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39 KB
  • 2021-11-06 发布

黔东南州2021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三)

  • 2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黔东南州2021年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 语文模拟试卷(三)‎ 分值:150分 时间:150分钟 一、基础知识与运用(21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C )(3分)‎ A.缄默(jiān)     收敛(jiǎn)   蹑手蹑脚(niè)‎ B.两栖(qī) 锃亮(zhèng) 山肴野蔌(sù)‎ C.愧赧(nǎn) 纶巾(guān) 阡陌交通(qiān)‎ D.悄然(qiāo) 窈窕(tiǎo) 噤若寒蝉(jìn)‎ ‎【解析】A.收敛(liǎn);B.锃亮(zèng);D.悄然(qiǎo)。‎ ‎2.下列词语中字形及加点字的释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B )(3分)‎ A.不逊:逊色 呕心沥血:吐 枉费心机:白白地,徒然 B.匿名:隐藏 应接不暇:空闲 道听途说:路 C.滞留:滞笨 辽阔无垠:边 心旷神怡:开阔 D.酒肆:铺子 响彻云霄:贯通 杳无消息:深广 ‎【解析】A.不逊:谦虚;C.滞留:不流通;D.杳无消息:远得看不见踪影。‎ ‎3.下面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3分)‎ A.网络直播规则的建立和实施,需要经历一个过程,不可操之过急,也不宜“一刀切”。‎ B.这是个温暖和谐的班集体,大家相敬如宾,在此学习我倍感愉快!‎ C.《中国诗词大会》以崭新的形式推介古典诗词,对弘扬传统文化具有不可理喻的作用。‎ D.自然科学领域如此奥妙,有许多令人异想天开的神秘现象,正等待着科学家们去破解。‎ ‎【解析】B.“相敬如宾”形容夫妻间相处融洽,互相敬爱,像对待宾客一样。用来描述班集体中同学的相处,不恰当;C.“不可理喻”指不能够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蛮横或固执,含贬义,用来形容《中国诗词大会》的作用,不恰当。D.“异想天开”比喻想法离奇而不切实际,含贬义,用来形容自然科学领域中的神秘现象,不恰当。‎ ‎4.下列对语文知识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3分)‎ A.在贵州彝族乡境内,有景色宜人的乌蒙大草原,这里是人们休闲避暑的好去处。(“景色宜人”在句中做定语。)‎ B.“新时代的青年,要想更好地报效祖国,就须在品格、能力上下工夫。”(这是假设复句。)‎ C.一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拿小刀一下撬开牡蛎。(这个句子的主干是“水手撬开牡蛎”。)‎ D.为了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多年来我校坚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广泛得到社会的关注和家长的支持。(本句句意明确,无语病。)‎ ‎【解析】语序不当,应是“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C )(3分)‎ 逆境中读书,可贵的是坚持不懈。逆境人人都可能遇到,一些人在逆境中消沉,另一些人却以此为机遇,砥砺磨炼,最终“鱼化为龙”。逆境中“读书破万卷”,因为外界的压力,也因为内心的苦闷,常常会获得不一般的感受,甚至得到对人生豁然开朗的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逆境中“读书破万卷”,可以帮助我们驱散心里积压的阴霾,重新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 ‎①司马迁惨遭宫刑,仍持之以恒地博览群书,从而成就了《史记》这一伟大著作 ‎②古今中外,在逆境中坚持读书学习而成就伟业的不乏其人 ‎③海伦·凯勒失聪失明,却凭借超乎常人的毅力,坚持“读书破万卷”,学会了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语言,把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成为人类发展史上的传奇人物 ‎④在这些人身上,我们看到的是“水滴石穿”的韧性 A. ‎④③①②     B.④①③②     ‎ C.②①③④     D.②③①④‎ ‎【解析】首先要确定中心句,通过读这四个句子,可知本语段介绍的是“古今中外,在逆境中坚持读书学习而成就伟业的不乏其人”,按照逻辑层次关系来写,所以确定②是首句,紧接着事例按古今中外的顺序为①③,最后④加以总结。所以顺序为②①③④。‎ ‎6.下列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B )(3分)‎ A.大自然给予人类的诗意是缤纷多姿的。如果你愿意去寻找,去感受,它就会时时出现在你的眼帘,荡漾在你的心胸。‎ B.梦想的花朵,需要用汗水浇灌,美好的生活,需要用双手创造。‎ C.风大起来了,湖畔的树木花草开始摇动起来。树叶的摩擦声响起来,一直响到整个世界都充满它们的喧哗、呼啸。‎ D.文学的条件很简单:有话值得说,说得恰到好处。有话值得说,内容才充实;说得恰到好处,形式才完美。‎ ‎【解析】“浇灌”后面的逗号应为分号,因为前后两个句子是并列关系。‎ ‎7.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及文体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 A.风、雅、颂、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律诗一般分为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B.古代的“铭、说、记、表”都是一种文体,无论叙事、抒情、写景,都是为了表达观点。‎ C.《左传》《战国策》《史记》分别是编年体、国别体和纪传体史书。‎ D.榜眼、探花是科举时代的称号,明清两代称殿试考取一甲(第一等)第二名的人为榜眼,第三名的人为探花。‎ ‎【解析】“记” “说”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记叙事物,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或记述功德的文字;“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因此,不都是表达自己观点。‎ 二、古诗文阅读(32分)‎ ‎(一)阅读下面甲、乙两则文言文选段,按要求完成8—11题。(17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东坡先生与黄门公①南迁②,相遇于梧、藤③间。道旁有鬻④汤饼者,共买食之。觕⑤恶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⑥’而已。”‎ ‎(选自陆游《老学庵笔记》)‎ ‎【注释】①黄门公:指苏辙,下文中的“九三郎”也是对苏辙的称谓。‎ ‎②南迁:贬谪到南方。③梧、藤:梧州、藤州。④鬻(yù):卖。⑤觕(cū):同“粗”。⑥饮湿:指润湿嘴巴。‎ 8.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组是( B )‎ ‎(3分)‎ A. 念无与为乐者(动词,想到,考虑)    ‎ B.相与步于中庭(连词,于是)‎ C.共买食之(动词,吃)    ‎ D.饮酒但饮湿(副词, 只,仅仅)‎ ‎【解析】介词,在。‎ ‎9.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C )(3分)‎ A.觕恶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 B.觕恶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C.觕恶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 D.觕恶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解析】根据句意可以划分,句意是:面条粗得难以吃下去,苏辙放下筷子叹气,而这时苏轼已经吃完面条了。‎ ‎10.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B )(3分)‎ A.甲文中“亦”和“相与”点出两人相似的遭遇和心境。‎ B.乙文描写了被贬后的艰难生活。“大笑”看似写乐,实则写人物的苦闷。‎ C.甲文以第一人称写寻友赏月的悠闲。 乙文以第三人称叙述故事,“徐”和“大笑”准确传神地写出了人物的风采。‎ D.甲乙两文都采用记叙和描写的方式来写被贬后的生活,最后都以议论结尾。‎ ‎【解析】“大笑”写出了苏轼乐观的性格。‎ ‎11.将甲乙两个文段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4分)‎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 ‎(2)徐谓黄门曰:“九三郎,尔尚欲咀嚼耶?”(4分)‎ 他慢悠悠地对苏辙说:“九三郎,你还想细细咀嚼品尝吗?”‎ ‎【乙参考译文】苏轼与弟弟苏辙被贬谪到南方时曾经在梧州、藤州之间相遇。路边有卖汤饼的人,(兄弟二人)一起买了汤饼吃。(汤饼)粗得难以吃下去,苏辙放下筷子叹气,而这时苏轼已经吃完(汤饼)了。他慢悠悠地对苏辙说:“九三郎,你还想细细咀嚼品尝吗?”说完大笑着站起来。秦少游听说这件事后,说:“这是东坡先生‘只管饮酒,不尝它的味道’的方法。”‎ ‎(二)古诗文积累赏析(15分,共2小题)‎ ‎12.根据所给提示,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共6小题,选做4题,多答以最先4题计分,共8分)‎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__大漠孤烟直__,__长河落日圆__。 ‎ ‎(王维《使至塞上》)‎ ‎(2)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__落红不是无情物__,‎ ‎__化作春泥更护花__。 (龚自珍 《己亥杂诗(其五)》)‎ (3)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__槲叶落山路__,__枳花明驿墙__。 ‎ ‎(温庭筠《商山早行》)‎ ‎(4)而或长烟一空,__皓月千里__,__浮光跃金__,静影沉璧。(范仲淹《岳阳楼记》)‎ ‎(5)陆游《游山西村》中“__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暗含人生哲理,意在告诉我们虽遇挫折,却心存希望的积极人生态度。‎ ‎(6)泰山雄奇秀丽,景色怡人。唐代诗人杜甫在《望岳》中通过诗句“会当凌绝顶__,__一览众山小__”写尽了一些文人墨客敢于攀登顶峰的雄心和气概。现在的泰山经常会出现云海奇观,如洁白纱幔在山巅轻舞,构成一幅幅恬静自如、天人合一的画卷,吸引着更多的知识青年。站在泰山之上,既能赏到美景,又能抒情壮志,何乐而不为。‎ ‎1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1)—(3)题。(7分)‎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词的上片“__雁去__”(限2个字)间接点明季节。(1分)‎ ‎(2)首句“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中的“异”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分析其精妙之处。(3分)‎ ‎“异”字统领全篇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不同,为下文勾勒出西北边境肃杀的秋景作铺垫。‎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3分)‎ 饮一杯浊酒遥寄万里思乡之情,功名未立,没有理由盘算还乡日期。此句用典,表达词人思念家乡,却因未建功立业不甘还乡的矛盾心情。‎ 三、现代文阅读(25分,共8小题)‎ ‎(一)阅读下面两封信,完成第14—17题。(12分)‎ 关于“人际交往”的两封信 ‎【甲】‎ 青春热线编辑:‎ 你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对自己的人际交往很不自信。我很怕别人忽略我、讨厌我。每当我和别人打打闹闹或者开玩笑时都很开心,但是之后我又在想,他们会不会觉得我太疯了?有时我会遇到心眼儿多、圆滑的人,他们其实只是占了点小便宜,但我总感觉他们要害我。我有时也会怀疑,是不是我把自己看得太重了,但就是始终无法放下戒备心。和别人接触我总是提心吊胆,把他们说过的话翻来覆去地想。‎ 我害怕与别人接触。接触过后我又很自卑,怕别人讨厌我,我总感觉我的性格有问题,但是我的好朋友都说我的性格很好,我又觉得他们在骗我。我好恐惧,好焦虑,你能帮帮我吗?‎ 沉思 ‎【乙】‎ 沉思:‎ 你好!认真读完你的来信,我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你在与人交往时内心的纠结和困扰。这样的矛盾情绪让你感到很恐惧、很焦虑,也很迷茫、很无助。我能理解你的感受和心情。‎ 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一个在心理学上叫做“自我同一性探索”的关键时期。处在这个时期的人会非常强烈地关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 并以此为参照来对自己评价和定位。在自我同一性探索完成后,随着成长以及心理能量的不断积累,我们的关注点就会慢慢从外部转移到内部,也就是从关注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转变为形成相对稳定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认可。到这个时候,我们对别人的评价就会有“批判接受”的能力,可以平静地接纳善意的、有改进意义的评价,而不理会那些不公平的或不切实际的评价。‎ 从你来信的叙述中,我基本可以推测你的心理发展正处在自我同一性探索尚未完成的阶段,所以会格外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并感到“提心吊胆”,生怕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这种状态本身并没有问题,只是心理发展并走向成熟的一个阶段,你也不需要过于焦虑。但是,如果能够进行一定程度的自我调整,会极大地有利于积极、顺利地完成这个成长任务。‎ 自我调整可以从两个层面上来进行,一是学会悦纳自己并好好地爱自己,二是建立并明确自己的心理界线。学会悦纳自己是在自我同一性探索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因为对周围人际关系的种种担心和猜疑,折射出的正是我们对自己的不满意。如果潜意识里有一个不合理的信念,认为自己不值得别人喜欢,不值得被爱,现实中我们往往会把这种信念投射到周围人的身上,认为别人会讨厌自己,对自己有看法。但如果我们能够从内心真正接纳自己,愿意无条件地去爱那个真实但不完美的自己,就会发现“别人觉得我不好,我就一定不好”这个不合理信念的荒唐之处,就能够淡定豁达地做最好的自己,从而达到由内而外的身心和谐,实现自我同一性的圆满状态。‎ 建立并明确自己的心理界线是我们照顾好自己感受的一个重要保证,也是自我同一性完成的一个标志。举个例子来说,你信中提到的一个场景,当遇到心眼儿多、圆滑的人时,知道他们只是要“占点小便宜”,那么要忍让接受还是拒绝反抗呢?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心理界线来作评估:如果是无关痛痒的事情,自己有足够的心理能量去面对且不会造成困扰,那就可以接受;如果是触碰到了自己的心理底线,忍让会令自己内心很不舒服,那么就要毫不犹豫地拒绝。你所提到的戒备心,其实也是这个层面的问题,你并不需要完全放下戒备心,更不需要违背自己内心的感受去信任或迎合别人,只需要依据自己的心理界线去把握戒备的分寸,既不草木皆兵,也不开门揖盗。‎ 当然,这两个方面的调整说起来很容易,真正做起来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也需要你多给自己一点时间和耐心。但我相信,只要你愿意,一定能够凭借自己的思考和努力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去完成发展任务,照顾好自己的感受,自信、乐观地经营好自己的人际交往,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理正能量。‎ 小月儿 ‎(选自《中国青年报·青春热线·心箱》,略作删改)‎ ‎1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C ) (3分)‎ A.“沉思”在人际交往方面有严重的心理问题,拒绝与人交往。‎ B.“小月儿”认为人在自我同一性探索完成后,‎ 依旧会非常强烈地关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 C.“小月儿”建议“沉思”要无条件接纳真实但不完美的自己,努力实现自我同一性的圆满状态。‎ D.“小月儿”结合“沉思”的来信内容,分析了戒备心的危害,并指出如何依据自己的心理界线去把握戒备的分寸。‎ ‎【解析】A.根据乙文内容可知,“沉思”的状态是处于心理发展的一个阶段而不是“有严重的心理问题”,文中只写到“沉思”“害怕与别人接触”,并没有“拒绝与人交往”;B.根据乙文第二段可知,在自我同一性探索完成后,会对别人的评价有“批判接受”的能力,选项描述不符合文意;D.文中并没有分析“戒备心”的危害。‎ ‎15.“沉思”来信有何目的?你觉得“沉思”看了“小月儿”的回信会有哪些启发?(3分)‎ ‎“沉思”描述自己在人际交往时的困惑,是为了寻求帮助,解决心理问题。启发:不要过分地关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自我调整(学会悦纳自己并好好地爱自己,建立并明确自己的心理界线);多给自己一点时间和耐心。‎ ‎16.根据对象选择得体的语言才能达到劝说的效果。以乙文画线的两个句子为例,结合加点词分析“小月儿”劝说的效果。(3分)‎ ‎“小月儿”用“本身”“过于”等词,从心理发展规律上,客观而科学地指出“沉思”的这种心理状态是正常现象,‎ 宽慰她(他)不用特别紧张焦虑;“只要你愿意”鼓励“沉思”主观努力,“我相信”“一定能够”等词,充满鼓励期许之味。“小月儿”这样的劝说语言,让“沉思”更好地认同接受自己的建议,从而达到劝说的目的。‎ ‎17.“心箱”是有关青少年心理咨询的知名栏目,走过了十五六个春秋,可是近两年这个栏目停办了,很多读者大呼可惜,强烈要求继续开办,你赞同吗?请你结合这两封信和生活经验阐述理由。(3分)‎ 示例一:赞同。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心理问题,这个栏目方便他们咨询心理问题,并能得到专业的解答;如果自己也有类似的心理问题,也会深受启发;我们从这些专业的解答中,获得了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学习劝说的方法,提高劝说的能力。‎ 示例二:不赞同。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纯属个人隐私,公开刊登在报纸上不太合适;这个栏目的停办一定也有某种客观的原因,如大量信件的处理,回复信件的专业人员不够等;现代传媒的飞速发展,这种书信体的传统栏目需要改版创新。‎ ‎(二)阅读下文,完成18—21题。(13分,共4小题)‎ 当世界屏住呼吸 迟子建 我第一次经历大规模的流行性传染病,是2003年发生在中国的SARS。那时我丈夫因车祸去世不久,我正沉浸在深不见底的哀痛中。突来的烈性传染病,夺去了一些无辜的生命,‎ 让我明白这样的疾病跟车祸一样可怕,它置人于死地时是如此悄然无声。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知道一百年前我所生活的城市,发生过一场大鼠疫。这场鼠疫是由在俄国西伯利亚的中国民工,传入哈尔滨的。当时城市人口刚过十万,死亡者却高达五千多人。我开始查阅相关历史和文献,有了创作以这场鼠疫为背景的小说的冲动。‎ 我经历的第二次大规模流行性传染病,是2009年暴发于墨西哥、蔓延至美国和全球的甲型H1N1流感。那时我这部以哈尔滨大鼠疫为背景的小说,已经筹备完毕,正待文字的启航。记得那年初春我去参加法兰克福书展,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我是佩戴着口罩通过体温检测后才被允许登机的。书展结束,从法兰克福乘火车到柏林,在一个阴雨的日子参观柏林墙时,我觉得那涂鸦的墙,就像匍匐着的病毒。这样一堵病毒世界的墙,是全世界热爱阳光的人,都要努力推倒的。虽说推倒之后,在人类膨胀的私欲和对大自然的破坏中,墙还会现形,但它终归是短命的,因为世上没有哪一堵邪恶的墙,会是永世的。‎ ‎2009年我从法兰克福参加书展回来,开始了《白雪乌鸦》的写作。我用小说复原那段历史,探寻死亡深处的生之幽光。当时清政府任命英国剑桥大学毕业的医学博士伍连德,为东三省防鼠疫总医官。伍连德亲临哈尔滨指导防疫,他在一个简陋的平房,做了中国医学史上首例尸体解剖,发现这是一种可以通过飞沫传染的新型肺鼠疫,在感染人数和死亡数字节节攀升的情况下,他果断上奏朝廷,要求控制铁路和公路交通,调动陆军封城,设立隔离病院,家家户户消毒,号召疫区人们佩戴口罩。‎ 而我当年在图书馆查阅鼠疫期间出刊的哈尔滨报纸时,看到了形形色色的趣闻和广告,有哄抬物价的不良商家,更有慷慨捐助防疫的有情有义的商人。有被鼠疫吓得精神失常的懦弱者,也有不惧感染给患者送饭的有担当的百姓。那时人们迷信生锈的钉子煮水喝,可以防治鼠疫,所以锈钉子成了金子。但最终战胜鼠疫的,还是科学。‎ ‎《白雪乌鸦》中文版出版十年了,2020年法语版的《白雪乌鸦》出版之际,看不见的灾祸降临华夏大地,新型冠状病毒自武汉开始蔓延至全国,现在世界上已有多个国家有了确诊病例,疫情警报一声比一声急,这是我经历的第三次重大传染性疾病了。在全球化时代,我们生活在同一家园,传染性疾病就是人类要共同面对的敌人。因为病毒不像语言,它无需翻译,长着隐形翅膀,能翻山越海,威胁每一个人。它是魔鬼,觊觎人类的智慧、善心、美好的情感,想摧毁这一切。可人类历经万代建立起来的信念、理想、爱与仁慈,是最强大的力量,终归会消灭和降服它。‎ 此刻的世界如此动荡,又如此寂静,仿佛我们戴着口罩的时刻,像是屏住了呼吸,可我们的心脏,却在勃勃跳动。如果说口罩是幽闭之门,那么它囚禁的只是暂时的我们,它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被打开,让我们呼吸自由的风,奔向该奔向的地方。‎ 我曾两次去巴黎奥赛博物馆,观赏馆藏的米勒的作品。我非常喜欢他的油画《晚祷》,这个时刻的我们,就是画面中黄昏时分静穆晚祷的男女。我们真诚祈祷:愿病毒早去,让我们能在大地安然劳作,‎ 创造另一季的丰收。‎ ‎(节选自2020年02月25日《黑龙江日报》) ‎ 18. 文章以“当世界屏住呼吸”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分)‎ 采用了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面对全球性的疫情,人类不得不戴上口罩,无法自由呼吸的情景;同时也写出了疫情对人类生命造成的严重威胁。‎ ‎19.根据文章内容,谈谈三次大规模的传染病对作者的影响。(3分)‎ 第一次,开始查阅相关的文献和历史,有了创作以鼠疫为背景的小说的冲动;‎ 第二次,开始了《白雪乌鸦》的创作;‎ 第三次,坚信人类会消灭和降服病毒。‎ ‎20.请谈谈画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承上启下;承接上文《白雪乌鸦》的创作,引起下文2020年的又一次全球疫情的爆发。‎ ‎21.文章以“当世界屏住呼吸”为题,作者为什么还介绍小说《白雪乌鸦》的主要内容?(4分)‎ ‎《白雪乌鸦》的创作动机产生于大规模的流行性传染病;小说的内容是关于我国清 末战胜鼠疫的历史事件,作者想告诉人们,只有科学才能战胜疫情,面对疫情,不能丧失道德底线,这些对本次疫情都有帮助,具有现实意义。作者想通过小说告诉人们,人类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考验,最终都战胜了疫情,只要大家坚定信念,还会重新迎来美好生活。暗示文章的主旨。‎ 四、综合性学习水平考查(12分,共4小题)‎ 材料一:科学研究表明,病原微生物可以借助筷勺传播,引起交叉感染。合餐为健康埋下隐患,可使多种病毒、细菌在就餐者之间传播,在相互夹菜时不经意地传染给他人。使用公筷公勺无论是从我们身体健康角度还是从疾病防治的角度来说,都是有益无害的。它能够在我们吃饭时切断细菌病毒通过唾液传播的途径。如果我们使用了公筷公勺,就能多一份安全保障,也是尊重他人的一种表现。‎ 材料二:今年新冠疫情期间,某网站对公众分餐情况先后进行了三次调查,近万名网友积极参与。下面是调查统计表:‎ 分餐情况调查统计表 调查时间 ‎1月15日 ‎2月8日 ‎3月26日 居家分餐占比 ‎5.8%‎ ‎27.9%‎ ‎40.4%‎ 外出分餐占比 ‎10.7%‎ ‎45.6%‎ ‎65.2%‎ 材料三:白云区为确保师生安全健康,为确保校园环境安全有序,学校实行消杀分时分餐,区疾控中心、区教育局及驻校工作指导全区26所学校全面开展消杀工作。按照“一校一策”和中午在校就餐的管理方式,就餐模式主要为三种,19所学校在学校食堂加工,分餐至班级就餐;2所学校由企业送餐至学校,分餐至班级就餐;5所学校由学生带餐或家长送餐至学校,分餐至班级就餐。‎ ‎22.阅读材料一后请你将“合餐为健康埋下隐患”用规范的正楷字抄写在田字格内。(3分)‎ ‎23.请你认真阅读材料二中的调查统计表内容,然后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图表中的信息。(3分)‎ 新冠疫情让更多人认识到分餐对健康的重要性。‎ ‎24.根据材料三所提供的信息,作为参与分餐制的学生中的一员,请你就“分餐”的注意事项,向贵州中小学生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2分)‎ ‎①不能因为贪吃,互吃食物和蔬菜;②不能共用餐具等。‎ ‎25.某班在开展“中国经典名著阅读活动”中,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面两个相关活动任务。(4分)‎ ‎①我叫他老徐,因为苏区人人都这样叫他——教书先生老徐——因为, 虽然在东方其他地方,六十一岁不过是政府最高级官员的平均年龄,‎ 可是在红色中国,同别人相比,他似乎是个白发老翁。然而他并不是老朽昏聩的标本。‎ ‎②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 ‎(1)两段文字均选自名著《__红星照耀中国__》,作者是__埃德加·斯诺。(2分)‎ ‎(2)文中的两位主人公依次是__徐特立__、__周恩来__。(2分)‎ 五、作文(60分)‎ ‎26.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60分)‎ 题目一:‎ 世间有无数的门:木门、铁门、玻璃门……形形色色,用途不一,但生活中还有一些与众不同的门,它们像门又不是门,是门又无法轻易打开,当你有意或无意中推开那扇门时,你会发现不一样的精彩。‎ 请以“______那扇门”为题,写一篇作文。‎ 题目二:最美逆行者 要求:①注意先将作文标题填写在答题卡上,然后作文。②若选题目一,先将文题补充完整并填写在答题卡上,然后作文。③结合生活实际,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定文体,写出600字以上的文章。④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