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7.50 KB
- 2021-11-0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勾股定理
1、勾股定理
(1)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
(2)勾股定理的验证:测量、数格子、拼图法、面积法,如青朱出入图、五巧板、玄图、总统证法……(通过面积的不同表示方法得到验证,也叫等面积法或等积法)
(3)勾股定理的适用范围:仅限于直角三角形
例题:在Rt△ACB中,∠A=90°,AC=6,AB=8,求BC的长。
解:在Rt△ABC中,BC2=AC2+AB2=62+82=100
∴ BC=10
利用勾股定理求直角三角形边长的方法:
一般都要经过“一分二代三化简”这“三步曲”:
一分:分清哪条边是斜边、哪些边是直角边;
二代:代入a2+b2=c2;三化简.
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例题:在∆ACB中, AC=6,AB=8,BC=10,∆ACB是什么三角形?
解:在△ABC中, AC2+AB2=62+82=100=BC2
∴∆ACB是直角三角形,∠A=90°
利用边的关系判定直角三角形的步骤:
(1)比较三边长a,b,c的大小,找出最长边.
(2)计算两短边的平方和,看它是否与最长边的平方相等;若相等,则是直角三角形,且最长边所对的角是直角;若不相等,则此三角形不是直角三角形.
3、勾股数:满足的三个正整数a,b,c,称为勾股数。
常见的勾股数有:(3,4,5) (5,12,13) (6,8,10) (7,24,25) (8,15,17) (9,12,15)(9,40,41)(12,16,20)……
规律:(1),短直角边为奇数,另一条直角边与斜边是两个连续的自然数,两边之和是短直角边的平方。即当a为奇数且a<b时,如果b+c=a2那么a,b,c就是一组勾股数.如(3,4,5)(5,12,,13)(7,24,25)(9,40,41)……
(2)大于2的任意偶数,2n(n>1)都可构成一组勾股数分别是:2n,n2-1,n2+1
如:(6,8,10)(8,15,17)(10,24,26)……
4、求几何体两点间的最短路线长的方法:
先将几何体的侧面展开,确定两点的位置,两点连接的线段即为最短路线,再在直角三角形中,利用勾股定理求其长度即可.
但要注意:长方体的表面展成平面图形,展开时一般要考虑各种可能的情况.在各种可能的情况中,分别确定两点的位置并连接成线段,再利用勾股定理分别求其长度,长度最短的路线为最短路线.
5、常见题型应用:
(1)已知任意两条边的长度,求第三边/斜边上的高线/周长/面积……
(2)已知任意一条的边长以及另外两条边长之间的关系,求各边的长度//斜边上的高线/周长/面积……
(3)判定三角形形状: a2 +b2>c2锐角~,a2 +b2=c2直角~,a2 +b2<c2钝角~
判定直角三角形a..找最长边;b.比较长边的平方与另外两条较短边的平方和之间的大小关系;c.确定形状
(4)构建直角三角形解题
例1. 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之比为3:4,斜边为10
第 9 页 共 9 页
。求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
解:设两直角边为3x,4x,由题意知:
∴x=2,则3x=6,4x=8,故两直角边为6,8。
中考突破
(1)中考典题
例. 如图(1)所示,一个梯子AB长2.5米,顶端A靠在墙AC上,这时梯子下端B与墙角C距离为1.5米,梯子滑动后停在DE位置上,如图(2)所示,测得得BD=0.5米,求梯子顶端A下落了多少米?
思维入门指导:梯子顶端A下落的距离为AE,即求AE的长。已知AB和BC,根据勾股定理可求AC,只要求出EC即可。
解:在Rt△ACB中,AC2=AB2-BC2=2.52-1.52=4,
∴AC=2
∵BD=0.5,∴CD=2
∴EC=1.5
答:梯子顶端下滑了0.5米。
点拨:要考虑梯子的长度不变。
例5. 如图所示的一块地,AD=12m,CD=9m,∠ADC=90°,AB=39m,BC=36m,求这块地的面积。
思维入门指导:求面积时一般要把不规则图形分割成规则图形,若连结BD,似乎不
解:连结AC,在Rt△ADC中,
在△ABC中,AB2=1521
答:这块地的面积是216平方米。
点拨:此题综合地应用了勾股定理和直角三角形判定条件。
第 9 页 共 9 页
第一章 实数
一、实数的概念及分类
1、实数的分类
正有理数
有理数 零 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
实数 负有理数
正无理数
无理数 无限不循环小数
负无理数
2、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在理解无理数时,要抓住“无限不循环”这一时之,归纳起来有四类:
(1)开方开不尽的数,如等;
(2)有特定意义的数,如圆周率π,或化简后含有π的数,如π/3+8等;
(3)有一定规律,但并不循环的数,如0.1010010001…等;
(4)某些三角函数值,如sin60o等
二、实数的倒数、相反数和绝对值
1、相反数
实数与它的相反数时一对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数是零),从数轴上看,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所对应的点关于原点对称,如果a与b互为相反数,则有a+b=0,a=—b,反之亦成立。
2、绝对值
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a|≥0)。零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也可看成它的相反数,若|a|=a,则a≥0;若|a|= -a,则a≤0。
3、倒数
如果a与b互为倒数,则有ab=1,反之亦成立。倒数等于本身的数是1和-1。零没有倒数。
第 9 页 共 9 页
4、数轴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画数轴时,要注意上述规定的三要素缺一不可)。
解题时要真正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实数与数轴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并能灵活运用。
5、估算
从两边确定范围,再一点点加强限制,使其所处的范围越来越小,从而达到要精确的程度.
例题:估算的近似值.(精确到0.01)
解:∵ 12=1,22=4
∴ 1< <2
∵ 1.72=2.89,1.82=3.24
∴ 1.7< <1.8
∵ 1.732=2.992 9,1.742=3.027 6
∴ 1.73< <1.74
∵ 1.7322=2.999 824,1.7332=3.003 289
∴ 1.732< <1.733
∴ ≈1.73
利用非负数解题的常见类型
例1.
解:
点拨:利用算术平方根,绝对值非负性解题。
三、平方根、算数平方根和立方根
1、算术平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特别地,0的算术平方根是0。
表示方法:记作“”,读作根号a。
性质:正数和零的算术平方根都只有一个,零的算术平方根是零。
2、平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平方根(或二次方根)。
表示方法:正数a的平方根记做“”,读作“正、负根号a”。
性质: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零的平方根是零;负数没有平方根。
开平方: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
注意的双重非负性:被开方数与结果均为非负数。即a≥0,
3、立方根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即x3=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 的立方根(或三次方根)。
表示方法:记作
性质:一个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一个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零的立方根是零。
注意:,这说明三次根号内的负号可以移到根号外面。
四、实数大小的比较
第 9 页 共 9 页
1、实数比较大小:正数大于零,负数小于零,正数大于一切负数;数轴上的两个点所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2、实数大小比较的几种常用方法
(1)数轴比较: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2)求差比较:设a、b是实数,
(3)求商比较法:设a、b是两正实数,
(4)绝对值比较法:设a、b是两负实数,则。
(5)平方法:设a、b是两负实数,则。
(6)倒数法:设a、b是同正,如果1/a>1/b,则a<b;同负,如果1/a>1/b,
则a>b
五、算术平方根有关计算(二次根式)
1、 形如 (a≥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其中a为整式或分式,a叫做被开方式。
即含有二次根号“”,被开方数a必须是非负数。
2、性质:
(1)
(2)
(3) ()
(4) ()
3、一般地,被开方数不含分母,也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这样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
4、分母有理化
(1)定义:化去分母中根号的变形叫做分母有理化;
(2)方法:将分子和分母都乘分母的有理化因式.
二次根式的化简技巧:
(1)当被开方数是整数时,应先将它分解因数;
(2)当被开方数是小数或带分数时,应先将小数化成分数或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的形式;
(3)当被开方数是整数或分数的和差时,应先将这个和差的结果求出.
六、实数的运算
(1)六种运算:加、减、乘、除、乘方 、开方
二次根式的加减法则:二次根式加减时,先将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将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进行合并. 被开方数相同的最简二次根式, 称为“同类二次根式” 。
(2)实数的运算顺序
先算乘方和开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如果有括号,就先算括号里面的。
(3)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
乘法结合律
第 9 页 共 9 页
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
例. 计算:
通过以上计算,观察规律,写出用n(n为正整数)表示上面规律的等式___________。
解:
规律:
第一章 位置与坐标
一、 在平面内,确定物体的位置一般需要两个数据。
二、平面直角坐标系及有关概念
1、平面直角坐标系
在平面内,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其中,水平的数轴叫做x轴或横轴,取向右为正方向;铅直的数轴叫做y轴或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x轴和y轴统称坐标轴。它们的公共原点O称为直角坐标系的原点;建立了直角坐标系的平面,叫做坐标平面。
2、为了便于描述坐标平面内点的位置,把坐标平面被x轴和y轴分割而成的四个部分,分别叫做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
注意:x轴和y轴上的点(坐标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何一个象限。
3、点的坐标的概念
对于平面内任意一点P,过点P分别x轴、y轴向作垂线,垂足在上x轴、y轴对应的数a,b分别叫做点P的横坐标、纵坐标,有序数对(a,b)叫做点P的坐标。
点的坐标用(a,b)表示,其顺序是横坐标在前,纵坐标在后,中间有“,”分开,横、纵坐标的位置不能颠倒。平面内点的坐标是有序实数对,当时,(a,b)和(b,a)是两个不同点的坐标。
平面内点的与有序实数对是一一对应的。
4、不同位置的点的坐标的特征
(1)、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的特征
点P(x,y)在第一象限
点P(x,y)在第二象限
点P(x,y)在第三象限
点P(x,y)在第四象限
(2)、坐标轴上的点的特征
点P(x,y)在x轴上,x为任意实数
点P(x,y)在y轴上,y为任意实数
点P(x,y)既在x轴上,又在y轴上x,y同时为零,即点P坐标为(0,0)即原点
(3)、两条坐标轴夹角平分线上点的坐标的特征
点P(x,y)在第一、三象限夹角平分线(直线y=x)上x与y相等:x=y
点P(x,y)在第二、四象限夹角平分线上x与y互为相反数:x= - y
(4)、和坐标轴平行的直线上点的坐标的特征
第 9 页 共 9 页
位于平行于x轴的直线上的各点的纵坐标相同。
位于平行于y轴的直线上的各点的横坐标相同。
(5)、关于x轴、y轴或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特征
点P与点p’关于x轴对称横坐标相等,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即点P(x,y)关于x轴的对称点为P’(x,-y)
点P与点p’关于y轴对称纵坐标相等,横坐标互为相反数,即点P(x,y)关于y轴的对称点为P’(-x,y)
点P与点p’关于原点对称横、纵坐标均互为相反数,即点P(x,y)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P’(-x,-y)
(6)、点到坐标轴及原点的距离
点P(x,y)到坐标轴及原点的距离:
(1)点P(x,y)到x轴的距离等于
(2)点P(x,y)到y轴的距离等于
(3)点P(x,y)到原点的距离等于
三、坐标变化与图形变化的规律:
坐标( x , y )的变化
图形的变化
x × a或 y × a
被横向或纵向拉长(压缩)为原来的 a倍
x × a, y × a
放大(缩小)为原来的 a倍
x ×( -1)或 y ×( -1)
关于 y 轴或 x 轴对称
x ×( -1), y ×( -1)
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
x +a或 y+ a
沿 x 轴或 y 轴平移 a个单位
x +a, y+ a
沿 x 轴平移 a个单位,再沿 y 轴平移 a个单位
第四章 一次函数
一、函数:
一般地,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给定一个x值,相应地就确定了一个y值,那么我们称y是x的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
二、自变量取值范围
使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的全体,叫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一般从整式(取全体实数),分式(分母不为0)、二次根式(被开方数为非负数)、实际意义几方面考虑。
自变量取值范围的确定方法:
(1)当关系式是整式时,自变量为全体实数;
(2)当关系式是分母含字母的式子时,自变量的取值需保证分母不为0;
(3)当关系式是二次根式时,自变量的取值需使被开方数为非负实数;
(4)当关系式有零指数幂(或负整数指数幂)时,自变量的取值需使相应的底数不为0;
(5)当关系式是实际问题的关系式时,自变量的取值需使实际问题有意义;
(6)当关系式是复合形式时,自变量的取值需使所有式子同时有意义
三、函数的三种表示法及其优缺点
(1)关系式(解析)法
两个变量间的函数关系,有时可以用一个含有这两个变量及数字运算符号的等式表示,这种表示法叫做关系式(解析)法。
(2)列表法
第 9 页 共 9 页
把自变量x的一系列值和函数y的对应值列成一个表来表示函数关系,这种表示法叫做列表法。
(3)图象法
用图象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图象法。
四、由函数关系式画其图像的一般步骤
(1)列表:列表给出自变量与函数的一些对应值
(2)描点:以表中每对对应值为坐标,在坐标平面内描出相应的点
(3)连线:按照自变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把所描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五、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
1、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k,b为常数,k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
特别地,当一次函数中的b=0时(即)(k为常数,k0),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2、一次函数的图像: 所有一次函数的图像都是一条直线。特别地,正比例函数图象是经过原点的一条直线。
直线y=kx+b与坐标轴的交点坐标:
(1)与y轴的交点为(0,b);
(2)与x轴的交点为 .
3、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图像的主要特征:
一次函数的图像是经过点(0,b)的直线;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是经过原点(0,0)的直线。
k的
符号
B的
符号
函数图像
图像特征
k>0
b>0
图像经过一、二、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
b<0
图像经过一、三、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
k<0
b>0
图像经过一、二、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
b<0
图像经过二、三、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
注:当b=0时,一次函数变为正比例函数,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例。
4、正比例函数的性质
一般地,正比例函数有下列性质:
(1)当k>0时,图像经过第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
(2)当k<0时,图像经过第二、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
第 9 页 共 9 页
5、一次函数的性质
一般地,一次函数有下列性质:
(1)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
(2)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6、系数相等的一次函数的位置关系
平移法:直线y=kx+b可以看作由直线y=kx平移得到:
①当b>0时,把直线y=kx向上平移b个单位得到直线y=kx+b;
②当b<0时,把直线y=kx向下平移|b|个单位得到直线y=kx+b.
用一句话来表述就是:“上加下减”;上、下是“形”的平移,加、减是“数”的变化。
.
两条直线平行的规律:
两条直线平行 → k值相等
7、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解析式的确定
确定一个正比例函数,就是要确定正比例函数定义式(k0)中的常数k。确定一个一次函数,需要确定一次函数定义式(k0)中的常数k和b。
求一次函数关系式的步骤为:
设→代→求→还原,即:
(1)设:设出一次函数关系式y=kx+b;
(2)代:将所给数据代入函数关系式;
(3)求:求出k的值;
(4)还原:写出一次函数关系式.
8、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
任何一个一元一次方程都可转化为:kx+b=0(k、b为常数,k≠0)的形式.
而一次函数解析式形式正是y=kx+b(k、b为常数,k≠0).当函数值为0时,
即kx+b=0就与一元一次方程完全相同.
结论:由于任何一元一次方程都可转化为kx+b=0(k、b为常数,k≠0)的形式.所以解一元一次方程可以转化为:当一次函数值为0时,求相应的自变量的值.
从图象上看,这相当于已知直线y=kx+b确定它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值.
利用一次函数图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1)转化:将一元一次方程转化为一次函数;
(2)画图象:画出一次函数的图象;
(3)找交点:找出一次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得到其横坐标,即为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第 9 页 共 9 页
相关文档
- 2020-2021学年部编版初二语文上学2021-11-0117页
- 克山县北兴中学2012-2013学年第一2021-11-0112页
- 湖南省祁阳县七里桥镇中心学校11-12021-11-0110页
- 四川省隆昌一中2014-2015学年上学2021-11-016页
- 湖南省祁阳县浯溪镇二中八年级上学2021-11-019页
- 湖南省道县绍基学校11-12学年八年2021-11-019页
- 江西省临川一中2012-2013学年下学2021-11-019页
- 2020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第一单2021-11-012页
- 2020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第二单2021-11-013页
- 2018年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中考地理2021-11-0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