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9.35 KB
  • 2021-11-12 发布

通用版2020年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专题01机械运动讲和练含解析

  • 1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01 机械运动讲和练 ‎1.了解:长度和时间两个基本物理量;误差的概念;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概念。‎ ‎2.会:进行长度与时间单位的换算;正确使用刻度尺。‎ ‎3.理解:机械运动和运动的相对性;速度与平均速度的概念。‎ ‎4.掌握:长度与时间的测量与读数;用参照物描述物体的运动;平均速度的计算。‎ ‎5.能:利用运动图像分析物体的运动;通过平均速度的测量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通过实验探究解答相关问题。‎ ‎1.(2019·宜宾)小明同学学习物理后,对以下一些数据的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 A.—般教学楼每层楼高约为3.3m; B.—个普通鸡蛋的质量约为300g;‎ C.中学生的正常步行速度约为6m/s;D.老师从教学楼一楼慢步走到四楼的时间约为5s ‎【答案】A。‎ ‎【解析】A、中学生的身高在160cm左右,教室高度在身高的二倍左右,故A符合事实;‎ B、十个普通鸡蛋的质量约为500g;故B不符合实际;‎ C、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在1.1m/s=1.1×3.6km/h≈4km/h左右,故C不符合实际;‎ D、老师从教学楼一楼慢步走到四楼的时,1s走两步,每层楼间隔约为20步,时间应为30s,;故D不符合实际。故选A。‎ ‎2.(2019·苏州)如图所示,木块的长度为______cm。‎ ‎【答案】2.25。‎ ‎【解析】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之前,要明确其分度值--刻度尺的分度值(或叫最小刻度值)为相邻的刻度线表示的长度;注意长度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从0开始的,读出末端刻度值即为物体长度,同时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在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一定注意测量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由图知:1cm之间有10‎ 16‎ 个小格,所以1个小格代表的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木块左端与3.00cm刻度线对齐,右端与5.25cm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5.25cm-3.00cm=2.25cm。‎ 故答案为:2.25。‎ ‎3.(2019·河北)卫星是通过传递信息的,它从图中所示位置向近地点运行时势能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站在地面上的人观察到同步卫星静止不动,选取的参照物是  。‎ ‎【答案】电磁波;减小;地球(地面)。‎ ‎【解析】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卫星是通过电磁波来传递信息的。卫星从远地点运行到近地点时,相对高度减小,所以势能减小,同时速度增大,动能增大。‎ 站在地球上的人如果以地球为参照物,同步通信卫星与地球之间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觉得地球同步通信卫星在空中静止不动。‎ 故答案为:电磁波;减小;地球(地面)。‎ ‎4.(2019·泸州)甲、乙两车在一平直公路上沿同一方向运动,其中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甲、乙两车的位置x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t=0‎时刻,甲、乙两车在同一位置; B.在0到t‎1‎时间内,甲、乙两车的速度相等;‎ C.在t‎1‎到t‎2‎时间内,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相等;D.在0到t‎2‎时间内,乙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答案】C。‎ ‎【解析】由图象知,A、在t=0时刻,甲在“x0”位置,乙在“0”位置,所以两车不在同一位置,故A错误;‎ B、在0到t1时间内,所用时间相同,乙通过的路程较大,由公式v=知,乙车的速度较大,故B错误;‎ 16‎ C、在t1到t2时间内,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都是x2-x1,即两车通过的路程相等,故C正确;‎ D、在0到t2时间内,乙车的位置x随时间t变化图象不是一条倾斜的直线(而是折线),所以不是一直以相同的速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故D错误。故选:C。‎ ‎5.(2018·娄底)在平直的公路上,小明坐在车上用电子手表的秒表功能测出了汽车连续通过5根电线杆的时间为10s,相邻电线杆的距离为50米,则汽车的平均速度约为()。‎ A.90km/h B.70km/h C.50km/h D.40km/h ‎【答案】B。‎ ‎【解析】由题意知,s=250m,t=10s,故汽车的平均速度v==20m/s=72 km/h,故B正确。‎ 故选B。‎ ‎6.(2018·襄阳)古隆中距襄阳市区某中学16km,该中学在游古隆中研学活动中,有学生能用指南针辨别方向,是因为地球周围存在着  ,同学们的步行速度大约4km/h,则同学们从学校出发到达古隆中需要的时间大约是  h。‎ ‎【答案】地磁场;4。‎ ‎【解析】由于地球的周围存在地磁场,所以地球周围的小磁针(指南针)都要受到地磁力的作用而指向南北方向;‎ 根据速度公式v=可知,步行的时间为:t===4h。‎ 答案:地磁场;4。‎ 一、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1.长度:长度是物理学中的基本物理量。‎ ‎(1)长度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用m表示)。常用的长度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 千米(km)、米(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相邻之间都是千进位(103),1km=103m,1m=103mm=106μm=109nm;米(m)、分米(dm)、厘米(cm)相邻之间都是十进位,1m=10dm=100cm。‎ ‎(2)长度测量 ‎1)测量工具: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 16‎ 测量长度的常用测量工具有刻度尺、三角板、卷尺等。用于精密测量的,还有游标卡尺、千分尺等。‎ ‎2)正确使用刻度尺 a.使用前要注意观察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量程是指测量工具的测量范围;分度值是指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长度,零刻线是否被磨损。‎ b. 正确放置刻度尺。零刻度线对准被测长度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长度保持平行,不能歪斜(如图(2)中“刻度尺怎样放置”);如因零刻度线磨损而取另一整刻度线作为零刻度线时,切莫忘记最后读数中减掉所取代零刻线的刻度值。‎ c. 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d. 记录数据要由数字和单位组成,没有单位的记录是毫无意义的(如1.5m、35cm等);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 ‎3)长度的估测:在平时,大家应多积累生活方面的知识,估测物体长度也是生活积累的一个方面。如黑板的长度大概2.5m、课桌高0.7m、课本高30cm,篮球直径24cm、铅笔芯的直径1mm 、一只新铅笔长度20cm 、手掌宽度1dm 、墨水瓶高度6cm等等。‎ ‎(3)误差 ‎1)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别。误差是不能避免的,通过提高测量水平、改进测量手段就能尽量减小误差;但错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或测量方法不正确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也是不该发生的。‎ 误差产生的原因:测量工具精密度,测量环境变化和人为因素。‎ ‎2)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仪器和改进测量方法。‎ ‎2.时间:时间也是物理学中的基本物理量。‎ ‎(1)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s),常用单位还有分钟(min)、小时(h)等。‎ ‎1h=60min=3600s(1h=60min)。‎ ‎(2)时间的测量常用工具是钟表、秒表。在现代生活中,通常用钟表测量时间,实验室和运动场常用秒表测量时间。‎ ‎3.国际单位制 ‎(1)单位:是用来比较某个物理量大小的标准量。‎ ‎(2)国际单位制:国际计量组织制定的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单位。‎ ‎(3)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是以国际单位制为基础的,物理学中各物理量的单位都采用国际单位制。‎ 16‎ 二、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宇宙中的万物都在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运动着,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这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我们平常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参照物)而言的,所以,对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描述是相对的。‎ ‎2.参照物:研究机械运动时,事先选定的,衡量被研究物体的位置是否改变,作为参考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选取参照物并不一定都是相对地面静止不动的物体,只是选哪个物体为参照物,我们就假定该物体不动。‎ 参照物可任意选取,但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可能不同。如:公路上行驶的汽车,以路面为参照物,汽车是运动的;以车里的人或物品为参照物,汽车是静止的。‎ ‎3.相对静止:两个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运动的物体,以对方为参照物,他们是静止的(实际上,它们相对于路面是运动的),这叫两个物体相对静止。‎ ‎4.运动分类(根据运动路线):曲线运动、直线运动。‎ 三、运动的快慢 ‎1.速度 ‎(1)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一个物体,在t时间内,运动了S的路程,这个物体的运动速度为:(时间t用表示,路程用S表示,速度v用表示)。‎ ‎(2)速度单位:速度的单位是由路程单位(m)和时间单位(s)组成,国际单位制中速度单位是m/s(读作米每秒)。速度的常用单位还有km/h(1m/s=3.6km/h)。‎ ‎(3)匀速直线动:机械运动,按照运动路线的曲直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在直线运动中,按照速度是否变化,又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运动快慢不变,运动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运动方向、速度大小始终保持不变(如传送带上物体的运动)。‎ ‎(4)变速直线运动: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的直线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如汽车在平直公路上的运动属于变速直线运动)。‎ ‎(5)路程图像:路程随时间的变化图像叫路程时间图像(s-t图像),纵坐标表示路程(s),横坐标表示时间(t),图像表示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 16‎ 如果是图像是一条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直线的倾斜度越大,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 由图可以看出甲比乙在相同时间内经过的路程长,甲、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但甲的速度大,乙的速度小。‎ ‎(6)速度图像: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像叫速度时间图像(v-t图像),纵坐标表示速度(v),横坐标表示时间(t),图像表示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 甲图像是一条水平直线(平行于横轴),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不是水平直线,表示物体做变速运动,乙物体的速度越来越大(加速运动),丙物体的速度越来越小(减速运动)。‎ ‎2.平均速度 ‎(1)平均速度:做变速运动的物体通过某段路程跟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之比,叫物体在这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求平速度必须指明是在哪段路程或哪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2)公式:平均速度的公式是(如:小明从家步行走到学校用时10分钟,已知小明家距学校1500米,那么,小明上学的平均速度为2.5m/s)。‎ 四、平均速度测量 平均速度的测量:在生活、生产实际中,我们经常需要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平均速度的测量也是物理学中常见的测量。‎ 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是速度公式,常用工具有刻度尺、停表(或计时器)。‎ 考点一: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16‎ ‎【经典例题】(2019·武威)如图所示,小木块长度是________cm。‎ ‎【答案】2.50。‎ ‎【解析】由图中可以看出,刻度尺分度值为0.1cm;小木块左端与刻度尺“1”相齐,小木块右端与3.50刻度线对齐,故小木块的长度为:3.50cm-1.00cm=2.50cm。‎ 故答案是:2.50。‎ ‎【点睛】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一定要看清起点是否在“零”位,确定刻度尺的分度值;读数时,要读取分度值的下一位。‎ ‎【趁热打铁】‎ ‎1.(2019·益阳)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下列物理量符合实际的是(  )。‎ A.一般情况下,教室内空间高度约为1.5m;‎ B.人步行的速度约为1.1m/s;‎ C.一眨眼的时间约为2s;‎ D.一个苹果的质量约为1kg ‎【答案】B。‎ ‎【解析】A、一层楼的高度在3m左右,教室内空间的高度与此差不多,在3m左右。故A不符合实际;‎ B、由生活经验知,人步行的速度约为1.1m/s,故B符合实际;‎ C、一眨眼的时间约为1s,故C不符合实际;‎ D、一个苹果的质量约为150g=0.15kg,故D不符合实际。故选B。‎ ‎2.(2019·黔南州中考二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验钞机是应用红外线验钞的;‎ B. 手机用电磁波通信,而手机接收到WIFI信息用的是光纤;‎ C. 通常人正常步行速度约为4m/s;‎ D. 牙科医生给病人检查口腔用的是凸透镜 ‎【答案】C。‎ ‎【解析】A、紫外线能够使荧光物质发光,验钞机是应用紫外线验钞的,故A错;‎ B、手机是利用电磁波传递信息的,包括WIFI无线上网,而不是光纤,故B错;‎ C、通常人正常步行速度约为1.1m/s≈4km/h,故C正确;‎ 16‎ D、牙齿在口腔的内部,牙医无法直接看清楚牙齿,特别是牙齿背面的具体情况,为了观察牙齿背面的具体情况,用小平面镜进入口腔内,通过观察牙齿在平面镜中的像来观察牙齿,而不是用凸透镜,故D错。故选C。‎ ‎【点睛】(1)红外线主要是用于测温和遥控领域;紫外线能够使荧光物质发光,还能够杀菌消毒,并且能够促进人体对维生素D的吸收;(2)手机是用电磁波通信的,包括WIFI信号;(3)通常人步行的速度在1m/s到1.5m/s之间;(4)平面镜能成像,也能改变光的传播方向,牙科医生给病人检查口腔用的是平面镜。该题考查了学生对①速度的估算及速度单位的转换;②凸面镜与凹面镜的应用;③信息传递的相关知识。‎ ‎3.(2019·常德市中考最后一模)(1)如图甲所示,木块的长度是______cm;‎ ‎(2)如图乙所示,电能表的示数为______kW•h。‎ ‎【答案】2.45;6352.6。‎ ‎【解析】(1)图示刻度尺1cm又分为10个小刻度,故最小刻度值为1mm;木块左侧与1.00cm对齐,右侧与3.45cm对齐,所以木块的长度为L=3.45cm-1.00cm=2.45cm;‎ ‎(2)电能表的示数为:6352.6kW•h。‎ 故答案为:(1)2.45;(2)6352.6。‎ ‎【点睛】(1)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为相邻的刻度线表示的长度;起始端没从0开始,把1.00cm处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1.00cm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2)电能表是测量电路一段时间内消耗的电能的仪表,上面有五个数字窗口,最后一位是小数位,单位是kW•h 物理测量中有很多的测量工具,刻度尺、秒表、电流表、电压表、电能表、天平、量筒、弹簧测力计、温度计等,任何一种工具,一定要注意每一个大格和每一个小格各代表多少。刻度尺需要估读,其他的测量工具不需要估读,读出最接近的数值。‎ ‎4.(2019·贵港市覃塘区中考一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消除误差;‎ B.大气压强会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减小;‎ C.汽油机压缩冲程过程中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16‎ D.汽车行驶时,驾驶员看到路旁的树向后退,是以地面为参照物 ‎【答案】B。‎ ‎【解析】A、误差是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不能消除误差,故A错误。‎ B、大气压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小。故B正确。‎ C、汽油机的压缩冲程是利用做功的方式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故C错误;‎ D、驾驶员坐在行驶的汽车上,以自己或行驶的汽车为参照物,路旁的树木与自己或汽车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所以看到路旁的树木在向后退,故D错误。故选B。‎ ‎【点睛】误差是不能消除的,即便是测量水平再高、测量手段再好都不可能消除误差;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压缩冲程是通过外力做功,内能增加的过程;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汽车肯定是运动的。此题考查了误差及其减小方法、影响大气压的因素,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等多个知识点,综合性较强,难易程度适中。‎ 考点二:物体运动的描述 ‎【经典例题】(2019·邵阳)学校大课间操时,小明同学在跑道上向前做慢跑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明蹬地的鞋底受到的摩擦力方向一定向后;‎ B.小明看到跑道在往后退,是以小明为参照物;‎ C.小明在匀速通过弯道时,他的运动状态不改变;‎ D.小明在慢跑时对地面的压强等于他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 ‎【答案】B。‎ ‎【解析】A、小明向后蹬地时相对地面鞋向后运动,受到地面向前的摩擦力作用。故A错误。‎ B、跑道在往后退说明跑道是运动的,跑道和小明之间距离发生变化,所以可以以小明为参照物。故B正确。‎ C、小明在匀速通过弯道时,他的速度不变,方向变化,所以小明的运动状态改变。故C错误。‎ D、小明无论是慢跑还是站立对地面的压力等于小明的重力,所以压力不变,站立时受力面积是两只鞋底面积,跑步时是一只鞋底的面积,受力面积不同,所以对地面的压强不同。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描述物体运动时,必须首先选好参照物,说某个物体如何运动,也是在选定好参照物基础上得出的。如小明看到跑道在往后退,是在假定小明不动时看到的,故此现象是以小明为参照物。‎ 16‎ ‎【趁热打铁】‎ ‎1.(2019·辽阳市中考考前最后一卷)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鸡西市虎头要塞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地,其纪念碑的底座比较宽大,目的是为了;乘车离开时,要塞越来越远是以  为参照物。‎ ‎【答案】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或减小压强);汽车。‎ ‎【解析】纪念碑的底座比较宽大,目的是在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对地面的压强;‎ 乘车离开时,要塞越来越远,即此时要塞是运动的,所以此时是以运动的汽车为参照物的。‎ 故答案为: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或减小压强);汽车。‎ ‎【点睛】压强大小与受力面积成反比,底座做的宽大是为了增加受力面积;要塞距离汽车越来越远,看到的是要塞在运动,应该是以汽车为参照物。描述物体运动时,关键是看哪个物体的位置变化,以此才能确定参照物。此题关键是掌握所学基本概念,只要能很好的理解,解答此题不难。‎ ‎2.(2019·巴中市巴州区中考一模)春暖花开,我县净心谷景区甲定山头映山红漫山遍野,吸引了很多游客驱车前往,进入景区,远处的花海扑面而来,这是以______作为参照物,进入花海,闻到阵阵清香,这是______。‎ ‎【答案】运动的汽车;扩散现象。‎ ‎【解析】①游客进入景区,感觉花海扑面而来,这是因为游客选择的参照物是自己所乘坐的汽车,花海相对于运动的汽车位置不断变化;‎ ‎②游客能闻到花开时发出的阵阵清香,这是扩散现象,说明了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故答案为:运动的汽车;扩散现象。‎ ‎【点睛】①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必须事先选定一个标准的物体,这个事先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如果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这个标准位置发生了改变,则是运动的;如果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这个标准位置没有发生了改变,则是静止的。②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这一运动的外在表现就是扩散现象的产生。此题考查了参照物的判断及扩散现象,是一道联系生活实际的应用题,难度不大。‎ ‎3.(2019·保定市初三模拟冲刺追补试卷)向前直线行驶的车内,小明给小芳连续拍两张照片,如图所示,则在拍照过程中,车可能的状态是(   )。‎ A. 向东加速;B. 向东减速;C. 向西减速;D. 向西加速 16‎ ‎【答案】C。‎ ‎【解析】由图可知,以广州塔为参照物,小芳是向西运动的,所以车是向西行驶的,杯子中是水原来随车一起向西运动,当车突然减速时,杯内的水由于惯性,保持原来静止状态,所以会向西溢出,故C正确。‎ ‎【点睛】根据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以及惯性的应用来解答本题。考查的是参照物和惯性现象。‎ 考点三:速度与平均速度 ‎【经典例题】(2019·泸州)甲、乙两车在一平直公路上沿同一方向运动,其中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甲、乙两车的位置x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t=0‎时刻,甲、乙两车在同一位置; B.在0到t‎1‎时间内,甲、乙两车的速度相等;‎ C.在t‎1‎到t‎2‎时间内,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相等;D.在0到t‎2‎时间内,乙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答案】C。‎ ‎【解析】①由图象可以得到甲乙的位置关系;②时间一定时,不同物体运动速度与路程成正比;③由图象可以得到甲乙在t1到t2时间内的路程关系;④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任何时间运动快慢都是相同的。此题考查了s-t图象的分析,根据图象确定物体运动状态,是解答此类问题的第一步。‎ 由图象知,A、在t=0时刻,甲在“x0”位置,乙在“0”位置,所以两车不在同一位置,故A错误;‎ B、在0到t1时间内,所用时间相同,乙通过的路程较大,由公式v=知,乙车的速度较大,故B错误;‎ C、在t1到t2时间内,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都是x2-x1,即两车通过的路程相等,故C正确;‎ D、在0到t2时间内,乙车的位置x随时间t变化图象不是一条倾斜的直线(而是折线),所以不是一直以相同的速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故D错误。故选C。‎ ‎【点睛】解答图像题,首先要看清图像,从图像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条件,然后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解答。此题是位置时间图像,甲乙两物体运动,交叉处是相遇的位置,由此可以读出其路程和所用时间,即可解答此题。‎ ‎【趁热打铁】‎ ‎1.(2019·连云港市赣榆区中考一模)下列数据中符合生活实际情况的是(  )。‎ 16‎ A.一个中学生的重力约50N; B.立式空调正常工作电流大约为0.2A;‎ C.此时你所在考场内的温度约40°C;D.我国高铁正常运行的时速可达350km/h ‎【答案】D。‎ ‎【解析】A、中学生的质量在50kg左右,受到的重力大约为G=mg=50kg×10N/kg=500N左右。故A不符合实际;‎ B、立式空调正常工作的功率约为2000W,正常工作的电流大约为I==≈10A,故B不符合实际;‎ C、六月份考场温度约为30°C,故C不符合实际;‎ D、我国高铁运行速度较大,正常运行的时速可达350km/h,故D符合实际。故选D。‎ ‎【点睛】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 ‎2.(2019·湖州)甲、乙两物体运动时,路程与时间关系的s-t图象如图所示,其中甲为曲线,乙为直线,在t=5秒时两线相交,则由图象可知(  )。‎ A.两物体在t=5‎秒时一定相遇; B.两物体在5秒内通过的路程甲小于乙;‎ C.甲物体做曲线运动,乙物体做直线运动;D.甲物体做变速运动,乙物体做匀速运动 ‎【答案】D。‎ ‎【解析】在5s时,两物体的图像相交,说明两物体在5s时的路程相同,但不一定会相遇;故A、B错。‎ 由图像可知,甲物体图像是一条曲线,说明其做变速运动;乙物体图像是一条直线,说明其做匀速直线运动;故C错误,D正确。‎ ‎【点睛】解答运动图像题时,首先要通过图像找到有用信息,利用所学知识结合图像给出的信息九可以很好的解答。图中给出的是路程时间图像,在t=5s时,甲乙路程相同,此时路程是5m。‎ ‎3.(2019·甘肃武威)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高铁已然成为一张有重量的“中国名片”。小明乘坐高铁时看到路旁的树木疾速向后退去,这是以______为参照物。若列车时速为180km/h,合______m/s。‎ ‎【答案】高铁;50。‎ ‎【解析】本题考查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单位的换算,难点是要求不同速度单位的换算倍率。(1)‎ 16‎ 要解答本题需掌握: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就看它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是否变化;(2)速度单位换算关系:1m/s=3.6km/h。‎ 小明乘坐高铁时看到路旁的树木疾速向后退去,认为树木是运动的,选择的参照物是与树木位置不断发生变化的高铁。‎ 列车速度:v=180km/h=180×m/s=50m/s。‎ 故答案为:高铁;50。‎ ‎【点睛】根据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以及速度单位的换算来解答本题。此题属于简单题。‎ 考点四:平均速度测量 ‎【经典例题】(2017·深圳)(1)如图是某实验小组“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情形,如图所示,小车从位置A开始沿直线运动到位置B,所用的时间为2s,则小车从A到B通过的总路程为  cm,这段时间内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是  m/s。‎ ‎【答案】80.0、0.4。‎ ‎【解析】由图知,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是1cm,‎ 小车由A到B通过的路程:s=90.0cm-10.0cm=80.0cm=0.800m;小车的运行时间t=2s;‎ 小车的平均速度:。‎ 故答案为:80.0、0.4。‎ ‎【点睛】由图示刻度尺确定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由图读出小车前端在B位置与A位置所对应刻度尺的示数,两示数之差等于小车的路程;图示两钟表示数之差为小车的运动时间;已知小车的路程与运动时间,由平均速度公式可求出小车的平均速度。‎ ‎【趁热打铁】‎ ‎1.(2017•来宾)小明在测量小球的平均速度时,让小球从斜面A点由静止滚到C点,并用照相机每隔0.1s拍摄一次,频闪照片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16‎ A.小球从A点运动到C点用时0.6s;‎ B.小球在前0.4s内通过的路程为4.00cm;‎ C.小球滚下的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为1.1m/s;‎ D.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AB段的平均速度 ‎【答案】BD。‎ ‎【解析】A、小球从A点运动到C点经过了5个时间间隔,用时5×0.1s=0.5s,故A错误。‎ B、由图可知,小球在前0.4s内通过的路程为4.00cm,故B正确。‎ C、由图可知,AC之间的距离为s=5.50cm=0.055m,‎ 则整个运动过程平均速度为:,故C错误。‎ D、由图可知,小球在BC段的时间为tBC=2×0.1s=0.2s,路程sBC=5.50cm-2.50cm=3.00cm=0.03m。小球在AB段的时间tAB=3×0.1s=0.3s,路程sAB=2.50cm=0.025m,‎ 所以,,计算可知,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AB段的平均速度,故D正确。故选BD。‎ ‎2.(2018·益阳)如图1,测平均速度时,测得小车从斜面的顶端A处由静止开始滑到B处所用时间为t,小车长为S1,斜面长为S2。‎ ‎(1)小车从A到B的平均速度的数学表达式为v=  (用题中字母来表示);‎ ‎(2)若小车还没放开之前就已开始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跟真实值相比偏  ;‎ ‎(3)图2中能够准确反应小车运动情况的是  。‎ ‎【答案】(1);(2)小;(3)C。‎ ‎【解析】(1)由图知,小车从A到B的路程为s=s2﹣s1,‎ 小车从A到B的平均速度:v==;‎ 16‎ ‎(2)若小车还没放开之前就已开始计时,计时早了,测得的时间偏大,根据v=知,测得的平均速度偏小;‎ ‎(3)小车下滑过程做加速运动;‎ A、由图知,在s﹣t图象上,s不随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则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故A不符合题意;‎ B、由图知,路程s与时间t成正比,则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 C、由图知,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逐渐增加,即变大,说明物体做加速运动,故C符合题意;‎ D、由图知,在v﹣t图象上,速度v不发生变化,则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故答案为:(1);(2)小;(3)C。‎ ‎3.(2019·玉溪市红塔区第一学区第三次模拟)如图所示,是“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图。小明学习小组利用刻度尺、斜面、小车、金属挡片、停表完成实验,测得下表数据。‎ 路程 运动时间 平均速度 全段s1=1m ‎10s v1=_____m/s 上半段s2=0.5m ‎5.8s v2=0.09m/s 下半段s3=0.5m ‎ s v3=_____m/s ‎(1)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应该用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s,和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t,通过公式求出平均速度。‎ ‎(2)完成表格中空白数据。v1=  m/s,t3= s,v3=  m/s。‎ ‎(3)比较分析表中实验数据:在通过相等路程时,所用时间不等, (选填“s2”或“s3”)段速度最快。该小车全程在做  运动。‎ ‎【答案】(1)v=;(2)0.1;4.2;0.12;(3)s3;变速直线。‎ ‎【解析】(1)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用刻度尺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s,用秒表测出小车运动的时间t,根据v=求出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 16‎ ‎(2)据表中的数据可得,全段的平均速度v1===0.1m/s;‎ 下半段所用的时间t3=t1﹣t2=10s﹣5.8s=4.2s,‎ 下半段的平均速度v3==≈0.12m/s;‎ ‎(3)由上述数据可知,在通过相等路程时,所用时间不等,s3段速度最快,s2段速度最慢,该小车全程在做变速直线运动。‎ 故答案为:(1)v=;(2)0.1;4.2;0.12;(3)s3;变速直线。‎ ‎【点睛】解答平均速度的测量问题,一定要深刻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分清是哪段时间内或哪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利用测量数据即可进行计算。‎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