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9.10 KB
  • 2021-11-01 发布

八年级下语文课件《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10)_苏教版(2016)

  • 2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本文 用例典型,叙说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2. 过程与方法:培养语言能力及对其所运 用的生动语言进行正确说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章表达的 中心思想及作者勉励人们不断探索未知 的世界,揭示事物隐秘的愿望。 伽利略 伽利略(1564-1642),意大利物理学 家、天文学家和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的先 驱者。   1590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两 个铁球同时落地”的著名实验,从此推翻了 亚里士多德“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 的学说,纠正了这个持续了1900年之久的错 误结论。   1609年,伽利略创制了天文望远镜(后 被称为伽利略望远镜),并用来观测天体, 他发现了月球表面的凹凸不平,并亲手绘制 了第一幅月面图。1610年1月7日,伽利略发 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为哥白尼学说找到了 确凿的证据,标志着哥白尼学说开始走向胜 利。借助于望远镜,伽利略还先后发现了土 星光环、太阳黑子、太阳的自转、金星和水 星的盈亏现象、月球的周日和周月天平动, 伽利略(1564~1642)他是意大利物 理学家、天文学家,科学革命的先驱。他被称 为“近代科学之父”。倡导用观察和实验的方 法研究自然界,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惯性定 律等,彻底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物质观。是经 典力学和实验物理学的先驱。是利用望远镜观 察天体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他在天文学上 的重要发现有力地证明了哥白尼的日心说。 后 因支持和发展日心说,遭到罗马教廷的管制, 在他死后300多年,才得到平反! 当我历数了人类在艺术和文学 上所发明的那许多神妙的创造, 然后再回顾一下我的知识,我觉 得自己简直是浅陋之极。  —— 伽利略 颖慧( ) 臆断( ) 宛然( ) 迥然不同( ) 惊诧( ) 牛犊( ) 一幢( ) 宽宥 ( ) 惊愕( ) 门枢( ) 臆度 ( ) 蟋蟀( ) 嗣后( ) 折断( ) 窒息( ) 笃信( ) 毋宁( ) 翌日( ) yǐng yì wǎn jiǒng chà dú zhuàng yòu è shū yì xī shuài Sì zhé zhì dǔ wú yì 读准下面的字 自学内容(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学方法: 1、每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 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概述各自然段的大意。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 结合“探究·练习一”,讨论为 什么“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 随着个人知识的增多,他所意识 到的未知世界的问题也增多了, 知识愈多愈发现自己无知。 第一段:写作者的一个重要发现:知识浅薄 者夸夸其谈,知识丰富者优柔寡断。 第二段:以“从前有一人”对声音的认识为 例,表明知识愈多愈感自己无知。 第三段:以不知蝉发声原理作类比,表明自 己不知彗星形成之因毫不足怪。 细读课文,概括各段大意 自学内容(二)进入课文,品析内容。 自学方法:精读课文,自学后讨论: 1、课文第二段详细叙说了一个人知识愈多,却又愈感无知的过程, 找出文中的几个事实?说说这表明了什么? 第2自然段与第3自然段的语言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它们都是为了说 明一个什么道理? 3、找出文中表现“这个人”自我感觉与客观实际相矛盾的句子,体 会它在文中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作用:突出地表明个人的知识极为有限,越觉得自己无所不晓就越 显得无知,失望之情也就越强。 4、读了本文后,你认为伽利略是一个怎样的人?他身上有哪些优点 是值得你学习的? 5.研读赏析“另外有一次……铁簧片”这一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 ①选段中写了哪些乐音?发声原理有何变化? ②文中的“这个人”知道的发声方法越多,他对声音的认识高度就 越高,但他为什么遇见新问题时,会感到前所未有的无知和愕然? ③现实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发声方法? 探究一 第二自然段与第三自然段的语言表达方式有 什么不同?它们都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道 理? •第二段是叙述和描写,第三段是议论, 都是为了说明: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探究学习 1、文中第二段以“从前一个人”对声音的认识为例来说明中心。 下面请同学们精读第二段,完成下列表格。 发现的乐音 发声的原理 反应 鸟儿的叫声 巧妙之技,呼吸之气 惊 异 说明中心 我们的 知识是 有限的, 应不断 探索未 知世界 ,揭开 事物的 奥秘 探究学习 1、文中第二段以“从前一个人”对声音的认识为例来说明中 心。下面请同学们精读第二段,完成下列表格。 发现的乐音 发声的原理 反应 鸟儿的叫声 巧妙之技,呼吸之气 惊 异 说明中心 我们的 知识是 有限的, 应不断 探索未 知世界 ,揭开 事物的 奥秘 牧童的笛声 借气息吹动,以木管作为共 鸣体. 惊诧不已 探究学习 1、文中第二段以“从前一个人”对声音的认识为例来说明中 心。下面请同学们精读第二段,完成下列表格。 发现的乐音 发声的原理 反应 鸟儿的叫声 巧妙之技,呼吸之气 惊 异 说明中心 我们的 知识是 有限的, 应不断 探索未 知世界 ,揭开 事物的 奥秘 小提琴演奏声 借丝弦的摩擦,以木匣作 为共鸣体。 惊 愕 牧童的笛声 借气息吹动,以木管作为共 鸣体. 惊诧不已 探究学习 1、文中第二段以“从前一个人”对声音的认识为例来说明中 心。下面请同学们精读第二段,完成下列表格。 发现的乐音 发声的原理 反应 鸟儿的叫声 巧妙之技,呼吸之气 惊 异 说明中心 我们的 知识是 有限的, 应不断 探索未 知世界 ,揭开 事物的 奥秘 门枢和铰链的摩擦声 感到奇妙 牧童的笛声 惊诧不已 小提琴演奏声 惊 愕 借气息吹动,以木管作为共 鸣体. 借丝弦的摩擦,以木匣作 为共鸣体。 探究学习 1、文中第二段以“从前一个人”对声音的认识为例来说明中 心。下面请同学们精读第二段,完成下列表格。 发现的乐音 发声的原理 反应 鸟儿的叫声 巧妙之技,呼吸之气 惊 异 说明中心 我们的 知识是 有限的, 应不断 探索未 知世界 ,揭开 事物的 奥秘 牧童的笛声 惊诧不已 小提琴演奏声 惊 愕 门枢和铰链的摩擦声 感到奇妙 指尖敲杯子的清脆声 借气息吹动,以木管作为共 鸣体. 借丝弦的摩擦,以木匣作 为共鸣体。 探究学习 1、文中第二段以“从前一个人”对声音的认识为例来说明中 心。下面请同学们精读第二段,完成下列表格。 发现的乐音 发声的原理 反应 鸟儿的叫声 巧妙之技,呼吸之气 惊 异 说明中心 我们的 知识是 有限的, 应不断 探索未 知世界 ,揭开 事物的 奥秘 牧童的笛声 惊诧不已 小提琴演奏声 惊 愕 门枢和铰链的摩擦声 感到奇妙 指尖敲杯子的清脆声 昆虫的嗡嗡声 靠翅膀的快速振动 变得茫昧 借气息吹动,以木管作为共 鸣体. 借丝弦的摩擦,以木匣作 为共鸣体。 探究学习 1、文中第二段以“从前一个人”对声音的认识为例来说明中 心。下面请同学们精读第二段,完成下列表格。 发现的乐音 发声的原理 反应 鸟儿的叫声 巧妙之技,呼吸之气 惊 异 说明中心 我们的 知识是 有限的, 应不断 探索未 知世界 ,揭开 事物的 奥秘 牧童的笛声 惊诧不已 小提琴演奏声 惊 愕 门枢和铰链的摩擦声 感到奇妙 指尖敲杯子的清脆声 昆虫的嗡嗡声 靠翅膀的快速振动 变得茫昧 吹奏的铁簧片声 以口腔,以气息 以为无所不晓 借气息吹动,以木管作为共 鸣体. 借丝弦的摩擦,以木匣作 为共鸣体。 探究学习 1、文中第二段以“从前一个人”对声音的认识为例来说明中 心。下面请同学们精读第二段,完成下列表格。 发现的乐音 发声的原理 反应 鸟儿的叫声 巧妙之技,呼吸之气 惊 异 牧童的笛声 惊诧不已 小提琴演奏声 惊 愕 门枢和铰链的摩擦声 感到奇妙 指尖敲杯子的清脆声 昆虫的嗡嗡声 靠翅膀的快速振动 变得茫昧 吹奏的铁簧片声 以口腔,以气息 以为无所不晓 蝉的鸣叫声 陷入无知 说明中心 我们的 知识是 有限的, 应不断 探索未 知世界 ,揭开 事物的 奥秘 借气息吹动,以木管作为共 鸣体. 借丝弦的摩擦,以木匣作 为共鸣体。 3、找出文中表现“这个人”自我感觉与客观实 际相矛盾的句子,体会它在文中对表达中心的作 用(1)另外一次,他兴致勃勃地走进一家酒店,以为能看到某人在 用弓轻轻触动小提琴的弦,但看见的却是有个人正用一只手指的 指尖,敲着一只杯子的杯口,使它发出清脆的响声? (2)这时他以为自己已无所不晓,可他捉到一只蝉后,却又陷入 了前所未有的无知和愕然之中•••••• (3)他把蝉体翻转过来,看见胸部下方有几片硬而薄的软骨,以 为响声发自软骨的振动,便将它折段,要止住蝉鸣。但是一切终 归徒然•••••• 作用:突出地表明个人的知识极为有限,越觉得自己无所不晓 就越显得无知,失望之情也就越强 探究二——分析事实论据 ①本段中写了哪些乐音?讲到了哪些发声原理? 鸟儿的叫声。牧童的笛声。小提琴演奏声。 门枢和铰链的摩擦声。指尖敲杯子的杯口。黄 蜂、蚊子、苍蝇靠翅膀的快速振动发声,蟋蟀 用振翅而非气息发声,风琴、喇叭、笛子、弦 乐器、含在嘴里吹奏的铁簧片。靠气息发声, 靠翅膀快速振动发声到以口腔作为共鸣体,以 气息作为声音媒介物的奇特方式。 ②文中的“这个人”知道的发声方法越多,他对 声音的认识高度就越高,但他为什么遇见新问题 时,会感到前所未有的无知和愕然? ③现实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发声方法? ④本文运用这个事例有什么好处? 人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风吹树叶的声音,吹口哨、树叶的声音自行车铃声, 旧火车的哐当声,喇叭声,打雷、闪电声,撕布声, 击掌声,流水声,耳机电视等发出的声音…… 使文章通俗生动而又寓意深刻。 探究二——分析事实论据 本文以人类对声音和乐音的知识愈益增 多而又愈感无知的情况为据,说明了人类的 知识是有限的,勉励人们不断探索未知的世 界,揭开事物愈来愈多的隐秘。 概括文章主旨 2、行文中作者并未让“笛”从人物的嘴里说出来,而是描 绘 “笛”在这个人眼里的形象:“正在吹着一根木 管……”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有何作用?文中还有没有类似的 写法? 这样写,突出这个人对笛的无知,和强烈的好奇心,表明了他全神贯 注,观察的仔细,也增添了行文的趣味。这是摹状貌说明。 3、除了举例子和摹状貌外,文中还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作比较:介绍昆虫与鸟雀的发声原理时;以不知蝉发声原理作类比, 表明自己不知彗星形成之因毫不足怪。 1、第二部分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调换。因为若调换,就不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和习惯。 作者选用的是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重点体现了主人公知识愈益增多 却又愈感无知的过程。 事实上,不少人也发现了这一现象,并对此发表了类似 的看法,甚至在一些民间谚语中都有体现。 如: 一知半解的人,多不谦虚;见多识广有本领的人,一定谦虚。 —— 谢觉哉 一切真正的和伟大的东西,都是纯朴而谦逊的。 —— 别林斯基 思想史上载明,谦虚几乎总是和学者的才能成正比例,不谦虚 则成反比。 ——普列汉诺夫 妄自尊大只不过是无知的假面具而已。 ——伏尔泰 满桶水不响,半桶水叮当 ——中国谚语 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各种各样的谜团等 着我们去探索、寻找答案。破译这些谜团, 人类智慧将全面突破现有的极限。让我们大 家铭记伽利略的箴言: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让我们不断地学习,去寻找一个又一个的答 案。 请你写一篇随笔,谈谈你学完这篇课文 的感受。 课外扩展、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