不类,不土不洋,是首鼠两端的两面派。     “标致”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是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什么感情?    —— 原意是漂亮,这里是反语,用于讽刺,表示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 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态度怎样?    —— 了解许多无聊的事,也是反语 讽刺 说法。 “ 精通时事”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 不好。“成群结队”表示“清国留学生”逛公园、赏樱花的人很多;“实在”对“标致”起强调作用。删去后削弱了 讽刺 的力量。 “ 成群结队”和“实在” 删去好不好?为什么? “ 形成一座富士山”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 比喻。有嘲讽意味。       鉴  原意是镜子,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照镜子。 —— 头发上擦了油,梳得很光亮,可当镜子照。有 讽刺 作用。   “ 油光可鉴”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表达作用? 鲁迅为什么那么 厌恶 “ 清国留学生 ” ? 鲁迅 是抱着 “ 科学救国 ” 的目的去日本留学的。但是,这些 “ 清国留学生 ” 不学无术 ,在国家危亡之时,白天逛公园,晚上学跳舞,而且 思想腐朽 , 忠君保皇 。因此鲁迅厌恶他们。 自题小像 鲁迅( 1903 ) 灵台无计逃神矢 shǐ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祖国啊,我的心灵无法逃脱对你的眷恋,虽然你风雨飘摇,像夜晚一样黑暗。即使你并不了解我的情感,我也要将一腔热血向你奉献! 这第一部分并没有写藤野先生,是否离题? 交代离开东京的原因,引出下文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表现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 —— 这是本文暗线,也是主题的一个方面。 在 东 京 所见所闻 —— 清国留学生的丑态 修辞:夸张、比喻、反语 所 感 —— 厌恶之极, 不屑与之为伍 不学无术 思想腐朽 爱 国 课前热身:请你用 词语 评价印象深刻的老师。 读课文,说说鲁迅是如何评价藤野先生 。 (从文中找出这样的一句话或词语) 伟大 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思念 1935 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 《 鲁迅全集 》 的时候,曾经来问鲁迅先生自己,选取些什么文章好。鲁迅回答: “ 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 《 藤野先生 》 选录进去。 ” 目的是在借此探听藤野的消息。当这选集出版的第二年,译者增田涉到上海来访问鲁迅先生,鲁迅打听藤野先生的情况,增田涉说没有下落,鲁迅先生慨叹地说, “ 藤野先生大概已经不在世了吧? ” 作者一开始就感受到藤野先生的伟大了吗? 藤野严九郎 ①、再读课文,写藤野先生 主要 集中于哪些段落? 作者选取了和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哪 几件事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初探“伟大” ①添改讲义 ②纠正解剖图 ③关心实习 ④了解裹脚 ②、再读课文,结合以上事例,分析藤野先生形象。具体说说藤野先生“伟大”主要包含了哪些可贵的品质? ( 可以重点读一读先生的所说的话,体味其中情感。 ) “你能抄下来么?” “拿来我看!” 比较 :“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 ,“ 添改 ”,改为“ 修改” 或“ 订正 ”行不行? “你能抄下来么?” 是商量询问的口吻; “拿来我看!” 为学生可以抄下讲义而兴奋 “添改”, 即增加和订正。如果说增加讲义中脱漏的地方还是一位医学老师的职责的话,订正文法的错误就不是他份内的事了 (原文)他向我和蔼地说道:“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 ――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 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比较句)“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和原文比较,想想能不能这样改。 比较:体会下列三句话的表达效果: (比较句)·“听说中国人是很 迷信 鬼的。” (比较句)·“听说中国人是很 害怕 鬼的。” (原文)· “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 添改讲义 --- 认真、负责、热忱 纠正解剖图 --- 治学严谨、循循善诱 关心实习 --- 真诚关怀、尊重学生 了解裹脚 --- 求实精神 感悟“伟大” 结合全文“我”在学校的处境怎样?分析藤野先生“伟大”还体现在什么方面?  鲁迅到日本去的时候,日本的国力正是逐渐强盛,独霸东亚的野心也日渐膨胀,又刚刚在甲午海战中歼灭了中国的北洋水师,举国上下都弥漫着一股鄙视中国人的风气。有的报纸就公开宣称: “ 西洋人视中国人为动物,实际确乎不得不产生动物、下等动物的感觉,因此,他们(指中国人)在生理上已失去人类的资格。 ” 因此,鲁迅在这个时候去日本留学,便不可避免地受到种种歧视和轻蔑。他走在东京的大街上,就常常遭受少年人的辱骂。你不但生活在陌生人中间,而且是生活在陌生人的鄙视和轻蔑中间,请想一想,一个自尊自重的中国人,怎么能忍受这样的处境?   鲁迅见到的许多留学生,偏偏又是那样不争气,非但不从日本人的轻蔑中汲取自我 警策的动力,反而以自己的种种乖行,不断地证明那轻蔑的正当。就以与鲁迅同住的留学生来说吧,有整天把地板踏得咚咚作响,尘土飞扬地学跳舞的,也有不遵守客店里新老客户循序洗澡的惯例,抢先钻进洗澡间,把水泼得四溅的。在这样的日常小事上都如此令人讨厌,其他的方面就更可想而知。一面是日本人的轻蔑眼光,一面是这些同胞的不成器的丑态,难怪鲁迅一拿到修习日语的毕业证书,便立刻跑到偏僻的仙台去。   仙台又怎样呢?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里,只有鲁迅一个中国人,那些讨厌的同胞的嘴脸,自然是可以免见的了,但是,日本人那股鄙视中国人的风气,在仙台同样很盛。仙台报纸上的辱骂中国人的言论,一点都不比其他地方温和,鲁迅所在的那个班的学生 中,也同样有对他白眼相加,毫不掩饰的人。他学习成绩中等,便有同学以为是得了老师的暗中帮助,于是托词去检查他的笔记,甚至写信向他发出威胁。课间放电影,映到日本军人挥刀砍杀中国人,而围观的其他中国人一脸麻木的时候,也有同学大声地议论: “ 只要看中国人的样子,就可以断定中国是必然灭亡 ……”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日本人都这样傲慢,鲁迅初到仙台,就有教员热心地张罗食住,任课的教授当中,更有藤野严九郎那样满怀善心的人,就是同班同学中,也有好几位不满意那些傲慢者的粗暴,特别站出来替鲁迅辩护。但是,尽管如此,这些事情仍然给鲁迅非常强烈的刺激 ……   ---- 华东师大教授王晓明博士 添改讲义 --- 认真、负责、热忱 纠正解剖图 --- 治学严谨、循循善诱 关心实习 --- 真诚关怀、尊重学生 了解裹脚 --- 求实精神 毫无民族偏见 所以藤野先生是一位 有高深的学问、严谨认真、对外表却很不在意、正直、富有人情味、尊重人、有平等意识、关心异国青年又 毫无民族偏见 的人。 深入分析 1 、藤野先生对鲁迅很关心,可刚到仙台时,也有人对鲁迅表现出了关心,你能找到具体的描写文字吗? 第五段。关于几个职员为“我”的食宿操心,几次三番地让“我”别寻住处。 2 、这种关心和藤野先生的关心一样吗? 不一样。一个是“物以稀为贵”;一个是出于平等尊重的意识、老师的职责以及重师生情谊。 3 、“我”对藤野先生怀有一种什么感情 ? (结合关键语句品味) “ 我”对藤野先生的感情 : ( 1 )首先是 感激、怀念 , 体现在 : ① 装订收藏讲义②悬挂先生的照片③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和力量 。 ( 2 )因 “ 状况无聊 ” 没有寄信和照片的 愧疚之情 . 4 、有这么好的老师,而鲁迅最终没有成为医学家,这是为什么? “我的意见却发生了变化”指的是什么? “我的意见”原是学医强壮中国人的身体; “变化了”变为从文治疗国民的精神空虚。 (即弃医从文) 5 、是什么促成了这次转变的呢? 中国是弱国, 所以 中国人 当然 是 低能儿 ,分数在 60 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 1 分) 在本无因果关系的“弱国”和“低能儿”之间加上“所以”,再加上“当然”强调,深刻揭露了这种逻辑的荒谬,表达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1 分)。 表达了我的愤懑以及作为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 ( 2 分) 他们也在喝彩。 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 ① “他们”指麻木的中国人 . ② “ 酒醉似的喝彩”指他们像日本学生看到中国人被枪毙时兴高采烈的表现 . ③ “ 何尝”与“不”连用 , 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 , 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 , 麻木不仁 . 强烈表达了作者沉痛的情感。 是什么促成了这次转变的呢? 匿名信事件 看电影事件 “ 匿名信事件” 日本青年在国富强兵的大背景下,认为中国是弱国,中国人也是低能儿。他们不能容忍一个中国人在一百多日本学生中成绩居中;对藤野先生精心辅导中国学生感到不满,从而用匿名信来诬蔑鲁迅。 “ 看电影事件” 在课堂里看俄国人屠杀中国人的电影,这本已经让鲁迅很难堪,加上课堂里日本学生的欢呼,以及电影中同胞的麻木不仁更让鲁迅觉得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匿名信事件” 让鲁迅受人歧视但毕竟可以去斗争,去澄清;而 “看电影事件” 让鲁迅看到了国人的麻木不仁,鲁迅意识到:人民不觉醒是民族落后的根本原因,所以“我的意识变化了”最终决定 “弃医从文” 弃医从文的原因 匿名信事件 看电影事件 弃医从文的原因 匿名信事件 —— 个人与祖国的尊严受到侵犯 看电影事件 —— 思想受到极大震动,国人思想麻木不仁 爱 国 本文以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为暗 线,想一想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 强烈的 爱国主义 思想? 总结 在 东 京 所见所闻 — 清国留学生的丑态 修辞:比喻、反语 所 感 — 厌恶之极, 不屑与之为伍 不学无术 思想腐朽 爱 国 去 仙 台 去仙台 日暮里: 水户: 触发忧国之情 反清志士 客死之地 爱 国 离开仙台,怀念先生 直抒怀 念之情 —— 热情赞颂 高度评价 怀念付 诸行动 —— 藏讲义 挂照片 写文章 怀念之情化为斗 争的勇气和力量 爱 国 主题思想 以上几个问题都表现了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思想,这与课文表现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并不矛盾,二者相辅相成,是统一的整体。 课文以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以爱国主义思想为暗线, 赞扬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抒发了对他的真挚怀念;同时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仿写句子训练: 恩师是让人永远难忘的。那是永不坠落的寒夜星辰,永远在人生的征途中温暖地闪光。 ____ 是让人永远难忘的。那是 _________________ ,永远 _____________ 。 (仿写方法指导:“三仿” 修辞手法,句式,内容) 结合课文及下图,试谈谈你对鲁迅弃医从文、爱国主义思想的认识。 俯首甘为儒子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