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30 KB
- 2021-11-1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周长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说一说,动手摸一摸、画一画等活动使学生理解周长的含义,能够具体指出一些图形的周长。
2.初步渗透“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并学会运用“平移”与“转化”等策略,掌握比较图形周长的方法。
3.通过举例,加强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结合实物,通过观察、亲身体验等活动,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彩笔等
【教学过程】
一、 从字面意思,引导探索“周长”的含义
师:同学们,虽然这节是数学课,但是今天老师先要考考你们的语文知识。看看认识大屏幕上的这个词吗?(大屏幕出示“周”)
师:你们能猜一猜“周长”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反馈
师:今天我们要来认识“周长”。板书:周长
[巧妙的引入,唤醒了“周长”在学生大脑中的第一认知经验,激发了学生在此基础上的大胆猜测,推理和实践的主动探索的愿望,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二、实践体验,学习新知
1、操作中逐步体验周长
(1)看一看——认识一周
观看视频:蚂蚁绕树叶爬一圈,引导学生认识一周。
(从起点出发沿边线爬一圈再回到起点)
(2) 描一描——感悟一周
描正方形花坛的一周。(个别学生)
描树叶的一周。(全体学生)
(2) 说一说——理解周长
出示例句:(树叶)一周的长度叫做(树叶的)周长。
学生练习、反馈(学习任务单)
产生冲突,完善对周长的理解。(不封闭图形)
总结:封闭的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图形的周长。
[通过描一描,初步建立周长的概念——图形的一周的长度;设置矛盾冲突,最后一个不封闭图形找不到周长,从而完善周长的概念——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此环节的设计,遵循孩子的认知规律与经验起点,层层递进,逐步揭示出周长的概念。最后孩子们通过对不封闭图形的改造,打破了孩子们原有的认为只有规则图形才有周长的思维定势,进一步明晰周长的本质属性。]
2、合作研究,测量周长的策略
(1)估一估,谁的周长最长
师:(指四个描出周长的图形)请你估测一下,谁的周长最长呢?
生1:正方形的周长最长,因为它最大。
生2:树叶的周长最长,因为它的边凸凹不平,可能很长。
生3:长方形的周长最长,因为它那么长。
师:同学们出现了不同的意见,我们来测量一下吧!
(2)量一量,谁的周长最长
同桌合作:
A.选择信封中合适的工具测量图形的周长。
B.将测量的结果写在相应图形的下面。
(1) 同桌合作测量。
(2) 反馈
师:你们测量的是哪个图形的周长?你是怎么量的?周长是多少?
生1:我测量的是正方形的周长,我先用尺子量出了一条边的长度是4厘米,四条边的长度就是4乘4等于16厘米。
生2:长方形的周长也可以用尺子去量,两条长边加上两条短边的总和是16厘米。
生3:圆形的周长不能用直尺测量了,我们用线绕的办法去测量。
生4: 树叶的边线也是曲线,而且凸凹不平,我们采用了用线绕的办法,将线绕在树叶的边缘上,再把线拉直,就可以用直尺测量长度了。
师:当图形的边线是曲线时,可以用化曲为直的方法,测量它的周长。
[老师设置“猜猜谁的周长最长?”这一任务驱动,孩子们产生了测量的欲望。根据不同图形的特点,孩子们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与方法,在测量中进一步内化周长的概念——封闭图形边线一周的长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学生活动时自然会产生疑问,曲线怎么去测量长度?通过思考和尝试,引出化曲为直的方法。]
三、综合运用,拓展练习
1.拼一拼
课件出示一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请生汇报周长。接下来再出示一个正方形,将两个正方形组合成一个新图形。
师:这个新图形的周长又会是多少呢?
生1: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4厘米,两个正方形的周长就是4×2=8厘米。
生2:应该是7厘米才对,因为中间有两条边重叠在一起了。
生3:好像不对吧,两个正方形拼在一起,原来的边长没有都在周长里。
师:看来把两个图形拼在一起,周长并不是原来图形周长的简单叠加。我们要找到组合后图形的周长到底在哪里。
2.比一比
课件出示1号图形和2号图形。比一比两个图形的周长,你同意哪个观点?
师:听起来意见不太统一哦!不急,可以和你的同桌一起商量下。
反馈:
生1:我们数了两个图形的周长都是10条边长组成的,所以一样长。
生2:虽然它们一个是4个正方形拼成的,一个是6个正方形拼成的,但是里面的边是没用的,外面边线的长度是一样的。
师:同学们的办法都很好,借助格子图比较周长的长短,如果没有了这些格子,你们还能说明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长吗?
生:我们可以采用“移”的办法,将几条边组合起来进行比较。(伴随学生的指示师白板呈现)
[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一一对应、直观形象是他们的认知特点。比较两个图形的周长,孩子们大多采用数、算的办法。几乎很少有人想到平移的方法,这时老师及时隐去了格子,“逼迫”孩子们寻找另外的方法进行比较。孩子们的思维得以深入,对于周长的本质理解更为深刻。]
3.变一变
师:老师要将2号图形改变一下,我们再来比比周长,你同意哪个选项?
师:再变呢?
师: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1:图形的大小改变了,周长却一直不变。
生2:图形的大小和周长没什么关系。
4.分一分
师:2号图形的改变给同学们带来了很多启发与思考,现在老师要在1号图形中变变变了,如果把1号图形分成两个部分,她们的周长会相等吗?
生操作。比一比,谁的方法多?
[练习设计应该体现一定的层次性和灵活性。目的之一是夯实学生的基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发展的根本,教学中不能淡化;另一方面让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刻,着眼学生的后续发展。本节课的练习通过对图形的拼一拼、移一移、分一分等活动,引导孩子们在对比、辨析中加深对周长含义的理解。同时将周长与图形的大小等概念进行区别,为今后面积等概念的学习做好思辨基础。]
四、回归生活、全课小结
1、周长在我们的生活应用广泛,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腰围、围篱笆等)。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将学生所学知识与熟悉的生活情境相关联,沟通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从数学的视角去观察生活、解释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功感。]
五、布置实践作业,回归生活
教学反思:
周长的认识是一节比较开放型的见容,在课堂上,我总是不放心让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总是想方设法“带”着孩子去理解题意,“引”着孩子去学习。这样的“引”的确可以使思维反应慢的学生理解和掌握平面图形的周长。但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其二在实践活动时,我选择了树叶和圆形的钟面让学生去测量周长,主要让学生体会平面图形中由线段围成的可以用直尺去量一量,而由曲面围成的可以先用线围一围,再量出线的长度的两种不同的测量方法。课后回顾了整个教学过程,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去围一围,量一量时学生遇到了不同的困难,但由于时间关系,没有给学生由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并解决问题,积累更多的数学活动经验。