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0.34 KB
  • 2021-11-01 发布

八年级下语文课件列夫 托尔斯泰 (2)_鲁教版

  • 2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列夫·托尔斯泰 茨威格 题目解说 • 本文选自《三作家》,王雪飞译, 标题是编者加的,个别字句有所 改动。 • 文章描述了列夫·托尔斯泰的肖 像,展示了他独特的外貌特征, 揭示了列夫·托尔斯泰深邃的内 心世界。 作者简介 •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 作家。出生于维也纳一个富裕 的犹太工厂主家庭。青年时代 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 学。后去西欧,北非,印度。 美洲有游历。在法国结识罗 曼·罗兰、罗丹等人。第一次 世界大战其间从事反战活动, 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 1928年,结识高尔基。1938 年,流亡英国,加入英国国籍。 他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传记文学 和小说方面。作品有《三位大 师》等。 列夫·托尔斯泰 简介 • 列夫·托尔斯泰 • (1828~1910) 俄 国作家。 • 代表作品有: • 《战争与和平》 • 《安娜·卡列宁娜》 • 《复活》 等。 • 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 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 • 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 农奴制的尝试。 • 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 始写作。 • 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几年 军旅生活不仅使他看到上流社会的腐化, 而且为以后在其巨著《战争与和平》中能 够逼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基础。 • 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 其成名作:自传体小说《童年》 (1855)、《少年》(1857),这 些作品反映了他对贵族生活的批判态 度,“道德自我修养”主张和擅长心 理分析的特色。 • 从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 (1856)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 主义贵族立场主张自上而下改革而在 白己庄园试验失败的过程。 •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 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 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这些观 点反映在其短篇小说《琉森》(1857)之中, 后又创作了探讨生与死、痛苦与幸福等问题的 《三死》、《家庭幸福》。1860~1861年, 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 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他认为俄 国应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会; 农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贵族应走向“平 民化”。这些思想鲜明地体现在其中篇小说 《哥萨克》(1852~1862)之中。 •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 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 一个里程碑。小说以四大家族相互关系为情 节线索,展现了当时俄国从城市到乡村的广 阔社会生活画面,气势磅礴地反映了 1805~1820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 事件,特别是1812年库图佐夫领导的反对 拿破仑的卫国战争,歌颂了俄国人民的爱国 热忱和英勇斗争精神,主要探讨俄国前途和 命运,特别是贵族的地位和出路问题。小说 结构宏大,人物众多,典型形象鲜活饱满, 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 •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 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着《安娜·卡列尼 娜》,小说艺术已达炉火纯青。 • 70年代未,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 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 1882)。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 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 (1891)。 • 中篇小说《魔鬼》(1911)、《伊凡·伊 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 (1891)、《哈泽·穆拉特》(1886~ 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 (1903),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 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 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 深刻、有力的一部着作,成为世界文学不 朽名着之一。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 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 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一代 文学巨匠走完其人生旅程。 《战争与和平》 • 《战争与和平》主要以1812年拿破仑 侵俄的战争为中心,叙述三个俄罗斯贵 族家族,在战争与和平的年代里,经历 生活中无数的苦痛后,终于体验出人生 真谛的故事,同时随着主角的命运轨迹, 展露出19世纪初期俄国社会与政治变 迁的形形色色,记下欧洲历史最动荡的 时期,气势恢宏澎湃,无以伦比。 • 1805年,法国和俄国之间关系恶化,即将发 生战争。然而在俄国上层社会,人们的生活依 旧恬静悠闲,社交舞会照常举行。 • 青年公爵安德烈·保尔康斯基决心干一番事业, 就提任库图佐夫将军的副官,向前线出发去了, 他期望这次战争能为自己带来辉煌与荣耀。在 奥斯特里茨,他参加联军与法军的会战并受伤。 斯托夫伯爵家,他爱上了充满青春活力的那塔 莎。爱情使他振作起来重新投入生活和事业。 俄法战争爆发,安德烈奔赴沙场院,在波罗金 塔会战中受重伤。他忽然体会出死亡就是人生 的清醒过程。从那一刻开始他的生命慢慢退潮, 平静地走到终点。 • 与安德烈的故事平行发展的另一主人公彼埃 尔是个热血冲动、善良真诚的年青人,凭着 继承一笔可观的遗产,他成了上流社会瞩目 人物。势利库拉金公爵便把放荡堕落的女儿 爱伦嫁给了他。意志薄弱但又向往理想的道 德生活的彼埃尔在荒淫的贵族群中屡次受挫。 卫战争中,彼埃尔组织民团并经受了战火考 验。后被法军逮捕。在战俘营,士兵中的宿 命论和不抗恶思想使他深受感动。在俄国人 民打击下,法军溃败。彼埃尔被游击队救出, 返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婚后,他参加了十二 月党人的秘密组织,而那塔莎则成为一个贤 妻良母。 《复活》 • 小说主人公卡秋莎•玛丝洛娃本是一个 贵族地主家的养女,她被主人的侄子、 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公爵诱奸后遭到遗 弃。由此她陷入了苦难的生活,她怀着 身孕被主人赶走,四处漂泊,沦为妓女 达八年之久。后来她被人诬陷谋财害命 而被捕入狱。十年后,聂赫留朵夫以陪 审员的身份出庭审理玛丝洛娃的案件。 他认出了被告就是十年前被他遗弃的玛 丝洛娃,他受到了良心的谴责。 • 为了给自己的灵魂赎罪,他四处奔走为 她减刑。 当所有的努力都无效时,玛 丝洛娃被押送去西伯利亚,聂赫留朵夫 与她同行。途中,传来了皇帝恩准玛丝 洛娃减刑的通知,苦役改为流放。这时 的玛丝洛娃尽管还爱着聂赫留朵夫,但 为了他的前途,拒绝了他的求婚,与政 治犯西蒙松结合。这两个主人公的经历, 表现了他们在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复活。 小说揭露了那些贪赃枉法的官吏,触及 了旧法律的本质。 《安娜•卡列宁娜》 • 安娜•卡列宁娜不仅天生丽质,光艳夺人, 而且纯真、诚实、端庄、聪慧,还有一 个“复杂而有诗意的内心世界”。可是 她遇人不淑,年轻时由姑母作主,嫁给 一个头脑僵化、思想保守、虚伪成性并 且没有活人感情的官僚卡列宁。在婚后 八年间,她曾努力去爱丈夫和儿子。而 现在由于“世风日变”,婚姻自由的思 想激起了这个古井之水的波澜。与弗龙 斯基的邂逅,重新唤醒了她对生活的追 求。她要“生活”,也就是要爱情。她 终于跨越了礼教的樊篱。 • 作为已婚的端庄的妇女,要跨出这一 步,需要有很大的决心和勇气,虽则 在当时上流社会私通已司空见惯了。 但她的勇气主要在于,不愿与淫荡无 耻的贵族妇女同流合污,不愿像她们 那样长期欺骗丈夫,毅然把暧昧的关 系公开。这不仅是向上流社会挑战, 从而不见容于上流社会,同时也受到 卡列宁的残酷报复:既不答应她离婚, 又不让她亲近爱子。她徒然挣扎,曾 为爱情而牺牲母爱,可这爱情又成了 镜花水月。她终于越来越深地陷入悲 剧的命运。 段意——第一部分 1、主要写托尔斯泰的须发的特点; 2、主要描写托尔斯泰的面部轮廓、结构; 3、进一步刻画托尔斯泰的面部特征,重点 描写其面容表情; 4、写托尔斯泰长相平平,是俄国普通大众 的一员。 5、主要写托尔斯泰的外貌会令拜访者感到 失望。 段意——第二部分 6、写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 7、写托尔斯泰的眼睛藏着丰富的感情; 8、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威力; 9、赞美托尔斯泰犀利的眼光,同时揭示 他人生的不幸。 一(1-5)外貌特征:平庸甚至丑陋   多毛、须发浓密      田野村夫的脸孔   面部 忧郁、消沉      普通大众的脸 二(6-9)非同寻常的眼睛:敏察、深刻      犀利的目光      蕴含丰富情感 结构分析 主题思想 • 本文通过大量的比喻和夸张,描 写了托尔斯泰的肖像,不仅表现 了他独特的外貌特征,而且对他 犀利眼光的描写揭示了他深邃的 精神世界。 研讨与练习 • 一、课文前半部分描写了托尔斯 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但联系 全文看,读者仍然能感到这位大 文豪的不凡之处。这是为什么? • 前半部分的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 有什么作用? • 前半部分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突 出了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托尔斯 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二是他和 普通人一样,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 来。写他脸相平庸既是对他外貌作 真实的刻画,也是为了说明他是俄 国人民大众中的普通一员,与全体 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 全文既对托尔斯泰的“形”“神”作 了独到细致的刻画,同时也在字里行 间渗透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赞 美之情。这样,前半部分的描写非但 没有损害托尔斯泰在读者心目中的形 象,反而收到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 相互衬托,使托尔斯泰的外貌包括眼 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认真阅读课文,理解下列语句 的含义,说说作者为什么要着力描 写托尔斯泰的眼睛。(如如有条件, 课外再阅读一些托尔斯泰的有关资 料,加以深理解。) • 1、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 只眼珠。 • 作者引用高尔基的这句话,从修辞方法 上看是夸张,大它恰恰很好地道出了托 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手眼底的全 方位的观察力。事实上,托尔斯泰是和 巴尔扎克、莎士比亚比肩的伟大文学家, 他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课文中有一句话可以为此做出注释: “再小的事物,借助这对眼睛都能看得 清清楚楚……这对眼睛不会放过微不足 道的细节,同时能全面解释广袤无垠的 宇宙。” 结 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