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37 KB
  • 2021-11-06 发布

真题解析2020湖北省武汉市中考语文

  • 1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湖北省武汉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 一、(共12分,每小题3分)‎ ‎1.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它自己的新词语,有些被时光的河流所 ,有些则 下来, 与生动了平稳的语言之湖,更能 新时代的观念与行动方式。‎ ‎  A.冲散 沉淀 丰富 贴合  B.冲刷 沉淀 丰富 适合 ‎  C.冲散 沉没 丰厚 贴合 D.冲刷 沉没 丰厚 适合 ‎  2.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中央对武汉的政策支持,为疫后经济重振和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一股强劲的动力。‎ ‎  B.北斗系统在其“收官星”发射后成功布阵太空,将为全球用户提供高精度定位导航服务。‎ ‎  C.疫情期间严格而专业的信息发布制度,第一时间有效地回应了公众关切和社会共识。‎ ‎  D.为解决因管网“肠梗阻”导致的渍水问题,我市一批排水明渠的改造工程相继上马。‎ ‎  3.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  A.文学的条件很简单:有话值得说,说得恰到好处。有话值得说,内容才充实;说得恰到好处,形式才完美。‎ ‎  B.雪花六角,晶莹且轻盈,可谓天之魂魄,雨之精灵。自高天降落,即是一生;雪者,天下之奇也。‎ ‎  C.风大起来了,湖畔的树木花草开始摇动起来。树叶的摩擦声响起来,一直响到整个世界都充满它们的喧哗、呼啸。‎ ‎  D.大自然给予人类的诗意是缤纷多姿的。如果你愿意去寻找,去感受,它就会时时出现在你的眼帘,荡漾在你的心胸。‎ ‎  二、(共9分,每小题3分)‎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4-6题。‎ 读书就是要“过河拆桥”‎ ‎  ①我的读书经验总结起来有四点: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 ‎  ②先说第一点,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真是浩如烟海,书虽多,有价值的还是少数。可以把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三类是仅供翻阅的。‎ ‎  ③哪些书是值得精读的呢?自古以来,已经有一位最公正的评选家,有许多推荐者向它推荐好书。这个评选家就是时间,这些推荐者就是群众。历来的群众,把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书推荐给时间,时间照着他们的推荐,把那些没有永久价值的书都刷下去了,让那些有永久价值的书流传下来。现在我们所读的古典著作都是经过时间考验的,这一类的书都是应该精读的。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这些书之中有些还要被刷下去。不过直到现在为止,它们都是榜上有名的。‎ ‎  ④在读书的时候,先要解其言,就是要攻破语言文字关。攻这道关的时候,要先做许多准备,用许多工具,如字典和词典等工具书之类。‎ ‎  ⑤有句老话“言不尽意”,意思是说,他所说的话总比他的意思少。因为语言总离不了概念,概念对于具体事物来说,总不会完全合适,不过是一个大概轮廓而已,有些意是语言文字所不能完全表达出来的。‎ ‎  ⑥所以在读书的时候,即使书中的字都认得,话全懂了,还未必能知道作者的意思。从前有人说,读书要注意字里行间,又说读诗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这都是说要在文字以外体会它的精神实质。这就是知其意。‎ ‎  ⑦意,是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语言文字是帮助了解书的意思的拐棍。既然知道了那个意思,最好扔了拐棍。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得意忘言”。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过河拆桥是不道德的事。但是,在读书中,就是要过河拆桥。‎ ‎  ⑧知其意之后,还要明其理。理是客观的道理;意是作者主观的认识和判断,也就是客观的道理在他主观上的反映。‎ ‎  ⑨理和意既然有主观客观之分,意和理就不能完全相合。人总是人,做不到全知全能。他主观上的反映、体会和判断,和客观的道理总要有一定的差距,所以读书仅至知其意还不行,还要明其理,才不至于为前人所得的意所误,如果明其理,就有自己的意。我的意当然也是主观的,也不完全合乎客观的理。但我还可以把我的意和前人的意互相比较,互相补充,互相纠正,得出的意就可能比较正确。这个意是我的,我就可以用它处理事务,解决问题。‎ ‎  ⑩读书到这个程度就算是把书读活了,就是书为我所用,读书就算读到家了。‎ ‎   (原文/冯友兰,基于命题需要改写)‎ ‎  4.下列对读书“精其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读书要“精其选”是因为书籍虽繁多,但有价值的书还是不多。‎ ‎  B.时间是“精其选”最公正的评选家,相对而言,读者只起推荐作用。‎ ‎  C.我们今天所读的古典著作,都是经过时间考验能够永久流传的。‎ ‎  D.时间精选出来的作品是值得精读的,需要细细品味、反复咀嚼。‎ ‎  5.下列对读书“知其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读书要“知其意”,因为与丰富的意相比,受概念限制的语言,表意是有限的,会出现“言不尽意”的情况。‎ ‎  B.读书要“知其意”,就需要把功夫下在文字之外,扔掉语言文字这个拐杖,才可体会文字以外的精神实质。‎ ‎  C.“知其意”需要在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领会字里行间的意思,体会“弦外音”“味外味”。‎ ‎  D.本文的标题是“读书要过河拆桥”,这里的“过河拆桥”指的是“知其意”之后的“得意忘言”。‎ ‎  6.下列对读书“明其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因为作者表达的意与客观的理会存在一定的偏差,所以读书还要进一步“明其理”。‎ ‎  B.“明其理”是在把握作者主观认识和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他所反映的客观的理。‎ ‎  C.“明其理”的过程中,读者之意和作者之意经过比较、补充、纠正,能得到客观的理。‎ ‎  D.“明其理”之后,读者会获得较为正确的意,就可以在它指导下处理事务,解决问题。‎ ‎  三、(共12分,每小题3分)‎ ‎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第7题。‎ 答人 ‎【唐】太上隐者 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 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 ‎ (选自《千家诗》)‎ ‎  7.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从第一句的“偶来”可以看出诗人的随心随性。‎ ‎  B.从第二句的“高枕”可以体会到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 ‎  C.从三、四句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并不在意生活的窘迫。‎ D.从整首诗来看,隐者形象是无拘无束、超凡脱俗的。‎ ‎  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0题。‎ ‎  寇恂字子翼,上谷昌平人也,世为著姓。恂初为郡功曹,太守耿况甚重之。‎ ‎  王莽败,更始立,使使者徇郡国,曰:“先降者复爵位。”恂从耿况迎使者于界上,况上印绶,使者纳之,一宿无还意。恂勒兵入见使者,就请之。使者不与,曰:“天王使者,功曹欲胁之邪?”恂曰:“非敢胁使君,窃伤计之不详也。今天下初定,国信未宣,使君建节衔命,以临四方,郡国莫不延颈倾耳,望风归命。今始至上谷而先堕大信,沮向化之心,生离畔之隙,将复何以号令它郡乎?且耿府君在上谷久为吏人所亲今易之得贤则造次未安不贤则只更生乱。为使君计,莫若复之以安百姓。”使者不应,恂叱左右以使者命召况。况至,恂进取印绶带况。使者不得已,乃承制诏之,况受而归。‎ ‎   (节选自《后汉书·寇列传》)‎ ‎  【注释】①更始:指“更始帝”刘玄,他夺取王莽政权,登上帝位。②建节:执持符节。⑤沮:毁坏。‎ ‎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使者纳之 纳:收下 B.恂勒兵入见使者 勒:率领 ‎  C.窃伤计之不详也 伤:担忧 D.国信未宣 宣:宣布 ‎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且耿府君在上谷久为吏人所亲今易之得贤则造次未安不贤则只更生乱 ‎  A.且耿府君在上谷/久为吏人所亲/今易之/得贤则造次未安/不贤则只更生乱 ‎  B.且耿府君/在上谷久为吏人所亲/今易之得贤/则造次未安/不贤则只更生乱 ‎  C.且耿府君在上谷/久为吏人/所亲今易之/得贤则造次未安/不贤则只更生乱 ‎  D.且耿府君/在上谷久为吏人/所亲今易之/得贤则造次/未安不贤则只更生乱 ‎  10.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寇恂出身名门望族,起初担任上谷郡功曹时,很受太守的器重。‎ ‎  B.使者拒绝了寇恂提出的发还耿况印绶的请求,指责他威胁自己。‎ ‎  C.寇恂指出使者的行为会毁掉国家信义,将无法再号令其他郡国。‎ ‎  D.经过寇恂的劝说,使者下令召来耿况,以新帝的名义任命了他。‎ ‎  四、(6分)‎ ‎  11.将第三大题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  为使君计,莫若复之以安百姓。‎ 五、(26分)‎ 阅读《水浒传》的节选部分,完成12、13题。‎ 张教头叫酒保安排案酒果子,管待两个公人。酒至数杯,只见张教头将出银两,赍发他两个防送公人已了。林冲执手对丈人说道:“泰山在上,年灾月厄,撞了高衙内,吃了一场屈官司。今日有句话说,上禀泰山:自蒙泰山错爱,将令爱嫁事小人,已至三载,不曾有半些儿差池。虽不曾生半个儿女,未曾面红面赤,半点相争。今小人遭这场横事,配去沧州,生死存亡未保。娘子在家,小人心去不稳,诚恐高衙内威逼这头亲事;况兼青春年少,休为林冲误了前程。却是林冲自行主张,非他人逼迫。小人今日就高邻在此,明白立纸休书,任从改嫁,并无争执。如此林冲去的心稳,免得高衙内陷害。”张教头道:“贤婿,甚么言语!你是天年不齐,遭了横事,又不是你作将出来的。今日权且去沧州躲灾避难,早晚天可怜见,放你回来时,依旧夫妻完聚。老汉家中也颇有些过活,便取了我女家去,并锦儿,不拣怎的,三年五载,养赡得他。又不叫他出入,高衙内便要见,也不能够。休要忧心,都在老汉身上。你在沧州牢城,我自频频寄书并衣服与你。休得要胡思乱想,只顾放心去。”林冲道:“感谢泰山厚意。只是林冲放心不下,枉自两相耽误。泰山可怜见林冲,依允小人,便死也瞑目。”张教头那里肯应承,众邻舍亦说行不得。‎ ‎12.“情义”是《水济传》要表现的主旨之一,选段中林冲做了什么有情有义的事?请简要概括。(2分)‎ ‎13.选段中,林冲除了有情有义之外,还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用两个词语分别模括。(4分)‎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7题。‎ 光荣的父辈 ‎  ①近来屡被问及,儿子出生,你有何变化?‎ ‎  ②我想了想,说,儿子到来,我的忧愁成倍增加。这不完美的生活环境,这不及格的现实世界,这群不称职的父辈,为新生命埋伏了太多的敌人,而婴儿却被蒙在鼓里。他们从完美的大自然母腹中,从最柔软的乌托邦里,满心欢喜地跑来,嘴角挂着幸福的微笑。‎ ‎  ③婴儿,那么“小”又那么“新”,这让他有了一抹无辜和神圣,这足以让天下人心生爱怜并自惭形秽。在赤裸的婴儿身上,你看不到年份、时代和社会的蛛丝马迹,今天“哇哇”大哭的这个婴儿,和一千年前的那个婴儿是同一个,并无二致。博客上,有网友留言,说:“你头像的娃娃照片和我家娃娃特像!”我激动地回复:“婴儿都非常像,我觉得,婴儿是天下人共同的孩子……”生命在很小很小的时候,都非常像,他故意让你分不清谁是谁家的,这很好。这样,孩子就能轻易缴获天下人的爱怜。是的,自从儿子降生,我看每个婴儿的目光都是一样的,心里的柔软都是一样的。那微小的体重,会激起你心里巨大的水花,你会有一种甜蜜的沉重和责任感;那汪从未滑过阴影的眸子,会增添你奋斗的冲动和正义感,你会陡然觉得,作为“父辈”,自己就像一棵树,高大而正直,身披霞光。‎ ‎  ④儿童节前,一家报纸约我写点话,给初来乍到的小人儿。其实,我对孩子没啥可说的,我想的是自己的同类——为人父母者。‎ ‎  ⑤在家庭单元内,在一对成人和亲子之间,爱,显得崇高而结实,每个人都爱怀里的孩子,孜孜以求他的前途和未来,皆甘愿舍己哺子,以自己的亏损来滋补孩子。但若换个角度,跳出血缘和家族,论及所有父母和所有孩子、一代人和下代人之间的全盘关系时,荒谬来了,这群父辈竟是最自私、冷漠、贪婪和不可理喻的。睁眼看看吧,他们决心把一个怎样的世界交付给后代呢?疯狂地采掘、吞噬、排泄、挥霍、毁坏、透支,江河、土壤、森林、矿产、能源、海洋乃至大气……除了亿万吨垃圾,他们可曾想给后代留下什么?可居住土地锐减,大量淡水被污染,也许将来,连新鲜空气都要像牛奶一样装进袋子里了,谁有钱谁就多吸几口。难道我们今天对孩子的期许,对其学业和智力的督促,就是指望在未来的生存大战中,自家孩子能优先享受那袋空气吗?‎ ‎  ⑥是时候了,我们该超越血缘和家族对“爱”的观念的限制,换一种大视野和大逻辑,用“家园”替代“家庭”,用“家国”替代“家族”,让“爱”在天下父母和天下孩子之间重新铺开,这才是父母能给孩子的大爱。‎ ‎  ⑦我们能给孩子的最责重的礼物是什么?不是存折、股权、房产、门第,是尚能提取的蓝天、净水、森林、祖宗家底!是一个被健康的制度、法律、契约、美德所扶正的社会!你以为他躲得过贫困即能躲过毒大来、毒豆芽、毒牛奶、毒空气吗?后人可重复我们的爱,但不应重复我们的恨,不应重复我们的愤怒和冒烟的心情。‎ ‎  ⑧当现在的生活在很多方面不及格时,我想,我们必须奋斗,必须投身于改变。有些任务应在我们这代人身上完成,否则在未来人的眼里,我们将不是让人尊敬的老人,我们将配不上岁月的爱戴。怀抱决心、共识和紧迫感行动起来,为天下孩子尽一项集体义务。这样的一代父辈,才能分娩出下一梯队的美好人生,我们对子孙的祝福才诚实有效,我们才是怀揣真爱的父辈,才是光荣的一代父辈。‎ ‎   (原文/王开岭,基于命题需要改写)‎ ‎  14.第②段中,作者面对新生命的降临却说“我的忧愁成倍增加”,请简要概括其原因。(4分)‎ ‎  15.第③段中,作者强调婴儿的相同相似,其意图是什么?(6分)‎ ‎  16.第⑤段中,作者说“荒谬来了”,这里的“荒谬”指的是“父辈”什么样的行为?请简要概括。(4分)‎ ‎  17.作者认为,“父辈”该怎么做才算是“光荣的父辈”?请结合⑥-⑧段内容分条概括。(6分)‎ 六、(8分)‎ ‎  根据要求完成18、19题。‎ ‎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了我们的生活,人们的一些观念和习惯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许多新的生活方式逐渐被更多的人接受。学校决定开展“与时俱进,健康生活”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  18.请根据你对疫情期间人们生活观念的了解和生活习惯的观察,总结出三个不同方面的新的生活方式。(3分)‎ ‎19.在班会上,同学们围绕“疫情期间生活方式的改变是否拉大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这一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请就此话题表达你的观点和理由。100-120字。(5分)‎ ‎  七、(50分)‎ ‎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50分)‎ ‎  7岁的小睿在小区骑车时撞倒了一个3岁的小朋友,既没有道歉,也没有留下联系方式。妈妈了解情况后认为:小睿应该正视错误,承担过失;父母也应该担起责任,加强教育。于是他们写了一份特殊的“寻人启事”寻找被撞的孩子及其家长。启事上,妈妈写下了一段文字表达歉意,表示愿意支付检查和治疗的全部费用;小睿也亲手写下了道歉的话。小睿刚上学,有些不会写的字就用拼音代替,妈妈也没有代笔。‎ ‎  担当,无论年龄;担当,不分身份。事无巨细都显担当,大事难事更须担当。‎ ‎  勇于担当,才能有所作为。‎ ‎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或叙述生活经历,或论述其中道理,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湖北省武汉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 一、(共12分,每小题3分)‎ ‎1.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它自己的新词语,有些被时光的河流所 ,有些则 下来, 与生动了平稳的语言之湖,更能 新时代的观念与行动方式。‎ ‎  A.冲散 沉淀 丰富 贴合  B.冲刷 沉淀 丰富 适合 ‎  C.冲散 沉没 丰厚 贴合 D.冲刷 沉没 丰厚 适合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正确理解字词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弄清词语的意义及常用用法,再次弄清词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字词含义的变化,辨析作答。‎ ‎【解答】冲散:受冲击而分离散开。冲刷:水流冲击,使土石流失或剥蚀。根据“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它自己的新词语,有些被时光的河流”的提示,第一空选“冲散”恰当;‎ 沉淀:从溶液中分离出的沉淀物。沉没:沉下淹没。根据“些被时光的河流所冲散”的提示,第二空选“沉淀”恰当;‎ 丰富:使变得数量多、范围大。丰厚:指密而厚。根据“平稳的语言之湖”的提示,地三空选“丰富”恰当;‎ 贴合:贴切吻合。适合:适用,恰当。根据“新时代的观念与行动方式”的提示,最后一空填“贴合”恰当;‎ 故选:A。‎ ‎2.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中央对武汉的政策支持,为疫后经济重振和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一股强劲的动力。‎ ‎  B.北斗系统在其“收官星”发射后成功布阵太空,将为全球用户提供高精度定位导航服务。‎ ‎  C.疫情期间严格而专业的信息发布制度,第一时间有效地回应了公众关切和社会共识。‎ ‎  D.为解决因管网“肠梗阻”导致的渍水问题,我市一批排水明渠的改造工程相继上马。‎ ‎【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成分赘余等。先通读所有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解答】ABD.正确;‎ C.有误,“回应”与“共识”搭配不当,应把“共识”改成“关注”;‎ 故选:C。‎ ‎3.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 A.文学的条件很简单:有话值得说,说得恰到好处。有话值得说,内容才充实;说得恰到好处,形式才完美。‎ ‎  B.雪花六角,晶莹且轻盈,可谓天之魂魄,雨之精灵。自高天降落,即是一生;雪者,天下之奇也。‎ ‎  C.风大起来了,湖畔的树木花草开始摇动起来。树叶的摩擦声响起来,一直响到整个世界都充满它们的喧哗、呼啸。‎ D.大自然给予人类的诗意是缤纷多姿的。如果你愿意去寻找,去感受,它就会时时出现在你的眼帘,荡漾在你的心胸。‎ ‎【分析】本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正误的辨析。解答此题,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的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 ‎【解答】ACD.正确;‎ B.有误,第一处的句号应改为逗号,分号应该为句号。‎ 故选:B。‎ ‎  二、(共9分,每小题3分)‎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4-6题。‎ 读书就是要“过河拆桥”‎ ‎  ①我的读书经验总结起来有四点: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 ‎  ②先说第一点,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真是浩如烟海,书虽多,有价值的还是少数。可以把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三类是仅供翻阅的。‎ ‎  ③哪些书是值得精读的呢?自古以来,已经有一位最公正的评选家,有许多推荐者向它推荐好书。这个评选家就是时间,这些推荐者就是群众。历来的群众,把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书推荐给时间,时间照着他们的推荐,把那些没有永久价值的书都刷下去了,让那些有永久价值的书流传下来。现在我们所读的古典著作都是经过时间考验的,这一类的书都是应该精读的。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这些书之中有些还要被刷下去。不过直到现在为止,它们都是榜上有名的。‎ ‎  ④在读书的时候,先要解其言,就是要攻破语言文字关。攻这道关的时候,要先做许多准备,用许多工具,如字典和词典等工具书之类。‎ ‎  ⑤有句老话“言不尽意”,意思是说,他所说的话总比他的意思少。因为语言总离不了概念,概念对于具体事物来说,总不会完全合适,不过是一个大概轮廓而已,有些意是语言文字所不能完全表达出来的。‎ ‎  ⑥所以在读书的时候,即使书中的字都认得,话全懂了,还未必能知道作者的意思。从前有人说,读书要注意字里行间,又说读诗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这都是说要在文字以外体会它的精神实质。这就是知其意。‎ ‎  ⑦意,是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语言文字是帮助了解书的意思的拐棍。既然知道了那个意思,最好扔了拐棍。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得意忘言”。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过河拆桥是不道德的事。但是,在读书中,就是要过河拆桥。‎ ‎  ⑧知其意之后,还要明其理。理是客观的道理;意是作者主观的认识和判断,也就是客观的道理在他主观上的反映。‎ ‎  ⑨理和意既然有主观客观之分,意和理就不能完全相合。人总是人,做不到全知全能。他主观上的反映、体会和判断,和客观的道理总要有一定的差距,所以读书仅至知其意还不行,还要明其理,才不至于为前人所得的意所误,如果明其理,就有自己的意。我的意当然也是主观的,也不完全合乎客观的理。但我还可以把我的意和前人的意互相比较,互相补充,互相纠正,得出的意就可能比较正确。这个意是我的,我就可以用它处理事务,解决问题。‎ ‎  ⑩读书到这个程度就算是把书读活了,就是书为我所用,读书就算读到家了。‎ ‎   (原文/冯友兰,基于命题需要改写)‎ ‎  4.下列对读书“精其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读书要“精其选”是因为书籍虽繁多,但有价值的书还是不多。‎ ‎  B.时间是“精其选”最公正的评选家,相对而言,读者只起推荐作用。‎ ‎  C.我们今天所读的古典著作,都是经过时间考验能够永久流传的。‎ ‎  D.时间精选出来的作品是值得精读的,需要细细品味、反复咀嚼。‎ ‎  5.下列对读书“知其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读书要“知其意”,因为与丰富的意相比,受概念限制的语言,表意是有限的,会出现“言不尽意”的情况。‎ ‎  B.读书要“知其意”,就需要把功夫下在文字之外,扔掉语言文字这个拐杖,才可体会文字以外的精神实质。‎ ‎  C.“知其意”需要在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领会字里行间的意思,体会“弦外音”“味外味”。‎ ‎  D.本文的标题是“读书要过河拆桥”,这里的“过河拆桥”指的是“知其意”之后的“得意忘言”。‎ ‎  6.下列对读书“明其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因为作者表达的意与客观的理会存在一定的偏差,所以读书还要进一步“明其理”。‎ ‎  B.“明其理”是在把握作者主观认识和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他所反映的客观的理。‎ ‎  C.“明其理”的过程中,读者之意和作者之意经过比较、补充、纠正,能得到客观的理。‎ ‎  D.“明其理”之后,读者会获得较为正确的意,就可以在它指导下处理事务,解决问题。‎ ‎【分析】本文第①段总领全文,提出自己的读书经验;第②至⑨段具体论述如何“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第⑩段收束全文。‎ ‎【解答】(4)本题考查内容分析。‎ ABD.正确;‎ C.有误,结合第③段“现在我们所读的古典著作都是经过时间考验的,这一类的书都是应该精读的。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这些书之中有些还要被刷下去”可知,我们今天所读的古典著作,在未来有些可能要被刷下去,故“我们今天所读的古典著作,都是经过时间考验能够永久流传的”表述错误;‎ 故选:C。‎ ‎(5)本题考查内容分析。‎ ACD.正确;‎ B.有误,结合第⑦段“意,是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语言文字是帮助了解书的意思的拐棍。既然知道了那个意思,最好扔了拐棍”可知,要在理解了意思的基础上才能扔掉语言文字这个拐棍,进而体会文字以外的精神实质,不能一开始就扔掉语言文字,故“读书要‘知其意’,就需要把功夫下在文字之外,扔掉语言文字这个拐杖,才可体会文字以外的精神实质”表述错误;‎ 故选:B。‎ ‎(6)本题考查内容分析。‎ ABD.正确;‎ C.有误,结合第⑨段“我的意当然也是主观的,也不完全合乎客观的理,但我还可以把我的意和前人的意互相比较,互相补充,互相纠正,得出的意就可能比较正确”可知,读者之意和作者之意经过比较、补充、纠正,得到的是“比较正确”的理,而不是客观的理;‎ 故选:C。‎ 答案:‎ ‎(4)C ‎(5)B ‎(6)C ‎ 三、(共12分,每小题3分)‎ ‎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第7题。‎ 答人 ‎【唐】太上隐者 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 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 ‎ (选自《千家诗》)‎ ‎  7.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从第一句的“偶来”可以看出诗人的随心随性。‎ ‎  B.从第二句的“高枕”可以体会到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 ‎  C.从三、四句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并不在意生活的窘迫。‎ D.从整首诗来看,隐者形象是无拘无束、超凡脱俗的。‎ ‎【分析】“太上隐者”的来历为人所不知,曾有好事者当面打听他的姓名,他也不答,却写下这首诗。诗人这里以自己的隐居生活和山中的节气变化,向人们展示了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高人形象。此诗则连问答字面俱无,旁若无人,却又是一篇绝妙的“答俗人问”。只不过其回答方式更为活泼无碍,更为得意忘言,令人有“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之感。‎ ‎【参考译文】‎ 我偶尔会来到松树下,头枕石头睡觉。‎ 深山中没有日历,所以到了寒气消失的时候,我都不知道是哪年哪月。‎ ‎【解答】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ABD.正确;‎ C.有误,诗句中的“寒”为“寒冷”之意,无“贫寒,生活窘迫”之意。‎ 故选:C。‎ 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0题。‎ ‎  寇恂字子翼,上谷昌平人也,世为著姓。恂初为郡功曹,太守耿况甚重之。‎ ‎  王莽败,更始立,使使者徇郡国,曰:“先降者复爵位。”恂从耿况迎使者于界上,况上印绶,使者纳之,一宿无还意。恂勒兵入见使者,就请之。使者不与,曰:“天王使者,功曹欲胁之邪?”恂曰:“非敢胁使君,窃伤计之不详也。今天下初定,国信未宣,使君建节衔命,以临四方,郡国莫不延颈倾耳,望风归命。今始至上谷而先堕大信,沮向化之心,生离畔之隙,将复何以号令它郡乎?且耿府君在上谷久为吏人所亲今易之得贤则造次未安不贤则只更生乱。为使君计,莫若复之以安百姓。”使者不应,恂叱左右以使者命召况。况至,恂进取印绶带况。使者不得已,乃承制诏之,况受而归。‎ ‎   (节选自《后汉书·寇列传》)‎ ‎  【注释】①更始:指“更始帝”刘玄,他夺取王莽政权,登上帝位。②建节:执持符节。⑤沮:毁坏。‎ ‎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使者纳之 纳:收下 B.恂勒兵入见使者 勒:率领 ‎  C.窃伤计之不详也 伤:担忧 D.国信未宣 宣:宣布 ‎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且耿府君在上谷久为吏人所亲今易之得贤则造次未安不贤则只更生乱 ‎  A.且耿府君在上谷/久为吏人所亲/今易之/得贤则造次未安/不贤则只更生乱 ‎  B.且耿府君/在上谷久为吏人所亲/今易之得贤/则造次未安/不贤则只更生乱 ‎  C.且耿府君在上谷/久为吏人/所亲今易之/得贤则造次未安/不贤则只更生乱 ‎  D.且耿府君/在上谷久为吏人/所亲今易之/得贤则造次/未安不贤则只更生乱 ‎  10.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寇恂出身名门望族,起初担任上谷郡功曹时,很受太守的器重。‎ ‎  B.使者拒绝了寇恂提出的发还耿况印绶的请求,指责他威胁自己。‎ ‎  C.寇恂指出使者的行为会毁掉国家信义,将无法再号令其他郡国。‎ ‎  D.经过寇恂的劝说,使者下令召来耿况,以新帝的名义任命了他。‎ ‎  11.将第三大题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  为使君计,莫若复之以安百姓。‎ ‎【分析】参考译文:‎ ‎  寇恂字子冀,是上谷郡昌平县人,其家世代都是有名望的大姓。寇恂最初曾担任郡里的功曹,太守耿况很器重他。‎ ‎  王莽兵败,更始登上帝位,派使者去收取郡囯,并说:“先投降的恢复爵位。”寇恂跟随耿况在上谷郡的边界上迎接使者,耿况把印绶上交给使者,使者收下了,过了一个晚上还没有归还的意思。寇恂带兵进去面见使者请求将印绶交还给耿况。使者不还,说:“我是天子的使者,功曹想威胁我吗?”寇恂说:“不敢威胁你,现在天下刚刚平定,国家的信用还刚刚宣扬,您接受了帝王的使命,带着符节俯临四方,郡国的人无不伸长了脖子竖起了耳朵,望风而动,准备归顺。如今刚刚到了上谷郡就要先毁弃信义,打击归服之心,催生叛离的裂痕,又将凭借什么来号令其他的郡国呢?何况耿况在上谷担任太守,很长时间被这里的人们所爱戴,现如今换了他,得到贤者可不能安定,得个无能的人只怕更生祸乱。我替您考虑,不如恢复耿况的官位来安定百姓。”使者不吭声,寇恂叱令左右的人用使者的命令召见耿况。耿况到了以后,寇恂上前拿了印绶给耿况带上,使者不得已,只好用更始帝的名义任命耿况,耿况接受后就回去了。‎ ‎【解答】(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 ABC.正确;‎ D.有误,句意为:国家的信用还刚刚宣扬。宣:宣扬。‎ 故选:D。‎ ‎(9)本题考查断句能力。文言语句的断句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可根据句意进行断句。这句话的意思是:何况耿况在上谷担任太守,很长时间被这里的人们所爱戴,现如今换了他,得到贤者可不能安定,得个无能的人只怕更生祸乱。故断句为:且耿府君在上谷/久为吏人所亲/今易之/得贤则造次未安/不贤则只更生乱。‎ 故选:A。‎ ‎(1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ABC.正确;‎ D.有误,不是使者下令召来耿况,而是“使者不应,恂叱左右以使者命召况”。‎ 故选:D。‎ ‎(11)本题考查翻译句子。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句中重点词语有:为,替。以,来。句意为:(我)替您考虑,不如恢复耿况的爵位来安定百姓。‎ 答案:‎ ‎(8)D ‎(9)A ‎(10)D ‎(11)(我)替您考虑,不如恢复耿况的爵位来安定百姓。‎ 五、(26分)‎ 阅读《水浒传》的节选部分,完成12、13题。‎ 张教头叫酒保安排案酒果子,管待两个公人。酒至数杯,只见张教头将出银两,赍发他两个防送公人已了。林冲执手对丈人说道:“泰山在上,年灾月厄,撞了高衙内,吃了一场屈官司。今日有句话说,上禀泰山:自蒙泰山错爱,将令爱嫁事小人,已至三载,不曾有半些儿差池。虽不曾生半个儿女,未曾面红面赤,半点相争。今小人遭这场横事,配去沧州,生死存亡未保。娘子在家,小人心去不稳,诚恐高衙内威逼这头亲事;况兼青春年少,休为林冲误了前程。却是林冲自行主张,非他人逼迫。小人今日就高邻在此,明白立纸休书,任从改嫁,并无争执。如此林冲去的心稳,免得高衙内陷害。”张教头道:“贤婿,甚么言语!你是天年不齐,遭了横事,又不是你作将出来的。今日权且去沧州躲灾避难,早晚天可怜见,放你回来时,依旧夫妻完聚。老汉家中也颇有些过活,便取了我女家去,并锦儿,不拣怎的,三年五载,养赡得他。又不叫他出入,高衙内便要见,也不能够。休要忧心,都在老汉身上。你在沧州牢城,我自频频寄书并衣服与你。休得要胡思乱想,只顾放心去。”林冲道:“感谢泰山厚意。只是林冲放心不下,枉自两相耽误。泰山可怜见林冲,依允小人,便死也瞑目。”张教头那里肯应承,众邻舍亦说行不得。‎ ‎12.“情义”是《水济传》要表现的主旨之一,选段中林冲做了什么有情有义的事?请简要概括。(2分)‎ ‎13.选段中,林冲除了有情有义之外,还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用两个词语分别模括。(4分)‎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本推荐名著的掌握程度。认真阅读名著,结合积累作答。‎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情节的概括能力。从“今小人遭这场横事,配去沧州,生死存亡未保,娘子在家,小人心去不稳,诚恐高衙内威逼这头亲事,况兼青春年少,休为林冲误了前程,却是林冲自行主张,非他人逼迫。小人今日就高邻在此,明白立纸休书,任从改嫁,并无争执。如此林冲去的心稳,免得高衙内陷害”以上林冲和张教头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林冲因遭刺配担心影响妻子,执意休妻。‎ ‎(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人物性格的能力。从“撞了高衙内,吃了一场屈司”可以知道,林冲明知自己是受高衙内陷害,但是他逆来顺受,不去反抗,足见其软弱。林冲在自己被发配沧州之时,处于对妻子的担心和保护,执意休妻,又见其善良,有责任心。‎ 答案:‎ ‎(1)林冲因遭剌配担心影响妻子,执意休妻。‎ ‎(2)软弱;善良(有责任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7题。‎ 光荣的父辈 ‎  ①近来屡被问及,儿子出生,你有何变化?‎ ‎  ②我想了想,说,儿子到来,我的忧愁成倍增加。这不完美的生活环境,这不及格的现实世界,这群不称职的父辈,为新生命埋伏了太多的敌人,而婴儿却被蒙在鼓里。他们从完美的大自然母腹中,从最柔软的乌托邦里,满心欢喜地跑来,嘴角挂着幸福的微笑。‎ ‎  ③婴儿,那么“小”又那么“新”,这让他有了一抹无辜和神圣,这足以让天下人心生爱怜并自惭形秽。在赤裸的婴儿身上,你看不到年份、时代和社会的蛛丝马迹,今天“哇哇”大哭的这个婴儿,和一千年前的那个婴儿是同一个,并无二致。博客上,有网友留言,说:“你头像的娃娃照片和我家娃娃特像!”我激动地回复:“婴儿都非常像,我觉得,婴儿是天下人共同的孩子……”生命在很小很小的时候,都非常像,他故意让你分不清谁是谁家的,这很好。这样,孩子就能轻易缴获天下人的爱怜。是的,自从儿子降生,我看每个婴儿的目光都是一样的,心里的柔软都是一样的。那微小的体重,会激起你心里巨大的水花,你会有一种甜蜜的沉重和责任感;那汪从未滑过阴影的眸子,会增添你奋斗的冲动和正义感,你会陡然觉得,作为“父辈”,自己就像一棵树,高大而正直,身披霞光。‎ ‎  ④儿童节前,一家报纸约我写点话,给初来乍到的小人儿。其实,我对孩子没啥可说的,我想的是自己的同类——为人父母者。‎ ‎  ⑤在家庭单元内,在一对成人和亲子之间,爱,显得崇高而结实,每个人都爱怀里的孩子,孜孜以求他的前途和未来,皆甘愿舍己哺子,以自己的亏损来滋补孩子。但若换个角度,跳出血缘和家族,论及所有父母和所有孩子、一代人和下代人之间的全盘关系时,荒谬来了,这群父辈竟是最自私、冷漠、贪婪和不可理喻的。睁眼看看吧,他们决心把一个怎样的世界交付给后代呢?疯狂地采掘、吞噬、排泄、挥霍、毁坏、透支,江河、土壤、森林、矿产、能源、海洋乃至大气……除了亿万吨垃圾,他们可曾想给后代留下什么?可居住土地锐减,大量淡水被污染,也许将来,连新鲜空气都要像牛奶一样装进袋子里了,谁有钱谁就多吸几口。难道我们今天对孩子的期许,对其学业和智力的督促,就是指望在未来的生存大战中,自家孩子能优先享受那袋空气吗?‎ ‎  ⑥是时候了,我们该超越血缘和家族对“爱”的观念的限制,换一种大视野和大逻辑,用“家园”替代“家庭”,用“家国”替代“家族”,让“爱”在天下父母和天下孩子之间重新铺开,这才是父母能给孩子的大爱。‎ ‎  ⑦我们能给孩子的最责重的礼物是什么?不是存折、股权、房产、门第,是尚能提取的蓝天、净水、森林、祖宗家底!是一个被健康的制度、法律、契约、美德所扶正的社会!你以为他躲得过贫困即能躲过毒大来、毒豆芽、毒牛奶、毒空气吗?后人可重复我们的爱,但不应重复我们的恨,不应重复我们的愤怒和冒烟的心情。‎ ‎  ⑧当现在的生活在很多方面不及格时,我想,我们必须奋斗,必须投身于改变。有些任务应在我们这代人身上完成,否则在未来人的眼里,我们将不是让人尊敬的老人,我们将配不上岁月的爱戴。怀抱决心、共识和紧迫感行动起来,为天下孩子尽一项集体义务。这样的一代父辈,才能分娩出下一梯队的美好人生,我们对子孙的祝福才诚实有效,我们才是怀揣真爱的父辈,才是光荣的一代父辈。‎ ‎   (原文/王开岭,基于命题需要改写)‎ ‎  14.第②段中,作者面对新生命的降临却说“我的忧愁成倍增加”,请简要概括其原因。(4分)‎ ‎  15.第③段中,作者强调婴儿的相同相似,其意图是什么?(6分)‎ ‎  16.第⑤段中,作者说“荒谬来了”,这里的“荒谬”指的是“父辈”什么样的行为?请简要概括。(4分)‎ ‎  17.作者认为,“父辈”该怎么做才算是“光荣的父辈”?请结合⑥-⑧段内容分条概括。(6分)‎ ‎【分析】本文作者以自己做了父亲后,对不完美的生活环境、不及格的现实世界、不称职的父辈而感到忧愁焦虑。文章呼吁人们,“父辈”们要超越血缘和家族去爱天下孩子,给天下孩子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赶快行动起来去改变现状。‎ ‎【解答】(14)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根据第二段中“这不完美的生活环境,这不及格的现实世界,这群不称职的父辈,为新生命埋伏了太多的敌人”“而婴儿却被蒙在鼓里”等内容可知,这些“满心欢喜”的降生的新生命不知道这个世界还有很多令人担忧的因素,这就是作者面对新生命的降临“忧愁成倍增加”的原因。‎ ‎(1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结合第③段内容和主题。第③段中写对网友留言“你头像的娃娃照片和我家娃姓特像”,“我”的回复是“婴儿都非常像,我觉得,婴儿是天下人共同的孩子……”作者列举这一留言和自己回复的内容,是想强调新生命虽然降生在不同的家庭,但都是地球人,他们是人类共有的孩子。第③段结尾作者写道,面对新生儿的目光,“作为‘父辈’,自己就像一棵树,高大而正直,身披霞光”,其寓意是“父辈”要以自身的正能量影响孩子,为孩子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担负起引领孩子健康成长的责任,从而唤起“父辈”人的觉醒。‎ ‎(1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第⑤段中“每个人都爱怀里的孩子,孜孜以求他的前途和未来,皆甘愿含己哺子,以自己的亏损来滋补孩子”;但是与此同时“他们”“疯狂地采掘、吞噬、排泄、挥霍,毁坏、透支,江河、土壤、森林、矿产、能源,海洋乃至大气……”使得“可居住土地锐减,大量淡水被污染”,据此可知“父辈”在孩子降生后,倾注全力精心规划孩子的美好前途;但是与此同时他们为了一己之利,破坏着能让孩子有一个美好前途的生存环境,实在是“荒谬”。‎ ‎(1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理解⑥~⑧的内容,第⑥段作者从“超越血缘和家族”“大爱”的角度告诫“父母”,要改变家庭观念,由爱自己的孩子去爱天下的孩子;第⑦段从给孩子“最贵重的礼物”这一角度告诫天下“父母”,要给孩子一个纯净美好的生活环境;第⑧段从“奋斗”的角度向“父辈”发出呼吁,“怀抱决心、共识和紧迫感行动起来”去改变生活中的“不及格”。‎ 答案:‎ ‎(14)新生命将面临很多危险却浑然不知。‎ ‎(15)点明“婴儿是天下人共同的孩子”。唤醒“父辈”对天下孩子的责任。‎ ‎(16)一方面谋划孩子的前途和未来,另一方面却破坏天下孩子的前途和未来。‎ ‎(17)超越血缘和家族去爱天下孩子(改变观念)。给天下孩子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奉献礼物)。赶快行动起来去改变现状(做出行动)。‎ 六、(8分)‎ ‎  根据要求完成18、19题。‎ ‎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了我们的生活,人们的一些观念和习惯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许多新的生活方式逐渐被更多的人接受。学校决定开展“与时俱进,健康生活”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  18.请根据你对疫情期间人们生活观念的了解和生活习惯的观察,总结出三个不同方面的新的生活方式。(3分)‎ ‎19.在班会上,同学们围绕“疫情期间生活方式的改变是否拉大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这一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请就此话题表达你的观点和理由。100-120字。(5分)‎ ‎【分析】(18)本题考查语言表达。根据题干要求,可以从学习、工作、社交、购物、就餐、卫生、健身等方面总结。‎ ‎(19)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答题要点:肯定、否定、辩证看待,三种观点中选取一种,给出合理的理由,语言流畅,注意字数限制。‎ ‎【解答】(18)可以从学习、工作、社交、购物、就餐、卫生、健身等方面总结生活方式,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学校和学生开始适应并广泛应用网络教学、学习;人们对于野生动物的食用更加谨慎;人们更看重身体健康,开始广泛的健身。‎ ‎(19)表达肯定、否定、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的观点均可,观点和理由能形成恰当的支撑关系。‎ 示例1:我认为疫情期间生活方式的改变确实拉大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疫情期间,大家都被迫宅在家里,空间距离导致人和人之间的交往变少了,生活圈子不再有交集和交流,话题少了,那么疏远感自然就产生了,慢慢的交往的心也就淡了。‎ 示例2:我认为疫情期间生活方式的改变没有拉大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虽然疫情期间大家都宅在家里,但是手机、网络同样能够让人们非常快速的联络,并且疫情期间,很多人的工作停止了,反而有了更多的时间和家人、朋友去沟通、去互相深入了解,人和人的关系并没有因为不能见面而疏远。‎ 示例3:我认为应该辩证的看待这个问题。疫情期间,几乎所有人都宅在家里,不能外出,不能聚会,一些表面上的朋友、无关紧要的朋友之间的关系确实会疏远,但是真正的朋友、家人反而因为这次生死攸关的疫情得到更多的重视,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沟通,关系反而会近一些。‎ 七、(50分)‎ ‎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50分)‎ ‎  7岁的小睿在小区骑车时撞倒了一个3岁的小朋友,既没有道歉,也没有留下联系方式。妈妈了解情况后认为:小睿应该正视错误,承担过失;父母也应该担起责任,加强教育。于是他们写了一份特殊的“寻人启事”寻找被撞的孩子及其家长。启事上,妈妈写下了一段文字表达歉意,表示愿意支付检查和治疗的全部费用;小睿也亲手写下了道歉的话。小睿刚上学,有些不会写的字就用拼音代替,妈妈也没有代笔。‎ ‎  担当,无论年龄;担当,不分身份。事无巨细都显担当,大事难事更须担当。‎ ‎  勇于担当,才能有所作为。‎ ‎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或叙述生活经历,或论述其中道理,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分析】本篇作文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材料中7岁的小睿骑车撞了3岁的小朋友,既没以道歉,也没有留下联系方式,其中妈妈的做法充分地表现出勇于担当的品质,同时也给孩子一个很好的榜样,让小睿也从小学会担当,甚至写道歉的话时,不会写的字只能用拼音代替,妈妈都不代笔。所以说担当无小事,也不在于年龄的大小,每个人都应该有担当的责任与勇气,就如年初就肆虐全国的新冠肺炎疫情中,正是有千千万万的勇于担当者,才让我们的战“疫”斗争起得了阶段性的胜利。据此,可以得出本则材料的立意:责任担当、勇于担当等。文体选择记叙文或是议论文都可,结合自己的经历,或是身边人的事例,完成这篇作文的写作。‎ ‎【解答】勇于担当,促进成长       ‎ 我们自出生时就开始有了责任,在不断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地增加和接受责任,我们每个人都得担当起我们应有的责任,并在担当中成长。‎ ‎  随着长大,我开始学做一些家中力所能及的家务,分担一些父母生活上的压力,在我担当家务的过程中学习到了一些生活所必备的技能,并不断地熟练,促进我的成长,为我以后独立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我从稚嫩走向成熟。‎ ‎  担当既是接受并负起责任,也是在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种考验,还是促进我们成长的一种动力。‎ ‎  在我们乃至于那些伟人走向成功的道路上面,都不是轻松走过,都有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担当,属于自己的磨难,在担当起自己的责任时,我们如一把正在磨砺的宝剑,最后必会放出属于我们自己的锋芒,在人生道路上披荆斩棘。‎ ‎  我们伟大的革命领导者--毛主席,他在因中央的失误决定而使反围剿失败的重要关头,担当起了责任,在那样的艰苦环境下,“四渡赤水出奇兵”“巧夺大渡河”中成长为了我们的领导者、领军人,为革命的胜利指引了方向,他也在担当中成了伟人,磨砺出属于他的锋芒。‎ ‎  在担当中成长,在担当中前进,在担当中成熟。担当是每一个人必过的桥,没有什么人可以躲开,无论你贫富贵贱,而且担当得多,担当的人注定就会比别人走得更久、更远,比别人多一分希望。‎ ‎  华盛顿是美国最著名的,也是最成功的总统之一,一个城市都以“它”来命名。在他年幼时,因新得到一把小斧头而不断玩,从而不小心把父亲最喜爱的樱桃树砍倒了,在他父亲对仆人们大发雷霆时,他勇敢地承认了错误,担当了自己的责任。‎ ‎  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有许多可担当也可以不担当的责任,只有我们选择不断地努力,不断地担当,在这过程中,我们才能领先于别人,成为成功者。‎ ‎【点评】这篇议论文,开头开门见山提出了“我们每个人都得担当起我们应有的责任,并在担当中成长”的观点,开宗明义。接着列举“我”的亲身经历、毛泽东、华盛顿的事例分析论证了“担当既是接受并负起责任,也是在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种考验,还是促进我们成长的一种动力”这句中心语,文中语句通畅,语言表达能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