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诗词鉴赏答题技巧 18页

  • 83.50 KB
  • 2021-11-06 发布

初中诗词鉴赏答题技巧

  • 1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初中诗词鉴赏答题技巧 一、第一种模式 【内容情感型】 ‎ 提问方式:‎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选出下列对这首诗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例1】 观沧海 ‎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步骤一(景)这首诗勾勒了大海吞吐日月,蕴涵万千的景象。‎ 步骤二(情)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答题步骤: ‎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主要有:不畏艰难、忧国忧民、建功立业、思念家乡、想念亲人、感叹世事、壮志难酬、孤傲脱俗、凄清哀婉、热爱山水、豁达豪迈、愁苦孤寂、向往美好、恬淡自乐、离愁别绪、焦虑矛盾、遭贬愤世、怀才不遇、惆怅悲凉、踌躇满志等。 ‎ ‎【例2】选出下列对这首诗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 )‎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A.“枯藤老树昏鸦”一句描摹了一幅秋暮思归图,“枯”“老”“昏”营造出暗淡凄凉的氛围,衬托游子内心的哀伤。‎ 18‎ B.“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则描绘出一幅清新秀丽的秋郊庄户图,热情赞颂家乡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回到家乡的喜悦之情。‎ C.“西风瘦马”一句,“西风”即秋风,一个“瘦马”既写出路途的辛劳,又写出了生活的艰辛。‎ D.末句是在前面写景的基础上直接抒情,抒发了长年漂泊的游子深切的思乡之情。‎ 二、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 提问方式:‎ ‎(1)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2)诗歌中多处用到某种写法,请找出一例,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例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问)“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哲理?‎ ‎(答)“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而“千帆”和“万木”则比喻在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后来的欣赏者和引用者不以“沉舟”和“病树”自比了,而只采取这一联所表达的哲理,来表明:没落的事物就让它没落吧,新生事物必然要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暇美好的道理。‎ 鉴赏技巧: ‎ ‎1、掌握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 ‎2、掌握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重点掌握描写和抒情)‎ ‎3、掌握其他表现手法(对比、衬托、渲染、用典、抑扬、联想、想象、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 答题步骤: ‎ 步骤一:(用什么手法) 步骤二:(写什么内容) 步骤三:(有什么作用) 步骤四:(抒什么情感)‎ ‎【例4】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 18‎ ‎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问)“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用典。把自己比作魏尚,含义是什么时候朝廷能够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比较委婉含蓄的表达希望朝廷能派人来赦免他的罪名,让他有机会到西北边防抵抗外敌入侵。‎ 三、第三种模式 【语言赏析型】‎ 提问方式:‎ ‎(1)这句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 ‎(2)诗中某个词能否改为其它的词,说说你的看法。‎ ‎【例5】望岳 杜甫 [多媒体]‎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呲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问)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扔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 ‎(答)“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例6】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问)“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①透出自然的理趣,形象的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②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③“生”字和“入”字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④透漏出乐观、积极、向上的感情。‎ 答题步骤:‎ 1、 寻找有表现力的词,如:动词、色彩词等等。 2、有运用表现手法的再赏表现手法。‎ 18‎ 附:整体归纳 关于对诗意理解的考查,一般会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对诗句意义的理解,对诗中景物、形象和情感的理解,对全诗深层含义的领悟,对全诗名句的感悟,可大致归纳如下:   1.诗歌的主要内容有:①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②咏物言志诗,通过所咏之物寄托诗人品质或理想。③即事感怀诗,因一事而引发感慨。④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感慨。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等。   2.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主要有:(1)豪放洒脱的形象,如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2)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3)乐观豁达的形象,如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4)慷慨悲壮的形象,如范仲淹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5)忠心报国的形象,如苏轼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6)踌躇满志的形象,如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3.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主要有:不畏艰难、忧国忧民、建功立业、思念家乡、想念亲人、感叹世事、壮志难酬、孤傲脱俗、凄清哀婉、热爱山水、豁达豪迈、愁苦孤寂、向往美好、恬淡自乐、离愁别绪、焦虑矛盾、遭贬愤世、怀才不遇、惆怅悲凉、踌躇满志等。 4、诗歌语言的以下特点:(1)清新自然,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2)生动形象,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3)含蓄隽永,如“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4)言简义丰,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5)平实质朴,如“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6)简洁明快,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诗歌表现手法   (1)借景抒情。如“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2)寓情于景,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3)托物言志: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河落日圆“。   (4)动静结合,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5)虚实相生,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6)以小见大,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7)以乐景写哀情,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8)诗情画意,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9)运用典故,如“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10)运用修辞:比喻“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拟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对偶“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等。 6、诗人的艺术风格,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各诗家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例如:‎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豪迈飘逸,白居易的通俗易懂,王维的诗画一体,王昌龄的雄建高昂,高适的悲壮苍凉,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昌龄的雄健浑厚,高适、岑参雄浑奇拔,韦应物的清新典雅,韩愈的奇特新颖,李贺的忧郁激愤,元稹的艳丽浅近,刘禹锡的清峻明朗,李商隐的清丽俊逸,杜牧的含蓄绰约,李煜的伤感细腻,欧阳修的清丽明媚,范仲淹的苍凉悲壮,晏殊的明朗疏淡,苏轼的旷达豪迈,柳永的缠绵悱恻,黄庭坚的自然流畅,秦观的情真意切,李清照的婉约凄切,陆游的雄浑奔放,辛弃疾的气势雄壮。 中考古诗词阅读备考攻略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领域里的一朵奇葩,是中华民族语言的精华,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推崇。从《诗经》到《楚辞》,从陶渊明到“建安七子”‎ 18‎ ‎,从李白到杜甫,从山水田园到边塞诗歌,诗人们或吟咏古今,或心忧天下,或寄情山水,或慨叹身世,或讽喻时政,可谓名家辈出,流派众多,精彩纷呈。随着人们对语文的深入理解和对语文素养的追求,阅读古典诗词,赏析中华文化,便成了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卷,古典诗词鉴赏考查方兴未艾。那么如何揭开古典诗词的神秘面纱,准确抵达古典诗词的美学殿堂,成为诗词鉴赏的应试高手呢?本文就结合近年各地大量中考题,锁定常见考点,提出应对策略,希望能给2018年中考学子提供帮助。 ‎ ‎  【考点透视】 ‎ ‎  中考古诗词的命题的主要依据是“一标一纲”,即《语文课程标准》和《考纲》。国家《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就明确指出初中生要“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这类题目的一般特点为:一是所选古诗词以课本所学的为主,以唐诗宋词为主,以爱国诗、离愁诗、送别诗、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等题材的诗词为主。兼顾少量课外的古诗词,侧重于七言绝句的送别诗、咏物咏史诗;二是考查的内容较多是常识记忆、内容感知,就情感把握、技巧分析、语言品味等作一些理解分析;三是题型丰富,客观题仍居一席,主观题则一路高歌,其中也不乏一些鼓励创新、弘扬个性的开放题。 ‎ ‎  中考古诗词的命题,相对比较开放,点小,角度多,形式也活泼多样,体现了课标和大纲要求。从2017年全国各地的中考古诗词鉴赏命题情况来看,大体有这样四大方面的考点和角度,必须重点掌握: ‎ ‎  1.概括内容主旨,把握诗歌情感 ‎ ‎  整体感知,是新《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而概括内容主旨,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考查点。此考查点一般是从整体上对全诗进行赏析,一般涉及时令、背景、人物、事件等基本要素。这一考点的关键词是“内容与主旨”,就是诗歌中用来表达情感、意图的材料,作者表达的情感、阐述的哲理,或对社会、人生和历史的总结。命题的角度有: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或:请理解或概括某一诗句的内容或其特点,或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阐述了什么样的哲理,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等等。题型主要有填空、简答,还有少量的选择。 ‎ ‎  【典型例一】(2017四川眉山卷)阅读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完成后面的小题。 ‎ ‎  11. 这首词中“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突出了“塞下秋景”“天冷”、______和______的特点;词中的“家万里”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 ‎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景物特点和情感主旨。解答此题,先要圈出描写的景物在哪里,再看看这些景物有何特征,从中提炼出相关的特点简要概括。如:声杂、城孤。解答第三题空相对简单,扣住“家”字稍加分析,便可理解这首词抒发的是思乡之情。 ‎ ‎  【典型例二】(2017上海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 ‎  饮湖上初晴后雨 ‎ ‎  苏轼 ‎ ‎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 ‎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  钱塘湖春行 ‎ ‎  白居易 ‎ ‎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 ‎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 ‎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 ‎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 ‎  7. 两首诗都抒发了作者对西湖的________________之情。 ‎ 18‎ ‎  8. 对两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  A. 都描写了晴雨变化中的湖光山色。 ‎ ‎  B. 都描写了生机勃勃的早春景象。 ‎ ‎  C. 作者观察景物的角度不同。 ‎ ‎  D. 作者所写景物的色彩相同。 ‎ ‎  【解析】这两道题属于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第7题属于对诗歌情感的分析,只要抓住“欲”和“爱”等关键词语皆可理解,这两首诗都抒发了作者对西湖的喜爱之情。第8题理解诗歌的内容及写作技巧,可用排除法。A项误在一个“都”字,后者并没有描写“晴雨变化中”的景物。B项也如此,前者并非是早春景象。D项说反了,两诗的景物落脚点不同,色彩也异,所以答案为C。 ‎ ‎  解答此类试题时,应仔细体味试题要求,理解试题的侧重点,把握试题解答的切入点,反复阅读诗句,从关键词语、诗句及作家、作品的背景资料入手,不要忽视诗词题目、小序和注释中提示的内容或隐含的信息。分析思想内容,首先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要立足于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之上,做到全面、准确、深入、客观、恰如其分地进行分析评价。纵横联系课内外知识、选准角度、审慎作答。不要犯“拔高”或“套用”的毛病,更不要出现言不及意、似是而非的问题,努力忠于原诗,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据。 ‎ ‎  【解题入格】 ‎ ‎  (1)概括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 ‎  (2)分析诗歌形象:身份 + 性格。 ‎ ‎  (3)体会诗歌情感: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如: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 ‎ ‎  2.体味意象意境,描绘景物画面 ‎ ‎  任何作品都会表达一定的主题或情感,而诗歌中主题或情感的表达,则大多依赖于意象、意境的创造。所谓意象是熔铸诗人思想感情的事物,如桃花、梅花等四季物象,柳、月等表意物象;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其所描绘的生活图景的巧妙结合,是生活的外在景象与作者的内在情思的统一。理解诗歌,把握诗意,自然离不开对意象、意境的分析、体会。因而对这种能力的考查,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中考的热点之一。这类考题要求考生通过形象思维,借助联想和想象,感知诗词中的景物和形象,体会作品的情境、意境,领悟作者的情感。命题的角度有: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或: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怎样)的形象?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或对某一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情境进行扩充性描写等。题型主要有填空、简答和描述。‎ ‎【典型例三】(2017四川乐山卷)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 ‎  渡荆门送别 ‎ ‎  李白 ‎ ‎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 ‎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 ‎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 ‎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  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100字内) ‎ 18‎ ‎  【解析】这道画面描述题,主要是扣住这几句中的景物特点,进行合理想象,并运用生动的语言把它清楚地描绘出来。参考答案: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 ‎ ‎  【典型例四】(2017湖北恩施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 ‎  闻王昌龄左迁①龙标遥有此 ‎ ‎  李白 ‎ ‎  杨花②落尽子规③啼,闻道龙标过五溪④。 ‎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⑤西。 ‎ ‎  【注】① 左迁:贬官降职;②杨花:柳絮;③子规:杜鹃鸟,又称布谷鸟;④五溪:指雄溪、蒲溪、百溪、沅溪、晨溪,其流域在今湖南西、贵州东;⑤夜郎:这里指湖南省黔阳县。 ‎ ‎  (1)“杨花”“子规”在诗中象征什么?诗人为什么要写“杨花落”“子规啼”? ‎ ‎  (2)诗歌后两句语言凝练,内涵丰富,你从中读出了哪三层意思(选答两层)? ‎ ‎  【解析】要解答第一个问题,必须读懂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作者听闻好友被贬官至遥远的夜郎,心生不舍之情。而杨花经常象征着漂泊无定,子规啼叫着“不如归去”,可知作者正体味着离别之痛。参考答案:(1)象征飘零之感和离别之痛;点明特定时令,渲染(或“烘托”)暮春环境。(2)诗人只能把自己的愁思托付给明月;诗人和朋友可以同时看到高照的明月;希望明月尽快带去诗人对朋友的问候。 ‎ ‎  解答此类问题,关键是要读懂诗歌:分析诗歌意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首先找出描写诗歌形象的词语,然后概括形象特点,最后理解形象中寄予作者的情感;分析诗歌意境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第二部分,应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凄清,或雄浑壮丽,或沉郁忧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等等。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 ‎  古典诗词的意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情感物象。鉴赏诗词作品时,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 ‎ ‎  【解题入格】 ‎ ‎  (1)理解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 ‎  (2)分析诗歌形象,步骤是:①找出描写诗歌意象的词语。②概括意象特点。③理解意象中寄予作者的情感。回答是:①是什么意象?②意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③意象的意义是什么? ‎ ‎  (3)体味诗歌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①描摹诗歌图景②概括意境特点③剖析作者思想)。 ‎ ‎  3.把握技巧手法,分析诗歌妙处 ‎ 18‎ ‎  诗词的形象、感情、思想往往借助于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来展示,比如借景抒情、对比映衬、动静结合、直抒胸臆、虚实结合、欲扬先抑、运用典故等。那么赏析诗歌,自然也就离不开它们。命题人往往会结合诗歌的实际来设点考查。命题的角度有:这首诗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或: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题型主要是选择、填空、简答。 ‎ ‎  【典型例五】(2017山东德州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2题。 ‎ ‎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 ‎  韦应物 ‎ ‎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 ‎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 ‎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 ‎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 ‎  11. 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 ‎ ‎  12. 尾联采用了何种抒情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  【解析】这两道题从修辞手法和抒情方式上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第11道题,可抓住“浮云”和“流水”来分析:运用比喻,用“浮云”比喻飘泊不定,“流水”比喻时光消逝,生动形象(或者:对比。用“一别”的短暂与“十年”的漫长相对,突出了人世的沧桑,言简义丰)。第12道题,从尾联的内容可看出是景物描写,故是抒情方式中的借景抒情(间接抒情)。答案:尾联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方式,抒发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 ‎ ‎  【典型例六】(2017山东潍坊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13题。 ‎ ‎  即 事 ‎ ‎  王安石 ‎ ‎  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 ‎ ‎  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 ‎  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 ‎ ‎  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 ‎  12.“鸣”“吠”两词在全诗写景方面起到了什么作用? ‎ ‎  13. 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  【解析】这两道题从写作手法上来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第12题,可扣住该联中的“静”和“昏”来思考;第13题,首先要通读全诗,掌握诗歌内容,在体会环境特点及文章主旨的基础上答题(需联系所学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参考答案:第12题,以动衬静,突出表现了山村宁静安逸的生活景象;第13题,运用了世外桃源(桃花源)的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静谧闲适生活的赞美(向往)。‎ 古典诗歌十分讲究表达技巧(如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借物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等)。它是诗人用来抒发感情、表达主题的一种手段。分析技巧手法,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因此,最好从诗歌的艺术构思入手。一首诗可以综合运用几种表现手法(小中见大,化虚为实,虚实结合,托物寓理,以动写静,声色结合,多角度描写,以乐写哀,对比映衬等),要能细心辨析、具体分析某种或几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运用的妙处。解答时要准确指出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要结合诗句和具体的词语作分析,并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样的内容和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或揭示了什么样的道理,有什么作用。 ‎ ‎  【解题入格】 ‎ ‎  (1)指出运用的表现手法。 ‎ ‎  (2)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 ‎  (3)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 ‎  具体为: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 18‎ ‎  4. 品味语言精妙,赏析经典名句 ‎ ‎  赏析诗歌,离不开品味语言。这类试题主要包括对词语的锤炼、句子的推敲、名句的领悟等,要求考生能体味诗词语言的精妙。命题的角度有: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或赏析诗眼,领会诗中某个字、词的表达效果,欣赏其中写得最妙的一联,剖析整首诗中最震撼人心的诗句等。题型多见于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品述题、批注题。 ‎ ‎  【典型例七】(2017浙江丽水卷)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8题。 ‎ ‎  偶 题 ‎ ‎  朱熹 ‎ ‎  青山门外翠紫堆,幅巾①终日面崔嵬②。 ‎ ‎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③来。 ‎ ‎  【注释】①幅巾:古代文人用绢一幅束发,称为幅巾,为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②崔嵬(wéi):山高大不平。这里指山。③底处:何处。 ‎ ‎  18. 前人评价这首诗时说,首句“堆”得精妙。请说说“堆”字为何用得精妙。 ‎ ‎  【解析】第18题从字词的锤炼来考查学生的品味语言能力。炼字者一般以动词、形容词为多。此句中是“堆”字,我们可以从字面上以及形成的画面上来品味其妙。如,“堆”字富有动态感,形象地写出了门外青山草木繁茂,绿紫相间。 ‎ ‎  【典型例八】(2017江苏连云港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6—7题。 ‎ ‎  题破山寺后禅院 ‎ ‎  常建 ‎ ‎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 ‎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 ‎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 ‎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 ‎  6. 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颈联中“悦”和“空”两字的妙处。 ‎ ‎  7. 尾联中“万籁此俱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 ‎  【解析】第6题,是从炼字的角度考查学生的语言品味能力。两字都是使动用法,“悦”表面上写山光使飞鸟也快乐,实际上,鸟的快乐也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空”写出了诗人心中的杂念顿消,表达了诗人宁静、平和的内心感受。第7题,问是否矛盾,实际上就是在赏析这一名句的妙处,好在哪里。通常我们可以从手法、内容、情感方面来理解。参考答案:不矛盾。尾联以声衬静,营造一个万籁俱寂的境界,抒发诗人对尘世喧嚣的厌烦,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 ‎  诗歌的语言具有形象、凝炼、含蓄的特点,鉴赏时应注意其深层含义。对典故性字词,要挖掘典故之本义,探寻作者之用意(即内蕴),答题时注意采用“委婉”“含蓄”“蕴藉”等词语。对描写性字词,要分析对塑造意境的作用,答题时注意采用“准确”“生动”“传神”“清新质朴”“含蕴丰富”“耐人寻味”“朴实”“隽永”等词语。对动作性字词,要分析其传神之处,以寻求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答题时注意采用“生动”“形象”“简练”“富有表现力”等词语。对名句,要从情感、意境、形象、哲理、语言等审美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要注意情、景、理的统一。 ‎ ‎  【解题入格】 ‎ ‎  (1)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 ‎  (2)品赏名句:运用什么手法+描写(展现等)什么情景等+抒发什么情感。 ‎ ‎  【考查趋势】 ‎ 18‎ ‎  从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情况来看,古诗词赏析类的考题似有逐渐拓宽、加深的趋势。所选内容有课内的,也有课外的,更有课内外结合比较的,且课外的比重在加大,一般比较短小。考查的方式比较稳定。(1)从考查的主要内容看,多以爱国诗、离愁诗、送别诗以及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等题材的诗词为主。(2)从考查的题型看:以主观题为主,以客观题为辅,一般为选择、填空、简答、品述四个类型,有些是鼓励学生创新的开放性试题。客观题侧重于判别正误,多在找“误”;主观题侧重于理解分析,恰当表述,分值大多为3—5分。(3)由对知识的单一内容的考查向对知识的全面考查转化,由对一般性识记和理解的考查转向以欣赏能力为重点的考查。(4)由考查课内知识为主向考查课内外知识相结合方面转化。‎ 预计2018年的中考:一、所选古诗词不再以课本所学唱主角,侧重内外兼顾或趋向课外,爱国思乡、写景状物等必是常客,难度也不大。二、以选择题、填空题等形式来考查“整体感知古诗词、曲的内容”的能力,今后仍会出现;也可能出现一些创新题型,如:深层感悟型、自主分析型、延伸综合型、比较赏析型、绘画设计型等。它不像高考题那样有固定的模式,中考古诗鉴赏题一般比较浅显。试题多带综合性,要求学生不能死记硬背,要灵活运用自己积累的文化知识,理解“诗歌写了什么”(诗歌内容),“是怎样写的” (写作手法),“写得怎样”(艺术效果),“诗歌的基调是什么” (基调背景),具有一定的鉴赏技能和相应的表达能力。三、范围、方式仍是上述四大方面:内容情感、意象意境、技巧手法、精彩词句。四、赏析诗歌重点词句的试题,涉及手法、内容、情感等,综合性很强,它能全方位考查对诗歌的掌握程度,难度较高,也是今后中考的热点。五、语言分析是一道传统试题,历年中考频频出现,应引起重视。后两者尤其要注意炼字型、名句赏析型、画面描述型、哲理表达型等。‎ 2017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各题型的答题技巧 一、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 ‎⑴一般提问: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⑵变式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2.解答提示: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意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3.答题要求:‎ ‎⑴描绘诗中的画面(优美);‎ ‎⑵概括氛围特点(准确);‎ ‎⑶分析思想感情(具体)。‎ ‎4.答题步骤:‎ 18‎ ‎⑴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⑵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⑶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5.答题套路(三步走):‎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 )的画面,营造了一种( )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心情,心境)。‎ 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意境。‎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答: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塞外辽远阔大、雄奇险峻的画面(衬托出边塞“孤城”之小)(步骤一),营造了一种雄阔、苍凉的氛围(步骤二),表现了盛唐诗人广阔的胸襟(步骤三)。‎ 二、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 ‎⑴一般提问: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⑵变式提问: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或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 ‎2.解答分析:表现技巧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技巧分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⑴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 18‎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⑵表现手法主要有:①衬托,分正衬和反衬2016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各题型的答题技巧文章。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②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③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⑶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2016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各题型的答题技巧中考。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3.答题要求:‎ ‎⑴指出用了何种手法(明确);‎ ‎⑵结合诗句解释手法(具体);‎ ‎⑶分析表达效果(具体)。‎ ‎4.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5.答题套路(三步走):‎ 这首诗用了( )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如( ),从而突出了(强调了,更有效地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心情,心境)。‎ ‎6.例:‎ 踏 莎 行 18‎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近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 请分析“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句 的艺术手法。‎ 答:这句诗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步骤1)把抽象的感情(无穷无尽的离愁)变成了具体的形象(迢迢不断的春水),(步骤2)让人更容易感受到行人因路程加长、时间变久而产生的离愁(步骤3)。‎ 三、分析语言型 ‎1.提问方式:‎ ‎⑴一般提问: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⑵变式提问: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2.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3.答题要求:‎ ‎⑴点明语言特色(明确,简练);‎ ‎⑵结合相关诗句分析(具体);‎ ‎⑶分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具体)。‎ ‎4.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2016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各题型的答题技巧文章2016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各题型的答题技巧出自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答题套路(三步走):‎ 18‎ 这首诗的语言特点是( ),如( ),这种风格很好地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6.例:‎ 江 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做钓钩。多病所需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这首诗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试作简要分析 答:这首诗语言风格自然清新2016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各题型的答题技巧中考。(步骤1);如“堂上燕”“水中鸥”,意象浅近;“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做钓钩”,口语化,自然质朴(步骤2)。作者饱经离乡背井的苦楚、备尝颠沛流离后终于获得了一个暂时安居的栖身之所,这种风格很好地表达了作者此时的闲适心境(步骤3)。‎ 四、炼字型 ‎1.提问方式:‎ ‎⑴一般提问:这首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⑵变式提问: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或: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3.答题要求:‎ ‎⑴解释该字含义(准确,结合诗句);‎ ‎⑵结合诗句描述景象(具体,展开联想);‎ ‎⑶分析表达效果(具体)。‎ ‎4.答题步骤:‎ ‎⑴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⑵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18‎ ‎⑶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5.答题套路(三步走):‎ 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6.例:‎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简要分析“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一联中“隐”“没”两字的表达效果 答:“隐”字在诗中是“隐没(于)”之意(步骤1),写出高高的树阴遮住了西沉的明月(步骤2);“没”字在诗中是“淹没(于)”之意(步骤1),写出了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步骤2),衬托出时光催人离别,难舍难分的心绪(步骤3)。‎ 五、一词领全诗型 ‎1.提问方式:‎ 一般提问: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3.答题要求:‎ ‎⑴分析该词对突出主旨的作用(内容方面);‎ ‎⑵分析该词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形式方面)。‎ ‎4.答题步骤:‎ ‎⑴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⑵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2016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各题型的答题技巧文章2016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各题型的答题技巧出自 18‎ ‎5.例:‎ 山行即事 王 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荷雨洒衣湿,蘋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 注:①蘋:一种水草。②酲:Chéng,酒后神志不清,诗中指精神不振的样子。③鸥性:海鸥,性喜在海上随潮迎浪,上下飞翔。狎(xiá):戏耍,玩弄。‎ 首联的“议”字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答:“议”字用了拟人的手法,这两句是说,天空的云块来来往往,忽聚忽散,仿佛在讨论要不要下雨,笔法轻快,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步骤1);在结构上,“议”字统领了颔连和颈联,颔联写“阴”,颈联写“晴”(步骤2)‎ 六、分析主旨型 ‎1.提问方式:‎ ‎⑴关于这首诗(词)的内容,有人认为是这样,有人认为是那样,也有人认为是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⑵这首诗(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的沧桑。就诗(词)中有关句子,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2.解答提示:诗言志,即总是抒发一定的思想感情,一定的志向追求。认定诗词的内容,应分析诗词句子的具体内容,并与作者的观点、态度和作品主题社会意义相联系。‎ ‎3.答题要点(步骤):‎ ‎⑴分析诗句具体写了什么;‎ ‎⑵抒发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 ‎4.例:‎ 三江小渡 杨万里 18‎ 溪水将注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将:行,流过。‎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2)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1)交情(交情得似山溪渡)2016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各题型的答题技巧2016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各题型的答题技巧。‎ ‎(2)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七、分析句意型 ‎1.提问方式:‎ ‎⑴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⑵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或第四句的理解或赏析。‎ ‎2.解答提示:解释诗句的意思要注意两层:语表义和语里义;并结合全诗,指出它的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思想观点。‎ ‎3.答题要点(步骤):‎ ‎⑴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 ‎⑵指出诗句的描写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旨趣2016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各题型的答题技巧文章2016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各题型的答题技巧出自4.例:‎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想 ,你 还能 18‎ 注:1.绿绮:古代名琴2016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各题型的答题技巧中考。2.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3.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谈谈对李白《听蜀僧濬弹琴》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和诗人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步骤1) ②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步骤2)‎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