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9.43 KB
  • 2021-11-10 发布

2019年全国各地中考化学试题-贵州省毕节(无答案)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秘密★启用前 毕节市 2019 年初中毕业生学业(升学)考试 综合理科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 2. 答题时,必须使用 2B 铅笔或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规定 的位置,字体工整,笔迹清楚。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3. 本试题共 8 页,满分 150 分,物理 90 分,化学 6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 1 C— 12 O— 16 S— 32 Cu— 64 Zn— 65‎ 卷 I 一、选择题(本题 16 小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 3 分,共 48 分)‎ 1. 中国古诗词既蕴含人文思想,又闪耀理性光辉。对下列古诗词划线部分隐含的化学现象解释不.合.理.的是 A.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煅烧石灰石,不发生化学变化B.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 C.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生铁经不断煅烧捶打氧化,降低碳的含量后变成钢D.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金的化学性质稳定,在自然界中以单质形态存在 2.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过滤 B.滴加液体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D.倾倒液体 3. 右图是汽车“尾气催化转换器”将尾气中有毒气体转变为无毒气体的微观示意图,其中不同的圆球代表不同原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此反应中有单质生成 B. 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是不可分的 C. 极易与人体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 D.参加反应的 与 个数比为 2:3‎ 1. H1N1 流感疫情曾在我国大面积爆发。实践表明,出现这种疫情时可用过氧乙酸(C2H4O3) 消毒杀菌。下列有关过氧乙酸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B.其分子中含有臭氧(O3)‎ C.既是纯净物,也是化合物 D.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6:l:12 5.如图所示为①KNO3 ②NaCl ③H3BO3 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在 10 ℃时,三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顺序为②>①>③‎ B. 在 t ℃时,三种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顺序为①=②>③‎ C. 将 P 点处的 KNO3 溶液蒸发适量水可变成饱和溶液 D. 将 P 点处的 KNO3 溶液降温一定会析出 KNO3 晶体 6. 芯片是中美经贸摩擦的焦点之一。制造芯片的高纯硅可以用下述方法制取(反应条件略):‎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①、③均为置换反应 B.SiCl4 中 Si 的化合价为+4 C.Si 在化学变化中易得电子 D.硅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14‎ 7. 下列各实验方案能达到其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鉴别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 分别取样滴加紫色石蕊溶液 B 除去NaOH 溶液中混有的Na2CO3‎ 加入足量稀盐酸 C 除去 CO2 中混有的少量 CO 在足量的氧气中点燃 D 鉴别氮气和二氧化碳 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气体中 8. 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3‎ A.Na+、H+、Cl-、OH- B.Ag+、K+、Cl-、NO–‎ C.Na+、H+、NO– 、CO2- D.H+、Mg2+、SO2– 、Cl-‎ ‎3 3 4‎ 卷 II 二、化学填空题(本题 4 小题,每空 1 分,共 12 分)‎ ‎17.(2 分)用化学用语填空:‎ ‎(1)保持氩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 。(2)13 号元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 。18.(2 分)化学与人类生活、生产活动息息相关。根据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食用“加铁酱油”可预防贫血,其中的“铁”是指 ▲ (填“元素”或“原子”)。‎ (2) 厨房油锅着火,盖上锅盖可以立即灭火,其原理是 ▲ 。‎ ‎19.(1 分)稀土有“工业的维生素”的美誉。稀土元素 Tm 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右图,下列有关 Tm 的判断错误的是 ▲ (填序号)。‎ ‎①原子的质子数为 69 ②属于金属元素 ‎③原子的中子数为 69 ④相对原子质量为 168.9‎ ‎20.(7 分)下列 A~H 都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已知 A 是沼气、可燃冰的重要成分,‎ F 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A 的化学式为 ▲ ,G 俗称 ▲ 。‎ (2) 大气中D 的含量过高会产生 ▲ ,从而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3) 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为 ▲ ,该反应过程中 ▲ (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4) 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为 ▲ ,其基本反应类型为 ▲ 反应。‎ 三、化学实验题(本题 2 小题,每空 1 分,共 16 分)‎ ‎21.(8 分)实验室利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相关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 (1) 写出装置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① ▲ ,② ▲ 。‎ (2) 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 (填字母序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其中转化为氧气的氧元素与高锰酸钾中氧元素的质量之比是 ▲ 。‎ (3) 常温下,用锌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若要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 (填字母序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点燃氢气前必须验纯, 为确保安全,最好选用装置 ▲ (填字母序号)所示方法收集氢气。‎ ‎22.(8 分)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金属铝和铜的活动性强弱,开展了以下活动。‎ ‎【查阅资料】‎ 经查阅,金属铝在常温下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 ‎【对比实验】‎ 编号 操作 现象 甲 将表面未打磨的铝丝浸入CuSO4 溶液中 无明显现象 乙 将表面打磨后的铝丝浸入CuSO4 溶液中 铝丝表面析出红色固体 丙 将表面未打磨的铝丝浸入CuCl2 溶液中 铝丝表面析出红色固体 (1) 比较实验乙和实验 ▲ (填“甲”或“丙”)可得知:打磨能破坏氧化铝薄膜。‎ (2) 实验乙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据此可知金属活动性 Al 比 Cu ▲ (填“强”或“弱”)。‎ (3) 小明同学对实验丙的现象进行分析,认为 H2O 对氧化铝薄膜有破坏作用。但此观点马上被其他同学否定,否定的依据是 ▲ 。‎ ‎【猜测与探究】‎ 小组同学针对实验丙的现象,经讨论后猜测:Cl- 破坏了氧化铝薄膜。‎ 为检验此猜测是否正确,他们首先向两支试管中加入相同的 CuSO4 溶液,并均浸入表面未打磨的铝丝,然后进行了新的探究:‎ 操作 现象 结论 推论 ‎(1)向一支试管中再加入 NaCl 固体 铝丝表面析 出红色固体 氧化铝薄膜 被破坏 Na+或① ▲ 能 破坏氧化铝薄膜 ‎(2)向另一支试管中再加入 Na2SO4 固体 ‎② ▲ ‎ 氧化铝薄膜 未被破坏 Na+和 SO2-都不能 ‎4‎ 破坏氧化铝薄膜 ‎【结论与反思】‎ 得出结论:前述猜测 ▲ (填“正确”或“不正确”)。总结反思:本次探究充分运用了比较法和控制变量法。‎ 四、化学计算题(本题 2 小题,其中 23 题 2 分,24 题 6 分,共 8 分)‎ ‎23.(2 分)人体缺锌时,可在医生指导下通过葡萄糖酸锌(化学式为 C12H22O14Zn)口服液来补锌。葡萄糖酸锌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现有两支葡萄糖酸锌口服液,其中共含葡萄糖酸锌91 mg,则这两支口服液中锌的质量共 ▲ mg。‎ ‎24.(6 分)为测定某氧化铜和铜的固体混合物中氧化铜的质量分数,小勇同学取 20 g 固体 混合物置于烧杯中,将 100 g 稀硫酸分为四等份依次加入其中进行实验,测得数据如下:‎ 次序 ‎①‎ ‎②‎ ‎③‎ ‎④‎ 加入稀硫酸的质量/g ‎25‎ ‎25‎ ‎25‎ ‎25‎ 剩余固体的质量/g ‎16‎ a ‎10‎ ‎10‎ 回答下列问题:‎ (1) 原固体混合物中,氧化铜的质量分数为 ▲ 。‎ (2) 上表中,a 的值为 ▲ 。‎ (3) 计算该实验所用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