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67 KB
  • 2021-11-12 发布

2018年人教版语文九下《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9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学 科 语文 课 题 ‎22、邹忌讽齐王纳谏 课 型 新授 教 学 目 标 知识 能力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3.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过程 方法 ‎1.朗读法。以读带讲,理解课文。‎ ‎2.讨论点拨法。教学中从不同角度设疑,启发学生思考。‎ 情感 态度 认识纳谏除弊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 教学难点 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 学 内 容 及 问 题 情 境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一、导语设计 唐朝名臣魏征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今天我们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齐威王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认识《战国策》‎ 多媒体出示:‎ ‎《战国策》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 聆听教师名言导入语,和文章内容链接,进入课堂情境 学生试说题目意思,在教师引导下 理解题目含义。‎ 通过阅读,了解邹忌其人 阅读相关资料 学生整理笔记 由名言导入,切入课文,实现和文本的链接,自然而不牵强。‎ 了解文本题目才能更好的理解内容;了解邹忌其人有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完成文学常识的积累,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 学 内 容 及 问 题 情 境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四、疏通课文 ‎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 ‎ ‎(三)学生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重点字词。(逐段翻译)‎ 教师明确: (一)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 多媒体出示: 1.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 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2.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论、嘀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5.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 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二)词类活用(多媒体出示):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三)一词多义(多媒体出示): 1、修 a.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 c.雨村便急忙修书(撰写) d.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2、朝 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朝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拜 c.于是入朝见威王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廷 d.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早晨 (zhāo) 3、孰 a.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代词,谁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同“熟”,仔细。 4、诚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b.帝感其诚 《列子•愚公移山》 诚心、诚意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 确实、的确 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 ‎ 学生初读课文 解决课文生字词读音 学生再读课文注意停顿 学生熟读课文试译,画出文本重点词。‎ 根据教师出示的重点句理解加点词的意思 互相交流此类活用的词的意义,能够重点区分、比较 根据一词多义的重点句子,理解一词多义,根据词义尝试自己翻译句子,理解句意。‎ 将以上的重点词语解释整理在书上或者笔记本上,默记。‎ 疏通课文文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主渠道,所以在让学生读通、读准的基础上,借助工具书试着翻译课文,当学生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句时教师给予点拨。对课文中的重难点实词、虚词教师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展示出来,起到强化突出的目的。这样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分散又有集中,有自学有点拨,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很好的体现了新课标理念。加大了课堂容量,提高了课堂效率。‎ ‎ ‎ 教 学 内 容 及 问 题 情 境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表假设,如果、果真 (四)古今异义 (多媒体出示):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3、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五)句式(多媒体出示) :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2、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6、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 ‎ 五、品读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亦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5、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 ‎ 六、难点探究 ‎ 1.鉴赏写作技巧之妙     提问:《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被人称赞有加的有两点,一为精彩的对话,一为精巧的结构。请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 学生分别回答古今义的解释 在教师点拨中强化理解 结合教师出示的组句归纳文言句式 回答教师提问 从课文中找出原句,分角色朗读,讨论其表达的不同感情色彩 从课文中找出表明邹忌态度的词句,探究其心理活动。‎ 小组讨论交流 邹忌劝谏的过程 齐读劝谏的结果,理解邹忌劝谏的意义。‎ 古今异义是考试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所以通过教师多媒体出示起到强化作用,加强平时积累,为以后的学习做好准备。‎ 简单归纳句式,有助于学生对句子的理解。‎ 教师的教学设计由整体到局部,逐渐抽丝剥茧,通过读、讲结合,让学生在品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本内容,言之有物,为后面疑点的探究做好铺垫。‎ 教 学 内 容 及 问 题 情 境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学生自由发言。成果展示:     (1)精彩的对话  这些对话看似平常,但含意隽永,耐人寻味。     (2)精巧的结构     《邹忌讽齐王纳涑》一文被人称赞的应为结构上的“三叠法”了:三问,三答(与徐公比美);三比(由已推王);三赏(齐王纳谏);三变(结果)。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但承转全文并最能体现人物特点的应该是这两个字:     一是“思”,二是“善”,    这一“思”一“善”可以说是解读本文的枢纽:正是有了“思”才会有下面的讽,这是行文的一大转折——由不值一谈的闺中小事转向了国家大事;而“善”可算是全文的高潮,一次充满危机进谏君王的险事至此已化为君臣思想相通的喜事,揭开了齐国走向强盛的序幕。 2.品味邹忌劝谏技巧之高  (1)为对方打算——不暴露游说目的。  (2)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利于听。  (3)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 3.讨论交流: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明确: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口语交际的频率很高,了解别人、推荐自己、谈判求职、合作共事都需要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所以鉴赏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提高我们适应社会交际的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游说别人时要不卑不亢。言语恰到好处——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自己尊严,是邹忌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 七、课堂小结 ‎ 《邹忌讽齐王纳涑》对话精彩,结构精巧,邹忌的睿智,齐威王的英明等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邹忌的讽谏艺术,对于当代人际交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愿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评价自己,积极接受他人建议,善于向他人推销自己。 ‎ 学生自由畅谈课文对话的精彩之处 小组讨论探究文本结构的精妙之处 集体交流讨论邹忌劝谏技术高明之处,加以学习。‎ 集体交流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我们的人际交往的作用。‎ 通过问题牵引,让学生在探究、讨论的基础上对难点就行突破,结合教师的归纳整理,更好的理解邹忌的讽喻艺术,及在今天它对于我们的意义。‎ 学生初涉尘世,对于说话技巧还理解不深,通过教师引导、点拨,结合文本内容,体味邹忌劝谏技巧,对学生进行社交礼仪的初步教育,阅读教学和生活体验相结合。‎ 作 业 设 计 ‎1.向同学们介绍一个有讽喻色彩的故事。‎ ‎2.写一篇本文的读后感。‎ ‎3.向图书馆借阅《战国策》‎ 板 书 设 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 邹忌 齐威王 妻→→→→→→私←←←←←←←宫妇左右 ‎ ‎| | ‎ 妾→→→→→→畏←←←←←←←朝廷之臣 ‎ ‎| | ‎ 客→→→→→→有求←←←←←←国境之内 ‎ ‎↓ ↓ ‎ 受蔽 受蔽 ‎ ‎ 类比推理 ‎ 教 学 反 思 相 关 链 纳谏与止谤 ——重读《邹忌讽齐王讷谏》有感 臧克家 读好文章,如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初小时就成诵了,觉得它故事性强,有趣味,引人入胜。六十年后,再读一遍,如故人重逢,格外亲切。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君子,也难免有过,不同的是“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已。古代帝王置谏官,自己有了错误,臣下可以进谏。帝王,自以为是“天之子”,富有四海,臣服万民,行为万世师,言作万世法,坐在高高的宝座上,俯视一切。能倾听逆耳之言,采纳美芹之献的,历史上并不多见。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也有少数聪明一点的,为了坐稳江山,笼络人心,也能从谏如流。有圣君,有贤臣,使政治稳定,国泰民安,历史上称为太平盛世。像唐太宗与魏征,就是一例。而最突出、最典型的,要数邹忌与齐威王了。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 ‎ 接 相 关 链 接 ‎ 因此,对这位勇于纳谏的齐王,既佩服他的大智,也赞赏他的风度。这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文章,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宽大明智、精神高尚的形象,事隔几千年,栩栩如在眼前。想当年,他听了邹忌的讽谏之后,立即下令群臣,遍及全国,面刺错误,指陈弊病,不仅言者无罪,反而重赏,这是何等气度,何等磊落胸怀,千载之下,犹令人感奋不已! 事因难能,所以可贵。在同一本《古文释义》里,小时候也读过《召公谏厉王止谤》这篇古文,至今还能背出其中的名句。拿这位厉王和齐威王一比,真可谓天渊之别了。齐威王下令求谏,周厉王却以“能止谤”自喜,天下之人,满腹不平,他要钳住万民之口,自己也捂紧耳朵。“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止谤”使得老百姓“道路以目”。三年之后,土壅而川决,这个特大暴君———人民之敌,被“流于彘”。 齐王与厉王,两种对待谏谤的态度,得到的结果也截然相反。历史是一面镜子。《邹忌讽齐王纳谏》《召公谏厉王止谤》这两篇古文,我们对照着读,大有可以借鉴之处。 追古思今,现在我们有些作负责工作的领导同志,在言行方面有明显的缺点和错误,文过饰非,怕听逆耳之言,一听到正中要害的话,立即火冒三尺,像阿Q听到别人说他头上的疮疤一样。有的甚至对批评自己的同志,打击报复,仗势凌人,以冰棍对付热情,什么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原则,全成为过耳东风。这样做的结果如何呢?贻误工作,伤害同志,最后,自己也难免于垮台。 说到这里,我们自然会想到“四人帮”的所作所为。他们当道之时,得意忘形,凌驾一切。江青一句屁话,成为“圣旨”,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以棒止谤,冤狱累累。人力无穷,天网恢恢,他们的滔天大罪,终于被清算。 谏难,纳谏尤难。要得到成果,需要双方合力。有敢直谏或讽谏的良臣,还要有能纳谏的明君。邹忌的譬喻再妙,辞令再巧,没有齐威王善听的耳朵,也是白费唇舌,枉运心机。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之所以动人,不仅由于它的意义,也还因为它那委婉而讽的进谏方法。这样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邹忌并没有板起面孔,摆出义正辞严的态度,反之,却以与徐公比美、妻妾评议之闺房琐事出之,如果遇到一个暴君,责以亵渎之罪,也是责无旁贷的。这种构思,这样笔法,与《触龙说赵太后》如出一辙,而同样奏效。这么写,生动亲切,娓娓动听,饶有情趣。这篇文章,用了大半篇幅作了譬喻的描绘,三个人物的情态和心理,真实透彻,入情入理,令人信服。譬喻止于“皆以美于徐公”,接下去,“今齐地方千里”来个陡转,入了正题,由于妻妾、朋友的“私臣”,联系全国上下“莫不私王”,譬喻与正题扣得极紧。谏议的结果是“战胜于朝廷”。 读罢这篇绝妙佳作,掩卷沉思,忽发奇想。如果现在我们的某个部门或机关,也来个“悬赏纳谏”,那该是“门庭若市”,批评、建议雪片飞来。最后的结果呢,也可以想知。准是改进了工作,提高了效率,像不干净的身子洗了清水澡,受到广大群众的鼓励与表扬,对四化的进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如若不信,盍试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