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13 MB
  • 2021-11-18 发布

一年级上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本第17课-人教部编版(共19张PPT)

  • 1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中华经典素读范本》 一年级 上册 第17课 内容一 声律启蒙·二冬 内容二 回乡偶书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内容一 声律启蒙·二冬 一、温故揭题 (一)用陈琴歌诀乐读法背诵《声律启蒙·一东》。 (二)师生合作吟诵《诗经·周南·关雎》。 二、尝试初读 (一)初读《声律启蒙·二冬》,老师读一句,学生 跟读一句。 (二)标注易读错字词:蛩、衔、雍、迢递、奁、笥、 霄、杵、舂、蟠、擘、芍、那(nǎ)更 (三)学生读一句,老师跟读一句。 (四)师生拍手齐读。 (五)学生说读后感受。 三、分步练读 (一)学习第一部分,从“春对夏”至“嵯峨十二危 峰”。 1.素解文意。 【链接】①《冯妇搏虎》 ②《叶公好龙》 【拓展】拓展一 积累包含了“莺恰恰”一语的古诗: 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唐〕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拓展二 积累包含了“雁雍雍”一语的古诗: 诗经·邶风·匏有苦叶 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 有瀰济盈,有鷕雉鸣。济盈不濡轨,雉鸣求其牡。 雍雍鸣雁,旭日始旦。士如归妻,迨冰未泮。 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不涉卬否,卬须我友。 2.多形式熟读文本。 3.尝试镂空背诵。 (二)学习第二部分,从“明对暗”至“响传风雨若金 镛”。 1.素解文意。 【链接】①《戏马台》 ②《蟠龙斋》 ③《毕卓》 ④《王恭》 2.多形式熟读文本。 3.尝试镂空背诵。 (三)学习第三部分,从“仁对义”至“须凭诗酒养疏 慵”。 1.素解文意。 【链接】①《羲》 ②《农》 ③《舜》 ④《禹》 ⑤《陈后主》 ⑥《汉中宗》 ⑦《绣虎雕龙》 2.多形式熟读文本。 3.尝试镂空背诵。 四、熟读成诵 (一)师生共读。 (二)用陈琴歌诀乐读法再读。 (三)镂空记忆背诵。 五、本课总结 内容二 回乡偶书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一、温故揭题 用陈琴歌诀乐读法背诵《声律启蒙·二冬》。 二、学习《回乡偶书》 (一)解诗题 “偶书”是即时所写的诗。贺知章在长安做官许久,终于能 告老还乡。回到家乡的时候,却发现一个人都不认识了。这时的 他已经八十多岁,距离他离开家乡时已有五十多年。 (二)正诗音 1.初读《回乡偶书》,老师读一句,学生跟读一句。 2.标注易读错字音:老大回(huái) 3.标注入声字: 4.学生读一句,老师跟读一句。 5.师生拍手齐读。 6.学生说读后感受。 (三)明诗意 1.文白对读。 原句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 年少时离开家乡迟暮之年才回来, 家乡的口音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已疏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2.字词释义。 ①偶书:即时所写的诗。 ②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了家乡。 ③鬓毛衰:老年人的须发稀疏变少。 (四)品诗味 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品味】诗人回顾了自己的人生经历以及如今的样貌,他表面 说自己年纪大了头发花白稀疏了,但是口音没变;实际上是说, 即使岁月和样貌都在变,自己思念家乡的感情也是不会变的。 2.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品味】这两句委婉地表达出一种物是人非的伤感。 【拓展】积累《回乡偶书(其二)》: 回乡偶书(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五)背诗句 1.复沓式读诗。 2.用陈琴歌诀乐读法再读。 3.镂空记忆背诵。 (六)想诗境 1.请大家静听吟诵,尽可能地在脑海中想象出诗中所描绘的画 面。 2.请脑海中出现了画面的同学举手,说说你脑海中的画面有些 什么。 (七)悟诗情 这首诗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它的“情真”。诗人回到熟悉而 又陌生的家乡,心情颇不平静;诗人离家太久,样貌也衰老了, 被家乡人误认为是客,感慨万千。诗人的感情表达得自然逼真, 朴实无华,在不知不觉中把读者引入到诗境之中。 三、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一)解诗题 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 “山东”不是指现 在的山东省,而是指王维的家乡陕西蒲城,当时17岁的王维来 到唐朝的都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因为蒲城在华山以东,长安 在华山以西,所以这首诗歌的题目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正诗音 1.初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老师读一句,学生跟读一句。 2.标注易读错字音:茱萸 3.标注入声字: 4.学生读一句,老师跟读一句。 5.师生拍手齐读。 6.学生说读后感受。 (三)明诗意 1.文白对读。 原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 我漂泊在外无法与家人团聚, 每到重阳节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 只可惜少了我一人。 2.字词释义。 ①茱萸: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 可以避灾克邪,因此插茱萸是与亲朋好友共度重阳节的习俗仪 式。 (四)品诗味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品味】中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导致各地人们的 生活习惯差别很大,因此离开生活多年的故乡到异地去,往往 会使人感到陌生、不习惯,所以诗人用“异乡”“异客”,表 达自己的孤单和对亲友的思念。这句诗之所以动人,是因为它 传达出无数背井离乡之人的共同感受。 2.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链接】《重阳习俗》 【品味】诗人写自己的兄弟好友远在故乡,而自己只身在外, 佳节思亲尤其苦闷,流露出遗憾之情。 【拓展】积累有关思乡的古诗句: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温庭筠《商山早行》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王维《杂诗(其二)》 (五)背诗句 1.复沓式读诗。 2.用陈琴歌诀乐读法再读。 3.镂空记忆背诵。 (六)想诗境 1.请大家静听吟诵,尽可能地在脑海中想象出诗中所描绘的画 面。 2.请脑海中出现了画面的同学举手,说说你脑海中的画面有些 什么。 (七)悟诗情 对于一个少年游子来说,身在异乡,又逢佳节,思乡之情 自然会特别强烈,而且环境越是繁华热闹,就越容易让人感到 举目无亲的孤单。因此,千百年来,每当人们在作客他乡时读 这首诗,都能强烈地感受到它打动人心的力量。 四、熟读成诵 (一)师生共读《回乡偶书》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 弟》。 (二)有感情地背诵《回乡偶书》和《九月九日忆山 东兄弟》。 五、本课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