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5 MB
  • 2021-11-01 发布

2020-2021学年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单元、期中、期末测试题及答案(共7套)

  • 8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单元、期中、期末测试题 第一单元测试题 姓名: 班级: 得分:‎ 一、单选题 ‎1.某同学做“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实验,如图所示,他在两块相同的玻璃片上分别滴上一滴水,观察图中情景可知该同学主要研究水的蒸发快慢是否与(     ) ‎ A. 水的温度有关      B. 水的表面积有关      C. 水上方空气流动的快慢有关      D. 上述三种因素都有关 ‎2.许多房间都有玻璃窗,在闷热的夏天开着空调的甲房间和寒冷的冬天开着暖气的乙房间,玻璃窗上都会出现“水雾”。下列关于“水雾”是在玻璃窗的哪一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 A. 甲、乙两房间,“水雾”都在内表面 B. 甲、乙两房间,“水雾”都在外表面 C. 甲房间“水雾”在外表面,乙房间“水雾”在内表面 D. 甲房间“水雾”在内表面,乙房间“水雾”在外表面 ‎3.熬制糖水的时间越长,糖水的味道会越甜 . 这是由于加热的过程中,糖水里的水发生了下列哪种物态变化,使糖水中的水分不断减少(   ) ‎ A. 凝固                                     B. 凝华                                     C. 汽化                                     D. 升华 ‎4.如图所示,下列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 A.               B.                   C.               D. ‎ ‎5.下列事例中,属于减慢蒸发的措施是(    ) ‎ A. 将水果用保鲜膜包好后储存                                B. 用扫帚把洒在地面上的水向周围扫开 C. 将湿衣服晾到向阳、通风的地方                         D. 用电热吹风机将头发吹干 ‎6.温度为0℃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水已不存在,全部结成冰                                    B. 冰已不存在,全部化成水 C. 冰和水都可能存在,没有水蒸气                         D. 冰、水、水蒸气都可能存在 ‎ ‎ ‎7.祖国山河美景四季如画,图中关于山河美景的描述,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 A. 春天,雾绕群峰             B. 夏天,雨笼山峦             C. 秋天,霜打枝头             D. 冬天,千里冰封 ‎8.在下列“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中,能反映非晶体凝固特点的是(    ) ‎ A.                           B.  C.                           D. ‎ 二、多选题 ‎9.下列四个实验中,能够使蒸发加快的是(   ) ‎ A. 给盛水的饮料瓶加上盖                                       B. 用电吹风把湿头发吹干 C. 将新鲜的蔬菜装入塑料袋放入冰箱冷藏               D. 将湿衣服摊开晒在通风向阳处 ‎10.沏茶时,玻璃杯的杯壁上常会出现水雾,一段时间后,水雾又消失了。关于这种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水雾出现在玻璃杯的外壁上 B.水雾出现在玻璃杯的内壁上 C.“出现水雾”是液化现象,“水雾消失”是汽化现象 D.“出现水雾”是熔化现象,“水雾消失”是升华现象 ‎11.生活中很多热现象可以用学过的物理知识来解释,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 A. 寒冷的冬夜,窗户玻璃上出现“冰花”,这是由于凝华产生的,它会出现在玻璃外表面 B. 湿衣服挂在阴凉处也能变干,是因为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发生 C. 游泳后,刚从水中出来感觉比较冷,这是因为人身上的水分蒸发带走热量 D. 夏天从冰箱中取出的饮料瓶会“冒汗”,这是由于空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三、填空题 ‎ ‎ ‎12.有一种“超声波喷雾降温扇”.在风扇转动时还可以喷出水雾.喷雾可以增加空气中的水分,风扇吹风加快了空气中水分的________ , 就加快了从周围物体________热量,从而达到降温的目的. ‎ ‎13.小明打开冰箱门,发现冷冻室的侧壁上有很多霜,这是水蒸汽 ________形成的,当他拿起湿抹布去擦时,抹布却粘在了侧壁上,这是因为湿布中的水发生了 ________而造成的.(选填物态变化名称) ‎ ‎14.下列几种现象①霜的形成;②樟脑丸变小;③湖水结冰;④雾的形成;⑤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⑥冰封的河面消融。其中属于吸热的有________。 ‎ ‎15.住在非洲沙漠中的居民,由于没有电,夏天无法用电冰箱保鲜食物,一位物理教师发明了一种“沙漠冰箱”﹣罐中罐.它是由一个内罐和一个外罐组成,两罐之间填上潮湿的沙子,如图7所示.使用时将食物和饮料放在内罐,罐口盖上湿布,然后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并经常在两罐之间的沙子上洒些水,这样就能起到保鲜作用. (1)经常在两罐之间的沙子上洒些水的原因是 ________; (2)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是为了 ________ ‎ ‎16.在防范甲型H1N1流感疫情中,体温计发挥了重要作用.体温计是根据水银的________性质制成的,一支用过而没有甩过的体温计,读数停留在37.8℃,被误用来测量病人的体温.若病人实际体温是36.5℃,则体温计读数是________℃;请写出一点有关体温计使用的注意事项________.如图所示是某位同学测体温时体温计的一部分,它的读数是________℃.现在,英美等国家多用华氏温度计,华氏温度计是荷兰人华伦凯特在1709年用酒精制作的温度计.他把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的温度定为212华氏度,把纯水凝固时的温度定为32华氏度,用℉表示华氏温度,温度计刻度均匀,每格表示1℉.请利用这些知识得出体温计的读数也可以记作________℉.(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 四、解答题 ‎17.请完成“晶体与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随加热时间的变化规律”的设计方案: ‎ ‎ 器材 ‎ 铁架台、石棉网、烧杯、水、海波、石蜡、温度计、酒精灯等 ‎ 实验步骤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 数据记录表格 五、实验探究题 ‎18.如图所示两种物质在固态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 ‎(1)由图判断出图线________ 是晶体,该晶体的熔点是________ , 熔化时间是________ 分钟,另一图线的物质可能是________ . ‎ ‎ ‎ ‎(2)温度不变的是________ 段,AB段处于________ 状态,BC段处于________ 状态,CD段处于________ 状态. ‎ ‎19.下面是小明同学所在的小组,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情况. ‎ ‎(1)如图,是某同学选用温度计测小烧杯中水的初温的操作图,A是操作过程,B是读数过程. ①A图中操作的错误是________; ②B图读数中的错误是________; ‎ ‎(2)除了图C(装置)中实验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________. ‎ ‎(3)该同学在做实验时,水的初温如图D所示,其读数为________.给水加热到水开始沸腾所用的时间过长,为了缩短水沸腾时间,你觉得应采取的方法是:________或________. ‎ ‎(4)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在烧杯上盖上硬纸片,是为了________. ‎ ‎(5)水沸腾时,看到水中发生剧烈的汽化现象,形成大量的________,________,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 ‎ ‎(6)停止加热,沸腾停止,说明沸腾过程需要________(填“吸”或“放”)热.实验中你一定还有其它的发现,请写出其中任意一条________. ‎ 六、综合题 ‎20.如图所示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现象的示意图.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          .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        或      , 这就是云.在一定条件下,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         , 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形成了雨. ‎ ‎(1)请依次写出划线处涉及的物态变化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 ‎(2)上面三种物态变化中,属于吸热的是:________、________; ‎ ‎(3)我国属于缺水国家,节约用水应从我做起,请你提出日常生活中的两项节水措施.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 ‎ ‎ 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 ‎1.【答案】A ‎ ‎【解析】【分析】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一是液体的温度,二是液体的表面积,三是液体上方的空气流速。观察图中情景可知该同学主要研究水的蒸发快慢是否与水的温度有关。 故选A 【点评】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是此题的关键。注意在此题中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 ‎2.【答案】C ‎ ‎【解析】【解答】解:(1)在闷热的夏天开着空调的房间里,由于室内温度低于室外温度,所以外面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就会发生液化现象,在外表面出现水雾;(2)寒冷的冬天开着暖气的乙房间,室内温度高于室外温度,所以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时,会发生液化现象,在玻璃的内表面形成水雾;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水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都在温度高的一侧.‎ ‎3.【答案】C ‎ ‎【解析】【解答】熬制糖水的过程中,糖水里的水吸收热量不断汽化,变成水蒸气 . 而糖的含量不变,熬制糖水的时间越长,糖水的浓度越大,糖水的味道会越甜 . 故答案为:C . 【分析】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现象是凝固现象;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现象是凝华现象;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是汽化现象;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现象是升华现象 .‎ ‎4.【答案】A ‎ ‎【解析】【解答】解答利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时,读数时视线应该与温度计内液柱的上表面保持相平,B中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容器底部所以操作,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温度计玻璃泡要浸没在液体中,但不能接触容器壁或容器底;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由经分析解答即可.‎ ‎5.【答案】A ‎ ‎【解析】【解答】A、将水果用保鲜膜包好后储存,从减弱空气流动和降低温度两个方面,减慢了水果中水分的蒸发,A符合题意; B、扫帚把洒在地面的水向周围扫开,增大了水的表面积,加快了水分的蒸发,B不符合题意; C、湿衣服晾到向阳、通风的地方,从提高温度和加快空气流动两个方面,加快了衣服上水分的蒸发,C不符合题意; D、电热吹风机吹湿头发,是从提高温度和加快空气流动两个方面,加快了头发上水分的蒸发,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影响蒸发的因素有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表面上方的空气流动;减慢蒸发,就是从降低温度、减小液体面积和减弱空气流动这三个方面来考虑.‎ ‎6.【答案】D ‎ ‎ ‎ ‎【解析】【解答】解:0℃既是冰的熔点,也是水的凝固点,当温度为0℃时,冰可能处于固态或者液态,或者冰水混合物状态;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因此存在0℃的水蒸气.故选D. 【分析】(1)晶体物质处于熔点温度时,可能处于固态、可能处于液态,也可能是固液共存状态;‎ ‎7.【答案】C ‎ ‎【解析】‎ ‎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常见物态变化的理解,雾是小水滴,是水蒸汽液化形成的。雨是熔化或液化形成的,霜是凝化形成的,冰是凝固形成的,雪是凝华形成的,故选C。 考点:物态变化 ‎8.【答案】B ‎ ‎【解析】【解答】非晶体物质凝固时温度是一直下降的,没有不变的过程,由图示可知符合实际的应是B图. 故答案为:B. 【分析】晶体和非晶体的主要区别是:晶体有一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在图象上表现为一条水平线段,此时对应的温度就是晶体的熔点; 熔化过程吸收热量,图象表现为随时间的增加温度呈上升趋势;凝固过程放出热量,图象表现为随时间的增加温度呈下降趋势.‎ 二、多选题 ‎9.【答案】BD ‎ ‎【解析】【解答】解:A、给盛水的饮料瓶加上盖,阻断了空气的流动,使蒸发明显减慢,不合题意; B、用电吹风把湿头发吹干,可加快空气的流动,同时,电吹风吹出的是热风,提高了液体的温度,能够使蒸发加快,符合题意; C、将新鲜的蔬菜装入塑料袋放入冰箱冷藏,阻断了空气的流动,降低了温度,使蒸发明显减慢,不合题意; D、将湿衣服摊开晒在通风向阳处,既提高了温度,增大了液体的表面积,又加快了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能够使蒸发加快,符合题意. 故选BD. 【分析】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液体的温度,二是液体的表面积,三是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速度;从这三个方面依次分析各选项的描述,最终可做出正确的判断.‎ ‎10.【答案】B,C ‎ ‎【解析】【解答】沏茶时,水温较高,会蒸发大量的水蒸气,由于杯的温度相对较低,当水蒸气上升时,遇到较冷的杯壁液化,水雾出现在杯的内壁;‎ 随着杯壁温度逐渐升高,水温逐渐降低,小水球又蒸发,即汽化了,则水雾消失。‎ 故“出现水雾”是液化现象,出现在内壁,“水雾消失”是汽化现象。‎ 故答案为:BC。‎ ‎【分析】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液化现象如:“白气”、雾、等)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 ‎ ‎ ‎11.【答案】BC ‎ ‎【解析】【解答】解:A、“冰花”是室内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玻璃,在其内表面凝华为小冰晶;故A错误; B、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故B正确; C、蒸发吸热;故游泳后,刚从水中出来感觉比较冷,这是因为人身上的水分蒸发带走热量;故C正确; D、夏天从冰箱中取出的饮料瓶会“冒汗”,这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故D错误; 故选BC. 【分析】(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2)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三、填空题 ‎12.【答案】蒸发(汽化);吸收 ‎ ‎【解析】【解答】解: 喷雾可以增加空气中的水分,风扇吹风加快了空气的流动速度,从而加快了水分的蒸发; 蒸发要从周围物体中吸收热量,从而起到降温的目的. 故答案为:蒸发(汽化);吸收. 【分析】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和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要加热蒸发,可以升高液体的温度、增大液体的表面积和加快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 蒸发是汽化的一种,汽化要吸热.‎ ‎13.【答案】凝华;凝固 ‎ ‎【解析】【解答】解:冷冻室的侧壁上有很多霜,这是水蒸气是直接变成了固态,是凝华现象;当他拿起湿抹布去擦时,抹布却粘在了侧壁上,这是因为湿抹布中的水发生了凝固现象,形成了冰. 故答案为:凝华;凝固. 【分析】(1)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2)物质由固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由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14.【答案】②⑤⑥ ‎ ‎【解析】【解答】①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需要放热;②樟脑丸变小,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是升华现象,需要吸热;③湖水结冰由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④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需要放热;⑤秋天,早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⑥冰消融,由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现象,需要吸热。故属于吸热的有:②⑤⑥。 故答案为:②⑤⑥.【分析】先确定物态变化的类型;吸热的物体变化有熔化、汽化、升华;放热的物体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 ‎15.【答案】靠水分蒸发吸热而降低温度;加快水分蒸发 ‎ ‎【解析】【解答】解:“沙漠冰箱”﹣罐中罐的原理是:把利用水蒸发吸热,把它放到通风的地方是加快蒸发. 故答: (1)靠水分蒸发吸热而降低温度;(2)加快水分蒸发; 【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蒸发吸热,以及加快空气流动可以加快蒸发. ‎ ‎ ‎ ‎16.【答案】热胀冷缩;37.8;使用前应用力甩一下;37.2;99.0 ‎ ‎【解析】【解答】解:(1)体温计是根据水银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2)用没甩的体温计测体温时,如果被测的温度比原先高,则读数准确,如果被测的体温比原先低,则仍然是原先的读数为37.8℃; 由于体温计的特殊构造,即液泡上方有一很细的缩口,在离开人体读数时,液柱不下降,故使用前应用力甩一下.(3)此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故其读数为37.2℃;(4)把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的温度(100℃)定为212华氏度,把纯水凝固时的温度(0℃)定为32华氏度,所以1℃用华氏温度表示为 ,故37.2℃对应的华氏温度值(37.2× +32)℉=98.96℉≈99.0℉. 故答案为:热胀冷缩;37.8;使用前应用力甩一下;37.2;99.0. 【分析】(1)体温计和普通的液体温度计一样,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2)要解答本题需掌握体温计的特殊的构造,以及使用时应注意哪些事项.(3)读数时,要先确认分度值,然后看液柱上表面所对的刻度值.(4)把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的温度(100℃)定为212华氏度,把纯水凝固时的温度(0℃)定为32华氏度,则根据其比例关系确定上面的读数对应的华氏温度值.‎ 四、解答题 ‎17.【答案】解:实验器材;海波、石蜡、两支试管、铁架台、铁夹、烧杯、水、酒精灯、还有测量时间的秒表,测量温度的温度计,以及搅拌棒; 实验步骤: ①将海波、石蜡分别放入试管里,采用水浴法能使物体均匀缓慢受热, ②每隔一分钟,记录物质的温度和所处的状态; 实验数据:实验过程中要收集加热时间,物体的温度,物体的状态; 记录在下表中:‎ 加热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石蜡的温度/℃‎ 海波的温度/℃‎ ‎【解析】【分析】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无熔点,据此设计:探究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以物质是否在一定的温度下熔化来判断晶体、非晶体,则该实验需要给物质能均匀加热的装置和测量时间和温度的器材; 注意在加热物体时,为了使物体均匀受热,需要不断搅拌物体.据此来设计实验表格.‎ 五、实验探究题 ‎18.【答案】(1)乙;;3;非晶体 (2)BC;固体;固液共存;液体 ‎ ‎【解析】【解答】解: (1)从图像观察,在BC段乙物质的温度保持210℃不变,此时吸热,温度不变,说明乙物质有一定的熔点,而且物质的熔点是210℃,故乙属于晶体;熔化时间为5min−2min=3min,甲物质整个过程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一定的熔点,故甲属于非晶体; (2)乙物质在AB、BC、CD段都在不断吸热,但BC段温度不变,AB、CD段温度升高,AB段晶体还没有熔化处于固体状态,BC段是晶体的熔化过程,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段熔化完毕,处于液体状态。 ‎ ‎ ‎ 故答案为:(1)乙;210℃;3;非晶体;(2)BC;固体;固液共存;液体。【分析】(1)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非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继续升高;(2)晶体在熔化前是固态,在熔化过程中时固液共存状态,全部熔化完时液态。‎ ‎19.【答案】(1)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烧杯底部;温度计的玻璃泡离开被测液体读数 (2)秒表 (3)38℃;减少水量;提高初温 (4)减少热量的损失 (5)气泡;上升 (6)吸;气压越低,沸点越低. ‎ ‎【解析】【解答】 解:(1)由图1知:A图中操作错误的是: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烧杯底部; B图中读数错误的是:温度计的玻璃泡离开被测液体读数;(2)由于该实验中需要记录时间,所以需要秒表;(3)此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故此时温度计的示数38℃;根据Q=cm△t知,水的比热一定,加热时间长就是吸收的热量多,可能是水的质量太大,可能是水的初温太低,也可能是火力不足等等;为加快水的沸腾可以减少水的质量、用初温偏高的水等;(4)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在烧杯上盖上硬纸片,是为了减少热量损失;(5)据沸腾的现象可知,水沸腾时,看到水中发生剧烈的汽化现象,形成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最后释放水蒸气;(6)止加热,沸腾停止,说明沸腾过程需要吸热;据实验过程可知,气压越低,沸点越低; 故答案为:(1)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烧杯底部;温度计的玻璃泡离开被测液体读数;(2)秒表;(3)38℃;减少水量;提高初温;(4)减少热量的损失;(5)气泡;上升;(6)吸;气压越低,沸点越低. 【分析】(1)①②温度计的使用与注意事项:使用前先看量程、分度值;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必须全部浸在被测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温度计放入液体中应稍待一会儿,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仍要放在被测液体中,视线应与液柱的凹液面最低部相平或与凸液面最顶部相平.(2)由于该实验中需要记录时间,所以需要秒表;(3)看清温度计的分度值,而后读出示数来即可;从给水开始加热到水沸腾需要的时间比较长,根据Q=cm△t知,可能是水的质量太大,可能是水的初温太低,可能是火力不足等等.(4)为了减少热量的损失,需要给烧杯加盖.(5)液体沸腾前和沸腾时的现象:沸腾前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减小;沸腾时有大量的气泡产生,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增大,到液面处破裂;(6)水沸腾时必须要不断吸热,而其温度会保持不变,这也是沸腾的基本特点.‎ 六、综合题 ‎20.【答案】(1)汽化;液化;凝华;熔化 (2)汽化;熔化 (3)防止水的跑冒滴漏,应安装节水型的器具;将卫生间的水箱浮球向上调整2厘米,可达到节水目的 ‎ ‎【解析】【解答】(1)水蒸气凝成小水滴,由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现象;水蒸气凝成小冰晶,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是凝华现象;小冰晶变成小水滴,由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现象; (2)根据物态变化的吸放热情况可以确定,在液化、熔化、凝华这三个过程中,吸热的是熔化;液化和凝华放热; (3)节水措施:1、防止水的跑冒滴漏,应安装节水型的器具.2、将卫生间的水箱浮球向上调整2厘米,可达到节水目的.3、洗澡时避免长时间冲淋,而应间断放水淋浴. ‎ ‎ ‎ 故答案为:(1)汽化;液化;凝华;熔化;(2)汽化;熔化;(3)防止水的跑冒滴漏,应安装节水型的器具;将卫生间的水箱浮球向上调整2厘米,可达到节水目的. 【分析】(1)要理解液化、凝华、熔化的定义,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 (2)理解六种物态变化的吸放热关系,熔化吸热,液化和凝华放热; (3)节水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生活中节水的方法很多,本题答案不唯一.‎ 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姓名: 班级: 得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下列记录结果中,哪一个长度的单位应该是厘米(  ) ‎ A.一支铅笔的长度约为18‎ B.教室的宽度约为60‎ C.小明的身高约为1.68‎ D.一张物理试卷的厚度约为70‎ ‎2.(2017·湖南衡阳中考)下列有关托盘天平的使用说法正确的是(  )‎ A.称量前,应调节平衡螺母或移动游码使天平平衡 B.称量前,应估计被测物体的质量,以免超过量程 C.称量时,左盘放砝码,右盘放物体 D.称量时,向右移动游码,相当于向左盘加砝码 ‎3.一位同学在测量质量时,在天平右盘里无论怎样加减砝码,都不能使横梁平衡,可采用的方法是(  )‎ A.移动游码 B.旋动平衡螺母 C.交换托盘 D.同时移动游码和旋动螺母 ‎4.要测量盐水的密度,某同学在用量筒测盐水的体积时,以盐水水面边缘处所对刻度为测量值,这样测定出的盐水的密度会(  )‎ A.偏大 B.偏小 C.准确 D.可能偏大,也可能偏小 ‎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 A.登月舱从地球到月球,质量变小 B.一杯水结成冰后,体积增大,质量不变 C.玻璃杯打碎后,形状发生了变化,质量不变 D.1 kg的铁与1 kg的棉花质量一样大 ‎6.现代宇宙学告诉我们,恒星在演变过程中,会形成密度很大的天体,如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据推测,1 cm3中子星物质的质量是1.5×109 t,则中子星的密度约(  )‎ A.1.5×1012 kg/m3 B.1.5×1015 kg/m3‎ C.1.5×1018 kg/m3 D.1.5×1021 kg/m3‎ ‎7.下列有关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B.误差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 C.只要认真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 D.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消除误差 ‎8.三个相同的杯子中装有部分水,把质量相同的实心铜块、铁块、铝块依次放入甲、乙、丙三个杯中,水面恰好相平,则原来装水最多的杯子是(ρ铜>ρ铁>ρ铝)(  )‎ A.甲杯 B.乙杯 C.丙杯 D.原来装水一样多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18分)‎ ‎9.“伦敦奥运会火炬重800 g”的正确表述为 。 ‎ ‎10.(2017·四川南充中考)容积为250 mL的容器,装满水后的总质量为300 g,则容器质量 为 g;若装满另一种液体后的总质量为250 g,则这种液体的密度为 g/cm3。‎ ‎(ρ水=1.0×103 kg/m3) ‎ ‎11.小明同学在测定液体密度的实验中,没有把容器的质量测出来,而是多次测出容器和液体的总质量,并记录在下表中。根据表中的数据求得液体的密度 g/cm3,容器的质量 是    g。 ‎ 实验序号 ‎1‎ ‎2‎ ‎3‎ ‎4‎ 液体体积V/cm3‎ ‎15‎ ‎22‎ ‎50‎ ‎80‎ 液体和容器 的总质量m/g ‎67‎ ‎72.6‎ ‎95‎ ‎119‎ ‎12.‎ ‎ ‎ ‎ ‎ 小明在探究甲、乙两种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时,得出了如图所示的图像。由图像可知,甲、乙两种物质的密度之比ρ甲∶ρ乙= 。用甲、乙两种不同的物质做成质量相同的实心体,则它们的体积之比V甲∶V乙= 。 ‎ ‎13.小明采用下图所示的方法测定硬币的直径,测得1枚硬币的直径是 cm。 ‎ ‎ ‎ ‎14.如图所示,一块冰悬挂在支架上,冰的一部分浸在浓盐水中,此时天平平衡。在冰块熔化为水的过程中,天平 (选填“向左倾斜”“向右倾斜”或“不动”)。 ‎ ‎ ‎ 三、综合实验探究题(15题20分,16题16分,共36分)‎ ‎15.为确定某种未知液体的“身份”,物理老师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小明的实验小组,他们利用天平和量筒进行了多次测量。某次的操作如下:‎ ‎ ‎ 一些物质的密度 物质 硫酸 水 煤油 酒精 密度/(kg·‎ m-3)‎ ‎1.8×103‎ ‎1.0×103‎ ‎0.8×103‎ ‎0.8×103‎ ‎ ‎ ‎(1)用天平测量液体的质量。当天平平衡时,放在右盘中的砝码大小和游码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则称得烧杯和液体的质量m为 g。‎ ‎(2)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将烧杯中的液体全部倒入量筒中,液面达到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该液体的体积V为 mL。尽管体积测量方法正确,但大家在对实验过程及结果进行评估时,发现液体的体积测量值比它的实际值要 (选填“偏大”或“偏小”)。 ‎ ‎ ‎ ‎(3)他们对测量方法进行修正后,测出了几组实验数据,并根据测量结果作出了m-V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该液体的密度为 g/cm3;通过查表对照知该液体  。 ‎ ‎16.同学们在实验室里测某种小矿石的密度,选用天平、量筒、小矿石、细线、烧杯和水,进行了如下的实验操作:‎ A.将小矿石用细线系好后慢慢地放入量筒中并记下总的体积 B.把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线处,调节横梁上的螺母,使横梁平衡 C.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D.将小矿石放在左盘中,在右盘中增减砝码并移动游码直至横梁平衡 E.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并记下水的体积 ‎ ‎ ‎(1 )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 (只填字母序号)。 ‎ ‎(2)在调节天平时,发现指针位置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调。 ‎ ‎(3)用调节好的天平称小矿石的质量。天平平衡时,放在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乙所示;量筒量出小矿石的体积如图 丙所示,由此可知,小矿石的密度ρ= kg/m3。‎ ‎(4)实验中,由于小英同学不小心把量筒打碎了,但实验室里已没有量筒了,老师就给她增加了一个溢水杯。现在请你帮她想办法测出小矿石的体积,写出简要的实验步骤。‎ 四、计算题(14分)‎ ‎ ‎ ‎17.日本广岛大学高分子材料科研小组宣布,已研发出硬度相当于钢铁2~5倍的聚丙烯塑料。某型汽车使用的是质量高达237 kg的钢质外壳,若替换成等体积的聚丙烯塑料材质,除增强车壳强度之外,还可减少多少质量?(钢的密度ρ钢=7.9×103 kg/m3,聚丙烯塑料的密度 ρ塑=1.1×103 kg/m3)‎ ‎ ‎ 参考答案 ‎1.A 解析: 一支铅笔的长度约为18 cm,教室的宽度约为60 dm,小明的身高约为1.68 m,一张物理试卷的厚度约为70 μm。‎ ‎2.B 解析: 使用天平时,称量前将游码归零,再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故A错误;称量前,应估计被测物体的质量,以免超过量程,故B正确;称量时,应该是左物右码,且加减砝码用镊子,故C错误;称量时,向右移动游码,相当于向右盘加砝码,故D错误。‎ ‎3.A 解析: 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如果已经开始用调好的天平测量了,横梁两端的螺母是一定不能动的,否则会导致测量不准确,故B、D错误;天平调节平衡后开始使用时,天平的左右盘已确定不能随意更改,C错误;使用天平测物体质量时,若添加最小的砝码使指针向右偏时,只能使用游码使之平衡,A正确。‎ ‎4.B 解析: 盐水水面为一凹液面,若以盐水水面边缘处所对刻度为测量值,这样测出的盐水的体积将偏大,由ρ=m/V 和m不变,V偏大知测定的盐水密度将偏小。‎ ‎5.A 解析: 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质量的大小与物体的位置是无关的,故A选项是错误的。物体的质量与物体的形状、状态等无关,所以水结成冰、玻璃杯被打碎,质量都是不变的,B、 C选项正确。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虽然铁和棉花是不同的物质,但1 kg的铁与1 kg 的棉花里所含物质的多少是相同的,所以D选项也是正确的。‎ ‎6.C 解析: 本题考查对密度公式的应用和理解。中子星物质的体积为V=1 cm3=1×10-6 m3,中子星物质的质量为m=1.5×109 t=1.5×1012 kg,代入物质的密度公式ρ=m/V==1.5×1018 kg/m3。‎ ‎7.A 解析: 误差是真实值与测量值之间的差异,误差不是错误,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误差不能消除,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和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减小误差。‎ ‎8.A 解析: 因为V水=V总-V金属,现在三个烧杯中水面相平即V总相同,要比较原来哪一个装水最多即V水最大,只需要比较水中金属块的体积V金属就可以,根据公式ρ=m/V 可知,质量相同的实心铜块、铁块、铝块中,密度最大的铜块,其体积最小,因此放入铜块的甲杯原来装水最多。‎ ‎9.解析: “克”是质量的单位,不是重力的单位,严格来说火炬“重800 g”的说法是错误的,正确的表述为“质量为800 g”。‎ 答案: 伦敦奥运会火炬质量为800 g。‎ ‎ ‎ ‎10.解析: 由ρ=m/V得容器中水的质量m水=ρ水V水=1.0 g/cm3×25 0 cm3=250 g,则容器的质量为m容=300 g-250 g=50 g;液体的质量m液=250 g-50 g=200 g,液体的体积V液=250 cm3,则液体的密度为ρ液==0.8 g/cm3。‎ 答案: 50 0.8‎ ‎11.解析: 从实验序号为1的实 验到实验序号为2的实验的过程中,液体的体积增加了 ΔV=V2-V1=22 cm3-15 cm3=7 cm3,质量增加了Δm=m2-m1=72.6 g-67 g=5.6 g,故液体的密度 ρ==0.8 g/cm3;实验序号为1的实验中,液体的质量m液=ρV=0.8 g/cm3×15 cm3=12 g,故容器的质量m=m1-m液=67 g-12 g=55 g。‎ 答案: 0.8 55‎ ‎12.解析: 为了准确,可在图像上取整刻度进行比较。由图像可知, 当甲、乙体积均为6 cm3时,它们的质量之比即密度之比为9∶4;当甲、乙质量均为 6 g时,它们的体积之比为4∶9。‎ 答案: 9∶4 4∶9‎ ‎13.解析: 从题图看,长度是从5.00 cm到7.50 cm,故直径为两数值之差,即2.50 cm。‎ 答案: 2.50‎ ‎14. 解析: 冰块熔化为水,质量不变,故天平将继续平衡。‎ 答案: 不动 ‎15.解析: (1)用天平称量物体时,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与游码示数之和,从题图甲中得知,物体的质量为49.0 g。‎ ‎(2)量筒中液体的体积为25 mL,称量完液体的质量后,将液体从烧杯中倒入量筒中时,会有一部分液体残留在烧杯内壁上,使量筒测量的液体的体积数偏小。‎ ‎(3)从图像上可知,此液体的密度为ρ==0.8 g/cm3=0.8×103 kg/m3,此密度值与题表中酒精、煤油的密度相同,由此可以判断该液体可能是酒精或煤油。‎ 答案: (1)49.0‎ ‎( 2)25 偏小 ‎(3)0.8 可能是酒精或煤油 ‎16.解析:‎ ‎ ‎ ‎ 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密度时,要先测质量,后测体积。在用天平称量物体质量前,需要调节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若指针指在分度盘右侧,则应将平衡螺母向左调。称量物体时,应调节游码使横梁平衡,记录数值时应为砝码总质量与游码所对应示数的和,即矿石的质量为62.0 g;测矿石体积采用排水法,从题图丙可看出,此矿石的体积为20 cm3,由公式 ρ=m/V得矿石密度为3.1×103 kg/m3。用溢水杯测矿石体积时,应先将溢水杯装满水,将矿石 慢慢浸没在溢水杯中,用天平称量出矿石排开水的质量,利用密度公式计算溢出水的体积即为矿石的体积。‎ 答案: (1)CBDEA ‎(2)左 ‎(3)3.1×103‎ ‎(4)①将小矿石慢慢浸没于盛满水的溢水杯中,同时用烧杯收集从溢水杯中溢出的水;用天平测出溢出水的质量m排。②利用V石=V排= 得出小矿石的体积。‎ ‎17.解析: 用新材料代替钢材料后,体积不变,可以根据 公式m=ρV来求得新材料的质量,用钢质材料的质量减去新材料的质量就是减小的质量。但题目中没有给出新材料的体积,我们可以通过公式V钢= 来计算钢质材料的体积,从而得知新材料的体积。‎ 汽车所用钢材的体积为 V钢==3.0×10-2 m3‎ 所用聚丙烯塑料的体积为V塑=V钢=3.0×10-2 m3‎ 所用聚丙烯塑料的质量为 m塑=ρ塑V塑=1.1×103 kg/m3×3.0×10-2 m3=33 kg 减轻的质量为Δm=m钢-m塑=237 kg-33 kg=204 kg。‎ 答案: 204 kg 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 姓名: 班级: 得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 ‎1.下列几种运动现象不是机械运动的是(  )‎ A.心驰神往 B.日出日落 ‎ ‎ C.雪花飞舞 D.人的行走 ‎2.如下图所示,下列运动物体中,速度最大的是(  )‎ ‎ ‎ ‎3.为了传递信息,我国古代周朝形成邮驿制度,到宋朝时设金牌、银牌、铜牌三种邮递快慢等级。“金牌”一昼夜(24 h)行500里(1里=0.5 km),每到一个驿站换人换马接力传递。下面所列速度中与“金牌”的平均速度最接近的是(  )‎ A.中学生步行的通常速度 B.人骑自行车的通常速度 C.高速公路上限制的最高车速 D.磁悬浮列车的最高时速 ‎4.关于机械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机械运动就是指机器的运动 B.树叶由绿变黄属于机械运动 C.匀速直线运动属于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D.宇宙中所有的运动都是机械运动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匀 速直线运动中,s=vt表示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B.在直线运动中,如果物体每分钟通过10 m,则该物体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 C.在匀速直线运动中, v=表示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D.在变速直线运动中,表示物体在t时间内任何时刻的快慢 ‎6.敦煌曲子词中有这样的词句:“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  )‎ ‎ ‎ A.船和山 ‎ B.山和船 C.地面和山 ‎ D.河岸和流水 ‎7.下面列举的物体运动,哪种运动可以看作匀速直线运动(  )‎ A.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的运动 B.汽车进站前的一段路程上的运动 C.跳伞运动员下降过程中接近地面前的一段路程上的运动 D.物体释放后自由下落的运动 ‎8.(2017·四川内江中考)如图所示,在新型汽车的研制中,将汽车模型放在风洞中固定不动,让风(流动的空气)高速迎面吹来,真实地模拟汽车在空气中高速运动的情形。在此情境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汽车模型相对于风洞是运动的 B.汽车模型相对于风是 运动的 C.风相对于风洞是静止的 D.风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 ‎9.一个国际科研小组利用一种超低温原子云为“介质”,成功地使光在其中的传播速度降低到17 m/s。下列哪项运动速度比此速度快(  )‎ A.苍蝇的飞行速度可达每秒11 m B.汽车在高速公路上每秒可行驶22 m C.乌龟每小时爬行40 m D.奥运冠军刘翔用12.91 s跑完110 m栏 ‎10.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用直尺测出斜面长度,用停表分别测出小车从光滑斜面顶端滑到底端的时间和滑到斜面中点的时间,根据公式计算出小车在全程的平均速度v1,在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在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3,比较v1、v2和v3正确的是(  )‎ A.v1>v2>v3 B.v1v1>v3‎ ‎ ‎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6分)‎ ‎11.在一个有风的日子里,小明在公园里玩。他发现以5 m/s向东快速行驶的小蒸汽火车冒出的白烟是笔直向上的,则当日的风向是向 ,风速是 。 ‎ ‎12.某人乘出租车时得到一张天津市客运出租行 业专用发票,如图所示,此人乘车所用时间为 ;该车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为 km/h。 ‎ 天津市客运出租行业专用发票 车号:津E ××××‎ 起止时间:     11:18至11:28‎ 单价:   1.70‎ 里程:   5.5 km 等候时间:    0‎ 金额:  ¥13.10‎ ‎13.小球沿一斜面由A端滚动到B端,间隔相等的时间所拍摄的频闪照片如图,可知小球的运动速度是先变 ,后变 。 ‎ ‎ ‎ ‎14.一段路程为s,一辆汽车在前1/3s内的平均速度为v1,在后2/3s内的平均速度为v2,则汽车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为 。 ‎ ‎15.如图所示,在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实验中 ‎(1)气泡上升过程中,若以气泡为参照物,玻璃口的塞子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 ‎(2)若测得气泡从管子的底 端运动到顶端的路程为56 cm,所用的时间为7 s,则在这个过程中气泡的平均速度为 。 ‎ ‎(3)为了判断气泡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需要测量气泡运动的路程和时间,为便于测量,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较 (选填“快”或“慢”)。 ‎ ‎16.甲、乙两辆小车在平直的路面上向东运动,小明测出它们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并依据数据作出了相应的路程—时间关系如图所示。由图知小车甲做 运动,速度大小为 m/s。若以甲为参照物,乙车向  运动。 ‎ ‎ ‎ 三、实验、探究题(17题6分,18题12分, 共18分)‎ ‎17.小杨用自己的脉搏跳动次数计时,测定小王同学百米赛跑的平均速度,首先小杨测定自己脉搏跳动的规律如下表所示,然后他站在起跑位置指挥小王起跑,在下达口令的同时,开始数自己的脉搏,当看到终点发出信号时停止计数,此时数出脉搏跳动次数为14次,请根据这些数字计算出小王百米赛跑的平均速度。‎ 测量次数 时间/s 脉搏跳动次数/次 ‎1‎ ‎30‎ ‎32‎ ‎2‎ ‎60‎ ‎62‎ ‎3‎ ‎90‎ ‎92‎ ‎4‎ ‎120‎ ‎124‎ 合计 脉搏跳动规律 s/次 ‎18.有两位同学,用下面的方法来测量小钢球运动的平均速度。‎ 在水平桌面上的一条直线上标出A、B、C三个点,拿一把分度值为1 mm的直尺紧靠直线,A、B、C三点在直尺上对应的读数如图所示。‎ 当小钢球贴着直尺运动经过A、B、C三点时,两同学用手表记下了小钢球经过A、B、C三点时对应的时刻,如图所示。‎ ‎ ‎ 则小钢球在通过AB、BC和AC各段路程中,平均速度分别为vAB=     ,vBC=     ,vAC=     。 ‎ 四、综合题(16分)‎ ‎19.狐狸在草地上以18 m/s的速度向前方50 m处的树洞奔逃,老虎在狐狸后方110 m处以45 m/s 的速度贴着地面追击狐狸,如图所示。问狐狸能否安全逃进树洞?(至少用两种方法)‎ ‎ ‎ ‎ ‎ 参考答案 ‎1.A 解析: 太阳、雪花、人都是宏观物体,它们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故都属于机械运动;而心驰神往是心理活动,因此不属于机械运动。‎ ‎2.D ‎3.B 解析: 根据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可以算出“金牌”的平均速度v=≈‎ ‎10.41 km/h≈3 m/s,这个速度接近人骑自行车的通常速度。‎ ‎ ‎ ‎4.C 解析: 解此题一定要紧紧抓住机械运动的定义,也就是 指物体位置的变化,A、B错。在宇宙中的运动除机械运动外,还有其他运动。‎ ‎5.A 解析: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v不变,不与路程成正比,也不与时间成反比,由于v一定,路程与时间成正比,因此A对,C错;在直线运动中每分钟通过 10 m,不表示在每分钟内物体的速度不变,因此B错;在变速直线运动中,表示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物体的平均运动快慢情况,D错。‎ ‎6.A 解析: “看山恰似走来迎”是人站在船上的感觉,是以船为参照物;“是船行”是以周围的山或河岸或河岸上不动的物体为参照物。‎ ‎7.C 解析: 匀速直线运动是快慢不变且经过路线是直线的运动。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的运动不是直线运动,故不能看作是匀速直线运动;汽车进站前的一段路程上的运动,是越来越慢的运动,故不是快慢不变的运动;跳伞运动员跳伞后,开始速度不断增加,经过一段时间后,速度保持不变,成为匀速直线运动;物体释放后自由下落时,速度会变得越来越大。‎ ‎8.B 解析: 汽车模型相对于风洞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是静止的,故A错误;汽车模型相对于风的位置在不断发生改变,所以是运动的,故B正确;风相对于风洞和地面的位置在不断发生改变,所以是运动的,故C、D错误。‎ ‎9.B 解析: 所给出的选项中,只有高速公路上的汽车速度为22 m /s>17 m/s。‎ ‎10.C 解析: 由于物体是由光滑斜面上滑下,因此越往下物体运动得越快,故有v22.78 s,因此狐狸能安全逃进树洞。‎ ‎ ‎ ‎(2)由题意,狐狸离树洞50 m,老虎离树洞160 m,狐狸跑完50 m所用时间t2= s=2.78 s,在 2.78 s内老虎跑的路程为s1=v1t1=45 m/s×2.78 s=125.1 m,由于125.1 m<160 m,所以狐狸能安全逃进树洞。‎ 答案: 狐狸能安全逃进树洞(见解析)‎ 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 姓名: 班级: 得分:‎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0分)‎ ‎1.小孩用嘴巴把一个气球吹大,由于小孩用力太大,气球被吹破了,发出“嘭”的响声,这响声是由于(  )‎ A.球皮被吹大时振动发出的响声 B.吹气时球内空气振动发出的响声 C.破裂时球皮振动发出的响声 D.球皮破裂时引起周围空气振动发出的响声 ‎2.如图所示,将发声的音叉与面颊接触,有“麻”的感觉,这使我们体会到了(  )‎ A.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B.声音能通过固体传播 C.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D.声音传播是能量传播 ‎3.如图所示,扬声器播放音乐时,放在纸盆上的小纸片会不断地跳动。这个实验是用来研究(  )‎ ‎ ‎ A.声音产生的原因 B.声音传播的条件 C.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 D.乐音与噪声的区别 ‎4.甲同学把耳朵贴在一根较长注满水的自来水管的一端,当乙同学用力敲击一次水管的另一端时,甲同学会听到几次敲击声(  )             ‎ A.一次 B.两次 C.三次 D.以上都有可能 ‎5.(2017·四川德阳中考)下列与声现象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宇航员之间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是因为真空不能传声 B.汽车安装的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工作的 C.看电视时调节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 D.高速公路两旁的隔音板可防止噪声的产生 ‎6.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猛将张飞单枪立马在长坂坡当阳桥头,一声大喝,吓退曹操十万大军。这个典故形容张飞声音(  )‎ A.音调高 B.频率高 ‎ C.音量大 ‎ D.音色差 ‎7.给暖水瓶灌水时会听到不同频率的声音,与此类似,瓜农摘西瓜时,常用手轻敲西瓜,细细倾听发出的声音,以此判断西瓜是否熟了。瓜农主要是根据什么来判断西瓜是否熟了(  )‎ A.响度 B.音色 C.音调 D.声音是否悦耳动听 ‎8.如图所示,某时刻北京某街道旁的电子显示屏显示声级为72 dB,如果人处在此环境中(  )‎ ‎ ‎ A.对人的听力会产生严重危害 B .对人的学习会产生影响 C.对人的睡眠不会产生影响 D.对人的学习、睡眠都不会产生影响 ‎9.近年来,为了控制噪声污染,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有些城市采取了城区禁止汽车鸣笛、道路两边种花植树、高架桥两侧安装隔声板等措施。下图所示的标志中,表示“禁止鸣笛”的是(  )‎ ‎10.下图是控制噪声的几种措施,其中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是(  )‎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4分)‎ ‎11.“南三听涛”是湛江八景之一,濒临浩瀚的南海,天水相连,涛声喧哗,巨浪排峰。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涛声是通过     传到人耳的。 ‎ ‎12.笛、箫等管乐器都是通过空气柱    发声;吹奏者抬起不同的手指,就会改变空气柱的长度,从而改变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 ‎ ‎ ‎13.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钢尺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调 会逐渐变   。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振动,却听不到声 音,这是由于              。 ‎ ‎14.如图所示,小赵用宽窄不同的橡皮筋制成了一个橡皮筋吉他。当他用相同的力拨动不同的橡皮筋时,会发出跟吉他一样的声音,此声音是由橡皮筋    而产生的。当拨动松紧程度相同、宽窄不同的橡皮筋时,他听到声音的     不同。‎ ‎15.(2017·吉林长春中考)2017年5月31日,位于长春市伊通河上的自由大桥在2 s内成功爆破。由于采用“微爆破”技术,爆破中产生的声音很小,这是在    处减弱噪声,最大限度地控制了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16.请按示例的要求说出控制噪声的三个环节中的一个,并举出一个相应的实例。‎ 示例:隔声。实例:佩戴防噪声耳塞。‎ 答:     。实例: 。‎ 三、综合题(17题8分,18题13分,共21分)‎ ‎17.观察图甲,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 ‎ 观察图乙,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 ‎ ‎18.声音传播的速度和温度有关,下表是空气中声速随温度变化的数据。‎ 空气温度/℃‎ ‎-20‎ ‎-10‎ ‎0‎ ‎10‎ ‎20‎ ‎30‎ 声音速度/(m·s-1)‎ ‎318‎ ‎324‎ ‎330‎ ‎336‎ ‎342‎ ‎348‎ ‎(1)请你在图中所示的坐标中作出声速和温度关系的图像。‎ ‎ ‎ ‎(2)请你根据所作图像找出温度为15 ℃时声速为     m/s。 ‎ ‎(3)当飞机的飞行速度接近周围的声速时会受到相当大的阻力。20世纪中期,人们就尝试进行超音速飞行。在飞机速度有限的情况下,你能指出在什么情况下试验更容易成功吗?‎ 四、计算题(15分)‎ ‎19.某同学乘坐的汽艇遥对一座高崖,汽艇以20 m/s 的速度正对高崖驶去。该同学向高崖大喊一声,历时5 s他听到了回声。他听到回声时离高崖是多远?(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 m/s)‎ ‎ ‎ 参考答案 ‎1.D 解析: 判断声源就是找发出声音的物体。“嘭”的声音发生在气球被吹破时,而不是吹的时候,故排除A、B选项;若认为球皮发音,可将球皮直接拉断,听声音是否为“嘭”,从而 否定C;这种“嘭”的声音犹如我 们鼓掌、吹口哨等,只是音调不同而已,是球皮破裂时引起周围空气振动发出的响声,故选D。‎ ‎2.A 解析: 发声的音叉接触面颊,使脸发麻,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可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A 解析: 声音是由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题图中通过小纸片的跳动显示了扬声器纸盆的振动,说明了声音产生的原因。故选A。‎ ‎4.C 解析: 声音会分别沿着长固体水管、水、空气向另一端传播,由于声音在三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即固体中最大,其次是液体,再次是气体,故在另一端的人先听到由固体水管传来的声音,其次是通过水传来的声音,最后是通过空气传来的声音,一共听到三次声音。‎ ‎5.D 解析: 太空中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因此宇航员之间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故A正确;汽车安装的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回声定位的原理制成的,是根据回声到来的时间和方位,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即利用声音获得信息,故B正确;看电视时调节音量,声音强弱发生变化,所以改变的是声音的响度,故C正确;高速公路两旁的隔音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而不是防止噪声的产生,故D错误。故选D。‎ ‎6.C 解析: “一声大喝”说明了说话者的音量大,也就是响度大。‎ ‎7.C 解析: 西瓜熟不熟,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出的音调也不同,据音调可以判定哪个西瓜可摘。‎ ‎8.B 解析: 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 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 能超过70 dB;为了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 dB。72 dB是响度较大的环境,对人的学习、睡眠都会产生影响。‎ ‎9.C 解析: A标志表示禁止行人进入;B标志表示禁止载货机动车驶入;C标志表示禁止鸣喇叭;D标志表示禁止骑自行车下坡。‎ ‎10.A 解析: A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B、C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D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 ‎ ‎11.解析: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由空气传入人耳。‎ 答案: 振动 空气 ‎12.解析: 管乐器是由于空气柱振动发声;改变空气柱的长度,则改变了声音的频率,即改变了声音的音调。‎ 答案: 振动 音调 ‎13.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音调的影响因素和人的听觉范围。物体振动产生声音,但并不是所有的声音人耳都能听到,低于20 Hz和高于20 000 Hz的声音人耳听不到。声音的音调与振动的频率有关,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得越慢,频率越低;人耳能听到的声音范围在 20~20 000 Hz,当钢尺伸 出桌面超出一定长度时钢尺振动得太慢,频率低于20 Hz和高于 20 000 Hz的声音人耳都不能听到。‎ 答案: 低 钢尺振动的频率低于20 Hz ‎14.解析: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当他用相同的力拨动不同的橡皮筋时,会发出跟吉他一样的声音,此声音 是由橡皮筋的振动产生的;当拨动松紧程度相同、宽窄不同的橡皮筋时,橡皮筋振动频率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 答案: 振动 音调 ‎15.解析: 采用“微爆破”技术,爆破中产生的声音很小,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防止影响人们正常生活;爆破中产生的声音很小是发声体的振幅减小,所以发出声音的响度减小,最大限度地控制了声音的响度。‎ 答案: 声源 响度 ‎16.解析: 本题考查控制噪声的途径,可以从噪声的产生处消声、噪声的传播中隔声、噪声的接收处吸声三个方面来控制噪声。‎ 答案: 消声 摩托车装有消声功能的排气管(其他合理也可)‎ ‎17.解析: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根据题图中提供的信息结合声音的传播特点来回答。‎ 答案: 液体可以传声 固体可以传声 ‎18.解析: (1)根据题表中数据,在坐标系中描出与表中的各组数据相对应的点,用圆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如图所示,即为所求。‎ ‎(2)根据所作图像可以看出当横坐标温度为15 ℃时,对应的纵坐标声音的速度在336 m/s和342 m/s中间,即约339 m/s。‎ ‎(3)在飞机速度有限的情况下,声音的速度越小,试验越容易成功。由于空气中声速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所以在冬天(低温环境)该试验更容易成功。‎ ‎ ‎ 答案: (1)如解析图所示 (2)339 (3)在冬天(低温环境)该试验更容易成功 ‎19.解析: 由v=可得,汽艇通过的路程 s汽艇=v汽艇t=20 m/s×5 s=100 m 声音走的路程为 s声=v声t=340 m/s×5 s=1 700 m 如图所示,喊时离高崖的距离为 s==900 m 他听到回声时离高崖的距离为 s0=s-s汽艇=900 m-100 m=800 m。‎ 答案: 他听到回声时距离高崖800 m。‎ 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测试题 姓名: 班级: 得分:‎ 一、单选题 ‎1.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 ‎ A.山在水中形成“倒影”    B.‎ ‎ ‎ 景物在观后镜中成像 C.月食的形成    D.钢勺好像在水面处“折断”‎ ‎2.如图所示的现象中不能用光的直线传播知识解释的是(  ) ‎ A. B.     C. D.‎ ‎3.如图甲所示,蜡烛a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MN中所成的像为a',现将该平面镜竖直向下移动一段距离至图乙所示位置.则蜡烛a在平面镜中(   ) ‎ A. 不成像                                                               B. 仍成像,但像下移距离与平面镜下移距离相同 C. 仍成像,且像在原来位置                                   D. 仍成像,但像下移距离是平面镜下移距离的两倍 ‎4.下列四幅图中的现象,与光的折射有关的是(  ) ‎ ‎ ‎ A.天鹅在水中的倒影 B.秦腔表演时演员的影子 C.市民拍到的雨后彩虹 D.通过凸面镜能看见拐弯车辆的像 ‎5.下列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 A. 铅笔在水面处“折断”   B. 人在阳光下形成影 C. 水中的筷子向上翘 D. 豹子在水中的倒影 ‎6.以下现象,反映了光的色散现象的是(   ) ‎ A. 雨后天空,弧状光带                                           B. 岸边树木,水中倒立 C. 水中铅笔,水面折断                                           D. 井底之蛙,所见甚小 ‎ ‎ ‎7.目前城市的光污染越来越严重,白亮污染是较普遍的一类光污染.在强烈阳光照射下,许多建筑的玻璃幕墙、釉面瓷砖、磨光大理石等装饰材料,都能造成白亮污染。形成白亮污染的主要原因是(    ) ‎ A. 光的直线传播                          B. 光的折射                          C. 漫反射                          D. 镜面反射 ‎8.彩色电视机的屏幕上呈现的各种色彩是由三种色光混合组成的,这三种色光是(   ) ‎ A. 红、绿、蓝                       B. 红、黄、蓝                       C. 红、绿、紫                       D. 红、黄、绿 二、多选题 ‎9.下列现象中,能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的是(  ) ‎ A.不透明的物体被光线照射时,后面形成影子 B.日食、月食的形成 C.平静的湖面上看到山的倒影 D.晚上车灯的光束照到自行车尾灯上,可以从各方向看到自行车 ‎10.我国多地出现日晕奇观,如图为日晕的现象.在5000m的高空,水蒸气遇冷形成小冰晶,太阳光照射小冰晶后,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这样太阳周围就出现一个巨大的彩色光环,称为“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水蒸气遇冷形成小冰晶,是凝固现象 B. 水蒸气遇冷形成小冰晶,需要放热 C. 太阳光照射小冰晶后,通过反射分解为七色光 D. 太阳光照射小冰晶后分解为七色光,是光的色散现象 ‎11.下列成语与其物理知识不相符的是(  ) ‎ A. 凿壁偷光﹣光的折射                                           B. 井底之蛙﹣光的反射 C. 猴子捞月﹣光的折射                                           D. 杯弓蛇影﹣光的反射 三、填空题 ‎12.许多学校在一进楼门的位置都竖立着一块平面镜,同学们经过镜前都习惯照一照.同学们在镜子中看到的是自己的________(选填“实”或“虚”)像,身高1.6m的同学,站在平面镜前2m处,则人在镜中的像高________m,像与人的距离为________m,若此人以1m/s的速度远离平面镜运动2s,像与平面镜的距离为________m.当同学们走近镜子时,像的大小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 ‎13.如图所示的日晷是通过观察直杆在阳光下影子的方位和长短来确定时间的,其中影子的形成可以用光的 ________来解释;课堂上,教室里各个位置的同学都能看到黑板上的字,这因为光在黑板上发生 ________(选填“漫”或“镜面”)反射的缘故。 ‎ ‎ ‎ ‎14.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物体对光的反射分________反射和________反射两类. 漫反射使我们从不同方向都能看到物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镜面反射与漫反射比较如下:‎ 现象 共同点 不同点 结果 镜面反射 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镜面反射 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 漫反射 反射面有许多微小凸凹不平 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方向 ‎15.将一枚硬币放在碗的底部,然后人向前靠近到恰好能看到硬币的位置,请另一位同学向碗内缓慢注水(没有移动硬币的位置),此时你是否还能看到硬币? 答: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原因是________. ‎ ‎16.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________;真空中的光速是________ m/s. ‎ 四、解答题 ‎17.小明的房间比较狭小。请你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帮他想个办法,使他的房间感觉大一些吗?并简述理由。 ‎ 五、实验探究题 ‎18.下面四幅图片选自我们的物理课本,请完成下列相关问题: ‎ ‎(1)甲图是一束光在密度不均匀糖水中的径迹,此现象说明________。 ‎ ‎(2)乙图是潜望镜的光路图,潜望镜是利用平面镜能________。 ‎ ‎(3)丙图是平面镜成虚像的光路图,平面镜成的虚像是________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由此可知: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________现象。 ‎ ‎(4)丁图是小猫叉鱼的图片,小猫看到的鱼比实际位置________一些,这是因为光从________中传播到________中发生了折射现象。 ‎ ‎19.小明同学自备器材,主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其情形如图所示,他先把一块平板玻璃垂直立在水平桌面上,再准备A、B两支大小、外形完全一样的蜡烛,然后把点燃的蜡烛A立在玻璃板前,又把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面,并移动蜡烛B的位置,使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 ‎(1)用平面镜代替玻璃板,上述实验________(填“能”或“不能”) 进行,因为________. ‎ ‎ ‎ ‎(2)实验时,取两根相同的蜡烛,是为了验证物与像________关系;某同学发现看到蜡烛A的像不清晰,于是他将蜡烛B也点燃,用来增加像的亮度.他这样做________(填“能”或“不能”)使看到的像更清晰. ‎ ‎(3)如果把蜡烛A向镜面移动一段距离,又移动蜡烛B去与蜡烛A的像比较,会发现蜡烛A像的大小________(选项“变大”、“变小”或“不变”). ‎ ‎(4)如果在蜡烛A像的位置放一个光屏,光屏上________承接到像(选项“会”或“不会”),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__像.(选填“虚”或“实”) ‎ 六、综合题 ‎20.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星系在远离我们而去 当一列火车迎面驶来时,我们听到的汽笛声音调会升高(即声波的频率升高);当它离我们远去时,音调降低(即声波的频率降低),这一现象叫多普勒效应. 不同色光的频率不同.光同样可以产生多普勒效应,当光源靠近我们或离我们远去时,我们观测到它发出的光的频率也会发生变化.变化的规律与声音相同. 20世纪天文学家哈勃观察到,几乎所有远处星系发出光的频率都向红光方向偏移,称为“红移”.这一现象说明,星系在远离我们而去.哈勃研究了24个距离已知的星系,由它们发出光频率的偏移推算出他们退行的速度,画出它们退行的速度v与它们离我们的距离r的v-r图像,如图所示.图中只标出其中四种星团,横坐标单位中的l.y.是光年,它表示光在一年内所通过的距离.分析图象,哈勃总结出v和r之间存在简单的正比关系,即:v = Hr,H为哈勃常数,这便是“哈勃定律”. 为解释哈勃定律,科学家提出“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是从一个大爆炸的火球开始形成的,假设我们就位于其中心.大爆炸后各星系以不同的速度向外匀速运动,远离我们而去. ‎ ‎(1)鸣笛的火车远离我们而去,我们听到汽笛声的频率________(升高/不变/降低). ‎ ‎(2)若远处有光源在靠近地球,则在地球上观察到它所发出光的频率________(升高/不变/降低). ‎ ‎(3)由文中“红移”现象推知,红光的频率________(大于/等于/小于)紫光的频率. ‎ ‎(4)关于图中四种星团速度的描述,符合短文内容的是       . ‎ A. 四种星团速度相同                                              B. 长蛇星系团速度最大 C. 室女云星团速度不断变小                                    D. 长蛇星系团速度不断变大 ‎(5)根据短文内容,估算哈勃常数H的值.写出计算过程,一年取3×107s,结果保留到整数. ‎ ‎ ‎ 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 ‎1.【答案】D ‎ ‎【解析】【解答】A、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倒影是平面镜成的像,这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A不符合题意.  B、观后镜是凸面镜,属于光的反射,B不符合题意;  C、发生月食时,太阳、月球、地球三者都在同一直线上,都可以用光沿直线传播来解释,C不符合题意.  D、从水中钢勺上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当人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时,看到的是钢勺的虚像,比实际位置偏高,所以感觉折断了,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倒影和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月食是光沿直线传播现象,水面折断物体是光的折射现象.‎ ‎2.【答案】C ‎ ‎【解析】【解答】A. 小孔成像是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形成的倒立的实像,A不符合题意; B. 光在空气中传播时,是沿直线传播的,B不符合题意; C. 熊猫照镜子是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原理,C符合题意; D. 月食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的特点,当太阳、地球、月球在一条直线上时,射向月球的太阳光被位于月亮和太阳之间的地球挡住了而造成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见到影子、日月食、小孔成像就联系到光的直线传播原理;见到镜子、倒影、潜望镜就联系到光的反射原理;见到水中的物体,隔着玻璃或透镜看物体就联系到光的折射原理.‎ ‎3.【答案】C ‎ ‎【解析】【解答】解:在图乙中作蜡烛a在平面镜中的像点a′,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可知,仍成像,且像还在原来位置,如图所示: 故选C. 【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作图分析.‎ ‎4.【答案】C ‎ ‎【解析】【解答】解:A、水中倒影是水面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A不符合题意;‎ B、影子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B不符合题意;‎ C、雨后彩虹是光的折射现象,C符合题意;‎ D、凸面镜能反射光线,是光的反射现象,D不符合题意。‎ ‎ ‎ 故答案为:C。‎ ‎【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3)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5.【答案】D ‎ ‎【解析】【解答】AC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B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D是平面镜成像,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选D 【分析】考查了光现象 ‎6.【答案】A ‎ ‎【解析】【解答】解:A、雨过天晴时,常在天空出现彩虹,这是太阳光通过悬浮在空气中细小的水珠折射而成的,白光经水珠折射以后,分成各种彩色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现象.所以说雨后的天空出现彩虹是由光的色散形成的.此选项符合题意. B、水中倒影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不属于光的色散.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水中铅笔,水面折断是光的折射现象,不属于光的色散.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坐井观天,所见甚小”,这一现象说明了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解答此题要明确:混合光分散为单色光的过程叫光的色散;色散的特点是形成了光带.‎ ‎7.【答案】D ‎ ‎【解析】【解答】建筑物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磨光大理石等表面光滑,这些作为反射面的时候,都属于镜面反射,选项A、B、C错误,选项D正确; 故选D。 【分析】平行光射到玻璃幕墙、釉面砖墙、磨光大理石等反射面时,反射光线射向同一方向,会造成光污染;光射到两种介质的界面上时会被反射回原介质中的现象是光的反射,比如:漫反射、镜面反射;目前的光污染主要是镜面反射。‎ ‎8.【答案】A ‎ ‎【解析】【解答】解:红、绿、蓝被称为光的三基色;彩色电视机荧屏上呈现各种颜色是由红、绿、蓝三色色光合成的. 故选A. 【分析】“颜料三原色”与“色光三原色”是不同的,红、绿、蓝被称为光的三基色,红、黄、蓝被称为颜料的三原色;不同颜色的光都可以通过光的三基色来混合而成.‎ 二、多选题 ‎9.【答案】A,B ‎ ‎【解析】【解答】影子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当不透明的物体被光线照射时,后面形成影子,日食和月食其实都是影子的现象而形成的,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AB符合题意;‎ ‎ ‎ 而平静的湖面上看到山的倒影是光的反射而形成的平面镜成像;晚上车灯的光束照到自行车尾灯上,可以从各方向看到自行车也是光的反射现象,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B。‎ ‎【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3)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10.【答案】BD ‎ ‎【解析】【解答】解:A、水蒸气遇冷形成小冰晶是凝华现象,故A错误; B、水蒸气遇冷形成小冰晶需要放热,故B正确; C、七色光是由小冰晶折射太阳光产生的,而不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C错误; D、太阳光照射小冰晶后通过折射分解为七色光,是光的色散现象,故D正确. 故选BD. 【分析】解答此题从以下知识点入手:(1)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是凝华现象,凝华过程要放热;(2)太阳光照射到小冰晶上时,由于光的折射,会发生色散现象,分解成七色光.‎ ‎11.【答案】A,B,C ‎ ‎【解析】【解答】A、凿壁偷光,是利用光的直线传播,故A错误;B、井底之蛙,这是由于光是由直线传播的,只能看到头顶的一片天,故B错误;C、猴子捞月,水中的月亮是平面镜成像,利用了光的反射,故C错误;D、杯弓蛇影是弓在液面形成的倒影,利用了光的反射,故D正确.故选ABC. 【分析】对三种光现象的理解如下: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有: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现象等;光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就会发生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就是光的反射,我们能够看到不发光的物体也是由于光的反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三、填空题 ‎12.【答案】虚;1.6;4;4;不变 ‎ ‎【解析】【解答】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经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像和物体大小相同,他身高1.6m,则像的高度也为1.6m; 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该同学距平面镜2m,他的像距平面镜也是2m,则他的像距他本人4m; 该同学以1m/s的速度靠近平面镜,2s后他与平面镜的距离变为4m﹣1m/s×2s=4m﹣2m=2m,当同学们走近镜子时,像的大小与他本人相同,即不变. 故答案为:虚;1.6;4;4;不变 【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①所成的像是虚像;②像和物体形状、大小相同;③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④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 ‎13.【答案】直线传播;漫 ‎ ‎ ‎ ‎【解析】【解答】解:(1)影子的形成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 (2)漫反射由于反射面粗糙,反射光线向着四面八方.因此课堂上,教室里各个位置的同学都能看到黑板上的字,这因为光在黑板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故答案为:直线传播;漫。 【分析】(1)在日常生活中,激光准直、日月食、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反射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镜面反射的反射光线仍平行向着同一个方向;漫反射由于反射面粗糙,反射光线向着四面八方。 ‎ ‎14.【答案】镜面;漫 ‎ ‎【解析】【解答】解:根据不同反射面对光的反射效果不同,物体对光的反射可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两类; 故答案为:镜面,漫. 【分析】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告诉我们,光射到光滑的物体上发生的是镜面反射,射到粗糙的物体上发生的是漫反射.它们的异同点主要从是否遵守光的反射定律、反射面的差异、对平行光的反射效果等方面分析.‎ ‎15.【答案】能;光由水进入空气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 ‎【解析】【解答】原来就能看到硬币,当沿碗壁缓缓向碗中加水时,来自硬币的光线会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从而发生折射,当折射光线进入人眼时,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看去,看到的便是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虚像,由于虚像的位置比物体的实际位置偏高,所以小明在A处在原处能看到硬币的虚像,是光的折射现象. 故答案为:能;光由水进入空气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 【分析】硬币反射的光线会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从而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看去,硬币虚像的位置比物体的实际位置偏高 .‎ ‎16.【答案】直线传播;3×108 ‎ ‎【解析】【解答】解:光在真空中速度最大,其数值是3×108m/s,光在其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真空中的速度小.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故答案为:直线传播;3×108 . 【分析】(1)在不同介质中光的传播速度不同,光在真空中速度最大,其数值是3×108m/s;(2)光的传播规律: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四、解答题 ‎17.【答案】方法:在迎门的墙上装一个大的平面镜。理由: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装上镜子后,人只能看到门边的墙在镜子中的像,而这个像与人的距离等于两倍的房间宽度,这样人就会感觉到房间大了一倍,从而感觉房间变得大些了。‎ ‎【解析】【解答】可以在迎门的墙上装一个大的平面镜。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装上镜子后,人只能看到门边的墙在镜子中的像,而这个像与人的距离等于两倍的房间宽度,这样人就会感觉到房间大了一倍。【分析】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世纪应用,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多积累与物理相联系的现象,将物理与社会联系起来,要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能应用所学物理知识解答具体问题。‎ 五、实验探究题 ‎ ‎ ‎18.【答案】(1)光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不沿直线传播 (2)改变光路 (3)反射;光的反射 (4)浅;水;空气 ‎ ‎【解析】【解答】解:(1)光只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才沿直线传播,光在密度不均匀的糖水中的传播径迹是弯曲的; (2)因为潜望镜是由平面镜制成的,所以潜望镜的原理是利用平面镜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3)平面镜成像的实质是物体发出的光被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由此可知: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现象; (4)小猫看到的水中的鱼,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虚像在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上,则小猫看到“水中的鱼”的位置比实际位置浅一些.这是因为光从水中传播到空气中发生了折射现象. 故答案为:(1)光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不沿直线传播;(2)改变光路;(3)反射;光的反射;(4)浅;水;空气.【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才沿直线传播; (2)平面镜的应用有:成像和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3)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所成的是虚像,据此分析解答; (4)水中物体的光斜射到水面上,进入空气中时会发生折射现象,折射光线远离法线,逆着折射光线就能看见水中物体的虚像,由此分析解答.‎ ‎19.【答案】(1)不能;平面镜只能反射光不能透过光 (2)大小;不能 (3)不变 (4)不会;虚 ‎ ‎【解析】【解答】(1)实验中如果用平面镜,尽管成像更加清晰,但平面镜没有透光性,不能看到后面的物体,无法确定像的具体位置;玻璃板既能透光又能反光,既能看到反射的像,又能看到后面的物体,所以可以准确确定像的位置.(2)在实验中,用一支相同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另一侧,是为了确定像的位置和比较像的大小. 若将另一侧的蜡烛点燃,结果使得玻璃后面太亮,更不容易发生反射,所以像会更不清晰.(3)因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体等大,与物距大小无关, 所以如果把蜡烛A向镜面移动一段距离,又移动蜡烛B去与蜡烛A的像比较,会发现蜡烛A像的大小不变.(4)因为光屏只能接收实像,不能接收虚像,而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如果在蜡烛A像的位置放一个光屏,光屏上不会承接到像,从而验证了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故答案为:(1)不能;平面镜只能反射光不能透过光;(2)大小;不能;(3)不变;(4)不会;虚. 【分析】(1)透明的玻璃板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蜡烛B能否与A的像完全重合,同时解决了位置和大小两个问题,而平面镜只能反射光不能透过光.(2)为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利用玻璃作为反射面,同时还可以确定像与物体之间的大小关系.在实验中玻璃板起到平面镜的作用,在镜面前的亮度越大,则其成的像越清晰.(3)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像与物体等大,可解答此题.(4)光屏只能接收实像,不能接收虚像,而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六、综合题 ‎ ‎ ‎20.【答案】(1)降低 (2)升高 (3)小于 (4)B (5)解:图中长蛇星系团的速度为v=6 距离为r=2000 由v=Hr 得 。 答:H的值为3 × 10 − 18 s − 1    。 ‎ ‎【解析】【解答】解:(1)、(2)由题可知,当汽车迎面驶来时,我们听到的汽笛声音调会升高;当它离我们远去时,音调降低,听到汽笛声的频率变低;若远处有光源在靠近地球,则在地球上观察到它所发出光的频率会升高; (3)天文学家哈勃观察到,几乎所有远处星系发出光的频率都向红光方向偏移,称为“红移”.这一现象说明,星系发出光的频率变小,星系在远离我们而去.若远处有光源在靠近地球,则在地球上观察到它所发出光的频率将升高. 由文中“红移”现象推知,红光的频率小于紫光的频率. (4)由图可知:四种星团速度不同,长蛇星系团速度最大,室女云团速度不断变大,长蛇星系团速度不断变小.故符合短文内容的是B. 故答案为:(1)降低,(2)升高,(3)小于,(4)B,(5)H的值为3 × 10 − 18 s − 1    。   【分析】(1)、(2)、(3)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当一列火车迎面驶来时,我们听到的汽笛声音调会升高(即声波的频率升高);当它离我们远去时,音调降低(即声波的频率降低)”分析;(4)、由图中提供的信息分析判断;(5)从图中读出速度的大小及距离,再根据v = Hr算出H的大小。‎ 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期中测试题 姓名: 班级: 得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1分)‎ ‎1.(4分)(2017秋•古塔区校级期中)(1)如图甲所示,测得木块的长度是   cm。‎ ‎(2)温度计的使用:‎ ‎①实验室里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   的原理制成的。‎ ‎②体温计的测量范围通常为   ℃。‎ ‎③图乙所示温度计示数为   ℃。‎ ‎ ‎ ‎2.(2分)(2014秋•定兴县期末)将正在熔化的冰拿到0℃的房间里,冰   (“会”“不会”)熔化。将﹣5℃的冰放入装有0℃的水的杯中,过一段时间后,冰的体积将   (“增加”“不变”“减少”)‎ ‎3.(4分)(2017秋•古塔区校级期中)夏天,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冰棍上面挂有一层白花花的“粉”;剥去包装纸,冰棍周围冒“白烟”;当把冰棍放在玻璃杯里时,玻璃杯外壁出“汗”,放在嘴里变成“糖水”,与上述四个现象分别对应的物态变化依次是   、   、   、   。‎ ‎4.(3分)(2014•长春模拟)将食物和水放在高压锅中加热时,由于水   从而在锅内形成高于1标准大气压的环境,因此,锅内水的沸点会   (填“高于”、“等于”或“低于”)100℃,大大缩短了加热时间;其锅盖上还有一个保险装置,其中的金属片是用熔点较   的合金制成的。‎ ‎5.(4分)(2015•广州校级二模)每当春季发生大面积旱情的时间,本溪抗旱指挥部就采用人工降雨缓解旱情。人工降雨时,飞机将干冰撒入高空的冷云层中,干冰很快从固态   成气态,并从周围空气   (选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的热,于是高空中的部分水蒸气   成小冰粒,这些小冰粒在下降过程中,遇到暖气流就   为雨滴并降落到地面。‎ ‎6.(6分)(2017秋•古塔区校级期中)水的密度是   kg/m3,它表示的物理意义   ,一杯水倒掉一半,它的密度是   g/cm3.水结成冰后质量   ,密度   ,体积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7.(3分)(2011•河源)单位及单位换算:海洋中一头蓝鲸的质量约为120t=   kg;某位九年级男同学的质量约为6×104   ;我们教室中地板所用的大理石密度约为2.7×103   。‎ ‎8.(1分)(2012•西宁)市场上出售的“金龙鱼”牌调和油,瓶上标有“5L”字样,已知该瓶内调和油的密度为0.92×103kg/m3,则该瓶油的质量是   kg。‎ ‎9.(2分)(2017秋•古塔区校级期中)质量相等的酒精,硫酸和水,分别装在规格相同的三个试管中,如图所示,酒精装在   试管中,硫酸装在   试管中。(ρ酒精<ρ水<ρ硫酸)‎ ‎ ‎ ‎10.(2分)(2017秋•古塔区校级期中)在宇宙飞船上,每增加1g有效载荷都必须为它消耗不少的动力。因此太空飞行对宇宙飞船和宇航员的质量都有严格的限制。飞船尽可能采用强度高、密度   、性质优良的新材料制造。小杰的哥哥买了一条领带,此领带有很强的自洁性能,不沾水也不沾油。由此可见,领带是利用   材料制成的。‎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每题有一个或几个答案,多选、错选不得分,少选得1分)‎ ‎11.(2分)(2017秋•宁江区校级期中)下列关于固体、液体和气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具有一定形状的物质一定是固体 ‎ B.具有一定体积的物质一定是液体 ‎ C.具有一定体积的物质可能是气体 ‎ D.以上都有可能 ‎12.(2分)(2014秋•秀屿区校级期末)“缥缈的雾,晶莹的露,凝重的霜,轻柔的雪,同样的水分子,装扮着我们生活的时空”。这是一首描述物理现象的抒情诗。对这首诗中所描述的物理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A.“缥缈的雾”是汽化现象 B.“轻柔的雪”是熔化现象 ‎ C.“凝重的霜”是凝固现象 D.“晶莹的露”是液化现象 ‎13.(2分)(2012秋•太原期中)下列物体属于晶体的是(  )‎ A.冰 B.玻璃 C.松香 D.沥青 ‎14.(2分)(2017秋•古塔区校级期中)下列关于质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登月舱从地球到月球,质量一定变小 ‎ B.一杯水结成冰后,体积增大,质量不变 ‎ C.玻璃杯打碎后,形状发生变化,质量不变 ‎ D.1 kg的铁与1 kg的棉花质量一样大 ‎15.(2分)(2017秋•古塔区校级期中)关于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密度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的体积成反比 ‎ B.密度与物体所处的状态无关 ‎ C.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 ‎ ‎ ‎ D.密度与物体的温度无关 ‎16.(2分)(2017秋•古塔区校级期中)了解社会,从了解自己开始,对于一名初中生来讲,下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他的质量大约是50 kg ‎ B.他的身高大约是160 cm ‎ C.他的体积大约为50dm3 ‎ D.他的正常体温大约是38℃‎ ‎17.(2分)(2010•大兴区一模)下列措施中,为了加快蒸发的是(  )‎ A.酒精灯不用时盖上灯帽 ‎ B.春季植树时剪除大量枝叶 ‎ C.蔬菜装入保鲜袋放入冰箱 ‎ D.将湿衣服展开后晾在向阳、通风处 ‎18.(2分)(2009•河南)物理,留心观察皆学问。对以下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初冬季节,在家里洗澡时发现房间里充满“白气”,这些“白气”是水蒸气 ‎ B.在夏季的早晨看到足球场里的草叶上挂满了露珠,而到了初冬,露水不见了,却看到了薄薄的一层霜,有人认为霜是由露变成的 ‎ C.放在衣橱里的樟脑丸,时间久了会明显变小,是因为樟脑丸蒸发为气体跑掉了 ‎ D.把冰箱里的冻豆腐取出,冰化后,发现豆腐里有许多小孔,这是豆腐里的水先遇冷结冰,后又熔化成水形成的 ‎19.(2分)(2017秋•古塔区校级期中)绿色能源不会产生或残留对环境造成污染的物质,下列能源中不能称为绿色能源的是(  )‎ A.铅蓄电池 B.氢能 C.风能 D.太阳能 ‎20.(2分)(2017秋•辉县市期末)分别由不同物质a、b、c 组成的三个实心体,它们的体积和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 A.a物质的密度最大 ‎ B.b物质的密度是1.0×103kg/m3 ‎ C.c物质的密度是a的两倍 ‎ D.c的密度与它们的质量、体积有关 三、简答题(共4分)‎ ‎21.(4分)(2018秋•惠山区校级期中)住在热带贫困地区的居民,由于没有电,夏天无法用电冰箱保鲜食物。英国学生发明了无电“冰箱”,它的内桶用金属制成,外桶用木头、塑料等常见材料制成,两层之间的空隙可以填充沙子。外桶上有数个圆孔,用水浸湿沙子后,把桶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并保持沙子潮湿。这样能使金属桶内部空间温度维持在6℃左右,从而使食物保鲜。根据上文,请回答:‎ ‎(1)该无电“冰箱”的工作原理是   ;‎ ‎(2)把桶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并保持沙子潮湿的目的是   。‎ 四、计算题(26分)‎ ‎22.(8分)(2017秋•古塔区校级期中)体积是50cm3的铁球,测得其质量为234g,试判断此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如果是空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是多大?(ρ铁=7.8×103千克/米3)‎ ‎23.(8分)(2017秋•古塔区校级期中)装石油的油罐车的容积为30m3,取出200cm3的石油,称得其质量为160g.求:‎ ‎(1)石油的密度是多少?‎ ‎(2)油罐车装满该石油,则所装石油的质量为多少?‎ ‎ ‎ ‎24.(10分)(2017秋•呼和浩特期中)一只容积为3×10﹣4m3的瓶内盛有0.2kg的水,一只口渴的乌鸦每次将一块质量为0.01kg的小石块投入瓶中,当乌鸦投入了25块相同的小石块后,水面升到瓶口。求:‎ ‎(1)瓶中水的体积 ‎(2)瓶内石块的总体积;‎ ‎(3)石块的密度。‎ 五、实验题(共19分)‎ ‎25.(5分)(2015•阜新)在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中:‎ ‎(1)图甲和图乙分别是一、二两小组同学所做的实验。他们的实验操作有错误的是   组。‎ ‎(2)图丙是他们实验中观察水沸腾   (前/时)出现的情景。‎ ‎(3)当温度接近90℃时,三组同学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根据表格里记录的数据,请你分析水的沸点是   ℃.由此可以判断实验室的大气压   (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1标准大气压。 ‎ ‎ 时间/min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温度/℃‎ ‎ 85‎ ‎ 87‎ ‎ 89‎ ‎ 92‎ ‎ 94‎ ‎ 96‎ ‎97 ‎ ‎ 98‎ ‎ 98‎ ‎ 98‎ ‎(4)以上各组同学通过实验观察到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5)图丁是三、四两小组根据实验记录数据得到的a、b两种不同图象,其原因可能是水的   不同。‎ ‎ ‎ ‎26.(4分)(2017秋•古塔区校级期中)在探究冰的熔化规律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利用烧杯中的水给试管里的冰加热的目的是   。‎ ‎(2)冰的熔化图象如图乙所示,由图象发现冰熔化过程温度不变,可知冰是   (填“晶体”或“非晶体”),第6min时,试管内的物质处于   (填“固”、“液”或“固液共存”)态。‎ ‎(3)若冰全部熔化成水后继续用酒精灯不断地加热,试管中的水最终   (填“会”或“不会”)沸腾。‎ ‎27.(10分)(2017秋•古塔区校级期中)小强想测量标有净含量是“250mL”的舒化奶的密度,请帮他完成下面的实验:‎ ‎(1)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将游码移动到   。横梁静止时,指引指在如图甲所示的位置。为使天平再次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   端移动。‎ ‎(2)小强用调好的天平测量这盒舒化奶的质量。天平平衡时盘中的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盒与舒化奶的总质量为   g。‎ ‎(3)小强把包装盒打开,将盒中舒化奶全部倒入塑料杯中(如图丙所示),称得包装盒的质量为11.4g,则他测得的盒中奶的质量是   g,利用舒化奶的“净含量”求得它的密度为ρ奶=   g/cm3.若牛奶的“净含量”标注准确,他测得的密度值偏   。‎ ‎(4)小强又想到了另一种方法测舒化奶的密度,利用一个记号笔和水做了如下实验,请你将实验内容补充完整:‎ ‎①测出图乙中塑料杯和舒化奶的总质量m1;‎ ‎ ‎ ‎②用记号笔在塑料杯上标记出液面的位置,倒出舒化奶擦干塑料杯,用天平测出塑料杯的质量为m2;‎ ‎③   ,用天平测出   的质量为m3;‎ ‎④舒化奶密度表达式ρ=   (用字母表示)。‎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1分)‎ ‎1.【分析】(1)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首先要明确刻度尺的分度值,并确定是否从零刻度线量起;读书时视线与刻线相垂直,测量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水在0~4℃具有热缩冷胀的反常膨胀特点。‎ 人体温度变化比较小,所以测量人体温度的体温计测量范围不需要太大;‎ 确定温度计的最小分度值,根据图示读数。‎ ‎【解答】解:(1)图甲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测量的始端在2.00cm处,末端在3.47cm处,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3.47cm﹣2.00cm=1.47cm;‎ ‎(2)①实验室里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 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②体温计是测量体温的温度计,图中体温计的测量范围为35℃~42℃;‎ ‎③温度计最小分度值是1℃,液柱下面的数值的绝对值大,温度是零下,液柱对着10以下第2条刻度,温度计示数是﹣12℃。‎ 故答案为:(1)1.47;(2)①液体的热胀冷缩;②35~42;③﹣12℃。‎ ‎2.【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熔化过程需要吸热、凝固需要放热,当物体间有温度差时才会有热传递现象发生。‎ 晶体熔化时温度要达到熔点,同时要继续吸热。凝固时温度要达到凝固点,同时继续放热。‎ ‎【解答】解:‎ ‎(1)0℃的冰要熔化需要吸收热量,但周围也是温度为0℃,所以没有温度差,不会有热传递现象发生,冰不会熔化;‎ ‎(2)将﹣5℃的冰放入装有0℃的水的杯中,冰会升温吸收热量,导致水放热而凝固,所以冰的总量会增加;‎ 故答案为:不会;增加。‎ ‎ ‎ ‎3.【分析】生活中的很多物态变化都是水的三态之间的变化。冰变为水是熔化;水变为冰是凝固;水变为水蒸气是汽化;水蒸气变为水是液化;冰直接变为水蒸气是升华;水蒸气直接变为冰是凝华。‎ ‎【解答】解:(1)冰棒上粘着白花花的“粉”,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冰棍形成的小冰晶,是在冰箱里发生的凝华现象;‎ ‎(2)冰棒上冒“白烟”,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冰棒凝结而成的小水滴,是液化现象;‎ ‎(3)茶杯外壁“出汗”,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茶杯凝结而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 ‎(4)放在嘴里变成“糖水”是糖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化过程。‎ 故答案为:凝华;液化;液化;熔化。‎ ‎4.【分析】(1)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气压越高,液体的沸点越高,高压锅就是利用提高锅内气压,来时水的沸点升高的;‎ ‎(2)高压锅上锅盖上有一个易熔片,易熔片的安装是为了防止安全阀出现故障而起备用保险作用的,它是用熔点较低的铝合金材料制成的。‎ ‎【解答】解:(1)高压锅把水相当紧密地封闭起来,水受热汽化产生的水蒸气不能扩散到空气中,只能保留在高压锅内,就使高压锅内部的气压高于1个大气压,也使水要在高于100℃时才沸腾,这样高压锅内部就形成高温高压的环境,饭就容易很快做熟了。‎ ‎(2)高压锅内的压力不会没有限制,要不就成了炸弹,一旦安全阀失效,锅内压强过大,温度也随之升高,当温度达到易熔片熔点时,再继续加热易熔片开始熔化,锅内气体便从易熔片喷出,使锅内压强减小,从而防止爆炸事故的发生,因此金属片的熔点必须较低。‎ 故答案为:汽化成水蒸气;高于;低。‎ ‎5.【分析】物质从固态到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解答】解:‎ 飞机在高空投撒干冰,干冰进入冷云层,就很快由固态直接升华成二氧化碳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的温度急剧下降,于是空中水蒸气便凝华成小冰粒,这些小冰粒下降遇到暖气流就熔化成雨点降落到地面。‎ 故答案为:升华;吸收;凝华;熔化。‎ ‎ ‎ ‎6.【分析】(1)密度表示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它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密度不变。‎ ‎(2)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位置、温度和状态的改变而改变。‎ ‎(3)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变小,根据公式ρ=可得密度变化。‎ ‎【解答】解:(1)密度的定义是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水的密度是1.0×103kg/m3,它表示为体积为1m3的水质量是1000kg.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密度不变。一杯水倒掉一半,它的密度是1.0g/cm3;‎ ‎(2)质量是物质的属性,一杯水结成冰,所含物质多少没变,质量不变;根据公式ρ=,当m一定时,冰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故冰的变大。‎ 故答案为:1.0×103;体积为1m3的水质量是1000kg;1.0;不变;变小;变大。‎ ‎7.【分析】(1)质量单位的关系是:1t=1000kg;1kg=1000g;‎ ‎(2)利用密度的单位填写。‎ ‎【解答】解:(1)∵1t=1000kg ‎∴120t=120000kg;‎ ‎(2)∵1kg=1000g ‎∴九年级男同学的质量约为:60kg=6×104g;‎ ‎(3)大理石密度约为2.7×103 kg/m3;‎ 故答案是:120000,g,kg/m3。‎ ‎8.【分析】根据密度公式变形m=ρV,将调和油的体积和密度代入即可直接得出答案。‎ ‎【解答】解:由得,‎ m=ρV=0.92×103kg/m3×5×10﹣3m3=4.6kg。‎ 故答案为:4.6。‎ ‎9.【分析】用公式V=算出质量相等的酒精、硫酸、水的体积大小,根据试管相同判断出甲、乙、丙各装的什么液体。‎ ‎【解答】解:由ρ=可得V=,‎ ‎ ‎ 已知酒精、硫酸、水的质量相等;‎ 因为ρ酒精<ρ水<ρ硫酸,所以V酒精>V水>V硫酸;‎ 所以乙装的是硫酸,甲装的是水,丙装的是酒精。‎ 故答案为:丙、乙。‎ ‎10.【分析】①体积一定的物体,质量与密度成正比;‎ ‎②物质在纳米尺度时,原有的物理属性会发生比较显著的变化。‎ ‎【解答】解:为了减小飞船的质量,在不改变飞船及其它部件的形状时(即体积不变),根据公式m=ρV可知,在体积V不变的情况下,使用密度小的材料,也就减小了飞船的质量;‎ 纳米尺度时物质的物理属性会发生较大的变化,此领带不沾水也不沾油,有很强的自洁性能,是因为该领带是利用纳米材料制成的。‎ 故答案为:小;纳米。‎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每题有一个或几个答案,多选、错选不得分,少选得1分)‎ ‎11.【分析】固体有一定的形状,也有一定的体积。‎ 液体和气体都具有流动性,其中:‎ 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解答】解:‎ A、固体有一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没有具体的形状。所以具有一定形状的物质一定是固体。此选项正确;‎ B、C、固体和液体都有一定的体积,气体没有固定的体积。所以具有一定体积的物质可能是液体,有可能是固体,但不可能是气体。两选项均错误。‎ D、B、C选项不可能。此选项错误。‎ 故选:A。‎ ‎12.【分析】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 ‎【解答】解:‎ ‎ ‎ A、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该选项说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B、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该选项说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该选项说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D、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该选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13.【分析】晶体和非晶体的主要区别是: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具有一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 ‎【解答】解:常见的晶体有金属、海波、冰等;常见的非晶体有石蜡、玻璃、沥青、松香等。‎ 故选:A。‎ ‎14.【分析】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国际单位是千克;物体质量的性质是质量不随物体的位置、形状、状态和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解答】解:A、登月舱从地球到月球质量不变。故A错误;‎ B、一杯水凝固成冰后体积变大,质量不变。故B正确;‎ C、玻璃杯打碎后,形状改变,但质量不变。故C正确;‎ D、1kg铁和1kg棉花的质量一样大。故D正确。‎ 故选:BCD。‎ ‎15.【分析】①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状态不变)密度一定,与质量、体积大小无关;‎ ‎②物质的密度与温度和所处的状态有关。‎ ‎【解答】解:‎ A、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故A错误;‎ B、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状态下,密度会发生改变,故B错误;‎ C、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故C正确;‎ D、由于一般物体热胀冷缩的原因,温度会影响物质的密度,故D错误。‎ 故选:C。‎ ‎ ‎ ‎16.【分析】首先对题目中涉及的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解答】解:A、成年人的质量在65kg左右,中学生的质量比成年人小一些,在50kg左右。故A符合实际; ‎ B、成年人的身高在170cm左右,中学生的身高略小于成年人,在160cm左右。故B符合实际;‎ C、水的密度是1.0×103kg/m3,人体密度与水的密度差不多,在1.0×103kg/m3左右。中学生的质量在50kg左右,体积在V===0.05m3=50dm3左右。故C符合实际;‎ D、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在37℃左右,变化幅度很小。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ABC。‎ ‎17.【分析】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三个: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和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情况;要想加快蒸发,可以提高液体的温度、增大液体的表面积同时加快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情况。‎ ‎【解答】解:A、酒精灯及时加盖,即减慢了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同时减小了液体的表面积,减慢了液体蒸发,故不符合题意;‎ B、剪除枝叶使树木的蒸发面积减小,是减慢蒸发,故不符合题意;‎ C、用保鲜膜将蔬菜包好放入冰箱中,可以减小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降低液体的温度,减慢了液体的蒸发,故不符合题意;‎ D、将湿衣服展开放在通风向阳的地方,可以增大液体的表面积、提高液体的温度,同时加快了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促进了液体的蒸发,故符合题意;‎ 故选:D。‎ ‎18.【分析】A、水蒸气是看不见的,根据此判断“白气”的状态;‎ B、根据露珠和水的形成时间就可以知道两者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C、樟脑丸由固态变为气态,是升华现象;‎ D、冻豆腐有很多的小孔,是由豆腐中的水分凝固后又熔化形成的。‎ ‎【解答】解:A、洗澡时的“白气”是水蒸气液化所致,可以看见;水蒸气是看不见的,所以不是水蒸气;‎ ‎ ‎ B、露珠是夏天形成的,霜是冬天形成的,两者形成的时间段是不同的,没有什么联系,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 C、樟脑丸变小了,是变成了气态,固态变为气态是升华,不是蒸发;‎ D、豆腐中有很多的水分,放在冰箱中,水会变为小冰晶,是凝固现象;从冰箱中取出来,小冰晶变为水,是熔化现象。‎ 故选:D。‎ ‎19.【分析】绿色能源不会产生或残留对环境造成污染的物质,然后对选项中给出的能源进行分析,找出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能源,即为绿色能源。‎ ‎【解答】解:‎ A、铅蓄电池需充电,不能彻底摆脱化石燃料的使用,且废旧电池处理不好会造成环境污染,故A符合题意;‎ B、氢能是新能源,绿色无污染,可再生,有广阔的前景,但由于成本高和贮存困难,暂时不能广泛使用,故B不符合题意;‎ C、风能是新能源,绿色无污染,可再生,正在开发利用,有广阔的前景,故C不符合题意;‎ D、太阳能是新能源,绿色无污染,可再生,正在开发利用,有广阔的前景,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0.【分析】(1)密度是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从图象中找出一组对应的数据然后根据密度公式ρ=求出a、b、c物质的密度;‎ ‎(2)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密度相同,密度大小与物质种类、状态和温度有关,与质量、体积无关。‎ ‎【解答】解:由图象可知,当Va=Vb=Vc=2×10﹣3m3时,ma=1kg,mb=2kg,mc=4kg,‎ 则a、b、c的密度分别为:‎ ρa===0.5×103kg/m3,‎ ρb===1×103kg/m3=1g/cm3,故B正确;‎ ‎ ‎ ρc===2×103kg/m3,‎ 所以ρa<ρb<ρc,即a物质的密度最小,且c物质的密度是b物质密度的两倍,故A不正确,C不正确;‎ 因为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 所以c的密度与它们的质量、体积无关,故D不正确。‎ 故选:B。‎ 三、简答题(共4分)‎ ‎21.【分析】(1)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都要吸收热量。蒸发具有致冷作用;‎ ‎(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温度、表面积以及空气流动。‎ ‎【解答】解:(1)无电“冰箱”,是利用沙子中的水蒸发吸收热量,使内桶中食物的温度不致太高。所以其基本原理是蒸发吸热;‎ ‎(2)液体上方空气越干燥,流动速度越大,蒸发越快,致冷效果越好。所以将无电“冰箱”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并保持沙子湿润,使其持续蒸发。‎ 故答案为:(1)水蒸发吸热;(2)加快蒸发。‎ 四、计算题(26分)‎ ‎22.【分析】(1)根据密度公式变形V=求出此时铁球的实心体积,再与铁球的实际体积相比较,如果相等,则是实心的,如果实心体积小于实际体积,则是空心的;‎ ‎(2)用铁球的实际体积减去实心部分的体积就是空心部分的体积。‎ ‎【解答】解:(1)由ρ=可知,234g铁的体积V铁===30cm3;‎ 因为V铁<V,所以此球为空心;‎ ‎(2)空心部分的体积:V空=V﹣V铁=50cm3﹣30cm3=20cm3。‎ 答:此球是空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是20cm3。‎ ‎23.【分析】(1)已知石油样品的体积和质量,利用公式ρ=得到石油的密度;‎ ‎ ‎ ‎(2)已知石油的总体积和密度,利用公式m=ρV得到石油的总质量。‎ ‎【解答】解:(1)石油的密度:‎ ρ===0.8g/cm3;‎ ‎(2)由ρ=可得,这辆运油车所装的石油的质量:‎ m总=ρV总=0.8×103kg/m3×30m3=2.4×104kg=24t。‎ 答:(1)石油的密度是0.8×103kg/m3;‎ ‎(2)油罐车所装石油的质量为24t。‎ ‎24.【分析】(1)根据密度公式变形V=可求水的体积;‎ ‎(2)25块石子的体积等于瓶子容积减去0.2kg水的体积,‎ ‎(3)已知一块石子的质量和石子的数量可以求出石块的质量,利用密度公式ρ=求石子的密度。‎ ‎【解答】解:‎ ‎(1)0.2kg水的体积:‎ V水===2×10﹣4m3;‎ ‎(2)石子总体积:‎ V石=V瓶﹣V水=3×10﹣4m3﹣2×10﹣4m3=1×10﹣4m3;‎ ‎(3)石块的质量:‎ m石=0.01kg×25=0.25kg;‎ 石块密度:‎ ρ石===2.5×103kg/m3;‎ 答:(1)石块的质量为0.25kg;‎ ‎(2)瓶内石块的总体积为1×10﹣4m3;‎ ‎ ‎ ‎(3)石块的密度为2.5×103kg/m3。‎ 五、实验题(共19分)‎ ‎25.【分析】(1)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接触容器底或容器壁;‎ ‎(2)沸腾时有大量的气泡产生,并且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增大,最后破裂;沸腾前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 ‎(3)沸点越低,区域越低,沸点越高,气压越高;‎ ‎(4)水沸腾的特点是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 ‎(5)从给水开始加热到水沸腾需要的时间长短不同,根据Q=cm△t知,可能是水的质量不同,可能是水的初温不同。‎ ‎【解答】解:(1)图乙中所示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到了容器底,该实验操作错误;‎ ‎(2)丙图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所以丙图是沸腾前的现象;‎ ‎(3)表格中数据所示水在98℃的时候,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水的沸点是98℃,低于100℃,说明实验时大气压低于标准气压;‎ ‎(4)水沸腾的特点是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 ‎(5)如丁图,三、四组得到a、b两种不同图象,两个小组水初温相同,开始沸腾的时间不同,根据Q=cm△t知,可能是水的质量不同。‎ 故答案为:‎ ‎(1)二;(2)前;(3)98;低于;(4)不变;(5)质量。‎ ‎26.【分析】(1)利用烧杯中的水给试管里的冰加热的目的是使冰受热均匀。‎ ‎(2)认识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根据图象分析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从而得出结论。晶体在熔化前是固态;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混合态;熔化完后处于液态。‎ ‎(3)液体沸腾的条件是温度达到沸点,并且不断吸热。‎ ‎【解答】解:(1)利用烧杯中的水给试管里的冰加热的目的是使冰受热均匀。‎ ‎(2)由乙图知,从第3分钟到7分钟,冰的温度保持0℃不变,所以冰是晶体,熔点是0℃;从图象可以看出,在第6分钟,冰处于熔化过程中,所以处于固液混合态;‎ ‎ ‎ ‎(3)当大烧杯中的水沸腾后,尽管不断吸热,但烧杯中的水温度不再升高,保持水的沸点温度不变;小试管中的水从大烧杯中吸热,温度达到水的沸点后,就和烧杯中的水的温度一样,就不能从烧杯中继续吸热,这时虽然达到了沸点,但不能吸收热量,所以不会沸腾。‎ 故答案为:(1)使冰受热均匀;(2)晶体;固液共存;(3)不会。‎ ‎27.【分析】(1)将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游码移到左端零刻度线。当横梁静止时,在天平的调平过程中,指针左偏,说明左盘低,右盘高。哪端的盘较高,平衡力螺母便向哪端调节;‎ ‎(2)天平的分度值为0.2g,天平的读数为砝码质量加游码对应的刻度值,由此得到盒与舒化奶的总质量;‎ ‎(3)由m奶=m总+m盒计算盒中的奶的质量;由密度公式计算舒化奶的密度;盒中舒化奶全部倒入塑料杯中会有一部分奶残留在盒中,由此分析所测密度大小;‎ ‎(4)根据舒化奶与水的体积相等,测出它们的质量,利用密度公式可计算舒化奶的密度。‎ ‎【解答】解:(1)将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游码移到左端零刻度线。当横梁静止时,在天平的调平过程中,指针左偏,说明左盘低,右盘高。哪端的盘较高,平衡力螺母便向哪端调节。根据题图可以知道,指针左偏,因此平衡螺母应该向右调节;‎ ‎(2)由图甲可知,盒与舒化奶的总质量m总=100g+100g+50g+20g+1.4g=271.4g;‎ ‎(3)由m总=m奶+m盒,得,盒中的奶的质量:m奶=m总﹣m盒=271.4g﹣11.4g=260g,‎ 由题舒化奶的体积:V奶=250mL=250cm3,‎ 所以舒化奶的密度:‎ ρ===1.04g/cm3;‎ 若牛奶的“净含量”标注准确,即牛奶的体积准确,但盒中舒化奶全部倒入塑料杯中会有一部分奶残留在盒中,所以所测舒化奶质量偏小,由密度公式可知他测得的密度值偏小;‎ ‎(4))③将塑料杯中倒入水到记号处,用天平测出杯和水的总质量m3;‎ 舒化奶的质量:m=m1﹣m2,‎ 水的质量:m水=m3﹣m2,‎ 舒化奶的体积:V=V水==,‎ ‎ ‎ 舒化奶密度:ρ===。‎ 故答案为:(1)左侧零刻度线;右;(2)271.4;(3)260;1.04; 小;(4)把水倒入杯中标志处;塑料杯和水;。‎ 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测试题 姓名: 班级: 得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3分)(2017•东营)在旅游景区,导游常利用扩音器进行讲解,如图所示。关于扩音器的作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提高声音的音调 B.增大声音的响度 ‎ C.改变声音的音色 D.改变声音的传播速度 ‎2.(3分)(2017•泰安)下列成语所反映的情景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 A.水中捞月 B.坐井观天 C.一叶障目 D.海市蜃楼 ‎3.(3分)(2017秋•黄埔区期末)如图所示,对光有发散作用的透镜是(  )‎ A. B. C. D.‎ ‎4.(3分)(2018•枣庄)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 ‎ A. B. ‎ C. D.‎ ‎5.(3分)(2017•高密市二模)2016年科博会在北京召开中外多款智能机器人齐亮相,如图是幼教机器人和小朋友比赛背唐诗时,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机器人的声音不是由振动产生的 ‎ B.机器人的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 C.机器人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108m/s ‎ D.能区分机器人和小朋友的声音主要是因为他们的音色不同 ‎6.(3分)(2017•乌鲁木齐)海豚能够发出超声波,老虎能够发出次声波。下列关于超声波和次声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超声波听起来比较高亢 ‎ B.次声波听起来比较低沉 ‎ C.次声波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 D.超声波可以传递信息但不能传递能量 ‎7.(3分)(2017秋•黄埔区期末)关于热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秋天早晨的“大雾“,是夜间从地面冒出的“白气” ‎ ‎ ‎ B.冬天户外用温度计测量铁块和木块的温度,铁块的温度比木块低 ‎ C.冬天我们呼出的“白气”与夏天冰棒冒出的“白气”形成原因不一样 ‎ D.夏天打开冰棒包装纸冒出的“白气”,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的小水珠 ‎8.(3分)(2017秋•黄埔区期末)如图所示,甲、乙分别是酒精在标准大气压下熔化和沸腾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固态酒精是非晶体 ‎ B.在﹣117℃时,酒精处于液态 ‎ C.酒精在沸腾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 ‎ D.酒精温度计可以用来测量沸水的温度 ‎9.(3分)(2017•贵港)缺水已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现象,因此我们要珍惜每一滴水,海水淡化是解决缺水问题的方法之一。现在所用的海水淡化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一种是蒸馏法,即先将海水中的水汽化而把盐留下,再将水蒸气冷凝为液态的水。关于以上过程涉及的物态变化和吸(放)热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先升华后凝华,先吸热后放热 ‎ B.先汽化后凝固,先放热后吸热 ‎ C.先汽化后液化,先吸热后放热 ‎ D.先汽化后液化,先放热后吸热 ‎10.(3分)(2017•通辽)近期流行一种“自拍神器”给旅行者自拍带来了方便。如图所示,与直接拿手机自拍相比,利用自拍杆可以(  )‎ ‎ ‎ A.增大像距 B.增大取景范围 ‎ C.增大人像的大小 D.缩短景物到镜头距离 ‎11.(3分)(2017秋•黄埔区期末)中学生运动会在百米赛跑比赛中男运动员小磊同学赛出了个人最佳成绩。经过计算,他的百米赛跑平均速度约等于(  )‎ A.2.5m/s B.3.3m/s C.7.0m/s D.11.1m/s ‎12.(3分)(2017秋•黄埔区期末)某物体从地面上某一点出发沿直线运动,其s﹣t图象如图所示。对物体的运动情况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不正确的是(  )‎ A.物体在6s内运动的路程为15m ‎ B.以地面为参照物,物体在中间2s内静止 ‎ C.物体在前2s内和后2s内的速度相等 ‎ D.物体在6s内的平均速度为2.5m/s ‎13.(3分)(2017•益阳)如图所示,一把透明塑料尺子放在平面镜前一定距离处,则尺子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下图中的(  )‎ ‎ ‎ A. B. C. D.‎ ‎14.(3分)(2017•烟台)“五•一”节期间,在南山公园平静的湖水中,小红看到了“鸟在水中飞,鱼在云中游”的美丽画面,她所观察到的“飞鸟”和“游鱼”(  )‎ A.都是折射而成的像 ‎ B.分别是反射和折射而成的像 ‎ C.都是反射而成的像 ‎ D.分别是折射和反射而成的像 ‎15.(3分)(2017•广州)蜡烛放在如图所示位置,通过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像,小红画了图中的光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红画的光路是正确的 ‎ B.蜡烛通过透镜成的是虚像 ‎ C.透镜的焦距小于10cm ‎ D.透镜的焦距大于20cm 二、填空作图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6.(3分)(2017秋•黄埔区期末)在音乐中,中音C调“1(do)”的频率是262Hz,D调“1(do)”的频律是294Hz,由此可知D调“1”比C调“1”的   高;我们敲击琴键不同键时,发出的声音不同,主要是因为   不同;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钢琴的同一个键时,听起来声音也不同,这主要是因为   不同。(选填乐音的三要素)‎ ‎ ‎ ‎17.(3分)(2017秋•黄埔区期末)冬天的早晨,小晴发现家里的玻璃窗很模糊,用手指划一下,随手写了一个“A”(如图所示)。玻璃窗模糊是因为   (选填“室内”或“室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   (选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此过程要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18.(3分)(2017秋•黄埔区期末)(1)图甲中物块的长度为   cm;‎ ‎(2)图乙中体温计的示数为   ℃。‎ ‎(3)图丙中停表的示数是   s。‎ ‎19.(3分)(2017秋•黄埔区期末)小明某天早上把手机放在口袋中出去散步,如图是散步后手机“微信运动”功能记录的数据。如果小明此次步行时间是3000s,平均步长是0.5m,那么他本次步行的平均速度是   m/s;如果小明坚持每天走10000步以上,以这样的速度他每天至少要走的时间是   s,约为   h。‎ ‎20.(3分)(2017秋•黄埔区期末)无人机利用携带的焦距一定的微型摄像机进行航拍,来自地面景物的光通过摄像机镜头,会聚在感光晶片上,形成倒立、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   (选填“虚”或“实”)像;当无人机上升时,须   (选填“增大”或“减小”)镜头与感光晶片间的距离,才能拍摄到清晰地画面。‎ ‎ ‎ ‎21.(3分)(2017秋•黄埔区期末)请在图中画出入射光线通过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22.(3分)(2017•东营)如图所示,护林员利用一块平面镜使此时的太阳光水平射向山洞中P点,请你通过作图标出平面镜的位置,并标出反射角的度数。‎ ‎23.(3分)(2017•随州)如图,人眼在E处通过碗的边缘D点刚好能看到空碗底部硬币的左边缘A点。 现在向碗里缓慢加水,当水面到达C处时,人眼仍在E处,但能通过D点看到硬币的右边缘B点。用一条光线示意以上光学现象(并画出水面、法线)。‎ 三、解析题(10分)‎ ‎24.(10分)(2017秋•黄埔区期末)小明家离学校2km,他平时步行上学,需要半小时才能到达学校。最近,他使用共享单车上学,请问:‎ ‎(1)小明步行上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m/s?(小数点后保留1位数字)‎ ‎(2)小明使用共享单车上学可以节约多少时间?(单车速度约为5m/s)‎ 四、实验探究题(第25题8分,第26题6分,第27题7分,共21分)‎ ‎25.(8分)(2017秋•黄埔区期末)小滨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1)他应选取两支外形   (选填“相同”或“不同”)的蜡烛进行实验;‎ ‎(2)他选择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 ‎ ‎ ‎(3)在探究过程中,他把蜡烛A放在距玻璃板30cm处,则蜡烛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到蜡烛A的距离是   cm;当蜡烛A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与玻璃板的距离   ,像的大小   (后两空均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在玻璃板后放一光屏,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接收到蜡烛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是   像;‎ ‎(5)实验过程中,小滨仔细观察,发现蜡烛的像有重影,请你帮他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26.(6分)(2017•枣庄)小明和小华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想制作一个医用冷藏盒,不知道给药品降温用冰好,还是用盐水结成的冰好?他们动手测量了盐水的凝固点。‎ ‎(1)在选择温度计时,有量程分别为“﹣2℃~102℃”和“﹣20℃~102℃”的温度计,应选择量程为   的温度计,这样选择的原因是   。‎ ‎(2)在测量过程中,他们同时发现所测得盐水的凝固点并不相同,于是对比了双方实验过程,发现烧杯中装水都是200ml,小明加了1汤匙的盐,而小华加了3汤匙的盐,由此作出猜想:盐水的凝固点可能与盐水的浓度有关,接着他们进行了多次实验得出了不同浓度盐水的凝固点,数据记录如下表:‎ 盐水浓度(%)‎ ‎0‎ ‎3‎ ‎6‎ ‎9‎ ‎12‎ ‎15‎ ‎18‎ ‎21‎ ‎24‎ ‎27‎ ‎30‎ ‎36‎ 凝固点(℃)‎ ‎0‎ ‎﹣2‎ ‎﹣4‎ ‎﹣6‎ ‎﹣8‎ ‎﹣11‎ ‎﹣15‎ ‎﹣18‎ ‎﹣17‎ ‎﹣1.8‎ ‎﹣0.4‎ ‎0‎ 分析表格中数据可知:当盐水浓度增大时,其凝固点   。‎ ‎(3)你认为给冷藏盒中的药品降温最好选用   。(选填“冰”或“适当浓度的盐水结成的冰”)‎ ‎(4)实验后,他们联想到冬天在冰雪覆盖的路面上撒盐便于除雪,原因是   。‎ ‎27.(7分)(2018•晋江市校级模拟)在信息化时代,相机和手机都是常用的图象采集设备。‎ ‎(1)如图1所示,用相机拍照时,在芯片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的、缩小的   像(选填“实”或“虚”);镜头靠近人时,像的大小将变   ,此时像会   透镜(选填“靠近”或“远离”);用相机拍摄远近不同的物体时,通过伸缩镜头,使像清晰地成在芯片上,这个操作过程便是“调焦”,如图2所示;‎ 次数 ‎1‎ ‎2‎ ‎3‎ ‎4‎ ‎5‎ ‎6‎ ‎7‎ 物距/m ‎10.00‎ ‎5.00‎ ‎2.00‎ ‎1.00‎ ‎0.50‎ ‎0.10‎ ‎0.05‎ ‎ ‎ 像距/cm ‎0.500‎ ‎0.501‎ ‎0.502‎ ‎0.503‎ ‎0.505‎ ‎0.526‎ ‎0.556‎ ‎(2)小敏同学发现手机不能“调焦”但成像也基本清晰,她将手机拿到哥哥工作的大学实验室去探究,实验数据如上表,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手机镜头的焦距大约为   ‎ A.5m B.0.5m C.0.05m D.0.005m ‎(3)请分析,手机拍摄远近不同的物体不需要“调焦”的原因是   。‎ ‎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分析】根据扩音器就是把音量放大了,让声音传的更远,对各个选项逐一分析即可。‎ ‎【解答】解:图示为电子扩音器,其作用就是把音量放大了,让声音传的更远,声音经过扩音器后响度变大。‎ 故选:B。‎ ‎2.【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3)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解答】解:A、水中捞月,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符合题意。‎ B、坐井观天指在井中看到的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这是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不符合题意;‎ C、一叶障目,就是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缘故。不符合题意。‎ D、海市蜃楼是光在不均匀的大气中传播形成的光的折射现象,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分析】中间比边缘厚的透镜为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中间比边缘薄的透镜为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解答】解:凹透镜是指中间比边缘薄的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所以凹透镜又叫发散透镜,符合这个特点的透镜是D。‎ 故选:D。‎ ‎4.【分析】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保持不变,根据图象的形状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 ‎【解答】解:‎ A、s﹣t的图象是变化的曲线,并且随时间增加路程也增加,但不成正比例,也就是物体做加速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 ‎ B、s﹣t图象是变化的曲线,并且随时间增加路程在变小,也就是物体做减速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 C、该图表示物体的速度不变,做匀速直线运动。故C符合题意;‎ D、该图表示物体的速度均匀增大,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我们能够听到声音是因为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耳朵里;‎ ‎(3)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4)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的,是判断发声体的依据;音调是声音的高低,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解答】解:‎ A、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故A错误;‎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B错误;‎ C、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故C错误;‎ D、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的,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音色是判断发声体的依据。故D正确。‎ 故选:D。‎ ‎6.【分析】(1)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低于20Hz的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超声波和次声波都是人耳听不到的。‎ ‎(2)次声波和超声波都是声波既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解答】解:AB、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低于20Hz的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由于超声波、次声波的频率都不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所以人听不到,故AB错误;‎ CD、次声波和超声波都是声波,声波既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7.【分析】(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温度相同的物体,导热程度不同给人的感觉是温度不同。‎ ‎(2)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现象叫做液化,根据物质变化前后的状态分析答题。‎ ‎ ‎ ‎【解答】解:A、秋天早晨的“大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故A错误;‎ B、冬天在户外的木块和铁块处于相同环境,所以温度相同,故B错误。‎ C、冬天我们呼出的“白气”与夏天冰棒冒出的“白气”形成原因都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故C错误;‎ D、夏天,打开冰棍的包装纸,看见冰棍旁出现“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冰棒液化成的小水滴,故D正确。‎ 故选:D。‎ ‎8.【分析】(1)辨别晶体与非晶体主要看这种物质是否有一定的熔点,即有一段时间这种物质吸热,但温度不升高,而此时就是这种物质熔化的过程。‎ ‎(2)处于熔点温度,可能为固态,可能为液体,可能为固液共存状态;‎ ‎(3)液体沸腾时吸热温度不变;‎ ‎(4)酒精的沸点比水的沸点低。‎ ‎【解答】解:A、读图甲可知,在﹣117℃时吸热,但温度不再升高,说明此时物质达到了熔点,正在熔化,因此固体酒精属于晶体,故A错误;‎ B、在﹣117℃时,酒精处于熔点温度,可能为固态,可能为液体,可能为固液共存状态,故B错误;‎ C、酒精在沸腾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故C正确;‎ D、由图乙知酒精的沸点为78℃,低于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不能用酒精温度计来测量沸水的温度,故D错误。‎ 故选:C。‎ ‎9.【分析】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汽化吸热,液化放热,这两个过程是相反的。‎ ‎【解答】解:‎ 将海水中的水蒸发由液态变成气态,属于汽化现象,再将水蒸气冷凝为液态的水是气态变成液态,属于液化现象。其中汽化吸收热量,液化放出热量。‎ 故选:C。‎ ‎ ‎ ‎10.【分析】“自拍神器”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工作的,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大,像距越小,像越小。‎ ‎【解答】解: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大,像距越小,像越小;所以,“自拍神器”与直接拿手机自拍相比,利用自拍杆可以增大物距,减小像距,减小人像的大小,从而增大取景范围,取得更好的拍摄效果,故ACD错误,只有B正确。‎ 故选:B。‎ ‎11.【分析】结合男子百米世界纪录略小于10s,估算中学生运动会中男运动员的运动成绩,找出符合实际的选项即可。‎ ‎【解答】解:男子百米世界纪录在10m/s略快一点,一般中学生的速度应该更小一些,不可能达到11.1m/s,而2.5m/s和3.3m/s太慢,7.0m/s符合题意。‎ 故选:C。‎ ‎12.【分析】(1)根据图象可知6s时物体运动的路程;‎ ‎(2)在2~4s内,物体运动的路程为零,其速度为0;‎ ‎(3)根据图象可知物体在前2s内和后2s内运动的路程,利用速度公式即可比较其大小;‎ ‎(4)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除以总时间。‎ ‎【解答】解:A、由s﹣t图象可知,当t=6s时,路程s=15m,即物体在6s内运动的路程为15m,故A选项正确;‎ B、由s﹣t图象可知,在2~4s内,物体运动的路程为零,其速度为0,则以地球为参照物,物体静止,故B选项正确;‎ C、物体在前2s内运动的路程为5m,后2s内运动的路程为15m﹣5m=10m,即在相等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不相等,根据v=可知,则物体在前2s内和后2s内的速度不相等,故C选项不正确;‎ D、物体在6s内的平均速度:v===2.5m/s,故D选项正确。‎ 故选:C。‎ ‎13.【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①所成的像是虚像;②像和物体形状、大小相同;③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④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 ‎ ‎ ‎【解答】解: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原因特点可知,尺子在平面镜中的像是正立的等大的虚像,像与尺子关于镜面对称,故BD错误;‎ 平面镜成像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无关,故A正确,C错误。‎ 故选:A。‎ ‎14.【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平面镜成像,知道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同时要掌握光的折射现象,我们看到水中的物体,其实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解答】解:看到的水中的鸟是空中的鸟以水面为反射面在水中形成的虚像。其光路图如下图所示:由于它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所以是虚像。‎ 看到的鱼是由水中的鱼发出的光线由水中进入空气中发生折射形成的,是鱼的虚像。其光路图如下图所示:由于它是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所以是虚像。‎ 故选:B。‎ ‎15.【分析】①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过焦点;‎ ‎②当u>2f时,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解答】解:由图知,物距为20cm,已知物体经凸透镜折射后成倒立、缩小的像,说明物体在二倍焦距之外,即20cm>2f,所以f<10cm,故C正确、D错误;‎ ‎ ‎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过焦点,而f<10cm,所以折射光线不可能过凸透镜右侧的“20cm”处,故A错误;‎ 凸透镜所成虚像是正立的,已知此时成的是倒立的像,所以是实像,故B错误。‎ 故选:C。‎ 二、填空作图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6.【分析】(1)响度指的是声音的大小,声音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大。‎ ‎(2)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即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解答】解:在音乐中,中音C调“1(do)”的频率是262Hz,D调“1(do)”的频率是294Hz,即D调“1”的频率比C调“1”的频率高,所以D调“1”的音调高;‎ 我们敲击琴键的不同键时,发出声音的频率不同,则音调不同;‎ 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钢琴的同一个键时,声源的振动幅度不同,则声音的响度不同。‎ 故答案为:音调;音调;响度。‎ ‎17.【分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凝华要放热。‎ ‎【解答】解:由图知这是窗玻璃上的形成的冰花,“冰花”是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比较冷的玻璃窗凝华形成的,凝华要放热。‎ 故答案为:室内;凝华;放出。‎ ‎18.【分析】(1)刻度尺的使用要首先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要弄清楚体温计的量程和分度值再去读数;‎ ‎(3)读取停表的示数,首先要知道大表盘和小表盘的分度值,然后看指针在什么位置,从而得出示数,停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解答】解:(1)甲图示刻度尺1cm又分为10个小刻度,故最小刻度值为1mm;左侧示数3.00cm,右侧示数为5.25cm,物体长度为5.25cm﹣3.00cm=2.25cm;‎ ‎(2)乙图所示的体温计的一个大格表示1℃,里面有10个小格,因此它的分度值为0.1℃.因此它的读数为37℃+0.6℃=37.6℃;‎ ‎ ‎ ‎(3)由图知:在停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0”和“1”之间,偏向“0”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0min;在停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指针在20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20s,即停表的读数为20s。‎ 故答案为:(1)2.25;(2)37.6;(3)20。‎ ‎19.【分析】(1)根据题意求出小明行走的路程,利用速度公式求他步行的速度;‎ ‎(2)求出小明走10000步的路程,再利用t=求需要的时间。‎ ‎【解答】解:‎ ‎(1)由题知,小明行走的路程s=6000×0.5m=3000m,‎ 他步行的速度:‎ v===1m/s;‎ ‎(2)小明走10000步的路程:‎ s′=10000×0.5m=5000m,‎ 需要的时间:‎ t′===5000s=5000×h≈1.4h。‎ 故答案为:1;5000;1.4。‎ ‎20.【分析】(1)摄像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制成的,摄像机的镜头是一个凸透镜;掌握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 U<f,成倒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 ‎(2)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 ‎【解答】解:(1)摄像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其成像的原理是: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当物距增大时,像距减小,也就是当无人机高度上升时增大了物距,这时需减小镜头与感光晶片的距离,才能拍摄到清晰的画面。‎ ‎ ‎ 故答案为:缩小;实;减小。‎ ‎21.【分析】在作凸透镜或凹透镜的光路图时,先确定所给光线的特点再根据透镜的光学特点来作图。‎ ‎【解答】解:‎ 对于凸透镜,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后方向不变;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通过焦点,如图所示:‎ ‎22.【分析】知道了反射光线的位置,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夹角的角平分线就是法线的位置。根据图中标出的入射光线和水平面的夹角,易求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夹角;由光的反射定律知:入射角和反射角等大,由此求得反射角的度数。在标反射角的度数时要注意:反射角是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 ‎【解答】解:连接PO,即为反射光线,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夹角的角平分线就是法线的位置,然后垂直于法线作出平面镜;‎ 由图知,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夹角90°+30°=120°,则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60°;如图所示:‎ ‎23.【分析】当我们用眼睛看水中物体时,是物体所反射的光进入到了我们的眼睛,才看清物体;‎ 光的折射规律是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光从水或者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远离法线的方向偏折。‎ ‎【解答】解:碗里无水时,人眼在E处通过碗的边缘D点刚好能看到空碗底部硬币的左边缘A点;‎ 沿碗壁缓缓向碗中加水时,当水面到达C处时,能通过D点看到硬币的右边缘B点,说明由B点射向水面的光线折射后进入了人的眼睛;‎ 所以,作图方法为:过C点作水平直线(即水面),与AE交于O点(O为入射点),再过O点作法线,连接BO即为入射光线,则OD为折射光线,如图所示:‎ ‎ ‎ 三、解析题(10分)‎ ‎24.【分析】(1)由题知小明家离学校的距离和步行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小明步行上学的平均速度;‎ ‎(2)利用v=求使用共享单车上学的时间,进而求出可以节约时间。‎ ‎【解答】解:‎ ‎(1)由题知,s=2km=2000m,t1=0.5h=1800s,‎ 小明步行上学的平均速度:‎ v1==≈1.1 m/s;‎ ‎(2)由v=可得使用共享单车上学的时间:‎ t2===400s,‎ 可以节约时间:‎ ‎△t=t1﹣t2=1800s﹣400s=1400s。‎ 答:(1)小明步行上学的平均速度是1.1m/s;‎ ‎(2)小明使用共享单车上学可以节约1400s。‎ 四、实验探究题(第25题8分,第26题6分,第27题7分,共21分)‎ ‎25.【分析】(1)实验时选择两个相同的蜡烛,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选择透明的玻璃板,在物体的一侧,既能看到物体的像,也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3)平面镜成像特点:物像等距,物像等大;‎ ‎(4)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虚像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不会出现在光屏上;‎ ‎ ‎ ‎(5)玻璃板有两个反射面,每个反射面都可以作为平面镜成像,所以仔细观察时,会发现通过玻璃板成两个像。‎ ‎【解答】解:‎ ‎(1)选取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选择透明的玻璃板,能同时观察到像和代替蜡烛A的蜡烛B,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3)由平面镜成像特点之一:物像等距可知,蜡烛A到玻璃板的距离是30cm,那么蜡烛B到玻璃板的距离等于30cm,所以蜡烛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到蜡烛A的距离是60cm;‎ 由物像等距可知:蜡烛A远离玻璃板时,像与平面镜距离变大;‎ 由平面镜成像特点之一:物像等大可知,将蜡烛不管是远离玻璃板还是靠近玻璃板时,蜡烛所成像的大小不变;‎ ‎(4)因为光屏只能接收实像,不能接受虚像,而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移开B,并在其所在位置放一个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接收A的像,这说明蜡烛成的像是虚像;‎ ‎(5)玻璃板有一定的厚度,且有两个反射面,因为玻璃的两个表面同时发生反射,两个反射面各成一个像,所以成两个像。‎ 故答案为:(1)相同;(2)便于确定像的位置;(3)60;变大;不变;(4)虚;(5)玻璃的两个表面都发生反射,两个反射面各成一个像。‎ ‎26.【分析】(1)若盐水的凝固点低于﹣2℃时,使用量程为﹣2℃~102℃的温度计就不能测出盐水的凝固点;‎ ‎(2)根据表中盐水浓度从0~36%,凝固点从0℃降低然后上升到0℃可得出结论;‎ ‎(3)根据盐冰的熔点低于0℃分析;‎ ‎(4)当有杂质掺入时熔点会降低。‎ ‎【解答】解:(1)要使用量程为﹣20℃~102℃的温度计,主要考虑盐水的凝固点低于﹣2℃时,便于测出盐水的凝固点;‎ ‎(2)从表格中的数据可看出,盐水的浓度一直在变大,而盐水的凝固点是先降低后又升高;‎ ‎(3)药品要求在0℃以下存放,要求所选物质的熔点在0℃以下,冰的熔点是0℃,盐冰的熔点低于0℃,所以冷藏盒中应使用盐水冰块;‎ ‎ ‎ ‎(4)寒冷的冬季,向积雪撒盐,在其它条件相同时,积雪上洒盐水是掺有杂质,积雪的熔点降低,使积雪熔化。‎ 故答案为:(1)﹣20℃~102℃;盐水的凝固点可能低于﹣2℃;(2)先降低后升高;(3)适当浓度的盐水结成的冰;(4)积雪上洒盐水是掺有杂质,积雪的熔点降低,使积雪熔化。‎ ‎27.【分析】(1)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凸透镜成像遵循物近像远像变大的规律。‎ ‎(2)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以及其应用来解答此题。‎ ‎(3)因为这种照相机的焦距小,物距都远大于2倍焦距,像距接近焦距,这样远近不同的物体成像的位置相差不大,所以不用调节。‎ ‎【解答】解:‎ ‎(1)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凸透镜成像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镜头靠近人时,物距变小,像距变大,像会远离透镜,像要变大。‎ ‎(2)由表中数据可知,当物距u>0.50m时,像距v保持在0.5cm=0.005m左右,根据凸透镜成像特点可知,当物距远大于2倍焦距时,像距就越接近焦距,故选D。‎ ‎(3)因为这种手机镜头的焦距小,物距都远大于2倍焦距,像距接近焦距,像距变化的范围小,这样远近不同的物体成像的位置相差不大,所以不需要“调焦”。‎ 故答案为:(1)实;大;远离;(2)D;(3)这种手机镜头的焦距小,物距都远大于2倍焦距,像距接近焦距,像距变化的范围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