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3.00 KB
- 2021-11-1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
23.1 成比例线段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线段的比的概念,会计算两条线段的比;
2.理解成比例线段的概念;
3.掌握成比例线段的判定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线段的比的概念,成比例线段的概念,会计算两条线段的比.
【教学难点】
成比例线段的判定方法.
课前准备
无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请观察下列几幅图片,你能发现些什么?你能对观察到的图片特点进行归纳吗?
这些例子都是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图形.它们之所以大小不同,是因为它们图上对应的线
段的长度不同.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线段的比
【类型一】 求线段的比
已知线段 AB=2.5m,线段 CD=400cm,求线段 AB 与 CD 的比.
解析:要求 AB 和 CD 的比,只需要根据线段的比的定义计算即可,但注意要将 AB 和 CD 的单
位统一.
解:∵AB=2.5m=250cm,
∴
AB
CD
=
250
400
=
5
8
.
方法总结:求线段的比时,首先要检查单位是否一致,不一致的应先统一单位,再求比.
【类型二】 比例尺
在比例尺为 1:50 000 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距离是 3cm,则甲、乙两地的实
际距离是 m.
解析:根据“比例尺=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可求解.
2
设甲、乙两地的实际距离为 xcm,则有 1:50 000=3:x,解得 x=150 000. 150 000cm=
1500m.故答案为 1500.
方法总结: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注意实际尺寸的单位要进行恰当的转化.
探究点二:成比例线段
【类型一】 判断线段成比例
下列四组线段中,是成比例线段的是( )
A.3cm,4cm,5cm,6cm
B.4cm,8cm,3cm,5cm
C.5cm,15cm,2cm,6cm
D.8cm,4cm,1cm,3cm
解析:将每组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前两条线段的比和后两条线段的比相等的四
条线段成比例.四个选项中,只有 C 项排列后有
2
5
=
6
15
.故选 C.
方法总结:判断四条线段是否成比例的方法:
(1)把四条线段按从小到大顺序排好,计算前两条线段的比和后两条线段的比,看是否相
等做出判断;
(2)把四条线段按从小到大顺序排好,计算前后两个数的积与中间两个数的积,看是否相
等作出判断.
【类型二】 由线段成比例求线段的长
已知:四条线段 a、b、c、d,其中 a=3cm,b=8cm,c=6cm.
(1)若 a、b、c、d是成比例线段,求线段 d 的长度;
(2)若 b、a、c、d是成比例线段,求线段 d 的长度.
解析:紧扣成比例线段的概念,利用比例式构造方程并求解.
解:(1)由 a、b、c、d 是成比例线段,得
a
b
=
c
d
,即
3
8
=
6
d
,解得 d=16.
故线段 d 的长度为 16cm;
(2)由 b、a、c、d是成比例线段,得
b
a
=
c
d
,即
8
3
=
6
d
,解得 d=
9
4
.
故线段 d 的长度为
9
4
cm.
方法总结:利用比例线段关系求线段长度的方法:根据线段的关系写出比例式,并把它
作为相等关系构造关于要求线段的方程,解方程即可求出线段的长.
已知三条线段长分别为 1cm, 2cm,2cm,请你再给出一条线段,使得它的长与前面三
条线段的长能够组成一个比例式.
解析:因为本题中没有明确告知是求 1, 2,2 的第四比例项,因此所添加的线段长可能是
前三个数的第四比例项,也可能不是前三个数的第四比例项,因此应进行分类讨论.
解:若 x:1= 2:2,则 x=
2
2
;若 1:x= 2:2,则 x= 2;若 1: 2=x:2,则 x= 2;
若 1: 2=2:x,则 x=2 2.
所以所添加的线段的长有三种可能,可以是
2
2
cm, 2cm,或 2 2cm.
方法总结:若使四个数成比例,则应满足其中两个数的比等于另外两个数的比,也可转
3
化为其中两个数的乘积恰好等于另外两个数的乘积.
三、板书设计
成
比
例
线
段
线段的比:如果选用同一长度单位量得两条线
段 AB,CD 的长度分别是 m,n,那么
这两条线段的比就是它们长度的比,
即 AB:CD=m:n,或写成
AB
CD
=
m
n
成比例线段:四条线段 a,b,c,d,如果 a与 b的比
等于 c 与 d 的比,即
a
b
=
c
d
,那么这
四条线段 a,b,c,d叫做成比例线段,
简称比例线段
四、教学反思
从丰富的实例入手,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发现和概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过程中,适时
引入新知识,并通过引导学生建立新的数学模型,开拓思维,提升学生认知能力.
相关文档
- 中考数学一轮精品学案:一次函数的应2021-11-122页
-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23章测试题2021-11-1210页
-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早期殖2021-11-1220页
- 2020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一单元 课题2021-11-123页
- 2017-2018学年海南省澄迈县九年级2021-11-1222页
- 中考数学解题指导专题7:几何辅助线(2021-11-1281页
- 2019年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中考数学模2021-11-1219页
- 部编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 美国的2021-11-128页
- 2019年湖北省十堰市中考数学试卷2021-11-1226页
-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2021-11-12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