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50 KB
- 2022-04-0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初升高语文衔接知识第2讲古文学法指导我个人认为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应作为一个重点。从应试角度看,近两年高考试卷中文言文比例明显加大,150分的试卷,文言文占去近30分,约五分之一的比例,若不算写作的60分,那么文言文就占到基础卷的三分之一了。比重不可谓不小;从培养学生文学素养角度看,从了解祖国优秀文化传统角度看,文言文都功不可没。而学生进入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难点之一就体现在文言文上。一方面是由于高一教材所选的文章多为先秦散文,难度较大,知识点较多;另一方面,学生初中阶段对文言文的学习程度不齐,了解不够系统。当然这与初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不一致,导致不少学校的初中语文教师对文言文教学不够重视也有相当关系,但这一问题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在本文中我想谈谈在高中起始年级学生如何尽快掌握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法。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毕竟,作为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文言文在学生眼中是艰涩难懂的。所以学生首先就有一种畏难情绪。那么,如何打消畏难情绪,让自己乐学、爱学文言文呢?第一,理清语法关系利用语法知识解决长句、难句: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的语法知识是个非常薄弱的环节,这与中、高考的考纲中明确提出不单独考察语法知识有直接关系,因为不考,所以老师们在教学中就淡化语法知识,或干脆不教语法,这样导致学生语法概念混乱,分不清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甚至与英语语法混淆,在汉语学习中出现表语、宾语补足语等概念,在分析句子时搞得一塌糊涂。我个人认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法还是要占一席之地的,虽然不必搞得太复杂,但基本概念,基本的分析方法学生还是要掌握的。特别是在文言文教学中,一些难句、长句通过语法知识来解决既直观又方便,更主要的是规范。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不少同学在翻译此句时,译为“人死了,就说不是我的责任,是年成的责任,这与刺伤并杀死了人有什么不同,说不是我的责任,是兵器的责任。”译后自己读读也觉得别扭,但又不知问题出在哪里,划分成分后,学生立刻发现问题出在“于”的宾语上,“于”的宾语应为“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而不是学生翻译时译到“刺人而杀之”就认为这一分句到此结束,而实际上本句并非复句,而是一句复杂的单句,可译为“人死了,就说不是我的责任,是年成的责任,这与刺伤并杀死了人,说‘不是我的责任,是兵器的责任’有什么不同?”学生之所以出问题,正是语法结构不清,瞻前不顾后造成的。又如《季氏将伐颛臾》中的“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一句,在理解时学生首先找出谓语“疾”(痛恨之意),再找出它的宾语“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这个宾语又比较复杂,“夫”是指示代词,“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是转折关系短语,搞清了他们之间的语法关系,再去理解和翻译这个句子就容易多了。第二,充分理解古代文化常识,重在诵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善用《读本》宾语前置(一)动词后宾语前置1.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或表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这类句子叫否定句。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谓语前。如:“不吾知也”,“毋吾以也”《侍坐》“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庄子秋水》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多为“何”,其他还有“谁、孰、安、焉、胡、曷、奚”等,他们作宾语时,放在谓语前。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沛公安在”《鸿门宴》3.“之”为提宾标志“何——之有”句式如“何陋之有”《陋室铭》“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信陵君窃符救赵》“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4.“是”作标志或“惟——是”、“惟——之”句式“无乃尔是过欤”《季氏将伐颛臾》“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左传》成语“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惟你是问”、“惟才是举”、“惟马首是瞻”就是这种格式。在这里,可将副词“惟”译为“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表强调,“是”是提宾标志,不译。(二)介词后宾语前置常见介词为“于、以、为、从、与、自、向”等,在以下情况,介词宾语放在介词前:1.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宾语前置。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2.介词宾语为方位词,宾语前置“项伯、项王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3.一些固定用法中,如“何以”,“是以”即此类用法。多为“以”的宾语前置,如:“一言以蔽之”(成语)“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模拟试题】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智伯率韩、魏二国伐赵。围晋阳,决晋水而灌之。城下缘木而处,县釜而炊。襄子谓张孟谈曰:“城中力已尽,粮食匮乏,大夫病,为之奈何?”张孟谈曰:
“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乃见韩、魏,说之曰:“臣闻之,唇亡而齿寒。今智伯率二君而伐赵,赵将亡矣。赵亡则君之次矣。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二君曰:“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张孟谈曰:“言出君之口,入臣之耳,人孰知之者乎?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张孟谈乃报襄子。至其日之夜,赵氏将杀其守堤之吏,决水灌智伯。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杀其身而三分其国。襄子乃赏有功者,而高赫为赏首。群臣请曰:“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而高赫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围也,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者,唯赫不失君臣之礼,吾是以先之。”由此观之,义者,人之大本也,虽有战胜存亡之功,不如行义之隆。故君子曰:“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县釜而炊县:城镇 B.无为贵智士 贵:尊重C.不如行义之隆 隆:高尚 D.美行可以加人 加:超过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 ②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B.①君其图之 ②吾其还也C.①吾是以先之 ②东临碣石,以观沧海D.①赵亡则君为之次矣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张孟谈胆识谋略的一组是()①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 ②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③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 ④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⑤二君乃与张盂谈阴谋,与之期 ⑥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A.①②④ B.②③⑤C.①③⑥ D.④⑤⑥4.下列对原文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智伯率韩、魏围困晋阳,赵形势危急,赵襄子找张孟谈问计。张孟谈提出了游韩、魏,共谋对付智伯的计策。B.张孟谈首先打消韩、魏二君的顾虑,再晓以利害,最终说服了韩、魏二君,联合起来打击智伯。C.赵氏掘开大堤,水淹智伯,韩、魏攻其两翼,赵襄子正面进攻,终于大败智伯军队,杀死了他,并瓜分了他的土地。
D.赵襄子赏有功之臣,首先奖赏的不是张孟谈而是高赫,臣子们不解。赵襄子解释说,作战的功劳比不上“行义之隆”。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1)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虽有战胜存亡之功,不如行义之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甲乙两文,完成1—7题甲:昔者秦繆公乘马而车为败,右服失而野人取之。繆公自往求之,见野人方将食之于歧山之阳。繆公叹曰:“食骏马之肉而不还饮酒,余恐其伤女也!”于是遍饮而去。处一年,为韩原之战,晋人已环繆公之车矣,晋梁由靡已扣繆公之左骖矣,晋惠公之右路石奋投而击繆公之甲,中之者已六札矣。(梁由靡、石奋,均为晋军将领。)野人之尝食马肉于歧山之阳者三百有余人,毕力为繆公疾斗于车下,遂大克晋,反获惠公以归。(《吕氏春秋·爱士》)乙:初,缪公亡善马,岐下野人共得而食之者三百余人。吏逐得,欲法之。缪公曰:“君子不以畜产害人。吾闻食善马肉不饮酒,伤人。”乃皆赐酒而赦之。三百人者闻秦击晋,皆求从。从而见穆公窘,亦皆推锋争死,以报食马之德。(《史记·秦本纪》)1.选出“昔者秦缪公乘马而车为败”说法正确的一项()A.以前,秦缪公曾坐两匹马拉的车外出,车子被损坏了B.以前,秦缪公曾坐四匹马拉的车外出,车子被马弄坏了C.以前,秦缪公曾坐四匹马拉的车外出,车子被损坏了D.以前,秦缪公曾坐两匹骑拉的车外出,车子被马弄坏了2.选出不是通假字的一组()A.昔者秦缪公乘马“缪”通“穆”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属”通“嘱”B.食骏马之肉而不还饮酒“还”通“旋”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闵”通“悯”C.余恐其伤女也“女”通“汝”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D.晉人已环繆公之车矣“环”通“坏”名之以其能,故谓之为染溪“染”通“冉”3.对下列多义词,分别选出符合文义的解释()A.疾a.快速b.奋力c.痛苦d.敏捷B.害a.杀害b.危害c.妨害d.损害4.对“于是遍饮而去”和“吏逐得,欲法之”中的“饮”和“法”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饮”是动词的使动用法。“法”是名词作动词,意动用法B.“饮”是动词的一般用法。“法”是名词作动词C.“饮”是动词的一般用法,“法”是名词作动词,意动用法
D.“饮”是动词的使动用法,“法”是名词作动词5.“野人之尝食马肉于岐山之阳者三百有余人”这是什么句式?A.宾语前置B.定语后置C.主谓倒置D.判断句6.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余恐其伤女也”,“其”指代“晋惠公”B.“缪公自往求之”,“之”指代“右服”C.“中之者已六札矣”,“之”指代“缪公之甲”D.“吏逐得,欲法之”,“之”指代的是“食善马肉”的“岐下野人”7.甲乙两文记叙了同一件事,而详略各不相同,这反映了各自不同的意图,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史记》详写秦缪公对“野人”的施恩,强调国君应当宽厚地对待百姓;《吕氏春秋》详写缪公之急难遇救获胜,强调“野人”报恩之诚B.《史记》详写秦缪公对“野人”的施恩,赞美他宽厚仁慈的君子之风;《吕氏春秋》详写缪公之急难遇救获胜,强调“野人”的报恩之诚C.《史记》详写秦缪公对“野人”的施恩,强调国君应当宽厚地对待百姓;《吕氏春秋》详写缪公之急难遇救获胜,说明“爱士”必有好报D.《史记》详写秦缪公对“野人”的施恩,赞美他宽厚仁慈的君子之风;《吕氏春秋》详写缪公之急难遇救获胜,说明“爱士”必有好报【试题答案】一.1.A2.B3.B4.B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译文:国家面临灭亡却不能使它保存,有了危难却不能使它安定,那也就不用尊重我们这批有智谋的人了。译文:再说,情况相同的人应该互相成全,利益一致的人应该生死与共。二位君王还是仔细想想吧!译文:即使战胜敌人立下功劳,也不如尊崇大义高尚。二.1.C2.D3.BD4.D5.B6.A7.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