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0 KB
  • 2021-11-12 发布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第1框延续文化血脉学案答案不全新人教版

  • 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一框 延续文化血脉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理解中国特色主义文化的内涵;知道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的原因和如何传承和发展中国特色主义文化。‎ ‎2.理解文化自信的内涵和来源;坚定文化自信的必要性和措施。‎ ‎3.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提高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认同文化力量与文化品格。‎ ‎4.知道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知道如何弘扬中华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 二.自主预习 ‎1.中华文化的特点是什么?【是什么】‎ ‎__________、博大精深。‎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 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提供 。‎ ‎3.中华文化能够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的原因【为什么】‎ 中华文化具有应对挑战、________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______。‎ ‎4.新时代,怎样传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做】‎ 坚持以____________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____,立足当代中国______,结合当今时代条件,不忘______,吸收______,面向______,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5.文化自信的内涵?【是什么】‎ 文化自信是对自身________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__________的坚定信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6.文化自信的来源【是什么】‎ 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不仅来自于________________的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更来自于当今________________的蓬勃生机,来自于实现中国梦的________。______的优秀、______的强大、______的力量,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是文化自信的水之源木之本。‎ ‎7.如何增强文化自信?【怎样做】‎ ‎(1)增强文化自信,既要夯实________________,薪火相传,代代守护。 ‎ ‎(2)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中________,实现__________、__________。 ‎ 3‎ ‎(3)要跨越时空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交流互鉴中________。 ‎ ‎8.中华传统美德的地位【是什么】‎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____ ,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熔铸了中华民族坚定的________、高尚的________和远大的________,是代代相传、世世发展的民族智慧,是建设____________________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 ‎9.青少年应该如何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怎样做】‎ 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青少年________;倡导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青少年必须________。‎ 三. 重难点探究(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相同的血脉,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三种文化具有不同的内涵,是中华民族不同发展时期的智慧成果。请举例说明三种文化的内涵有哪些?‎ 四.小试牛刀 ‎1.厦门大学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中的“止于至善”出自( )‎ A.《论语》 B.《诗经》 C.《礼记》 D.《太平经》‎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诗句,请问,鹳雀楼在下面哪个省?( )‎ A.山西 B.陕西 C.山东 D.江西 ‎ ‎【答案】‎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道德规范:精忠报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孝悌忠信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与时俱进、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天人合一、安民富民等。‎ 革命文化文化:救亡图存、奋发图强、民族复兴等。‎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 四.1.C 2.A 3‎ ‎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