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1.57 KB
  • 2021-11-06 发布

2020年江苏省镇江市中考历史试卷

  • 3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年江苏省镇江市中考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如图出土文物“商鞅方升”,可以佐证商鞅变法的哪一项措施(  )‎ A.奖励军功 B.统一度量衡 C.奖励生产 D.推行县制 ‎2.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的建议之后(  )‎ A.儒家学说居于主导地位 B.思想和学术趋于繁荣 ‎ C.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 D.诸侯王势力日渐衰弱 ‎3.唐太宗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为此,他虚心纳谏,励精图治,在他统治期间形成了政治比较清明的局面。史称(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4.观察下列《宋代海外贸易图》,其中包含的历史信息正确的是(  )‎ A.宋朝的海外贸易路线已经直达欧洲 ‎ B.广州、泉州已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 C.宋朝开辟经中亚到欧洲的丝绸之路 ‎ D.宋朝政府派遣的船队出使西洋诸国 第34页(共34页)‎ ‎5.17世纪中期的一份文献如此说:“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与文献中的“来索”“归我”相关的事件是(  )‎ A.郑成功收复台湾 B.清朝设置台湾府 ‎ C.戚继光抗倭 D.岳飞抗金 ‎6.孙中山在《民权主义》的演讲中说:“庚子年发生义和团,他们用大刀、肉体和联军相搏,虽然伤亡枕藉,还是前赴后继……经此血战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思想,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材料中的“联军”指的是(  )‎ A.英法联军 B.八国联军 C.英美联军 D.联合国军 ‎7.如图是戊戌变法期间各地创办的重要报纸,其宣传的主流观点应当是(  )‎ A.有田同耕 B.自强求富 C.维新变法 D.三民主义 ‎8.《剑桥中国晚清史》载:“1905年8月,经过十年零星的和不协作的行动之后,运动的各个山头都联合组成了一个单一的反清组织,它变成了在以后几年间革命派所认为的真正夺权的工具”。材料中联合组成的“反清组织”是(  )‎ A.同盟会 B.义和拳 C.光复会 D.国民党 ‎9.《讨袁檄文》称:“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此后发生的“戮此民贼”的事件被称为(  )‎ A.武昌起义 B.二次革命 C.护国战争 D.北伐战争 ‎10.如表是中国共产党在大中城市成立军事管制委员会的情况概览。与表中序号④所示信息有直接因果关系的是(  ) ‎ 序号 城市 成立时间 军管会主任 第34页(共34页)‎ ‎①‎ 沈阳 ‎1948年11月3日 陈云 ‎②‎ 北平 ‎1949年1月1日 叶剑英 ‎③‎ 蚌埠 ‎1949年1月8日 曹荻秋 ‎④‎ 南京 ‎1949年4月28日 刘伯承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11.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我国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据此,新中国确定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  )‎ A.全面依法治国 B.民族区域自治 ‎ C.坚持民族平等 D.加强民族团结 ‎12.“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美国在1972年所持的这一立场,促使(  )‎ A.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 B.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 C.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 D.美国放弃在亚太以及全球的任何地区谋求世界霸权 ‎13.2003年2月,“非典”疫情爆发,党和政府一手抓防治“非典”,一手抓经济建设,6月下旬抗击“非典”取得阶段性重大胜利。10月,党中央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增添了(  )‎ A.邓小平理论 ‎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C.科学发展观 ‎ 第34页(共34页)‎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4.中央政府支持横琴岛澳门大学新校区建设,又支持澳门特区连续举办三届中国﹣葡语国家经贸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使澳门同葡语国家间的经贸关系得以加强。这些事实充分体现(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 ‎ B.一国两制方针的实践推进 ‎ C.海峡两岸密切的经贸交流 ‎ D.祖国统一大业的最终实现 ‎15.观察如图《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数据》,它能直观地反映(  )‎ A.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 B.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顺利实现 ‎ C.经济发展环境发生深刻变化 ‎ D.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16.阿拉伯人有一句谚语:“人间惧怕时间,而时间惧怕金字塔。”金字塔是(  )‎ A.古代埃及国王的宫殿 B.古巴比伦国王的宫殿 ‎ C.古代埃及国王的陵墓 D.古巴比伦国王的陵墓 ‎17.东罗马帝国的“黄金时代”有一位皇帝叫查土丁尼,他组织编纂了一系列法律文献,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它们被统称为(  )‎ A.《1787年宪法》 B.《拿破仑法典》 ‎ 第34页(共34页)‎ C.《权利法案》 D.《罗马民法大全》‎ ‎18.《天方夜谭》又名《一千零一夜》,是一部民间故事集,被高尔基称为世界民间文学创作中“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其创作者是古代(  )‎ A.埃及人 B.印度人 C.日耳曼人 D.阿拉伯人 ‎19.某航海家到达美洲后的第一印象是:“土地上蕴含着大量黄金,我身边的‘印度人’在岛上挖金子,并把金子戴在身上作为装饰物。”这位航海家是(  )‎ A.迪亚士 B.哥伦布 C.达•伽马 D.麦哲伦 ‎20.19世纪末,英德展开激烈的海上霸权之争,德国宣称“海权就是霸权”,想成为海上霸主,但英国不能容忍。在英德矛盾加剧的进程中,英国缔结了(  )‎ A.三国协约 B.三国同盟 ‎ C.法西斯同盟 D.反法西斯同盟 ‎21.一位共产主义小组成员曾写信询问马克思:“与大工业、工人紧密联系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是否可以在(不发达的)俄罗斯实现?”此后的史实给出了肯定的回答,这一史实是(  )‎ A.光荣革命 B.巴黎公社 C.二月革命 D.十月革命 ‎22.1941年12月7日,6艘航空母舰组成的日本舰队悄然接近夏威夷的美国海军基地,发动猛烈攻击,美军仓促应战。与此描述相关的历史画面是(  )‎ A.被轰炸的珍珠港机场 B.诺曼底登陆 ‎ C.攻克柏林 D.美国军舰上日本投降 第34页(共34页)‎ ‎23.1945年3月,美、苏、英、中四国发出召开国际组织成立大会的邀请书,中共代表董必武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之一出席会议。6月,中国代表团第一个在该国际组织的宪章上签字,10月,宪章正式生效。该国际组织的宪章应当是(  )‎ A.《凡尔赛条约》 B.《联合国家宣言》 ‎ C.《波茨坦公告》 D.《联合国宪章》‎ ‎24.观察如图漫画,它讽刺的是二战后美国推行的哪一举措?(  )‎ A.罗斯福新政 B.杜鲁门主义 C.马歇尔计划 D.法西斯主义 ‎25.某班组织主题探究活动,他们在网上输入“万隆会议”“纳米比亚独立”“巴拿马从美国手中收回运河区主权”等关键词查找资料,其探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世界殖民体系趋于崩溃 B.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起 ‎ C.世界经济大危机的爆发 D.国际经济格局的全球化 二、材料解析题 ‎26.革命实践铸就革命精神,革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自参加共产国际后,对于共产国际的决议和共产国际代表的意见,往往照抄照搬。在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的过程中,共产国际派来的李德,因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在会议上遭遇批判,失去发号施令权。其直接结果是,中国共产党能够独立自主地根据实际情况决定自己的行动和主张。‎ ‎﹣﹣摘编自《中国红军长征记》‎ 第34页(共34页)‎ 材料二:抗战期间,中国以伤亡3500多万人的代价,歼灭了日寇150余万,约占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伤人数的70%.中国战场还牵制了日军近80%的兵力,对日寇的彻底覆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中国军民“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进行了十四年奋战。期间,中国共产党最大限度地动员和团结全国军民共同抗战,开辟广大的敌后战场,对敌作战12.5万次,歼灭日军52万余人,歼灭大部分伪军。‎ ‎﹣﹣摘编自危兆盖《论抗战精神》等 材料三:伟大的长征孕育了长征精神,具体表现为:为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波澜壮阔的抗战凝聚了抗战精神,具体表现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摘编自苏进《精神的力量》‎ ‎(1)材料一中“战略转移”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早期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国际的态度,这一态度在哪次会议后得到了改变?‎ ‎(2)材料二中“十四年奋战”的起点是什么事件?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军民十四年抗战的两个主要特点。‎ ‎(3)材料一里的中共对共产国际态度的变化、材料二中的万众一心全民抗战,分别对应着材料三所述的哪一具体精神?‎ ‎2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继承的是一个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烂摊子,生产萎缩,物价飞涨,民生困苦。中国人民有没有能力把生产恢复起来,这是一个严峻考验。新中国虽然得到苏联和东欧等国的承认和支持,但美国拒绝承认。中国人民能否冲破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人国家的政治孤立和经济封锁,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以建设国家,这是又一个严峻考验。‎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材料二:新中国诞生刚一年,就和朝鲜人民一道,用两年零九个月的英勇激战,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使举世为之震惊…从此,帝国主义再也不敢轻易地做出以武力侵犯新中国的尝试,保证中国的经济建设得到了一个长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第34页(共34页)‎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工作队深入发动群众,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让他们自觉地行动起来。广大农民与地主阶级进行面对面的斗争,迫使地主阶级在群众威力面前屈服低头,树立了农民群众在农村中的政治优势。……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以及耕畜、农具等,分给那些无地少地的农民,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所面临的国内外严峻形势。‎ ‎(2)材料二中“两年零九个月的英勇激战”指的是什么事件?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激战”的胜利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3)据材料三,农民群众“行动起来”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它是如何从两个方面去消灭地主阶级的?‎ ‎(4)综合材料二、三,概括中国人民的这些斗争在当时所起的共同作用。‎ ‎28.19世纪中期,俄国、美国、日本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着克里米亚的灾难,农奴不断上升的压力变得不可抗拒,亚历山大二世颁布《解放法令》,解放了农奴,将农奴耕种的土地在农奴和贵族地主之间重新分配。此后,俄国的旧制度被削弱,工业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美国这场战争的意义在于,它粉碎了奴隶主阶级的政治势力,使工业资产阶级掌握了全部国家政权,使其能够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全面地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战争消灭了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奴隶制度,无论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为美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摘编自刘祚昌、王觉非《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 第34页(共34页)‎ 材料三:极其庞大的地税收入,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正是这笔从农业中获取的巨大财富,才能使政府顺利地实行“殖产兴业”政策;才能使政府从地税收入中拨出大量款项创办国营企业和资助私人企业,从而为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货币资本。‎ ‎﹣﹣摘编自汤晓黎《日本明治政府地税改革探析》‎ ‎(1)材料一中俄国的“旧制度”指什么?这一“旧制度”的削弱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2)材料二中的“这场战争”史称什么?这场战争使美国的阶级关系发生了怎样的改变,从而“为美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3)材料三反映的是日本历史上的哪次改革?概括指出这次改革“为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提供大量货币资本”的措施。‎ ‎(4)综合上述材料,19世纪中期俄、美、日都走上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反映了当时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 ‎29.社会进步往往与问题的产生和解决相伴相生。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40年代,英国城镇的卫生状况是:在城镇的热闹地区,堆满了垃圾和烂肉烂鱼等…19世纪中期,城市环境开始受到重视。英国颁布和执行一连串关于食品饮料、公共卫生、健康和居住条件的法令。人们用砖块、石子铺设街道。街道的公共照明先后用上了煤气灯和电灯,城市照明得到改善。排污管道的铺设,使以往街道上污水横流的现象越来越少。‎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等 材料二:撒切尔夫人执政之初,英国爆发了经济危机,失业率一度高达12.8%,还出现了持续不断的工人罢工。为此,扩大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保障,成为她调整经济举措的重要方面。她说“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 ‎﹣﹣摘编自刘宗绪《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第34页(共34页)‎ 材料三:电子计算机的广泛运用,推动了数据库的建设,美国数据库数量在80年代末比十年前增长了近175倍。电子计算机的广泛运用,还推动了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民数量迅速扩大。2013年,美国网民有2.6亿多,中国更达到6.18亿,人类的现代社会生活日趋丰富,但网络道德和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和《2013年中国互联网信息发展报告》‎ ‎(1)据材料一,指出英国城市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的具体举措。‎ ‎(2)材料二中“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喻指什么制度?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这一制度的积极作用。‎ ‎(3)据材料三,计算机广泛运用产生了哪些推动作用?产生了哪些问题?‎ ‎(4)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如何认识社会进步与问题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34页(共34页)‎ ‎2020年江苏省镇江市中考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如图出土文物“商鞅方升”,可以佐证商鞅变法的哪一项措施(  )‎ A.奖励军功 B.统一度量衡 C.奖励生产 D.推行县制 ‎【分析】“商鞅方升”属于战国中期的量器。斗呈长方形,直壁,后有长方形柄。方升外侧有铭文三十二字,记载“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大良造鞅”颁布标准计量器,以十六寸五分之一立方寸为一升”。“大良造鞅”就是商鞅。故而这件器物被命名为商鞅方升。从铭文可知此器具是商鞅统一秦国度量衡所规定的一升容积的标准器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解答】四个选项都是商鞅变法的措施,但依据分析,只有B.统一度量衡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的有关知识。‎ ‎2.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的建议之后(  )‎ A.儒家学说居于主导地位 B.思想和学术趋于繁荣 ‎ C.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 D.诸侯王势力日渐衰弱 ‎【分析】本题考查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和影响。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解答】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居于主导地位,故A符合题意;“儒学独尊”不利于学术思想自由发展,排除B;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排除C;汉武帝通过“推恩令”,削夺诸侯王势力,导致诸侯王势力日渐衰弱,排除D。‎ 第34页(共34页)‎ 故选:A。‎ ‎【点评】掌握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和影响。‎ ‎3.唐太宗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为此,他虚心纳谏,励精图治,在他统治期间形成了政治比较清明的局面。史称(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分析】本题考查贞观之治。唐太宗的年号是贞观,他统治时期,轻徭薄赋,广纳贤才,虚心纳谏,开创了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的盛世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解答】贞观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在位期间出现的清明政治,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由材料“唐太宗”“存百姓”“虚心纳谏,励精图治”,涉及到唐太宗的国家治理,故可判定为贞观之治,故C符合题意;文景之治是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光武中兴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开元盛世是唐玄宗治理下出现的盛世,排除ABD。‎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注意准确识记唐太宗贞观之治的有关内容。‎ ‎4.观察下列《宋代海外贸易图》,其中包含的历史信息正确的是(  )‎ A.宋朝的海外贸易路线已经直达欧洲 ‎ B.广州、泉州已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 C.宋朝开辟经中亚到欧洲的丝绸之路 ‎ 第34页(共34页)‎ D.宋朝政府派遣的船队出使西洋诸国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宋朝南方经济发展,重点掌握宋朝海外贸易的兴盛以及著名的大商港。‎ ‎【解答】材料反映广州、泉州是宋代海外贸易的重要节点。结合所学,广州、泉州已是当时闻名世界的大商港,B正确;材料反映宋朝的海外贸易远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但没有直达欧洲,排除AC;材料没有反映宋朝政府派遣的船队出使西洋诸国的信息,排除D。‎ 故选:B。‎ ‎【点评】重点掌握宋朝海外贸易的兴盛以及著名的大商港,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5.17世纪中期的一份文献如此说:“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与文献中的“来索”“归我”相关的事件是(  )‎ A.郑成功收复台湾 B.清朝设置台湾府 ‎ C.戚继光抗倭 D.岳飞抗金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郑成功收复台湾。题干关键信息“17世纪中期的一份文献”“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解答】依据题干“17世纪中期的一份文献”“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结合所学知识,17世纪中期属于我国历史上的明清时期,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郑成功驱逐占据宝岛台湾的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A正确;清朝是在清军进入台湾、郑成功后人投降后,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不符合题意,B排除;明朝中后期,民族英雄戚继光平定了东南沿海的倭患,但与收复台湾不符,C排除;岳飞抗金是在南宋时期,而且与收复台湾不符,D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明清抗击外国侵略的英勇斗争。‎ 第34页(共34页)‎ ‎6.孙中山在《民权主义》的演讲中说:“庚子年发生义和团,他们用大刀、肉体和联军相搏,虽然伤亡枕藉,还是前赴后继……经此血战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思想,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材料中的“联军”指的是(  )‎ A.英法联军 B.八国联军 C.英美联军 D.联合国军 ‎【分析】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熟练掌握义和团运动的相关知识。‎ ‎【解答】根据“庚子年发生义和团,他们用大刀、肉体和联军相搏,虽然伤亡枕藉,还是前赴后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联军”指的是八国联军,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1900年八国联军对华发动侵略战争,B符合题意;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A排除;CD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以孙中山的评价为背景材料考查对义和团运动的知识的把握,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对关键信息的分析理解的能力。‎ ‎7.如图是戊戌变法期间各地创办的重要报纸,其宣传的主流观点应当是(  )‎ A.有田同耕 B.自强求富 C.维新变法 D.三民主义 ‎【分析】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有关史实,关键是掌握戊戌变法期间各地创办的重要报纸及其宣传的思想。‎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主张变法图强,所以戊戌变法期间各地创办的重要报纸,其宣传的主流观点应当是维新变法,C符合题意;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提出有田同耕,A排除;洋务运动时期主张自强求富,B排除;辛亥革命时期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D排除。‎ 故选:C。‎ ‎【点评】注意对图片的解读,掌握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第34页(共34页)‎ ‎8.《剑桥中国晚清史》载:“1905年8月,经过十年零星的和不协作的行动之后,运动的各个山头都联合组成了一个单一的反清组织,它变成了在以后几年间革命派所认为的真正夺权的工具”。材料中联合组成的“反清组织”是(  )‎ A.同盟会 B.义和拳 C.光复会 D.国民党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要求学生结合辛亥革命的背景来分析。‎ ‎【解答】根据“1905年”“反清组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5年8月,孙中山联合华兴会、光复会和兴中会的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主张推翻清王朝统治,它的成立,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A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解答问题要搞清楚同盟会成立的基本知识,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9.《讨袁檄文》称:“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此后发生的“戮此民贼”的事件被称为(  )‎ A.武昌起义 B.二次革命 C.护国战争 D.北伐战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的相关史实。由“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可知,该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袁世凯复辟帝制。‎ ‎【解答】依据所学可知,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建立了北洋军阀统治。袁世凯复辟帝制活动,令举国哗然。孙中山发表《讨袁檄文》,号召爱国豪杰共同奋起,维护共和制度。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领导的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运动爆发,所以C项符合题意;A项发生在19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的前奏,排除;B项发生在宋教仁遇刺后,排除,北伐战争发生在袁世凯去世后,D排除。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北洋军阀黑暗统治的相关知识。‎ ‎10.如表是中国共产党在大中城市成立军事管制委员会的情况概览。与表中序号④‎ 第34页(共34页)‎ 所示信息有直接因果关系的是(  ) ‎ 序号 城市 成立时间 军管会主任 ‎①‎ 沈阳 ‎1948年11月3日 陈云 ‎②‎ 北平 ‎1949年1月1日 叶剑英 ‎③‎ 蚌埠 ‎1949年1月8日 曹荻秋 ‎④‎ 南京 ‎1949年4月28日 刘伯承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渡江战役。题干关键信息“南京”“1949年4月28日”。‎ ‎【解答】根据“1949年4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大战役后,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向人民解放军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渡江战役开始,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顷刻间土崩瓦解,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了延续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28日中国共产党在南京成立军事管制委员会,D符合题意;ABC项发生在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能力,注意掌握解放战争的重大事件以及意义。‎ ‎11.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我国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据此,新中国确定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  )‎ A.全面依法治国 B.民族区域自治 ‎ C.坚持民族平等 D.加强民族团结 ‎【分析】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结合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理解。‎ 第34页(共34页)‎ ‎【解答】我国共有56个民族,民族分布特点为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居住,少数民族地区也有汉族居住。针对形成的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互助的原则,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B符合题意;全面依法治国不是针对少数民族的措施,A排除;我国坚持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但这不是基本政治制度,CD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民族区域自治的相关史实。‎ ‎12.“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美国在1972年所持的这一立场,促使(  )‎ A.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 B.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 C.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 D.美国放弃在亚太以及全球的任何地区谋求世界霸权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新中国70年代的外交成就,重点掌握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双方在上海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结束了20多年代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解答】材料反映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促使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订《中美上海公报》,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C符合题意;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A排除;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不是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的主要影响,B排除;材料没有体现美国放弃在亚太以及全球的任何地区谋求世界霸权,D排除。‎ 第34页(共34页)‎ 故选:C。‎ ‎【点评】重点掌握中美关系正常化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3.2003年2月,“非典”疫情爆发,党和政府一手抓防治“非典”,一手抓经济建设,6月下旬抗击“非典”取得阶段性重大胜利。10月,党中央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增添了(  )‎ A.邓小平理论 ‎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C.科学发展观 ‎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结合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理解分析。‎ ‎【解答】依据题干“2003年2月”“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据此可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增添了科学发展观,C正确;1997年中共十五大已经确立了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A排除;2002年中共十六大已经确定了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B排除;2017年中共十九大确定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D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相关史实。‎ ‎14.中央政府支持横琴岛澳门大学新校区建设,又支持澳门特区连续举办三届中国﹣葡语国家经贸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使澳门同葡语国家间的经贸关系得以加强。这些事实充分体现(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 ‎ B.一国两制方针的实践推进 ‎ C.海峡两岸密切的经贸交流 ‎ 第34页(共34页)‎ D.祖国统一大业的最终实现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一国两制政策。理解一国两制方针的实践意义。‎ ‎【解答】根据“中央政府支持横琴岛澳门大学新校区建设,又支持澳门特区连续举办三届中国﹣葡语国家经贸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使澳门同葡语国家间的经贸关系得以加强”可知,材料反映一国两制方针的实践推进,我国对澳门地区实施一国两制政策,B符合题意;AC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祖国统一大业至今还没有实现,D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一国两制方针的相关史实。‎ ‎15.观察如图《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数据》,它能直观地反映(  )‎ A.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 B.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顺利实现 ‎ C.经济发展环境发生深刻变化 ‎ D.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分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的成就,知道改革开放由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解答】依据题干图片《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数据》可知,1978年以来,尤其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呈现显著增长的趋势,由此可见,图片直观地反映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D正确;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数据并不能直观地反映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或经济发展环境发生深刻变化,AC排除;当前我国仍然面临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不能说已经顺利实现,B排除。‎ 第34页(共34页)‎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改革开放的成就,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6.阿拉伯人有一句谚语:“人间惧怕时间,而时间惧怕金字塔。”金字塔是(  )‎ A.古代埃及国王的宫殿 B.古巴比伦国王的宫殿 ‎ C.古代埃及国王的陵墓 D.古巴比伦国王的陵墓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金字塔的有关内容。金字塔是埃及法老权力的象征。‎ ‎【解答】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尼罗河两岸陆续出现几十个奴隶制小国。约公元前3000年,初步统一的古代埃及国家建立起来。古埃及国王也称法老,是古埃及最大的奴隶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们被看做是神的化身。他们为自己修建了巨大的陵墓金字塔,金字塔就成了法老权力的象征。因为这些巨大的陵墓外形形似汉字的“金“字,因此我们将其称之为“金字塔“。‎ 故选:C。‎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注意准确识记金字塔的有关内容。‎ ‎17.东罗马帝国的“黄金时代”有一位皇帝叫查土丁尼,他组织编纂了一系列法律文献,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它们被统称为(  )‎ A.《1787年宪法》 B.《拿破仑法典》 ‎ C.《权利法案》 D.《罗马民法大全》‎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罗马法律。题干关键信息“查土丁尼”“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解答】‎ 第34页(共34页)‎ 东罗马帝国查士丁尼统治时期,组织编纂了包括《查士丁尼法典》在内的一系列法律文献,统称为《罗马民法大全》,被誉为欧洲民法的基础。527年,查士丁尼继任为东罗马帝国皇帝。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他组建了一个法典编纂委员会。从529年起,委员会历时6年,把自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编成《查士丁尼法典》,同时把历代罗马法学家有关法律问题的论文和著作汇编为《法学汇纂》,又编成指导学习法律文献的《法理概要》后来,查士丁尼又命人将自己执政时期的法令编辑为《新法典》。以上这4部法律文献统称为《罗马民法大全》,D符合题意;美国独立战争后颁布《1787年宪法》,A排除;法国拿破仑统治时期颁布B《拿破仑法典》,B排除;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颁布《权利法案》,C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识记并掌握古代罗马法律体系建立的相关史实。‎ ‎18.《天方夜谭》又名《一千零一夜》,是一部民间故事集,被高尔基称为世界民间文学创作中“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其创作者是古代(  )‎ A.埃及人 B.印度人 C.日耳曼人 D.阿拉伯人 ‎【分析】本题考查《天方夜谭》。《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文学的代表。‎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文学的代表,反映了阿拉伯帝国境内各族人民以及东方古国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面貌。其创作者是古代阿拉伯人,D符合题意;AB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要把握《天方夜谭》的相关内容,运用所学,分析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19.某航海家到达美洲后的第一印象是:“土地上蕴含着大量黄金,我身边的‘印度人’在岛上挖金子,并把金子戴在身上作为装饰物。”这位航海家是(  )‎ A.迪亚士 B.哥伦布 C.达•伽马 D.麦哲伦 ‎【分析】‎ 第34页(共34页)‎ 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过程中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过程和重要意义。‎ ‎【解答】根据“某航海家到达美洲后的第一印象”“土地上蕴含着大量黄金,我身边的‘印度人'在岛上挖金子,并把金子戴在身上作为装饰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航海家是哥伦布,1492年,哥伦布率领船队横渡大西洋,经过两个多月的航行,历经千辛万苦,哥伦布船队到达今天美洲的古巴、海地等地,发现了美洲新大陆,他认为自己到达的是亚洲印度,因此称当地的土著居民为印第安人。打破了美洲大陆与世隔绝的状态,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都是新航路开辟时的航海家,但与发现美洲新大陆无关,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新航路的开辟的相关史实。‎ ‎20.19世纪末,英德展开激烈的海上霸权之争,德国宣称“海权就是霸权”,想成为海上霸主,但英国不能容忍。在英德矛盾加剧的进程中,英国缔结了(  )‎ A.三国协约 B.三国同盟 ‎ C.法西斯同盟 D.反法西斯同盟 ‎【分析】本题考查三国协约的形成。注意题干信息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解答】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下帝国主义国家围绕着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纷繁复杂,在英德矛盾加剧的进程中,英国缔结了三国协约,A符合题意;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缔结了三国同盟,B排除;法西斯同盟、反法西斯同盟是在20世纪缔结,CD排除。‎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考查了三国协约、三国同盟形成,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做出正确答案。‎ 第34页(共34页)‎ ‎21.一位共产主义小组成员曾写信询问马克思:“与大工业、工人紧密联系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是否可以在(不发达的)俄罗斯实现?”此后的史实给出了肯定的回答,这一史实是(  )‎ A.光荣革命 B.巴黎公社 C.二月革命 D.十月革命 ‎【分析】本题考查十月革命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与大工业、工人紧密联系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是否可以在(不发达的)俄罗斯实现”。‎ ‎【解答】根据与“大工业、工人紧密联系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是否可以在(不发达的)俄罗斯实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后发生的十月革命给出了肯定的答案,1917年,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人民委员会,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十月革命是世界历史上无产阶级第一次取得胜利的革命,它把社会主义的理论变为了现实,使俄国走上了实现现代化的独特之路,为世界上落后国家的发展树立了榜样,对20世纪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D符合题意;光荣革命发生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A排除;巴黎公社最后失败,B排除;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C排除。‎ 故选:D。‎ ‎【点评】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十月革命的相关知识。‎ ‎22.1941年12月7日,6艘航空母舰组成的日本舰队悄然接近夏威夷的美国海军基地,发动猛烈攻击,美军仓促应战。与此描述相关的历史画面是(  )‎ A.被轰炸的珍珠港机场 B.诺曼底登陆 ‎ C.攻克柏林 D.美国军舰上日本投降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太平洋战争的相关史实。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解答】‎ 第34页(共34页)‎ 根据“1941年12月7日,6艘航空母舰组成的日本舰队悄然接近夏威夷的美国海军基地,发动猛烈攻击,美军仓促应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袭美国太平洋舰队所在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大最大规模,A符合题意;诺曼底登陆发生在1944年,B排除;攻克柏林是在1945年,C排除;美国军舰上日本投降是在1945年,D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太平洋战争的相关史实。‎ ‎23.1945年3月,美、苏、英、中四国发出召开国际组织成立大会的邀请书,中共代表董必武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之一出席会议。6月,中国代表团第一个在该国际组织的宪章上签字,10月,宪章正式生效。该国际组织的宪章应当是(  )‎ A.《凡尔赛条约》 B.《联合国家宣言》 ‎ C.《波茨坦公告》 D.《联合国宪章》‎ ‎【分析】本题考查《联合国宪章》的内容,结合联合国成立的史实理解。‎ ‎【解答】依据题干“1945年3月,美、苏、英、中四国发出召开国际组织成立大会的邀请书……10月,宪章正式生效”,结合所学知识,1945年2月,苏、美、英三国首脑召开雅尔塔会议,会议决定战后成立国际组织联合国以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1945年6月26日,举行联合国宪章签字仪式,同年10月24日,宪章开始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D正确;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胜的协约国列强召开巴黎和会,通过了处置战败国德国的《凡尔赛条约》,不符合题意,A排除;1942年初,中美英苏等国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成立,B排除;1945年7月,苏美英三国首脑在柏林近郊波茨坦举行会议,会议期间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督促日本尽快投降,不符合题意,D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联合国成立的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史实的能力。‎ ‎24.观察如图漫画,它讽刺的是二战后美国推行的哪一举措?(  )‎ 第34页(共34页)‎ A.罗斯福新政 B.杜鲁门主义 C.马歇尔计划 D.法西斯主义 ‎【分析】本题考查马歇尔计划,关键是对图片的解读。‎ ‎【解答】解题思路:马歇尔计划是二战后美国通过援助西欧以控制西欧以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漫画反映美国一方面援助西欧,但实质是要控制西欧,故C符合题意;罗斯福新政是要通过国家干预经济摆脱经济危机,排除A;杜鲁门主义是美国要在政治上干预各国内政,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排除B;法西斯主义是公开的恐怖专制,排除D。‎ 故选:C。‎ ‎【点评】注意对漫画的解读,识记马歇尔计划的内容及影响。‎ ‎25.某班组织主题探究活动,他们在网上输入“万隆会议”“纳米比亚独立”“巴拿马从美国手中收回运河区主权”等关键词查找资料,其探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世界殖民体系趋于崩溃 B.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起 ‎ C.世界经济大危机的爆发 D.国际经济格局的全球化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亚非拉国家的奋起。掌握万隆会议、纳米比亚独立、巴拿马收回运河区主权的相关史实。‎ ‎【解答】‎ 第34页(共34页)‎ 根据“万隆会议”“纳米比亚独立”“巴拿马从美国手中收回运河区主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反映的都是世界殖民体系趋于崩溃。20世纪50年代召开的万隆会议是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周恩来及时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改变了会议的航向,加强了同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非洲殖民体系的崩溃;巴拿马从美国手中收回运河区主权反映的是拉丁美洲人民掀起了争取民族解放和捍卫主权的斗争;二战后,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解放和捍卫主权的斗争使得世界殖民体系趋于崩溃。A符合题意;BCD项题干关键词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亚非拉国家奋起以及影响。‎ 二、材料解析题 ‎26.革命实践铸就革命精神,革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自参加共产国际后,对于共产国际的决议和共产国际代表的意见,往往照抄照搬。在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的过程中,共产国际派来的李德,因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在会议上遭遇批判,失去发号施令权。其直接结果是,中国共产党能够独立自主地根据实际情况决定自己的行动和主张。‎ ‎﹣﹣摘编自《中国红军长征记》‎ 材料二:抗战期间,中国以伤亡3500多万人的代价,歼灭了日寇150余万,约占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伤人数的70%.中国战场还牵制了日军近80%的兵力,对日寇的彻底覆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中国军民“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进行了十四年奋战。期间,中国共产党最大限度地动员和团结全国军民共同抗战,开辟广大的敌后战场,对敌作战12.5万次,歼灭日军52万余人,歼灭大部分伪军。‎ ‎﹣﹣摘编自危兆盖《论抗战精神》等 材料三:伟大的长征孕育了长征精神,具体表现为:为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波澜壮阔的抗战凝聚了抗战精神,具体表现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摘编自苏进《精神的力量》‎ ‎(1)材料一中“战略转移”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早期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国际的态度,这一态度在哪次会议后得到了改变?‎ 第34页(共34页)‎ ‎(2)材料二中“十四年奋战”的起点是什么事件?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军民十四年抗战的两个主要特点。‎ ‎(3)材料一里的中共对共产国际态度的变化、材料二中的万众一心全民抗战,分别对应着材料三所述的哪一具体精神?‎ ‎【分析】本题以革命实践铸就革命精神,革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切入点,以三则材料为依托,综合考查长征、遵义会议、九一八事变、抗日战争胜利原因和意义,题目设计注重基础性,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作答。‎ ‎【解答】(1)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战略转移。由材料“在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的过程中”“《中国红军长征记》”,可见“战略转移”反映的是长征。结合所学,早期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国际的态度是照抄照搬;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处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与矛盾,由材料“中国共产党能够独立自主地根据实际情况决定自己的行动和主张”,可见指遵义会议。‎ ‎(2)“十四年奋战”的起点是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关于“特点”,由材料“中国战场还牵制了日军近80%的兵力,对日寇的彻底覆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可得出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由材料“中国共产党最大限度地动员和团结全国军民共同抗战,开辟广大的敌后战场,对敌作战12.5万次,歼灭日军52万余人,歼灭大部分伪军”,可得出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3)材料一中中共对共产国际态度由盲从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体现了独立自主精神。材料二中抗日战争期间万众一心全民抗战体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故答案为:‎ ‎(1)历史事件:长征;态度:照抄照搬;会议:遵义会议。‎ ‎(2)事件:九一八事变。主要特点: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第34页(共34页)‎ ‎(3)材料一对应的精神:独立自主;材料二对应的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把握长征、遵义会议、九一八事变、抗日战争胜利原因和意义的相关知识。运用所学,具体分析作答。‎ ‎2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继承的是一个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烂摊子,生产萎缩,物价飞涨,民生困苦。中国人民有没有能力把生产恢复起来,这是一个严峻考验。新中国虽然得到苏联和东欧等国的承认和支持,但美国拒绝承认。中国人民能否冲破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人国家的政治孤立和经济封锁,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以建设国家,这是又一个严峻考验。‎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材料二:新中国诞生刚一年,就和朝鲜人民一道,用两年零九个月的英勇激战,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使举世为之震惊…从此,帝国主义再也不敢轻易地做出以武力侵犯新中国的尝试,保证中国的经济建设得到了一个长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工作队深入发动群众,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让他们自觉地行动起来。广大农民与地主阶级进行面对面的斗争,迫使地主阶级在群众威力面前屈服低头,树立了农民群众在农村中的政治优势。……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以及耕畜、农具等,分给那些无地少地的农民,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所面临的国内外严峻形势。‎ ‎(2)材料二中“两年零九个月的英勇激战”指的是什么事件?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激战”的胜利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3)据材料三,农民群众“行动起来”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它是如何从两个方面去消灭地主阶级的?‎ ‎(4)综合材料二、三,概括中国人民的这些斗争在当时所起的共同作用。‎ 第34页(共34页)‎ ‎【分析】本题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为切入点,考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所面临的国内外严峻形势、抗美援朝战争以及影响、土地改革以及意义等知识,明确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有利于巩固新政权,从而为经济恢复与建设铺平创造有利的国内环境。‎ ‎【解答】(1)由材料“新中国继承的是一个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烂摊子”,可得出经济濒于崩溃。由材料“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人国家的政治孤立和经济封锁”,可得出帝国主义国家的孤立和封锁。‎ ‎(2)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为保家卫国,抗美援朝,195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经过历次战役,最终将战线稳定在38线一带。1953年7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朝鲜方面与“联合国军”的美国代表签署《朝鲜停战协定》。由材料“就和朝鲜人民一道,用两年零九个月的英勇激战,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可知指抗美援朝战争。由材“帝国主义再也不敢轻易地做出以武力侵犯新中国的尝试”,可得出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由材“中国的经济建设得到了一个长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可得出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3)由材料“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以及耕畜、农具等,分给那些无地少地的农民,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可知与1950年开始的土地改革相关。由材料“树立了农民群众在农村中的政治优势”,可得出剥夺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由材料“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以及耕畜、农具等”,可得出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4)从政治来看,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有利于巩固新政权,从而为经济恢复与建设铺平创造有利的国内环境。‎ 故答案为:‎ ‎(1)国内:经济濒于崩溃;国际:帝国主义国家的孤立和封锁。‎ ‎(2)事件:抗美援朝战争;积极影响: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第34页(共34页)‎ ‎(3)事件:土地改革;两方面:剥夺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4)共同作用:巩固新政权,为经济恢复与建设铺平道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所面临的国内外严峻形势、抗美援朝战争以及影响、土地改革以及意义等知识。‎ ‎28.19世纪中期,俄国、美国、日本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着克里米亚的灾难,农奴不断上升的压力变得不可抗拒,亚历山大二世颁布《解放法令》,解放了农奴,将农奴耕种的土地在农奴和贵族地主之间重新分配。此后,俄国的旧制度被削弱,工业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美国这场战争的意义在于,它粉碎了奴隶主阶级的政治势力,使工业资产阶级掌握了全部国家政权,使其能够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全面地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战争消灭了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奴隶制度,无论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为美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摘编自刘祚昌、王觉非《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 材料三:极其庞大的地税收入,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正是这笔从农业中获取的巨大财富,才能使政府顺利地实行“殖产兴业”政策;才能使政府从地税收入中拨出大量款项创办国营企业和资助私人企业,从而为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货币资本。‎ ‎﹣﹣摘编自汤晓黎《日本明治政府地税改革探析》‎ ‎(1)材料一中俄国的“旧制度”指什么?这一“旧制度”的削弱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2)材料二中的“这场战争”史称什么?这场战争使美国的阶级关系发生了怎样的改变,从而“为美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3)材料三反映的是日本历史上的哪次改革?概括指出这次改革“为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提供大量货币资本”的措施。‎ 第34页(共34页)‎ ‎(4)综合上述材料,19世纪中期俄、美、日都走上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反映了当时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 ‎【分析】本题以“19世纪中期,俄国、美国、日本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为切入点,主要考查了俄国1861年改革、美国南北战争以及影响、日本明治维新以及措施等知识,明确19世纪中期俄、美、日都走上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反映了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解答】(1)根据材料一“随着克里米亚的灾难,农奴不断上升的压力变得不可抗拒,亚历山大二世颁布《解放法令》,解放了农奴,将农奴耕种的土地在农奴和贵族地主之间重新分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俄国1861年改革,材料一中俄国的“旧制度”指农奴制。这一“旧制度”的削弱进一步推动俄国的工业化(推动俄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俄国1861年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使俄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2)根据材料二“战争消灭了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奴隶制度,无论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为美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美国南北战争,林肯领导的南北战争废除了黑人奴隶制,粉碎了奴隶主阶级的政治势力(解放了黑人奴隶);使工业资产阶级掌权。‎ ‎(3)根据材料三“《日本明治政府地税改革探析》”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日本明治维新。根据“正是这笔从农业中获取的巨大财富,才能使政府顺利地实行‘殖产兴业’政策;才能使政府从地税收入中拨出大量款项创办国营企业和资助私人企业,从而为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货币资本。”可知,日本明治维新“为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提供大量货币资本”的措施是地税改革。‎ ‎(4)综合上述材料可知,19世纪中期俄、美、日都走上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反映了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故答案为:‎ ‎(1)“旧制度”:农奴制;积极影响:进一步推动俄国的工业化(推动俄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第34页(共34页)‎ ‎(2)史称:南北战争(美国内战);阶级关系:粉碎了奴隶主阶级的政治势力(解放了黑人奴隶);使工业资产阶级掌权。‎ ‎(3)改革:明治维新;措施:地税改革。‎ ‎(4)发展趋势: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俄国1861年改革、美国南北战争以及影响、日本明治维新以及措施等知识。‎ ‎29.社会进步往往与问题的产生和解决相伴相生。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40年代,英国城镇的卫生状况是:在城镇的热闹地区,堆满了垃圾和烂肉烂鱼等…19世纪中期,城市环境开始受到重视。英国颁布和执行一连串关于食品饮料、公共卫生、健康和居住条件的法令。人们用砖块、石子铺设街道。街道的公共照明先后用上了煤气灯和电灯,城市照明得到改善。排污管道的铺设,使以往街道上污水横流的现象越来越少。‎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等 材料二:撒切尔夫人执政之初,英国爆发了经济危机,失业率一度高达12.8%,还出现了持续不断的工人罢工。为此,扩大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保障,成为她调整经济举措的重要方面。她说“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 ‎﹣﹣摘编自刘宗绪《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材料三:电子计算机的广泛运用,推动了数据库的建设,美国数据库数量在80年代末比十年前增长了近175倍。电子计算机的广泛运用,还推动了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民数量迅速扩大。2013年,美国网民有2.6亿多,中国更达到6.18亿,人类的现代社会生活日趋丰富,但网络道德和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和《2013年中国互联网信息发展报告》‎ ‎(1)据材料一,指出英国城市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的具体举措。‎ ‎(2)材料二中“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喻指什么制度?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这一制度的积极作用。‎ 第34页(共34页)‎ ‎(3)据材料三,计算机广泛运用产生了哪些推动作用?产生了哪些问题?‎ ‎(4)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如何认识社会进步与问题之间的辩证关系。‎ ‎【分析】本题以社会进步往往与问题的产生和解决相伴相生为切入点,以三则材料为依托,主要考查三次科技革命、罗斯福新政和经济全球化。‎ ‎【解答】(1)根据材料一“在城镇的热闹地区,堆满了垃圾和烂肉烂鱼等……19世纪中期,城市环境开始受到重视”可归纳出问题是环境问题。措施根据“英国颁布和执行一连串关于食品饮料、公共卫生、健康和居住条件的法令”可归纳出颁布和执行有关法令;根据“人们用砖块、石子铺设街道”可归纳出铺设街道;根据“街道的公共照明先后用上了煤气灯和电灯,城市照明得到改善”可归纳出改善城市照明;根据“排污管道的铺设,使以往街道上污水横流的现象越来越少”可归纳出铺设排污管道。‎ ‎(2)根据材料二“为此,扩大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保障,成为她调整经济举措的重要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喻指社会保障制度。根据“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创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稳定的社会环境。‎ ‎(3)根据“电子计算机的广泛运用,推动了数据库的建设”可归纳出推动数据库的建设;根据“电子计算机的广泛运用,还推动了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可归纳出推动互联网的发展。根据“人类的现代社会生活日趋丰富,但网络道德和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可归纳出网络道德和网络安全问题。‎ ‎(4)根据上述材料可知,社会进步往往伴生问题,问题解决更能促进社会进步。‎ 故答案为:‎ ‎(1)问题:环境问题;具体举措:颁布和执行有关法令;铺设街道;改善城市照明;铺设排污管道。‎ ‎(2)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积极作用:缓和阶级矛盾;创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稳定的社会环境。‎ 第34页(共34页)‎ ‎(3)推动作用:推动数据库的建设;推动互联网的发展。问题:网络道德和网络安全问题。‎ ‎(4)辩证关系:社会进步往往伴生问题:问题解决更能促进社会进步。‎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三次科技革命、罗斯福新政和经济全球化的相关知识。‎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日期:2020/9/4 17:36:18;用户:张海燕;邮箱:lishi0014@xyh.com;学号:30475252‎ 第34页(共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