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0 MB
  • 2021-11-06 发布

江西专版2020年中考化学复习方案第06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件

  • 5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 6 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第一篇 基础过关 命题热点透析 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梳理 碳和碳的氧化物 碳单质 构成微粒:碳原子 物理性质:无色、透明、正八面体形状的固态;不导电、熔点高,是天然存在 的最① 物质 用途:用作钻探机钻头、玻璃刀头、装饰品等 金刚石 物理性质及用途 碳的氧化物 C 60 其他碳单质 化学性质及用途 硬 构成微粒:碳原子 物理性质:② 色、有金属光泽而不同名的细鳞片状固体,最软的矿物之一, 有良好的导电性,熔点高,有润滑性 用途:制铅笔芯、用作电极材料、润滑剂等 石墨 深灰 命题热点透析 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梳理 碳和碳的氧化物 碳单质 金刚石 石墨 物理性质及用途 碳的氧化物 其他碳单质:无定性碳 化学性质及用途 构成微粒: C 60 分子;一个分子由③ 构成;分子形状 似足球 用途:用作新材料、超导体方面 C 60 包含焦炭、木炭、活性炭、炭黑等。活性炭疏松多孔,具有④ 性,可用作除臭剂、防毒面具、制糖业去色素等;焦炭用于冶金工业;炭黑用于制造油墨、燃料等 稳定性:常温下, ⑥ ,所以古代字画能保存很长时间不变 色 —— 用于制墨 氧气充足: ⑦ (写化学方程式,下同) 氧气不足: ⑧ __________________ 还原性:与氧化铜反应⑨ —— 用于冶炼金属 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因碳原子的⑤ ________ 不同,物理性质不同 可燃性 60 个碳原子 吸附 排列方式 化学性质很稳定 C+O 2 CO 2 2C+O 2 2CO 用作燃料 C+2CuO 2Cu+CO 2 ↑ 命题热点透析 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梳理 碳和碳的氧化物 碳单质 碳的氧化物 通常情况下,是⑭ 、 ⑮ 的气体,密度比空气⑯ , ⑰ 溶于水,在加压和冷却条件下变成固体,固态二氧化碳叫 “⑱ ”,易升华⑲ 热 化学性质及用途 制法 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CO 物理形状:通常情况下,是一个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⑩ , ⑪ 溶于水 可燃性: ⑫ (写化学方程式)、 还原性:与氧化铁反应⑬ —— 用于 冶炼金属( CO 夺取氧化金属物中的氧,而发生氧化反应 毒性: CO 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造成生物体缺氧,严重 时危及生命 化学性质及用途 CO 2 物理性质及用途 略小 难 2CO+O 2 2CO 2 3CO+Fe 2 O 3 3CO 2 +2Fe 无色 无味 大 能 干冰 吸 CO2 和 CO 由于⑳ ____ 不同,使它们的化学性质有很大的不同 分子 构成 命题热点透析 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梳理 碳和碳的氧化物 碳单质 碳的氧化物 化学性质及用途(详见重点梳理 1 ) 实验室制法(详见重点梳理 2 ) 工业制法:煅烧石灰石,化学方程式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无毒,但不能㉒ ,应注意通风换气;在 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枯井或深洞之前,必须先做 ㉓ _________ 温室效应 用途 CO CO 2 物理性质及用途 制法 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CaCO 3 CaO+CO 2 ↑  供给呼吸 灯火试验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命题热点透析 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梳理 碳和碳的氧化物 碳单质 碳的氧化物 化学性质及用途(详见重点梳理 1 ) 制法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温室效应 用途 CO CO 2 物理性质及用途 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O 2 CO 2 命题热点透析 知识 体系 知识体系梳理 碳和碳的氧化物 碳单质 碳的氧化物 化学性质及用途(详见重点梳理 1 ) 制法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温室效应 CO CO 2 物理性质及用途 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空气中过多的㉖ 、㉗ 、臭氧、氟利昂等会加剧温室效应 缓解措施:减少使用㉘ ,更过地利用㉙ ,大力 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等 低碳:所谓“低碳”就是较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低碳生活可以 理解为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 用途:灭火、气体肥料、光合作用、化工原料、人工降雨(干冰) CO 2 CH 4 化石燃料 清洁燃料 命题热点透析 重点 梳理 1.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及用途 知识体系梳理 化学性质 不可燃,不助燃 与水反应 与碱溶液反应 实验装置 实验现象   ①     蜡烛先熄灭, ②     蜡烛后熄灭    紫色石蕊 溶液 ③      ,加热后溶液由红色变为 ④         Ca(OH) 2 溶液 ⑤_______    ;试管内液面都上升, NaOH 溶液液面高于 Ca(OH) 2 溶液   下层 上层 变红色 紫色 变浑 浊 命题热点透析 知识体系梳理 (续表) 化学性质 不可燃,不助燃 与水反应 与碱溶液反应 实验结论   CO 2 不 ⑥________       也不 ⑦       ;密度比空气 ⑧    ( 物理性质 )    CO 2 能与水反应生成 ⑨   ; ⑩     能 使紫色石蕊溶液 变 ⑪    ;碳酸 ⑫_____________           , 所以受热易分解     CO 2 与碱溶液能发生反应,氢氧化钠溶液吸收 CO 2 的 效果 ⑬        燃烧 支持燃烧 大 碳酸 碳酸 红 化学性质不 稳定 更好 命题热点透析 知识体系梳理 (续表) 化学性质 不可燃,不助燃 与水反应 与碱溶液反应 化学 方程式 ⑭______________________ H 2 CO 3 H 2 O+CO 2 ↑ ⑮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检验)  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吸收 )  H 2 O+CO 2 H 2 CO 3 CO 2 +Ca(OH) 2 CaCO 3 ↓ +H 2 O CO 2 +2NaOH Na 2 CO 3 +H 2 O 命题热点透析 知识体系梳理 (续表) 化学性质 不可燃,不助燃 与水反应 与碱溶液反应 异常及实 验注意 若出现异常: 高蜡烛先灭 ( 沿高蜡烛一侧倾倒 ) 蜡烛均不灭 ( 蜡烛燃烧使气体膨胀 )  为排除 CO 2 使紫色石蕊变色对实验的影响,可将 CO 2 先后通过干燥和湿润的被紫色石蕊浸泡过的干燥纸花,对比纸花颜色变化   CO 2 与 NaOH 溶液反应的实验,由于 CO 2 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因此为排除 CO 2 与水作用对实验的影响,可将盛满 CO 2 的试管倒扣在水中增加对比实验 用途 灭火 生活中制碳酸饮料  检验 CO 2 ;鸡蛋的保鲜;用氢氧化钠溶液除去 CO 2 命题热点透析 知识体系梳理 2.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实验药品 大理石 ( 或石灰石 ) 、 ⑰        A. 不用碳酸钠的原因:粉末状的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时,反应速率快,不利于气体的收集 B. 不用浓盐酸的原因:浓盐酸有挥发性,会使制取的 CO 2 中混有 HCl 气体 C. 不用稀硫酸的原因:稀硫酸与大理石 ( 或石灰石 ) 反应生成微溶于水的硫酸钙覆盖在大理石 ( 或石灰石 ) 的表面,阻止反应的继续进行 反应原理 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稀盐酸 CaCO 3 +2HCl CaCl 2 +H 2 O+CO 2 ↑ 命题热点透析 知识体系梳理 (续表) 发生装置 固液不加热型 安装简单 便于 添加液体 药品 可 控制液体 流速 可 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收集 装置 (植物油的作用:可避免 CO 2 与水接触,减小测 量误差) 向上排空气法 多功能瓶长进短出 可用于测量气体体积  命题热点透析 知识体系梳理 (续表) 操作步骤 连接仪器;检查装置气密性;装入药品 ( 先装大理石,再加入稀盐酸 ) ;收集气体 验满方法 将 ⑲               ,若观察 到 ⑳       ,说明 CO 2 已收集满   检验方法  将产生的气体通 入 ㉑        中, ㉒            ,则证明收集到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燃着的木条置于集气瓶瓶口 木条熄灭 澄清石灰水 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命题热点透析 知识体系梳理 3. 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转化、鉴别与除杂 方法 涉及化学方程式 转化 CO 转化为 CO 2   CO 燃烧 2CO+O 2 2CO 2   CO 还原氧化铜 CO+CuO Cu+CO 2 CO 2 转化为 CO  通过灼热碳层 ㉓ _____________________ 鉴别 CO 和 CO 2  通入澄清石灰水 Ca(OH) 2 +CO 2 = CaCO 3 ↓ + H 2 O  通入紫色石蕊溶液 CO 2 +H 2 O= H 2 CO 3  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CO+CuO Cu+CO 2 CO 2 +C 2CO 命题热点透析 知识体系梳理 (续表) 方法 涉及化学方程式 除杂 CO 混有 CO 2 通过 氢氧化钠溶液、浓硫酸 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灼热的炭粉 CO 2 +C 2CO CO 2 混有 CO  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CO+CuO Cu+CO 2 2NaOH+CO 2 Na 2 CO 3 H 2 O 命题热点透析 易错判断 1. 金刚石、石墨和 C 60 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其相互间的转化属于物理变化 (    ) 2. 由于金刚石、石墨、 C 60 的碳原子构成不同,因此物理性质差异大 (    ) 3. 木炭和活性炭都具有吸附性,吸附性属于其化学性质 (    ) 4. 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活泼,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    ) 5. 固态二氧化碳俗称“干冰”,易升华吸热,可用作制冷剂 (    ) 6. 二氧化碳能使干燥的紫色石蕊纸花变红 (    ) 7. 实验室可用块状大理石和稀硫酸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 (    ) 知识体系梳理 × × × × √ × × 命题热点透析 8. 用浓盐酸与石灰石反应制取 CO 2 ,会导致氯化氢气体混入 CO 2 中,造成气体不纯 (    ) 9. 为防止一氧化碳中毒,可在密闭空间内放一盆水 (    ) 10. 为检测一氧化碳浓度可做灯火试验 (    ) 知识体系梳理 √ × × 命题热点透析 化学方程式网络构建 图 6-1 ( 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 ①   ;   ②   ;   知识体系梳理 O 2 +2C 2CO 命题热点透析 ③   ;   ④   ;   ⑤   ;   ⑥   ;   ⑦   ;   ⑧   ;   ⑨   ;   ⑩   ;   ⑪   ;   ⑫   。   知识体系梳理 知识体系梳理 命题热点透析 考向一 碳单质性质和用途 ( 6 年 5 考 ) 1. [2019· 江西 ]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中“墨”的主要成分是 (    ) A. 碳 B. 硅 C. 磷 D. 碘 [ 答案 ] A [ 解析 ]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中“墨”由煤烟或松烟等制成,其主要成分是碳,因为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知识体系梳理 命题热点透析 2. [2017· 江西 ] 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 (    ) A. 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B. 原子大小不同 C. 原子种类不同 D. 原子数目不同 A 知识体系梳理 命题热点透析 3. [2014 ·江西 ] 下列物质用途与性质对应关系合理的是 (    ) A. 金刚石用于裁玻璃——硬度大 B. 一氧化碳用于冶炼金属——氧化性 C. 二氧化碳用于灭火——能与水反应 D. 活性炭用于净水——       [ 答案 ] A  吸附性  [ 解析 ] 一氧化碳用于冶炼金属是因为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二氧化碳用于灭火是因为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 知识体系梳理 命题热点透析 4. [2018 ·江西节选 ] 建造古戏台时,把埋入地下的一部分木头表面稍稍烤焦成木炭,所利用的碳的化学性质是               。   [ 解析 ] 将埋入地下的木头烧焦使之变为木炭,木炭的成分是碳,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稳定,可以延长木头的使用寿命。 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稳定 知识体系梳理 命题热点透析 5. [2015 ·江西节选 ] 赣州“斋婆柚”汁多味美,齿颊生津。柚子皮还可以吸附室内异味,写出一种具有同样性质的化学物质的名称:         。   活性炭 ( 或木炭 ) 知识体系梳理 命题热点透析 6. 拓展 [2019· 德州 ] 石墨烯是一种非常优良的纳米材料,由碳元素组成,化学性质和石墨相似,还具有超强导电、导热的性能。关于石墨烯的认识错误的是 (    ) A. 可作散热材料 B. 是一种新型化合物 C. 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D. 可作新型电池的电极 知识体系梳理 命题热点透析 [ 答案 ] B   [ 解析 ] 根据题意,石墨烯具有超强的导热性能,故可作散热材料;石墨烯由碳元素组成,只含一种元素,不属于化合物;石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石墨烯的化学性质和石墨相似,所以石墨烯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石墨烯具有超强导电性,可用作电极。 知识体系梳理 命题热点透析 考向二 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 6 年 4 考 ) 7. 拓展 [2018· 长沙 ] 燃气热水器中燃气不充分燃烧易产生 CO 气体。下列关于 CO 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CO 气体有毒,可危害人体健康 B.CO 可用于冶炼金属 C.CO 可以燃烧,可作燃料 D. 在煤炉上放一壶水就能防止 CO 中毒 [ 答案 ] D [ 解析 ] CO 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地与氧气结合,易造成人体缺氧,可危害人体健康; CO 有还原性,可用于冶炼金属; CO 有可燃性,可以燃烧,可作燃料; CO 难溶于水,在煤炉上放一壶水不能防止 CO 中毒。 知识体系梳理 命题热点透析 8. 拓展 如图 6-2 所示进行有关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实验,不正确的说法是 (    ) 图 6-2 A. 甲、乙两处的现象分别是:黑色粉末减少,黑色粉末逐渐变红 B. 甲处发生的反应是典型的吸热反应 C. 丙处试管可防止液体倒吸 D. 该装置的不足之处是未进行尾气处理           知识体系梳理 命题热点透析 [ 答案 ] D   [ 解析 ] 甲处发生的反应是高温下,碳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所以甲处黑色粉末减少,乙处发生的反应是加热条件下,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所以乙处的现象为黑色固体逐渐变成红色;碳与二氧化碳反应属于吸热反应;丙处两支导管都刚露出胶塞,可以防止倒吸;装置中丁不仅可除去二氧化碳,还可以收集一氧化碳,所以本装置不需另外的尾气处理装置。 知识体系梳理 命题热点透析 考向三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 6 年 5 考 ) 9. 拓展 [2019· 乐山 ] “ 我是碳族的大女儿,让大地充满生机,让地球因我而温暖;我调皮可爱,钻进石灰水,搅得人家不安宁;我藏在汽水里,小朋友喝了直打嗝。”这里叙述中的“我”是指 (    ) A. 二氧化碳 B. 氧气 C. 氮气 D. 稀有气体 [ 答案 ] A [ 解析 ] 二氧化碳属于碳的氧化物,可以引起温室效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以用来制汽水。 知识体系梳理 命题热点透析 10. 拓展 [2019· 宜昌 ] 为探究二氧化碳能否和水反应,用四朵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花完成下列四个实验。实验 Ⅰ 、 Ⅳ 中小花变红,实验 Ⅱ 、 Ⅲ 中小花不变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图 6-3 A. 实验 Ⅰ 、 Ⅱ 说明醋酸可以使小花变红 B. 实验 Ⅲ 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小花变红 C. 实验 Ⅱ 、 Ⅲ 、 Ⅳ 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 D. 上述实验说明二氧化碳和醋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知识体系梳理 命题热点透析 [ 答案 ] D   [ 解析 ] 实验 Ⅰ 中小花变红, Ⅱ 中小花不变色,说明醋酸可以使小花变红; Ⅲ 中小花不变色,说明二氧化碳气体不能使小花变红;实验 Ⅱ 、 Ⅲ 中小花不变色, Ⅳ 中小花变红,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酸;上述实验说明醋酸具有酸性,二氧化碳气体本身没有酸性,二者化学性质不相似。 知识体系梳理 命题热点透析 11. 拓展 [2019 ·陕西 ] 图 6-4 中甲、乙是实验室制备 CO 2 和某同学设计的验证 CO 2 性质的实验装置图。 图 6-4 (1) 标有字母 a 的仪器名称是      。   (2) 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长颈漏斗 知识体系梳理 命题热点透析 (3) 乙中进行实验时,先关闭 K 1 和 K 2 ,加热 c 一段时间后,再通入 CO 2 ,观察到 b 、 d 中纸花均不变色。再打开 K 2 , b 中纸花逐渐变    ,由此证明了 CO 2 能与水反应。若打开 K 1 ,还可以证明 CO 2 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红 不能燃烧,也不支持 燃烧 [ 解析 ](1) 从图中可以看出仪器 a 为添加液体药品的长颈漏斗。 (2) 实验室中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 ( 主要成分为碳酸钙 ) 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 3 +2HCl CaCl 2 +H 2 O+CO 2 ↑。 (3)c 中的水蒸气进入 b 中,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故打开 K 1 后,烧杯中的蜡烛熄灭。 知识体系梳理 命题热点透析 考向四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 ( 6 年 5 考 ) 12. [2017 ·江西 ] 下列物质用于实验室制取气体,可以直接采用如图 6-5 所示装置的是 (    ) 图 6-5 A. 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 B. 用锌粒和稀硫酸制取氢气 C. 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 D.             知识体系梳理 命题热点透析 [ 答案 ] C  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 ( 答案合理即可 ) [ 解析 ] 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需要加热;氢气的密度小于空气,不能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过氧化氢溶液为液体,二氧化锰为固体,且在常温下反应,故可选用图中的发生装置,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可选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时,由于石灰石为固体,稀盐酸为液体,且在常温下反应,故可选用图中的发生装置,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可选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知识体系梳理 命题热点透析 13. [2019 ·江西节选 ] 根据下列实验装置改进,回答问题。 图 6-6 ① 仪器 a 的名称是       ,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   ;   长颈漏斗 CaCO 3 + 知识体系梳理 命题热点透析 ② 改进装置的优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写一条即可 ) 。             控制反应速率 ( 或节省药品、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或方便及时排出废液等合理答案均可 ) [ 解析 ] ②原装置中的长颈漏斗只能随时添加液体药品,改进装置后,可以通过控制滴加液体的速率来控制反应速率。 知识体系梳理 命题热点透析 14. [2016 ·江西 ] 请根据图 6-7 回答有关问题。 图 6-7 (1) 图中仪器 B 的名称是     。   (2) 实验室欲制备并收集二氧化碳,需在 A~G 装置中选用 A 、 B 与    ( 填序号 ) 组合,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试管 DF 知识体系梳理 命题热点透析 (3) 图甲、图乙是两套干燥气体的装置,可用于干燥二氧化碳的是    ( 填“甲”或“乙” ) ,不能选择另一套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甲 碱石灰中的氢氧化钠及氧化钙吸水后会 与二氧化碳反应 知识体系梳理 命题热点透析 15. [2013 ·江西 ] 根据图 6-8 回答问题。 图 6-8 (1) 写出图中标号仪器名称: ①     。   酒精灯 知识体系梳理 命题热点透析 (2)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氧气应选用的装置是       ( 填序号 )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检查装置气密性时,除了用手紧握的方法外,还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实验室可用氧化钙固体与浓氨水在常温下混合制取少量 NH 3 ,为了得到平稳的 NH 3 流,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 填序号 ) 。             AF( 或 AD)   用热毛巾捂住试管 ( 或用酒精灯 微热试管等 ) C 知识体系梳理 命题热点透析 (4) 用图 6-9 甲装置做硫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燃烧结束后取出燃烧匙,立即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并振荡,若将集气瓶倒转,发现玻璃片被“吸住”而不掉下来 ( 如图乙 ) ,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图 6-9 (5) 为完成上述实验,用 10 mL 量筒量取 6 mL 氢氧化钠溶液,读数时量筒内的液体凹液面最低处应与图丙中    ( 填“ a ”或“ b ” ) 处刻度线保持水平。   SO 2 与 NaOH 溶液反应,导致瓶内气压减小,外界大气压将玻璃片“托住” a 知识体系梳理 命题热点透析 16. 拓展 利用下列装置,回答问题。 图 6-10 (1) 仪器 a 、 b 的名称分别为      、       。   酒精灯 长颈漏斗 知识体系梳理 命题热点透析 (2)B 装置中长颈漏斗要伸入液面以下的原因是               ;装置 B 、 C 都可用来制取二氧化碳,装置 C 相对于装置 B 在操作方面的优势是   。   (3) 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          ;若选用碳酸钠粉末代替石灰石可能导致的后果是                     ;若实验过程中收集的二氧化碳不纯,分析可能的原因:              ( 写一条即可 ) 。   (4) 若用 E 装置收集二氧化碳,则二氧化碳应从   ( 填“ c ”或“ d ” ) 口通入;若用 E 装置收集氧气,氧气输入端与 d 口相连,应须将装置 E        。     防止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 可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CaCO 3 + 反应速率太快,不利于控制反应速率和收集气体 盐酸的浓度太高 ( 合理即可 ) c 倒转安放 知识体系梳理 命题热点透析 (5)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有以下主要操作步骤: ① 连接仪器; ② 装入大理石,塞紧橡皮塞; ③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④ 注入稀盐酸; ⑤ 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 ⑥ 检验是否收集满气体。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填序号 ) 。   (6) 若用 F 装置收集 CO 2 ,要测量生成的 CO 2 气体的体积,其中在水面上放一层植物油的目的是             ;植物油上方原有的空气对实验结果    ( 填“有”或“无” ) 明显影响。   (7) 影响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大理石的种类、盐酸的浓度、温度、大理石的大小等因素,请设计一个实验,探究盐酸的浓度是否对大理石与盐酸反应速率有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①③②④⑤⑥ 防止 CO 2 溶于水,与水发生反应 无 取形状、大小、种类均相同的大理石,在相同温度下分别放入不同浓度的等体积的稀盐酸中,观察产生气泡的速率 知识体系梳理 命题热点透析 [ 解析 ](6)F 装置通过测定排出液体体积的方法测定收集的二氧化碳的体积,因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并能与水发生反应,所以直接用排水法测定二氧化碳的体积,会使测定结果产生误差 ( 偏小 ) ,所以在水上方放一层植物油,防止二氧化碳溶于水,且与水发生反应,产生误差;植物油上方原有空气对实验结果无明显影响。 知识体系梳理 命题热点透析 考向五 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 6 年 5 考 ) 17. [2017 ·江西节选 ] “共享单车”是指在公共场所提供共享服务的自行车,由于符合“低碳出行”的理念,颇受年轻人的喜爱。“低碳出行”中“低碳”指的是较低的        气体排放。   CO 2 ( 或二氧化碳 ) 知识体系梳理 命题热点透析 18. [2012 ·江西 ] 工业上常用“碳捕捉”技术将 CO 和 CO 2 的混合气体中的 CO 2 捕捉并回收 CO ,其基本过程如图 6-11 所示 ( 部分条件及物质未标出 ) : 图 6-11 (1) 反应 ② 分离出的 CO 2 可用来制成干冰,干冰常用于           。 (2) 反应 ① 在“反应分离室”内进行。将 NaOH 溶液与 CaCO 3 分离的操作是     。             人工降雨 ( 或作制冷剂 ) 过滤 知识体系梳理 命题热点透析 (3) “捕捉室”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 下列对该捕捉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有     。   A. 捕捉到的 CO 2 可制备其他化工产品,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 B. “反应分离室”中的反应要吸收大量的热 C. 整个过程中,只有一种物质可以循环使用 D. 能耗大是该捕捉技术的一大缺点           AD 知识体系梳理 命题热点透析 [ 解析 ](1) 干冰是固态的 CO 2 ,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常用作制冷剂和人工降雨。 (2)NaOH 易溶于水, CaCO 3 难溶于水,将 NaOH 溶液与 CaCO 3 分离的操作是过滤。 (3) 反应 ① 中产生的 NaOH 溶液可以回收至捕捉室再利用,“捕捉室”中 NaOH 溶液能与混合气体中的 CO 2 反应生成 Na 2 CO 3 和 H 2 O 。 (4)CO 2 在空气中含量过高,容易造成温室效应,该项技术能将捕捉到的 CO 2 用于制备其他化工产品,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反应 ① 在“反应分离室”内进行,“反应分离室”中 CaO 和水反应会放出大量的热;整个过程中,可以循环使用的物质有 NaOH 和 CaO ;反应 ②CaCO 3 分解需要高温的条件,消耗燃料,所以能耗大是该捕捉技术的一大缺点。 知识体系梳理 命题热点透析 19. 拓展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要求发达国家限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以控制日趋严重的温室效应。 (1) 绿色植物通过     作用吸收 CO 2 ,通过     作用将 CO 2 释放到大气中。   (2) 科学家采用“组合转化”技术,将 CO 2 和 H 2 以一定比例混合,在一定条件下反应 (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 ,生成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和水。请在横线上填写该化工原料的化学式: 2CO 2 +6H 2     +4H 2 O 。   (3) 为了减缓大气中 CO 2 含量的增加,以下建议可行的是    ( 填序号 ) 。   ① 开发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新能源 ② 禁止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 ③ 大量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 光合 呼吸 C 2 H 4 ①③ 知识体系梳理 命题热点透析 考向六  C 、 CO 与 CO 2 ( 6 年 2 考 ) 角度 1   CO 与 CO 2 对比 20. 拓展 [2019 ·赤峰 ] 关于 CO 和 CO 2 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组成:都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分子构成也相同 B. 性质:常温下均为无色气体,且都有毒 C. 用途: CO 可以用来灭火, CO 2 可用作化工原料 D. 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知识体系梳理 命题热点透析 [ 答案 ] D   [ 解析 ] 由化学式可知,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都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分子构成不同,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常温下均为无色气体,一氧化碳有毒,二氧化碳无毒;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可以用来灭火,不是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与碳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燃烧或还原氧化物可生成二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知识体系梳理 命题热点透析 角度 2   CO 2 与 CO 的除杂及净化 21. 拓展 现有 CO 和 CO 2 的混合气体,采用图 6-12 实验装置可以: ① 检验 CO 2 气体, ② 分离 CO 和 CO 2 的混合气体, ③ 干燥 CO 或 CO 2 气体。实验所需的试剂有:稀盐酸、浓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和澄清石灰水。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甲中应盛放氢氧化钠和石灰水的混合溶液 B. 乙中应盛放浓硫酸 C. 丙中应盛放稀盐酸 D. 首先分离得到的是 CO 2 ,而后得到 CO           图 6-12 知识体系梳理 命题热点透析 [ 答案 ] D   [ 解析 ] 甲中盛放的液体能吸收二氧化碳,一般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又因为该实验装置可以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所以甲中应盛放的是氢氧化钠和石灰水的混合溶液;乙中盛放的应是浓硫酸,浓硫酸有吸水性,可干燥分离出来的气体;甲中的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丙中应盛放盐酸,盐酸与碳酸钠、碳酸钙反应又生成二氧化碳;由于甲中装有能吸收二氧化碳的溶液,当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通过时,二氧化碳被吸收,直接分离出一氧化碳。 知识体系梳理 命题热点透析 角度 3   C 、 CO 与 CO 2 之间的转化 22. 拓展 碳及其部分化合物间的转化关系如图 6-13 ,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 6-13 (1) 反应 ① 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   (2) 实验室检验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是图中反应    。   (3) 反应 ③ 的化学方程式为   。             化合反应 ② 知识体系梳理 命题热点透析 (4) 如果反应 ④ 属于置换反应,则反应 ④ 的化学方程式可能是 _________________               ,该反应中表现出还原性的物质是      。   碳 ( 或 C) [ 解析 ](1) 二氧化碳转化为一氧化碳是通过二氧化碳在高温下与碳反应实现,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2) 实验室常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其反应原理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即为图中反应②。 (3) 反应③是二氧化碳转化为碳酸,通过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实现。 (4) 如果反应④属于置换反应,那么该反应是碳在高温下与氧化铜或氧化铁等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反应中碳得到氧,表现出还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