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1.32 KB
  • 2021-11-10 发布

2019中考语文(全国版)考前增分练:文言文阅读训练21篇

  • 3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文言文阅读训练21篇 ‎ ‎ ‎(一)《论语》十二章 ‎ ‎(二)《曹刿论战》‎ ‎(三)《孟子》三则(鱼我所欲也;富贵不能淫;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四)《庄子》一则(北冥有鱼……亦若是则巳矣。)‎ ‎(五)《礼记》一则(虽有佳肴)‎ ‎(六)《列子》一则(伯牙善鼓琴……吾于何逃声哉?)‎ ‎(七) 《邹忌讽齐王纳谏》‎ ‎(八)《出师表》‎ ‎(九)《桃花源记》‎ ‎(十)《答谢中书书》‎ ‎(十一)《三峡》‎ ‎(十二)《杂说(四)》‎ ‎(十三)《陋室铭》‎ ‎(十四)《小石潭记》‎ ‎(十五)《岳阳楼记》‎ ‎(十六)《醉翁亭记》‎ ‎(十七)《爱莲说》‎ ‎(十八)《记承天寺夜游》‎ ‎(十九)《送东阳马生序》(余幼时即嗜学……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二十)《湖心亭看雪》‎ ‎(二十一)《河中石兽》‎ ‎(一)《论语》十二章 ‎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注疏》‎ ‎【乙】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岂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1.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三处)(3分)‎ 迨 年 事 蹉 跎 虽 欲 改 励 恐 不 及 矣 ‎2.选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一项( )(3分)‎ A.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或谓君不善学,信乎?‎ B.人不知而不愠 王生益愠 C.夫善学者不耻下问 择其善者而从之 D.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吾悉能志之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岂善学者所应有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文中的李生认为怎样才是“善学者”?请用【甲】文中的语句回答。(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乙】文中的王生、李生各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用自己的话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 评分:划分一处得一分,三处得3分。共3分。‎ ‎【解析】此句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要根据句子的含义来断句。这个句子的含义是“贻误了岁月,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可以据此来断句;当然一些关键词也是断句的标志,如“何、虽、也”等词语。‎ ‎2.B 评分:选择正确,得3分。共3分。‎ ‎【解析】A.真诚,诚实;诚信,真的。B.生气,发怒。C.善于;好的。D.志向;记住。‎ ‎3.(1)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不解。(2)几乎要拒绝人千里之外,哪里是善于学习的人所应该具有的态度呢?‎ 评分:大意及关键词语翻译正确,得4分,每句2分,共4分。‎ ‎【解析】文言文翻译最好直译,做到字字落实。翻译时注意“罔”“殆” “几”“善”等词的含义。‎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评分:答出正确的语句即可得4分。‎ ‎【解析】解答本题应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抓住【乙】文中李生的话“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从【甲】文中找出与之内容相同的语句来回答。‎ ‎5.王生是一个知错能改,能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反省的一个人。李生是一个善于对朋友的缺点直言相劝,能引经据典,有规劝艺术的人。‎ 评分:答出二人的性格特点即可得4分。‎ ‎【解析】解答本题应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言行来分析人物形象。本文刻画王生、李生主要是通过语言描写表现其个性的,抓住王生、李生的语言进行分析即可。‎ ‎【译文】王生爱好学习而不得法。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王生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孔子说过‘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怎么能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加生气,不理睬李生,转身就跑开了。过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希望听到真理啊!我的话还没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开,几乎要拒绝人千里之外,哪里是善于学习的人所应该具有的态度呢?学习最忌讳的事,莫过于满足自己所学的知识,你为什么不改正呢?如果你现在不改正,等你年纪大了,贻误了岁月,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王生听完他的话,感到震惊,醒悟过来,道歉说:“我真不聪明,今天才知道你说得对。请允许我把你的话当作座右铭,用来警戒自己。”‎ ‎(二)《曹刿论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晋侯始入而教其民。二年,欲用之,子犯①曰:“民未知义,未安其居。”于是乎初定襄王② 。入务利民,民怀生矣,将用之。子犯曰:“民未知信,未彰其用。”于是乎伐原以示之信,民易资者,不求丰焉,明征其辞。公曰:“可矣乎? ”子犯曰:“民未知礼,未生其共。” 于是乎大蒐③以示之礼,作执秩以正其官,民听不惑,而后用之。出谷戍释宋围一战而霸文之教也。‎ ‎1.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三处)(3分)‎ 出谷戍释宋围一战而霸文之教也。‎ ‎2.选择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小大之狱(监狱)‎ B.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C.未彰其用(显示)‎ D.于是乎伐原以示之信(信用)  ‎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犯曰:“民未知义,未安其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中鲁庄公听从了曹刿的“_________”建议,使齐军大败。【乙】文中晋文公接受了子犯的建议,很重视对百姓进行____________的教育,解救宋国,取得霸权。(4分)‎ ‎5.甲文在阐述用兵方面的观点是什么?这些观点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有怎样的借鉴作用?(4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出谷戍/释宋围/一战而霸/文之教也。‎ 评分:划分一处得一分,三处得3分。共3分 ‎【解析】此句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要根据句子的含义来断句。这个句子的含义是“迫使楚国撤出戍守谷地的军队,解救了被围困的宋国,通过一次战争就取得了霸权,这是晋文公施行教化的结果。”可以据此来断句。‎ ‎2.A. ‎ 评分:选择正确,得3分。共3分。‎ ‎【解析】“小大之狱”的“狱”是“案件”的意思。‎ ‎3.(1)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拿它来分给一些臣子。(2)子犯说:“百姓还不懂得道义,还不安心于他们的居处。”‎ 评分:大意及关键词语翻译正确,得4分,每句2分,共4分。‎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翻译最好直译,做到字字落实,并要注意特殊的词语的用法。如第⑴题 “不耻下问”中“耻”是意动用法,“以……为耻”,并注意 “所安”、“专”、“以”、“义”“居”等字词的含义。‎ ‎4.取信于民 “义”“信”“礼”‎ 评分:答出关键词即可得4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要通读文段,抓住相关语句,概括作答。如【甲】文抓住“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取信于民),【乙】文抓住“民未知义”“ 民未知信”‎ ‎5.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军事上要后发制人。无论干什么事要善于分析;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运用正确的方法。‎ 评分:答出大意可得2分,结合现实生活得2分,共4分 ‎【解析】此题属于拓展题。解答时首先要读懂原文,找出用兵方面的观点,结合现实生活来谈自己的感悟,只要符合文意,语言表达得体即可。‎ ‎【译文】晋文公刚回国时就教育训练百姓,到第二年,就想用他们征伐。子犯说:“百姓还不懂得道义,还不安心于他们的居处。”因此在这时出去帮助周襄王恢复王位,回国后积极谋求有利于百姓的事情,这就使百姓依恋他们的生产生活。这时,晋文公又要征发他们,子犯说:“百姓还不懂得信用。没有显示出他们的可用。”于是晋文公在讨伐原的时候让百姓看到了信用。百姓有交换物资的,不追求物资的丰厚,说给多少就是多少。晋文公说:“可以用了吗?”子犯说:“百姓还不懂得礼仪,还没有产生恭敬的心理。”因此晋文公又举行蒐礼阅兵,让百姓看到礼仪,制定了管理官吏的制度整顿吏治,百姓听从他而不怀疑,这样才征发百姓。迫使楚国撤出戍守谷地的军队,解救了被围困的宋国,通过一次战争就取得了霸权,这是晋文公施行教化的结果。‎ ‎(三)《孟子》三则(鱼我所欲也;富贵不能淫;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鱼我所欲也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官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①,请以奉宾客。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曰:“婴之家不贫,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婴之家不贫也。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为筐箧之藏②也,仁人不为也;进取于君,退得罪于士,身死而财迁于它人,是为宰藏③也,智者不为也。夫十总之布,一豆之食,足于中,免矣④。”‎ ‎(《晏子辞千金》)‎ ‎【注释】①市租:买卖货物的税款(指收税权)②筐箧之藏:用筐箧收藏财物,指敛财。③为宰藏:为家臣蓄积财物      ④足于中,免矣:内心满足就可以免于忧患。‎ ‎1.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划两处)。(2分)‎ 今 为 所 识 穷 乏 者 得 我 而 为 之 ‎2.选择加点词用法不同一项( )(3分)‎ A.乡为身死而不受 B.景公使使者至 ‎ C.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D.使者反,言之公 ‎3.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乙文中,晏子拒收景公派人送去的千金与 ‎【甲】文中哪句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2分)‎ ‎5.阅读下面链接材料,结合【乙】文谈一谈你的看法。(4分)‎ ‎【链接材料】池州市委原副书记王强犯受贿罪,开除党籍、开除公职,被判处有期徒刑七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七十万元;扣押、退缴在案的赃款、赃物依法予以追缴,上缴国库。‎ ‎(摘自《安徽日报》 ) ‎ 正义网莆田6月22日电 近日,由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原莆田市秀屿区平海镇委员会委员、人大主席阮思远(副科级)涉嫌受贿罪一案,秀屿区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判处阮思远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二十万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 ‎1.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评分:划分一处得一分,二处得2分。共2分。‎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的划分。按朗读的音节及句子的意义划分,或根据语法结构划分节奏。此题按朗读的音节及句子的意义划分,可以抓住一些关键词来划分,如“今、为、而”等词语。‎ ‎2.B ‎ 评分:选择正确,得3分。共3分。‎ ‎【解析】A、C、D 句中的加点词语都是通假字。A.“乡”通“向”,从前;B.动词,派;C.“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D.“反”同“返”,返回,回去。‎ ‎3.(1)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2)(齐景公)派公差送去千金与税款,(请他用千金与市租)供养宾客。‎ 评分:大意及关键词语翻译正确,得4分,每句2分,共4分。‎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做到字字落实,并要注意特殊的文言句式。如第⑴题“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是两个判断句,⑵题“使吏致千金与市租” 省略了主语“齐景公”,翻译时要补充出来。“请以奉宾客”是“请以宾客奉”的倒置。并注意 “欲”、“得兼”、“义”、“使”、“奉”等字词的含义。‎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评分:答出关键语句即可得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要通读选文,找出抓住【甲】文中与【乙】文晏子拒收景公派人送去的千金相反的事例进行填写即可。‎ ‎5.从古至今,清政廉洁成为衡量官员的一把重要标尺。短文中的晏子生活简朴,齐景公多次差人送去的钱财而不收,他一切都为了国家着想,为了百姓着想,确实是一位忠贞仁义之士、清政廉洁的好官;而像链接材料中的王强、阮思远这些贪官最终受到了法律的的制裁,进入了高墙铁网之内,希望当今的领导干部以此为戒,要像晏子一样保持清廉本色,以为人民服务为原则,做一个清正廉洁的好官!‎ 评分:答出大意可得2分,结合链接材料得2分,共4分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的感悟,属于拓展题。解答时首先要读懂原文,抓住【乙】文中表现晏子“生活简朴”“清政廉洁”的美好品德,结合链接材料来谈自己的看法,只要符合文意,语言表达得体即可。‎ ‎【译文】晏子正在吃饭,齐景公派使臣来到,(晏子)把食物分出来,给使臣吃,(结果)使臣没吃饱,晏子也没吃饱。使臣回去后,把(晏子贫困的情况)告诉了齐景公。齐景公惊叹道:“唉!晏子的家真的像(你说的)这样穷!我不了解,这是我的过错。”(于是)派 公差送去千金与税款,(请他用千金与市租)供养宾客。晏子没有接受。多次相送,最终(晏子)拜两拜而辞谢道:“我的家不贫穷,由于您的赏赐,恩泽遍及父族、母族、妻族,延伸到朋友,并以此救济百姓,您的赏赐够丰厚了,我的家不贫穷啊。我听人这样说,从君主那里拿来厚赏然后散发给百姓,这就是臣子代替君主统治人民,忠臣是不这样做的;从君主那里拿来厚赏却不散发给百姓,这是用筐箧收藏财物归为己有,仁义之人是不这样做的;在朝中,得到君主的厚赏,在朝外,取得君主赏赐不能与士人共享而得罪他们,死后财物转为别人所有,这是为家臣蓄积财物,聪明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有衣穿,有饭吃,(只要)心里满足就可以免于(一切)忧患。”‎ 富贵不能淫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毕敬毕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天祥至潮阳,见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扞②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③出涕,曰:“国亡不能捄④,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向拜而死。 ‎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 ‎【注】①弘范:元军元帅。②扞(hàn):保卫。③泫(xuàn)然:水滴下的样子。④捄:同“救” ‎ ‎1.将文中画线句子用“/”断句。(三处)(3分)‎ 国 亡 丞 相 忠 孝 尽 矣 能 改 心 以 事 宋 者 事 皇 上 将 不 失 为 宰 相 也。‎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 (2)贫贱不能移( ) ‎ ‎(3)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 ) (4)天祥泫然出涕 ( )‎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不能扞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请从乙文中分别找出最能体现文天祥“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句子。(4分)‎ ‎①富贵不能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威武不能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链接材料,结合【甲】【乙】二文谈一谈你的感受。(4分)‎ ‎【链接材料】‎ 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饿死;文天祥在敌人面前,宁死不屈,终于壮烈牺牲;女共产党员刘胡兰面对敌人的铡刀宁死不屈,慷慨就义;朱自清宁死不食美国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 评分:划分一处得一分,三处得3分。共3分。‎ ‎【解析】此句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要根据句子的含义来断句。这个句子的含义是“(你的)国家已亡,丞相你已经尽了忠孝之心了,(如果)你改变对南宋的忠心来效忠于元朝皇上,还给你宰相的官职。”可以据此来断句。‎ ‎2.(1)这(2)动摇(3)动词,写。(4)眼泪 评分:解词正确,一个词语得一分,四个得4分。共4分。‎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要结合具体的语句作出准确的释义,课外文言实词可在课内找得到依据。如“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中的“书”出自《陈涉世家》中的“乃丹书帛曰”;“涕”出自《出师表》中的“临表涕零”,据课内含义推测课外即可。‎ ‎3.(1)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 ‎(2)我不能保护父母,难道还能教别人背叛父母吗?那样行吗?‎ 评分:大意及关键词语翻译正确,得4分,每句2分,共4分。‎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翻译最好直译,做到字字落实。翻译时注意“居”“ 扞”“叛”“可乎”等词的含义。‎ ‎4.①国亡不能捄,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②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 评分:答出关键语句即可得4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要通读选文,抓住【乙】文中与“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相符合言行进行填写即可。‎ ‎5.由古至今中华儿女面对强敌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事例举不胜举,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饿死,文天祥以身殉国,还有刘胡兰、朱自清等,他们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中华崇高的民族气节。让我们继承他们的遗志,发扬他们的精神,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弯腰,做一个有骨气的人。‎ 评分:答出大意可得2分,结合链接材料得2分,共4分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的感悟,属于拓展题。解答时首先要读懂原文,结合原文主要内容,联系链接材料中的内容,围绕选文与链接材料的共同话题 “不畏强暴”“宁死不屈”来谈自己的感受,只要符合文意,语言表达得体即可。‎ ‎【译文】文天祥押到潮阳,见到张弘范(降将)张弘范的手下让文天祥下跪。文天祥不跪!张弘范就像招待客人一样对待文天祥,张弘范与文天祥一起到崖山,张弘范让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护父母,难道还能教别人背叛父母吗?那样行吗?”张弘范不听,一再强迫文天祥写信,文天祥就写了《过零丁洋》一诗给张弘范。诗最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崖山被攻陷后,弘范在军中置酒大摆庆功会,弘范说:“你的国家已亡,丞相你已经尽了忠孝之心了,如果你改变对南宋的忠心来效忠于元朝皇上,还给你宰相的官职。”文天祥潸然泪下,说:“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做人臣子的死有余罪,怎么还敢摆脱杀头之罪而怀有二心呢?”张弘范敬佩他的仁义,派人护送文天祥到京师……文天祥临刑的时候很从容,对看守他的士兵说,“我的事情完结了,心中无愧了!”朝南方跪拜而死! ‎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一)‎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治国之有法术赏罚,犹若陆行之有犀车良马也,水行之有轻舟便楫也,乘之者遂得其成。伊尹得之,汤以王;管仲得之,齐以霸;商君得之,秦以强。此三人者,皆明于霸王之术,察于治强之数,而不以牵于世俗之言;适当世明主之意,则有直任布衣之士,立为卿相之处;处位治国,则有尊主广地之实:此之谓足贵之臣。汤得伊尹,以百里之地立为天子;桓公得管仲,立为五霸主,九合①诸候,一匡②天下;孝公得商君地以广兵以强。故有忠臣者,外无敌国之患,内无乱臣之忧,长安于天下,而名垂后世,所谓忠臣也。‎ ‎(《韩非子·奸劫弑臣第十四》)‎ ‎【注释】:①九合:多次会盟。②匡:救。‎ ‎1.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孝 公 得 商 君 地 以 广 兵 以 强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与“劳其筋骨”中“劳”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必先苦其心志 B.伊尹得之,汤以王 ‎ C.外无敌国之患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3.翻译句子。(4分)‎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处位治国,则有尊主广地之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在内容上有相通之处,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谈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说“人恒过,然后能改”有人对此持不同的见解。请阅读下面链接材料后,谈一谈你的看法。(5分)‎ ‎(1)某地一驾驶人饮酒后两小时内4次发生交通事故,造成2人死亡,事故发生后驾车逃逸。近日,该驾驶人白某因触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被当地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有期徒刑11年,剥夺政治权利2年。‎ ‎(山东高速交警黄岛大队)‎ ‎(2)滨海县委政法委副书记潘爱文,身为党员领导干部,理想信念丧失,党员意识淡薄,严重违反党的纪律并涉嫌受贿、贪污犯罪,性质恶劣,情节严重。经县纪委常委会研究并报县委批准,决定给予潘爱文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收缴其违纪所得;将其涉嫌犯罪问题、线索及所涉款物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镜鉴网”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孝公得商君/地以广/兵以强 评分:划分一处得一分,二处得2分。共2分。‎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的能力。在梳理句意的基础上,按句子的结构和句子的意义断句。“孝公得商君地以广兵以强”包含三个小分句,分别是:孝公得商君,地以广,‎ 兵以强。故在“得商君”“地以广”后分别停顿。‎ ‎2.A ‎ 评分:选择正确,得3分。共3分。‎ ‎【解析】A项中“苦”与“劳其筋骨”中“劳”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A.使……痛苦;B. 名词作动词,称王。C.忧患,祸患D.匹敌,相当。‎ ‎3.(1)(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法度的世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常常灭亡。‎ ‎(2)处在这样的地位来治理国家,那么就会有使君主尊贵国土扩大的实绩。‎ 评分:大意及关键词语翻译正确,得4分。共4分。‎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时,注意关键词“入”“ 出”“敌国”“ 外患”“ 亡”“ 尊主”“广地 “实”要译对。‎ ‎4.示例1:两文都谈到了“法家拂士”对治理国家的重要性。【甲】文说“入则无法家拂土,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阐明了治理国家要有“法家拂士”。【乙】文说“故有忠臣者,外无敌国之患,内无乱臣之忧,长安于天下,而名垂后世”,阐明了治理国家要有忠臣贤才。‎ 评分:答出关键词可得2分,结合选文内容,可得2分,共4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与概括的能力。抓住文中关键语句,分析概括即可。如【甲】文中“入则无法家拂土,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乙】文中“故有忠臣者,外无敌国之患,内无乱臣之忧,长安于天下,而名垂后世”。‎ ‎5.示例:人们常说:“不要怕犯错误”、“不要怕’交学费’”、“吃一堑,长一智”、“在哪里摔倒,就在哪里爬起来”等等,这些话不能说不对,但有些错误是致命的,瞬间发生,没有纠正的机会。酒后驾车造成2人死亡,潘爱文因贪污犯罪落到双开的地步,他们的这些错误是无法改正的。‎ 评分:答出大意可得3分,结合链接材料得2分,共5分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的感悟,属于拓展题。解答时首先要读懂原文,结合链接材料中的事例,来谈对“人恒过,然后能改”的不同看法:“有些错误是致命的,无法改正的”。‎ ‎【译文】‎ 治理国家有了法术之法与赏罚之制,就好象是在陆地上有了坚车骏马、在水面上有了轻快的船只和船桨,乘坐上去就可以成就功业。伊尹掌握了法术,商汤因此而称王天下;管仲掌握了法术,齐国因此而称霸世界;商鞅掌握了法术,秦国因此而得以强大。这三个人,都是明白了君主称王称霸的道理,清楚能使国家安定强大的方法,而不把自己局限于世俗的议论之中;由于合乎当世明白的君主的心意,才会有直接被提拔任用的平民百姓,一下子坐到卿相的位置上的事;处在这样的地位来治理国家,那么就会有使君主尊贵国土扩大的实绩;这种人称之为值得尊重的大臣。商汤得到伊尹,只依靠百里方圆的领土就做了天子;齐桓公得到管仲,就成为春秋五霸的第一个霸主,九次连合诸侯,使天下归于一致;秦孝公得到商鞅,土地得以扩大,兵力得以增强。所以有了忠臣的君主,对外没有敌国的忧患,在内没有乱臣贼子的担忧,使天下长治久安,而且名声流传于后世,这才是忠臣。‎ ‎(四)《庄子》一则(北冥有鱼……亦若是则巳矣。)‎ ‎【甲】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 ‎  【乙】龙嘘①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薄日月,伏②光景,感③震电,神变化④,水⑤下土,汩⑥陵谷,云亦灵怪矣哉!  ‎ 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然龙弗得云无以⑦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  ‎ 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易》曰:“云从龙。”既曰:龙,云从之矣。 ‎ ‎(韩愈《杂说》)‎ ‎【注释】①嘘:喷吐。龙吹气成云是古代的一种传说。②伏:遮蔽。③感通“撼”,震撼 ④神变化:语出《管子·水地篇》“龙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欲小则化为蚕蠋,欲大则藏于天下,欲上则凌于云气,欲下则入于深泉,变化无日,上下无时,谓之神。”⑤水:名词用作动词,下雨。⑥汩:淹没。⑦无以:没有可以用来。‎ ‎1.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三处)(3分)‎ 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水击三千里 (拍打) B.去以六月息者也(息:停歇。)‎ C.云固弗灵于龙也(本来、当然) D.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相信) ‎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写大鹏凭借_______,飞往南海,凭借飞上九万里的高空。【乙】文龙凭借_____能变化无穷,阐明世间万物的活动都是依赖于外在条件的。(3分)‎ ‎5.读完【乙】文后,你得到怎样的启示?(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的能力。在梳理句意的基础上,按句子的结构和句子的意义断句。‎ ‎2.D评分:选择正确,得3分。共3分。‎ ‎【解析】“信不可欤”中的“信”意为“确实、的确”‎ ‎3.(1)大鹏迁移到南海去的时候,翅膀在水面上拍击,激起的水浪达三千里远,然后趁着上升的巨大旋风飞上九万里的高空(2)云,是龙的能力使它有灵异的;至于龙的灵异,却不是云的能力使它有灵异。‎ 评分:大意及关键词语翻译正确,得4分,每句2分,共4分。‎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时注意关键字、特殊的文言句式。如“龙之所能使为灵也”“ 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是判断句。注意“鹏之徙于南冥也”中的“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并注意“徙、于、击、自强、知、为”几个关键词,语句要通顺。‎ ‎4.海运 上升的巨大旋风;云 评分:答出关键词即可得3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读文段,在梳通文章的基础上,找出两文描写写大鹏和龙的语句,找出符合题意的词语即可。如甲文从“是鸟也,则将徙于南冥”‎ ‎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找出答案;乙文从“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景,感震电,神变化”可概括出答案。‎ ‎5.施展个人才能的机会、条件并不会从天而降,而要靠个人自己去创造。或“龙”与“云”相互依存,形象说明了圣君与贤臣相互依存。贤臣固然不可无圣君,而圣君更加不可无贤臣,说明要使国家长治久安,圣君与贤臣缺一不可。‎ 评分:答出大意可得4分,共4分 ‎【解析】此题考查谈对文章的启示,属于拓展题。解答时首先要读懂原文,结合文章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如文中“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阐明了“龙”与“云”相互依存的关系,“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阐明了“施展个人才能的机会、条件要靠个人自己去创造”然后结合现实生活来谈启示,只要符合文意,语言表达得体即可。‎ ‎【译文】龙吐出的气形成云,云本来不比龙灵异。但是龙乘着这股云气,可以在茫茫的太空中四处遨游,接近日月,遮蔽它的光芒,震撼起雷电,变化神奇莫测,雨水降落在大地,使得山谷沉沦。这云也是很神奇灵异的呢!  ‎ 云,是龙的能力使它有灵异的;至于龙的灵异,却不是云的能力使它有灵异。但是龙没有云,就不能显示出它的灵异。失去它所凭借的云,实在是不行的啊。  ‎ 多么奇妙啊,龙所凭借依靠的,正是它自己造成的云。《周易》说:“云跟随着龙。”那么既然叫做龙,就应该有云跟随着它啊!” ‎ ‎(五)《礼记》一则(虽有佳肴)‎ ‎【甲】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礼记·虽有佳肴》)‎ ‎【乙】‎ 任末求学 任末①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②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③,削荆为笔,克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④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待悦其勤学,更以静衣⑤易之。临终诚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1.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划两处)。(2分)‎ 知 不 足 然 后 能 自 反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弗食不知其旨也(       )  (2)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自反(     )‎ ‎(3)题其衣裳(     ) (4)更以静衣易之(      )‎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是怎么论述“教学相长”这一论点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过甲乙两文,你在学习方面得到了什么启发?(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 评分:划分一处得一分,二处得2分。共2分。‎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的划分。按朗读的音节及句子的意义划分,或根据语法结构划分节奏。此题按语法结构划分节奏。“知不足”“能自反”是两个动宾短语,“然后”转折词语。故这句话的节奏可划分为:知不足/然后/能自反 ‎2. (1)食:动词,吃。(2)反省自己(3)写 (4)交换 评分:解词正确,一个词语得一分,四个得4分。共4分。‎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调动平时的积累,结合语境作答即可。课外文言实词可在课内找得到依据。如“题” 可以联系《核舟记》中“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易” 可以联系《愚公移山》中的“寒暑易节”。‎ ‎3.(1)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自己有不懂得地方,教学以后就会知道(有的问题)理解不了。‎ ‎(2)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象活着;不学的人,即便是活着,也像行尸走肉一样。‎ 评分:大意及关键词语翻译正确,得4分,每句2分,共4分。‎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翻译最好直译,做到字字落实。要注意特殊的词语的用法。如第(1)题 “是故”是“因此”的意思,(2)题中“夫”是句首语气词,不译,“虽”是古今词,意为“即使”,还要注意“好学”“ 犹”等词的含义。‎ ‎4.文章先是以类比的手法强调要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与“教”的相互关系(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果(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论述了“教学相长”这一论点。‎ 评分:答出大意可得4分,共4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论证思路的分析能力。要通读文段,梳理文意,分清文段层次,理清思路,如“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为第一层,强调学习、实践的重要。“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为第二层论述“学”与“教” 相互关系。“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为第三层,得出结论。据此分析即可。‎ ‎5.围绕“重视实践(或学以致用)”“不懂就问(或虚心好学、刻苦钻研、勤于思考)”“博览群书(或多读书,读好书)”之一来谈即可。‎ 评分:答出大意可得2分,结合现实生活得2分,共4分 ‎【解析】此题属于拓展题。解答时首先要读懂原文,找出两文在学习方面的观点,结合现实生活来谈自己的启发,只要符合文意,语言表达得体即可。‎ ‎【译文】任末十四岁,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他背着书箱拜了很多老师,不怕艰难险阻。他常说:“人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凭什么去完成一番事业?”他贫穷无家,有时靠在林木下,编白茅为小草屋,削荆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夜晚在月光下看书,没有月亮的日子就点燃枯草杂木照明。看书看到心领神会的地方,就把它写在衣服上,用来记下这件事。一同求学的人都佩服他能刻苦勤学,为了要研读他写的心得体会,他们经常轮流用干净的衣服跟他交换。(他)快死时告诫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象活着;不学的人,即便是活着,也像行尸走肉一样。”‎ ‎(六)《列子》一则(伯牙善鼓琴……吾于何逃声哉?)‎ ‎【甲】‎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选自《列子·汤问》)‎ ‎  【乙】国初,有乔山人者善弹琴。精于指法,尝得异人传授。每于断林荒荆间,一再鼓之,凄禽寒鹘①,相和悲鸣。后游郢楚②,于旅中独奏洞庭之曲。邻媪③闻之,咨嗟惋叹。既阕④,曰:“吾抱此半生,不谓遇知音于此地。”款扉⑤扣之。媪曰:“吾夫存日,以弹絮为业。今客鼓此,酷类其声耳。”山人默然而反。‎ ‎(徐珂《乔山人善琴》‎ ‎【注释】①鹘(gǔ):一种凶猛的鸟。②郢楚:即楚郢,古地名,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③媪(ǎo):老妇人。④阕:止息,终了。⑤款扉:款,敲;扉,门。‎ ‎1.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二处)(2分)‎ 伯 牙 游 于 泰 山 之阴 卒 逢 暴 雨 止 于 岩 下。‎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伯牙善鼓琴  ( ) (2)卒逢暴雨,止于岩下( )‎ ‎(2)今客鼓此( ) (4)山人默然而反( )‎ ‎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4分)‎ ‎(1)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每于断林荒荆间,一再鼓之,凄禽寒鹘,相和悲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都描写了弹琴的情景,试指出两文所用描写方法的不同点并分析其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 评分:划分一处得一分,二处得2分。共2分。‎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的能力。在梳理句意的基础上,按句子的结构和句子的意义断句。“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包含三个小分句,分别是: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故在“泰山之阴”“逢暴雨”后分别停顿。‎ ‎2.(1)擅长(2)突然(2)弹奏(4)同“返”‎ 评分:解词正确,一个词语得一分,四个得4分。共4分。‎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要结合具体的语句作出准确的释义,课外文言实词可在课内找得到依据。如“今客鼓此”中的“鼓”出自《伯牙善鼓琴》;“山人默然而反”中的“反”出自《愚公移山》中的“始一反焉”,据课内含义推测课外即可。‎ ‎3.(1)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就像我弹琴时所想到的。(2)他常常在荒山野岭,多次地弹奏,使飞鸟凄凉,使鹘鸟寒冷,一起应和着悲哀地鸣叫。‎ 评分:大意及关键词语翻译正确,得4分,每句2分,共4分。‎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做到字字落实,并要注意特殊的文言句式及特殊的词语的用法。如第(2)题中“每于断林荒荆间”省略了主语“他”,翻译时要补充出来。“凄禽寒鹘”中“凄、寒”是使动用法,“使……凄凉”“ 使……寒冷”,并注意 “子”、“志”、“再”、“鼓”等字词的含义。‎ ‎4.【甲】运用正面描写,表现伯牙鼓琴技艺之高超;【乙】文通过侧面描写,有力地烘托了乔山人弹琴技艺的精湛。‎ 评分:答出关键词即可得4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所用描写方法及作用的分析。在梳通文章的基础上,抓住相关语句,从中辨析两文所运用的描写方法,理解其作用,如甲文中“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从正面描写伯牙鼓琴,突出其技艺之高超;乙文中“凄禽寒鹘,相和悲鸣”,从侧面烘托,更能突出乔山人琴技超群。‎ ‎5.“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或“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 评分:答出句子可得2分,结合文意得2分,共4分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感悟,属于综合题。解答时首先要读懂原文,找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的语句,结合现实生活来谈自己对“知音”的理解,只要符合文意,语言表达得体即可。‎ ‎【译文】在开国初年,有个乔山人善于弹琴。他弹琴的指法很精湛,曾经得到过奇异的人传授。他常常在荒山野岭,多次地弹奏,使飞鸟凄凉,使鹘鸟寒冷,一起应和着悲哀地鸣叫。一次他游历到楚国,在旅店独自弹奏洞庭曲。隔壁的一位老妇人听了琴音,非常感动,不禁感叹惋惜(曲子)已经弹奏完了,乔山人说道:“我弹琴大半辈子,终于在这里遇见了知音!”敲门问她,老妇人说道:“我的丈夫活着的时候,是把弹棉花当作职业的。现在听见你在这里弹的琴声,极像我老伴弹棉花的声音罢了!”‎ ‎(七)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二]王含①作庐江郡,贪浊狼藉②。王敦护其兄,故于众坐称:“家兄在郡定佳,庐江人士咸称之。”时何充为敦主簿,在坐,正色曰:“充即庐江人,所闻异于是。”敦默然。旁人为之反侧③,充晏然神意自若④。‎ ‎【注释】①王含:字处弘,大将军王敦的哥哥。王敦起兵谋反,他也叛变相助。②贪浊狼藉:贪污受贿,声名狼藉。籍,同“藉”。③ 反侧:不安的样子。④晏然:平静的洋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2分)‎ ‎(1)朝服衣冠 (2)孰视之 ‎ ‎(3)庐江人士咸称之 (4)故于众坐称 ‎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与“皆以美于徐公”的“于”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欲有求于我也 B. 百里奚举于市 C.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D.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3.请参照示例,分别用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不要改变它在句中的意思),另写一个词或一句话。‎ ‎[示例:正色曰 色愈恭,礼愈至(或脸色)](2分)‎ ‎(1)暮寝而思之 ‎ ‎(2)充晏然神意自若 ‎ ‎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 ‎(2)充即庐江人,所闻异于是。‎ ‎ ‎ ‎5.选文[一]中的邹忌和选文[二]中的何充在何充在与人沟通交流的方式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写下来。(4分)‎ ‎ ‎ ‎1.(1)穿戴 (2)同“熟”仔细 (3)都 (4)故意 ‎【解析】本题考查实词的语境义。解答时,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确定合适的义项。“服”词类活用,这里作动词“穿戴”讲。“孰”是通假字,“孰”同“熟”意思为仔细。“咸”是“都”的意思。“故”是多义词,在句中是“故意”之意。‎ ‎2.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皆以美于徐公”与D项的“于”意思均为“比”。A项可译为“对”,BC项可译为“在”。‎ ‎3.(1)废寝忘食(2)若无其事 旁若无人 ‎【解析】本题考查古今词义。(1)中的“寝”是睡觉的意思,所写的词只要此意即可如:废寝忘食,寝食难安。(2)中的“若”是好像意思,与之意思相同的词语有:若无其事 旁若无人 安之若素 ‎4.(1)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 ‎(2)我就是庐江人,(我)听到的跟你所说的不同。‎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时要字字落实,文从字顺。把握住关键词“美”是意动用法,“私”是偏爱的意思。第二句要把握判断句式和倒装句(介宾结构后置)。第三句要注意被动句式的特点。‎ ‎5.[一]文中邹忌用生动委婉的方式劝说齐王,[二]文中何充当面反驳王敦。‎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邹忌以日常生活小事设喻,由己及君,由家事到国事,以小见大,生动委婉,让人易于接受。何充不畏权势,大胆表达自己的真实看法,当面反驳王敦,没有顾忌王敦的感受。‎ ‎[二]参考译文:王含担任庐江郡的行政长官的时候,贪污受贿名声极差。王敦袒护他的哥哥,故意在与很多人坐在一起谈话时称赞他的哥哥:“我的哥哥在庐江郡一定做得十分好,庐江郡的人都称赞他。”当时何充担任王敦属下掌管文书的官吏,坐在座位脸色严肃地说:“我是庐江郡的人,我所听到的跟你所说的不一样。”王敦没话可说。在座的其他人都为何充感到不安。而何充坦然,态度安闲平和,和往常一样。‎ ‎(八)《出师表》‎ ‎ [一]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而来二十有一年矣。 ‎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袆、允之任也。 (节选自《出师表》)‎ ‎[二]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厚相结纳。(节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1)臣本布衣  __________‎ ‎(2)先帝不以臣卑鄙 __________‎ ‎(3)遂许先帝以驱驰 __________  ‎ ‎(4)时人异焉 __________‎ ‎2.与乙文“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中的“以”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咨臣以当世之事 B.属予作文以记之 ‎ C.策之不以其道 D.皆以美于徐公 ‎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 ‎                       ‎ ‎(2)遭汉末扰乱,随叔父避难荆州。‎ ‎                      ‎ ‎4.从写作内容看,[一][二]两文都写到一个著名的历史事件      (填4字);[一]文中写诸葛亮辅佐刘备的原因是       (用原文回答),而[二]则是       (用原文回答)。(3分)‎ ‎5.从[一][二]两文可以看出诸葛亮怎样的精神品质?(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 ‎ ‎1.(1)百姓 (2)身份低微、见识浅陋(3)答应  (4)认为……与众不同 ‎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很多,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解释。“异”是使动用法,结合“渔人甚异之”,可以推断出意为“以……为异”“认为……与众不同”。‎ ‎2.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D项与例句的“以”均用作动词,译为“认为”。A介词,把,用。B连词,表目的,来。C介词,凭借,根据。‎ ‎3.(1)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了任命,在危难的时候接受奉命。(2)遇到汉末的动乱 ,诸葛亮随叔父到荆州避难。‎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做此类题时,要根据文章的语境,了解句子大意,准确理解关键字词。本题中要注意(1)句的倒装,“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应该是“于败军之际受任,于危难之间奉命”(2)的判断句,“所以”应为“用来……”。翻译的时候还要注意把省略的成分补全,把倒装的成分理顺,疏通语句。所学课文,重点句子的翻译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4.三顾茅庐    由是感激   深谓备雄姿杰出 ‎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一】文有“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二】文有“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一】文有“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二】文有“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厚相结纳”。‎ ‎5.才能突出,感念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作答此类题,要分点答出,不可笼统,不可一窝蜂地杂乱无章地都捧出来;要学会用几个结构相似的短语;不要游离出语段,不要无中生有,任意发挥。要紧扣语段概括,每个答案都要在语段中落实,几点之间不得重复或包含。阅读语段,可知【一】表现诸葛亮的忠诚,而【二】表现其才能。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本题答案。(意对即可)。从“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可以看出才能突出,从“遂许先帝以驱驰”“报先帝而忠陛下”可以看出其忠诚。‎ ‎【二】参考译文:诸葛亮年轻时有超群的才能,英雄霸王的气概。身长八尺,面容相貌十分伟岸,当时人认为他与众不同。遇到汉末的动乱 ,诸葛亮随叔父到荆州避难,亲自在田间耕种,不求声望显达。这是左将军刘备认为诸葛亮有特殊的才能,于是多次到草屋去拜访诸葛亮。诸葛亮十分称道刘备的杰出才能,于是结交了他,感情深厚。‎ ‎(九)《桃花源记》‎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焉,为夕岚①。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②,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石篑③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④家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时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⑤之妙,皆在朝日始出,未下夕舂⑥,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恋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节选自袁宏道《西湖》)‎ ‎【注释】①岚:山间的雾气②勒:抑制。③石篑:明代公安派作家陶望龄的号。④张功甫:南宋将领张俊的孙子,玉照堂是其园林,有名贵花木400株。⑤设色:用颜色描绘。⑥夕舂:夕阳。旧习俗日落石时舂米,故曰“夕阳舂”。后简称“夕舂”,并引申指夕阳。‎ ‎1.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花 恋 柳 情 山 容 水 意 别 是 一 种 趣 味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此中人语云 ( )  ‎ ‎(2)欣然规往 ( )‎ ‎(3)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 )‎ ‎(4)月景尤不可言 ( )‎ ‎3.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2)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这两篇写景散文皆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甲文描写了世外桃源________‎ ‎________的环境;乙文描写了西湖春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对春天西湖热爱之情。(4分)‎ ‎5.甲、乙两文在写景的同时,都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说说你从这两篇文章中分别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 ‎ ‎ ‎ ‎ ‎ ‎ ‎1.花恋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评分:划分一处得一分,二处得2分。共2分。‎ ‎【解析】此句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要根据句子的含义来断句。这个句子的含义是“柳的柔情,山的颜色,水的意味,更是别有一种情趣和韵味。”还可根据【乙】多用四字词语来写景这一特点来断句,故此句可断为:花恋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2.(1)告诉(2)计划(3)只(4)②尤其,特别 评分:解词正确,一个词语得一分,四个得4分。共4分。‎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调动平时的积累,结合语境作答即可。注意“语”这里作动词,“告诉”,“ 规”为古今字,“计划”。 课外文言实词可在课内找得到依据。如“止午、未、申三时”中的“止”是通假字,通“只”。出自《狼》中“止有剩骨”,“月景尤不可言”中的“尤”出自《醉翁亭记》中的“林壑尤美”,据课内含义推测课外即可。‎ ‎3.(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2)这种乐趣留给僧人和游客享用,怎么能够对俗人说呢?‎ 评分:大意及关键词语翻译正确,得4分,每句2分,共4分。‎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时注意关键字、语序,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句子成分。如“鸡犬相闻”省略主语 “村落间”,翻译时要补充出来。注意“安……哉”句式的正确翻译,并注意“阡陌、交通、道”几个关键词,其中“交通”是古今字,“道”这里是动词,“说”。‎ ‎4.风景秀丽,优美宁静(美丽如画、祥和安宁);生机勃勃、姹紫嫣红(桃红柳绿、热闹非凡)‎ 评分:答出关键词即可得4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的能力。要通读文段,抓住相关语句,从中理解选文所写景物的特点,如甲文抓住“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乙文抓住“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从中分析两文所写景物的特点。‎ ‎5.甲文表达了作者表现了作者对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平安宁生活向往。乙文表达了作者对那些忙于功名利禄的人的嘲谑,追求真实自然的生活情趣,抒发了作者喜爱美好的大自然和避世归隐的高洁情趣。‎ 评分:答出大意可得4分,共4分 ‎【解析】此题考查作者的思想情感。品味文章情感表达的技巧是,先仔细阅读选文,从文中找出包含作者情感倾向的语句,然后通过这些语句来品味作者在字里行间融入的情感。如甲文可抓住描写桃花源环境及生活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从中理解作者的情感。乙文抓住描写西湖春景的句子及“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从中分析作者情感及情趣。‎ ‎【译文】西湖景色最美的时候是春天,是月夜。白天里最美的是早晨的烟雾,是傍晚的山光。今年春雪很多,梅花被寒气所抑制,和杏花、桃花次第开放,景观更是奇特。‎ 石篑多次告诉我:“傅金吾园中的梅花,是张功甫玉照堂中的旧物,应该赶快去观赏。”我当时迷恋着桃花,竟舍不得离开湖上。从断桥到苏堤一带,绿柳迎风漂浮如绿烟,桃花盛开如红雾,弥漫二十多里。美妙的音乐随风飘扬,带粉香的汗水如雨流淌;穿着各色丝织品的富裕的游客很多,比堤畔的草还多,真是艳丽极了。‎ 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却仅在上午十一时到下午五时之间;其实湖光翠绿之美,山岚颜色之妙,都在朝日初升,夕阳未落时才最浓艳。月景之美,更是难以形容。那花的姿态,柳的柔情,山的颜色,水的意味,更是别有一种情趣和韵味。这种乐趣留给僧人和游客享用,怎么能够对俗人说呢?‎ ‎(十)《答谢中书书》‎ ‎【甲】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沈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与谢中书书》)‎ ‎【乙】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独其水色最奇。盖世间之色其为正也间也吾知之独于碧不甚了然。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如秋天,如晓岚①;比之舍烟新柳则较浓,比之脱箨②初篁则较淡;温于玉滑于纨③至寒至腴可拊④可餐。‎ ‎ (节选自袁中道《游青溪记》)‎ ‎ 注:①岚:林中雾气。②箨(tuò):竹笋皮,笋壳。③纨:白色的丝绢。④拊(fǔ):抚摩。‎ ‎ 1.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三处)(3分)‎ 盖世间之色其为正也间也吾知之独于碧不甚了然。‎ ‎2.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 ‎ A.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四季) B.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C.至寒至腴,可拊可餐(达到) D.乃悟世间真有碧色(于是,就)‎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 ‎⑵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 ‎ ‎ ‎4.乙文中画线的句子线运用了什么手法?试分析其作用。(4分)‎ 如秋天,如晓岚;比之舍烟新柳则较浓,比之脱箨初篁则较淡 ‎ ‎ ‎ ‎ ‎ ‎ ‎5.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4分)‎ ‎ ‎ ‎ ‎ ‎1.盖世间之色/其为正也间也/吾知之/独于碧不甚了然。‎ 评分:划分一处得一分,三处得3分。共3分。‎ ‎【解析】此句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要根据句子的含义来断句。这个句子的含义是“大概世间的颜色,多为正色(青、黄、赤、白、黑)或间色(绿、红、紫)的,这是我所知道的,然后我唯独对碧(青绿)色却不太了解。”可以据此来断句。‎ ‎2.D ‎ 评分:选择正确,得3分。共3分。‎ ‎【解析】“乃悟世间真有碧色”中的“乃”意为“才”。‎ ‎3.(1) 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2)如今见到这里的水,才领悟到世间真的有碧(青绿)这种颜色。‎ 评分:大意及关键词语翻译正确,得4分,每句2分,共4分。‎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最好直译,做到字字落实。翻译时注意“与”“乃”“悟”等词的含义。‎ ‎4.比喻、对比的手法。用“秋天”“晚岚”比喻水色,用“含烟新柳”“脱箨初篁”和水进行比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溪水的清澈澄明。‎ 评分:答出关键词即可得4分。‎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画线句写作方法及作用的分析。抓住画线语句,在梳通文章的基础上,从中辨析所运用的写作方法,并理解其作用,“如秋天,如晓岚;比之舍烟新柳则较浓,比之脱箨初篁则较淡”其意是“(青溪的水)如秋季的天空,如早晨林间的雾气;比起农家的炊烟、新发的柳枝显得有些浓,比起刚脱皮的竹笋、新竹显得有些淡”,“ 如秋天,如晓岚”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比之舍烟新柳则较浓,比之脱箨初篁则较淡”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分析“秋季的天空”,“早晨林间的雾气”特点,进而理解溪水的清澈澄明。最后结合比喻、对比手法的作用进行分析即可。‎ ‎5.示例:甲文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娱情山水。乙文借青溪的清澈澄明,表达了作者对小溪的喜爱之情。‎ 评分:答出大意可得4分,共4分 ‎【解析】此题考查作者的思想情感。品味文章情感表达的技巧是,先仔细阅读选文,从文中找出包含作者情感倾向的语句,然后通过这些语句来品味作者在字里行间融入的情感。如甲文可抓住描写山水景物的句子,从中理解作者的情感及情趣。乙文抓住描写青溪的句子从中分析作者情感。‎ ‎【译文】青溪的水流激荡,水花像跳跃的珍珠,又像溅落的雪片,这和其他地方的泉水也没有什么不同的,唯独水的颜色最为奇特。大概世间的颜色,多为正色(青、黄、赤、白、黑)或间色(绿、红、紫)的,这是我所知道的,然后我唯独对碧(青绿)色却不太了解。如今见到这里的水,才领悟到世间真的有碧(青绿)这种颜色。它如秋季的天空,如早晨林间的雾气;比起农家的炊烟、新发的柳枝显得有些浓,比起刚脱皮的竹笋、新竹显得有些淡;比玉更温和、比白色的丝娟更滑润,达到清冷丰裕的极致,可以抚摩食用。‎ ‎(十一)《三峡》‎ ‎   ‎ ‎ [一]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二]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实为河之巨阸①,兼孟门津之名矣。此石经始禹②凿,河中漱广③。夹岸崇深,倾崖返捍④,巨石临危⑤,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⑥。其水尚崩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赑怒⑦,鼓若山腾,浚波颓迭⑧,迄于下口。方知慎子⑨下龙门,流浮竹⑩,非驷马之追也。(节选自郦道元《水经注•河水四》)‎ ‎【注释】①巨阸(è):巨险。阸:险阻重地。②经始:开始。禹:大禹。③漱广:因冲刷而河身加宽。漱:指水的冲刷。④倾崖返捍:倾崖,水势倾动山崖。返:回冲。捍:摇动。这句说水势汹涌冲击山崖,又复折回。⑤临危:靠近一种危险地势。⑥窥深魄悸:往深处看去,使人惊心动魄。⑦浑洪:水势巨大的样子。赑(bì)怒:形容气势壮大。⑧浚波:深大的波涛。颓垒:水势趋向低平的样子。⑨慎子:即慎到,战国时人,著有《慎子》。⑩流浮竹:乘竹筏。‎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2分)‎ ‎(1)或王命急宣      (2)沿溯阻绝      ‎ ‎(3)素气云浮       (4)夹岸崇深      ‎ ‎2.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 ‎ ‎(2)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 ‎ ‎ ‎4.[一][二]两文都是写水,[一]中与“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哪句?两篇文章写水为什么都写到了山?(4分)‎ ‎1.(1)有时 (2) 逆流而上 (3)白色的 (4) 水流的两岸、堤岸的两边 ‎ ‎【解析】考查对文言文词语的记忆与迁移能力。“或”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有“有的人”“有时”“或许”,根据文意可确定为“有时”。“溯”的意思为“逆流而上”与“沿”正好相对。“素气云浮”的“素”可联系 “则素湍绿潭”来理解。“夹岸崇深”的“夹”可以从“夹岸数百步”中得出意思。‎ ‎2.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划分停顿要在理解句意 的基础上进行,同时注意观察句子中的“而”等词语的位置,以帮助划分。这句话讲的是古人曾说:“水不是石匠的凿子,却能够进入石头中。”‎ ‎3.(1)重重叠叠的岩石和直立像屏障的山峰遮盖住了蓝天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 (2)龙门水流交汇冲击,白色的水汽像云一样飘在空中。‎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语句的翻译能力。(1)要翻译出前两个四字成语所描写的三峡崇山的气势,要了解后两个小句互文手法的运用以及对“自非”作出的正确翻译。(2)采分点“素”译为白色。‎ ‎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运用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以山高山险突出水的流势之急。‎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驷马”对应上文的“奔”。从描写角度考虑属于侧面描写,起烘托的作用,以山的高峻突出水流的迅猛。‎ ‎[二]参考译文:孟门,就是龙门的入口。实在是河中的巨大隘口,又被称作“孟门津”。传说中龙门是大禹所凿出,河中水流湍急,水被山所夹很长的一段,两边都是悬崖,高处的巨石好像靠在悬崖上就要掉下来似的。古人曾说:“水不是石匠的凿子,却能够进入石头中。”果然不错!龙门水流交汇冲击,白色的水汽像云一样飘在空中,在远处行走的人,好像是被雾气缠绕,往云雾的深处望去真有一种撼人心魄的感觉。河水激起万重浪,有如瀑布千丈,河水好像愤怒的赑(古时一种动物),波浪像崇山峻岭,激流交叠,直奔下游而去。我这才知道慎子乘竹筏下龙门的时候,四匹马拉的车也绝对追不上。‎ ‎(十二)《杂说(四)》‎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村陌有犬为人所弃者,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其叔父怒曰:“何用此为?”将欲更弃之。元对曰:“有生之数,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天杀,自然之理。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叔父感其言,遂许焉。明年,犬随叔父夜行。叔父为蛇所啮,仆地不得行。犬亟奔至家,汪汪之声不已。张元怪之随犬出门见叔父几死。速延医治之,不日而愈。自此,叔父视犬如亲。(选自《北史·孝行传·张元》)‎ ‎1.用“/”为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张 元 怪 之 随 犬 出 门 见 叔 父 几 死。‎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祗辱于奴隶之手 祗: ‎ ‎(2)执策而临之 临: ‎ ‎(3)速延医治之 延: ‎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译文:                                   ‎ ‎(2)叔父感其言,遂许焉。‎ 译文:                                  ‎ ‎4.甲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 ‎5.你认为乙文表达的主旨是什么?‎ ‎                                                                                                                     ‎ ‎1.张元怪之/随犬出门/见叔父几死。‎ ‎【解析】此句可按时间顺序断句,“张元怪之”,然后“随犬出门”,最后“见叔父几死”。‎ ‎2.(1)只是 (2)面对 (3)请 ‎【解析】“延”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中的“延”意思一样。‎ ‎3. (1)喂马的人不知道这匹马能行千里而用喂普通马的方法来喂千里马。‎ ‎【解析】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文言文翻译最好直译,做到字字落实。重点词语“食”(通“饲”,喂养),“千里”(日行千里)。‎ ‎(2)(张元)的叔父被他的话感动了,于是就答应(张元抚养小狗)了。‎ ‎【解析】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文言文翻译最好直译,做到字字落实。重点词语“感”(被感动),“遂”(于是,就),“许”( 答应)”。‎ ‎4.抒发了作者对统治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愤慨之情。(意思对即可)‎ ‎【解析】考查作者的思想感情。甲文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抒发了“统治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愤慨之情”。‎ ‎5.做好事必然会得到好的报答。(或:善有善报)‎ ‎【解析】主旨就是文章表达的中心内容,答题时注意结合叔父前后对待狗的不同态度作答即可。‎ ‎【译文】有一条狗被人抛弃了,惊惶不安地在田间小路(走着)。张元看见了,立刻将小狗收养了。他的叔父很生气,(说):“要它干什么呢?”(他)想把小狗重新丢掉。张元乞求(叔父)不要丢弃它,说:“(小狗)也是有生命的东西,不能不重视它的生命。如果是符合实际,出生老死,这是自然的道理。(但)现在它是被人所遗弃这是有败道义的。倘若看见(它将死)而不收养的话,就是没有仁慈之心了。”(张元)的叔父被他的话感动了,于是就允许(张元抚养小狗)了。第二年,狗跟随着叔父在夜里行路。叔父被蛇咬了,倒在地上不能走了。狗马上奔回家,汪汪地不停叫着。张元感到很奇怪,跟着狗走出家门,看见叔父(倒在地上)已经不省人事。(张元)马上(把医生)请来医治叔父,没过几天(叔父)就痊愈了。从此之后,叔父把狗看作亲人一样。‎ ‎(十三)《陋室铭》‎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①,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茸,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②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③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④,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归有光《项脊轩志》)‎ ‎【注释】①漉:漏下。②垣墙:筑围墙。③冥:静悄悄。④三五之夜:每月十五日夜晚。‎ ‎1.用“/”为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又 北 向 不 能 得 日 日 过 午 已 昏。‎ ‎2.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有仙则名 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 ‎ B.可以调素琴 高可二黍许(《核舟记》)‎ C.以当南日 以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生序)‎ D.人至不去 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文:                                     ‎ ‎(2)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译文:                                     ‎ ‎4.甲文写作者安贫乐道,这和陶渊明的消极避世一样吗?说说你的理解。‎ ‎                                                                                                                     ‎ ‎5.乙文通过对“项脊轩”的描写,写出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                                                                                                                                                            ‎ ‎1.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解析】考查文言文断句。此句使用句意断句法。‎ ‎2.D ‎【解析】A中的“名”的意思分别是“出名”,“说出”;B中的“可”的意思分别是“可以,能”,“上下,左右”;C中的“以”的意思分别是“拿”,“因为”;D中的“去”的意思都是“离开” 。‎ ‎3. (1)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了两耳,没有繁琐的政务劳累了自己的身体。‎ ‎【解析】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丝竹”(嘈杂的音乐),“乱”(使……扰乱),“案牍”(官府的公文),“劳”(使……劳累)。‎ ‎(2)我每次动书桌,环视四周没有可以安置桌案的地方。‎ ‎【解析】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案”(书桌),“顾视”(向四周看),“置”放置。‎ ‎4.这和陶渊明的消极避世不一样,,刘禹锡之所以远离官场,是因为作者长期遭受贬谪,更不愿与贪官污吏同流合污,更见他高洁傲岸的节操,并不是消极避世。(意思对即可)‎ ‎【解析】这是一道比较题,做题时首先要了解陶渊明的“消极避世态度”是如何表现的,其次再理解甲文作者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表现出来的安贫乐道的高洁志趣。‎ ‎5.写出了作者志趣高洁,心境怡悦,怡然自得的人生态度。‎ ‎【解析】本题考查作者的观点态度。作者写“项脊轩”周围的环境,实际在表达自己高洁的志趣和怡然自得的人生态度。‎ ‎【译文】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楼。屋里只有一丈见方,可以容纳一个人居住。这座百年老屋,(屋顶墙上的)泥土从上边漏下来,积聚的流水一直往下流淌;我每次动书桌,环视四周没有可以安置桌案的地方。屋子又朝北,不能被阳光照到,白天过了中午(屋内)就已昏暗。我稍稍修理了一下,使它不从上面漏土漏雨。在前面开了四扇窗子,在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日光反射照耀,室内才明亮起来。我在庭院里随意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草木,往日的栏杆,也增加了新的光彩。家中的书摆满了书架,我仰头高声吟诵诗歌,有时又静静地独自端坐,自然界的万物皆有声音;庭院、台阶前静悄悄的,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走到它跟前也不离开。农历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过影子摇动,可爱极了。然而我住在这里,有许多值得高兴的事,也有许多值得悲伤的事。在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在室内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分家后,狗把原住同一庭院的人当作陌生人,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 ‎(十四)《小石潭记》‎ 甲 ‎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 (吴均《与顾章书》)‎ ‎1.用“/”为乙文中加横线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梅 溪 之 西 有 石 门 山 者 森 壁 争 霞 孤 峰 限 日。‎ 答: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 ‎【解析】考查文言文断句。前半句是一个判断句“……者”,后半句四字写景句。‎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 ‎①斗折蛇行 蛇: ‎ ‎②蝉吟鹤唳 唳: ‎ ‎③于斯已办 于: ‎ 答:①像蛇一样 ②鸣叫 ③在 ‎【解析】“唳”是“鸣叫”的意思,“于”是“在”的意思。‎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文: ‎ 答:那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无法看到潭水的源头。‎ ‎【解析】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文言文翻译最好直译,做到字字落实。重点词语“犬牙”(像犬牙一样),“源”(源头)。‎ ‎②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译文: ‎ 答:被仁人智士所喜爱,哪里只是随便说说呀!‎ ‎【解析】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文言文翻译最好直译,做到字字落实。重点词语“仁智”(仁人智士),“岂”(哪里),“徒”(只是)。‎ ‎4.结合甲文全文内容说说作者观鱼时心情与坐潭上时的心情是否一样?‎ ‎ ‎ ‎ ‎ 答:观鱼时写鱼“似与游者相乐”也折射作者产生与鱼同乐,融与自然的愉悦情感,观鱼者坐潭上,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之感,也表达作者被贬后抑郁忧伤的心情。‎ ‎【解析】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前半部分的观鱼是“乐”,后面的环境凄清,自然人也就孤寂悲伤。‎ ‎5. 乙文中作者到石门山归隐的原因是什么?‎ ‎ ‎ ‎ ‎ ‎1.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 ‎【解析】考查文言文断句。前半句是一个判断句“……者”,后半句四字写景句。‎ ‎2.‎ ‎①像蛇一样 ②鸣叫 ③在 ‎【解析】“唳”是“鸣叫”的意思,“于”是“在”的意思。‎ ‎3. ‎ ‎①那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无法看到潭水的源头。‎ ‎【解析】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文言文翻译最好直译,做到字字落实。重点词语“犬牙”(像犬牙一样),“源”(源头)。‎ ‎②被仁人智士所喜爱,哪里只是随便说说呀!‎ ‎【解析】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文言文翻译最好直译,做到字字落实。重点词语“仁智”(仁人智士),“岂”(哪里),“徒”(只是)。‎ ‎4.‎ 观鱼时写鱼“似与游者相乐”也折射作者产生与鱼同乐,融与自然的愉悦情感,观鱼者坐潭上,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之感,也表达作者被贬后抑郁忧伤的心情。‎ ‎【解析】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前半部分的观鱼是“乐”,后面的环境凄清,自然人也就孤寂悲伤。‎ ‎5.因为这里环境幽深,景色怡人,食源丰富。‎ ‎【解析】此题侧重考查的是内容的概括,“归隐的原因”实际就是这里的环境优美食源丰富。‎ ‎【译文】‎ 我上个月因病辞官,回到家乡寻找隐居的地方。梅溪的西面,有座石门山,阴森陡峭的崖壁与天上的云霞争高下,独立的山峰遮住了太阳,幽深的洞穴包含着云雾,深谷小溪积聚着翠绿的潭水。蝉鸣鹤躁,水声清响,猿猴啼叫。和谐动听的声音相互混杂,声调悠长有音韵之美。我既然向来推崇隐居,就在那山上筑了房子。幸而这个地方有很多菊花,旁边又有很多竹实。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被仁人智士所喜爱,哪里是随便说说呀!‎ ‎(十五)《岳阳楼记》‎ 甲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③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感极而悲者矣。‎ ‎(《岳阳楼记》)‎ 乙 滕子京①负大才,为众忌疾,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②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文正)患无隙以规③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有在矣。‎ ‎【注释】①负:依仗。②贻:遗留。③规:劝诫。‎ ‎1.用“/”为乙文中加横线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文 正 与 之 同 年 友 善 爱 其 才 恐 后 贻 祸。‎ ‎2.下面句子中家着重号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百废具兴 具答之 ‎ B.属予作文以记之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满目萧然 然滕豪迈自负 ‎ D. 正(文正)患无隙以规之 有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译文: ‎ ‎②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 译文: ‎ ‎4.甲文中第③段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 ‎ ‎ ‎ ‎5.认真阅读乙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滕子京是一个的人。范仲淹对滕子京的态度是怎样的?‎ ‎ ‎ ‎ ‎ ‎1.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 ‎【解析】此句采用句意断句法,先交代“与之同年”,接着写两人的关系“友善”,“爱其才”。最后写担心的情况。‎ ‎2.D ‎ ‎【解析】A中的“具”分别是“全,都”,B中的“属”分别是“通‘嘱’‎ ‎,嘱咐”,C中的“然”分别是“样子”“可是”,D中的“患”都是“担心”的意思。‎ ‎3. ‎ ‎①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解析】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文言文翻译最好直译,做到字字落实。重点词语“得无”(怎能),“异”(不同)。‎ ‎②滕子京忽然写信给范仲淹,请求他写《岳阳楼记》。‎ ‎【解析】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文言文翻译最好直译,做到字字落实。重点词语“抵”(送达),“求”(请求)。‎ ‎4.描写了洞庭湖一带阴天时的景色,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衬托了迁客骚人“悲”的心情。‎ ‎【解析】此题考查了景物描写的作用,一是渲染气氛,二是衬托人的心情。‎ ‎5.滕子京是一个德才兼备并又豪迈自负,很少接受他人意见。范仲淹对滕子京的态度是:友善,爱其才。‎ ‎【解析】这答题侧重考查人物形象分析。作答时注意抓住文中描写人物的关键词句。‎ ‎【译文】滕子京很有才华,遭到许多人的嫉妒,从庆阳统帅降职到巴陵郡,他的悲愤郁闷之情常常表现在文章中和脸上。范仲淹和他同年考中进士,两人关系很好,也很爱惜他的才华,害怕他以后遭到迫害。然而滕子京豪迈自负,很少听别人规劝,范仲淹正担心没有机会来规劝他。滕子京忽然写信给范仲淹,请求他写《岳阳楼记》。所以《岳阳楼记》中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的意思大概是在规劝好友了。 ‎ ‎(十六)《醉翁亭记》‎ 甲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 (《醉翁亭记》)‎ 乙 盖①亭之所见②,南北百里,东西一舍③。涛澜汹涌,风云开合。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④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⑤不可久视。今乃⑥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父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鹜,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⑦。‎ ‎(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注释:①盖:大概。有提示缘由的作用。②亭之所见:在亭上能看到的。③一舍:三十里。④鱼龙:泛指水中动物。⑤动心骇目:使心振动,使视觉惊奇。⑥乃:竟然。⑦称快世俗:使世间普通人称为快事。‎ ‎1.用“/”为乙文中加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变 化 倏 忽 动 心 骇 目 不 可 久 视。‎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 ‎(1)射者中,弈者胜, 弈: ‎ ‎(2)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谓: ‎ ‎(3)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 于: ‎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文: ‎ ‎②渔父樵父之舍,皆可指数 译文: ‎ ‎4.欧阳修被贬到滁州,不但不沉沦,却能做到“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你从中受到了哪些启示?‎ ‎ ‎ ‎ ‎ ‎5.结合乙文内容,请你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快哉亭”得名的原因。‎ ‎ ‎ ‎ ‎ ‎1.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 ‎【解析】此句要根据朗读节奏断句,三个四字短句。‎ ‎2.(1)下棋 (2)为,是 (3)在 ‎【解析】“于”和“刻唐贤今人诗赋予其上”中的“于”意思一样。‎ ‎3.①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 ‎【解析】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文言文翻译最好直译,做到字字落实。重点词语“述”( 记述),“……者……也”表示判断。‎ ‎②捕鱼、打柴的村民的房舍,都可以一一数清。‎ ‎【解析】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文言文翻译最好直译,做到字字落实。重点词语“舍”(房舍),“皆”(全、都),“指”(用手指)。‎ ‎4.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我们遇到困难和挫折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努力克服困难。‎ ‎【解析】这道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答题时首先要能领会句子的深刻含义,其次要注意结合自己的实际。‎ ‎5.在此亭上可以欣赏远近、昼夜变化倏忽的景物;可以凭吊往古流风遗迹。‎ ‎【解析】这道题侧重于信息的提取与概括。抓住关键句子“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从此句前面寻找答案即可。‎ ‎【译文】在亭子里能看到长江南北上百里、东西三十里。波涛汹涌,风云时而出现,时而消失。在白天,船只在亭前往来如梭;在夜间,水中生物在亭下的江水中悲声长啸。景物变化万端,惊心动魄,不能长久地欣赏。现在我能在小桌旁边的座位上欣赏这些景色,抬起眼来就足够看了。向西眺望武昌的群山,(只见)山脉蜿蜒起伏,草木成行成列,烟消云散,阳光普照,捕鱼、打柴的村民的房舍,都可以一一数清。这就是把亭子称为“快哉”的原因。至于长江岸边古城的废墟,是曹操、孙权傲视群雄的地方,是周瑜、陆逊驰骋战场的地方,那些流传下来的风范和事迹,也足够让世俗之人称快。‎ ‎(十七)《爱莲说》‎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爱莲说》)‎ 乙 瑞彰①尝偕数友游西山,至林峦深处,风日暄妍,泉石清旷,杂树新绿,野花半开。眺赏间,闻木杪②诵书声。仰视无人,因揖而遥呼曰:“在此朗吟定为仙侣叨③同儒业可请下一谈乎?”诵声忽止,俄琅琅又在隔溪。有欲觅路追寻者,瑞彰曰:世外之人,趁此良辰,尚耽研典籍,我辈身列黉④官,乃在此携酒榼⑤,看游女,其鄙而不顾,宜矣。何必多此跋涉乎?众乃止。‎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瑞彰:沈瑞彰,人名。②杪(miǎo):树枝的细梢。③叨(tāo):客套话,指承受别人的好处。④黉(hóng)官:学子。⑤榼(kē):古代盛酒的器具。‎ ‎1.用“/”为乙文中加横线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在 此 朗 吟 定 为 仙 侣 叨 同 儒 业 可 请 下 一 谈 乎?‎ 答:在此朗吟/定为仙侣/叨同儒业/可请下一谈乎?‎ ‎【解析】该句要采用句意断句法,“在此朗吟”表达一个完整意思,有地点“在此”,有事件“朗吟”;“定为仙侣”表示一种判断;“叨同儒业”表示第二种判断;“可请下一谈乎”表示独立的疑问。‎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 ‎(1)可爱者甚蕃 蕃: ‎ ‎(2)濯清涟而不妖 妖: ‎ ‎(3)闻木杪诵书声 闻: ‎ ‎(4)俄琅琅又在隔溪 俄: ‎ 答:(1)多 (2)美丽而不庄重 (3)听到 (4)不久,一会儿 ‎【解析】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第(3)句的“闻”在课内文言文中多次出现过,如 “渐闻水声”、“闻水声”等,都是“听到”的意思。第(4)句中的“俄”,有“俄顷风定云墨色”。‎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 答:对于牡丹的爱,那应该是有很多的人了!‎ ‎【解析】考查句子翻译。文言文翻译最好直译,做到字字落实。关键词“宜”解释为“应当、应该”。‎ ‎②瑞彰尝偕数友游西山。‎ 译文: ‎ 答:沈瑞彰曾与几个朋友到西山游玩。‎ ‎【解析】考查句子翻译。文言文翻译最好直译,做到字字落实。关键词“尝”解释为“曾经”、“偕”为“一起”。‎ ‎4.认真阅读甲文,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君子”应是怎样的人?(用自己的话回答) ‎ ‎ ‎ 答:具有不慕富贵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品德的人。(或君子的美好形象: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正直不苟,豁达大度,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文中作者对莲花的赞美,总结出“君子”应该具有的品质。答案要扣紧“不慕名利”“洁身自好”做答。‎ ‎5.读完乙文后,你得到了哪些感悟?‎ ‎ ‎ ‎ ‎ ‎1.在此朗吟/定为仙侣/叨同儒业/可请下一谈乎?‎ ‎【解析】该句要采用句意断句法,“在此朗吟”表达一个完整意思,有地点“在此”,有事件“朗吟”;“定为仙侣”表示一种判断;“叨同儒业”表示第二种判断;“可请下一谈乎”表示独立的疑问。‎ ‎2.(1)多 (2)美丽而不庄重 (3)听到 (4)不久,一会儿 ‎【解析】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第(3)句的“闻”在课内文言文中多次出现过,如 “渐闻水声”、“闻水声”等,都是“听到”的意思。第(4)句中的“俄”,有“俄顷风定云墨色”。‎ ‎3.①对于牡丹的爱,那应该是有很多的人了!‎ ‎【解析】考查句子翻译。文言文翻译最好直译,做到字字落实。关键词“宜”解释为“应当、应该”。‎ ‎②沈瑞彰曾与几个朋友到西山游玩。‎ ‎【解析】考查句子翻译。文言文翻译最好直译,做到字字落实。关键词“尝”解释为“曾经”、“偕”为“一起”。‎ ‎4.具有不慕富贵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品德的人。(或君子的美好形象: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正直不苟,豁达大度,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文中作者对莲花的赞美,总结出“君子”应该具有的品质。答案要扣紧“不慕名利”“洁身自好”做答。‎ ‎5.示例:应该珍惜大好时光,努力学习;能即使发现自己的不足,知道自身存在的问题;应该见贤思齐,勇于改正错误。‎ ‎【解析】所写感悟既要扣紧主题“见贤思齐”;其次要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避免空洞的侃侃而谈。‎ ‎【译文】沈瑞彰曾与几个朋友到西山游玩,走到山林幽深的地方,风和日丽,水清石白,树木泛出新绿,野花半开。众人正眺望欣赏间,忽听到树顶上有朗朗的读书声,抬头看,并无人迹。有位朋友便向发出声音的地方作揖施礼,大声说:“在这里大声读书,必是神仙中人,我们也算是读书人,能否请你下来聚谈聚谈呢?”读书的声音忽然停止,过了一会儿,读书声又响起,却在远处的小溪对岸了。有的朋友要寻声追寻。瑞彰劝阻他们说:“世外之人,值此良辰美景尚知珍惜时间,钻研典籍;我们虽然是太学生,却在此携酒壶,看游女。他因此鄙视我们,不与我们结交,也是有道理的。我们何必不知趣,还要去追寻呢?”众人听了这话,这才不再寻找了。‎ ‎(十八)《记承天寺夜游》‎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记承天寺夜游》)‎ 乙 庾太尉①在武昌,秋夜气佳景清,使吏殷浩、王胡之之徒登南楼理咏②。音调始遒③闻楼梯中有屐声甚厉定是庾公。俄而率左右十许人步来,诸贤欲起辟之。公徐云,诸君少住,老夫于此处兴复不浅!因便据胡床④,与诸人咏谑,竟坐甚得任乐⑤。后王逸少下健康,与丞相言及此事。丞相曰:“元规尔时风范,不得不小颓⑥。”右军答曰:“唯丘壑独存。⑦”‎ ‎ 【注释】①庾太尉:即庾亮,字元规。②使吏:指地方长官的僚属。理咏:作诗吟唱。 ③遒(qiú):高昂。④胡床:能折叠的一种坐具,即马扎儿。⑤任乐:尽情欢乐。⑥风范:气派。颓:低落,收缩。⑦喻指幽深的情趣。 ‎ ‎(《世说新语》)‎ ‎1.用“/”为乙文中加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音 调 始 遒 闻 楼 梯 中 有 屐 声 甚 厉 定 是 庾 公。‎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 ‎(1)念无与为乐者 念: ‎ ‎(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 ‎ ‎(3)俄而率左右十许人步来 许: ‎ ‎(4)唯丘壑独存 唯: ‎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译文: ‎ ‎②诸贤欲起辟之。‎ 译文: ‎ ‎4.你怎样理解甲文“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闲人”的含义? ‎ ‎ ‎ ‎ ‎ ‎5. 乙文表现了庾太尉怎样的品性?‎ ‎ ‎ ‎ ‎ ‎1.音调始遒/闻楼梯中有屐声甚厉/定是庾公。‎ ‎【解析】考查文言文断句。此句采用意义断句法,先是传来声音,接着听到,最后判断是谁。‎ ‎2.(1)考虑,想到 (2)于是,就 (3)左右、来 (4)只 ‎【解析】考查文言实词含义。“许”的意思和“潭中鱼可百许头”中“许”的意思一样;“唯”和“惟吾德馨”中的“惟”意思一样。‎ ‎3.①我脱去衣衫想要睡觉,月色从门照了进来,于是我高兴的穿起衣服出门走步。‎ ‎【解析】文言文翻译最好直译,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词语“解”(脱),“欲”(想要),“户”(门)。‎ ‎②大家就想起身回避。‎ ‎【解析】文言文翻译最好直译,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词语“诸”(许多),“辟”通“避”(回避)。‎ ‎4.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因此,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解析】此题考查了重点词语的理解,“闲人”既有表面意思,更有深刻含义,“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作为赏月的“闲人”实际上 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5.豪爽随和,体恤部下,善于与人相处(写出两点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了人物性格的概括,首先要找到描写庾太尉的具体语句,然后对相关语句进行概括归纳。‎ ‎【译文】太尉庾亮在武昌的时候,正值秋夜天气凉爽、景色清幽,他的属官殷浩、王胡之一班人登上南楼吟诗咏唱。正在吟兴高昂之时,听见楼梯上传来木板鞋的声音很重,料定是庚亮来了。接着庾亮带着十来个随从走来,大家就想起身回避。庾亮慢条斯理地说道:“诸君暂且留步,老夫对这方面兴趣也不浅。”于是就坐在马扎儿上,和大家一起吟咏、谈笑,满座的人都能尽情欢乐。后来王逸少东下建康,和丞相王导谈到这件事。王导说:“元规那时候的气派也不得不收敛一点。”王逸少回答说:“唯独幽深的情趣还保留着。”‎ ‎(十九)《送东阳马生序》(余幼时即嗜学……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 [一]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 [二]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①,犹当博学审②问,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③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④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⑤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释】①资:盘缠。②审:详细。③庶几:差不多。④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⑤勉:勤勉,努力。‎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援疑质理________ (2)缀公卿之后________‎ ‎(3)必有忠信如丘者焉________ (4)不日进则日退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人之为学 不足为外人道也 ‎ B.若既不出户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 C.终无济于天下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 D.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则是面墙之士 ‎ ‎3.请参照示例,分别用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不要改变它在句中的意思),另写一个成语。[示例:益慕圣贤之道 精益求精(或日益壮大)](2分)‎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__________‎ ‎(2)则孤陋而难成__________‎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二]两文谈的都是为学之道,两文所说的道理有哪些相同之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引、提出(2)跟随(3)诚信(4)每天,名词作状语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解释文言实词的能力。难度一般。解答的时候,我们要增强语境意识,确定词语的语境义。第(1)(2)句中的加点词语要回忆注释;第(3)(4)句中的加点词语要到课文中找影子,第(3)句中的“信”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中的“信”相近,第(4)句中的“若”与“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中的“若”意义相同,即“如果”。课内文言文以注释为准,课外文言文意近即可。‎ ‎2.C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文言文词语的一词多义。A.动词,做;介词,对、向。B.如果;比得上。C.两句都是状语后置句,于的意思是“对”。D.代词,书;结构助词,的。‎ ‎3.(1)狐假虎威(2)孤陋寡闻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词语的积累、理解能力。难度较大。解答的时候,我们首先要认真解读示例,明确答题指向(示例中的“益”是“更加”的意思,成语“精益求精”“日益壮大”中的“益”也是“更加”的意思,可见语句中加点字和成语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在此基础上,分析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然后走进“积累库”,点击符合要求的词语。第(1)句中的“假”是“借”的意思,第(2)句中的“陋”是“片面、浅陋”的意思,据此,搜索符合要求的成语即可。‎ ‎4.(1)天气十分寒冷,墨砚上的墨水结成冰,十分坚硬,手指不能屈伸,也不敢放松。(2)在一个环境里待久了,会不知不觉染上不好的习气。‎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难度不大。重点字词译对即可,同时注意语言的顺畅、连贯、简洁。第(1)句是宾语前置句,“弗之怠”即是“弗怠之”,译为“不懈怠”,同时要译出“大”“可”“弗”的意思。第(2)句,要翻译出“习”“染”“自觉”的意思,。‎ ‎5.(1)要勤勉好学;(2)做学问要与人研讨交流。‎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感悟能力。难度较大。解答的时候,我们要认真阅读文本,抓住关键语句(“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以求其是非之所在”),透过现象看本质,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拓展,进行个性表述。‎ ‎【乙】参考译文:‎ 人做学问,如果不是一天天进步,那就是在一天天退步。如果没有学伴,见解就会片面浅显,难以学成。在一个环境里待久了,会不知不觉染上不好的习气。如果不幸处于穷乡僻壤,没有路费,仍要广泛地猎取学问并详细考究,与古人相合,以便探求学问的正确与否,这样一来,差不多得到学问的十分之五六。如果又不出门去,又不去读书,则是像一个面对着墙壁的人一样,对学问一无所知,即使是有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对国家还是没有用处的。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连孔子这样的圣人,仍须努力地学习,现在的人难道不该勉励自己吗? ‎ ‎(二十)《湖心亭看雪》‎ ‎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 乙 大丈夫其谁不有四方志?则仆与宗衮二年之间,会而离,离而会,经途所亘①,凡三万里。何以言之?去年春会于京师是时仆如桂林衮如滑台。今年秋,乃不期而会于桂林;居无何,又归滑台,王事故也。舟车往返,岂止三万里乎?人生几何?而倏聚忽散,辽夐②若此,抑③知己难遇,亦复何辞!‎ 岁十有一月,二三子出饯于野。霜天如扫,低向朱崖。加以尖山万重,平地卓立。黑是铁色,锐如笔锋。复有阳江、桂江,略④军城而南走,喷入沧海,横浸三山,则中朝群公⑤岂知遐荒之外有如是山水?山水既尔,人亦其然。衮乎对此,与我分手。忘我尚可,岂得忘此山水哉!‎ ‎ (任华《送宗判官归滑台序》)‎ ‎【注释】①亘:在空间或时间上延续不断,这里指走过。② 辽夐(xiónɡ):辽阔遥远。③抑:更何况。④略军城:从军城旁流过。略,过。军城,可能是桂林附近的一个屯兵处。⑤中朝群公:在朝廷的那些官员们 ‎1.用“/”为乙文中画横线的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去 年 春 会 于 京 师 是 时 仆 如 桂 林 衮 如 滑 台。‎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湖中人鸟声俱绝 俱: ‎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更: ‎ ‎(3)王事故也 故: ‎ ‎(4)人亦其然 然: ‎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译文: ‎ ‎(2)舟车往返,岂止三万里乎?‎ 译文: ‎ ‎4.甲文引用舟子的话作为结尾用意是什么?‎ ‎ ‎ ‎ ‎ ‎5.认真阅读乙文,说说作者具有怎样的品质。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 ‎ ‎ ‎ ‎1.去年春会于京师/是时仆如桂林/衮如滑台。‎ ‎【解析】此举采用句意断句法,“去年春会于京师”写一件事;“是时仆如桂林”写一件事;“衮如滑台”写一件事。‎ ‎2.(1)全,都 (2)还 (3)缘故 (4)这样 ‎【解析】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解释课外实词含义需要根据课内所学实词来解释。“故”的意思相当于“问其故”中“故”的意思;“然”的意思相当于“若听茶声然”中“然”的意思。‎ ‎3.(1)我尽情的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解析】文言文翻译最好直译,做到字字落实。重点词语“强”(尽情),“三大白”(三大杯),“客”(客居)。‎ ‎(2)坐船坐车,来来往往,哪里只止三万里呢?‎ ‎【解析】文言文翻译最好直译,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词语“岂止”(哪里);“乎”(呢)。‎ ‎4.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 ‎【解析】此题侧重考查了文章内容的理解。虽是舟子所说的话,但意在起衬托作用,写出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5.作者具有可见珍视友情、的可贵品质。从“大丈夫其谁不有四方志?”可见其胸怀大志;“潇洒豁达”从“人生几何?而倏聚忽散,辽夐若此,抑知己难遇,亦复何辞!”可以看出来。‎ ‎【解析】此题考查了人物形象的概括,概括时要结合具体语句,如从“大丈夫其谁不有四方志?”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作者胸怀大志;从“人生几何?而倏聚忽散,辽夐若此,抑知己难遇,亦复何辞!”可以看出来作者“潇洒豁达”的品质。‎ ‎【译文】大丈夫哪个没有奔走天下、安邦定国的远大志向?我和宗衮在两年之间,会面了又离别,离别了又会面,这当中来来去去所经历的路程,总共有三万里。为什么说有这么长的路程呢?去年春天,我们两人在京城相会,当时我去桂林,宗衮去滑台;今年秋天,我们竟然料想不到又在桂林相会;过了没多久,宗衮因为国事的缘故又回到滑台。坐船坐车,来来往往,哪里只止三万里呢?人的一生有多久?刚聚在一起,突然间又要分别,象这样相距遥远,更何况像这样的知己朋友极难遇上,还有什么好说的!‎ ‎  时间正值十一月,我们几个朋友出城到野外为宗衮饯行。秋天的天空洁净无杂物,像是俯向红色的山崖。再加上万重高山耸立,像从平地上突起。山像铁那么黑,像笔锋那么尖。又有阳江、桂江,从军城旁流过,向南流淌,喷薄进入大海,浸润着海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处在朝廷的那些官员们,哪里知道遥远的边地还有这么美好的山水?山水既是这样,人也是这样,都充满情趣。宗衮面对此情此景,与我分手。忘记我还是可以的,怎么能忘掉这美好的山水啊!‎ ‎(二十一)《河中石兽》‎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 (《河中石兽》)‎ 乙 陈述古密直①,尝知建州浦城县。富民失物,捕得数人,莫知的为②盗者。述古绐③曰:“某寺有一钟至灵能辨盗。”使人迎置后阁祠之。引囚立钟前,自陈不为盗者,摸之则无声,为盗者摸之则有声。述古自率同职祷钟甚肃。祭讫④,以帷围之。乃阴⑤使人以墨涂钟,良久,引囚逐一以手入帷摸之。出而验其手,皆有墨。唯有一囚无墨,讯之,遂承为盗。盖恐钟有声,不敢摸也。‎ ‎ (《梦溪笔谈》)‎ ‎【注释】①陈述古密直:陈述古,人名,宋庆历年间进士,字密直。②莫知的为:不知道哪个是真的。③绐(dài):哄,欺骗,文中是“用假话诱骗”的意思。④讫:完毕。⑤阴:暗地里。‎ ‎1.用“/”为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某 寺 有 一 钟 至 灵 能 辨 盗。‎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 ‎(1)遂反溯流逆上矣 溯: ‎ ‎(2)尝知建州浦城县 尝: ‎ ‎(3)摸之则无声 之: ‎ ‎(4)盖恐钟有声 恐: ‎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译文: ‎ ‎(2)述古自率同职祷钟甚肃。‎ 译文: ‎ ‎4. 甲文中老兵为什么会认为石兽会在出现在河上游?‎ ‎ ‎ ‎ ‎ ‎5.结合乙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 陈述古为抓住真正的盗贼做了哪些准备?‎ ‎ ‎ ‎ ‎ ‎1.某寺有一钟/至灵/能辨盗。‎ ‎【解析】考查文言断句,可以根据划分句子成分法断句,“某寺有一钟”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宾句子;“至灵”是无主句,承接了上文的主语;“能辨盗”同样也是无主句,主语仍然是“钟”。‎ ‎2.(1)逆流 (2)因此 (3)代词“它”,指“钟” (4)恐怕 ‎【解析】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2)中的“尝”为文言常用词语,“已经”,(3)句中的“之”为常用虚词,充当代词。(3)句中的“恐”在“恐托付不效”中出现过。‎ ‎3.(1)摇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痕迹。‎ ‎【解析】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文言文翻译最好直译,做到字字落实。关键词语为“棹”、“曳”、“迹”。‎ ‎(2)陈述古亲自带领县衙的官员们十分严肃地向钟祈祷。‎ ‎【解析】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文言文翻译最好直译,做到字字落实。关键词为“祷”(祷告、祈祷),“甚”(很)。‎ ‎4.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水冲不走石头,它的反作用力,一定把石头迎水一方的沙子冲走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到一半的地步,石头必定掉在坑穴里。像这样不断冲击,石头再转移。不停地转移,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 ‎【解析】这是一道信息提取题,首先要锁定提取信息的范围,在第三段老兵说的话中;其次要分层分点进行概括。‎ ‎5.首先是舆论准备,告诉嫌疑人有一口神钟,盗贼摸它就响,不是盗贼摸它就不响;其次,率众人向钟严肃地祈祷;再次,用帷幕将钟围起。(意思对即可)‎ ‎【解析】此题侧重点在信息的概括上,一个是舆论准备,就是告诉人们“钟能辨盗”的特性;其次是抓住“盗贼”的“恐惧心理”,让盗贼“摸钟”。‎ ‎【译文】枢密院直学士陈述古任建州浦城县令时,有个富人家中被盗,抓到了几个嫌疑人,但是不知道究竟谁是盗贼。陈述古就骗他们说:“某某庙里有一口钟,能够辨认盗贼,非常灵验。”他派人把那口钟抬到后室供奉起来,把那些嫌疑人带到钟前站好,对他们说:如果不是盗贼,摸了钟,钟不会响;如果是盗贼,摸了钟,钟就会响。陈述古亲自带领县衙的官员们十分严肃地向钟祈祷。祭祀结束以后,用布幔将钟围起来,又暗地里派人用黑墨涂抹钟壁。过了好一会儿,带来嫌疑人让他们逐一把手伸进帷幔里摸钟,出来以后便查验他们的手,发现众嫌疑人手上都有黑墨,只有一个嫌疑人手上没有。于是对这个嫌疑人进行审讯,他承认自己是盗贼,因为害怕钟会发出声音,所以不敢去摸它。这也是古代就已经有的方法,出自于小说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