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50 KB
  • 2021-11-12 发布

人教数学二上两位数加两位数说课稿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两位数加两位数》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91——92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和在100以内),理解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和不进位)的口算方法。 2、让学生经历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的形成,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精神以及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重难点: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算理,掌握口算方法。 三、学情分析:     本节口算课是学生在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学生对此已经比较熟悉口算的方法,我认为口算的方法一定会受到笔算的迁移作用,因此想到,学生的口算方法可能会相对单一,缺乏各种算法间的沟通与联系。所以有必要适时给学生介绍几种不同的算法,不仅可以打开学生的视野,也可借此感受计算教学算法多样化。 四、教学设想: 本节课的安排,参照小学数学认知建构课堂教学模式,目的是要让每个学生都会用自己内心的体验和主动参与去学习数学,积极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交流的意识和进取精神,并引导学生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产生学习动机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获得新知识,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五、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在大课间活动中,你最喜欢什么体育活动? 一、情境引入  师:今天张老师带大家去体育用品商店看看: 出示:足球、篮球和排球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如果我想买两个球,你猜我会买哪两个呢? 生猜: 板书:篮球和排球       足球和篮球       足球和排球 【设计意图:从生活情境引入,能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学习材料的形成来自学生,学生感到亲切,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可以打破传统教学计算时的“枯燥”、“机械重复”的缺陷。】 二、自主探究、掌握算法  1、  理解图意,明确问题。  (1)师:如果买一个篮球和排球,我想知道一共要付多少钱?你能帮我算一算吗?   生:能、不能   师:为什么有些小朋友说不能呢?   生:价格不知道 随机出示32元和21元钱币 (2)谁会列出算式? 生:32+21= 师:这道题该怎么算呢?先想一想,然后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听一听: ‎ ‎(提示:怎样才能改成已学过的的口算呢?32可以看成哪两个数的和呢?那么该怎样加呢?) 反馈:你是怎么算的? 生可能回答: ①2+1=3 30+20=50 50+3=53 他是怎么算的?你看懂了吗?(个位数加个位数,十位数加十位数) ②32+20=52   52+1=53   和他一样的请举手,你是怎么想的?说给同桌听一听 ③32+1=33   33+20=53 师:他又是怎么算的? 小结:原来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口算。 【设计意图:不同的学生常常有不同的解题策略,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他们会对解决数学问题有深切的体验,会取得学习数学的经验,这些体会和经验为学生的表达奠定了基础。积极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为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数学交流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希望学生在数学交流中不断地讨论、表达,在表达、讨论中促进数学思维活动,从而使学生数学的思维品质得到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2、再出示两样:足球和篮球(39+32=) 师:如果要买这两个球,要付多少钱呢?谁会列出算式?    买这两个球,大约多少钱呢,我们来估一估    生估计   师:请你挑一种你喜欢的方法来算一算,并把想的过程写下来。 指名三人上前板演: 反馈: ①30+30=60      ②39+30=69         ③39+1=40   9+2=11          69+2=71           40+31=71   60+11=71 小结:在这么多算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呀,说说你的理由? 3、出示:足球和排球(39+21=) 这两个球,要付多少钱呢?谁会列式? 请你挑一种你喜欢的方法来算? 反馈: 【设计意图:现代学习心理学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学生对于新知识必须有一个“理解”或“消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把新知识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学生对此做出主动的反应,使新学习材料与主体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实质性、非人为的联系,从而使新知识获得意义。这一个环节是构建算法模型,优化算法多样的重要部分。主要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借助直观,产生算法。通过出示人民币,问学生:32+21,你会口算吗?和同桌的小朋友互相说一说。第二层次:展示交流、描述算法。估计学生会出现多种计算方法。第三层次:归纳、提炼、优化算法。这里一是要缩小个体差异,二是尽可能的选择大多数学生接受、理解、掌握的算法,三是有效构建了算法模型。因此我在此特意安排了个提问:“在这么多算法中,你最喜欢哪种算法?说说你的理由?”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效构建数学模型。】 4、指着三道题:看看这些题,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 生:都是加法 生:这些数都是两位数 揭题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知识:两位数加两位数 师:这三道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生:一道是进位的,一道是不进位的 三、巩固练习 导入:我们一起去看看这些算式:哪几题是进位的,哪几题是不进位的? 1、出示:53+36=    37+54=   32+46=   15+65=   76+23=  54+28= 指名说: 挑二道算一算? 反馈:你是怎么算的? 2、再看这两组题: 出示:34+56=   45+22= 34+52=   45+28=   挑一组算一算: 反馈:你算了哪一组? 为什么都是45加20几,得数却一道等于67,一道等于73呢? 2、师:用我们的新知识,我们去帮小鸟找家好吗?  (课件出示小鸟和房子图)算出得数,帮小鸟们找到自己的家。  43+15=       25+39=        25+34=        37+56= (1)挑一题算一算 (2)反馈:你算了哪一题 ,是怎么算的? (3) 还有一只小鸟丢失了身上的题,它家的门牌应该是几号呢?(63)  你猜小鸟身上可能有哪些算式呢?  (学生独立写得数是63的算式,然后再同桌小朋友互相检查计算结果。学生汇报后再问谁能有序地把这些算式写出来?可以写0+63、1+62……62+1、63+0) 3、解决问题 (1)商店里还有很多的玩具,说说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答:   用这些信息能解决哪些问题呢?指名说   用算式表示出来 反馈:你的问题是怎样的?猜猜他的算式是怎样的呢?说说是怎么口算的?       你的算式是怎样的,猜猜他的问题是怎样的?怎么算的? (2)出示:48-23=,你猜他解决了什么问题? 机动:用100元去买小熊猫和小兔,够吗? 【设计意图:当学生的新知构建以后,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加强新知的巩固与应用,我设计了几个层次的练习:每个练习都有一定的目标,第一、二题让学生加深对这两类加法题的认识,并进行算法技能的训练,第三题是在运用新知的基础上,加强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第四题是一题解决问题,旨在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运用新知,让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有效结合,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所在。】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了什么? 六、课后反思: 为了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4个部分: ‎ 第一,创设情景,激活原有的认知结构; 第二,合作交流,引导主动进行认知结构; 第三,巩固应用,强化已形成的认知结构; 第四,课堂总结。 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密切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从生活情境引入,能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学习材料的形成来自学生,学生感到亲切,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打破传统教学计算时的“枯燥”、“机械重复”的缺陷。本节课利用了生活资源,把“去商店买球”这一现实的生活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猜测。又如在练习的最后环节设计了“买玩具”这一学生生活中经常会碰到的生活问题。 2、重视学生的算法多样化 计算教学提倡算法多样化,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能比较好地掌握尽可能多的算法,并能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又相对简便的一种进行比较熟练地计算。因此,本节课我尽力让学生互相说一说的形式找出口算的多种算法,“你还有别的算法吗?”,但同时对算法也进行思维提升,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算法的对比与优化,让知识本身及其中包含的学习方法成为学生后续学习的扎实基础,因此,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几个强化口算方法的练习,如“帮小鸟找家”等练习。当然,积极地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更在于为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数学交流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希望学生在数学交流中不断地讨论、表达,在表达、讨论中促进数学思维活动,从而使学生数学的思维品质得到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3、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 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本质上是两位数加一位数、加整十数两种情况的组合。如32+21,可以分解为:32+20=52,52+1=53。他们的算理完全相同,可以通过迁移类推来学习。因此,在教学本节课的时候,我注意渗透这种转化的思想,将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