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39 KB
  • 2021-11-12 发布

部编版九上语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学案(一)‎ 学习目标:‎ ‎1.‎ 熟读课文, 了解作者和写作的时代背景。‎ ‎2. 梳理文章结构, 理清文章思路。‎ ‎3.‎ 把握对方错误的论点和论据。‎ ‎【新知预习】‎ 一、 查找工具书, 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问题。‎ ‎1. 给下面的加点词语注音。‎ 搽( ) 玄 ‎.‎ 虚( ) 渺 ‎.‎ 茫( ) 诓 ‎.‎ 骗( )‎ 脊 ‎.‎ 梁( ) 污 ‎.‎ 蔑( ) 脂 ‎.‎ 粉( ) 抹 ‎.‎ 杀( )‎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 现在是既不夸自 己, 也不信国联, 改为一味求神拜佛, 怀古伤今 5‎ ‎....‎ 了 ——却也是事实。‎ 怀古伤今:‎ ‎(2) 他们在前仆后继 ‎. . . .‎ 的战斗, 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 被抹杀, 消灭 于黑暗中, 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前仆后继:‎ ‎(3) 要论中国人, 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 欺欺人 ‎. . . .‎ 的脂粉所诓骗, 却 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自欺欺人:‎ 二、 文学常识填空。‎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自《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 原名周树人, 浙江绍兴人, 代表作有散文集《______》 , 短篇小说集 ‎《______》 《______》 等, 我们初中阶段还学过他的散文《______》‎ ‎《______》 《______》 、 小说《______》 等。‎ ‎【课堂探究】‎ 探究 1: 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探究 2: 第 1、 2 段对方提出了怎样的论点和论据?‎ ‎【优化训练】‎ ‎1. 根据课文填空。‎ 两年以前, 我们( ) 自夸着“地大物博” , 是事实; 不久( )‎ 不再自夸了, ( ) 希望着国联, 也是事实; 现在是( ) 夸自 己, ( ) 信国联, 改为一味求神拜佛, 怀古伤今了。‎ ‎2. 文章开头连续列举三个“事实” , 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5‎ ‎【新知预习】‎ 一、 查找工具书, 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问题。‎ ‎1. 给下面的加点词语注音。‎ chá xuán miǎo kuānɡ jǐ wū zhī mǒ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 怀古伤今: 追念古代的事情, 感伤现在的事情。 指落寞、 悲观 的思想情绪。‎ ‎(2) 前仆后继: 前面的倒下了, 后面的紧跟上去。 形容斗争得英勇壮 烈。‎ ‎(3) 自欺欺人: 指欺骗自己, 也欺骗别人。‎ 二、 文学常识填空。‎ ‎《且介亭杂文》 鲁迅 《朝花夕拾》 《呐喊》 《彷徨》 《阿 长与<山海经>》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藤野先生》 《社戏》‎ ‎【优化训练】‎ ‎1. 总 就 只 既不 也不 ‎2. 开篇承认对方的论据确是事实, 为下文指出这些论据不能证明论点 作铺垫, 即论证上不合逻辑。 这样, 通过驳论证直接驳斥了对方论点。‎ ‎1 7 《中国人失掉自 信力了吗》 学案(二)‎ ‎【学习目标】‎ ‎1. 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学习文章论证严密, 论述层层深入 的写作特点。‎ ‎2. 体会鲁迅杂文的特点。‎ ‎3. 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增强民族自信心、 自豪 感,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课堂探究】‎ 探究 1: 对方提出了怎样的错误观点。‎ 探究 2: 针对对方的错误观点, 鲁迅先生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依 据是什么?‎ 5‎ 探究 3. 鲁迅先生认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的 依据是什么?‎ ‎【优化训练】‎ 一、 简答题。‎ ‎1. 作者是如何驳论证的?‎ ‎2. 作者在文中指出“中国的脊梁” 有何现实意义?‎ 二、 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 现在是既不夸自己, 也不信国联, 改为一味 ‎. .‎ 求神拜佛, 怀古 伤今了。‎ ‎2. 然而, 在这笼罩 ‎. .‎ 之下,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3. 他们前仆后继的战斗, 不过一面总 ‎.‎ 再被摧残, 被抹杀„„说中 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 倘若加于全体, 那简直 ‎. .‎ 是 污蔑。‎ ‎【拓展延伸】‎ 一、 将下列句子改为陈述句式, 并思考其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这一类的人们, 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改句:‎ 表达效果:‎ 二、 列举出一些“埋头苦干的人” “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 ‎“舍身求法的人” 的人。‎ 5‎ 参考答案:【优化训练】‎ 一、 1. 作者首先承认对方的论据是事实, 但只能是一部分人, 不能 指全体中国人, 因此不能证明论点, 这是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 ‎2. 鲁迅先生反复赞扬“中国的脊梁” , 可以鼓舞斗志, 增强中国人 的自信力, 唤醒了民族自豪感。 表现了作者的拳拳爱国心。‎ 二、 1. “一味” 表现其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顽固不化的样子。‎ ‎2. “笼罩” 一词生动形象的描绘了“自欺” 思潮像毒雾一样禁锢着人 们的头脑, 并蔓延到各个领域。‎ ‎3. “总” 写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 间接讴歌了“中国的脊梁” 屡 挫屡战的精神。 “简直” 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之情。‎ ‎【拓展延伸】‎ 一、 改句: 这一类的人们, 就是现在也不少。‎ 表达效果: 原句为反问句, 表达了强烈的语气, 表现了作者强烈 的民族自豪感, 增强了感染力。‎ 二、 “埋头苦干的人” : 毕升、 徐霞客、 司马迁、 华罗庚等。‎ ‎“拼命硬干的人” : 岳飞、 文天祥、 关天培、 林则徐等。‎ ‎“为民请命的人” : 梁启超、 鲁迅等。‎ ‎“舍身求法的人” : 如商鞅、 谭嗣同、 李大钊、 闻一多等。‎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