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9 MB
  • 2021-11-10 发布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 1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测试题 时间:15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C )(2分)‎ A.渺茫(miǎo) 诬蔑(miè) 省悟(shěng) 辨伪去妄(wàng)‎ B.抹杀(mā) 譬如(pì) 玄虚(xuán) 疲惫不堪(kān)‎ C.中伤(zhòng) 积淀(diàn) 严谨(jǐn) 腐草为萤(yíng)‎ D.汲取(jí) 豢养(huàn) 停滞(dài) 孜孜不倦(zī)‎ ‎【解析】A项,省(xǐng);B项,抹(mǒ);D项,滞(zhì)。‎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D )(2分)‎ A.懦夫    行之有效    怀古伤今 B.鲁钝    根深蒂固    自暴自弃 C.压榨    不足为据    不攻自破 D.框骗    自欺欺人    持之以恒 ‎【解析】诓骗。‎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B )(2分)‎ A.谁都想不到,这支球队竟然轻而易举地取得了本次比赛的冠军。‎ 16‎ B.我感到一种不言而喻的恐惧,一种同亲人隔绝的孤独感油然而生。‎ C.张老师讲课时,常常会用画龙点睛之法,使我们一下子就豁然开朗,明白句子的含义。‎ D.无数先烈前仆后继,奋斗牺牲,他们的革命精神万古长青。‎ ‎【解析】“不言而喻”一般用于修饰道理。此处应用“不可名状”。‎ ‎4.(天津中考)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D )(2分)‎ A.各级医院先后采用了互联网挂号、电话预约等办法,改善医疗服务水平。‎ B.作为年轻一代,我们要担负起发扬、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 C.随着新媒体发展和信息化提速,使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D.天津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在我国制造业发展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解析】A项,搭配不当,“改善”改为“提高”;B项,语序不当,“发扬”与“继承”对调;C项,主语残缺,去掉“随着”或“使”。‎ 16‎ ‎5.(深圳中考)请选出下列选项中排序正确的一项 ‎( B )(2分)‎ ‎①考察表明,塔里木地区有非常长的聚水期。‎ ‎②早在30万年前,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还是连在一起的大海,后来这里的地壳逐渐抬升。‎ ‎③这一时期一直持续了数万年,使得塔里木地区积聚了大量地下水。‎ ‎④但还是个湿润地带,降水比较丰富,草原、沼泽密布。‎ ‎⑤为什么塔里木盆地地下会形成巨大的地下水库呢?‎ A.①③②④⑤ B.⑤①②④③‎ C.⑤②①④③ D.①⑤②④③‎ ‎【解析】⑤①提出问题,②历史溯源,④解答问题,③结论。‎ ‎6.默写填空。(6分)‎ ‎(1)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2)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无题》)‎ 16‎ ‎(3)苏轼的《水调歌头》中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天下人美好祝愿,抒发离人心愿的语句是: 但愿人长久 , 千里共婵娟 。‎ ‎(4)(东营中考)李白《行路难(其一)》以“ 欲渡黄河冰塞川 , 将登太行雪满山 ”比喻人生道路所遭遇的艰难险阻,表现出无端无尽的惆怅和迷茫。‎ ‎7.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9分)‎ ‎【材料一】中华国学经典指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专家疾呼“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中小学课堂”“国家应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国家实验课程”。不少地方中小学已开设国学教育课,每周l课时。‎ ‎【材料二】目前,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400多所孔子学院。有关部门选取《弟子规》《三字经》《论语》《孟子》等国学文化经典,编写出版了《中华传统文化视听读本》,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1)在中小学开设国学教育课,有人肯定但也有人反对,你持什么观点?请简述理由。(3分)‎ 示例:赞成。开设国学教育课,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提高自身品德修养。‎ ‎(2)读了材料二,你有什么感想?(3分)‎ 16‎ 示例: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我们感到无比自豪。‎ ‎(3)海滨中学向来访的美国某孔子学院的学生赠送国学经典,请你从《论语》《唐诗三百首》《西游记》等三部作品中任选一部,拟写一句推荐语。(3分)‎ 示例:《水浒传》——从传奇的故事中感受栩栩如生、个性鲜明的英雄群像。‎ 示例:《西游记》——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聆听一曲降妖伏魔、百折不挠的赞歌。‎ 二、阅读(45分)‎ ‎(一)当蟋蟀不再歌唱(14分)‎ 叶 子 ‎①蟋蟀是大自然的天然歌手,它们的歌声优美动听。为了吸引异性,公蟋蟀们常常不知疲倦地一展歌喉,唱着优美婉转的小夜曲。公蟋蟀的翅膀就是它们的小提琴。每当需要交配时,它们就会通过弯曲翅膀,用右翼鞘盖在左翼鞘上,利用它们的相互摩擦来发声,以期吸引异性,并与之交配。‎ 16‎ ‎②突然有一天,在夏威夷考艾岛,蟋蟀们基本沉寂了下来,它们都离开这里了吗?都去了哪里呢?一个生物学研究小组自1991年以来一直在夏威夷考艾岛研究蟋蟀,但直到2003年他们才明白,其实蟋蟀并没有少,而是近九成的公蟋蟀已经不再唱歌了。考艾岛近几代的蟋蟀一直都在经历着重要的遗传改变,它们的翅膀始终平铺着,不能再痛快地唱出求爱的歌曲了。‎ ‎③是什么使公蟋蟀们不再歌唱了呢?原来歌声使它们的生命受到了威胁。在夏威夷考艾岛,被公蟋蟀们的小夜曲吸引来的不仅有异性,还有一种寄生昆虫。这种寄生昆虫常常会循声而至,一旦发现正在唱歌的蟋蟀,就会寄生下来,并把卵产在它身上,而这种卵会钻进蟋蟀的身体里,在那里长大,然后钻出蟋蟀的身体并杀了它。‎ ‎④为了保护自己,公蟋蟀们被迫停止激情的歌唱,沉默了下来。虽然这种安静的转变让公蟋蟀们看起来没有以前的激情,但毕竟也保护了它们免受寄生虫的袭击。‎ ‎⑤但是不唱歌又如何求偶?不求偶又靠什么来繁殖?‎ ‎⑥聪明的蟋蟀们自有办法。科学家发现,公蟋蟀们已经改变了策略,不仅能保住性命而且能成功求偶。在考艾岛,大部分蟋蟀的翅膀都因为长期不摩擦,已经慢慢退化,不能用来唱歌了。但仍有一些蟋蟀拥有正常的翅膀,它们常常如祖先一样在野外快乐地歌唱。每当这时候,它们的附近总会有一些已经不再唱歌的公蟋蟀潜伏着,只要出现母蟋蟀的身影,潜伏的蟋蟀们就会想方设法把母蟋蟀吸引过来,横刀夺爱,成功交配。‎ 16‎ ‎⑦科学家们认为,大部分蟋蟀放平翅膀不再歌唱,而利用少量保持正常翅膀的“歌唱者”求偶,因而避免了寄生虫的侵袭并能继续繁殖,这应该属于生物进化的一种成功范例。‎ ‎(选自《大科技·科学之谜》,有改动)‎ ‎8.请简要说明夏威夷考艾岛上公蟋蟀不再歌唱求偶的原因。(3分)‎ 保护自己免受寄生虫的袭击,使本物种(或蟋蟀)得以继续繁衍传承。‎ ‎9.请指出第②③④段的说明顺序。(3分)‎ 事理顺序,先果后因。(或逻辑顺序,从现象到实质。)‎ ‎10.请简析第⑤段两个设问句独立成段的作用。(4分)‎ 结构上承上启下。使用设问,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11.请写出你从末段画线文字得到的启示。(4分)‎ 大部分蟋蟀放平翅膀不再歌唱,而利用少量保持正常翅膀的“歌唱者”求偶,因而避免了寄生虫的侵袭并能继续繁殖,这应该属于生物进化的一种成功范例。‎ 示例:这是生存的智慧和法则,用小成本换取大利益,用少代价赢得多收获;牺牲小我,保存大我;等等。‎ ‎(二)(随州中考)《朗读者》的成功是人文精神的回归(14分)‎ 16‎ 江德斌 ‎①文化类节目在近期制造了个小高潮。《中国诗词大会》之后,董卿以制作人、主持人双重身份推出的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开播。嘉宾们念诗,读散文和家书,分享曾经打动过、甚至改变过自己生命轨迹的文字。首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嘉宾有知名演员濮存昕、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小姐张梓琳、96岁高龄的翻译家许渊冲,也有从四川成都鲜花山谷里走来的普通夫妇等。(据2月20日《新京报》)‎ ‎②一段文、一首诗歌、一封信、一个故事……《朗读者》并没有复杂的情节,也没有故意设置的煽情,只是由朗读者简单地回顾人生片段,以及打动或改变自己命运的文字,并给观众当众朗读一遍。《朗读者》的首播收视率和口碑双丰收,可谓获得了巨大成功,乃是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又一个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现象级文化类节目。‎ 16‎ ‎③《朗读者》给观众带来的并非视觉冲击、戏剧化情节,而是在平静的阅读氛围里,将这些感人的文字,传递给荧屏内外的广大观众,为大家在浮躁的繁华世俗里,搭建起一座沉淀心灵的人文殿堂。朗读是很多人在学生时代都经历过的,但大多会忘却,有些人则会爱上朗读,并保持这种习惯,在生活里、工作之余,朗读自己喜爱的文字。‎ ‎④总体而言,朗读是一个小众化的领域,与歌舞、真人秀、小品等娱乐节目相比,《朗读者》乃是一股清流,显得平淡恬静,似乎很难吸引到观众。然而,《朗读者》节目唤起了大众对朗读的回忆,带领大家沉浸在文字的意境里,享受人文艺术之美。在荧屏到处都是喧闹的娱乐节目之际,观众逐渐产生观赏疲劳,希望看到不同的节目类型,这就给《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创造了空间。‎ ‎⑤经过多年的社会经济发展,我们在物质财富方面,已经越来越充裕,但在精神方面,却仍然寥落荒芜。社会文化整体呈现出低俗化、碎片化、快餐化等状态,很多人感觉精神过于紧张,心理压力太大,社会太浮躁,希望节奏能够慢一点,大家都能心平气和一些。而这恰恰需要文化方面的熏陶,也是《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的意义所在。‎ ‎⑥事实上,很多电视台也都有读书节目,只是偏重于介绍图书和作者、时代背景等,传递内容局限于知识,并没有延伸到情怀方面,也就容易走高冷化,受众面相对狭小。而《朗读者》比较贴地气,将朗读者的个人经历,与文字连接在一起,更容易触动观众的同理心,抵达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16‎ ‎⑦诸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的兴起,并受到广大好评,不仅是人文的复苏,也反映出时代潮流的嬗变。在经历多年的娱乐节目轰炸后,观众也开始分化,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繁琐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朗读者》做到了这一点,让观众感受到心灵的宁静,优美文字对精神的陶冶,从而喜欢上朗读,重新拾起书本,轻声朗读起来。‎ ‎(选自2017年2月21日《中国青年网》,有改动)‎ ‎1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朗读者》的成功是人文精神的回归。‎ ‎13.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对比论证。将《朗读者》与其他电视台读书节目相比较,强调“《朗读者》贴地气”。‎ ‎14.第⑦段中“《朗读者》做到了这一点”一句中的“这”指什么?(3分)‎ 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繁琐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意近即可)‎ ‎1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C )(4分)‎ 16‎ A.《朗读者》的成功,说明不依靠视觉冲击力一样可以办好文化类节目。‎ B.《朗读者》唤起大众对朗读的记忆,给浮躁的世界带来一股清流。‎ C.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财富的充裕必将导致精神世界的空虚。‎ D.文中的“人文精神”包含人们对文化艺术之美的追求和心灵宁静的渴望。‎ ‎【解析】“必将”说法错误。‎ ‎(三)(绍兴中考)飘逝的风筝(17分)‎ 徐国平 三月的暖风一吹,催着万物,都跟长了翅膀一样。‎ 鹞爷也感觉到了,一大早儿就拿起那只“年年有余”的风筝,迈出了家门。‎ 整个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声犬吠鸡鸣都听不到。鹞爷一边走着,一边四下观望着。若在以往,身后总会尾随着一群欢天喜地的孩子,一个个抢夺着他手中的风筝。‎ 唉,娃们一个个都去哪儿了?‎ 16‎ 一路上,那些残墙断壁、破砖瓦砾、树林和那些废弃的打麦场,被风吹过,尘土飞扬,凌乱不堪。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 鹞爷瞧着心痛,就像被抽筋剥皮一般难受。很快,自家那二间旧屋也难逃一劫了,只是满屋子的风筝,又将栖身何处?‎ 鹞爷忧心忡忡,步履沉缓,一直走出村外。村外的那大片麦地,整整荒废了一个冬天,听说要建飞机场。‎ 一阵春风吹来,那只风筝有些急不可待地拽紧了他的手。若在过去,鹞爷早就手脚利落地将风筝放飞起来,心也随着风筝,飞到天上去了。如今,鹞爷却攥紧风筝,迟迟不肯撒手。‎ 鹞爷又想到过去。他自幼就跟师傅扎风筝。这辈子,连他自己也数不清扎了多少只风筝。每只风筝经过他的手,都活灵活现,千姿百态。那些走在归途上的人老远瞅着,就觉得离家近了,浑身的疲惫便飞到九霄云外。‎ 后来,鹞爷成了民间艺人,还上过电视报纸,甚至大洋彼岸的一些老外都来参观他的手艺。只是,他的手艺慢慢失传了,现在的年轻人谁还学这些费事的玩意儿。而且,大都跑到城里,一走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心也收不回来了。‎ 16‎ 最初,儿子大龙还跟他学扎风筝。可刚刚学了个皮毛,便被一帮记者吹捧成风筝世家的传人。大龙心高气傲,觉得小村子施展不开,跑到城里开了一家风筝作坊。好几次,大龙苦口婆心劝他也搬到城里去赚大钱,鹞爷却一口回绝了,他知道儿子无非让他去做招牌,糊弄人。‎ 唉,不想这么多了,趁着天暖风轻,还是放风筝吧。‎ 鹞爷仰着脖梗,望着蔚蓝的天空,正专心致志地操弄着风筝,突然,一声嫩生生的童音传来,老爷爷,放风筝好玩吗?‎ 你玩一下,就知道了。他连忙将手中的风筝线递给男孩,有些蛊惑地说。‎ 男孩牵着那只风筝在麦地里奔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 突然,男孩像是被脚下的什么东西给绊倒了,风筝线随之撒手松开。男孩爬起来,紧追了几步,却没有拽住随风筝渐渐升起的风筝线,只好哭着跑回鹞爷跟前。‎ 鹞爷没有责备,一脸温和地劝慰着男孩,没关系,风筝早晚要飞走的。‎ 16‎ 男孩用手抹了一下眼角的泪,问,风筝还能飞回来吗?鹞爷望着那只风筝摇了摇头,没有吱声。‎ 男孩撅着小嘴,有些难过。许久,鹞爷才开口问男孩,你家在哪里,怎么一个人跑出来了?男孩晃了晃脑壳说,他的家在很远的城里,学校放假,父亲开车带他回来寻根祭祖的。说着,男孩伸手指了指麦地远处。果真,有一辆轿车,停在一块老坟地前,几个人正在烧香焚纸。‎ 鹞爷心一动,随口问,告诉爷爷,根是啥?‎ 男孩一脸迷茫,摇头不知。‎ 鹞爷就仰头指了指天上的风筝说,根是啥?根就是你手中的那根风筝线,人就是天上的风筝。有根线扯着还能落回来,如果那根线断了,就四处漂泊,永远也飞不回来了。‎ 男孩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此刻,就见那只摆脱了束缚的风筝有些飘摇不定地朝下沉落了一会儿,最后猛然折了一个方向,有些留恋地渐渐飞高了,飞远了,最终淡出了鹞爷的视线。‎ 恍然间,鹞爷觉得手心一湿,低头一看,是一滴滚落的老泪,他揉了揉眼睛,那么困惑,那么茫然……‎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8年第4期,有删改)‎ ‎16.读完本文,你觉得文中的鹞爷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4分)‎ 16‎ 鹞爷是一个扎风筝技艺精湛、淡泊名利、固守传统技艺、渴望亲情、对农村前景深感忧虑的民间老艺人。‎ ‎17.读文中的画线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5分)‎ ‎(1)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品析“蚕食”的表达效果)(2分)‎ ‎“蚕食”形象地写出了现代化进程中挖掘机一步步摧毁村庄院落的过程,传达出鹞爷对农村美好家园渐渐消逝的痛心与无奈。‎ ‎(2)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结合加点词揣摩人物心理)(3分)‎ 写出鹞爷此刻复杂的内心:对儿孙的想念,对美好往事的眷恋,对儿孙不在身边的失落,对风筝技艺后继无人的痛心。‎ ‎18.文章设置男孩放风筝这一情节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3分)‎ 这一情节照应了“飘逝的风筝”这一题目;表现鹞爷复杂的内心,丰富人物形象;促人思考“根”是什么,深化小说主题。‎ ‎19.本文题目是“飘逝的风筝”,飘逝的仅仅是风筝吗?请结合文意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5分)‎ 16‎ 飘逝的不仅仅是风筝,飘逝的是乡村文明的生机和活力。由于城市化的进程,社会经济的发展,年轻人不愿学习如扎风筝一般费事的传统技艺,他们纷纷进城。美丽乡村日渐荒芜,老人孤单留守,传统技艺面临消失。‎ 三、作文(50分)‎ ‎20.  王羲之学“书”,在广袤平原中感受“横”的舒展,在深山古藤上感受“竖”的坚韧。观察、体验,他的书法已不再是简单的笔画与结构。孔子学琴,在反复弹奏中思考乐曲的奥妙,在乐声中感受作者高尚的追求、思考、领悟,他的思想在音乐中升华。李时珍学医,在质疑中研读前人书典,在遍尝百草中验证真伪。质疑、实践,他的仁心已超越医术本身。‎ ‎……‎ 学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学习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学习是充满智慧的!‎ 以上材料引起你哪些回忆?引发你哪些思考?请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