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65 KB
- 2021-11-1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3《诗词三首》 学案(一)
【学习目 标】
1. 朗读并背诵诗歌, 理解诗歌的内容。
2. 品读重点语句, 理清作者情绪变化, 感悟作者复杂情感。
3.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培养学生乐观、 自信的人
生态度。
【课前预习】
课前搜集资料加深认识。
1. 李白:
2. 写作背景:
3. 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正确读音。
樽
.
( ) 箸
.
( ) 羞
.
( ) 直
.
( ) 塞
.
( ) 济
.
( )
【初读诗歌, 感知内容】
4. 朗读诗歌, 面对《行路难》 这个题目, 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5. (1) 找出写“行路难” 的句子, 说说难在哪里?
(2) 诗人在这句诗中运用了“象征” 的手法, 表现了他内心怎样的
8
情感?
6. 面对仕途的坎坷, 诗人内心的情感还怎样呢? 从哪看出来的?
【细读诗歌】
7. 朗读诗歌, 诗人到底想走一条怎样的人生之路呢?
8. 理想的愿望总是美好的, 而现实总是残酷的, 面对残酷的现实, 诗
人又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9. 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 这一句的妙处。
参考答案:
1. 李白(701-762), 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
肃静宁西南), 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
附近)。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 青莲乡。 他是继屈
原之后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世人称他为“诗仙”。 其诗风雄奇豪放,
想象丰富, 语言流转自然, 与杜甫合称“李杜”。
2. 写作背景: 《行路难》 (其一) 作于诗人被迫离开长安时, 感叹
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李白少有大志, 胸怀着“济苍生, 安社稷”
的理想, 想辅佐帝王, 成就伟业。 他二十四岁“辞亲远游”, 直到四
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 因为他傲岸奔放, 蔑视权贵, 不容于朝。 天
宝三年, 被逼出京, 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 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
艰难, 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其一) 。
3. zūn zhù xiū zhí sâ jì
4. 略。
5. (1)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 结合背景: “欲
渡黄河” “将登太行” ——象征对人生理想的追求(想要步上仕途,
实现自己辅佐帝王、 成就伟业的理想) “冰塞川” “雪满山” ——
象征仕途之路的艰难险阻。
(2) 求仕之路迷惘、 惆怅。
6. 苦闷。 拔剑四顾心茫然。
7. 明确: “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 诗人希望像吕
8
尚、 伊尹一样得到赏识, 委以重任。
8. “行路难! 行路难! 多歧路, 今安在? ” 反复——强烈地抒
发出诗人的痛苦心情。 “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怎么这么大啊” “进仕的
道路这么宽广, 唯独没有我的出路! ”
9.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 但诗人相信自己总会有一天高挂云帆, 乘
风破浪, 横渡沧海, 到达理想的彼岸, 这是一种积极的追求, 乐观的
自信。 现在常用这两句诗表达自己有宏大的理想包袱和实现理想抱
负的坚定信念。
13《诗词三首》 学案(二)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学习目标】
1. 朗读并背诵诗词, 理解诗词的内容。 2. 学习用典抒情、 借景抒情的
写法。 3. 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 学习诗人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课前预习】
1. 刘禹锡:
2. 写作背景:
3. 解题:
4. 给下列粗字注音。
酬( ) 吟( ) 烂柯人( ) 侧畔( )
暂凭( ) 长精神( )
【初读诗歌, 整体感知】
5. 朗读诗歌, 谈谈诗歌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用“我从诗中读出了„„”
的句式进行表达。
6.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这句运用什么手法?
【细读诗歌, 合作探究】
7. 找出你认为最有哲理的句子, 谈谈你的理解。
8. 尾联写什么? 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拓展延伸】
8
9. 在古代诗歌中, 运用想象的手法, 写今日而想他日的诗歌为数众多,
你还知道有哪些诗文运用了这种手法?
10. 请想象两位诗人相逢时的情景。
参考答案:
1. 刘禹锡(772-842) , 字梦得, 洛阳(今河南省洛阳) 人, 唐
代文学家, 哲学家, 有“诗豪” 之称。 曾任太子宾客, 世称“刘宾客” ,
自称为汉代中山王刘胜的后人。 贞元九年进士, 官至察御史。 王叔文
失败, 被贬为朗州司马, 后又任连州、 夔州、 和州等刺史, 官至检礼
部尚书兼太子宾客。 有《刘宾客集》 , 又称《刘中山集》《刘梦得集》 。
2.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 , 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 同时
白居易从苏州归洛, 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 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醉
赠刘二十八使君》 , 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 刘禹锡便写了《酬
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来酬答他。
3.“酬” , 酬谢, 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 “乐天” 白居易的字。
地点是在扬州。 “初逢” 理解为久别之后, 再次相逢。 “席上见赠”
是对白居易的诗的回赠之说。
4. chïu yín làn kē câ pàn zàn pínɡ zhǎnɡ
5. 略
6. 典故。
7.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手法。 把贬谪的自己比作“沉舟” 和“病树”, 沉舟侧畔, 有千帆竞
发; 病树前头, 正万木争春。 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
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意思是说, 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 社会总是要
向前发展的, 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8. 对友人关怀的感谢, 与友人共勉。 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
表现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9. 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李白
的《行路难》(其一)“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8
9. 略。
13《诗词三首》 学案(三)
水调歌头
【学习目标】
1. 朗读并背诵诗歌, 理解词的内容。
2. 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理解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培养学生积极、 健康、 乐观的人生态度。
【课前预习】
课前搜集资料加深认识。
1. 苏轼:
2. 题解:
3. 写作背景:
【朗读诗歌】
4. 解释下列词语。
把酒___________________ 琼楼玉宇__________________
不胜___________________ 何似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何事___________________ 此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婵娟_________________
【感知诗歌内容】
5. 本词以什么为线索?它在上、 下阕各起到什么作用?
6.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 这句话表达了作
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探究诗歌】
7.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8.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9. “人有悲欢离合, 月 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
10. 赏析“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
参考答案:
8
1.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 书画家。 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人。 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 任杭州通判,
历任密州、 徐州、 湖州太守。 后以作诗“谤讪朝廷” 罪贬黄州。 哲宗
时任翰林学士, 曾出知杭州、 颖州等, 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
儋州。 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南宋时追谥文忠。 与父苏洵、 弟苏辙,
合称“三苏”。 其文明白畅达, 为“唐宋八大家” 之一 。 其诗清新豪
健, 善用夸张比喻, 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词开豪放一派, 对后
代很有影响,《念奴娇· 赤壁怀古》《水调歌头· 明月 几时有》 等传诵
甚广。
2. 水调歌头, 是词牌名。 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
唐代演变为宫廷乐舞的“大曲”。 截取大曲《水调》 开头的一段, 另
填新词, 因而得名。
3. 思乡: 苏轼原是四川眉山人, 此时被贬官至山东密州, 远离家
乡, 相隔千里之遥, 自然少不了对家乡家人的思念。
思人: 苏轼与弟弟苏辙(子由) 兄弟情深, 苏辙在山东为官, 苏
轼为了能离弟弟近些, 所以上书皇帝要求从杭州调任至密州, 可即便
相隔不远, 但兄弟俩依然不能常相见, 所以孤独之余东坡不免伤感嗟
叹。
仕途坎坷: 苏轼由于朝廷党争, 被排挤出中央政府, 几经坎坷,
仕途并不得意, 在这中秋月 夜, 怎能不勾起他的哀伤、 思念。
4. 端起酒杯。
指想象中的月 中仙宫。
经不住。
哪里比得上。
为什么。
指人的“欢” 和“合” 和月 的“晴” 和“圆”。
共同享受美好的月 光。
5. 本词通篇咏月 , 明月 是词的中心形象和红线, 它以“明月 ” 开
8
端, 以“婵娟” 收尾。 上阕写月 下饮酒, 由幻想超脱尘世, 转化为喜
爱人间生活, 可以说是借明月 自喻清高, 下阕写对月 怀人, 由感伤离
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 可以说是用圆月 来衬托别离、 升华为美好的祝
愿。
6. 作者自比神仙, 一个“欲”, 一个“恐” 字, 表示他想去月 中
宫殿, 但终因害怕那儿的寒舍, 一进一退, 显示了苏轼感情的波澜起
伏。 这里天上和人间, 幻想和现实, 出世与入世两方面都在吸引着他,
使他处于矛盾之中。
7. 明确: ①月 下起舞, 清影随人, 真令词人陶醉。 他对着自己的
影子, 说明当时没有别人, 表达他当时孤独的心情, “何似在人间” ,
词人觉得在人间乘着皎洁的月 光翩翩起舞的情景, 哪像在人间, 但较
独处琼楼玉宇又更富有意兴和情趣。 有了这样人生境界的感受, 也就
摆脱了这一人生的矛盾了。
②因为当时作者被贬官了, 所以认为这里“何似在人间” , 还有
对现今的生活的满足, 安于现状。
8. 词人用埋怨的口吻对月 亮无可奈何地发问: 明月 不应有什么感
情缺憾, 使它在人间离别相思之时, 又亮又圆, 使人更加愁情难遣,
真是有“月 圆人不圆” 的遗憾之情。
9. 这是蕴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 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 的
阴晴圆缺, 非人力所能左右。 表现了作者对自己不顺境遇的释怀, 超
然解脱的心境。
10. 这一句是苏轼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的祝
愿。 表现了东坡不计个人得失, 祝愿天下人的旷达胸襟, 是点明主旨
的句子。
8
8
相关文档
- 人教版9年级语文上册 20香菱学诗 2021-11-1122页
- 2020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4 你2021-11-113页
- 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1课导学案(人教版2021-11-119页
- 人教版9年级语文上册 应有格物致知2021-11-119页
- 广西桂林市灌阳县2019-2020学年九2021-11-118页
- 人教版9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香菱2021-11-115页
- 初中语文部编版易错字词全汇总(打印2021-11-115页
-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题含2021-11-1113页
- 安徽省泾县琴溪片2014-2015学年上2021-11-118页
- 2020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2021-11-1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