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91 KB
  • 2021-11-11 发布

2020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学案(部编人教版)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学习目标 ‎1.了解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 ‎2.了解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苏联模式等基础知识 ‎3.认识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自我检测 ‎(一)新经济政策 ‎1.背景:1920年年底,苏维埃俄国国内战争逐渐平息。但是,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列宁在调查后认为,只有改变       政策,才能恢复和发展生产。 ‎ ‎2.开始时间:    年春。 ‎ ‎3.主要内容:以      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 ‎4.作用: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    稳步发展。 ‎ ‎(二)苏联的工业化 ‎1.苏联的成立:    年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 ‎2.列宁逝世:    年1月。 ‎ ‎3.提出设想:1925年,斯大林提出实现       的设想。 ‎ ‎4.工业化建设:    年,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 ‎5.两个五年计划 ‎(1)时间:1928—1937年。‎ ‎(2)成就: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      变成了强大的      。 ‎ ‎6.苏联工业化的评价:苏联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        下完成的。 ‎ ‎(三)农业集体化 ‎1.背景:1927年年底至1928年年初,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 ‎2.手段:   手段。 ‎ ‎3.开始时间:20世纪   年代初。 ‎ ‎4.过程:苏联开展了消灭富农运动。同时,政府也从多方面支持      的建设。 ‎ ‎(四)苏联模式 ‎1.背景:     和        的实现,使苏联的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 ‎2.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公布了      。 ‎ ‎3.评价 ‎(1)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2)由于没有尊重经济规律,随着时间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       。 ‎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比较列宁与斯大林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特点。‎ 6‎ 项目 列宁 斯大林 政策 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向      ‎ 放弃        ,实行社会主义    和农业      ‎ 工业 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制定和实施两个   ,优先发展重工业 ‎ 农业 以征收       代替余粮征集制 ‎ 把个体小农经济改造为大规模的集体农庄 影响 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使苏联的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特点 在坚持公有制前提下,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生产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局部的恢复资本主义,尤其在农业和贸易方面……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928年,斯大林开始实行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制定的一系列五年计划中的第一个。在农业方面……虽然苏联政府成功地消灭了几乎所有的私人农场,但集体化农业的产量却被证明是非常令人失望的……这里应该强调指出的一点是,苏联经济的发展是在不顾苏联公民的愿望、使他们受损的情况下取得的;苏联公民被迫为将来而努力工作,忍受现在的贫困——当时消费品不仅匮乏而且昂贵并且质量低劣……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不过另一方面,大多数西方人也都要承认,没有在五年计划下的工业的增长,苏联就不可能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打败希特勒作出那么大的贡献。‎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邓小平南方谈话(1992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工业化的特点,并分析为什么大多数西方人认为苏联不值得仿效。‎ 6‎ ‎(3)有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请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三、课堂练习 ‎1.“从本国国情出发,允许农民在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这一做法巩固了工农联盟,也是对具有苏俄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材料反映了苏俄实行的(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 D.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2.“1920年苏联粮食产量只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一半,工业产值只有战前的13.8%,生活必需品十分缺乏,经济形势严峻。工人中出现悲观失望情绪,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城市爆发了工人罢工和抗议游行,农民对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反苏维埃暴动不断发生。1921年苏俄政府实施新经济政策。”依据材料判断苏俄实施这一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 A.加快发展市场经济 B.维护和巩固苏维埃政权 C.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D.粉碎国内外敌人的进攻 ‎3.1933年1月,斯大林在报告中指出:1932年苏联工业总产值与1928年相比,其水平增加到219%。对此分析错误的是(  )‎ A.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B.计划经济体制发挥积极作用 C.政府重点发展重工业 D.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 ‎4.1928—1937年,苏联实施了两个五年计划,兴建了6 000多个大企业,其主要目的是(  )‎ ‎                  ‎ A.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 B.建立“斯大林模式”‎ C.摆脱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D.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5.如果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纽扣售价1卢布,那么700千米外的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这反映出苏联当时(  )‎ A.实行计划经济 B.经济比例失调 C.产品质量低劣 D.资源消耗严重 四、达标检测 ‎1.“1921—1922经济年度的粮食税额为2.4亿普特,比原定的余粮收集额4.23亿普特低了很多。”这一变化,有助于(  )‎ 6‎ A.结束沙皇统治 B.恢复国民经济 C.实现农业集体化 D.防止生产过剩 ‎2.据斯大林在《粮食战线上》一文中统计,20世纪上半叶,苏联某年度国家收购粮食达4.34亿普特(一普特等于16.38千克)。同年,苏联计划在东部地区建立一批工厂,经讨论决定,部分工厂由外国公司负责建设,并允许私人企业参与。这反映出当时苏联(  )‎ A.工业化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严重依赖外资 B.农业集体化步伐大大加快 C.余粮收集力度巨大,为工业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D.践行了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3.1929年10月,美国爆发经济危机,危机很快波及世界各国。但在危机期间,有一个国家却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这个国家是(  )‎ A.苏联 B.德国 C.日本 D.英国 ‎4.1928—1937年,苏联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这主要体现出(  )‎ A.联共(布)十五大的正确决策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有利的国际环境 ‎5.分析图表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能力。据下表可以推断,苏俄(联)这一时期成就的取得得益于(  )‎ ‎1921—1929年世界主要国家工业总产值增长表 国家 苏联 英国 法国 德国 美国 日本 年均增长率 ‎24.3%‎ ‎17%‎ ‎9.4%‎ ‎7.1%‎ ‎4.3%‎ ‎3%‎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B.新经济政策、苏联模式 C.苏联模式、赫鲁晓夫改革 D.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列宁对党内的同志说:“我们在夺取政权后就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成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验作出判断。”‎ 材料二 从1917年十月革命开始,这个占世界陆地总面积近五分之一的国家,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走完了欧美国家通常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工业化路程。苏联的一枝独秀和它所采取的“计划”方式,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20世纪30年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美国的一名记者从苏联回国后告诉国人:“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一时之间,“计划”成为最时髦的名词。‎ ‎(1)材料一中,列宁说“我们必须根据实验作出判断”,苏维埃政府进行了怎样的实验来发展社会主义?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6‎ ‎(2)根据材料二,“计划”与苏联的工业化道路之间是一种怎样的联系?这种“计划”方式的采用,与苏联的哪一位国家领导人有关?‎ ‎(3)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实践,说说你对列宁的“实验”和苏联的“计划”经济的看法。‎ 参考答案 ‎  一、自主预习、自我检测 ‎(一)1.战时共产主义 2.1921 3.征收粮食税 4.国民经济 ‎(二)1.1922 2.1924 3.国家工业化 4.1926 5.(2)农业国 工业国 6.指令性计划 ‎(三)2.行政 3.30 4.集体农庄 ‎(四)1.工业化 农业集体化 2.新宪法 3.(2)体制障碍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列宁:新经济政策 粮食税;斯大林:新经济政策 工业化 集体化 五年计划 ‎2.(1)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和发展经济,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由此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2)特点:政府主导;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强调经济发展的高速度。‎ 原因: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不符合西方的价值观。‎ ‎(3)示例一:赞同此观点。苏俄新经济政策和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都是利用商品、市场和货币的关系来发展社会经济,突出了市场的作用;同时都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示例二:不同意此观点。列宁认为市场经济、货币、商品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东西,即使采用也是形势所迫的暂时性退却。邓小平则明确指出计划和市场只是经济手段,并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把改革开放作为长期国策。‎ 示例三:认为此观点是片面的,理由综合示例一、二。‎ 三、课堂练习 ‎1.B 2.B 3.D 4.D 5.A 四、达标检测 ‎1.B 2.D 3.A 4.C 5.B 6‎ ‎6.(1)苏维埃政府在1921年实施了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2)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斯大林。‎ ‎(3)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比较适合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而苏联模式在短时间内可能会促进经济的发展,但从长远来看,其弊端很大,反而成为经济发展的阻碍。‎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