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4.00 KB
- 2021-11-0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2015-2016学年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题(解析版)
一、选择题(选出各题唯一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32分)
1.下列对生活中物理量的估测接近事实的是( )
A.人体正常体温为35℃
B.课桌的高度约为80mm
C.武广高铁的平均速度约为300m/s
D.人步行时的速度约为3.6km/h
2.坐在行驶火车上的乘客,我们说他静止是以下列哪个物体为参照物的( )
A.火车车厢 B.铁轨
C.迎面开来的火车 D.车厢里走动的乘务员
3.深秋的早晨起床时可看到房间玻璃窗上有许多小水珠,这些水珠在( )
A.窗玻璃朝房内的一面 B.窗玻璃朝房外的一面
C.窗玻璃的里外两面 D.不能断定在哪一面
4.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闹钟的声音会逐渐变小,直至听不到声音,这个实验说明了( )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声音必须通过介质才能传播
C.声音在玻璃罩中发生了反射
D.声波在传播过程中能量逐渐减少
5.在探究“声是怎样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C.延长音叉的振动时间
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6.冬天,小明从室外走进温暖的教室,他的眼镜片上出现了一层薄雾,一会儿薄雾又消失了.上述现象对应的物态变化是( )
A.先凝固,后升华 B.先液化,后汽化
C.先凝固,后熔化 D.先凝华,后升华
7.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小西湖立交桥上安装的隔音墙,是在声音传播途径中减弱噪音
B.接听电话时根据音色分辨对方
C.声音的频率越高,传播速度越快
D.水面舰艇可以通过超声波探测海洋的深度和礁石
8.甲、乙是两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若甲、乙通过的路程之比为2:3,所用的时间之比是1:2,则甲、乙的速度之比是( )
A.3:2 B.3:1 C.3:4 D.4:3
9.如图所示,城市高架道路的部分路段两侧建有透明板墙.这种设计采用以下哪种途径来控制噪声( )
A.防止噪声的产生 B.阻断噪声的传播
C.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D.以上说法都不对
10.近年,全国各地掀起跳广场舞的热潮,广场舞有益身心健康,但也影响周围居民的生活,为避免给周边居民的生活造成干扰,下列措施合理有效的是( )
A.调节音响的音量,使声音的音调不要太高
B.居民关闭门窗,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C.在广场上安装噪声监测装置,以阻断噪声的传播
D.晚八点半以后停止跳广场舞,以防止噪声的产生
11.下列事例中,不属于声音传递信息的是( )
A.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铁轨判断有没有裂缝
B.医生用听诊器听病人的呼吸和心跳
C.医生用超声波给病人做碎石
D.我国次声波站探知到某国的核武器试验
12.监测中东呼吸综合征等呼吸系统传染病时要测量体温.若用如图所示这支未甩过的体温计去测量另一个人的体温,测量结果可能是( )
A.37.0℃ B.37.5℃ C.38.0℃ D.38.5℃
13.以下物态变化现象中,吸热的是( )
A.春天,冰雪消融汇成潺潺流水
B.夏天,清晨草叶上出现晶莹的露珠
C.秋天,雨后泰山上出现缥缈的云雾
D.冬天,室内窗玻璃上出现美丽的冰花
14.在学校运动会上,小明参加的项目是百米赛跑.起跑后,小明越跑越快,最终以12.5s的优异成绩获得冠军.关于上述小明的百米赛跑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明在前50m一定用了6.25s
B.小明每秒钟通过的路程都是8m
C.小明的平均速度是8m/s
D.小明的平均速度是8km/h
15.如图所示是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的示意图,其中温度计使用正确的是( )
16.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他们的位置如图所示,图中能正确反映两人运动距离与时间关系的是( )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8分)
17.单位换算:
50cm= m.
1h30min= s.
108km/h= m/s.
18.用如图所示的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度,该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 mm,所测铅笔的长度为5.25 (填单位).
19.诗句“月落乌啼霜满天”中,月亮相对于地面上的山来说它是 的(填“运动”或“静止”).鸟儿啼声是通过 传播到人耳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 形成的小冰晶.
20.在学校的田径运动会的百米赛跑中,王猛同学和刘海同学正在奋力的向终点奔跑,这时同学们说刘海跑的快;比赛结束后裁判员最终判王猛同学获得冠军;本次比赛中同学说刘海快是相同时间比 ,比赛结束后裁判判断王猛获得冠军是相同路程比 .
21.“掩耳盗铃”是大家熟悉的成语故事.从物理学角度分析,盗贼所犯的错误是:既没有阻止声音的 ,又没有阻止声音的 .
22.2012年2月,首批“长鼻子”校车在南京投入使用,如图所示.
(1)校车行驶过程中,以司机为参照物,路边的树是 (填“运动”或“静止”)的.
(2)《校车驾驶员安全管理规定》中明确指出车速不得超过40km/h,“40km/h”是指校车在行驶过程的 (填“平均速度”或“最大速度”).
(3)小明早晨7点乘校车去上学,7点30分到达学校,设校车行驶的平均速度为30km/h,则小明乘车地点到学校的距离是 km.
23.如图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现象的示意图.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①水蒸气的温度降低凝成小水滴②或凝成小冰晶,这就是云.在一定条件下,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③小冰晶又变成小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形成了雨.请依次写出上文划线处涉及到的物态变化的名称:
① 、② 、③ .
24.为缓解旱情,实施人工降雨.飞机在高空投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进入冷云层,就很快 成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的温度急剧下降,空中的水蒸气便 成小冰粒,这些冰粒逐渐变大而下降,遇到暖气流便 为雨点降落到地面.
25.走进商场通常开到保洁员将地拖完后总要用硬纸板扇,这个场景中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是: .
26.如图所示,在大容器A和小容器B内都盛有水,在容器A底部加热使A内水沸腾,继续加热,容器B内水的温度 (能/不能)达到沸点, 沸腾.
27.对同一物体的长度进行测量,5次测量记录分别为8.88cm、8.89cm、8.90cm、8.86cm 和8.01cm.在这些记录中有一次是错误的,错误的测量数值是 ,该物体的长度是 ,若用塑料卷尺测量长度时,若用力拉尺测量,那么由此引起的测量结果将变 .
28.有一支刻度均匀,但不准确的温度计.用它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时,其示数为﹣2℃;用它测标准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时,其示数为103℃.如果用它测得某液体的温度是19℃,那么该液体的实际温度是 .
三、实验题(29题每空2分,其余每空1分,共22分)
29.300多年前,意大利的科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在房间里挂了许多铃铛,然后让蝙蝠在房间内自由飞行.第一次没有对蝙蝠做任何限制,铃铛未响;第二次蒙住蝙蝠的眼睛,铃铛也未响;第三次塞住蝙蝠的耳朵,房间内的铃铛响了.
(1)下列问题不是该实验所研究的是
A.蝙蝠飞行靠什么躲避障碍物的
B.眼睛对蝙蝠的飞行是否起到作用
C.耳朵对蝙蝠的飞行是否起到作用
D.铃铛是怎样发声的
(2)人们对蝙蝠这种高超的飞行本领提出了如下四种猜想,你认为科学家的实验支持了哪种猜想
A.蝙蝠的视力特别好
B.蝙蝠对空间的状况有极强的记忆力
C.蝙蝠能发射并接收超声波
D.蝙蝠的嗅觉系统特别灵敏,凭嗅觉可以判断前方有无障碍物.
30.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压在桌面上,一部分伸出桌面,用手拨动其伸出桌外的一端
(1)轻拨与重拨钢尺,则钢尺发出声音的不同.这个实验主要是为了探究影响声音 特性的因素.
(2)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则钢尺发出声音的也不同. 这个实验主要是为了探究影响声音 特性的因素.
31.在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某同学提出如下问题,水沸腾后如果继续加热是不是温度越来越高?实验过程中记录数据如表:
时间/min
…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
温度/℃
…
95
96
97
98
98
98
95
98
98
98
98
…
(1)他仔细观察到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时的情况,如图所示.图 是水在沸腾前的情况.
(2)以上数据中,明显错误的是第 min的记录.
(3)分析数据可知,水的沸点是 ℃.
(4)由实验结果可以得出水沸腾时的规律是: .
(5)在做实验时,发现从开始给水加热到水开始沸腾所用的时间过长,请你帮助他找出可能存在的原因.(写出一种即可) .
32.如图所示,是锡的熔化和凝固的图象,根据图象回答:
(1)锡的熔点是 .
(2)在BC段,锡处于 态;在DE段,锡处于 态.
(3)锡的熔化过程中要 热,但温度 .
33.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则;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进行测量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填“大”或“小”);
(3)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
路程s/m
运动时间t/s
平均速度m/s
SAB=
TAB=2
VAB=
SAC=0.9
TAC=3
VAC=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 .(填“大”或“小”)
四、计算题(34、35、36题各4分,37题6分,共18分)
34.芳芳一家利用国庆假日到贵阳玩,汽车行驶了一段时间,他看到了如图所示标志.
(1)在不违规的前提下,若汽车以最快的速度行驶,从图1的标志牌到贵阳需要的时间是多少min?
(2)若以图2所示的速度行驶1.5h,通过的路程是多少km?
35.电影《泰坦尼克号》描述的是一艘名叫“泰坦尼克”号的大海轮,因为跟冰山相撞而沉没的悲剧,为了避免悲剧重演,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利用声音的传播规律制成的探测装置,安装在船上,能及时发现冰山或暗礁的存在.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某船向海底发出超声波,经1s后接收到发出的超声波.
(1)这种方法能不能用来测量月亮到地球的距离?为什么?
(2)通过计算说明海底障碍物到探测船舱底的距离是多少?
36.(4分)汽车沿一平直公路以20m/s的速度行驶,其正前方有一座山崖,当汽车经过某处时,驾驶员按响喇叭,2s后听到回声,求按喇叭时距山崖有多远?(V声=340m/s)
37.某学习小组用刻度尺与停表记录一辆遥控小车的运动情况,他们记录了小车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并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了如图所示的路程与时间图象.根据图象回答以下问题.
(1)小车在前2s内的速度为多少m/s,小车在第5s时的情况是怎样的?
(2)小车车速最快是哪个时段,速度是多少?
(3)小车7秒内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015-2016学年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选出各题唯一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32分)
1.下列对生活中物理量的估测接近事实的是( )
A.人体正常体温为35℃
B.课桌的高度约为80mm
C.武广高铁的平均速度约为300m/s
D.人步行时的速度约为3.6km/h
【考点】温度;长度的估测;速度与物体运动.
【专题】估算综合应用题.
【分析】做这种题目,要对一些常见的物理量要有一定的估测能力,根据生活常识去判断题目的对错.
【解答】解:A、人体正常体温为37℃,故A错误;
B、普通课桌的高度大约是80cm,故B错误;
C、武广高铁的平均速度约为300km/h,故C错误;
D、人步行时的速度约为3.6km/h=1m/s,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一些常见物理量的估测能力,需要学生对生活中的常见物理量单位、大小有所认识,此题就会得到正确答案
2.坐在行驶火车上的乘客,我们说他静止是以下列哪个物体为参照物的( )
A.火车车厢 B.铁轨
C.迎面开来的火车 D.车厢里走动的乘务员
【考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专题】应用题.
【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解答】解:乘客坐在行驶的火车上,若说他是静止的,则选择的参照物和乘客之间的位置肯定没有发生变化,只有和他乘坐的火车车厢之间的位置没发生变化,和铁轨、迎面开来的火车、车厢里走动的乘务员之间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故B、C、D错误.
故选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3.深秋的早晨起床时可看到房间玻璃窗上有许多小水珠,这些水珠在( )
A.窗玻璃朝房内的一面 B.窗玻璃朝房外的一面
C.窗玻璃的里外两面 D.不能断定在哪一面
【考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专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小水珠是液态的,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明确其形成的原因与条件,则可判断小水珠在窗玻璃的什么位置.
【解答】解:深秋的早晨,室外的温度较低,因此,窗玻璃的温度较低,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窗玻璃,放热液化成小水珠,因此,小水珠应该在窗玻璃的内侧,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判断小水珠在窗玻璃哪一面的关键是要明确室内外温度的高低情况,再通过水蒸气遇冷液化这一条件来做出合理的判断.
4.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闹钟的声音会逐渐变小,直至听不到声音,这个实验说明了( )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声音必须通过介质才能传播
C.声音在玻璃罩中发生了反射
D.声波在传播过程中能量逐渐减少
【考点】声音的传播条件.
【专题】声现象.
【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声音需要介质进行传播,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解答】解: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闹钟和罩的底座之间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这样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当把空气全部抽空后听不到声音,说明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声音必须通过介质才能传播;
故选B.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的传播条件进行解答.
5.在探究“声是怎样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C.延长音叉的振动时间
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考点】声音的产生;物理学方法.
【专题】转换法.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这种振动往往不易观察,需要将实验效果进行“放大”.
“转换法”是中学物理中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可以借助某些物体的特性来研究看不到或不易观察到物质,形象直观.
【解答】解:正在发声的音叉与不发声的音叉的区别在于:正在发声的音叉在振动,而不发声的音叉没有振动;
由于音叉振动的幅度过小,人眼无法直接观察和区分,所以用“转换法”将这个实验效果进行放大;
当把悬挂的乒乓球紧靠在正在发声的音叉上时,音叉的振动将乒乓球弹开,即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成乒乓球的振动,以便于观察和进一步的研究.
故选B.
【点评】此题就是用转换法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的,是初中物理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应当掌握.
6.冬天,小明从室外走进温暖的教室,他的眼镜片上出现了一层薄雾,一会儿薄雾又消失了.上述现象对应的物态变化是( )
A.先凝固,后升华 B.先液化,后汽化
C.先凝固,后熔化 D.先凝华,后升华
【考点】液化及液化现象;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
【专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由气态变成液态叫做液化.
【解答】解:刚进室内时,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发生液化现象变成小水珠,使眼镜变得模糊;然后随着眼镜温度的升高,小水珠又蒸发变成水蒸气,眼镜重新变得清晰;即整个过程发生的物态变化过程是先液化后汽化.
故选B.
【点评】要正确判断物态变化过程,一定要搞清熔化、汽化、升华和它们的反过程凝固、液化、凝华这些概念,然后根据物体先后的状态来进行判断.
7.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小西湖立交桥上安装的隔音墙,是在声音传播途径中减弱噪音
B.接听电话时根据音色分辨对方
C.声音的频率越高,传播速度越快
D.水面舰艇可以通过超声波探测海洋的深度和礁石
【考点】防治噪声的途径;声速;超声波与次声波;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专题】声现象.
【分析】(1)防治噪声的途径有:在声源处、在传播中、在人耳处;
(2)声音的三个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根据其各自的影响因素做出判断;
(3)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与频率无关;
(4)利用超声波可以探测海洋的深度.
【解答】解:A、立交桥上安装的隔音墙,是在声音传播途径中减弱噪音,故A正确;
B、不同人声带的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接听电话时我们是根据音色分辨对方,故B正确;
C、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与频率无关,声音的频率越高,传播速度不一定越快,故C错误;
D、水面舰艇可以通过超声波探测海洋的深度和礁石,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结合防治噪声的途径,声音特性的辨别,声速、超声波利用等可逐一解答,属声学的基础知识.
8.甲、乙是两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若甲、乙通过的路程之比为2:3,所用的时间之比是1:2,则甲、乙的速度之比是( )
A.3:2 B.3:1 C.3:4 D.4:3
【考点】速度的计算.
【专题】计算题.
【分析】已知通过的路程之比和所用时间之比,根据公式V=可求速度大小之比.
【解答】解:甲、乙的速度之比==×=×=;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速度大小的比较,关键是公式及其变形的灵活运用.
9.如图所示,城市高架道路的部分路段两侧建有透明板墙.这种设计采用以下哪种途径来控制噪声( )
A.防止噪声的产生 B.阻断噪声的传播
C.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D.以上说法都不对
【考点】防治噪声的途径.
【专题】应用题;声现象.
【分析】防治噪声污染可以从噪声的产生、噪声的传播及噪声的接收这三个环节进行防治.
【解答】解:城市高架道路两侧的透明城墙是防止汽车在运动时所产生的噪声影响两侧的居民,即通过透明的城墙阻碍声音的传播,即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减弱噪声具体做法的理解能力,要结合防治噪声的途径方法进行分析解答.
10.近年,全国各地掀起跳广场舞的热潮,广场舞有益身心健康,但也影响周围居民的生活,为避免给周边居民的生活造成干扰,下列措施合理有效的是( )
A.调节音响的音量,使声音的音调不要太高
B.居民关闭门窗,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C.在广场上安装噪声监测装置,以阻断噪声的传播
D.晚八点半以后停止跳广场舞,以防止噪声的产生
【考点】防治噪声的途径.
【专题】声现象.
【分析】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防治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解答】解:A、节音响的音量旋钮,能够改变声音的响度大小,音量大则响度大,音量小则响度小;调节音量旋钮不能改变声音的音调、音色和频率,故A错误;
B、居民关闭门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B错误;
C、在广场上安装噪声监测装置,不能阻断噪声的传播,故C错误;
D、晚八点半以后停止跳广场舞,防止噪声的产生,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特征、传播以及防治噪声的途径,属于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相对比较简单.
11.下列事例中,不属于声音传递信息的是( )
A.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铁轨判断有没有裂缝
B.医生用听诊器听病人的呼吸和心跳
C.医生用超声波给病人做碎石
D.我国次声波站探知到某国的核武器试验
【考点】声与信息.
【专题】声现象.
【分析】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如: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
声音能够传递能量,如:利用声波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
【解答】解:A、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铁轨判断有没有裂缝,属于声音传递信息;
B、医生用听诊器听病人的呼吸和心跳,属于声音传递信息;
C、医生用超声波给病人做碎石,属于声音传递能量;
D、我国次声波站探知到某国的核武器试验,属于声音传递信息.
故选C.
【点评】声音能传递信息和能量广泛应用于工业、医学等科技领域,需要同学们认真学习,学以致用.
12.监测中东呼吸综合征等呼吸系统传染病时要测量体温.若用如图所示这支未甩过的体温计去测量另一个人的体温,测量结果可能是( )
A.37.0℃ B.37.5℃ C.38.0℃ D.38.5℃
【考点】体温计的使用及其读数.
【专题】温度计、熔化和凝固.
【分析】①读数时,要先确认分度值,然后看液柱上表面所对的刻度值
②体温计玻璃泡的上方有一段非常细的缩口,它可以使体温计玻璃泡上方的水银不能很快的流回玻璃泡中,所以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同时体温计在使用前要用力甩一下,将水银甩回玻璃泡中
【解答】解:①由图知: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0.1℃,温度计的示数是38.5℃;
②根据体温计的特点,使用前用力甩一下玻璃泡上方的水银才能回到玻璃泡中,没有甩的体温计的读数是38.5℃,没有甩直接用来测量人的体温,若体温高于38.5℃,体温计中的水银会上升,测量是比较准确的;若体温低于38.5℃,体温计中的水银不会下降,依然显示的是38.5℃.
综上所述,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体温计的量程和使用注意事项,记住:使用前别忘了“甩一下”.
13.以下物态变化现象中,吸热的是( )
A.春天,冰雪消融汇成潺潺流水
B.夏天,清晨草叶上出现晶莹的露珠
C.秋天,雨后泰山上出现缥缈的云雾
D.冬天,室内窗玻璃上出现美丽的冰花
【考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
【专题】温度计、熔化和凝固.
【分析】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
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解答】解:
A、春天,冰雪消融,是冰雪熔化成水的过程,是吸热的.符合题意.
B、露水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的形成的,是放热的.不符合题意.
C、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液化是放热的.不符合题意.
D、窗玻璃上出现美丽的冰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的过程,凝华是放热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14.在学校运动会上,小明参加的项目是百米赛跑.起跑后,小明越跑越快,最终以12.5s的优异成绩获得冠军.关于上述小明的百米赛跑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明在前50m一定用了6.25s
B.小明每秒钟通过的路程都是8m
C.小明的平均速度是8m/s
D.小明的平均速度是8km/h
【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分析】此题考查了平均速度的定义,即运动物体在某段时间段内的平均速度v等于在这段时间t内通过的路程s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小明参加的项目是百米赛跑,因此路程s=100m,所用时间t=12.5s,
所以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8m/s,因此C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
小明在整个百米比赛中做到是变速直线运动,因此A、B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是会利用公式v=进行计算平均速度,理解平均速度的物理意义.
15.如图所示是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的示意图,其中温度计使用正确的是( )
【考点】温度计的使用及其读数.
【专题】基本仪器的使用专题.
【分析】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要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要接触容器底或容器壁.
【解答】解:由图知:
A、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烧杯底部.此方法错误;
B、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烧杯侧壁.此方法错误;
C、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接触的太少.此方法错误;
D、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但没有接触容器底或容器壁.此方法正确.
故选D.
【点评】在物理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温度计,我们要熟练掌握其使用和读数方法.
16.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他们的位置如图所示,图中能正确反映两人运动距离与时间关系的是( )
【考点】速度与物体运动.
【专题】图析法.
【分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和时间的图象就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由此可知A和B都是错误的;
由题干中的图可知:甲和乙同时同向运动,相同的时间内,乙运动的路程长,乙的运动速度就大;我们可以在C和D的图象中,找出相同的时间,看谁运动的路程长,从而得出甲和乙的正确图象.
【解答】解:由题干中的图象可知:乙比甲运动的速度大.
A、图象表示,随着时间的增长,运动的路程是不变的,表示甲乙是静止的,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
B、图象表示,随着时间的增长,运动的路程是不变的,表示甲乙是静止的,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
C、在横轴上找一点,表示时间相等;做纵轴的平行线,可以发现甲的运动路程长,说明了甲运动快,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
D、运用上面的方法,可以发现:在相同的时间内,乙的运动路程长,速度大,故D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于图象的分析能力,尤其是路程与时间图象中物体速度的判断,这是一个难点,需要突破.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8分)
17.单位换算:
50cm= 0.5 m.
1h30min= 5400 s.
108km/h= 30 m/s.
【考点】物理量的单位及单位换算.
【专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此题考查物理量不同单位间的换算,运用不同单位间的具体关系,利用数学上的运算就可解答.
【解答】解:
①因为1cm=0.01m,所以50cm=50×0.01m=0.5m;
②因为1h=3600s,1mn=60s,所以1h30min=1×3600s+30×60s=5400s;
③因为1km/h=m/s,所以108km/h=108×m/s=30m/s.
故答案为:0.5;5400;30.
【点评】无论什么物理量的单位换算,前面的数都表示倍数,不进行换算,只是把后面的单位进行换算.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单位换算.
18.用如图所示的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度,该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 1 mm,所测铅笔的长度为5.25 cm (填单位).
【考点】长度的测量.
【专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刻度尺上两个相邻的刻度线间的距离;由图知铅笔的端点与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未对齐,则铅笔两端点所对应的刻度尺的示数之差就是铅笔的长度.
【解答】解:由图知刻度尺相邻刻度线的距离,即最小刻度是1mm;铅笔的长度是7.25cm﹣2.00cm=5.25cm.
故答案为:1; cm.
【点评】刻度尺读数要注意:1、分清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2、读数时准确到最小分度值,在最小分度值下应再估读一位.3、读数时应注意物体的端点是否与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对齐.4、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线垂直.
19.诗句“月落乌啼霜满天”中,月亮相对于地面上的山来说它是 运动 的(填“运动”或“静止”).鸟儿啼声是通过 空气 传播到人耳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 凝华 形成的小冰晶.
【考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声音的传播条件.
【专题】应用题.
【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霜是物质由气态变为固态,是凝华现象;能量可以相互转化.
【解答】解:“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在这两句诗中,蕴含着很多物理道理,比如:
月落,是把地球当做参照物,发生了运动.
乌啼,是由于乌鸦的发声器官振动发声的,发出声音由空气传播;
“霜满天”说明发生了凝华现象,而”渔火“是燃料燃烧,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故本题的答案为:运动;空气;凝华.
【点评】本题是力学、热学、声学的一道综合题,考查学生对力、热、声的一些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20.在学校的田径运动会的百米赛跑中,王猛同学和刘海同学正在奋力的向终点奔跑,这时同学们说刘海跑的快;比赛结束后裁判员最终判王猛同学获得冠军;本次比赛中同学说刘海快是相同时间比 路程长短 ,比赛结束后裁判判断王猛获得冠军是相同路程比 时间的长短 .
【考点】运动快慢的比较.
【专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比赛进行中,时间相同,路程不同;跑完全程,路程相同,时间不同.因此,观众与裁判分别是运用了不同的方法,来比较运动的快慢.
【解答】解:在比赛进行的过程中,运动员跑的时间是相同的,跑在前面与后面的区别在于,它们运动的路程长短不同;比赛结束后,运动员都跑完了100米,路程是相同的,先到达终点与后到达终点的区别在于,它们用的时间长短不同.
故答案为:路程长短;时间长短.
【点评】物理学中常用的比较快慢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相同时间比路程,二是相同路程比时间.此题便是对这两种方法的运用.
21.“掩耳盗铃”是大家熟悉的成语故事.从物理学角度分析,盗贼所犯的错误是:既没有阻止声音的 产生 ,又没有阻止声音的 传播 .
【考点】防治噪声的途径.
【专题】声现象.
【分析】防治噪声的途径包括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传播、防止噪声入耳三个方面.
【解答】解:“掩耳盗铃”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盗贼所犯的错误是:既没有阻止声音的产生,又没有阻止声音的传播,只是阻止声音进入自己的耳朵.
故答案为:产生;传播.
【点评】了解防治噪声的三个途径,是解答问题的关键.
22.2012年2月,首批“长鼻子”校车在南京投入使用,如图所示.
(1)校车行驶过程中,以司机为参照物,路边的树是 运动 (填“运动”或“静止”)的.
(2)《校车驾驶员安全管理规定》中明确指出车速不得超过40km/h,“40km/h”是指校车在行驶过程的 最大速度 (填“平均速度”或“最大速度”).
(3)小明早晨7点乘校车去上学,7点30分到达学校,设校车行驶的平均速度为30km/h,则小明乘车地点到学校的距离是 15 km.
【考点】参照物及其选择;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专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1)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这个物体与所选参照物之间是否有位置变化,若位置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运动的;若位置没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静止的.
(2)《校车驾驶员安全管理规定》中明确指出车速不得超过40km/h,即最大行驶速度不能超过40km/h.
(3)知道此时的运动时间和运动的速度,据公式v=公式变形可计算出运动的路程.
【解答】解:(1)校车行驶过程中,以司机为参照物,路边的树相对于司机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故路边的树相对于司机是运动的;
(2)《校车驾驶员安全管理规定》中明确指出车速不得超过40km/h,即最大行驶速度不能超过40km/h.
(3)∵v=
∴小明乘车地点到学校的距离:
s=vt=30km/h×h=15km.
故答案为:(1)运动;(2)最大速度;(3)15.
【点评】该题以校车为载体考查了参照物的选取、最大速度的理解以及速度计算公式的应用,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23.如图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现象的示意图.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①水蒸气的温度降低凝成小水滴②或凝成小冰晶,这就是云.在一定条件下,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③小冰晶又变成小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形成了雨.请依次写出上文划线处涉及到的物态变化的名称:
① 液化 、② 凝华 、③ 熔化 .
【考点】水的三态变化.
【专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从水发生物态变化前后的两种状态结合物态变化的定义来确定是发生了哪种物态变化.
【解答】解:水蒸气凝成小水滴,由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现象.
水蒸气凝成小冰晶,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是凝华现象.
小冰晶变成小水滴,由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现象.
故答案为:液化;凝华;熔化.
【点评】本题考查水的三态变化,认真审题,从题目中的告诉的信息中可以确定解题的思路.如水蒸气凝成小水滴.
24.为缓解旱情,实施人工降雨.飞机在高空投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进入冷云层,就很快 升华 成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的温度急剧下降,空中的水蒸气便 凝华 成小冰粒,这些冰粒逐渐变大而下降,遇到暖气流便 熔化 为雨点降落到地面.
【考点】生活中的升华现象;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生活中的凝华现象.
【专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①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属于吸热过程;
②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属于放热过程;
③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属于吸热过程.
【解答】解:飞机在高空投撒干冰,干冰进入冷云层,就很快由固态直接升华成二氧化碳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的温度急剧下降,于是空中水蒸气便凝华成小冰粒,这些小冰粒下降遇到暖气流就熔化成雨点降落到地面.
故答案为:升华;凝华;熔化.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生活中物态变化现象的认识,属于基本规律的应用,体现了物理规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25.走进商场通常开到保洁员将地拖完后总要用硬纸板扇,这个场景中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是: 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快慢 .
【考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专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温度、表面积、液面上空气流动的快慢等因素有关.
【解答】解:走进商场通常开到保洁员将地拖完后总要用硬纸板扇,可加快了空气流动,因此这个场景中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是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快慢.
故答案为: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快慢.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进行分析解答.
26.如图所示,在大容器A和小容器B内都盛有水,在容器A底部加热使A内水沸腾,继续加热,容器B内水的温度 能 (能/不能)达到沸点, 不能 沸腾.
【考点】沸腾及沸腾条件;热传递.
【分析】液体的沸腾需要两个条件:一是达到沸点,二是继续吸热.
两个物体温度相同时,就不能发生热传递.
【解答】解:容器A中水沸腾,说民容器A内的水达到了沸点且可以从火焰上吸收热量;
当容器B中的水没有达到沸点前,从容器A内的水中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当容器B中的水温度升高达到沸点后,和容器A中水的温度相同,就不能从容器A内的水中吸收到热量,这是容器B中的水虽然达到了沸点,但不能吸热,所以是不会沸腾的.
故答案为:能;不能.
【点评】此题考查沸腾和热传递的条件,只要认真分析,一定是可以解答出来的.
27.对同一物体的长度进行测量,5次测量记录分别为8.88cm、8.89cm、8.90cm、8.86cm 和8.01cm.在这些记录中有一次是错误的,错误的测量数值是 8.01 ,该物体的长度是 8.88cm ,若用塑料卷尺测量长度时,若用力拉尺测量,那么由此引起的测量结果将变 偏小 .
【考点】长度的测量.
【专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1)刻度尺在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所以应估读到0.01cm,多次测量可减小误差,被测物体长度应为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2)对物体微小变化量的比较判断,以物体的真实长度为准,塑料刻度尺被拉伸后,尽管拉伸后尺变长了,但上面的数字并没变,被测物体长度没变,所以读数就变小了.
【解答】解:(1)8.01cm与其它几个数据有明显的差别,是错误的数据;多次测量的平均值为≈8.88cm;
(2)用被拉长了的塑料卷尺测量物体长度,物体的真实值不变,被拉长的塑料卷尺上的分度值的真实长度变大,但分度值的示数没有变化,因此其测得的结果比真实值偏小.
故答案为:8.01;8.88cm;偏小.
【点评】刻度尺是初中物理中基本的测量工具,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另外应知道为减小误差可以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对于生活中测量工具的了解,注意区分分度值的拉长变大后,但分度值的读数没有变化,其结果比真实值偏小.
28.有一支刻度均匀,但不准确的温度计.用它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时,其示数为﹣2℃;用它测标准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时,其示数为103℃.如果用它测得某液体的温度是19℃,那么该液体的实际温度是 20℃ .
【考点】摄氏温度及其计算.
【专题】温度计、熔化和凝固.
【分析】摄氏温度是规定为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零度,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度,中间100等份,每一份为1℃.找出不准确的温度计与准确的温度计的对应关系后计算.
【解答】解:由题意知,不准确的温度计上的[103﹣(﹣2)]=105份,对应着准确的温度计上的100份,即不准确的1份刻度代表准确的温度是℃,
用不准确的温度计测得某液体的温度是19℃,则其真实温度t=[19﹣(﹣2)]×=20℃.
故答案为:20℃.
【点评】本题考查了不准确的温度计上的温度与真实温度的换算.解题的关键是找出两种温度计的对应关系.
三、实验题(29题每空2分,其余每空1分,共22分)
29.300多年前,意大利的科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在房间里挂了许多铃铛,然后让蝙蝠在房间内自由飞行.第一次没有对蝙蝠做任何限制,铃铛未响;第二次蒙住蝙蝠的眼睛,铃铛也未响;第三次塞住蝙蝠的耳朵,房间内的铃铛响了.
(1)下列问题不是该实验所研究的是 D
A.蝙蝠飞行靠什么躲避障碍物的
B.眼睛对蝙蝠的飞行是否起到作用
C.耳朵对蝙蝠的飞行是否起到作用
D.铃铛是怎样发声的
(2)人们对蝙蝠这种高超的飞行本领提出了如下四种猜想,你认为科学家的实验支持了哪种猜想 C
A.蝙蝠的视力特别好
B.蝙蝠对空间的状况有极强的记忆力
C.蝙蝠能发射并接收超声波
D.蝙蝠的嗅觉系统特别灵敏,凭嗅觉可以判断前方有无障碍物.
【考点】声音的综合利用;声与信息.
【专题】声现象.
【分析】声音能够传播信息,蝙蝠是利用超声波进行探测信息和定位的.
【解答】解:(1)A、通过第一次、第二次和第三次实验可以研究蝙蝠飞行靠什么躲避障碍物的,故A选项是该实验所研究的.
B、通过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实验可以研究眼睛对蝙蝠飞行是否起作用,故B选项是该实验所研究的.
C、通过第一次和第三次实验的可以研究耳朵对蝙蝠飞行是否起作用,故C选项是该实验所研究的.
D、铃铛是怎样发声的本题并未涉及,故D选项不是该实验所研究的.
(2)由实验可知,蝙蝠是靠发射和接受超声波来判断前方有无障碍物的,叫做回声定位.
故答案为:(1)D;(2)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蝙蝠可以发出并接收超声,用来对障碍物进行定位的了解,注重物理和生活的联系,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比较简单.
30.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压在桌面上,一部分伸出桌面,用手拨动其伸出桌外的一端
(1)轻拨与重拨钢尺,则钢尺发出声音的不同.这个实验主要是为了探究影响声音 响度 特性的因素.
(2)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则钢尺发出声音的也不同. 这个实验主要是为了探究影响声音 音调 特性的因素.
【考点】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频率及音调的关系.
【专题】声现象.
【分析】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而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解答】解:(1)轻拨与重拨钢尺,会导致钢尺振动幅度不同,响度就不同;
(2)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其伸出桌面的一端,这样会导致钢尺振动的快慢不同,即发声音调不同;
故答案为:响度;音调.
【点评】解决此类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题目时,关键是把握各概念的决定因素,进行区分.
31.在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某同学提出如下问题,水沸腾后如果继续加热是不是温度越来越高?实验过程中记录数据如表:
时间/min
…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
温度/℃
…
95
96
97
98
98
98
95
98
98
98
98
…
(1)他仔细观察到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时的情况,如图所示.图 乙 是水在沸腾前的情况.
(2)以上数据中,明显错误的是第 12 min的记录.
(3)分析数据可知,水的沸点是 98 ℃.
(4)由实验结果可以得出水沸腾时的规律是: 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
(5)在做实验时,发现从开始给水加热到水开始沸腾所用的时间过长,请你帮助他找出可能存在的原因.(写出一种即可) 水的初温太低(或水的质量太大) .
【考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专题】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1)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沸腾时和沸腾前的现象:沸腾前,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到水面消失.
沸腾时,有大量气泡产生,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增大,最后破裂.
(2)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当达到不变时,突然有一个数是变的,说明这个数读错了,很可能是不遵守温度计的读数规则造成的错误.
(3)液体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是该液体此时的沸点.水的沸点跟水面气压、水是否有杂质有关.
(4)要解决此题需要了解水沸腾时的特点:吸热温度不变.
(5)从开始给水加热到水开始沸腾所用的时间过长,可能是水的质量太大,或水的初温太低.
【解答】解:(1)甲图气泡在上升过程中气泡体积增大,所以是沸腾时的情况.乙图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所以是沸腾前的情况.
(2)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从表格中数据可知,从第9分钟水开始沸腾,沸腾时的温度为98℃,而在第12分钟温度为95℃.所以第12分钟的温度测量有误.
(3)如表格数据,水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升高到98℃,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98℃不变,98℃是水的沸点,所以水沸腾时的温度是98℃.
(4)由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虽然水沸腾时不断给水加热,但水的温度保持98℃不变.
(5)从开始给水加热到水开始沸腾所用的时间过长,可能是水的质量太大,或水的初温太低.
故答案为:(1)乙;(2)12;(3)98;(4)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5)水的初温太低(或水的质量太大).
【点评】本题考查了液体沸点跟气压的关系,液体沸腾的特点,液体的沸点,实验过程中加热时间太长的原因,物态变化等,考查的内容很多,容量很大.
32.如图所示,是锡的熔化和凝固的图象,根据图象回答:
(1)锡的熔点是 230℃ .
(2)在BC段,锡处于 固液共存 态;在DE段,锡处于 液 态.
(3)锡的熔化过程中要 吸 热,但温度 不变 .
【考点】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图像.
【专题】温度计、熔化和凝固.
【分析】解答此题从以下知识点入手:
(1)晶体熔化时,不断从外界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是该晶体的熔点.
(2)晶体熔化特点:晶体熔化过程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3)晶体在熔点和凝固点是固液共存,熔化完毕,处于液态.
【解答】解:(1)由图可知锡在230℃时开始熔化,且温度保持不变,所以熔点为:230℃.
(2)BC段是洗的熔化过程,锡处于固液共存状态,DE段锡处于液体状态.
(3)由图可知,熔化时不断从外界吸收热量,且温度保持不变.
故答案为:(1)230℃;(2)固液共存;液;(3)吸;不变.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晶体的熔化图象.要学会从图象中找出与晶体有关的信息.关键是掌握晶体的熔化特点: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33.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则;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v= 进行测量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小 (填“大”或“小”);
(3)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
路程s/m
运动时间t/s
平均速度m/s
SAB=
TAB=2
VAB=
SAC=0.9
TAC=3
VAC=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 大 .(填“大”或“小”)
【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专题】测量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1)公式v=既能用于匀速直线运动求速度,又能用于变速直线运动求平均速度;
(2)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所用的时间长些;
(3)读出AB段和AC段的长度和对应的运动时间,用公式v=计算各段的平均速度速度,注意长度要有估读值;
(4)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小,平均速度会偏大.
【解答】解:
(1)公式V=既能用于匀速直线运动求速度,又能用于变速直线运动求平均速度.
(2)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斜面的坡度小一些,使小车在斜面上通过的时间更长.
(3)由图知:AB段的距离是s1=4.0dm=40cm,所用时间为t1=2s,
所以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为v1===20cm/s=0.2m/s;
AC段的距离是s2=0.9dm=9cm,所用时间为s2=3s,
所以AC段的平均速度为v2===3cm/s=0.03m/s;
(4)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小,由公式v=知,平均速度会偏大;
故答案为:(1)v=;(2)小;(3)0.2;0.03;(4)大.
【点评】本题考查“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一定学会读出路程和时间,按平均速度的定义代入v=求出平均速度.
四、计算题(34、35、36题各4分,37题6分,共18分)
34.芳芳一家利用国庆假日到贵阳玩,汽车行驶了一段时间,他看到了如图所示标志.
(1)在不违规的前提下,若汽车以最快的速度行驶,从图1的标志牌到贵阳需要的时间是多少min?
(2)若以图2所示的速度行驶1.5h,通过的路程是多少km?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专题】计算题;应用题.
【分析】(1)已知汽车行驶的最大速度和路程,利用公式t=可以得到所需时间.
(2)已知汽车行驶的时间和速度,利用S=vt计算通过的路程.
【解答】解:
(1)从标志牌到贵阳需要的时间为
t===1.2h
(2)汽车行驶的路程为
S=vt=80km/h×1.5h=120km
答:
(1)从标志牌到贵阳需要1.2h;
(2)汽车行驶的路程为120km.
【点评】此题是一道关于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应用的计算题,难度不大,从图片中读懂里程表、限速表、速度表的含义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35.电影《泰坦尼克号》描述的是一艘名叫“泰坦尼克”号的大海轮,因为跟冰山相撞而沉没的悲剧,为了避免悲剧重演,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利用声音的传播规律制成的探测装置,安装在船上,能及时发现冰山或暗礁的存在.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某船向海底发出超声波,经1s后接收到发出的超声波.
(1)这种方法能不能用来测量月亮到地球的距离?为什么?
(2)通过计算说明海底障碍物到探测船舱底的距离是多少?
【考点】回声测距离的应用.
【专题】声现象.
【分析】(1)声波的传播特点:真空不能传声.
(2)利用回声计算海底深度:先找到超声波从探测船舱底到海底障碍物的时间,再利用公式s=vt计算海底障碍物到探测船舱底的距离.
【解答】解:
(1)因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而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不能用来测量月亮到地球的距离;
(2)从发出超声波到接受到返回信号所用时间是1s,则超声波从探测船舱底到海底障碍物的时间:
t=×1s=0.5s.
由v=得海底障碍物到探测船舱底的距离:
s=vt=1500m/s×0.5s=750m.
答:(1)因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所以这种方法不能用来测量月亮到地球的距离;
(2)海底障碍物到探测船舱底的距离是750m.
【点评】本题的解题关键有两个:①知道超声波传到海底的时间是总时间的一半;②知道超声波是声波和真空不能传声的知识.
36.(4分)(2011秋•泾川县校级期末)汽车沿一平直公路以20m/s的速度行驶,其正前方有一座山崖,当汽车经过某处时,驾驶员按响喇叭,2s后听到回声,求按喇叭时距山崖有多远?(V声=340m/s)
【考点】回声测距离的应用;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专题】计算题.
【分析】驾驶员按喇叭后,声音传到山崖返回汽车时,汽车以20m/s的速度已经前行了2s,在这段时间内,声音和汽车行驶的路程之和是按喇叭时汽车与山崖距离的2倍,根据速度公式求解.
【解答】解:在t=2s的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
s1=v1t=20m/s×2s=40m,
声音传播的距离:
s2=v2t=340m/s×2s=680m,
设按喇叭时汽车到山崖的距离为s,
则:2s=s1+s2,
∴s===360m.
答:按喇叭时距山崖有360m.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及回声测距离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弄清声音和汽车行驶的路程之和是按喇叭时汽车与山崖距离的2倍.
37.某学习小组用刻度尺与停表记录一辆遥控小车的运动情况,他们记录了小车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并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了如图所示的路程与时间图象.根据图象回答以下问题.
(1)小车在前2s内的速度为多少m/s,小车在第5s时的情况是怎样的?
(2)小车车速最快是哪个时段,速度是多少?
(3)小车7秒内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考点】速度的计算;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专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从图中可以得出小车运动时间和路程,求平均速度时,要用物体运动的路程除以相对应的时间.
【解答】解:
(1)由图知,小车在前2s内的路程为2m,v1===1m/s;
小车在第2s﹣第5s内路程不变,处于静止状态,第5s还处于静止状态,速度为0;
(2)小车在第5s﹣第7s的路程为6m﹣2m=4m,速度v3===2m/s,可见小车在5﹣7s内速度最快,速度为2m/s;
(4)总路程s=6m,总时间t=7s,7s内的平均速度v==≈0.86m/s.
答:
(1)小车在前2s内的速度为1m/s,小车在第5s时处于静止状态;
(2)5﹣7s内速度最快,速度为2m/s;
(3)小车7秒内的平均速度是0.86 m/s.
【点评】本题的解题关键是看清图象的各坐标所代表的物理量,然后分析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变化特点.
相关文档
- 八年级上物理课件八年级上册物理课2021-11-0133页
- 八年级上物理课件八年级上册物理课2021-11-0150页
- 八年级上物理课件八年级上册物理课2021-11-0115页
- 八年级上物理课件八年级上册物理课2021-11-0118页
- 八年级上物理课件2-4新材料及其应2021-11-0126页
- 八年级上物理课件2-3 声的利用 课2021-11-0118页
- 八年级上物理课件八年级上册物理课2021-11-0116页
- 八年级上物理课件八年级上册物理课2021-11-0118页
- 八年级上物理课件八年级上册物理课2021-11-0143页
- 八年级上物理素材2-3测量物体运动2021-11-01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