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6.50 KB
- 2021-11-1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语 文
A 卷(共 100 分)
第 I 卷(选择题,共 24 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1.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校.对(jiào) 别墅.(shù) 仙露琼.浆(qióng)
B. 萌.发(méng) 嘹.亮(liáo) 抑扬顿挫.(cuò)
C. 鲜妍.(yán) 哺.乳(fǔ) 一气呵.成(hē)
D. 菜畦.(qí) 思慕.(mù) 惟妙惟肖.(xiào)
【答案】C
【解析】
【详解】C. 哺.乳 fǔ——bǔ;
故选 C。
2.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 但是当冬天来临的时候,雨已经化了妆,它经常会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
B. 在人类的生活中,恐惧是工作和休息的天敌,面对它,人类学会用勇气来争锋相对。
C. 我沉浸在烦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喜悦。
D. “他哥哥来啦?”奥楚蔑洛夫问,整个脸上洋溢着含笑的温晴,“哎呀,我还不知道呢!”
【答案】A
【解析】
【详解】B.争锋相对——针锋相对;
C.烦密——繁密;
D.温晴——温情;
故选 A。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项是( )
A. 成都医务人员面对疫情毫不退缩,始终奋战在抗疫第一线,他们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B. 清幽宁静的青城山是远近闻名的避暑胜地,炎炎夏日一到,八方游客就会接踵而至....。
C. 川流不息....的锦江,古老而现代,它承载着成都的历史记忆,见证了蓉城的飞速发展。
D. 地铁 6 号线尚未开通就已家喻户晓....,其科学而极具个性的设计引来无数关注的目光。
【答案】C
【解析】
【详解】A.当之无愧,担得起某种荣誉或某个职务,无须感到惭愧。符合句意,使用正确;
B.接踵而至,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人接连而来或事情持续发生。句中形容游客接连
而来。使用正确;
C.川流不息,指事物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形容人、车等往来很多。句中形容锦江,使用错误;
D.家喻户晓,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符合句意,使用正确;
故选 C。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民生问题是今年“两会”的热点,受到了大家的高度关注,随时留心对此的新闻报道。
B. 成渝两地联合举办的“爱成都·迎大运”绿道跑步活动,吸引了约一万左右市民参加。
C. 成都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鼓励开展夜间消费活动,以此推动经济的增长和复苏。
D. 惊闻成都文化名人流沙河先生离世,人们通过线上线下的多种方式寄托对先生的哀思。
【答案】D
【解析】
【详解】A.成分残缺。在“随时”前加“市民”;
B.语义重复。删掉“约”或“左右”;
C.语序不当。将“增长”和“复苏”调换位置;
故选 D。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甲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
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
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栗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
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
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5.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怒.而飞 怒:振奋,此指用力鼓动翅膀 B. 志.怪者也 志:志向
C. 才美不外见. 见:同“现”,表现 D. 策.之不以其道 策:用马鞭驱赶
6.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B. 去以.六月息者也 不以.物喜
C. 而.伯乐不常有 温故而.知新
D. 其.真无马邪 帝感其.诚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A. 天空辽远,是它真正的景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B. 天空辽远,难道是它真正的景色?难道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
C. 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D. 天色湛蓝,难道是它真正的颜色?难道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
8. 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两文同写动物,形象迥异。甲文描绘了硕大无比、志存高远的“大鹏”,乙文刻画了不遇伯乐、屈辱而
死的“千里马”。
B. 两文借物抒怀,情感有别。甲文借“大鹏”迁往南海展现了作者的恐惧,乙文以“千里马”遭受屈辱表
达了作者的愤懑不平。
C. 两文语言精当,各具特色。甲文使用“三千里”“九万里”等词,用语夸张,想象雄奇;乙文连用“不
字,言简意赅,引人深思。
D. 两文皆为经典,价值各异。甲文的“鲲鹏”超越现实,富有浪漫色彩,影响深远;乙文论说“伯乐”与
“千里马”之关系,极具现实意义。
【答案】5. B 6. A 7. C 8. B
【解析】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志怪者也:记载怪异事情(的书)。志:记载。故 B 错误,选 B。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到/到;
B.凭借/因为;
C.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
D.副词,难道/代词;
故选 A。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苍苍:深蓝色;正色:真正的颜色;邪:通“耶”,
疑问词;极,尽头;两个其表示一种选择的关系,共同构成了选择疑问句式,意思是“是……还是……”。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分析。甲文借“大鹏”迁往南海展现了作者对自由的追求,要摆脱精神束缚,结合“鲲之大,
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可知,这里
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展现了一个力大无穷、硕大无比、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大鹏的形象,是作者所赞
扬的一个形象,这一形象激发了人的豪情壮志,故“甲文借‘大鹏’迁往南海展现了作者的恐惧”的表述
是错误的,故 B 错误,选 B。
【点睛】译文:
(甲)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的体积,不知道大到有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
就叫做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有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翅膀就好像天边的云。这
只鹏鸟,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是一个天然的大池子。《齐谐》是一
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鹏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
的浪涛,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乘着六月的风离开了北海。”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
扬的尘埃,都是活动着的生物的气息相互吹拂所致。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
看不到尽头呢?鹏往下看的时候,看见的应该也是这个样子。
(乙)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千里马,
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
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这样的马
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
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
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
识得千里马吧!
第 II 卷(非选择题,共 76 分)
三、默写(共 6 分)
9.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两句作答;如三句皆答,按前两句判分)
①_____________,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②沉舟侧畔千帆过,_________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③天接云涛连晓雾,_____________。(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2)请在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和王维的《竹里馆》中任选一首,在答题卡上写出题目再默写全
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一鼓作气 (2). 病树前头万木春 (3). 星河欲转千帆舞 (4). 《行军九日思长安
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
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解析】
【详解】古诗词名句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不能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此题要注意
“作”“怜”“傍”“篁”“琴”等字不要写错。
四、现代文阅读(共 10 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摩诃池,消逝的仙湖
①陆游曾有诗写道:“摩诃古池苑,一过一销魂。”翻开唐宋诗卷,你会发现“摩诃池”是一处被频
频提到的成都胜境。
②摩诃池始建于隋朝,故址位于现天府广场至人民公园一带。582 年,蜀王杨秀建府城,命人在城内取
土,留下巨大土坑,雨水渐积,终成大湖。一位西城僧人见此湖而生感慨:“摩诃宫毗罗。”“摩诃”指
大,“宫毗罗”为龙,此语谓湖大有龙,故当时人们将此湖命名为“摩诃池”。
③摩诃池曾是成都最负盛名的游览胜地。唐时,文人墨客,平民百姓,常至摩诃池泛舟游览,宴饮聚
会。杜甫寓居成都时,便是摩诃池的常客。五代时,摩河池成为皇家宫廷后苑,被扩、大至千余亩。彼时
的花蕊夫人甚爱摩诃仙境,将其写入多首《宫词》。宋时,摩诃池重回民间,桃花灼灼,杨柳依依,水波潋
滟,游人如织。“摩诃池上追游路,红绿参差春晚”,陆游常在摩诃美景中流连忘返。
④《北梦琐言》载:“韦皋镇蜀,常饮于摩诃之池。”唐代地方官韦皋,不仅喜爱摩诃池的风光,还
对摩诃池进行了改造。书皋将解玉溪之水引入摩诃池,他的继任者又将金水河与摩诃池相连,河湖水网得
以贯通。以摩河池为枢纽,成都城内的水路交通系统最终形成,并与城外的锦江相连。此后,城内城外,
水路连通,水上运输日益成为成都工商业的主要运输方式。
⑤摩诃池还在战乱年代庇佑了一方百姓。唐咸通十一年,南诏国军队攻成都,城郊百姓入城避难。人
口骤增,加上困守日久,致城内井水枯竭。《资治通鉴》载,百姓“取摩诃池泥汁,澄而饮之”。
⑥可见,摩诃池不仅是 甲 ,也是 乙 ,还是 丙 。遺憾的是,自宋代起,摩诃池开始衰落,
逐渐被填充,所余水面越来越小。明代,摩诃池仅在西南方向留下小块水面。清代,唯有金水河尚存。1914
年,全水河被填充,摩诃池也就不复存在了。”
⑦唉!当杭州人荡舟烟雨空濠的西湖,当无锡人沉醉烟波浩渺的太湖,当南京人流连人文荟萃的玄武
湖,你应知道,成都人也曾拥有声名远播的仙湖——摩诃池!
(改写自《成都简史》)
10. 联系全文,在第六段甲、乙、丙三处分别填上恰当的内容。
甲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 丙_____________
11. 文章第一段与第三段分别引用了陆游的诗词,两处引用的作用有何异同?请结合文章简要作答。
12. 如要在第一段末尾加上一句话,下面哪句更合适?请联系全文,作出判断并简要分析。
A.如果跟今天的成都人提及这个地方,他们大多会一脸骄傲:摩诃池,我们的仙湖!
B.如果跟今天的成都人提及这个地方,他们大多会一脸兴奋:摩诃池,它在哪儿呢?
C.如果跟今天的成都人提及这个地方,他们大多会一脸疑惑:摩诃池,咋没听过呢?
【答案】10. (1). 甲-最负盛名的游览胜地 (2). 乙-城内水路交通的枢纽 (3). 丙-战时的应急水
源地
11. 同:都表达了对摩诃池的赞美;使语言更有文采,增强可读性。异:第一段的引用,引出说明对象摩
诃池;第三段的引用,描绘摩诃池胜景,说明摩诃池曾是最负盛名的游览胜地。
12. C. C 句中的“疑惑”一词,说明今天大多数成都人对摩诃池一无所知,该句与后文全面介绍摩诃池的
来历、功用、兴衰更匹配;同时与文章结尾作者的感慨形成照应。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熟知文章内容,第六段“可见”一词是对上文介绍“摩
诃池”的来历、历史和功用的总结,从上文找出相关内容筛选、概括即可。如结合第③段“摩诃池曾是成
都最负盛名的游览胜地”,可以概括为“负盛名的游览胜地”;结合第④段“以摩河池为枢纽,成都城内
的水路交通系统最终形成,并与城外的锦江相连”,可以概括为“城内水路交通的枢纽”;结合第⑤段战
争的例子和“人口骤增,加上困守日久,致城内井水枯竭。《资治通鉴》载,百姓‘取摩诃池泥汁,澄而饮
之’”分析,可以概括为“战时的应急水源地”。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根据题干“文章第一段与第三段分别引用了陆游的诗词,两处引用
的作用有何异同”,分析此题要结合文章内容来进行。
相同之处:第一段“摩诃古池苑,一过一销魂”,“销魂”二字足以说明陆游对摩诃池的赞美之情;第三段
“摩诃池上追游路,红绿参差春晚”,陆游被摩诃池的美景吸引,流连忘返,也是说明陆游对摩诃池的赞
美之情;同时,引用古诗词可以增加文章的文学性。
不同之处:第一段引用的陆游的诗句中提到了“摩诃池”,再结合“翻开唐宋诗卷,你会发现‘摩诃池’
是一处被频频提到的成都胜境”可知,引用陆游诗句起到引出本文说明对象的作用;第三段的说明中心是
“摩诃池曾是成都最负盛名的游览胜地”,引用陆游的诗句为了使说明内容更充实具体,更具说明力。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三句话内容基本相同,关键词的使用不同,表达效果也不同。“骄
傲”是“自豪”的意思,“兴奋”是“激动”的意思,“疑惑”是“不相信,怀疑”的意思。摩诃池虽在
历史上久负盛名,但毕竟已消失多年,不被现在的人所知晓,所以“疑惑”更符合语境。故选 C。
五、作文(60 分)
13.作文
艾青有一首小诗《盼望》:一个海员说/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那一片洁白的浪花……/一个海员
说/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那一阵铁链的喧哗……/一个盼望出发/一个盼望到达。
“出发”和“到达”,你更盼望哪一个呢?
请任选其中一个词语作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②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 600 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
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答案】范文
我盼望到达
若说出发如初开花朵的青涩,到达则是果实成熟的甘甜;若说出发是清晨朝阳的朝气,到达则是落山
时斜阳的淡漠;若说出发是野花的春意浓浓,到达则是落英的秋光闪动。
出发即是到达,到达即为出发。即便说出发是到达的基础,我却更热衷于到达。
凡有出发都时刻梦想着到达。始皇帝的威仪却也震古铄今,但秦二世的昏庸与压榨,使得“一夫作难
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而郑和终于到达了西欧,终于用中国的
丝绸与陶瓷换回了西方先进的技术与文明;诸葛亮与周瑜的联手抗曹,结果是“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深圳这一标志中国改革开放的快艇,终于驶到了彼岸,到处是一片生机,当年的荒山野岭,换来了现在的
高楼林立,绿茵如毯。
书声琅琅,墨香晕染,多少学子寒窗苦读。十多年,像是一场噩梦,又像是一阵回味无穷的醉梦。如
饮茶,慢斟细饮,清心明志;如饮酒,壮志豪情。而这一种痛苦却又幸福的过程,何尝又不是一种出发?
这一切的出发,都只是为了将来的“金榜题名”时。如莘莘学子,都如此热烈地盼望着,能够到达学海那
遥不可及的彼岸,这又何尝不是一次盼望?
溪流潺潺,汩汩奔流,多少小溪终于汇成大海。从源头开始出发,一生似是无尽的奔跑、奔跑。从出
发开始,便在无穷尽的过程中,追寻着大海的到达点。待最终到达,便终于能缓下流速。到达了彼方,这
或许就是溪流一生的使命,也为宿命吧。正是这种奔跑,如此执着地奔跑,如此疯狂地盼望着奔跑,才能
够支持着到达大海。
少男少女,前路迷惘,却也都热切地盼望着,盼望着到达那触手可及却又遥不可及的彼岸。一颗年轻
的心有着年轻的念想,都会盼望着到达。拨开未知的迷雾,斩断前路的荆棘,携上那颗饱含着希望的心,
一起渴望着到达。
到达,是硕果,是幸福,更是希望。盼望到达,更是盼望得到。
【解析】
【详解】这道作文题目可以看做是话题作文。要写好这篇话题作文,就要认真阅读并准确理解这首诗的深
刻意蕴,尤其要深入理解“出发”和“到达”这些关键词句的象征意义。从“出发”和“到达”两个词中
选择一个来写作。作者描述两个海员:一个盼望出发,一个盼望到达。它们塑造的是一个热爱生活、勇于
进取的完美的艺术形象。如果你喜欢起锚时那洁白的浪花,你就必然会盼望到达彼岸,期盼明天新的“出
发”;如果你喜欢抛锚时那铁链的喧哗,那么你也一定盼望明天出发,去迎接新的“喧哗”。“出发”,
可理解为事情的开始,对目标的追求,准备面临的考验等;“到达”,可理解为事情的结束,理想的实现,
成功的喜悦等。“出发”,是朝阳,是萌芽,是蓓蕾,是春之浩荡,是月出东山,是呱呱落地的婴儿,其
哭声也清脆,其力量也宏大。“到达”是硕果,是圆月,是眼泪,是幸福的酒杯,是闪亮的金杯,是奥运
会上冉冉升起的国旗和嘹亮而弘大的义勇军进行曲。
怎样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面对挫折,我们要用积极向上的心理去对待,不能缩手缩脚。我们要学会利用
挫折,把它当成砥砺自己的磨刀石,使我们意志坚强、信念坚定、头脑聪慧。以至斩尽荆棘、踢开礁石,
达到成功之巅。故古人云:“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饿其体肤,劳其筋骨,苦其心志。”
可以写自己“出发”或“到达”的经历,也可以发表自己对“出发”或“到达”的看法。
B 卷(共 50 分)
一、诗歌鉴赏(共 4 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过摩诃池(其二)
宋祁
池边不见帛阑船,麦陇连云树绕天。
百岁兴衰已如此,争教①东海不为田?
(选自《景文集》卷二十四)
【注】①争教:怎么能让。
14. 诗人所见的摩诃池景象,是否符合 A 卷《摩诃池,消逝的仙湖》中关于“仙湖”景象的描绘?请结合
本诗,简说观点及理由。
15. 下面哪个选项更符合诗人“过摩诃池”时的心境?请作出判断并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A.乐 B.叹 C.伤
【答案】14. 不符合,因为本诗描绘的摩诃池景象冷落、衰败。
15. B。 作者因昔日的热闹场面变为麦陇连云、树木绕天的衰败景象而感叹历史变迁的必然。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鉴赏能力和比较阅读的能力。A 卷《摩诃池,消逝的仙湖》中对摩诃池曾经的景象特点概括为
“仙湖”,描绘了摩诃池曾经“桃花灼灼,杨柳依依,水波潋滟”的胜景;本诗由前两句可知,摩诃池已
不见了帛饰栏杆的船,而是麦陇连云、树木绕天的衰败景象,曾经的繁华热闹变成了如今的冷落、衰败。
所以诗人所见的摩诃池景象,不符合 A 卷《摩诃池,消逝的仙湖》中关于“仙湖”景象的描绘。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诗人在经过摩诃池时,所看到的是摩诃池冷落、衰败的景象,不见帛饰栏杆
的大船,只见麦陇连云、树木绕天,眼前的衰败景象与曾经的热闹繁华形成了巨大反差。再由诗的最后两
句“百岁兴衰已如此,争教东海不为田”可知,诗人感叹兴衰的更替也是必然的,历史总是不断发展变化
的,怎么能让东海之水不化为田呢?这眼前的摩诃池引起了诗人内心无比的感慨。所以本题用“叹”更符
合诗人当时的心境。故选 B。
二、文言文阅读(共 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重修杜工部草堂记
〔明〕杨廷和
成都草堂,唐杜工部旧居之地也。堂屡废矣,辄新之者,重其人也。今日之举,则巡抚都御史钟公蕃
倡其议。既成,成都府同知吴君廷举以书与图来属.予记之。
盖翘然而起,临.于官道者为门。门之后为祠,祠后为书院。引水为流,桥其上,以通往来于其前门焉,
榜曰“浣花深处”。进于是,则草堂也。堂之左右,亦各为屋,缭以周垣。其东为池,引桥下之水注其中,
菱莲交加,鱼鸟上下相乐也。名花时果,杂植垣内。其外则树以桤、柳,象子美之旧也。经始于弘治庚申
之春,落成于其年之秋,财不费而功侈,民不劳而事集。
夫世称.子美者,概以为诗人。愚以为诗道极于子美,而子美重于人者,不独诗也。唐文章之士千百人,
而祠于后者,仅可指数。子美之草堂,人皆知之,是独以其诗哉?蜀自先秦以来,数千年间,通祭祀者才
数人。若秦之李冰,汉之文翁、孔明,皆以功德流远。而子美徒以羁旅困穷之人,轩然与之并.,是诚不独
以其诗也。盖子美之为人,孝友忠信,大节俱备,读其诗,考其素履,一一可见。志其墓者,不过称之为
文先生耳。於乎!此何足以知子美哉?不知于当时,而知于后世,一世之短,百世之长,子美之名若草堂,
虽与天壤俱存可也。今日诸公之举,尊贤厉俗,其于风教岂曰小补之哉!
(选自《天启新修成都府志》卷四十三,有删节)
16.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填出代表该选项的字母)( )
A. 以书与图来属.予记之 属:通“嘱”,嘱托 B. 临.于官道者为门 临:靠近
C. 夫世称.子美者 称:称赞 D. 轩然与之并. 并:合并
17. 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其外则树以桤、柳,象子美之旧也。
(2)唐文章之士千百人,而祠于后者,仅可指数。
18. 草堂屡废屡修,是因后世“重其人”,作者认为杜甫有哪些值得推重之处?并就其中作者强调的一点,
举出一例初中所学的杜甫诗句加以说明。
【答案】16. D 17. (1)(重修者)(在)墙外将桤树柳树种上,仿照杜甫(居住时)的旧貌。(2)唐代
善作文章的文人有千百人,但在后世被祭祀的,仅能用手指数出。
18. (1)诗歌的卓越成就,孝友忠信的品节。(2)示例:杜甫孝友忠信的品节。杜甫关心人民疾苦,心怀
天下。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襟
和崇高理想,字里行间蕴含这对百姓疾苦的关心,为后世传诵。
【解析】
【16 题详解】
D.并,并列,并称。故选 D。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作答此题,要遵循“字字有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注意
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
(1)其,代词,指墙;树,名词动用,种植;象,仿照;旧,旧貌。
(2)文章,名词动用,做文章;祠,名词动用,祭祀;指,手指。
【18 题详解】
第一问:考查内容理解。三段“愚以为诗道极于子美,而子美重于人者,不独诗也”概括为“诗歌的卓越
成就”;“盖子美之为人,孝友忠信,大节俱备,读其诗,考其素履,一一可见。”概括为“孝友忠信的
品节”。
第二问:考查语言表达。可从学过的诗歌中摘取相关主题句子进行回答。示例:杜甫诗歌的成就卓越。他
的诗在艺术以丰富多采著称,时而雄浑奔放,时而沉郁悲凉,或辞藻瑰丽,或平易质朴。在我国文学史上
有“诗圣”之称。例如《望岳》中“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形象地描写了泰山的神奇秀丽。
【点睛】参考译文:成都草堂,是唐代杜甫旧时居住的地方。草堂多次废弃,重新修建草堂,是看重杜甫
为人。今日重修草堂,是巡抚都御史钟公蕃倡议的。已经修建完毕,成都府的同知吴君廷举寄来书信和图,
嘱托我写文章记录这件事。
那挺直而起的,靠近官道的是门。门后是祠堂,祠堂后是书院。引水成为溪流,水上有桥,凭借它往
来于前门,题名为“浣花深处”。从这里进去,就是草堂。草堂的左右两边,各是屋室,四周是围墙。东
边是池塘,将桥下的水引入池塘中,水菱、莲花互相交错而生,鱼儿飞鸟互相嬉戏玩乐。著名的花卉,当
季的果树,在围墙内间隔种着。(重修者)在墙外将桤树柳树种上,仿照杜甫(居住时)的旧貌。从弘治庚
申的春天开始,秋天修建完毕,钱财没有用多少,但是功劳很大,民众不受劳苦但事情做成功了。
世人称赞杜甫,多把他作为诗人。我认为诗道从杜甫开始达到顶峰,杜甫被人们敬重,不仅仅因为诗。
唐代写文章的文人有千百人,但在后世被祭祀的,仅能用手指数出。杜甫的草堂,人人皆知,难道仅仅因
为他的诗吗?蜀地从先秦到现在,几千年间,被大家祭祀的才几人。像秦朝的李冰,汉朝的文翁、孔明,
都因为功德而美名流传。但是,杜甫凭借羁旅困穷之人,和他们美名并称,实在不仅仅是凭借他的诗啊。
杜甫的为人,忠孝、友善、诚信,具备高尚的节操,读他的诗,根据他朴实无华、清白自守的处事态度,
一一可知。为其记录生平事迹的人,不过称他为文先生罢了。哎,这怎么能足够了解杜甫呢?杜甫不被当
世人所了解,却被后世人所了解。一世很短,百世很长,杜甫的美名像草堂,即使和天地一起存在也是可
以的。现在众公卿的行为,是在尊重贤人,激励世俗,这对风俗教化(即文学艺术作品对改变世情民风所
起的教育感化作用)来说,怎么能称之为小小的益处呢!
三、名著及现代文阅读(共 22 分)
(一)名著阅读(4 分)
19.下面是一位同学读完《昆虫记》后写给法布尔笔下昆虫的小诗,请根据你的阅读体验,在代表昆虫的字
母后填上恰当的选项。
A.蚂蚁 a.身后那条黑色的细线,其实是我刚刚狼吞虎咽下的美餐。
B.萤火虫 b.为什么与自己的姐妹同类相残?为什么当妈妈前性情大变?
C.圣甲虫 c.前人的寓言迷惑了我的眼,你真实的身份原来是疯狂抢劫犯。
D.螳螂 d.早知你要将我吮吸进肚中,我就该拒绝你带着麻醉的亲吻。
A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
【答案】 (1). A-c (2). B-d (3). C-a (4). D-b
【解析】
【详解】(1)《昆虫记》中介绍一种红蚂蚁,红蚂蚁是一种既不会找食物,也不会干活的蚂蚁,甚至连放在
面前的食物也不会自己吃,为了自己能够生存下去,红蚂蚁只好用不道德的方法去抢黑蚂蚁的幼虫放在家
里喂养,等到那些黑蚂蚁长大了以后,红蚂蚁就把黑蚂蚁当作奴隶,黑蚂蚁只好把红蚂蚁一生当国王一样
伺候,红蚂蚁等黑蚂蚁老了以后就会再去在抢一批黑蚂蚁的幼虫放在家里喂养。故 A-c。
(2)《昆虫记》中的萤火虫是以允吸动物的肉为生的,萤火虫最喜欢允吸的是蜗牛的肉,萤火虫把蜗牛的
肉允吸的干干净净只剩下一个空壳在里面。故 B-d。
(3)《昆虫记》中圣甲虫也被称为金龟子,它是最大和最著名的蜣系食粪虫的一种。月牙形顶壳的前有六
颗细尖的牙齿,它们不仅是挖掘工具和切割工具,又是插、举、抛、甩粪料中无养分植物纤维的叉子,而
且还可以当耧耙,把好吃的东西全都耧过来。圣甲虫一旦把粪球运进地窖中,就日夜不停地吃着。并且后
面还不断地排泄,排泄物像一条黑色细线,如同鞋匠的细腊绳!故 C-a。
(4)《昆虫记》中螳螂是食肉性昆虫,平时吃蝗虫、苍蝇、蚊子、蝶、蛾等害虫,因而是益虫。生性残暴
好斗,缺食时常有大吞小和雌吃雄的现象。交配后母螳螂通常会吃掉公螳螂。故 D-b。
20.如果要编一本《爱与痛的诗行——艾青诗选》,下面四首艾青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哪两首更适合入选?
( )
A. 《鱼化石》 B. 《北方》 C. 《刈草的孩子》 D. 《我爱这土地》
【答案】BD
【解析】
【详解】考查根据主题进行选编能力。主题是“爱与痛”,情感要求炽烈,直抒胸臆。
A.《鱼化石》写于 1978 年,是诗人艾青“归来”之后吟唱出的一曲独具特色的歌。作为咏物诗,它借助对
一种生物被无故尘埋的血淋淋事实的描述,抒发了对于逝去生命的祭奠与悼惜之情,是对一种不公正的社
会现象的控诉。表现的是“痛”;
B.《北方》写于 1938 年 2 月,战火迅雷般逼近了黄河,诗中既有“痛”——民族的深远的苦难与土地的苍
茫所带来的令灵魂惊醒的沉重感,又有“爱”——“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古老的国土/——这国土/养
育了为我所爱的/世界上最艰苦/与最古老的种族。”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操;
C.《刈草的孩子》写于 1940 年,诗人告诉读者,在那样的时代,民不聊生,人们生活困苦,这困苦甚至也
直接压在了孩子身上。表现的是“痛”;
D.《我爱这土地》写于一九三八年秋天,此时正是抗日战争的初期,面对这样一场民族的劫难,诗人艾青
一方面感受着人民的痛苦(“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另一方面
却又把自己的深切的悲痛转化为对祖国、对人民的永不改变的忠诚(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成为“爱
与痛”的凝聚;
故选 BD。
(二)现代文阅读(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成都的卖水人
何满子
①成都有一句谑语,叫作“南门大河没有盖”。那意思是,你要死就请便,往河里跳都行。但是,河
不是溺死人的,而是养活人的。
②四十年代成都自来水厂的供应面极小,居民绝大部分的吃水用水,不是河水,就是地下水。所有的
公馆里,家家有口井;没有井的居民则是用挑来卖的河水。挑河水卖的人一般是穷苦人家靠出卖力气维持
生计的男子。
③当年没有井的成都住家户,大都是论月向挑河水卖的人包水的,家家都有一只贮水缸,挑水的每天
来给倒满。以当时的币值,离河近的城圈周遭的人家,包一月每担河水大概只需块把钱,离河较远的也不
过两元钱,通常一家用两担水,每家人买水的支出不过四五元。为了多挣一些钱,挑水卖的人都尽量多揽
些生意,每天要挑很多趙水,收入依然微薄。
④挑水卖的人摸索出一种以两人为一组的流水作业法。一人从河里装满水挑进城,另一人就接挑上肩,
而把自己的空桶担交换給第一人,挑着接过来的满桶水送到包水的人家,如此周而复始。这样既节省了体
力又节约了时间。我经常在新南门城门洞一带看到这种空满担的交换,不用歇下担子,两人的肩膀一凑,
桶担就换过来了,桶面上放一块小木板,交换时一滴水也不会外溢。
⑤挑着满桶水时,卖水人吆喝着一种短促的有节奏的号子,一是为了哼哼着减轻疲劳,一是为了招呼
行人让路。一到送水人家门口,则以同一调子提高了声音,用以招呼用水的主人。
⑥成都人很讲情义,乐于助人。这种情义不是时下所说的哥们义气,而是一种淳朴的人情味。卖水的
和主人家混熟后,主人家央他做点下力活也肯帮忙。我的一位住在南城纯化街的朋友,自己是教书的,家
里只有寡母一人。成都烧饭用木柴,买来的是大块的,必须劈成小块才能塞进灶洞。这位寡母劈不动,不
曾央请,送水的汉子就主动效劳,只酬谢他一点很少的代价。有时,只请他吃一顿饭,连钱也不肯收。留
饭大致是阴历初二、十六打牙祭的日子。之所以规定为初二、十六,是因为不少人家,朔望①是茹素的,因
此朔望的次日开荤就成了习惯,这打牙祭的日期也就约定俗成了。
⑦如果你注意一下,便可发现这些挑水卖的人有一个特点,他们都赤足的,连草鞋也不穿一双。你以
为这是为了节约,舍不得买草鞋,故而甘愿用光脚板走路么?不然。这里包含着一种职业道徳。他们不在
河边舀水,以避开岸边洗菜淘米浣洗衣服的地方;都要涉水走到离河岸有一定距离的水面,两只桶不离肩
头,迎流俯身一舀,就是满满两桶水挑着上岸了。这事我亲闻之于一个挑水人,他说“我们卖的是河心水,
没得一丝脏的,行有行规嘛,未必担桶水就可以不讲良心?”
⑧我相信这一自白的真诚。现在有些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只顾自己方便,不讲取业道德,比起这种
人来,被挑水人称之日“讲良心”的行规,多值得称颂而且推广!我曾将挑水人的话告诉一位熟人,谈时
正经过一个门口,被一位看门的大爷听到了,他接茬道:“硬是,不信你早上到南门大桥上去看嘛!
⑨如今当然再也没有以挑水卖为生的人了,自来水已結束了这一职业,而且,现在成都城外的河水早
已不复往昔的粼粼清波。
⑩每每忆起当年挑水卖的人,他们是大有令人慨叹的理由的。
(选自《蓉城忆往》,有删改)
【注】①朔望: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
21. 作者“每每忆起当年挑水卖的人”,认为“他们是大有令人慨叹的理由的”,这理由有哪些?联系全
文分条概括。
22. 第六段写了打牙祭的内容,与题目关联不大作者为何写这些内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23. 将第七段画线句删去并不影响上下文衔接,这句话用在这里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24. 本文选自何满子先生回忆自己上世纪四十年代成都生活的《蓉城忆往》,作者将其放入《蓉城忆往》可
能有哪些意图?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条作答。
【答案】21. ①卖水人社会地位低下,却乐于助人,重情重义。②挑水是很辛劳的苦力活儿,卖水人却勤于
摸索讲究方法。③卖水人收入低微,却很重视职业道德,讲良心。
22. ①打牙祭之日留卖水人吃饭,表现出主人家的诚意;这与卖水人主动帮助主人家的事例共同体现段首的
“成都人很讲情义”。②打牙祭的内容,使对留饭的叙写更具体,也是对成都风俗的介绍,使文章内容更
丰富激发了读者兴趣。
23. ①设置了“挑水人赤足究竟是为什么”的悬念,引起读者兴趣,也使行文生出波澜。②以设问句强调挑
水人赤足不是为节约,自然地引出赤足的真正原因,加深读者印象,从而强化挑水人重职业道德的形象。
24. ①通过写成都卖水人来追忆上世纪四十年代成都的城市风貌及百姓生活。②表达对以卖水人为代表的普
通成都人的赞美。③通过对成都卖水人职业道德的赞美,表达对当前服务行业不讲职业道德现象的批评。
④表达对挑水卖这一职业的消失及成都城市变迁的感慨。
【解析】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分析。结合全文可知,作者对卖水人是称赞,这里“令人慨叹的理由”是指他们身上值得人
称赞的品行。(1)结合第②段“挑河水卖的人一般是穷苦人家靠出卖力气维持生计的男子”、第⑥段“成
都人很讲情义,乐于助人。这种情义不是时下所说的哥们义气,而是一种淳朴的人情味。卖水的和主人家
混熟后,主人家央他做点下力活也肯帮忙”可知,卖水人社会地位低下,却乐于助人,重情重义。(2)结
合第④段“挑水卖的人摸索出一种以两人为一组的流水作业法”“这样既节省了体力又节约了时间”可
知,挑水是很辛劳的苦力活儿,卖水人却勤于摸索讲究方法。(3)结合第③段“为了多挣一些钱,挑水卖
的人都尽量多揽些生意,每天要挑很多趙水,收入依然微薄”“我们卖的是河心水,没得一丝脏的,行有
行规嘛,未必担桶水就可以不讲良心?”可知,卖水人收入低微,却很重视职业道德,讲良心。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情节分析。(1)主题作用。结合作者朋友的寡母被卖水人帮忙劈柴的事情,以及“留饭大致是阴
历初二、十六打牙祭的日子。之所以规定为初二、十六,是因为不少人家,朔望是茹素的,因此朔望的次
日开荤就成了习惯”可知,主人打牙祭之日留卖水人吃饭,是因为这一天的饭菜会非常的丰盛,表现出主
人家的诚意。同时这与卖水人主动帮助主人家的事例共同体现段首的“成都人很讲情义”。(2)效果作用。
“留饭大致是阴历初二、十六打牙祭的日子。之所以规定为初二、十六,是因为不少人家,朔望是茹素的,
因此朔望的次日开荤就成了习惯”这句话的内容有意无意的介绍了成都的风俗,突出了地方的特色,让留
饭的内容更加具体,使文章更有真实感,激发了读者兴趣。
【2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作用。(1)分析句子形式特点。这是一个设问句,有问有答,先用疑问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思
考,设置了悬念,然后否定,加深了读者的印象,一问一答之间,让文章的结构出现起伏和波澜,吸引了
读者的阅读兴趣。(2)内容作用。句意上看通过设问形式强调挑水人赤足不是为节约,结合“这里包含着
一种职业道徳。他们不在河边舀水,以避开岸边洗菜淘米浣洗衣服的地方;都要涉水走到离河岸有一定距
离的水面,两只桶不离肩头,迎流俯身一舀,就是满满两桶水挑着上岸了”可知,自然地引出赤足的真正
原因,是为了到河心处打干净的水,加深读者印象,从而强化挑水人重职业道德的形象。
【24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主题。(1)结合文章第二段可知,介绍了成都人吃水的情况,后文又介绍了成都人打牙祭的
风俗等,在无形中,作者写出了许多过去成都的风貌,故可知通过写成都卖水人来追忆上世纪四十年代成
都的城市风貌及百姓生活。(2)结合“成都人很讲情义,乐于助人。这种情义不是时下所说的哥们义气,
而是一种淳朴的人情味”可知,作者不仅在写卖水人,是通过对卖水人的回忆,表达对以卖水人为代表的
普通成都人的赞美。(3)结合“现在有些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只顾自己方便,不讲取业道德,比起这种
人来,被挑水人称之日‘讲良心’的行规,多值得称颂而且推广!”可知,通过对成都卖水人职业道德的
赞美,表达对当前服务行业不讲职业道德现象的批评。(4)结合“如今当然再也没有以挑水卖为生的人了,
自来水已結束了这一职业,而且,现在成都城外的河水早已不复往昔的粼粼清波”可知,一方面对这一职
业的消失表达一种感慨,物是人非,另一方面,对城市河水的清澈的消失的遗憾,进而表达了对成都城市
变迁的感慨。
四、语言运用(共 12 分)
25.写作,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1)下面是对成都市近年来中考作文题目的统计和分析,请根据表格内容归纳成都中考作文命题的四个特
点。(每点不超过 6 个字)
年份 作文题目 题目形式 题目来源 媒体点评
2015 挥手自兹去 命题作文 教材附录古诗
2016 散步 命题作文 课文题目
来自教材,勾连生活,
指向思考。
2017
以“我不由得停住了
脚步”开头
只给开头,自拟题目 课文
坚持传统有变化,新变
革形式无题目,奇。
2019 从……到…… 半命题作文 课文
熟悉用语,恰如旧识;
新颖考查,却是初逢。
2020 “出发”或“到达” 二选一作题目 教材推荐名著
答: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
(2)请仿照上面表格中的“媒体点评”,对 2015 年和 2020 年作文题目进行点评。要求:紧扣题目特点,
恰当使用修辞手法,每条点评 20 字以内。
2015 年作文题目:挥手自兹去
2020 年作文题目:“出发”或“到达”
(3)下面有关写作的短文,从语意连贯和表意准确来看,有四处错误,请将错误句番号及修改后的内容填
写在相应横线处。
①一篇文章怎样才算得“好”?②“词”使用得适合,“篇章”组织得调顺,便是“通”。③进一步
说,④“篇章”组织得错乱,“词”使用得乖谬,便是“不通”。⑤对一般人来讲,只用这么平淡的两句
话就够了。⑥这样的“通”没有骄傲的文人所说的那样博大精深,⑦所以是不论何人都必须达到的,并且
是可能达到的。
错误句:_____________ 修改为:_______________
错误句:_____________ 修改为:_______________
错误句:_____________ 修改为:_______________
错误句:_____________ 修改为: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形式多样 ②紧扣教材 ③贴近生活 ④富于创新
(2)符合题意即可。
(3)错误句:① 修改为:一篇文章怎样才算得“通”
错误句:③ 修改为:反过来
错误句:④ 修改为:“词”使用得乖谬,“篇章”组织得错乱
错误句:⑦ 修改为:所以是不论何人都可能达到的,并且是必须达到的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文本信息的提炼与概括。①从作文题目和题目来源看,2015 年题目来源于教材附录
古诗《送友人》,标题引用了诗句;2016 年题目来自于课内散文《散步》,标题就是课文题目; 2017 年题
目来自于课内散文《紫藤萝瀑布》,以文中开头第一句作为作文的开头;2019 年题目来自于课内散文《从百
草园到三味书屋》,标题部分引用了课文标题;2020 年题目来自于教材推荐名著。五年内,作文题目有三篇
来自教材,有两篇来自教材附录和推荐;同时题目有全引课文标题的,有部分引课文标题的,有引用课文
中语句的,可见作文题目和来源“紧扣教材,形式多样”。②从题目形式看,2015-2016 年是全命题作文,
2017 年是情境作文,2019 年是半命题作文,2020 年是二选一的全命题作文。五年内,题目形式出现了四种
类型,可见作文题目形式“形式多样”。③从媒体点评看,2016 年的题目“勾连生活,指向思考”,2017
年的作文“坚持传统有变化”,2019 年作文“新颖考查”,可见作文命题“贴近生活,富于创新”。据此
可归纳出成都近五年中考作文命题的特点。
(2)本题考查拟写点评。点评时要求紧扣题目的命题特点,恰当使用修辞手法,注意字数限制。
示例:2015 年——挥手中离别,离别中期待。文题意蕴丰厚,妙。
示例:2020 年——重视思辨,富含哲理;指向明确,选择自由。
(3)本题考查病句修改。
第一处:①句总领句不正确。结合后面语句可知,全段都是围绕“通”来进行阐述,故①句有错,应将“好”
改为“通”;
第二处:③句过渡语有错。②句是从正面讲什么是“通”,④句是从反面讲“不通”,两句是并列关系,
不是递进关系,故③句应改为“反过来说”;
第三处:④句语序不当。“词”构成“篇章”,二者是小与大的关系,故应先说“词”,再说“篇章”,
应改为:“词”使用得乖谬,“篇章”组织得错乱。
第四处:“可能”表示可以实现,也许,或许;“必须”,表示事理上和情理上的必要;一定需要,不可
缺少。二者在语气的强调上由轻到重,故应先说“可能”,再说“必须”。
相关文档
- 2019年四川省成都市中考真题数学试2021-11-1018页
- 2020中考语文复习:语言运用考点--新2021-11-104页
- 2020中考语文复习原创阅读记叙文阅2021-11-1017页
- 2019年四川省成都市浦江县中考数学2021-11-1035页
- 四川省成都市2020年中考数学试题及2021-11-108页
- 全国通用近三年2018-2020中考语文2021-11-1090页
- 全国通用近三年2018-2020中考语文2021-11-106页
- 2020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理2021-11-1021页
- 2020中考语文常用标点符号用法句号2021-11-101页
- 2017年四川省成都市中考数学试卷(A2021-11-10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