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2.16 KB
- 2021-11-1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初三化学上期期中考单元检测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知识梳理
考点通关检测
考点一:物质的变化
注意:(1)伴随有变色、发光、放热、气体生成、沉淀生成等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2)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1.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发现多起病毒性肺炎病例,2020年1月2日,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将造成武汉肺炎疫情的新型冠状病毒命名为“2019 新型 冠状病毒(2019﹣nCoV)”。该病可防可控,下列
防控方法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外出佩戴N95口罩
B.活性炭净化饮用水
C.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D.75%浓度酒精杀灭细菌繁殖
【答案】D
【解析】A、外出佩戴N95口罩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B、活性炭净化水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C、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D、酒精杀灭细菌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正确。
故选:D。
2.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成语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掩耳盗铃 B.钻木取火 C.刻舟求剑 D.滴水成冰
【答案】B
【解析】A、掩耳盗铃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钻木取火,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C、刻舟求剑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D、滴水成冰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B。
3.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浓盐酸挥发 B.煤炭燃烧 C.钢铁生锈 D.海水提镁
【答案】A
【解析】A、浓盐酸挥发是由液态变为气态,只是状态的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A正确;
B、煤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等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
C、钢铁生锈生成了主要成分是氧化铁的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
D、海水提镁是通过加入碱生成氢氧化镁,再加入盐酸生成氯化镁,再通电分解得到镁,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
故选:A。
4.下列变化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煤转化为煤气 B.加热食盐水至晶体析出
C.黄豆酿酱油 D.铝片在空气中变暗
【答案】B
【解析】A、煤转化为煤气,煤气是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B、加热食盐水至晶体析出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正确;
C、黄豆酿酱油,酱油是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D、铝片在空气中变暗生成氧化铝,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B。
5.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天然气用作燃料 B.液氮用作冷冻剂
C.银用于制作导线 D.干冰用作人工降雨
【答案】A
【解析】A、天然气用作燃料是利用天然气的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
B、液氮用作冷冻剂是利用液氮吸热气化,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C、银用于制作导线是利用银的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D、干冰用作人工降雨是利用干冰吸热升华,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A。
6.性质决定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与其物理性质有关的是( )
A.稀盐酸作除锈剂 B.碳酸钙作补钙剂
C.铁粉作双吸剂 D.活性炭作吸附剂
【答案】D
【解析】A、稀盐酸作除锈剂,是利用了盐酸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的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B、碳酸钙作补钙剂,是利用了碳酸钙能与胃酸中的盐酸反应的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C、铁粉作双吸剂,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D、活性炭作吸附剂,是利用了活性炭具有吸附性,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正确。
故选:D。
7.下列物质在使用过程中与化学性质无关的是( )
A.用小苏打治疗胃酸过多 B.生石灰做干燥剂
C.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 D.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答案】C
【解析】A、用小苏打治疗胃酸过多是利用小苏打的碱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B、生石灰做干燥剂是利用生石灰的吸水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C、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是利用干冰吸热升华,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正确;
D、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是利用熟石灰的碱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C。
8.物质的性质决定它的用途,下列物质的常见用途体现其化学性质的是( )
A.铁锈做颜料 B.活性炭净水
C.铝箔做灯罩 D.氩气保护焊
【答案】D
【解析】A、铁锈做颜料属于铁锈的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B、活性炭净水是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C、铝箔做灯罩,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D、氩气保护焊是利用氩气的稳定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
故选:D。
9.下列由物质的物理性质决定的是( )
A.氧气供给呼吸,支持燃烧
B.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的存在
C.煤作燃料
D.盛有氧气的集气瓶正立在桌面上
【答案】D
【解析】A、氧气供给呼吸,支持燃烧。是通过化学变化来表现的,是由氧气的化学性质决定的。故A错误;
B、氧气能支持燃烧,可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的存在,是由氧气的化学性质决定的。故B错误;
C、煤作燃料,是利用了煤的可燃性,是由煤的化学性质决定的。故C错误;
D、由于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所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正立在桌面上。是由氧气的物理性质决定的。故D正确。
故选:D。
10.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①天然气用作燃料
②氢气用于填充探空气球
③氧气用于钢铁冶炼
④液氮用作制冷剂
⑤氮气充入食品包装袋中用于防腐
A.①③⑤ B.①②③ C.③④⑤ D.①④⑤
【答案】A
【解析】A、①天然气用作燃料是利用天然气的可燃性;③氧气用于钢铁冶炼是利用氧气的助燃性;⑤氮气充入食品包装袋中用于防腐是利用氮气的稳定性;它们都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
B、②氢气用于填充探空气球是利用氢气的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C、④液氮用作制冷剂是利用氮气吸热汽化的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D、④液氮用作制冷剂是利用氮气吸热汽化的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A。
考点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1.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三名科学家,其中两位是来自瑞士的米歇尔•马约尔(Michel Mayor)和迪迪埃•奎洛兹(Didier Queloz),他们因首次发现太阳系外行星获奖。1995年奎洛兹和他的博士生导师马约尔发现了一颗主序恒星周围存在的第一颗系外行星51 Pegasi.奎洛兹使用径向速度测量(多普勒光谱仪)对51 Pegasi进行了分析,这个环节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假设 B.设计实验 C.获取证据 D.作出结论
【答案】C
【解析】奎洛兹使用径向速度测量(多普勒光谱仪)对51 Pegasi进行了分析,是通过实验获取证据,属于科学探究中的获取证据。
故选:C。
2.区分一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可行的方法是( )
(1)闻气味
(2)观察颜色
(3)分别倒入等量的石灰水并振荡
(4)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
A.(3)(4) B.(1)(3)(4) C.(2)(3)(4) D.全部
【答案】A
【解析】(1)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均没有气味,用闻气味的方法不能鉴别。
(2)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均没有颜色,用观察颜色的方法不能鉴别。
(3)呼出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分别倒入等量的石灰水并振荡,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是呼出的气体,无明显现象的是空气,可以鉴别。
(4)氧气含量越多,燃烧越旺。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是呼出的气体,木条正
常燃烧的是空气,可以鉴别。
故(3)(4)可以鉴别。
故选:A。
3.在对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判断呼出的气体含氮气的依据是:空气中含氮气且不被人体吸收
B.证明呼出的气体含较少氧气的依据是:呼出的气体能使燃着木条燃烧更旺
C.证明呼出的气体含水蒸气较多的依据是:呼出的气体在玻璃片上出现水雾
D.证明呼出的气体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的依据是:呼出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答案】B
【解析】A、空气中有氮气而氮气不被人体吸收,故呼出气体中含氮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B、证明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少的证据,燃着的木条燃烧熄灭,故选项说法错误。
C、呼出的气体在玻璃片上出现水雾,说明呼出气体中水蒸气含量较多,故选项说法正确。
D、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呼出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呼出的气体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蜡烛燃烧实验现象的是( )
A.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B.熄灭后有白烟生成
C.火焰分为三层,外焰最亮
D.罩在火焰上的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答案】A
【解析】A、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不属于蜡烛燃烧实验现象,故选项正确。
B、蜡烛熄灭后有白烟生成,属于蜡烛燃烧实验现象,故选项错误。
C、蜡烛的火焰分为三层,外焰最亮,属于蜡烛燃烧实验现象,故选项错误。
D、罩在火焰上的烧杯内壁出现水雾,属于蜡烛燃烧实验现象,故选项错误。
故选:A。
5.同学们在做人体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探究实验时,部分同学向收集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加入适量澄清石灰水并振荡后,发现澄清石灰水并未浑浊。此时下列做法中错误的是( )
A.检查收集呼出气体的装置和实验方法是否有错误
B.检查澄清石灰水是不是失效
C.再次实验,看是不是还会出现相同实验现象
D.向老师请教这个实验的实验现象和结论,然后填写实验报告
【答案】D
【解析】向收集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加入适量澄清石灰水并振荡后,发现澄清石灰水并未浑浊。
A.检查收集呼出气体的装置和实验方法是否有错误,做法正确;
B.检查澄清石灰水是不是失效,做法正确;
C.再次实验,看是不是还会出现相同实验现象,避免偶然性,做法正确;
D.不能未经再次实验就填写实验报告,做法错误。
故选:D。
6.用燃着的蜡烛进行如下实验探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中蜡烛熄灭,原因是蜡烛隔绝了空气
B.实验中蜡烛燃烧更旺,原因是氧气具有可燃性
C.实验中烧杯內壁有浑浊,说明石蜡中一定具有碳元素
D.实验中白瓷板变黑,说明石蜡不完全燃烧只生成碳
【答案】C
【解析】A、吹气时,空气流动带走热量,导致温度降低至蜡烛着火点以下,蜡烛熄灭,该选项说法错误;
B、氧气具有助燃性,没有可燃性,该选项说法错误;
C、烧杯内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进一步说明石蜡中含有碳元素,该选项说法正确;
D、白瓷板变黑说明此时有部分石蜡燃烧不完全,生成了碳,同时还生成水,该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7.请你深呼吸几下,缓解紧张情绪。与空气相比较,你呼出的气体中含量明显降低的是( )
A.水蒸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氮气
【答案】B
【解析】人呼吸时把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同时从体内带出水蒸汽,人体呼出气体和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汽含量不同;氮气的含量基本不变,因为人体没有吸收氮气;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空气相比,具有“两多一少”的特点,即与吸入的空气相比,二氧化碳、水蒸气含量增加,氧气含量减少。
A、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空气相比,具有“两多一少”的特点,即与吸入的空气相比,水蒸气含量增加,故选项错误。
B、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减少,故选项正确。
C、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空气相比,具有“两多一少”的特点,即与吸入的空气相比,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故选项错误。
D、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空气相比,氮气的含量基本不变,故选项错误。
故选:B。
8.体育课掷铅球活动后,同学们对“铅球”的制作材料进行讨论,有同学认为“铅球”是铁制的,并从实验室借来磁铁吸一下。“吸一下”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问 B.猜想 C.实验 D.得出结论
【答案】C
【解析】A、从实验室借来磁铁吸一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实验,而不是提问,故选项错误。
B、从实验室借来磁铁吸一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实验,而不是提问,故选项错误。
C、从实验室借来磁铁吸一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实验,故选项正确。
D、从实验室借来磁铁吸一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实验,而不是得出结论,故选项错误。
故选:C。
9.研究和学习化学,有许多方法,下列方法中所举示例不正确的是( )
选项
方法
示例
A
实验法
用硫做“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B
归纳法
根据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归纳出一般制气的方法
C
类比法
根据红磷与氧气反应,推测白磷也能与氧气反应
D
分类法
根据含有物质的种类,将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
A.A B.B C.C D.D
【答案】A
【解析】A、用硫做“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硫在空气中能够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气体,虽除去氧气,但增加了新的气体,不能形成压力差,不能应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故选项所举示例错误。
B、根据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归纳出一般制气的方法,属于归纳法的运用,故选项所举示例正确。
C、红磷、白磷均是磷元素形成的单质,根据红磷与氧气反应,推测白磷也能与氧气反应,故选项所举示例正确。
D、根据含有物质的种类,将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属于分类法的运用,故选项所举示例正确。
故选:A。
10.下列有关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选项
A
B
C
D
现象
呼出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空气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燃着的木条在呼出气体中会熄灭
被哈气的玻璃片上出现无色液滴
结论
呼出气体是二氧
空气中不含二氧
呼出气体中不含
呼出气体中含有
化碳
化碳
氧气
水蒸气
A.A B.B C.C D.D
【答案】D
【解析】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呼出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不能说明呼出气体是二氧化碳,也可能是含二氧化碳较多的混合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B、空气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不能说明空气中不含二氧化碳,是因为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较少,故选项说法错误。
C、氧气能支持燃烧,氧气含量越多,燃烧越旺,燃着的木条在呼出气体中会熄灭,是因为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较少,而不是出气体中不含氧气,故选项说法错误。
D、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雾,被哈气的玻璃片上出现无色液滴,说明呼出气体中含有水蒸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考点三、仪器的使用
1.取固体药品时,下列操作不正确的是( )
A.用药匙取用
B.从节约的角度讲,用剩的药品要放回原瓶
C.有些块状药品要用镊子取
D.若未说明用量,取用固体要盖满试管底部
【答案】B
【解析】A、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块状固体可以用镊子,故A说法正确;
B、实验后剩余的药品要放在指定的容器中,故B说法错误;
C、块状固体可以用镊子夹取,也可以用药匙取用,故C说法正确;
D、若实验中未说明用量,液体取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故D说法正确。
故选:B。
2.某同学测定的下列数据不合理的是( )
A.用温度计测得某液体的温度为23摄氏度
B.用50mL量筒量取了4.34mL的水
C.用托盘天平称得某烧杯的质量为46.8g
D.用10mL的量筒量取了5.0mL的水
【答案】B
【解析】A、普通温度计的精确度为0.1℃,则可用温度计测得某液体的温度为23摄氏度,故该数据合理。
B、选取量筒时,尽量选用能一次量取的最小规格的量筒。用50mL量筒量取了4.34mL的水,量筒选择不合理,应用10mL的量筒;且10mL量筒的精确度为0.1mL,不能精确至0.01mL,故该数据不合理。
C、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称量药品的质量,能准确到0.1g,故可以用托盘天平某烧杯的质量为46.8g,故该数据合理。
D、选取量筒时,尽量选用能一次量取的最小规格的量筒。用10mL的量筒量取了5.0mL的水,量筒选择合理,故该数据合理。
故选:B。
3.下列仪器中不能加热的是( )
A.燃烧匙 B.烧杯 C.漏斗 D.试管
【答案】C
【解析】实验室中能加热的仪器有:燃烧匙、烧杯、试管、蒸发皿、坩埚、烧瓶等,不能加热的是集气瓶、量筒、容量瓶、漏斗等。
故选:C。
4.固体药品通常存放在( )
A.集气瓶里 B.广口瓶里 C.细口瓶里 D.滴瓶里
【答案】B
【解析】为了便于取用,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里,取用时一般用药匙或镊子。
故选:B。
5.下列滴管使用或放置图示正确的是( )
A.取液时挤入空气 B.将滴管横放在桌面
C.洗净后放入洁净的烧杯 D.用完后洗净放入滴瓶
【答案】C
【解析】A、使用胶头滴管吸取少量液体时,应先把胶头内空气挤出,再伸入溶液中吸取,故A错误;
B、胶头滴管不能倒置,也不能平放于桌面上,防止腐蚀胶头,故B错误;
C、洗净后的滴管要放在试管架上或洁净烧杯里,故C正确;
D、滴瓶上的滴管专用,无需清洗,故D错误。
故选:C。
6.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
A.将块状固体放入直立的试管内
B.倾倒液体时标签向着手心
C.用药匙取固体药品
D.用胶头滴管吸取并滴加试剂
【答案】A
【解析】A、取用块状固体时,不能将块状固体放入直立的试管内,将会砸裂试管底部。故A错误;
B、倾倒液体时标签向着手心,防止液体流出腐蚀标签,故B正确;
C、用药匙取固体药品,故C正确;
D、用胶头滴管吸取并滴加试剂,故D正确。
故选:A。
7.用试管加热固体时,有时因操作不正确而出现试管炸裂的现象,其原因可能是( )
A.加热前试管外壁干燥
B.试管夹夹在试管口处
C.试管口略向下倾斜了
D.加热不均匀,局部温度过高
【答案】D
【解析】A、试管外壁干燥,不会导致试管受热不均匀而使试管炸裂;故不可选。
B、试管夹夹在试管口处是正确操作,不会造成试管炸裂,故不可选。
C、试管口略微向下倾斜,药品中的湿气加热后变成水蒸气,会聚集在试管口,不会使试管炸裂;故不可选。
D、加热时要先进行预热,否则加热不均匀,局部温度过高试管受热不均匀容易炸裂,故可选。
故选:D。
8.某同学在学习了化学实验基本技能后,得出了以下结论。你认为正确的是( )
A.没有说明用量时,取用液体药品的体积一般为1~2mL
B.给固体物质加热时,必须使用坩埚钳
C.为节约药品,实验后,实验剩余的药品要直接放回原试剂瓶
D.用滴瓶上的滴管吸取试剂后,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
【答案】A
【解析】A、取用液体时,没有说明用量的一般取1~2mL,故A正确;
B、给固体加热,可以使用坩埚或者试管,故B错误;
C、实验剩余的药品不能放回原试剂瓶,要放在指定的容器中,故C错误;
D、滴瓶上的滴管是专瓶专用,不用清洗,故D错误;
故选:A。
9.组装一套较为复杂的装置时,组装的顺序一般是( )
A.从上到下,从右到左 B.从下到上,从左到右
C.从下到上,从右到左 D.从上到下,从左到右
【答案】B
【解析】实验室里组装一套较复杂的仪器,一般的安装顺序是自下而上,再从左到右。
故选:B。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时,如果没有说明液体药品的用量时,应取1~2mL
B.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要倾斜与桌面大约成45度角
C.实验时,用剩的药品要倒入废液缸中,实验老师处理环保后再倒掉
D.用量筒量取液体时,应使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答案】C
【解析】A、实验时,如果没有说明液体药品的用量时,应取1~2mL,故A说法正确;
B、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要倾斜与桌面大约成45度角,故B说法正确;
C、实验时,用剩的药品要倒入指定的容器内,故C说法错误;
D、用量筒量取液体时,应使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故D说法正确;
故选:C。
11.化学实验是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为保证实验安全和取得预期实验效果,每位同学必须严格遵守实验规则。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不在实验室内饮食、打闹和大声喧哗
B.实验时,易燃易爆品要远离火源
C.使用腐蚀性药品时要特别小心,不要沾在衣物和皮肤上
D.为了节约,将用剩的药品放回原瓶
【答案】D
【解析】A.应遵守实验的安全规则,不在实验室内饮食(以防中毒)、打闹(以防损坏仪器)和大声喧哗,做法正确;
B.易燃、易爆的药品要远离火源,防止火灾或爆炸,做法正确;
C.使用腐蚀性药品时要特别小心,不要沾在衣物和皮肤上,防止被腐蚀,做法正确;
D.用剩的药品不能放回原瓶,以免造成试剂污染,而是应该放到指定的容器内,做法错误。
故选:D。
12.振荡试管内的液体时,正确的操作是( )
A.用手紧握试管,用臂晃动
B.用手捏住试管,用腕摇动
C.用手紧握试管,上下晃动
D.用拇指堵住试管,上下晃动
【答案】B
【解析】振荡试管时,振荡的正确方法是用手腕的力左右摆动。
故选:B。
13.某同学用托盘天平称量25.0g药品(添加的是20克和5克的砝码),称量后发现误将砝码和药品在托盘上的位置颠倒了。请分析该同学实际称得药品的质量为( )
A.大于25.0g B.等于25.0g C.小于25.0g D.20.0g
【答案】B
【解析】托盘天平原理是等臂杠杆,故左盘质量=右盘质量+游码示数;称量时,要求把被称物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此时物的质量=砝码质量+游码示数;如果放反了,根据左盘质量=右盘质量+游码示数,此时:物的质量=砝码质量﹣游码示数,由于题目中称量25.0g药品(添加的是20克和5克的砝码),没有使用游码,所以颠倒后称量物质量不变。
故选:B。
14.在使用酒精灯的过程中,对下列做法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
A.用酒精灯外焰给物品加热,原因是酒精与空气充分接触
B.用火柴点燃酒精灯,原因是火柴提高了酒精的着火点
C.用湿抹布盖灭失火的酒精灯,原因是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
D.将灯芯拨得松散使酒精灯燃烧更旺,原因是增大了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答案】B
【解析】A.用酒精灯外焰给物品加热,原因是酒精与空气充分接触,酒精能充分燃烧,放出的热量更多,选项说法正确;
B.用火柴点燃酒精灯,是利用火柴燃烧放热使酒精的温度达到着火点,操作安全,而不是提高酒精的着火点,选项说法错误;
C.用湿抹布盖灭失火的酒精灯,原因是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而灭火,选项说法正确;
D.将灯芯拨得松散增大了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酒精灯燃烧更旺,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15.某学生量取液体,视线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平,读数为20mL;将液体倒出一部分后,仰视读数为12mL。则该同学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 )
A.大于8mL B.小于8mL C.等于8mL D.无法确定
【答案】B
【解析】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要放平,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如果仰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低,若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大.某学生量取液体,视线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平,读数为20mL,实际体积等于20mL;将液体倒出一部分后,仰视读数为12mL,其读数会比实际偏小,那么实际体积应大于12mL;则该学生实际倾倒的液体体积小于8mL.
故选:B。
二.填空题(共3小题)
16.简要写出下列错误实验操作可能造成的后果:
(1)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时,试管管口朝上 。
(2)酒精灯使用后忘记盖上灯帽 。
(3)倾倒液体药品时,标签未向着手心 。
(4)熄灭酒精灯时,用嘴吹灭酒精灯 。
【答案】(1)试管炸裂;(2)酒精灯下次无法点燃;(3)腐蚀标签;(4)引起火灾。
【解析】(1)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时,管口朝上会使生成的冷凝水倒流到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
(2)酒精灯使用后忘记盖上灯帽,由于酒精具有挥发性,会导致灯芯上只剩下水分,导致酒精灯下次无法点燃。
(3)倾倒液体药品时,标签没向着手心,这会使残留的液体腐蚀标签。
(4)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熄灭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灭,以防发生火灾。
17.将A:物理性质,B:化学性质,C:物理变化,D:化学变化的序号填写到下列横线上:
(1)铜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锈 。
(2)铜锈是一种绿色的粉末 。
(3)水加热时产生的水蒸气在试管口凝成水珠 。
(4)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答案】(1)B (2)A (3)C (4)D。
【解析】解:(1)铜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锈属于化学性质;
(2)铜锈是一种绿色的粉末属于物理性质;
(3)水加热时产生的水蒸气在试管口凝成水珠属于物理变化;
(4)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属于化学性质。
18.回答下列问题。
(1)用于夹持试管的仪器是 ,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的仪器是 。
(2)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应先进行 ,试管中液体的体积最好不要超过试管容积的 。
(3)量取10mL某液体时,如果俯视量筒的刻度(其他操作无误),则所量取液体的体积 10mL(选填“>”“<”或“=”)
(4)固体药品通常存放在里 (仪器名称),取用粉末固体药品一般使用 (仪器名称)。
(5)给物质加热使用酒精灯火焰的 焰。
【答案】(1)试管夹;胶头滴管;(2)预热;;(3)<;(4)广口瓶;药匙;(5)外。
【解析】(1)用于夹持试管的仪器是试管夹等;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的是胶头滴管;
(2)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应先进行预热,试管中液体的体积最好不要超过试管容积的;
(3)俯视量筒的刻度,读数偏大,实际液体偏小,所以量取10mL某液体时,如果俯视量筒的刻度(其他操作无误),则所量取液体的体积小于10mL;
(4)固体药品通常存放在里广口瓶里;取用粉末固体药品一般使用药匙;
(5)外焰温度最高,用外焰加热。
三.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
19.某同学在实验室做加热碳酸氢铵固体(一种白色粉末)的实验时,组装了如图所示的装置。请回答:(1)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a b 。
(2)该同学按正确操作向试管中加入药品,其操作方法是: ;
然后,他将装有药品的试管按正确方式固定好(如图所示),这样做的目的是 。
(3)用酒精灯给试管内固体加热。加热的方法是 。
(4)已知碳酸氢铵在加热的条件下可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氨气、二氧化碳和水。实验发现,试管口处有 ,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
(5)班级的其他同学做完此实验后,出现了试管破裂的现象,请你帮助分析导致试管破裂的可能原因有哪些?(至少写2条) ; 。
【答案】(1)铁架台;酒精灯;
(2)试管横放,然后用药匙将药品送入试管底部,然后慢慢竖起;以防加热时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
(3)先给试管均匀加热,然后再固定在有药品的部位加热;
(4)水珠;碳酸氢铵氨气+二氧化碳+水;D;
(5)①没有给试管均匀预热;②试管口没有略向下倾斜。
【解析】(1)通过分析题中所指仪器的作用可知,a是铁架台,b是酒精灯;
故填:铁架台;酒精灯;
(2)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时,试管横放,然后用药匙将药品送入试管底部,然后慢慢竖起;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时,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以防加热时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
先均匀加热,后集中加热是为了防止加热时试管炸裂;
故填:试管横放,然后用药匙将药品送入试管底部,然后慢慢竖起;以防加热时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
(3)用酒精灯给试管内固体加热时,先给试管均匀加热,然后再固定在有药品的部位加热;
故填:先给试管均匀加热,然后再固定在有药品的部位加热;
(4)碳酸氢铵在加热的条件下可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氨气、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的水蒸气在试管口遇冷变成水珠,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碳酸氢铵氨气+二氧化碳+水;
故填:水珠;碳酸氢铵氨气+二氧化碳+水;
加热试管中的液体,试管口不能对着有人的地方是为了防止液体沸腾时喷出伤人,故填:D;
(5)实验室里给固体药品加热时,试管破裂可能是由于试管受热不均匀,也可能是在高温时突然冷却等引起的。如试管没有预热,就直接加热会造成试管受热不均匀;加热时试管外壁有水,导致加热时试管受热不均而炸裂试管;试管底部接触到灯芯导致试管受热不均炸裂;试管口没有向下倾斜,造成生成的水倒流到试管底部炸裂试管;刚加热完的试管立刻用冷水清洗等;
故填:①没有给试管均匀预热;②试管口没有略向下倾斜。
20.三位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
(1)贝贝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
(2)芳芳点燃蜡烛,观察到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火焰中(如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 (填“a”、“b”或“c”)处最先碳化。结论:蜡烛火焰的 温度最高;
(3)三位同学在探究的过程中,将短玻璃导管插入焰心,发现另一端也可以点燃。
【提出问题】导管里一定有可燃性气体,气体成分可能会是什么呢?
【猜 想】贝贝认为:可能是蜡烛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CO(一种可燃性气体)
芳芳认为:可能是蜡烛受热后产生的石蜡蒸气 婷婷认为:可能以上两种情况都有
【实验方案】(提示:石蜡蒸气遇冷会变成固态蜡,CO不会)
请你帮他们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来判断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 。
【现象与结论】
如果观察到 现象,则贝贝的猜想正确;
如果观察到 现象,则婷婷的猜想正确。
【答案】故答案为:
(1)小;
(2)a;外焰;
(3)【实验方案】将一根很长的导管插入,并用湿毛巾包住导管,然后在导管的另一端做点火实验;
【现象与结论】
导管口能点燃,去掉毛巾,导管内壁看不到冷凝的固体;导管口能点燃,但火焰较小,去掉毛巾,导管内壁能看到冷凝的固体。
【解析】(1)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小。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的火焰分为三层,由外到内分别是外焰、内焰、焰心;把一根火柴平放在蜡烛的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可以看到接触火焰的火柴梗的两端先变黑,即火柴梗的a处最先碳化,说明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
(3)【实验方案】石蜡蒸汽遇冷会冷凝成白色固体,可将一根很长的导管插入,并用湿毛巾包住导管,然后在导管的另一端做点火实验。
【现象与结论】根据信息可知,石蜡蒸气遇冷会变成固态蜡,CO不会,一氧化碳是一种可燃性气体。
如果贝贝的猜想正确,现象是:导管口能点燃,去掉毛巾,导管内壁看不到冷凝的固体。
如果婷婷的猜想正确,观察到的现象是:导管口能点燃,但火焰较小,说明含有少量的一氧化碳;去掉毛巾,导管内壁能看到冷凝的固体,蜡烛受热后产生的石蜡蒸气到导管里时冷却,又可凝成石蜡,说明含有蜡烛受热后产生的蒸汽。
相关文档
- 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2021-11-112页
- 人教版化学九上册第1单元走进化学2021-11-1124页
-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第一单2021-11-119页
- 2020—2021学年初中人教版化学九年2021-11-109页
- 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2021-11-103页
- 第1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2 化学2021-11-108页
- 2007-2011五年全国各地中考化学试2021-11-1054页
-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目标检测2021-11-107页
- 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2021-11-1018页
- 第1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复习 学案2021-11-10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