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0.50 KB
- 2021-11-0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坚持依宪治国
教材分析
坚持依宪治国是国家和公民共同的责任,本课时主要讲述宪法是最高的活动准则,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广大公民包括青少年学生,要学习宪法、认同宪法、践行宪法。从而满足课程标准中对于树立法治观念,增强宪法意识的要求。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于宪法已有部分了解。并已初步树立起宪法意识,但学生的宪法意识还需要进一步增强。本节课的学习对于正处于“心理断乳期”的八年级学生来说,有助于进一步巩固其宪法意识。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体系目标:了解宪法的结构、内容,理解宪法是根本的活动准则,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懂得中国共产党必须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的道理。
素质能力目标:知道宪法与普通法的区别和联系。认识依宪治国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长治久安的重要作用。
价值取向目标:培养崇尚宪法的思想,树立宪法意识、自觉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增强守法意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情景导入法、活动体验法、问题探究法
一、谜语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谜语:排行我老大,国法之根本;子法由我生,效力我最高!(打一法律名称)
学生猜谜语,展示答案:宪法。
教师总结:通过这个谜语我们就能看出,宪法具有很高的地位。关于宪法你已经了解了哪些知识?你还想知道宪法的哪些知识?请你说一说。
学生回顾第一课内容。如宪法的作用,对人民来说宪法是人民权利的保障书,它保障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对国家来说,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学生阐述自己想知道的有关宪法的知识。
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就来更全面地了解宪法,学习宪法。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宪法的构成,认识宪法的地位。
(设计意图:以猜谜语引起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和积极性,初步感知宪法的地位和重要性,同时有效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坚持依宪治国
二、讲授新课
(一)宪法是根本的活动准则
活动1: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思考下面的问题:(1)宪法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2)宪法的内容有哪些?
13
学生自读课本,找出答案,初步感知本课知识点,积极参与全班交流。
教师展示宪法目录,强化学生对这两个问题的认知和记忆。
PPT展示:
要求学生速记:(1)宪法的构成:我国现行宪法除序言外,设有第一章总纲,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三章国家机构,第四章国旗、国歌、国徽、首都,共一百四十三条。
(2)宪法的内容:宪法规定了我国的国家性质、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及其职权等国家生活中的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
(设计意图:对于简单的知识点,交由学生自主完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当堂识记,提高课堂效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活动2:合作探究,深入学习
PPT展示:
2017年12月15日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的意见和建议。
思考问题:我国为什么要对宪法草案进行全民讨论?
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展开小组交流。可让学生快速书写答案要点,整理不同观点。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我国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国家的根本法。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过渡语:宪法的诞生过程,意味着它是我国的根本法。制定宪法之后,保证宪法实施,是捍卫宪法至高无上的权威的具体体现。
活动3:阅读感悟
PPT展示:
材料一 乙肝病毒携带者,考取公务员后却被当地行政部门拒绝录用。
材料二 宪法第三十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材料三 宪法序言中规定: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
问题:结合材料二、三,说一说你对材料一中当地行政部门拒绝录用乙肝病毒携带者这一行为的看法。
学生谈看法。如:当地行政部门的做法违反了宪法规定的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做法……
PPT展示案件结果。
思考问题:结合案件结果,谈谈这件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教师让学生说出“启示类”题目的做题方法。
学生回顾以前教师讲授的做题规律,“启示类”的题目要从“道理”和“做法”两方面组织答案。根据做题方法的指引,学生从课本找出答案,进行全班交流。
13
概括总结: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宪法集中体现人民的共同意志,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宪法的权威关系国家的命运、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如果宪法没有权威,法治的权威就树立不起来;如果宪法受到漠视,人民权利和自由就无法保证。一切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维护宪法权威,捍卫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能凌驾于宪法之上,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
活动4:辩一辩,探究明理
辩一辩:党有党规,国有国法,作为我国的执政党,共产党遵守党章就行,还有没有必要遵守宪法?为什么?(或共产党人和宪法的关系是怎样的?需要不需要遵守宪法?)
学生分组讨论,推荐代表进行辩论。
教师引导总结:(1)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一切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维护宪法权威,捍卫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能凌驾于宪法之上,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2)中国共产党坚持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3)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结论: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
(设计意图:在充分的辩论中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也要以宪法为准则。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语言组织的能力。)
(二)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探究与分享1:宪法是根本法
PPT展示漫画资料“法律家庭大聚会”,探究几部法之间的“对话”。并结合课本P21,填充文字框中的空白,并将其他法律内容与宪法内容作比较。
学生可能会想到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
教师可补充学生所知道的这些普通法律的相关内容规定。如义务教育法规定: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依法保证其按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非法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或者招用已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从事过重、有毒、有害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劳动或者危险作业的,由劳动保障部门责令改正,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
问题:通过漫画和比较,你能看出哪部法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为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宪法是国家根本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
过渡: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这主要表现在宪法与普通法律在三个方面存在着不同,具体是哪三个方面呢?我们来一起看一下。
探究与分享2:宪法与其他法律的内容
PPT展示图表,对比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以及其他法律的相关规定,你能够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学生思考回答。答案预设:宪法规定的内容是全局性、根本性的内容。其他法律规定的内容单一,局限于某一方面……
学生的答案可能缺乏条理性和概括性,教师及时引导归纳:宪法所规定的内容是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而其他法律所规定的内容通常只是国家生活中的一般性问题,是对刑事、民事、行政等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的规定。
探究与分享3:宪法与其他普通法律的法律效力
13
PPT展示图片及文字材料:
图片材料:
文字材料: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思考:结合上图和文字,说一说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法律金字塔”“法律之树”。
图片:处于塔顶的是宪法,说明宪法法律效力最高;同时,看这棵写着宪法与其他法律名称的法律之树,宪法是母法,其他法律是子法。这说明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其他法律是根据宪法制定的。文字材料说明其他法律不能与宪法原则和精神相违背。
总结: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设计意图:运用两张图片,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辅以文字材料论证观点,更易于学生接受。)
探究与分享4: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
PPT展示宪法与其他法律法规的制定机关对照表,以及宪法制定示意图:
形式
制定机关
宪法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法律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法规
行政法规
国务院
地方性法规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
自治条例、单行条例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
规章
部门规章
国务院各部委及直属机构
地方政府规章
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
13
思考:通过对比,你得出什么结论?这样做有什么意义?
学生回答: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严格的制定和修改程序,一方面使得宪法的内容具有更广泛的民意基础,另一方面保障了宪法的长期稳定性,使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健康发展。
探究与分享5:知识点小结
先让学生总结表述,后PPT展示: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1.从规定内容看:宪法规定了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
2.从法律效力看: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3.从制定和修改程序看: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
探究与分享6:讨论认知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宪法所规定的内容是全局性、根本性、长期性的,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那是不是只要遵守宪法就可以实现国家治理的目的呢?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引导总结: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国家法制统一的基础。全面依法治国,保障宪法实施,必须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宪法的规定具有原则性的特点,各种法律制度是对宪法规定的具体落实。宪法是对公民基本权利的根本确认和保障,其他法律也对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坚持依法治国、遵守宪法和法律和坚持依宪治国是相辅相成的。
三、课堂总结
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教师用PPT展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
四、布置作业
1.保障宪法实施的原因是什么?
2.怎样保障宪法实施?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3
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为本单元的重点内容,学好本节课要用好比较法,对宪法和普通法律进行比较,从而明确宪法是根本的活动准则,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同时要借用典型案例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做到用所学知识理解、分析具体案例,让二者相辅相成,从而提高对宪法的认识,增强宪法观念,自觉维护宪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新课导入
作为中国公民,你对我们国家了解多少?请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
每年的3月份我国都会召开两会,你知道两会的全称是什么吗?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我国治国的基本方略是什么?
这些内容在哪里规定的?
通过PPT展示问题引出课题。
板书:坚持依宪治国
二、新课讲授
(一)根本活动准则
任务1:认识宪法的构成和内容
用PPT展示所要提问的问题。
学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回答。
从两会引起话题,既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又能把知识与时政相联系,体现学科的时政性特点。
续 表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展示宪法的目录
展示宪法的部分条款
观察宪法部分条款。说一说宪法的构成和内容。
学生回答:略。
任务2:探究与分享
我国为什么要对宪法草案进行全民讨论?
学生根据认知讨论,发表个人观点: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样保障宪法体现人民的意志;保证宪法的权威性……
教师肯定学生观点,重点指出: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根本法。
时政链接: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对宪法宣誓制度相关规定作出适当修改。决定从2018年3月12日起施行。
思考:为什么国家公职人员要在就职时向宪法宣誓?
学生回答:略。
展示PPT并要求学生识记。
让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不仅仅局限于本课知识来分析问题,规范使用学科语言回答问题,相信自己,锻炼自己。
学生说出宪法的构成和内容,并加强识记。
学生各抒己见,大胆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同桌可相互交流。
直接展示宪法的目录和条款,直观形象,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明确知识点。
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规范做题的能力。
13
教师归纳: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只有遵守宪法和法律才能维护宪法权威,才能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维护社会的安定。
学生得出正确的认知后,教师相继提出以下问题:共产党带头制定的宪法,需要不需要模范遵守?如何以宪法作为根本准则?
学生阅读课本,找出答案。
教师PPT展示。
(二)最高的法律效力
观察漫画
漫画中宪法有何特殊性?
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
提问:为什么说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它与普通法律有何不同?
学生阅读教材,结合上面的漫画回答问题。
教师讲解。
1.内容不同
提问:宪法的内容有哪些?
学生回答:宪法规定了我国的国家性质、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教师总结:由此可见宪法规定的内容是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
教师问:你对义务教育法和婚姻法有哪些了解?
学生分别回答:义务教育法是保护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法律;婚姻法是保护婚姻家庭,明确家庭成员责任和义务的法律。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做引导总结,可PPT展示答案。
教师可提示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法律的内容;法律的效力;法律的制定和修改程序。
阅读课本,从教材中找答案。
学生从漫画中获取有用信息,回答问题。
学生回答问题,试总结二者内容上的不同。
用宪法宣誓制度引导学生认识宪法是根本的活动准则。
在一问一答中,带动学生思考问题,并进行总结,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13
续 表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总结:宪法所规定的内容是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而其他法律所规定的内容通常只是国家生活中的一般性问题,是对刑事、民事、行政等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的规定。
2.法律效力不同
读材料,明事理:
材料一 马克思说:“宪法是法律的法律。”
材料二 “如果把所有的法律比作乐队,宪法就是乐队的指挥;如果把所有的法律比作一支军队,宪法就是这支军队的最高统帅。”
材料三 打开我国除宪法之外的其他法律,你都会看到“根据宪法,制定本法”的字样。
这三则材料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其他法律是根据宪法制定的。
PPT展示:
宪法第一章第五条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2013年12月,国家废止实施50多年的劳动教养制度。
思考:国家为什么要废止劳动教养制度?
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普通法律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精神相违背,不得与宪法相抵触,否则,就会因违宪而无效。
3.制定和修改程序不同
展示宪法制定与修改的过程和普通法律的比较
制定
宪法:由国家成立专门委员会起草,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普通法律:由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制定
修改
PPT展示结论。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多角度分析问题。
教师层层引导学生认知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国家的根本法。
学生发表个人观点: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
直观感受两者的不同。
阅读课本找出答案,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丰富学生对宪法的感性认知。
以材料引领学生认识,感受宪法权威,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通过对比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宪法与其他法律的不同,感受宪法最高的法律权威,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最高的法律效力。
快速识记知识点。
13
宪法:全国人大常委会或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提出议案,并由全国人大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绝对多数)通过。
普通法律:全国人大主席团、30名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就可以提出法律修正案,由全国人大全体代表的过半数(相对多数)通过
教师提问:为什么宪法的制定和修改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
学生阅读课本,找出答案:严格的制定和修改程序,一方面使得宪法的内容具有更广泛的民意基础,另一方面可保障宪法的长期稳定性,使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健康发展。
教师小结:
1.从内容上看,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
2.从法律效力看,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3.从制定和修改程序看,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那是不是在生活中我们只需要遵守宪法?
学生回答:略。
教师引导归纳:宪法是国家法制统一的基础。全面依法治国,保障宪法实施,必须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宪法的规定具有原则性的特点,各种法律制度是对宪法规定的具体落实。宪法是对公民基本权利的根本确认和保障,其他法律也对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不仅要遵守宪法,还要遵守生活中的其他法律。
三、课堂小结
让学生自己试着表述,总结这节课内容。
提示:宪法是我们的根本活动准则,是我国的根本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最高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因此,在依法治国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从依宪治国开始。
对知识点作出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知识点。
学生根据对本节课的认知,作出总结。
这个环节试着让学生来完成,有利于学生梳理知识点,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续 表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四、板书设计
13
宪法坚持依宪治国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们用详实典型的资料来引导学生对宪法的正确认知,课堂节奏鲜明,课堂内容的学习步步为营,扎实前行。但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仅仅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吗?我们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自主解决一些问题,真正体现学为主体。
一、本节课活动目标参考答案
教材P18【运用你的经验】
作为中国公民,你对我们国家了解多少?请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
我们国家每年要召开两会,你知道两会的全称是什么吗?
[例答]两会的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我国的根本制度是什么?
[例答]社会主义制度。
我国治国的基本方略是什么?
[例答]依法治国。
教材P19【探究与分享】
我国为什么要对宪法草案进行全民讨论?
[例答]因为我国宪法是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国家的根本法。
教材P20—21【探究与分享】
请将你所了解的一部法律的名称及其规定的主要内容填入下图适当位置。
[例答]教育法。我的任务是规范教育活动,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从这些法律的“对话”中,你能看出哪部法律处于最高的法律地位?为什么?
[例答]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因为宪法规定的是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
教材P22【探究与分享】
查阅我国选举法、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等法律的相关规定,填写下表,说明宪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
[例答]
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
其他法律的相关规定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选举和被选为国家代表机关的代表或其他公职人员的权利
续 表
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
其他法律的相关规定
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13
刑事诉讼法规定了拘留、逮捕的条件。刑法规定了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
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民法总则规定了物权、债权。刑法规定了侵犯财产罪
受教育权利
教育法规定了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宪法所规定的内容是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而其他法律所规定的内容通常只是国家生活中的一般性问题,是对刑事、民事、行政等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的规定。
教材P23【探究与分享】
为什么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
[例答]严格的制定和修改程序,一方面使得宪法的内容具有更广泛的民意基础,另一方面可保障宪法的长期稳定性,使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健康发展。
教材P24【拓展空间】
开展宪法诵读活动。
[例答]略。
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诵读宪法的感受。
[例答]通过此次诵读活动,加强了宪法宣传教育,维护了宪法法律权威,增强了法律意识,使我充分了解了宪法的具体内容和精神内涵。作为当代中学生,我们不仅要在今天聚焦宪法,更应该在每一天的生活中,积极地了解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及行为,利用宪法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
二、相关资料
开创依宪治国新境界
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的战略高度,在健全完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所作出的又一重大历史贡献。此次宪法修改内容包括坚持党的领导、人大制度、统一战线制度、宪法宣誓制度、国家主席任期制度、国务院管理制度、地方立法制度、监察制度等,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治理成功经验和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方针政策的宪法表达,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强宪法保障。随着修改后宪法的实施,中国共产党必将领导中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依宪治国新境界。
1.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宪法序言,确立为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指导思想,符合党心军心民心,体现治国方略的与时俱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和发展方向等基本问题,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这不仅是全党的指导思想,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指导思想,更是国家前进的行动指南;不仅应该在党章中规定,更应该在宪法中规定,成为国家的根本制度灵魂。现行宪法是在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成功经验基础上制定和不断修改完善的,是党领导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通过宪法及时把党的指导思想确立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实现党的主张、国家意志和人民意愿的高度统一,是宪法与时俱进、完善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坚持党的领导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创新。
2
13
.宪法总纲第一条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将党领导一切确立为国家的根本制度,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新修改的宪法第一条规定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国家的根本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本质上是一致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一切是国家的根本保障。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领导一切的领导地位和制度安排,是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政权关系中不仅代表人民执掌国家政权,还作为领导者对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进行全面领导,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特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逻辑起点,是我们独特的政治优势。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写入宪法,从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高度明确党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使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在国家运行机制和各项制度中具有更强的制度约束力、更高的法律效力,有利于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实现全党全国人民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一致,确保党治理国家跳出历史的周期律,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3.修改国家主席任职期限规定,有利于健全党和国家领导体制,有利于加强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解放军领导人“三位一体”的领导体制,是我们党在长期执政实践中逐步探索出的治国理政的成功经验,是确保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根本制度保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从党章和宪法相关规定来看,党的十二大通过的党章和后来历次修正后的党章,对党的中央委员会规定每届任期五年,对党的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和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没有规定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1982年宪法即现行宪法第九十三条第四款,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规定每届任期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没有规定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将宪法第七十九条第三款“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每届任期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修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每届任期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内部协调一致的要求,从根本法上确保了“三位一体”的领导体制,使“三位一体”的领导体制在宪法上得以贯彻和体现,对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强化党中央权威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完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意义重大。
4.改革国家权力配置结构,建立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国家监察体系,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对国家权力配置结构的重大改革,是建立中国特色监察体系的创制之举。在宪法中确立监察委员会作为国家机构的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是对我国政治体制、政治权力、政治关系的重大调整,是对国家监督制度的重大顶层设计,有利于推动建立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国家监察体系,实现党内监督和国家监察制度的有机统一。此次宪法修改共21条,其中11条同设立监察委员会有关。宪法第三章《国家机构》中增加一节“监察委员会”,就国家监察委员会和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的性质、地位、名称、人员组成、任期任届、领导体制、工作机制等作出规定,为监察委员会建立组织体系、履行职能职责、运用相关权限、构建配合制约机制、强化自我监督等提供了根本依据,将为国家监察体制在法治轨道运行提供坚实基础。在党内监督已经实现全覆盖的情形下,行政监察范围不可过窄,必须构建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国家监察体系,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通过整合行政监察、预防腐败和检察机关查处贪污贿赂、失职渎职及预防职务犯罪等工作力量,组建国家、省、市、县监察委员会,同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合署办公,将有效解决监察覆盖面过窄、反腐败力量分散、纪法衔接不畅等问题,健全党领导反腐败工作的体制机制,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确立监察委员会作为国家监察机关列入国家机构的法律地位,是推动反腐败斗争向纵深发展的重大制度设计,是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又一重大制度创新。
13
此外,宪法第一百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和它们的常务委员会,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制定地方性法规,报本省、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施行。”增加设区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条款,从国家根本法的层面扩大了地方立法的主体和权限范围,是完善社会主义立法体制的重大举措,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体制改革。宪法修改还明确健全社会主义法治,实行宪法宣誓制度,设立“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增加设区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规的规定,有力完善了依法治国和宪法实施的制度举措。增加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促进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充实完善爱国统一战线和民族关系的内容,将最大范围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正能量。新修正的宪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法治升华,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自信和法治自觉的高度统一,在世界范围内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法治现代化的途径,将为解决人类法治问题、建设法治国家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