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5.50 KB
  • 2021-11-11 发布

2020九年级数学上册 第二十四章 圆 24

  • 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4.4 弧长和扇形面积 第1课时 弧长和扇形面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 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来认识扇形,掌握弧长和扇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学会运用弧长和扇形面积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 让学生经历弧长和扇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在利用弧长和扇形面积公式解题中,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画图能力,体会由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 通过现实生活图片的欣赏,让学生感受到美的生活离不开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对弧长和扇形面积公式的自主探究,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情感体验;通过同桌的讨论、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更多的展示自己,建立自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 弧长和扇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 弧长和扇形面积公式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在田径二百米跑比赛中,每位运动员的起跑位置相同吗?每位运动员弯路的展直长度相同吗?‎ ‎ ‎ 二、 探索新知 ‎ 1.弧长公式 思考1(1)半径为R的圆,周长是多少?(C=2πR)‎ ‎ (2)圆的周长可以看作是多少度的圆心角所对的弧?(360)‎ ‎ (3)1°圆心角所对弧长是多少? ()‎ ‎ (4)若设⊙O半径为R,n°的圆心角所对的弧长是多少?()‎ ‎ (5)140°圆心角所对的弧长是多少?()‎ 探究 制造弯形管道时,经常要先按中心线计算“展直长度”,再下料,试计算如图所示的管道的展直长度L(结果取整数).‎ 3‎ ‎ 解:由弧长公式,可得的长(mm).‎ 因此要求的展直长度L=2×700+1570=2970(mm).‎ ‎2.扇形面积公式 如图,由组成圆心角的两条半径和圆心角所对的弧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 思考2 扇形面积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从扇形的定义可知,扇形的面积大小与扇形的半径和圆心角有关.扇形的半径越长,扇形面积越大;扇形的圆心角越大,扇形面积越大.‎ 思考3 n°的圆心角所对的扇形面积是多少?‎ 归纳总结 n°的圆心角所对的扇形面积=,∴扇形的面积公式为 或.‎ 三、 掌握新知 例1 如图,水平放置的圆柱形排水管道的截面半径为0.6m,其中水面高0.3m,求截面上有水部分的面积(精确到0.01m2).‎ 解:连接OA,OB,作弦AB的垂直平分线,垂足为D,交于点C,连接AC.‎ ‎ ∵OC=‎0.6m,DC=‎0.3m,‎ ‎ ∴OD=OC-DC=0.3(m).‎ ‎ ∴OD=DC.又AD⊥DC,‎ ‎ ∴AD是线段OC的垂直平分线.‎ ‎∴AC=AO=OC.‎ 从而∠AOD=60°,∠AOB=120°.‎ 有水部分的面积 S=S扇形OAB-S△OAB=‎ 例2 如图,OA是⊙O的半径,以OA为直径作⊙O′,⊙O的半径OC交⊙O′于点B,则与之间的关系是(  )‎ ‎ A.两弧所含的度数相等 B.两弧是等弧 ‎ C.两弧的长度相等 D.弧AC的长度大 3‎ ‎ 分析:设∠AOB=θ,⊙O′的半径O′A=r,则OA=2r,∠AO′B=2∠AOB=2θ, ∵的长度==,的长度==,∴两弧的长度相等.‎ 答案:C 四、巩固练习 ‎1.弧长相等的两段弧是等弧吗?‎ ‎2.如图,有一段弯道是圆弧形的,道长是‎12m,弧所对的圆心角是81°.这段圆弧所在圆的半径R是多少米(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3. 如图,正三角形ABC的边长为a,D,E,F,分别为的中点,以A,B,C三点为圆心,长为半径作圆.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  答案:1.不一定. ‎ ‎ 2.根据题意,得12=,解得R=8.5.‎ ‎ 3.连接AD.由题意,得CD=,AC=a,故AD==,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a×-3×=-=.  ‎ 五、归纳小结 ‎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弧长和扇形面积公式之间有什么联系吗?你能用这些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吗?‎ ‎※布置作业※‎ ‎ 从教材习题24.4中选取.‎ ‎※教学反思※‎ ‎ 本节课从复习圆周长公式入手,根据圆心角与所对弧长之间的关系,推导出了弧长公式.后又用类比的方法,推出扇形面积,两个公式的推导中,都渗透着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辩证思想,再由学生比较两个公式时,又很容易得出两者之间的关系,明确了知识间的联系.‎ ‎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