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8.17 KB
  • 2021-11-10 发布

2019济南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教师版

  • 2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语中考文言文翻译的十大方法 ‎ “增、删、调、留、扩、缩、直、意、替、选”是考试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在具体运用时不是孤立的,而常常是几种方法结合在一起的,要根据表达需要灵活运用。‎ ‎  一、增 ‎  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 ‎  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  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 ‎  例3:“君与具来。”“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 ‎  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 ‎  二、删 ‎  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 ‎  例1:“夫战,勇气也。”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 ‎  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 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译句:“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也”为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 三、调 ‎ ‎  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大体有四种情况:‎ ‎  1、前置谓语后移 ‎  例:“甚矣!汝之不惠。”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  2、后置定语前移 ‎  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  3、前置宾语后移 ‎  例:“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4、介宾短语前移。“还自扬州。”可调成“自扬州还”。‎ ‎  四、留 ‎  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译句:“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庆历四年”为年号,“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 ‎ 五、扩 ‎  就是扩展。‎ ‎  1、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 ‎  例:“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译句:“变更你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呢?”“役”、“赋”扩展为双音节词。‎ ‎  2、对于一些紧缩复句或言简义丰的句子,在翻译时,要根据句义扩展其内容,才能使意思表达清楚。‎ ‎  例:“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译句:“使敌人降服,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 ‎ 六、缩 ‎  就是凝缩,文言文中的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实用繁笔,在翻译时应将其意思凝缩。‎ ‎  例:“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译句:“(秦)有吞并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七、直 ‎  即直译,就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词句进行对等翻译的今译方法。对于文言文的实词、大部分虚词、活用词和通假字,一般是要直接翻译的,否则,在考查过程中是不能算作准取得翻译。‎ ‎  例:“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译句:“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  八、意 ‎  即意译,就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文言文中的一些修辞格如比喻、互文、借代、婉曲等,不能直译的要恰当处理,将其意译。‎ 20‎ ‎  1、互文不可直译 ‎  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错而又相互补足,交互见义并合而完整达意。‎ ‎  例1:“秦时明月汉时关”译句:“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  例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可译为:“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而归。”‎ ‎  2、比喻 ‎  例:“金城千里”中的“金城”,不能译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属修筑的城”,可译为“钢铁般的城防”或“坚固的城防”。‎ ‎  3、借代 ‎  例:“臣本布衣”中的“布衣”代未做官之人,“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的“万钟”代高官厚禄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代指老人,“垂髫”代指孩子。‎ ‎  4、婉曲 ‎  主要是避讳。如把国王的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说成“填沟壑”,还有把上厕所说成“更衣”。‎ ‎  九、替 ‎  就是替换。‎ ‎  1、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  2、把古词替换成同义或近义的现代词或词组。‎ ‎  例1:“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这句中的“愚”,要换成“我”;“悉”,要换成“都”;“咨”,要换成“商量”。‎ ‎  例2:“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要换成“出身卑微,见识短浅”。‎ ‎  2、把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替换成现代词或结构。‎ ‎  例:“然则……”:换成“既然这样,那么……”;“何以………?”换成“根据什么……”。‎ ‎  十、选 ‎  就是选择,文言文中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现象很常见,因此要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才能使句子正确。‎ ‎  例:“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是一个多义词,它有“兵器;士兵、军队、军事、战争”等义项。例句中的“兵”翻译时应选择“兵器”。‎ 文言文断句方法指导 一、           故事引入,了解断句的重要性 ‎  (一)据说旧时代有一个老头儿,有一女一婿。发妻死后,他又续弦,后妻生了一个幼子。老头儿预立下遗嘱,说明遗产的分配办法。那几句话是没有点断的。到他死后,大家把遗嘱启封,女婿看了,就想把遗产全部取去。因为照他的点读法,那遗嘱是这样的:‎ ‎  “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  但是老头儿的后妻不服,认为遗嘱写的,应该是把产业交给她的儿子,就告到官府去。果然,县官判决遗产应该交给老头的幼子。原来照老头的后妻和县官的读法,那个遗嘱却是这样分句的:‎ ‎“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  请看,遗嘱的断句不同,意义竟是这样的天差地别!‎ ‎(二)又有一个故事,讲了同样的道理,还扯到明末著名画家徐渭(文长)身上去。据说徐渭因家穷,没米下锅的时候,就跑到亲戚朋友家里去,赖着不走,依人生活。有一次,适逢春雨绵绵,他所寄食的那户人家十分厌烦。有一天,主人看到徐渭上厕所去了,就在壁上题上一行字,委婉地下了逐客令。那行字是这样的:‎ ‎  “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 “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 ‎  徐渭回来,看到那行字,自然心头明白,但是他不只不走,还笑嘻嘻道:“既然你这样盛情留我,我就再住下去吧!”说着,提起笔来,给这行字作了圈点:‎ ‎  “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  这一来,意义完全不同了。‎ 20‎ ‎(三)有这样一个笑话:古时候,有一个赖汉,由于娶老婆心切,屡屡上当受骗。有一天又有人给他提亲,媒人写信告诉他要给他介绍这样一个姑娘: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赖汉很高兴,脑中立刻浮现出一个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的淑女形象。赖汉急于想见到这位姑娘,便给了媒人很多钱和东西。等媒人把人带到赖汉眼前时,他才傻了眼:眼前那里是他想象中的淑女,而是一个大脚丫子,一脸麻子,没有头发的丑婆子。赖汉很生气,说媒人骗了他,要索回钱物。媒人说:我并没有骗你呀!一开始我就告诉你她:“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吗?这位聪明的骗子的骗术就是玩弄了一个标点符号的游戏,使赖汉哑吧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 ‎1、主谓之间要停顿。‎ ‎2、谓宾之间要停顿。‎ ‎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 ‎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确定节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 ‎1、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 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 “然则”、“岂”、“岂若”、“宜”、“诚宜”、 何尝、其等。‎ 例如 至若春和景明 若夫淫雨霏霏 然则北通巫峡 诚宜开张圣廷 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 例如 且焉置土石 虽我之死 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其如土石何 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2、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如:‎ ‎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②可/以一战。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例①中的“于是”,“于”是介词,“给”的意思“是”是代词,“这”的意思,它们都应分开来读。例②中“可以”是两个单音词,“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用来”的意思。例③中的“中间”,“中”是“中间”,“间”是“夹杂”。‎ ‎3、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臣卑鄙”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不能读成“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佳木/秀而繁阴。 ③问/今是何世 ④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例③中“佳木”是动作的发出者,陈述的对象,它与后面谓语部分之间应作停顿。例③④中的动词“问”、“刻”与其支配的对象之间也要作停顿。‎ ‎4、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 ②山行/六七里 例①中的“其一”是指其中的一只狼,作全句的主语,“犬”在句中作状语,修饰词“坐”,译为“像狗一样”;例②中的“山”修饰中心语“行”,“山行”译为“在山上走”,它们都应连读。‎ ‎5、“而”字后应该停顿。但“而”字在句中若起到下列作用,那么就不能停顿,也就是说,“而”字不能和后面的词语分开读,应该连读。‎ ‎①“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形容词(或副词)与动词,即“形容词(副词)+而+动词”,这时前边的形容词或副词充当状语,起修饰后面的动词的作用,不能分开读。‎ ‎②“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两个动词,即“动词+而+动词”,那么尔表示顺接,也就是说,前面一个动作发生了,后面的动作紧接着就发生了,这时“而”后面就不能停顿,应和后面的动词连读。‎ ‎③“而”连接词性相同的两个词语(即两个名词、两个动词、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这时“而”后不应该停顿。‎ 例如: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④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例: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6、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如:‎ 20‎ ‎① 瞻余马首/可也。如果读成“瞻余马首可/也”,那么就歪解了原意。因为原句是主谓结构,在“可”后停顿,就改变了原意。‎ ‎② “问/今是何世”,原句是动宾结构,宾语是一个主谓短语,如读成“问今/是何世”,读成了主谓句,就读破了。‎ ‎③“两三点雨/山前”,若读成“两三点/雨山前”就读破了,原句是倒装句。‎ ‎7、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如:‎ ‎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动词谓语“鼓”,应略停,以体现谓语的省略,不能读成“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8、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如:作亭者谁,卢陵/欧阳修也。卢陵是地名,后面应该停顿。‎ ‎9、“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 如: 余闻之也/久。 “也”不是谓语前的副词状语,不能读成“余闻之/也久”。‎ ‎10、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在朗读文言文时,要根据语境理解文意,只有确切地理解了文意,才能准确地停顿。‎ 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例①意思是 “处在朝庭的高位上,就为它的人民担忧”这样,句中的停顿就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11、诗句节拍间要停顿。古诗的朗读有其规律性,一般说来是两字一停顿,即按音节停顿。‎ 如:①几处/早莺/争/暖树 ②天门/中断/楚江/开 也可以按意义单位停顿,如上面的两句可读为“几处早莺/争暖树”、“天门中断/楚江开”。‎ 文言文的朗读停顿,涉及到文字、词义、语法及古代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只要我们掌握一些古诗文的朗读停顿知识,并诵读一定量的文言文,就能培养提高自己的语感,熟练地处理文言文的朗读停顿。‎ 一、之 义项:①代词,它(们)/他(们)/她(们);作为指示代词,译作“这”“那”“这样”“那样”“这件事”等;②结构助词,的;③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④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⑤音节助词,起协调音节、舒缓语气的作用,不译;⑥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1. (1)花之隐逸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往之女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无案牍之劳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 ‎ (5)愿陛下亲之信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 ‎(6)欲报之于陛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何陋之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 ‎2. (1)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先天下之忧而忧 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公将鼓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故克之 ‎ ‎(5)登轼而望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 ‎(6)春冬之时 ____________________‎ ‎3. (1)由此观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前人之述备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 ‎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_____________________‎ ‎(6)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 ‎4. (1)吾妻之美我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 ‎(2)策之不以其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余之从师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山间之朝暮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 ‎(5)呼尔而与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 ‎(6)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_____________________ ‎ ‎(7)弗之怠 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行道之人弗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而 义项:①表顺承,相当于“就”“才”;②表并列;③表修饰;④表转折,相当于“却”“但是”‎ ‎1.(1)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溪深而鱼肥 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生而取义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 ‎(7)泉香而酒洌 _____________________‎ ‎2. (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朝而往 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而时习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不知而不愠 _____________________‎ ‎(5)潭西南而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 ‎(6)学而不思则罔 _____________________‎ ‎(7)温故而知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 ‎(8)可计日而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 ‎3.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而伯乐不常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往来而不绝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 ‎ ‎(4)野芳发而幽香 _____________________‎ ‎(5)言和而色夷 _____________________‎ ‎(6)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 ‎(7)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 ‎(8)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 ‎(9)杂然而前陈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其 义项:①连词,表选择;②表示加强诘问语气;③第三人称代词,它/他(们的);④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⑤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这个,这些”;⑥副词,表示推测,可译为“大概,或许”‎ ‎(1) 其真不知马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其不善者而改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不得志,独行其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其真无马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仁在其中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 ‎(6)饿其体肤 _____________________‎ ‎(7)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_____________________‎ ‎(8)其喜洋洋者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 ‎ 四、于 义项:①介词,对,对于;②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比”;③介词,到;④介词,在;⑤介词,从、自;⑥介词,引出对象,译为“给”;⑦介词,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⑧介词,引出对象,译为“向”“对”;⑨连词,表示提起相关的另一件事 ‎1. (1)皆以美于徐公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 ‎(4)舜发于畎亩之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5)于我如浮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 ‎(7)欲报之于陛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 ‎2.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____________________ ‎ ‎(4)于是入朝见威王 _____________________‎ ‎(5)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 ‎(6)骈死于槽枥之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 ‎(7)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万钟于我何加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以 义项:①介词,凭借/凭、靠;②介词,用、拿;③依照、按照;④表原因,因为;⑤动词,认为,以为;⑥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从”;⑦连词,表目的或结果,译为“来,用来,以致”;⑧如,比得上 ‎1. (1)不以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可以为师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受命以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 ‎(4)策之不以其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以其境过清 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以伤先帝之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 ‎(7)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 ‎(8)皆以美于徐公 _____________________‎ ‎2. (1)不以物喜 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属予作文以记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 ‎(3)醒能述以文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 ‎ ‎(5)俯身倾耳以请 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何以战 _____________________‎ ‎(7)咨臣以当世之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以塞忠谏之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以中有足乐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无从致书以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则 义项:①表顺承,相当于“就”“那么”;②副词,用以加强肯定语气,译为“乃,就是”;③表转折关系,相当于“却”;④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1)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入则无法家拂士 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则有去国怀乡 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学而不思则罔 _____________________‎ ‎(6)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然 义项:①……的样子;②代词,这样,那样;③连词,然而,但是 ‎(1)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欣然起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 ‎(3)满目萧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 ‎(4)然则何时而乐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杂然而前陈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 ‎(6)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7)人恒过,然后能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 ‎ 八、虽 义项:①表示转折,虽然;②表示假设,即使 ‎(1) 虽有千里之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余虽愚,卒或有所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 ‎(3)虽欲言,无可进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 ‎ ‎(4)虽乘奔御风 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为 义项:①介词,对、向;②介词,给,替;③动词,以为,认为;④介词,表目的,为了;⑤动词,担任,充当;⑥动词,成为、变为、作为;⑦介词,被;⑧动词,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⑨动词,做 ‎(1) 为宫室之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故不为苟得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 ‎(3)俱为一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足为外人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人谋而不忠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 ‎ ‎(6)乡为身死而不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 ‎ ‎(7)全石以为底 _____________________ ‎ 十、者 义项:①代词,用于动词、形容词等词之后,指人或事物,译为“……的人”;②用于数次后面指代事物;③与“也”连用,表判断;④用在描写的词之后,相当于“……的样子”;⑤定语后置的标志 ‎(1) 念无与为乐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莲,花之君子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感极而悲者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二者不可得兼 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 ‎ ‎(6)马之千里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 ‎ 十一、遂 义项:①副词,就,于是;②副词,终于 ‎(1)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遂与外人间隔 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遂迷,不复得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二、自 义项:①介词,从,由;②连词,表假设,假如,假若,如果 ‎(1) 自三峡七百里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自非亭午夜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 ‎ ‎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1.结构助词,的;音节助词,起协调音节、舒缓语气的作用,不译;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代词,他们;代词,这,指前文的“先帝之殊遇”;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2.音节助词,起协调音节、舒缓语气的作用,不译;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起补足音节作用;人称代词,他们,指齐军;代词,指齐军;结构助词,的 ‎3.音节助词,起协调音节、舒缓语气的作用,不译;结构助词,的;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结构助词,的;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的 ‎4.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代词,它,在文中代指千里马;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结构助词,的;人称代词,他,指“行道之人”;结构助词,的;代词,指“笔录”这件事;结构助词,的 二、1.表并列;表并列;表转折,相当于“却”“但是”;表修饰;表并列;表转折,相当于“却”“但是”;表并列 ‎2.表顺承,相当于“就”“才”;表修饰;表顺承;表转折,相当于“却”“但是”;表修饰;表转折,相当于“却”“但是”‎ 20‎ ‎;表顺承,相当于“就”“才”;表修饰 ‎3.表并列;表转折,相当于“却”“但是”;表顺承;表顺承,相当于“就”“才”;表并列;表顺承;表转折,相当于“却”“但是”;表转折,相当于“却”“但是”;表修饰 三、副词,表示推测,可译为“恐怕”;代词,他们的;第三人称代词,他的;表示加强诘问语气;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第三人称代词,他的;第一人称代词,指自己的;指示代词,表远指,那 四、1.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比”;介词,在;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比”;介词,从、自;介词,对,对于;介词,到;介词,引出对象,译为“给”‎ ‎2.介词,引出对象,译为“给”;介词,在;介词,引出对象,译为“对,对于”;连词,与“是”一起,表示承接;介词,从、自;介词,在;介词,在;介词,对,对于 五、1.如,比得上;介词,凭借/凭、靠;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从”;依照、按照;表示原因,因为;连词,表目的或结果,译为“来,用来,以致”;依照、按照;动词,认为,以为 ‎2.表示原因,因为;连词,表目的或结果,译为“来,用来”;介词,用、拿;介词,用来;连词,表目的或结果,译为“来,用来”;介词,凭借/凭、靠;介词,用、拿;连词,表目的或结果,译为“来,用来,以致”;表示原因,因为;连词,表目的或结果,译为“来,用来,以致”‎ 六、表顺承,相当于“就”“那么”;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表顺承,相当于“就”“那么”;表转折关系,相当于“却”;表转折关系,相当于“却”;副词,用以加强肯定语气,译为“乃,就是”‎ 七、连词,然而,但是;……的样子;……的样子;连词,与“则”一起组成固定结构,用在句子开头,表示“既然这样,那么”;……的样子;连词,然而,但是;代词,这样;……的样子 八、表示让步,虽然;表示让步,虽然;表示假设,即使;表示假设,即使;表示假设,即使 九、介词,表目的,为了;动词,做;动词,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介词,对、向;介词,给,替;介词,表目的,为了;动词,作为 十、代词,用于动词、形容词等词之后,指人或事物译为“……的人”;与“也”连用,表判断;用在描写的词之后,相当于“……的样子”;用于数词后面指代事物;代词,用于动词、形容词等词之后,指人或事物译为“……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十一、副词,就,于是;副词,就,于是;副词,终于 十二、于。这里是“在”的意思;连词,表假设,如果 文言文 ‎1.刘方,京兆长安人也。性刚决,有胆气。仕周,承御上士,寻以战功拜上仪同。‎ 隋文帝为丞相,方从韦孝宽破尉迥于相州,以功加.开府,赐爵河阴县侯。文帝受禅,进爵为公。开皇三年,从卫王爽破突厥于白道,进位大将军。后历甘、瓜二州刺史。‎ 仁寿中,交州俚人李佛子作乱,据越王故城。左仆射杨素言方有将帅之略.,荐之。上于是诏方为交州道行军总管,统二十七营而进。方法令严肃,然仁而爱士。长史、度支侍郎敬 德亮从军至尹州,疾甚,不能进,留之州馆。分别之际,方哀其危笃,流涕呜咽,感动行路。‎ 论者多之,称为良将。至.都隆岭,遇贼,方遣营主宋纂、何贵、严愿等破之。进兵临佛子, 先令人谕.以祸福,佛子惧而降,送于京师。‎ ‎(选自《隋书·刘方传》有删改)‎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以功加.开府 / 万钟于我何加.焉也(《鱼我所欲也》)‎ 左仆射杨素言方有将帅之略./ 略.无慕艳意(《送东阳马生序》)‎ 至.都隆岭 / 色愈恭,礼愈至.(《送东阳马生序》)‎ 先令人谕.以祸福/ 寡人谕.矣(《唐雎不辱使命》)‎ ‎14.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2 分)‎ 例句:寻以.战功拜上仪同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以.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生序》)‎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唐雎不辱使命》)‎ 以.衾拥覆(《送东阳马生序》)‎ ‎1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3 分)‎ 20‎ 分别之际,方哀其危笃,流涕呜咽,感动行路。论者多之,称为良将。‎ 刘方的将帅之才体现在哪些事件上?你最欣赏的是哪一件?为什么? (5 分) ‎ ‎12.D 13.C ‎14.分别的时候,刘方见其病情危重,呜咽哭泣流泪,过路的人都被他感动。议论他的人很多, 都称赞他是良将。‎ ‎15.(1)高祖杨坚任丞相时刘方平定了尉迟迥的叛乱 (2)刘方殖卫王杨爽出征突质,大破敌军;(3)成功诱降李佛子。(3分)‎ 示例:最欣赏的是诱降李佛子一事。 因为他此举没有伤亡,避免了双方士兵的苦战,表现出了他的计策和胆识。 (2分)‎ ‎ [解析](参考译文]刘方,京兆长安人。(刘方)性格刚毅果断, 有胆识气魄。在北周做官时,任承御上士,因为战功官拜上仪同。隋文帝时任丞相,刘方随韦孝宽在相州平定了尉迟迥的叛乱,因为功绩被给予设立私府的殊荣,赐爵河阴县侯。隋文帝登基,刘方进爵为公。(隋)开皇三年,刘方跟随卫王杨爽出征突厥,在白道大破突厥,进位大将军。此后历任甘、瓜二州刺史。仁寿二年,交州俚人首领李佛子叛乱,占据越王旧城。左仆射杨素说刘方有将帅之才,于是(隋文帝)诏命刘方为交州道行军总管,率二十七营有军前去平叛。 (刘方)军令严明整肃,军容齐整,同时又对士卒仁慈爱护。当时长史、度支侍郎敬德亮随军行到尹州,病非常严重,不能继续前行, (于是)留在州馆。分别的时候,刘方见其病情危重,呜咽哭泣流泪,过路的人都被他感动。议论他的人很多, 都称赞他是良将。(隋军)进至都隆岭,遇贼兵(进犯), 刘方派营主宋纂、何贵、严愿等击破贼兵。(隋军)继续前进逼近李佛子(大营),刘方先派人向李佛子陈述利害,李佛子因害怕而投降,被押送到京师。‎ ‎ ‎ ‎2.陈灌,字子将,庐陵人也。元末,世将乱,环所居筑场种树①,人莫能测。后十年,盗蜂起灌率武勇结屯林中盗不敢入一乡赖以全。太祖平武昌,灌诣军门谒见。与语奇之,擢②湖广行省员外郎,累迁大都督府经历。从大将军徐达北征。寻命筑城泰州,工竣,除宁国知府。时天下初定,民弃《诗》《书》久。灌建学舍,延师,选俊秀子弟受业。访问疾苦,禁豪右③兼并。创户帖以便稽民。帝取为式,颁行天下。伐石筑堤,作水门蓄泄,护濒江田,百姓咸赖。有坐盗麦舟者,论死数十人。灌覆按④曰:“舟自漂至,而愚民哄取之,非谋劫也。”坐其首一人,余悉减死。灌丰裁⑤严正,而为治宽恤类此。洪武四年召入京,病卒。‎ ‎ (节选自《明史·列传》)‎ ‎[注释] ①环所居筑场种树:在住处周围种了大量的树。②擢:提拔。下文中的“迁”、“除”都与此相类似,授予官职的意思。③豪右:豪强。④覆按:复审案件。⑤丰裁:风纪。‎ ‎ 9.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寻命筑城泰州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延师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C.作水门蓄泄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D.坐其首一人 满坐寂然 ‎10.请用三条“/”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3分)‎ ‎ 盗 蜂 起 灌 率 武 勇 结 屯 林 中 盗 不 敢 入 一 乡 赖 以 全。‎ ‎11.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陈灌是个怎样的人?(3分)‎ ‎ 9 B(B“延请”。A“不久”/“寻找”。C“建筑”/“振作”。D“坐/“座”。)‎ ‎10 盗蜂起/灌率武勇结屯林中/盗不敢入/一乡赖以全。‎ ‎11 示例:(1)从他在世将乱前在住处周围种了大量的树,保全一乡人可以 看出他智慧过人,有先见之明;(2)从他建学校,邀请老师教育学生可以看出他重视教育;(3)从他访问疾苦、禁止豪强兼并可见他体恤民情;(4)从他处理盗麦船的案件可见他严正宽恤。‎ 译文:陈灌,字子将,庐陵人。元末,世道不宁,灌在他房屋周围兴办林场,人们不理解他的这一举动。十年后,盗贼蜂起,灌率勇武之士屯驻于林中,盗不敢侵犯,他们这一乡得以安全无事。太祖攻占武昌,灌到营前拜见太祖,谈话间,太祖看出此人不凡,提拔为湖广行省员外郎,后升为大都督府经历,随大将军徐达北征。不久,奉命筑泰州城,完工后升为宁国知府。当时,明朝初建,由于长期战乱,《诗》、《书》长久废置不读,灌在宁国建立学校,聘请老师,选优秀子弟入学读书。他访问民间疾苦,禁止豪强兼并农民土地,创立“户帖”,以便查核居民。太祖将“户帖”形成制度,在全国施行。灌还组织百姓采石筑堤,做闸门,以便水流排灌,保护沿江农田,百姓因此得以正常耕种。有数十人因盗麦船罪而判死刑。灌进行复查,断定“麦船是漂流来的,百姓争着拿走了船上的麦,并没有预谋抢劫”。于是只法办了为首一人,其余免死。灌的裁决严厉而公正,处治宽厚。洪武四年,陈灌被召入京,在京病逝。‎ ‎3.李遇少子为淮南牙将,遇最爱之,徐温执之,至宣州城下示之,其子啼号求生,遇由是不忍战。温使典客何荛入城,以吴王命说之曰:“公本志果反,请斩荛以徇;不然,随荛纳款。”遇乃开门请降,温使柴再用斩之,夷其族。于是诸将始畏温,莫敢违其命。徐知诰①以功迁升州刺史。知诰事温甚谨安于劳辱或通夕不解带温以是特爱之。‎ ‎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徐知诰,徐温养子。‎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徐温执之/ 被坚执锐 B.遇由是不忍战/由是感激 20‎ C.以吴王命说之曰/公输盘不说 D.遇乃开门请降/乃悟前狼假寐[来源:学科网ZXXK]‎ ‎10.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知 诰 事 温 甚 谨 安 于 劳 辱 或 通 夕 不 解 带 温 以 是 特 爱 之。‎ ‎11.结合选文,分析徐温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答案】9. B(A.抓住|拿着 B.因此 C.劝说|高兴D.于是|才)‎ ‎10. 知 诰 事 温 甚 谨/安 于 劳 辱/或 通 夕 不 解 带/温 以 是 特 爱 之 ‎(评分说明:使用4条以上“/”的,给0分;其他情况,对1处给1分。)‎ ‎11. ①从他利用李遇最小的儿子来使李遇不忍出战,看出他有计谋,善于抓住对方软肋(1分)②从他派何荛说服李遇投降,却又出尔反尔,看出他老奸巨猾;(1分)③从他杀李遇全家,看出他心狠手辣。(1分)(评分说明:不结合原文不给分) ‎ 参考译文:吴宣州刺使李遇的小儿子提任淮南牙将,李遇最喜欢他,徐温将他逮捕,押到宣州城下示众,他的小儿子号哭哀求活命,李遇因此不忍心再战。徐温派典客何荛进入宣州城内,用吴王杨隆演的命令劝说他,说:“您本来的意思如果是谋反,请斩我何荛向众宣示;如果不是这样,随我何荛出城归顺投降。”李遇于是打开城门,请求归降,徐温派柴再用把他斩首,杀了他全族。于是各个将领开始畏惧徐温,没有人敢违抗他的命令。徐知诰因功任升州刺史。徐知诰为徐温做事非常谨慎,任劳任怨,有时通宵不解衣带,徐温因此特别喜爱他。‎ ‎4.苏东坡画扇 ‎ 先生临钱塘①日,有陈诉负绫绢钱二万不偿者。公呼至询之,云:“某家以制扇为业,适父死,而又自今春以来,连雨天寒,所制不售,非故负之也。”公孰视久之,曰:“姑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也。”须臾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即已付之曰:“出外速偿所负也。”其人抱扇泣谢而出。始逾府门,而好事者争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后至而不得者,至懊恨不胜而去。遂尽偿所逋②,一郡称嗟,至有泣下者。‎ ‎ (选自北宋·何蘧《春渚纪闻》)‎ ‎ 【注】①钱塘:今杭州市。②逋:欠交,拖欠。‎ ‎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 A.公呼至询之/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B.公孰视久之/我与徐公孰美 ‎ C.出外速偿所负也/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 D.一郡称嗟/不能称前时之闻 ‎10.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 须 臾 扇 至 公 取 白 团 夹 绢 二 十 扇 就 判 笔 作 行 书 草 圣 及 枯 木 竹 石 顷 刻 而 尽 ‎ ‎11.根据文章内容,请简洁概括苏轼被“一郡称嗟”的原因。(3分)‎ ‎【答案】6.(1)丢掉 (2)侍奉 (3)通“向”,从前 ‎7.(1)(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饥饿的)过路的行人不肯接受。(“呼”“与”“行道之人”各0.5分,译出“行道之人”前省略的定语成分“饥饿的”0.5分)‎ ‎(2)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作丧失了(人所固有的)天性。(“是”“已”“此之谓”“本心”各0.5分)‎ ‎8.D 9.A10.须臾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 ‎11.(1)苏东坡为官一任,关心民生,面对大大小小的案情都用心审理。‎ ‎ (2)苏东坡审清案件后,用实际行动(画扇子)尽心帮助民众解决实际问题。‎ ‎ (3)苏东坡才华横溢,技艺惊人,他所画团扇为大家所喜爱。‎ ‎ (4)苏东坡勤政爱民,深得民心,他的言行事迹被大家称颂赞叹。(一点1分,答出三点即给满分)‎ ‎ 【参考译文】(东坡)先生在杭州做官的时候,有人来告状,说某人欠了他两万丝绸钱不还。东坡把某人喊来,询问是怎么回事。某人说:“我家以制扇子为业,正赶上父亲去世了,而且从今年春天以来,阴雨连绵,天气寒冷,制作的扇子都卖不出去,不是有意欠他家的钱。”苏东坡仔细看了他很久,然后说:“暂且把你做的扇子拿来,我为你开个张吧。”一会儿,扇子拿来了,东坡从里面拿出二十把白团夹绢扇,随手用判笔在扇子上写行书、草书,画上枯木竹石,眨眼工作就画完了。随手交给某人说:“出门赶快去还你的欠债。”某人抱着扇子,流着眼泪道谢走了。刚跨出府门,就有多事的人争着用一千钱买一把扇子。某人拿的扇子一下子就卖光了,来迟一步没有买到扇子的人,甚至懊悔遗憾得不得了。某人就还清了他的欠款,全郡的人称颂赞叹,还有人感动得流下泪来。‎ ‎5.陈晋之读书法 (清)陈善 读书惟在记牢,则日见进益。陈晋之①一日只读一百二十字,后遂无书不读,所谓日计不足,岁计有余者。今人谁不读书,日将诵②数千言,初若可喜然旋读旋忘虽一岁未尝得百二十字也况一日乎?予少时实有贪多之癖③,至今每念腹中空虚,方知陈晋之为得法云。‎ ‎【注释】①陈晋之:人名。 ②诵:背诵,这里是读的意思。 ③癖:毛病。 ‎ ‎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则日见进益/香远益清 B.所谓日计不足/计日以还 C.岁计有余/岁晏有余粮 D.至今每念腹中空虚/则其受于人者不至 ‎10.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初若可喜然旋读旋忘虽一岁未尝得百二十字也况一日乎?‎ 20‎ ‎11. 请用原文回答:文章告诉我们关于读书的一个什么道理?并谈谈自己的理解。(3分)‎ ‎9. C (3分)10. 初若可喜 / 然旋读旋忘 / 虽一岁未尝得百二十字也 / 况一日乎?(各1分 共3分)‎ ‎11. 结合文章的中心句“读书惟在记牢,则日渐进益。”(1分)来谈读本文的感受,言之有理即可。如:读书只有熟读牢记,日积月累,才能有所收益。 (2分)‎ 参考译文:‎ 读书只有牢记,那么每天才能渐渐有所长进。 陈晋之一天只读书一百二十多字, 于是没有什么书不读了。 这就是说一天(读的书)不多,(但)一年下来就有很多了。现在谁不读书, 每天将要读几千字, 开始很高兴,然而读过之后随即就忘了,即使一年也学不到多少知识,何况一天呢? 我年轻时也有贪多的毛病, 到了现在每当想起自己腹中诗书不多十分空虚, 才知道陈晋之的方法是对的。‎ ‎ ‎ ‎6.诸葛亮围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反应①亮。帝②遣真③督诸军军郿④,遣张郃⑤击亮将马谡⑥,大破之。安定民杨条等略⑦吏民保月支城,真进军围之。条谓其众曰:“大将军自来,吾愿早降耳。”遂自缚出。三郡皆平。真以亮惩于祁山,后出必从陈仓,乃使将军郝昭、王生守陈仓,治其城。明年春,亮果围陈仓,已有备而不能克。增邑,并前二千九百户。四年,朝洛阳,迁大司马,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真以“蜀连出侵边境宜遂伐之数道并入可大克也”。帝从其计。真当发西讨,帝亲临送。真以八月发长安,从子午道南入。司马宣王⑧泝⑨汉水,当会南郑。诸军或从斜谷道,或从武威入。会大霖雨三十余日,或栈道断绝,诏真还军。真每征行,与将士同劳苦,军赏不足,辄以家财班⑩赐,士卒皆愿为用。真病还洛阳,帝自幸其第省疾。真薨,谥曰元侯。‎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 ‎【注】①应:响应。②帝:即魏明帝曹叡,三国时期曹魏第二位皇帝,魏文帝曹丕长子。③真:指曹真,三国时魏国名将。④郿:地名,在今陕西省。⑤张郃:三国时期魏国名将。后文的郝昭、王生均为魏国将领。⑥马谡:三国时期蜀汉战略家、将领。⑦略:掳掠。⑧司马宣王:即司马懿,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⑨泝:逆流而上,后写作“溯”。⑩班:分发。‎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帝遣真督诸军军郿____________(2)后出必从陈仓____________(3)诸军或从斜谷道____________‎ ‎(4)会大霖雨三十余日____________‎ ‎19.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三处)(2分)‎ 蜀 连 出 侵 边 境 宜 遂 伐 之 数 道 并 入 可 大 克 也 ‎2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明年春,亮果围陈仓,已有备而不能克。‎ ‎(2)军赏不足,辄以家财班赐,士卒皆愿为用。‎ ‎21.简要说说曹真是个怎样的人。(4分) ‎ ‎18.(1)驻扎 (2)一定,必定 (3)有的 (4)适逢 ‎19.蜀连出侵边境/宜遂伐之/数道并入/可大克也 ‎20.(1)第二年春天,诸葛亮果然攻打陈仓,(曹军)已有准备,(蜀军)不能攻克。(2)军资赏赐不够,就将家产拿出来赏赐将士,士兵们都愿意为他调遣派用。‎ ‎21.示例:富有战略眼光,爱护士卒,战功卓著的人。‎ ‎【译文】诸葛亮围攻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投向诸葛亮。明帝派曹真都督部队屯兵郿县,派遣张郃攻击诸葛亮的部将马谡,大破马谡军。安定城的百姓杨条等人掳掠了一些官吏和百姓防守月支城,曹真进军包围了他们。杨条对众人说:“如果大将军亲自来,我愿意早些投降。”于是杨条将自己捆绑起来出城投降。过去叛投诸葛亮的三郡相继得以平定。曹真意识到诸葛亮兵败祁山,以后必定带领人马来攻打陈仓,于是派将军郝昭、王生守卫陈仓,并加固城池。第二年春天,诸葛亮果然攻打陈仓,(曹军)已有准备,(蜀军)不能攻克。朝廷给曹真增加封邑,加上以前封的,共二千九百户。四年,在洛阳朝见天子,升为大司马,天子赐予他佩剑穿履上殿,入朝参见时不必小步快走的特权。曹真认为“蜀军经常出兵骚扰边境,应当立即前去征伐,如果派遣诸将分成数路并进,必定能获大胜”。明帝采纳了他的计策。当曹真带兵西征刘蜀之时,明帝亲自送行。曹真八月份从长安出发,从子午道南进入西川。司马宣王逆汉水而上,两军约定在南郑会合。其他几路军队,有的从斜谷道进军,有的从武威入蜀。适逢大雨连绵,三十多天不见天晴,入蜀的栈道完全断绝,皇帝下诏令曹真等人班师。曹真每次出征,总是与将士们同甘共苦,军资赏赐不够,就将家产拿出来赏赐将士,士兵们都愿意为他调遣派用。曹真因病回到洛阳,明帝亲自去他的府邸探视病情。曹真去世后,谥为元侯。‎ ‎22.略。‎ ‎7.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8-10题。‎ 秦伐韩,军于阏与①。赵王问廉颇:“韩可救否?”对曰:“道远险狭,难救。”又问乐乘,如颇言。及问起奢,奢对曰:“道远险狭,譬之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乃遣奢将而往,去邯郸三十里,而令军中曰:“有以军事谏者,死。”秦军军武安西,鼓噪勒兵,屋瓦皆振。军中候②有一人言急救武安,奢立斩之。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秦间来入,奢善食而遣之,间以报秦将,秦将大喜曰:“夫去国三十里而军不行,乃增垒,阏与非赵地也。”赵奢既已遣秦间,乃卷甲而趣之,一日一夜至 20‎ ‎,令善射者去阏与五十里而军。军垒成,秦人闻之,悉甲而至。军士许历以军事谏,奢曰:“内之。”许历曰:“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奢许诺,许历请就诛。赵奢曰:“胥③后令。”历复请诛,曰:“先据北山上者胜,后至者败。”奢许诺,即发万人趋之。秦兵后至,争山不得上。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军,遂解阏与之围。‎ ‎【注】①阏与:yù yǔ,地名。②候:哨兵,侦察兵。③胥:等待。‎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伐韩,军于阏与 军:驻扎 B.乃遣奢将而往   将:将要 C.去邯郸三十里   去:距离 D.奢曰:“内之”  内:让进来 解析:B ( 将:率领 )‎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 A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 B.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 C.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 D.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 解析:C (秦人绝对料想不到我军兵马会到,而且来势凶猛,将军一定要严阵以待,否则,这一仗必败。试卷上的C选项断句有一处也值得商榷,应为“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在“此”后停顿为好。)‎ ‎10.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王就“救韩”一事征询三位将军的意见,廉颇和乐乘都认为此事不可行。‎ B.秦国间谍从赵奢驻扎军队、增强壁垒中看出赵军实力不行,肯定得不到阏与之地。‎ C.赵奢利用秦国间谍传消息麻痹敌人,为自己的军队赢得最终的胜利抢占了先机。‎ D.赵奢能解阏与之围,得益于许历“以军事谏”,准确分析形势并积极出谋划策。‎ 解析:B (文中“不行”并非实力不行,而是指就地驻扎不行军。)‎ ‎11.将第三大题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赵奢既已遣秦间,乃卷甲而趣之,一日一夜至。‎ 解析:赵奢送走秦军间谍后,于是让军队卷起铠甲急速行军,一天一夜就赶到了。(既:已经;在句中译为”……后“。)‎ ‎【参考译文】‎ 泰国为攻打韩国,驻军在阏与。赵王问廉颇:“韩国有救吗?”廉颇回答:“道远地形路险,难救。”赵王又问乐乘,他的见解也和廉颇相同。赵王再问赵奢,赵奢回答说:“道远地险路狭,就如同两只老鼠在洞里争斗,哪个勇猛哪个得胜。”于是赵王命赵奢率兵前往。赵奢行军到距邯郸30里的地方时,下令军中:“凡敢议论军事的,一律处死。”当时秦军驻扎在武安以西,排兵布阵,鼓噪喧哗,声震屋瓦。赵军有一名侦察兵建议急救武安,赵奢立刻将他斩首。全军留守28天,不仅不向前推进,反而不断增强壁垒。秦军派间谍混入赵营,赵奢好食款待之后放他回去,间谍回报秦将,秦将十分高兴地说:“离国30里就不敢前进,反而增强壁垒,阏与之地不会属于赵国了!”赵奢送走秦军间谍后,于是下令军队卷起铠甲一路急行,一天一夜之间扑到前线,派弓箭手在距离阏与50里处扎营。阵营扎好,秦军接到情报,也全军赶到。军士许历请求发表军事意见,赵奢说:“叫他进来。”许历说:“秦人绝对料想不到我军兵马会到,而且来势凶猛,将军一定要严阵以待,否则,这一仗必败。”赵奢点头称是。许历请死,赵奢说:“等候命令吧。”到快要开战前,许历又请求发表意见,说:“两军谁能先占领北山头,谁就胜利,迟到了就失败。”赵奢同意他的看法,派一万士兵直奔北山头。秦军晚到,想上山却不行,赵奢下令全面攻击,秦军大败,成功解除了阏与之围。‎ ‎8. 齐之国氏大富,宋之向氏大贫。自宋之齐,请其术。国氏告之曰:“吾善为盗。始吾为盗也,一年而给,二年而足,三年大穰。自此以往,施及州闾。”向氏大喜,喻其为盗之言,而不喻其为盗之道,遂逾垣凿室,手目所及,亡不探也。未几,以赃获罪,没其先居之财。     向氏以国氏之谬己也,往而怨之。国氏曰:“若为盗若何?”向氏言其状。国氏曰:“嘻!若失为盗之道至此乎?今将告若矣。吾闻天有时,地有利。吾盗天地之时利,云雨之滂润,山泽之产育,以生吾禾,殖吾稼,筑吾垣,建吾舍。陆盗禽兽,水盗鱼鳖,亡非盗也。夫禾稼、土木、禽兽、鱼鳖,皆天之所生,岂吾之所有?然吾盗天而亡殃。夫金玉珍宝,谷帛财货,人之所聚,岂天之所与?若盗之而获罪,孰怨哉?” 向氏大惑,以为国氏之重罔己也,过东郭先生问焉。东郭先生曰:“国氏之盗,公道也,故亡殃;若之盗,私心也,故得罪。” (选自《列子•天瑞第一》,有删改)‎ 20‎ ‎19.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喻其为盗之言______           (2)遂逾垣凿室______ (3)以生吾禾,殖吾稼______          (4)以为国氏之重罔己也______‎ ‎2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自宋之齐,请其术    其真无马邪                 (韩愈《马说》) B.而不喻其为盗之道    野芳发而幽香               (欧阳修《醉翁亭记》) C.山泽之产育          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D.岂天之所与______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柳宗元《捕蛇者说》‎ ‎2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未几,以赃获罪,没其先居之财。 ②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③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22.如何理解东郭先生所说的“国氏之盗,公道也”?请根据文意回答。 答案: 19.①明白 ②越过 ③种植 ④欺骗 20.D 21.①不多久,因为盗窃赃物被发现而被判罪,先前积蓄的财物也被没收了。 ②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③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消耗尽了。 22.国氏借助自然条件,利用自然资源,劳动致富,是遵循公正之道的行为。 参考译文:齐国的国氏非常富裕,宋国的向氏非常贫穷。向氏从宋国来到齐国,请教他致富的方法。国氏告诉他说:“我擅长获取外物。我开始获取外物的时候,一年就充足了,两年就富足了,三年就五谷丰饶了。从这以后,我送给别人的财务遍及州闾。”向氏非常高兴。他听明白了国氏国氏获取外物的话,却不理解国氏获取外物的道理,于是翻墙入院,凿洞入室,手能拿到的,眼能看到的,没有不偷的。不长时间,就因盗窃来的赃物被发现而被判罪,先前积蓄的财物也被没收了。   向氏认为国氏欺骗他,就到国氏那里去埋怨他。国氏说:“你是怎样获取外物的?”向氏说了他的情况。国氏说:“唉!你不理解获取外物的道理竟然错到了这种地步!现在我告诉你(应该怎么做)吧。天有适合的时令,地有有利的地势。我获取天地的时令和地势,云雨的浇灌和滋润,山峦湖泽的生产和养育,来种植我的庄稼,构建我的房舍。我地上获取飞禽走兽,水里获取鱼鳖虾蟹,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可获取的。庄稼、土木、禽兽、鱼鳖,都是上天生产的,哪里是我所拥有的?这样,我获取上天的东西却没有遭受惩罚。金玉等珍宝,谷布等财务,那是别人积攒的东西,哪里是上天给的东西?你盗窃这些东西(它们)而被判罪,怨(恨)谁呢?   向氏非常迷惑,认为国氏又在欺骗他,就去拜访东郭先生,向他请教。东郭先生说:“国氏获取外物的方法,是遵循公正之道的行为,所以没有遭受惩罚;你获取外物的行为,是出于私心的盗窃行为,所以被判罪受惩。”‎ ‎9.赵普独相凡十年,刚毅果断,以天下事为己任。尝欲除①某人为某官,帝不用;明日,复奏之,又不用;明日,更奏之。帝怒,裂其奏投诸地,普颜色自若,徐拾奏归,补缀,复奏如初。帝悟,卒可②其奏,后果以称职闻。又有立功当迁官者,帝素嫌其人,不与。普力请与之,帝怒曰:“朕不与迁官,将奈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也,岂得以喜怒专之?”帝弗听,起,普随之。帝入宫,普立于宫门,良久不去,帝竟从其请。‎ ‎【注】①除:封授。②可:同意。‎ ‎18.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1)卒可其奏____________‎ ‎(2)帝素嫌其人____________‎ ‎19.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赵普独相凡十年,刚毅果断,以天下事为己任。‎ ‎20.北宋的史学家司马光曾说:“凡宰相,上则启沃人主,论道经邦;中则选用百官,赏功罚罪;下则阜安百姓,兴利除害,乃其职也。”从上文看,就选用官员来说,赵普是如何尽职尽责的?(2分)‎ ‎18.(1)最终,最后 (2)平素,一向 ‎19.赵普单独担任宰相总共十年,处事刚毅果断,把天下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20.略。(围绕“赵普在奏请皇帝任用或升迁官员而皇帝不答应甚至发怒的情况下,能够坚持己见,据理力争,秉持公心,毫不畏惧,最终获得了皇帝的应准”回答即可)‎ ‎【译文】赵普单独担任宰相总共十年,处事刚毅果断,把天下事作为自己的责任。曾经想要授予某人担任某个官职,皇帝不任用;第二天,又上奏此事,(皇帝)仍然不任用;第三天,还是上奏此事。皇帝发怒,撕裂奏折扔在地上,赵普面色如故,慢慢拾起奏折回去,粘补缝合,又像以前一样上奏。皇帝醒悟,终于同意了他的奏请,后来(那个由赵普举荐的人)果然以胜任本职工作著称。又有立了功劳应当升官的人,皇帝向来讨厌那个人,不同意升迁。赵普竭力请求(皇帝)给予升迁,皇帝发怒说:“我不同意(他)升官,(你)又能怎么样?”赵普说:“刑罚用来惩治恶人,奖赏用来酬劳立功者。刑罚与奖赏,是天下人的刑罚与奖赏,不是陛下一个人的刑罚与奖赏啊,哪里能够因为喜爱或讨厌而独断?”皇帝不听,起身,赵普跟着他。皇帝进宫,赵普站在宫门旁,许久不离开,皇帝最终答应了他的请求。‎ ‎10.‎ 20‎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勿丧耳。 ‎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天祥至潮阳,见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扞②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③出涕,曰:“国亡不能捄④,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注】①弘范:元军元帅。②扞(hàn):保卫。③泫(xuàn)然:水滴下的样子。④捄:同“救” ‎ ‎1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 ) ②天祥泫然出涕( )‎ ‎19.请“/”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限划两处)。‎ 则 凡 可 以 得 生 者 何 不 用 也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②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 ‎21.甲文中的哪句话能表现乙文中文天祥的品格? 22.乙文中写了关于文天祥的三件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 ‎18.同“避”,躲避; 眼泪 ‎19.则/凡可以得生者 /何不用也。‎ ‎20. ①并不是只有贤能的人才有这种羞恶之心。‎ ‎②于是写下了《过零丁洋》诗给他。 2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或“舍生而取义者也”)‎ ‎22.文天祥见弘范不拜。弘范要求文天祥写信劝降张世杰,文天祥写诗拒绝。文天祥拒绝弘范高官厚禄的劝降。 【甲译文】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又有什么手段不可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是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 【乙译文】文天祥到了潮阳,见到了弘范,弘范的手下让文天祥跪下,他不跪,弘范马上像客人一样接待他,和他一起去崖山,并让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没能保卫国家,还教唆人家叛国,行吗?”管文天祥要了好几次,于是作《过零丁洋》给弘范。诗里最后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笑没有管它。攻破了崖山,军营中聚在一起喝酒,弘范说:“国家亡了,你忠孝已经尽到了,如果能以为宋朝做事那样为我们皇上做事,至少也能做宰相啊。”文天祥悲哭,说到:“国家亡了不能去救,作为人臣死了还不够抵罪,何况哪敢不死还生出二心?”‎ ‎11.二十六年,群下劝先主称尊号,先主未许,亮说曰:"昔吴汉、耿掩等初劝世祖即帝位,世祖辞让,前后数四,耿纯进言曰:'天下英雄喁喁,冀有所望。如不从议者,士大夫各归求主,无为从公也。'世祖感纯言深至,遂然诺之。今曹氏篡汉,天下无主,大王刘氏苗族绍世而起今即帝位乃其宜也。士大夫随大王久勤苦者,亦欲望尺寸之功如纯言耳。"先主于是即帝位 ,策亮为丞相曰:"朕遭家不造,奉承大统,兢兢业业,不取康宁,思靖百姓,惧未能绥。於戏!丞相亮其悉朕意,无怠辅朕之阙,助宣重光,以照明天下,君其勖哉!"亮以丞相尚书事,假节。 ‎ ‎(选自《诸葛亮传》)‎ ‎ 17.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4分)‎ ‎⑴先主未许( ) ⑵世祖辞让 ( ) ‎ ‎⑶遂然诺之( ) ⑷策亮为丞相曰 ( ) ‎ ‎18.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 大王刘氏苗族绍世而起今即帝位乃其宜也 ‎19.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 (1)不取康宁, 思靖百姓,惧未能绥。(2)丞相亮其悉朕意,无怠辅朕之阙。(2分)‎ ‎20.结合选文内容,分析诸葛亮的形象。 (2分)‎ ‎17.(4分)(1)答应 (2)推让 (3)于是,就 (4)册封 ‎18.(2分)大王刘氏苗族/绍世而起/今即帝位/乃其宜也 20‎ ‎19.(4分)(1)(2分)不敢稍稍懈怠(安逸),总挂念着如何安定百姓的生活,总怕做不到而无法安心啊!‎ ‎ (2)(2分)丞相诸葛亮,要明白朕的心意哪,不可懈怠!‎ ‎20.(2分)诸葛亮是一个洞察时局、远见早识、深谋远虑、有雄才伟略的人。‎ ‎12.王羲之尝诣门生家,见棐几①滑浄,因书之,真草②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又尝在蕺山③遇一老姥④持六角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⑤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 ‎ (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注释】①棐(fěi)几:用榧木做的几案。 ②真草:楷书、草书。‎ ‎③蕺(jí)山:山名,在今浙江绍兴。 ④老姥(mǔ):老年妇女。‎ ‎⑤王右军:王羲之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王羲之尝诣门生家 / 未尝识书具 B.因书之 / 余因得遍观群书 ‎   C.以求百钱邪 /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D.但言是王右军书 /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10. 用三条“/”为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3分)‎ ‎  又尝在蕺山遇一老姥持六角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 ‎ 11. 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羲之的书法“为世所重”?请简要概括。‎ ‎9 3分 C(A尝:曾经 ;B因:于是,就;C索取,获取/ 探求;D但:只)‎ ‎10 3分 又尝在蕺山遇一老姥/持六角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11 3分 王羲之写在几案上的字被门生之父误刮去后,门生懊悔了几天;在卖扇老姥的扇子上题字后,“姥如其言”,人们竞相购买。‎ ‎13.【甲】高祖①曰:“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②等对曰:“陛下今使人攻城略③地,所降④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乡为私利妒贤嫉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⑤;镇国家,抚百姓,吾不如萧何;将百万之军,战必胜,吾不如韩信。此三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 ‎ 【注释】①高祖:指汉高祖刘邦。②高起:高祖臣子。③略:攻占。④降:投降,降服。⑤子房:西汉名将张良。‎ ‎【乙】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诗》云 :‘人而无良,相怨一方。’民怨其君,不遂亡者,未之有也。” ‎ ‎25、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4分)‎ ‎(1)项羽乡 为私利妒贤嫉能 (2)将 百万之军 ‎(3)此其所以为 我擒也 (4)王者何贵 ‎ ‎26、翻译句子。(4分)‎ ‎(1)此三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2)民怨其君,不遂亡者,未之有也。‎ ‎27、甲乙两文都谈到了治国的道理,两文强调的侧重点有何不同?(2分)‎ ‎25.(1)乡:同“向”,先前,从前;(2)带领、率领 (3)被 (4)贵:以…为贵(或:把…当作最宝贵,译为意动用法) ‎ ‎26.(1)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豪杰,我能够重用他们,这才是我得到天下的原因。 (2)百姓怨恨他们的君主,而最后不灭亡的政权,是从来就没有过的。 ‎ ‎27.甲文强调重视人才的重要性(或:知人善任,用人所长的好处),乙文强调“以民为本”的思想(或:人民的重要性,人民是国家的基石,只有巩固基石,国家才能安宁。)‎ ‎(译文:‎ ‎ 【甲】汉高祖刘邦说:“我取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项羽失去天下的原因是什么?高起等人回答说:“您现在派人出去攻城占地时,所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给人们,跟天下人同享利益。而项羽先前为了私利却妒贤嫉能,打了胜仗不给人家授功,夺得了土地不给人家好处,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高祖说:“如果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我比不上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则必胜,我比不上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豪杰,我能够重用他们,这才是我得到天下的原因。而项羽只有一个范增他却不信用,就是他被我擒获的原因”。 ‎ ‎ 【乙】齐桓公问管仲:“当君王的人,应把什么当作最宝贵的?”(管仲回答)说:“应把天当作最宝贵的。”(于是)齐桓公仰起头望着天。管仲说:“我所说的‘天’,不是苍苍莽莽的天。给人民当君主的,要把百姓当作天。(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百姓亲附,就可安宁;百姓辅助,就能强盛;百姓反对,就很危险;百姓背弃,就要灭亡。《诗》中说“做人如果不善良,一个地方的人都会怨恨他”。 百姓怨恨他们的君主,而最后不灭亡的政权,是从来就没有过的。”)‎ ‎14.‎ 20‎ 天 石 砚 铭 ‎【宋】苏轼 轼年十二时,于所居纱縠行①宅隙地中,与群儿相与凿地为戏。得异石,如鱼,肤温莹,作浅碧色。表里皆细银星,扣之铿然。试以为砚,甚发墨②,却无贮水处。先君③曰:“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④也。”吾宝而用之,且为铭曰:“一受其成(成:已定的,定形的,这里指上天的造就),而不可更。或主⑤于德,或全(全:保全)于形。均是二者,顾予安取。仰唇俯足(仰人鼻息,跪人脚下),世固多有”。‎ 元丰二年秋七月,予得罪下狱,家属流离,书籍散乱。明年至黄州,求砚不复得,以为失之矣。七年七月,舟行至当涂⑥,发书箧,忽复见之。甚喜,以付迨、过⑦。其匣虽不工,乃先君手刻其受砚处,而使工人就成之者,不可易也。‎ ‎【注释】①纱縠行:苏轼故里,在四川眉山。②发墨:指砚台磨墨易筋浓。③先君:指他的父亲苏洵。④祥:吉祥之兆。⑤主:以……为主,着重于。⑥当涂:地名。⑦迨、过:苏迨、苏过,苏轼的儿子。‎ ‎18、解释加字的词义。(4分)‎ ‎(1)与群儿相与 凿地为戏 (2)是 天砚也 ‎ (3)乃 先君手刻其受砚处 (4)不可易 也 ‎19、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表里皆细银星,扣之铿然。(2)其匣虽不工,乃先君手刻其受砚处。‎ ‎20、选文记叙的是苏轼童年喜得天砚的故事,请认真阅读,回答下面两个问题。(4分)‎ ‎(1)苏轼由砚石,联想到做人的道理,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个道理。(2分)‎ ‎ (2)苏轼以“天砚”当作传家宝,寄托了作者哪些情感?(2分)‎ ‎18.(1)共同,一起 (2)这 (3)原来是(是) (4)交换(更换、更替)‎ ‎19.(1) 里外都点缀着细小的银星,击打它就发出铿锵的声音。(2) 装砚的匣子虽然不十分精致,却是先父亲手雕刻的啊。‎ ‎20.(1) 一个人要象这块砚石一样,注重内修自己的品德,不要仰人鼻息,跪人脚下(或:做人要像砚石一样, 内修品德,刚正不阿,认真做事。) ‎ ‎(2)先父赐砚教导,表达了先父对作者的厚望,作者对先父的思念;作者从天砚之德悟出人生之德,寄托了作者的人生愿望:立志成为一个有德之人;作者后来把石砚交给了儿子,希望后人也要象天砚一样有德。(只要答到一点,给1分,共2分) ‎ ‎(附译文:苏轼十二岁的时候,在所住的纱縠寓所空地上,和一群少年一起玩掘地的游戏。得到一块奇异的石头,形状像鱼,外表色温润晶莹,呈现浅绿色,里外都点缀着细小的银星,击打它就发出铿锵的声音。试着拿它当砚使,很容易发墨,只是没有储水的地方。先父说:“这是一方天砚啊!具有砚的品质,就是形状不太完整罢了。”于是把它还给我,说:“这是你文章发达的祥瑞之兆。”我十分珍爱地使用它,并在上面刻上铭文说:“一旦接受了上天的造就,就永远不再改变初衷。或以品德为高,或要保全形体。如果两者都有,那我取法什么?仰人鼻息跪人脚下吗?这样的人世间有很多。”‎ ‎ 元丰二年秋七月,我获罪入狱,全家人流离失所,书籍也丢失散乱。第二年来到黄州,寻找我那方砚台,却怎么也找不到,我以为把它丢失了。元丰七年七月,乘船到到当涂,翻开书箱,忽然又看见了它,非常高兴。于是把它交给儿子苏迨和苏过。装砚的匣子虽然不十分精致,却是先父亲手雕刻的啊,并命匠人按砚的形状做的,不能更换。)‎ ‎ ‎ ‎15.【古文阅读】‎ 洛阳大市 ‎[北魏]杨衒之 洛阳大市市南有调音、乐律二里。里内之人丝竹讴歌天下妙伎出焉。‎ 有田僧超者,善吹笳,能为《壮士歌》《项羽吟》,征西将军崔延伯甚爱之。正光①末,高平失据,虎吏充斥。贼帅万俟丑奴②寇暴泾、岐之间,朝廷为之旰食③,诏延伯总步骑五万讨之。延伯出师于洛阳城西张方桥,即汉之夕阳亭也。时公卿祖道④,车骑成列。延伯危冠长剑耀武于前,僧超吹《壮士》笛曲于后。闻之者懦夫成勇,剑客思奋。延伯胆略不群,威名早著,为国展力,二十余年,功无全城,战无横阵,是以朝廷倾心送之。延伯每临阵,常令僧超为《壮士》声,甲冑之士莫不踊跃。延伯单马入阵,旁若无人,勇冠三军,威镇戎竖。二年之间,献捷相继。丑奴募善射者射僧超,亡,延伯悲惜哀恸,左右谓伯牙之失钟子期不能过也。后延伯为流矢所中,卒于军中。‎ ‎(节选自《洛阳伽蓝记》,中华书局2012年版,有删改)‎ ‎[注释]①正光:北魏孝明帝的年号。②万俟丑奴:人名。③旰(gàn)食:指心忧事忙而不能按时吃饭。④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 ‎9.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2分)‎ A.剑客思奋 奋袖出臂 (《口技》)‎ 20‎ B.威名早著 死即举大名耳 (《陈涉世家》)‎ C.勇冠三军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D.卒于军中 卒之为众人 (《伤仲永》)‎ ‎10.用“/”给下面的句子标出一处停顿。(2分)‎ 里 内 之 人 丝 竹 讴 歌 天 下 妙 伎 出 焉。‎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 延伯每临阵,常令僧超为《壮士》声,甲冑之士莫不踊跃。‎ ‎12.文章运用侧面描写表现了田僧超的“善吹笳”,请列举三处。(3分)‎ ‎9.(2分)B 10.(2分)里内之人丝竹讴歌/天下妙伎出焉。‎ ‎11.(3分)崔延伯每次上阵作战(1分),常常让田僧超吹奏《壮士歌》(1分),穿甲戴胄的战士没有不踊跃作战的(1分)。‎ ‎12.(3分)鼓舞士气,士兵们能从田僧超的吹奏中汲取力量,踊跃战斗(1分);崔延伯看重田僧超并重用他(1分);崔延伯因田僧超的死无比悲痛(1分);万俟丑奴招募善射之人射死田僧超(1分)。(一点1分,任意答对三处给满分。)‎ ‎(参考译文)洛阳大市市集的南面有调音、乐律二里。里内的人会弹琴、吹笛、唱歌,天下高妙的技手出在这里。‎ 有个叫田僧超的人,笳吹得好,能吹《壮士歌》《项羽吟》,征西将军崔延伯很欣赏他。正光末年,高平失守,如虎一样的凶恶官吏到处可见。贼帅万俟丑奴在泾水岐山之间抢夺劫掠,朝廷为此忧虑不安,下诏命崔延伯统率步兵骑兵五万讨伐万俟丑奴。崔延伯从洛阳城西的张方桥出发,此地就是汉朝的夕阳亭。当时公卿饯行,车骑排成行列。崔延伯头戴高帽,手持长剑,威武地走在前面,田僧超吹奏《壮士歌》走在后面。听了歌,懦夫也成为勇士,剑客更想奋起。崔延伯的胆量和战略超群,威名早已显著,为国家效力二十多年,进攻没有敌人能保全城池的,作战没有敌人能抵御的,因此朝廷尽心送他出征。崔延伯每次上阵作战,常常让田僧超吹奏《壮士歌》,穿甲戴胄的战士没有不踊跃作战的。崔延伯单骑闯入阵地,旁边像没有敌人,勇敢为三军之首,威名威慑敌人。两年间,战胜的捷报,相继献上。万俟丑奴招募了一位善于射箭的人射死了田僧超,崔延伯悲惜恸哭,身边的人说,从前伯牙失去钟子期的悲痛也不能超过他。后来崔延伯为流矢射中,死在军中。‎ ‎16.‎ 橘逾淮为枳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人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 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8.“橘逾淮为枳”的意思是 (2分)‎ ‎9.晏子一番话的主要目的,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告诉楚王“橘生准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是客观现象。‎ B.分析“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现象产生的原因。‎ C.巧妙回敬了楚王的侮辱。‎ D.智慧化解了楚王的困惑。‎ ‎10.选文结尾处画线部分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 ‎ 娄师德与狄仁杰 狄梁公与娄师德同为相。狄公排斥师德非一日。(武)则天问狄公曰:“朕大用卿。卿知所自①乎?”对曰:“臣以文章直道②进身,非碌碌因人成事。”则天久之,曰:“朕比③不知卿,卿之遭遇④,实师德之力。”因命左右取筐箧,得十许通荐表,以赐梁公。梁公阅之,恐惧引咎,则天不责。出于外,曰:“吾不意为娄公所涵,而娄公未尝有矜色。”‎ ‎【注释】①所自:由于什么原因。②直道:品行端正。③比:这里解释为先前。④遭遇:君臣遇合。这里指狄公受到重用。‎ ‎1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4分 ‎(1)狄梁公与娄师德同为相( )‎ ‎(2)得十许通荐表 ( )‎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我拿得出文章,品行也端正,所以受到重用,而不是无所作为依靠别人的。‎ B.我因为文章出色且品行端正求上进而被重用,而不是无所作为依靠别人的。‎ C.我因为文章出色品行端正,(所以)受到重用,而不是忙忙碌碌无所作为的。‎ D.我因为文章出色品行端正,(所以)受到重用,而不是无所作为依靠别人的。‎ 20‎ ‎13.梁公所阅的是“ ”,其后的反应是“ ”。(请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14.狄公最后一番话,表明了他复杂的内心。请简要分析(4分)‎ ‎ 8.橘树生在在淮北就变成枳树。 9.C ‎10.神态上写出楚王的尴尬(1分),语言上写出了楚王的自嘲(1分),反衬出晏子的机智善辩(2分)‎ 11. 担任 左右12.D荐表 恐惧(每空一分) ‎ ‎14.既有惭愧也有佩服(2分),惭愧是因为以己度人,错看娄师德,佩服是因为娄师德心胸开阔,以德报怨(2分)‎ 晏子到了楚国,楚王赐给晏子酒喝,喝酒喝得正畅快的时候,两个官吏捆着一个人来到楚王跟前,楚王说:“捆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官吏回答说:“是齐国人,犯了偷盗的罪。”楚王看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盗吗?”晏子离开座位严肃地回答说:“我听说过,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树,只是叶子相似,它们的果实味道不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水土不一样。现在人生长在齐国不偷盗,进入楚国就偷盗,该不会是楚国的水土使人变得善于偷盗吧!”楚王笑着说:“圣人是不能跟他开玩笑的。我反而遭到羞辱了。”‎ 狄梁公与娄师德一同担任国相。狄仁杰排斥娄师德不是一天了,武则天问他说:“朕重用你,你知道原因吗?”回答说:“我因为文章出色和品行端正而受到重用,并不是无所作为依靠别人的。”过了一会,武则天对他说:“我曾经不了解你,你受重用,其实是娄师德的功劳。”于是令侍从拿来文件箱,拿了十几篇推荐狄仁杰的奏折给狄仁杰。狄仁杰读了之后,羞愧得自我责备,武则天没有指责他。狄仁杰走出去后说:“我没想到竟一直被娄大人包容!然而娄公从来没有自夸的神色。”‎ ‎17. ‎ 诈疾平叛 正德①五年,安化王寘鐇反,游击仇钺陷贼中,京师讹言钺从贼,兴武营守备保勋为之外应。李文正曰:“钺必不从贼,勋以贼姻家②,遂疑不用,则诸与贼通者皆惧,不复归正矣。”乃举勋为参将,钺为副戎,责以讨贼,勋感激自奋。钺称病卧,阴约游兵壮士,候勋兵至河上,乃从中发为内应。俄得勋信,即唆人谓贼党何锦:“宜急出守渡口防决河灌城遏东岸兵勿使渡河。”锦果出,而留贼周昂守城。钺又称病亟,昂来问病,钺犹坚卧呻吟,言旦夕且死。苍头卒起,捶杀昂,斩首。钺起披甲仗剑,跨马出门一呼,诸游兵将士皆集,遂夺城门,擒寘鐇。‎ ‎[注]:①正德:明武宗朱厚照在住时的年号。②姻家:指联姻的家族及其成员。‎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阴约游兵壮士 阴:暗中 B.言旦夕且死 且:况且 ‎ C.俄得勋信 俄:不久 D.苍头卒起 卒:突然 解析:正确答案“B”。  且在这里不是况且,(且:将要);其中D项卒是通假字,通“猝”,是突然的意思,要格外注意。‎ ‎9.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宜急出守渡口防决河灌城遏东岸兵勿使渡河。‎ ‎ A.宜急出/守渡口防决河/灌城遏东岸/兵勿使渡河。‎ ‎ B.宜急出守渡口/防决河灌城/遏东岸兵/勿使渡河。‎ ‎ C.宜急出守渡口/防决河/灌城遏东岸/兵勿使渡河。‎ D.宜急出/守渡口防决/河灌城遏东岸兵/勿使渡河。 ‎ 解析:正确答案“B”。具体句意为:要赶紧调派军队防守河口,严防朝廷大军决堤灌城。并阻击东岸的朝廷军队,不要让他们渡河。“遏”是“阻击”的含义,和下文紧密相连;“勿使渡河”是个整体,不能分开。‎ ‎10.下列对文本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游击将军仇钺被俘后,投降并归顺了起兵造反的安化王朱寘鐇。‎ ‎ B.兴武营守备保勋和朱寘鐇有姻亲关系,因此成为安化王朱寘鐇造反部队的外应。‎ ‎ C.周昂前往探望生病的仇钺,仇钺因病情加重,躺在床上痛苦呻吟,担心性命不保。‎ D.仇钺用计将何锦调离到城外去镇守渡口,又装病诱杀了守城的周昂,得以顺利擒获安化王。‎ 解析:正确答案“D”。 (A项:仇钺并未归顺;B项:保勋是外应乃谣传;C项:仇钺是装病而并非病情加重)‎ 附:参考译文明武宗正德五年,安化王朱寘鐇叛变。游击将军仇钺被俘,京师谣传仇钺投降了叛贼,而兴武营守备保勋则是外应。李东阳说:“仇钺一定不会投降贼人。至于保勋,如果因为他和寘鐇有姻亲关系,就怀疑他是贼人的外应,那么凡是和贼人有交往的,都会害怕而不敢归附我们了。”于是推荐保勋为参将,仇钺为副将,将讨贼的任务交给他们,保勋感动奋发,暗暗发誓一定要消灭贼人。仇钺在贼营中谎称生了病,暗中却集结旧部在河岸边等候保勋的部队,伺机接应。不久得到了保勋的书信,就唆使人告诉贼将何锦说:“要赶紧调派军队防守河口,严防朝廷大军决堤灌城。并阻击东岸的朝廷军队,不要让他们渡河。”何锦果然上了当,命令周昂守城,自己则带着军队去河口防守。仇钺又谎称自己的病情加重,于是周昂前去探视,仇钺正躺在床上痛苦呻吟,看到周昂来后就说:恐怕自己的死期到了。然后趁周昂不注意,突然起身杀了周昂,砍下他的首级。接着仇钺披上盔甲拿起剑,骑上快马冲出营门,召集从前的部下,一举攻下城门,擒获了寘鐇。‎ ‎18.‎ 20‎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九,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盍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 ‎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注释:①廋sōu:隐藏,藏匿。‎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举进士甲科/举大计亦死 B.尝有使客亡囊中物/暮而果大亡其财 C.或盗取之/而或长烟一空 D.比劫禁物法/其两膝相比者 ‎10.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以 端 明 殿 学 士 知 郑 州 为 政 有 能 声 盗 悉 窜 他 境 至 夜 户 不闭。‎ ‎11.根据文意,说说曾公亮为政有哪些政绩?(3分)‎ ‎9.B(A项,考取/发动。B项,丢失。C项,有人/有时。D项,比照/靠近)‎ ‎10.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 ‎(评分说明:使用4条以上“/”的,给0分;其他情况,对1处给1分。)‎ ‎11.①设置斗门,将湖水泄入曹娥江,百姓得以在镜湖旁种田;②治理有方,盗贼全部逃窜 到其他州县,晚上不用关闭大门;③实事求是,分清盗贼和强盗,使犯人不冤。‎ ‎(评分说明:每对1处给1分。大意对即可)‎ 参考译文: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考中为进士甲科,知会稽县。老百姓在镜湖旁种田常常担心镜湖泛滥。曾公亮设置斗门,将湖水泄入曹娥江,老百姓享受到它的好处。曾公亮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份主政郑州,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不用关闭大门。曾经有过客丢失囊中财物,发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辖境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隐藏起来了吧。”进行搜查,果然如此。曾公亮熟习写文章的章法,任职久了,熟悉懂得了朝廷台阁的规章,首相韩琦经常咨询访问他。仁宗末年,韩琦请求设置皇储,与曾公亮等共同商定大计。密州民田盛产银子,有人偷取银子,大理寺把他们当作强盗。曾公亮说:“这是禁物,偷取银子虽然是强盗行为,与从百姓家中盗取财物有区别。”为此事坚持展开争论,于是皇帝就下达给有司议论,比照抢劫盗窃财物的法律,这个强盗得以不被判死刑。‎ ‎19.(二)王、谢旧齐名(9分)‎ 及帝崩,桓温入赴山陵,止新亭,大陈兵卫,将移晋室。桓公伏甲设馔,广延朝士,因此欲诛谢安、王坦之。王甚遽,问谢曰:“当作何计?” 谢神意不变,谓文度曰:“晋阼①存亡,在此一行。”相与俱前。王之恐状转见于色谢之宽容愈表于貌。望阶趋席,方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桓惮其旷远,乃趣②解兵。王、谢旧齐名,于此始判优劣。‎ ‎【注】①(zuò):国家;②通促,赶快。‎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止新亭/ 止有剩骨 B. 及帝崩/及下船 C. 谢神意不变/醉翁之意不在酒 D.桓温入赴山陵/入则无法家拂士 ‎10.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王 之 恐 状 转 见 于 色 谢 之 宽 容 愈 表 于 貌 ‎11.结合选文谈一谈谢安和王坦之两人谁优谁劣?为什么?(3分)‎ ‎9.B(A停止/同“只”;B等到……时候;C神色/情趣;D进入/指在国内)‎ ‎10王 之 恐 状/转 见 于 色/谢 之 宽 容/愈 表 于 貌(每/1分)‎ 答案:1.谢安优而王坦志劣(有评价,且意思相近得1分)2.理由:桓温摆下设有埋伏的酒宴让二人赴约,面对危险,王恐惧失色,而谢面不改色,临危不乱(1分);面对朝廷的存亡,谢敢于直面生死,担当大任,而王则是惊慌失措,只能听从谢的安排。(1分)‎ 译文:等到简文帝病重而死的时候,桓温奔赴他的坟墓,停宿新亭,大摆兵阵,想要谋篡晋的皇位,桓温埋伏下军队设酒宴,大请朝廷中的官员,想趁此机会杀了谢安、王坦之。王坦之很害怕,问谢安说“这如何是好?”谢安面不改色,对王说“东晋王室的存亡,全看我俩此行了。”就和王坦之一起前去(赴宴)。王坦之的恐惧神色,都在他外表表现出来。而谢安的从容,也更加在他外表表现出来。(谢安)走上台阶 找座位坐下,作了一首《洛生咏》,是咏浩浩洪流的。桓温被谢安的旷达风度和自若本色镇住了,连忙传令撤走兵士。王坦之和谢安以前是齐名的,这件事之后,谁好谁坏就可以评判的出来了。‎ ‎20.【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乙】范仲淹,字希文,少孤甚贫。日食齑①粥一角,勤苦读书,便以天下为己任。每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尝谒②相士问云:“能作宰相否?”相士云:“不也。”再问:“能作名医否?”相士讶之曰:“何前问之高,而今问之卑也?”曰:“惟宰相、名医,可以救人。”相士赞曰君仁心如此真宰相也。(《宋史·范仲淹传》)‎ 注:①齑jī: 韭菜的细末。 ②谒:拜见。 ③相士:算命的人。‎ 20‎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求古仁人之心 求: (2)不以物喜 以: ‎ ‎(3)日食齑粥一角 日: (4)尝谒相士 尝: ‎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相士赞曰/君仁心如此/真宰相也 B.相士赞曰/君仁心/如此真宰相也 C.相士赞/曰君仁心如此/真宰相也 D.相士赞/曰君仁心/如此真宰相也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 微斯人,吾谁与归?‎ (2) 何前问之高,而今问之卑也?‎ ‎9.甲文表现作者远大政治抱负的句子是哪一句?乙文通过哪两件事表现范仲淹的这一政治抱负?请简要概括。‎ ‎6. (4分)(1)探求(2)因为 (3)每天 (4)曾经7. (3分)A ‎8. (4分)(1)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句意正确给1分,“微”翻译正确给1分)‎ ‎(2)为什么之前问那么高的位置,而现在问如此低微(或:卑微)的呢?‎ ‎9. (5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分)范仲淹少时勤奋读书,就把天下当做自己的责任。(2分)他的理想是当能救人的“宰相”和“医生”。(2分)‎ 参考译文:范仲淹,字希文,幼年时父亲去世,家境贫穷。每天只吃野菜粥一角,勤奋读书,以天下为己任。他经常自己吟诵:“士人应当在天下人尚未忧虑时就先忧虑,在天下人都得到安乐后才可安乐。”他曾拜访相士问:“我能作宰相吗?”相士说:“不能。”再问:“那么能做医生吗?” 相士对此感到非常惊讶问:“为何之前问那么高(的位置),而现在问如此低(的职业)呢?”他回答说:“只有宰相、名医,可以救人。”相士称赞说:“你仁心如此深厚,真宰相之才啊。”‎ ‎21.明末高邮①有袁体庵者,神医也。有举子举于乡,喜极发狂,笑不止,求体庵诊之。惊曰:“疾不可为矣,不以旬②数矣。子宜急归,迟恐不及也。若道过镇江,必更求何氏诊之。”遂以一书寄何。其人至镇江,而疾已愈,以书致何。何以书示其人,曰:“某公喜极而狂,喜则心窍开张而不可复合,非药石③之所能治也。故动以危苦之心,惧之以死,令其忧愁抑郁,则心窍闭,至镇江当已愈矣。”其人见之,北面再拜而去。吁!亦神矣。‎ ‎ (节选自《广阳杂记》)‎ ‎【注】①高邮:地名,在江苏。②旬:十天。③药石:治病的药和石针,泛指药物。‎ ‎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是( )(3分)‎ ‎ A.若道过镇江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 ‎ B.而疾已愈 色愈恭(《送东阳马生序》) ‎ ‎ C.以书寄何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 ‎ D.至镇江当已愈矣 当求之于上流(《河中石兽》) ‎ ‎4.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与“惧之以死”的“惧”用法相同的是( )(2分)‎ ‎ A.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醉翁亭记》) B.是金陵人,客此(《湖心亭看雪》)‎ ‎ C.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D.满坐寂然(《口技》)‎ ‎5.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①有举子举于乡,喜极发狂。‎ ‎②其人见之,北面再拜而去。‎ ‎6.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神医袁体庵的“神”体现在哪些方面。(3分)‎ ‎3.(3分)D(A.道:路途/道:方法;B.愈:治愈/愈:更加;C.书:信 /书:书本;‎ ‎ D.当:应当/当:应当)4.(2分)C(A.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B.客:名词用作动词,客居;C.劳:使动,使……劳累;D.坐:通“座”,座位)‎ ‎5.(4分)(1)(2分)有一个应举的人在乡试中考中了举人,高兴地发了疯。(大意正确1分,落实“举”“极”,各0.5分。)‎ ‎ (2)(2分)那人看了这封信,面向北面拜了两拜,然后就回家了。(大意正确2分,落实“再”“去”,各0.5分。)‎ ‎6.(3分) ①了解病人的病因,对症治疗。②不用药物治疗,而是用精神疗法。③能够预知病情痊愈的时间。‎ ‎【译文参考】明朝末年,高邮有一个叫袁体庵的神医。有一个应举的人在乡试中考中了举人,高兴地发了疯,大笑不止,找袁体庵诊治,裳体庵大惊,说:“你这病已经不能治了!活不了十天了!你应该赶快回家,迟了就怕赶不上回到家里了,你路过镇江的时候,一定要去找何医生再诊治一下。”袁医生就写了一封信(让病人)带给何医生。这个举人到了镇江,病已经好了,他把袁医生的信交给何医生,何医生把信给他看,上面写着:“这人高兴到极点发了疯。高兴到极点心窍就打开了,却又不能关闭,这不是用药能治的。所以我用危险和痛苦来触动他的心,用死亡使他惊惧,使他忧愁抑郁,这样就可以让他的心窍重新闭上,到镇江的时候应当已经痊愈了。”那人看了这封信,面向北面拜了两拜,然后就回家了。呀,也真是神了。‎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