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5 MB
- 2021-11-0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1课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学习目标
1.了解西班牙、葡萄牙在拉丁美洲的殖民统治和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的史实。
2.概述章西女王和玻利瓦尔领导反抗殖民统治斗争的主要事迹。
3.分析思考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和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影响。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自我检测
(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1.拉丁美洲的地理概念:今天 以南的所有美洲地区。
2.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1)原因
①18世纪末19世纪初,拉丁美洲的绝大部分地区仍处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之下。
②18世纪末19世纪初, 和 的影响。
(2)爆发时间:18世纪末19世纪初。
(3)范围:北起墨西哥、南到阿根廷的广大地区。
(4)参与者:印第安人、黑人和混血种人。
(5)领导人: 和圣马丁。
(6)主要事迹:1819年,玻利瓦尔率领队伍打败西班牙军队,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地,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在南美洲南部地区,圣马丁领导了阿根廷、智利和秘鲁的独立运动。
(7)英雄人物:圣马丁和玻利瓦尔被誉为南美的“ ”。
(二)印度民族大起义
1.原因:当时,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进一步加强了对印度的 和 。
2.经过
(1)爆发: 年。
(2)英雄人物:英军进攻章西城, 领导军民与英军激战数日,身先士卒,直到壮烈牺牲。
3.影响:印度民族大起义沉重打击了 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为了上帝,为了我的祖国,为了我的尊严。我发誓,只要西班牙政权的殖民枷锁还套在我们身上,我就要不停地战斗。
——西蒙·玻利瓦尔
(1)以上材料说明了当时西蒙·玻利瓦尔的祖国正处于哪一个国家的殖民统治之下?
101
(2)西蒙·玻利瓦尔的这段名言表明了他的什么思想?
2.思考:印度民族大起义中,为什么上至王公,下至土兵、手工业者都参加了战斗?
三、课堂练习
1.关于拉丁美洲的地理概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指今天美国以南的所有美洲地区
B.指今天阿根廷以南的所有美洲地区
C.指今天墨西哥以南的所有美洲地区
D.指今天加拿大以南的所有美洲地区
2.西欧的殖民扩张给亚非拉地区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到19世纪初,拉丁美洲的绝大部分地区仍处于哪些国家的统治之下?( )
①英国 ②西班牙 ③葡萄牙 ④法国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A.印第安人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B.拉丁美洲盛产黄金
C.欧洲殖民者在拉丁美洲的疯狂掠夺和残酷剥削
D.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
4.“我们有根据期望文明各国赶紧援助我们……可是这种期望竟然落空!不仅欧洲人,甚至美洲北部我们的兄弟们,在这场斗争中都……袖手旁观……为了驱逐西班牙人并且建立一个自由政府,我们所必须具备的是什么?显而易见的,这就是联合。”这封信的作者最有可能是( )
A.玻利瓦尔 B.章西女王
C.拿破仑 D.华盛顿
5.“去吧,女王,印度人民感恩戴德……啊!章西女王,你打得英勇顽强。”人们歌颂章西女王是因为她带领人民反抗( )
A.西班牙的殖民统治
B.法国的殖民统治
C.葡萄牙的殖民统治
D.英国的殖民统治
四、达标检测
1.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爆发的原因不包括( )
A.拉丁美洲人民不满殖民者的掠夺
B.受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101
C.殖民者在拉丁美洲的残暴统治
D.新航路的开辟
2.学会抓关键词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与南美的“解放者”这一关键词相吻合的历史人物是( )
①章西女王 ②罗伯斯庇尔 ③玻利瓦尔 ④圣马丁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3.制作知识卡片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图是某同学整理的印度民族大起义的知识卡片,其中有误的是( )
A.时间 B.人物 C.背景 D.影响
4.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是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下列图片中的人物是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英勇战将,有关他们的说法符合史实的是( )
图一 华盛顿 图二 章西女王 图三 玻利瓦尔
①图一和图二中的人物都是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 ②三者都领导人民完成了民族独立和解放 ③都属于亚非拉美的民族独立运动 ④图三中的人物与圣马丁一起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④ D.①②
5.如果将“印度民族大起义”“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归结为一个学习主题,这个主题应该是( )
A.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B.资产阶级革命
C.社会主义革命
D.改革与革命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不列颠的侵略打碎了印度的手织机,毁掉了它的手纺车。英国起先是把印度的棉织品撤出了欧洲市场,然后是向印度斯坦输出棉纱,最后是英国的棉织品泛滥于这个棉织品的故乡……不列颠的蒸汽机和科学在印度斯坦全境彻底摧毁了农业和制造业的结合。
——马克思
材料二 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者在拉丁美洲疯狂地掠夺贵重金属,到处寻找金银产地。16—18世纪,西班牙殖民者在拉丁美洲共掠夺黄金250万千克,白银1亿千克;葡萄牙殖民者仅在18世纪就从巴西掠夺了价值10亿美元的黄金和金刚石。
材料三 英国殖民者供认:“如果波涕亚和棉德土王不是我们的朋友,如果锡克人不参加我们的队伍,如果旁遮普省不保持宁静,我们围攻德里就是完全不可能的。”
101
材料四 圣马丁曾说过,“我并不寻求荣誉”“我的剑绝不为争权夺利而出鞘!”“只要秘鲁和整个拉丁美洲真正独立,我‘将远远地离开这里’”。
(1)从材料一可看出印度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分析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爆发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三、四及所学知识分析,同是民族解放运动,为什么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取得胜利,而印度民族大起义却失败了?
参考答案
一、自主预习、自我检测
(一)1.美国 2.(1)②美国独立战争 法国大革命 (5)玻利瓦尔 (7)解放者
(二)1.经济掠夺 政治压迫 2.(1)1857 (2)章西女王 3.英国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1)西班牙。(2)玻利瓦尔的这段名言表明了他立志一定要推翻西班牙的殖民统治。
2.(1)根本原因是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和殖民掠夺,给印度带来了深重的灾难。(2)英国直接统治印度,剥夺了印度王公的统治权力;其兼并土地政策损害了印度王公的经济利益。(3)英国的殖民掠夺和经济侵略,使大批手工业者和农民破产,他们无法生存。(4)英国对印度土兵的民族压迫和宗教歧视,直接激起了土兵的武装反抗。(5)印度是一个文明古国,有优秀的民族传统,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表现了印度民族团结一致抵御外侮的精神。
三、课堂练习
1.A 2.B 3.C 4.A 5.D
四、达标检测
1.D 2.B 3.D 4.C 5.A
6.(1)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印度开始沦为英国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被纳入英国资本主义殖民经济体系。工业革命大大增强了资产阶级征服世界的能力。
(2)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和葡萄牙侵入拉丁美洲,进行残酷的殖民掠夺。
(3)拉丁美洲独立运动胜利的原因:拉丁美洲各国人民能联合起来,协同作战,南北夹击,共同打击殖民者;广大人民觉醒,为争取民族独立英勇斗争;有统一的指挥,玻利瓦尔等领导人的卓越领导。
101
印度民族大起义失败的原因:印度单靠一国力量;起义过程中没有形成统一的领导;被英军各个击破;工业革命后,英国经济军事实力强大。
第2课 俄国的改革
学习目标
1.了解俄国彼得一世改革和1861年农奴制改革及其历史意义。
2.思考和探究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3.认识彼得一世改革和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性质,认识到它们在俄国历史上产生的重大影响。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自我检测
(一)彼得一世改革
1.背景:在沙皇的专制统治下,俄国盛行 ,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工商业发展极其缓慢。
2.目的: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 。
3.时间:18世纪初。
4.主要内容
(1)改组行政机构,建立了 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
(2)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人才。
(3)鼓励兴办 ,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4)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
(5)提倡人们学习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
5.影响
(1)通过改革,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为 准备了条件。俄国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
(2)彼得一世改革以强兵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目标,开启了俄国 的进程。
6.局限性:在彼得一世的统治下,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二)废除农奴制
1.根本原因:19世纪中期, 严重制约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时间:1861年。
3.人物: 。
4.主要内容
(1)农奴获得 ,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2)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 ,所出的价钱高出当时的地价。
5.影响
(1)积极影响: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 。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俄国走上了 的道路。
101
(2)消极影响: 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如何认识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不彻底性?
2.请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俄国近代历史的两次改革。
材料一 17世纪末,俄国只有21个手工工场,主要使用农奴劳动。中央政务由按沙皇意愿设置的几十个部门负责,职责不清,效率低下,贪赃枉法盛行。地方的“督军”权力广泛,往往成为独霸一方的小沙皇。当时的俄国只有陆军,没有海军。士兵一面当兵,一面还从事手工业和做买卖。文化教育受教会控制,学校数量很少。全俄识字率最高的莫斯科,识字的居民也只占总人数的23.6%。
材料二 彼得一世热心向西方学习,他派代表团去西欧各国考察,学习西欧各国的先进科学技术,聘请技师和专家,引进各种先进机器设备。彼得一世也乔装打扮随同前往,他在荷兰认真学习造船技术,还拿到了毕业证书;在英国,他参观了科学院和牛津大学,拜访了大科学家牛顿;回国后,彼得一世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推动了俄国历史的进步。
材料三 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特别是在原来利用的附属地面积超过了现有份地的那些地方;他们不肯缴代役金;他们拒绝服役或希望保留原来三天劳役的办法……
——1863年沙皇政府报告书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彼得大帝的改革完全是不可避免的”。
(2)材料二主要说明了什么问题?
(3)材料三所反映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4)通过探究上述问题,你得到什么启示?
三、课堂练习
1.普京总统饱含深情地说:“此生我最佩服的人就是彼得大帝。”“彼得大帝”是后世对彼得一世的尊称。历史上,彼得一世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
A.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B.促进工场手工业的发展
C.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D.废除农奴制,促进经济发展
2.俄国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不包括( )
101
A.加强中央集权 B.建立新式常备军
C.废除农奴制 D.发展学校教育
3.下列对彼得一世改革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强化了沙皇专制
C.增强了经济、军事实力 D.减轻了人民负担
4.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不顾部分保守贵族廷臣的反对,宣布废除农奴制,是因为“若不弃小利,则大利难保”。这表明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解放农奴为自由人 B.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C.摆脱国家民族危机 D.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
5.这次改革为俄国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就像列夫·托尔斯泰在长篇小说《复活》的开篇所写的那样:“一切都翻了个个儿,一切却又刚刚开始。”这次“改革”的发起者是( )
A.彼得一世 B.亚历山大二世
C.列宁 D.斯大林
四、达标检测
1.圣彼得堡在俄罗斯的经济、军事、外贸、文化、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下图雕塑是为了纪念这座城市兴建时在位的沙皇而修建的,这座雕塑人物是( )
A.彼得一世 B.彼得二世
C.亚历山大一世 D.亚历山大二世
2.19世纪中期,俄国“在农奴制下,一方面农奴一贫如洗,无力购买工业品,造成国内市场狭小;另一方面工场也不易雇到更多的自由劳动力,因为农奴被束缚在土地上,没有自由工作的权利”。材料反映了农奴制( )
A.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
B.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C.导致农民贫困频繁暴动
D.符合俄国经济社会发展国情
3.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废除农奴制法令后,没有遇到俄国贵族的强烈抵抗,也没有发生内战,仅凭沙皇的一纸法令就能完成。俄国改革没有遇到贵族强烈抵抗的主要原因是( )
A.贵族与农奴矛盾未激化
B.贵族对农奴处境的同情
C.贵族是改革利益获得者
D.贵族力量弱小无力对抗
4.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列宁说它也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这主要是指( )
A.农民必须用钱购买商品
B.农民被迫出卖劳动力
C.农民必须高价赎买份地
101
D.农民成为商品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俄国开始了工业革命。但在农奴制桎梏下,生产效率低下,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西方各国。农业上,农奴主认为有大量的廉价农奴可以剥削,用不着改进生产工具和耕作方法,结果导致俄国农业生产处于长期停滞和歉收状态。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俄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国家,皇室、贵族、教会、国家占有全部土地,农民租种地主土地,缴纳繁重的租税,服劳役。他们的一切财产、人身、子女都属于农奴主所有,任凭地主打骂、买卖和转赠。
材料三 自由派贵族人物卡维林也称农奴制:“使整个国家陷于不正常状态……如果这个制度原封不动,那么几十年以后就会将整个国家毁灭。”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1856年也表示:“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而发生许多不服从地方管制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上述材料均出自张桂荣《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再思考》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落后的农奴制是如何阻碍俄国社会发展的。
(2)根据材料三,指出俄国农奴制改革在1861年之所以能够成功实行的前提是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101
一、自主预习、自我检测
(一)1.农奴制 2.富国强兵 4.(1)中央集权 (3)手工工场 5.(1)对外扩张 (2)近代化
(二)1.农奴制 3.亚历山大二世 4.(1)人身自由 (2)赎买 5.(1)转折点 发展资本主义 (2)农奴制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1861年改革是由农奴主阶级进行的,所以很不彻底。改革没有摧毁地主土地所有制,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仍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由于农奴制残余仍然存在,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劳动人民遭受着资本主义和封建残余的双重剥削和压迫。
2.(1)彼得大帝的改革是时代的要求。17世纪末,西欧各国发展迅速,俄国基本上还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内陆国家。其落后表现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
(2)彼得一世为了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热心学习西方文化。
(3)说明改革加重了农民负担,农民十分不满。
(4)我们要不断深化改革,改革是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同时改革必须结合本国国情,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言之有理即可)
三、课堂练习
1.C 2.C 3.D 4.D 5.B
四、达标检测
1.A 2.B 3.C 4.C
5.(1)导致生产力水平低下;国内市场狭小;资金、劳动力缺乏;经济落后。
(2)统治阶级对造成俄国危机根源的清醒认识(或答统治阶级对农奴制危害的清醒认识)。
(3)改革是推动社会和平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
第3课 美国内战
学习目标
1.了解和掌握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原因,战争中的主要事件,战争的结局、性质和作用。
2.认识林肯在美国历史上的地位。
3.认识到残暴野蛮的制度最终是要被推下历史舞台的,民主、平等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自我检测
(一)南北矛盾的加剧
1.南北经济的发展:19世纪中期,北方完成了 ,南方却以种植园经济为主。
2.南北矛盾的加剧:南北方不同的 的发展,加剧了南北矛盾。北方主张 奴隶制;南方则 奴隶制。北方开展 。
(二)内战爆发
1.直接原因(导火线):1860年11月,共和党候选人 当选为美国第16任总统。
2.借口:林肯主张 奴隶制的发展,这成为南方奴隶主发动战争的借口。
101
3.战争爆发:1861年4月,南方军队挑起战争。美国内战爆发,史称“ ”。
4.初期形势:北方的失利引起人民的强烈不满,许多城市要求政府采取措施扭转战局。
(三)北方的胜利
1.联邦政府的措施:1862年,颁布了《 》;不久,林肯发表了《 》,调动了农民和黑人奴隶的积极性。他们踊跃参军作战,扭转了北方军队在战场上的被动局面。
2.战争结果:1865年,“南北战争”以 获胜告终,避免了美国的分裂。
3.林肯被杀: 年,林肯被拥护奴隶制的狂热分子刺杀。
4.评价林肯:林肯为维护 和解放 作出了杰出贡献,得到了美国人民衷心的爱戴,成为美国历史上的著名总统。
5.性质:美国内战实质上是美国历史上第 次资产阶级革命。
6.意义:经过这场战争,美国维护了 ,废除了 ,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为什么说美国内战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0年,林肯成为共和党的总统候选人,11月,选举结果揭晓,他以200万票当选为美国第16任总统,但在奴隶主控制的南部,他没有得到1张选票。林肯当选总统的消息传出,美国南北矛盾迅速扩大,坚持蓄奴主义的南方把林肯的当选看作一场灾难,南卡罗莱纳州在林肯宣誓就职之前退出联邦,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战争一触即发。
材料二 1861年7月,北方军队进攻南方的里士满,大败而归。
(1)有人说如果林肯不就任美国总统,南北战争就不会爆发。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2)面对材料二所反映的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林肯政府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来扭转局面?有何作用?
三、课堂练习
1.独立战争后,美洲土著的实际地位更加恶化,他们被屠杀、驱赶,并被限制在遥远、荒凉的保留地。这说明当时的美国( )
A.启蒙思想影响有限 B.种族歧视十分严重
C.法律意识有待加强 D.美利坚民族尚未形成
2.战争中诞生的美国,又不断通过战争“受益”。废除奴隶制,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又一大障碍的战争是( )
A.美国独立战争 B.第一次世界大战
101
C.第二次世界大战 D.美国“南北战争”
3.马克思说:“在美国历史上和人类历史上,林肯必将与华盛顿齐名。”林肯的功绩是( )
A.通过《权利法案》,规定国王必须依法行使权力
B.通过《独立宣言》,第一次以国家的名义宣布人民的权利神圣不可侵犯
C.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维护了美国的统一
D.制定1787年宪法,确立美国是由各州联合组成的联邦制国家
4.1862年9月,林肯说:“假如不采取解放奴隶的政策的话,是不可能平息这个叛乱的。……解放奴隶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东西,使敌人减少同样多的东西。”他这一主张的直接目的是( )
A.扭转战局 B.解放农奴
C.废除奴隶制 D.维护国家统一
5.归纳和概括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能力之一。美国通过独立战争,赢得了国家的独立;通过南北战争,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这两次战争的相同作用是( )
A.都是资产阶级革命 B.都推翻了英国殖民统治
C.都废除了黑人奴隶制 D.都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四、达标检测
1.下列描述符合19世纪中期美国社会状况的是( )
A.英国殖民统治压制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南方和北方围绕奴隶制的存废问题而矛盾尖锐
C.林肯领导大陆军打败南方军队
D.北方的工厂大量使用黑人奴隶
2.罗伯特·李将军的塑像曾遍布美国,但在一次战争后,有人主张拆除这些雕塑,认为它们是奴隶制和白人至上主义的象征。这次战争最有可能是( )
A.北美独立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美国“南北战争”
3.美国“南北战争”是为了保存联邦而进行的,但是1865年之后,人们往往将美国看成是一个国家,而不是联邦国家。这说明“南北战争”( )
A.消除了种族矛盾 B.加速了人口流动
C.强化了国家认同 D.扩大了国家版图
4.1864年,美国联邦部队中的黑人团队增加到166个,达到12.6万多人。其直接原因是( )
A.独立战争爆发
B.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C.法国大革命的推动
D.《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颁布
5.《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美国内战性质的转变,由此战争的目标演变为( )
A.废除黑人奴隶制度 B.维护国家统一
C.废除农奴制 D.争取民族独立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正因为北方拥有经济优势,所以南方不得不更加顽固地依赖其政治力量……不得不强调州的自治权可以不听中央政府指挥……北方处于能够统一全国的有利地位,南方则不然,南方摆出进攻好斗的姿态,但它真正的意图是放弃斗争,脱离联邦。
101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二 这场战争最终清除了联邦只是一个各州的联盟,而其成员可以随意退出的观念。如今成功地取代它的是另一种观念,即美国不是由各成员州组成的,而是一个不可改变的团结在一起的人民组成的一个整体,即一个民族国家。
——帕尔默等《近现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分析,相对于南方,美国北方拥有的“经济优势”是什么?为什么说南方的真正意图是要“脱离联盟”?
(2)简述这场战争的过程。
(3)结合材料二,如何理解这场战争使美国成为“一个不可改变的团结在一起的人民组成的一个整体,即一个民族国家”?
参考答案
一、自主预习、自我检测
(一)1.工业革命 2.经济类型 废除 力图扩展 废奴运动
(二)1.林肯 2.限制 3.南北战争 4.北方
(三)1.宅地法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2.北方 3.1865 4.国家统一 黑人奴隶 5.二 6.国家统一 奴隶制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资产阶级革命就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殖民统治,建立自己的政权,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革命。从这个定义出发来看待美国内战:废除黑奴制,黑奴成为自由民,从而为资本主义提供了数百万的自由雇佣劳动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制止了分裂,维护了统一,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内市场,这也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总之,美国内战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所以定性为资产阶级革命。也就是主要从其影响的角度看待的。
101
2.(1)不同意。因为林肯就任总统只是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导火线,而其根本原因是美国南北方两种经济类型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而奴隶制的存废问题是双方矛盾的焦点。
(2)措施: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作用:激发了农民和黑人奴隶的积极性,他们踊跃参军作战,扭转了北方军队在战场上的被动局面。
三、课堂练习
1.B 2.D 3.C 4.A 5.D
四、达标检测
1.B 2.D 3.C 4.D 5.A
6.(1)经济优势: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美国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真正意图:南北两种经济类型在市场、关税、西部土地处理、奴隶制存废等问题上产生无法调和的分歧,为保存奴隶制度,南方只有脱离联邦。
(2)过程:1861年,美国南方擅自宣布脱离联邦,挑起内战;内战初期,北方形势不利,为扭转局势,林肯政府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军事上又取得葛底斯堡战役胜利;1865年,南方军队投降,美国内战以北方获胜告终。
(3)内战消除了国家分裂的危险,联邦中的成员脱离联邦政府控制的意图被打消,维护了美利坚民族和国家的统一。
第4课 日本明治维新
学习目标
1.了解日本明治维新及其历史意义等基本史实。
2.认识到明治维新的资产阶级性质,认识到它在本国历史上产生的重大影响。
3.理解改革对社会进步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自我检测
(一)德川幕府与锁国时代
1.内忧:19世纪中期,德川幕府推行 政策,造成日本与外界隔绝,也阻碍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
2.外患:1853—1854年, 海军舰队两次强行进入日本港口,要求日本打开国门。
(二)倒幕运动
1.背景
(1)许多手工工场倒闭;市场混乱,物价飞涨;农民、城市贫民和 的处境不断恶化。
(2)一部分中下级武士联合西南强藩和朝廷公卿,发动了 。
2.倒幕运动
(1)政变:1868年1月,倒幕派在京都发动“ ”政变。
(2)结束:倒幕派粉碎了幕府的武力反扑,结束了幕府统治,改年号为“ ”。
3.迁都:1869年,天皇及政府机构迁到 。
(三)明治维新
1.开始: 年,明治政府开始实行改革。
101
2.主要内容
(1)政治上, ,加强中央集权。
(2)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
(3)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以“ ”为口号,大力发展近代经济。
(4)社会生活上,提倡“ ”,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3.影响
(1)积极影响:明治维新成为日本历史上的重大 。通过明治维新,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 ,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2)消极影响: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旧制度的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日本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分析倒幕运动与明治维新之间的关系。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明治维新时……依据英国模式建设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等;参照法国模式变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1889年颁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以《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蓝本,确立了同欧美各国民主政体大相径庭的天皇制度,走上了近代化之路。
材料二 日本新领导人(注:指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成分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
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新领导人”感兴趣的那些“增强了民族力量”的西方文明是什么?
(3)指出材料二中“非凡的改革方案”的局限性,并举一例说明日本民族是怎样“为自己去掠夺”的。
三、课堂练习
1.19世纪中期,率领四条蒸汽船惊醒日本“太平梦”的国家是( )
A.英国 B.法国 C.俄国 D.美国
2.日本武装倒幕运动中的主要力量是( )
A.天皇 B.将军 C.武士 D.工人
101
3.“……当日本在19世纪中叶开始面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威胁时,能够以这些国家为榜样,顺利地实现了本国的社会变革,走上独立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文中的“社会变革”是指( )
A.武装倒幕 B.明治维新
C.签订《美日亲善条约》 D.迁都东京
4.1871年日本教育部成立,其中第一批预算费用就包括派遣250名留学生出国深造;同一时期,日本仿效德国模式训练陆军军官,海军则是仿效英国。这些举措共同表明,明治时期的日本( )
A.积极学习西方 B.注重国民教育
C.重视军事训练 D.提倡“文明开化”
5.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标志是( )
A.大化改新 B.倒幕运动
C.明治维新 D.农奴制改革
四、达标检测
1.19世纪中期,日本还是一个落后封闭的国家,掌握国家实权的是( )
A.天皇 B.将军 C.武士 D.资产阶级
2.19世纪中后期,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按照西方的样板,实现本国历史重大转折的是( )
A.玻利瓦尔 B.明治天皇
C.尼赫鲁 D.戈尔巴乔夫
3.“把教育放在最优先的地位,仿效西方建立了小学、中学和大学,形成了完整的近代学校体制。”近代日本出现的这种现象,与明治维新采取的哪一措施有关?( )
A.消除封建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B.创办近代企业,引进西方技术
C.允许土地买卖,承认土地私有
D.提倡“文明开化”,大力发展教育
4.1868年3月,日本明治天皇颁布了《五条誓文》,该誓文成为明治维新的政治纲领。下列关于明治维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这次改革主要是局限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B.通过改革彻底铲除了日本的封建制度
C.改革后的日本迅速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D.改革后的日本,实现了与周围邻国的“和平共处”
5.有学者认为,日本成为文明国家是由于学习了朝鲜、中国、印度和欧洲文明。明治维新最能体现学习欧洲文明的是( )
A.废藩置县 B.忠君尚武
C.“殖产兴业” D.科举取士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然而,距今大约三十年以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
——《泰晤士报》主编姬乐尔致该报驻北京记者莫理
循的信(1898年11月25日)
(1)材料中“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的含义是什么?
101
(2)为了“打破鸡蛋”,明治政府在政治方面采取了什么改革措施?
(3)戊戌变法未能“打破鸡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自主预习、自我检测
(一)1.锁国 2.美国
(二)1.(1)下级武士 (2)倒幕运动 2.(1)王政复古 (2)明治 3.东京
(三)1.1868 2.(1)废藩置县 (3)殖产兴业 (4)文明开化 3.(1)转折点 富国强兵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从运动的目的、任务和后果来看,倒幕派主要要求用武力推翻腐朽的卖国幕府,进行社会改革,最后通过1868年“王政复古”政变推翻了统治日本260多年的德川幕府,确立了实质上是资产阶级和新地主联合专政的统一的新政权。倒幕运动为明治维新创造了必要的政治前提。明治维新保证了一系列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措施得以凭借国家政权的力量强制推行。
2.(1)特点:全面向西方学习;有选择地学习。
(2)“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文明开化”,提倡资本主义文明;富国强兵,建立新军队,仿照欧美国家建立常备军。
(3)局限性:保留了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侵略战争:发动甲午中日战争、20世纪30年代发动侵华战争。
三、课堂练习
1.D 2.C 3.B 4.A 5.C
四、达标检测
1.B 2.B 3.D 4.C 5.C
6.(1)含义:必须改变旧的政治制度,改革才能成功(或“改革必须除旧才能立新”)。
(2)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3)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封建势力的强大。
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学习目标
1.了解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包括电力的广泛应用,发明家爱迪生和他的发明成就。
2.知道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和使用、化学工业的产生和新材料的发明等基本史实。
3.认识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学习过程
101
一、自主预习、自我检测
(一)电的应用
1.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19世纪 。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3.第二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成就: 成为新的能源进入生产生活领域。
4.爱迪生的重大发明:发明了耐用的 、碱性蓄电池、电影摄影机和放映机等。
5.时代特征:人类社会进入了“ ”。
(二)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
1.重大发明: 的发明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应用技术领域的另一重大成就。
2.汽车的发明: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 制造出一辆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
3.飞机的发明:1903年, 兄弟发明的飞机试飞成功。
(三)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1.重大突破:现代 的产生也是应用技术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
2.重大发明
(1)1867年,瑞典化学家 发明了现代炸药。
(2)1869年,美国人 发明了赛璐珞的制造技术,现代塑料工业由此诞生。
(3)1884年,法国人夏尔多内发明了 ,开辟了新的纺织品生产领域。
(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 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
2.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 ,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随之而来的资本主义对外侵略扩张的增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是什么?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工业革命同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具有以下三个特点:首先,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在科学地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它与技术的结合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其次,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几个资本主义国家中同时进行。最后,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时,有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如日本尚未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对它们来说,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它们既可以吸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又可以直接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也比较快。
101
材料二 1913年,亨利·福特进一步发展了制造技术……福特的设计是,一个载着零部件的传送带在一个适当的高度上以一定的速度经过工人。每个工人在传送带旁边的固定位置上从事特定的工作,这样,每93分钟即可装配出一个汽车底盘,而从前需要728分钟……在20世纪早期,世界上一半的汽车是由福特汽车公司生产的。随着生产的提高,汽车价格急转直下,成千上万的普通人也能够买得起汽车了。
——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出现了哪些新特点?(任意写出两个即可)
(2)根据材料二分析,亨利·福特发展的“制造技术”是什么?它属于哪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哪项发明为汽车的诞生提供了条件?
(3)根据材料二概括“福特的设计”带来的影响。福特成功对你有何启示?
三、课堂练习
1.“电工技术革命是一次巨大的革命,而电的利用为我们开辟一条道路。”人类由此进入( )
A.蒸汽时代 B.电气时代
C.信息时代 D.网络时代
2.有这样一段广告词:“一个苹果让牛顿吸引了世界,一壶沸水让瓦特转动了世界,一个元素让爱迪生点燃了世界。”其中“爱迪生点燃了世界”是指( )
A.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B.发明内燃机
C.发明耐用的白炽灯泡
D.改良蒸汽机
3.某历史学家认为“19世纪80年代,世界交通领域里的一场革命源于一种新动力的发明”。这种“新动力的发明”应是( )
A.蒸汽机 B.内燃机
C.发电机 D.飞机
4.科技创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新变化。以下成果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是( )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101
5.现代塑料工业诞生的标志是1869年,美国人海厄特发明了 的制造技术。( )
A.电灯 B.炸药
C.赛璐珞 D.人造纤维
四、达标检测
1.下图是资本主义世界工业发展示意图,从中可以看出资本主义工业发展速度在1870年后发生显著变化。导致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B.资本主义制度开始确立
C.开始使用大机器生产
D.资本主义殖民扩张
2.19世纪的最后三十年就世界范围来看,资本主义充满了“青年时代”所具有的活力,处于高速发展期。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B.“蒸汽时代”的到来
C.列强的殖民扩张与掠夺
D.“电气时代”的到来
3.下图为“1870—1900年世界石油产量变化图”。导致石油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蒸汽机的发明与使用
B.交通工具的推陈出新
C.内燃机的发明与推广
D.电器设备的推广应用
4.在一节历史活动课上,同学们通过比较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主要发明,总结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如下特点。其中正确的结论有( )
①美国和德国的成果突出 ②发明涉及的领域更加广泛 ③技术和发明超出了一国范围
A.零项 B.一项 C.两项 D.三项
5.进入本世纪第二个十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后,随着我国经济较快增长、居民收入显著提高,汽车在我国家庭中快速普及。下列品牌与最早流水线大批量生产的汽车“亲缘”最近的是( )
A.长安福特 B.北京现代
101
C.东风本田 D.上海大众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人类历史上先后发生了两次工业革命。在动力方面,出现了改良蒸汽机、发电机、电动机、内燃机等;在交通运输方面,创制了蒸汽轮船、蒸汽机车、汽车、飞机等;在通讯方面,发明了电报、电话等;在经济结构方面,重工业取代轻纺工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分;在世界贸易方面,1870年以后的三十多年间,贸易额增长了约三倍。
——改编自《历史》
材料二 一些工业发达的城市和工矿区,人口密集、物流量大,煤的燃烧量急剧增加,以大气污染为主的环境问题不断发生,如1873年、1880年、1882年、1891年、1892年,英国伦敦多次发生可怕的有毒烟雾事件。
——刘少豪《环境与环境保护导论》
(1)根据材料一,分析工业革命的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
(3)上述两则材料为我国进行社会经济建设带来哪些重要启迪?
参考答案
一、自主预习、自我检测
(一)1.六七十年代 2.科学研究 3.电力 4.白炽灯泡 5.电气时代
(二)1.内燃机 2.本茨 3.莱特
(三)1.化学工业 2.(1)诺贝尔 (2)海厄特 (3)人造纤维
(四)1.生产力 2.垄断组织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1)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保障。
(2)大机器生产下的资本积累和对殖民地的商品输出与掠夺积累了大量资金。
(3)自然科学的突破性进展,为把科学原理转化为技术并且直接应用到生产中去奠定了基础。
(4)美德意日等开辟了统一的国内市场以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扩大了对商品的需求,促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
2.(1)自然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也可以表达为“科技含量高”);范围广;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2)汽车流水生产线;第二次工业革命;内燃机的发明。
101
(3)影响: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启示:要勇于创新,创新是国家、民族发展进步的源泉。
三、课堂练习
1.B 2.C 3.B 4.D 5.C
四、达标检测
1.A 2.D 3.C 4.D 5.A
6.(1)影响: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促进了工业生产结构的巨大变化;促进了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地间的联系。
(2)工业革命造成了环境污染。
(3)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要重视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学习目标
1.了解工业革命使工业化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城市化和社会问题。
3.认识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也带来了重大的社会问题。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自我检测
(一)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1.人口增长: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 。
2.劳动力结构: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 队伍不断壮大,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3.大众化教育:19世纪以后,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化教育,法国和德国最早建立起 体系。
(二)城市化
1.原因:工业革命开始后,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 。
2.变化: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的 也在发生着变化。
(三)社会问题
1.首先是 激化。随着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工人的反抗斗争日益强烈。
2. 是工业化带来的另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99年初公布的统计数字向人们展示了全球人口增长的历程:1804年世界人口只有10亿,1927年增长到20亿,1960年达到30亿,1975年达到40亿,1987年上升到50亿,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达到60亿。
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101
三、课堂练习
1.作为一个移民国家,19世纪20年代人口约为1 000万,到1914年人口已超过1亿。这个国家是( )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德国
2.凡是有煤炭的地方,就能新建工厂,工厂还可以建在人口密集的地带,以便招募工人和销售产品。1841年,英国就业人口中从事农业的占20%,从事工业的占43%。1851年,英国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2%,伦敦的人口达到230万。可见改良蒸汽机的作用不包括( )
A.促进大工厂的出现和发展
B.导致大城市出现
C.提高工业人口比重
D.推动农业的发展
3.19世纪中期以后,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欧洲国家开始推广( )
A.大众化教育 B.大学教育
C.九年义务教育 D.精英教育
4.早在100多年前,环境污染就开始严重困扰着人类社会。这一现象的出现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密切关系?( )
A.新航路的开辟 B.工业革命的完成
C.文艺复兴运动 D.资产阶级革命
5.李红同学在《大国崛起》第四集《工业先声》(英国·下)中看到了这样一个场景:在一个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某工厂烟囱林立,黑烟滚滚。历史上导致这一场景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A.蒸汽机的使用和推广
B.人们纷纷投资手工业
C.工业无产阶级的兴起
D.资本主义制度的完善
四、达标检测
1.下图为英国某经济学家的照片,以下著作中,属于他的著作的是( )
A.《荷马史诗》 B.《十二铜表法》
C.《神曲》 D.《人口原理》
2.下面是19世纪英国城镇人口比重变化图,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01
A.民主思想的确立
B.外来人口的增加
C.工业革命的发展
D.世界市场的形成
3.从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来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级中等教育的要求。这一教育的发展历程充分说明了( )
A.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与手段
B.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C.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与速度
D.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4.人类历史上有两个重要而关键的事件:首先是农业革命,它让人类从狩猎时代过渡到耕种时代,并且定居下来建造家庭、学校,发展了文明;其次是工业革命,它使成千上万的人离开家庭和农场,进入城市和工厂。其中第二场革命的最深刻影响是( )
A.推动了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
B.解放了妇女,欧洲家庭职能发生重要变化
C.削弱了宗教的权威,个人的主体意识进一步增强
D.以时间和金钱为标志的文化逐渐发展,消费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5.观察下图,这是19世纪后期英国伦敦泰晤士河景象的真实写照。这说明( )
A.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B.煤成为当时唯一的动力能源
C.工业革命助长了奢侈享受风
D.工业革命带来环境污染问题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面貌,伴随工业革命的不断开展,英国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进入19世纪后,蒸汽机成为火车、轮船上的动力机器,促成了英国交通运输业的繁荣……到了工业革命差不多结束的时候,英国在当时煤的产量占了世界的三分之二,铁的产量占了二分之一,棉织品的产量是整个世界所有其他国家加在一起的总和。
材料二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由于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并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新的技术和发明已超出一国的范围,其规模更加广泛,发展也比较快。
101
材料三 工业革命以来,一些工业发展的城市和工矿区人口密集、物流量大,煤的燃烧量急剧增加,大气污染的环境问题不断发生。如1873、1880、1882、1891、1892年,英国伦敦多次发生可怕的有毒烟雾事件……上个世纪近乎残酷的空气治理法案随之而来,让伦敦走上了铁腕治污的救赎之路。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工业革命给英国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说明在社会生产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什么问题?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参考答案
一、自主预习、自我检测
(一)1.迅速增长 2.工人阶级 3.国家教育
(二)1.城市 2.生活方式
(三)1.社会矛盾 2.环境污染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这段材料说明了大概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1840年左右)是十几亿,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1900年左右)是二十几亿,工业革命使人口迅速增长。
三、课堂练习
1.C 2.D 3.A 4.B 5.A
四、达标检测
1.D 2.C 3.C 4.A 5.D
6.(1)促使城市人口增长;交通运输业发展;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2)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3)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大力发展科技;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发展科技的时候要注意保护环境。
第7课 近代科学与文化
学习目标
1.知道英国科学家牛顿和达尔文取得的突出成就。
101
2.掌握列夫·托尔斯泰及其代表作、梵高和他的《向日葵》、贝多芬和他的《英雄交响曲》。
3.认识牛顿、达尔文等科学家取得科技成就的原因。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自我检测
(一)科学家
1.英国科学家牛顿
(1)地位:近代 的奠基人之一。
(2)成就: 、光学分析和微积分学是他的三大成就;1687年,他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巨著《 》出版。
(3)意义:牛顿的科学发现,使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探索向前迈了一大步。
2.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
(1)提出的观点:“ ”。
(2)著作《 》的出版,打破了千百年来“上帝创造万物”的 ,在生物科学领域掀起了一场伟大革命。
(二)文学巨匠
1.巴尔扎克:19世纪法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完成了一套名为“ ”小说集,经典著作有《 》《 》等。
2.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伟大的作家。他的小说有《 》《 》《复活》等。他被列宁称为“ ”。
(三)音乐美术大师
1.贝多芬:德国作曲家。《 》是他的代表作。
2.梵高:近代杰出的画家。代表作有《夜间的咖啡馆》《 》等。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为什么托尔斯泰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物种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生物的发展和进化不是由神的意志或生物本身的欲望决定的,而是遗传变异、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的结果;人类也是进化而来的,不是上帝创造的。
——《物种起源》
(1)这段文字最有可能出自谁的著作?
101
(2)这一著作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
(3)这一著作的出版有何历史意义?
三、课堂练习
1.牛顿被后人誉为“现代科学之父”,他最突出的成就是( )
A.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
B.提出了“相对论”
C.建立了经典力学的完整体系
D.创立了进化论
2.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看完《物种起源》后,马上给作者写信说:“如果是必须的话,我准备接受火刑,也要支持你的理论。”该“作者”是( )
A.牛顿 B.达尔文 C.法拉第 D.爱因斯坦
3.下图是一本世界名著,该著作的封面已经无法看到作者名字。请你根据所学知识,选择其作者( )
A.巴尔扎克 B.但丁
C.列夫·托尔斯泰 D.莎士比亚
4.文学艺术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被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的文化巨匠创作的作品有( )
①《战争与和平》 ②《罗密欧与朱丽叶》 ③《复活》 ④《安娜·卡列尼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文学艺术作品是社会现实的反映。下列作品中热情歌颂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是( )
A.《最后的晚餐》 B.《战争与和平》
C.《向日葵》 D.《英雄交响曲》
四、达标检测
1.有人说:“一个苹果让牛顿吸引了世界,一壶沸水让瓦特转动了世界,一个元素让爱迪生点燃了世界……”其中“一个苹果让牛顿吸引了世界”主要是指牛顿( )
A.创立了生物进化论 B.提出了相对论
C.发明了电灯 D.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101
2.“人类是由一种古猿进化而来的。”这一论断的科学依据是( )
A.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 B.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C.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D.伏尔泰的天赋人权思想
3.他“不仅创作了无与伦比的俄国生活的图画,而且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他是( )
4.他一生命运多舛,却敢于扼住命运的咽喉,谱写出《英雄交响曲》等传世名作。这位音乐家是( )
A.伏尔泰 B.贝多芬
C.莎士比亚 D.梵高
5.荷兰人梵高是19世纪后期印象派画家。他提倡在创作中吸收和撷取东方绘画的因素,自由地抒发内心的情感意识。下列属于他的作品的是( )
6.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比较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恩格斯说,巴尔扎克是“比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作家都要伟大得多的现实主义大师”。维克多·雨果曾经在他的墓旁满怀敬意地感叹说,巴尔扎克的“作品比岁月还多”,当他走入坟墓的同时,也“步入了永恒的光荣”。
材料二 一方面,是一个天才的艺术家,不仅创作了无与伦比的俄国生活的图画,而且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另一方面,是一个发狂地笃信基督的地主。
——列宁《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101
(1)根据材料一分析,恩格斯为何称巴尔扎克为“现实主义大师”?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列夫·托尔斯泰怎样“创作了无与伦比的俄国生活的图画”。列宁是怎样评价托尔斯泰的?
(3)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两位作家的作品同属哪一流派?
参考答案
一、自主预习、自我检测
(一)1.(1)自然科学 (2)万有引力定律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2.(1)进化论 (2)物种起源 神创论
(二)1.人间喜剧 高老头 欧也妮·葛朗台 2.战争与和平 安娜·卡列尼娜 俄国革命的镜子
(三)1.英雄交响曲 2.向日葵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托尔斯泰在小说中一方面深刻抨击了俄国的沙皇专制和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压榨,另一方面又否定暴力革命,宣扬道德上的博爱。托尔斯泰的小说反映了在社会转型时期俄国农民既想反抗又找不到出路的状态,所以,托尔斯泰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2.(1)出自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的著作。
(2)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
(3)打破了千百年来“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在生物科学领域掀起了一场伟大革命。
三、课堂练习
1.C 2.B 3.A 4.C 5.D
四、达标检测
1.D 2.C 3.D 4.B 5.B
6
101
.(1)他创作的作品再现了法国19世纪早期纷繁复杂的社会图景。他给他人留下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变迁史。所以,他被称为“现实主义大师”。(2)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如《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描绘出俄国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场景。评价:列宁既肯定了列夫·托尔斯泰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称他为“俄国革命的镜子”;同时又指出了他所代表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3)现实主义流派。
第8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学习目标
1.掌握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和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史实。
2.了解萨拉热窝事件的“导火索”作用,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
3.认识到热爱和平、远离战争是一种进步的现代意识。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自我检测
(一)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1.形成
(1)三国同盟:1882年,由 、 和 组成的三国同盟正式形成。
(2)三国协约:20世纪初,英国分别与 、 缔约,建立起三国协约。
2.影响:欧洲两大 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冲突不断,大战一触即发。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列强争夺焦点:集中在 。
2.导火索: 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3.战争爆发: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 宣战。
4.意大利参战:意大利参加 一方作战。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和结果
1.进程
(1)战场:战争最初集中在 战场,后来逐渐扩大到非洲、亚洲等地。
(2)转折:1916年的 ,有“绞肉机”“地狱”“屠场”之称。
(3)1917年形势:交战各国都已精疲力竭。美国参战,大大增强了 一方的力量。俄国爆发 ,不久,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4)结果:1918年11月,德国投降,战争以 的失败而结束。
2.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 。
3.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 的优势地位。这场战争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如何评价萨拉热窝事件?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01
材料一 萨拉热窝事件爆发后,俄国外交大臣激动地说:“这就是我们的战争!”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几乎同样激动地说出了相似的话。德国主张:“我们必须彻底征服法国,使他永远不再能够挡住我们的路。”英国外交官写道:“我们读到的尽是那些一味鼓吹打仗的文章,战争影响到所有的人。”英国、法国认为:“德国军国主义是橄榄枝上的肿瘤。”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有900万军人牺牲在战场上,大约1000万平民在战争中饿死或病死。战争后期,一位女大学生写道,“只有邪恶和邪恶的化身才是这场战争的主宰”“荣耀、光荣、勇敢或神圣等字眼变得可憎”。为了应付战争开支,俄国沙皇政府大借外债,许多城市发生饥荒。1917年3月,俄国人民举行起义,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萨拉热窝事件爆发后,欧洲帝国主义国家对战争的态度是什么?产生这一态度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了哪些影响?
三、课堂练习
1.战争的爆发都有其深层次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A.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
B.萨拉热窝事件
C.德国闪击波兰
D.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标志是( )
A.萨拉热窝事件
B.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C.凡尔登战役
D.美国对德宣战
3.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四年多,三十多个国家、约十五亿人卷入战争,死伤人数三千多万,它对人类造成了物质和精神上的巨大损害。在该战争过程中,是三国同盟的成员国,却加入对方军事集团的国家是( )
A.德国 B.奥匈帝国
C.法国 D.意大利
4.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哈谢克在小说《好兵帅克》中,描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两大军事集团疯狂厮杀的场面。下列战役,为该小说描述“疯狂厮杀的场面”提供了素材的是( )
A.凡尔登战役 B.来克星顿枪声
C.纳西比战役 D.滑铁卢战役
5.运用数据进行分析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下表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情况统计,这一表格反映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
持续时间
4年多
30多个
101
参与国家
死伤人数
3 000多万
经济损失
3 400多亿美元
A.是人类历史上的空前浩劫
B.促进了殖民地人民的觉醒
C.是十月革命爆发的直接原因
D.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
四、达标检测
1.下面是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列强实力对比变化表。这些变化最终导致了( )
项目
英
德
法
美
1870—1913年工业增长速度(%)
1.3
4.6
1.9
8.1
1913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3
2
4
1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
4
2
5
A.美德经济迅速崛起
B.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C.英法国际地位下降
D.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2.1914年秋,正当一个又一个欧洲国家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屠杀之际,英国外交大臣格雷伯爵评论道:“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是( )
A.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
B.三国同盟的形成
C.萨拉热窝事件
D.轴心国集团形成
3.“一个极端残暴腐败透顶的帝国(奥匈帝国)为了在欧洲争夺霸权,就凭借武力奴役另一个弱小但倔强的民族,并驱使其成员参加一场由于分赃不均而引起的大屠杀。”材料中的“大屠杀”是指( )
A.亚历山大东征 B.第一次世界大战
C.美国独立战争 D.第二次世界大战
4.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认识和评价历史现象的重要方法。下列表述属于揭示历史现象本质的是( )
A.1914年,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B.1917年,美国对德宣战
C.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D.1918年11月,德国投降
101
5.“大战历时4年多,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15亿人卷入战争……飞机、坦克、毒气首次用于战争……战争期间参战各国共死伤达3 000余万人,经济损失3 400多亿美元。”对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①这场“大战”的性质是反法西斯战争 ②这场“大战”以协约国的失败而告终 ③科技的不当应用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④战争危害巨大,我们要珍爱和平、反对战争
A.②③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④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是一次被称为“绞肉机”的战役。一位战地记者曾这样记述道:“整个树林被削平得像割去谷穗的田地。所有覆盖物弹痕累累……到处都是残骸、击破的战车、碎成一块一块的尸体、击毁的大炮,几个月都是如此。”
材料二 为了深入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黑板报中出示了这样一个讨论话题:
小明: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小红: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
(1)材料一中的“绞肉机”指的是哪一次战役?这次战役被称为“绞肉机”说明了什么?
(2)请你也参加讨论:你同意哪一位同学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3)战争,对人类来说是一场醒不了的噩梦,脚下的白骨告诉我们:“战争是残酷的。”墓碑里的灵魂告诉我们:“战争的代价是沉痛的。”面对战争,我们有无限的感慨……请你以史为鉴,设计一条宣传标语,呼吁世界和平。
参考答案
一、自主预习、自我检测
(一)1.(1)德国 奥匈帝国 意大利 (2)法国 俄国 2.军事集团
(二)1.巴尔干地区 2.萨拉热窝事件 3.塞尔维亚 4.协约国
(三)1.(1)欧洲 (2)凡尔登战役 (3)协约国 十月革命 (4)同盟国 2.帝国主义战争 3.欧洲
101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萨拉热窝事件虽然是维护民族独立的事件,但却是非正义的。它点燃了世界范围内的战火,造成了人类社会的灾难。暗杀行为是恐怖主义行为,不是反抗民族侵略的正确行为,会直接对世界的和平造成威胁。在当今维护和平的年代,更应坚决反对一切暗杀事件。
2.(1)态度:欣喜、激动、渴望大规模战争早日爆发。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如德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与英、法、俄等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展开激烈的争夺。
(2)影响:①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极大损失和破坏,同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②第一次世界大战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这场战争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③这场战争在客观上也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世界的整体化进程。(言之有理即可)
三、课堂练习
1.D 2.B 3.D 4.A 5.A
四、达标检测
1.D 2.C 3.B 4.C 5.B
6.(1)凡尔登战役。战争造成死伤人数很多,说明战争的残酷性。
(2)我同意小明的观点。因为列强出于各自的利益考略,觊觎全球,争霸世界,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虽然塞尔维亚顺应战前普遍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维护民族独立,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股带有正义的力量,但并不能从整体上改变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性质。
(3)“反对战争,维护和平”“和平让战争走开”“珍爱生命,远离战争”等。
第9课 列宁与十月革命
学习目标
1.了解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原因、经过和历史意义等基本史实。
2.分析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
3.认识领袖人物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重要作用。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自我检测
(一)十月革命前的俄国
1.背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接连失利,国内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反对 和要求 的呼声越来越高。
2.二月革命:1917年3月,俄国发生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 。
(二)十月革命
1.背景: 的统治陷入全面危机。
2.准备:列宁分析指出,布尔什维克党必须通过 夺取政权。
3.过程:1917年11月6日晚,列宁秘密来到彼得格勒的起义总指挥部—— ,亲自领导起义。
101
4.结果: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这次革命因发生在俄历10月,被称为“ ”。
(三)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1.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
(1)时间: 年11月7日晚。
(2)地点: 。
(3)①宣告全部地方政权一律转归当地的 。苏维埃政权随即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②大会通过了《 》,建议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各交战国立即停战或开始和谈,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
③大会宣布成立苏维埃政府,新政府由布尔什维克党组建, 任人民委员会主席。
2.苏维埃政府采取的措施
(1)政治上:废除了旧的 ,创建了新的政权机关。
(2)军事上:废除了旧的常备军,组建了 。
(3)经济上:将大工业、铁路和银行收归国有,建立 ;废除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皇室和教会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4)外交上:废除沙皇政府和临时政府与外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退出 。
3.国内战争:经过3年的艰苦斗争,苏维埃政府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巩固了新生政权。
4.十月革命的意义: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 ,建立了第一个 的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试比较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方式有何不同。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影响到世界各国内部的变化……
——《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一卷,1991年版第303页)
(1)十月革命的领导人是谁?
(2)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建立了什么政权?
(3)十月革命的胜利有何历史意义?
101
三、课堂练习
1.11月7日晚,彼得格勒的赤卫队员和革命士兵占领了除冬宫以外的重要据点,9时45分,“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出向冬宫进攻的信号,起义者攻占冬宫。以上所描述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
A.1917年 B.1918年
C.1919年 C.1921年
2.《共产党宣言》指出:“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胜利”的重要代表是( )
A.玻利维亚的独立
B.农奴制的废除
C.人民委员会的建立
D.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3.小张同学在学习了十月革命后对其进行了评价,你认为正确的是( )
①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②革命胜利后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③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④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俄罗斯总统普京在纪念俄国十月革命一百周年时指出:“它对俄罗斯和全世界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20世纪的政治、经济、社会面貌。”其重大影响表现在( )
A.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B.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诞生
C.尝试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D.开辟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
四、达标检测
1.俄国二月革命后政治上的突出特点是( )
A.苏维埃政权在全国范围建立
B.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掌握主要权力
C.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
D.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2.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府的下列措施带有明显无产阶级革命性质的是( )
A.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收归国有
B.组建红军反对协约国武装干涉
C.签订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D.把首都从彼得格勒迁到莫斯科
3.《大国崛起》解说词:“1917年11月7日,震撼世界的十月革命爆发。以此为起点,这个占世界陆地面积近五分之一的国家,开始了一次对20世纪的历史产生深刻影响的伟大实践。”这里的“伟大实践”是指( )
A.推翻了沙皇俄国专制统治
B.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101
C.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D.实现了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
4.苏联国歌《牢不可破的联盟》中唱道:“伟大俄罗斯,永久的联盟;独立共和国,自由结合成。各民族意志,建立的苏联。……伟大的列宁,指明了前程。斯大林教导,要忠于人民;并激励我们,去建立功勋。”我们从国歌中不能得到的信息是( )
A.十月革命鼓舞了殖民地人民解放运动
B.各族人民自愿加入苏维埃共和国联盟
C.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成就显著
D.斯大林模式促成经济建设的辉煌成就
5.霍布斯鲍姆在《极端的年代》中认为:“如果说法国大革命追寻的理想,传之后世的生命比布尔什维克为长;那么,1917年革命事件产生的实际后果,却比1789年更为深远。”“1917年革命事件”产生的重大影响是( )
A.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的国家行列
B.使苏俄退出协约国宣告一战结束
C.使俄国走上实现现代化独特道路
D.结束封建统治传播民主共和思想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4—1917年间,俄国有一千五百多万人被强征入伍;未成年人和妇女被赶进工厂,工人们每天被迫工作十小时以上。物价飞涨,工人实际收入不断下降。截至1917年3月,俄国约有一百五十万人死于战争,四百多万人伤残。
材料二 1917年3月,一场突如其来的革命犹如火山爆发,在短短几天之内就推翻了统治俄国长达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这次革命在历史上被称为“二月革命”。
材料三 1957年,毛泽东在苏联最高苏维埃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会议上指出:十月革命的道路,从根本上说来,是全人类发展的共同的光明大道。世界各国的广大人民热烈地庆祝十月革命,因为历史使他们确信,无产阶级必然能够战胜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必然能够战胜资本主义,被压迫民族必然能够战胜帝国主义。当然,在人民面前还有困难和曲折。但是,坚冰已经打破,航线已经开通,道路已经指明。
(1)根据材料一指出俄国参加了什么战争?分析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的内在联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月革命”的性质是什么?革命后,俄国人民所特别关心的最基本要求是否得到了解决?这又引发了什么革命?这场革命的性质是什么?
101
(3)简要说明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无产阶级政权。
参考答案
一、自主预习、自我检测
(一)1.战争 社会变革 2.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二)1.临时政府 2.武装起义 3.斯莫尔尼宫 十月革命
(三)1.(1)1917 (2)斯莫尔尼宫 (3)①工兵农代表苏维埃 ②和平法令 ③列宁
2.(1)国家机器 (2)红军 (3)社会主义公有制 (4)第一次世界大战
4.社会主义革命 无产阶级专政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中国采取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而俄国采取的是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2.(1)列宁。
(2)苏维埃政权。
(3)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三、课堂练习
1.A 2.C 3.A 4.D
四、达标检测
1.D 2.A 3.B 4.A 5.C
6.(1)俄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的内在联系: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激化了俄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导致了二月革命的爆发。
(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了全国政权。临时政府没有满足人民所特别关心的最基本要求:和平、土地和面包。十月革命。社会主义革命。
(3)①政治上:废除了旧的国家机器,创建了新的政权机关。
②军事上:废除了旧的常备军,组建了红军。
③经济上:将大工业、铁路和银行收归国有,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废除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皇室和教会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④外交上:废除沙皇政府和临时政府与外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10课 《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
101
学习目标
1.了解《凡尔赛条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
2.认识巴黎和会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的协约国集团重新分割世界的分赃会议,美国通过华盛顿会议扩大了自己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势力。
3.初步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国际关系的基本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自我检测
(一)《凡尔赛条约》
1.时间、地点:1919年1—6月,巴黎郊外的凡尔赛宫。
2.讨论问题:讨论对 和约及战后安排。
3.巴黎和会三巨头: 首相劳合·乔治、 总理克里孟梭和 总统威尔逊。
4.签订的和约:《协约及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 》。
(1)签订时间:1919年6月。
(2)主要内容
①领土:重划德国疆界,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归法国开采。
②军事: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禁止德国实行 ,不许德国拥有空军,限制德国陆军的人数。
③政治:德国承认 、波兰等国独立。
④赔款:由 设立赔偿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
⑤殖民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5.其他和约:协约国还分别与其他战败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与《凡尔赛条约》一起构成了 ,确立了战胜国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国际“新秩序”。
6.成立机构:巴黎和会还决定建立 。
(二)《九国公约》
1.目的:调整帝国主义国家在 和 的关系。
2.召开时间:1921年11月—1922年。
3.参加国:美、英、法、日、意、荷、比、葡和 等9个国家。主导会议的是 。
4.主要内容:签署了《 》等条约。《九国公约》是针对中国问题而签署的条约。
(1)时间:1922年。
(2)内容: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建立并维护各国在中国的商务实业 原则。
(3)影响:《九国公约》实现了美国长期追求的“ ”等目的,使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未能实现,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5.华盛顿会议的影响:华盛顿会议是 的继续,它重新调整和确立了战胜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
6.战后国际新秩序: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基础上,战后国际新秩序得以重建,这一秩序通常被称为“ ”。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01
1.阅读材料,结合《九国公约》的内容,评价《九国公约》和华盛顿体系的作用。
毛泽东说:“华盛顿会议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毛泽东这句话揭示了什么问题?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巴黎和会上,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坚持要求萨尔盆地归并法国。对此,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说:“你可以把德国的殖民地剥夺,把它的军队减到仅够警察的力量,把它的海军减到五等国家的地位,但结果还是平等的……为了(防止德国报复)这些理由,所以我们坚决反对超出必要的范围把德国人民从德国的统治下割给别国。”
——《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巴黎和会上,法国要求向德国索取的赔款总额,比整个法国的财产还要多得多。美国坚决反对这种无限勒索、杀鸡取卵的做法,主张既要维持德国经济运转在一定水平之上,又要索取适量的赔款。
——《历史教学》1980年第2期
材料三 当威尔逊将其“十四点”计划带到巴黎兜售时,劳合·乔治讽刺地说:“这位充满理想主义的总统真把自己当作一个传教士,他的任务是拯救欧洲困苦的异教徒。”克里孟梭说:“威尔逊谈起话来像个基督耶稣,做起事来,却像个劳合·乔治。”
——《历史教学》1980年第2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劳合·乔治对法国总理的要求表示反对的原因是什么?结果如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反对法国提出的对德国赔款的“无限勒索”的原因有哪些?
(3)根据以上材料,简要分析巴黎和会期间,英、法、美三国矛盾斗争的特点。
三、课堂练习
1.1919年1月,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的世界作出安排,在巴黎召开了会议。操纵此次会议的国家是( )
A.英国、法国、日本 B.英国、法国、美国
C.英国、美国、日本 D.日本、法国、美国
2.1919年召开的巴黎和会最终签署了( )
A.《马关条约》 B.《辛丑条约》
101
C.《凡尔赛条约》 D.《九国公约》
3.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的协约国召开巴黎和会,有27个国家的代表参加会议,讨论对德和约及战后安排。这次和会( )
A.由苏美英三国操纵 B.力图遏制日本扩张
C.允许德国扩充军备 D.决定建立国际联盟
4.近年来,中美摩擦一直不断,美国狼子野心与20世纪初的行为如出一辙。20世纪20年代,美国为争夺亚太地区的霸权,倡议召开了( )
A.华盛顿会议 B.巴黎和会
C.慕尼黑会议 D.雅尔塔会议
5.有学者认为,世界近代史上所有的大国都试图建立符合自己利益的世界秩序,所以它们总是为世界秩序出谋划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大国为世界秩序“出谋划策”不包括( )
A.签订《凡尔赛条约》
B.建立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C.签署《九国公约》
D.瓜分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
四、达标检测
1.1919年1月,巴黎和会召开。经过长达5个月的争吵,最终签订了对德和约,即《凡尔赛条约》。导致长时间“争吵”的主要原因是( )
A.山东主权问题悬而难决
B.与会各国战略意图不同
C.战败国人民的强烈抗议
D.法西斯残余势力的破坏
2.巴黎和会一开始,主要战胜国便陷入激烈的争吵之中。美国坚决要求解决国际联盟问题;英国提出先解决德国、土耳其殖民地的瓜分问题;法国则要求先制裁战争的罪魁祸首,肢解德国。据此可知该会议( )
A.具有帝国主义分赃的性质
B.圆满解决了战胜国关切的问题
C.最终通过了公平公正的协议
D.树立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典范
3.《凡尔赛条约》签订后,法国元帅福煦说:“这不是和平,而是20年的休战!”他判断的依据主要是《凡尔赛条约》( )
A.没有确立帝国主义在东亚地区的统治秩序
B.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C.没有确立帝国主义在欧洲统治的新秩序
D.严重损害了中国和其他弱小国家的权利
4.华盛顿会议后,美国国务卿休斯难掩得意之色:“多亏了这个条约,对华‘门户开放’终于实现了。”休斯所说的条约是( )
A.《凡尔赛条约》 B.《四国条约》
C.《九国公约》 D.《五国公约》
5.1919年召开的巴黎和会和1921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的相同之处是( )
A.都是由美英法三国操纵
B.都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冲突
C.都损害了中国的利益
D.都建立起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新秩序
101
6.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为了“安排”战后的世界,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却遭到了不公正的待遇。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参加巴黎和会的主要目的是想继承德国在中国山东所强占的一切特权……而中国参加巴黎和会的目的是收回胶州租借地、胶济铁路,还要求日本废除强迫袁世凯签订的“二十一条”,中国代表、驻美公使顾维钧在会议发言中提出了中国的要求,当时威尔逊、劳合·乔治和克里孟梭都走到中国代表处表示支持。但形势很快发生了变化,日本制造舆论,如果和会不同意日本对山东的要求,日本则要仿效意大利退出会议,也不会加入国际联盟。美国为了保住国联,决定牺牲中国的利益;英国和法国不想因为中国问题得罪日本,而使日本在和会上讨论更主要的欧洲和殖民地问题上给它们制造麻烦,因此也妥协了。不久,三巨头会议召中国代表到会,威尔逊表示“你们已经看到现在的困难局面了,劳合·乔治和克里孟梭先生不得不支持日本的要求”。这样,中国的正义的、合理的要求就被出卖了。
材料二 日本借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机独占了中国若干年,势力扩张不少。这极大地损害了英美的利益,在战争已经结束、对战败国处置已经完成的情况下,英美必然要改变日本独占中国的局面……出于遏制日本的长远考虑,英美在不损害它们利益的前提下,在华盛顿会议上对中国的要求给予了一定的支持。
——引自《华盛顿会议关于山东问题“边缘谈判”的始末》
(1)结合材料一,说出中日双方在巴黎和会上各自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2)根据材料一,说明英、美、法为什么要拒绝中国的正义要求,却支持日本的要求?
(3)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华盛顿会议上,英、美为什么又逼迫日本吐出已经吞下的果实?
(4)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通过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形成的新体系的实质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自主预习、自我检测
101
(一)2.德 3.英国 法国 美国 4.凡尔赛条约 (2)②义务兵役制 ③奥地利 ④协约国 5.凡尔赛体系 6.国际联盟
(二)1.东亚 太平洋地区 3.中国 美国 4.九国公约 (2)机会均等 (3)门户开放 5.巴黎和会 6.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毛泽东这句话非常精准地揭示了《九国公约》的实质。《九国公约》表面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建立并维护各国在中国的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九国公约》使美国的侵华势力不断膨胀,使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未能实现,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因而建立其上的华盛顿体系不可能长期存在。
2.(1)不愿意德国被过分削弱和法国过于强大,这是英国传统的“大陆均势”政策。双方最后妥协,法国取得萨尔煤矿开采权,萨尔地区由国联代管15年。
(2)经济崩溃的德国无力偿还美国的战债和投资,同时法国的强大不利于美国的世界霸权计划。
(3)英美联合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妄图称霸欧洲大陆的计划,英法联合反对美国插手欧洲事务。
三、课堂练习
1.B 2.C 3.D 4.A 5.B
四、达标检测
1.B 2.A 3.B 4.C 5.C
6.(1)中国: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归还在大战期间被日本夺去的、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权益等合理要求;日本:想继承德国在中国山东所强占的一切特权。
(2)美国为了不使日本退出巴黎和会,特别是国际联盟,以保住自己的国联计划,决定牺牲中国的利益,换取日本的妥协;英、法为了使日本不在讨论欧洲和殖民地问题时给它们制造麻烦,也决定以牺牲中国的利益换取日本的妥协。
(3)巴黎和会上英、美对日本的妥协是暂时的。随着英国在欧洲已经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它开始关心自己在亚太地区的既得利益。而美国在欧洲没有捞到什么好处,就把自己的外交重点转移到亚太地区。这时它们都不需要再对日本让步了,反而要尽全力去削弱借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机而膨胀起来的日本势力,反对日本独霸中国,以维护自己在这一地区的利益。所以在华盛顿会议上,它们不仅会通过各种条约来约束日本,自然也会逼迫日本把在巴黎和会上已经吞下的果实——中国的山东吐出来。(类似简洁表达也可以)
(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在东西方的关系,但并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这一体系是帝国主义重新分割世界、维护战胜国利益和维持战后国际秩序的新体系。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学习目标
1.了解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
2.了解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苏联模式等基础知识
3.认识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
学习过程
101
一、自主预习、自我检测
(一)新经济政策
1.背景:1920年年底,苏维埃俄国国内战争逐渐平息。但是,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列宁在调查后认为,只有改变 政策,才能恢复和发展生产。
2.开始时间: 年春。
3.主要内容:以 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4.作用: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 稳步发展。
(二)苏联的工业化
1.苏联的成立: 年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2.列宁逝世: 年1月。
3.提出设想:1925年,斯大林提出实现 的设想。
4.工业化建设: 年,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5.两个五年计划
(1)时间:1928—1937年。
(2)成就: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 变成了强大的 。
6.苏联工业化的评价:苏联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 下完成的。
(三)农业集体化
1.背景:1927年年底至1928年年初,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
2.手段: 手段。
3.开始时间:20世纪 年代初。
4.过程:苏联开展了消灭富农运动。同时,政府也从多方面支持 的建设。
(四)苏联模式
1.背景: 和 的实现,使苏联的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2.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公布了 。
3.评价
(1)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2)由于没有尊重经济规律,随着时间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 。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比较列宁与斯大林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特点。
项目
列宁
斯大林
政策
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向
放弃 ,实行社会主义 和农业
工业
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制定和实施两个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业
以征收 代替余粮征集制
把个体小农经济改造为大规模的集体农庄
101
影响
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使苏联的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特点
在坚持公有制前提下,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生产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局部的恢复资本主义,尤其在农业和贸易方面……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928年,斯大林开始实行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制定的一系列五年计划中的第一个。在农业方面……虽然苏联政府成功地消灭了几乎所有的私人农场,但集体化农业的产量却被证明是非常令人失望的……这里应该强调指出的一点是,苏联经济的发展是在不顾苏联公民的愿望、使他们受损的情况下取得的;苏联公民被迫为将来而努力工作,忍受现在的贫困——当时消费品不仅匮乏而且昂贵并且质量低劣……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不过另一方面,大多数西方人也都要承认,没有在五年计划下的工业的增长,苏联就不可能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打败希特勒作出那么大的贡献。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邓小平南方谈话(1992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工业化的特点,并分析为什么大多数西方人认为苏联不值得仿效。
(3)有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请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三、课堂练习
101
1.“从本国国情出发,允许农民在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这一做法巩固了工农联盟,也是对具有苏俄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材料反映了苏俄实行的(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
D.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2.“1920年苏联粮食产量只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一半,工业产值只有战前的13.8%,生活必需品十分缺乏,经济形势严峻。工人中出现悲观失望情绪,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城市爆发了工人罢工和抗议游行,农民对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反苏维埃暴动不断发生。1921年苏俄政府实施新经济政策。”依据材料判断苏俄实施这一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
A.加快发展市场经济
B.维护和巩固苏维埃政权
C.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D.粉碎国内外敌人的进攻
3.1933年1月,斯大林在报告中指出:1932年苏联工业总产值与1928年相比,其水平增加到219%。对此分析错误的是( )
A.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B.计划经济体制发挥积极作用
C.政府重点发展重工业
D.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
4.1928—1937年,苏联实施了两个五年计划,兴建了6 000多个大企业,其主要目的是( )
A.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
B.建立“斯大林模式”
C.摆脱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D.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5.如果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纽扣售价1卢布,那么700千米外的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这反映出苏联当时( )
A.实行计划经济 B.经济比例失调
C.产品质量低劣 D.资源消耗严重
四、达标检测
1.“1921—1922经济年度的粮食税额为2.4亿普特,比原定的余粮收集额4.23亿普特低了很多。”这一变化,有助于( )
A.结束沙皇统治 B.恢复国民经济
C.实现农业集体化 D.防止生产过剩
2.据斯大林在《粮食战线上》一文中统计,20世纪上半叶,苏联某年度国家收购粮食达4.34亿普特(一普特等于16.38千克)。同年,苏联计划在东部地区建立一批工厂,经讨论决定,部分工厂由外国公司负责建设,并允许私人企业参与。这反映出当时苏联( )
A.工业化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严重依赖外资
B.农业集体化步伐大大加快
C.余粮收集力度巨大,为工业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01
D.践行了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3.1929年10月,美国爆发经济危机,危机很快波及世界各国。但在危机期间,有一个国家却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这个国家是( )
A.苏联 B.德国 C.日本 D.英国
4.1928—1937年,苏联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这主要体现出( )
A.联共(布)十五大的正确决策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有利的国际环境
5.分析图表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能力。据下表可以推断,苏俄(联)这一时期成就的取得得益于( )
1921—1929年世界主要国家工业总产值增长表
国家
苏联
英国
法国
德国
美国
日本
年均增长率
24.3%
17%
9.4%
7.1%
4.3%
3%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B.新经济政策、苏联模式
C.苏联模式、赫鲁晓夫改革
D.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列宁对党内的同志说:“我们在夺取政权后就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成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验作出判断。”
材料二 从1917年十月革命开始,这个占世界陆地总面积近五分之一的国家,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走完了欧美国家通常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工业化路程。苏联的一枝独秀和它所采取的“计划”方式,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20世纪30年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美国的一名记者从苏联回国后告诉国人:“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一时之间,“计划”成为最时髦的名词。
(1)材料一中,列宁说“我们必须根据实验作出判断”,苏维埃政府进行了怎样的实验来发展社会主义?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2)根据材料二,“计划”与苏联的工业化道路之间是一种怎样的联系?这种“计划”方式的采用,与苏联的哪一位国家领导人有关?
101
(3)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实践,说说你对列宁的“实验”和苏联的“计划”经济的看法。
参考答案
一、自主预习、自我检测
(一)1.战时共产主义 2.1921 3.征收粮食税 4.国民经济
(二)1.1922 2.1924 3.国家工业化 4.1926 5.(2)农业国 工业国 6.指令性计划
(三)2.行政 3.30 4.集体农庄
(四)1.工业化 农业集体化 2.新宪法 3.(2)体制障碍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列宁:新经济政策 粮食税;斯大林:新经济政策 工业化 集体化 五年计划
2.(1)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和发展经济,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由此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2)特点:政府主导;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强调经济发展的高速度。
原因: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不符合西方的价值观。
(3)示例一:赞同此观点。苏俄新经济政策和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都是利用商品、市场和货币的关系来发展社会经济,突出了市场的作用;同时都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示例二:不同意此观点。列宁认为市场经济、货币、商品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东西,即使采用也是形势所迫的暂时性退却。邓小平则明确指出计划和市场只是经济手段,并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把改革开放作为长期国策。
示例三:认为此观点是片面的,理由综合示例一、二。
三、课堂练习
1.B 2.B 3.D 4.D 5.A
四、达标检测
1.B 2.D 3.A 4.C 5.B
6.(1)苏维埃政府在1921年实施了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2)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斯大林。
(3)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比较适合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而苏联模式在短时间内可能会促进经济的发展,但从长远来看,其弊端很大,反而成为经济发展的阻碍。
第12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101
学习目标
1.了解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基本史实。
2.了解埃及华夫脱运动的基本史实。
3.了解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的基本史实。
4.认识到亚非拉殖民地人民抗争的正义性、艰巨性及民族独立和改革的合理性。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自我检测
(一)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原因:印度人民与英国殖民者的矛盾激化。
2.领导人: 。
3.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时间:1920—1922年。
(2)内容:抵制在殖民政府和法院中工作;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鼓励发展 业;抵制英国商品;拒绝纳税;等等。
4.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30年,运动主要采取 形式,所以又被称为“文明不服从运动”。
5.影响:动员了广大群众,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 。同时,甘地为防止爆发革命,控制了群众的斗争方式,保证了资产阶级对运动的领导权。
(二)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继续维持在埃及的统治,激起埃及人民的强烈反对。
2.领导人: 。
3.概况:1919年,殖民政府逮捕了扎格鲁尔等人;埃及各大城市出现和平示威浪潮,部分地区爆发武装起义。反英斗争的规模逐渐扩大。迫于压力,殖民政府释放了扎格鲁尔等人,但英国政府仍未承认埃及独立。
4.结果:1922年,英国政府被迫 承认埃及独立。
5.意义:华夫脱运动为埃及民族民主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
1.背景:1910年,墨西哥发生资产阶级革命;墨西哥社会、经济发展缓慢。
2.时间:1934年。
3.领导人: 。
4.目的:为改变墨西哥的落后状况,保证宪法的实施。
5.改革措施
(1)打击寡头势力,确立 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
(2)推行 ,在全国范围内分配土地,打击少数人占有大量土地的局面。
(3)将服务业和大型工业收归国有,谋求民族经济的独立与发展。
(4)发展教育,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6.意义:卡德纳斯改革体现了 的要求,巩固了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为墨西哥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01
1.如何评价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甘地认为,“非暴力抵抗”是印度争取摆脱英国殖民桎梏的唯一正确方法;同时,他认为非暴力抵抗并不意味着对外国统治和罪恶的屈服。他写道,“我深信假如只有在怯懦和暴力两者之间加以选择时,我将选择暴力……我宁愿要印度采用暴力来保护自己的荣誉,也不愿印度卑躬屈膝,含垢忍辱地听人家侮辱,失去自己的荣誉。可是我认为非暴力比暴力高明得多。”“因此我并不是因为印度衰弱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而正是因为认识了印度的力量我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
——王春良《世界现代史诸问题》
材料二 1920年8月1日,为了抗议英国等战胜国强加给土耳其的《色佛尔条约》,甘地第一次发动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不合作”的纲领包括:受封者退回爵位封号、抑制立法机构选举、抵制在政府机关和法院工作;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提倡手纺车运动以抵制英国货物泛滥。在运动后期,他提出拒绝纳税的要求。12月,在国大党年会上通过了以自治为目标的不合作纲领。
——齐世荣、吴于廑主编的《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甘地选择“非暴力”斗争方法的理由是什么?实际原因又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兴起的原因是什么?它的斗争内容涉及哪些方面?
(3)有人认为,“非暴力”抵抗运动实际上是号召群众逃避斗争。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为什么?
三、课堂练习
1.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发生在( )
A.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B.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期间
C.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
101
D.英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2.1930年,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突破口是( )
A.“独立日” B.乔里乔拉
C.反对食盐专卖法 D.解救贱民
3.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措施不包括( )
A.抵制英国商品
B.进行抗税斗争
C.工人进行罢工,学生进行罢课
D.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
4.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被停止的直接起因是( )
A.被英国殖民当局镇压
B.运动超出了非暴力的范畴
C.群众无运动热情
D.甘地与英国妥协
5.有关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目的是通过“和平和合法的手段”,取得印度的自治
B.形成了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
C.运动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D.英国殖民当局残暴的镇压政策,使运动停止
四、达标检测
1.对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评价正确的是( )
①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②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了人民的团结 ③为印度独立奠定了基础 ④“非暴力”的局限影响了民族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2.埃及华夫脱运动和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的共同之处是( )
A.都使国家获得统一
B.都废除了奴隶制度
C.体现民族自强意识
D.都属于民族解放运动
3.埃及华夫脱运动的结果是( )
A.英国有条件地承认埃及独立
B.取消了英国在埃及的特权
C.埃及争得彻底独立
D.运动遭到英国当局的残暴镇压
4.体现了墨西哥1917年宪法的要求,巩固了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为墨西哥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的是( )
A.明治维新
B.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C.农奴制改革
D.卡德纳斯改革
5.以下各项中,属于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的主要内容的有( )
①加强中央集权 ②土地改革 ③国有化运动 ④教育改革
101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身穿土布服装的甘地 食盐进军
材料二 在我看来,土布是印度人民团结的象征,是印度经济自由和平等的象征。
——甘地
大英帝国近百年的殖民统治在这小小的盐粒攻击下岌岌可危。
——《甘地自传》
材料三 以下是对甘地的不同看法:
甲:甘地是“神的化身”“真理的代言人”。
己:甘地是“矫揉造作的阴谋家”,是“印度封建主义不折不扣的辩护士”“帝国主义的帮凶”“群众性民族解放运动的主要叛卖者”。
丙:甘地是印度“过去30年来的向导和哲学家,印度自由的灯塔”。
(1)材料一涉及甘地两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标志物:土布和食盐。它们为什么会成为当时印度人民争取独立的武器?其中甘地“身穿土布服装”与他1920年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哪一项内容有关?
(2)概括甲、乙、丙三个人的观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甘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在印度走向独立的过程中体现的进步性。
参考答案
一、自主预习、自我检测
(一)2.甘地 3.(2)手工纺织 4.不服从 5.自信心
(二)1.英国 2.扎格鲁尔 4.有条件地
(三)3.卡德纳斯 5.(1)中央集权 (2)土地改革 6.1917年宪法
101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动员了广大群众,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使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反映了印度人民要求独立的愿望,促进了印度人民的团结,为印度的独立奠定了基础。同时,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把民族运动局限于非暴力的框架内,影响了民族运动的进一步发展,这反映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在反帝斗争中的动摇性和妥协性。
2.(1)理由:“非暴力”比暴力要高明得多;认识到了印度的力量。实际原因:印度经济发展落后,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与英国相比,经济、军事实力悬殊;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2)争取自治。立法、行政、司法、教育、手工业、税务等。
(3)不同意。“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虽然束缚了群众斗争的主动性,限制了人民争取独立的斗争范围,但仍具有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正义性质,对英国殖民统治有巨大的打击作用。它是一种特殊的斗争形式,但不是逃避斗争。选择这种斗争形式是由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决定的。
三、课堂练习
1.B 2.C 3.C 4.B 5.D
四、达标检测
1.A 2.C 3.A 4.D 5.A
6.(1)原因:土布和食盐涉及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穿和吃,可触动每个印度人的民族情绪。
内容:鼓励发展手工纺织业,抵制英国商品。
(2)甲神化甘地、乙全盘否定、丙充分肯定。
(3)进步性:抵制英国经济侵略,复兴民族经济;沉重打击殖民统治,鼓舞世界人民反殖民统治的信心;印度民族意识高涨,推动独立运动的发展;从劳动中体现平等、价值和尊严;对和平主义运动和环境保护运动产生深远影响。(言之有理即可)
第13课 罗斯福新政
学习目标
1.了解和掌握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历史。
2.掌握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措施、效果等史实。
3.辩证和全面地认识资本主义的发展、矛盾、危机以及自我调节和改良等历程。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自我检测
(一)从繁荣到危机
1.原因
(1)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空前繁荣,新兴产业迅猛发展。
(2) 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
(3)出现了全国性的股票投机活动。
2.时间: 年。
101
3.范围:席卷了整个 。
(二)罗斯福新政
1.开始实施时间: 年。
2.目的:采用 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
3.主要内容
(1)整顿金融体系:通过《紧急银行法案》,对银行业进行整顿,恢复 。
(2)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 》,制定公平竞争法规,协调各个工业部门的企业活动;规定雇员有组织起来进行谈判的权利,确定最低工资标准,限制工时;通过《全国劳工关系法》,在一定范围内维护工人合法权益。
(3)调整农业政策:通过《 》,对全国农业生产和销售进行调节,限制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
(4)推行“ ”:通过投资兴建大量公共设施,如水库、发电站、公路、桥梁、机场、运动场、公园等,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
(5)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通过《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应急的救济机构,利用过剩物资救济失业家庭。
4.影响
(1)积极影响:新政期间,美国经济开始缓慢复苏。新政增强了政府的 能力,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局限性:新政是美国政府在维护 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比较美国罗斯福新政与苏俄新经济政策。(从方式、性质和作用方面分析)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济不景气的问题是绝不能用立法的行动或行政的声明来解决的。
——胡佛:国情咨文(1930年12月2日)
材料二 罗斯福就任总统时,全国最大的金融中心纽约股票与商品市场关闭,天空一片灰色,犹如“战时的围城”。1933年3月9日,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案》,授权财政部检查银行资产负债情况;6月,罗斯福总统通过法令,将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分开,以阻止一般银行利用存款进行证券投机活动。同时,建立“联邦储备保险公司”,对5000美元以下的小额存款,由政府保证其安全;1935年政府颁布新的《银行法》,规定拥有100万美元以上资金的州银行必须加入联邦储备银行,实行存款保险。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师教学用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胡佛奉行的经济政策。这种政策带来了什么严重后果?
(2)材料二中美国解决金融危机的手段有哪几种?此外罗斯福还采取哪些措施恢复经济?对美国和世界有何影响?
101
三、课堂练习
1.1930年间美国进口商品的税率平均提高了40%,许多国家采取报复措施,把进口税率提高60%到100%,法、德、英还采取了一些特殊措施抑制进口。这些措施( )
A.促进了贸易的发展 B.加剧了经济危机
C.打击了法西斯势力 D.改善了国际关系
2.有人说,他(美国总统)在某种意义上挽救了市场经济,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使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这里的“他”应是( )
A.华盛顿 B.林肯 C.罗斯福 D.尼克松
3.“新政不但对摆脱大萧条危机起了最直接的作用,而且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这里的“新政”是指(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苏俄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罗斯福新政
4.为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加强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美国政府颁布了( )
A.《权利法案》 B.《全国工业复兴法》
C.《人权宣言》 D.1787年美国宪法
5.1935年到1942年,美国“工程进展署”花费了130多亿美元修建了以下工程。其主要目的是( )
公共建筑
新道路
新桥
新机场
地下水道
12.2万幢
66.4万英里
7.7万座
285个
2.4万英里
A.国家干预经济 B.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C.兴建公共工程 D.增加就业、缓解危机
四、达标检测
1.下表反映的是1925—1945年美国失业率变化情况,表中失业率不断攀升并达到最高峰的直接原因是( )
A.经济大危机 B.罗斯福新政
C.第二次世界大战 D.第三次科技革命
2.“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这段材料主要体现罗斯福新政中的哪一项措施?( )
A.“以工代赈” B.整顿银行
C.调整农业 D.调整工业
101
3.美国《商业周刊》曾发表题为“你还相信自由贸易吗”的文章,文中讲道:“实行还是不实行经济计划性控制已经不是问题了。真正的问题是:谁来实施这一政策?”这篇文章最有可能发表于( )
A.经济大危机前夕 B.罗斯福新政时期
C.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D.新经济时代
4.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政府制定了很多法律法规,例如:通过《紧急银行法案》,整顿金融;通过《农业调整法》,稳定农产品价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这些措施的特点是( )
A.通过立法干预经济 B.采用自由放任政策
C.实行农业集体化 D.全力发展重工业
5.罗斯福新政期间,国会与总统高度配合,先后出台了《紧急银行法案》《农业调整法》《全国工业复兴法》等法案,以立法的形式授予总统紧急权力。美国政府通过国会新的立法对美国社会经济生活实行前所未有的干预。这种现象( )
A.违背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B.扩大了联邦政府与总统的权力
C.从根本上消除了经济危机
D.削弱了美国的民主共和制
6.发生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大危机,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经济危机大爆发】
材料一 “黑色星期四”——见证了歇斯底里的疯狂。经纪人们鬼哭狼嚎,扯掉自己的衣领,试图跟上抛售指令。
1930年初到1932年底,总共有773家国有银行倒闭,涉及存款超过7亿美元,另有3604家州银行破产,涉及存款超过20亿美元……这三年(1929—1931年),总共有85000家企业破产,留下了45亿美元的债务,5000家银行停止支付。
1930年2月底,西雅图、洛杉矶和芝加哥都目睹了失业者的小规模示威。同月,鲍威利区等待领救济的队伍每天吸引了2000人。
——[美]迪克逊·韦克特《大萧条时代 1929—1941》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项目
具体内容
整顿金融体系
通过《紧急银行法案》,对银行业进行整顿,恢复银行信用
加强对工业
的计划指导
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制定公平竞争法规,协调各个工业部门的企业活动,规定雇员有组织起来进行谈判的权利,确定最低工资标准,限制工时;通过《全国劳工关系法》,在一定范围内维护工人合法权益
调整农业政策
通过《农业调整法》,对全国农业生产和销售进行调节,限制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
推行“以
工代赈”
通过投资兴建大量公共设施,如水库、发电站、公路、桥梁、机场、运动场、公园等,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
建立社会
保障制度
通过《社会保障法》,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应急的救济机构,利用过剩物资救济失业家庭
101
材料三 1945年,中国共产党机关报《新华日报》在《民主巨星的陨落——悼罗斯福总统之丧》社论中指出:“他(罗斯福)用大无畏的精神推行新政……渡过了危机,安定了国民生活。”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归纳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危机的表现。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写出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及其特点。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罗斯福新政的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
一、自主预习、自我检测
(一)1.(2)资本主义制度 2.1929—1933 3.资本主义世界
(二)1.1933 2.国家干预
3.(1)银行信用 (2)全国工业复兴法 (3)农业调整法 (4)以工代赈 (5)社会保障法
4.(1)宏观调控 (2)资本主义制度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
罗斯福新政
新经济政策
方式
采用国家干预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
利用市场与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国家放松对经济的干预
性质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改革
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改革
作用
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2.(1)政策:奉行自由放任政策,反对国家干预。后果:加剧了经济危机。
101
(2)手段:政府出面清查银行;将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分开;建立“联邦储备保险公司”,保证资金安全;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措施:恢复工农业生产;兴建大量公共设施;保护劳工权利,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影响:使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缓和了社会矛盾;维护了民主制度,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三、课堂练习
1.B 2.C 3.D 4.B 5.D
四、达标检测
1.A 2.D 3.B 4.A 5.B
6.(1)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工人失业,社会动荡。
(2)中心措施: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特点:国家干预经济。
(3)新政期间,美国经济开始缓慢复苏,逐渐摆脱危机;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14课 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
学习目标
1.掌握德、意、日法西斯政权的建立,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的背景、经过及它们的对内对外政策。
2.了解德国纳粹党迫害犹太人的史实。
3.认识到德、意、日法西斯势力的发展与相互勾结,预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即将来临。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自我检测
(一)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对外扩张
1.建立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初期,意大利经济衰退,政治混乱,工农运动高涨,中央政府几乎瘫痪。
2.建立标志: 年,法西斯党徒向罗马进军。
3.建立者: 。
4.措施: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对内实行独裁统治,对外醉心于领土扩张。
5.扩张史实:1935年,意大利发动了侵略 的战争,第二年宣布正式吞并 。
(二)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背景: 沉重打击了德国。广大中下层民众困苦不堪,对政府的不满加剧。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徒利用民众对《凡尔赛条约》的不满,煽动复仇情绪,从而赢得了广泛的支持。
2.建立:1933年, 出任德国总理,开始掌握国家大权。
3.影响:世界大战的 形成。
4.暴行
(1)纳粹党利用“ ”,打击德国共产党。
(2)纳粹党乘机解散了工会。
(3)为加强思想控制,焚烧了大量的进步书籍。
101
(4)迫害 。
5.大力发展 ,积极扩军备战。
(三)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背景
(1)日本觊觎中国之心由来已久。
(2)在 中,日本经济受到重创。在国内外矛盾激化的形势下,日本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法西斯组织。
(3) 是日本法西斯势力的核心。为了寻找出路,军部法西斯势力积极推动对外扩张。1931年,日本关东军策划 ,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
2.法西斯政权的建立:1936年,受军部控制的 上台组阁,建立法西斯专政。
3.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 形成。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七七事变,发动 战争。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日本法西斯专政与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2年,德国的工业生产量比1929年下降了近40%,失业人数超过600万。
材料二 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逐渐集总统和总理大权于一身,成为国家元首。
材料三 1922年,意大利建立起了法西斯专政。1936年,日本军部法西斯专政建立起来。
(1)分析材料一中的情形出现的主要原因。
(2)希特勒的上台和日本军部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分别标志着什么?
三、课堂练习
1.1922年,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建立。意大利法西斯头目是( )
A.墨索里尼 B.希特勒
C.广田弘毅 D.东条英机
2.面对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而德国和日本则( )
A.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B.发动内战
C.走上法西斯道路
D.实行新经济政策
3.当今世界各种形式的恐怖主义对世界和平构成了威胁。那么,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危机的连续打击
B.法西斯势力的侵略扩张
C.国际恐怖活动的频繁发生
D.民族复仇主义的打击报复
101
4.20世纪30年代成为欧洲战争策源地的是( )
A.德国 B.日本 C.意大利 D.美国
5.希特勒上台后,被纳粹党利用的、打击德国共产党的事件是( )
A.“国会纵火案” B.迫害犹太人
C.慕尼黑阴谋 D.突然进攻波兰
6.20世纪3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的标志是( )
A.意大利法西斯上台 B.1933年希特勒上台
C.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D.日本军部法西斯专政建立
四、达标检测
1.1933年与1922年相比,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1/3以上,贸易总额缩减2/3,面对这种经济状况,各国纷纷采取应对措施。下列内容与这种状况无关的是( )
A.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 B.苏联形成苏联模式
C.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D.德、日建立法西斯统治
2.德、意、日的法西斯独裁统治,是人类历史上最反动、最黑暗的统治。下列各项中与德、意、日三个国家法西斯上台都有关的是( )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B.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
C.罗斯福新政
D.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3.恐怖主义是实施者对非武装人员有组织地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通过将一定的对象置于恐怖之中,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行为。下列恐怖事件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的有( )
①“国会纵火案” ②焚毁进步书籍 ③屠杀犹太人
④军部发动政变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4.日本法西斯专政区别于德国法西斯专政的是( )
①法西斯分子通过政变取得权力 ②建立起法西斯党的一党专政 ③军部在政权中占有统治地位 ④公开扩军备战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5.20世纪30年代是萧条、危机和战争的10年。下列能反映这一时代特点的事件或现象有( )
①日本军部法西斯专政建立 ②德国纳粹政权掀起反犹狂潮 ③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④美国生产过剩,失业率高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德、意、日法西斯政权的建立,对世界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为1929—1933年间资本主义国家的部分情况统计
工业生产下降
对外贸易缩减
失业人数
美国(1932年)
47%
75.7%
约1700万人
德国(1932年)
40.6%
70%
600万人以上
32.9%
75.9%
101
日本(1931年)
约300万人
资本主义世界
1/3以上
2/3
3000万人以上
材料二 以“强权”“暴力”为代名词的法西斯主义成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一股恶风,三个法西斯国家相继建立,他们对内实行独裁,对外发动侵略战争,无论是侵占中国东北三省,还是“水晶之夜”,都是法西斯暴行愈演愈烈的开始。随着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和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一场空前的人间灾难即将降临。法西斯的独裁统治,是整个人类历史上极端黑暗的一页。
(1)材料一表格中数据的变化与哪一事件有关?依据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此事件有什么特点?
(2)美国、德国、日本为解决与材料一有关的事件分别采取了什么方法?最终结果如何?
(3)请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列举出三例法西斯国家所犯下的暴行。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和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的标志分别是什么?
(4)从以上解决道路及结果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参考答案
一、自主预习、自我检测
(一)2.1922 3.墨索里尼 5.埃塞俄比亚 埃塞俄比亚
(二)1.经济大危机 2.希特勒 3.欧洲战争策源地 4.(1)国会纵火案 (4)犹太人 5.军事工业
(三)1.(2)经济大危机 (3)军部 九一八事变 2.广田弘毅 3.亚洲战争策源地 全面侵华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1)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①根本原因,经济危机引起社会动荡,垄断资产阶级希望建立独裁政权。②直接原因,纳粹党打着民族社会主义的招牌,进行欺骗宣传。(2)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①根本原因,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垄断资产阶级希望建立独裁政府。②直接原因,军部中法西斯势力的推动。
2.(1)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2)分别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争策源地和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三、课堂练习
1.A 2.C 3.B 4.A 5.A 6.D
四、达标检测
1.B 2.A 3.D 4.A 5.B
6.(1)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破坏性大、波及范围广。
101
(2)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日本、德国对内实行法西斯专政,对外侵略扩张。美国成功摆脱了经济危机;日本、德国建立法西斯政权,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3)德国法西斯残酷屠杀犹太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制造南京大屠杀(符合题意即可)。德国法西斯专政和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分别标志着欧洲和亚洲的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4)我们应该采用和缓、民主的方式来解决危机,侵略战争不可能解决经济危机。
第15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
学习目标
1.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大史实。
2.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和扩大的重大事件,提高归纳、概括历史进程的能力。
3.理解全世界人民团结战斗的重要性,认识到正义的力量,认识到只有加强联合,才能有效地战胜邪恶势力。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自我检测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及主要战场
1.东方主战场的开辟: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 抗战开始。
2.全面爆发: 年9月1日凌晨,德国以“闪电战”方式突袭波兰。波兰的盟国英、法被迫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3.主要战场:形成了欧洲西线战场、北非战场、欧洲东线战场及太平洋战场等主要战场。
(1)欧洲西线战场:1940年5月,德军突袭法国,法国被打败;德军对英国实施了猛烈的轰炸。英国军民坚持抗战。
(2)欧洲东线战场:1941年6月,德国向苏联发动突然进攻;10月,苏联军民赢得了 的胜利,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3)太平洋战场: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位于 的美国海军基地。次日,美、英对日宣战。德、意也对美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4)在亚洲: 牵制着大部分日本陆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战争形势的转折
1.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1)时间:1942年1月。
(2)成立标志: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 》。
(3)影响:各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相互支援,协同作战,逐渐扭转了战争的形势。
2.斯大林格勒战役
(1)时间:1942年7月至1943年2月。
(2)结果:苏联人民英勇抗敌,大败德军。
(3)意义: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 。
3.意大利投降: 年7月,墨索里尼政府垮台,不久,意大利宣布无条件投降。
4.诺曼底登陆
101
(1)时间:1944年6月。
(2)意义:开辟了欧洲 ,德国陷入东西两个战场的夹击之中。
(三)雅尔塔会议及战争结束
1.雅尔塔会议
(1)目的:为协调盟军行动,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
(2)时间: 年2月。
(3)三巨头:美、英、苏三国首脑 、 、 。
(4)内容
①决定彻底消灭 ,战后德国由美、英、苏等国实行分区占领。
②决定战后成立 。
③苏联承诺在欧洲战事结束后3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
2.波茨坦会议
(1)时间:1945年7月。
(2)召开:美、英、苏三国首脑在波茨坦召开会议。
(3)主要内容:会议重申了雅尔塔会议精神,并以中、美、英三国的名义发表了敦促日本投降的《 》,公告重申《 》的条件必须实施。
3.德国无条件投降: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洲战事结束。
4.日本无条件投降
(1)1945年8月上旬,美国在日本投下两枚原子弹,苏联也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参加对日作战。
(2)1945年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
(3) 年 月 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5.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1)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世界上大部分地区和人口卷入其中。
(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通过战争称霸世界的野心,彻底结束了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瓜分世界的历史,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所示:海报《绞死希特勒》(苏)库克尼茨基1942年绘制
101
材料二 ……到9月中旬,德国人已经打到这座城市(斯大林格勒)的中心,在那里,他们陷入了困境。他们的飞机已将这座城市炸成一片废墟。似乎有悖常理的是,这使德国人不能利用他们的坦克优势……斯大林格勒战役已不是运动战,而变成了“老鼠战”。人们在地下室里,在屋顶上,在小巷、院子和下水道里短兵相逢。
……苏军不断前进,占领了越来越多的飞机场,使戈林无法空运。德军这时已经绝望地陷入困境。由于希特勒的固执,他们将忍受挨饿、受冻和患病的痛苦。1943年2月2日,终于出现了结局……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中这幅海报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从中反映出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失败的原因。
(3)斯大林格勒战役为什么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
三、课堂练习
1.德国突然袭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其时间是( )
A.1914年 B.1939年 C.1945年 D.1953年
2.1941年10月,德军逼近苏联首都,苏联军民顽强抵抗,赢得了首都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这场战役是( )
A.莫斯科保卫战 B.斯大林格勒战役
C.诺曼底登陆 D.攻克柏林战役
3.1941年12月,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欧洲范围的冲突转变为全球性的冲突。这一转变的标志性事件是( )
A.日军进犯卢沟桥 B.德军入侵波兰
C.日军偷袭珍珠港 D.德军入侵苏联
4.历时200天的会战,是苏德战场中最为激烈的战役。它不仅使苏德战场发生了根本转折,而且使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局发生了重要转折。此次会战是( )
A.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B.诺曼底战役
C.莫斯科保卫战 D.凡尔登战役
5.下图中的历史事件标志着( )
101
A.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
B.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
C.日本法西斯彻底覆灭
D.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四、达标检测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法、美等战胜国通过两次国际会议建立的帝国主义统治新秩序崩溃的标志是( )
A.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的召开
B.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C.德军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D.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
2.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的事件是( )
A.德国突袭波兰 B.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C.苏德战争的开始 D.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3.明确规定“日本所窃据的中国领土,例如中国东北、台湾和澎湖列岛等,必须归还中国”的会议是( )
A.华盛顿会议 B.慕尼黑会议
C.开罗会议 D.雅尔塔会议
4.雅尔塔会议上,美、苏、英三国协调了对德国的军事行动,会后苏军发动的对德攻势是( )
A.斯大林格勒会战 B.诺曼底登陆
C.中途岛海战 D.柏林战役
5.下表是某同学对第二次世界大战部分重大事件的整理。其中,关于这些重大事件的影响,不正确的表述是( )
事件
德国突袭波兰、
英法对德宣战
珍珠港事件
斯大林
格勒战役
攻克柏林
时间
1939年9月
1941年12月
1942年7月—
1943年2月
1945年5月
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达到最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选项
A
B
C
D
6.九年级一班同学开展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下列活动。
材料一
101
图一 遭到轰炸的珍珠港美军机场
材料二
图二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图三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有关数据
参战国家
卷入人口
参战人数
军队伤亡
平民伤亡
物资损失
61个
17亿人
1.1亿
5000万以上
9000万人
4万亿美元
材料四
图四 德军总参谋长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图五
(1)图一历史事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2)请根据图二、图三,写出图二战役的意义和图三战役的名称。
101
(3)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分析材料三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有关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4)请分别写出图四和图五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哪一图片反映的投降书的签订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结束?
参考答案
一、自主预习、自我检测
(一)1.全民族 2.1939
3.(2)莫斯科保卫战 (3)珍珠港 (4)中国
(二)1.(2)联合国家宣言 2.(3)转折点
3.1943 4.(2)第二战场
(三)1.(2)1945 (3)罗斯福 丘吉尔 斯大林 (4)①德国法西斯主义 ②联合国
2.(3)波茨坦公告 开罗宣言 4.(3)1945 9 2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1)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
(2)对邪恶势力不能姑息养奸。
(3)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共同迎接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团结就是力量。
(4)国与国之间应该和平共处;人类命运休戚相关,要加强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
2.(1)背景: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签字国保证使用自己的全部经济和军事资源,联合起来,彻底打垮法西斯国家。
101
原因: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反法西斯各国的人力、物力等各方面都大大超过法西斯国家,各国协同作战等。
(2)德军的坦克和航空部队的优势无从发挥;天气因素;德军制空权的丧失;苏军的顽强抵抗;苏军正确的指挥领导等。
(3)战争中,苏联军民英勇抗敌,德军战败投降。此后,苏军连续进攻,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形势。
三、课堂练习
1.B 2.A 3.C 4.A 5.D
四、达标检测
1.C 2.B 3.C 4.D 5.D
6.(1)使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标志着太平洋战场战争的爆发。
(2)图二:斯大林格勒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图三:柏林战役。
(3)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和世界文明带来了巨大灾难。(言之有理即可)
(4)图四:1945年5月8日;图五:1945年9月2日;图五。
第16课 冷战
学习目标
1.了解冷战政策及其相关措施。
2.了解德国的分裂、北约和华约对峙的史实。
3.认识到美国、苏联两国的争霸,不仅影响了世界和平,而且影响到世界的局势。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自我检测
(一)冷战的发生
1.冷战的含义: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2.开始标志:1947年3月, 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
3.经济措施: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即“ ”。
(二)德国的分裂
1.分区占领柏林:德国法西斯政权垮台以后,美、苏、英、法四国分区占领了德国及其首都柏林。
2.“ ”:1948年6月,苏联切断西占区与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美、英立即对苏占区实行反封锁。
3.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的成立
(1)联邦德国的成立:1949年9月,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 ,又称“联邦德国”或“西德”。
(2)民主德国的成立:1949年10月,在苏占区成立了 ,又称“民主德国”或“东德”。
(3)影响: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101
(三)北约与华约对峙
1.北约的成立:1949年,美、英、法等12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成立了“ ”,简称“北约”。
2.华约的成立:1955年,苏联同7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了“ ”,简称“华约”。
3.影响:美苏双方互相敌对,进而发展为两大集团的全面冷战对峙, 形成。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如何正确看待冷战?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苏两国结成了反法西斯同盟,两国战时关系的主流是友好合作……(但)意识形态对立和国家利益相悖,使美苏两国在战后初期国际环境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对抗,导致冷战的出现……“杜鲁门主义”演说是冷战的宣言,紧接着美国政府又提出马歇尔计划。
——摘编自张小明《冷战及其遗产》
材料二 如表:北约和华约建立
组织
成立时间
性质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949年
为遏制苏联,由美国策划成立的军事政治集团
华沙条约组织
1955年
由苏联控制,与北约相抗衡的军事政治集团
——北师大版《历史·教师教学用书》(九下)
材料三 核武器有巨大的杀伤力,成为美苏军备竞赛中的重中之重……到20世纪70年代初,美苏战略核力量大体形成均势、竞赛的结果,使得双方都拥有多次毁灭对方的能力……美苏尽管争夺激烈,但竭力避免直接碰撞,两国之间并没有发生战争。
——摘自岳麓书社《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根据材料一,指出美苏两国关系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北约和华约的建立使冷战在欧洲的对抗有了什么新发展?这标志着什么的形成?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苏两国“没有发生战争”的原因。长期的军备竞赛给美苏两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
101
三、课堂练习
1.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政府公开宣告其政策是把日本“扶植为非常强大而且具有稳定的自立经济的民主国家”。其意图主要是( )
A.铲除军国主义 B.稳定日本政局
C.巩固两极格局 D.遏制共产主义
2.第二次世界大战虽然落下了帷幕,但人们所希望的真正和平并未降临。美国、苏联这两个战时的盟友很快就变成了“冷战”的对手。“冷战”开始的标志是( )
A.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北约组织的建立 D.苏联的解体
3.观察下图,对其中“善意”的实质理解正确的是( )
①控制西欧国家 ②体现无私奉献 ③提升欧元地位
④遏制苏联力量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4.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了德国和欧洲的分裂。对此描述,最准确的理解是( )
A.欧洲被削弱的结果 B.大国强权政治的结果
C.苏联作用的结果 D.美国作用的结果
5.下列国际会议中,由美国完全主导的是( )
A.签订《凡尔赛条约》的会议
B.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的会议
C.决定成立联合国的会议
D.签署《北大西洋公约》的会议
四、达标检测
1.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推出“亚太再平衡战略”,现任总统特朗普又提出“印太战略”,其实质都是新形势下围堵、遏制中国发展的霸权主义战略。七十年前,美国也曾对苏联实行类似的政策,它是( )
A.门罗主义 B.门户开放政策
C.绥靖政策 D.冷战政策
2.“美国不会在欧洲试图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恢复、苏联寻求扩大其实力并在世界各地扩大影响力时袖手旁观、毫无作为。”为此,美国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是( )
A.罗斯福新政 B.马歇尔计划
101
C.成立北约 D.成立华约
3.下图是1950年苏联漫画《联合国的和声》,图中拉手风琴的“人”喻指的是( )
A.美国 B.英国 C.日本 D.苏联
4.下列图片反映了同一个主题。对此概括最恰当的是( )
1947年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
北约的成立
A.欧洲一体化
B.冷战政策
C.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D.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三个主要阶段
阶段
时间
概况
第一阶段
1939年至1942年末
先是德国人、后是日本人获得胜利和扩张
第二阶段
1942年末至1943年
同盟国开始反攻
第三阶段
1944年至1945年
同盟国于1945年取得最后胜利
——摘编自阿德勒等的《世界文明史(下册)》
材料二 杜鲁门宣称“美国在世界上处于领导地位”“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冷战结束后,沃尔弗斯称“单极是持久的,也是和平的。最大的危险是美国的行动太少……因为这一系统是围绕美国建立起来的,这就要求美国进行约束和管理”。
——摘编自威廉·沃尔弗斯《稳定的单极世界》
101
材料三 让不同制度的国家互相敞开大门,以此增进彼此间的尊重与了解。彼此相信一种制度会吸收另一种制度的长处,在相互的合作与和平中共存。也许我们每个国家,在持有适当的自卫能力的同时能够与其他国家签订互不侵略与互不颠覆的公约,重建世界秩序,在其中的每个国家都会保持主权独立。
——摘编自威尔·杜兰特、阿里尔·杜兰特《历史的教训》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推动战争由第一阶段向第二、三阶段转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杜鲁门和沃尔弗斯的共同主张。此类主张给世界和平带来了哪些威胁?
(3)据材料三,作者认为不同制度的国家间应该如何相处?
参考答案
一、自主预习、自我检测
(一)2.杜鲁门主义 3.马歇尔计划
(二)2.柏林危机
3.(1)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2)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三)1.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华沙条约组织 3.两极格局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不同,美、苏从战时盟友关系转变为战后的敌对关系。美国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实力大增,妄图称霸世界。杜鲁门主义的出台、马歇尔计划的提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表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成立。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组成了“经互会”和华沙条约组织,至此,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最终形成。我们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101
2.(1)由战时同盟关系到战后敌对关系。
(2)新发展:形成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对立阵营。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
(3)因素:战略核力量的均势,使任何一方都不敢先挑起战争;世界人民的反战等。
影响:大规模的扩充军备,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使苏联经济负担沉重,面临停滞局面。
三、课堂练习
1.D 2.A 3.A 4.B 5.D
四、达标检测
1.D 2.B 3.A 4.B
5.(1)原因:中国军民坚持抗战;美国参战;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美国在日本投放原子弹。(答对2点即可)
(2)共同主张:美国干预世界事务;推行霸权主义。
威胁:冷战;局部战争;地区冲突;核战争。(答对3点即可)
(3)增进相互尊重与了解;相互合作,和平共处;签订和平公约;保持国家主权独立。(答对3点即可)
第17课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学习目标
1.了解“欧共体”和“欧洲联盟”的建立,掌握战后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史实。
2.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3.分析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恢复与发展的主要原因,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自我检测
(一)欧洲的联合
1.战后经济恢复的原因
(1)西欧国家凭借原有的工业基础和 的援助。
(2)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
(3)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2.成果:20世纪50—70年代,西欧经济 。
3.走向联合
(1)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 。
(2)1993年,大部分西欧国家在欧共体的基础上组成了 ,大大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二)美国的发展与日本的崛起
1.美国的发展
(1)发展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积极拓展世界市场,应用最新科技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刺激了经济的繁荣,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 。
(2)重要表现: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出现了以 和 为特征的“新经济”,美国的经济进一步发展。
101
2.日本的崛起
(1)原因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单独占领了日本。美国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推动日本政府颁布了“和平宪法”。
②冷战开始后, 出于本国的战略需要,开始积极扶持日本。
③日本政府利用当时有利的外部环境,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大力引进先进技术。
(2)崛起
①1968年,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 。
②随着经济的发展,日本的国际地位也得到提升。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1.美国: 期间,美国颁布了《社会保障法》,实行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险制度。
2.英国:1948年,英国宣布建成“福利国家”。
3.法国和联邦德国等国也宣布成为“福利国家”。
4.20世纪50年代,美国几次修订《社会保障法》。
5.20世纪 ,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发展。
6.影响:社会保障制度是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资产阶级也认为实行这种制度,可以缓和阶级矛盾,创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稳定的社会环境。但是,社会保障制度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西欧、美国、日本经济的发展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主要国家GDP增长情况图(单位:亿美元)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的工业产量占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一半以上,黄金储备更是达到四分之三。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进入“新经济”。
材料三 1956—1978年,日本经济增长速度相当于美国的2.7倍。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与美国、西欧形成三足鼎立的经济格局。
(1)根据材料一,指出欧洲在走向联合的过程中,相关国家经济变化的概况。
101
(2)材料二和材料三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特点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世界经济地位,并指出美国新经济的主要特征。
(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应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三、课堂练习
1.1967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煤钢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3个组织的理事会及其执行机构合并,组成统一的欧洲共同体。欧洲共同体成立的主要目的是( )
A.挑战美苏两极格局
B.促进“欧洲复兴计划”的实施
C.对抗华约组织
D.提高西欧国际地位
2.1948年至1952年是欧洲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工业生产增长了35%,农业生产实际上已经超过了战前的水平,战后前几年的贫穷和饥饿已不复存在。当时欧洲经济发展最快的重要原因之一是( )
A.成立欧洲共同体 B.成立欧洲联盟
C.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D.推行非军事化政策
3.1993年欧盟成立时,有12个成员国,后来经过几次扩大,2007年成员国已达27个。这说明( )
A.欧盟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B.欧洲一体化进程已无阻碍
C.“一超多强”的局面已经形成
D.欧洲实现用一个声音说话
4.图表数据是历史现象的有力佐证。下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状况图。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发展的特征是( )
101
A.战后繁荣,持续发展 B.经济危机,地位下降
C.通货膨胀,债务加重 D.全球化和信息化
5.20世纪50—70年代,日本经济保持着9.6%的高增长率。这除了日本自身的努力外,还得益于哪一国家的扶持?( )
A.美国 B.苏联 C.中国 D.法国
四、达标检测
1.雨果曾说:“总有一天,到那时……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为“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打下坚实基础的是( )
A.建立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B.成立联合国
C.成立欧盟
D.成立世界贸易组织
2.分析下面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率(%)统计表》,该表体现了1952年至197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是( )
时间(年)
日本
美国
英国
联邦德国
法国
1952—1960
8.2
2.8
2.7
7.5
4.8
1961—1970
11.2
4.1
2.8
4.8
5.8
A.一波三折 B.持续发展
C.停滞不前 D.危机四伏
3.近代以来欧洲有三次统一的尝试和努力:第一次由法国主导,结果失败;第二次由德国主导,也以失败告终;第三次是法德和解促成统一。“法德和解促成统一”是指( )
A.拿破仑帝国的建立
B.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凡尔赛体系的建立
C.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侵略
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的联合
4.对下图解读正确的是( )
20世纪50—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率简表
A.日本经济增长速度最快
B.日本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
101
C.美国失去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D.联邦德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5.社会保障体系是指国家通过立法而制定的社会保险、救助、补贴等一系列制度的总称。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日趋完善是在( )
A.罗斯福新政期间 B.20世纪四十年代
C.20世纪五十年代 D.20世纪六七十年代
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西欧、日本和美国的经济发生了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示意图
材料二 日本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示意图
材料三 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结束……重建导致了巨大的增长(平均年增长率近50%)。欧洲经济从未有如此大的跃进……国际贸易反映了这种新局势。以自由贸易为基础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自1948年起便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增长。欧洲在其中具有特殊地位。
——[法]德尼兹·加亚尔等著《欧洲史》
(1)根据材料一,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经济发展情况作一个大致的描述。
(2)根据材料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呈现怎样的特征?试简要分析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促进欧洲经济恢复发展的“美国因素”。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战后美国、日本经济发展的经验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何借鉴意义?
101
参考答案
一、自主预习、自我检测
(一)1.(1)马歇尔计划 2.持续繁荣 3.(1)欧洲共同体 (2)欧洲联盟
(二)1.(1)霸主 (2)全球化 信息化 2.(1)②美国 (2)①第二经济大国
(三)1.罗斯福新政 5.六七十年代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1)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
(2)发展科技,注重创新。
(3)重视教育,培养人才。
(4)坚持改革开放。
2.(1)20世纪50年代初,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20世纪50—70年代,西欧经济持续繁荣。
(2)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持续高速发展)。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或美国经济居世界第一位)。全球化与信息化。
(4)①积极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制定防范风险的有效政策;②引进国外的投资和技术,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促进经济的迅速发展。(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三、课堂练习
1.D 2.C 3.A 4.D 5.A
四、达标检测
1.C 2.B 3.D 4.A 5.D
6.(1)20世纪七八十年代,经济发展速度放缓(或出现负增长);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经济进一步发展。
(2)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主要原因:美国的扶植;政府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大力引进先进技术,重视教育。
(3)马歇尔计划的扶持。
(4)要善于抓住机遇,注意加强国际间的经济联系;要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积极引进先进科技,大胆创新;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等。(任答其一或其他言之有理即可)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学习目标
1.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与曲折,掌握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及苏联解体等内容。
2.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东欧各国的困难局面、东欧剧变的情况等内容。
3.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曲折的。
101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自我检测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出现一些社会主义国家。
2.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成立: 年,苏联同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
3.苏联对东欧国家的影响:苏共加强了对东欧各国共产党的控制,按照 对这些国家进行了全方位的内部改造。
4.中苏关系:1949年, 成立后不久,苏联就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1950年,中苏缔结了 。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1.赫鲁晓夫: 年开始,在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的同时,在 上进行了一些改革。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
2.勃列日涅夫: 年开始执政。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体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改革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1.戈尔巴乔夫改革
(1)时间:1985年起。
(2)主要内容
①实施 的方案。
②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 ,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3)影响:经济改革总体效果仍然不佳。政治体制改革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
2.东欧剧变
(1)原因
①20世纪60年代以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上都出现严重问题。各国虽然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成效不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②西方国家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加紧推行“ ”战略。
③20世纪80年代末,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东欧各国开始实行政治多元化。此后,东欧局势剧烈动荡。
(2)实质: 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3)表现: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 。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从东欧剧变方面,谈谈苏联模式对东欧国家的影响。
101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大声疾呼要对国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1986年,苏共二十七大通过了经济改革纲领,会后又颁布了一系列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法令,由于经济改革阻力太大,成效低下,戈尔巴乔夫又仓促转向政治体制改革。1990年3月,修改宪法,取消苏共的法定领导地位,实行总统制和多党制。在“政治多元化”和“公开性”的口号下,无政府状态在全国迅速蔓延。罢工浪潮此起彼伏,反对党纷纷成立,民族分离、国家分裂势力迅速抬头。
——摘自华东师大版和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材料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世界风云急剧变幻的情况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
——摘自华东师大版和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20世纪80年代苏联改革的结果怎样?
(2)导致苏联改革出现上述结果的客观历史因素是什么?
(3)对比材料一、材料二,分析中国的改革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
三、课堂练习
1.苏联成立的与“马歇尔计划”相对抗的组织是( )
A.互经会 B.“经互会”
C.东欧联盟 D.社会主义经济同盟
2.赫鲁晓夫改革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的先河。赫鲁晓夫改革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共同之处是( )
A.把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
B.大规模开垦荒地
C.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
D.取得了实质性突破
3.赫鲁晓夫说:“一些部长坐镇在莫斯科,而他们的下属企业却远在萨哈林岛,要从莫斯科来管理这些企业是很困难的。”为此,苏联采取的改革措施是( )
101
A.大力推广玉米种植 B.重点发展重工业
C.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D.扩大企业自主管理权
4.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解体的时间是( )
A.1989年 B.1991年 C.1992年 D.1997年
5.戈尔巴乔夫启动政治改革后,苏联政治体制急剧变化,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最终导致( )
A.两极格局形成 B.德国分裂
C.苏联解体 D.苏俄建立
四、达标检测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联确立同盟关系的条约是( )
A.《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B.《中苏同盟互助条约》
C.《中苏友好条约》 D.《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2.下列对东欧剧变的实质理解正确的是( )
A.各国执政党纷纷丧失政权
B.各国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C.各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D.各国政府推行的社会改革失败
3.下列有关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后发生的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苏联进行政治改革 ②苏联进行经济改革 ③八一九事件 ④苏联完全解体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①③④② D.②①③④
4.下图是某同学在历史课上做的笔记。由此判断,该同学学习的是( )
1.20世纪80年代
2.苏联放松了控制
3.各国执政党改变
4.社会制度发生变化
A.东欧剧变 B.华约建立
C.美苏争霸 D.苏联解体
5.“就在戈尔巴乔夫交出核按钮的一瞬间,聚集在电视机前的人……都知道这是那座耸立了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在忽然间彻底倒塌了。”对于苏联解体这个重大历史事件,能够得出的结论有( )
①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与各国实际相结合 ③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 ④社会主义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20世纪50—80年代,苏联进行了多次改革,对旧的经济模式进行修正,同时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方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鉴于许多重要农业部门的情况不佳,苏共中央全会认为必须刻不容缓地采取一系列重大的措施,把落后的农业部门、集体农庄、国营农场和地区提高到先进的水平,以保证整个社会主义农业的蓬勃发展。我们的任务是在最近两三年内充分地满足我国居民对各种食品的日益增长的需要,并保证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的原料供应。
——齐世荣《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 第1分册》
材料二 表一: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
101
表二:对应时期的领导人
1953—1964年
1964—1982年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提高农民和农庄的生产积极性,赫鲁晓夫采取了哪些措施?
(2)从材料二表中的数据看,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的经济状况如何?这种状况对此后苏联的经济改革造成怎样的影响?
(3)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上台后都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改革,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改革对苏联经济的作用如何?主要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自主预习、自我检测
(一)2.1949 3.苏联模式 4.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二)1.1953 经济 2.1964
(三)1.(2)①加速经济改革 ②多党制
2.(1)②和平演变 (2)社会制度 (3)市场经济
101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各国大都照搬苏联模式。这一模式曾经在战后初期恢复和发展东欧各国的国民经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后来这一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导致东欧各国出现经济困难,有的国家进行了试图摆脱苏联模式束缚的改革,因各种原因未能取得预期效果。东欧经济状况日益恶化,导致经济、政治和社会矛盾日益加深,这成为东欧剧变最深刻的社会根源。
2.(1)改革激化了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和苏共的垮台。(不能只答“苏联解体”)
(2)苏联模式的弊病。
(3)原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重视国内的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抵制西方鼓吹的某些思想和价值观。
三、课堂练习
1.B 2.A 3.D 4.B 5.C
四、达标检测
1.D 2.B 3.D 4.A 5.D
6.(1)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2)状况: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实际GDP平均增长率为负增长,横向比较低于世界水平,纵向比较也是苏联经济史上的“低谷”,苏联经济已经陷入危机边缘。
影响:苏联新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但是当时的苏联各种社会矛盾已经积重难返,最终改革直接导致苏联解体。(意思符合题意即可)
(3)作用:从1953年到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对比来看,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在一段时期内收到了一定效果,但长期而言,都不可避免地遭到了失败的厄运。
主要原因:他们的改革都没有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苏联经济存在的问题。
第19课 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学习目标
1.掌握万隆会议的基本史实。
2.了解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进程及其胜利的意义。
3.掌握古巴革命和巴拿马运河区主权收复的史实。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自我检测
(一)万隆会议
1.时间: 年4月。
2.地点: 的万隆。
3.主要内容:通过了 、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
4.“万隆精神”:会议体现的 国家和地区团结合作、友好相处,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的精神,被称为“万隆精神”。
101
5.意义:万隆会议提高了亚非国家和地区的 ,鼓舞了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从万隆会议开始,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中国提出的 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逐渐推行开来。
(二)“非洲年”
1.利比亚独立: 年年底,利比亚宣布独立。
2.埃及独立: 年,埃及爆发革命,以 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起义,推翻了英国扶持的封建王朝。次年,埃及共和国成立。
3.阿尔及利亚独立: 年,阿尔及利亚推翻了法国的殖民统治,获得独立。
4.“非洲年”: 年,非洲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这一年因此被称为“非洲年”。
5.纳米比亚独立: 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
(三)拉美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古巴:古巴人民在 的领导下,最终在1959年推翻了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后来,古巴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2.巴拿马: 年年底,巴拿马收回了运河区的全部主权。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比较亚非独立浪潮与拉丁美洲各民族革命的异同。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万隆会议的与会国家有着不同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有些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不了解,也有些国家是以美国为首的军事集团的成员国,受到美国在背后的指使。美国还千方百计进行挑拨离间。因此,怎样在万隆会议上维护亚非国家的团结,排除杂音,保证会议的大方向不受干扰,并取得成功,这是摆在中国代表团面前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产生了巨大变化,摆脱殖民统治的非洲国家越来越多……20世纪50年代末,非洲的独立国家增至9个。此后,独立运动在非洲引发了连锁反应,使绝大多数非洲殖民地先后获得独立,4亿多非洲人民获得了自由和解放……非洲最后一块殖民地……宣告独立,古老的非洲由此进入全新的历史时期。非洲国家独立后,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目前,有50多个独立国家的非洲在联合国中占有三分之一的席位,对世界产生着重大影响。
(1)面对材料一所描述的恶劣外交环境,这次会议在各国的努力下,最终结果如何?这次会议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内涵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独立运动在非洲引发了连锁反应,哪一年出现了17个国家的独立?因此这一年被称为什么?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非洲最后一块殖民地”指的是什么?这块殖民地在哪一年获得独立?
101
三、课堂练习
1.1955年,世界上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召开。这次会议是( )
A.万隆会议 B.日内瓦会议
C.亚非拉会议 D.联合国会议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非洲的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最先展开的地区是( )
A.南非 B.中非 C.北非 D.东非
3.1960年之所以被称为“非洲年”,是因为( )
A.这一年是非洲独立运动的开始
B.这一年非洲有17个国家宣告独立
C.这一年非洲的重要国家埃及宣告独立
D.这一年,殖民统治在非洲终结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非洲民族独立运动如火如荼,各国为争取经济和政治独立进行着不懈的斗争。下列史实标志着非洲国家最终实现政治独立的是( )
A.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
B.古巴建立人民政权
C.1960年非洲17个国家独立
D.纳米比亚独立
5.领导古巴人民推翻美国扶植的傀儡政权并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是( )
A.玻利瓦尔 B.纳赛尔
C.卡斯特罗 D.甘地
四、达标检测
1.以下各项中,属于“万隆精神”的是( )
A.“求同存异”的精神
B.反对种族歧视的精神
C.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的主张
D.团结合作、友好相处的精神
2.1960年,联合国通过了《关于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的宣言》。该宣言通过时,仍未获得民族独立的国家或地区是( )
A.利比亚 B.埃及
C.纳米比亚 D.印度尼西亚
3.下边是小飞围绕“巴拿马人民斗争的最后胜利”制作的学习卡片,其中有一处与史实明显不符,此处是( )
A.胜利时间 B.斗争对象
C.成果 D.意义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国家走向独立与振兴,殖民体系逐渐崩溃。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纳米比亚独立 ②万隆会议的召开 ③埃及共和国成立 ④巴拿收回运河区全部主权 ⑤非洲独立年
A.③②⑤①④ B.②①③④⑤
101
C.③②④⑤① D.②⑤③④①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地区掀起了实现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的斗争浪潮。下列历史事件能够佐证上述观点的有( )
①萨拉热窝事件 ②埃及共和国成立 ③纳米比亚独立 ④“非洲年” ⑤巴拿马收回运河区主权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⑤ D.②③④⑤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万隆会议唤醒了亚非人民的“亚非意识”。亚非国家对当时美苏两大军事集团对立危及世界和平的状况十分担忧。在万隆会议上,亚非领导人阐述了亚非国家团结合作可以平衡大国力量,进而维护世界和平的思想。这一思想成为不结盟运动的理论基础,万隆会议也成为不结盟运动的起源。万隆会议的第二年,埃及、印度和南斯拉夫三国正式提出了不结盟的主张。
——曲星《万隆会议的精神遗产》
材料二 在非洲独立运动如火如荼进行的时候,拉丁美洲地区的古巴推翻了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万隆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万隆精神”又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分析,领导古巴的武装斗争,推翻了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的是谁?古巴最终走上了什么道路?
参考答案
一、自主预习、自我检测
(一)1.1955 2.印度尼西亚 3.和平相处 4.亚非
5.民族自信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二)1.1951 2.1952 纳赛尔 3.1962 4.1960
5.1990
(三)1.卡斯特罗 2.1999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相同点:都属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点:亚洲和非洲的主要形式是争取民族独立;拉丁美洲主要是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
2.(1)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
会议体现的亚非国家和地区团结合作、友好相处,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的精神,被称为“万隆精神”。
(2)1960年。被称为“非洲年”。
(3)纳米比亚。1990年。
三、课堂练习
1.A 2.C 3.B 4.D 5.C
四、达标检测
101
1.D 2.C 3.D 4.A 5.D
6.(1)主要内容:通过了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
“万隆精神”:会议体现的亚非国家和地区团结合作、友好相处,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的精神。
(2)卡斯特罗。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第20课 联合国与世界贸易组织
学习目标
1.了解联合国的成立、机构及其职能。
2.了解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发展的具体表现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3.了解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职能及成立的意义等。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自我检测
(一)联合国与国际安全
1.联合国
(1)成立时间: 年10月。
(2)地位:联合国是人类构建世界和平的成果,也是 的国际组织。
(3)总部:设在美国纽约。
(4)主要机构: 、 、联合国秘书处等。
2.国际安全
(1)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的作用:恢复或维持和平。
(2) 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国际和平与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
1.时代主题: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世界局势趋于缓和, 与 成为时代主题。
2.经济全球化表现:国际投资和 迅速增长, 的影响日益增大, 的全球化趋势明显。
3.世界贸易组织
(1)成立时间: 年1月1日。
(2)宗旨:以非歧视性、开放、公平为原则,促进全球贸易和经济发展,保证就业、收入与需求的增长,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
(3)职能:主要是制定和规范多边贸易协定、组织贸易谈判、解决贸易争端等。
(4)作用:促进了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4.两大支柱:世界贸易组织与 成为支撑、协调世界经济和政治的两大支柱,推动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列表格对比联合国与世界贸易组织。
101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在中国上海召开……2017年5月14—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中国北京召开……中国的“朋友圈”不断扩大,在诸多国际事务中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摘编自时政新闻
材料二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生产技术不断更新,这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根本动力。层出不穷的新型交通和通讯方式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手段。两极格局的结束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扫除了障碍。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加强了彼此之间的交流。跨国公司数量增加,成为活跃在世界经济中的主体。
——摘编自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经济成长历程)
材料三 2001年12月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一员。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的“朋友圈”不断扩大,顺应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我们应该如何认识经济全球化?
(4)一些人认为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机遇,另一些人认为带来了挑战。从全人类共同利益角度考虑,你同意哪种观点?说明理由。
三、课堂练习
101
1.右图是位于美国纽约的某一国际组织的总部大楼,这一组织是( )
A.联合国
B.世界贸易组织
C.国际联盟
D.亚太经合组织
2.联合国成立70多年来,提出并通过了多个禁核条约,组织了一系列维和行动,促成了200多个和平协定。材料反映了联合国( )
A.促进了国际合作 B.促进了经济发展
C.打击了恐怖主义 D.维护了世界和平
3.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观察下图,空白方框内应填( )
A.经济全球化 B.政治格局多极化
C.世界贸易组织 D.联合国
4.继2017年举办国际海岛旅游大会后,舟山又于2018年4月迎来了浙江—新加坡经济贸易理事会第十三次会议。这些会议上,双方签署了经贸、旅游等多个合作协议。这( )
A.反映了世贸组织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B.体现了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基本特征
C.说明公平公正的多边贸易体制已建立
D.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
5.2018年4月9日环球网刊载过“对华打响贸易战后特朗普下一步如何走?脱离WTO规则?”的文章。该文章标题中的“WTO”是指( )
A.欧洲联盟 B.联合国
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D.世界贸易组织
四、达标检测
1.下列关于联合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成立于1945年
B.是影响最大的国际组织
C.有权讨论世界上所有问题
D.有中国、法国、俄罗斯、英国、美国五个常任理事国
2.2015年4月,中国倡议建立亚投行,最初的意向创始成员有57个,通过基础设施的投资构建发展伙伴关系,全球掀起了一股“亚投行热”。截至2018年5月2日,亚投行正式成员发展到86个。这表明( )
101
A.贸易保护逐渐成为世界主流
B.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确立
C.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
D.国际金融市场相互依存度减弱
3.“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因为通讯和交通越来越方便。没有国家可以孤立存在。”“……这个世界上……这样的舞台,使各国的命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任何国家都不可能成为世界经济海洋中的孤岛。”这两则材料说明经济全球化( )
A.冲击了发展中国家的国家主权
B.使得各国经济相互依存性进一步加强
C.带来了日益增多的全球性问题
D.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4.右图为漫画《平衡的世界经济》。它反映出经济全球化( )
A.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
B.消除了贸易保护主义
C.促进了跨国公司发展
D.平衡中隐藏巨大危机
5.2016年英国公投数据显示,51.9%的人同意“脱欧”,2017年,英国举行全民公决,决定“脱欧”。美国宣布,从2018年6月起向欧盟钢产品加征25%的关税。上述材料表明( )
A.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B.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C.全球化并非一帆风顺
D.全球化违背历史潮流
6.经济全球化对各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部分跨国公司生产(销售)统计
大众公司
汽车的零部件来自五大洲的20多个国家
西门子公司
5万多个产品的部件来自130多个国家
雀巢公司
雀巢公司所属的分公司遍及世界五大洲的50多个国家,有8500多种产品在100多个国家销售
材料二 据统计,20世纪末,全世界的跨国公司有六万多家,他们创造了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40%,贸易额的60%,对外投资的90%。跨国公司不仅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更重要的是它们能够根据各地的优势在世界范围内组织生产和销售。
材料三
全球外国直接投资额
世贸组织总部大厦
101
时间
数额(亿美元)
1980年
520
1997年
4000
1998年
4300—4400
2007年
15380
材料四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表
年份
人均产值
国家类别
1970年
1992年
33个发展中国家
108美元
279美元
21个发达国家
3129美元
22185美元
(1)材料一统计表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是什么?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趋势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图表,概括世界经济发展呈现以上发展趋势的主要表现。
(3)分析材料四数据所反映的发展趋势给世界经济带来的影响。
(4)面对世界经济发展这一趋势,我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应如何应对?
101
参考答案
一、自主预习、自我检测
(一)1.(1)1945 (2)影响最大 (4)联合国大会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 2.(2)联合国
(二)1.和平 发展 2.国际贸易 跨国公司 生产活动 3.(1)1995 4.联合国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
联合国
世界贸易组织
成立时间
1945年10月
1995年1月1日
总部所在地
美国纽约
瑞士日内瓦
地位
影响最大的国际组织
最有影响力的国际组
织之一
会员国
193个(截至2015年)
164个(截至2016年)
作用
成为支撑、协调世界经济和政治的两大支柱,推动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2.(1)经济全球化。
(2)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全球性经济组织和区域性经济组织的建立;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两极格局的崩溃等。
(3)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4)同意是机遇的理由:发达国家推进与各国的经济技术合作,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更大的销售、投资和劳动力市场;广大发展中国家也可从中获得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以提升本国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同意是挑战的理由:经济全球化容易加剧不公平的国际竞争,即发达国家以产品、技术和市场的垄断优势,从经济上冲击一些主权国家的自主能力,部分弱小国家的经济有可能被其牢牢控制,从而使各国从全球化中受益不均,甚至形成富国更富、穷国更穷的局面。(符合题意即可)
三、课堂练习
1.A 2.D 3.A 4.B 5.D
四、达标检测
1.C 2.C 3.B 4.D 5.C
6.(1)世界经济全球化。第三次科技革命促使生产力水平空前提高,生产社会化迅速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民族独立国家积极寻求国际合作;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局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科学技术特别是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地的时间和空间距离,为全球范围的经济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
(2)跨国公司的影响日益增大;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3)有利:促进了世界经济发展;有弊:使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4)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制定防范风险的有效政策;引进国外的投资和技术;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等。
101
第21课 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学习目标
1.知道冷战结束后,世界并不太平,美国继续推行霸权主义,继续实施其全球战略目标。
2.知道美国利用北约,随意干涉他国事务,伊拉克战争就是其中一例。
3.了解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自我检测
(一)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
1.背景
(1)冷战的结束使世界形势发展的总趋势走向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但仍然存在着很多矛盾和冲突。
(2)美国为维护世界霸主地位,不断加强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军事干预,严重干扰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3) 被打破后,一些国家和地区内部长期以来抑而不发的深层矛盾爆发,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和宗教纷争不断,恐怖主义抬头,威胁着世界安全。
2.史实
(1)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 ,越过联合国安理会,对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进行了持续78天的轰炸。
(2)2003年,美国又以 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借口,未经联合国授权,拉拢部分国家,发动战争,占领伊拉克。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1.美国称霸: 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企图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和科技力量,建立一个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
2.世界局势: 、日本、 和俄罗斯等一些具备较强综合实力的国家联盟或国家也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世界朝着 方向发展。
3.中国:通过 ,经济快速发展,国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0年,中国的经济规模已经位居世界 ,仅次于美国。
4.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在不断增强,国际影响不断扩大,成为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三)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努力
1.不结盟运动
(1)成立: 年。
(2)意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广大 已经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2.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1)背景:冷战结束后,随着 趋势的发展,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成为大多数国家的要求。
101
(2)措施:各国致力于发展经济,力争增强 ,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3.中国的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 。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南联盟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传统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战胜国与战败国都沦为二、三流国家。1919年美国总统威尔逊自我陶醉地声明:“金融的领导权、工业的领导权将属于我们,商业的优势也将属于我们。世界上的其他国家都跟随我们的领导和指示。”1989年,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世界格局进入新旧交替的时期。
材料二 当今国际社会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西方国家在国际格局中的主导地位不断削弱,新兴市场国家和一大批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成为近代以来国际力量对比中最具革命性的变化,产生了参与全球治理的强大需求,西方的治理理念、体系和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新的国际格局和时代潮流。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2018·01·17《光明日报》)
(1)根据材料一,简要分析威尔逊总统自我陶醉的背景。“新旧交替”的世界格局变化指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为什么说“西方的治理理念、体系和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新的国际格局和时代潮流”?为此,中国向世界贡献的智慧和方案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最终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的因素是什么?
101
三、课堂练习
1.2010年以来,奥巴马政府在对外战略方面开始推行以全球收缩、亚太突进为特征的“亚太再平衡”战略,把大量先进武器部署到亚太地区,将军舰派到我国南海进行挑衅,并以各种名目公开无端指责中国。美国的这些行为说明( )
A.单极世界已经形成 B.霸权主义依然存在
C.冷战格局已经结束 D.国际恐怖主义横行
2.G20峰会、APEC会议、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上海合作组织峰会……这些活动反映了( )
①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②国际社会合作不断加强 ③各国消除了矛盾并形成利益共同体 ④世界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当今世界,美国“一超”独大,但欧洲则说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日本也时而表现出与美国“貌合神离”,中国等金砖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日渐增强。这一现象表明( )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
B.两极格局崩溃
C.世界经济全球化
D.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
4.近年来,美国在韩国部署“萨德”导弹防御系统,该系统已经推进到中国近在咫尺的邻国,将对中国构成巨大的潜在威胁。这表明( )
①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任重道远 ②美国政府推行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对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大 ③在反恐等重大问题上,美国积极寻求国际支持 ④美国主导的单极格局已经形成 ⑤中国的发展已经对美国构成极大的威胁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⑤
5.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心愿。20世纪至今世界政治格局经历了三次大的演变。其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多极化趋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两极格局
B.两极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多极化趋势
C.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
D.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四、达标检测
1.下边的漫画《“拯救”人权》(注:当时科索沃属于南联盟)的寓意是( )
“拯救”人权
A.科索沃地区的民族矛盾异常尖锐
B.美国名为拯救人权实为武装干涉
101
C.美国试图恢复科索沃地区的和平
D.北约与俄罗斯在科索沃的冲突加剧
2.十九大报告指出,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对此应有的认识是( )
①人类面临着许多挑战 ②当今世界并不太平 ③挑战与变革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 ④应充分发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法里德·扎卡利亚的《后美国世界:大国崛起的经济新秩序时代》一书认为:“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现代史上的第三次权力转变,或可称群雄竞起的时代。”“群雄竞起”指的是( )
A.两极格局形成 B.经济全球化趋势
C.美国成为全球霸主 D.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4.随着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各国在世界格局中能够占据有利地位的决定性因素是( )
A.外交策略 B.综合国力
C.国际合作 D.军事同盟
5.下列四幅图片记录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历史,它们反映的同一主题是( )
A.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B.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C.美苏冷战中的对峙 D.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6.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20世纪至今世界政治格局出现了三次大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协约国同德国及其盟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构成了重建欧洲、西亚和非洲的国际新秩序。华盛顿会议的核心是中国问题……与会国签订了一个关于中国问题的公约。
——《世界通史》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采取了遏制共产主义的冷战政策,并由此形成了新的世界格局。
——《现代国际关系史》
材料三 冷战后,美国为了称霸世界,成为“世界领袖”,重新制定了全球战略……另一方面,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联盟和国家的实力不断增强,成为牵制美国称霸世界……的重要力量。
101
——《世界历史》
(1)材料一中的“和约”和“公约”分别指什么?最终确立了怎样的国际政治格局?
(2)材料二中“新的世界格局”指的是什么?其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回答,世界政治格局出现了什么变化?
(4)综上所述,你认为我国该如何应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发展的趋势?
参考答案
一、自主预习、自我检测
(一)1.(1)缓和 (3)两极格局 2.(1)北约 (2)伊拉克
(二)1.苏联解体 2.欧盟 中国 多极化 3.改革开放 第二
(三)1.(1)1961 (2)发展中国家 2.(1)世界多极化 (2)经济实力 3.公平正义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追求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但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还未得到根本改变。解决和平与发展这两个战略性的问题,建立公正合理的新秩序仍然任重道远。一方面,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威胁世界和平;另一方面,各种分裂势力和恐怖主义势力不断给世界带来危害。
101
2.(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传统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战胜国与战败国都沦为二、三流国家。
“新旧交替”: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2)原因:西方国家在国际格局中的主导地位不断削弱,新兴市场国家和一大批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产生了参与全球治理的强大需求。
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3)综合国力。
三、课堂练习
1.B 2.A 3.D 4.D 5.C
四、达标检测
1.B 2.C 3.D 4.B 5.D
6.(1)《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两极格局。1991年年底,苏联解体。
(3)多极化趋势(或者一超多强)。
(4)提高综合国力;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等。(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第22课 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
学习目标
1.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兴起的情况,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领域蓬勃发展的史实。
2.了解妇女地位得到提高的表现。
3.知道当今世界不同国家的生态和人口的生活质量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自我检测
(一)计算机网络与现代社会生活
1.计算机网络
(1)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 的发明和普及,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建立起来。
(2)互联网普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在全球迅速普及,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基础设施,标志着人类社会开始进入“ ”。
2.计算机网络的影响
(1)将世界各地联结成一个整体,创造了人类新的生活模式和文化观念。
(2)不仅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生活空间,还对人类的经济活动产生了直接影响,推动了全球经济的 。
(3)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它将更广泛地覆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更大的影响。
(二)妇女地位的提高
1.平等权: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妇女开始获得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发达国家妇女的 增强。今天,全世界绝大多数的国家和地区的妇女都有了 。
101
2.知识与技能:随着 的提升,妇女获得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3.通过公约:197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 》。
(三)生态与人口问题
1.生态环境:随着全球范围内 的推进,环境恶化成为严重的问题。
2.人口过快增长,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另一个严重问题。
(1)1950年,世界人口只有约 。
(2)1987年7月11日,世界人口突破50亿。联合国把每年的 月 日定为世界人口日。
(3)2011年,世界人口达到 。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电子计算机能够得到发明和普及的原因是什么?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济全球化是近年国际问题中的热门话题。专家认为:“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球化之所以在这个时候,第一靠全球的信息网络化,第二靠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前者为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后者为全球化提供了体制上的保障。”
材料二 QQ、微信因能借助互联网发送短信和语音,且不收费,成了人们常用的通讯工具,被很多青少年视为“交友利器”。同时,一些不法分子在互联网上利用QQ、微信实施诈骗、抢劫、制造谣言,违法犯罪活动十分猖獗,网络购物上当受骗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微信几乎成了“危信”。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经济全球化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你认为网络交往会带给我们哪些好处?
(3)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说生活在网络世界里的我们,应该如何加强自我保护。
三、课堂练习
101
1.手机聊天、扫二维码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常见的内容。这种便捷的交流方式源于( )
A.生物技术的进步 B.航天技术的运用
C.新材料技术的应用 D.信息技术的发展
2.下列科技成就在彭树智《20世纪科技革命与世界历史进程》一书中,应重点阐释的是( )
A.瓦特改良的蒸汽机
B.法拉第发现的电磁感应现象
C.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及应用
D.本茨制造的汽车
3.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妇女开始获得选举权是在( )
A.19世纪末20世纪初 B.20世纪五六十年代
C.20世纪七十年代初 D.20世纪90年代
4.下列有关人口问题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人口过快增长,是世界各国都普遍存在的问题
B.人口增长必须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C.人口增长越慢越好
D.城市人口急剧增长的现象,集中于发达国家
四、达标检测
1.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2018年1月5日报道:在北京,一位乞讨者面前的报纸上写着“推荐使用微信支付”,这是当下趋势的一个写照。该乞讨者推荐使用的这种支付方式得益于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 )
A.原子能技术 B.计算机网络技术
C.航天技术 D.生物工程技术
2.科学技术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三次科技革命把人类带入了不同的时代,下列组合正确的是( )
A.蒸汽时代——飞机
B.电气时代——轮船
C.知识经济时代——蒸汽火车
D.信息时代——电子计算机
3.“互联网发展是无国界、无边界的,利用好、发展好、治理好互联网必须深化空间国际合作,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国际互联网是全世界由( )
A.手机和计算机相互连接成的信息传送网络
B.电视和计算机相互连成的信息传送网络
C.计算机和航天技术相互连成的信息传送网络
D.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相互连成的信息传送网络
4.英国、冰岛、印度、韩国、巴西等国纷纷出现了女性领导人,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
A.生活条件优越
B.女性对政治的关注与参与程度提高
C.受教育程度高
D.工作就业机会增多
5.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和人口过快增长的实质都是( )
A.历史问题 B.经济问题
101
C.发展问题 D.教育问题
6.生态环境和世界人口在不断发生变化,了解生态环境和世界人口的问题非常重要。阅读下列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
图一 加速融化的南极冰山 图二 土地沙漠化
材料二 世界人口增长过快,使人类对资源过度消耗。在过去30年间,人类的经济活动使地球上的生物种类减少35%,其中淡水生物种类减少54%,海洋生物种类减少35%,森林物种减少15%。近50年来,世界人均耕地的数量减少了一半以上。目前,世界上1/3的居民生活在缺水的地区,约有30个国家严重缺水,因干渴、饥饿和饮用不洁水源共死亡150万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幅图反映了哪一个重大的问题?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材料一图片中的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材料二所描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自主预习、自我检测
(一)1.(1)电子计算机 (2)信息时代 2.(2)一体化
(二)1.选举权 独立意识 选举权 2.受教育程度
3.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
(三)1.工业化 2.(1)25亿 (2)7 11 (3)70亿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计算机于1946年问世,有人说它是由于战争的需要产生的,我们认为计算机产生的根本动力是为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是为了把人的大脑延伸,让人的潜力得到更大的发展。正如汽车的发明是使人的双腿延伸一样,计算机的发明事实上是对人脑智力的继承和延伸。逐渐地,计算机的应用日益深入社会的各个领域,如管理、办公自动化等。由于计算机日益向智能化发展,人们干脆把微型计算机称之为“电脑”。计算机产生的动力是人们想发明一种能进行科学计算的机器,因此称之为计算机。它一诞生,就立即成了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掀开自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又一场新的科学技术革命。
2.(1)全球的网络信息化、市场经济体制。
(2)网络可以帮助我们开阔眼界,放松心情、学习新知识,结交朋友。
101
(3)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警惕,增强分辨是非的能力;不轻信陌生人,不随意向陌生人透露自己的信息;发现可疑情况,应该立即拨打110向警方报案或求助;请律师,寻求法律援助等。
三、课堂练习
1.D 2.C 3.A 4.B
四、达标检测
1.B 2.D 3.D 4.B 5.C
6.(1)生态环境恶化。
(2)图一:由于人类使用煤炭、石油等矿物燃料,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加剧了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图二:对森林资源的乱砍滥伐,导致热带雨林大片消失,土地荒漠化越来越严重。
(3)人口过快增长。
101
相关文档
- 初中历史中考简答类问题汇总(附答案2021-11-067页
- 人教版初中历史复习专题 知识点大2021-11-0656页
-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总复2021-11-065页
- 2020部编版初中历史复习提纲(六册综2021-11-0665页
- 初中历史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2021-11-0611页
- 初中历史部编版中考常考战争战役类2021-11-065页
- 初中历史中考《世界史》必考考点汇2021-11-016页
- 初中历史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八单元2021-11-018页
- 2020-2021学年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2021-11-017页
- 初中历史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基础知识2021-11-01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