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50 KB
  • 2021-11-06 发布

初高中历史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练习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初高中历史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练习 ‎(1)‎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 ‎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 如何理解“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分水岭”? ‎ ‎ 材料一: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 ——《拳匪纪事》‎ ‎ 材料二: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之四分之一……故瓜分 一事,实为下策. ----瓦德西《拳乱笔记》 ‎ ‎ 材料三: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一概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 思考:如何评价“扶清灭洋”的口号? ‎ 如何理解“《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 有人这样评价近代史上的列强侵华:“一半是残忍的破坏和掠夺,一半却是客观 上的建设和推动,”如何理解?‎ ‎ ‎ 答案:C 1、 从列强侵华来看:(1)侵华方式:以商品输出为主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2)列强在中国的力量 对比和格局发生变化: 战前主要为英法对中国的侵略; 战后日本加入争夺行列,19世纪末形成 帝国主义共同瓜分中国的局面。‎ ‎2、从中华民族危机的程度来看:战前列强侵夺中国邻国和边疆; 战后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3、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历程来看:战前产生了民族资本主义; 战后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 ‎ ‎4、从民主革命的进程来看:‎ ‎(1)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转变为民族资产阶级。‎ ‎(2)探索的内容发生变化:由“器物”变革发展为“制度”变革,维新与革命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 ‎(3)开始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更多的阶级、阶层投身于爱国救亡的行列。‎ ‎ 扶清:具有爱国性质;(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计划) ‎ ‎ 灭洋:盲目排外,不利于中国近代化,不具有历史进步性。‎ ‎(1)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开始 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2)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清政府完全被列强控制,成为帝国主义统 治中国的工具。中外反动势力完全勾结在一起,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 ‎ 1.从革命史观角度看:西方列强的侵略,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矛盾以及革命的任务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至此革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 时期。 ‎ ‎ 2.从现代化史观角度看:西方列强的侵略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以及中国近代工业的诞 生,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 3.从文明史观角度看:西方列强的侵略打破了中国天朝上国的迷梦,开启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 习的进程,西方近代工业文明、民主思想开始传入中国,加速了中国由传统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 的过渡。 ‎ ‎ 4.从社会史观角度看: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人们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 了重大变化,产生出相应的社会问题。‎ ‎ 5.从全球史观角度看:西方列强的侵略客观上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使中国被纳入资本主 义世界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一、选择题:‎ ‎1. 《清史稿》记载:“亲政之时,春秋方富,抱大有为之志,欲张挞伐,以湔(洗)国耻。已而师徒挠败,割地输平,遂引新进小臣,锐志更张,为发奋自强之计。”此处评价的这位皇帝是(  )‎ A.康熙帝 B.乾隆帝 C.光绪帝 D.宣统帝 ‎ ‎2. 《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在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 )‎ A.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B.在苏、杭富庶地区开放新的通商口岸 C.开辟新的内河航线 D.给予日本巨额赔款 ‎3. 《上海县竹枝词》有诗云:“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与上述内容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中日甲午战争     C. 中法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4. 1899年美国照会英、德、俄、法、意、日等国,提出在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等的主张,1900年又补充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权力完整的条款。上述政策(   )‎ A.导致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B.使清政府改变了对义和团的态度 C.扩大了美国在中国的权益 D.推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5.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于1900年8月12日说“他同情中国人”,11月23日更公开宣称他“也是一个义和团员”“无论何时都站在义和团一边,义和团是爱国者”。马克·吐温上述言论的主要依据是因为义和团运动( )‎ A. 与太平天国运动的目标完全一致 B. 导致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C. 直接矛头对准帝国主义 D. 盲目排外违背近代历史潮流 ‎6. 义和团与太平天国运动都是中国近代典型的两大农民运动,那么,与太平天国运动相比,义和团运动的时代特点最突出地表现在( )‎ A.群众基础    B.救国主张  C.革命矛头    D.革命方式 ‎ ‎7. 20世纪的大幕拉开了,紫禁城依然巍峨庄严,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个国耻。这里的“国耻”是指 ( )‎ A.甲午中日战争战败    B.《辛丑条约》 C.英法联军攻占北京   D.慈禧太后出逃 二、材料解析题:‎ ‎ 8.甲午之役,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城。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日军受降。‎ ‎ 材料二 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 ‎ ——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威海之战战场态势的特点,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10分)。‎ (2) 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6分)。‎ ‎【答案】 1-5: CABCC 6-7:CB ‎ ‎8.(1)特点:敌攻我守(被动挨打);海陆交织(局处海嵎)。‎ ‎ 原因:北洋舰队避战不出;将士贪生怕死;洋员鼓动投降;主帅指挥不力。‎ ‎(2)危害: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 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民族危机的加深);‎ ‎ 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