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1.22 KB
- 2021-11-1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
专题 09 文言文阅读
【2020 年中考重庆 A 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
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
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
之。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 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
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又何间.焉___________
(2)小大之狱.___________
(3)神弗福.也___________
(4)望其旗靡.___________
2.用现代仅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2)彼竭我盈,故克之。
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项是( )
A.鲁庄公看重衣食、祭祀等因素对战争胜负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其人格的卑鄙
B.曹刿对人心向背的重视,对进攻和追击时机的把握,都表现出他的深谋远虑
C.文中的对话描写很精彩,人物语言极具个性,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
D.本文紧扣“论战”,详写战前准备和战后论述,略写战争过程,材料剪裁得当
4.曹刿与“链接材料”中的烛之武在强敌入侵时,表现出不同的救国态度和精神品质。请结合选文和“链
接材料”,作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
晋、秦围郑①。郑文公②使烛之武③见秦君,武辞焉。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家人之过
2
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遂许之。
[注]①晋、秦、郑:都是春秋时期的诸侯国。②郑文公:郑国国君。③烛之武:郑国养马官,有谋略。
【答案】1.参与 诉讼事件(或:案件) 赐福,保佑 倒下
2.(1)(这)是尽了职分之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2)敌方士气衰竭,我方士气正旺
盛,所以打败了他们。
3.A
4.曹刿主动救国,同乡人阻止都没能拦住,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和爱国情怀。烛之武不是主动出来救国,
国君派他出使他都推辞,晓以私利后才答应出马,可见他重个人名利、轻国家大义。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句子中重点字的含义。其中“间”意思是“参与”,不要理解为“中间”;“狱”
指“诉讼事件”,不要解释成“牢狱”;“福”在句中是动词,意思是“赐福,保佑”;“靡”意思是“倒
下”。
2.本题考查翻译句子。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
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
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字意思: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类;以,凭借;竭,穷尽;盈,充满,这里
指士气正旺盛。
3.A.“人格卑鄙”表述有误,鲁庄公看重衣食、祭祀等因素对战争胜负的影响,体现出他见识浅陋,目
光短浅。故选 A。
4.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仔细阅读两文,疏通文意,理解曹刿与烛之武二人面对国家战争的不同
态度及其精神品质。齐师伐鲁时,“曹刿请见”“战则请从”,可见曹刿是主动的要求参与战事,面对乡
人的阻拦,他提出自己的见解,执意请见,表现出他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责任感。链接材料中,“晋、秦围
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是有谋略的人,“郑文公使烛之武见秦君”,可见烛之武的救国行为是被动
地,从“武辞焉”“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可见,对国君的派遣,烛之武先是推辞,然后国君给他说明
利害关系后,他才答应,可见他看重自己的名利,不能以国家利益为重。
【点睛】
参考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进见,他的同乡对他说:“大
官们自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其间呢?”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
宫进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什么条件同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养生的东西,我
不敢独自亨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是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
3
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不敢虚报,一定对神诚实。”曹刿回答说:“这是小信用,
还不能使神信任您,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对于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我虽不能一一明察,但
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种表现,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作战时请
让我跟从您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一开始,鲁庄公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
齐军击鼓三次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被打得大败。鲁庄公就要下令驱车追击齐军,曹刿
说:“还不行。”曹刿下车看了看地上齐军战车辗过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撤退的情况,说:
“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
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
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齐国是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
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链接材料:
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文公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烛之武推辞了。郑国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
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2020 年中考重庆 B 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
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
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略无阙.处 _________ (2)至于夏水襄.陵 _________
(3)沿溯.阻绝 _________ (4)虽乘奔.御风 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4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3.下列对本文内容和写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展现了三峡独具特色的山水美景,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赞叹之情。
B.文中“或王命急宣……不以疾也”一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回环曲折的特点。
C.第③段从俯视、仰视的角度描绘出三峡春冬之时清幽秀美的景象。
D.本文语言凝练生动,句式骈散结合,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4.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请说出“链接材料”与选文第④段分别表现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链接材料)
滟滪①大如马,瞿塘②不可下;滟滪大如牛,瞿塘不可留;滟滪大如襆③,瞿塘不可触……
(节选自《乐府诗集》)
[注] ①〔滟(yàn) 滪(yù)〕瞿塘峡口的一个巨大礁石,枯水期露出水面时如牛马般高大。②〔瞿(qú)
塘〕瞿塘峡,长江三峡之一。③〔噗(fú)〕古代男子束发用的头巾。
【答案】1.同“缺”(空隙,缺口) 冲上(漫上) 逆流而上 飞奔的马
2.(1)如果不是在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2)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3.B
4.链接材料表现瞿塘峡的凶险;选文第④段表现三峡秋景的肃杀,凄异。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1)略无阙处: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阙,同“缺”,空隙,缺口。(2)至于夏水
襄陵: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襄,漫上。
(3)沿溯阻绝: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断。溯,逆流而上。
(4)虽乘奔御风:即使骑上飞奔的快马。奔,奔驰的快马。
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自,如果。非,不是。亭午,正午。夜分,
半夜。曦,太阳。(2)清,水清。荣,树荣。峻,山高。茂,草茂。良,实在。
3.本题考查内容分析。文中“或王命急宣……不以疾也”一句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突出了夏天三峡水
流的急,并非突出三峡山高水长、回环曲折的特点,故 B 错误,选 B。
4.本题考查内容分析。(1)选文第四段。结合“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
绝”可知,从“寒、肃”两词体会到三峡秋天环境的安静和寒冷特点,结合“属引凄异”可知,用猿猴的
声音渲染悲凉怪异的氛围。选文第④段表现三峡秋景的肃杀,凄异。(2)链接材料。链接材料运用排比修
5
辞,比喻修辞,把礁石比成马、牛、古代男子束发用的头巾,突出礁石的大,结合“不可下、不可留、不
可触”可知,因为礁石非常大,人和瞿塘峡被隔离,突出了瞿塘峡的凶险的特点。
【点睛】
译文:在七百里的三峡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遮挡
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断。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
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期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船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
山峰上,大多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峻,草盛,的
确是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
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悲惨凄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声音悲哀婉转,很久才消
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020 年中考北京卷】阅读《曹刿论战》,完成下面小题。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
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
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甲)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
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
难测也,惧有伏焉。(乙)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曹刿请见. 见.多识广 见.义勇为 各抒己见.
B.小信.未孚 言而有信. 杳无音信. 信.手拈来
C.公与之乘. 乘.风破浪 乘.虚而入 乘.兴而来
D.遂逐齐师. 出师.未捷 百万雄师. 仁义之师.
6
2.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
(甲)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翻译:(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理解:曹刿认为鲁庄公能够公正处理百姓的诉讼事件,与“小惠”和“小信”相比,更能赢得百姓的信任,
具备了迎战的条件。
(乙)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翻译: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理解:曹刿能敏锐地观察战场形势的变化,他根据“辙乱”“旗靡”判断齐师撤走了伏兵,认为可以追击
敌人了。
3.“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意思是虽然身份低微,仍然不忘担忧国事。曹刿一介平民,在国家危难之际,挺
身而出,为国解忧。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简要说明“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在弦高和卜式身上是如何体
现的。
材料一
秦穆公兴兵袭①郑,过周而东。郑贾人②弦高将西贩牛,道遇秦师于周、郑之间,乃矫③郑伯之命,犒④
以十二牛,宾⑤秦师而却之⑥,以存郑国。
(取材于《淮南子·氾论训》)
材料二
时汉方事⑦匈奴,式⑧上书,愿输⑨家财半助边⑩。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
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子何欲?”式曰:“天子诛勾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
此而匈奴可灭也。”
(取材于《汉书·公孙弘卜式兒宽传》)
注:①[袭]偷袭。②[贾人]商人,在当时社会地位不高。③[矫]假托。④[犒]犒劳。⑤[宾]以客礼对待。
⑥[却之]使秦军撤退。⑦[事]这里指抵抗。⑧[式]卜式。人名。⑨[输]交纳。⑩[边]边防。
【答案】1.D
2.【甲】
3.弦高本是普通商人(位卑),却在面对秦军侵略时挺身而出,以他的智慧和财产令秦军撤退,保住了郑
国。卜式作为普通百姓,虽无为官的才能与意愿,但也愿意捐出一半家产资助边防事业,为国家贡献自己
的力量。
7
【解析】1.A. 拜见/看见/看见/意见;B. 信用/信用/消息/随便,放任;C. 坐(车)/凭借,依仗/利
用、趁/利用、趁;D. 都是“军队”的意思;故选 D。
2.[乙]“判断齐师撤走了伏兵”错误。应是:判断齐师没有伏兵。
3.本题考查发散思维。首先要理解“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含义,即答题时要紧扣两个要素,一是身份低微,
二是不忘担忧国事。材料一中,“郑贾人弦高将西贩牛”写弦高本是普通商人,即位卑;“乃矫郑伯之命,
犒以十二牛,宾秦师而却之,以存郑国”写面对秦军侵略时挺身而出,以他的智慧和财产令秦军撤退,保
住了郑国,即未敢忘忧国。材料二中,“自小牧羊”写卜式只是一个普通百姓,即位卑;“愿输家财半助
边”“天子诛勾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而匈奴可灭也”写他愿意捐出一半家产资助
边防事业,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即未敢忘忧国。
【点睛】
参考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
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
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
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
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
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
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
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
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
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
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
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
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
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材料一
秦穆公发兵偷袭郑国时,经过东周向东进发,郑国的商人弦高恰往西去贩牛,在东周和郑国之间碰到了秦
8
军,于是弦高假托郑国君的命令,用十二头牛犒劳秦军、礼待秦军,使秦军以为郑国已知道这次偷袭计划
而不敢贸然前进,只得撤退,从而保存了郑国。
材料二
当时汉正在抵抗匈奴入侵,卜式上书,愿意捐出一半的家财资助边事。皇帝派人问卜式:“想当官吗?”
卜式说:“从小牧羊,不熟悉怎样当官,不愿意做官。”使者说:“你想要什么呢?”卜式说:“皇上讨
伐匈奴,我认为贤能的人应该为大节而死,有钱的人应该捐出来,这样的话匈奴就可以灭掉了。”
【2020 年中考安徽卷】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
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咏菊
白居易
一夜新霜著①瓦轻,芭蕉新折败荷②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③初开晓更清。
[注]①著:附着。②荷:也称作蒲。③金粟:金粟一般的花蕊,这里指荷花。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晋陶渊明独.爱菊 独________
(2)濯清涟而不妖. 妖________
(3)宜.乎众矣 宜________
(4)金粟初.开晓更清 初________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 《爱莲说》中,菊是______的象征;《咏菊》中,菊有______的特点。(用原文词语填空)
4.《爱莲说》《咏菊》对莲(荷)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其原因是什么?
【答案】1.(1)只 (2)(过分)艳丽 (3)应当 (4)开始,刚刚
2.(1)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9
(2)(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
3.隐逸(者) 耐寒
4.情感:《爱莲说》喜爱(赞美)莲,《咏菊》不喜爱(鄙弃)荷。
原因:《爱莲说》中,莲具有坚贞高洁、正直不阿的品格;《咏菊》中,荷不耐寒,缺乏坚忍无畏的品格。
【解析】1.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1)句意: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独:只。
(2)句意: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妖:(过分)艳丽。
(3)句意:当然就很多人了。宜:应当。
(4)句意:它花蕊初开,让早晨多了一份清香。初:开始,刚刚。
2.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句中重点的词
有:
①之:助词,的;甚:很,非常;蕃:多。
②蔓:名词用作动词,生藤蔓;枝:动词用作动词,长枝茎。
3.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提取。甲文根据“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可知菊是“隐逸者”的象征;乙文根
据“耐寒唯有东篱菊”可知菊有“耐寒”的特点。
4.
考查学生对两文的分析比较能力。甲文歌咏的对象是“莲”,“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一连串铺叙,对莲花挺拔秀丽的
芳姿,清逸超群的美德,特别是可敬而不可侮慢的嵚崎磊落的风范,突出莲的高尚品格。“予谓菊,花之
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在作者眼里,莲花近于菊,却不像菊那样清高冷
傲,似乎是逃避现实的隐者;它更不像牡丹那样妍丽妖冶,以富贵媚人。莲花出于污浊现实而不受沾染,
受清水洗濯而不显妖冶,实为百花丛中的贤君子。可知表达作者对莲的喜爱赞美;乙文,夜里寒霜袭来,
本来就残破的芭蕉和和残荷看起来更加不堪。只有篱笆边的菊花,金黄色的花朵在清晨的阳光下看起来更
加艳丽。霜降之时,“荷”与菊相比,荷不耐寒,缺乏坚贞不屈的品格。可知表达诗人对荷的鄙弃。
【点睛】
译文
甲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
10
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
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玩
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
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
多人了!
乙文,一夜过后,初降的寒霜轻轻地附在瓦上,使得芭蕉折断,荷叶倾倒。耐寒的只有东边篱笆旁的菊花,
它花蕊初开,让早晨多了一份清香。
【2020 年中考河南卷】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
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
丈夫。”
(节选自《孟子》)
(二)何易于为益昌令。盐铁官榷取茶利①,诏下,所在②毋敢隐。易于视诏书曰:“益昌人不征茶且
不可活,矧③厚赋毒之乎?”命吏阁诏④,吏曰:“天子诏何敢拒?吏坐死,公得免窜⑤邪?”对曰:“吾敢
爱一身,移暴于民乎?亦不使罪尔曹。”即自焚之。观察使素贤之,不劾也。
(节选自《新唐书·何易于传》)
注:①榷取茶利:通过对茶实行专管专卖而谋利。榷(què),专卖。②所在:这里指盛产茶叶的地方。③
矧(shěn):况且,何况。④阁诏:搁置诏书。⑤窜:这里指被流放。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丈夫之冠.也 冠:________
(2)得志,与民由.之 由:________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3.善用修辞增强雄辩力量是孟子散文的突出特点,请结合语段(一)第二段的内容简要分析。
4.根据你对语段(一)中“大丈夫”的理解,你认为语段(二)中的何易于能否称得上“大丈夫”?请结
11
合他的所作所为简要分析。
【答案】
1. (1)行冠礼 (2)遵从
2.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平安无事。
3.①使用反问,以不可辩驳的语气否定景春的观点。②使用排比(反复),阐明大丈夫的精神实质及特点,
义正词严,气势磅礴。
4.能。①为茶民和小吏着想,讲仁德,有仁心。②焚诏(抗诏),不惧权势。
【解析】
1.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丈夫之冠也:男子行加冠礼时。冠:行冠礼。
(2)得志,与民由之:能够实现自己的志向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由:遵从。
2.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惧,害怕。安居,安静。熄,同“息”,平息,指
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3.
本题考查修辞赏析。(1)“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使用反问,以不可辩驳的语
气否定景春的观点,增强语势。(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富贵不能淫,贫
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使用排比和反复,阐明大丈夫的精神实质及特点,义正词严,气势磅礴,排比句
式增强了语势且富有节奏感。
4.
本题考查内容分析。(1)结合“吾敢爱一身,移暴于民乎?亦不使罪尔曹”可知,何易于为茶民和小吏着
想,讲仁德,有仁心,符合孟子“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的说法。(2)结合“命
吏阁诏”“即自焚之”可知,何易于为了百姓抗诏,为了百姓和小吏焚诏,不惧权势,符合孟子“威武不
能屈”的观点。(3)故可判断,何易于称得上“大丈夫”。
【点睛】
译文:
(甲)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作为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
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12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以训导;女子
出嫁时,母亲给以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
要违背你的丈夫的意愿!’把顺从作为准则,这是妇女之道。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
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能够实现自己的志向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
行;不能够实现自己的志向时,就独自行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
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乙)何易于担任益昌县令。盐铁官通过对茶实行专管专卖而谋利,皇帝下诏书说,凡是生产茶叶的地方
官员,不准为百姓隐瞒。何易于看了诏书说:“益昌不征收茶税,百姓还没法活命,何况要增加赋税伤害
百姓呢!”他命令差役搁置诏书(不去理会)。差役说:“天子的诏书谁敢拒绝?我们这些差役会因此而获
死罪,大人难道能逃脱被流放的刑罚吗?”何易于说:“我怎么能爱惜自己,而危害一方的百姓呢?我也
不会将灾祸连累到你们。”于是他亲手烧掉了诏书。观察使平时很欣赏他的耿直爱民,所以没有上奏追究
这件事。
【2020 年中考广东卷】课内阅读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
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
丈夫。”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岂不诚.大丈夫哉/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不得志./寻向所志.
C.此之谓.大丈夫/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D.威武不能屈./猥自枉屈.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3.结合选文,概括孟子心目中“大丈夫”的标准。
13
【答案】
1.A
2.(1)(他们)一旦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安静静地待着,天下就平安无事。
(2)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走天下(最)光明的道路。
3.①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②无论得志与否,都不放弃做人的原则;③富贵不迷乱,贫贱不动
摇,威逼不屈服。
【解析】
1.
考查一词多义。
A. 真正,确实/真正,确实;
B. 志向,志愿/做标记;
C. 称作,叫做/认为;
D. 使……屈服/屈尊,屈就;
故选 A。
2.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作答此题,要遵循“字字有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注意
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1)怒,发怒;惧,害怕;安居,安安静静地待着;天下熄,天下平安无事;省略
了主语“他们”。(2)立,站;正位,正确的位置;行,走;大道,光明的道路;省略了主语“大丈夫”。
3.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要结合原文句子进行分析。“大丈夫”是全文论说的重点。“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
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是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是
无论得志与否,都不放弃做人的原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即富贵不迷乱,贫贱不
动摇,威逼不屈服。综合即可。
【点睛】
参考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旦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安
静静地待着,天下就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
14
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
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
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走天下(最)光明的道路。 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
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
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2020 年中考广东卷】课外阅读
(孔)祯,高宗时为苏州长史。曹王明为刺史,不循.法度,祯每进谏。明曰:“寡人天子之弟,岂失
于为王哉!” 祯曰:“恩龙不可恃.,大王不奉行国命恐今之荣位非大王所保独不见淮南之事乎?”明不悦,
明左右有侵暴下人者,祯捕而杖.杀之。明后果坐法,迁于黔中,谓人曰:“吾愧不用孔长史言,以及.于此!”
(选自《旧唐书·文苑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循.法度(遵照) B.恩宠不可恃.(倚仗)
C.被捕而杖.杀之(用杖刑) D.以及.于此(比得上)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大 王 不 奉 行 国 命 恐 今 之 荣 位 非 大 王 所 保 独 不 见 淮 南 之 事 乎
3.结合选文,简要分析孔祯是个怎样的人。
【答案】
1.D
2.大王不奉行国命/恐今之荣位非大王所保/独不见淮南之事乎
3.例:①敢于直谏:敢于多次向曹王直言进谏;②执法严明:对曹王身边欺凌百姓的人严惩不贷;③具有
远见:预见曹王恃宠而骄的结局。
【解析】
1.
D 选项中“及”是“达到”的意思,不是“比得上”。故选 D。
2.
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
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
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根据文意:大王如果不奉行国家
15
法令,恐怕今天的荣位,不是大王所能保住的,难道没看到汉代淮南王的事吗?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大
王不奉行国命/恐今之荣位非大王所保/独不见淮南之事乎。
3.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先了解文章内容;再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如人物描写方法,
作者对人(事)物的评价,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最后结合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答题即可。从
“曹王明为刺史,不循法度,祯每进谏。”孔祯多次向曹王直言进谏,可知其敢于直谏;从“明左右有侵
暴下人者,祯捕而杖杀之。”孔祯逮捕并用杖刑处死了李明身边的人,可知其执法严明;从“吾愧不用孔
长史言,以及于此!”李明后悔没有听孔祯的话,以至于有这样的下场。可知其有远见。
【点睛】
参考译文:
孔祯,唐高宗时任苏州长史。曹王李明为刺史,不照法令,孔祯常常进谏。李明说:“寡人是皇上的弟弟,
难道还怕丢失王位吗!”孔祯说:“恩宠不可倚仗,大王如果不奉行国家法令,恐怕今天的荣位,不是大王
所能保住的,难道没看到汉代淮南王的事吗?”李明听后不高兴。李明身边的人欺凌老百姓,孔祯逮捕并用
杖刑处死了他。李明后来果然因犯法,被贬谪到黔中,他对人说:“我惭愧没有听孔长史的话,以至于有
这样的下场!”
【2020 年中考河北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人胸中久不用古今①浇灌之,则尘俗②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也。
(黄庭坚《答宋殿直》)
(乙)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③而实绮④,癯⑤而实腴⑥。自曹刘鲍
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苏轼《东坡续集》)
(丙)予自少时,绝好岑嘉州⑦诗。往在山中,每醉归,倚胡床⑧睡,辄令儿曹⑨诵之,至酒醒,或睡熟,
乃已。尝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乾道癸巳⑩八月三日,山阴陆某务观题。
(陆游《跋岑嘉州诗集》)
①古今:这里指古今书籍。②尘俗:世俗,流俗。③质:质朴,朴实,④绮:华丽,美妙。⑤癯:瘦,这
里有精练的意思。⑥腴:丰厚,丰裕。⑦岑嘉州:指唐代诗人岑参。⑧胡床: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
⑨儿曹:孩子们。对子侄辈的称呼。⑩乾道癸巳:宋孝宗乾道九年,即公元 1173 年。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6
(1)对人亦.语言无味也________________
(2)皆莫及.也________________
(3)绝.好岑嘉州诗________________
(4)至酒醒,或睡熟,乃已._______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诗。
(2)尝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
3.从甲文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4.请简要概括丙文中叙写的故事,并说出你从故事中读出的作者对岑参诗的情感。
【答案】
1. 也 比得上 极,极端的 停止
2.(1)我对于诗人,没有什么特别喜好的。唯独喜欢陶深明的诗。(2)我曾经认为李白,杜甫之后,就只
有这一个人才能这样罢了。
3.人不阅读古今的好书好文章就会变得无比世俗,面目可憎,语言无味。我们要多阅读古今书籍,以此来
涤荡自己的心灵,提升自己的气质,丰富自己的语言。
4.陆游非常喜欢岑参的诗。每每喝醉了,让孩子们诵读岑参的诗,酒醒或睡热后才停止。表达了作者对岑
参诗的喜爱、赞美之情。
【解析】
1.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
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注意:亦,副词,也;皆莫及也;都比不上;及,比得上;绝,一词多义,极;
已,一词多义,停止。
2.
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
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注意重点词的解释:
(1)吾,我;无所甚好,没有什么特别喜好的;独,只;好,喜欢。
(2)尝,曾经;以为,认为;而已,罢了。
3.
17
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感悟能力。阅读文言文,疏通文意,结合主要内容和关键语句谈启示。“人胸中久
不用古今浇灌之,则尘俗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们要长期不
用古今书籍浇灌它,那尘土一样的庸俗思想就会在里边产生;照照镜子就觉得自己的面目可憎,对人讲话
也觉得自己的语言没有韵味。由此我们得到启示:要摆脱平庸,就要“用古今浇灌”,读书可以陶冶情操,
洗涤心灵,使人的心灵得到升华,气质得到提升,增进语言表达能力。
4.
考查对文言文中故事的概括及作者情感的把握。阅读文言文,了解主要内容,抓住关键句理解分析。在丙
文中,找到运用叙述表达方式的句子概括故事。由“往在山中,每醉归,倚胡床睡,辄令儿曹诵之,至酒
醒,或睡熟,乃已”分析概括,陆游过去在山中,每次喝醉回来时,就让孩子们诵读岑参诗作,直到酒醒,
有时到睡熟才停止。在文中找到运用议论抒情表达方式的句子分析理解作者对岑参诗作的感情。由“令儿
曹诵之”可以看出陆游对岑参诗作的喜欢,由“尝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分析,这是陆游对岑
参诗作的高度赞美。
【点睛】
参考译文:
甲:人们的心里,要长期不用古今书籍浇灌它,那尘土一样的庸俗思想就会在里边产生;照照镜子就
觉得自己的面目可憎,对人讲话也觉得自己的语言没有韵味。
(黄庭坚《答宋殿直》)
乙:我对于诗人也没有什么特别喜好的,只喜欢陶渊明的诗。陶渊明作的诗不多,但是他的诗看起来
朴实其实很华丽,看起来简陋其实很丰满。曹植、刘昆、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等人,都比不上。
(苏轼《东坡续集》)
丙:我从年轻时,就非常喜欢岑参的诗作,过去在山中,每次喝醉了回来,靠着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
坐具上闭目安息,就让孩子们诵读岑参的诗作,直到酒醒,有时到睡熟,才停止。我曾经认为在李白,杜
甫之后,就只有岑参才能这样罢了。……宋孝宗乾道九年八月三日,山阴县陆游题。
(陆游《跋岑嘉州诗集》)
【2020 年中考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氏者,苻承祖①姨也,家贫无产业。及承祖为太后所宠贵,亲姻皆求利润,唯杨独不欲。常谓其姊曰:
“姊虽有一时之荣,不若妹有无忧之乐。”姊毎遗其衣服,多不受。强与.之,则云:“我夫家世贫好衣美
服则使人不安。”终不肯受。时受其衣服,多不著,密埋之。承祖每见其寒悴,深恨②其母,谓不供给之,
18
乃启其母曰:“今承祖一身何所乏少,而使姨如是?”母具.以语之。承祖乃遣人乘车往迎之,强舁③于车上,
则大哭,言:“尔欲杀我也!”由是苻家内外皆号为痴姨。
(节选自《魏书》)
(注)①苻承祖:人名。②恨:埋怨。③舁(yú):抬。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与)①强与.之(________) ②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__)(《答谢中书书》
(2)(具)①母具.以语之(________) ②各具.情态(________)(《核舟记》)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夫家世贫/好衣美服则使/人不安
B.我夫家世贫/好衣美服/则使人不安
C.我夫家/世贫好衣美服/则使人不安
D.我夫家/世贫好衣美服则使/人不安
3.把文中画橫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亲姻皆求利润,唯杨独不欲。
(2)今承祖一身何所乏少,而使姨如是?
4.本文杨氏被苻家内外称为“痴姨”,她的“痴”表现在哪里?请概括其中两点。
【答案】
1. 给 欣赏,领悟 详细 具有,有
2.B
3.(1)亲戚都来谋求利益,唯独杨氏不想(这样)。
(2)现在我自己什么都不缺,却让姨母如此(贫寒)?
4.示例:①她认为荣华富贵比不上“无忧之乐”;②大多不接受送来的华丽衣服,有时接受也大多不穿,
而偷偷埋了;③拒绝承祖派车接她去享福。
【解析】
1.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与】①强与之:姐姐非要(将衣物)给她。与,给。②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
这种奇丽的景色了。与,参与,这里指欣赏。(《答谢中书书》
19
(2)【具】①母具以语之:苻承祖的母亲详细的将事情的原委全告诉了苻承祖。具,详细。②各具情态:
各有各的情态。具,具有。(《核舟记》)
2.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技巧:把握文章翻译,根据分句意思断句。我夫家世贫(我丈夫家世代贫寒)/好衣美
服(漂亮衣服)/则使人不安(就会让人心中不安)。
3.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亲姻,所有的亲戚。皆,都。唯,只有。不欲,
不想要。(2)今,现在。何所,什么。乏少,缺少。而,却。使,让。如是,像这样。
4.
本题考查内容概括。这里的“痴”指的是和其他人、一般人不一样的想法和行为。(1)结合“亲姻皆求利
润,唯杨独不欲。常谓其姊曰:‘姊虽有一时之荣,不若妹有无忧之乐。’”可概括:她认为荣华富贵比
不上“无忧之乐”。(2)结合“终不肯受。时受其衣服,多不著,密埋之”可概括:大多不接受送来的华
丽衣服,有时接受也大多不穿,而偷偷埋了。(3)结合“承祖乃遣人乘车往迎之,强舁于车上,则大哭,
言:‘尔欲杀我也!’”可概括:拒绝承祖派车接她去享福。
【点睛】
译文:杨氏,是宦官苻承祖的小姨。家境贫寒没有产业。当苻承祖被太后宠幸发迹时,所有的亲戚朋友都
巴结苻承祖,想从中获得好处,唯独这个杨氏不肯(巴结苻承祖)。(杨氏)经常对她的姐姐说:“姐姐你
虽然享有短暂一时的荣华富贵,但比不上妹妹我一辈子不担惊受怕所带来的愉悦。”每当杨氏的姐姐送给
她好衣物时,她大多是不接受的。姐姐非要(将衣物)给她,她就说:“我丈夫家世代贫寒,(让我们突然
穿上这些)漂亮衣服就会让人心中不安。”终于没有接受姐姐的馈赠。有时从她姐姐那接受了衣服,她基
本上是不穿的,暗中埋了它们。苻承祖每次见到杨氏一家贫寒的模样,深深的埋怨他的母亲,认为没有提
供给他们,于是就对他母亲说:“现在我苻承祖让家里什么都不缺了,(可母亲为什么如此小气)而让小姨
如此贫困呢?”苻承祖的母亲详细的将事情的原委全告诉了苻承祖。苻承祖于是命令人驾着马车去杨氏家
接她。命令人将杨氏强行抬上马车。于是杨氏在马车上哭得十分悲痛,说:“你们这是想让我死啊!”由
于这样,苻家上上下下的人都将杨氏叫做“傻小姨(痴姨)”。
【2020 年中考江西卷】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秋七月,公主①尝衣.贴绣铺翠襦②入宫中,太祖谓曰:“汝当以此与我,自今勿复为此饬③。”公主笑曰:
“此所用翠羽几何..?”太祖曰:“不然。主家服此,宫闱戚里必相效。京城翠羽价高,小民逐利,展转贩
20
易,伤生浸广,实汝之由。汝生长富贵,当念惜福,岂可造此恶业之端?”主惭谢。主因侍坐,与皇后同
言曰:“官家作天子日久,岂不能用黄金装肩輿④,乘以出入。”太祖笑曰:“我以四海之富,宫殿悉以金
银为饬,力亦可办。但念.我为天下守财耳!岂可妄用。古称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苟以自奉养
为意,使天下之人何仰哉?当勿复言。”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公主:太祖之女。②襦(rú):短袄,外套。③饬:装饰。④肩舆:指抬的小轿。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宫闱戚里 /必相效 B.展转/贩易 C.实汝/之由 D.苟/以自奉养为意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衣(________)
(2)几何(________)
(3)念(________)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岂可造此恶业之端?
(2)我以四海之富,宫殿悉以金银为饬,力亦可办。
4.说说短文所蕴含的道理。
【答案】
1.C
2. 穿 多少 考虑,想到
3.(1)怎么可以成为这种坏事的开端?(2)我凭四海(天下)的财富,(就是)宫殿都用金银来装饰,也
有力量可以办到。
4.①重视民生,以天下为重。②力戒奢侈,节俭为本。③克己律己,以身垂范。④正家风,严家教。⑤珍
爱生灵,防止滥杀。
【解析】
1.
本题考查文言句读。C.“汝之由”意思是因你而起,一个短语,划开属于破句。正确的划分为“实/汝之
由”。故选 C。
2.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作答此题,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衣,名词动用,穿;几何,多少;念,
21
考虑,想到。
3.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作答此题,要遵循“字字有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注意
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
(1)岂,怎么;恶业,坏事;端,开端。
(2)以,凭,凭借;四海之富,天下的财富;悉,全,都;饬,装饰;力亦可办,力量也可以办到。
4.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短文所蕴含的道理,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太祖见公主穿着装饰华丽的衣服,便让她
脱下,不要再这样穿,说明要戒奢侈,节俭为本;太祖分析公主这样做的后果,“主家服此,宫闱戚里必
相效。京城翠羽价高,小民逐利,展转贩易,伤生浸广,实汝之由。汝生长富贵,当念惜福,岂可造此恶
业之端”,说明太祖正家风,严家教;“伤生浸广,实汝之由”表明珍爱生灵,防止滥杀;“但念我为天
下守财耳!岂可妄用。古称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苟以自奉养为意,使天下之人何仰哉”可知
太祖克己律己,以身垂范;也表明太祖重视民生,以天下为重。
【点睛】
参考译文:秋季七月,公主曾穿着衣领贴金铺翠的外套入宫,宋太祖对她说:“你应当将外套给我,以后
不要再用这样装饰。”公主笑着说:“这个才能用几根翠羽?”太祖说:“不是这样的。你既然这样穿,
宫中妃嫔、皇亲国戚看见,就一定会争相效仿。这样一来,用京城里的翠羽的价格高,老百姓追逐利益,
辗转贩卖交易,杀生害命,实在是因你而起啊!你既然出生富贵,应该珍惜福分,怎么可以造这种恶业之
端?”公主听完惭愧认错。公主陪着坐,和皇后一起说:“官家做天子时间很长了,怎么不用黄金装饰小
轿,乘坐出入。”太祖笑着说:“我凭四海(天下)的财富,(就是)宫殿都用金银来装饰,也有力量可以
办到。只是考虑到我是为天下人守财罢了!怎么能妄自享用。古人说做皇帝要自己治理天下,而不是被天
下人所奉养。如果拿天下的财富来供自己一人享乐,让天下百姓如何能拥戴啊?不要再说这样的话了。”
【2020 年中考山西卷】诗文佳作脍炙人口,名楼古亭情韵悠悠。请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22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醉翁亭记(节选)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
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
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
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读准字音,是学好古诗文的第一步。请给下列句中的加点字标注读音。
(1)芳草萋.萋鹦鹉洲(_________)
(2)云归而岩穴暝.(_________)
2.一词多义是汉语中的常见现象。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名.之者谁 大名.鼎鼎
B.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豁然开.朗
C.野芳发.而幽香 整装待发.
D.朝.而往 朝.思暮想
3.完成下列语句的翻译。
(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4.比较阅读是学习古诗文的好方法,请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
选文 黄鹤楼 醉翁亭记(节选)
关键词选取 ①______ 乐
内容概括 描写了诗人登黄鹤楼的所见所想,抒发 ②_______________。
23
了吊古伤今之情,表达了思乡的愁绪。
【答案】
1. (1)(qī) (2)(míng)
2.D
3.(1)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是醉
翁亭。
(2)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水流减少,石头裸露,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
4. ①愁 ②示例一:描写了醉翁亭周边宜人的环境,优美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的乐趣。
示例二:叙写了醉翁亭周边环境,得名由来,山间朝暮、四季之美景,表达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
之间的乐趣。
【解析】
【分析】
1.
考查对字音的掌握。字音是语文学习中最基础的知识,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读、多记、多写,才能准
确无误地写出来,特别是同音字、形似字、易错汉字、多音字更应引起注意。注意“暝”字有后鼻音。
2.
考查一词多义。
A. 名叫,命名/名气;
B. 分散,散开/开阔;
C. 开放/出发;
D. 清早,早晨/清早,早晨;
故选 D。
3.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作答此题,要遵循“字字有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注意
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1)回,回环;转,转弯;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临,居高面下;……者,……
也,判断句式;(2)风霜高洁,即“风高霜洁”,天高气爽,霜色洁白;出,裸露;四时,四季;……者,……
也,判断句式。
4.
24
考查诗人情感理解和内容概括。本题形式上是填空题,要根据已经给出的部分内容判断空缺处所填内容。
由《醉翁亭记》的“乐”可知,本行要填的是作者在诗中表现的情感,主要根据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判断,《黄
鹤楼》诗中抒发感情点明主旨的句子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诗意是:暮色渐渐漫起,
哪里是我的家乡?望着烟雾迷蒙的江面,不由得使人愁绪顿生。可知本诗情感关键词是“愁”。由已经给
出的《黄鹤楼》内容概括(内容+主题),可对《醉翁亭记》进行概括:描写了醉翁亭周边宜人的环境,优
美的景色(内容),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的乐趣(主题)。
【点睛】
参考译文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
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有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是酿泉。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是醉翁亭。建
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
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太守给自己取别号叫醉翁。醉翁的
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阳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
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茂盛,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天高气爽,
霜色洁白,水流减少,石头裸露,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乐趣也
是无穷无尽的。
【2020 年中考山西卷】课外阅读
匡衡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
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资给以书,遂成大学②。衡能说《诗》,
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③。”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
解颐欢笑。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屐④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
论⑤”。邑人曰:“穷矣”。遂去不返。
(选自《西京杂记》。有改编)
[注释]①不逮:指烛光透不过来。②大学:很有学问的人。③解人颐(yí):让人欢笑。④屐(jī):有齿
或无齿的木底鞋。⑤更理前论:再把前面说的梳理一番。
25
1.古时没有标点符号,称文辞停顿的地方叫句或读。请用“/”标出文中画横线语句的停顿处。(标 3 处)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2.文中两处写到他人佩服匡衡的具体行为:“时人”的行为是“为之语”,“邑人”的行为是
“_______________”他们的行为侧面衬托了匡衡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2. 挫服倒屐而去(或“曰:‘穷矣’”“遂去不返”) 博学(或“对《诗》的精通”“有学问”
等)。
【解析】
1.
本题考查句读。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
没有蜡烛(照明);邻居家有蜡烛,光线却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凿穿墙壁引来邻居家的烛光,把书映照着光
来读。据此意,断句为: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2.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写法——侧面描写。文中的“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
人颐。’”和“时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以及“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
挫服倒屐而去……邑人曰:“穷矣”。遂去不返”都是从侧面表现 “衡能说《诗》”这一特点的。据此作
答即可。
【点睛】
译文: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居家有蜡烛,光线却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凿穿墙壁引来邻居家
的烛光,把书映照着光来读。同乡有个大户叫做文不识,家中富裕,有很多书。于是匡衡就到他家去做佣
人却不求得到报酬。主人对匡衡的举动感到奇怪,问他,他说:“我希望能够读遍主人家的书。”文不识
就把书借给他,最终(匡衡)成为了大学问家。匡衡能够讲解《诗经》,人们为他编写了一首歌谣说:“没
有人会讲解《诗经》,请匡鼎来。匡鼎来讲授《诗经》,能让人欢笑。”鼎,是匡衡的小名。当时的人们竟
如此敬佩他,听到这首歌谣的人都开颜欢笑。匡衡有个同乡人讲解《诗经》,匡衡前去听讲,与这个人讨论
《诗经》中的疑难问题。这个人折服于他,倒穿着鞋子跑了。匡衡追上去说:“先生请留步,我们再把前
面说的梳理一番。”那个人说:“我讲不出什么来了。”于是就离开了,不再返回。
26
【2020 年中考天津卷】阅读《岳阳楼记》的节选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
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
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
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
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
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予观夫巴陵胜.状 胜:美好
B.朝晖.夕阴 晖:日光
C.樯倾.楫摧 倾:倒下
D.宠辱偕.忘 偕:和谐
2.下面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前人之述备矣
C.至若春和景明 D.而或长烟一空
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交代作记的缘由,其中“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八个字,高度地概括了滕子京的政绩。
B.“衔远山,吞长江”描写了洞庭湖的大观胜览,“衔”和“吞”极表现力,写出了洞庭湖水气势磅礴的
特点。
C.第③段写作者在连绵阴雨中登上岳阳楼,看到满眼的萧条景象,触景伤情,感伤到极点。
D.第③④两段运用对比的写法,一暗一明,一悲一喜,情景交融,写出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境界。
【答案】
1.D
2.A
3.C
27
【解析】
1.
D.宠辱偕忘:荣耀和屈辱一并都忘了。偕,一起。故本题选 D。
2.
A.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叙这件事。 属:通“嘱”,嘱托、嘱咐。故本题选 A。
3.
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文章第③④两段,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写迁客骚人在不同的情境下登上岳阳
楼的不同心境,因此,本题 C 项“第③段写作者在连绵阴雨中登上岳阳楼”的表述是错误的,不是作者,
是迁客骚人。故本题选 C。
参考译文:
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务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
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展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人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嘱咐我写一篇
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全在洞庭湖上。洞庭湖包含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宽阔无边,
清晨湖面上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阴暗,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这就是岳阳楼雄伟壮丽的景象。前人对
这些景象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这样,那么这里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江,被降职远调的
人员和吟诗作赋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观赏这里的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连绵细雨纷纷而下,整月不放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日月星辰隐藏起光
辉,山岳也隐没了形迹;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时分天色昏暗,只听到老虎的
吼叫和猿猴的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官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
讥讽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一定会感慨万千而十分悲伤了。
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时,湖面波平浪静,天色与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白鸥,时
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或浮或沉;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有时湖面上
的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有时湖面上微波荡漾,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有时湖面波澜
不起,静静的月影像沉在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响起了,一唱一和,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这时登上
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杯痛饮,那心情真是
高兴极了。
【2020 年中考天津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28
鲍叔①死,管仲举上衽②而哭之,泣下如雨。从者曰:“非君父子也,此亦有说乎?”管仲曰:“非夫
子所知也。吾尝.与鲍子负贩③于南阳,吾三辱于市,鲍子不以我为怯.,知我之欲有所明④也;鲍子尝与我有
所说⑤王者,而三不见听,鲍子不以我为不肖⑥,知我之不遇明君也;子尝与我临财分货,吾自取多者三,
鲍子不以我为贪,知我之不足于财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士为知己者死,而况为之哀乎?”
(节选自《说苑》)
(注释)①鲍叔:即鲍叔牙,春秋时期齐国大夫。②衽(rèn):衣襟。③负贩:背货贩卖。④明:证明。
⑤说(shuì):劝说,说服。⑥不肖:不贤。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吾尝.与鲍子负贩于南阳 尝:________
(2)鲍子不以我为怯. 怯:________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士为知己者死,而况为之哀乎?
3.管仲为什么说“知我者鲍子也”?请结合原文进行分析。
【答案】
1. 曾经 胆小,畏缩
2.有才识的人可以为深知自己的人牺牲生命,何况为他悲痛伤心呢?
3.鲍叔不因管仲多次忍辱而认为他怯懦,不因管仲的建议多次不被采纳而认为他不贤,不因管仲多拿钱财
而认为他贪心。由此可见,鲍叔在性格、才能、人品等方面给予了管仲充分的理解与信任。所以,管仲说
“知我者鲍子也”。
【解析】
1.
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1)句意:我曾经和鲍叔牙一起在南阳一带做买卖 尝:曾经;
(2)句意:鲍叔牙不认为我胆小 怯:胆小,畏缩;
2.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作答此题,要遵循“字字有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注意
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士,有才识的人;知己者,深知自己的人;死,牺牲生命;而况,何况。
3.
考查内容理解。管仲“三辱于市”,鲍叔不认为他是胆小不敢冒险,明白管仲“欲有所明”,深知管仲品
29
性端正,不苟求钱财;管仲“三不见听”,鲍叔不认为他不成才,知道管仲是“不遇明君”,肯定他的才
能卓著,只是未遇伯乐;管仲“自取多者三”鲍叔不说他贪财,相信他是有所用才多拿,不是出于贪婪,
信任管仲的人品。在一般人给予负面评价时,鲍叔能给予正面的准确的评价,所以管仲说“知我者鲍子也”。
【点睛】
参考译文
鲍叔牙死后,管仲用上衣襟蒙头而哭他,眼泪就象下雨一样,他的随从说:“他又不是您的父亲,您
这样哀痛地哭,这也有说法吗?”管仲说:“不是您所知道的,我曾经和鲍叔牙一起在南阳一带做买卖,
我多次在买卖上失败,鲍叔牙不认为我胆小,知道我想要的是明明白白地赚钱;鲍叔牙曾经和我一起游说
君王(想取得地位),而多次不被采纳,鲍叔牙不认为我不成才,知道我没有遇到明君;鲍叔牙曾经和我分
财货,我自己多次多取,鲍叔牙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家里穷。生下我身体的是我的父母,知道我内心的
是鲍叔牙呀。有才识的人可以为深知自己的人牺牲生命,何况为他悲痛伤心呢?”
【2020 年中考上海卷】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小题
(甲)橘逾淮为枳(节选)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
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
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公输(节选)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千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
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
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1.两段选文都讲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橘逾淮为枳》选自《________________》,《公输》选自诸子百
家中______家的经典著作。
30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好句子。
齐人固善盗乎?
3.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体现了楚王是个善于纳谏、知错能改的人。
B.(乙)文突出公输盘是个狂妄自大、固执己见的人。
C.晏子的辩驳义正辞严、墨子的说理诙谐幽默。
D.言辞交锋后,晏子使对方理屈,墨子令对方折服。
4.选文通过对话,表现出晏子和墨子都具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特点。
【答案】
1. 晏子春秋 墨
2.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窃吗?
3.D
4. 机智 善言
【解析】
1.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晏子春秋》,又称《晏子》,是记载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晏婴言行的一部历史典籍,用史料和民间传说汇
编而成,书中记载了很多晏婴劝告君主勤政,不要贪图享乐,以及爱护百姓、任用贤能和虚心纳谏的事例,
成为后世人学习的榜样。《晏子春秋》经过刘向的整理,共有内、外八篇,二百一十五章。
墨家约产生于战国时期。创始人为墨翟(墨子)。墨家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学术团体,其首领称“巨子”,其
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墨家主张,所得俸禄亦须向团体奉献。墨家学派有前后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
及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关注现世战乱;后期墨家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开始向科学研究领
域靠拢。墨家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相爱(兼爱),反对侵略战争(非攻),推崇节约、
反对铺张浪费(节用),重视继承前人的文化财富(明鬼),掌握自然规律(天志)等。
2.
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齐人固善盗乎?”注意关键字:“固”:“本来”,“善”:“善于”,“盗”:
“偷窃”。翻译为:“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窃吗”?
3.
A.根据甲选段我们可以看出楚王是一位仗势欺人、自作聪明的人,故 A 错误;
31
B.乙选段主要写墨子以理说服公输盘,并不能突出公输盘是个狂妄自大、固执己见的人,故 B 错误;
C.通过选段可以看出晏子善用类比等反驳方式,幽默诙谐,不失气度,而墨子善用比喻,逻辑推理,是对
方屈服,故 C 错误;
故选 D。
4.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作答本题,需要对选段有一个整体的认知。选段甲记叙了晏子出使楚国,凭着他的机
智善辩,挫败了楚王的诡计,维护了祖国及个人尊严;选段乙写墨子凭借自己的才智,以理说服公输盘。
两篇文章都属于辩论文,所以都体现了“善辩”和“机智”。
【点睛】
参考译文:
甲:
楚王看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盗吗?”
晏子离开座位严肃地回答说:“我听说过,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树,
只是叶子相似,它们的果实味道不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水土不一样。现在人生长在齐国不偷盗,
进入楚国就偷盗,该不会是楚国的水土使人变得善于偷盗吧!”楚王笑着说:“圣人是不能跟他开玩笑的。
我反而遭到羞辱了。”
乙:
公输盘说:“先生有什么见教呢?”
墨子先生说:“北方有一个欺侮我的人,我希望借助您的力量去杀了他。”
公输盘很不高兴。
墨子先生说:“请让我奉送(给您)十金。”
公输盘说:“我坚守道义坚决不杀人。”
墨子先生起身,拜了两拜,说:“请(让我)解说这件事。我在北方听说你在制造云梯,将要用它来攻打
宋国。宋国有什么罪呢?楚国在土地方面有富余却在人口方面不够,牺牲不足的人口而争夺多余的土地,
不能说是明智的;宋国没有罪却攻打它,不能说是仁义的;知道这道理而不对楚王进行劝阻,不能说是忠
君的;劝阻却没有成功,这不能称作坚持;你崇尚仁义不肯帮我杀死欺负我的一个人,却要为楚国攻打宋
国而杀死很多人,不能叫做明白事理。”
公输盘被说服了。
32
【2020 年中考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刘弇遇东坡
刘伟明弇①少以才学自负,擢高第,中词科,意气自得,下视同辈。绍圣初,因游一禅刹,时东坡谪岭
南,道庐陵,亦来游,因相遇,互问爵里②姓氏。伟明遽对曰:“庐陵刘弇。” 盖伟明初不知其为.东坡。
自谓名.不下人,欲以折服之也。乃复问东坡所从来。公徐应曰:“罪人苏轼。”伟明始大惊,逡巡,致敬
曰:“不意乃见所畏③。”东坡亦嘉其才气,相与剧④谈而去。
(注)①刘伟明弇(yǎn):弇是刘伟明的字。②爵里:爵,爵位;里,故乡。③不意乃见所畏:没想到竟
然见到我敬畏的人。④剧:痛快。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⑴盖伟明初不知其为.东坡(____________) ⑵自谓名.不下人(___________)
2.对画线句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伟明)于是又问东坡从什么地方来
B.(伟明)于是反复问东坡从什么地方来
C.(伟明)于是又问东坡是跟着谁来的
D.(伟明)于是反复问东坡是跟着谁来的
3.文中两人互问爵里姓氏,刘弇“遽对曰:‘庐陵刘弇’”的目的是“__________”而东坡则回避答爵里
只答“罪人东坡”,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终东坡以“_________”的举动,
展现了一代大家的风范。
【答案】
1. (1)是 (2)名声、名望
2.A
3. 欲以折服之 当时被贬岭南, 以此抑制刘弇的傲气 嘉其才气
【解析】
1.
本题考查重点实词的解释。⑴“盖伟明初不知其为东坡”翻译为:大概是刘伟明当初不知道他是苏东坡。
“为”解释为“是”的意思;(2)“自谓名不下人”翻译为:自认为名声不落于人,“名”解释为“名声”。
2.
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乃复问东坡所从来”,“乃”是“于是”的意思,“复”是“又”“再”的意思,
根据前文,刘伟明自以为才名不落于人,想要以此折服苏轼,就又问东坡从何处来。故选 A。
33
3.
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根据“自谓名不下人,欲以折服之也。乃复问东坡所从来”可以看出“刘伟明自以
为才名不落于人,想要以此折服苏轼”所以第一个空填“欲以折服之”;“时东坡谪岭南”可以看出苏轼
当时被贬岭南,当时的苏轼名气很高,但是他只回答“罪人苏轼”可以看出他在抑制刘弇的傲气,最后“东
坡亦嘉其才气,相与剧谈而去”可以看出苏轼的大气洒脱。
【点睛】
参考译文:
刘伟明字弇,年少的时候凭借自己的才学自负,经过考核,成绩优秀,高中词科,意气风发,怡然自得,
看不起同辈。绍圣初,游览一禅刹,当时东坡被贬岭南,路过庐陵,也来游玩,恰好遇到刘伟明,互相问
了爵位故乡姓氏。刘伟明突然回答说:“庐陵刘弇。” 大概是刘伟明当初不知道他是苏东坡。自认为名声
不落于人,想要以此折服苏轼。就又问东坡从何处来。苏轼慢慢的回答说:“罪人苏轼。”伟明便大惊,
看了又看,致敬说:“没想到竟然见到我敬畏的人。”东坡也赞赏他的才气,跟他痛快的相谈然后离开。
【2019 年中考北京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
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甲)所
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因于心,街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
国外患者,国恒亡。(乙)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举.于市 举.一反三 举.足轻重 轻举.妄动
B.人恒过. 过.目不忘 悔过.自新 言过.其实
C.衡于虑. 不足为虑. 深思熟虑. 处心积虑.
D.征于色. 声色.俱厉 眉飞色.舞 喜形于色.
2.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用(这些)来使他内心受到震动,性格变得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
理解:孟子认为,只有让一个人内心愁苦、筋骨劳累,挨饿受冻,身体疲乏,有做不完的事,才能锤炼他
34
的意志,增长他的才干。
B.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人(或国家)常处于忧愁祸患之中可以生存,而常处于安逸享乐之中则会
灭亡。
理解:孟子在阐明困境能使人奋起的道理,并指出造成国家灭亡的原因之后,才得出了“生于忧患,死于
安乐”的结论。
3.上文论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结合下面两则(链接材料),简要说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在赵襄子和隋炀帝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链接材料一)
赵襄子①攻瞿②,胜老人、中人③,使使者来谒之,襄子方食抟饭④,有忧色。左右曰:“一朝而两城下,
此人之所以喜也,今君有忧色何?”泉子曰:“今赵氏之德行,无所于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
孔子闻之曰:“赵氏其昌乎!”夫忧所以为昌也,而喜所以为亡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慎大》)
(链接材料二)
(隋炀帝)恃其富强,不虞⑤后患。驱天下以从⑥欲,罄⑦万物而自本,采城中之子女,求远方之奇异。
宫苑是饰,台榭是崇,徭役无时,干戈不戢⑧。遂以四海之尊,殒⑨于匹夫之手,子孙殄绝,为天下笑,可
不痛哉!
(节选自《贞观政要·君道第一》)
注:①[赵襄子]春秋末晋国大夫,赵氏家族首领,战国时期赵国的创始人。②[翟(dí)]春秋时期的国家。
③[老人、中人]翟国的两座城池。④[抟(tuán)饭]捏成团的饭。⑤[虞]考虑,防范。⑥[从]同“纵”。
⑦[罄(qìng)]用尽,消耗殆尽。⑧[干戈不戢(jí)]战事终年不休。⑨[殒(yǔn)]死亡。
【答案】
1.D
2.B
3.(1)赵襄子一天攻打下来两座城池,非但面无喜色,反而愁眉不展,是担忧赵国没有积累什么德行,很
快也会灭亡。是生于忧患的体现。(2)隋炀帝倚仗国家强大,做事不考虑后患,骄奢淫逸,最后国家破灭,
身首异处,被天下耻笑,是死于安乐的体现。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对词语的理解。
35
A:被选拔/提出/举动、向上抬/行动。
B:犯过错/经过/过错/超过。
C:思虑/忧虑/考虑/思虑。
D:都是“脸色、神态”的意思。
故选 D。
2.此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理解。
甲:“有做不完的事”表述有误,应该是“使他做事不顺”。故选乙。
3.此题考查的是迁移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意思是“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
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材料一中“襄子方食抟饭④,有忧色”“ 赵氏之德行,无所于积”
是忧患的体现。材料二中“恃其富强,不虞后患”最后落得失败的下场,是死于安乐的体现。据此作答。
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
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
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
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
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
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
灭亡的道理了。
材料一:赵襄子派新稚穆子攻打翟国,攻下了左人城、中人城。新稚穆子派使者回来报告襄子,襄子正在
吃持成财的饭,听了以后,脸上现出忧愁的神色。身边的人说:“一下子攻下两座城,这是人们感到高兴
的事,现在您却忧愁,这是为什么呢?”襄子说:“长江黄河涨水,不超过三天就会退落,疾风暴雨不能整
天刮整天下。现在我们赵氏的品行,没有丰厚的蓄积,一下子攻下两座城,灭亡恐怕要让我赶上了!”孔
子听到这件事以后说;“赵氏大概要昌盛了吧!”忧虑是昌盛的基础,喜悦是灭亡的起点。
材料二:(隋炀帝)不过是依仗国家富强有恃无恐,而不考虑后患。他驱使百姓顺从自己的奢欲,搜刮全天
下的财物尽情挥霍,挑选全国的美女,往域外探寻珍宝。装饰宫苑,构筑楼台,徭役无穷无尽,战事终年
不休。君臣间外表威严庄重,内心猜忌险恶。奸佞邪恶的进谗者受福不浅,忠诚正直的人却连性命都难保。
君臣上下互相欺蒙,离心离德,百姓不堪忍受,国家从此分崩离析。于是一度曾统治四海的国君,竟死在
36
匹夫之手,其子孙也被斩尽杀绝,被天下人所耻笑,这能不令人痛心吗?
【2019 年中考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
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节选自《礼记》)
(乙)师川外甥奉议①:别来无一日不奉思②。春风暄暖,想侍奉之余,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前
承示谕③:“自当用十年之功,养心探道。”每咏叹此语,诚能如是,足以追配古人。然学有要道,读书须
一言一句,自求己事,方见古人用心处,如此则不虛用功;又欲进道,须谢去外慕④,乃得全功。读书先净
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则言下理会。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⑤,功必倍之。甥性识颍悟必能
解此故详悉及之。
(节选自黄庭坚《与徐甥师川》)
(注)①奉议;官名,即奉议郎。②奉思:思念。③前承示谕:不久前你告知我。④外慕:学习之外
的各种贪恋。⑤半古之人:花费古人一半的工夫。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不知其旨.也(________)
(2)然后能自反.也(________)
(3)诚能如是.(________)
(4)令心意不驰走.(________)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B.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C.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D.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
4.甲、乙两文都谈到学习,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
1. (1)味美 (2)反思,反省 (3)这,这样 (4)跑
37
2.B
3.(1)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2)(你)一定能抛开人世间的俗事,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学习上。
4.①甲文侧重论述学和教是相互促进的;②乙文强调学习要独立思考,要专心致志。
【解析】
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
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
意思。比如本题中的古今异义词,旨:味美。古今异义词,走:古义是“跑”,今义是“走路”。
2.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
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
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语句意思是:外甥(你)天性聪颖理解能力好,一定能够明
白我说的话,所以一定要详细熟悉并努力做到。故停顿为:B. 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
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注意以下关键词: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屏弃:抛开。弗:不。于:介词,用。
4.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甲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作比,继而引入“虽
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侧
重论述学和教是相互促进的;乙文,告诫外甥“然学有要道,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己事,方见古人用心
处,如此则不虚用功。”“读书先静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则言不会理。”强调学习要独立思考,要专
心致志。
【点睛】
参考译文
甲文,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
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知自己理解不透。知道了自己欠缺,然后才能自己刻苦地钻研。所以说:
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乙文,写给外甥奉以郎师川的信:自从告别以来,没有一天不怀念你。(现在)春风熏暖,想来你在处理公
事之余,一定会放下人世间的俗事,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学习上。前不久你告诉我说:“自己一定要花费十
年的功夫,修养身心探寻真理”,每每念此语我都会(无比)叹服。诚然能够按照这样(的志向)去做,
就足以赶得上古(圣贤)人并配得上古贤的称号,洗刷先人的惭愧。然而学习必然要有规律方法,凡是读
38
书,其中一言一句,都必须自己探寻意思并理解含义,才能体悟到古人用心的地方,照此行就不会白白浪
费功夫。进一步想要寻求明白其中道理,就必须摒弃学习以外的各种贪念,才能获得全部功效。古人说:
放纵自己内心,(不加防范),就会失去一切的善事。如果能把心克制并凝神静心在一处,则没有事情是不
能办成的。读书要先让室内安静并焚烧香脑,让内心意念不要快速游动四散,这样才不致于无法理解言语
之外的道理。少年血气方刚,如果照这样作,(即使)花费古人一半的功夫,(也)能收获倍于古人的功效。
外甥(你)天性聪颖理解能力好,一定能够明白我说的话,所以一定要详细熟悉并努力做到。
【2019 年中考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岳阳楼记
范仲淹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
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具 通:俱)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
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
乎?
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
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隐曜 一作:隐耀;
淫雨 通:霪雨)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
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
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
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属.予作文以记之(__________)
(2)去.国怀乡(__________)
(3)宠辱偕.忘(__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城现代汉语。
39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一句,凝练地概括出滕子京的政绩,引出了重修岳阳楼之事。
B.“衔远山,吞长江”中的“衔”和“吞”,形象地写出了洞庭湖浩瀚磅礴的非凡气势。
C.第③④段采用对比手法描写洞庭景色,一阴一晴,表明了作者由悲到喜的情感变化。
D.第⑤段抒情和议论交融,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
【答案】
1. (1)同“嘱”,嘱托 (2)离开 (3)一起
2.(1)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
(2)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这两种表现,为什么呢?
3.C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
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属”,通假字,同“嘱”,
意为“嘱托”;“去”,古今异义,今义为“由自己一方到另一方,与‘来’相对”,古义为“离开”;
“偕”, 本义即为“一起”。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
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
“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
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1) 此,这;大观,雄伟景象;备,详尽。
(2)尝,曾经;求,探求;古仁人,古代品德高尚的人;或,或许;何,为什么。
3.C.“表明了作者由悲到喜的情感变化”是错误的,应是表现了“迁客骚人一悲一喜的情感变化”。
参考译文:
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务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
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展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人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嘱咐我写一篇
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全在洞庭湖上。洞庭湖包含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宽阔无边,
40
清晨湖面上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阴暗,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这就是岳阳楼雄伟壮丽的景象。前人对
这些景象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这样,那么这里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江,被降职远调的
人员和吟诗作赋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观赏这里的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连绵细雨纷纷而下,整月不放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日月星辰隐藏起光
辉,山岳也隐没了形迹;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时分天色昏暗,只听到老虎的
吼叫和猿猴的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官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
讥讽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一定会感慨万千而十分悲伤了。
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时,湖面波平浪静,天色与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白鸥,时
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或浮或沉;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有时湖面上
的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有时湖面上微波荡漾,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有时湖面波澜
不起,静静的月影像沉在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响起了,一唱一和,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这时登上
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杯痛饮,那心情真是
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
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
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这样他们进入朝廷做官也忧虑,退处江湖也忧虑。虽然这样,那么他们什
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
这种人,我同谁一路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2019 年中考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马援少时,以家用不足辞.其兄况,欲就边郡田牧。况曰:“汝大才当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朴且从所好。”
遂之北地田牧。常谓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后有畜数千头,谷数万斛,既而叹曰:
“凡殖财产,贵其能赈施也,否则守钱虏耳!”乃尽散于亲旧。闻隗嚣好士,往从.之。嚣甚敬重,与决筹
策。
(选自《资治通鉴》)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家用不足辞.其兄况/蒙辞.以军中多务
B.遂之.北地田牧/能以径寸之.木
C.穷当益.坚/益.慕圣贤之道
41
D.闻隗嚣好士,往从.之/客从.外来,与坐谈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汝 大 才 当 晚 成 良 工 不 示 人 以 朴 且 从 所 好。
3.结合选文,说说隗嚣为什么敬重马援。
【答案】
1.C
2.汝大才/当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朴/且从所好。
3.因为马援(1)志向坚定(或常常对宾客说“穷当益坚”等);(2)赈施钱财(或分送财产给亲友故旧)。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本题是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考查,要结合语境,具
体分析。
A.辞:辞别/推辞;
B.之:去,到/的;
C.益:更加/更加;
D.从:投奔,跟从/由,自。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
句。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及词
性,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本句中可借助句
意、句子结构来断,这是三个主谓句,第一个“汝大才当晚成”,且“大才”和“当晚成”是两个连续谓
语,中间应该断开;第二个是“良工不示人以朴”;第三个是“(你)且从所好”。依此分析断开即可。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描写马援美好品质的句子分析即可。“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
壮。”写他志向坚定;“‘凡殖财产,贵其能赈施也,否则守钱虏耳!’乃尽散于亲旧”写他赈施钱财。
这些都是隗嚣敬重马援的原因。
参考译文:
马援年轻时,因家庭贫困,辞别哥哥马况,准备到边郡一带种田放牧。马况说:“你是大器晚成的人,能
工巧匠不把未雕琢的玉石拿给人看。权且按照你自己的意愿,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吧。”于是马援到北地种
田放牧。他常对宾客们说:“大丈夫立志,穷困的时候应当更坚定,年老的时候应当更雄壮。”后来,他
拥有数千头牲畜,数万斛粮食。不久又叹息说:“增长财富,可贵之处在于能够赈济施舍,否则的话,不
42
过是守财奴罢了!”于是把全部家产分送给亲友故旧。得知隗嚣礼贤下士,就去投奔他。隗嚣十分敬重马
援,让他参与筹划决策。
【2019 年中考河北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凡读书,二十岁以前所读之书与二十岁以后所读之书迥异①。少年知识未开②,天真纯固,所读者虽久
不温习,偶尔提起,尚可数行成诵。若壮年所读,经月则忘,必不能持久。
故六经,秦汉之文,词语古奥③,必须幼年读。长壮后,虽倍蓰④其功,终属影响⑤。自八岁至二十岁,
中间岁月无多,安可荒弃或读不急之书?此时,时文⑥固不可不读,亦须择典雅醇正,理纯词裕,可历二三
十年无弊者读之。若朝华⑦夕落,浅陋无识,诡僻⑧失体,取悦一时者,安可以珠玉难换之岁月而读此无益
之文;何如诵得《左》《国》⑨一两篇及东西汉典贵华腴⑩之文数篇,为终身受用之宝乎?
我愿汝曹⑪将平昔已读经书,视之如拱璧⑫,一月之内,必加温习。古人之书,安可尽读?但读得一篇,
必求可以背诵,然后思通其义蕴⑬,而运用之于手腕之下。如此,则才气自然发越⑭。若曾读此书,而全不
能举⑮其词,谓之“画饼充饥”;能举其词而不能运用,谓之“食物不化”。二者其去⑯枵腹⑰无异。汝辈于
此,极⑱宜猛省。
(选文有删节)
①迥异:相差根远。②开:开导,启发。③古奥:古指深奥,不容易理解。④倍蓰(xǐ):数倍。⑤影
响:影子和回声。指不切实际、不持久。⑥时文:当时适行的文体,多指利学应试之文。⑦华: 花。 ⑧
诡辩:荒谬邪僻。⑨《左》《国》:《左传》《国语》。⑩华腴(yú):丰美有文采。⑪曹:辈。⑫拱璧:大壁,
泛指珍宝。⑬义蕴:内在的意义。⑭发越:散播。⑮举:举出。⑯去:距。⑰枵腹:腹中空虚。⑱极:通
“亟”,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时文固.不可不读
(2)若.朝华夕落
(3)古人之书,安可尽.读
(4)然后思通.其义蕴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可以珠玉难换之岁月而读此无益之文?
(2)汝辈于此,极宜猛省。
3.作者认为“六经、秦汉之文词诞古奥。必须幼年读”,其理由是什么?
43
4.从选文加线句子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答案】
1.固:本来; 若:像; 尽:全、都; 通:通晓、理解。
2.(1)怎么能用珠宝玉石都难以交换的岁月(时间)来读这些没有益处的文章。 (2)你们这些人对
于这件事(这种行为),应该马上深深地自我反省(自省)。
3.幼年时期所学知识较少,天真无邪,记忆力较强;壮年时人记忆力不如幼年时好。
4.(1)读书务求成诵(2)以成诵为基础理解文章或书本的含义。(3)将所读内容消化吸收,化为己用,
能够做到运用自如。
【解析】
1.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解答时,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1)
固:本来;(2) 若:像;(3)尽:全、都;(4)通:通晓、理解。
2.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
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得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有无特殊句式,运用
“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
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1)句中注意重点词语“安”翻译成“怎么”;(2)句中注意重
点词语“猛”翻译成“深深的”。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关键在于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和提示信息梳理内容,
找出相关语句,概括即可。根据“少年知识未开②,天真纯固,所读者虽久不温习,偶尔提起,尚可数行
成诵。若壮年所读,经月则忘,必不能持久。”可知少年时,所学知识较少,天真无邪,记忆力较强;壮
年时,人记忆力就不没有少年时的好了,经月就会忘记,不能持久,因此读书要在少年时。
4.考查对文章重点句子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要明确文章的基本含义,能够简单的翻译文章的主
要内容,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和提示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语句,概括即可。题干要求谈启示,注意文中
关联词语“然后”,“而”,“如此”的使用,划分层次,总结概括大意即可。该句可翻译为:但每读一
篇,必须做到能够背诵,之后考虑通晓其中的含义,并且在手中灵活运用,像这样做,才气自然散播。
【点睛】
参考译文:人们凡是读书,二十岁之前所读的书与二十岁之后所读的书相差很远。(人们)幼年时期知识未
经开导,性格天真固执,所读的书即使很久不复习,偶尔提起,也可以背诵几行。如果壮年时期所读的书,
过了一个月就忘了,这样一定不能长久。所以《六经》和秦汉时期的文章,词语古拙深奥,一定要在幼年
时期读。等到壮年之后,即使花费数倍于(幼年时期)的努力,终究也只是不切实际罢了。从八岁到二十
44
岁,这之间时间不长,怎么能荒废时间或读无关紧要的书呢?这个时候,科举应试之文本来不能不读,(但)
也要挑选内容典雅纯正、内涵丰富且文字优美、历经二三十年没有错误的书来阅读。像早上开花傍晚落下、
浅薄低俗、荒谬邪僻、毫不得体、取悦一时的文章,怎么能用珠宝和玉石都难以交换的时间来读这些没有
任何益处的文章呢?不如背诵《左传》、《国语》中的一两篇文章和东西汉经典华美且富有文采的几篇文章,
作为终身受用的珍宝呢!我希望你们这些人把过去已经读过的经书,视若珍宝,(读过后)一个月之内,一
定加以温习。古人写的书,怎么能全部读完?但每读一篇,必须做到能够背诵,之后考虑通晓其中的含义,
并且在手中灵活运用,像这样做,才气自然散播。如果曾经读过这本书,但根本不能举出书中的字词的,
就叫他“画饼充饥”;能举出其中的字词而不能运用的,就叫他“食物不化”,这两者大概距离空腹没有
什么差别。你们这些人对于这种做法,应当立刻深深地反省。
【2019 年中考河南卷】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问题。
(一)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
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
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
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
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
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
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二)诸葛孔明千载人,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自三代以降①,未之有也。盖其操心制行②,
一出于诚,生于乱世,躬耕陇亩,使无徐庶之一言,玄德之三顾,则苟全性命,不求闻达必矣。其始见玄
德,论曹操不可与争锋,孙氏③可与为援而不可图,唯荆、益可以取。言如蓍龟④,终身不易。
(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
注:①三代以降:夏商周三代以来。②操心制行:思虑行动。③孙氏:孙权。④言如蓍(shī)龟:(这
些)论断像蓍占、龟卜(一样准确)。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不求闻.达于诸候 隔篁竹,闻.水声
45
B.以伤先帝之明. 明.灭可见
C.兵甲已足. 不足.为外人道也
D.陛下亦宜自谋. 肉食者谋.之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3.语段(一)作者追述先帝三顾茅庐、自己临危受命和先帝临终托孤三件事,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4.结合两个语段,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诸葛亮被称为“千载人”的原因。
【答案】1.D
2.因此感激奋发(有所感而情绪激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3.①对先帝的感激之情②对刘备父子的忠心。③兴复汉室的决心。
4.①颇具政治远见。②忠心赤诚。③感恩图报。④治国有方。⑤用兵仁义。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
现象做好积累,联系词意和例句进行归纳整理。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
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A.不同,闻:出名/闻:听到;B.不同,明:英明/明:
明亮;C.不同,足:充足/足:值得;D.相同,均为“谋划”的意思。故选 D。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
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
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由是,因此。感激,感动奋
激。许,答应。驱驰,驱车追赶。这里是奔走效劳的意思。句意:由此使我感动奋发,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
章主题。语段(一)的前两段寓情于事,在叙述作者本人身世、追随先帝创业经过和“受命以来”的工作
的同时,抒发了对先帝的感激之情,表达了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作者追叙往事,表达了“兴汉室”的决
心和“报先帝”、“忠陛下”的真挚感情。目的是表达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
并以先辈创业的艰难激励刘禅。
4.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解答。在分析诸葛亮这个人物时,可以从几
个方面入手:①“未出茅庐,三分天下”。可结合语段(一)中“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
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和语段(二)中的“其始见玄德,论曹操不可
与争锋,孙氏可与为援而不可图,唯荆、益可取”进行分析。②可以结合后人对诸葛亮的评价进行分析:
如杜甫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③可以结合诸
46
葛亮一生的科技成就进行分析:木牛流马、孔明灯,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弩,可一弩十发俱发。
【点睛】
(一)参考译文:我本来是个平民,在南阳亲自种地,只希望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望在诸侯中扬
名显达。先帝不因为我身份低微,见识浅陋,反而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来拜访我,向我询问
当时的大事,我因此有所感而情绪激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正赶上兵败,在军事上失败的时候
我接受了重任,在危难紧迫的关头接受命令,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办事谨慎,所以临终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我接受任命以来,早晚忧虑叹息,担
心托付给我的大事做得没有成效,而有损于先帝的英明,所以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不长庄稼的荒凉地方。
现在南方的叛乱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已经充足,应该勉励并率领三军北上平定中原。我希望竭尽我有限的
才能,去铲除那些奸邪凶恶的敌人,复兴汉室,迁回旧都洛阳。这是我报答先帝、忠于陛下的职责。至于
处理事务斟情酌理,有所兴革,进献忠言,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交付给我,如果不能实现,就(请)治我的罪,来告慰先帝在天
之灵。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忠言,就应当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失职,揭示他们的过失;陛
下也应该自行谋划,征询治国的良策,识别、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的遗命。(如果您能这么做,
那)我就感恩戴德感激不尽了。现在我将要远离陛下,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流泪不止,不知道(自己)
说了些什么。
(二)参考译文:诸葛孔明是千年中少有的一个人,他用兵行军,都是本着仁义和节制的原则,自那时三
代以下,没有过像他这样的人。大概因为他的操行、心地、制度、行为,全部都是出自诚意。他生在乱世,
亲身在田地上劳作,假使没有徐庶的推荐之语,没有刘玄德的三顾茅庐,那么他苟且保全性命,不求名声
显达是一定的了。他一开始见到刘玄德,就论述不能同曹操争强,可以和孙权互为援手,但不能图取他,
只有荆州、蜀地可以谋取的大政方针,言语如同刻在竹板、龟甲上一样,终身没有改变这个策略。
【2019 年中考河南 B 卷(备用卷)】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
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二)吾斋之中,不尚①虚礼。凡入此斋,均为知己。随分②款留,忘形笑语。不言是非,不侈荣利。
闲谈古今,静玩山水。清茶好酒,以适幽趣。臭味④之交,如斯而已。
(节选自陈继儒《小窗幽记》)
47
[注释]①尚:崇尚。②随分:随意。③侈:显扬夸耀。④臭(xiù)味:气味,比喻同类的东西。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惟吾德馨.. 德馨:德行美好。
B.苔痕..上阶绿 苔痕:苔藓痕迹。
C.谈笑有鸿儒.. 鸿儒:博学的人。
D.可以调素琴.. 素琴:雅致的琴。
2.把语段(一)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语段(一)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两句写出了陋室自然环境的什么特点?从中可以感受到作
者怎样的生活状态?请简要分析。
4.“陋室”主人与“吾斋”主人有哪些相似之处?结合两个语段的内容加以概括。
【答案】
1.D
2.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神伤身。
3.苔痕能“上”阶,草色能“入”帘,一“绿”一“ 青”,色彩清丽,生机盎然。写出了陋室自然环境
优美清幽宁静的特点。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恬淡中充满生机的生活状态。(意思对即可)
4.①不慕荣利(甘于淡泊)的品质。②高雅的生活情趣。③与志趣相投的朋友交往。
【解析】
1.这道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D.可以调素琴..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故选 D。
2.这道题考查的是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
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这句话的重难点词语有:乱,使……扰乱。案牍,
指官府文书。形,形体、躯体。
3.这道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意思是: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
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一“绿”一“ 青”,色彩清丽,生机盎然。写出了陋室自然环境
清幽宁静的特点。作者以青苔和野草来比喻自己独立的人格,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恬淡中充满生机的
生活状态。
4.这道题考查对比阅读的能力。从“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不言是非,不侈荣利”可以看出两文主
人不慕荣利(甘于淡泊)的品质;从“可以调素琴,阅金经”“闲谈古今,静玩山水”可以看出两文主人
高雅的生活情趣;从“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臭味之交,如斯而已”可以看出两文主人与志趣相投
48
的朋友交往。
【点睛】
甲文译文: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会有名气。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会有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品德
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到这里谈笑
的都是博学之人,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之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珍贵的经文。没有弦管奏乐的
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这有
什么简陋的呢?
乙文译文:
我的书斋中,不喜欢虚礼,只要进入书斋的都是知己。随便去留,开怀说笑,不说是非,不羡慕声名
利禄,闲谈古今,把玩山水。清茶好酒只不过适合情趣,志趣相投的人,大家的品味一致罢了。
【2019 年中考江西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季布
司马迁
孝惠时,(季布)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嫚①吕后,不逊,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
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
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且秦以事于胡,陈胜等起。于今创痍未瘳②,哙又面
谀,欲摇动天下。”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
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
邸一月,见罢。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
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
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良久曰:“河东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
(节选自《史记·季布乐布列传》)
(注)①嫚(màn):侮辱。②瘳(chōu):(伤、病)痊愈。③使酒难近:意思是,爱喝酒使性子,令
人难以亲近。④见罢:意思是,文帝见过就不理他了。⑤股肱:这里是“重要”的意思。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单于/尝为书嫚吕后
B.欲/以为御史大夫
C.上默/然惭
49
D.故/特召君耳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是(________)
(2)贤(_________)
(3)恐(_________)
3.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1)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
(2)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
4.概括选文所写的两件事,并说说季布的性格特点。
【答案】
1.C
2.这 品德高尚,贤能 担心,害怕
3.(1)樊哙又当面阿谀奉迎,想使天下陷于动荡。(2)陛下因为有一个人称赞我便召见我,(因为)有一
个人诋毁我便让我回去。
4.事情:①劝阻吕后讨伐匈奴;②劝说文帝要明辨是非。性格:刚正不阿(直率、勇敢)。
【解析】
1.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停顿。在文言文中句子的停顿大概有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根据语
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谓之间应停顿,动宾之间应停顿;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等几种常用的技
巧。C:“上默/然惭”在主谓之间停顿,应为:上/默然惭。故选 C。
2.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意思。做题时要疏通文意,先把句子翻译正确,再解释字词意思,所要注意的
是,在字词本义与句中意思有所差别时,最好本义和句中意都要写出来。“是.时殿上皆恐”翻译为“在这
个时候,殿上的将领都感到惊恐”,“是”意思是“这”。“ 人有言其贤.者”翻译为“有人说他很有才能”,
“贤”意思是“品德高尚”。“ 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翻译为“我担心天下有见识的人听了这
件事,就窥探出您为人处事的深浅了”,“恐”意思是“担心”。
3.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
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1)“哙又面谀,
欲摇动天下”句中“面”意思是“当面”,“谀”意思是“谄谀逢迎”。(2)“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
一人之毁而去臣”句中“以”是“因为”,“誉”意思是“夸奖”,“毁”意思是“诋毁”。两个句子语
序正常,据此翻译。
50
4.此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理解。选段一写季布规劝吕后放弃攻打匈奴。选段二写了季布劝说文帝。两
件事中“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和“上默然惭”都体现了他的正直,不畏权贵。据此理解作答。
译文:
汉惠帝的时候,季布担任中郎将。匈奴单于曾经写信侮辱吕后,而且出言不逊,吕后大为恼火,召集
众位将领来商议这件事。上将军樊哙说:“我愿带领十万人马,横扫匈奴。”各位将领都迎合吕后的心意,
齐声说:“好。”季布说:“樊哙这个人真该斩首啊!当年,高皇帝(指刘邦)率领四十万大军尚且被围
困在平城,如今樊哙怎么能用十万人马就能横扫匈奴呢?这是当面撒谎!再说秦王朝正因为对匈奴用兵,
才引起陈胜等人起义造反。直到现在创伤还没有治好,而樊哙又当面阿谀逢迎,想要使天下动荡不安。”
在这个时候,殿上的将领都感到惊恐,吕后因此退朝,终于不再议论攻打匈奴的事了。
季布做了河东郡守,汉文帝的时候,有人说他很有才能,汉文帝便召见他,打算任命他做御史大夫。
又有人说他很勇敢,但好发酒疯,难以接近。季布来到京城长安,在客馆居留了一个月,皇帝召见之后就
让他回原郡。季布因此对皇上说:“我没有什么功劳却受到了您的恩宠,在河东郡任职。现在陛下无缘无
故地召见我,这一定是因为有人不符合实际地夸奖我来欺骗陛下;现在我来到了京城,没有接受任何事情,
就此作罢,遣回原郡,这一定是有人在您面前毁谤我。陛下因为一个人赞誉我就召见,又因为一个人的毁
谤而要我回去,我担心天下有见识的人听了这件事,就窥探出您为人处事的深浅了。”皇上默然不作声,
觉得很难为情,过了很久才说道:“河东对我来说是一个最重要的郡,好比是我的大腿和臂膀,所以我特
地召见你啊!”
【2019 年中考山西卷】西湖美景古来共谈,请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下列小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
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
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51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多音字的读音由其所在的语境决定,请给下列句中的加点字标注读音。
(1)浅草才能没.马蹄(______)
(2)天与.云与山与水(______)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是.日更定矣/明辨是.非
B.见余大喜.曰/喜.出望外
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别.具匠心
D.余.一小舟/不遗余.力
3.完成下列语句的翻译。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翻译:大雪下了三天,__________。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
4.同一个西湖,不同的作者,不同的时间,看到的风光不同,表达的心情不同。根据诗文内容将下面这副
对联补充完整。
白乐天______满怀喜悦赏美景 张陶庵冬夜无限惆怅______
【答案】
1.(1)mò (2)yǔ
2.B
3.(1)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不要说相公您痴 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4.春日(或“初春”“春季”等) 遇知音(或“思故国”“寄幽思”“游西湖”等)
【解析】
1.“没”是多音字,有两个读音。读为 méi 时:①无,如没有,没用;②不曾,未,如没来过;③不够,
不如,如汽车没飞机快。读音为 mò时:①(人或物)向下沉,如沉没,没入水;②漫过,高过,如淹没;
③隐藏,消失,如埋没,没落;④财物收归公有或被私人侵吞,如没收。本句诗的含义为:路上浅浅绿草,
仅能把马蹄遮盖。故读音为 mò。“与”也为多音字,有三个读音。读音为 yǔ时:①和,跟,如与虎谋皮;
②给,如赠与;③交往,友好,如相与;④赞助,赞许,如与人为善。读音为 yù时,表示参加,如参与。
读音为 yú时,同“欤”。本句诗的含义为:天和云和山和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故读音为 yǔ。
52
2.A.是:代词,这/正确。B.喜:都是高兴的意思。C.别:辞别,离开/另外的。D.余:我/剩下来的,
多出来的。故选 B。
3.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重要的句子,要注意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的翻译。
(1)大雪:名词活用作动词,下大雪。俱:都。绝:消失。应翻译为:大雪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的
声音都消失了。
(2)莫:不要。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及对士人的尊称。 更:还。痴似:
痴于,痴迷。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 特个性,本文为痴迷的意思。应翻译
为: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4.本题考查对联的基本规则和对这两首古诗的主题的理解。对联讲究对仗工整,字数要相等,词性要相当,
结构要对称。所以和冬夜相对应的,再结合钱塘湖春行的写作背景,所以上联的空缺处可以填:春日、初
春、春季等词;下联中的空缺处与“赏美景”相对应,再结合湖心亭看雪的主题: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
知己的事,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所以填遇知音、思故国、
寄幽思等都可以。
【点睛】
参考译文:崇祯五年(公元 1632 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
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
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
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
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
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
(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
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2019 年中考山西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师说(节选)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
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①先乎吾,吾从而②师之; , , , 。吾师道
也,夫庸③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注释①固:本来。②从而:动词,学习。③庸:副词,表示反问,岂。
1.为文中空缺处依次选择恰当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
53
①吾从而师之 ②生平吾后 ③亦先乎吾 ④其闻道也
A.①④②③ B.④②①③ C.③②①④ D.②④③①
2.作者认为“师者”的价值在于“__________”,主张不拘于______、______,向比自己有专长的人学习。
(第一空用原文填写)。
【答案】
1.D
2.传道授业解惑 地位(或“贵贱”“地位高低”等) 年龄(或“长少”“年龄大小”等)
【解析】
1.从标点分号的使用可以看出前后两个句子是并列关系,前后结构相同、互相对应。从上句“生乎吾前,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可以选择下句应为“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故选 D。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作答时要结合上下文去理解,对比现代文的意思,可适当猜测,理解文
章内容。文章第二句,一个判断句总写了老师的价值: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翻译为:老师,是用
来传授道理、交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注意第一空为原文填写)。最后一句总结师道的根本:吾师
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翻译为:我(是
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
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据此理解作答。
【点睛】
译文: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
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
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
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从师的传统,哪里去考
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
的地方。
【2019 年中考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
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
54
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
耶?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____(人名)。
2.用现代汉翻译下面的句子。
稍稍宾客其父
3.本文记叙了仲永从五岁就能作诗到最终“______”的变化过程,表达了作者 ______的情感。
【答案】
1.王安石
2.(同乡人)渐渐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
3.泯然众人 痛惜
【解析】
1.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
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死记硬背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
重要人物的名字。此题考查的是与王安石有关的文学常识。《伤仲永》的作者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
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
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稍稍”:渐渐。“宾客”:名词意动
用法,以……为宾客。把……当作宾客,也就是用宾客的礼节款待。
3.一空,考查对文章重要信息的提取能力。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
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如仲永最终的结局可提取“泯然众人”作为答案。二空,考查作者通
过这件事所要抒发的情感。从标题“伤仲永”及仲永结局分析,表达作者对天才的荒废的惋惜之情;为像
仲永的父亲这样不重视后天教育,思想落后的人而感到可悲。所以可概括为“痛惜”二字。
【点睛】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
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
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
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55
译文:
金溪县的平民方仲永,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纸、墨、笔、砚等),(有
一天)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很诧异,从邻家借来书写工具给他,仲永立即写了四句诗,
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的意思是赡养父母、与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
这件事)感到奇怪,渐渐地,(同县的人)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父亲,(有的人)花钱请方仲永作诗。他的
父亲以此认为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也已经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了方仲永,(他)已经十
二三岁了。让(他)作诗,(他写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
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回答说:“他的才能已完全消失,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安石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先天的才能,远胜于一般有才能的人。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常
人,是因为他受到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尚且要成为普通人,现在那些天生就不聪明,本来就是普通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
就为止了吗?
【2019 年中考安徽卷】文言文阅读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
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
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立身成败,在于所染①。陛下贞观之初,砥砺名节,不私于物,唯善是与②,亲爱君子,疏斥小
人。今则不然,轻亵小人,礼重君子。重君子也,敬而远之;轻小人也,狎③而近之。近之则不见其非,远
之则莫知其是。
(节选自魏征《十渐不克终疏》)
(注)①染:熏陶,沾染。②与:赞许。③狎:亲昵,亲近。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所以:__________
(2)未尝不叹息痛恨.. 痛恨:__________
(3)愿.陛下亲之信之 愿:__________
(4)不私.于物 私:__________
56
(5)今则不然. 然:_____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系贞良死节之臣。
(2)亲爱君子,疏斥小人。
3.(甲)文段中,“亲贤臣,远小人”是为了追求“____________”,(乙)文段中,对待“君子”和“小
人”的不同态度则关系到“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填空)
4.请结合(甲)(乙)两个文段,指出“唯善是与”中的“善”主要包含哪两个方面的意思。
【答案】
1.(1)……的原因(或:“这里表示原因”) (2)痛心、遗憾 (3)希望 (4)偏爱 (5)
这样
2.(1)这些都是忠正贤明、(可以)为何全节操而死的人。(2)亲近爱护君子,疏远拒绝小人。
3.汉室之隆 立身成败
4.①善人,指贤臣或君子。②善行,指好的品行。
【解析】
1.考查文言词汇的解释。可根据句意理解词义:(1)这是西汉之所以兴隆的原因。(2)没有一次不对桓、
灵二帝的做法感到叹息痛心遗憾的。(3)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4)不存私欲。(5)现在却不这样。
2.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
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
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注意:(1)悉:全。(2)亲爱:亲近重用。
3.考查文本内容理解。甲文,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
日而待也。乙文,陛下贞观之初,亲爱君子,疏斥小人。今轻亵小人,礼重君子。直接影响立身成败。
4.考查词语的含义。“唯善是与”出自陛下贞观之初,砥砺名节,不私于物,唯善是与。善就是美德。此
悉贞良死节之臣,砥砺名节,不私于物,符合“善”的标准。
【点睛】
参考译文
甲: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之所以兴隆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之所以衰败的原
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叹息痛心遗憾的。侍
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
么汉朝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
57
乙文:君子立身为人,成败的关键之一在于所处环境的影响。陛下在贞观初期,励精图治,注重名节,不
存私欲,乐于施与,亲近重用君子,疏远贬斥小人。现在却恰恰相反,亲近小人,疏远君子,疏远君子是
敬而远之;亲近小人,是轻信重用。太近就看不到别人的缺点,太远就不知道别人的正确。
【2019 年中考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耕者王清臣
天启初,颍川张远度买田颍南之中村,地多桃花林。一日,携榼①独游,见耕而歌者,徘徊疃②间,听
之,皆杜诗也。遂呼与语,耕者自言王姓,名清臣,旧有田,畏徭役,尽委诸其族,今为人佣耕。少.曾读
书。客有遗一册于其舍者,卷无首尾,读而爱之,故.尝歌,亦不知杜甫为何人也。异日远度过其庐,见旧
历背煤字漫灭,乃烧细枝为笔所书③,皆所作诗,后经乱不知所在。
(注)①榼:古代盛酒或贮水的器具。②瞳:村庄。③见旧历背煤字漫灭,乃烧细枝为笔所书:看到
旧的历书背后,用烧过的树枝写的字模糊不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少.曾读书(________)
(2)故.尝歌(________)
2.下列对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一天张远度到他家拜访
B.过几天张远度到他家拜访
C.过几天张远度经过他家
D.这一天张远度经过他家
3.张远度来到“ ____________”(用本文语句回答)的“颖南之中村”,见到王清臣,主动与他交谈的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
1.(1)年幼 (2)所以
2.B
3.地多桃花林 王清臣边耕种边吟唱杜甫的诗,令张远度很是惊奇
【解析】
1.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
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少曾读书”:年幼时读过书。少:年
58
幼。“故尝歌”:所以吟唱过。故:所以。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
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
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异日”:过几天,几天后。“度”:
到。“过”:拜访。“其”:他的。“庐”:家。所以选 B。其它几项都文言词语翻译的有误。
3.一空,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提取重要信
息的基础。如张远度来到“颖南之中村”,其特点是“地多桃花林”。二空,见到王清臣,主动与他交谈
(遂呼与语)的原因可分析“见耕而歌者”等句,王清臣当时边耕种边吟唱杜甫的诗,一个农夫还有这么
高雅的情趣,这令张远度很是惊奇。按以上分析填充即可。
【点睛】
译文:
天启初年,颍川人张远度在田颍南之的中村买田地,地里长有桃花林。一天,他拿着酒囊独自出游,看见
一个农夫一边耕种一边吟唱诗歌,(张远度)驻足于村庄谛听,原来吟唱的都是杜甫的诗。于是跟农夫打招
呼,农夫说自己姓王,名清臣,过去有田地,因为害怕服徭役,就把田地都给了自己的家族,现在受雇为
田主耕种。年幼时读过书,家里放有一本书,书无开头与结尾,诵读后喜欢上了(这本书),所以曾经吟唱
过,也不知道杜甫是什么人。过几天张远度到他家拜访,看到旧的历书背后,用烧过的树枝写的字模糊不
清。都是他所作的诗,后来(这些诗)历经战乱不知弄到什么地方去了。
【2019 年中考天津卷】阅读《送东阳马生序》的节选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①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
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
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②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
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
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岁:岁月
B.不必若.余之手录 若:像,如同
C.生以乡人子谒.余 谒:拜见
59
D.言和.而色夷 和:谦和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B.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C.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 D.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
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段写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和生活衣食无忧,与作者当年求学的艰辛形成鲜明对比。
B.作者以“岂他人之过哉”这一反问句式,鲜明地表达观点,显示出不容置疑的力量。
C.因为马生和作者是同乡,且学习勤奋刻苦,所以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高度赞美马生。
D.“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一句表明作者担心世俗之人对自己的歪曲,从反面强化
了本文的主旨。
【答案】
1.A
2.A
3.C
【解析】
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
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
意思。A.“父母岁有裘葛之遗”中的“岁”是指“每年”,不是“岁月”。故答案为 A。
2.考查对古今异义词的理解与掌握。A.“有司业、博士为之师”中的“博士”是指当时掌管经常传授的
学官;现在的意思是学位中最高的一级。故答案为 A。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这篇赠序是宋濂写给他的同乡晚生马君则的。作者赠他这篇文章,
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强调学习的“勤”,来勉励马君则要勤奋学习。所以,C 项的“作者写这篇文章
的目的是高度赞美马生”的理解是错误的。故答案为 C。
【2019 年中考天津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况①守时,府治②被火焚,文卷悉.烬,遗火③者,一吏也。火熄,况守出坐砾④场上,呼吏痛杖一百,喝
使归舍,亟⑤草奏,一力归罪已躬,更不以累吏也。初吏自知当死,况守叹曰:“此固太守事也,小吏何足
当哉!”奏上,罪止罚俸。公之周旋⑥小吏如此,所以威行而无怨。使以今人处此,即自己之罪尚欲推之下
人,况肯代人受过乎?公之品,于是不可及矣!
(节选自《智囊》)
60
(注释)①:况钟,字伯律,南昌人,时任苏州太守,明朝著者名廉官。②府治:府衙。③遗火:因失职
造成火灾。④砾:小石,碎石。⑤亟:急速,赶快。⑥周旋:这里是对待的意思。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文卷悉.烬 悉:
(2)喝使归舍. 舍: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此固太守事也,小吏何足当哉!
3.选文结尾评论说“公之品,于是不可及矣”,况钟的“不可及”之“品”体现在哪里?请结合文章内容
具体分析。
【答案】
1.(1)全,都 (2)房舍,住宅
2.这木来就是太守该负的责任,一名小吏怎么能够承担呢!
3.沈钟的“不可及”之“品”体现在勇于担当。对小吏的过错,况钟在呈奏皇上时,自己承担了全部责任。
【解析】
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
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
意思。比如本题中的“悉”是“全,都”;“舍”是多义词,“房舍,住宅”的意思。
2.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
做到熟记。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
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固(本来)、何(怎么)、哉(助词,呢)”的意思,必
须翻译出来。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刻画人物的各种描写手法来分析;
从叙写的事件上来分析。从“亟草奏,一力归罪已躬,更不以累吏也”可以看出况钟勇于担当。这正是“公
之品,于是不可及矣”的具体体现。据此概括作答。
参考译文:
况钟做太守时,府衙被火烧,文件书卷都烧成了灰烬,失职造成火灾的人是个小官员。火熄灭后,况
钟出门坐在碎石场上,叫人狠狠杖打小官员百下,大声叫喊让他回到房舍中。赶快亲自草拟奏折,尽全力
把罪责归聚到自己身上,却不用罪责连累小官员,开始小官员自己知道将要承担死罪,况钟感叹说:“这
本来就是太守该负的责任,一名小吏怎么能够承担呢!”况钟(将事情)上奏给皇上,论罪被罚没傣禄。况
61
钟对待手下小官都如此(有担当) ,这就是他行事有威严却不遭人怨恨的原因。假如让如今的人处于这件
事中,原本是自己的罪过还想要推脱给手下的人,更何况愿意代替别人承担过错呢?况钟的品格,就是在这
一点上让人望尘莫及啊!
【2019 年中考重庆 B 卷】文言文阅读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
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
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
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
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
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⑴阡陌交通..(________)⑵便要.还家(________)⑶便扶.向路(________)⑷处处志.之(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⑵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构思精巧,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一个曲折有致的故事。
B.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此寄托他的美好理想,又表现他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
C.“不足为外人道也”,短短几个字,却能表现桃花源人淳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
D.本文以“忘路之远近”开篇,到“遂迷,不复得路”结尾,渲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虚幻。
4.文中描绘了陶渊明心中理想的生活图景,春秋时期的老子也有类似的描述,试结合链接材料,指出它们
62
的相似点。
[链接材料]
至治之极①甘②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八十章
注:①至治之极:国家治理得好极了。②甘:美味,以为甜美。
【答案】
1.交错相通 同“邀”,邀请 沿着、顺着 做标记
2.(1)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2)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3.C
4.相似点是:都是当时不可实现的虚幻想象;都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生活状态。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
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
多义的理解。注意:交通,交错相通。处处志之:处处都做了标记。志,动词,做标记。
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
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注意以下关键词:鲜美:鲜艳美丽。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缤纷:繁多而纷乱的样子。
乃:竟,竟然。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里的“无论”。
3.C 项理解错误。“不足为外人道也”,可知这里的人不想出去,不想被外界的人打扰。
4.本题考查对比阅读。由内容“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
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甘②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
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可知两文描绘的都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
民风淳朴的社会。都是当时不可实现的虚幻想象。
【点睛】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
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
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63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
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
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
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
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
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
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
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
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
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
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
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
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链接材料:国家治理得好极了,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快乐。国与国之间互相
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
【2018 年中考安徽卷】文言文阅读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
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日:“小
惠未稿,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日: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左传》)
(乙)长勺之役,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公曰:“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对曰:“是则
可矣。知夫苟中心图民①,智虽弗及,必将至焉。”
(节选自《国语》)
(注)①中心图民:内心为百姓考虑。
64
1.解释下列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1)又何间焉 间:
(2)小惠未编 编:
(3)必以信 信:
(4)必以情断之 之:
(5)智虽弗及 及: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是则可矣。
3.(甲)(乙)两段文字刻两人物主要运用了______描写,(甲)在写作手法上还使用了________。
4.长勺之战最终鲁国大胜,请结合选段简要分析取胜的原因。
【答案】
1.(1)参与 (2)通“遍”,遍及,普遍 (3)实情 (4)代指案件、案情 (5)够,达到
2.(1)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2)这就能(开)战了。
3. 对话(语言); 对比
4.①鲁庄公任人唯贤 ②曹刿的远见卓识。
【解析】
选自《左传》 作者:左秋明 年代:春秋时期
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
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
意思。比如本题中的“徧”通“遍”是“遍及,普遍”;“间”是古今异义词,“参与”的意思;“之”
是代词,指案件。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
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1)句中的“鄙、谋”两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是、则、可”几
个词是赋分点,注意补写省略的内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3.考查对文章的描写方法和表现手法的理解。两篇文章都使用了人物对话描写来刻画人物的。【甲】文作
者还巧妙地运用了比照、映衬的技法。把曹刿与“乡人”进行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
国的政治热忱;把曹刿与鲁庄公进行对比,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据此理解,概括
填写作答即可。
65
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在整体感知两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概括作答。作答时,可从曹刿和鲁庄
公这两个人身上的优点来分析。鲁庄公虽愚,但他最终能明白“取信于民”的道理,也能做到任人唯贤。
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通过对话表现出他的远见卓识,在作战中又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这些是长勺之战
最终取胜的原因。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参考译文:
【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
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
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
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
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
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
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乙】长勺之战,曹刿向鲁庄公问(与齐国)作战依靠的是什么。庄公说:“我处理诉讼案件,即使
不能一一明查,一定凭实情裁决。”曹刿回答说:“这就能战了.如能衷心地为人民利益考虑,智能即使
有不够的地方,也必定将达到目的。”
【2018 年中考北京卷】文言文阅读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宮中之事,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甲)愚以为营中
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乙)先帝在时,每与臣
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
别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
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丙)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
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
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
66
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
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徳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
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下列选项各有两组词语,每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有所广益./精益.求精 计.日而待/不计.其数
B.不求闻达./知书达.理 由是.感激/实事求是.
C.夙夜忧.叹/优.心如焚 庶竭.驽钝/尽心竭.力
D.察纳雅.言/温文尔雅. 临表涕.零/涕.泪交流
2.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_____)
(甲)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翻译:我认为军营中的事情,都要征询他的意见,就一定能使军队上下团结和睦,品行高低不同的人各有
合适的安排。
理解:请葛亮之所以推荐向宠是因为向宠人品好,军事才干突出,深得刘备赞誉。
(乙)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翻译: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谈论起这些事情,都会为桓帝、灵帝二位君主深深叹息,并对他们感到
痛心和遗憾。
理解:刘备痛心和遗憾的原因是桓、灵二帝亲近小人,疏远贤臣,造成了东汉的衰败灭亡。
(丙)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翻译:后来遇到兵败,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重任,在危难关头我受到委任,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
理解:诸葛亮于“倾覆”时接受任务,是为了报答刘备三顾茅庐和临终托付大事的恩情。
3.为国尽忠是中华传统美德。请你根据上文和下面的两则(链接材料),概括说明为国尽忠在诸葛亮、魏
征、岳飞身上分别是如何体现的。
(链接材料一)
太宗①新即位,励精政道,数引征②入卧内,访以得失。征雅③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
与之言,未尝不欣然纳受。征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太宗尝劳④之曰:“卿所陈谏,前后
二百余事,非卿至诚奉国,何能若是?”其年,迁尚书左丞。
(节选自《旧唐书·魏征传》 )
(链接材料二)
67
嗣⑤当激厉士卒,北逾沙漠,尽屠夷种。迎二圣⑥归京阙,取故地上版图,朝廷无虞⑦,主上奠枕⑧,余⑨
之愿也。
(节选自岳飞《五岳祠盟记》 )
注:①[太宗]李世民,唐代皇帝。②[征]魏征,唐初政治家。③[雅]平日,向来。④[劳]慰
劳。⑤[嗣]随后,接下来。⑥[二圣]指被金兵俘虏北去的宋徵宗和宋钦宗 ⑦[虞]优處,忧患。 ⑧
[奠枕]安枕。 ⑨[余]指岳飞。
【答案】
1.C
2.乙
3.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道为报先帝遗愿,已经评定南方并即将北伐,以便早日铲除奸雄,回复汉朝基
业。此外他还用恳切的话语劝勉陛下“亲贤臣,远小人”,论述至情至理,体现他心系国家命运,对国事
鞠躬尽瘁,直言进谏,耿直不讳的精神。在《旧唐书·魏征传》中提到魏征刚直不阿,治国有方,为君主
上书的谏言多达 200 余则,可见对国事的用心负责。岳飞则是表达了消灭蛮夷,平定动乱局势以安君主的
一片忠心,由此可见他始终把为国尽忠放在第一要位。
【解析】
1.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A 益:好处、益处/更加,计:计算;B 达:显达/懂得,是:代词/客观事物的
内部联系;D 雅:正确/文雅,涕:眼泪/鼻涕;C 忧:忧愁焦虑,竭:竭尽。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
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
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甲句翻译应是“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
能使军队团结一心,好的差的各自找到他们的位置”,丙句翻译应是“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
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伐魏临行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文中以恳切的言辞,
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臣,远小人,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
亮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链接材料一中“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
屈挠”“卿所陈谏,前后二百余事,非卿至诚奉国,何能若是”,写出魏征刚直不阿,治国有方,为君主
上书的谏言多达 200 余则,可见对国事的用心负责。材料二中“当激厉士卒,功期再战,北逾沙漠,喋血
虏廷,尽屠夷种,迎二圣,归京阙,取故地,上版图,朝廷无虞,主上奠枕,余之愿也”,写出岳飞则是
表达了消灭蛮夷,平定动乱局势以安君主的一片忠心,可见岳飞始终把为国尽忠放在第一要位。
68
译文: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因此先
帝把他们选拔出来辅佐陛下。我认为(所有的)宫中的事情,无论事情大小,都拿来跟他们商量,这样以
后再去实施,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可以获得很多的好处。
将军向宠,性格和品行善良公正,精通军事,从前任用时,先帝称赞说他有才干,因此大家评议举荐
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好的差的各自找到他们
的位置。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之所以兴隆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之所以衰败的原
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叹息痛心遗憾的。侍
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
么汉朝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阳务农亲耕,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先帝不因为我身
份卑微,见识短浅,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
感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
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只怕
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
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
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国都。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
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
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能够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功,就惩治我的罪过,(从而)用来
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振兴圣德的建议,就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
过失;陛下也应自行谋划,征求、询问治国的好道理,采纳正确的言论,以追念先帝临终留下的教诲。我
感激不尽。
今天(我)将要告别陛下远行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也不知说了些什么。
【2018 年中考福建福州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
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
69
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
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选自《列子·汤问》)
(乙)董源善画,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其后建业僧巨然祖述源法,大体源及巨
然画笔,皆宜远观。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幽情远思,如睹异境。如源画
《落照图》,近视无功,远观村落杳然深远,悉.是晚景,远峰之顶宛有反照之色。此妙处也。
(节选自《梦溪笔谈》)
(注)董源:五代南唐画家,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②巨然:建业(今南京)僧人,五代宋初画家,
师承董源。③祖述:效法、遵循前人的学说或行为。④粲:鲜明。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卒.逢暴雨(______)
(2)伯牙乃舍.琴而叹曰(______)
(3)皆宜.远观(______)
(4)悉.是晚景(______)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
B.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
C.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
D.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2)近视之几不类物象。
4.伯牙“善”琴,甲文主要采用什么写法来表现他琴音的高妙?董源“善”画,乙文怎样介绍他画作的奇
妙?请简要分析。
【答案】
1.(1)突然(通“猝”)(2)放弃(放下,丢开)(3)合适(应当)(4)全(都)
2.C
3.(1)(伯牙)每次弹奏曲子,钟子期就能说尽它的旨趣(情趣)。 (2)近看画几乎不像任何事物的形象。
4.第一问:侧面描写,通过钟子期的“善听”来表现。第二问:先写董源的画“宜远观”,然后写“远观”
70
和“近视”效果不同,再以《落照图》为例加以说明。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
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比如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尽量做到解释准确、恰当。注意“卒.”是通假字:通
“猝”, 突然。“悉.”是全、都的意思。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
系。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
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读出含义,然后断句。句意为:尤其精工于秋天雾霭远景的画作,多描写江南的真山
真水,而不用奇特峻峭的笔法。故本句停顿为“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故选 C。
3.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
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
“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字词:“奏”弹奏;“辄”,就;
“类”,像。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用简洁的
语言概括即可。甲文采用了侧面描写的写法。乙文阅读全文,了解内容,抓住关键语句“皆宜远观。其用
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告诉读者董源的画适合远观,近观不行任何东西,又用《落照图》举例
说明。
甲文参考译文: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内心想着高山。钟子期赞叹道:“好
啊,高耸的样子就像泰山!”伯牙内心想着流水。钟子期又喝彩道:“好啊!浩浩荡荡就像长江大河一样!”
凡是伯牙弹琴时心中所想的,钟子期都能够从琴声中听出来。
有一次,伯牙在泰山北面游玩,突然遇上暴雨,被困在岩石下面;心中悲伤,就取琴弹奏起来。起初他弹
了表现连绵大雨的曲子,接着又奏出了表现高山崩坍的壮烈之音。每奏一曲,钟子期总是能悟透其中旨趣。
伯牙便放下琴,长叹道:“好啊,好啊!你听懂了啊,弹琴时您心里想的和我想表达的一样。我到哪去隐
匿自己的心声呢?”
乙文参考译文:董源擅长绘画,尤其精工于秋天雾霭远景的画作,多描写江南的真山真水,而不用奇特峻
峭的笔法。后来建业僧人巨然继承董源的画法,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大体董源及巨然的水墨画作都应
该远观,他们的用笔甚为潦草,靠近观看几乎不似物类形象,远看则景物粲然呈现,寄托幽远的情思,使
人如目睹胜境奇观。如董源所画的《落照图》,近看不见有什么功夫,远观则村村落落邈然深邃悠远,全是
71
一派日落远山时的晚景,远方的峰顶宛然有落日返照的霞光,这正是他的画作的奇妙之处。
【2018 年中考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初,敦之举兵也,刘隗劝帝尽除诸王,王导率群从诣阙请罪,值顗将入,导呼顗谓曰:“伯仁,以百
累卿!”顗直入不顾。既见帝言导忠诚申救甚至帝纳其言。及出,导犹在门。又呼顗。顗不与言。既出,
又上表明导,言甚切至。敦既得志,问导曰:“周顗,戴若思南北之望,当昼三司,无所疑也”。导不答。
敦曰:“若不尔,正当诛尔”。导又无言。导后科检中书故事,见顗表救己,殷勤款至。导执表流涕,悲
不自胜。
(节选《晋书》,有删改)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敦之举.兵也/傅乐举.于版筑之间
B.直.入不顾/直.截了当
C.顗不与.言/客从外来,与.坐谈
D.南北之望./望.尘莫及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既 见 帝 言 导 忠 诚 申 救 甚 至 帝 纳 其 言
3.结合选文,说说王导为什么“悲不自胜”。
【答案】
1.C
2.既见帝/言导忠诚/申救甚至/帝纳其言
3.王导因为当年误以为周顗见死不救,在王敦要诛杀周顗时没有开口相救。后来才得知周顗尽力相救的真
相,强烈的负罪感使他悲不自胜。
【解析】
1.考查对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A 项中“举”分别为“发动”和“被选拔”;B 项中的“直”的意思分别
为“径直”和“不弯曲”;C 项中的“与”是“同”;D 项中的“望”分别是“很高的声望”和“看”的意
思。故选 C。
2.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
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
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本题根据句意来句读。这句话的句意是:(周)见到了到皇帝,
说王导是个忠诚的臣子,说尽了好话,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
72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文本叙写的事件来概括作答。王导误以为周顗
当年见死不救,而在王敦要诛杀周顗时就没有开口相救。后来,在“科检中书故事”时,知道“顗表救己,
殷勤款至。”由此而产生了强烈的负罪感,使他“悲不自胜”。据此理解作答。
参考译文:
当初,晋室重臣王敦起兵作乱,此时刘隗向晋元帝建议杀光王氏家族成员。(王敦的弟弟王导及家族受
到牵连),为了请罪,王导带着王氏子弟跪在宫殿门前等候皇上发落。这时周顗进宫,王导希望周顗能替他
说些好话,便小声对他说:"伯仁(周顗的字),我全家 100 多口,就靠你了。"结果周顗当没听见,昂首走
进宫去。周见到皇帝,说王导是个忠诚的臣子,说尽了好话,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等到出来的时候。王
导仍然在宫门口等着,又叫周,周没搭理他。出去后到了家,又连忙写了一篇奏折,词语恳切(替王导他
们求情)。后来王敦总揽朝政,询问王导:"周顗和戴若思是南北两大才子,应该做三司(司空、司马、司
寇)这样的大官,没有什么可以疑虑的。"王导不回答。又问:"如果不做三司,那应该可以做尚书令、尚
书仆射吧?"王导还不说话。(王敦便说:"如果不配为官,那就杀了吧。"王导还是沉默。)后来王导在整理
中书省文件时,才发现周顗极力为他辩白的奏章。周顗一直在维护他,只是不在他面前表示出来而已。想
到自己不负责的沉默,一股强烈的负罪感涌上心头,王导拿着奏章,禁不住流下悲伤的流泪。
【2018 年中考河北卷】阅读下面四篇短文,回答下列小题。
屈原①以②五日死,楚人以舟楫③拯④之,谓之竞渡。又曰:五日投角黍⑤以祭屈原,恐为蛟龙所夺,故为
龙舟以逐之。
后汉黄琬⑥,祖父琼⑦,为太尉⑧,以日食状闻。太后诏⑨问所食多少,琼对未知所况⑩。琬年七岁,时在
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⑪。”琼大惊,即以其言对。
刘峻家贫好学,常燎⑫麻炬⑬,从夕达旦。时或睡,及觉复读,常恐所见不博。闻有异书,必往祈⑭借。
齐有一足鸟,舞于殿前。齐侯问于孔子,孔子曰:“此鸟名商羊。儿童有谣曰:‘天将大雨,商羊鼓
舞⑮。’是为大雨之兆⑯。”后果然。
(注释)①屈原:战国楚国诗人。②以:在。③舟楫:泛指船只。④拯:从水中救出淹溺的人。⑤角黍:
即粽子。⑥黄琬:人名。⑦琼:人名,即黄琼。⑧太尉:官职名。⑨诏:召见。⑩况:比方。⑪初:夏历
指每月的开头几天。⑫燎:燃烧。⑬炬:火把。⑭祈:乞求。⑮鼓舞:手足舞动,形容欢悦。⑯兆:预兆,
征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谓.之竞渡 谓:_____________
(2)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 何:_____________
73
(3)从夕达旦. 旦:_____________
(4)是.为大雨之兆 是:_____________
2.下列选项中,与“舞于殿前”的“于”字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行者休于树(《酵翁亭记》) B.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
C.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D.公与之乘,战干长勺(《曹刿论战》)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琼大惊,即以其言对。
(2)及觉复读,常恐所见不博。
4.第一篇短文中,包含哪两项传承至今的民间习俗?
5.请给第三篇短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
【答案】
1.称 为什么 早晨 这
2.C
3.⑴黄琼大吃一惊,就按照他说的回答皇太后。⑵等到惊醒了接着读,经常担心自己的见识不够广博。
4.赛龙舟、包粽子
5.刘峻好学
【解析】
1.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
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
词多义的理解。其中“旦”是“早晨”的意思。
2.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要在平时
的文言文学习中经常积累、对比,从而掌握虚词的用法。例句“舞于殿前”的“于”是“在”的意思,C 项
中“于”意思为“比”,故选 C。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
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
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其中“对”是“回答”的意思,“及”是“等到”的意思。
4.本题考查学生对节日习俗的了解。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有着许多流传至今的传统节日,如“春
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每个节日有自己不同的习俗,仔细阅读四个选项,辨析作答。
仔细阅读文段一,从“竞渡”“五日投角黍以祭屈原”可以看出,这是端午节的两个习俗:赛龙舟、包粽
74
子。
5.本题考查学生给文章拟写题目的能力。记叙文类的题目一般有以下几种特点:(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作为文章线索(文章情节围绕这一线索展开);(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具有象征意义。仔细阅
读第三篇短文,可以看出,写的是刘峻勤奋好学的故事,可以拟题为“刘峻好学”。
参考译文:
屈原在初五投江去世,楚国人用船只从水中打捞出,称作赛舟。另外,初五在江水中投放粽子来祭祀
屈原,担心被蛟龙夺取,所以赛龙舟来追赶它。
后汉的黄琬,祖父黄琼是魏郡太守。黄琼把他听到的日食情况报告朝廷。皇太后询问他日食的情况。
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却又不知道当时的情况。黄琬当时 7 岁,在旁边,说:“为什么不说日食
剩下的像刚出来的月亮?” 黄琼大吃一惊,就按照他说的回答皇太后。
刘峻家境贫寒,酷爱读书,常常点燃火把,从晚上读到早晨。有时睡着了,等到惊醒了接着读,经常
担心自己的见识不够广博。听说有奇异的书,一定去祈求别人借给他。
齐国有一种鸟,常屈一只脚,在大殿的前面飞舞。齐侯向孔子请教,孔子说:这种鸟角商羊。儿童有
歌谣唱:‘天将大雨,商羊鼓舞’这是大雨的预兆。”后来果然这样。
【2018 年中考河南卷】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一)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
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
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二)登南昌滕王阁,赣大水西来注北,阁与水称,杰①然大观。然不若武昌黄鹤楼。虽水与滕王来去
不殊②,而楼制工巧奇丽,立黄鹄矶上,且三面临水,又西对晴川楼、汉阳城为佳。总之又不如岳州岳阳楼。
君山一发,洞庭万顷,水天一色,杳无际涯,非若滕王、黄鹤眼界③可指,故其胜为最,三楼皆西向,岳阳
更雄。
(节选自王士性《广游志》)
75
注:①杰:高大。②殊:差别。③眼界:视力所能看到的范围。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大观:雄伟景象。
B.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排空:一扫而空。
C.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薄暮:傍晚时分。
D.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锦鳞:美丽的鱼。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3.语段(一)迁客骚人的“悲”从何而来?请简要分析。
4.语段(二)是怎样写岳阳楼的?它写岳阳楼的目的与语段(一)有什么不同?
【答案】
1.B
2.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
3.看到阴惨可怖的景致,联想到自己身在异乡、人生坎坷,于是心生悲情。(意思对即可。)
4.第一问:用滕王阁、黄鹤楼层层铺垫,衬托岳用楼。(意思对即可。)
第二问:语段(二)目的就在岳阳楼本身,意在突出岳阳楼景最美、楼最雄。语段(一)目的不在岳阳楼
本身,而是由岳阳楼引起下文,表达作者的情感。(意思对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
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
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B 选项中的“浊浪排空”中的“排空”是冲向天空。故选 B。
2.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
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
“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字词:“予”我;“胜状”,美好
景色;“一”,全。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要求学生能够大致翻译全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回的即可。
结合“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
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分析:以“若夫”
起笔,意味深长。“若夫”以下描写了一种悲凉的情境,由天气的恶劣写到人心的凄楚。这里用四字短句,
76
层层渲染,渐次铺叙。淫雨、阴风、浊浪构成了主景,不但使日星无光,山岳藏形,也使商旅不前;或又
值暮色沉沉、“虎啸猿啼”之际,令过往的“迁客骚人”有“去国怀乡”之慨、“忧谗畏讥”之惧、“感
极而悲”之情。故而生“悲”。
4.本题考查学生的对比阅读能力。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回答即可。结合“总之又不如岳州岳阳楼。君
山一发,洞庭万顷,水天一色,杳无际涯,非若滕王、黄鹤眼界③可指,故其胜为最,三楼皆西向,岳阳
更雄。”分析。对用了对比或衬托的写法,突出了岳阳楼景最美、楼最雄。而《岳阳楼记》是借景抒情。
借美景抒发自己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主旨。
【2018 年中考江西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鲁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学,其一好兵。好学者以术干①齐侯,齐侯纳之,为诸公子之傅;好兵者之楚,
以法干楚王,王悦之,以为军正。禄富其家,爵荣其亲。施氏之邻人孟氏,同有二子,所业亦同,而窘于
贫。羡施氏之有,因从请进趋之方。二子以实告孟氏。孟氏之一子之秦,以术干秦王。秦王曰:“当今诸
侯力争,所务兵食而已。若用仁义治吾国,是灭亡之道。”遂宫②而放之。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卫侯
曰:“吾弱国也,而摄乎大国之间。大国吾事之,小国吾抚.之,是求安之道。若赖兵权,灭亡可待矣。若
全而归之,适于他国,为吾之患不轻矣。”遂刖之而还诸鲁。既反.,孟氏之父子叩胸而让③施氏,施氏曰:
“凡得时者昌,失时者亡。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且天下理无常是,事无常
非。先日所用,今或弃之;今之所弃,后或用之。此用与不用,非定是非也。”孟氏父子舍然无愠.容,曰:
“吾知之矣,子勿重言!”
(节选自《列子·说符》)
(注释)①干:这里是劝说的意思。②宫:酷刑的一种。下文的“刖”也是酷刑的一种。③让:责问,责
备。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羡/施氏之有
B.孟氏/之一子之秦
C.当今/诸侯力争
D.遂/宫而放之
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抚 (2)反 (3)愠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
77
(2)今之所弃,后或用之。
4.选文告诉我们哪些道理?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
1.B
2.(1)安抚,抚慰(2)通“返”,返回(3)生气,发怒
3.(1)他的(另一个)儿子前往卫国,用兵法劝说卫侯。(2)现在放弃的,以后也许会用到。
4.(1)天下没有永远不变的道理,处理事情要随机应变。(2)他人的成功经验不能盲目照搬。(3)做亊应
适应形势,抓住机遇。(4)劝说他人时要了解对方的需要。
【解析】
1.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
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
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B 项,正确的句读是:孟氏之一子/之秦。故答案为 B。
2.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
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
意思。比如本题中的“反”通“返”,“返回”;“愠”是 “生气,恼怒”的意思。
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
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1)句中的“之、以、法、干”几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所弃、
或”两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文章叙写的事件进行分析作答。文章中施氏的儿子
在游说诸侯国君主时能看清对象,适应诸侯君主的需要;而孟氏之子却是机械地照搬别人的经验,不懂得
因时而变,灵活变通,所以失败。因此说,待人处事一定要看准时机,认清对象,如果自恃本领而没有找
准对象,不但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反而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参考译文:
鲁国的施氏有两个儿子,其中一个爱好学术,另一个爱兵法.爱学术的儿子用文学之道去求得齐侯任
用,齐侯接纳了他,让他做诸位公子的老师.爱好兵法的儿子到了楚国,用以武强国的方法向楚王求职,
楚王非常喜欢他,让他担任军正之职,他们的俸禄让他们家里发了财,他们的爵位使亲族显耀。施氏的邻
居孟氏,同样有两个儿子,他们所学的也和施氏的儿子相同,但却被贫困的生活弄得非常窘迫,对施家的
富有很羡慕,因此便跟随施氏请教升官发财的窍门。施氏的两个儿子把实情告诉了孟氏.孟氏的儿子便一
个跑到秦国去,以学术去向秦王寻求官职,秦王说:“如今各诸侯国靠武力争霸,他们所努力从事的是练
78
兵和聚粮罢了.如果用仁义道德来治理我们的国家,这无异于亡国之道.”结果将他处以宫刑,驱逐出境.孟
氏的另一个儿子跑到卫国,用兵法来求得卫侯任用,卫侯说:“我的国家是个弱小的国家,而又夹在大国
中间.对于大国,我们只有侍奉它,小国家我们则安抚它,这才是求得平安的策略.如果依靠用兵的权谋,
灭亡的日子也就不远了。如果让你好好地回去,你跑到别的国家去,对我的后患可不小.”于是将孟氏的
这个儿子砍了脚再送回鲁国。孟氏的两个儿子回来后,孟氏父子都跑到施氏家里捶着胸来责骂施氏.施氏
说:“凡事抓住了时机便会发达,错过机会便会招致灭亡.你们的学业和我们相同,但结果大不一样,这
是因为你们运用不合时宜,不是你们的行为有什么错误。况且天下没有永远正确的道理,也没有永远错误
的事情。以前所用的方法,今天有可能被废弃了;今天所废弃的方法,将来或许还会被采纳。用与不用,并
没有一定的对或错。孟家父子豁然明白不再生气了,说道:“我知道了,您不要再说了。”
【2018 年中考山西卷】文言文常识
1.下列句中加点字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B.君问归期.未有期/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C.至于夏永襄陵,沿溯.阻绝/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D.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苟全性命手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
近字、多音字。A 项中两个加点字都读 jiàn;B 项第一个加点字读 qī,第二个加点字读 jī;C 项第一个加
点字读 sù,第二个加点字读 shuò;D 项第一个加点字读 hòu,第二个加点字读 hóu。故选 A。
2.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斯,这,指河水。(《论语》12 章)
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白,酒杯。(《湖心亭看雪》张岱)
C.怒.而飞,其真若垂天之云。怒,愤怒,生气。(《庄子》一则)
D.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要,通“邀”,邀请。 (《桃花源记》陶潜)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
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C 项
的解释有误,“怒”在这里是“奋起”的意思。
3.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79
A.故日:教学相长也。(《礼记》一则)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B.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杂说(四)》韩愈)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不认识千里马吧。
C.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周敦颐)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
D.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醉翁亭记》 欧阳修)
【答案】D
【解析】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
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
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D 项的翻译不正确。“阴翳”形容枝叶茂密遮盖成阴,“去”的意思是“离
开”,应翻译为: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阴,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
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
“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
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2018 年中考山西卷】文言文阅读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严沧浪①《诗话》谓:“盛唐诸公唯在兴趣,羚羊挂角②,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澈玲珑,不可凑拍③,
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余谓:北宋以前之词亦复如是。然沧
浪所谓“兴趣”,阮亭④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选自《人间词话》王国维)
注释:①严沧浪,南宋诗论家,所著《沧浪诗话》主张以妙悟论诗,产生了较大的历史影响。②羚羊
挂角,出自《埤雅•释兽》:“羚羊夜眠以角悬树,足不着地,不留痕迹,以防故患。”比喻意境超脱,不
着形迹。③凑拍,凝合、聚合、拼附的意思。④阮亭,清初杰出诗人王士桢的号,论诗提倡“神韵”。
1.下列选项与文中“言有尽而意无穷”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
A.言不由衷 B.言简意赅 C.余韵悠长 D.理屈词穷
2.揣摩文中画线句的写法及作者的心理,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
作者将严沧浪的“兴趣”说、阮亭的“神韵”说与自己的“境界”说进行________,突出强调了“境界”
说触及到诗词评论的根本。通过文中“然”“犹不过”“不若”“拈”等词语,可以看出作者发表以上言
论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溢于言表。
【答案】
80
1.C
2. 对比, 得意(自豪、喜悦等)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的知识积累以及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分析能力。“言有尽而意无穷” 指诗歌言语精炼而意
味无穷。即:话可以说到头,但是所表达的意思无穷无尽,从而让你得到很大的享受。“言不由衷”指说
的不是真心话,心口不一致;“言简意赅”形容说话写文章简明扼要;“余韵悠长”形容一样事物令人久
久回味,难以忘却;“理屈词穷”指由于理亏而没有话说。故选 C。
2.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表现手法的辨析以及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画线部分将王国维的“境界说”与严
沧浪的“兴趣说”,阮亭的“神韵说”进行了对比,强调了自己的文学观点,即能够“探其本”。“境界
说”在王国维在探求历代词人创作得失的基础上,结合自己艺术鉴赏和艺术创作的切身经验提出来的,“犹
不过”“不若”等词语,表现出作者的自豪。
选自《人间词话》 作者:王国维 年代:近代
参考译文:严沧浪《诗话》里写道:“盛唐的诗人着重在诗的意趣,有如羚羊挂角,没有踪迹可求。所以
他们诗歌的高妙处透彻玲珑,难以直接把握,好象空中的音响,形貌的色采,水中的月亮,镜中的形象,
言有尽而意无穷。”我认为北宋以前的词也是这样。但是严沧浪所说的“兴趣”,阮亭所说的“神韵”,
只不过是说出了诗词的表面而已,不如我提出的“境界”二字来得深探诗词的本质。
【2018 年中考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小石潭记(节选)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
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
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下列对第①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鸣珮环”表现出流水声音的悦耳动听。
B.“伐竹取道”意为砍到竹子并做成了竹筏。
C.“坻”“屿”“嵁”“岩”写出石头形状各异。
D.“青树翠蔓”写出潭边树木藤蔓青翠茂盛。
81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似与游者相乐。
3.小石潭潭水的特点是_____,潭中游鱼的特点是_____。
【答案】
1.B
2.(鱼)好像在同游人互相逗乐。
3.清澈 灵动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赏析能力。B 项“伐竹取道”意为砍倒竹子并开辟出一条小路,而并非“做成了竹
筏”。
2.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翻译要要做到三点,原意不能改变,关键字词要译准确,
句子要通顺。本题要解释清楚关键词语有:“似”和“与……相乐”,此外还要注意补出主语(鱼),翻译
后要疏通句子:(鱼)好像在同游人互相逗乐。
3.此题考查作者抓住特点来描写景物的笔法,第二段采用 “定点特写”的方法,直接把镜头对准潭中的
鱼,描写其动静状态,间接突现潭水的清澈透明,着重表现一种游赏的乐趣。以静衬动,写潭中小鱼。这
是本文的最精彩之笔。这潭中鱼很怪诞:一是鱼居然可数,约有“百许头”;二是“影布石上”,神态自
若地“怡然不动”。这是继续写静,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由此转为写动。
其实在写静时已作伏笔,水中之鱼不能不动。鱼之静止,正像电影中的定格只是某个刹那的显示。这个定
格过后,便见潭中之鱼“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鱼的灵动活泼跃然纸上。鱼触动了作者
情怀。
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
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
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
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
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
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
82
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
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2018 年中考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傅)文忠不谈诗文,而极爱才。余在直①时最贫,一貂帽已三载,毛皆拳缩如蝟②。一日黎明,公在
隆宗门外小直房,独呼余至,探怀中五十金授余,嘱易新帽过年。时已残腊卒岁,资正缺,五十金遂以应
用。明日入直,依然旧帽也。公一笑不复言。呜呼!此意尤可感已③。
(注释)①直:同“值”,当值,值勤。②蝟:今作“猬”,刺猬。③已:语气词。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⑴而极爱才(______) ⑵嘱易新帽过年(______)
2.下列对画线部分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当时已是年终岁末,(我)正缺钱
B.当时(我)已风烛残年,还正缺钱
C.当时已是年终岁末,(我)资历不够
D.当时(我)已风烛残年,还精力不济
3.对我“依然旧帽”,公的表现是“________”;文末作者说“此意尤可感”,这里的“此意”是指
__________。
【答案】
1.⑴很(非常) ⑵换(更换)
2.A
3.一笑不复言 傅文忠对我的尊重和体恤
【解析】
1.先要梳理文字,读懂文章,根据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
字词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判断字词释义。极:很(非常);易:换(更换)。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
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省略句)的翻译,补出主语“我”,
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句中重点词语有“时”“残腊卒岁”“资”等词。
3.本题考查学生的筛选文言文的信息及概括能力。本文刻画人物生动形象。由原文“明日入直,依然旧帽
也。公一笑不复言”可知第一个空填“一笑不复言”;“此意”应结合全文来理解,由“公在隆宗门外小
83
直房,独呼余至,探怀中五十金授余,嘱易新帽过年”可知傅文忠对我很是体恤,由“明日入直,依然旧
帽也。公一笑不复言”可知傅文忠对我很尊重。
【2018 年中考天津卷】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
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
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
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
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
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舜发于畎亩..之中 畎亩:田间,田地
B.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任:责任,使命
C.行拂.乱其所为 拂:违背
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喻:告诉
2.下面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百里奚举于市
B.必先苦其心志
C.空乏其身
D.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从个人和国家两个不同角度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B.文章开篇以六位先贤的经历证明:只有出身贫贱的人,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C.文章列举事例和阐述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结构紧凑,论证缜密。
D.本文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对今天的写作仍具借鉴意义。
【答案】
84
1.D
2.D
3.B
【解析】
1.考查文言实词的义项。“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中的“喻”:知晓,明白。整句翻译为:表现在脸色上,
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2.考查通假字。“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中的“衡”通“横”:不顺,堵塞。
点睛:通假字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在考试中主要在解释词语意思和文言翻译中考核,平时注意积
累。一般通假有两类:同音(或音近)通假和形声通假(相同的声旁的字或声旁)。
3.试题分析:B 项“只有出身贫贱的人,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此句说法过
于绝对。这六个人的经历都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典型例子。论证了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
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
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
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
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
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2018 年中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小题。
上①谓侍臣曰:“吾闻西域贾胡②得美珠,剖身以藏之,有诸?”侍臣曰:“有之。”上曰:“人皆知彼
之爱珠而不爱其身也。吏受赇③抵④法,与帝王徇⑤奢欲而亡国者,何以异于彼胡之可笑邪!”魏征曰:“昔
鲁哀公谓孔子曰:‘人有好忘者,徙宅而忘其妻。’孔子曰:‘又有甚者,桀、纣乃忘其身。’亦犹是也。”
上曰:“然。朕与公辈宜.戮力相辅,庶免为人所笑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上:指唐太宗。②贾(gǔ)胡:胡商。③赇(qiú):贿赂。④抵:触犯。⑤徇:顺从。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上谓.侍臣曰
85
(2)宜.戮力相辅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人皆知彼之爱珠而不爱其身也。
3.在君臣的对话中,唐太宗提出的警示有哪些?用自己的话简述。
【答案】
1.(1)对……说 (2)应当
2.人们都知道他喜爱珍珠却不爱惜自己的身体。
3.官吏不能因受贿而触犯法律;君王不能因贪图奢华享受而亡国:君臣要尽力相互帮助,避免被人嘲笑。
【解析】
1.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
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的两个字都是古今异义词,如“谓”:
对……说。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
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
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彼”“其”“身”等字词的翻译。
3.文言文重要信息的概括和提取。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
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如可从官吏不能因受贿而触犯法律的角度,从君王不能因贪图奢华
享受而亡国的角度作答。
译文:皇上对侍臣说:“朕听闻西域有个商人,得到一颗无价的宝珠,就剖开自己的肚子,把宝珠藏在里
面,(因而丢了性命)有这回事吗?”侍臣回答说:“是有这么回事。”皇上说:“人们都知道,嘲笑这个
商人爱惜宝珠而不爱惜身体,但有的官员因贪赃受贿而受法律制裁(丧命),和有的皇帝因追求无限制的欲
望而亡国的,与那个胡商的可笑行为有什么两样呢?”魏征说:“从前鲁哀公对孔子说:‘有个健忘的人,
搬家而遗忘了妻子’。孔子说:‘还有健忘得更严重的呢:桀、纣把自己都忘了。’也和这个事是一样阿。”
皇上说“是啊,我和你们应该同心合力地互相帮助,差不多能够避免为他人所讥笑啊!”
【2018 年中考重庆 A 卷】文言文阅读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
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
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
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86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
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
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
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注)“琅琊也”,教版写作“琅邪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名.之者谁(__________)
(2)得之心而寓.之酒也(__________)
(3)觥.筹交错(___________)
(4)树林阴翳.(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译下面的句子,
(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第②段“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采用对偶手法,描写了山间变幻多姿的早晚景物,两幅画面对
比鲜明。
B.第③段”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既照应了首段太守“饮少辄醉”,也凸显了作者政治失意、仕途
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
C.本文除第①段外,每段开头都用领起词语引出下文。从”若夫”到“至于”到“已而”,展开了从景物
到游乐到归来的一幅幅画卷。
D.这篇文辞优美的山水游记,通过醉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个画面,展现了太守与民同乐的美
好场景。
4.课文中的“环滁皆山也”,在作者初稿中表述为下面链接材料的内容。请联系课文第①段,分析者这样
修改的原因。
(链接材料)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
87
【答案】
1.题名寄托古代的一种酒器遮蔽
2.(1)野花开了,有—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生长茂盛,形成浓郁的绿荫。 (2)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
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3.B
4.课文“环滁皆山也”一句言简意丰,已经写尽了滁州群山环抱的地理形势;链接材料中所写的另外几座
山与课文写的琅琊山无关,可以省去。
【解析】
1.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
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名”:题名。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
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
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芳”“发”“繁阴”等字词的翻译。特别是对(2)句中的
几个“乐”字的不同含义的把握。
3.B 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颓然,这里指醉醺醺的样子,无抑郁和苦闷之意。
4.考查对作者高超的语言运用能力的把握。从对“环滁皆山也”一句的分析来看,此句言简意赅,把滁州
群山环抱的地理形势一言以蔽之。有较强的语言概括力。从安排材料的角度来看,“东有乌龙山,西有大
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这几句话中所描写的几座山与课文写的琅琊山无关。与文章描写的中心无关。
译文: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
那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
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
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
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
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
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
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
88
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
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
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
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
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
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
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
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2018 年中考重庆 B 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岳阳楼记
范仲淹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
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
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
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
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
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
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⑥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注:“淫雨霏霏”,鄂教版写作“霪雨霏霏”;“日星隐曜”,鄂教版写作“日星隐耀”。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________)
89
②百废具.兴(________)
③则有去国.怀乡(________)
④至若春和景明..(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寥寥几笔就描绘出洞庭湖壮阔缥缈的景象。
B.“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表达了作者对滕子京虽遭贬谪却做出了显著政绩的充分肯定。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表明古仁人已无悲喜之情,心中唯有天下。
D.文中第③段所描绘的阴冷萧然之景,与第④段所描绘的晴朗明丽之景形成鲜明对比。
4.有人认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伟大的事,与我们普通人无关。对此,你怎么看?
【答案】
1.①景象②通“俱”,全,皆③国都④日光
2.①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为国君忧虑。
②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3.B
4.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分愁,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汗、流血是我们
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
【解析】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
推断词语的意思。①词语所在句句意为: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观:景象。②词语所在句句意为:
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具:是通假字,通“俱”,全,皆。③词语所在句句意为:离开国都,怀
念家乡。国:国都。④词语所在句句意为: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景:日光。
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
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重点
词语:微:没有。斯人,这样的人。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逐项进行分析即可。B 项
理解分析错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这句话的意思是滕子京虽为“谪守”亦政绩显著。
90
4.本题考查的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的。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设想合理
即可。由“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可以看出不管何时都应该以
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
选自:《范文正公集》 作者:范仲淹 年代:北宋
参考译文: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
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嘱
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
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
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
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
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一译:行商和客商)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
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
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
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
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
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
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
国君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
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相关文档
- 山东省济南市各地2020年中考语文模2021-11-1015页
- 2019济南中考各区县语文 课内文2021-11-1015页
- 2019中考语文(全国版)考前增分练:文言2021-11-1039页
- 四川省部分地区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2021-11-0722页
- 2020年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2021-11-068页
- 2020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2021-11-068页
- 2020年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2021-11-0613页
- 2020-2021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2021-11-0610页
- 2019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B2021-11-0619页
- 2020-2021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2021-11-06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