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4 MB
  • 2021-11-10 发布

2020届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主题33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共44张PPT)

  • 4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主题 3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 1 946 年 —— 1991 年) 1947 年 1949 年 1949 年 10 月 1 日 1953 年 1955 年 1960 年 1964 年 1968 年 1985 年 1990 年 1991 年 1993 年 周年 65 60 35 30 杜鲁门主义出台 苏联解体 “冷战”时期 两极格局 马歇尔计划提出 北约 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三世界力量增强 赫鲁晓夫改革开始 华约 成立 非洲年 勃涅日涅夫改革开始 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戈尔巴乔夫改革开始 纳米比亚独立 欧盟 成立 主题时序 主题阶段特征 世 界 中 国 资本主义国家: ⑴ 欧洲走向联合。⑵ 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⑶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建成 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力量不断壮大与遭遇挫折 亚非拉: 民族解放运动兴起 :⑴万隆会议召开 ⑵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⑶古巴独立 ⑷巴拿马收回运河区全部主权 世界政治格局: 两极对峙 到 多极化趋势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赢得 抗美援朝战争 的胜利,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得到巩固和发展。 (2) 改革开放 后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 山西三年考情分析 年份 考查知识点 题型、分值 2019 年 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 选择题第 13 题 2 分 欧洲联合 解析题第 17 题( 3 ) 4 分 知道杜鲁门主义、德国分裂、 北约与华约、了解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 材料解析题第 18 题( 3 ) 5 分 2018 年 北约与华约、冷战 简答题第 16 题( 2 ) 2 分 十月革命 材料解析题第 18 题( 3 ) 3 分 2017 年 殖民主义 选择题第 15 题 2 分 美国经济霸主地位 材料解析题第 18 题( 3 ) 3 分 欧洲联盟 探究题第 19 题( 4 ) 1 分 冷战 含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 40 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时间 1947 年 3 月~ 1991 年底 (苏联解体) 原因 (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称霸欲望十分强烈,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对美国称霸构成威胁。 (2) 苏联认为战争是资本主义垄断和竞争的产物,美国作为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是苏联潜在的防御对象。 (3) 美苏两国的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使双方的对抗、冲突不断 开始标志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考点 1 美苏“冷战” 课标导航: 知道杜鲁门主义、德国分裂、“北约”与“华约”,了解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 冷战 表现 (内容) 政治 杜鲁门 主义 出台时间: 1947 年 3 月 目标: 谋求建立 全球霸权 内容: 美国将领导和帮助所有选择“自由制度”、抵抗极权统治的力量。 影响: 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 经济 马歇尔 计划 1947 年美国国务卿提出“ 欧洲复兴计划 ”,即 马歇尔计划 , 企图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这是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又一重要步骤。同时 , 苏联也加强了对东欧各国的援助 军事 北约与华约对峙 1949 年,美、英、法等 12 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北大西洋公约》,“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简称“北约” ) 1955 年,苏联同 7 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缔结了《华沙条约》,“华沙条约 组织”成立(简称“华约”) 影响: 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德国 分裂 柏林危机爆发后, 1949 年 9 月,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10 月,在苏占区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影响) 冷战 影响 ( 1 ) 消极: 给世界和平与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长期的对抗阻碍了世界一体化的发展进程。 ( 2 ) 积极: 美苏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拓展 1. “一带一路”和马歇尔计划的不同之处 (1)形成时间不同: “一带一路”倡议形成于和平发展的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时期,马歇尔计划诞生于冷战时期。 (2)目的不同: “一带一路”倡议追求互利,谋求共同发展,马歇尔计划的目的则是通过经济上的援助,达到控制西欧、遏制苏联、服务美国称霸世界的目的。 (3)参与条件不同: “一带一路”倡议奉行自愿平等参与原则,无附加条件,马歇尔计划为美国主导,受援国从属,有附加条件 。 拓展 2 、 近代以来导致欧洲版图发生变化的几件大事 (1)拿破仑对外战争——扩大了法国疆域,控制了欧洲很多地方。 (2)第一次世界大战——德意志、俄罗斯、奥匈、奥斯曼土耳其四大帝国被摧毁,产生了一系列新兴民族国家。 (3)第二次世界大战——美、英、苏等国实行分区占领德国。 (4)冷战,美苏争霸——欧洲形成了两大阵营对峙的局面,德国被一分为二(民主德国、联邦德国)。 (5)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合并、南斯拉夫一分为五;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 教材图片解读 图名: 柏林墙 事件: 美苏 “ 冷战 ” 、德国分裂 地位: 冷战的标志性建筑 图名: “柏林危机”期间的空运 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及其首都柏林 事件: 美苏 “ 冷战 ” 解读: 二战结束后,美、苏从战时同盟关系变成了对世界霸权的竞争者,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 “ 冷战 ” ,图片展示的情形均是 “ 冷战 ” 在欧洲的具体表现 考点 2 战后欧洲的联合 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课标导航: 知道欧洲联合的趋势和日本经济的发展,知道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初步了解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 欧洲的联合 西欧经济的复兴 原因 (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凭借原有的工业基础和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2) 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 (3) 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表现 (1)20 世纪 50 年代初,西欧各国的工业生产已经基本恢复到甚至超过了战前水平 (2)20 世纪 50—70 年代,西欧经济持续繁荣 欧洲的联合 欧洲共同体 成立原因 ①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欧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②联合自强以提高国际地位;③抗衡苏联,摆脱美国控制 形成过程 (1)20 世纪 50 年代初,法国和联邦德国等六国组建欧洲煤钢共同体 (2)1958 年,六国又建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3)1967 年,这三个组织合并为欧洲共同体,简称 “ 欧共体 ” 性质 西欧经济合作组织 影响 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为西欧和平发展创造了条件 欧洲的联合 欧 盟 成立 1993年 在 欧共体 的基础上成立了欧洲联盟 生活变化 (1) 成员国逐步使用统一的货币——欧元。 (2) 成员国内部人员、资本和货物自由流通。 (3) 成员国公民有统一的欧洲护照,可在任何一个成员国工作、学习或居住 (了解) 性质 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 影响 (1) 经济上: 欧盟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是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表现 (2) 政治上: 大大加快 了欧洲一体化进程,提高了成员国的国际地位,是世界政治多极化中的重要一极,在国际舞台上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 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欧盟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经济政治体,欧洲一体化趋势的加强,推动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美国的发展与日本的崛起 美国 (1)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积极拓展世界市场,应用最新科技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刺激了经济的繁荣,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2)20 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3)90 年代以后,美国出现了以 全球化 和 信息化 为特征的 “ 新经济 ” ,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日本 原因 (1) 美国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推动日本政府颁布了“和平宪法” (2) 美国出于本国的战略需要,积极扶持日本。 (3) 日本政府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大力引进先进技术,重视教育。 表现 1968 年,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影响 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日本的国际地位也得到提升。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日本谋求成为政治大国的欲望日益膨胀,军费开支不断增加,引起亚洲邻国的关注和不安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目的 缓和社会矛盾 建立 (1) 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颁布了 《 社会保障法 》 ,实行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向无依无靠者提供救济 (2)1948 年,英国宣布建成 “ 福利国家 ” 。不久,法国和联邦德国等国也宣布成为 “ 福利国家 ” (3)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几次修订 《 社会保障法 》 ,扩大受益群体,提高最低工资,资助贫困学生。随着福利政策的推行,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建立起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和教育等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 完善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发展 评价 社会保障制度是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资产阶级也认为实行这种制度,可以 缓和阶级矛盾,创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稳定的社会环境 。但是, 社会保障制度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相同原因: ⑴ 都得到美国的扶持或援助; ⑵ 都积极引进最先进科技成果,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培养人才;⑶ 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对中国的借鉴: ⑴ 善于抓住机遇,注意加强国际经济联系;⑵ 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⑶ 积极对外开放,引进先进科技,大胆创新;⑷ 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拓展 3 、 日本、西欧经济迅速发展相同原因及其对中国的借鉴 拓展 4 、 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 ( 1 )内部调整,走向整体联合 ① 加强国家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推动整个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巩固和发展。 ②1993 年,欧洲联盟成立, 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 2 )外部扩张,推动经济全球化 ① 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跨国公司的影响增大,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 ② 1995 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考点 3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推广 苏联的改革与变化  东欧剧变 苏联解体 课标导航: 知道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推广,了解东欧剧变,了解苏联的改革与变化以及苏联解体 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背景 (1) 社会主义力量逐渐壮大。 (2) 随着冷战局面的形成,苏联要求东欧国家与自己保持高度一致 概况 (1) 1949 年,苏联同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 “ 经互会 ” 。苏联通过经互会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但也利用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 (2) 苏共还加强了对东欧各国共产党的控制,按照苏联模式对这些国家进行了全方位的内部改造 (3) 1950 年,中苏缔结了 《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 ,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新中国掀起了学习苏联的热潮 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背景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严重阻碍苏联社会发展 项目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时间 20世纪50年代开始 1964开始 20世纪80年代开始 内容 (1)政治: 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2)经济: 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等 (1)经济: 推行“新政策” ,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2)军事: 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 ,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 (1)经济 (前期重点):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 (2)政治 (后期重点):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 多党制 , 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结果 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并且存在严重偏差 (局限性) ①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②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 (局限性) ①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② 使苏联的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国家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随之加剧,从而导致了苏联解体 (影响)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 时间 20 世纪 80 年代末 原因 (1)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激化了国内矛盾,引发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 根本原因 ) (2) 西方国家 “ 和平演变 ” 战略的严重影响 (3) 苏联放松对东欧国家的控制 ( 外部原因 ) (4) 受 戈尔巴乔夫改革 的影响,东欧各国开始实行政治多元化,全盘否定自身的历史 (5) 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 主要原因 ) 表现 政治上: 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 经济上: 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实质 社会制度的改变,即由社会主义制度转变为资本主义制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苏联 解体 时间 1991 年年底 原因 ⑴ 直接原因: 戈尔巴乔夫改革。 ⑵ 根本原因: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起许多问题和矛盾。 ⑶ 外部原因: 西方长期推行 “ 和平演变 ” 战略 经过 (1)1991 年 8 月 19 日, 8 名苏共高级官员发动政变,以失败告终。随后,戈尔巴乔夫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俄罗斯领导人 叶利钦 控制了全局,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 (2)1991 年 12 月 21 日, 11 个加盟共和国在 阿拉木图 签署 《 阿拉木图宣言 》 ,宣告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 ( 独联体 ) 及苏联停止存在 (3)1991 年年底,苏联解体 实质 社会性质的改变 ( 由社会主义制度转变为资本主义制度 )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苏联 解体 影响 (1) 对世界: 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导致许多原来被掩盖的矛盾和冲突激化,地区和民族冲突不断; (2) 对欧洲: 加速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为欧盟和北约的扩大创造了条件,也为欧洲摆脱美国而成为独立的力量提供了前提; (3) 对美国: 使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 (4) 对社会主义运动: 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挫折,使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也给社会主义国家带来巨大压力 拓展 5 、 苏联模式的演变 考点 4 万隆会议“非洲年”古巴革命 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 课标导航: 通过万隆会议、“非洲年”、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等史实,知道战后殖民体系的崩溃和亚非拉国家为捍卫国家主权、发展经济所进行的斗争 万隆会议 背景 (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殖民帝国纷纷瓦解,越来越多的亚洲和非洲国家取得独立 (2) 新独立的国家都面临巩固政权、发展经济的共同问题 (3) 广大亚非国家反对冷战,不愿卷入大国之间的军事冲突 召开 1955 年 4 月,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来自亚洲、非洲的 29 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举行了第一次亚非会议,也就是 万隆会议 议题 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 内容 通过了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 万隆会议 性质 第一次 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 参加的 亚非 国际会议 结果 周恩来 总理提出 “ 求同存异 ” 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意义 ⑴ 提高了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自信,鼓舞了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⑵ 从万隆会议开始,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 精神 会议体现的亚非国家和地区团结合作、友好相处,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的精神,被称为“万隆精神 ” 非洲年 开始 非洲民族独立运动首先在北非展开 。 1951 年年底,利比亚宣布独立。 1952 年,埃及爆发革命,次年成立了埃及共和国。 1962 年,阿尔及利亚人民经过长期的民族解放战争,推翻了法国的殖民统治,获得独立 高潮 (1)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 ,非洲民族独立运动进入高潮,绝大多数殖民地国家先后获得了独立 (2) 1960 年 ,非洲有 17 个国家获得独立,这一年因此被称为 “ 非洲年 ” 。此后,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继续发展 结束 1990 年 , 纳米比亚 独立 ,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 ( 或标志着帝国主义在非洲殖民体系的崩溃 ) 意义 (1) 改变了非洲面貌,也使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瓦解。 (2) 新兴的非洲独立国家成为一支重要的反帝反殖民力量,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拉美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古巴独立 古巴在政治和经济上长期被美国控制。古巴人民在 卡斯特罗 等人的领导下,经过数年的武装斗争,最终在 1959 年推翻了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 。后来, 古巴又挫败了美国支持的雇佣军入侵,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 (1) 巴拿马运河 位于巴拿马共和国中部,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战略地位 (2) 巴拿马运河开通后,美国在运河沿岸划出运河区,运河区一直由美国控制 (3)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巴拿马不断爆发群众性的反美运动,要求收回运河区主权 (4)1977 年,巴拿马与美国签订条约。后来,巴拿马收回了运河区的海关、邮政、司法等主权,并参与运河的管理和营运 (5) 1999 年底,巴拿马收回了运河区的全部主权 拓展 6 、 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与瓦解 拓展 7 、比较 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与中国改革开放 项目 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 中国改革开放 不同点 实质 对苏联社会主义的全盘否定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改革路线 偏离社会主义道路,放弃共产党的领导权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改革内容 先经济改革,后政治改革 侧重于经济改革,也有政治、教育、科技领域的改革 结果 苏联解体 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改革中快速发展 相同点 (1)都是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改革。 (2)改革前都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且都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3)都是为了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 拓展 8 、 二战后,美国对国际政治拥有巨大影响力的表现 (1) 二战后,美国确立了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 (2) 美国是联合国的创始成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举足轻重。 (3) 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推行遏制共产主义的冷战政策。 (4)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居于领先地位,占据全球广阔市场。 (5) 推行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并扶植日本,壮大了资本主义阵营;成立北约,加强了美国对西欧的控制。 (6) 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拥有核武器等先进装备,在世界许多地方驻军等。 [2017.18(3)] 核心素养促提升 (1)图一、图二分别反映了二战结束后欧洲形成的国际同盟形势,结合所学分析它们的突出特点。 答: 图一, 东西方对峙,两极格局形成。 图二, 欧洲各国相互合作,呈现政治、经济一体化趋势。 (2)与图一相比,欧洲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答: 变化: 从加入不同阵营的对峙局面到走向联合。 原因: 苏联解体,冷战结束。 真题演练 1 、 [ 2019年18(2)(3)(4)题8分 ] 材料二   巴黎和会“三巨头”之一,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写道:“如果德国认为1919年的和约不公平,那么它将会找到对战胜国进行报复的手段。” 法国的福煦将军说:“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   《一战后的美日海权角逐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一书中写道:华盛顿会议的结果对日本的安全以及在中国的利益构成了威胁 , 从而激起了日本对美国的极端仇视 , 为日美争夺太平洋霸权埋下了种子。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的战时同盟基础迅速发生了动摇,美国试图在整个战后世界建立起不可动摇的领导地位,而苏联则企求在本国周围建立起不容他人染指的势力范围,这两种战略目标发生了直接的冲突,每一方都成了另一方实现自身目标的巨大障碍。此种状态,加上它们在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方面固有的冲突,使得美苏矛盾和分歧的尖锐化变得不可避免。 —— 摘编自袁明《国际关系史》 ( 2 )材料二中所述的会议召开后确立了怎样的国际格局?简要评价这一格局。( 3 分) 格局: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分) 评价: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确立了帝国主义在西方、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在一定时期内维持了世界的相对稳定。(1分)但它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也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1分) ( 3 )根据材料三,列举二战后美苏矛盾尖锐化的具体表现。( 3 分) ( 4 )根据材料二、三,比较两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两个国际格局的相同之处。( 2 分) 政治上, 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 (1分) 经济上, 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苏联成立经互会; (1分) 军事上, 分别成立北约、华约。(1分) (或德国分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苏联入侵阿富汗等任意一点得1分) 都是在世界大战后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世界体系;都带有大国强权政治和大国争霸的性质;都建立了国际性组织机构;都损害了中国的利益;都带有不稳定性;都随着大国间经济、军事实力的变化而瓦解等。(答出符合上述意思的任意一点得1分,共2分) 2. [ 2019年17(3)题4分 ] 材料三  西欧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经济发展水平接近,具备一定的联合基础。 1945 年之后德法两国都毫无疑问地认识到:两国之间的对抗,不仅削弱了自己,而且还削弱了欧洲。于是由法德作为发动机带动起来的欧洲共同体组织,由于形成统一的市场,统一的货币,组建了共同的议会乃至军事力量,一个超强的地区联合体横空出世了。 —— 摘自《大国崛起》 根据材料三,简述西欧走向联合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 。 ( 4 分) 原因: 西欧国家有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经济发展水平相近;二战后,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地位,迫切需要通过合作发展经济;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中,西欧国家认识到,只有谋求政治上的联合,才能提高国际地位等。(2分) 影响: 促进了欧洲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提高;20世纪70年代,随着西欧经济水平的提高,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1993年成立欧洲联盟,大大加快了欧洲一体化进程;欧洲联盟成为推动多极化趋势中重要的一支政治力量等。(2分) 3 、 [2019年19(5)题6分] 任务四  【协和万邦 —— 推动文明互鉴】 ( 5 )根据下面材料信息,结合相关史实,以 “ 河 · 和 · 合 ” 为题写一篇 150 字左右的小短文。( 6 分)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 —— 摘自 2019 年 5 月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的主旨演讲 示例: “ 河·和·合 ” 世界上各地区的文明丰富多样,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通过不同的交往方式,产生了对世界影响深远的文明成就。 大河流域孕育了古老的亚非文明。如尼罗河流域古埃及的金字塔、象形文字;两河流域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法典》、楔形文字;印度河流域的阿拉伯数字、佛教;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古代中国创造了甲骨文、青铜器等。各地区丰富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文明成果,传播到世界各地,对人类文明做出贡献。 和平交往促进了文明的交流。古老的丝绸之路搭建了世界和平交往的桥梁,如玄奘西游天竺,鉴真东渡日本,日本遣唐使来华,郑和下西洋,阿拉伯人把中国的四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传入欧洲等,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在古老的丝路上以和平友好的方式,促进了文明的交流与互鉴。 团结合作促进文明互鉴。如二战期间,面对法西斯的侵略,中、美、苏、英等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形成反法西斯同盟,共同打败法西斯,赢得世界和平,战后成立了联合国;万隆会议上,中国政府提出 “ 求同存异 ” 方针,促成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二战后,欧洲国家走向联合,建立欧洲联盟。当今,在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下,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等一系列国际合作组织的建立,各国在相互合作、交流互鉴中,促进共同发展。 文明发展是在交流中相互学习,在学习中不断博采众长。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具有深刻的内涵,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启示。 评分说明:围绕主题,文章结构完整,层次分明,逻辑关系清晰;观点论述与3个事件及影响建立联系,并能解释和扩展出材料本身的意义可得6分。之后逐条减分 。 4. [ 2018年16(2)题2分,节选 ] 下图所反映的局面是在什么背景下出现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军事、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二战后强大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成为美国实现野心的障碍,为了遏制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美国出台冷战政策,在军事上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分)面对美国的冷战攻势,为了对抗北约,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成立华沙条约组织。(1分)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 5. [ 2017年18(3)(4)题5分 ]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打破了旧有的世界经济体系,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冲击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使原有的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美国以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为后盾,战后确立了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对国际政治拥有巨大影响力。 —— 摘自高中历史教科书 材料四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美苏冷战终结,世界局势发生了重大改变,正曲折地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与此同时,经济领域的全球化速度大大加快,出现了崭新的局面。 —— 摘自高中历史教科书 ( 3 )根据材料三,简述二战后美国 “ 对国际政治拥有巨大影响力 ” 的表现。( 3 分) ( 4 )综上所述,归纳推动经济、政治格局发生变化的共同因素。( 2 分) 二战后,美国确立了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举足轻重;提出杜鲁门主义,推行遏制共产主义的“冷战”政策;第三次科技革命居于领先地位,占据全球广阔市场;推行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并扶植日本,壮大了资本主义阵营;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北约的成立,加强了美国对西欧的控制;拥有核武器等先进装备,在世界许多地区驻军等。(答出符合上述意思的任意一点得1分,共3分) 战争的影响;科技的推动;大国实力的消长;国家利益的驱动;地区局势的变化等。(答出符合上述意思的任意一点得1分,共2分) 6 、 [2017年19(4)题4分] 任务四 [ 解读史实 —— 体验和而不同 ] ( 4 分) “ 求大同,存小异 ” 对和平发展意义重大,请结合下列史实加以说明。 示例1: 万隆会议:针对会前帝国主义国家破坏会议的阴谋和与会各国间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总理指出,亚非国家不应陷入关于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争论,而应本着“求同存异”的方针团结起来,积极维护和促进民族独立与世界和平。“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促进了会议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示例2: 《联合国家宣言》: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使二战的战火不断扩大,法西斯国家的大肆侵略,激起世界人民的愤怒。面对共同的敌人,26个国家召开了华盛顿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形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成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示例3:欧洲联盟:二战后,西欧国家为振兴经济,并在美苏两极对抗中维护自己的国际地位,摒弃前嫌走上了联合之路,成立了欧共体。此后,组织规模逐渐扩大,逐步向经济政治一体化目标迈进。到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之一,推动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7 、 (2019·孝感中考)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二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材料中的挑战是指(  ) A.中国的快速发展 B.西欧和日本的崛起 C.北约和华约的对峙 D.轴心国集团的形成 8 、(2019·镇江中考)“它是由亚非国家自己处理自己事务的国际会议,会议的成就表明亚非国家已作为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引文中的会议是指(  ) A.日内瓦会议 B.慕尼黑会议 C.雅尔塔会议 D.万隆会议 B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