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50 KB
  • 2021-11-10 发布

2020年山东省菏泽市中考语文试卷(附答案解析)

  • 2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2020年山东省菏泽市中考语文试卷 ‎(附答案解析)‎ 一、古诗文(30分)(一)经典诗文积累。(12分)‎ ‎1.(4分)默写唐代诗人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和理解名句的能力。解答直接默写时,要结合所给出的语句,联系自己掌握的内容,完成填空即可。‎ 参考答案: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易错字:杨、郎)‎ 点拨:要求句子一定要记准确,不要背错,不要写错别字。‎ ‎2.(4分)依据课文填空。‎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 不求闻达于诸侯 。(诸葛亮《出师表》)‎ ‎②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刘禹锡《陋室铭》)‎ ‎③陈涉太息曰:“嗟乎!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司马迁《陈涉世家》)‎ ‎④大人者,言不必信, 行不必果, 惟义所在。(传统文化《孟子•离娄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参考答案:答案:‎ ‎①不求闻达于诸侯(注意“侯”的书写)‎ 第29页(共29页)‎ ‎②苔痕上阶绿(注意“痕”的书写)‎ ‎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注意“鹄”的书写)‎ ‎④行不必果 点拨: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3.(4分)根据提示默写。‎ ‎①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表达“月亮仿佛一面刚刚打磨过的明镜”意思的诗句是: 一轮秋影转金波 , 飞镜又重磨 。‎ ‎②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赞美当代英雄豪杰的诗句是: 数风流人物 , 还看今朝 。‎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参考答案:答案:‎ ‎①一轮秋影转金波 飞镜又重磨(注意“磨”的书写)‎ ‎②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点拨:‎ 第29页(共29页)‎ 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二)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4分)‎ ‎4.(4分)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长安听百舌①‎ 韦 鼎 万里风烟异,一鸟忽相惊。‎ ‎ 那②能对远客,还作故乡声。‎ ‎【注】①百舌:鸟名。这种鸟黑羽黄嘴,能反复模仿百鸟之音。②那:即“哪”。‎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 ‎(2)请简要赏析“惊”字的妙处。‎ 解析:《长安听百舌》是南朝陈诗人韦鼎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诗是表达了一种作客思乡之情。诗的前两句写诗人作客他乡听到鸟声;后两句写诗人对鸟儿的“埋怨“。此诗不是直接抒情,而是抓住一个典型的瞬间,揭示主人公的那种强烈的乡恋之情,故国之思。‎ 参考答案:(1)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诗的前两句写诗人作客他乡听到鸟声;后两句写诗人对鸟儿的“埋怨”‎ 第29页(共29页)‎ ‎。此诗不是直接抒情,而是抓住一个典型的瞬间,揭示主人公的那种强烈的乡恋之情,故国之思。‎ ‎(2)本题考查学生的炼字能力。“惊”字,紧承上句“异”字,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思念江南风光时的凝神状态。“惊”为“心惊”之意,诗人此时正在泛忆不同于万里风烟的江南景色,而百舌的叫声不禁使诗人突然意识到已经是又一个春天来临,此时的江南风光自然会更加秀丽,也更令人怀念。百舌声是诗人在家乡时听惯了的,如今在异乡又突然听到这熟悉的声音,自然更增强了诗人对江南家乡故国的怀念之情。同时也使诗人感到在此异乡滞留的时间已久。久客思归,不得不使诗人闻百舌声而骤感惊心。‎ 答案:‎ ‎(1)表达了作者强烈的乡恋之情,故国之思。‎ ‎(2)“惊”字,紧承上句“异”字,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思念江南风光时的凝神状态,同时也使诗人感到在此异乡滞留的时间已久。‎ ‎【参考译文】‎ 离乡万里风光习俗都不相同,忽然它一叫感到心惊。‎ 怎么能对着远方的来客,叫着这让人心碎的乡音?‎ 点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必须理解诗歌基本内容;2.联系诗歌写作背景和主题进行分析。‎ ‎(三)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14分)‎ ‎5.(14分)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第29页(共29页)‎ ‎【甲】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选自《愚公移山》)‎ ‎【乙】项籍①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②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 ‎ 后刘、项相争,刘邦智取,项籍以力斗,然终为刘所败,乃智穷也。‎ ‎(选自司马迁《项羽本纪》,有改动)‎ ‎【注】①项籍:项羽,名籍,字羽。②项梁;项羽叔父。‎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汝之不惠 同“慧”,聪明 ‎ ‎②何苦而不平 愁 ‎ ‎③惧其不已也 停止 ‎ ‎④不足学 值得 ‎ 第29页(共29页)‎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C ‎ A.而山不加增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B.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辍耕之垄上 C.以残年余力 何以战 D.其如土石何 屠自后断其股 ‎(3)下列各项中,不是倒装句的一项是 D ‎ A.甚矣,汝之不惠!‎ B.忌不自信。‎ C.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D.南冥者,天池也。‎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②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5)简析愚公成功和项羽失败的原因,并谈谈启示。‎ 解析:【参考译文】‎ ‎【甲】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 第29页(共29页)‎ 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手中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于是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边,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从这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乙】项籍小的时候曾学习写字识字,没有学成就放弃了;又学习剑术,也没有学成。项梁很生气。项籍却说:“写字,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剑术,也只能对付一个人,不值得学。我要学习能敌得过万人的本事。”于是项梁就教项籍兵法,项籍非常高兴,可是刚刚懂得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学到结束。‎ ‎……‎ ‎ 后来,刘邦和项羽打仗,刘邦智斗,而项羽则以蛮力力取,最终还是败给了刘邦。这告诉我们知识是无穷之境的!‎ 参考答案:(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你真的太愚蠢了!惠:同“慧”,聪明。‎ ‎②句意:还怕挖不平吗?苦:愁。‎ ‎③句意: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已:停止。‎ ‎④句意:不值得学。足:值得。‎ ‎(2)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第29页(共29页)‎ A.而:表转折关系/而:表承接关系;‎ B.之:的/之:到,去;‎ C.以:凭借/以:凭借;‎ D.其:表反问语气/其:它(的)。‎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辨析能力。文言句式有:倒装句、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 A.倒装句;‎ B.倒装句 C.倒装句 D.判断句。‎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固,顽固。彻,改变。句意: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②重点词:略,一点。竟,结束。句意:可是刚刚懂得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学到结束。‎ 第29页(共29页)‎ ‎(5)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具体内容分析。【甲】文文章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事情,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道理。愚公成功的原因在于,他在定下目标之后,能不怕困难,坚持不懈,最终移山成功。【乙】文中的项羽学什么都不能一心一意,不能坚持到底,缺乏恒心和毅力,这为他后面的失败埋下了隐患。结合他们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得出我们所受的启示: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只有不怕困难,坚持不懈,才能学有所成。‎ 答案:‎ ‎(1)①同“慧”,聪明;②愁;③停止;④值得。‎ ‎(2)C ‎(3)D ‎(4)①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②可是刚刚懂得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学到结束。‎ ‎(5)愚公能不怕困难,坚持不懈;项羽他学什么都不能一心一意,不能坚持到底,缺乏恒心和毅力。示例: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只有不怕困难,坚持不懈,才能学有所成。‎ 点拨:“之”的用法:‎ ‎①旁人皆为之感怆(之:代词)‎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之:往,到……去)‎ ‎③与民同游观之乐(之:的)‎ ‎④‎ 第29页(共29页)‎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⑤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之:补充音节)‎ ‎⑥何陋之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⑦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二、现代文(40分)(一)(10分)‎ ‎6.(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时间的脚印(节选)‎ 陶世龙 ‎①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②有一种很粗糙的石头,叫作“砾岩”。你可以清楚地看到,砾岩中包含着从前的鹅卵石。这说明了岩石生成的地方,是当时陆地的边缘,较大的石子不能被搬到海或湖的中央,便在岸边留下了。可是,有时候,在粗糙的岩石上覆盖着的岩层,它里面的物质颗粒却逐渐变细了,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因为地壳下沉,使原来靠岸的地方变成了海洋的中心。‎ ‎③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 ‎④石头颜色的不同,也常常说明着地球上的变化。红色的岩石意味着当时气候非常炎热,而灰黑色常常是寒冷的表示。如果这里的石头有光滑的擦痕,那很可能从前这里有冰河经过。‎ ‎⑤‎ 第29页(共29页)‎ 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更有着丰富的记录。许多生物的尸体由于和泥沙埋在一起,被泥沙紧紧包裹住,没有毁灭消失,而让别的矿物质填充了它的遗体,保留了它的外形甚至内部的构造。在特殊的情况下,某些生物的尸体竟完整地保存下来了,如北极冻土带中的长毛象、琥珀中的昆虫。所有这些都叫做“化石”。‎ ‎⑥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⑦例如,很多地方都发现了一种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它告诉我们,在6亿多年前到5亿多年前的那个叫作“寒武纪”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宽广。许多高大树木的化石告诉我们,有一个时期地球上的气候是温暖而潮湿的,这是叫作“石炭纪”的时代的特征。还有一些“象”和“犀牛”都长上了长长的毛,这准是天气冷了,说明了“第四纪”冰河时期的来临。‎ ‎⑧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在石头上也留下了痕迹。如雨打沙滩的遗迹,水波使水底泥沙掀起的波痕,古代动物走过的脚印和天旱时候泥土龟裂的形象……‎ ‎(1)请从选文中概括出岩石保存的历史痕迹。‎ ‎(2)指出第⑦段的主要说明方法和作用。‎ ‎(3)第④段中加点词“很可能”可否去掉?并说明理由。‎ 解析: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为我们解析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岩石仿佛是原始的“钟表”,留下了历史的痕迹,无声地讲述着自然传奇故事,让我们了解到地貌的变化、地质的变迁,以及古代生物繁衍、灭绝的大量信息。这样的“石头记”,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宝书,可以引导我们寻找“地下的宝库”,为人类造福。‎ 参考答案:(1)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阅读全文,根据“从‘死’‎ 第29页(共29页)‎ 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石头颜色的不同,也常常说明着地球上的变化”“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更有着丰富的记录”“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等句子,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出来即为本题的答案。‎ ‎(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例如,很多地方都发现了一种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一句,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3)本题考查说明语言特点的分析。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很可能”有猜测的意味,表示不肯定的意思,语言严谨,留有余地。所以不能删去。‎ 答案:‎ ‎(1)①地壳的运动;②气候的变化;③古生物的状况;④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2)举例子,具体说明了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3)“很可能”表示“从前这里有冰河经过”是一种猜测,如果去掉就太绝对,不符合事实。‎ 点拨:初中说明文常用说明方法的分类及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第29页(共29页)‎ ‎③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④作比较:把___和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⑤打比方:将_____比作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作引用:引用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文献、诗词、歌谣、传说等进行说明,从而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二)(14分)‎ ‎7.(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悬崖边的树 林清玄 ‎ 我读初中的时候,成绩不好。由于对课外书及美术的热爱,我的初中生活一直过得迷迷糊糊,好像一转眼就升上初三了。‎ ‎ 就在初三刚开始不久,父亲把我叫去,说:“像你这样的成绩,我的脸都被你丢尽了。我看你初中毕业不要去高雄参加联考了,你去台南考。”我当场怔在那里,因为在我居住的乡镇,所有的孩子都是参加高雄联考,去台南考试,无异就是放逐,连在乡镇里的旗美高中也不能考了。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我自己一个人跑到台南去考高中,放榜的时候发现考上了一个从未听说过的高中 第29页(共29页)‎ ‎﹣﹣私立瀛海高中。‎ ‎ 瀛海高中刚成立不久,是超迷你的学校,每一年级只有三个班,整个高中加起来只有三百多人。学校在盐分地带,几乎可以用“寸草不生”来形容。土地因为盐分过高,一片灰白色。学校独立于郊野,四面都是蔗田和稻田。记得入学注册时是爸爸陪我去的,他看到那么简陋的校舍和荒凉的景色,大吃一惊,非常讶异地问我:“你怎么会考上这种学校?”‎ ‎ 由于学生很少,大部分的学生都住校,我也开始了离家的生活。住在学校时认识了许多死党,加上无人管教,我的心就像鸟飞出笼子一样,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读课外书,画画和写文章。每到假日,我就跑到台南市去看电影、逛书店。我的高中生活大致是快乐的,除了功课以外。学校的功课日渐令我厌烦,赤字一天一天增加,到高一结束时,有一大半的功课都是补考才通过的。这时,我暗暗地准备辍学或转学,当我把这想法告诉爸爸,他气得好几天不和我说话。有一天,他终于开口了:“你再读一学期,真的不行,再转回来吧!”‎ ‎ 升入高二,我们换了导师,是一位七十岁的老头,听说是北京大学毕业的,因为在省中退休,转到私校来教。他就是后来彻底改造我的王雨苍老师。‎ ‎ 开学不久,他叫我去他家包饺子,然后告诉我:“你在报纸上的文章我看过,写得真不错。”‎ 第29页(共29页)‎ 这是第一位确定那些文章是我写的老师,以前的老师都以为只是同名同姓的人。然后,王老师告诉我,他从事教育工作快五十年了,学生的素质他差不多一眼就可以看出来。他之所以退而不休,转到私立学校教书,不只是因为兴趣,也是为了寻找沧海遗珠。吃完师母的饺子,告辞的时候,王老师搂着我的肩膀说:“你有什么想法,随时可以来找老师谈谈。林清玄,你不要自暴自弃呀!”我从未被老师如此感性地对待,当场就红了眼睛。‎ ‎ 接下来就像变魔术一样,我把一部分的心力用在课业上,功课虽然不好,也还在及格边缘。由于王老师的鼓励,我把大部分心力用在写作上,不仅作品陆续发表在报纸杂志上,还连续两次得到全台南市中学作文比赛的第一名。这使我加强了对自己的信心,也更坚定了日后的写作之路。不管是写作文还是周记,或是发表在报上的文章,王雨苍老师总是仔细斟酌、修改,与我热心讨论,使我在升学至上的压力中还有喘息的空间。渴望成为作家的梦想,在我的高中生活中,犹如大海里的浮木,使我不致没顶。王老师则是和我一起坐在浮木上的人,并且帮我调整了浮木的方向。在我高中毕业的时候,我不再对前途畏惧了,虽然大学的考试一直不顺利,但是我知道,我的写作不会再被动摇了。‎ ‎ 一直到现在,我只要想起中学生活,王雨苍老师那高大的身影、红润的双颊就会在眼前浮现,想到他最常对我说的:“你一定会成功的,不要自暴自弃呀!”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王老师寻找的沧海遗珠,但我知道好老师正如同悬崖边的树,能挡住那些失足坠落的学生。‎ 第29页(共29页)‎ ‎ 现在时空遥隔了,老师的魂魄已远,但我仿佛看到在最陡峭的悬崖边,还长着翠绿的大树。‎ ‎(选文有改动)‎ ‎(1)简述王雨苍老师改造“我”的经过。‎ ‎(2)你认为王雨苍老师是怎样的人?‎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写父亲有何作用。‎ ‎(4)简析以“悬崖边的树”为题的妙处。‎ 解析:本文写“我”读初中时,成绩不好,父亲对“我”很失望,只考上私立瀛海高中;高二时候,王雨苍老师的到来改变了“我”,他肯定、鼓励“我”,使“我”获得进步并坚定了走写作道路的信心。文章以“悬崖边的树”比喻王老师,表达了作者对王老师的赞美、感激、怀念之情。‎ 参考答案:(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由第6段“他叫我去他家包饺子”“这是第一位确定那些文章是我写的老师”“你有什么想法,随时可以来找老师谈谈。林清玄,你不要自暴自弃呀”等内容可概括为:王老师邀“我”到他家包饺子,肯定、鼓励“我”。由第7段“不管是写作文还是周记,或是发表在报上的文章,王雨苍老师总是仔细斟酌、修改,与我热心讨论,使我在升学至上的压力中还有喘息的空间”“在我高中毕业的时候,我不再对前途畏惧了,虽然大学的考试一直不顺利,但是我知道,我的写作不会再被动摇了”可概括为:对“我”的文章,王老师仔细斟酌、修改,与“我”讨论,使“我”坚定了走写作之路。‎ 第29页(共29页)‎ ‎(2)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由“听说是北京大学毕业的,因为在省中退休,转到私校来教”“王老师告诉我,他从事教育工作快五十年了,学生的素质他差不多一眼就可以看出来”可见,王老师教学水平很高。由“开学不久,他叫我去他家包饺子”“吃完师母的饺子,告辞的时候,王老师搂着我的肩膀说”可见,王老师关爱学生、和蔼可亲。由“他之所以退而不休,转到私立学校教书,不只是因为兴趣,也是为了寻找沧海遗珠”可见,王老师热爱教育事业,注重发现人才。由“由于王老师的鼓励,我把大部分心力用在写作上”“王老师则是和我一起坐在浮木上的人,并且帮我调整了浮木的方向”“你一定会成功的,不要自暴自弃呀”可见,王老师教育方法得当。由“不管是写作文还是周记,或是发表在报上的文章,王雨苍老师总是仔细斟酌、修改,与我热心讨论”可见,王老师文学功底深厚。‎ ‎(3)本题考查对次要人物作用的分析。此题要从刻画人物、表达主旨等角度进行分析。“像你这样的成绩,我的脸都被你丢尽了。我看你初中毕业不要去高雄参加联考了,你去台南考”“你怎么会考上这种学校?”父亲的做法与王老师对“我”的鼓励、肯定形成鲜明对比,从而突出了王老师关爱学生、富于教育智慧的特点,表现了王老师对“我”的成长起的作用之大。父亲对“我”的失望,也体现了“我”的成绩很差,一方面为后文王老师对“我”关心、鼓励的情节作铺垫,另一方面与后文“我”获得的进步形成对比,突出了王老师在“我”的成长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第29页(共29页)‎ ‎(4)本题考查标题的赏析。“但我知道好老师正如同悬崖边的树,能挡住那些失足坠落的学生。”“悬崖边的树”以比喻的方法揭示了本文的主要人物王老师,蕴含着对老师的赞美、感激之情,点明文章主旨。比喻手法使标题生动、新颖,能吸引阅读兴趣。‎ 答案:‎ ‎(1)王老师邀“我”到他家包饺子,肯定、鼓励“我”;对“我”的文章,王老师仔细斟酌、修改,与“我”讨论,使“我”坚定了走写作之路。‎ ‎(2)教学水平很高;关爱学生、和蔼可亲;热爱教育事业,注重发现人才;教育方法得当;文学功底深厚。‎ ‎(3)①父亲对“我”的失望与王老师对“我”的肯定、鼓励形成对比,突出了王老师关爱学生、富于教育智慧的特点,表现了王老师对“我”的成长起作用之大,表达了“我”对王老师的感激怀念之情。②父亲对“我”的失望,表现了当时“我”成绩很差,这为后文王老师关心、鼓励“我”的情节起铺垫作用;最初成绩差、自我放弃,与后文“我”获得进步、坚定写作方向形成对比,从而突出了王老师在“我”的成长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4)标题运用比喻手法,生动、新颖,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含蓄交代了文章主要人物,点明文章主旨,表达了作者的赞美、感激之情。‎ 点拨: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 ‎(1)从文章中直接找出表现人物品质、性格等的词语;‎ 第29页(共29页)‎ ‎(2)从他人的相关言行以及人物自身的言行中提炼出体现人物品质、性格等的词语;‎ ‎(3)联系文章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进行综合提炼概括。‎ ‎(三)(16分)‎ ‎8.(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寂寞林公 胡文彬 ‎①五月的福州,赤日炎炎。我辗转于长街短巷,无心看它的繁华与热闹,反复打听的只是两个人的故居和纪念馆,一是林公则徐,一是林公觉民。然而,问酒店白领,茫然;问汽车司机,摇头;问商店店员,不晓;问过往行人,更是不知。于是,我像无头苍蝇似的坐着公共汽车沿主要街道搜寻。皇天不负有心人,位于澳门路16号的林则徐纪念馆终于让我化焦灼为惊喜!‎ ‎②始建于1905年的林文忠公祠,现为林则徐纪念馆。红墙,木楼,江南式园林,倒也清幽。里面展出林则徐的生平业绩、字画著作。我怀着无限敬意一一瞻仰了树德堂、御碑亭及弥漫着书香气的展室,仿佛在阅读一部关于民族精神的教科书,字字力透纸背。厚厚的林则徐文集,灵动飘逸的林公手迹﹣﹣“清风明月不用一钱,静坐读书各得半日”,天赋才华。林则徐本可以做一个闲雅从容的艺术家,是历史的风雨、民族的灾难把他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③‎ 第29页(共29页)‎ 静极了的树德堂里光线幽暗,眼睛好一会才适应。我睁大眼睛仰望肃穆端坐的林公塑像,感受着他的苦痛,他的如墙如山的沉默,沉默的外表里翻卷着岁月的波光与血光,凝重与沉重。御碑亭里三石碑高耸,载着咸丰皇帝在林公身后所作的高度评价。想到他身前本是经天纬地的民族英雄,却遭遇罪臣命运;想到他以罪臣之身行忠臣之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在充军的边塞之地,殚精竭虑,造福一方百姓;想到世界的进步,竟常常是以牺牲优秀者为代价,不禁悲从中来。‎ ‎④大惑不解的是,与厦门鼓浪屿郑成功纪念馆观者如潮的情形相比,林则徐纪念馆却门可罗雀。寥寥无几的几个外地人匆匆浏览,其中一个中年男子刚走到拱形的门洞下,手机响了,于是对着林公的祠堂肆无忌惮地大声呵斥着。卖门票的老人睡眼蒙胧,庭院里的空气冷清得令人寒颤。显然,昔日英雄林则徐,已渐渐被许多人冷落淡忘。寂寞林公,150多年前,可是声震寰宇叱咤风云之人,一面迎着海风猎猎飘扬的大纛,以他为鉴曾验证过人性的深度、爱国的情怀与生命的壮美啊!‎ ‎⑤心事重重地走出林则徐纪念馆,我到处打听林觉民的故居,终不能如愿,找不到任何标志,有人竟像看稀有动物似的从头到脚打量我。我寻找林觉民,不仅因为他是我崇拜的才女林徽因的叔叔,他的故居后来是冰心的祖屋,还因为他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一位被两广总督张鸣岐惊为天人、直呼“真奇男子也”‎ 第29页(共29页)‎ 的血性男子汉,一位有情有义的大丈夫。这位在日本攻读哲学四年、满腹经纶的福州青年,发现要拯救危如累卵的祖国,哲学是无力的,只有仗剑而起,以死报国。广州起义中他腰部中弹,力竭被捕。在刑堂上,热血男儿林觉民慷慨陈词,痛斥腐败,吁请救国救民。人生的最后一个舞台,他的表演是何等的精彩!我多想亲眼看看他24岁就义前写在一方手帕上的《与妻书》真品:“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为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此文选入中学课本,因此,据说参观他故居的主要是学生。林公觉民的形象已淡出成人世界,独自寂寞在岁月深处。‎ ‎⑥黯然间心有不甘地再询问林则徐墓、严复墓,回答没对外开放。偌大一座孔庙呢,空空如也,据说等待装修。‎ ‎⑦如果只有赚钱的热闹,而没有文化的繁荣,没有拥戴崇仰民族精英的风尚,富贵气有了,世俗气有了,可雅气没了,文气没了,此乃大不幸也。‎ ‎⑧但愿我的所闻所叹只是管窥一豹,杞人忧天。‎ ‎(选文有改动)‎ ‎(1)阅读第①﹣③段,说说作者为什么会产生“凝重”“沉重”的感受。‎ ‎(2)联系林则徐、林觉民的业绩,谈谈你对第③段中划线句子的理解。‎ ‎(3)品味语言。‎ ‎①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第29页(共29页)‎ 我怀着无限敬意一一瞻仰了树德堂、御碑亭及弥漫着书香气的展室,仿佛在阅读一部关于民族精神的教科书。‎ ‎②赏析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有人竟像看稀有动物似的从头到脚打量我。‎ ‎(4)结合全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解析:本文写作者在福州打听林则徐和林觉民的纪念馆和故居,为民众的不知晓而深感民族英雄被淡忘的悲伤;参观纪念馆和故居,让作者心生对两位民族英雄的崇敬之情;最后由叙到议,作者表达了“如果只有赚钱的热闹,而没有文化的繁荣,没有拥戴崇仰民族精英的风尚,富贵气有了,世俗气有了,可雅气没了,文气没了,此乃大不幸也”的忧虑。‎ 参考答案:(1)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此题已明确答案所在区域是第①﹣③段。由“然而,问酒店白领,茫然;问汽车司机,摇头;问商店店员,不晓;问过往行人,更是不知”可知,民众对历史英雄的淡忘使作者心情沉重。由“我怀着无限敬意一一瞻仰了树德堂、御碑亭及弥漫着书香气的展室,仿佛在阅读一部关于民族精神的教科书,字字力透纸背”可见,林则徐的民族精神使“我”肃然起敬,有“凝重”之感。由“我睁大眼睛仰望肃穆端坐的林公塑像,感受着他的苦痛,他的如墙如山的沉默,沉默的外表里翻卷着岁月的波光与血光,凝重与沉重”可知,民族英雄承受的苦痛,经历的磨难使作者心情沉重。由“想到他身前本是经天纬地的民族英雄,却遭遇罪臣命运;想到他以罪臣之身行忠臣之事”“想到世界的进步,竟常常是以牺牲优秀者为代价,不禁悲从中来 第29页(共29页)‎ ‎”可知,作者由林则徐以罪臣之身行忠臣之事,想到世界的进步常常以牺牲优秀者为代价,心情沉重、悲伤。‎ ‎(2)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能力。此题要求联系林则徐、林觉民的业绩来谈。林则徐“身前本是经天纬地的民族英雄,却遭遇罪臣命运”,林觉民“广州起义中他腰部中弹,力竭被捕。在刑堂上,热血男儿林觉民慷慨陈词,痛斥腐败,吁请救国救民”。这两人致力于救国救民,其民族精神教育了后人,推动了历史进步,却都历经磨难,牺牲了自己。由此可见,划线句的意思是历史上的优秀人物,往往历经磨难,牺牲自己,推动了社会进步,表达了对优秀人物的崇敬和对其遭遇的痛惜之情。‎ ‎(3)本题考查赏析词句的能力。第①题要求从修辞角度着手,“仿佛在阅读一部关于民族精神的教科书”,把林则徐纪念堂比作民族精神教科书,是比喻手法,具有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高度评价了林则徐纪念堂具有的教育意义,表达出对林则徐民族精神的崇敬之情。第②题,“打量”意思是仔细地察看,结合“我到处打听林觉民的故居”“有人竟像看稀有动物似的从头到脚打量我”的语句可知,人们对“我”打听林觉民故居一事感到奇怪,可见人们对民族英雄的陌生、淡忘,表达出“我”对这种现象的忧虑。‎ ‎(4)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体会。由“我辗转于长街短巷,无心看它的繁华与热闹,反复打听的只是两个人的故居和纪念馆”“我怀着无限敬意一一瞻仰了树德堂、御碑亭及弥漫着书香气的展室”“人生的最后一个舞台,他的表演是何等的精彩!”‎ 第29页(共29页)‎ 可知,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民族英雄的崇敬、赞美之情。由“然而,问酒店白领,茫然;问汽车司机,摇头;问商店店员,不晓;问过往行人,更是不知”“我到处打听林觉民的故居,终不能如愿”可知,作者表达了对民族英雄被民众淡忘的悲伤、痛惜之情。由“如果只有赚钱的热闹,而没有文化的繁荣,没有拥戴崇仰民族精英的风尚,富贵气有了,世俗气有了,可雅气没了,文气没了,此乃大不幸也”可知,作者表达了对当今社会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的担忧。“但愿我的所闻所叹只是管窥一豹,杞人忧天”表达了作者希望社会能重视对民族精神的学习、传承。‎ 答案:‎ ‎(1)①民众对历史英雄的淡忘;②林则徐的民族精神使“我”肃然起敬;③感受到民族英雄承受的苦痛,经历的磨难;④由林则徐以罪臣之身行忠臣之事,想到世界的进步常常以牺牲优秀者为代价。‎ ‎(2)历史上的优秀人物,往往历经磨难,牺牲自己推动社会进步,其精神教育后人。表达了对优秀人物的崇敬和对其遭遇的痛惜之情。林则徐推行禁烟,功勋巨大,却遭遇罪臣命运;林觉民参加广州起义,被捕牺牲,献出仅24岁的生命。‎ ‎(3)“打量”本义是仔细地察看,这里指人们对“我”打听林觉民故居一事感到奇怪。可见人们对民族英雄陌生、淡忘,流露出“我”对这种现象的忧虑。‎ ‎(4)①表达了作者对民族英雄的崇敬、赞美之情;②‎ 第29页(共29页)‎ 表达了对民族英雄被民众淡忘的悲伤、痛惜之情;③表达了对当今社会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的担忧;④表达了作者希望社会能重视对民族精神的学习、传承。‎ 点拨:修辞手法的种类很多,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引用、对比、反语、顶针。‎ 三、写作(50分)‎ ‎9.(5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 景致在山水之间,这是大自然的杰作。景致在生活深处,这是人与人碰撞的火花。因为留心,我们就有了一些关于景致的记录和感悟。‎ ‎ 请以“景致”为题,写一篇文章。‎ ‎ 要求:①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600字。‎ 解析:“景致”是一个相当宽泛的题目,几乎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装。景致可以包括来自于自然、社会、家庭、文化、生活以及生命中独有的经历等等。不同的景致能给人以不同的力量、快乐、启示等。首先是自然界的景致,一年四季中春天姹紫嫣红的鲜花,冬天粉妆玉砌的世界是景致;一天之中早晨喷薄而出的红日,傍晚映红天空的晚霞是景致;山川湖泊中山上高耸入云的树木,水中追逐嬉戏的鱼虾是景致;林中的鸟鸣、枝头的绿叶、湖中的夕阳……‎ 第29页(共29页)‎ 这一切都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只要你仔细观察,认真描绘,你会写出一篇出色的写景记叙文或者散文。假如你能从这些寻常的美景中悟出深刻的哲理,抒发感人的情怀,那你就更能技高一筹,成为同类习作中的佼佼者了。‎ ‎  这个话题,适合写成记叙文。自然界里到处是景致,人类社会生活又何尝不是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和睦相处的邻里是景致,安逸温馨的家庭是景致,积极进取的学校是景致,团结合作的集体是景致,勤奋学习,拾金不昧,见义勇为,爱岗敬业,热爱祖国……这一切皆可入文。假如你在行文的过程中能注意详略得当,记叙与抒情、议论相结合,同样能写出精美的习作。当然,也可以写成议论文,由人们忽略身边的景致,揭示出心灵的麻木;由孩子忽略父母的关爱,告诫人们要学会感恩;由人们发现不了身边的景致,呼吁人们要练就一双发现的眼睛。只要从身边的小事出发联系景致这个话题,以小见大,从而点题,就能写出一篇成功的作文。‎ 参考答案(满分作文):‎ 景致 汽车从颠簸中安静下来,像一个乖巧的孩子停在路旁。我不愿再呼吸车内那污浊的空气,走下车来,第一口便是家乡的空气。‎ 雨后的家乡,空气里弥漫着泥土的气息,透着油菜花的芬芳。那样清爽,平静,舒适,像一层被刷洗过的玻璃,一尘不染。万物透过这玻璃,似乎都闪着一圈白光,明晃晃的,一切都睁大了水汪汪的眼睛。我仿佛被带入了这个透明清新的世界,心灵接受了天上之水的洗礼,从头到脚,都闪着柔和的光芒。‎ 呼吸着家乡的气息是那么的酣畅淋漓,没有顾虑,没有忧愁,没有争分夺秒的紧迫,所有的世俗都将化作子虚乌有,只剩下满心的欢喜。漫步在草色初露的小径上,感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意境,更是一种无可伦比的美妙。‎ 第29页(共29页)‎ 就在此时,我的心与大自然紧密相连了。脚下的油田,一块连着一块,望不到头。只有密密的青茎编织成了不见缝隙的绸缎,轻柔地舞动于蓝天之下。无边无际的绿色之上,撒满金灿灿的小星星,不知它们为谁而笑,一个个绽开了小花,清秀、娇柔,却异常渺小。但在它们组成一个集体时,赐予你的就不仅是视觉上的冲击了,那绚丽的金浪,折叠的波涛,此起彼伏,层层翻滚,更是一种磅礴。‎ 油田尽头,沐浴了一夜春雨的高山显得格外幽深、翠绿。绿叶上的尘土早已不见了踪迹,给人留下的是满目青翠。在这个清冷的季节里,没有淙淙的潺潺流水,鸟语也显得格外稀少,万物像被锁定在一幅静止的图画中。但你千万不要怪上帝太无情,你看,那山谷间升起的腾腾山岚,难道会亚于鸟语花香吗?一阵阵风,把帽形的雾气吹成了纱巾,时而上时而下,忽而起,忽而落,柔软地缠绕于山腰。云雾似一位旅行者,飘移在家门口,却久久不愿离去,为青山献上一条哈达。青山显现于云雾之后,影影绰绰,似有似无,山雾缠绵,相映成趣,更有“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的韵味。‎ 在这金色和绿色之上,自然少不了蓝天的陪衬。家乡的天空,是广阔无比的,明净的瓦蓝、温和的淡蓝、清淡的浅蓝……一切尽在轻描淡写中,写尽家乡人那颗热爱宁静恬适的心,这片天空,俨然就是家乡的胸怀,家乡人的期盼。‎ 家,是这么实实在在;人,是这么和和气气;景,是这么清清爽爽;生活,是这么平平静静。‎ 如今,身处喧闹繁华的城市,蓦然回首,才发现家乡永远是我内心深处难以释怀的景致。‎ 景致 雨,在不同的人的眼里,有着不同的景致;就如眼前的山水,一千个人有一千个风景一样。‎ 苏东坡书斋名曰“喜雨斋”,可见他是一个爱雨之人;而现代名士周作人把他的书斋取名为“苦雨”,虽然不能因此来判定他对雨的喜恶,却由此可见周先生对雨,多少有些无奈。也知道,我那位从年轮上离去,已有多日不曾归来的朋友,还曾把她的闺房称为“听雨轩”,想她也是一个爱雨、喜雨、恋雨,对雨有着别样情怀了的人了。‎ 第29页(共29页)‎ 我对雨却偏偏有着一份惊喜和新奇。每每雨天,总爱徜徉于雨中,任由那甘甜纯净和雨丝尽情地洒在我的身上,浸入我的肌肤;淋去我心灵中的灰尘和阴暗,让心情变得洁净和亮丽起来。雨是上天的恩赐,惠世的甘泉,它使万物葱郁,生机一片;倘若没有了雨,那么这个世界又会是什么样子?沙漠遍布,尘暴肆掠,风沙飞扬;不见鸟踪,难觅兽影,甚至连一丝绿意也不能找到,生命也在这里消逝,那将是多么的恐怖和可怕呀。‎ 四时之雨,也因时节的不同,季节的变化而各不相同。春雨当算是最美妙精致了,有如青春少女含羞带娇般的呤唱;春雨也最为文人墨客所喜爱。“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天街细雨润无声”,“杏花春雨江南”等名句,便是对春雨的赞颂。而《雨巷》中那水淋淋的女子,大概就是沐着春雨而来。最热烈的当是夏雨了,它就像一个壮实的大汉尽情挥洒的热汗,有着一种酣畅淋漓的痛快;来势凶猛,去得也快,干干脆脆,从不拖泥带水。它不仅浇灌田地,滋润禾苗,也在炎炎酷暑,为人们带来丝丝凉爽。其功过是非,人们是了然于胸。而带有丝丝凉意的秋雨,则是另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了。它凄凉冷清,霏微萧瑟,说它是青春已逝,韶华不再的怨妇的叹息,则十分贴切。“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人世间的浮华喧嚣,得意失宠,需要我们以平常心待之,对于雨也莫不如此,只有去除浮躁,多几份平静,才能体味出它的有趣和诗境,感受到它的精妙和美丽。‎ 景致 匆匆的一路风景,驻成了永远的回忆,唯有这脚步从未为谁停留我知道,我一直在路上.‎ ‎ ——题记 总是会做一个奇怪的梦,梦中的自己总是在不停地奔跑,一圈圈的道路就像是一个迷宫,跑,却总是没有个尽头绕来绕去,没有出口,只能不停地跑,就一直在那条周围垒着青砖的小路上直到被惊醒,才发现自己早已汗水涟涟…‎ 或许,我一直都在路上,从未停止过奔跑来来往往的人影儿恍惚都只是一瞬间匆匆,错过了风景,那个童年,那个笑脸曾听说,童年只是个停靠,总归要被遗忘在路的远方,总归要被岁月所沉淀,过了就过了可是,那个充满欢欣的小站,停靠的太短啊,一旦错过又怎容我回头?!不止一次的后悔,为何就不肯停下执着的脚步,哪怕就只是一瞥也就满足可是现实中没有童话,残酷地融化了我的梦,那般的天真都被加上了“过去式”,没有烦恼的日子也只是过眼烟云,要散去,也要离开。‎ 路在延伸,脚步也仍在继续我不再喜欢气球,也不再贪恋糖果,更不再相信童话只是静静地仰望天空,思考着未来,描画着梦想我不再称自己为小孩子,因为留不住的童年喃喃地:“长大了,我知道…”‎ 第29页(共29页)‎ 岁月模糊了那一季的风景,一切都尘埃落定,被尘封在了那段曾经的往事里泪水蒙住了双眼,却也只有用力地擦干,向前看,只因自己一直在路上,因为坚强,所以固执地不回头.‎ 前方未知的路我无法猜测它有多长,只能用我的理性一点点地去描去写,将它原本的黑白填满色彩不知道会有怎样的艰辛,但至少我不会让自己懦弱地回到原点 那激昂的青春散发着她独特的芳香,这风风雨雨的十五年,送走了一些过往,却也迎来了希望就像那棵古树,岁月的年轮抒写着的辉煌那脚印深深浅浅,记录着点滴一个人的脚步,一个人走,在那泥泞中的蜿蜒,只是一种见证,一种印迹 。‎ 一条路,只交给一个人,不管是初始还是末终,只要心在路上,一路上掠过的最终都是永恒的景致。‎ 第29页(共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